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控制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

篇1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他们纷纷趋之若鹜地着手建立自己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大多数人对内部控制都没有完整的认识,本文在深入探讨内部控制基本概念和回顾整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为人们更清晰认识内部控制提供了研究结果。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控制环境是基础,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和内容,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控制活动是具体方式和载体,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信息与沟通是重要条件,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监测是重要保证,要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提交检查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控制理论文献综述

吴水澎、邵贤弟、陈汉文等人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作者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当时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

陈关亭讨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假说,并着重分析了如下几个问题:第一,风险管理与管理的关系。作者认为管理包括机会管理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机会管理主要是增加价值,而风险管理主要防止价值减少。第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作者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并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完全等价的。第三,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作者认为,既然企业可以作假帐,那么就同样可以超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很难防止虚假财务报告。第四,企业层面控制与业务层面控制的关系。认为企业层面控制应贯通业务层面控制。第五,COSO框架与我国内部控制现状。在COSO框架评价下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远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杨雄胜则指出传统的内部控制理论已面临来自研究对象、控制立足点及前提条件三方面的挑战。控制对象已不再是权力制衡、结构稳定的组织,内部控制成为组织全力制衡的机制,应使组织具有学习型特征。必须把基于权力控制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

潘琰与郑仙萍则注重对内部控制理论构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探讨。他们在界定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内涵和厘清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特征之后,提出内部控制的四个基本假设:控制实体假设、可控性假设、复杂人性假设和不串通假设。

谢志华则探讨了内部控制的本质和结构。作者指出企业组织关系包括设立关系和运行关系,这两种关系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和结构。在企业组织关系中,在发起设立时会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而在运行时会形成科层的等级关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监督。制衡和监督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篇2

    1、《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涉及到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内部控制和会计控制。《规范》题为《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但全文未对‘响部会计控制“作出界定。在总则第二条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中也未涉及”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关系,造成存在以下问题:(1)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控制“两个概念混用,如规范名为《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但从第

    二章至第五章的章标题看均与“会计控制”的口径不符,把“会计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2)标题与内容的不一致。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总标题下,《规范》中各章的内容已经大大超出内部会计控制的范畴,但又未包揽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而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其全部内容。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内部会计控制只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应当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建议《规范》要对二者予以明确区分和界定,将总标题、各章的章标题以及与之相应的内容按拟规范的范围

    加以修改,做到总标题、章标题和各章内容之间口径一致。

    2.“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规范》第二条指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一条款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既然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则其非常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而上述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中只提到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末提及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其二,这一条款中关于“经营管理目标”的提法与第三条中关于本规范适用范围的规定相冲突。因为在第三条中提到“本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性质看,这几类单位与企业不同,它们有工作目标、管理目标,却未必有“经营” 目标,所以,建议删去“经营”二字。

    二、《规范》的适用范围问题

    《规范》第三条指出“本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单位)”。我们认为,这一条款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机关与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放在一起有欠妥当,因为《规范》中有许多条款仅适用于公司和企业。其二,若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单位,建议考虑两种方案:一是分两类进行规范,-类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国家、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公益项目),另一类为营利组织(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二是若仍统一放在一起规范,则要分清共同适用的条款和分别适用的条款。

    三、单位负责人的责任问题

    《规范》第五条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这一条款拟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但规定过于简单和笼统。首先,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责任不仅在于单位领导,单位的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乃至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若论“领导责任”除“单位负责人” 外,是否还应包含各单位内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如财务主管或会计主管等。其次,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不是(也不可能)消除任何滥用职权的可能性,而是要建立防止滥用职权投入的成本与滥用职权的累计额之间呈合理水平的机制。

    内部控制可能将单位的内控风险降到合理水平,但并不能消除风险。它只能为各单位实现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事实上,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削弱或失效,单位负责人如何对“无过失”情况下所出现的损失负责?最后,对单位负责人应如何负责、负何责任也不够明确,建议对责任问题要再予考虑并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四、内部控制的内容问题

