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生态规划

篇1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70-03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篇2

关键词:城市生态设计;规划原则;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能够有效的将城市特色资源与城市建设合理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极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以及协调性,实现城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来说就是采取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的对策,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从跟上本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因此,本文根据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分析了进行城市生态设计的内容,最后讨论了城市生态设计的要点,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建设的现状控制好城市空间发展和延伸的趋势,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然生态的原则。为了维持生态平衡,设计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发展对生物和自然

的影响,避免对自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经济生态的原则。在进行城市生态设计规划过程中,要以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析各行业之间的能量流动规律以及对外界的依赖型等。三是社会生态的原则。城市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城市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四是复合化生态的原则[1]。要对整个城市生态和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规划,要采取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实现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成防污型的城市;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从建设公共、生产、防护、附属等绿地方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实现城市绿化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自然、城市、人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还要加强对城市的综合治理力度,重点解决人口密度、交通拥挤以及脏乱差等难题,大力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另外,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有效控制水资源、建筑、交通等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质量,要遵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复合化生态的原则,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利用土地换来生态环境必经之路。就目前而言,比较突出问题主要道路、河流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保证形成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布局结构[2]。

在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的结构和模式进行合理的配置,不断优化综合功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获得比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要营造各种模式的生态配置类型,要满足游憩、隔离、美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进行城市生态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生态卫生、安全、整合、文明以及文化。

在进行生态卫生建设过程中,要采用生态导向,保证经济可行,同时做好生活废物和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进行生态安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城市居民饮水、饮食、居住、减灾和生命等安全;在进行城市生态产业设计过程中,要对生产、消费以及运输等产业进行合理非控制和调整,实现工厂生产与周围社会系统的区域耦合,形成灵活多样的产业结构,促进硬件和软件的协调开发;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不断优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大程度的降低热岛和温室效应以及水资源的消耗,生态景观设计具体包括地理格局、水文环境、生物种类以及人类活动,通过合理的设计,达到物理、生态以及美学等方面的创新,具有很强的整合性、流通性、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等特点[3]。在进行生态文化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要保证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保证城市居民建立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三、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设计的要点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精心编制生态城市设计,从而体现独具一格的城市环境、形象、文化和风格等。具体包括城市景观、城市工业以及城市居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等。

(一)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建立以建筑和园林、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设计人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环境特性,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其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各种地形水文等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系统性理论对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大面积绿地,从而快速有效的达到人类理想的宜居环境,从根本上维护城市的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对非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尊重地域的特征,保护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要族中城市地域的文化和人文背景,具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在设计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做好文化的继承和保护[4]。城市的地域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格调和风貌,因此,要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

(二)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生态建筑、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文明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进行城市居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地质、水文、气候以及地理等因素,同时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保证居住区的选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建筑节能低耗,要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避免形成光、化学以及放射性的污染;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建筑之间的朝向和间距,有效解决采光、通风的问题,同时还要采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等;最后,要不断增加居住区的绿地,进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的绿化率,适当增加公共绿地等[5]。

(三)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出现人口和交通拥挤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生态理论等知识,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城市居住环境[6];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采取高起点和高标准,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中的各项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新建的工业园区要建立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采用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态工业体系,同时为了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产业进行适当的生态转型,扩大生态产业的开发力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设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从城市景观、城市工业以及城市居住区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丽娜.基于物能代谢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研究[D]. 西北大学 2013

[2] 杨昭明.析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J]. 城市建筑. 2013(22)

[3] 201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J]. 江苏城市规划. 2013(06)

[4] 李琦,赵斌.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20)

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precautions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planning.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之路, 这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经济和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 3R 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循环经济。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新世纪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

1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 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1984)第 57 集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 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 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2 城市生态规划大体应包括的内容:

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2.1 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 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2.2 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 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 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而且还应合理布局, 点线面有机结合, 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规定, 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绿地应达60%时,我国要求本世纪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1㎡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离上述要求差距较大, 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向着高标准的绿化方向发展。

2.3 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 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4 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 (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 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处理系统等。

