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设计规范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化设计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化设计规范

篇1

法律援助规范化就是建立一套符合法律援助职能要求和工作特点的标准体系或长效机制,确保法律援助各项业务都按照既定的机制要求进行,避免主观随意性,追求运行程序的规范性。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法定性。从规范化的依据看,法律援助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履行法律援助的职责。二是系统性。从规范化的内容看,涉及法律援助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机构定位、人员队伍、业务开展、内部管理到经费保障等方面,这些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规范对象的系统性决定了规范化的系统性。三是制度性。从规范化建设的过程来看,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法律法规,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要通过制定和运用一整套严格、明确、标准的制度和操作程序来保障法律援助的有效实施。

二、地级市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机构定位比较混乱

地级市法律援助机构目前有三类性质:行政性质、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性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从浙江省的情况看,行政性质的占大多数,浙江共11个地级市,其中行政性质的有10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1个,即杭州。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援助机构从事业性质向行政性质转变的逐渐增加。同时在机构体系上,又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两块牌子、两套班子”混合编制的模式,例如北京。二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行政模式,例如温州。三是“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行政模式,例如嘉兴。四是“一块牌子、一套班子”参公事业模式,例如杭州。

(二)业务管理各自为政

虽然国务院和地方的《法律援助条例》对法律援助的范围、申请和审查、法律援助实施作了规定,但从调研情况看,这些规定还比较原则,缺少细化的操作标准,从而出现业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法律援助的行政管理上缺乏统一标准。例如一些地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对法律援助范围的理解存在偏差、咨询接待行为不规范、审查批准随意性大、数据报送口径不统一、案卷归档缺乏统一标准、援助机构对案件监督不到位等。二是援助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法律援助条例》仅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司法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虽然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但仍缺少细化的操作标准。在实践中,由于案件补贴标准低等原因,很大一部分援助案件是由执业年限较短的年轻律师办理。这些律师缺乏经验,遇到业务问题缺少可以遵循的规范;还有一些援助律师,虽然有办案经验,但不履行必要的程序,使办案质量大打折扣,亟需建立一套统一的案件质量标准。三是工作站建设缺乏明确标准。近年来,各地法律援助机构为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案件受理体系,在乡镇(街道)和相关行业部门都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工作站建设程度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工作站作用的发挥。

(三)经费保障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法律援助实行的是地方财政保障的经费模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全国各地区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差异较大,不仅东西部有较大差别,即使是东部沿海各地级市的经费保障也有不少差距,各城市之间案件补贴标准差距较大,且总体补贴标准过低,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三、杭州市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探索

近年来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致力于规范化建设,通过实施“六化”,即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管理网络化、案件指派规范化、内部管理精细化、质量监督常态化、工作站建设统一化,促使杭州法律援助“量质齐优”。

(一)工作流程标准化

为解决法律援助工作流程不一致问题,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在总结近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杭州市法律援助工作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共分9章174节,近6万字,涵盖了法律咨询、援助案件申请、受理、审批、办理、结案、评估到费用发放整个工作流程,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职责、任务、程序、方法、完成期限及质量要求,不仅对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还对法律援助律师承办各类法律援助案件进行了规范和指引,既有利于支持律师办案,也有利于案件质量监督管理。以同行评估为例,共有11个程序要点,其中的指标体系再作进一步细化,分列一级指标10项,民事、行政案件细分指标27项和刑事案件24项。《标准》关于法律援助的各个环节,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每个阶段做什么、怎么做,使从事法律援助的工作人员对具体工作流程了然于胸,从而避免出现以往工作人员无所适从的状况。

(二)业务管理网络化

为缓解案件激增带来的管理压力,进一步方便当事人申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规范法律援助各项工作,实现申请便捷、审批简捷、服务快捷的法律援助目标,自2013年起,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法律援助网上办公系统。该系统分为内网外网两个通道。法律援助申请或者咨询者可以通过外网登陆,工作人员通过内网反馈、指派案件、发送电子文书,律师通过外网专门账户进入,下载文书,反馈工作进展,通知辩护单位通过外网专门账户进入,查看工作进展。法律援助网上办公系统集咨询、申请、指派、监督、统计、检索、工作协作等功能于一体,有效规范了法律援助的业务工作,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和效率。

(三)案件指派规范化

为了确保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形成相对固定的法律。援助服务资源,规范法律援助案件的指派工作,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积极筹建全市法律援助资源库。资源库按照“自愿申请、择优录用、优先分配、动态管理”的原则,积极吸收法律理论及实务专家、优秀律师事务所和优秀律师参加。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和筛选录用等步骤,最终确定了27家律师事务所和259名律师为杭州市法律援助资源库首批志愿律师事务所和志愿律师。259名志愿律师平均执业年限7.9年,既有从业20年以上的资深律师,也有刑辩、医疗、专利等领域的专家律师。志愿律师按专业特长分为刑事、民事(行政)两大类,再按律师事务所名称、律师个人姓氏笔画排序。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案件在资源库志愿律师名册中依排序指派。

(四)内部管理精细化

为厘清各岗位工作职责,落实好各项具体工作责任,逐步实现市法律援助中心内部岗位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中心制订了《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清单》。《工作清单》将中心各岗位的职责进行了细致的罗列,使每个岗位“干什么”一目了然。为进一步解决每件事“怎么干”的问题,中心又制定了《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管理清单》,内容涵盖主任办公会议、会务组织、培训管理、日常考勤、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27项。《管理清单》对每个管理事项进行了细致的罗列和说明,一方面细化了责任,做到职能清晰、职责明确,另一方面为客观准确考量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质量监督常态化

为保障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起“全程跟踪、旁听庭审、征求意见、质量评估”常态化的质量监管体系。每个法律援助案件从申请、审批、指派、承办、结案、归档都有专人负责监督,实行“全程跟踪”监督。通过随机抽查、大案要案重点关注等方式,认真开展“旁听庭审”工作,及时记录律师在法庭上辩护、质证等情况,并作为案件质量评估的依据。建立当事人和法官的“征求意见”机制,通过电话回访、发放意见表等方式,向受援人和法官了解律师在会见、阅卷、庭审等阶段的工作表现。开展“案件质量评估”试点,制订《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组成评估专家组,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对一定数量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质量评估,作为全市案件质量监督的重要依据。

(六)工作站建设统一化

结合全市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实际发展情况,市法律援助中心重点开展全市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创建活动,制定了《杭州市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标准》和《杭州市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考评细则》,通过创建活动做到全市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五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工作职责、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评价模式,并确保行业部门工作站的规范运作达到“十项标准”,即:依照程序设立,外观整齐统一,基本设施齐全,队伍建设到位,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有量,业务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正常,亮点特色明显,社会影响较好。

四、加强地级市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为进一步推进地级市法律援助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应逐步实现六个统一:机构性质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管理软件统一、工作站建设标准统一、经费保障统一、内部管理制度统一。

(一)机构性质统一

地级市法律援助机构应认定为何种性质?从职责承担、事业单位改革趋势和国外法律援助发展趋势来看,应逐步统一为行政性质的机构,定编制、定职能、定岗位、定人员。如此定性的原因在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职责承担考量。法律援助机构承担的主要是受理、审查、指派以及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责。这些都是行政职责。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理应由行政机构承担。二是从事业单位改革趋势考量。《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因此,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性质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在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大潮中,逐步转为行政机构。三是从国外法律援助发展趋势考量。考察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法律援助的管理上都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责任。从律师协会到独立的公共机构再到政府内设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法律援助管理的行政化趋势。其目的在于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责,防止法律援助经费被滥用,提高法律援助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机构体系上,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我们的实际,建议地级市法律援助机构采取“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模式,取消同一层级法律援助管理机构和法律援助机构的区分。在具体职能设置上,应考虑如何在不同层级的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划分事权。在职能定位上,同一层级的法律援助机构要统一职能设置,地级市法律援助机构具体负责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审查、指派,支付费用以及对区县级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区别于省级机构制定政策为主的职责,较区县级机构又多了业务指导的职责。

(二)质量标准统一

从现实情况看,现有的质量评价标准往往侧重于办案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形式程序的完整性,比如办理法律援助手续是否及时;会见、阅卷、开庭是否及时;是否与受援人及时沟通意见及办案进展情况;对受援人的权利是否及时履行了告知义务;各种法律文书的制作质量等。至于涉及案件实质内容的评判和监督,还较欠缺。下一步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既要考虑形式和程序的完整性也要涵盖实质指标,主要指法律服务技能的细化指标。其中,形式、程序性指标包括(:1)会见受援人及提供咨询情况;(2)阅卷情况;(3)法律文书制作情况;(4)告知与报告义务履行情况;(5)办案效率;(6)服务态度等。实质性指标主要指法律技能、与当事人打交道的技能、与法庭的互动、与对方的互动,具体包括(:1)辩护或的观点是否正确;(2)适用法律是否正确;(3)辩护或意见是否被采纳;(4)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5)决定案件胜负的关键证据是否取到;(6)受援人的诉讼风险是否得到控制;(7)庭审中的表现情况;(8)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9)当事人评价和相关机构反馈意见等。

(三)管理软件统一

目前,不少地区的法律援助机构都开发并应用了法律援助的网上办公系统,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管理软件不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发,不同机构之间管理软件中的数据无法交换、衔接。因此,应逐步建立和推行全国统一的业务管理软件。首先,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开发小组,其中既要有精通法律援助业务的人员,也要有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他们应对法律援助业务有深刻的理解,对网络信息的前沿技术比较熟悉。第二,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要进行需求分析,但是指望一次性把需求交代清楚,而后全盘托付给软件开发商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提出需求一方必须以不同的用户身份进入系统,对各项功能反复演示,测试数据的关联性和准确性。第三,要让基层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参与测试,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不同地区试行的基础上再正式投入运行。当然建立、应用完善的全国统一的业务管理软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统一的管理软件应用前,一个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让有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软件,并在本行政区域内联网运行。