    《规范》第三章第八条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其实,内部控制内容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内部控制本身的内容,即本规范第二条所述的“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中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具体包含的内容;二是指内部控制的客体或对象。显然本条款反映的是第二种理解。虽然这里反映的仅仅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但对照本规范第二条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第三条适用范围的解释,第八条内容尚不够完整。这一条款反映了对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却没有反映对管理活动的控制,也没有反映对其他各类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各种行政、业务管理活动的控制,建议予以增补。

    五、内部控制的方法问题

    l、《规范》第十八条列示了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组织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上述内容仍不够完整,建议加上文件记录控制和内部审计。因为,文件记录控制是有关内部控制的基础性控制,内部审计则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再控制,二者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是必不可少的。

    2.《规范》第十九条组织结构控制要求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但此款没有涉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要使内部控制在公司企业中得到有效实施,应强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所以建议在本条中要予以明确。

    3、《规范》第十九条考虑不相容职务分离问题时,在相关控制点还要注意直系亲属回避问题。

    六、内部控制的检查问题

    1、《规范》第二十八条指出“单位应当重视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由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此条中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不明确,可以进一步明确,并注重内部审计的作用。

    2.《规范》第二十九条指出“单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进行评价,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应当对委托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单位内外部形成合力予以监督方能保证,尤其是外部的强制性监督。所以,我们认为本款所用“可以聘请”和“报告重大缺陷”的力度不够,建议改为“必须聘请”,以强制审计取代单位自愿要求的外部审计。同时,上市公司的审计结果还应当“对外”报告。

篇3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随之不断进步,于此同时物业管理这一新兴行业也随之经历着巨大的发展。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一个内部结构之一,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本文除了简要的陈述物业以及物业管理上的基本概念,同时也对物业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管理规划和系统化的描述。简要的控制关键点,制定一系列加强物业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计划。

关键词 物业经营 内部控制 要点分析

引言:物业经营的企业隶属于服务行业,需要采用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服务业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需要以满足服务业主的日常需求为主,同时在我国逐渐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一个不可缺少的作用。因为物业经营在日前的社会企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同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被人们认定为蓬勃发展的企业,但是由于我国近几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严重,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企业对我国进行投资,所以物业经营企业在目前所面临的竞争更为严重,所以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有更好的发展,就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法。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改善整个物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一、物业管理的概念

在物业经营管理方面主要分为两个方式:物业租赁与物业管理。物业租赁指的是物业对其名下所拥有的东西进行对外租赁或者重新改造后来获取利益;物业管理则是一个广义的称呼,其泛指一切在管理上与房地产有关的事物,如:房地产的发展状态、房屋的租赁、房屋的售后、住宅区的环境、包括相关区域内的地下停车场等等相关联的服务类的总称,而狭义的物业管理指的是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资格证书、或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来进行物业经营。

二、内部控制的要点分析

我国的物业经营企业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其管理方式也从最开始的单一化管理理念变成了现在的综合性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经营宗旨。所以,想要更好的满足好客户的需求,同时让自身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从根本上确立内音隘制管理,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在物业经营企业的内部加强所有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在物业管理企业中,对于基层企业员工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物业管理体系中,员工需要与客户进行直接的交流,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企业的思想指导,让员工能够很好的理解企业的宗旨和服务态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员工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区域,落实到每一项业务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

(二)加强物业经营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提高财务控制的重要性

由于物业管理企业所涉及业务的特殊性,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较容易忽视财务工作,故投入较少的精力,由此引发内部财务的工作管理较为简单,同时对财务控制管理要求较少。以上行为容易会造成相关人员在财务工作上的不认真或者工作效率低下,进而给整个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财务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的管理。定期对财务部门进行检查,清查财务账目,对企业的同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调查和记录,减少企业的资源流失。

(三)增多物业经营的企业在内部控制上的活动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延伸,单一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物业管理所必备的职能。物业管理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今物业管理已经开始涉及房屋租赁、建筑外墙等多方面,因此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也需重视和加强自身企业对多元化业务发展的消化能力。