3 城市生态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起点,通常要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城市以及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是多数城市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只有明确地给出问题的科学解释才能确定一个城市是否有必要建设生态城市,因此,生态城市规划需要优先思考一些问题:

3.1 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城市本身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实现与其他区域的物质流转才能真正体现其发展活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安全状态是决定区域内城市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在推进自身生态化建设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的优化整合。因此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规划中, 既要考虑区域承载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外部的索取被该城市对外部的回馈所平衡时, 城市运行才是健康的、合理的。

3.2 增长空间控制问题。城市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应是相互制约的, 实践证明“摊大饼”式地盲目扩张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城市面临着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空间等问题, 如果不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从长计议, 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将会受到城市环境容载能力和城市生存安全能力的限制。可以根据城市具体的生态问题规划建设“生态安全带”、“生态警戒带”和“城乡交错带”等控制线。以此界定生态城市的增长空间幅度, 为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3.3 城市经营成本问题。城市经营成本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城市内在可持续性的重要表征如果城市经营成本过大, 说明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不协调性。我国多数城市目前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 但经营成本亦相对较高, 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城市历史的经营成本做出理性的分析, 从中分析经营成本高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的着眼点。

3.4 人力资源转化问题。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本质要务。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根本的任务是必须将人力资本的培育,作为城市化成功的最大保证。其中所涉及的充分就业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生活质量普遍提高问题、现行二元结构的消除问题、中产阶级的形成问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问题,均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培育中,获得满意的解决。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也要充分认识城市人力资源在一、二、三产业中分配的历史变化, 在经济生态系统上要重点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4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 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报告集中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1,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作为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而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生态、景观和社会功能,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重庆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重庆直辖后被定为重庆市的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南川境内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立体气候明显,气温适宜,“旅游度假城”、“生态宜居城”、“开明开放城”是南川区在未来几年的城市建设目标。本文以南川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这一重要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未来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对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释义

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在中国,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王秉洛等将城市绿地系统概括为:“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概括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完整有机的系统。同时将此系统同自然山系、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系统,人民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城市风貌特色的主导因素”2。

建设部《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的定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1]

3、南川区绿地系统现状及问题

3.1建设现状

南川建成区域河流、水库多,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均属长江流域,多属乌江水系,;截止当前,南川区建设水库共达14座;中心城区现状绿地共有649.04公顷,绿地率达到36.4%,其中公园绿地共有379.12公顷。

3.2存在问题

区域生态绿地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树种单一;防护绿地缺乏,基础设施隔离带绿化树木比例低,隔离效果较差;中心城区花山、两江及半溪河缺乏城市生活岸线,城市山水景观特征不突出;旧城区缺乏开敞空间和综合性公园绿地,绿地受益率和亲密度尚不能很好满足市民游憩需求。

4、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4.1规划布局构思

区域绿地系统由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山体廊道、水体廊道、重要交通干道廊道等绿地组成。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廊两区多心”。形成东部、南部重要生态屏障区为核心,以山体廊道为纽带,以各类众多生态风景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类型生态斑块为支撑,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匹配的绿地系统。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布局形成以城中心的花山,贯穿城市的两江及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形成的“一核两带五射多点”的结构模式。

4.2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①区域绿地系统规划

重点保护两大生态屏障区,其中东部生态屏障区是以山王坪景区为中心包含鱼泉乡、水江镇东南部及三全镇东部等连片区域组成,南部生态屏障区主要包括金佛山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及金山镇、德隆乡等连片区域组成。

各种生态景区、生态保护区等散布的斑块主要包括金佛山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山王坪风景区、神龙峡风景区、鱼跳峡水库保护区、楠竹山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多个生态斑块。

南川全区的绿地系统应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效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依托南川区域良好的自然资源建设的众多风景区及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整个南川区域的绿化率应达到5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应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从而努力实现整个南川区生态环境中的碳平衡目标及生态产品贡献。

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南川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要与区内的开发建设进程相协调,并实现经济效益的平衡,逐步向创造市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过渡。

