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业研究

篇1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能够将一个“组织”(本案例中将纺织行业整体作为一个组织)的所有信息过程集成或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ERP系统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平台等多重组件来实现一体化。其最重要的一点是:ERP系统使用统一的数据库,为不同的系统模块存储数据。ERP一词原本隐含的意思是“为企业范围内资源的计划使用而设计的系统”。虽然ERP起初用于制造行业,但今天其使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通常,ERP系统能够涵盖一个“组织”(可以是实体组织、各国政府,以及其它利用ERP系统的大型实体)的所有基本功能。ERP系统的软件包必须提供至少两种功能系统。例如,一个能够提供薪酬和财务两种功能的软件包,在技术上被视为ERP软件包。“企业资源规划”一词最初来自于“物料需求计划”之后的“生产资源规划”。后来,当程序安排成为软件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的产能规划也成为标准软件功能的一部分时,“物料需求计划”才发展成为ERP系统。20世纪90年代,ERP系统的销售额大幅增长,因为很多公司的原有系统都面临着千年虫(Y2K)问题。这种销量快速增长的境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经济萧条期,当时大多数企业已经解决了Y2K问题。ERP系统能够跨功能应用于整个企业范围内。涉及经营或生产的所有职能部门都集成在一个系统中。ERP系统除了涵盖生产、仓储、物流、信息和信息技术,还包括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战略决策部门。“EAS(EnterpriseApplicationSuite)企业应用套件”是以前开发的ERP系统的一个新名称,它使用普通的互联网浏览器作为瘦客户机[译注:瘦客户机(thinclient)系使用专业嵌入式处理器、小型本地闪存和精简版操作系统的基于PC工业标准设计的小型行业专用商用PC。],覆盖了业务的所有部门。

你需要ERP系统吗?

如果你是一位典型的商务人士,你可能在同一时间内需要手动或自动化处理组织中许多不同的系统,这些系统对业务都很重要,但往往互不关联。当客户下定单后,关于订单信息向不同部门的各个系统输入一次需要多久?重复输入或变换的次数越多,出错的几率越大。考虑经营绩效后,你会有如下关注:•从下订单到发货这一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薪资、奖金是否与销售业绩关联?•市场活动是否以开发潜在的市场为目标?•是否本着业务目标对销售人员进行管理和考核?有了ERP系统,所有这些事情(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工作)都可以得到改善。它可以让承担重点任务的部门得到更好的配置;使所有过程可视化,方便您得到明确和及时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关键业务作出决策。

理想的ERP系统

一个理想的ERP系统只有一个数据库,但包含各种软件模块的所有数据。这些软件模块可以包括:制造模块其功能包括工艺技术,生产能力,工作流程管理,质量控制,物料清单和生产工艺等。财务模块其功能包括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总帐和现金管理等。人力资源模块包括福利,培训,工资发放,工作时间和考勤等。供应链管理模块包括库存,供应链计划,供应商的调度,索赔处理,订单输入和采购等。项目模块包括成本,计费,管理活动,时间和费用等。客户关系管理模块包括销售和市场营销,服务,佣金,客户联系和呼叫中心支持等。数据仓库模块通常这是一个可被客户、供应商和员工访问的模块。

采用ERP系统的前后对比

采用ERP系统前,一个组织内的各个部门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例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会包含关于本部门的信息、报告架构和员工的个人资料;薪工管理部门通常会拥有计算和存储薪水的信息。每个系统都必须依靠一套通用的数据与其它部门相互沟通。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难题,例如在薪酬系统中,雇员没有工号的话将无法获得工资。采用ERP软件后,它可以将以前每个应用程序的数据整合起来,从而消除了之前对多个系统数据同步的担心。ERP软件是规范化管理,可降低大型组织内对软件专家的需求量。

ERP系统的实施

由于ERP系统在企业内的应用范围广,所以ERP软件系统通常也是复杂的,而且使员工的工作习惯发生很大的变化。应用ERP软件通常不能只依靠公司内部的操作人员,因为即使是较小的项目,雇用专业ERP顾问也会使项目更具成本效益。实施ERP系统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应用范围的变化和客户对项目所有权的意愿。不论ERP系统怎样被实施,最重要的一点是,购买了ERP方案系统的公司对承接的项目拥有掌控权。

ERP系统的配置

ERP系统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与系统工作平衡的方法。首先选择要安装的模块,然后通过“配置表”对系统进行调整,以实现与公司业务进程的最佳对接。模块大多数系统的模块化只为简单地执行一些功能,再无其它功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将一些常见的模块(如财务和会计模块)安装到企业系统中;但有些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一些公司并不需要,因此也未被采用。一般,选择的模块数量越多,集成的优势就越大,当然这也会增加成本、风险和变数。配置表配置表可使公司对系统的某一特殊方面按照其业务开展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地设置。通过配置表进行业务设置一般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系统设置的选项不够好时,应该如何做呢?此时公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重写企业的一些系统代码;二是继续使用现有的系统,并与公司的新系统建立内置接口。这两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将增加时间和成本,因此均不理想。此外,这两种方法还会淡化系统的集成优势。系统的定制化程度越高,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无缝沟通就越不可能。

咨询服务

咨询团队通常负责最初的ERP实施计划和随后的交付工作和系统定制。它通常包括产品培训,程序启动和工作流程的建立,专家意见(以改进ERP在业务中的使用),系统优化,协助报告,复杂数据的提取或商业智能的实施。咨询团队还负责对系统的实施进行规划和联合测试。

定制服务

定制服务通过编写新的接口和相关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扩展或改变系统工作。此类定制业务一般反映局部的工作实行过程,并不是ERP软件的核心程序。定制的ERP软件包非常昂贵和复杂,因为许多普通的ERP软件包并不支持定制功能。有些ERP软件包在报告和调查部分是通用的,所有的实行过程都希望获得这样的定制。在定制服务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关联的文档,其实由专人负责文档的创建和用户测试非常重要,但它相比较于定制项目的开销,也是一笔昂贵的经费。

维护和支持服务

一旦您已经开始实施ERP系统,咨询公司通常会做一份支持协议,以协助您的员工以最佳方式运行ERP软件。为了尽量压缩额外费用,并为ERP协助的单元提供更实际有用的方案,在设计阶段,由顾问人员组成的方案选择委员会与各部门的负责人通过参与式管理,提供管理控制要求规划。这将可以直接长程预测客户的需求,以更专业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变化。

为什么采用ERP系统?

它是一种“端到端”系统,即提供从客户到供应商的集成解决方案。•覆盖所有部门和场所的在线数据更新。•准确的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和市场需求预测。•降低库存成本。•减少对客户需求和产品创新的响应时间。•优化产能利用率和质量控制。•一个能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会根据当前的事件采取战略决策,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记录。

哪里需要ERP系统?

•需要更高效的业务处理。•需要改进流程和客户满意度。•产品性能需要达到国际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赢得生机。

何时采用ERP系统?

