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常见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常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常见问题

篇1

关键词:中学生 手机成瘾 家庭 学校

一、手机成瘾的概念及表现

(一)手机成瘾概念的提出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 2009) 》指出, 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 约为2404.2 万。在网瘾青少年中60.4%使用过手机上网, 有关专家分析,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 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 手机上网可能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1。那么,到底什么是手机成瘾呢?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即使给自身带来了各种不良后果,仍无法控制。广义的成瘾包括各种依赖、癖习和迷恋。2而对于不恰当或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有些研究者把其称为手机问题使用或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依赖,同时,因为这些手机使用的不当行为会产生成瘾的倾向,所以也可以把它们归于一种新的行为成瘾概念,即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3

(二)手机成瘾的表现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手机依赖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过分依赖。手机使用多不一定就是手机依赖,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在健康地使用手机。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有它的好处,也有一个依赖成瘾的问题。他认为手机综合症的表现有: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二、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手机的多样性与多功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更新迅速,手机变得越来越普遍,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无形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手机的普遍使得许多中学生也用起了手机,手机不在像以前那样是一种奢侈品,目前的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功能各异。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现在的手机,除了接电话发信息之外,还可以听音乐,照相,上网,登QQ聊天、看电子书,功能齐全。因而很多中学生都沉迷于其中,手机随时不离身,甚至是不离手。

(二)中学生本身的特点

中学生正是身体、心理各方面都快速发展,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出现了创造力的高峰 ,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新类型的手机,他们也是十分的好奇,想要研究新手机里面的各种各样的特意功能,因而他们常常会摆弄手机。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强烈的“成人感”,自尊心也空前高涨,他们要求他人更多的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可是加上自己还有一些“幼稚性”表现,常常得不到老师、家长的理解与尊重,于是他们就躲而避之,不与他们交往,沉迷于自己的手机世界里。

高中生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然而,目前的高中生,学业负担繁重,加上教师、父母额外布置的任务,使得中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与他人交往。于是,他们便通过手机上网、手机QQ等方式与他人聊天,向他人倾诉情感,宣泄情绪,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

(三)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良或是父母关系不和谐使一些中学生经受慢性而又长期的心理困扰。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无人疼爱,强烈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父母很少与孩子交流,导致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不太会与他人交流。于是,当一个人独处或是与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不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只顾自己玩手机。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父母有事的时候,常常让小孩玩手机,孩子长大后,无人陪伴的时候自然想起了手机。另外,与家庭氛围也有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氛围越冷漠,青少年越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 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则不容易产生网瘾。4

在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尤其是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挫折较多,而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失调,他们就会借助手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舒缓压力,以逃避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的甚至沉迷与手机QQ,在手机上与他人交流,相互说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说出来的话。

(四)趋同从众心理

中学生由于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有共同的生活选择,使得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青年逐渐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趋同从众心理。手机——彰显个性、追求前卫的当前中学生必不可少一种全新的时尚型工具。在周围同学都有“手机”而自己没“手机”的这种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自我,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纷纷购买手机,更换手机,狂发信息。手机成瘾症导致了许多学生中出现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以及负债消费,从而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今,手机的娱乐功能愈发丰富,很多成年人都会对这种时尚物品上瘾,更何况自制力不强的中学生。手机五花八门的功能也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上分心,不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成长。5

三、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对策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观,正确对待手机

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人对事物的认识,面对着功能多样,设计时尚的手机,中学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使用手机里面的新功能。让学生明白,手机再先进,也只不过是一种通讯工具,不值得大家沉迷其中,也不值得大家去研究。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据观察,很多手机成瘾的中学生都是那些成绩不好,对自己的学习感到不满意者或是那些有自卑感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对学习丧失了信心,才不爱学习,可是又迫于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不得不到学校来。于是便到学校里来混日子,能过一天算一天吧,由于不爱学习,又无事可做,便迷上了手机,随时随地都是机不离手。因而,学校应对其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学生重拾对于学习的信心,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