(四)工作站建设标准统一

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要在发挥其实际作用上着力,这就需要对工作站的设立、职责、人员、经费、制度等关键性因素进行规范,避免其徒有虚名。一是设立程序统一。工作站一般按照“行政级别对应、统一布局、按需设置”的原则设立。具体包括两方面要求:一要有设立需求。即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为法律援助的工作对象,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较大。二要按程序设立。所在行业部门向同级法律援助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书面申请后进行书面及实地审查,作出是否同意的批复。二是工作职责明确。设在乡镇街道和行业部门的工作站在职能设置上或有不同,但从基本职能上看,应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工作站主要负责接待群众的来访、来电、来信,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负责接受申请并进行初审,并按规定转送援助机构;及时向主管行业部门和本级法律援助机构报告工作情况等。三是人员配备合理。为保障工作站有效开展工作,工作站应当配备具有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若干名,有条件的地方应聘请一支相对固定的法律工作者队伍为主要依靠力量。四是业务制度健全。有值班接待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数据统计制度等各项内部运行机制,以确保工作站规范、有序运行。

(五)经费保障统一

建议探索分级拨款的经费保障模式,减少因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经费保障的巨大差距。进一步探索费用分担制,解决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具体举措如下:一是探索分级拨款经费保障模式。由于法律援助经费由地方财政保障,因此会出现经济发达地区的法律援助经费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少的情况,这不利于资源的公平分配。考察国外经费管理模式,不少国家采用了分级拨款的方式,例如英国,其法律援助的全部经费几乎都来自中央财政,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经费完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财政有少量投入,用于社区服务。在加拿大,有联邦政府和省政府拨款,是两级政府拨款。参考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议进一步探索分级拨款的经费保障方式,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其中中央财政主要用于支付刑事法律援助经费,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主要支付民事及其他的法律援助经费,包括法律援助机构的办公经费。二是探索法律援助费用当事人分担制度。费用分担制度有利于提高法律援助经费的有效使用率,使有限的法律资源能让更多困难群众享用,从而促进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大,同时也能有效解决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有利于实现经费保障的统一。费用分担一般限于民事、行政领域的法律援助;就刑事法律援助而言,世界各国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一般都由国家承担费用。

(六)内部管理制度统一

篇2

【关键词】一级公路;城市主干路;设计要点;探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地的道路网也在不断地建设发展。昔日的山林村庄,都变成今日的新城中心。在城市发展中,由于周边的地块未得到相应的开发,周边环境仍处于欠发达地区,居民出行量少,过境车辆多,同时可能受到政府部门对市政道路投资的限制,就会出现以公路为设计标准同时兼城市道路的功能的道路。

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的设计,主要是依据一级公路的设计标准,但又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的发展需要,提高道路绿化面积,设置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方便周边居民出行,横断面结合公路与市政道路特点,路基排水糅合公路与市政道路排水综合考虑。

二、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功能的特点

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要求道路既满足一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同时符合城市主干路的使用需要。设计规范应为公路设计规范,但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个别要求,综合进行设计。

1. 设计车速

这种特殊的一级公路,需要兼顾城市主干路的功能,其设计速度只有一种。因为根据公路路线规范,一级公路的设计速度为100km/h、80km/h、60km/h三种;而根据城市道路规范,城市主干路的设计速度为60km/h、50km/h、40km/h三种。因此一般情况下,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设计速度一般采用60 km/h。

2. 选线

这种特殊的公路,所在的位置一般位于城中心之外,可能在山村山林,又或者周围区域并没有相应开发。因此很可能面临是没有公路规划,或者公路规划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考虑选线的问题。

3. 横断面设计

一级公路横断面一般分为中央分隔带,行车道,路肩;但城市道路由于功能作用较多,一般分为中央分隔带,行车道,侧绿化带,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等。因此在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功能的设计中,一般以城市主干路的横断面划分进行设计,这样可以在后续城市建设中节省道路改造的成本,当然也可能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期实施。

4.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需要结合规划及选线情况综合考虑。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议在道路弯道不设超高,因此曲线半径选择需大于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1500m。

5.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的标高,一般需要结合区域的竖向规划进行考虑。正确处理好规划路口与现状路口是设置。新建道路一般采用纵坡坡度大于0.3%。只有在改建道路条件限制时,无法满足最小纵坡坡度,则需要设置锯齿形边沟或其他排水设施。

6. 路基设计

项目的区域所以一般仍未开发,多为郊区,因此受土地使用限制较少。部分通过山区的路段,路基可采用一般放坡即可。遇到居民密集区域,或者部分特殊建筑(如庙宇)时,则无法正常放坡。此时建议使用挡墙设计或者选线时尽量绕开此类区域,避免对路基设计增加难度。

7. 交叉口设计

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公路的平面交叉口设计范围采取了限制条件。以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为例,设置的最小间距为500m。但是一般此类项目中,可以结合城市公路路网规划,对应的道路进行交叉口设置即可。部分路口为规划路,可以仅预留管道,方便以后规划路建设时设立信号灯即可。同时如果在路网规划中没有的现状路口,也需要进行接顺。

8. 路基排水设计

本公路仍按照一级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通过路面结构下暗渠同向公路边坡,从而利用排水沟进行排水。但由于横断面形式采用城市主干路的形式,行车道外侧为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时,路面水无法直接排向边坡,人行道水向内排向行车道。因此需要设置雨水口收集雨水,再通过暗渠,最后排向道路边坡外的排水沟。

三、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 需要同时参考城市道路规范

项目是一级公路需兼城市主干路功能,因此明确以公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如相应的公路等级,设计速度,通行能力等。

兼顾城市道路的功能则更多的体现在道路功能划分上,为兼顾远期的居民出行,降低城市道路改造成本,美化城市道路环境的角度考虑,增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以及绿化带等断面形式。那么在横断面设计中,就既参考公路规范又要考虑道路规范了。

2. 在不同设计规范中找共通点

虽然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先确定了规范是公路规范。但是由于这种道路的有城市道路的服务功能,仍然也考虑道路规范中的要求。如果两种规范中存在差异,则需要寻找出两者的共通点。

为了保证将来道路市政管道建设全线更加统一,如全线双侧布管,那么更好的方式是弯道处不设置超高。如果在弯道设置了超高,双侧布管变成了单侧布管,管径还需要增大,这样不利于施工。而且一般的项目实施位置为郊区,土地使用限制较少,可以选取更大的曲线半径。因此一般采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

3.对排水的设计要求

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公路只有路基、路面排水,而城市道路由于所处位置区域繁多,一般会有市政管网工程作为配套工程,道路排水将接入市政管网。

由于道路横断面设计需要兼顾一级公路以及城市主干路功能,因此在设计横断面时,采用了中央绿化带+行车道+侧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设计,两侧对称布置。这样设计,可以满足公路行车需要,也能满足居民出行的需要。但是道路外侧设置了人行道,抬高的人行道,将会妨碍路面雨水排向边坡外排水沟。同时为了满足以后路侧地块的建设,人行道的坡度也需要反坡指向行车道。而工程采用公路设计,又暂不实施市政管网。因此随之而来的将是既不能采用一般的公路排水方式,也不能采用一般的道路排水方式。排水系统仍统一为路堤排水沟以及路堑边沟。因此需要想办法将路面的雨水排向排水沟及边沟。综合考虑了以后市政管网建设的需要,以及现有排水的需要。考虑采取以下排水设计:

1、单侧行车道路面采取坡度为2%的路拱设计,方向向外,排向路缘带每隔30m一个的雨水口。

2、雨水口底设置横向PVC,埋置于人行道之下,坡度为2%,通向路堑边沟,或者通向路堤边坡处的急流槽,急流槽排向排水沟。

3、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设置单向排水路拱,坡度为2%,方向向内,这是为了方便以后接入市政管道,以及顾及城市道路外侧地块的排水需要。

4、中央分隔带及侧绿化带下方,埋设纵向软式透水管,横向用PVC管连通向边沟或边坡急流槽。可采用与雨水口横向管相同间距,横向共管可节省造价。

采用的PVC管材单价较为便宜,公路采用了城市道路横断面,在不设计市政管网工程的情况下仍能满足路面的排水要求。

四、结论

在建设项目周边地区未充分发展,道路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不建设市政管网工程,采取一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兼城市主干路功能,既能满足现状交通需要,又能大大地降低造价。在同时考虑公路规范以及道路规范的情况下,如何更优地进行设计,兼顾公路与市政道路的设计标准,需要更多的设计人员进行探讨。关键在于找准公路与市政道路在设计中的共通点,充分考虑它们的差异处,通过计算验证,找出一条能够实现功能转换的设计道路。

参考文献:

[1]JTG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JTG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3]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中国公路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可以看出,在未来高速公路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提升高速公路的品位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1、设计误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缺乏设计规范和标准

在部颁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及《公路环保设计规范标准》中均对绿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这些规范或标准只是对大的原则、验收标准做了一些规定,并没有专门针对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具体规范和标准。由于公路绿化设计标准与规范的缺乏,导致目前设计中多采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一些规定,公路绿化设计文件往往脱离公路行业的实际情况,施工与养护成本大大增加。2006年1月,《公路绿化术语》(JT/T644-2005)和《公路绿化设计制图》(JT/T647-2005),2007年9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等三项交通行业标准正式实施,为今后公路绿化设计提供指导方向。

1.2忽视公路绿化的特点,盲目参照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理念

公路绿化与城市园林绿化有较大差别,突出表现在绿化立地条件、后期养护、绿化功能等方面。

公路绿化场地的立地条件完全不同于城市园林绿化,公路是一种线性工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公路绿化场地以线性带状为主,同时兼有片状区域如互通立交区、沿线设施区绿地。公路路基填料往往决定了绿化场地的立地条件,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和盐碱地区,由于路基填料的缺乏,往往采用粉煤灰、盐滞土等作为路基填料,这些填料的包边处理材料往往是生石灰等掺合剂,其碱性极强,普通植物种类无法正常生长发育。

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强度与程度远高于公路绿化。粗放式的养护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公路绿化植物种类耐旱、耐瘠薄,而且公路沿线绿化用水一般较为缺乏,加之高速公路为全封闭、全立交的特点,养护作业的难度相当大,在公路绿化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公路绿化的功能是为行车服务的,这与城市园林绿化以美为主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公路绿化的功能首先是保证行车安全,在确保绿化成活的基础上才强调美,也就是说,绿化的功能是第一位的。

1.3设计理念落后

公路生态设计的理念相对落后,很多还停留在“为绿化而绿化”的绿化理念上,往往照搬园林绿化的模式,一味强调覆盖度或者绿期等指标,忽视生态系统和植物的自然规律。

由于有高强度的人工养护,城市园林绿化的效果可在一定时间内长期保持并展示其绿化之美。而公路绿化的养护相当的粗放,要维持城市园林绿化式的生态系统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1.4重视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公路绿化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只考虑短期效果,采用单一树种或草种形成大色块的设计效果,导致退化严重,后期成本增加。由于短期能够发挥绿化效应,草坪草近年来在公路绿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其退化速度较快,一般仅能维持3~5年,绿化的长期效果无法保证。而且每年公路养护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草坪草的施肥、浇水以及修剪作业,耗费了大量的养护资金。