图2南川区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1)公园绿地规划

规划采用区级综合公园、片区级综合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六种基本类型。各个公园和开敞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绿地类型,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并应积极吸纳和创新各类新形式、新题材,具有时代特色的公园绿地类型,同时应注意与周边建设环境及人文背景相协调。

公园绿地建设,到近期2015年增加228.5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9平方米。到远期2020年,公园绿地达到851.6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21.29平方米。

表1中心城区主要公园绿地统计表

图4南川区中心城区公园分布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2)生态绿地规划

南川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主要由郊野公园和带状生态绿地组成。

本次规划确定4个郊野公园,总面积为1125.65公顷,分别是花山郊野公园、李家沟郊野公园、明阳郊野公园、岩坪郊野公园。其发展导向具体如表2所示。

表2郊野公园发展指引

3)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由于生产绿地担负着城市绿化工程供应苗木、草坪及花卉植物等方面的任务,因此,一个城市生产绿地的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园林绿地效果。

图5南川区生产防护绿地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按照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生产绿地的面积应占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按此要求,南川区中心城区生产绿地远期必须达到99公顷以上,而目前中心城区生产绿地仅有北固片区及隆化片区两处,面积为5.3公顷。因此,本次规划中对生产绿地做了较大的增加。至2020年,规划生产绿地达104.65公顷,苗木供给率达100%。规划建设生产绿地2处。

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的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以充分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减轻有害因素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至2015年,规划防护绿地200公顷;至2020年,规划防护绿地556.43公顷。[2]

4)绿地景观规划

根据南川城区以花山为核心,两江一河绕城的地形特点,规划重点控制花山、龙岩江、凤嘴江、半溪河等山体、水系线,从沿江绿化景观带、城市景观大道、城周森林屏障控制与保护、绿化景观视线走廊、重要景观节点等方面,加强规划区内的绿化景观控制。同时依托两江一山建设城市观景步道,构建观景、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南川中心区慢行系统。

图6南川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图7南川中心城区绿道慢行系统规划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5、建设目标及实施建议

5.1建设目标

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净化城市环境、减轻风沙灾害、改善小气候、减弱噪音、保持水土及改善水文条件等方面。通过本次规划应严格保护城区中部的花山公园,作为城市绿心。建设城北大道、三环路、城西大道绿色生态廊道,让各片区之间有绿带相隔,使绿色生态走廊成为连接中间绿心与城市周边环境的绿色轴线。在城市环路以及城市区域范围内建立绿化防护林体系。提高南川区的公园绿地受益率和亲密度,充分利用山、江的自然生态格局,构建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以低碳化发展,生态产品贡献为主旨,着力保护南川区区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构建和谐的山水、林地及动植物生存环境。

5.2建设实施建议

①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保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社会公众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增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②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用于城市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③通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十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非常重要。生态文明的核心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果说,前者需要的是市场激励,那么后者更需要文化激励。媒体要充分发挥主流渠道作用,长期规划、策划,运用各种公益节目、公益广告形成持久的舆论氛围。

6、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重庆在最近几年来表现的尤为突出,其来势之迅猛、速度之迅疾,是史无前例的。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危机总是相伴而生的,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高速的发展形式就会带来越来越复杂、破坏性更大的城市问题。城市绿地系统是一复杂的、动态的复合系统。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在区域,或更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发展战略,从结构出发,运用现代的规划建设思想,以生态为先导、协调发展为目的,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绿地系统 规划 生态园林 理论方法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1.1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背景

我国从1992年开始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其重点在城市的绿化建设,实行了十多年后,全国城市的生态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 2004年9月22日,国家建设部向全国又发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目标明确单一,可操作性强,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建设生态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基础作用,所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

1.2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尚在发展之中。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应该是生态之城、美丽之城、高效之城、和谐之城。

2、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搞好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前提,城市生态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的福利为出发点,追求与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应用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系统学、风景建筑学、植物学、林学、药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城市外部其他生态系统必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园林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生态学中廊道的作用、结构与斑块的关系等理论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发地提供科学选择依据,以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生态效应等理论应用于城市生态园林中点及重点面的规划,主要寻求城市中点及主要专用绿地(面)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态效应及其相连关系;运用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在城市各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廊道”(绿化带),把这些分散分布的公园、绿地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生态园林的有机网络。