解决方案不同,其相应需要作出的改变程度也不同,比如有些是根本性的变化,而有些只是小的修改。因此,如果管理层感觉员工尚未准备好适应这种大的改变,那么这种变化需要在一个时期内有计划地分步进行。

ERP系统的优点

如果没有ERP系统,大型制造商可能会发现其自身的许多应用软件互不关联,并且不能有效地进行对接。因此,将这些应用软件互相对接包括的内容有:•设计工程。•在订单的接受到完成过程中对订单进行跟踪。•从开具发货单到收入现金的收益周期。•复杂的物料单的关联管理。•在采购订单和成本核算之间进行3方面的匹配跟踪。•更细化地结算所有这些任务,跟踪收益、成本和利润。计算机安全也包括在ERP系统中,以防止外部(如工业间谍活动)和内部(如挪用公款)双重侵犯。同时,ERP系统还有助于企业预防情况的发生。

缺点

一个组织使用ERP系统若出现许多问题,一般是由于对相关员工的培训投入不足,这包括ERP系统一些执行和测试方面的变化,以及对ERP系统数据完整性的保护和如何利用数据缺乏具体措施。ERP系统的缺点有:其成功应用依赖于使用者的技能和经验,包括使系统正常工作的培训。许多公司削减培训预算来降低成本,小型的私人企业往往资金不充足,这意味着他们ERP系统的操作人员往往缺乏应有的培训。•ERP系统定制具有局限性,例如一些定制可能需要改变ERP软件结构,而这些结构通常不允许改变。•要适应ERP系统中含带的行业标准,需要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造成影响。•安装ERP系统一般非常昂贵。•开发商会对ERP系统每年更新后的使用权限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与公司的规模或盈利能力无关。•ERP系统的使用可能有困难。•ERP系统过于严格,操作上缺乏灵活性。•经常会出现与其它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纺织业中的ERP系统

ERP系统在纺织行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单元:纺纱,针织,机织,染色,印花,整理。纺纱ERP系统在纺纱单元的主要功能是棉包库存的控制,开包和清洁;散纤维染色,梳棉和并条。纱线库存的跟踪根据订单、批号、箱装或卷装形式来进行。所有类型纤维的捆包跟踪要与原材料库存清单控制和捆包的订单分配结合在一起。ERP系统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以计算原料损失和因为损失导致的成本差异。使用者可以轻松地对理论和实际数量保持跟踪。在产品标签上可以注明所有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对购买的纤维捆包和自己生产的纱线卷包或纱线袋保持跟踪。用户可以采用(货物)小包、中包和大包的形式来储存纤维。针织和机织ERP系统监控针织/机织过程的所有阶段非常便利。它可以收集到的数据有:所有的车间数据、每台织机的生产情况、员工表现、维护过程、空转时间和原因、产品质量;实时监测车间库存、纱线,简单或复杂提花设备的机织工艺。对有些类型的织机,可以在产品配置过程中定义“织机排除规则”,以支持特定款式的生产进度安排。各种幅宽的机织打卷布可以缝合,撕开或裁剪成新的布卷。织机的生产计划可根据织物类型、设备组和单台设备来进行安排;也可以按照织物风格更换设备。根据销售预测或客户订单对面料的需求,可以计算出所需的纱线;还可以根据生产调度部门设定的织机的生产计划(包括设备和织物风格),得到纱线的生产要求。ERP系统还包括针织机的属性信息(如超喂,幅宽,转速/制速),以支持针织业务的调度。染色和印花ERP系统在染色部分的应用包括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的染色能力。其支持的染色工艺类型包括匹染、气流染色、连续染色、冷轧堆染色、卷染、经轴染色和成衣染色。染化料的库存控制与生产进度和染色工艺相结合。根据色泽类别安排染色任务。ERP系统可跟踪返染过程,以控制和测试染色性能。ERP系统在印花部分的应用包括网版跟踪和控制。ERP系统会跟踪网版的使用记录,使用的工艺,分配给印花机的花网和库存中花网所在的位置。花网与配方和工艺安排紧密结合,以确保类似花型的订单可以归为一类,实现印花效率最大化。后续处理后续处理包括规划、调度、批次跟踪、配方管理、包装和产品跟踪。另外还包括:根据客户订单配置布卷的要求和出货的样式规格。配置布卷和安排货运。如果出现色调不一致的情况,后续处理系统要调整进度并安排设备返工,保证产品质量。后续处理会将成本中心定义的产品和设备规范相结合进行品质控制测试。产品要经过很多处理阶段,如堆置、剖幅、漂白、染色、分级、测试、检验、裁剪,以及按照客户要求卷装。在这些过程中,布卷身份有时会发生改变,或者成为新的产品。

篇2

关键词:出口竞争力;纺织业;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也进行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换以及商品、信息、资本、服务、技术、劳动力、知识等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逐渐加深,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呈现出非常突出的特征――国际化趋势,行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在此背景下,世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和升级,正呈现出新的特征,而出口竞争力已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战略,因地制宜发挥好浙江纺织业的出口竞争优势。

一、2009年我国纺织业出口状况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67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0.1%。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1,071亿美元,下降1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599亿美元,下降8.5%。其出口主要特点如下:1、月度出口值呈振荡上升态势,12月份当月出口值创年内新高;2、一般贸易出口占70%以上,加工贸易出口降幅较大;3、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各类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4、主要出口至欧盟、美国和日本。

二、浙江纺织业基本状况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国家对纺织业扶持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浙江纺织业出口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但纺织业依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纺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三是碳排放指标或成为欧美限制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借口。

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居出口前三位,福建出口逆势增长。2009年浙江、广东和江苏分别出口纺织服装397.5亿美元、309.9亿美元和267.1亿美元,分别下降5.9%、10.2%和8.6%,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8.4%。此外,上海、山东出口值也均超过百亿美元,福建出口逆势增长18.6%。(表1)

从指标体系的构成不难发现,综合评价方法必须能够处理多指标、多维度等诸多复杂问题,而主成分分析法以其科学降维、客观赋权的突出优点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对6个指标进行处理,选择2个公因子,以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公因子得分乘积之和构建综合评价函数:

E1=(ai1Fi1+ai1Fi2/(ai1+ai2

数据来源: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广东、陕西、江苏、上海、浙江、全国6个不同地区(国家)的评价出口竞争力的6个指标值,如表2所示。(表2)

计算结果如下:本文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因子1和因子2对信息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0.492%,说明这两个因子已经比较充分说明了数据波动的原因。根据SPSS软件默认系统的提取原则,即提取的因子的特征值应大于1,在此提取公因子1和2代替6个原始变量,本文用Kaiser等量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如下因子负荷矩阵,见表4、表5。(表4、表5)

因子模型将变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自然也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根据公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公因子得分模型:

F1=0.341×国际市场占有率+0.325×出口贡献率-0.115×NTB+0.088×RCA-0.024×出口增长优势指数+0.338×进出口额

F2=0.057×国际市场占有率+0.010×出口贡献率+0.430×NTB+0.352×RCk+0.449×出口增长优势指数-0.037×进出口额

由于每个公因子只反映了各个地区(国家)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某个特征,因此本文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因子总得分,(表6)即对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如下计算公式:

F=(0.492×F1+0.312×F2)/0.80

三、提升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1、进一步发挥纺织业创新平台的作用,提升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加强对企业业主、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教育培训,继续完善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及其支柱体系的建设,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建设现代生产体系,提升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加大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纺织业的工业废水污染物种类构成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单独处理成本很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浙江纺织产业基地建设,把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贯穿于产业升级的始终,推动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篇3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摘 要】山东省政府日前通过《山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我省要实现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的跨越的目标。本文通过用工短缺产生的动因,分析用工短缺对山东省纺织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基于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模型和Humphrey和Schmitz升级理论,提出了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用工短缺;纺织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EYD045)。