很多中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够强,缺乏时间观念,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更不会处理学习与玩手机的时间。很多中学生常常一开始玩手机,就没完没了。如有的中学生拿手机听音乐,有时候上课都会偷偷的听,下课更是随时都在听。有的学生聊天聊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很没有精神,严重影响了上课质量。这些,都是由于中学生的控制力不强,时间观念淡薄,常常玩过了头。因此,学校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时间管理教育,让中学生学会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时间, 把握好娱乐与学习时间。

(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家庭和学校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两个 地方的环境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就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有几部电脑,几部电视机,孩子看孩子的,家长看家长的,互不影 响,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孩子无聊时没人说话,因此只有借助于手机玩游戏或是看电子书,或者是找同学聊QQ。另外,家长自己也要正确的使用手机,并教孩子学会正确使用。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给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形成一种好学、乐学、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如果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好,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热爱学习,平日里爱玩手机的同学,在这种校园文化和风气的感染下,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当然,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班级体才是最重要的。班级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帮助那些手机控们学会正确的使用手机。

(四)交给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几代人的呵护下长大,是人人心中的“小皇帝”,这就使很多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问题。因而,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会有一些小矛盾。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安慰,很多学生便会沉迷与网络或手机,又不敢大张旗鼓的跑去网吧上网,便只好通过一些手机游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或是手机QQ,与他人在网上互相鼓励,互相倾诉。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与他人愉快的相处,共同帮助。那么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有人帮着分担,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来为他分忧解难,做他强大的后盾,他也不会在手机上寻在精神的寄托吧。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十分重要 的。

(五)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其个性发展

从众心理是一个群体里不可避免的,在大家都有手机的群体里,如果一个人没有手机,肯定会觉得自己会被他人耻笑的。中学生的自尊心正在高度发展,正是相当强烈的时候,自然不会落后于人,于是便会在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攀比炫耀的风气,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也不一样,手机消费要量力而行。再说,一个人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他人长久的尊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班会活动或是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个性。

总结: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不太会正确使用手机,尤其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容易手机成瘾。手机成瘾给我们的中学生带来了许多危害,也给我们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挑战。如何解决部分中学生手机成瘾的状况,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青少年网络成瘾报告[OL]. ht tp : / / edu.qq. com / edunew / diaocha/ 2009w ybg.h tm , 2009

[2]百度百科

[3]王薇.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J].心理. 2011,07(下旬刊)

[4]马薇薇.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潘长宝.手机对中学生成长影响之我见[J].健康干线,2010年12月号

[6]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篇2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 心理问题 原因 对策

[作者简介]王娟(1978- ),女,湖北阳新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江苏残疾人职业教育率先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B-a/2011/01/028)和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80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91-02

随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聋人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全国现已有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校专门招收聋人大学生就读,在校生近万人。受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而作为身兼残疾人和大学生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备受关注,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彰显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聋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目前,我国聋人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的入学考试采用的是单独招生考试录取,俗称“单考单招”,进校后,通常也是单独编班学习。这种从聋人的身心特点出发、相对比较独立的教育方式,保护了他们的教育权益,但也降低了标准,聋人大学生存在一系列学习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如下:(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聋人大学生对进入高校后,远离父母和原来特殊学校整天形影不离的老师,脱离了人盯人的管理机制,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明显不足,不会制订学习计划,不能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呈现出茫然、模糊、机械的学习状态。(2)学习的合理科学性不够。聋人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是封闭式教育,课程较为单一,学习完全由老师安排,缺乏主动性,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进入高校后,面对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尚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合理安排时间,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3)在学习期望上表现出较强的偏执心理。大多数的聋人大学生及家长,都对进入高校学习能够改变命运抱有很高的期望,基于这种心理,他们在学习中“眼高手低”的倾向十分明显,较为忽视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而对服装制作、编织、园艺、宾馆服务、汽车修理这些适合他们身心特征的专业课程又有抵触情绪,认为是“不入流的”行业,不上大学一样能学。

