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6 16:2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轨道交通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轨道交通专业

篇1

[关键词]企业 调研 岗位领域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70-02

截止到2020年,我国的营业铁路里程将能够达到十万公里,比较繁忙的主要干线对客货进行分线,复线率与电化率都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铁路的世纪运输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关的技术装备都能够实现与国际水平的基本契合。在确定了这样的蓝图后,人们获得了奋进的力量。在2010年,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做出了更加详细的部署:要将职工的整体素养全面提高,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如今,铁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对高素养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的落实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重要性

党曾经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而作为铁路承认高等教育来说,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科学理念,也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完善人格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新兴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应用与更新,要想推进铁路的大发展、大跨越,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去操作和应用。因此,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乘风破浪、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实践,创新的发展铁路成人教育事业。要改变固有的传统观念,重视人才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充分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鼓励职工积极学习、自主学习。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经费支持要到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面对这些之前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和矛盾,我们没有已经积累好的经验,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答案,更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因此,这些问题若想得到良好的解决,改革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要对当今时代人才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将视野放在实现中国铁路事业的现代化的高度上,对铁路承认教育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把握,不仅要对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做出及时而充分的肯定,更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保持清醒的认识。

为了能够与当今企业改革的步伐相吻合,并适应如今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就不能仅仅满足对当前状况的认识,而应该具备不断追求的精神,杜绝墨守成规的现象,将原有的条条框框打破。如今,铁路部门实现了六次调图提速、改造既有线电气化、对电气化铁路进行重新建造、投入大量的动车组并开始运营以及促进了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全新的设备、技术、理念、以及交路、模式等被运用,在安全运输实践过程中广泛地运用了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工务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技术、运输调度技术、重载运输技术、机车车辆技术、牵引供电技术以及通信信号技术。通常来说,在铁路局、基层站段和车间都会设有作用等同于职工教育委员会这样类似的机构,但客观来讲,他们很难真正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最后变成形同虚设。虽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若要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才支撑,而人才的获取又依赖于教育。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一)行车管理岗位群

行车设备的监督与操作;行车报表记录;日常运营情况监控与调整;非运营期间行车业务作业;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

(二)客运管理岗位群

客流组织;客运设备操作与维护;乘客服务;车站环境管理。

(三)票务管理岗位群

AFC设备操作与维护;AFC设备故障应急处置;票务台账及报表填记;车站票卡管理;票款及备用金管理。

(四)机电设备管理岗位群

车站消防报警系统管理;车站BAS系统管理;气体灭火系统管理;车站通风设备管理;车站给排水系统管理;车站低压电器设备管理;其他辅助系统设备管理。

(五)安全运行监督岗位群

工程车故障和处理;调度中心紧急疏散处理;行车设备故障的处理;自然灾害类事件的处理;供电类故障的处理;火灾类事件的处理;大客流疏散;AFC设备故障的处理;治安事件的配合处理。

(六)车站综合管理岗位群

综合治理台账记录;车站重点部位的管理;车站治安,消防管理;相关单位(部门)的组织协调;车站附属区域的管理。

三、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分析

1.在对铁路成人教育进行定位,不能脱离铁路运输服务。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将更大的生机与活力赋予到铁路承认教育工作中。在对相关职业学校建设时,应当以多功能、综合性和集团化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作为铁路成人教育系统,要对铁路运输的实际运输生产以及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仔细地调研,将培训前与培训后进行有机地结合,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同时,对一些不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制度、政策,该废除的废除,该整改的整改。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铁路发展需要的铁路成人教育的模式,探索建立高效、便捷的人才教育的体制机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3)所示。

2.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而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与此同时,搭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平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奠定了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39-40、42.

[2]甘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与相关专业配合的思考[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01:52-53、56.

[3]徐虎,刘奇.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策略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167.

[4]李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培养目标与授课的优化[J].教书育人,2011,21:100-101.

[5]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13-14、50.