作者简介:张洪营(1980—),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0 引言

山东省政府日前通过《山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的跨越的目标,为我省纺织业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是我国纺织大省,也是中国纺织服装重点生产基地,纺织“上青天”就包括我省的青岛。然而近年来受到国际经济危机、国际贸易摩擦、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短缺及价格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纺织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其深入研究将对我省纺织业顺利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出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通过阐述用工短缺产生的动因,分析用工短缺对我省纺织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提出基于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模型和Humphrey和Schmitz升级理论的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1 用工短缺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随之明显暴露出用工短缺的问题,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扩大规模带来很大影响。用工短缺主要指“民工荒”,正式提出“民工荒”这一概念是在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后,媒体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一时间“民工荒”成为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并逐渐进入学术研究领域。

自2004年出现“民工荒”问题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认识逐步深入。陈民强(2005)指出民工荒的根源就是权利荒,并从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不平等、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限制以及社会安全感的缺失三个方面加以说明。李宝元、王泽强(2009)认为“民工荒”主要不是一种总量上的劳动力短缺,而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凸显,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渐进扩散性、素质结构矛盾以及年龄性别差异性。贾先文、黄正泉(2010)就认为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是民工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用脚投票的一种理性选择。简新华(2010)认为民工荒是与劳动力供求和价格有关的因素,因而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王呈斌、毛晓燕(2010)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民工荒”的现状、特征,认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其根本原因。综合国内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可以现阶段用工短缺现象的存在的必然性。

2 用工短缺对我省纺织业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用工短缺在短期内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将迫使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推动企业转型,彻底转变盈利和发展方式,并通过行业洗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茅于拭(2011)指出,那种认为工资上涨会使中国丧失比较优势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势头的观点是短视的,从长远目标来看,“民工荒”带来的工资上涨正在帮助产业升级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现。同时他认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办法不是勉强保持低工资政策,而是进行专业升级,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靠技术和创新提升企业的附加值比例。

2.2 消极影响

用工短缺不但减少了企业可以雇佣到的劳动力,也降低了可雇得的农民工的素质,从而阻碍了企业生产过程的持续协调开展,降低了企业利润的提高和生产积极性。

用工短缺带来的劳动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我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西部甚至国外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和国家转移。伴随产业转移将会使得我省在纺织业的投资不断减少,最终出现行业性或地区性产业空白现象,影响我省纺织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路径

山东省政府日前通过《山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的跨越的目标,为我省纺织业指明了宏观方向。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两端的研发和品牌,而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理论为我省纺织业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的转型升级方向。

为了使我省纺织业顺利的转型升级,根据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模型和Humphrey和Schmitz升级理论,本文提出了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如图1。Humphrey和Schmitz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升级的理论路径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方式。

3.1 变革企业理念

根据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中过程变革理论的阐述,企业变革遵循:解冻—变革—再冻结的三过程。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短缺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开始解冻,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企业丧失竞争力,为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变革,变革理念先行。

企业改变过去低成本、低利润的传统观念, 转移到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价值观念中来,引导企业在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新。不断增加企业的品牌内涵价值和内涵,为企业的业务优化和战略转型做好准备。

3.2 实施业务优化

纺织企业实施业务优化战略,实施品牌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发展“四大”战略,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纺织企业加快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发展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多组分纤维面料的染整以及特殊功能整理;同时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企业的创新内涵。

3.3 加快战略转型

在企业理念变革和业务优化的基础上,加快纺织企业的战略转型,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青岛大学国家级新纤维材料技术中心,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战略转型,实施品牌建设战略。加快品牌创新,由品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提升和扩大大众时尚品牌产品制造,借助国际品牌构筑我省服装的顶级品牌和一线品牌。

加快战略转型,实施市场优化建设。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经销商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合资、合作、自营等方式,建立和进入主流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建立完善的市场网络,增加市场份额。

3.4 优化企业管理

在业务优化的基础上,优化企业管理。积极引入和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促进全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自主品牌培植力度,加强产品设计及系列产品的配套开发,坚持走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道路,把山东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服装制造基地。加强新型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开通管理者的视野,为纺织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3.5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根据Rajagopalan&Spreitzer企业变革中过程变革理论的阐述,企业变革遵循:解冻—变革—再冻结的三过程。纺织业经过优化企业管理和实施战略转型,依托我省纺织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装备优势、文化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印染、新型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业,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阐述用工短缺产生的动因,分析用工短缺对山东省纺织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基于Rajagopalan & Spreitzer企业变革模型和Humphrey和Schmitz升级理论,提出了用工短缺背景下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我省纺织业通过变革企业理念、实施业务优化、加快战略转型、优化企业管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保障我省纺织业在用工短缺背景下顺利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民强.“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兼论农民工权益的维护[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4):13-17.

[2]贾先文,黄正泉.“刘易斯拐点”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J].统计与决策,20010(15):76.

[3]李宝元,王泽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契机:关于近年来“民工(技工)荒”现象的劳动经济学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3):64-68.

[4]简新华.“劳工荒”的原因、利弊分析与合理应对[J].中国经济问题,2010(3):9-13.

[5]王呈斌,毛晓燕.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用工荒”现象探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4):74-79.

[6]茅于轼.工人加薪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J].传承,2011(1):43.

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 服装纺织业 经营业绩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服装纺织业出口创汇成绩显著,2013年2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达17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9%,其中出口164.8亿美元,同比增长69.7%。尽管服装纺织业整体开始出现趋稳态势,各项指标也有所好转,但是服装纺织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制造到下游终端销售的复苏情况迥异,全行业需较长时间才能进入真正的复苏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对无形资产不够重视,而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有形资产的竞争,更主要的是无形资产的竞争,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70年代实证方法引入无形资产领域研究以来,有关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与行业相结合进行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无形资产整体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有Barron等研究了无形资产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信息特征之间的关系,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一致性程度与公司的无形资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认为针对拥有高额无形资产公司的盈余预测中包含了相对更多的私人信息,这些私人信息是指某一特定分析师所独有的有关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Barth和Clinch(1998)对1991-1995年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无形资产的重估价值与股票报酬率和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有薛云奎、王志台对1995-199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检验了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检验了我国投资者对无形资产定价以及信息披露的认识。吴刚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了无形资产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通过对制造业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检验,得出了无形资产对制造业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具有正向显著贡献的结论。赵敏、朱黎敏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绩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每股无形资产与股票价格呈显著的正相关,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是显著正相关的,对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无形资产构成要素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有Aboody & Lev(1998)考察了1986-1995年期间168家软件公司后发现,每年资本化的软件开发成本与公司的股票回报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ev和So ug iannis(1996),分别从研发费用和软件开发成本的资本化处理角度,分析了资本化数额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发现在研究开发支出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中,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有限的。国内的研究主要有田昆儒、万翔通过对中国运输仓储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进行抽样,考察不同的无形资产构成要素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不同,技术含量较高的无形资产对信息技术业公司业绩的影响相对较大,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作用逐步增强与体现,甚至最终取代使用权类无形资产,成为无形资产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赵敏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行业特征、内部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无形资产对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但是因为不同行业有各自的行业特征,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影响的程度因行业特征有所不同,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在不同行业中发挥了不同的效用。