2.情绪管理问题。聋人大学生在跟健听人的交往中,很难通过口语交流,所以不能及时有效地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自卑和自尊相交织,一些聋人大学生无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残疾,过分敏感,容易多疑,每时每刻都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充满警惕。处于青春期的聋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愤怒、悲观。有研究表明,聋人大学生个体的偏激心理相对显著,存在自我评价不客观、自我发展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一些负性事件后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在其他问题上接连碰壁,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和挫折心理。生活中,他们更易于接受聋人群体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召唤,在校聋人大学生受过去特殊学校同学和社会上聋人蛊惑,出走、逃学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家长和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

3.人际交往问题。有研究结果显示,超过2/3的聋人大学生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困扰,一些聋人大学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心存疑虑,以敏感退缩为人际特征,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其他人打交道,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隔离开来。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进入青春期的聋人大学生在异往上也容易出现行为偏差,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希望建立良好的异往关系,基于生理原因,他们更多在有限的聋人群体中选择,由于认知差异,不少聋人大学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由此而引发的品德心理问题和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还有一些聋人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沉溺于网络交往容易导致聋人大学生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社会交往心理障碍。

4.就业心理问题。就业是聋人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关节点,是他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当前,在普通大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就业心理,在聋人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具备一定的知识化程度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就业期望值高而抗挫能力低;就业依赖性高而人际协调力低。面对现在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聋人大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偏低,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的勇气和能力。部分聋人大学生还受就业思维定式的制约,认为自己当初上大学时很风光,就业时也希望有个体面的工作,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岗位。有时为了顺利就业,必须降低目标,甚至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人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失落、痛苦。

二、聋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很多种说法,基于发展的考虑,获得学术界认可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认为,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发展,在考虑影响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时,从生物和社会两个方面来阐述。

1.生物原因。听觉障碍带来的语言沟通障碍,必然会造成聋人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他们用眼睛去观察,但无法用言语去交流,看待事物和事情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由于语言能力的发展缓慢,信息量缺乏,必然会影响感知觉、认知、思维的发展,对事物的理解片面而肤浅,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也容易出现偏差,容易受消极心理暗示的影响,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也很差,这些都与其生理特征密切相关。

2.社会原因。(1)家庭因素。一般来说,类似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度贫困、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异常,易造成孩子孤僻、抑郁、消沉或易冲动、粗暴、富于攻击性等不良情绪状态。聋人大学生的父母比正常人的父母承受着更重的心理负担,在教育孩子方面,要么放任自流,要么过分溺爱,甚至有的父母将孩子看做是累赘,从小给孩子留下心灵的创伤。而不少聋人大学生家长本身也是聋人,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2)学校因素。我国主要以一个地区建立一所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来开展残疾人初、中等教育,残疾人在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中,面对的主要是老师、家长和同为残疾的同学。绝大多数聋人大学生在封闭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学校一般不鼓励学生外出,与家庭、外界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造成其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容易忽略良好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进入大学以后,综合性的高校甚至是专门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还缺乏对聋人大学生心理结构和心理需求的研究,不能根据聋人大学生具体的需求实施相对应的教育,对聋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主动性和规范性,极可能延误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调适。(3)社会因素。当今中国是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聋人大学生开始接触社会生活中一些消极、丑恶的现象,也会遭受社会上残疾人受歧视、就业难、在工作中的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而由于自身生理局限、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他们往往会义愤填膺、灰心绝望,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也会更加伤害他们的情感,加剧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敌视心理。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给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巨大的冲击。互联网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诱惑着尚不成熟的自制力不强的聋人大学生,不少聋人大学生由于在现实世界里人际交往受限,更易患上网络成瘾症。

三、聋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调整教学管理方式,帮助聋人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高校要针对聋人大学生视觉特点好、直观记忆强、动手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探索出版适合聋人大学生身心及学习习惯的校本教材,采取他们喜欢的形式组织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重视社会实践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多开实践课,进行互动式教学,带领他们到职业教育现场开展实操训练,使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乃至多技之长,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的大学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做到沟通无障碍,所有与聋人大学生教育教学相关的教职员工,应掌握聋人独特的语言——手语,这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对他们的尊重,并且会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开展学习目标的教育讨论,让学生及家长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夯实学习态度。