3、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实现的思路

3.1城市结构生态化

生态园林城市的功能源于城市结构,并依附于城市结构;城市功能的强弱,城市竞争力的大小,根本在于城市结构是否合理和先进。城市功能实现生态化的前提就是城市结构实现生态化。城市功能生态建设规划的着力点也在于城市结构生态化的建设规划,因此,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学者刘天齐等认为,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和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就必须从调整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入手,调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首要内容。因此,实现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首要核心任务。城市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无论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考察还是从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看,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结构生态化首先应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开始,然后才能逐步实现高层次的城市社会生态化。

3.2城市功能生态化

传统的城市功能主要有城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但是结合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特征及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本文认为生态园林城市功能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其功能主要包括产业、社会、人居、交通、水域、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类功能。其中,社会、产业、人居、交通为城市实体功能,水域、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园林城市的功能生态化就是指产业、人居、交通、园林、水域、景观、环境和社会类功能的全面生态化。

3.3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3.3.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美学原则,强调意与形的统一。①美学原则的应用。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②意与形的统一。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等。

3.3.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3.3.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枇杷树、丁香+桃树+八仙花-八角金盘,林沿种枸骨-葱兰;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4、总结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城市生态园林以丰富的植物为材料、模拟与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能需要。

参考文献:

[11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

[2]王艳红.关于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转贴于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篇7

的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现代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1、城市建设现状。

城市是一个集经济、文化、人文、景观、风情等于一体的巨大综合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的速率也在大幅度增长,城市已经成为最大的人群聚集的地方,城市的建设更加广泛的包含建筑、绿化、城市空间、城市道路、铺地、城市公共设施、城市雕塑以及城市色彩,随着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城市的环境问题也在逐渐突出,而且基于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工厂、发电站也日益增多,空气质量也不断恶化,而且针对于人们更注重发展而往往忽略环境的保护,城市的生态绿化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所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对于城市生态绿化、规划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一部分。

2、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现今城市化本身几乎被看作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唯一直接指标,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又资源和能源消耗集、需水量增加、透水地面增多、绿地减少等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恰恰因种外显因素长期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上人们基本都持否定态度许多人甚至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归咎于城市化我国的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又造成了严重的、持久的压力,加上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和破坏,因此,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在:

(1)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

(2)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日常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垃圾越来越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3)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身体健康和产品出口;

(4)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减少,珍稀物种加速灭绝;

(5)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

(6)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

(7)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剧了土壤污染,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3、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引起的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

(3)人类的过度消耗和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淡水资源危机可能是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

(4)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资源浪费直接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使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受到威胁。

二、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城市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永续发展。

三、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必要性

1、保护生态与环境

经过多年的城市的发展,让我们了解到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了发展而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甚至于完全脱离了自然,以至于城市的环境严重恶化,相对应的也就阻止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环境规划使得城市中存在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提高,还通过人工生态规划的方式扩展了自然环境的

范围和空间,为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建立了坚固的后盾。

2、提高城市化程度

城市中的建设主体就是生态环境系统,而生态建设又是关乎人们生存、文明、生命的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它在城市中占据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生态建设的实行和生态环境的不断规划使城市化的程度不断地提高,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城市中生态的规划、管理间接上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

要。

3、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植物都是具有特有的光合作用的,具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一定量的分成等作用,而正是把这一作用发挥到极致,而且在城市中不仅能够阻挡、吸收、过滤污染空气,还能够较少空气中因为人后密度大产生的过

多的细菌,以及减轻噪音污染等,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重大的作用。

4、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相对于物质的需求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群都是有着规律的生活,而且工作时间越来越短,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又美观又实惠的就要数城市中的生态建设了,一座城市环境好,空气清

新,让人们能够最大限度的感受大自然,达到放松身心,消除疲劳的效果。

四、现代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趋势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加强对城市主要江河岸线、水库、湖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严禁一切严重破坏森林植被的工程项目建设。改造生态效益较差的林地,加强对乡土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经济林的生态效益,及时改善土壤肥力,引进新的树种资源。