这些研究结论和成果对我国企业更好地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充分肯定既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无形资产的许多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本文将无形资产和服装纺织业相结合,来进一步研究我国服装纺织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现状,这对服装纺织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9-2012年为研究区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服装纺织企业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了亏损的、无形资产明细资料不齐全和无形资产净额最终为零的上市公司。

(二)数据来源

本文有关各类无形资产的明细信息,来自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中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及其报表的附注信息。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SPSS 17.0统计软件。

三、无形资产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企业中无形资产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服装纺织业的无形资产净额的极大值、极小值和均值的绝对数一直呈增长的趋势,2012年均值达到了9 359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15.79%,均值占总资产比重的相对数也从2.18%提高到3.09%。由此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服装纺织业无形资产的规模不断壮大。由此可以得出,企业加大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构建。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年度无形资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很大,而这种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开始,无形资产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差距上升到30 839万元以上,说明无形资产净值分布不均匀现状的趋势加大。这种趋势可能是由于各企业之间不同的发展规模造成的,同时也反映出服装纺织企业之间无形资产发展差异较大,分散不集中,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的趋势。

四、无形资产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

(一)研究设计

参照Aboody.Barth & Kasznik(1999)在研究英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的重估价值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Aboody& Lev(1998)在检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采用的方法,以及薛云奎、王志台(2001)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所采用的方法,本文用下列模型来检验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程度:

OPINCti=α0+α1PPEti+α2INTANti+α3OPINCt-1+α4CSti+α5ASSETti+εti

其中,t=2009,2010,2011,2012;i=1,2……50。OPINC表示第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PPE表示第t年末的固定资产净值;INTAN表示第t年末的无形资产净值;OPINC表示t年末的资产负债率;CS表示控制公司资本结构和成长性的影响;ASSET为t年末总资产的对数,控制公司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ε表示残差项;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α5为回归系数;t表示年度;i表示样本公司。

(二)研究假设

无形资产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作用和价值有可能远远超过有形资产,可创造出巨大的效益。以无形资产参与竞争,获取收益是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采用上述模型来检验无形资产对样本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从而反映出服装纺织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假设:无形资产对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是显著的、正向的。

从服装纺织行业的拟合优度看,线性回归的效果还可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见表2。从T检验结果上看,自变量固定资产净额、无形资产净额、上期主营业务利润、资产负债率及总资产对数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都是显著的,因此研究假设成立。这说明各年度的无形资产对同期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是显著的、正向的。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在服装纺织企业中,无形资产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对主营业务利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未将行业无形资产的各个构成要素逐一分析,但无论是土地使用权,专利、专有技术,还是商标使用权和研究费用,对服装纺织业的盈利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只是服装纺织企业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不是很明显,但服装纺织行业的任何企业都需要车间厂房、土地、技术、商标和研究开发费用来支持运转,给企业带来盈利。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必然的。

(二)对服装纺织业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

服装纺织业虽然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无形资产总体的管理水平不容乐观。因此,服装纺织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应根据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具体可行的方案,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能力。

1.增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投资积累的技术知识、顾客的认知和信任程度,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提出的迫切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方案和策略。利用证券市场,打造企业品牌,同时配合各种媒体等多途经、多手段广泛宣传企业的产品并提高良好的服务,获得公众了解、信赖和兴趣,树立企业的知名度。同时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导向,拓展营销渠道,化无形资产为有效的经济效益,达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培育和增加无形资产价值的目的。

2.加强无形资产的权益管理,提高无形资产的保护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商标注册滞后于外国,因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常常发生因出口产品侵犯外国专利而遭索赔的现象。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无形资产权益,及时准确的把握和运用优先权原则,利用国际公约,来提高对无形资产的权益保护。

3.加强无形资产运营能力,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我国服装纺织上市公司的规模不同,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和掌控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无形资产的运营能力。规模小的企业,主要是依靠外部无形资产的力量;有一定规模、掌握一定无形资产的企业既要强调内部无形资产的运用,又要依靠外部无形资产的力量。同时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特点,从延伸品牌价值和融资策略上来实现无形资产的运筹和谋划,从而提高无形资产的创造能力,促进其可持续成长。

4.加强无形资产创新与拓展,增强企业自主生产能力。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还不强,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无形资产的创新与拓展显得比有形资产的积累更为重要。企业应在创新与拓展上下功夫,在观念、组织、技术和管理方式上不断革新,以新知识、新观念引导生产与消费,来满足多元化消费的需求;以市场多元化需求整合扩充企业规模、生产和经营方式,来建立高效率、高弹性的营运网络;以重视知识和智力投入,实现终身学习机制,提高职工素质,来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新产品的开发和新知识的发明创造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来增强企业自生能力。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拓展,无形资产才能不断发挥其效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Orie,E.,Barron,DonalByard,Charles Kile and Edward,J.,Riedl.High-Technology Intangibles and Analysts'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

2.Baruch Lev.Remarks on the Measurement,Valuation,and Reporting of Intangible Assets[J].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

3.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

4.吴刚.制造业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A 股上市公司[J].消费导刊,2007,(10).

5.赵敏,朱黎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财经论丛,2010,(6).

6.Baruch Lev.Intangibles:Management,Mea

surement and Reporting[N].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2001.

7.Baruch Lev,P.Sougiannis.The Capitalization Amortization and Value- relevance of R& D[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71).

8.田昆儒,万翔.运输仓储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要素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J].现代财经,2008,(10).

9.赵敏.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内部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6).

10.宫巨宏,王耀军,陈秋霞.我国纺织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关联透视及无形资产的管理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篇5

【关键词】纺织印染业;产业调整;发展对策

一、概述

浙江是近代服装业发祥地,该地区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近4000家,年服装生产能力近15亿件(套),占全国服装生产总数14%左右。尤其是2005年1月1日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取消对我国纺织品配额限制,从而直接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呈井喷式发展。然而中国大量进口纺织品使欧美国内纺织印染和服装企业遭受到重大冲击,各国企业协会和劳动工会强烈抗议大量进口中国纺织品。从而导致欧美国家决定对我国类纺织品加征惩罚性关税,单方面自动启动特保程序,直接导致相当一部份浙江纺织企业产量和效益锐减,使其又一次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对该地区纺织印染行业在新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审时度势,规避风险,适应国际市场形势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等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切实的意义。

二、浙江纺织印染业的发展策略

(一)产业结构调整,凸现区域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浙江纺织印染业已在形成了一批以服装企业为依托的纺织印染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优势明显。但是,整个服装企业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地点特征比较模糊,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提高产业水平,急需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结构调整以资源共享、结构优化为主,重点发展纺织印染工业基地,充分发挥重点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的优势。

浙江纺织印染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全面提高印染业技术水平,二是合理安排纺织业内的各种比例关系,从而改变技术和设备的落后面貌,提高企业生产能力。

(二)规模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实力

企业规模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从而加强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

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提供技术和组织保证,增强自身设计能力;尽量增强和名优产品的联合,增加名优产品的供给能力,从而形成综合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打开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向前快速发展。同时尽量延深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合理和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