2.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能。学校要教会聋人在与人交往特别是与普通人往中,既不回避自己的缺点、弱点,也不自暴自弃,做到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正确地自我接纳。聋人大学生要学会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学校应结合聋人大学生性别、年级、城乡差异,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尤其要关注来自农村的聋人大学生,增强各种情绪表达和体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正确归因法、适度疏泄法、自我安慰法、升华法等,引导他们适时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勇于实践,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包括如何待人接物、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化解冲突、换位思考、寻求他人支持等。

3.全方位渗透,重视和加强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帮助聋人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学校要创设无障碍的物质环境,如在聋人大学生的宿舍和学习场所安装视觉信息提示醒目的设备,使其所处环境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开展好奖、助、贷、勤、免、补等活动,让其真正体会学校的温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聋人大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最为信赖的人,要发挥自身独特的地位优势,自觉利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对聋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干预,“防患于未然”。学校除了开设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团体辅导,还应该积极采用面对面交流、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手段,重视聋人大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为聋生开辟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重视朋辈辅导的作用,建立聋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为聋人大学生提供更多沟通的机会,让他们在朋辈关怀中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

4.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接受聋人大学生就读的高等学校,必须加大特殊教育的改革力度,大力提高聋人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要帮助聋人大学生把树立职业理想、制订就业计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告诉他们择业时要把握择己所长、择世所需的原则。教育学生树立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的观念,运用网络、短信或直接见面等方式应聘,尽量不要通过家长、师友代办应聘材料和手续,给用人单位展示自己自立自强的一面。高校也要有强烈的就业市场意识,善于“推销”学生,积极联系残联部门开展专场招聘,创造就业机会。聋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把握政策导向,到农村到基层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要积极参加各项培训,丰富提高职业技能,为在工作中积蓄发展潜力或再次就业时寻找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有一技之长的聋人大学生不妨树立创业意识,走个体就业之路。

大学生活是一个从单纯走向复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对于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聋人大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发展对其一生更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经过疏导、教育是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的。

[参考文献]

[1]徐美贞.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4).

[2]李华平.论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6(2).

[3]庆祖杰.聋人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4]刘在花,许家成,吴铃.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5]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6]张茂林,杜晓新,张伟峰.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及自尊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5).

篇3

>> 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小学书法教育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地方高校科研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中教科书的质量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探究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原因及其解决策略的探析 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浅析学校教育中的德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地方财政支出偏向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分析 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PowerPoint电子讲义的“迷航”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浅析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相关解决策略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幼儿进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隔代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河北传媒学院官网介绍,http:///zjhc/xxjj/.

[3] 高有祥,张西静,李政.“威斯康辛理念”对我国地方院校传媒教育的启示[J].现代传播,2016(6).

篇4

摘要: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提高师范生从业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教师。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篇5

>> MOOC视域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宽口径”人才模式下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刍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深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 融合专业特色的地方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试论摄影基础课程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特色化教学改革的研究 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结构与教学改革 浅析电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面向专业应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5]纽曼,J.大学的理念[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1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90.

[17]肖少北.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5):79.

篇6

关键词:中学校园 以人为本 和谐温馨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关注民生、控制风险与体制改革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任务。改善民生是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富民强国的最终目标。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使命。为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社会培养杰出的建设人才,我们的任务,将不仅仅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其中也包括情感、道德、品格等全方位的引导与熏陶。联系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们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和艰巨。如果将这些校园发生的案例作为警钟,这恰恰是从反面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镜鉴。