1.5施工工艺选择不当,设计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各种各样的绿化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不穷,部分设计人员不注意对先进施工工艺的跟踪,导致设计落后于现有技术水平。部分设计人员不考虑公路的地域独特性与绿化场地的立地条件,盲目追求新潮,设计过于花哨,导致设计无法正常实施。

1.6树种选择缺乏乡土特色

设计文件中往往都会提到利用乡土植物,但是没经过详细调查,本地哪些是可以得到的乡土树种,且已有过成功经验的,导致施工过程中产生变更,为管理带来麻烦。在公路绿化设计中,乡土植物种类应该是首选物种,因为相对外来物种而言,其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能力远强于外来种,而且采用乡土物种进行公路绿化,在景观上能够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不会给人以“突兀”的感觉。

1.7设计中针对细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

以往的设计大都采用将路段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采用不同的模式,没能够达到因地制宜的开展设计,景色单调。而随着公路工程技术的发展,公路主体工程的设计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平原地区,原有的高路基公路已逐步转向路基高度有所变化、甚至地路基高速公路。而有些公路绿化设计人员忽视了主体工程的这些变化,仍然采用传统的一张图代表几十公里绿化模式的方式,导致公路绿化不能较好地与主体工程的变化相协调。

1.8景观设计没建立起注重时效及注重地域景观再现的概念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高速公路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作为设计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景观。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1.9景观设计提出了“生态”口号,但却没有落到实处

现在相当的一部分设计文件中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却并没有体现出来。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

2、对策措施

2.1呼吁相关部门制定出符合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特点的标准规范,做到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有标准规范可依。

2.2强化设计理念,借鉴国内外其他路取得的成功经验,注重对国内外先进公路绿化设计理念的学习和应用,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在公路绿化设计中,创造精品工程,为主体工程服务。

2.3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设计中重视植物群落的构成,设计出多树种、多层次的植物景观,考虑植物自身的属性,利用其特性造景(如观花、观果、季相变化等)。

2.4详细调查本区域植物资源,综合考虑确定适合在本条路上应用的植物。在开展绿化设计前,组织设计人员到公路沿线地区进行绿化用植物资源的调研,重点对区域内现有高速公路绿化现状及效果,区域大型苗圃苗木种类、价格及可供应量,在此基础上对各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进行分析,结合本公路绿化场地的立地条件及周围的环境现状分析结果,综合考虑确定本高速公路上拟应用的植物种类及群落组合方式。

2.5通过施工工艺的经济技术分析,针对现场实际条件,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充分分析绿化场地及工程实践,对各种施工工艺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在用简单工艺、造价低的绿化方式能够满足绿化要求的,应优先采用。同时,为体现技术和设计创新,可选择重点部位开展新绿化工艺的实验设计。

2.6因地制宜开展设计,充分考察现场,突出亮点设计。

对主体工程设计进行充分的研究,发现主体工程的亮点,在绿化设计中突出这些亮点。对绿化场地的立地条件及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踏勘,因地制宜,以粗放式设计为主,粗重有细。注重对重点路段的识别和沿线地区景观、人文背景的提取,在绿化设计中对重点路段及部位进行重点设计,在绿化中体现沿线地区人文特点,使公路绿化与主体工程和周围景观较好地相融。

篇4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道路设计是一项好系统性、很复杂的工作,这是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要具有眼界开阔、眼光具有前瞻性的,还要不断的分析和钻研专业的技术知识,在后再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怎样做好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是所有专业的城市道路设计人员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道路设计缺乏长远规划,网络结构不合理

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很多城市缺乏长远规划,只把目光放在当前,只是一味地担心道路是否足够宽,而忽略了不同级别的道路施工的宽度和密度之间的特性; 忽略了道路的车辆承载能力,只做面子工程,导致城市道路今天改、明天补,一旦车辆稍多些就会导致交通拥堵不堪。

同时,由于道路设计者仅局限于根据当前的形式进行设计,忽略了城市的整体道路网络结构,就会使设计出的道路难与整个城市道路网进行匹配,造成交通紊乱,加重交通负担,影响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2、 道路设计多忽视环境的保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道路也面临超负荷和饱和。很多城市为了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一味追求道路的直与宽,不惜牺牲周边的生态环境和绿化,从而不但对周边环境进行破坏,更是无法真正降低噪音对居民的污染。

3、 道路设计不能体现所在城市的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特色危机已经出现,大多数城市都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而趋向一致。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开始追求更高、更多元化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而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也包括其中。而很多城市道路的设计缺乏对原有城市道路本该具有的风格和特色的考虑和表达,在道路改造中对原有道路和建筑物间的和谐造成了破坏,使得改造后的道路和原有历史、人文气息不协调,甚至格格不入,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底蕴较深的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所以道路设计师在道路工程的设计时要尊重城市的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和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特性,这样不仅突出了地方的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的成本。

4、 道路横、纵断面设计不完善

城市道路横、纵断面设计的好坏对城市交通安全、道路的美观和排水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前,很多城市对于城市道路的横断面,尤其是机动车道设计的宽度过宽,而对非机动车和行人道路设计则过于狭窄甚至不留,导致了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存在巨大隐患。绿化带更是少得可怜。此外,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城市道路设计的纵断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排水的需求,仅仅将纵坡面设计成起伏状,不能很好地保证排水顺利,同时也违反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要求。

二、城市道路设计问题的改进措施

1、确保城市道路施工的高效性

城市道路施工是将设计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关系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一步。如果一个城市道路工程建设质量不过关,就无法达到人性化设计的最终目标。例如:对于人行道,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它是否平整密实,能否做到雨天不溅水、晴天不绊人,而不是人行道铺装的景观效果有多好。这并不是人们不喜欢美丽的色彩和图案,而是由于以往人行道的建设缺陷给人们留下了担心和恐惧,连基本的使用功能和安全都不能满足,人性化目标更是无法实现。这就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道路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设计要求,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施工期间,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把质量关,做到不论工程规模大小,均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

2、 强化道路设计的系统性理念

为了使道路设计成品同城市全局性道路布局进行良好的匹配,应对道路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环境情况加以关注,由系统论的观点得出:系统的整体通常大于系统内部各分项系统功能的单纯累加。因而,道路设计工作人员应将系统论的观点在道路设计工作中加以充分应用。应研究目标设计道路在城市全局性建设中发挥何种功能,坚决抵制原有设计方案当中――有空地就做绿地、将关注的重点单纯的禁锢于本工程项目当中的方式。应将目标道路设计同所在地区的整体性布局加以关联,采取系统性设计方法。

3、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

交通分析作为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详细考虑车辆组成、车速、周边路网、流量等问题,所以在设计前期,要认真开展调研及交通分析等工作,进而获得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城市道路规模及等级都应结合交通分析予以确定,许多城市道路设计单位在实际中的交通分析不够详细,设计依据不足,因而应不断提高对交通分析工作的重视,道路建设部门应提供必要支持,深入开展可行性分析、设计方案等前期技术设计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设计质量。

4、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更是易于被设计人员实际工作中所忽视,诸如设计的城市道路为弯曲形状等常见情况时,道路转弯半径的确定,一般是在设计时根据道路红线或道路原来线路形状进行确定。转弯半径由此确定具有相对流畅的线性,但认真对比设计规范,可发现设计规范中针对道路平曲线都具有十分详细的要求。所以,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时,应严格遵照设计规范与标准进行,并结合城市道路形状及周边实际进行综合考虑。

5、 加强对城市道路的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覆盖率中占较大比例。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路绿化改善道路环境,已成当务之急。城市道路绿化也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为使道路绿化更好发挥绿化功能,协调道路绿化与相关城市设施的关系,利于行车安全,有必要统一技术规定,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

6、 完善道路横、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要注意道路横、纵断面的设计,严格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综合考虑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安全性。保持横、纵断面各项技术指标、垂直对齐方式的平衡性,如果不均衡,给会给人不愉快的感觉,在视觉上失去平衡。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应与相交的道路、广场等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对非机动车行驶较多的道路,应充分考虑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和下坡时的安全性; 同时注意旧路改建宜尽量利用原有路面,若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等等。

总之,城市道路构成比较复杂,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化特点,尤其是在等级、结构及类型上都存在明显差别的各类公路。所以城市道路设计工作虽然比较复杂,但具有系统性,设计人员应结合道路周围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考虑,才能设计完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进而确保城市道路的建设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玉静,曹雷.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探讨[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8)

[2] 刘剑峰. 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30)

[3] 刘士远. 浅谈现代城市道路设计的要点与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23)

篇5

关键词:中央绿化带侧分带 潮汐车道 总体景观 道路使用功能 道路景观功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各个地方之间的纽带,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因为道路的纵横交错,使整个城市的地块都是割裂的,而不是一个整体;那我们如何减少道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而造成对城市整体感的破坏呢?答案就是城市道路绿化。绿色作为可以调节一切东西的“万金油”,放在什么地方都能把原来的割裂感弥补回来,使之前割裂的部分重新连接,而能够为道路带来绿化的就只有城市道路横断面中的绿化带了。绿化带除了对整个城市的总体效果有重大意义之外,它单独作为一个景观绿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同时也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为使道路绿化更好发挥绿化功能,协调道路绿化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关系,利于行车安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将十分关键。近年来,各个城市都通过进行大量的道路升级改造项目,来提升城市的环境、市容市貌;在新建的道路工程项目中,道路的绿化设计也是评价城市道路的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是道路绿化设计的首要条件,而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同时也将会对道路的使用功能产生影响,怎样合理利用绿化带的设计布置,才能把道路使用功能和道路绿化功能两者和谐统一、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本人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谈谈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对道路绿化效果以及道路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的统一。

在道路设计中肯定是绿化带越多,效果就越好;但是道路是有规划宽度控制的,它还有功能性需求,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都是按照规划宽度、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来进行最大限度的设计,使道路功能性和绿化效果两者和谐统一。以这个为前提,绿化带放在中间作为中央绿化带的时候,或者是放在两侧作为侧分带的时候,都是做到极限大;而不是把功能性和景观性各取50%那种中央绿化带取2米,侧分带又取2米这样的折中形式。我们下面讨论的是,如果绿化带是中央绿化带的话,最少要4米宽,这样才能种得了大树,搭配更多的植物,才有真正的景观效果,两侧就是在人行道种树池;如果绿化带是侧分带的话,中间就是做隔离栅、防撞墙或者是直接画双黄线,这样才能保证侧分带(最少2.5米)有足够的宽度种植不同的植物,作出良好的景观效果。

