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媒产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媒产业研究

篇1

摘 要 从报纸、杂志、电视媒体受众急剧下滑,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媒体正经历一场全产业链变革。而体育,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其无论是体育赛事报道、体育周边产品宣传、体育造星计划等等,都是与传媒产业的深度融合。本文通过探讨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移动媒体、泛媒体人、内容创业等对中国体育类媒体发展的影响和分析,旨在宏观了解新媒体下的体育传媒产业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 体育 发展 分析

一、什么是众媒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行业正面临着被颠覆的命运,媒体行业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才是现在的新型媒体?具体来说,曾经的媒体是自上而下、掌握话语权、经营专业化、无交互、严肃正经体制化、渠道单一、数量少;现在的媒体自上而下、话语权分散、可以非科班出生、强调交互性、可逗比可娱乐可段子也可严肃理性、更接地气、渠道也多元化、内容个性长尾化、万物皆媒体。

二、众媒时代的特点

《2015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提到,众媒时代的五大标志:(一)表现形态的“众”:用户多元新需求,推动媒体表现形态分化;(二)生产主体的“众”:信息生产的进入门槛进一步消解;(三)传播结构的“众”:用户为核心的社交化传播为常态;(四)传播平台的“众”;内容平台、关系平台、服务平台皆成媒体;(五)多屏跨界的“众”:智能手机之外,媒体终端多样化。

通过依次分析这五大特点,以及现今体育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进行探讨。在近一两年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下,体育传媒产业从最初的野蛮式生长,到今日的大浪淘沙;从最初的人人都可开、可做、可写的自由式公众号,到今日的自媒体成熟化、机构化的运营型公众号;从曾经的央视转播、专栏分析,到今日的网络媒体平台分流到现在的人人皆主播。例如PPTV、乐事TV的足球篮球节目和斗鱼TV、章鱼TV等体育类解说。无不体现了“众”媒时代的来临。

三、文化基因改造和体制变革

随着《奇葩说》、关爱八卦成长协会、bilibili、暴走大事件等内容的大火,以及“90后”愈加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文化基因也随之变化。体育传媒产业的传播也不可以是一成不变了,例如曾经的《天下足球》以或诙谐搞笑、或感人泪下著称;再到现在《最佳11人》大型球员选拔类节目,是传统媒体的转变标志之一。

(一)边界模糊,寻求生存环境更为重要

在当今传媒边界越来越模糊难以界定的基础下,符合受众口味,主动迎合受众显得越发重要。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的一句话令人深思――无论是媒体人、自媒体人,只要专业都会有很好的生存空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经过大浪淘沙后,在基因改造路程上奔走活下来的也大多是极具专业素养的。比如虎扑体育和懂球帝两个APP,通过深度挖掘,专业写作,创造了许多广大体育迷熟知的栏目,同时也成为年轻人最受欢迎的体育类APP。

(二)非生即死:年p人选择相同领域内APP更专一

这是腾讯《2015新媒体趋势报告》中的一个观点。APP在年轻人群体中呈现“非生即死”的竞争局面。同样体育类新闻软件也如此,在app上,大众所熟知的只有虎扑体育和懂球帝。如何做好内容是当务之急。

四、技术性繁荣:新媒体背后的内容价值凸显

每一次媒体的繁荣都是建立在技术性的繁荣之上。典型的节目有《逻辑思维》,网红papi酱获得千万元融资。通过技术手段,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可以做节目,同时技术性要求的降低,很多曾经要依靠专业的剪辑软件才能够实现的功能,如今仅靠一个软件就可以实现。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快速搜索到你所需要的和喜欢的内容进行推送。不论是体育搞笑视频,还是专业的体育赛事,全部能够一网打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同时虚拟VR的突破性发展,以及最新的体感游戏都是体育传媒产业的释放点,通过一系列的游戏等与受众产生交互性,从而使受众喜欢上这一个项目,进而覆盖到项目的整个行业。

五、美国新媒体的“众媒化”

如果想看中国发展的未来,那么一定要翻看美国的发展史。美媒的发展走向很大程度上还是影响着中国媒体。Vox Media总裁马蒂・莫伊说:“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同样能生产出优质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莫伊制订了亮相战略:平台化和移动端布局。平台化通过时政、科技、体育等多种主题的内容,从而帮助网站吸引到阅读趣味不同的丰富读者。新媒体下,内容之上凸显的越发重要。

六、结论

不管技术如何改变,移动媒体未来一定是以内容和服务为主。打通内容和服务之间的道路,实现无缝对接愈发重要。只有写高质量的体育报道专栏、开发体育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运用全媒体融合思路,辅以“互联网+”概念,最后平台反哺采编团队让其内容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众媒时代下,体育传媒产业发展浪潮已经开始,作为下一个新的GDP增长点,体育传媒产业潜力无限。

参考文献:

[1] 企鹅智酷.2015中国新媒体报告:亿万人“众媒时代”来了[N].2015.11.11.

[2] 吴俊宇.众媒时代三大趋势:机构化、技术型和全媒融合[N].2016.1.15.

篇2

摘要:数字电视是未来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电视作为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其的经营资源、增值业务、业务平台及经营方式;数字电视技术标准;政府扶持和数字电视商业模式,是促进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和关键。新疆的数字电视建设正在稳步前进,其中成绩可喜,但是也出现很多问题。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空间较大,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省份的数字电视发展,不仅肩负着提高西部人民文化生活的惠民责任,同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广电行业“东热西冷”的大环境下,加快新疆数字电视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关键词:媒介;数字电视;发展;不足

在自身发展逻辑和发展动力的驱动下,面对国际广电数字化的浪潮,中国电视媒介意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强大冲击力和经营价值,全方位展开了数字电视领域的积极探索。数字电视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于电视媒介领域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的电视数字化革命必将在我国重演。这是我国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此背景下开始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和三网合一工程,中国东西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较为发达,数字电视的普及较为容易,就全国而言,要在全国普及数字电视关键看中西部地区。新疆地员辽阔,约占中国1/6国土,所以,新疆的覆盖率会影响全国。中央加大了对新疆的扶持力度,新疆也正在进行全面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的普及是新疆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本文就新疆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说明。

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从技术角度看:数字电视图像和伴音质量高;容易在同一通道实现不同业务,以满足各种业务需求,使电视媒体从单一节月传输通道变成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从运营角度看:数字电视运营更易操控;频道资源得以释放、为合理收费创造了条件。从服务角度看,能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包括数字服务和交互业务,让受众可以接收多样的信息服务并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能动性。

一、数字电视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必然

数字电视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于电视媒介领域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的电视数字化革命必将在我国重演。这是我国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动因如下:

(一)为了应对入世后海外媒介集团的入侵,中国广电媒介正在走向集团化并将深化发展。而数字电视最根本的运营理念就是平台集成,即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聚合多方合作伙伴,在技术、内容、推广和用户开发等方面深度合作,联合运营数字电视平台。数字电视这种平台集成的本质经营内涵无疑为我国广电媒介的集团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二)中国电视媒介需要打破现行经营的三个局限性。其一是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其二是节日经营的无突破性;其三是多元经营的不成气候。三者导致了中国电视媒介必须寻找新的经营增长点。作为全新于模拟电视的升级电视形态,数字电视所具有的大容量、多元化的业务空间使中国电视媒介看到了希望。