2、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

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2)要加大对交通污染源和气态污染物的预防和治理。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学会保护大气不受污染,保护地球环境,以使

我们生活的大气永远洁净,天空永远蔚蓝。

(3)对固体废物加强管理。在行政方面,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防治“白色污染”;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

纸代塑。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

3、坚持“可持续发展”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和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4、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环境生态道德是确立和制定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时应遵循

篇8

【关键词】东岛;城市生态景观;鸟类;植物配置;自然和谐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二)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公园的设计应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植物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本土植被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体,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三)连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四)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五)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二、从宜兴“东岛”探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一)项目现状

江南名镇――宜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陶都和太湖风景区的重要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形态逐渐由单核向双核演变,呈现出“一山中枕,两合抱,五水相系”的整体格局,一些滨水地段已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地区,原有的自然湿地和滨水岸线也在不断受到城市建设的破坏和侵蚀,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湿地岛屿的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宜兴“东岛”现状东西长443米,南北宽约410米,基本呈正方形,面积17.3公顷,其中水面占了7.7公顷,约占45%。现状岛从各个角度看过去,地形基本无起伏,呈一条线,比较平淡。现状岛整体感觉偏大,尤其在岛的西侧和南侧看,视觉上有一定的压迫感。岛内水面比东水面高约1.5米,雨水积蓄而成,水深很浅,平均深度约0.5米左右。岛上已经有一些不知名的鸟类在上面栖息。

图1 宜兴“东岛”现状

总体来说,现状岛存在以下问题:

1、俯视正方形,平视一条线,形式比较呆板,缺乏美感。

2、从现场的视觉感受上来看,现状岛屿的规模有些偏大,尤其是岛的东北角对岛屿北侧的水面形成明显的围合,使东水面看起来不开阔。

3、岛的西侧和南侧岸线面宽长,且距离对岸岸线近,造成视觉景观上的压迫感。

(二)东岛景观规划的定位――生态和谐

1、东之眼,绿色翡翠

岛是湖的眼睛,湖因岛而有了灵气。过于空旷的水面,人的视觉没有焦点,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综观国内许多著名湖泊案例,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利用堤和岛来分隔水面,增加空间层次,起到丰富景观、增加趣味的作用。

2、鸟类天堂,生态净土

现代社会的生态意识正在逐步觉醒,人们崇尚且向往自然。

现代城市中“人进鸟退”现象非常普遍,我们提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不仅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样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我们身边,加入人为活动的岛屿比比皆是,但纯生态性质的岛并不多见,尤其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更是凤毛菱角。“纯生态”正是我们本次规划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所在。

在东新城,RBD核心区域,打造这样一个纯生态的景观岛,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体现政府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的超前生态意识,凸显宜兴城市建设的品味和非凡气度。

(三)东岛景观规划的方案构思

随着宜兴高铁时代的来临和东方水城建设序幕的拉开,古老的宜兴城市面貌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变化,而东新城正是宜兴塑造东方水城形象、体现水城特色的关键所在。

本方案引入蝶的形态及“蝶变”的概念,期许东新城“羽化成蝶”完成宜兴城市由古老到新生的完美蜕变。

1、总体设计

规划岛屿为蝶形,与西侧文化中心(东之花)相呼应。岛屿整体呈半围合状,内部形成内湖,内湖水面比东水面高出1.5米,西南角规划为坡向湿地,软化界面,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为鸟类提供良好栖息环境。设计两条视线通廊,相互借景。

总面积为13.6公顷,其中主体岛屿约7.3公顷,内湖水面约为2.8公顷,湿地约3.5公顷。

图2 东岛景观羽蝶岛整体鸟瞰图

2、竖向设计

图3 A-A剖面示意(西段)

规划岛屿整体标高在3.5米(百年一遇洪水位为3.41米),东水位常年在0.7-2.84米之间变化,内湖水面标高为3.0米,西南部规划为坡地在1.0-1.5%之间的坡向湿地。岛上形成3个不同高度的微地形,顶标高分别为9.5,7.5和6.5米。