下面我们按照绿化带在横断面中的不同的位置分类来探讨各自的优缺点。

1、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的形式是城市道路里面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都觉得在中间设绿化带可以增加道路的绿化带的效果。绿化带除了可以带来景观绿化效果外,还会对行车造成影响,下面我们从道路使用的功能性以及景观绿化的效果两方面来展开分析。

1)对道路使用功能的影响

(1)夜间防炫功能

在夜间车辆都需要开车前灯来看清周围的路况,这些灯光将会对对向的驾驶人员造成炫光干扰,特别是在近远光灯切换的时候,很容易影响对向驾驶人员的视线,使人有短暂的时间会看不清路面状况,设置了中央绿化带之后,因为中央绿化带的植物有一定的高度,基本上可以把对面的灯光给遮挡了,至少也能把大部分的灯光隔断,就能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2)驾驶员视线诱导

如果没有中央绿化带,路线的行车轨迹会有一点模糊,而且容易受到对向车道的线形影响,特别是车速比较快,圆曲线的半径比较小的情况。有了中央绿化带之后,驾驶员的视线就会变的很清楚,就可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3)道路的渠化

中央绿化带对左转车道的渠化有十分好的引导效果,我们讨论的都是绿化带比较宽的情况,因此中央绿化带到了路口的位置,至少可以拓宽一条车道。

调头车与对向的直行车辆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冲突点的,特别是比较长的货车,大巴车之类,调头车道发生交通意外的情况也比较多,通过对中央绿化带的宽度进行渠化,可以使直行车辆容易看到调头车,也可以使调头车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突发的情况。

所以说中央绿化带对道路的渠化是有很好的作用,对道路的使用功能以及安全性都有重要作用。

(4)行人过街

中央绿化带的存在,可以使行人形成二次过街,使行人在一次过街时间不太够的情况下,有驻脚的空间,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而且按照新城市道路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9.2.4.2,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时,应在分隔带或道路中心线附近的人行横道处设置行人二次国家安全岛,安全岛宽度不应小于2.0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1.5m,中央绿化带对于这条规定是天生的适应者。

2)对于道路景观效果的影响

(1)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

中央绿化带的断面形式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来说是一般的。

因为人行道上面只能是做树池来种植树木,树木的高大茂盛与它的根系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植物根系发达的树种对于树池这种种植方式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他会很容易导致人行道砖的破坏。这样就导致人行道的树木不能种植太高大的树木。这样就只能在中央绿化带种植大树,但中央绿化带也不能种植太大、太茂盛的树木,因为树木的枝叶对车辆的行驶安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中央绿化带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来说是一般的。

(2)道路的景观效果

从道路的景观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

从行车的角度来说,中央绿化带的大树加上两侧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也可以给人一种在林荫道中穿梭的感觉,前提是路面宽度不是太宽的情况下;从行人的角度来说,道路的景观效果就一般,遮阴的效果都不是太好。

2、侧分带

比较宽的侧分带在城市道路里面用的不算太多,基本上都是道路断面比较宽的情况下才会用,但是侧分带的道路使用功能以及道路的景观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重新认识一下侧分带。

1)对于道路使用功能的影响

(1) 驾驶员视线诱导

侧分带是对行人以及本车道车辆的视线诱导,侧分带是靠近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其绿化应形成良好的行车视野环境,如果侧分带形式简洁、树木整齐一致,可以使驾驶员容易辨别出人行道上的行人,同时也可以减少驾驶员视觉疲劳,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还能提高行人的安全。

(2)道路的渠化

与中央分隔带的渠化相对应,侧分带对应的道路渠化主要方便右转的车辆,当然平面交叉口处的渠化就是增加进出口的车道数,意义跟中央分隔带的渠化差不多。

(3)潮汐车道

现在在广州一些路段正在实行一种新的渠化方式:潮汐车道。

顾名思义潮汐就是表示退潮涨潮的车道变换,也就是说在上下班车流出行的高峰期,某一个方向的车辆很多造成了拥堵了,但另外一个方向的车流还很顺畅,这样就可以通过把中间的活动护栏在本道路上的某一段开始,在车流顺畅的方向那一侧减少一个车道,来弥补到车流拥堵的方向的那一侧,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拥堵。潮汐车道这种方式要求道路中间不存在硬分隔才能实现,最好的措施就是中间采用活动的护栏,这样无论从管理还是安全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有利,方便的。

(4)行人安全

有侧分带的存在对行人的安全是十分有利的。

侧分带可以使驾驶员更容易分辨人行道,看清楚路面、人行道的状况。同时万一发生交通意外,车辆失控也不会冲上人行道,对行人造成危险。同时侧分带也可以防止行人乱冲出马路,保障驾驶人员与行人两者的安全。

2)对于道路景观效果的影响

(1)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

侧分带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是比较好的。

因为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主要是道路对地块的割裂感,侧分带的存在可以提供一个好的条件,种植一些高大枝叶茂盛的树木。如果车道的宽度不算太宽,大约双向4车道的话,可以达到大部分用绿色把道路都遮挡起来的效果。侧分带的树木可以把中间的车道大部分的遮挡起来,从高空看下来,整个城市的联系感就会很好。

(2)道路的景观效果

从道路的景观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

从行车的角度,两侧侧分带上的大树,如果可以种得高大茂盛,可以给人一种在林荫道中穿梭的感觉。从行人的角度,道路的景观效果是最好的,因为绿化基本上都倾向与人行道侧,遮阴的效果也很好。另外侧分带距交通污染源最近,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侧分带宽度在2.5m以上时,可以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有利于汽车尾气及时向上扩散,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道路环境。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断面的宽度大于55米的快速路的断面,这种断面有足够的宽度可以做很宽的中央绿化带和侧分带。把以上两种情况的优点都包括了,本人觉得快速路最好的断面是带辅道四幅路的断面,无论对于行车安全还是行人安全都是十分好的。

小结: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央绿化带还是侧分带的断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央分隔带的断面比较适合车多人少的路段,而侧分带的断面就比较适合车少人多的路段,当然侧分带的断面有一种可以设置潮汐车道的优势,对于现在的城市道路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优点,因此我们要根据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选择。希望本文可以给在城市道路断面设计中的设计者提供一点建议,可以使每一条道路都能把它的使用以及景观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雨水收集收集池补充水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淹水;同时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也使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雨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污染较轻,对调节补充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2],但未能得到很好的收集利用,为此,众多城市逐渐将雨水的调蓄与利用纳入决策范围[3]。

减少雨水径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成为雨水利用的重点,同时,城市雨水的利用为开辟新的水资源,节约市政水源提供了便利条件[3]。而昆明市是全国14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将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1 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年平均降雨量为1012毫米,雨量多集中在5月份至10月份,雨量较为充沛,雨水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为118000m2,建筑占地面积为11515.05m2,绿地面积为30106.7m2,硬化地面及屋面面积为76387.55 m2。

本基地雨水收集经处理后作为中水水源,在区域内设成环状管网,作为绿化、冲厕的水源。优先利用收集的雨水,在雨量不足的情况下使用市政自来水。由此,在尽可能使用雨水的情况下,减少了雨水洪涝灾害,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利用市政水的耗资。

2 水量平衡计算

2012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的通知,其明确提出,新建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应先编制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再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1]。

本工程水量平衡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2.1 汇水流量

2.1.1 汇水面积分析

屋面径流雨水水质较好,本工程共考虑收集三栋建筑物的屋面雨水,共计42000m2,其余屋面雨水及地面径流雨水(除绿地下渗部分外)均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2.1.2 雨水收集水池体积确定

采用水质控制量的概念(WQV),根据达到控制水污染和保护水环境的目标需要处理的径流雨水体积,确定雨水收集池体积,昆明地区采用28.3mm降雨厚度作为雨水收集水池计算数值,雨水收集率可达87.1%。

雨水收集体积:Q=F×Hy×Ψ

F ― 汇水面积,m2;

Hy ― 计算降雨厚度,取28.3mm;

Ψ ― 径流系数;

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绿地径流系数取0.15,屋面及混凝土路面径流系数取0.9,按加权平均法计算,本厂区综合径流系数取0.8;

雨水收集池体积:

42000m2×28.3mm×0.8×10-3=950.88m3

2.2 回用水量

雨水回水用途:用于基地内浇洒道路、广场、绿地,单体建筑物冲厕用水。

2.2.1 道路、广场冲洗用水量

本基地内道路及广场面积为26536.67m2,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中规定,道路及广场浇洒定额为2.0~3.0L/(m2・d)[4],此处取3.0L/(m2・d),则:

Q道路冲洗=26536.67m2×3.0L/(m2・d)×10-3≈79.61m3/d

2.2.2 绿化用水量

本基地内绿地面积为30106.7m2,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168-2006中规定,园林绿化用水定额为2.5~3L/(m2・d)[4],此处取3.0L/(m2・d),则:

Q绿化=30106.7m2×3.0L/(m2・d)×10-3≈90.32m3/d

2.2.3 冲厕用水量

综合各单位数据,本基地内共有52个大便器、48个小便器。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规定卫生器具一次和一小时用水定额,大便器为5~8L/次,每小时使用5~18次,此处取5L/次,取6次/h;小便器2~6L/次,每小时使用10~20次[4],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此处取3L/次,取10次/h。则冲厕用水量为:

Q大便= 52个×5L/次×6次/h×10h×10-3≈15.6m3/d

Q小便= 48个×3L/次×10次/h×10h×10-3≈14.4m3/d

2.2.4 总用水量

Q回用= Q道路冲洗+Q绿化+ Q冲厕 ≈79.61+90.32+15.6+14.4=199.93m3/d≈200 m3/d

3 雨水收集利用计算

根据基地日用水量复核上述雨水收集池的体积。

根据降雨特点,一般雨水收集水池可满足5天用水量,雨水回用后作为基地绿化、冲厕的水源,与市政自来水互为备用,日总用水量约为200m3,40%的用水量用雨水回用后补充,日用水量为160m3。

按5天用水量计算收集池体积:160×5=800m3

在实际应用中可适当提高中水补充用水的比例,提高至50%,日用水量为100m3,所需体积为500m3。

由此可见,屋面雨水可收集的水量远大于需要补充的水量。根据场地整体布局将雨水收集池分三处设置,分别为有效容积120m3,180m3,200m3的雨水收集池,作为基地内浇洒道路、广场、绿地,单体建筑物冲厕用水的补充水源,当雨量不足时用自来水补充。

4 投资结果分析

目前昆明市自来水的价格是每吨3.8元,而雨水收集设施仅只是建设工程和设施的投入,雨水收集后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可直接用于绿化、道路清洁、冲厕、景观环境用水等,每吨至少可节约3元左右,不仅效益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对治理和保护城市河湖景观、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

[2]王彦红.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李静毅,杨志峰等.上海世博园区雨水利用的研究及设计思路.水处理技术.2007.