(三)中国电视媒介正处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级电视媒介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省市)电视台都在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他们都看到了数字电视势在必行以及数字电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否在数字化浪潮中抢占先机,无论是对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省市)电视台都是个生死枚关的问题.其中,走在市场化经营前沿的地方有线网络将成为推动我国电视数字化的生力军。

二、数字电视在新疆的发展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空间较大,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省份的数字电视发展,不仅肩负着提高西部人民文化生活的惠民责任,同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广电行业“东热西冷”的大环境下,加快新疆数字电视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一)数字电视在新疆的建设。

经过3年的整合与运营,一个全疆联网、统一经营、互联互通的全疆广电网络管理模式已基本形成,这就意味着中央和新疆电视台的全部节目均可通过光缆干线传输到已整合的地区,实现了新疆电视台大部分频道的节目都可在全疆的播出,大大丰富了新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自治区广电网络整合工作进行的同时,全疆数字电视平台也在积极的建设之中。2003年5月,新疆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全国首批数字电视试点地区之一。2003年底,一个可运营、可管理的新疆数字电视平台搭建完成。2004年初,数字电视在乌鲁木齐市全面进入试播阶段。2004年下半年,博州、哈密、昌吉、伊犁等地州相继开通数字电视业务。到目前为止,一套统一集中授权、分级管理的数字电视综合平台已在新疆建成,可传送近百套数字电视节目,新疆的广大老百姓随时都可以看到数字电视的丰富播放内容了。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对全国广电行业提出的要求,新疆的有线电视数字化项目也明确列入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中。作为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新疆在2001年就开始建设全疆的数字电视平台,以缩小东西部差距、快速推进自治区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自治区广电光缆干线网络已经连通到15个地州首府城市和25个县市,并实现了与国家网的连通;付费频道已覆盖到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面向全疆的统一CA(有条件接收)、统一SMS(用户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整体运营的数字电视传输中心平台也已基本完成,在全疆各地州县市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自治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正式启动,数字电视节目就可以通过数字电视中心平台和网络传输覆盖到全疆各地州。届时,不仅我区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可以得到丰富,节目的数量大幅增加,节目的播出质量有效改善;还可以带动如数据业务、数据广播业务、互动、点播业务、付费电视业务等各项广电网络新兴业务的发展。

(二)新疆数字电视产业运行。

数字电视的经营日益成为运营商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运营是数字电视产业的龙头,运营的规模大小、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有线数字电视的经营资源主要包括:本地区专营权;节目资源;人力资源;业务平台;信息资源等。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和运营商所能获得的上述资源相关。网络、平台只是硬件资源,“软”资源对于业务的拓展及其良性发展更为重要。

扩展数字电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如数据广播业务,交互式音视频业务、宽带数据业务等),可以有以下两类业务平台可供选择。一是建立在硬件平台上的嵌入式应用。运营方和合作方捆绑在一起,合作伙伴能否根据市场和运营的要求不断提供端到端的新兴业务解决方案,对是否成功运营至关重要。二是以中间件构建通用的增值业务平台。选用中间件作增值业务平台,可供选择的机顶盒较多。标准的中间件如DVB-MIiP涉及的技术许可限制较少,发展前景较好,目前处于开发应用的初级阶段。

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主要还是面向用户消费的高端市场。数字电视业务建立在模拟电视的基础上推向市场,必然在原来的收视费基础上增加额外的服务费,以获得投资回报,获取增值利润。目前,数字电视业务包括以下几类:节目转播业务、数据广播业务、NVOD业务等。

数字电视业务是通过投放机顶盒,在电视机上重现业务的服务方式获取利润。业务和机顶盒的关系十分紧密,灵活的业务管理、控制手段可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可分拆业务。数字电视业务是否迅速走上发展之路,不仅关系到运营商,更关系到上下游产业的兴衰,运营商的成功也就是内容提供商和产业界的成功,也将促进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三)新疆数字电视普及中出现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支持新疆发展的背景下,新疆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有于发展过快,很多方面都暴露出了问题,在数字电视的普及上同样如此,有些方面不仅是在新疆,甚至在全国也是同样的问题。

1.数字电视的普及推广是可谓是半强迫的。有相关文件规定“而对不使用数字电视终端的用户,暂保留中央1、新疆1、2、3和本地2套共6套模拟有线电视节目,收费标准每终端每月5元。”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规定未免显得太霸道,毫无民主可言。数字电视的推广本来应该是一件惠民政策,应当循序渐进,这样一刀切的方式未免有些不合适和有违民意。

2.费用较高。居民用户主终端机顶盒一次性购买为每台350元;副终端机顶盒由用户一次性购买。智能卡为每张56元。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一台12元每月,有线电视线路改造费一次100元,另外,付费节目和其他增值业务,由用户根据需要按公布的资费标准自行选择订购。与模拟电视不同,数字电视一台机顶盒只能配一台电视机。现在一个家庭有三四台电视机很正常,光买机顶盒和智能卡,就要1000多元,对很多家庭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种高费用对于普及是很不利的。新疆贫富差距大,在数字电视的维护费上应作出相应调整。对于这种一刀切的收费方式应当相应做一下调整。

3.新疆表面上是经过3年的整合与运营形成了一个全疆联网、统一经营、互联互通的全疆广电网络管理模式。但是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整合,各自为政,新疆各个兵团都是自己的网络,全面整合之日,视乎遥遥无期。

4.数字电视缴费难。电视费和交收电费、燃气费一样都是持卡缴费的,必须通过商业银行、广电营业部刷卡缴费。这就照成了一定的缴费困难,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网上缴费是一种趋势,在不久的未来,数字电视费、电费、燃气费等等都将能在网上缴费。

大面积的普及不可能不出现问题,但是,关键是能不能知错而改之,我们应当明白一条,我们国家不管是扶持跨越式发展也好,还是对新疆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其出发点是为了让新疆人民过的更幸福,赶上东部发达地区的步伐。所有的政策应该以这一套标准为根本导向,当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有违民意的事情,当局者应当立刻改正。只有这样,新疆人民才能真正幸福。

结论:数字电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新疆的起步微微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是,新疆现在强调的是跨越式发展,所以新疆现在要做的是后来者居上,并且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赶超,我们永远是落后者,关于数字电视,政府应该解决其在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数字电视产业链进行合理调整,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只有这样,数字电视才能在新疆更快更好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李应欣 论数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广告的发展 G229.23F713.82004.

[2]黄升民等 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吴信训 中国付费数字电视的市场推进策略初探[J].新闻界.2003/04.

[4]中国数字电视网. chinadtv. net/ .