例如让人叹惋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还有后来的药家鑫案件,当时曾经让全社会感到震惊。马加爵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却成了残忍杀害四名同班同学的疑犯。同学想不通,亲友也想不通――这名青年学生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心态,做出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这种心态具有典型意义吗?有记者为此请教了一些专家,他们普遍认为,关注青年学生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事,尤其对校园内某些情绪不稳定的同学要重点关注,及时疏导,防止发生类似悲剧。就以中学校园来说,常见的心理危机包括偏执、强迫、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而分析原因可以梳理出若干条,如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心理落差、角色迷失等等。因此学校应对他们重点关注,如定期进行心理疏导等能够缓解这些危机。至于云大这位在校学生的作案动机,后续报道表明,当事人既非“仇富”,也不是“变态”,似乎更多地由于缺乏及时疏导和宣泄。笔者曾注意到这样一则报道:当有记者前往采访羁押中的当事人时,身着囚衣的马加爵指着自己的鞋子对记者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穿过的最好的鞋!――此处引用这一细节,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关爱,对于每一个人的关爱,却是显得如此的重要!如果再联系到药家鑫事件,更表明对青年一代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是何其重要,又是一项多么艰巨的系统工程!

本文认为,校园不仅是学术的殿堂,还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这座家园,应该是他们学习、成长和生活的美好大家庭,而校园的和谐,同样也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校园作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她的精神文化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隐性作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心理学表明,人有怎样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置身于何种精神文化环境之中。本文所指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中师生员工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它由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集体舆论、社会心理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和各种流行的文化思潮的综合体。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关注我们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因为员工的心理状态更具影响性。毋庸讳言,由于竞争的激烈与残酷,面对种种挑战,尤其在教学方面,有的教师表现得乐观、积极,勇于面对困难,迎接竞争和挑战;而有的教师面对竞争和压力,面对教育体制改革,表现得消极、畏惧、烦躁,感觉到压力与困惑等等。 教育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的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所以在我们疾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态,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

学校教师团队的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就,为此,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切实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是他们成为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匠;作为教师,更应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担当重任,承担职责。考虑到作用和效果,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级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作为青少年生活的“导师”,其知识结构应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及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几个方面在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并共同影响着其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工作能力。辅导员不仅心理素质应该过硬,还要懂得情绪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正常值;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辅导员更要掌握青少年在情绪情感方面的常见问题,掌握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的一般知识;尤其应重视进行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影响作用。所以,要求辅导员要形成强烈的“为人师表”的自我人格构建意识。所以,作为辅导员(班主任)应该自尊、自重、自爱,增强师德意识,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要作出表率,以促成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渴望。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才有这些作用,每一位教师和员工,都有这种义务和职责。因为以我们的人生阅历,理应成为这些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谁没有过青春年少?谁不曾年幼无知?学步时都会跌倒再爬起来,这就是成长的代价。莫说年轻人,就是组织培养多年的老革命,临近离退休时还往往晚节不保,所以,年轻时的某些过失其实再正常不过呢。需要的正是我们的宽容、理解与关爱,而在此期间,每一位员工都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职责。

坚持“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为了做好此项事业,它甚至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设身处地,要深入学生群体,甚至鼓励“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准之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因为,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就不应该扼杀人的个性,个性与和创造具有割不断的关联。而万马齐喑、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正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所以,我们的校园应该是思想活跃、人际和谐、格调健康、学习氛围浓厚、人文色彩浓烈的精神家园,校园应该处处洋溢着美好与温馨,洒满雨露和阳光,充满活力与希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数学课堂教学 数形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大有裨益,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

1.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数学教师自己制作数学课件,也是一个重新备课的过程。一般要考虑全课内容,审核重点、难点,设定应用课件的范围。因而需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知识体系更清楚,知识掌握更准确,几乎相当于一次知识的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多媒体课件可使原来死板的数学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爆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件美妙的声音和精彩动画的感染下,学生进行丰富想象和联想,各方面的知识和素质都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提高。

3.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异面直线成角”时,教师在课件中能很形象地把空间的两条直线通过平移转化成平面中的直线,巧妙地利用声音和动画相结合,将“异面直线成角”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平面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激起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4.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将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用面积射影法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时,关键是找面和其投影面。因此我们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将一个面投影到另一个面的情形做成了动画,边解说边演示,既形象又逼真,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体验、观察面和其投影面。这样很快就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问题。由于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是由教学者和课件制作教师一起探讨设计制作的,因此能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抓住要害。