篇2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是2013年经重庆市教委审批而设置的新专业,从2013年秋季开始招生,现有学生358人。本专业暂无建设基础,基本处于零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国内外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巨大,大约为1万人至1万5千人。并且,同为西南大型城市的成都和贵州两地,也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人才缺口两地都在万人以上。

因此我校努力立足城市轨道交通及相关行业,根据“夯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基本原则,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技术、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技术、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型、创造型人才。

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1)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专业建设发展。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明确应用技术大学及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特色专业集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立足中小微企业,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实践平台。根据学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校企合作新路径、实践教学新体系,努力建立“五合作”(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深度合作)、“四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等教育与中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对接)的治理机制,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

(3)示范引领,稳步推进。不断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带动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批与重庆市支柱产业、高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发展,加快培养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和企业技术应用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2、专业建设思路

2.1强化应用人才培养,创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

强化实践实训应用科技人才培养环节,大胆探索“3+1”人才培养新模式。所谓“3+1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指在本科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3年的时间为在校理论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1年的时间根据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去企业进行针对性的顶岗实践实习,完成所学专业必需的基本技术技能。其中,1年的时间学习可以进行分段式计算模式,根据学生个人自身情况或企业情况进行合理分配时间,学生毕业后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实际的工作,以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2.2根据“交叉、融合、创新”原则,组建特色专业集群

重庆市轨道交通产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推动重庆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打造现代高端装备制造的强大动力。重庆抓住全国轨道交通建设大提速的机遇,力争成为西部唯一的大型化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基地和动车组维修基地,打造轨道交通产业整条产业链。我校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重庆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合作,根据“交叉、融合、创新”原则,形成以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为牵引,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关联特色专业集群。

特色专业集群可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跨专业的(或意义更广的)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开发实验、综合性课堂讨论等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开放性实验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年轻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资源共享。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发展能够辐射专业集群中其他专业的发展,带动教学、学术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3、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3.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办学特色,充分调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关行业、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后,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出发,进一步优化完满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公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各类课程之间有合适的比例;从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凸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特色,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符合应用技术大学本质属性要求、科学可行的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有利拓宽学生在轨道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和信号与控制专业知识面,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与择业竞争能力,推行“工学结合”课堂教学模式,试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开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逐步增加双语教学,改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外向型高素质国内一流的创新人才。具体规划为: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优化课程体系,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口径的知识,在课程体系上保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毕业设计上,通过严把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好各种实习,保证学以致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技活动和技术创新,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积极参加各类形式的科技比赛,提供良好的加工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兴趣;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应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及时淘汰过失和不适宜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获取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和知识。

3.2构建以专业能力体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本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要“淡专业,重基础”,加强专业基础培养,弄清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每一门课程或实践环节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应占学分、学时(理论、实验)、考核方式等,正确处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密度与学习自由度、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等关系。另外,在实践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培养上,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验环节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开放性实验比例,加入大型综合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再者,在每一门课程构建科学的专业能力体系后,编写相应的教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成一批具有学院特色的、比较成熟的、适用的应用技术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类本科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案、教材。编写核心专业课程《区间信号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教材及相应实验实践课程教材。

3.3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工学结合的基础。联系重庆轨道交通集团相关企业,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合作,努力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并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不同类别层次的基本工程技术技能训练,建设和扩展校外实训基地及实训功能,创新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改革,面向工程技术实际构建以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测试为主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做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素养素质等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93-01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地铁、轻轨、独轨、磁悬浮等类型,号称“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 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届时轨道交通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1 行业形势与专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地铁公司等用人单位对城轨运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为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专业的教学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历时近一年,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教学的准绳。专业标准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2 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城轨运营专业教师经过多方调研,进行了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调研、国内外职业岗位标准、资格调研及用人单位调研,同时充分论证召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研讨会、专业标准与规范研讨会、产业行业职业与专业研讨会,确立了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3) 主动适应深圳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专业标准重点围绕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3 制定专业标准的程序与管理

专业标准的制定程序分为学校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统一审定、编印。在二级学院层面,应切实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论证,提交各专业产业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与跟踪调查报告等过程材料;并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专业标准。鼓励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还要组织专业教指委对专业标准进行审核。

4 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城轨运营专业的专业标准共包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及课程安排、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和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录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各主要部分内涵解读如下。

4.1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应分析本专业相关产业宏观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情况和地区企业状况,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分别进行了待建轨道交通线路、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4.2 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设备维护技能,熟悉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常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着眼于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掌握的项目技能等方面。