篇3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三网融合通过将互联网技术更多的运用于电视领域,促进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的融合发展.目前,三网融合的发展日趋成熟,它不仅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带动传媒产业的融合,也促进了传媒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传媒产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分析并结合报业经营这一具体实例,提出了传媒产业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三网融合;传媒产业;创新发展;报业

中图分类号:F49;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1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201410378031)

1 引言

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在向数字电视网、宽带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系统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向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1]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以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2]因此可以说三网融合是将互联网技术更多的运用于电视领域,促进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的进一步融合.这一融合的实现是建立在互联网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功能基础上,三个产业间界限模糊,能够为用户或受众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服务,以促进互联网资源更高的共享程度,扩大受众范围,在为消费者带来福利的同时提升信息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三网融合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许多学者对三网融合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肖叶飞(2012)将三网融合的发展看成一条产业链,认为这条产业链是由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和受众等多部分共同组成.国家要加强三网融合的整合,力争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3]杨泽民(2012)提出为了优化三网融合的关系,有必要从立法、市场准入、行业标准和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管制,完善通信行业和传媒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4]胡世良(2011)指出三网融合的本质是基于业务融合的基础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媒体融合视频,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5]张善轩(2010)指出政府监管、用户需求、网络技术及智能终端对三网融合有重要影响,这些软硬件因素都为三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6]高玲(2014)认为三网融合是一场影响非常广泛的信息业革命,在三网融合的影响下,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多种变化,并由此分析了三网融合对新媒体产生的深刻影响.[7]

2 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1997年4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在此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2001年3月15日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要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我国早就将三网融合列入“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2010年开始实施相关政策,至今试点城市由最初的15个增长到54个.三网融合在探索中渐进发展.我国三网融合确立的主要目标是: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8]

3 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介经营与管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传媒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角度来看,内容生产、套餐捆绑、内容销售这一原本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将在媒介融合的前提下面临着重新组合.全新的产业链与之前的产业链相比更适应于现今的分众时代.其内容生产的独特性更高,套餐组合更为丰富,销售服务也更加精准.[9]媒介产品的套餐捆绑销售也使得用户通过一次购买即可获得多重享受.下面将从产业层面和产业业务两方面探讨三网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3.1 产业层面的影响

传媒产业链包括内容生产和内容销售两大环节.实施三网融合前,广电负责传媒产业内容生产和内容销售,而电信业仅涉及到传媒产业链的内容销售,并且其主要从事的是内容的多次销售.电信行业通过网络配合网络运营的相关业务,进行产业的内容销售.三网融合后,电信行业将有机会全面进入到传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不但涉及内容销售,还涉及内容生产.与此同时,在完成对现有网络的改造工作之后,广电行业还会加大对互联网运营的力度,申请互联网的国际出口以扩大受众影响力.三网融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传媒产业的产业链条.传媒产业链中的内容销售由此变为多次销售,并依赖网络空间影响受众.众所周知,我国网民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而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民的数量也在快速上升,且有追赶上总网民数量的趋势,预计到2016年移动互联网民数量和中国网民总数将基本持平.由于移动互联具有全媒体、便携性高、互动性好等特点,因此新媒体借助移动互联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批的受众.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原本属于传统媒体的受众分流到新媒体产业,促进了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此时,依赖信息渠道的内容多次销售将会成为传媒产业链中增值的关键环节.而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在三网融合前各自独立运作,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分工,二者之间不存在对等的正面竞争;三网融合后,两个行业的运营业务虽然依旧各有侧重,但业务中的重合点越来越多,带来的正面竞争更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业务重合所带来的竞争也是前所未有的.

3.2 业务层面的影响

随着三网融合的实施,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之间的行业壁垒逐渐被打破,运营业务的融合也更加深入,行业创新的力度相对以前有了更强的力度.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在媒介进行大规模融合的同时受众也在不断的细化.因此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向多元化,在媒介融合力量的推动下新的业务也不断涌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内容的销售开始趋向于精准营销,商家通过精准营销规划出更便于销售、更详细、更清晰的市场版图,可以将用户需要的产品直达用户,媒介产品资源的利用也因此达到了极致,发挥出了其最大经济效益.三网融合虽将对整个传媒产业链造成影响,但首先会主要集中在网络视频业务上,尤其是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的赢利点是以内容为主的信息产品的销售和广告的投放,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是用户的数量的稳定以及增长.在网络视频业务平台的内容、渠道和终端三个环节中,对于广电行业,内容是优势,渠道即宽带互联网是劣势;对于电信,渠道是其优势,内容是其劣势.两相比较,电信可以通过购买或合作的方式,迅速改变其内容的劣势.而互联网络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广电行业想要迅速弥补其劣势,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与电信行业进行合作并加快网络建设.

3.3 以报业为例做具体分析

报业作为传媒产业的传统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网融合对其经营发展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分流受众

三网融合后,电信行业凭借其优质的天线和有线网络的基础机制进行产业内容的销售,这种销售方便快捷且效果显著.同时电信行业在技术支持下还可以实现选择性的内容销售,推动自身在网络传播中的竞争.电信凭借优质的硬件条件为用户提供完善的产品配套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其受众人数并促进受众人数的稳定增长.

在这种条件下,大量消费图文信息的用户被分流,用户的消费习惯也被电信产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改变.而广电行业在三网融合的政策和市场推动下,会加快升级改造其网络设施,迅速推进下一代数字广播电视网(NGB)的建设.[10]广电通过NGB为用户提供高清电视、数字视音频节目、高速数据接入以及话音等.此外,三网融合创新推动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以拉动信息用户的消费,大大冲击以报纸为主的图文信息的消费数量.[11]

(2)降低传媒产业运营成本

三网融合前,电信行业最主要的业务是网络运营,通过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收取资费.而广电行业因为宽带用户极低,虽然也进行网络运营业务,但是其主要业务还是进行内容生产,产业链发展薄弱.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亿多宽带用户,但广电的宽带用户只有200多万,大约占2%;而在全球市场,广电的宽带份额平均达到30%左右.[12]三网融合后,广电行业主营业务注重从内容生产变为内容生产和网络运营,其发展空间巨大.网络运营市场也将从电信行业的垄断局面转变为相互竞争.在竞争条件下,网络资费必然呈下降趋势.互联网作为报业新媒体经营发展的主要平台,其运营成本也必然呈下降趋势.

4 传媒产业创新发展建议

首先要完善传媒产业发展链,适度引进外资.随着三网融合政策实施的深入,中国的主流传媒机构应发挥领头模范作用,加强产业内容的挖掘和产业内容的销售,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环节,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将内容进行多次销售并扩大受众影响范围,发挥传媒产业的最大经济效益.同时,要适度引进外资,升级技术、渠道和终端等信息资源,抓住信息时代信息化发展的机遇,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在资本的推动下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又一次飞跃发展;其次要创新品牌发展,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吸纳社会资本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资金支撑.要利用创新不断发展新的传媒业新业务以此来赢得市场竞争中的主导权,提升传媒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注意完善三网融合工作的基础设施发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创造多方共赢的市场新格局.同时要加强网络管理和人才储备,规范行业标准.三网融合后,传媒产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网络的传播,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显得至关重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制定出本行业和相关行业发展的标准有利于三网融合更深入的发展,也有利于通信行业和传媒行业的互相促进发展.而通信技术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备的人才培养和储备队伍,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相关专业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激发人才工作热情,为三网融合的发展注入强劲有力的技术支援力量.最后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以促进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的补贴或者建立专项资金以支持三网融合的发展,将三网融合创造出的新技术或者服务纳入政府的年度采购计划中,用政策的经济效益支持三网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宏德.吐哈油田三网融合整体解决方案[J].信息系统工程,2014(7):23-24.