三、结果

篇4

[关键词]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2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26- 01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形式更加多元化,特别是资金筹措方面更加灵活,对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内部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这也是高校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 高校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分析

高校内部控制主要是由高校内部的教职工参与,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措施和方法,对高校业务活动进行的有效管控,其实质就是在高校内部建立可以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整的内部管理系统。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规范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开展。重点是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保证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符合法律法规以及财经纪律,并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水平。(2)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可靠。依靠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来保证高校资产安全完整,同时促进提升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率,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3)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绩效水平。也就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理顺高校内部管理体系,进而促进提高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水平。

2 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但有的高校对内部控制管理重视不足,在制度建设上涵盖范围不够广,对有些重点工作的约束指导力度不够,造成了管理工作开展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2)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力度不够。突出表现为很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和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致使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佳。(3)对风险的控制管理不到位。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同样也存在着风险,但不少高校对此重视不足,内部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未能及时有效开展,很容易造成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问题。

3 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1)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方面,应该遵循实际、突出重点,按照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进行细化量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确保能够涵盖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同时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特别是各关键部门和岗位、重大政策落实、重点专项执行和高风险领域进行详细规定。(2)加强对具体业务活动的控制管理。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将重点业务作为内部管控的核心。在高校资金业务的控制管理方面,应该严格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体现权限等级和职责分离,做到审核与记账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形成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还应该加强风险管控意识,加强关键资金业务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监控,进一步规范账户管理、核算制度及操作规程,严禁在资金管理方面操作风险和违规行为。对于各种异常资金变动,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在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方面,应该重点加强会计工作的统一管理,加强对各种设置账外账、乱用会计科目、虚假会计数据的规范处理,确保会计制度和会计操作规程得到全面执行,同时还应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3)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力度。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关键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外部监督,对于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以及会计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发现的内部控制风险,应该及时制定内部控制管理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自我完善功能。在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上,应该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强化预算管理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落实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风险防控,确保资金资产安全。

4 结 语

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应该在做好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等基本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高校实际,突出内部控制重点,加强业务层面管控,并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促进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庆峰.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21):126-128.

篇5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基本概念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临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公司治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治理结构;二是治理机制。由于公司支配、控制、管理、运营等各项活动主要集中在董事会,因此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主要是指董事会及其股东、与高层经营管理部门的关系。治理机制包括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治理效率的高低。

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COSO委员会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进行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部分。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完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同时,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遵循相互牵制、制衡的原则。

二、两者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差异。对于公司治理的目标国外学术界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主要观点有“股东至上”即保护所有股东的权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虽然两种观点有分歧,但是都是实现相关主体的责权利的对等。COSO委员会在对内部控制的描述中指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五个目标。而我国倾向于内部会计控制,并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应达到以下基本目标:“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2、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主体差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其他利益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即包括企业内部的,也包括企业外部的。而内部控制的主体主要是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等,仅限于公司内部。

3、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内容差异。公司治理主要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到股东、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控制权的配置;剩余控制权的安排等。而内部控制则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不同层次经营者的委托问题。公司治理处理的是股东(权利人)、董事会(决策层)和经理班子(执行层)三者间的关系;内部控制处理的是董事会(决策层)、经理班子(执行层)和次级执行层(各部门、单位)的关系。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联系:公司治理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

(二)两者的联系

1、两者的产生都源于现代公司制的两权分离。公司制企业出现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没有完备的契约加以约束,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人有可能会采取不利于股东的行动,偏离股东的目标,即产生问题。这时,客观上要求有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便应运而生了。公司治理的产生正是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各主体的利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系统的制约机制,它是委托人授权人从事某项活动,保证人的行为能够符合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和手段,其产生根源同样是为了控制问题,降低成本,减少企业的内耗。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由于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虚假信息,保护资产的完全和完整,其基本目标仍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防止董事、经理等人损害股东的利益。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只有实现企业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才能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都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3、两者都重视权、责、利的分配。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权力、责任、利益明确,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而权、责、利的分配正是内部控制中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上下级、部门之间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力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可以看作公司治理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