4.3 就业面向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立足深圳,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内地,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客运组织与服务、行车调度、客车司机、票务管理、车站设备运用、接发列车等工作,同时也可从事铁路、公路运输客运、行车的相关工作。

4.4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的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要求。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够至少11分、249时。且应获得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至少三证。其中的专业技能证书有城轨站务员证书、城轨值班员证书等供选择。

4.5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标准的精髓所在,应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考核方式及说明等。在专业课层面,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包含实训项目在内的20门专业支撑课程、7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7门专业拓展课程共34门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

4.6 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将实训项目集中在每学期最后四化进行,称之为“实训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城轨运营专业在实训月中主要安排了城轨认知实训、票务技能实训、行车调度实训等项目。

4.7 教学及课程安排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与素质拓展课分别占比26%、58.5%、16.5%、10%与8%,而且课内理论教学为1120学时,占比44.8%,实践教学环节为137时,占比达55.2%。

5 结论

专业标准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坚定不移地执行其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则是比制定专业标准更为重要的工作。教学团队应形成自觉监督的保障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10).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2级教学设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

[3] 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 陈志澜,泮红,吴维彪,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报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

[6] 招晓菊,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7] 丛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2).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 改革创新; 专业建设;职业素质

作者简介:汪维东(1958-),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7-02

一、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铁路作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实现双赢和多赢的目标,在实行“横向联合”、“纵向一体化”及“战略联盟”的协作模式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战略。要坚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促进轨道交通发展的根本支点,就是必须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1]。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铁路及轨道交通要完成高速、重载、信息化等多重发展目标,实现现代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就更加需要大量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高职人才,必须有一支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综合素质过硬、技术功底扎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提升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将对全国各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二、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

国外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创新性教育,许多职业技术学院,都拥有自己的创新激励制度,实施教育创新津贴,额外劳动消耗补偿制度等。而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虽然也有激励机制,但不能保障激励的真正作用。我们急需深化创新性教育,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探索性和原创性与创新性培养体系,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学校还应该多鼓励和支持青年老师进行一系列探索与试验,同时提供一定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如在职称评审、选拔、出国交流等环节有一定优先照顾。[2]鼓励教师公费或者学校配套资金出国学习与交流半年以上,不安排教学任务,带薪学习,学习体会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完成在国外的科研工作,回校后在职称评定上优先考虑,甚至成为必须条件。

(二)创新性资金支持还有一定难度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师是学院创新教育主要实施者和主心骨,但是学院教师面临着很多压力,其中资金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研科研的进程,创新性教学受到影响,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此相对应,比照国外学院,政府通过直接投资、给予补贴等方式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发展,加快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进程,将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保持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高度。我国也相应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资助制度,我们应不惜重金惜人才,投入充足的创新性资金支持,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可多联系省市级工程中心投入资金,还可多和风险投资基金、机构、效益好的站段保持密切联系,持续不断的从政策上、制度上、资金上及科研项目来源上支持学院教师创新性人才培养。

(三)创新型校企合作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但职业教育在通往合作发展,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共赢的道路上,并没有创造出良好局面,而是处在一种尴尬境地[3]。原因:其一,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不能真正统导与指导企业和院校之间微妙关系,没有搭建起企业和院校之间零距离对接平台,出现企业和院校“两张皮”现象。其二,高职院校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不强。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其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没有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做重点,没有把培养人才战略与院校发展相关联,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感兴趣,导致了院校一头热的局面。

三、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实施措施

(一)积极引入高科技新技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嵌合度。把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院励志耕耘、锐意进取,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高科技新技术,大胆运用远程IP视频进行现场教学。在地铁车站各观察点布设监控设备,使学生坐在教室里通过远程视频和音频能够看到与听到地铁车站机电设备运行情况、车辆检修情况及车辆运营情况等,现场的工程师通过视频与语音向学生授课,学生可在教室里随时向现场老师提问,进行双向互动教学,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地铁车站整个运营及设备检修情况,体验真实环境,使师生不仅与工程技术专家进行远程现场交流互动,而且还学到了大量的在书本上见不到的运营、设备维护与检修方法。[4]在课程内容选取上,根据工作过程需求,优选和剪裁部分课程内容,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现场实际并能够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使用。