(2)王海武.浅谈三网融合的业务合作模式[J].中国电子商务,2010(5):56-57.

(3)肖叶飞.三网融合产业链重构与整合[J].中国有线电视,2012(1):7-10.

(4)杨泽民.三网融合:相互进入是主流[N].人民邮电,2012-1-31(003).

(5)胡世良.三网融合需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J].中国新通信,2011,13(5):52-55.

(6)张善轩.三网融合进程中四力分析[J].广东通信技术,2010,30(4):2-7.

(7)高玲.三网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探究[J].艺术学伦理,2014(1):45-46.

(8)常凌种.三网融合,开启媒介融合大时代[J].新闻爱好者,2010(9):34-35.

(9)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14.

(10)潘新红.三网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0(7):87-88.

篇4

近年来,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学领域受到重视,新闻学界的部分学者借助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传媒经济发展,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对今后的传媒改革与产业发展大有裨益。中南民族大学陶喜红博士的新著《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演变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该书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演变与发展,是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视角新颖、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数据翔实、论证缜密、自成一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分合兼顾:立体化展现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发展态势

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因为传媒产业包括不同的子产业,其结构形态和经营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既要注意不同子产业的个性,又要从整体上分析各个子产业的共性,《演变研究》在这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为我们立体化地呈现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态势。全书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部分,采取两种视角来阐释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过程。

第一部分,作者选取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媒体作为分析样本,对各个子产业市场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这一部分是全书着墨较多的内容,对中国传媒产业各子产业市场结构状况进行定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作者从制度变迁、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三个角度,分析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重构的目标模式和重构方略。

其中,第一部分属于“分”的视角,作者分别从广告、受众等角度分析了不同子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化情况,动态展现了各子产业市场结构变化趋势。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每一个指标、每一年度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了大量动态演变图表,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子产业市场结构变化过程。

第二、三部分属于“合”的视角,作者从整体上分析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制约因素,揭示其共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全书有分有合,从不同侧面分析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趋势,对不同形态媒体市场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对整个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发展趋势也做了展望。《演变研究》对各个子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也注意到了“分与合”的相互关系,该书既有各子产业市场结构总体情况的数据呈现,又有各子产业不同经济指标市场集中度的具体分析,每一小部分相对独立,整本书浑然一体。

纵横交叉:全方位诠释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过程

探讨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必然要纵向揭示市场结构的变化过程,该书通过大量数据全面地阐释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纵向变化。不仅如此,该书还选择了相关指标,对传媒产业部分子产业市场结构进行横向分析,立体化展现传媒产业市场结构。

作者对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多项指标进行历时观察,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其市场集中度变化趋势。该书数据翔实、时间跨度大。作者搜集了各种媒介历年的受众占有率、广告经营额等数据,分析其市场结构变化过程和特点。该书中多数指标的数据采集时间跨度为30年以上,能够较为直观、全面、科学地展现市场结构演变轨迹。从数据搜集和处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十分严谨,为搜寻数据费尽心思,对待数据一丝不苟,通过精确地处理与分析大量的数据,得出了让人信服的结论,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判断。

在分析指标的选择上,以行业集中度为主,辅之以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市场进入壁垒等指标等来分析。市场集中度是测度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为了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作者自始至终将这一指标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很清楚地展现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过程。作者没有满足于对市场结构的纵向分析,在必要的时候,作者选择一些指标对传媒产业进行横向分析,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市场结构的基本情况。作者在分析区域性中心城市都市报发行市场集中度、部分省会城市广播电台收听市场集中度、不同类型期刊广告市场集中度等基本状况的时候,其着眼点并不是市场集中度的变化情况,而是从横向来分析其市场结构状况。在纵向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横向剖析,给人一种空间感和立体感,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总体状况。

多维比较:多角度审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不同特征

作者并不是孤立地阐述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而是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媒介的市场结构加以比较。为了增加研究的可信度,作者采用不同的经济指标加以对比,从而更全面地揭示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

首先,《演变研究》将不同形态的媒介市场结构加以对比。媒介形态不同,其生命周期、技术发展与使用状况、经营模式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直接影响传媒的市场结构。如果笼统地分析整个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情况,则难以展现不同子产业的个性和特征。因此,作者分别对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五种媒介的市场结构进行逐一分析与比较。

其次,在同一个子产业中,为了避免出现片面的结论,作者往往选择多种指标,分析其市场结构形态,并对其加以比较,探讨市场结构演变的原因。如对报纸的规模结构、报纸广告、报纸发行市场结构以及对广播规模结构、收听、广告市场结构的综合分析与比较,等等。这种分析方法能够让人更准确地定位不同媒介的市场结构状况,便于相互比较,得出新的结论。

再次,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与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加以比较,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结构重构方略。作者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状况加以分析,并与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对比,为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传媒产业正在向集中与融合方向发展,不同媒介的集中与融合程度大不相同,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传媒产业有共同之处。但是,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量以制度变迁为主导,而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则以市场机制为主要驱动力量,两者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其市场结构状态与演变轨迹存在明显的差异。

篇5

编者按:

2005年5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办的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论坛举办期间,《财富》全球论坛中方秘书处向与会代表和记者提供了一套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的惟一指定中国资讯,传媒分册是10册中的一本。传媒分册从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和结构、中国传媒产业的政策及经营环境、社会不断进步营造着传媒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方面展望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前景,极富学术和实践价值。本刊从本期开始分三期陆续全文刊登这一发展报告。

序言

2004年,在中国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媒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全年广告经营额再创新高,突破1200亿元;传媒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试点单位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大批新闻报道促进了若干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传媒产业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可。

一个产业的兴起,要由一个庞大的企业群构成。2004年中国传媒业发展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政府层面上对传媒机构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的推动。2003―2004年,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相继出台政策,分别对报刊社、出版社、广电媒体提出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分开、企业化转型等要求,实质上就是促进中国传媒机构的企业化转型――起码是一部分市场化媒体在经营层面的企业化转型。

从公司化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传统传媒机构大多为国有事业单位性质,即使带有产业特性,也无法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因此严格来讲所谓的传媒产业也只能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传媒产业,距离真正的产业目标,仍存在不小的距离,距离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目标,仍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

但2004年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让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的传媒业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规范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2004年真正的媒体企业开始出现,而这一群体势必会越来越大,传媒也将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因此2004年可谓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启蒙年。

2005―2008年将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崛起期,2005―2010年将是中国传媒产业的起飞期,而2005年则将是中国传媒产业改制与转折起飞的元年。中国传媒产业能否在中国社会经济稳健发展、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加剧、国民消费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前进,能否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问题的引导和解决、服务人民文化消费需求上发挥自己独有的作用,2005年也将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必将作为中国传媒产业由启蒙到起飞的关键点而载入史册。

从传媒机构个体角度来讲,2005年中国传媒机构能否抓住这一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及时进行市场化转型和迅速发展,将决定自己在社会舆论层面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决定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决定自己将来的发展前景。

从产业整体角度来讲,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能否实现真正的企业化转型,是决定其能否具备足够发展后劲、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一搏。中国传媒产业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将受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影响,同时,中国传媒产业理应也必然会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理性健康发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推动器”的作用。

我们预计:

