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四、交流讨论,展示评价
篇2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篇3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方式。有时,甚至亲切的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4)应用计数单位“十”,通过摆小棒抽象出对11~20各数的认识。如1捆带2根小棒表示12后,及时引导学生离开小棒理解12就是1个十和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就组成12。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篇5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概念 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51-01
目前,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这样一种新理念的先导前提下,作为一名数学课任教师,该如何进行数学知识中概念这部分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1 教师应确立新理念,适应新教材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广泛的渗透于数学内容的各个章节,有着极其强大的辐射面,起到了掌握数学综合知识的奠基作用。以往我们在给学生传授概念知识时多采用注入式的教法,课后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探究、体验、理解概念生成的过程,由此而来导致学生对概念知识运用缺乏灵活性。平时不论大考、小考,试卷分析后总发现概念失分比重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压力,如何缓冲这种压力?我认为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适应新教材。
2 教学流程应突出有效性
概念知识是数学中相对技能、技巧知识的教学显得抽象、枯燥的一部分知识。如何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呢?
2.1 在教学中要定位准确,明确目标
在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如:在教真假分数时,“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是真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在这两个概念中加强关键词“小于、大于或等于”的理解记忆,以便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和分类等知识的理解。
2.2 在概念的引入上要讲究策略
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因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认识理解的过程,可采用动手试验、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观察、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的引入会让学生一下子激起探究的欲望。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
2.3 结合课题实际确定灵活的教法
要善于诱导学生在对概念信息接受过程中,养成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自主探索,逐步在大脑形成某一概念,自行储存。如在认识长方体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探究,教师只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观察、触摸、测量、对比中向目标靠拢,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定点,每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每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参与、体验过程获得了大量有关长方体的概念信息。
2.4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概念知识过关,为做好其它题做了坚实的铺垫,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首先卷面上的概念失分多,没有好的概念知识做基础,其它知识的掌握显得苍白无力。通过对学生卷面失分的分析,要让学生明白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为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5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概念的信心
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树立起学生学好概念知识的信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概念在学好数学知识中所起的作用,信心是学习的加油站,学生一旦有了信心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概念的学习中,为掌握其它数学知识开好局。
2.6 重视概念的复习巩固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温故而知新,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知识之间存在承上启下的链接。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一定要重视经常性的复习巩固,这样才会避免回生现象。
2.7 注重概念之间的比较分类,深化概念
篇6
关键词:数学;自信;习惯;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88-02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都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发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一课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书本图画情境导入,让每个孩子在观察图中的各种动物和教室里的各种摆设,学生不知不觉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教者让学生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适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局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及学会分享。这样形成的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寓于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地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划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教师 专业素养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教师工作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古往今来,这一职业始终带有道德的色彩,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师德关系着下一代国民的道德素质。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体的进步,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道德则是使其发展更加深远的内在动力。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正视这一崇高的教育事业,把握时展的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明确修养方向。通过学习,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正确认识,坚定不移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才能自觉地将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教育事业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才能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地位,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等等。新课标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施教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学会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技能,使其智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育理念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善于启发,鼓励质疑。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实际出发,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等。启发式教学思想与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
三、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小学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那么教师要想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注意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集中培训、研讨会等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普通文化知识包括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如英语、计算机等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才能有较强的适应性,才能够像涓涓细流绵绵不绝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学科专业知识
在普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具备以所教学科为中心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新课改实行之后,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出、倡导,提醒老师不要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分崇拜教材,而是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简言之就是“活用教材”。教师需要怎样做呢?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熟悉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和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独特研究视角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更好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的进展情况。其次,要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只有横向地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进而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做到有的放矢。