此外,还以学生未来就业导向来取舍课程,密切关注当前新技术变化,较好掌握新技术应用,能够为将来胜任不同岗位做准备。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嵌合度,即课程理论够用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分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来指导课程。使教材成为真正的工学结合桥梁。

(二)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探索高端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进步,软硬件设施建设是学院腾飞的翅膀和天空。学院重视软硬件设施的每一个细节,如通风空调、消防、自动售检票与闸机、屏蔽门、视频监控、电扶梯、照明、广播、综合监控等软硬件设施,都紧跟时展,此外,建设城市轨道机电实训中心,车辆检修实训中心、轨道信号训练中心、车辆运输训练中心、供配电训练中心等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了多个模拟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室,积极开发多种车站虚拟教学软件,模拟车站BAS、FAS、AFC子系统运行情况,并将车站综合监控软件应用到虚拟教学上,使学生能够领会到各子系统联动关系及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在实训室就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气氛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实训、实践、实习过程,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5]

更重要的是,学院坚持“服务铁路,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深化“跟着铁路走、联合铁路办学,共同谋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路径。学院以专业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专业化、技能化培养。在管理和组织上实行,一手画松树树干,一手画松枝,双管齐下,内外并举的方法。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担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员,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实训、顶岗实习、人才质量评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及合作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形成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的新模式。

(三)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锻炼,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专业设置从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的调控机制,充分实施专兼相结合的混编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锻炼。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是教学目标改革。充分制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教学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等发展目标,是考核教学质量的标准的指南。

二是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对区域经济及轨道交通发展的充分研究,吃透课程标准、精选教材,开发出更适合职业院校的课程,选择并组织符合课程标准、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的原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善于灵活运用“发现教学法”,选择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等理实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四是学习成绩评价改革。以教学目标为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开发体现全面性、突出能力评价的评价标准。由学生互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施多元评价,采取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样化考评,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的考核力度,综合考核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学院办学理念应积极倡导,培育一流的专业人才,而培育一流的专业人才,学院就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把师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全面提高师德水平;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要大力推进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落实名师培养培训工程,加强骨干教师培训;要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6]以职称评审工作“回归课堂教学”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成绩的考量,鼓励教师潜心研究课堂教学。

总之,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励精图治、倍道而行,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才能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带来的种种束缚,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徐国庆.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

[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4]汪长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11(1).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轨道交通车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98-0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9月,全国已有1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线路总里程约为1184km,全国已有28个城市获得批复建设,在建总里程约1500 km。至2020年,线路规划总里程将达6 100 km,轨道车辆将超过3万辆,急需大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以下简称城轨车辆)方面的技术人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均有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为此进一步加强并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姜大源先生把关键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即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并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类予以分解。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涉及了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二、城轨企业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要求

经多次深入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轻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客)等企业现场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明确了企业对城轨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城轨车辆专业主要针对车辆乘务员、车辆检修钳工两个岗位,通过调研,企业(管理层)对这两个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都有要求,特别是由于“轨道交通车辆”的行业特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是行车安全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精神风貌,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逻辑关系为: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含招聘录用期、成长发展期)、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包含个人品质、个人能力、职业素质)、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现状的评价、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等。经对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汇总分析,企业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好”、“时间观念不强”、“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团队精神”、“依赖性大,工作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不足”等。将问卷中“企业录用员工时最看重的因素”、“员工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高职毕业生的个人品质”等问题的反馈进行分析排序,得到企业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关键能力要素如表1。

三、目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没有注重关键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有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关键能力理解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许多教师对关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仅是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的任务,或是简单认为思想政治和人文类课程即可完成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吗,忽略专业课程教学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活动中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够,导致关键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脱节。

四、城轨车辆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措施

1.设计真正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体现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而不能简单的在原有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简单的做加减法。

2.为达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需要采用更多关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程教师协同工作,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系列呈现建设成果。

3.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有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采取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对学生开展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训练,强化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和语言文字知识与能力。采取军事训练、主题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强化应有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公共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及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和责任能力。

4.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全方位贯彻关键能力的培养。目前城轨车辆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校内教学集中6~8周、每周16学时(12+4)进行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模块)的教学,既符合现场情境,又有助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贯彻实施以证代考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2年校内教学,1年以现场实习为主的校外教学。总之是在最大程度模拟现场工作情境下,在实施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设计针对工作态度、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环节及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强化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吃苦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1]陶洪彦.试论职业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1,(63).