(四)提高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提升品牌形象

获得绿色认证来给浙江印染企业带来新的优势。首先是价格,带有绿色标签的纺织印染产品虽然价格比非绿色同类产品高出20%-30%,但销售畅通,因此,获得认证的印染企业可以适当提高价格,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取更大利润。走生态、绿色印染之路的企业,率先采用欧盟标准或国际标准,将成为纺织印染业最终的赢家。

发展环保纤维原料,采用生产过程无污染的纤维——彩色棉纤维和甲壳素纤维生产纺织品和服装;开发可回收再利用的纤维;开发降解的纤维;开发无毒功能性保健纺织品;开发过滤空气及污水的过滤性纺织品。同时在工厂“三废”排放中把好环保关。积极使用治理污染用的新技术设备,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使产品具有绿色性质。

(五)善内部管理体系,注重人才培养

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树立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思想,充分认识人才,特别是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在管理、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人才是经济发展中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能动性的资源。企业“以人为本”,不仅科技创新靠人才,引进技术与设备要充分发挥效益也要靠人才。

(六)积极走出去,加强贸易合作

1、进一步开发美国纺织品市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生产出口大国。我国在纺织品生产出口方面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扩大纺织品生产出口对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十分重要。就我国目前纺织品产能和竞争优势而言,对美纺织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在美纺织品市场中的份额还可进一步提高。

2、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输美纺织品无设限要求的优势,为我纺织品对美出口开辟新的途径。

3、寻求与美纺织印染业的合作,利用低生产成本、规模生产和纺织业产业齐全等优势,吸引美纺织业内人士到投资设厂或与合资合作经营。这一方面可利用美方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纺织印染产业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为我国在输美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扩大对美出口。

4、根据中美纺织品协议和多种纤维协议规定做好出口疏导工作,同时也要对美国在进口我有关纺织品设限问题上积极进行交涉,尽量减少纺织品出口的障碍。充分运用WTO规则应对各种限制措施。运用“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原则,对抗不合理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运用反倾销规则对抗美国反倾销的不适之处;运用关于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限制规定对抗美国的保障措施。

5、面对当前贸易摩擦不断的国际市场环境,纺织印染企业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在境外开设工厂,实行原产地多元化,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改变原产地,就成为能够规避贸易风险,扩大生产和出口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可以分散出口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国际市场,加快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出口目标多样化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中国印染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到海外设点、设厂,把印染产品的销售和生产直接转移到海外,发挥优势,占领更多的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 干春晖.合作策略的产业组织分析 [J].上海管理科学, 2009(2)

[2]吴晓玲.纺织服装企业绿色竞争力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中国纺织网Http://.cn

篇6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0)

摘 要:本研究选取武汉地区纺织行业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提出武汉市纺织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纺织行业;武汉市;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94-02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我国是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作为全国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却是轻工业里的高污染行业,如何从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走出来 迈向凝聚着智力技术和资本的现代纺织业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如何发展纺织业是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选取武汉市的纺织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武汉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下武汉纺织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由英国政府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这一全新的经济概念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广泛关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创新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性。以往的传统经济具有高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特征,并且,从发展模式来讲,主要是以GDP的多少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很少考虑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则强调的是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用碳的排放量来衡量经济发展得质量。同时,利用技术创新,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第二,经济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不能为了节能减排而抑制经济的发展,降低人们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三,环保性。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有利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低碳经济对纺织业的要求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制造业中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之一,因此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绿色经济的倡导,低碳经济对我国纺织业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明确低碳经济理念,建立行业碳排放指标的考核体系。纺织行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量,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不清晰,对低碳纺织指标等也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只有通过对各个环节“碳排放量”的定量分析考核,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的纺织行业虽然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倡导下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是仍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采用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

三、武汉纺织业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纺织业作为武汉市传统的支柱产业,为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面对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严峻考验,武汉纺织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骨干企业,调结构、抓升级、促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全市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实现工业投资38.3亿元,同比增长154.73%。2012年1-6月,武汉市纺织服装行业产值同比增长30.2%尽管如此,武汉地区纺织业的低碳发展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资源利用率低,现代工艺投入不足,低碳减排压力大。武汉地区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或家族企业,资源分配利用率低,企业把大量资源用于购买面料和盲目多元化方面,陷入低层次重复竞争,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较多注重亲情维系,不注重现代管理、现代工艺技术的投入,产品开发实力和设计能力比较弱,产品创新能力达不到消费者要求,在现代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设备较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在经营中,尽管一些有远见的如武汉冰川集团进行了高新技术开发,在羽绒服生产中采用自己的发明专利,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缺乏核心低碳技术,武汉纺织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行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较低,整体营运效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武汉地区低碳纺织的发展。

第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武汉市的纺织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9.81%,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弱,而政府对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力度不足,进而成为武汉纺织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主要来源,总体上制约了武汉市纺织行业的低碳发展。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 国外经验

自“低碳经济”理念出现以来,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推进低碳纺织。日本帝人公司于2008年发起成立“生态循环成衣配件协会”,鼓励企业使用让成衣更容易回收的环保成分与配件,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奥地利兰精公司提出一套“BOTANIC植物生态循环再生系统”,旗下的Lyocell、Modal、Viscope等纤维都是取材于木材的再生纤维,该纤维具有可降解性,使用后埋入土壤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除此之外,日本东丽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锦纶回收技术,其与从石油炼制成的锦纶相比,其耗能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减少70%。

(二)国内经验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有不少企业在践行低碳纺织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天津现代纺织工业基地在建设时就将节能环保列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措施之一,创建了纺、织、染、印、服装、物流和研发集聚型的完整产业链,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培育了“纺织研发平台”,开展了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取得明显效果;万宝龙集团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善产品,以环保的加工过程及再生资源的利用为主轴,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武汉江南集团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合作,采取节能公司投入资金和设备,节能效益共同分成的办法进行节能改造。这种办法不仅减少了企业排放、节约了大量能源,,而且工厂不需要一分钱的投入,每年还能从中获益600万元。

五、武汉纺织业低碳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为企业提供相关平台,加大对纺织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一定程度上解决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鼓励发展低碳纺织;制定和严格监控纺织品行业相关的各项指标,建立行业碳排放指标的考核体系,使企业有参考标准,不盲目生产;完善武汉市纺织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规章,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纺织品可持续生产的顺利实施,推进纺织低碳经济发展。

(二)企业方面

树立低碳经济的观念,实现产品使用消费过程的低形成企业和顾客的共同价值观和营销理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高新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同时,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纺织企业与节能组织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低碳技术的转移。

(三)社会方面

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优化全民消费结构,实现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1] 杨青.转型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碳发展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 ;(16).