4、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遵循相互牵制、制衡的原则。内部牵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内容,事实上,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就指的是内部牵制。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制衡关系。因此,法人治理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内部控制机制。

5、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完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健全的公司治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内部公司治理也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的另一个方面。

由上可知,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不能割裂,在公司制企业的管理上,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和内部控制的设计需要一并考虑。这说明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即使是严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针对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两大症结,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不仅要体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间的制衡,还应从治理机制设计上为上述机构间的分级授权和不相容职务间的制衡提供制度保障。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建设

(一)用公司治理理论指导内部控制的规范。目前,我国是政府部门制定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从外部向公司内部施加压力。这种单向地从某一侧面来规范内控的方式是低层次的。由于公司治理设定了内控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我们应该由多部门联合,站在公司治理层面,把内部控制的研究置于公司治理框架内,用全新的公司治理理论来强调和指导内控规范,从制度上促进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加强外部市场建设,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富有竞争力的外部市场,如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缺乏必要的外部制约机制,这对健全我国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合理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完善企业外部市场,如商品市场、人才市场、金融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的外部约束机制,为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公司治理规范必须对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提出基本要求。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人设计的,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意志和管理意图,而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为保证多级委托链组成的公司运行能够维护所有股东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承担对股东的诚信义务,公司治理规范中必须提出对内部控制构建的基本要求,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目标与公司治理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四)加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首先,加强公司治理,完善董事会构建机制。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关键是要明确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责、权、利的划分,使之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将董事会建立成真正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机构;其次,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独立董事长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此外,董事长与总经理两权分离,杜绝董事会和总经理人员重叠。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分离,才能为董事会成为内部控制框架的制定者、监督者和最高执行者作保证,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公司治理结构都非常重视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使公司的内部组织、岗位乃至整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始终保持与公司的目标一致,就必须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方法:一是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只有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以后,才能根据企业业绩的好坏进行奖惩;二是科学的目标管理。组织全体员工分别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将公司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尤其是让其参与公司长远目标的制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公司的目标。

(六)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内外部审计。公司的内外部审计是企业进行监督的最有效机制。要加强审计监督作用,提高审计地位,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内审部门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同时,还要把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审计应参与、分析、评价并对管理提出建议。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

[2]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3]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

篇6

关键词:我国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经济发展,我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适应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西方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依然还处在一个完善阶段。随着2008年我国第一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我国政府也意识到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可以预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不断改进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2008年我国五部分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上市公司应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本基本规范,其他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也鼓励执行。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旨在通过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对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内部控制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涉及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物流部门以及研发部门等等;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对这些环节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运营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都会发生成本。因此对于内部控制,要遵循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需要有效的控制成本。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该保证在组织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分配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通过这种方式来尽量避免一些违规现象的发生。

重要性原则。虽然内部控制需要遵循全面性原则,但是同时也需要重点关注能够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环节以及风险相对较高的业务部分。对于较重要的业务环节重点进行重点内部控制可以更加有效的发现问题。

循序渐近原则。公司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能一蹴而就,应该随着企业自身状况和内部控制环境来不断修正内控目标和具体实施方面。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有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满足于经营管理的传统模式,不愿意进行内部控制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有些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指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的其他活动无关。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却认为企业制定、执行和监督内部控制体系费时费力,带给企业的效益并不明显,因此使得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企业只是在其他制度规范中零散的提及了一些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而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整个内部控制过程;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不够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缺乏会计控制的监督制度、成本控制的管理制度等等;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侧重于后期控制,而忽略了事前和是事中控制的重要性;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是生搬硬套基本规范中的条例或者整套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然而我国企业的风险意识相当薄弱,致使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也严重缺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7条的规定: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相应的风险机制也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企业相对薄弱的风险意识使得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会忽略风险控制的重要性。风险预警机制设置不够完善,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也不够到位。

(四)内部控制执行失效、监督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再完善,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也是毫无意义的。在我国企业中,一方面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责任人不够重视,只是把内部控制看做一种接受检查时候的表面形式,因此没有完成必要的控制环节;另一方面,虽然内部控制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但是部门之间工作的不配合使得内部控制的执行不够彻底。