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抽象知识就会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讲解,可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5.深化课堂训练,巩固新知识,反馈信息,发展思维。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新知识,又发展思维,反馈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识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使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6.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数学教育的范围。

原本需要2―3个课时的数学课,有了课件的参与,教学任务基本都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主要原因是相应课件能简要地说明问题,化繁为简,更好地配合教师掌握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好的课件能在课堂中提醒教师下一步是什么,该怎样做,还可代替教师完成某些工作。虽然课前教师已经做好资料的准备,但数学课的范画是比较多的,且由于教师想引导学生自己从量中求同,因此必须在课堂进行板书、展示、示范等行为。课件把范画和范例按预先设计好的次序和方式安排好,教师只需按部就班地进行资料的展示即可代替板书内容,甚至演播示范的动作,教师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轻击鼠标或敲键盘)来完成,剩余更多的时间用作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控课堂的进度和深度。

通过数学多媒体软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练。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此外,数学多媒体软件也给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带来了便利。目前,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学校的局域网,甚至与Internet相连,作一些网上学校的有益尝试。

篇8

关键词:注意力 相关性 自信心 满足感

一、技校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技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中90%以上是中、高考的落榜生,以汽修专业学生为例,我们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其他老师的反映,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常见以下几类问题。

1.上课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

随着3G手机的普及、校园WIFI的全覆盖,手机越来越好玩,其诱惑力远大于老师讲课的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很大干扰。面对上课玩手机问题,教师平常的对策是发现上课玩手机就收缴,但在实际执行时有的学生辩解是“看时间”,而且收缴手机引起对立情绪影响课堂秩序。

2.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点时,大部分学生把学理论看做是应付考试。老师在讲解理论时,学生心不在焉,在实习车间左顾右盼,观察周边的设备。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通常的对策是尽量以实操为主,讲解理论时对照实物边演示边讲解,而学生由于缺乏对所学理论知识点形成深刻的相关体验,本身又对基础理论知识有畏惧心理,因此学习效果较差。

3.被动学习,碰到难题不知所措

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没有主动自学的习惯,再加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好,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学生在他们自己比较喜欢的实操环节往往出现会拆不会装的低级错误,在学习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环节,大部分同学感到无从下手,缺乏信心。

4.课后印象不深刻,缺少自己的想法

老师在提问已经学过的知识时,只有少数同学能根据老师讲过的知识对照笔记说出大概意思,而有不少学生回答“不知道”。

二、ACRS模式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ARCS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Keller・J・M 提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四类要素:一是吸引注意力(Attention),教学应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二是切身的相关体验(Relevance),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重要需要和学习动机相结合;三是产生自信心(Confident),教学应发展学生对成功的自信,使学生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期望;四是获得满足感(Satisfaction),即教学应组织强化,将学习成绩置于学生的控制之下,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具体有以下几种策略。

1.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策略(Attention)

学生的注意力常会被新奇的、奇怪的东西所吸引,教师可以运用新奇或意料之外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在上汽车检测与维护的每次课堂上,一是挂图的展示,二是播放与本次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音像资料,再加上老师轻松活泼的表情和语言,使上课的内容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正面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自觉不自觉地从手机上吸引过来,对上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开课,使良好的第一印象能短暂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激起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心态,变被动吸引为主动参与,学习兴趣和动机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上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小教具,这种小教具的特点之一是往黑板上一抛就能“啪”的一声吸住,这“啪”的一声马上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目光,接着老师开始魔术般地演示:灯亮了、风扇转起来了,还有闪烁的彩灯……这时,学生都伸长了脖子,想到黑板跟前看个究竟,这就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思考的心态。