3、岛内植物配置

植物栽种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性质、湿地用途及特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或能够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品种,尽量不引入外来生物种群。宜兴当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在配置时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渐变原则,依次种植陆生(如乔灌草)―湿生(如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水生植物(如浮叶沉水植物)。除了考虑水生植物对水深要求之外,还要根据欣赏效果关注其花期、色彩和高低错落的搭配;同时,水生植物的覆盖度也应尽量控制在水面积的30%以内,防止密度过高致使水体缺氧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生长。

4、岸线生态设计

常规的混凝土岸线砌筑方式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以及湿地对周围环境的过滤和渗透作用,因此,理想的岸线处理应以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物,同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并充分考虑到一年中不同季节因水位不同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

由于基地范围内每个地段宽度和岸线情况不同,在设计时我们还针对不同现状条件分别进行剖面设计,如局部地段保留原有的自然滩涂驳岸,以适应植被和滨岸环境的生态功能需求。同时,将部分滨水步道做成栈道,采用浮桥的方式尽量减少与地面的接触,保持栈道下面原有的植被环境。这样就可以在视觉上形成自然而富有生机的景观的同时,强化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避免隔断生物物种的迁移,为两栖类爬行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居地。

5、配套设施

为增添趣味性,岛内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小品设施如桥、廊、栏杆、平台、栈道等,大都采用可更新的软木料或可重复使用的硬木板材;园林小路采用当地石材、陶土砖或制陶之余的废旧料,不仅生态环保,也易于与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取得较好的呼应。

三、结语

宜兴东岛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生态和谐为规划理念,东岛所提供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滨水空间为该地段赋予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当地增添了新的休闲观光景点,促进了东岛的保护与建设,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增值,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一沙.城市滨水地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3.

篇9

关键词:居住区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城市生态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s such as targe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urban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theory, based on its ow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from general layout, the environment, the road is proposed as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planning design measures.

Keywords: residential design layout and planning of ecological citi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住宅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尊重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两大主题,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生态、环保、建筑、区域发展战略、信息、生物、资源利用等专业知识及系统工程方法,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尺度内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聚居区。居住区的生态建设与管理包括了各个学科为实现人们居住地全面、整体、综合性的建设研究,使其在各方面做好平衡规划建设。例如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规划建设中,合理利用与节约利用的规划就变得十分重要。

1城市绿色生态居住区理论

现代城市生态健康居住区,其主要特征为: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住区,住区融于自然;同时营造出满足人类自身健康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昧,传承地域文化,充满亲和力,呈现出繁荣和生机。现代城市生态健康居住区,通过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居住小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城市居住小区。生态健康居住小区,表现在空间结构设计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的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充分融合。建设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中,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整体上的生态化及整体上的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因而能实现居住小区的自然环境作为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整体性生态健康居住小区,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而是应兼顾社会、经济、环境诸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小区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住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生态健康住宅区的建设将逐渐改变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保护环境的一些状况,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使我们的住区更加宜居和充满活力。

2.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

2.1 生态居住区总体布局

首先要考虑为居民生活创造和提供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同时,生态观不仅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上,更应当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上。因此,生态居住区不能只是单纯只有“居住”的功能区,而是一个有混合功能的“完整居住区”。

自然条件与人文传统。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建筑布置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条件,合理控制和利用风、日照和天然光,创造良好气候,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邻里交往场所。住宅建筑既要考虑内部空间的功能,又要考虑形体、环境、建筑形式、风格,反映当地的气候条件、材料条件、技术条件、生活方式、文化审美观点及乡土风貌,将住宅内与外、单体与群体、群体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住宅群体组合协调有变化,创造既统一又具独特的风格,尤其在旧城改造中,对传统居住形态遵循“保护中发展”、“改变而不丢失”的有机更新的策略,保持城市文脉、城市肌理的持续性。