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也可以通过内控的监督机制加以强化,但是我国企业的内控监督机制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内控监督制度制定的不够科学,内控监督范围过于狭窄,不能覆盖内控执行的方方面面,内控监督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等等。

四、改进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中的规定,内部控制是由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提高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的措施上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重视企业管理层的思想工作。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思想理念会影响企业整体经营方针政策的一个大方向,因此改变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应该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和重要性。可以通过内部宣传刊物、学习培训等形式来强化员工的认知。通过这些方式,让全体员工一方面意识到内部控制是每一个员工共同的责任,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事情,另一方面认识到内部控制虽然会在企业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但是这种约束机制都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相应也会得到提高。

(二)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良好运行的前提,因此企业应该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基本前提,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也需要不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新的环境。具体的来说,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应重视体系的完整,授权审批、岗位设置、评价考核等等各个环节都要合理设置;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突出内部控制的重点,例如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和职责授权等方面都是内部控制中容易出现严重问题的地方。对于这些环节,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更加详细具体的内控方案;最后,内部控制制度中应该重视信息系统和沟通渠道的建立,顺畅的信息流通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

(三)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

企业应该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规定为基本指导,建立完善的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全体员工应该增强风险意识,明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企业要积极收集影响企业运行的所有信息,识别出可能危害企业的风险,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最后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风险的防范要做到尽可能的全面,将发生的风险尽可能的降低,保证企业的利益受到最小的损失。当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应该及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企业面临的风险有很多种,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有助于降低企业可能面临操作风险和政策法规风险风险等等。

(四)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督力度

针对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力度不足,企业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比如将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内部控制执行的环节形成书面的报告,定期提交给相应的负责部门;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内控执行的抽查,由专门部门通过实地查看,检查书面报告,询问员工等形式调查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了长期有效的执行。

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也是我国企业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设立一个独立的内控监督机构。内控监督应该涉及到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不能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也应该包含生产经营的部门和环节;另外内控监督也需要贯穿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都是必要的;最后,内控监督不仅需要日常监督,也需要针对风险较大、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明显的环节进行专门的监督。

五、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制定,内部控制的有力执行和内部控制的全面监督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我国企业已经陆续开展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工作,我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用以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但是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着全体员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建立不完善、风险意识淡薄和内控执行力度和内控监督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企业仍然需要通过提高内控认识、完善内控制度、提高风险意识和提升内控执行与内控监督力度等多方面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改善能帮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从而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俐,企业的内部控制浅析,北京物资流通,2008

[2]梁爱萍,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公用事业财会,2008

[3]管友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成因透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4期

[4]曹亚勇.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当代经济,2007

[5]杨忠智.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改革与战略,2008

[6]骆飞群,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北方经贸,2010年第3期

篇7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 

 

1 引言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学术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机构也将监管的重点从单纯注重财务报告本身的可靠性转向同时注重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机制建设,要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并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政府监管部门将对相关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2.1 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概念及范围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业务委托,对上市公司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基于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盖的整个期间发表意见。 

目前,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国家均将审计范围限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 

2.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财务报表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之前,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会根据在风险评估阶段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度决定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类型。如果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本身的设计是合理的,且得到执行,则注册会计师就要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并据此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否则注册会计师会直接实施实质性程序。由此可知,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一个必要阶段。然而,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可见,内部控制审计中获取的证据可以用于财务报表审计,同样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审计证据的线索,同一审计证据可以在两种审计中加以利用。 

3 上司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基本思路 

3.1 计划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应当恰当的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在计划整合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相关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是否有重要影响,以及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如何影响审计工作。在计划审计工作的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3.2 识别企业层面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对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层面控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层面控制的评价,可能增加或减少本应对其他控制所进行的测试。企业层面的控制包括:与控制环境相关的控制;针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监控经营成果的控制;监督其他控制的控制;对期末财务报告流程的控制;针对重大经营控制及风险管理实务的政策。 