篇7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56-04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布与专业化分工

绍兴素有“纺织之乡”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产业已经成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绍兴经济的发展、出口创汇和劳动就业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纺织产业总产值占浙江省31.9%,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2084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10亿元)、服装鞋帽制造业(340亿元)分别增长12.0%、10.5%和1.1%,增速分别高于浙江省相应行业增速的3.2、5.5和0.7个百分点,产值占浙江省相应行业比重的38.8%、30.8%和16.0%。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个子集群集中在不同的区域乡镇,基本上形成了市区以化纤产品为主、诸暨以袜子和衬衫为主、上虞以棉纺织和染料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织机为主的块状集群分布。绍兴的纺织产业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拥有“化纤布的生产量、领带的生产量、袜子的生产量、纺织品的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同时,绍兴拥有健全的专业市场,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中国轻纺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依托专业市场,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内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新优势,集群内的工业企业产销联动,互促互进,有力地促进了绍兴经济发展。

(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特征

1.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身的聚集度不断提高,集群内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良好,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也逐年增加,如表1所示。

2.产业链较为完整,区际分工明确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集聚发展,块状经济已经形成规模,逐步成为了当地支柱产业。纺织产业有化纤、毛纺、棉纺、丝纺、麻纺等多个门类,各个门类又有纺纱(丝)、织造、印染、家纺、服装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产业从化纤起步,通过横向拓展及纵向延伸,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的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织机械、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的产业与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及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国内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体系。

3.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互依托,相互推进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配套的专业市场同步发展,主要有柯桥的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城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市场、上虞伞布市场、绍兴(中国)染料城、新昌兔羊毛衫市场。这些专业市场是众多同类纺织企业销售产品的总窗口,也是纺织企业采购原材料、辅料的公共营销平台。正是这些专业市场的形成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使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4.纺织产品出口规模较大

从1998年开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始大规模出口。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市纺织品服装出口86.4亿美元, 同比增长5.8%,较上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达66.6%,分别占全国、全省出口总额的6.8%和28.4%,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6.3和4.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66.3亿美元,同比增长6.2%;服装出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二、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

产业集群具有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的特点,因此,难以通过具体数值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予以界定,只能依据相关的统计数据,采用指标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本文以出口评价法为依据,从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两个方面构建了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4。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依据前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分别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绩效评价。

1.产业竞争力分析

综合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1)2006―2012年的7年间,绍兴纺织品出口额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定下降外,基本保持逐年递增发展趋势,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3);(2)集群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态势,基本处于逐年提高的状态,特别是2011年,顺差额达到了127.41亿美元,集群纺织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较强(见图4);(3)绍兴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在0.9以上,表明绍兴纺织产业和纺织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明显;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2012年达到32.47,说明绍兴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见表5)。总体来看,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表明了绍兴纺织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断提高。

2.创新竞争力分析

(1)人才竞争力分析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纺织人才队伍,他们能自如运用现代化设备,借鉴与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制约其发展的仍然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绍兴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少,档次低,各类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仅为3%左右,并且大多是知识面很窄的技术师傅,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能贯通原料、织造、印染、面料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凤毛麟角。

(2)科技竞争力分析

虽然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是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开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面料开发滞后,很多纺织企业停留在模仿阶段;纺织机械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为1%,低于国际水平的2%~5%。

(3)信息竞争力分析

与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较低的现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信息竞争力则相对较强。装备的信息化方面,绍兴纺织企业购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配套上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运用最多的是CAD技术。同时,绍兴拥有多个比较成熟的软件产品,纺织通网上贸易平台、纺织原料搜索与服务、印染企业管理执行系统等软件在纺织企业中有较广的应用。90%以上的纺织机械装备采用嵌入式控制软件,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管理方面,绍兴骨干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度达到60%以上,正逐步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面,绍兴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网上轻纺城”项目。截至2013年6月,网上轻纺城访问量高达200万次,会员注册数超过了165万人,共建立网上商铺40万家。

三、提升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已完成了最初的市场拓展,但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集群内部产业链档次偏低,高附加值的服装设计和品牌运作能力较弱,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非以价格为主,绍兴众多纺织企业在竞争中相互压价直接导致了其利润空间被压缩,整个纺织业的利润微薄。如何快速发展,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是集群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政府层面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但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从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看,正是在政府指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绍兴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1. 合理界定政府角色,加强产业引导作用

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针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但又是传统的产业集群这一现实,政府应制定合理规划,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集群内纺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集群内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关注中小纺织企业,促进集群的整体协调发展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忽视广大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中小纺织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虽然较小,但对整个集群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其金融支持的力度。

3.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政府部门要提高人员素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法制环境,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在产业集群内部,政府要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的转化,鼓励纺织企业的科技创新,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好竞争局面。

(二)企业和行业协会层面

1.优化营销渠道

优化营销渠道是提升绍兴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集群内的纺织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网络使生产商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降低成本。同时,以终端市场为中心进行营销渠道的管理,使渠道内各成员的关系由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通过传统的单一渠道向多渠道销售转变,提升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2.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至关重要,也是决定纺织品售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绍兴纺织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保证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集群内的纺织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整合集群的内部资源,提升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档次;加强集群内纺织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集群内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纺织行业协会要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扩大其在绍兴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专业技术部门间合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何晓英.金融危机下绍兴纺织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10(5):67,205.

[2]俞皓.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发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篇8

关键词:纺织印染 节能降耗 电能 现状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86-03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江东区”)位于杭州市东部、萧山区东北部的沿钱塘江区域,地域范围覆盖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5个街道的行政管辖区域及党湾镇部分用地。2014年8月28日,杭州市政府决定对“江东区”体制机制进行调整,提出“智慧大江东,魅力生态城”的目标,将大江东建设成为全球智慧制造业新节点、国家战略性制造业基地、浙江省产业新引擎。大江东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而作为江东区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印染行业更是首当其冲,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特点与大江东建设“智慧”“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形成强烈反差。在大江东产业升级转型大趋势下,节能降耗工作无疑是实现纺织印染行业可持续发展,转变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途径。纺织印染企业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管理创新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值得深思,节能降耗工作不仅与企业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更关乎整个社会环境的长远利益。

1 江东区纺织印染行业节能降耗的现状

1.1 江东区纺织印染行业概况

随着杭州新一轮发展目标与新城发展战略的提出,各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大型工业企业不断入驻江东,初步形成了以纺织、印染、化工、机械汽配为主的产业格局,用电需求与日俱增。2014年1~12月江东辖区内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累计用电量分别为:17051.47万千瓦时、188021.20万千瓦时、12488.87万千瓦时,产业结构电量占比分别为7.84%、86.42%、5.74%;其中工业生产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77.81%,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仅占总用电量的7.73%。目前,江东辖区内的支柱行业主要是制造业中的轻工业,以纺织印染企业为主,截止2014年底,江东辖区全行业共17119户,其中工业4846户,纺织业1030户,占工业企业数的1/5以上。纺织印染业属于高耗电行业,近年来,江东区纺织业的用电量占据了该区制造业用电总量的最大比重。(如表1所示)

为进一步分析江东区纺织印染企业的电能消耗情况,笔者调查了该区4家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印染企业A-D。其中,企业A自身拥有漂白、染色、印花、轧光等专业生产线,是一家集各类纺织面料的印染整理及其设计开发为一体的染整企业;企业B是一家创建较早、资金实力雄厚,生产设备先进,主要加工各类化纤、混纺织物的印染和后整理生产企业;企业C投资规模较小,主营涤纶和超薄化纤布;企业D主要面向外贸市场,专营印染特宽装饰布、全棉床上用品面料的知名印染企业。

通过调查了解,各印染企业的单产耗电量更多的决定于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各印染企业的单产耗电量总体呈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说明近几年大部分企业都做了节电方面的工作。其中A生产工艺成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且重视节能降耗工作,2014年入选首批国家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企业,节能绩效显著,单产耗电量最低;企业C因资金规模有限,仅局限于一些简单无低费用的措施,比如:通过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多用低谷电等,单产耗电量较高。