2005年,改制将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题。

2006年,扩张将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题。

2007年,国际化将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题。

2008年前后,中国传媒产业将全面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与结构

传媒产业究竟由哪些产业构成,各个国家统计标准各不相同,仅存在一个大致的共识。由于中国传媒产业统计的缺陷,长期以来纳入公共视的一般是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四大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构成了中国广告营业额的半壁江山,它们和广告公司共同构成的中国广告营业额,2004年已逾1200亿元。

实际上,另外一些传媒细分市场的发展长期以来为人忽略,例如报刊发行收入、有线电视收费等,虽然这部分收入客观存在且产值巨大,但在研究中国传媒产业的整体规模时,经常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及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逐渐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这些媒体形式正壮大着中国传媒产业,并在其中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分额。这些传媒细分市场所占市场分额已超过中国传媒产业整体市场的一半。

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应包括报纸广告、电视广告、期刊广告、广播广告、广告公司、有线电视收费、图书出版、报纸发行、期刊发行、电影票房、音像制品、手机短信、上网费、游戏等14类,上述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产值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2004年产值规模约为3270亿元(如图1、图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传媒产业统计的欠缺和统计数据公布时间的制约,以下数据为我们参考多方资料推算而得,谨供大家研究参考。

1.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状况

据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统计数据,2003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1806.9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418.59万吨,与上年相比,用纸量增长10.75%。其中:书籍用纸占总量14.11%,课本用纸占总量11.77%,图片用纸占总量0.1%,期刊用纸占总量6.13%,报纸用纸占总量67.89%。

图书

2003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0家(包括副牌社35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社14家),地方出版社350家(包括副牌社21家)。

200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90391种,其中新版图书110812种,重版、重印图书79579种,总印数66.7亿册(张),总印张462.2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08.77万吨,定价总金额561.82亿元。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1.4%,新版图书品种增长10%,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13.2%,总印数下降2.9%,总印张增长1.3%,定价总金额增长5%。

期刊

2003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074种,平均期印数19909册,总印数29.47亿册,总印张109.1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25.64万吨(含高校学报、公报、政报、年鉴1704种,平均期印数429万册,总印数4287万册,总印张178015千印张)。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5%,平均期印数下降2.44%,总印数下降0.14%,总印张增长2.58%。

报纸

篇6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主导产业;传媒产业;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68-03

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一个概念,贝恩(Brain)在《产业组织》一书中将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概括为卖方集中度、买方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别化等因素[1]。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精准分析和把握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有助于我国传媒产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目前,关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集中度(陶喜红2014)[2]、产业融合(金雪涛2011)[3]、传媒规制(张利平2011)[4]等三个方面。但仅从市场集中度、产业融合、传媒规制这三个方面来考察传媒市场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是不够的。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全面测度我国传媒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从主导产业角度来考察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深度解析传媒产业中各个子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在整个产业中的贡献及地位。

一、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十年变革

传媒产业一般划分为电视、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广播、电影、网络和移动增值等十个子产业。网络和移动增值属于新媒体,其他产业属于传统媒体。近十年来,我国传媒产业经过不断地发展和调整,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整个行业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较2004年的2108.27亿元增长4.2倍[5]。在这期间,由于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不同产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步,各产业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剧烈变化,再加之各产业的市场结构都有所改变,从而导致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发生较大变动。

如图1所示,在我国传媒市场中,报纸产业十年中的发展最不稳定,增长幅度缓慢。音像、期刊增幅也不明显,发展有起伏。图书、广播、电影和广告公司则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率较高。电视产业表现突出,增长幅度较大。网络和移动增值两部分,十年内保持惊人的增长率,逐渐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十年来,我国新媒体产业异军突起,打破旧有的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局面,使得我国传媒产业市场演变成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的格局。如图2所示,在我国传媒产业市场中,2004年新媒体在传媒产业中的产值比重不到10%,到了2009年新媒体的产值比重就超过了40%。毋庸置疑,我国新媒体产业与传统媒体产业市场格局的剧变已经对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图1和图2较为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十年的变化,但是,这只是客观地呈现了一个发展的结果,没有很清晰地揭示出中国传媒市场各个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揭示中国传媒业市场的主导产业,旨在从主导产业的角度来考察各个子产业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更加全面了解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

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多个相关变量筛选出其中比较重要变量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7]。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中,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创新率,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8]。因此,测算我国传媒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对研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取指标与数据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4-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业发展司等,对2004~2013年传媒业市场各行业的产值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电视、图书、音像、期刊、广播、电影、报纸、广告公司、网络和移动增值等10个分类作为初始指标,运用PASWStatistic18对其主成分分析。

(二)公式表示的数学模型和实证结果

FP=a1iZX1+ a2iZX2+......+ aPiZXP

其中a1i,a2i......aPi(i=1,......,m)是t特征向量,ZX1,ZX2,......,ZXP是初始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

将各项评价指标的值输入到主成分分析法的公式模型中,运用PASWStatistic18的描述分析功能将初始数据标准化。然后使用降维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方法抽取、系数描述统计、即可获得相关性矩阵、解释的总方差和成分矩阵等信息。结果显示,电视、报纸、期刊、图书、广告公司、广播、电影、网络和移动增值产业拥有第一主成分的优势,第二主成分补充了音像的指标信息。

按2个主成分取值计算:

F1=0.32ZX1+0.314ZX2-0.231ZX3+0.33ZX4+0.327ZX5+0.322ZX6+0.334ZX7+0.329ZX8+0.323ZX9+0.318ZX10;

F2=-0.144ZX1-0.203ZX2+0.822ZX3+0.172ZX4+0.204ZX5+0.272ZX6-0.038ZX7+0.157ZX8+0.276ZX9-0.126ZX10;

F=F1λ1/(λ1+λ2) + F2λ2/(λ1+λ2);

F=0.219ZX1+0.201ZX2-0.001ZX3+0.295ZX4+0.3ZX5+0.311ZX6+0.253ZX7+0.292ZX8+0.313ZX9+0.221ZX10;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和指标数据标准化值,计算出2004~2013年的综合主成分值并根据其排序,对历年的传媒业市场各行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综合主成分为正值的年份是2010、2011、2012、2013年,说明2010~2013年传媒产业在各类别行业的均衡性和整体规模上处于占优水平,且产值综合得分位依次递减。

(三)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启示

第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传媒产业中的电视、报纸、期刊、图书、广告公司、广播、电影、网络和移动增值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音像居其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媒业各主导产业进入了均衡性发展期,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是这十年中的转折年,自这年起,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进入均衡性发展阶段。图3中是2010~2013年我国传媒业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可以看出这四年中,各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这也印证了以上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结果。

图3 2010~2013年间我国传媒业各子产业所占当年总产值比重变化的示意图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传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业发展司、《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4-2013年)、艾瑞[6]。)

第二,我国传媒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严格根据传媒产业的内容资源、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既有的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等一系列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地判定,不能只按照市场规模简单地做出判断,缺乏正确的“主导”意识。十年来,新媒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图书、期刊、音像的发展则受到较大的冲击,市场规模呈现出一定的萎缩情况。但根据以上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结论,除音像以外,传统媒体的其他产业仍然处于主导产业地位。传媒业主导产业包括电视、报纸、网络和移动增值等九个类别,其中电视、网络和移动增值载荷信息较高,主导地位更强。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电视、网络和移动增值这三大产业的发展,也不能放松对报纸、期刊、图书、广告公司、广播、电影等产业的支持和投入。