3.3 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 

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如果某账户或列报具有合理可能包含了一个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将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则该账户或列报为重要账户或列报。判断某账户是否重要,应当依据其固有风险,而不是考虑相关控制的影响。 

3.4 了解错报的可能来源 

注册会计师通常应用穿行测试来了解潜在错报的可能来源以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在执行穿行测试的,注册会计师使用的文件和信息技术应当与企业员工使用的相同。同时,注册会计师还需要综合运用询问、观察、检查相关文件及重新执行控制等程序。 

3.5 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并测试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评估的每个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并选择其中对形成评价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控制进行测试。如果控制由拥有有效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按规定执行,能够实现控制目标,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则表明控制的设计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控制正在按照设计运行、执行人员拥有有效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则表明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3.6 评价控制缺陷 

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其注意到的各项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以确定这些缺陷单独或组合起来,是否构成重大缺陷。但是,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找单独或组合起来不构成重大缺陷的控制缺陷。同时,在确定一项或多项内部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补偿性控制的影响。 

3.7 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当取得经企业签署的书面证明。同时,还应当与企业沟通审计过程中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从各种来源获取的证据,包括对控制的测试结果、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错报以及已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在评价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查阅本年度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内部审计报告或类似报告,并评价这些报告中提到的控制缺陷。此外,只有在审计范围没有受到限制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形成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会计师需要解除业务约定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见,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篇8

【关键词】 基本概念 企业会计 内控制度

1.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基本概念

1.1企业内控制度的概念。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制定和建立了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在保持和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企业会计内控制度通常分为两种模式:

1.1.1金融企业的各级职能部门为了维护企业金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帮助协调经贸活动,维持企业正常发展,依靠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性、相互关联和依靠的关系而形成的一整套具有制衡和管控功能的办法、制度和措施,并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使其构建成为一个严密的完整的控制体系。

1.1.2企业合理规划使公司经营风险降至最低点。在公司企业内部对各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运作程序和执行效率进行设置控制点作业,制定控制制度措施,维护和做好企业部门工作、运作程序的管理制度。

1.2企业内控制度的设立原则。

1.2.1有效性原则。由于设立内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

现,因此,内控制度的设立必须从“有效”为前提。

1.2.2全面性原则。企业内控制度应当涵盖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以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如凭证控制、实物资产控制等。

1.2.3相互牵制原则。

牵制原则即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

2. 目前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国一部分企业逐渐走入正规,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对会计内控制度的认知还不够,导致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下:

2.1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很弱

所谓的控制环境就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点政策、程序以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是指重大影响因素。控制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可是。目前,我很多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误区,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导致了公司的管理层的一些人钻管理层的漏洞,从而做些违法、损害公司控制环境的事件。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起不了该有的作用,企业会计的信息失真,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从以下三点进行描述:

2.1.1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2.1.2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

收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2.2原始凭证失真。

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3企业管理层对风险意识的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可是,有些企业却没有意识到这点,更没有意识到风险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意识管理。这些企业缺乏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最后导致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不能有效的完成。

3. 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

我们针对以上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如下:

3.1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中的控制环境

3.1.1要不断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3.1.2实行独立董事会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一起对内部人员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最大限度的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

3.1.3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从而不断加强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中的控制环境。

3.1.4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作为管理者。只有其自身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让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带头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严格遵守。以及实施。

3.1.5注重企业员工的价值。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应该加强注重企业员工的价值,面对开放的经济环境。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高效率市场所必须的要素,因此,企业要不断用市场战略的眼光来衡量企业员工的价值。只有不断增强企业的控制环境,才能有效的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3.2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中的会计信息不再失真

3.2.1完善企业治理机构。

首先要不断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的建设,从而完善企业外部的治理结构。其次,要不断的培育机构的投资者,发挥他们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再次,要进一步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加强对保护股东权益的立法工作。最后,不断的引人企业外部的董事。从而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只有,有效的完善好企业的治理机构,才能控制企业会计信息不再失真。