此外,江东辖区纺织印染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管理粗放,在建立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考虑节能降耗的问题,工程设计时并未系统的考虑厂房、水、电、热、汽等之间的设计关系,设计不规范,增加了节能工作的难度。一些纺织印染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用电、用能及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大,但相关设备、工艺、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中小纺织印染企业更是盲目的追求短期利益而无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纺织印染企业产品大多缺乏原创性,一次性染色成功率低导致企业生产消耗过高,且主要以生产低档印染产品为主,往往使用质量低的染化料,产品合格率低、回修率高,这些都是会增加企业的能耗,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节能措施无法落实到位。

1.2 江东区纺织印染行业节能降耗因素分析

1.2.1 外在因素

大江东正迈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的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方案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了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导向:发展传统主导产业(如:纺织印染)必须进一步细化集约、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的控制性指标,高标准设定并严格落实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确保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十二五”时期,江东辖区各工业园区围绕杭州市“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提升发展新型纺织业”的产业发展道路,以“强化生态、力推循环”的发展方向,运用高新技术和生态纺织技术重点改造提升染整产业,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与能耗的降低,推动纺织整个行业联动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稀缺、综合能源利用率低,气候变暖、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政府对纺织印染行业节能降耗管控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萧山有序用电协调办公布的江东范围48家高耗能企业清单中,纺织业就有32家。高耗能企业有序用电政策下达后,对江东支柱产业影响较大,日平均压减负荷在3.5万左右。杭州市政府下达的《2014年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任务书》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萧山区2014年能源“双控”工作的通知》(萧政办发[2014]23号)相关文件中再次明确,将印染、化工、铸造三大传统高耗能企业作为重点调控对象,对于未完成整治提升的印染企业责令停产整顿。这也是纺织印染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压力。

1.2.2 内在因素

电力、煤炭、热能和水等能源消耗成本占据了纺织印染企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能源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纺织印染业的运行成本和利润。而电能除了具有价格因素外,在还带有政府调控的特点,在电力负荷存在缺口、夏季高峰用电时期,高能耗的纺织印染企业往往受到限制用电的“特殊待遇”。一些纺织企业选择用柴油发电机发电,以实现生产的连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致使柴油需求紧张。江东区有个别企业甚至投资上马电厂,这无疑又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和负担。如一家主营印染化工的Q企业,2005年自行投资购买三台总功率6000千瓦的发电机组,但因市场不景气,加之经营不善,导致电能成本从10%~15%上升到30%~40%,最终因发电成本高昂,2008年拆除了发电机组,投资宣告失败,使得该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受到很大影响。

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纺织企业所用的电机驱动系统运行效率整体比国外低近20%,纺织机械、化纤机械在能源消耗方面都被称为“电老虎”,电力消耗十分突出。染整工艺装备中应用机泵频多,风机、泵类耗电有效功率仅占30%~40%,60%~70%的电能都消耗在调节风门、阀门及管网的压力降上,再加上实际负载常有变化及工程设计裕量大,造成“大马拉小车”,因此,机泵实际应用的总效率是很低的。若按工艺要求实施变频调速运行,节能潜力很大。

2 纺织印染行业节约电能的对策

2.1 优化生产工艺

纺织企业约有75%~80%的电能消耗用在了织造纱线和布匹生产上。纺织品在湿加工过程中,消耗的电能较小,但至少占纺织厂总电能损耗的15%,主要消耗在机械运转上。节电最佳方式是减少加工步骤。可以将湿加工与其他加工处理结合在一起,以减少洗涤和烘干的次数,达到节电的目的。若能减少转动和开启与关闭次数,则能节电20%。而烘干、附带树脂整理方面的节电潜力更是高达35%。印染企业应实施“染色一次成功”技术,降低返工回修率,重视生产在线测控系统的应用,按工艺所需实现精准的控制,运用自动称量和标准化配送系统,在提高产品优等率的同时,从源头上降低电能消耗。

2.2 更新技术设备

在动力机械的节电方面,若采用高功率且标准的电机,可节电3%左右。根据电机绝缘等级,电机使用高温油优于低温油。电机把电能转换为驱动能的过程也会产生损耗。最新开发的电机参数表明,电机使用的材料不同,消耗的电能也就大相径庭。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可引进目前国际上高效节能电机(HEMs),不但节能效果好,而且寿命较长不易损坏,不易受电压和负荷波动的影响,且只产生较低的热和噪声。

对主要耗电设备进行变频改造,也是纺织印染企业有效的节电措施。例如: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机水泵变频调速后,改变了水泵电机的启动方式,小电流、平稳加速启动,不仅降低机械应力,提高电器使用寿命,染缸节电20%左右,同时还使染色产品质量得到改善。热定形机平均热效率为25%,排气损失热能占60%左右,大多数企业因人工操作不可行,很少企业进行风门挡板调节,控制排气湿度在最佳值,合理设置排气量,若通过变频调节排风机转速,既节省热能,又节省电能。

此外,纺织印染企业大多属于连续生产型企业,照明时间长,灯具数量大,各生产车间的照明、空调等设备也具备一定的节能空间。在生产工艺允许的前提下,建议企业采用LED节能灯替代普通钠灯,热泵、冰蓄冷代替普通空调设备,将为纺织印染企业节省一大笔电费支出。

2.3 完善管理体系

树立全员节能意识,建立考核监督制度。纺织印染企业推行节能降耗的首要条件是鼓励全员参与,加强员工节能意识,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切实把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作为自觉行动,结合到日常工作中去。制定能源考核奖惩制度,推动员工节能降耗的行为,在岗位责任制中纳入了有关节能的操作,加强能资源的日常检查,消除设备空转等能源浪费。

加强企业能源审计,注重过程管控。目前纺织印染行业能耗缺乏一套科学评价的标准体系,已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要求。有实力的企业可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能源审计,提供能源分析账单,从全局、局部或系统的角度,针对企业实际生产状况,查漏补缺、有的放矢,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为企业提供节能降耗的改进措施和可行性方案。一体化水平高的纺织印染企业,建议引进成套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将原料、生产、管理、营销和商贸进行程序化综合性的科学管理,把纤维―纺织―印染―服装等上中下游的研发、订货、设计产销的垂直产业整合起来,实现整体快速反应系统化。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管理和控制,例如:在生产各车间安装电表等对电能消耗进行计量考核,并与员工薪酬挂钩,充分调动员工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根据订单合理调整操作时间,错峰用电,多使用低谷电。另外,应用计算机技术,为生产线配备自动测控系统,对于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均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

通过对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纺织印染行业节能降耗现状、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发现,纺织印染业属于高耗电行业,其用电量占据该区制造业用电总量的最大比重,印染企业的单产耗电量更多的决定于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尽管在政府政策压力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多数纺织印染企业采取了一定节能降耗措施,但是成效并不显著。该文从优化工艺水平、更新技术装备、完善管理体系三个层面,对江东区纺织印染企业降低电能消耗提出可行性对策,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行业优化升级,从而契合大江东“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一飞.纺织印染使用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 徐敏达,韦彦斐,迟春娟.浙江省印染行业环保综合整治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9):31-36.

[3] 高俊.印染企业节能减排状况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81-82.