[2]刘丽芳.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5).

[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1.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城市轨道交通 双师型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05-02

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亟需一大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相关的专业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应运而生,与“卓越计划”相配套的教师培养方式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这对高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统一要求更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加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卓越的教师队伍,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方式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1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快、发展前景较好的特色专业,其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蒸蒸日上的城市地铁企业。目前的现状是该专业虽然拥有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但其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研究,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必要的行业背景稍显不足。

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尽快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即教师素质)、又具有一定从事行业或企业工作的实践技能(即实践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旦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滞后,将会严重制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卓越计划”对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关键。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务必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2 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

制定“卓越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采取高校内部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双管齐下的方式打造一批具有丰富现场工程经验的卓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1 高校内部培养

高校通过制定双师型教师有利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的自我提高,要求教师自觉地、认真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和地铁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发现地铁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点,努力需找契机,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将生产、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

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与地铁维保运营等部门进行交流和讨论,将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2.2 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利用高校和地铁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正确引导高校的人力优势并发挥企业的实践特点,高校与企业通过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等方式进行合作和交流,让教师和地铁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全面参与建设,打造“卓越计划”培养校外工程实训平台,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素养。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师的培养过程,通过企业的密切参与,探索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机制,共同把卓越的教师培养好,同时教师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反哺企业,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

3 双师型教师人才的选拔

通过择优录取原则,选拔专业教师进入产学研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以及进入国内外相关行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访问学者工作。

3.1 选拔挂职锻炼

选拔专职教师进行深入的校企交流,让优秀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将产业链与企业链对接,夯实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及时熟悉和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应用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丰富城市车辆维保背景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以及丰富科研经验的优秀教师人才。

挂职锻炼能够让学校和企业联系紧密,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获得量身打造的人才,通过互相交流、共同实现专业型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

3.2 选拔国内外访学

地铁行业在技术上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地铁的某些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国内某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比如西南交大国家重点牵引实验室、铁科院等在技术上也不弱于国外,因此,有选择的去国内和国高水平研究单位去访问交流、学习其先进理念和设计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大大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

此外,加强国际学生交流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也大有帮助。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是要重视通过国外访学加强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具有国际性人才素质的老师指导学生,才能获得高素质的跨文化工程师人才,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4 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引进

双师型教师引起方式有很多,可以采取内部引进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4.1 内部引进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新兴专业,对口专业教师的人才需求是迫切的。新进入高校的博士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虽然可以采用高校内部培养和校企联合进行培养,但是该方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效果,短期内达不到“卓越计划”的要求,而“卓越计划”急需双师型高素质教师人才指导学生进行工程教育,因此,还需要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引起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正确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科正确发展,通过言传身教、讨论会等方式,带动并培养年轻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4.2 外部引进

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程经验的优秀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让这些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或担任实习的指导教师,并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让专业教师作为这部分工程技术人才授课的助教,帮助外部引进的工程技术教师处理高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互补性教学的良好局面。

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不仅满足地铁企业量身定制其所需要的专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外,而且还为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打造一支建设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高校内部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国内外访学,挖掘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结合点,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人才的内部和外部引进,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具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特色双师型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对工程实践型教师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卓越计划”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柴晓冬,方宇,郑树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5-76.

[2]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1):1-3.

[3] 方宇,师蔚,柴晓冬,等.校企联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87-188.