篇7

关键词:防洪;边坡排水;防浪堤;雨水提升泵站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丽水36-1气田终端处理厂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霓屿街道办事处正岙村南,地处浙东南沿海瓯江口外。主要接收来自丽水36-1气田海上平台来气和凝析油,经海底管线混输至终端进行处理。本终端处理厂主要包括:1座综合平台CEP、一条约127km从CEP到温州霓屿岛南陆上终端DN300油气混输海底管线、一座油气处理及CO2回收利用终端(简称终端)、一条约31km终端至温州龙湾交气门站DN300天然气外输管线。

本终端所处温州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海岛多风,冬夏季风显著。该地区为台风登陆频繁区域,当大潮汛期发生台风暴潮与瓯江下泄洪水相遇时,会造成较严重的灾害。而且本终端一侧紧邻边坡一侧紧靠大海,整体防洪排水问题需特别重视。本文讨论了丽水终端边坡排水系统、防浪堤以及厂区排水系统等工程的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终端整体防洪排水方案,具体介绍如下。

2终端天气水文情况

2.1 降水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海岛多风,冬夏季风显著。每年3~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其中3~4月为春雨期,5~6月为梅雨期,7~9月为台风雨期。洞头站降水量详见表1。

表1 降水统计表

2.2 台风

温州沿海每年4~11月受台风影响,其中7~9月台风侵袭频繁。1950~1994年影响本海区的台风共232次,平均每年5.1次,最多的1961年达10次;7~9月台风出现的次数约占全年总数的84%。

台风对本地区的影响一般持续2d,并出现狂风暴雨、水位上涨、巨浪滔天,给当地带来很大损失。9417号是近年来正面袭击温州的强台风,风力12级以上,持续时间达14小时,洞头站瞬时最大风速56m/s。

2.3 潮位及波浪

霓屿岛南端东部海域最高天文潮位为3.75m,最低天文潮为-3.43m(相对于黄海基准面)。其它水文特征值见表2。根据29年资料统计,台风暴潮引起的最大增水在1.0m以上的占50%,在2.0m以上的占9%,超过3.0m的占2.6%。

表2各潮位观测站潮位特征值表

霓屿岛南端东部海域的主浪向为ESE,频率为65.5%,统计最大波高为2.2m。根据乐清气象站的多年风况资料及甲米礁、南麂海洋站的测波资料综合分析和初步计算,各港区设计高水位时五十年一遇设计波要素见表3。

表3 各港区五十年一遇设计波要素一览表

3整体设计思路

1、边坡的排水量按照100年一遇年最大24小时雨量设计,边坡排水直接汇集至坡脚排水沟,再通过南北两侧的排海口汇入大海。由于边坡排水不经过厂区,因此不影响厂区排水能力。

2、根据相关规范,陆上终端站设计安全等级为Ⅰ级,与其相对应的设计潮位的重现期标准为50年,最终按照50年一遇设计防浪堤的挡浪墙高程为8.9米。

3、根据《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要求,站场标高需满足极端高水位4.59m(重现期为50a)0.5m以上,东西侧沿海岸线设置挡浪设施保证站场安全。

4、厂区排水采用有组织收水的形式,生产区内的未受污染的雨水以0.1-0.5%坡度,自流到道路两侧的雨水系统,由雨水管线排至雨水泵站,经提升泵通过管线接至终端挡浪墙外,最终排海。

4终端防洪排水系统方案

4.1 边坡排水

边坡的排水不经过厂区,直接汇集至坡脚排水沟,再通过南北两侧的排海口汇入大海。边坡排水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以蓝色标示截水沟、跌水槽和排水沟。

图1 厂区排水、边坡排水以及防浪堤布置示意图

边坡经削方后,坡顶基本已过分水岭,故坡顶北侧未过分水岭地段设置截水沟。其它地段只在各个平台内设置排水沟,再由坡面跌水槽汇于坡脚排水沟排出坡体。平时坡面无水流,仅雨季有坡面流水。

坡脚挡墙底设置C20混凝土排水沟一条,沟宽1m,沟深1m,侧墙0.3m厚,沟底0.15m的C20混凝土浇筑。排水沟中间高,南北两边低,由K0+389左右断面位置为控制点以1‰坡度分别向南、北侧排水,两侧通过排海口直接汇入大海。

根据《浙江省短历时暴雨》计算出100年一遇年最大24小时雨量为874.7,最大1小时雨量为246.65mm。截排水沟流量计算利用地区经验公式Q=0.278Fhi/t,式中F为排水沟上方的汇水面积2000m2,hi/t为单位时间内的暴雨平均强度为246.65mm,经计算单级坡面最大流量为0.04m3/s;坡脚最大流量为1.14m3/s;设计排水沟流量为0.25m3/s;设计跌水流量0.3m3/s;设计截水沟流量0.35 m3/s,坡脚排水沟流量1.15m3/s。因此,边坡排水系统满足相关规范的截排水要求。

4.2 防浪堤建设

根据29年资料统计,台风暴潮引起的最大增水在1.0m以上的占50%,在2.0m以上的占9%,超过3.0m的占2.6%。因此,丽水36-1气田终端处理厂需要修建防浪堤以确保厂区的防护要求。

4.2.1 安全等级和设计水位

根据潮汐资料,按照《滩海环境条件与荷载技术规范》(SY/T4084-2010)中对滩海结构物等级的划分,陆上终端站设计安全等级为Ⅰ级,与其相对应的设计潮位的重现期标准为50年,由此确定设计水位(黄海高程)标准如下:

本区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性质:

设计高水位 4.50m (历时累积频率1%)

设计低水位 -3.44m (历时累积频率98%)

极端高水位 5.35m (50年一遇年极值位)

极端低水位 -4.49m (50年一遇年极值低潮位)

设计波高采用极限破碎波高,为设计水深的0.7倍,设计地震烈度为6度。

4.2.2 防浪堤防护设计

根据终端站所处海域位置及周边情况,确定对终端站东、西两面采用海堤进行防护,防护总长为845m,其中东侧海堤防护长度为645m,西侧海堤防护长度为200m,西侧海堤将与当地政府拟建海堤连接。

4.2.3 堤顶高程确定

对于防护堤堤顶高程的确定,各行业相关标准规定不完全统一,但方法大致相同,本次设计以《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8-1998第4.1.2条和《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2008为根据分别进行堤顶高程计算。JTJ298-1998第4.1.2条规定“对设胸墙的斜坡堤,胸墙的顶高程宜定在设计高水位以上1.0~1.25倍设计波高值处。”此处的胸墙即为本次设计的挡浪墙,终端站所处海域的设计高水位为4.50m,滩地高程约为-0.70m,由此确定设计波高为5.20×0.7=3.64m,计算得到挡浪墙顶高程为4.50+3.64×1.2=8.87m。根据SL435-2008第8.3节的相关条款,计算得到挡浪墙顶高程为4.50+3.58+0.8=8.88m,两者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故本次设计挡浪墙顶高程取为8.90m,挡浪墙高度一般为1.0~1.5m,本次设计取挡浪墙高度为1.50m,故本次设计海堤堤顶高程为8.90-1.50=7.40m。

4.2.4 防浪堤设计考虑的其他因素

防浪堤设计除了考虑相关设计规范和依据之外,还需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本终端防浪堤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1、温州地区工业企业台风暴潮防护等级要求,通常按照不超过50年一遇最大潮位设计;

2、中海油其他终端所采用的台风暴潮防护等级要求,一般按照50年一遇最大潮位设计,且部分终端挡浪墙设计允许一定越浪量;

3、丽水项目属边际油田,项目整体投资要求及综合投资效益也是关键因素,本终端防浪堤若按照防护等级提高(如100年一遇的最大潮位)来设计,将造成超过50%的额外投资,项目综合投资效率过低;

4、防浪堤的挡浪墙顶高程设计需考虑天然气处理厂里泄漏产生的不良气体的顺利疏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最终按照50年一遇最大潮位情况下不越浪来设计,确定防浪堤的挡浪墙高程为8.9米。

4.3 厂区排水

4.3.1 厂区排水设计

终端站址所处场区均为陆上石质场地,根据《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要求,站场标高需满足极端高水位4.59m(重现期为50a)0.5m以上,东西侧沿海岸线设置挡浪设施保证站场安全。根据洞头多年实测潮位资料,该区极端高水位为黄海高程4.59m,霓屿岛天然气处理站站址交付标高为6.5m,满足标高设计要求。

本终端雨水量按照50年一遇的极端天气设计。厂区排水采用有组织收水的形式,生产区内的未受污染的雨水以0.1-0.5%坡度,自流到道路两侧的雨水系统,由雨水管线排至雨水泵站,经提升泵通过管线接至终端挡浪墙外,最终排海。受污染的雨水单独收集进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作为绿化水回收利用。虽然防浪堤设计按照不越浪的原则,但厂区内排水能力仍考虑了部分海水越浪量(0.4m3/s),提高了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及潮位的能力。

罐区的雨水通过收水口收集,通过罐区外埋地闸阀转换,初期受污染的雨水进入水封井,然后排至污水调节池,由泵提升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到绿化水指标后用于终端内绿化;未受污染的雨水直接经雨水管道收集排至终端内的雨水提升泵站,最终提升排海。

装置区、段塞流捕集器区、装车区可能含有污油的初期雨水经雨水管道收集进入污水调节池,由泵提升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到绿化水指标后用于终端内绿化;未受污染的雨水直接经雨水管道收集排至终端内的雨水提升泵站,最终提升排海。雨水提升泵站设计规模为2m3/s。雨水泵站设进水池、集水池及出水压力井,进水渠道上设闸板及启闭机、格栅除污机。集水池内设3台潜水轴流泵,将雨水提升通过管线接至终端挡浪墙外,最终排海。