第三,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需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近十年来,中国传媒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主要动因之一是新媒体产业的急剧发展,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媒体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网民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手机上网目前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延续自2011年来的放缓趋势,中国互联网发展正在从“数量”转换到“质量”[9]。因此,今后的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调整需要根据这一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不能仅依靠新媒体普及率的迅速提高来保持传媒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需要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市场潜力,转变新媒体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未来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过去十年中我国传媒业中的电视、报纸、期刊、图书、广告公司、广播、电影、网络和移动增值产业处于主导地位。进入2014年以后,这九个子产业仍然会处于主导产业的地位,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将延续自2010年以来相对稳定的局面。但由于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变动趋势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在稳定中会有所变动,具体变动的趋势和程度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市场增长空间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国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支力量,需要进一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是3100亿元,占GDP的比重是1.94%,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是2.1万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7%,而要成为支柱性产业产值要达到GDP的5%以上。这意味着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我国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同时随着中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逐步提高,我国传媒产业今后的市场增长空间也会随之扩大。

(二)市场垄断化趋势

我国传媒产业中的垄断包括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现阶段,行政垄断的力量依旧很强,但市场垄断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2013年被称为传媒业的“并购年”,据《证券日报》不完全统计,2015年沪深两市共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电视、电影、出版、广告、网络游戏等子行业,累计资金393.56亿元[10]。在互联网媒体领域,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百度收购PPS、腾讯入股搜狗等;在传统媒体领域,华谊兄弟收购银汉科技、浙江常升,浙报传媒、粤传媒、华闻控股、凤凰传媒等也相继加入并购大潮。至少在未来5年时间里,传媒公司之间的并购潮还将持续。

(三)大数据运用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媒体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新的媒介技术应用的支撑下,传媒产业的服务内容和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但是,中国传媒产业,特别是新媒体产业链仍然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缺失,行业发展也因为自身局限受到了限制。大数据的出现,不仅给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技术支持,也给传媒产业也带来了机遇,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新媒体产业和传统媒体产业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传统媒体运用大数据能力普遍较弱,这使得传统媒体同新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位置,传统媒体如不尽快提升运用大数据的能力,会导致与新媒体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从而使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变动。

(四)产业融合

随着媒介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这种融合趋势不仅包括传媒产业内部的融合,也包括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传媒产业内部之间的融合逐渐模糊了各个子产业之间的界限,如手机报、网络电视、电子书等等。传媒产业和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则使得传媒产业的市场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如三网融合,新媒体同大数据产业的合作与融合等。无论是传媒产业的内部融合,还是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外部融合都会对传媒业市场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结 语

中国传媒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并购潮和垄断化趋势、大数据运用能力以及产业融合等因素都会使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变动。我国要促进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全面了解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从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揭示出中国传媒产业各个子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

参考文献:

[1] Bain,J.S.Industrial Organization.2nd ed.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1959.pp5-6.

[2] 陶喜红.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趋势[J].中州学刊,2014(2).

[3] 金雪涛.基于产业融合的中国产业市场结构特征研究[J].现代传播,2011(3).

[4] 张利平.双边网络型市场结构下政府传媒规制及其优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

[5] 崔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 笔者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业发展司、《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4-2013年)、艾瑞等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7] Richard A.Johnson,Dean W.Wichern.4th ed.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1988.

[8] 夏大尉.产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题目:

浅析传媒产业链理论在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应用

——以“抖音”短视频为例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目前传媒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短视频传播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当下深受用户欢迎的短视频软件,成为主流媒体抢占信息时机,提高影响力的新的传播渠道。本文根据传媒产业链理论,结合“抖音”短视频,探讨主流媒体运用短视频信息的价值,并指出政务类抖音号目前的问题和 挑战所在,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从而推动主流媒体短视频更好地发展。

二、写作提纲

1. 传媒产业价值链基本概念

2. 基于传媒产业链理论,浅析主流媒体运用抖音的价值所在

①从内容生产者方面②从平台管理者方面③从用户方面

3. 主流媒体在抖音平台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4. 总结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传媒产业链及短视频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内外、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传媒产业的差别,从中找出改进的对策。努力使课题更加完善,更有现实意义。

篇8

关键词: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74-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推动了传媒产业的兴起。传媒行业发展出现了信息化、网络化、融合化的趋势,传播媒体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迅速扩展到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互联网媒体,传媒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多媒体、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2009年7月,我国首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以传媒产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江苏省又是文化产业大省,政府也在积极打造文化强省,而传媒行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大数据时代与大数据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在决策时会越来越多地基于数据分析而越来越少地基于主观判断。而在所有决策数据中,软件技术信息所反映的资金运动的数据无疑是最重要的决策依据之一。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上引入大数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得到有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传媒人才。

众所周知,大数据已经不简简单单是数据大的事实了,而最重要的现实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越来越多的应用涉及到大数据,而这些大数据的属性,包括数量、速度、多样性等等都是呈现了大数据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所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在大数据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最终信息是否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巨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解决大数据问题的核心是大数据技术。目前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指数据本身的规模,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大数据研发目的是发展大数据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相关领域,通过解决巨量数据处理问题促进其突破性发展。因此,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不仅体现在如何处理巨量数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体现在如何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抢占时展的前沿。

马云提出,“人类已经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IT时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而DT(Data Technology)时代,它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这两者之间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技术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思想观念层面的差异。”因此,及时地用大数据技术来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传媒教育从1980年之后发展迅速,许多传媒院校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均迅速扩大,很多高校的传媒相关专业学生已超过10000人。从办学层次上看,我国的传媒教育己经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完整的办学体系。这对于培养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十分有利。我国的传媒教育最早只有新闻学专业,现在已经发展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多元的专业方向。这就拓宽了传媒教育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增多,而且是内容上的扩容,极大地增强了传媒教育的活力。

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教育理念与新媒体的发展不相适应;(2)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3)专业设置及教学体系与新的传媒体系不相适应;(4)师资队伍水平与新媒体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传媒人才互动培养模式

目前在传媒行业发展速度快,人才缺口巨大,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应聘传媒行业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传媒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如何让应届生毕业时就能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这些问题都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规划时需要考虑的,也是传媒类高校在进行专业定位时需要重点考察的方面。但是目前的很多调查都是从高校专业设置的角度对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对复合型人才或与传媒类公司交互培养的部分考察不足,有可能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单一、就业面较窄等问题。

作者以调查问卷形式对大量传媒产业公司、单位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其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包括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文化素养,需要学生有实习实践经验和要求等等,从有效问卷中根据出现频率提取关键字,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一种高校和传媒行业能互动培养传媒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真正具备复合型的能力,更具备市场竞争力,为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全媒体信息时代,多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传媒人才已远非我们理解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优秀新闻从业者。以新技术、新结构、新背景为基础的新媒体与业务,在推动传媒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现代传媒技术,而且要求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这就对我们的传媒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和传媒人职业精神的培养,还应为学生复合型智能结构的形成拓宽通道。