篇7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3+2”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11

0引言

为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院分别与六所学校联合办学,其中我院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与武汉机电工程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3+2”模式教育。本文针对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高职衔衔接“3+2”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1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机电行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具有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床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实用型人才。而我院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培养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中高职阶段各自的就业行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一样,导致了两者的培养目标也不一样。

1.2中、高职阶段在课程设置上有重复、有差异

(1)专业基础课程科目基本一致但教学内容有重复。在对中、高职的教学计划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专业基础课的科目基本一致,均开设了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接口技术等理论课程;还有相应的电工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电气识图、机械拆装实训及机修钳工实训等实践课程。课程名称大体相同,教学内容上也存在很多重复。

(2)专业课科目基本不一样。武汉机电工程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针对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开设了气压传动控制技术应用、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数控编程与操作、机床电气安装调试及维护等课程。我院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开设了城轨信号基础设备维护、城轨联锁系统维护、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维护、城轨电源系统维护、城轨数据通信系统维护、城轨无线集群系统维护、城轨传输系统维护等课程。中、高职阶段的专业课基本不一致。

1.3中、高职阶段公共课程教学脱节的问题

中、高职阶段开设的公共课程都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在中、高职的不同阶段,这些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应该充分体现其层次性。可目前的现状是,中职学生重视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文化基础课程的学时很少。本来这些中职生的文化知识(语文、数学、英、物理)就很薄弱,中职阶段又没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到了高职阶段,他们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这些公共课程的学习就存在很大困难;另外文化基础底子差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等。这些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终身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中、高职衔接“3+2”模式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中、高职衔接“3+2”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从职业面向入手,确定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及单位走访等,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是信号工;综合信号工岗位知识、技能及素质规格要求,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信号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课程及制定课程标准。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所面向的信号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由企业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实践专家进行研讨、归纳,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学时、先修课程、后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组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考核要求等内容。

(3)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确定了中、高职不同阶段层次化的课程体系。由教育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根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归纳信号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信号工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遵循人的学习认知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构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课程体系。在中职阶段,我们重点突出文化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夯实基础;在高职阶段,我们重点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2中、高职衔接“3+2”模式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课程体系(表1)

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轨道作为快捷便利的绿色交通方式,已成为大城市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的首选,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形势下,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增大,需要大批从事信号系统的运行与调试、管理与维护、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以及机电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这种需求下,为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的,符合岗位职业标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我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在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更新,所要求的岗位能力和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院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培养是以服务地方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企业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培养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信号系统的运行、调试、管理与维护;通信系统、机电控制设备的运用、检测与维护等关键岗位能力,同时具备运营管理、行车组织方面的知识技能,并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根据专业岗位培养标准,开展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对专业的调研和分析,通过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汇总、归纳出了6个典型工作任务。

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特点,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

克服以往教学方式的弊端,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教学,即保持模式新颖、课程改革到位,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

根据归纳出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特点,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针对课程内容推出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自主创新能力。

四、依据专业岗位培养标准,开展课程实践性教学。

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增强教学、学习、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度,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我们主要采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专业技能训练

加强职业能力培训的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了毕业生职业化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中,既考虑到专业总体方向上的电气工程师基本训练内容要求,又要使学生有足够的理论和技能能力,并获得电气工程某些方面的技能证书,即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二)课程技能训练

课程技能训练是加深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必备手段,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在我们得培养计划中,课程技能训练体现在课程的课内学时中所对应实践教学部分。

(三)项目综合实训

项目综合实训是在完成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本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岗位的作用和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要求的理解。项目综合实训安排在集中实训周完成,可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城轨供电系统综合实训

城轨供电系统综合实训主要训练学生应用“供配电与照明”、“城轨供电系统”、“城轨接触网”三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一个车辆段的供电系统设计任务,并制定施工方案,为将来从事供电系统的施工、维护、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基础。

2、城轨控制系统综合实训

城轨控制系统综合实训主要训练学生应用“城轨通信系统”、“城轨信号系统”、“轨道机车运行控制”三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一个成两段的通信信号系统和调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并进行设备选型以及线路布置,为将来从事通信信号系统的施工、维护与管理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基础。

(四)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次综合实习训练。它是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为正式走入工作岗位作好准备工作。

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训课、顶岗实习等。针对不同类型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方法有卷面笔试、过程考核、实验考核、实操考核等,学习情况方面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校内专职教师评价、校外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进行评价。

(一)理论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理论基础课程的考核包括过程考核(最多占30%)和闭卷考试(最少占70%)两部分。其中过程考核主要检查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平时作业等的考核;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专业技能考核评价方法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