雨水提升泵站布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雨水提升泵站布置示意图

4.3.2 厂区排水流量计算

丽水终端雨水泵站流量计算说明如下:

1、雨水计算采用公式

温州暴雨强度公式:i=(13.274+0.573lgP)/(t+12.641)0.663 (mm/min);

暴雨强度:q=167i;

设计流量:Q=qψF (L/s);

重现期:P=1 a;

地面集水时间:t1=15 min;

雨水流行时间:t2=Σl/(60×v) min;

集水时间:t= t1+mt2;

折减系数:m=1.2;

2、雨水计算结果

图3 厂区排水、边坡排水以及防浪堤布置示意图

终端雨水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终端汇水面积合计约为10.9公顷,经过分割汇水面积,逐段管线计算,终端雨水设计流量为Q=1.66m3/s,考虑终端海水越浪量0.4m3/s,最终雨水泵站设计3台雨水泵,单泵排量为Q=0.7m3/s,雨水泵站排水能力为Q=2.1m3/s。

5 存在风险及应急措施

本项目重点考虑了丽水终端处理厂的地形条件,采用了雨水提升泵强排的形式进行整体厂区排水,在正常情况下厂区的排水设计完全能达到50年一遇的极端风暴潮给厂区带来的排水风险。但由于丽水36-1气田终端所处位置的用电条件受限,以及目前极端天气较多,厂区由于以下原因仍有可能存在水淹的情况:

1、超过50年一遇的极端天气超过厂区设计能力;

2、台风及其他不可抗因素导致厂区停电,厂区强排系统无法启动,同时海潮越浪、极端降雨同时发生;

考虑到存在以上水淹的可能,目前工程项目组和生产筹备组讨论在后续生产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以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

1、给终端排水泵预留多路电源,以防止停电带来强排系统无法启动的风险;

2、生产期间充分评估相关风险,建立可靠的应急撤离机制和体系;

3、由于厂区征地面积有限,无法设置永久避难所,可利用周边高地势公共场所作为应急避难所,例如可与正岙村政府部门协调在遇到极端天气情况下,厂区所有人员紧急撤离至正岙村原有的应急避难所或者正岙小学教室。

6 总结

综上所述,丽水36-1气田终端排水能力的设计和建设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现总结如下:

1、边坡的排水量按照100年一遇年最大24小时雨量设计,边坡排水直接汇集至坡脚排水沟,再通过南北两侧的排海口汇入大海。由于边坡排水不经过厂区,因此不影响厂区排水能力。

2、根据相关规范,陆上终端站设计安全等级为Ⅰ级,与其相对应的设计潮位的重现期标准为50年,最终按照50年一遇设计防浪堤的挡浪墙高程为8.9米。本终端防浪堤若按照防护等级提高(如100年一遇的最大潮位)来设计防浪堤,将造成超过50%的额外投资,项目综合投资效率过低。

3、厂区排水采用有组织收水的形式,生产区内的未受污染的雨水以0.1-0.5%坡度,自流到道路两侧的雨水系统,由雨水管线排至雨水泵站,经提升泵通过管线接至终端挡浪墙外,最终排海。虽然防浪堤设计按照不越浪的原则,但厂区内排水能力仍考虑了部分海水越浪量(0.4m3/s),提高了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及潮位的能力。

4、生产期间充分评估相关风险,建立可靠的应急撤离机制和体系。可利用周边高地势公共场所作为应急避难所,例如正岙村原有的应急避难所或者正岙小学教室。

参考文献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8-98

滩海海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Y/T4099-2010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 435-2008

海港水文规范JTJ213-1998

滩海环境条件与荷载技术规范SY/T 4084-2010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239-2005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1年版)

泵站设计规范 GB 50265-2010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防洪治理,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兰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陆都”,距西北其他四省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地处内陆,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但大陆性特点明显。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10.3℃。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坐落于一条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沿黄河两岸,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东西长约50多公里,被称为兰州的“外滩”,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兰州的城市依托着黄河两岸发展,规模逐渐外延扩大,如何实现发展与防洪共举,与水相依,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黄河干流兰州城区段防洪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的。

黄河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河道47.5km,共有岸线95.044km,其中天然陡坎22.364km,目前兰州已建成规划堤防56.92km,还有未建河堤15.76km。通过对黄河干流兰州市区段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兰州市城区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洪体系,提高设防标准,改善河道现状,强化河道行洪功能,稳定河势,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2.水文分析

黄河兰州段位于刘家峡水库下游70—117km处,是黄河上游重点防汛河段。该河段西起西柳沟口,东到桑园峡,全长47.5km,左右河岸线长约95km。全段枯水河槽宽窄变化相对较小,而洪水时河宽变化较大,窄处仅为120m左右,宽处可达600m。平均比降为0.94‰,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且多卵石边滩及河心滩,河道纵向稳定,冲淤变化相对较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兰州气象站1971~2008年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0.0℃,1月份平均气温-5.0℃,7月份平均气温22.7℃,极端最高气温39.8℃,发生于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19.7℃,发生于1975年12月13日;多年平均降水量303.1mm,主要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446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0%;春季多风,多年平均风速0.9m/s,最大风速16.0m/s,相应风向WNW;冬季最大积雪深度9.0cm,最大冻土深度98.0cm;年日照时数2416.4h。

黄河兰州站1956~2003年时段,最大年径流量445.40亿m³(1981年),最小年径流量202.01亿m³(2002年),多年平均径流量307.91亿m³,占黄河花园口站年径流量的57.6%。兰州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34,径流的多年变化相对稳定。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最大含沙量出现在8月份。黄河兰州段泥沙来自上游水库排沙和区间产沙,历年平均含砂量为3.41千克/立方米,汛期最大含砂量平均值为17.7千克/立方米,最小含砂量仅0.049千克/立方米。自刘家峡水库建成运行20年来,兰州段的泥沙量比建库前减少了约60%。目前盐锅峡和八盘峡水库已淤积平衡,对悬移质的拦沙作用不大,预计今后兰州段的泥沙将有增加的趋势,但是经多年观测分析,淤积对过水断面的影响不大。

由于上游龙羊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库的建成,形成水体的热调节作用,使得夏季出库水温降低、冬季出库水温提高,近20年来各水文站冰清消失,支流偶有流冰汇入,但很快会融化。因此黄河兰州段冬季不会出现封冻现象。

3.堤防堤线布置原则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的规定,堤线布置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质条件,河流变迁,结合现有及拟建建筑物位置、施工条件、已有工程状况以及征地拆迁、文物保护、行政区划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分析确定。黄河兰州城区段堤线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堤线布置应与天然河势相适应,不改变主流流向和天然形态,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维持河段已经形成的弯道顺势布局;一个河段两岸堤距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堤距应大于稳定河宽之要求。

(2)堤线布置根据河道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特征,河床演变特点,冲淤变化规律,不同堤距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权衡有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后分析确定。

(3)堤线布置应力求平顺,相邻堤段间平缓连接,不应采用折线或急弯。

(4)堤线应布置在占压耕地、拆迁房屋少的地带,并避开文物遗址,有利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尽量避开河道两岸现有耕地、林草地灌木群及植被,并要求施工时加以保护或恢复。

(5)堤距确定应根据流域规划河段划分河段确定,上下游、左右统筹兼顾。

(6)在有条件的河段,结合当地规划留出发展空间,如湿地、石林景区、河心岛等。维持现有的沿河建筑物不变,如灌区取水口、引水渠、泵站等。

(7)堤线堤防工程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修筑在土质较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留有适当宽度的滩地,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

(8)给今后工程管理和防洪抢险创造方便条件。

(9)治理方案结合河流特点科学比选,因地制宜,符合规划,协调总体,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省投资,有利于现有堤防工程设施功能的发挥。

4方案设计

4.1堤顶高程确定

河堤堤顶标高的确定,是依据黄河大断面水位流量曲线、水位坡降、以及风浪爬高河安全超高进行设计。

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中的公式7.3.1和附录C进行堤顶超高和波浪计算。

H=Y+设计水位

式中:H——堤顶高程(m)

Y——堤顶安全超高值(m)

R——设计波浪爬高(m)

e——设计风壅增水高度(m)

A——安全加高值(m),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表3.2.1中不允许越浪的1级堤防取为1m。

Y=R+e+A

(1)设计波浪爬高R:

其中风浪要素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经计算,=0.55m。

(2)风雍水面高度:

经计算,=0.003m

(3)安全超高A:

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该段堤防为1级,不允许越浪的安全超高为1m。

经以上计算,设计波浪爬高为0.55m,设计风雍水高度为0.003m,,则堤顶超高为1.553m,取安全超高Y=1.6m。

4.2基础埋深确定

衡重式挡墙及墙趾基础埋深由下式计算:

H=h+Δh

式中:h——冲刷深度

Δh——安全埋深,按《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取0.5~1.0米。

本次计算,采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中附录D.2护岸工程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对工程区河段均按平顺护岸设计洪水进行冲刷深度计算。

河道冲刷深度计算分别按水流平行岸坡和水流斜冲岸坡两种情况计算。水流平行岸坡的冲刷发生在两个弯道的过渡段或半径很大的微弯河段,水流斜冲岸坡的冲刷发生在弯道的凹岸,冲刷一般较严重。

平行岸坡和斜冲岸坡采用相同的公式,根据水流流向与岸坡交角不同,取得不同的流速不均匀系数,水流冲刷按下式计算:

各段河堤基础埋置深度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及不同冲刷条件根据计算确定。

根据计算结果,参考黄河原有堤岸冲刷资料,同时考虑到计算公式的局限性及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兰州市多年来修建河堤的经验,设计没有采用计算值,考虑一定的安全余地后对计算值适当作了调整。确定黄河干流兰州市城区段堤防基础冲刷深度平顺段及凸岸段设计基础埋深在冲刷线以下3.0m;凹岸斜冲段设计基础埋深在冲刷线以下5.0m。

4.3挡墙断面形式比选

根据兰州市设防标准,黄河河堤为1级堤防工程,设防为百年一遇,其流量为Q1%=6500m3/s。黄河防洪堤按设计洪水位加超高 1.6 米建设。 黄河河槽总宽度规划按350——400 米控制,最低不小于 300米。河道宽度主要依据设计洪水位所需的断面确定。 对黄河两岸不能满足防护标准的及存在质量隐患的河堤进行修筑、改造,使之满足防洪要求。 对于黄河主河违章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除,清除占用河道堆积物,保证黄河泄洪道畅通。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当地建设条件,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确定堤防断面形式。新建堤岸方案设计提出三种断面形式进行比较。