注意力通常会被新奇的、奇怪的、不一致的或不确定的事物所吸引。为了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汽车检测教学中就要像变戏法一样采取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比如在上汽车侧滑检测课时,我们就先后采用了展示挂图、课件、视频片段、现场观摩等等形式。同时还要采取变化声调、运用各种身体语言以及变化表达风格(幽默―严肃、快―慢、高声―轻声、积极―消极)等方式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融理论与实践,提供各种相关体验的策略(Relevance)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他们很有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这些知识和我们的兴趣或目标有什么关系?”,这些涉及的就是切身相关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首先要找到学生兴趣之所在,并将之与教学联系起来。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报读汽修专业的原因是喜欢汽车,而非修车,觉得开车好玩。基于这一兴趣点,教师展现因汽车侧滑实现漂移的超爽场面和导致侧翻的惨烈场面,加强学生对侧滑原因进行深入学习的欲望。这样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中体验过的东西进行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技能基础上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在中等冒险水平下获得出色的成绩的机会,以强化学生的努力行为,使教育能对强大的激励迅速做出反应,并给富有责任心、权威感和人际影响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同时要满足部分学生的亲和需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为非冒险的、合作的交往创造条件。

3.多重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的策略(Confident)

除了对教学感兴趣并产生切身相关性体验外,学生还必须相信他们具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并经历了切身相关性体验,他们也有可能放弃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先安排小组长调整汽车转向横拉杆的长度,调整一定幅度后锁紧紧固螺母,开车上侧滑台即可测出实际的侧滑量,同学们看到电脑屏幕上的数值变化后,就能根据变大还是变小的情况判断出进一步调整的方向、幅度,如此反复调整,学生就会产生调整成功的自信心。

4.通过互相学习、指导、评价,以获得满足感的策略(Satisfaction)

如果行为的后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而这一后果又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因此,满足感所导致的最主要的结果是持续性动机。这就要允许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尽可能地使用新获得的技能,而在学生完成了一个较难的任务时,用语言来强化他们的自豪感,并鼓励已经掌握了某一任务的学生去帮助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觉得受到了注意。在评价方面,教师侧重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评价,避免使用外部的成绩表现作为评价标准。

三、小结

ARCS模式对技工学校的专业实习教育,尤其是对汽车修理专业课的教育很有成效。实践证明,尝试在汽车检测课程中应用ARCS进行组织教学的各环节之后,学生玩手机的明显减少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对自己的学习成效也有了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立春.美国“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的本土化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2]张志刚,朱世美.ARCS动机模型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软件导刊,2008(8).

篇9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阶段

数学素养是指我们运用数学的思维和观点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倾向性,它主要包括数学的意识、行为、习惯等。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内化成的,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意识、数学信息交流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发展的重任。因此,如何教育青少年努力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并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成为重要课题。

一、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过于固定、死板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限,不再进行额外的扩展,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固定、死板,这样的教学内容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十分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在以成绩高低决定能力大小的当下,学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往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用不间断的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起不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3.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

据调查显示,现在的小学生思维十分固定,只是简单重复使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的方法,没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并且课堂表现并不活跃,面对有些难度的问题往往选择回避,没有自主深入思考和请教老师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学习十分被动。

二、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1.补充相关课外资料

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仅仅依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既可以改变死板无趣的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有益。

2.改革考核形式

前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考核大多只有考试这一种途径,方式过于单一,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造成了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尽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自制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3.培养数学思维,增强数感

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它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程度和领悟程度。良好的数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直觉。而拥有良好数学思维的人一般对数字和运算十分敏感,擅长利用数学工具去分析和刻画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他们往往能够察觉到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数量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善于将生活和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

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的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尤重,渴望探求未知事物。因此,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其认知能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并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5.培养创新和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十分重要。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而这种质疑正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给出题目的常规解法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直接给予说明正误,要慢慢引导其自主求证,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信心。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课后的习题进行改编,增加更多的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答案,突破思维定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6.共同交流、合作探讨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教会学生进行思维的表达和沟通。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需要参与者进行合作和交流。首先,学生之间不断交流,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知识层面的沟通,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力。其次,面对疑难问题,大家合作探讨,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夯实数学基础知识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有益。

三、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主要是解放小学生的思维,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同时,素质培养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根据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数学教学误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以人为本,放眼更为广阔的数学世界。在实际教学中,遵循教学大纲,合理利用教材;同时也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

[2]钱留娟.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6.