3.2.2不断加强企业会计环境的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的提高会计规范质量。减少规范性会计信息失真的空间。其次。要不断的加大对违法失真行为的查处力度,理顺政府各监督检查部门的关系,不断提高检查的效率。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不断的加强对会计师和事务所的管理以及违规执业行为的处罚。最后,要不断的完善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责任合约安排,尤其是《会计法》在对企业经营者的责任认定和处罚力度的规定上要进一步的完善,并且有效的实施在企业会计的实践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会计环境的建设,才能有效的完善企业会计的内控制度。

结束语

篇9

(一)指引体系不完善

第一,缺少基本指引。基本指引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统领,然而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指引中涉及的概念、原则、目标等观点不一,无法形成统一认识,导致基本指引的制定困难重重。第二,应用指引不完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任务,需要应用指引进行指导,但对特殊行业单位的忽视、未严格遵循基本指引、缺失指导意义的方法,致使应用指引缺乏可行性和开放性。第三,案例示范不完备。具有示范作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案例库,应当包括普遍的成功案例和经典的企业示范,但是,信息化建设时间短暂,案例文本格式不规范,未分门别类提炼案例,导致案例不具备充分的广泛性和经典性。

(二)内部控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首先,内部环境不适宜。为了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应适当变动,但多数企业并未调整,加上权责分配的不规范、企业文化的不合适,管理会计信息化举步维艰。其次,风险管理不规范。信息化赋予风险管理新的含义,不仅要维护实物的完整,还要保护信息的安全,但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实物保护上,加之无法及时识别风险、控制措施不科学,致使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内部监督不到位。监管制度的缺陷、流程方法的不足、岗位制约的弱化,这些都导致内部监督无法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缺失有效的内部监督。

(三)缺少全面性建设

神东煤炭建立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的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实现了预算管理从财务预算到战略预算的飞跃;中外运久凌引入作业成本法,推进了整个企业流程的再造;华润集团使用平衡记分卡弥补6S管理报告体系的不足,实现了6S管理体系、战略管理模型、信息系统平台的整合。虽然这些企业成功实现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但他们建立的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完整的管理会计由预算管理、业绩评价、报告分析等构成,相应地,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应当包括预算信息系统、业绩评价系统、报告分析系统等,但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建立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企业寥寥无几,信息系统的全面性有待提高。

(四)设备技术水平低

第一,软件设备差。建立管理会计信息平台必须配备高水平的软件设施,但部分企业无法做到该点,ERP、SAP、金蝶的缺失,信息系统独特性的缺乏,系统日常维护的不足,运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不完善,加之信息资产本身无形性、易损性、复制性的特点,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低劣的软件环境。第二,硬件设备落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持,但是部分企业使用技术落后、外观破旧的设备,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修,将其放置于不适宜的物理环境,导致硬件设备易受外界损害,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缺失先进硬件设备的支持而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五)财会人员素质差

首先,基本素质有待提高。部分财会人员文化知识浅薄,判断能力不足,难以协调管理会计工作,职业习惯不佳,不能谨慎处理和保护信息资产,基本素质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岗位要求。其次,专业素质无法满足要求。管理会计引入时间短,多数财会人员管理会计知识匮乏,对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形、优缺点不了解,信息技术水平低,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灵活使用ERP、SAP、金蝶等会计软件,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亟待增强。第三,政治素质较低。某些财会人员缺乏全面精通的政策水平,自我约束力差,无法抵制权钱诱惑,做出违反职业道德守则和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二、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推动指引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指导约束

首先,利用专家咨询机制,深入开展会计研究,总结管理会计普遍规律,明确管理会计基本概念、原则、方法等,形成统领性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其次,严格遵循基本指引,提供诸如经济增加值、作业成本法、平衡记分卡等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方法,并理清工具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形、优缺点等。最后,规范案例文本格式,引入国外经典案例,丰富案例库内容,按规模、性质、阶段等标准分门别类提炼案例,建立广泛性和经典性并存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案例库。