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生态居住区规划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环境的创造。生态学的多样性概念在居住区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涵义,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包括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等概念,即通过各种建筑、开放空间等基本功能单元的生态位重叠,在较小的空间内,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创造具有多样性的人类环境。

减少出行与公交优先。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体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把居民的很多活动安排在能够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内,使更多的人能使用公交系统,开辟完善的步行系统,达到人车分流,限制汽车在区内的活动范围,尽可能减少机动车交通面积,保障居住环境的安静和居民的安全。

2.2 生态居住区环境规划

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使建筑融入自然,如同生长出来一样。建筑形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组合应与不同时空充分联系起来。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空间自然化。结合地形规划。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地影响居住区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如有依坡就势、层层叠落的布局形式,有爬坡建筑、吊脚楼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质景观设计遵从地形地貌,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结合气候规划。通过适当的建筑体形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避免不同气候条件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不适。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等没计;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为主,形成了双层墙、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等设计;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要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

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同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形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故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对于住区内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住家共享。此外还应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均好,即每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声和朝向,在规划时应保证有效的住宅日照间距,从而有利于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 同时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 隔绝外来噪声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外部视觉环境。

2.3 生态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

生态居住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依靠居住区道路系统实现,同时生态居住区内部建筑单体也是通过道路交通系统而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内外通畅、人车分流。在生态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组织中,小汽车和货车从居住区边缘进入,并在边缘处停车或存车;居住区出人口附近应设置公交车站,使居住区能通过公共交通与外部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在居住区内部建立完善的步行或自行车系统,避免交通干道穿越居住区,消除车辆与行人的冲突。结合生态廊道规划。道路设计还应与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步道和自行车道,使之有更多的自然特性,展示自然环境之美,吸引人们回归步行道中,丢下汽车,重新发现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悠闲与愉快。道路还应同给排水、电力电讯等输送线路结合起来,形成“联合走廊”。“联合走廊”是特殊的开敞空间,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极大提高居住区风景的价值。

在道路的规划设计上,基于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进入住区,动静交通组织日益复杂,住区内不应苛求绝对的人车分流。首先应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通过对住区道路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住区内的车速, 达到人车和谐共存;同时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限制车的行驶速度,减少对人的过分干扰。其次,在强调人车和谐共处的同时,道路布局要灵活,使车可以停到每个组团的边缘,大大减少业主步行距离,使出入更加便利。

结语

生态住区既是一种小区规划新理念.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将成为可持续城市理想休息乐园和未来住宅小区发展的必然趋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住宅小区应该是从规划设计、建设一直到使用、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都是无害的。

参考文献:

[1]刘桂凤,王卫华.现代居住小区的人居环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7).

[2]霍晓卫.居住区与住宅规划设计使用全书[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篇10

摘要: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就是通过生态设计方法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阐述了生态居住区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为进一步推动生态居住区的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is through the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nature, artificial faciliti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conten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and create condition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当今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我国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居住区必须做到规划、建筑、景观同步进行,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规划设计现代的居住区,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有良好生境的居住区,是生态型的居住区。生态居住区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更是严格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对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

1 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生态居住区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学和社会心理学两方面着手,创造一个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空间,具备优美环境、能诱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生态规划设计是以人与内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应用规划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这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去设计和调控生态居住区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综合空间、时问等要素,协调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问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自然和谐共生。

2 生态居住区基本特征

2.1 生态住宅

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住宅区与生态居住区是同义的。生态住宅应当是消耗最少的地球资源,消耗最少的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生态住宅强调的是能源的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减少废弃物,贯彻“节能、节水、节地、治理污染”的方针,强凋可持续发展原则。

2.2 生态居住区

生态居住区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物。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尊熏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两大主题,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形态、空间的尺度内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聚居区。

2.3 生态居住区的基本特征

生态居住区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生态居住区的功能目标上,生态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目标可以概括成“舒适、健康、高效、和谐”。从整体上看生态居住区的生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整体性。生态居住区是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人类与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②多样性。生态居住区的多样性不仅包括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宽泛的内容,这些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生态居住区生活民主化、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