此外,国内传媒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上需要创新。创新型的教学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校内融合实训环境、校外特色培养基地等四方面来培养集“素质、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多维度-复合型创新人才。

针对新时期的优秀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提出如下创新建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传媒高校在制动培养方案时,应直接与传媒行业接轨,针对社会需求,以培养“厚基础,宽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传媒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强化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推动传媒教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1.注重基础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做到“术”与“学”的良好协调。

2.跟踪新媒体业发展的动态,及时将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理念引入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3.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传媒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传媒人才应为融会贯通一门或多门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建立多科复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学生所学的传媒专业课程为主体,辅以其他传媒专业的课程,如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可辅以相关的传媒技术课程,从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二)校内实训环境融合,打造传媒实验教学中心

在学校内聚集各专业优势教学资源,尽量为学生打造一个全真的传媒实验环境。在该环境中引入媒体管理模式,并设置各种管理机构,完成学生各项实验实训的统一调配。把实验课堂变成了电视媒体的各个部门,让学生真正了解全媒体从构思、到采制、创作播出的一系列媒体工作,实现了教学实践和传媒一线的跨平动。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下,学生不仅要掌握传媒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熟悉传媒的最新技术,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三)学校与知名媒体强强联合,打造高质量的联合培养单位

在传媒专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如何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媒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社会行业,传媒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媒体的合作环境,故应注重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努力寻找与知名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媒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和技术人员来授课,使学生能了解传媒行业的最新动态,并掌握全媒体新闻采制和传播的技术。另一方面,在建设传媒实验中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媒体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联合培养单位,包括知名媒体和相关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实践平台与环境,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以及与传媒行业的良性互动。

(四)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一环,学校在选择培养基地时应与传媒产业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使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即在强化传媒学科基础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宽厚的学科背景基础上,发展专业特色,实行个性化培养,梳理人才培养基地的品牌与特色。如建立传媒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等。

现代媒体在数字化革命的高速推动下正在发生多元化融合,综合素质高、技能全面、适应性强是未来传媒高级人才需求的主流,以应用型为主的复合培养模式也必然会成为传媒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伟.融合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9

关键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5]鲍繁.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M].北京:中国传媒科技,2012.

篇10

[关键词]转型改制 传媒产品属性 传媒产业形态 传媒产业发展动力 现代企业治理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6―0090―05

中国传媒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许从未像最近几年那样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月颁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国新闻出版业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的产业来开展全面布局,“转制”与“开放”将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化政策的主要关键词。这个意见出台据说历经数年酝酿,其力度可谓历年鲜有,故出台后引传媒板逆市上扬。以3.56%的涨幅列深、沪两股市之板首,且引多家私募基金涉及传媒业。

作为行业分类,传媒机构所运营载体包含平面媒体(图书、报刊)、影视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媒体以及移动媒体和广告业等。作为中国的传媒行业,其运营性质则兼具事业性质的行政单位和经济性质的企业组织为一体。改革开放30年来,传媒事业单位进行了部分企业化改制和集团化管理,进行了诸多经济活动并获得额外利润。1979年1月,上海《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后我国的第一则报纸广告,1994年上海广电总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由媒体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至2009年,我国陆续成立了40多家报业集团、20多家广电集团、40多家出版集团和1O多家发行集团。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中心的《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经济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220.82亿元(含移动媒体的非语言类业务)。

中国传媒产业还处在市场化运作发展的初期,转型与改制是其主要的发展内容。笔者认为.若希望中国传媒产业得以迅速而合理的市场发展,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有关中国传媒产业的产品属性、产业发展动力以及现代企业治理等问题。

一、产品属性之争

传媒产业或大众传播产业的各种类别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影视、网站等等,尽管其技术特性和商业模式迥异,但提供“内容产品”是其共性――即传媒产业的本质特性,反之,无提供内容产品则不成为传媒产业。

传媒业的内容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西方传媒经济学领域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传媒产品既有物质生产性,也有精神生产性,从其生产过程和实践来看,它需要物质载体如纸张或电脑,同时报纸印出来通过征订和零售到达消费者手中,电视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递各种频道节目等,传媒产业从而具有一般商品属性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而物质载体提供出来的内容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周鸿铎曾以中国报纸为例总结了传媒产品具备的四种使用价值。(1)传媒产品是关于社会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的传播工具,这是一种传媒产品的本源特;尽管其因此带有明显的政治或道德倾向.这是其公共物品属性的必然表达。(2)另一方面,传媒产品是受众获取信息和娱乐的工具。因而具备使用价值。消费者使用和消费传媒产品,除了获得有关政治信息之外,还希望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民生、法律和娱乐的信息――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启发了传媒产品开拓自身的信息资源.继而从第一种简单的政治宣传功能向生活信息提供的功能转变。(3)传媒产品可为生产者/销售者获得经济利益,通过出售版面/栏目/频道等等资产为广告客户进行促销,从而自身获得经济利益。广告客户也通过向版面搭载信息获得产品的广告销售宣传效果。(4)在传媒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时候,传媒产品还具备信息交换、互动和信息储藏的平台。这是传媒产品使用价值的外源性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快速与力。直接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挑战,网民提供的信息源也因此成为了传媒媒体的“通讯员”。

有学者认为传媒产品应为免费的公共物品,例如免费的无线电视节日一经提供,受众只要有终端设备接收器就可以接收免费信息,提供者根本无法将免费搭便车者排除出去,因而具备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收费项目如数字电视则应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定义为商品,从机顶盒的开发产销、节日运营等环节进行投入产出的经济循环之中,实现模拟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

有学者亦认为付费的传媒产品应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但不能定价过高,如果定价过高,则会降低销量而提高名费传阅率;但免费的传媒产品则不一定属于公共物品。从实践来看,这个观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其提供者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故存在明显的竞争性,“免费”因此成为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例如免费派发报纸的盈利模式并非传统的依赖发行量,而是依赖免费阅读报群体的精准广告量,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免费的传媒产品定义为“公共物品”。同样,收费项目如数字电视亦不能简单地归纳在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商品。

二、产业发展动力之争

中国传媒业已基本具备产业规模。根据清华大学的《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22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图书出版业全年销售收入为548.52亿元;全国电视广告收入为501.5亿元;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总收入(包括付费数字频道、视频点播等)达334.3亿元,中国传媒业已初具产业规模。但对于初具规模的产业来说,其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一)行政推动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吗

从中国传媒业制度发展轨迹来看,制度选择在初始阶段基本上是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公有制。1994年5月,新闻出版署《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形成集团问题的通知》中提到,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组建集团是改革的新尝试。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2002年,有关文件提出“我国报业集团建设的试点阶段已经完成,现在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在集团化的同时,中国传媒业开始介入资本市场,1994年上海广电总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第一家由媒体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由此可见.中国传媒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制步骤都是由政府主导、行政推动的。这些制度选择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是根据其发展的目的,政府、媒体、资本等行为主体不断反复博弈过程而产生的,并且大多遵循制度默许(试点,摸着石头过河)――理性选择(中立,多元存在)――推广的运行轨迹,从而形成了目前中国传媒业的市场竞争与行政垄断并存的多元制度环境。“制度默许”与“理 性选择”同时存在,这种“制度”与“理性”的共生体为进一步推广体制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形成了市场竞争与行政垄断并存的多元体制。