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交互式;观念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应,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之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假设和假说。

学生理解学习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做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地复制式地学习。很显然,我们的传统教学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疲惫记忆,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抽象的公式,概念,经过多次反复的做题,形成了只会做题,不会把知识应用及迁移到实践生活中去的高智低能地学生。而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来看,课本知识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的真理,并不意味着在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中的终极真理,它可能只适应于现阶段,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所谓的真理,不能以社会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这只能由他自己去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1.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与思考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进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注重后一种建构。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学习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

己的意义。所以,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在此过程,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1.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教师应在教学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因此,监控学习与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

1.4建构主义的目的

建构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其中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之一就是随机通达教学。它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应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形成背景性经验。因此,这种思想与布鲁纳关于训练多样性的思想是一致的,是这种思想的深入发展。

在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中,有效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论也是很有必要的,建构主义的目的也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比如在进行“怎么样的三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问题”时,在学生面前放若干根木棒(有长有短),让学生观察后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必须仔细阅读书本,再由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学到知识。

在对建构主义有了深刻认识后,我们将思考如何把建构主义理论的经典思想贯穿到交互式教学中,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目的。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交互式教学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正处在朝气蓬勃的发展当中。

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也被称为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它强调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的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交互式教学法吸收了其他教学流派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交互式教学最早由Palincsar(1982)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它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基础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有两个特点:(1)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特定的,具体的用以促进理解的策略;(2)这种教学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为背景。这种方法以提出问题原理为依据,旨在帮助小学和初中的低成就学生学习阅读理解,它要求教师与各小组学生一起学习。开始时,教师先提出一些学生在阅读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之后,指定学生来当“教师”,互相提问。教师先示范一些希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行为,然后,随着学生开始提出实际的问题,教师的角色就转变成了促进者和组织者。对交互式教学的研究发现,这种教学策略提高了低成就者的学习成绩。

2.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2.1注重学生的参与

学生是真正的教学主体,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设计。在以讨论为主的交互式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留有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养成“想”的良好习惯。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方法、观点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活动而获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2强调双向交互性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不断地交往互动,通过有效的双向互动,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其实就是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时情感信息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平易近人,要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给与鼓励与赞赏。所谓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其实就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这里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

2.3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性

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既强调知识的学习,也强调能力的发展。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增加、能力提高,而且使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如关心、帮助、理解他人的品质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交互式教学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主线逐步启迪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宽阔。

2.4激励学生的探究,打开学生的视野

教师应尽可能注重立足于课堂,着眼于社会,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不断拓展新的知识,教师应该钻研出一套有利于教学的方案来应对各式各样有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帮助学生打开眼界,让学生能更好地向其他领域钻研学问。

2.5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说:“民主不仅是政府的一种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这种民主性要求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平等交流,教与学平等合作,共同创新。建立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2.6交互式讨论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布鲁纳的教育真谛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交互式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地认知结构。例如在设计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

3.交互式教学中应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

3.1讨论不够深入

往往学生对问题还没有讨论清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就匆匆把答案告诉了学生,于是学生的思维刚刚开启,就关闭了。这种讨论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2教师不管不教

有些教师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无事可做,对学生不管不教,放任自流。其实不然,学生越是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教师的作用在于指点迷津,画龙点睛。

4.小结

本文论述了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在交互式教学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来更好地突出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并介绍了当今最具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研究了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交互式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并介绍了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在交互式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常见问题都有所简要涉及。

总之,我国对于在建构主义理论下交互式教学的应用还有待加强,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思想时,要注意结合实际和对于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硬搬别人已有的模式来教学。在不久的将来,交互式教学模式一定会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蔡宪.论教学交互[J].江南学院学报,2001

[2]喻平.数学解题过程的理论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3]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1993

[4]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5]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9,(1)

[6]涂荣豹.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4).

作者简介:

范力允(1989-),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学论。

夏吾才让(1963-),男,甘肃兰州人,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