③和谐性。生态居住区融人自然、文化、历史社会环境,营造出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生态居住区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的人居环境,而是富有生机与活力,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之器官”。

3 生态居住区环境规划

生态居住区环境规划要突出结合自然进行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自然设计是指结合建设基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在人类居住过程中与自然合作,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也包括限制条件),促进、适应自然过渡,使建筑融入自然,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建筑及其环境与更高层次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创造生态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绿化是分不开的。从规划上看,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在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巾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生态居住要把健康落在实处。

3.1 结合地彤规划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地形地貌影响着居住区建筑的布局和形态。结合土地设计主要有三方面,地形地貌、地表土层、表层土以下的岩土。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地影响居住区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如有依坡就势、层层叠落的布局形式,有爬坡建筑、吊脚楼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质景观设计遵从地形地貌,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

建筑环境中地表土的保护和还原也显得很重要。土地作为绿色植物的“营养基”,除场地和软质铺地外,建筑间角落、岸顶、阳台、窗台甚至墙面等部位都可作为争取还原表土的建筑环境,硬化是对绿色植物的排斥。但建筑及其环境还是蕴含着广阔的绿化前景,其简单形式为建筑屋面、墙面绿化、立体种植等,可起到保温、遮阳、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屋顶花园是大力发展方向,通过绿化、配置必要的游憩设施(坐椅、茶座等),使屋顶成为仅次于地面的一种新型的积极户外活动空问。如果建筑间通过连接廊相连,将进一步激活屋面的活力,一改灰色、消极屋面空间为绿色、有活力的空间。

3.2 结合当地气候设计

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避免不同气候条件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不适。控制阳光辐射、空气流动是结合气候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敝廊、通透、架空等设计;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纳阳为上,形成了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阳光、风还可转化为有用的能,则显示了其另一种价值。水可作循环资源。设计可因地制宜利用水,在建筑环境中引人亲水设施。增添人们可接触的水,可起到调节空气温度、降温的作用,创造理想的微气候:设计中可利用建筑岸顶、水池暂时蓄存雨水.然后缓释到地下或再利用,提高建筑室外环境的渗透能力,或采用透水性铺装等,顺应水循环过程,达到防洪、减少洪涝与侵蚀的作用。

3.3 绿化系统的规划

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4 生态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

居住区内部道路交通系统是生态居住区发挥正常功效的基础。

⑴内外通畅、人车分流。在生态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组织中,应限制小汽车进人.小汽车和货车从居住区边缘进入,并在边缘处停车或存车,同时又保证消防、救护、废物收集等车辆的可达性,同时居住区出人口附近应设置公交车站,居民到公共交通站点不超过1O~l5分钟步行距离,使居住区能通过公共交通与外部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在居住区内部建立完善的步行或自行车系统f包括无障碍系统),避免交通干道穿越居住区,消除车辆与行人的冲突,居住区中心应布嚣适当的公共活动场所,如在建筑平台或屋顶开辟屋顶花园、商店、咖啡馆等,并用连廊将这些公共活动场所连接起来,不仅可减少人们出行量,而且增加了使用可达性,还创造了一种新景观。

(2)满足内部管网布嚣的要求。生态居住区内部道路也是区内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各类管线的主要通道,因此,道路设计不能仅考虑交通、容量、设计速度、通行能力、路面、结构、水平垂直定线等.要综合考虑上述要求。

(3)结合生态廊道规划。道路设计还应与绿线、蓝线也即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车道和自行车道,使之有更多的自然特性,展示自然环境之美,吸引人们同归步行道中。

5 信息与智能系统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居住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与智能系统是生态居住区的神经系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枢纽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否通常、灵敏、反馈快速在生态居住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通信系统对生态居住区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还有建立安全、可靠、防止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减灾设施也是不可少的如现在普遍推广的智能化小区,其智能化系统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系统网络集成系统,为居民提供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对内外的信息交流目的:安全防范系统,用于安全防卫;信息管理系统,用于物业管理。

6 结语

总之,生态居住区既是一种居住区的规划新理念,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之一,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意愿。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求人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观,需要设计者不断探索出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为生态居住区的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