(二)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创造高效管控平台

第一,完善内部环境。根据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整组织结构,规范企业权责分配,适当改革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营造适宜的内部环境。第二,规范风险管理。充分了解风险管理全新内涵,同时保护实物资产和信息资产的安全完整,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及时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做到“事前防御、事中控制、事后消除”。第三,加强内部监督。弥补监管制度缺陷,完善监督流程方法,严格执行动态监督,强化岗位制约作用,保证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三)强化财务集成管理,建设全面信息系统

全面性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是重核算变为重管理决策的标志,因此,强化财务集成管理,建设全面信息系统,是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明确预算管理、业绩评价、报告分析等组成部分的特点、内容及结构,加强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认识,以便顺利开展信息系统的全面性建设;引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借鉴其他企业经验建立信息系统,为建设全面性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便捷之路。

(四)引入先进软硬设备,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设备水平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应当引入先进软硬设备,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撑。软件公司在研发管理会计软件时,应当为客户改造软件留下空间,企业合理选用ERP、SAP、金蝶等会计软件,同时加强软件日常维护,定期清理内存空间,拷贝管理会计信息,营造一个安全的软件环境。购买高科技硬件设备,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日常维护和定期维修,控制湿度、温度等影响因素,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拥有高技术硬件设备的支持。

篇10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加强内部控制不仅关系着其发展,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较多的经济业务,因此其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如今,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非常重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是要有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但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对内部控制没有全面的了解,轻视内部管理,片面的认为会计部门只是付款、结算的工具,忽视了其控制、监督的职能。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也只是应付了事,没有具体的实施,财务人员缺乏参与单位重大决策的意识,有种置身世外的想法,内部控制意识极度匮乏。

(二)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会计人员基础工作不扎实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之一。现在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事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些甚至不是专业人士,一人多职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各岗位之间的制约、监督作用失去平衡。造成部分原始凭证审核存在徇私舞弊现象,会计核算随意设置,大量信息失去真实性。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更没有任何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财政部门也制定了部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是其重点在于强调基本概念,存在敷衍了事心理,缺乏实际使用价值。事实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多数都在用一些常规的财经规章制度来代替,一旦出现问题仅凭经验作为参照,很难找出准确的依据和标准对其进行快速解决。

(四)缺乏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各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财务的预算控制得到了相应的加强,但是还不够完善。预算编制不够精确,大部分预算都是根据财务状况、去年的收支情况等进行审核、预算,并没有对预算进行细化,具体不到某个项目预算支出核定模糊。对预算没有计划性,缺乏对资金的预见能力,使得预算频繁的追加,大大减弱了预算的约束力,缺乏科学性。

(五)缺乏外部监督考核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考核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管理具有监督作用的审计部门主要针对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却很关注财务部门是否建立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起到了应有的监督作用等进行的督促。缺少外部的制约,财务部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放纵,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运行,使得其内部控制体系难以完善。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强化路径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实施的主体是单位全体员工。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内部控制意识深入全体员工心中,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尤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遵纪守法的实施每个财务管理制度,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要想有效的提高全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还需要各管理层领导起到带头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真正涵义,领导的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切实的履行内部控制职责,能够极大的增强员工对内部控制意识。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应对从事会计相关职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思想培训,使会计业务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确保一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职位由不同的人员担任,不相容职位之间权责分明,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做到未雨绸缪,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更好的开展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单位内部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实践可以找出适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实施的方式、技术等经验,推动内部控制在单位中的实施、运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单位实际状况,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目标,不可简单的用财经法规代替。

(四)完善会计内部控制预算制度

完善会计内部控制预算制度,就要扩大会计部门对预算的范围,严格把关对各部门预算的调整、追加等情况,确保将各部门的财务收支均纳入会计的监督范畴。将各部门的预算和单位内部责任预算完美结合,严格遵守预算制度。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注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破坏集体资产等问题做出相关规定,明确违反制度、徇私舞弊的人将受到的惩罚,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据可依。

(五)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构建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其内部单位进行定期的审查,审查内容除了日常的项目外,应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实施效果的力度,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纠正。通过强化监督考核机制,适当的给员工施加点压力,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