(1)衡重式挡墙断面形式

河堤挡墙采用C25埋石混凝土砌筑,设抗冲刷墙趾,高度1米,用C15毛石混凝土砌筑。墙顶设40厘米厚混凝土压顶,钢筋混凝土栏杆。

图1 衡重式挡墙典型横断面

方案特点:

①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②就地取材,并可分季节施工,节约工期,节省投资。

③墙身断面较大,稳定性好,但圬工量较大,对基础条件要求高。

(2)钢筋混凝土扶臂式挡墙。墙身和基础均由钢筋混凝土浇筑。

图2 扶壁式挡墙典型横断面

方案特点:

①墙身断面小,结构较轻巧,圬工量省。

②墙基开挖面积较大,不利于水下施工,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

③施工工期长,特别是不利于冬季施工。

(3)贴坡式断面形式

堤线大体沿自然岸坡布置,采用河床开挖的砂砾土填筑,按照规范要求确定堤身填筑标准,砂砾土土堤的填筑标准相对密实度不小于0.65,局部粘土填筑标准压实度不小于0.95。工程区治理河段防洪堤高度为11~14米,根据筑堤材料特性确定,迎水面边坡为1:1.5,背水面边坡为1:1.25。防洪堤每10米设置1道伸缩缝。

方案特点:

①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②就地取材,投资较低。

③抗冲刷防护能力较弱,防冻胀能力较差。

图3 坡式护岸典型横断面

(4)方案比较:

由于黄河干流兰州段已建成可防百年一遇洪水的河堤56.92km,本次设计拟新建河堤15.76km,以前修建的河堤均采用衡重式断面。结合各方案的特点,经综合比较,推荐采用衡重式挡墙断面形式。

方案综合性能比较表表5.4-1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当地建设条件,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确定新建堤防断面形式。设计提出三种断面形式进行比较。

结合各方案的特点,经综合比较,推荐采用衡重式挡墙断面形式。

河堤堤顶标高的确定,是依据黄河大断面水位流量曲线、水位坡降、以及风浪爬高河安全超高进行设计。

各段河堤基础埋置深度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及不同冲刷条件根据计算确定。

4.4挡墙结构设计

根据计算,衡重式挡墙在大于12米时,尺寸增加很大,很不经济。因此,对于设计墙高小于12米的挡墙形式,采用比较经济的单式衡重式墙式断面形式。

对于设计墙高大于12米的挡墙形式,进行了比选,提出两种方案,即一次设防的衡重式挡墙河堤和复式断面河堤挡墙。

(一)、新建一次设防的衡重式挡墙河堤

该方案的特点是:

(1)不存在发生大洪水时绿化带被淹的问题,不增加二次绿化投资。

(2)可不与滨河路的设计施工同时进行,河堤建设相对独立。

(3)工程投资大。

(二)、新建复式断面河堤挡墙

针对按照黄河百年一遇流量设防新建河堤,提出了新建堤坡结合的防护形式。

该方案的特点是:

(1)河堤挡墙高度较低,降低了河堤挡墙施工难度。

(2)采用坡面绿化,既增加了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景观效果,也使行人更接近水面,达到人与自然的结合。

(3)堤挡墙与护坡一次性建设,实现了黄河百年一遇设防标准。

(4)黄河流量超过矮堤时将淹没坡面绿化带,需增加二次绿化投资。

图4 复式断面河堤挡墙典型横断面

4.4堤顶结构

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中对1级堤防顶宽不宜小于8m的确定,本工程堤防级别为1级。综合考虑防汛抢险机械和抢险物资运输、工程正常运行管理及群众生产的交通需要,本次设计堤顶与防汛道路相结合,确定堤顶宽度均为8m。

考虑汛期雨水对堤顶产生冲刷、泥泞等不利抢险交通的影响,同时兼顾城市美化的要求。根据筑堤材料的条件,堤顶路面均采用混凝土铺装路面,总厚度为35cm,设计的道路结构层设计为面层20cm厚C30混凝土,基层15cm厚5%水泥稳定砂砾,堤顶道路路面宽度为6m。

5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对策

根据工程特点和项目区环境特点,本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将工程实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使项目的有利影响得以充分发挥,促进项目区生态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本次工程所涉及的环境监测任务主要包括施工区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环境噪声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在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设置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安排专业环保人员负责施工中的环境管理工作。为保证各项措施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人员应在工程筹建期设置。

参考文献:

篇9

该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h, 整体式路基宽26米,中央分隔带宽2.0m,行车道宽度2×7.5米。

路线全线设互通式立交四处,服务区一处,收费站场四处。

沿线概况

项目区域属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6°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为-16℃。年降雨量820~1282mm,日照时间长,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36天。本区风向六、七月份多为偏南风,其余月份多为北风或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6~2.9米/秒,最大风速为29.6米/秒,最大风力可达十级。

该段高速公路地貌单元属桐柏山南坡,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组合特征,区内地貌为构造剥蚀低山区,冲沟成宽“V”字形,山体成尖山顶,鱼背脊,以侵蚀剥蚀为主。

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1、设计指导思想

项目采取“防护设计和绿化景观设计结合、模式设计和动态设计结合、典型设计和创新设计结合”的设计指导思想,实地调查和分析沿线自然景观特点,以“生态环保、自然和谐、安全舒适、典型示范”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系统地进行栽植品种、植物空间格局与工程防护要求的合理设计,做到“自然化”和“乡土化”。并根据功能、服务对象和立地条件的不同,在满足稳定边坡、遮光防眩、诱导视线等环境保护要求的同时,体现秀丽、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现代交通文明,达到道路景观效益与交通功能协调统一。

2、设计原则

在“以合理利用公路资源,恢复和完善公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可能破坏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增加植被绿化,增强其抗灾能力”的总原则指导下,围绕建设“优质―生态―环保高速公路”的总目标,设计做到:坚固路基、保护生态。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公路建设设计规范,对道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非硬化筑面、开挖和堆砌表面,采取及时有效的生物防护措施,建立能够长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美观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

提供安全行车的环境。一方面,按高速公路设计规范种植中央分隔绿化带,发挥遮光防眩、降低噪音,减轻司乘人员的行车疲劳感的作用。另一方面,沿路树木不得侵占公路建筑界限,弯道内侧和平交道口不栽植乔木,树冠有碍视距时应及时修剪,以保证交通安全。

绿化美化,乡土风格鲜明。设计体现“自然和谐”和“乡土化”概念,以本地植物品种为主,植物群落达到远景轮廓自然、中景协调柔和、近景活泼美观的美化效果。

适地适树,种植监管并重。结合公路工程设计,利用现状地形,选择对土壤、水分和气温适应性好、耐性强的植物种类和品种,以适应一般公路绿化管护水平的要求。

绿化景观设计内容

1、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

中央分隔带绿化以遮光防眩为主要目标,采用高度适中的常绿小乔木灌木为主体。为防止产生单调乏味感,在设计上采用二种方案,间隔种植,力求做到静中有变,变中有序,以形成动感连续的绿色长带。同时,为防止土壤侵蚀,在土面种植固土地被。

中央分隔带绿化方案一,采用在K1+247-K2+470路段,笔柏单排栽植,株距2.0m,红叶石楠丛距2m,3株一丛,株距40cm。地被植物采用红花酢浆草,两边各三排。

中央分隔带绿化方案二,采用笔柏和红花紫薇栽植,笔柏单排栽植,株距为2m;红花紫薇株距2m,每300m栽植10株红花紫薇,两边各5株。地被植物采用红花酢浆草,两边各三排。

2、路基边坡绿化景观设计

路基边坡绿化景观以水土保持、稳定边坡为目的,在满足公路交通功能的要求,符合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做到生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充分利用工程防护创造的基础条件,保证公路边坡的安全性、稳定性,防止公路边坡损坏,营造高速公路绿色走廊,达到固土和美化效果。

边坡防护主要采用植草皮、三维土工网垫植草、灌护坡、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植草、灌护坡、浆砌片石拱形加人字骨架植草、灌护坡、挂网喷混植生护坡等形式。

边坡生物防护主要以混播禾本科、豆科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形式进行,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形成一定数量的草地景观,边坡植草建议采用坡面液压喷播的方法,可以根据各种草坪草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人们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掺配,使边坡草坪适应差别较大的环境和地质条件,更快地覆盖边坡表面和延长边坡草坪的使用年限。在此基础上,要求上下边坡实现“灌木化”,通过混播、人工补播、栽植等方式,保证边坡每平方米灌木达到6株以上。采用的草灌主要品种有:狗牙根、高羊茅、白三叶、紫穗槐、紫花苜蓿等。

3、路堤路段护坡道绿化景观设计

路堤路段护坡道绿化景观设计以防护、美化环境为目的,一般路段以当地适生乔木为主,主要种植品种有独干大叶女贞、樟树,栾树、垂柳等,株距6米。

4、路堑路段碎落台绿化设计

路堑路段碎落台绿化景观设计以丰富路域景观为主要目的。碎落台表面回填60cm厚种植土,表面满铺草皮;种植槽内回填肥力持久的土壤,种植夹竹桃、法国冬青、紫薇、火棘等亚乔木、灌木花灌木。栽植方式以自然式栽植为主,因地制宜,群团栽植。

5、互通式立交绿化设计

互通式立交是公路绿化的景观重点,也是公路特有的景点,本设计主要按两种思路来规划设计方案:一是结合互通地形,选择一些乔木、灌木来点缀。互通区域的绿化地形不必过分平整,有的地方根据地形可以做成一定的缓坡,有的地方根据地势营造水景,这样互通的绿化景观将给人一种活泼感,但同时要做好排水,灌溉设计;二是按自然生态绿化方式在大片草地的背景上种植乔木、灌木及花卉,形成自然群落,一片舒适、宜人、自然的环境。