(二)中国传媒业区域发展如何解决“贫富不均”

在行政推动下的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依然迅速,继1998年其利税总额首次超过烟草行业以来,已连续多年保持25%的发展增速,成为我国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但另一方面,传媒业发展程度又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当地文化和政治因素影响,从而呈现不同的态势。根据2007年我国31个省区直辖市相关数据的实证定量分析来看,传媒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亦是传媒发展最为旺盛的地区;但经济发展并非决定传媒发展的唯一因素.在东部沿海地区中.福建、天津的传媒业仅属于第三类,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例如湖南和四川,其传媒业发展甚火,属于第二类,并且在某些行业分支领域达到发达程度,例如湖南的电视娱乐业。总体来讲,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呈现出东西地带的层次,但并非像其他产业那样东中西依次降低而呈现更多的收敛性特征。

究其原因,尽管区域经济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外因,但其内因仍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中国传媒业的“条块分割”制度成为其发展不均的主要内因。“条块分割”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布局的条块分割,这是指中国传媒产业内部各种行业是由各个行政主管机构分割管理而形成的市场分割.中国传媒产业目前有四大支柱行业: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这四大行业分属国家新闻出版局、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局,这种人为的条块分割造成产业的纵向发展而非横向资源共享;“条块分割”第二个方面是指各区域性的行政划分,除了中央媒体之外,其余各媒体都是属地主管,通过政治环境来影响传媒经济地理环境就成为了当地传媒机构的主要发展手段。

(三)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如何体现完整性

目前我国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单一,传媒收入75%―95%来源于广告经营,极其欠缺其他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脆弱,抗风险能力低。因此,为分散单一广告经营带来的风险,寻求传媒多元方式经营,同时也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发展资金,那么,资本运作也就成为了其中主要的发展方式。一些媒体将可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进行整合,成立隶属于新闻媒体并由国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子公司,然后申请直接上市,如东方明珠、电广传媒、歌华有线。还有一些媒体采取借壳上市的方法,子公司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控股一家上市公司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达到融资目的,以绕开子公司直接上市的多方障碍,如博瑞传播、赛迪传媒。由于媒体行业整体的预期收益比较好,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投资人股媒体领域,利用现有资源与媒体产业整合,达到多元化经营和优化投资结构的目的,如上海强生、巴士股份和厦门信达。但是,其总量仍为“中小企业”规模,目前整个传播文化行业流通市值仅占市场总流通的1%,适合机构投资者长线投资的投资品屈指可数。

从实践来看,中国传媒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时,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制度创新,而是采用了比较稳妥的“边缘突破”,也就是在传媒和资本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即在实际操作中,媒体机构仍然按照既定模式控制着新闻内容的制作与出版,而将媒介的广告和发行等既具经营性商业性质但盈利模式单一的业务剥离出去进行资本运作。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业务的完整性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安生立命之本,目前将新闻媒体的编辑内容与广告、印刷、发行等环节分割的上市模式有明显的弊病:(1)业务分割导致传媒企业关联交易增多,业务透明度低,业绩易受操纵,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资本再融资。(2)这种割裂下的不完整的业务经营形态在依照《公司法》等各项法规与市场对接时,在引入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改善投融资环境时显得格格不入。

三、现代企业化治理之争

“集团制”抑或“产业融合”?中国传媒业集团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中国传媒集团化改革目前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以政府主导来进行的传统媒体的内部存量化的集团制;二是新媒体介入的产业融合。

(一)以政府主导来进行的传统媒体的内部存量化的集团制

此种类型是中国目前传媒集团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和主要发展模式,传媒集团成立之后,集团内部资源统一协调,能够使各新闻产品在新闻采访、市场定位、广告客户、订阅发行等经营功能有明确的划分。

但这种行政主导之下的集团化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营主导权归属问题。由于集团内各传媒机构原来的级别相当,合并之后的管理权只能由政府授权,而非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现状进行管理。二是由于行政命令,中国的传媒集团基本都是区域性的,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不像国际上的跨区域合作或跨行业合作,例如,各地报业集团之间的合并,广播电视机构之间的合并,鲜见二者之间进行行业或跨区域的合并,因此,这更像是在区域政治庇护下的“圈地行为”。

(二)新媒体介入的产业融合

由新媒体的产业融合而形成的传媒产业集团战略始于2006年。2006年4月,经广电局批准,CCTV获得开展以PC、手机、IP电视为接收终端的自办点播、自办频道、集成工业品等九项业务的经营许可权,随后新成立全资子公司“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是全国目前唯一的具有全业务资质的新媒体机构,以图文为内容基础,以视频为传输核心,以新旧媒介互动为盈利模式,成为多终端的立体化传播平台。此外,还有新华集团以新华网为代表的“传统+网络”媒体采编和经营方式,兼具手机报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手机新媒体,以及以移动电视、户外电视、IPTV等电视媒体,《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提出,新华社将面向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面向终端受众。2015年新媒体收入计划将达到20亿元.实现利润3亿元。

这些新媒体介入产业融合为中国传媒集团带来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意的活力,主要有二三点:(1)突破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的路径依赖,整合内容、技术、渠道和终端资源;(2)引入外来资本,依靠资本运作整合产业链;(3)以传统品牌作为新媒体品牌的信誉担保,新媒体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发展。

行政化主导的改革或新媒体技术融合的改革,实际上,即中国传统媒体企业进行“增量”或“存量”改革模式的选择。有学者提出,中国传媒业目前面临巨大挑战,必须由原来的“增量改革”主导转向“存量改革”主导。特别是由于新媒体技术性的介入,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边界清晰的、几近封闭式传统垄断市场正渐被打破,产业融合已成为市场发展的必须趋势,这种增量发展有可能最终推进存量的变革。

四、结论

毫无疑问,传媒产业在中国依然是朝阳产业,亦是中国未来文化创意大产业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行业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其市场化进程和改革比起其他产业来讲,可能更复杂一些、更漫长一些。作为一个正在进行市场改制的中国式产业而言,其产品属性的模糊、其产业特征的不完善、其现代公司治理的不成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若不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其改制的效果,亦为未来发展留下诸多不确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 /2010/0105/6146html,2010―01―04

[2]高菲 政策支持,资金青睐,传媒板块逆市上扬[N] 新快报,2010―01―14

[3]谢金文 中国传媒产业概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崔保国 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张辉锋 传媒经济学[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6]周劲 传媒治理:理论与模式的中国式建构[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吴信训等 现代传媒经济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黄蓉 中国传媒产业的制度选择――基于博奕的视角[J] 当代传播,2008,(3)

[9]向志强,黄盈 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10]张梅珍,吴俐华 我国媒介产业布局特点及优化途径[J] 东南传播,2008,(11)

[11]王桂科 我国媒介产业布局及其成因[J] 广东经济,2004,(12)

[12]林楠 我国传媒的资本流向及产业发展取向分析[J] 新闻界,2009,(1)

[13]谭晓雨 现代传媒转制上市的若干问题[J] 传媒,2004,(9)

[14]龚周方 传媒资本运作: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小企业”[J] 岭南新闻探索,2008,(1)

[15]卢嘉杰 中国媒介集团化研究的论域与争论盲点[J] 新闻界,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