1、课程技能训练考核内容包括:仪器操作能力,参与实习态度,数据处理能力,实结能力,上课出勤状况。

2、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考核内容包括:资料查阅能力,项目参与能力,方案参与工作量,作业完成状况等。考核的目的是动态地、及时地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配合小组工作,共同完成项目。

(三)顶岗实习考核办法

校外顶岗实习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实习日志、实习报告、校内专职教师评价、校外兼职教师评价、实习单位鉴定等部分组成。校内专职指导教师应根据随时抽查学生工作情况、顶岗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校外兼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能力、工作质量、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纪律等,对其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定。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软件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新技术发展迅速,对于新技术我们原有师资并不具备教学与实践的能力,对此,我们采用人才引进、强化培训和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我们采用“一进一出”的方法,进是引进具有该领域外企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出是选派年轻老师外出到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七、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根据我校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资格标准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理念,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珊珊.基于工作过程的城市轨道交通大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科学,2010

[2]张宝慧.构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侯晓音.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

篇9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职业规划;就业研究

所谓的就业生涯指的就是一生中所要承担职务的计划和预期目标。在这个计划当中包含了个人学习和成长的目标,是对这项职业的工作服务以及成就期望。简单来说,就是你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位?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组织,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成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努力而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就此通过对目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研究,进行了就业渠道的扩展工作。

一、分析体育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现状来看,毕业面临失业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儿。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计划,在校大学生急剧增加,毕业人数也在逐步的提升,紧接着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经过调查和相关数据表明,在2009年的时候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700万人,就业率仅仅只是40%,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69万人,就业率为55%,到了2011年毕业人数达到了900万人,就业率才达到了60%。面对这样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然而大部分的体育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确定,而且大部门的毕业生都聚集在珠三角地区。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目前毕业生的毕业人数和就业率成反比现象,虽然说相关部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组织了相关的人才市场。但是效果仍然不明显。然而面对着就业压力,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于自己的未来都处于一个茫然的状态,缺少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和思考能力,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一个完善的自我观念,不能够更好的规划职业生涯,对于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的进行职业定位。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就相关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人生目标和就业选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为体育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就业渠道单一、就业地域集中在城市、到了农村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相对较少,对于就业期望过高,就业精神明显不足,对国家现行的相关政策还没有一定的正确认识。所以说,信息不畅通和毕业文化修养不高都是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原因。就此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构建一定的职业生涯计划,更好地适应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首先大学生要做好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自我角度进行分析,确定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作为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学,其主要运用的就是体育的知识和技能,要在工作之前,做好上岗准备工作。对于有关的人文知识、哲学、教育学、体育、写作、逻辑思维方式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着重学习和研究,这对于体育学生以后的就业是非常有利的。

三、职业生涯的作用

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够不断的进行自我充实。其就业渠道不仅仅只限于教育系统,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等。当然这些对于就业者的要求都很高,无论是从知识还是技能上面,都要全面的掌控。就此应该在理论知识上面加大功夫,比如说可以选修法律、历史、哲学、管理学等,进行社会实验的摸索和尝试。从而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一定的创业精神。而且制定了职业生涯,能够有效的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作为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除了要具有专业的体育素质之外,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渊博的知识、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理念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热爱学生、刻苦专研的精神。而且通过对职业生涯的正确认识能够努力地提高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努力地学习和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自己的价值。很好的分析出了就业形势,把握一定的就业机遇,全面的了解自己,增强职业的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成才理念。

四、通过职业生涯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必须要让体育大学生知道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高校角度进行分析,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更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社会中职业方面的信息。设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进行资料和信息的整理工作,这有利于学生收集职业规划方面的图书资料以及职位信息的网络索引。高校必须要增强就业指导的经费支持,加强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人员的配备已经硬件设施的配置,强化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要求就业指导部门能够和社会建立一个合作的关系,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时的了解相关企业的就业心理,努力开阔就业市场和渠道。根据大学生体育专业进行就业指导。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鉴于其本身有着特殊的专业性,就业方向单一。高校应该在起初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明确就业规划,让其明白就业规划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要确立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之后,努力完善自己,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自己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路海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市场,2009(2).

[2] 沙冕.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体育教学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