四、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小学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胜任教学教育任务的主观条件,反映着教师职业活动的要求,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成效。新课改教师承担多种角色,需要诸多方面的能力。
(一)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的能力,表达能力,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以及有效组织教学、教学评价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逐步实施,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在原有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更新,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反思与研究能力
新课程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要适应发展和变革,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反思能力包括对教育理念的反思,对知识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对外显行为的反思。教师的反思过程,即是其反思能力提高的过程,改变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参与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因此,教师必须朝着科研化的方向发展,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摘掉“教书匠”的帽子。众多的教师都奋战在教育一线,教师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科研活动更高效,同时教师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也对其教学有巨大的帮助,自身综合素质也在科研活动中得到锻炼及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0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6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明确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科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只有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转变个人学习角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_发语文教育资源,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第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下,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手段对个人教育工作的束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革新小学语文教学手段,满足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发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时,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为学生下载一段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视频,让学生借助形象的视频画面去理解课文中的描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让师生互动更加高效。
第二,利用生活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完成课本内容传授的任务外,还需要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从课内学习转向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社区资源,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语文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马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次实践活动作业。实践活动内容为: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中寻找古诗应用现象,可以从告示栏、广告中寻找,或者在生活的社区中采访他人,记录他们最喜欢的诗句。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创新了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形式,更能让小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升语文学习乐趣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需要教师关注问题情境的强大教育功能。即教师可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入探究语文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内容,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呈现问题,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思考问题的乐园。比如,在讲解《楼兰之死》时,教师利用这些问题创设情境:你知道楼兰吗?(给学生呈现图片,渲染情境)你想用哪些形容词形容一下图片中的楼兰?楼兰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你对土地沙漠化有什么看法?利用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逻辑性,更能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创设真实情境。利用情境创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性,能够给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动力。中高年级小学生乐于参与到表演活动中,对此,教师可借助表演活动打造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挥个人表演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运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学生的表演能够刺激观众的多个感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与产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在讲解《包公审驴》时,鉴于文章的故事性强、逻辑性强,教师可以给学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课本剧的编排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利用课本剧表演不仅能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情境,还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落实因材施教理念,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学习成果两极化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差异,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人性格,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让语文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的体现。利用分层教学法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能力较好与能力较弱的不同层次,并结合教学内容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收获语文知识,建立积极的语文学习情感。
比如,在讲解《负荆请罪》时,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建立“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与寓意”的教学目标。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建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能够利用负荆请罪的故事阐述个人观点”的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要对教学方式分层,给能力较好的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究;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同样的时间,但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还要参与其中给予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规范学习行为。积极应用分层教学法实施教学,有利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效率普遍提高。
篇9
一、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端引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教师都应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计,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气氛。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有设疑引趣、谜语引趣、悬念引趣、小品引趣……如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先将课文通过故事的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一遍,让学生的心灵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鼓励竞争,激发应有的学习斗志
如《船长》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一艘名叫‘诺曼底’号的轮船正在正常平衡地行驶,突然,‘玛丽’号巨轮一直向‘诺曼底号’撞来,轮船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情况万分危急,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乘客,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船长又会怎么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了,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课文:哈尔威船长遇到了这种情况,他是怎么做的呢?从而,把学生推上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还可利用角色创设情境,如在教《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杂草、小稻秧、喷雾器,表演时,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表演后,评一评哪些小朋友表演中的语言、动作、语气、神态是正确的,哪些小朋友的表演还不到位。学生在表演、评讲中感悟了语言,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感情,发展了个性,学习过程充满了愉悦的气氛。
三、强化阅读,挖掘深刻的文字内涵