淮河互通的标志树为雪松,基调树种为雪松桂竹梅花。淮河互通是鄂豫交界后的第一个互通,设计上以仿自然群落为主,形成疏密有致的自然景观。

天河口互通的标志树种为黑松,基调树种为湿地松栎树刺槐和大叶女贞。由于天河口互通处于山丘区,土地贫瘠,所以在设计上以耐贫瘠树种为主。

封江互通的标志树是桂花,为了突出随州是银杏之乡的特色,所以封江互通的基调树为银杏。在设计上采取了不同规格的银杏进行自然群团,体现自然生态。

厉山互通的标志树是丝绵木,互通以水体为主,所以采用芦竹和野荷花为基调树种,主要体现湿地景观。

6、服务区、收费站场绿化景观设计

(1)封江服务区绿化景观设计

封江服务区选址于优美的封江水库库区,服务区主体建筑依水岸而建,远离公路,可享受登高望远的惬意,封江水库、群山的自然植被可尽收眼底,优美的自然景观使得封江服务区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提升服务区的品质打下良好基础。

服务区分为左幅和右幅两处,主要由停车场、综合楼和功能用房成,布局总体上是对称的,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做到宏上保持统一的风格,重点放着面积较大的左幅服务区。在道路与左幅服务区的出入接处,通过草坪疏林的设计,作为景观和视线引导,使司乘人员安全的进入到服务区内。左幅服务区最大景观资源就是临水的优美风景,因此在临水面设计有观景栈道和平台,使乘客可以临水远眺,欣赏风景。同时服务建筑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和环境的结合,在靠近水面的餐厅内,用全落地玻璃作为观景窗,客人在用餐时也能饱览远处的美景。

右幅服务区占地面积较左幅要小,可供绿化的用地有限,起重点是美化两级平台间的斜坡,设计采用金叶女贞、红继木、茶梅三种花灌木作为色块组合,形成有节奏和韵律的图案。同时使用桂花和石楠两种常绿搭配梅花和紫薇,作为上下平台的过渡,做到四季长绿,三季有花。

(2)收费站场绿化景观

收费站场绿化景观以自然栽植为主;在人流较大处,主要采用花卉和低矮灌木,通过所选植物本身的色彩及特性营造一个四季分明的特色;在人流较少处,主要采用植草皮为主,点缀高大常绿乔木和花灌木,通过其乔灌木的特点营造一个四季如春、疏密有致的特色。

淮河收费站是从河南进入湖北的第一个收费站,因此作为门户,绿化景观的建设尤为重要。收费站的土壤贫瘠,地形多为错落的台地,可供绿化的用地有限,因此选择榉树、青冈栎、玉兰、雪松、大叶女贞等耐贫瘠耐干旱树种为主基调,同时在房间地基平台上种植云南黄馨、连翘、藤本蔷薇,利用垂直绿化增加绿量。对于建筑边角地,也进行充分利用,种植勒杜鹃、绣线菊、南天竹等耐粗放,观赏性好的花灌木,点缀樱花、桂花、紫薇、腊梅,做到收费站绿化景观精细化、园林化。

天河口收费站占地面积较小,土层较厚,以大叶女贞、椤木石楠、广玉兰、枫香为主要树种,小乔木以桃、樱桃、枣、柑橘等耐粗放的果树为主,即可观赏又能采果食用,尽量少采用需要养护修剪的色块和灌木,满足经济实用的原则。

封江收费站处于山坳内,土壤肥沃,以红果冬青、椤木石楠等常绿树为基调树种,在入口处和宿舍楼前较为开阔的空地,堆坡形成微地形,种植银杏、红枫、樱花、夹竹桃等色叶树和花灌木,增加房建区的空间层次,丰富季相变化。

厉山收费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因此在篮球场周边设计果树,以枇杷、石榴、柿子、桃、砂梨为骨干树种,形成春观花,秋品果的景观,在满足绿化的前提下,增添职工的生活情趣。

结束语

篇10

1.1住宅生活给水系统问题分析

本工程住宅部分共260户,每户1厨2卫,16层复式1厨4卫,为大底盘式3塔楼住宅。原设计生活给水系统分为3个区,地下室-三层为低区,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四-十层为中区,十一-十六层为高区。中高区分别采用了一套变频供水设备,流量均为3L/s,中高区均为3台水泵2用1备,中区单泵功率7.5Kw,水泵扬程60m,高区单泵功率11Kw,水泵扬程80m。生活水箱及供水设备放置在地下室设备用房内,生活水箱容积为72m3。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中住宅建筑的生活给水管道的设计秒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出整个住宅部分的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为12.27L/s,扬程为80m,原设计的供水设备流量不能满足用户的用水要求。

1.2住宅给水入户管的压力分析

原设计所有住宅水表按业主要求放置在裙房屋面住宅外墙位置,每处集中放置15块水表,沿外墙敷设至各层住户,以方便抄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3.3.5A条已明确规定:居住建筑入户管给水压力不应超过0.35MPa,而规范2.1.10条也已明确入户管指的是:住宅内生活给水管道进入住户至水表的管段,本建筑裙房屋面标高为15.5m,计算得出高区住户水表压力全部超过规范规定。

1.3给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按照业主提出的减少设备用房面积,增加停车位数量的要求,考虑住宅部分设计流量不大,中高区的扬程相差也不大,本设计中高区拟采用一套供水设备,本建筑周围市政给水为环状网供水,供水管径分别为DN400和DN300,供水压力为0.22-0.3MPa,有条件采用叠压供水设备,征得水务公司许可后,采用了一套型号为AKK-28-50AABH14-59的叠压供水设备,设备供水量为14L/s,可利用管网余压按0.22MPa考虑,叠压后扬程81m,3台水泵2用1备,单泵功率为5.5Kw。整个给水系统的分区仍按原设计,只是增加了原设计未考虑的裙房屋面的绿化给水,供水设备出水管分为2根,一根采用可调式减压阀减压,减压后压力为0.55MPa,供中区用水,另一根直接供高区用水。采用叠压供水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泵房面积,增加了2个停车位,同时也降低了水泵运行费用,满足了业主的要求。因为建筑主体已基本完工,在每层住宅的公共区域找出位置增加水表间已不可能,而且施工现场沿外墙敷设的给水管已经安装了一部分,因此与业主协调后,保留中区水表位置不变,高区水表分层敷设在楼梯间平台处,再经由地面找平层敷设给各户,这样中高区的给水入户管压力全部能满足规范的规定。

2排水系统问题分析及优化补充设计

2.1排水系统问题分析

原设计中空调冷凝排水全部间接排至四层露台,有的直接排在了露台的硬化小路上,这样既不美观也会造成路面湿滑不便。因为裙房屋面的园林绿化设计滞后于主体工程的设计,给排水设计时未考虑这部分的排水,需要将这部分的排水图纸补充完整。原设计住宅卫生间内设有降板,每个卫生间内设D110污、废水立管各一根,D110通气立管一根,靠墙敷设在一起,厨房及两个阳台也各设有一根排水管。由于首-三层为商业裙房部分,结构专业将四层楼面作为结构转换层,又因为裙房屋面绿化的需要,四层的住宅地面比室外高0.5m,因此四层转换梁最高的1.9m,最宽的0.9m,原设计住宅的排水立管大部分都在转换梁的位置,导致立管到了四层就无法继续安装。其次原设计所有排水立管全部接入地下室内再接横管排出,这样造成首-三层商场内柱子四周排水管众多,业主要求将商场内排水立管数量减到最少,以保证商户的最大使用面积。再者由于地下室面积大于首层面积,所有多出首层外墙位置的地下室顶板全部做了1m的降板,相应的结构梁也全部降低,而原设计没有注意到这点,按照实测的市政雨、污水管道标高进行复核,沿降板梁下敷设的排水管道若穿地下室侧壁至室外,则标高低于市政排水管道,无法排出。

2.2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靠近绿化带的住宅空调冷凝水一律间接排至绿化带内,其它的在三层吊顶内汇集排至三层卫生间或喷淋试水排水处。裙房屋面面积8239m2,暴雨时加上塔楼侧墙的雨水,需要排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屋面的园林设计除大面积绿化外,还有篮球场,雕塑,喷水池等,需要排水的地方分散无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本工程采用暗沟排水的方式,屋面先以变形缝为界划定5块独立的排水区域,再在各自的排水区域内按照汇水面积的大小设置4-6条不等的排水暗沟,在裙房屋面上设由排水波纹板,土工织布等组成的滤水排水层以1%的坡度坡向暗沟,暗沟两侧开孔便于覆土层内的水排入,种植土下暗沟做法见下图。对于面积较小的铺装不透水地面,则适当抬高铺装面高度,找坡至两侧绿化带内,对面积较大的不透水地面,仅将暗沟做至地面处,上铺花岗岩石篦,这样即满足地面排水,也可将种植土内渗入的水排走。按照暗沟距外墙距离远近及汇水面积的不同,分别采用了重力与虹吸两种排水方式,喷水池的排水系统则独立设置。对于住宅排水,首先取消了厨房内因转换梁原因不能敷设至三层的的废水立管,将厨房排水与放置在生活阳台上的洗衣机废水排水管合并,所有卫生间内排水管及通气管全部移位放置在没有转换梁的一侧,对于降板内由于转换梁导致的卫生洁具需要变更位置的卫生间也与建筑专业协调进行了变更。其次,需要将所有的排水管道(裙房屋面雨水管,住宅污、废水,阳台排水管,住宅屋面雨水)在三层吊顶内转换至靠外墙处,而排水管道的转换有以下几个难点:

(1)商场地下室-三层被变形缝分成5个独立的区域,排水管道要尽量避免穿越变形缝,那么靠近变形缝位置的管道就要敷设很长距离。

(2)商场的天花板做了多层次的造型,所有管线必须全部敷设在吊顶内,排水管道的敷设既要与其它专业协调又要避开大梁位置以严格控制吊顶高度。

(3)对地下部分多出首层外墙的区域,排水管道不能直接进入地下室内。

设计前先明确大梁位置及天花控制最高处,以此来确定管道的大致走向,因大梁原因不满足要求的排水管重新确定立管位置,因管线敷设较长不满足要求的排水管调整管道走向,最终所有排水管在梁高较小处分类合并,四层所有排水支管单独接至立管转弯后1.5m后的排水横干管上,转换后的排水管大部分放置在卫生间、杂物房内,少数由于条件限制放在商场靠外墙柱子一侧。对于不能接入地下室的排水立管,则敷设在地下室降板上的覆土层内,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为0.55m,管顶覆土最厚处也只有0.4m,为避免过车压坏排水管,与园林专业协调,修改了部分绿化带的位置,将排水管由首层地坪处穿墙至室外绿化带内一直敷设直至能接入检查井。进入地下室的排水管道,则接至已经预埋好的满足排水要求的排出管排出。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