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阅读就成了语文课的一道风景。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有感情朗读。“读”是学生品悟语言、习得语言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浓墨重彩之处,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可以从“读”处着眼。有感情朗读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就能蓄情于内容,融情于课。如在指导朗读《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教师先融情于声,范读一遍,让学生找出全文作者的情意点――“痛”,而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赛读、集体读),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在有感悟的反复朗读中,学生挖掘出文中的景都蕴含着作者的“痛”。至此,学生的感情已完全融入文本,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作好了铺垫;再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段话音顿基本一致,如果不加强朗读,则难以读出味来,指导时,应让学生发现整齐匀称中又有参差,应细细品味,慢慢吟诵,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读出抑扬、悦耳的节奏美,进而领悟到鼎湖山泉声之美。
2.有效阅读。阅读不能流于形式,应讲求实效。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求得实效,就得与挖掘文本挂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如《番茄太阳》一文中三次出现“番茄太阳”:
(1)明明一面用手抚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2)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3)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三句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出文本中三处“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第一句从明明一面摸一面笑能感觉到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对“太阳”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既疑惑又惊喜,表达出了她对美好世界的强烈向往,从中我们应读出作者对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却要接受这样不幸的命运的无尽惋惜,这是无奈的“番茄太阳”。第二句把小女孩的笑脸比喻成最美的“番茄太阳”,表达出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充满希望的“番茄太阳”。第三句还是借“番茄太阳”比喻小女孩的笑脸,通过“挂”字写出了小女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鲜明地表达了小女孩的笑脸给作者留下美好印象和温暖感受,更重要的是从明明的乐观中作者获得了生命的勇气,不会再为“生活艰难、心情无比灰暗”而伤感、孤寂,因此,这是新生的“番茄太阳”。至此,字里行间的意蕴已完全被学生体味出来了,学生再读时,肯定不会觉得茫然,阅读也就有了成效了。
四、巧借媒体,创设形象的数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如《天安门广场》、《雾凇》、《九寨沟》这样的课文,我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雾淞的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童话般的九寨沟,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样,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篇10
【关键词】统计 概率 数据收集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高度社会化,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处理,出现许多决策问题需要人们去分析、评价。统计知识及其方法已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中一个重要部分和数学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就小学低年级“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美国的《课程标准》认为统计方法和概率知识在信息社会里越来越重要,生活在21世纪的公民必须很好地掌握,因此认为:(1)统计和概率的思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就可以也应该开始学习。例如让儿童调查哪一种饮料最受欢迎,甲班学生高些还是乙班学生高些等等。这些调查活动可以使儿童很早就领会到许多事情,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进行预测,同时也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步骤。同样地,关于机遇、可能等概率的思想很早就可以通过游戏使儿童有所接触。(2)强调操作、实验,培养探索精神,重视调查研究。(3)注重实际和应用,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做到:会收集数据、组织数据,对数据的表现会作出解释;探讨机遇的概念,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依据《教育心理学》中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使增加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学中遵循有效教育,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习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学习“统计与概率”应以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前提
学生学习的特点一般表现为:(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通常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而以学习间接经验知识为主。(2)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教与学互为条件,互为依存,失去了任何一方,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有学习策略的,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4)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受其动机水平的支配。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学校门前马路上某一分钟的车流情况,请学生统计这一分钟之内各种车辆的数量。事前,教师未作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实践,而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与热烈的交流中,在自己与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有的画的全是竖条和横条,长短、疏密不一;有的画圈,大大小小;有的画“正”字……)总结出画“正”字是收集数据时所采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统计办法。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掌握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
2.学习“统计与概率”应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突破口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由于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理解也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理解的对象主要是感知阶段所获得的表象,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表象的思维加工水平。如让学生在“分一分,数一数”的活动中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数家禽的活动唤起学生的统计意识;调查自己跑步以后的脉搏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化象形统计图,使统计图逐步、简明、抽象。再如,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或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可能性。例如,随意从4个红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黑球的可能性谁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统计的内容是用数字描述和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应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可以设计成一个活动,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测,并用一种别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同时体会对数据的收集、处理获得某些新的信息,以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践能力。例如,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那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每个月都有多少同学过生日?”、“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欢的运动?”“我们最喜欢的动物?”……然后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各种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相关活动,如把各种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
3.学习“统计与概率”应重视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而又决定智力活动效率的一切心理因素,它的组成有3种:一是个性意识倾向性,诸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二是情绪和意志;三是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是发展兴趣;二是顾及气质;三是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四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以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景引入教学,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3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实施教学,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使学生在学习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出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与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对“统计与概率”有所了解和体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