篇9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等)和辅活动(含原材料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两部分来完成。”这些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是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较广泛研究的机构。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括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集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

(二)纺织业全球价值链构成

纺织服装业在区域兴起之初,其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到产业竞争中来,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一般选择从事该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竞争使得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进入障碍不同,附加价值的减少也就不一样。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全世界不同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着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售后服务等活动。

虽然纺织服装生产遍布全球,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的纺织服装生产已被逐步整合纳入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欧美国家和日本处于全球纺织服装业产业链的高端,它们拥有品牌,从事着最专业的服装设计及其他研发工作,引领着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风向标和时尚走向。东亚和南亚等地区包括中国的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经过长期积累,它们已经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已发展成为各类纺织服装的生产基地。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应当从生产制造环节最低端的产品加工出口开始,到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权,再到引进和吸收外来新技术,进入高端产品和环节,自创品牌生产和出口,逐步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升值,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二、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一)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

1.产业集聚度高,产品特色明显。宁波是全国最大的色纺纱生产基地、最大的大提花织造基地、最大的针织品生产基地、主要的家纺产品生产基地。宁波是中国服装最大的制造基地和主要出口城市,综合实力特别是男装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2.港通天下,地理位置优势大。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良港,毗邻上海和江苏,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给宁波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3.政府重视程度高。近年来,宁波市政府一直将纺织服装业列为宁波市的十大优势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支持。在2008年出台的宁波市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仍把高档纺织服装列入“5+5”产业之中,该产业将在政策上得到更多的倾斜和扶持。2009年底,宁波市政府制定了《宁波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主要企业的发展方向。

4.人力资源丰富。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为宁波造就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数以万计的纺织技术工人,以及一大批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等人才。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下,宁波纺织服装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接受国际性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环境

1.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10年以来,棉花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纺织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对企业的盈利影响很大。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工人人均月工资每年上升200-300元,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15%-20%,劳动力成本加上养老保险和福利,大约提高25%左右。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宁波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利润微薄,只能维持经营。

2.外贸环境恶化,出口风险上升。近期受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外贸出口环境恶化,出口增速下降。宁波的纺织服装产业是外向型产业,出口占比较大的比重,人民币升值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还迫使许多企业减少订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旦突破6.5,很大一部分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将会被压垮。

3.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日益明显。宁波土地资源稀少、一次能源短缺,纺织企业面临着比中西部纺织企业更加严峻的资源要素制约。随着宁波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用地用能问题日益突出。

4.企业研发缺乏前瞻性。宁波企业注重于对传统产品的研发,而开放型的调研和对外交流不足,对国际服装业的材料变化、工艺变化敏感度不高;研发人员视野及思路相对比较狭窄,跟不上形势发展;对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产组织流程付诸于生产上的应用缺乏进一步的掌控和研究。

5.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宁波纺织服装企业推进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波纺织服装业目前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研发、设计人才。高端人才的缺乏使得宁波纺织服装业模仿能力强,原创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重要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

三、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一)科技创新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技术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鼓励和吸引国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向宁波纺织服装业转移先进技术,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建设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

2.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增加对高新技术纤维领域、高档面料的研发的支持力度,尽快产生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走差异化道路,以不断获得的关键技术为基础,增强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开发出功能差异化产品,满足甚至是创造市场需求。

(二)品牌建设

宁波尽管拥有很多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品牌,但大部分企业通过承接外国公司的贴牌订单进行生产、出口。在内外部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缺乏自主品牌的贴牌企业生存和发展已经开始面临一系列严重危机,因此创牌成为宁波纺织业转型升级之关键。

1.企业实施从OEM向自创品牌转变。随着国内大型贴牌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技术水平逐渐增强,开始出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企业应该向自创品牌转型发展,以自有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2.现代服装业是一个时尚驱动的产业,从本质上说是眼球经济,一个服装品牌能否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不仅有品质、设计的因素,也与文化、创意等息息相关,宁波服装业应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引领服装消费时尚潮流,在品牌塑造上多体现文化和时尚内涵。

(三)内外销并举

外销是目前宁波纺织服装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实现内外销并举,是实现宁波纺织业平稳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一是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二是响应扩大内需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加快对国内营销网点的布局和建设。

(四)重视网络营销建设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建立于互联网上的新型营销模式,有其独特的价值优势:一是采用网上服装直销和网上服装促销等新的销售模式和管理方式,将会大大降低销售成本;二是企业可通过顾客留言等方式及时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结合服装销售数据分析,快速调整产品分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篇10

The research on water footprint of industry products is one of the focuses in current water resource field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from textile “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water footpri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lculating procedure.

水资源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水覆盖着地球表面 70% 以上的面积,总量达 14 亿km3。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比较匮乏。目前,全世界 26 个国家约 2.32 亿人口已经面临缺水,约 1/5 的人口得不到符合卫生标准的淡水,水资源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在当前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对水资源合理、高效、充分的利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解决严重威胁和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刻不容缓。

一、水足迹的概念

解决世界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不仅需要使用开源节流等传统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要在水资源应用的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虚拟水”、“水足迹”等相关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的关注。

水足迹(water print)的概念是荷兰水资源专家Hoekstra在虚拟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以描述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其核心思想来源于1992年加拿大经济学家William 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的理论。水足迹是一个多维指标,不仅可表示用水量,而且明确了用水的方位、所用水的类型和时间。水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或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这里所指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人类生活所必须的食物、日用品、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水足迹分为很多类:产品水足迹、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水足迹、划分地理区域内的水足迹、国民消费水足迹、商业水足迹等。各种类型水足迹又包括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等 3 部分。“蓝水足迹”是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消耗,“绿水足迹”是指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的消耗,“灰水足迹”是指水污染量。

二、水足迹的研究进展

虚拟水和水足迹的概念出现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经过近 10 年的时间,科学界认识到了虚拟水概念对平衡地区和全球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国际上关于各种类型的水足迹计算均有一定的成果。

迄今国内外学者关于虚拟水和水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外在农产品水足迹核算方面比较成熟,方法也较为统一,基本都是在彭曼公式、CROPWAT、CLIMWAT等理论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核算;国内对水足迹的研究理论及成果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区域或者宏观水足迹的层面,有少量农作物水足迹研究成果,但工业产品水足迹由于产业链长,需要的基础数据十分庞大,目前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在产品水足迹方面,农作物产品的水足迹计算方法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Chapagain和Hoekstra提出的产品“生产树”(Production Tree)的方法,另一种是Zimmer和 Renault基于对不同产品类型的区分的计算方法。Chapagain 和 Hoekstra对喝茶和喝咖啡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的水足迹进行了对比,他们计算出一杯咖啡的虚拟水含量约为 140 L,而一杯茶的虚拟水含量仅为 34 L,这表明选择喝咖啡产生的水足迹是选择喝茶的 4 倍之多。

动物产品水足迹的大小依赖于动物类型、饲养结构和动物成长的环境。Renault的研究表明每个人每天需要 1 m3水来维持生存,而以动物产品为主的生活方式每人每天就得需要 10 m3水,北非地区的少量动物产品摄取的消费方式每人每天需要 2.5 m3水,而以欧洲为代表的美国的大量摄取动物产品的消费方式平均每人每天要消耗 5 m3水。

由于工业产品虚拟水贸易占全球虚拟水贸易总量的 10%,而且相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工艺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Aldaya和Hoekstra研究了意大利面与匹萨生产所消耗的水量及其差别,得出单位质量的意大利面比匹萨消耗更多的水;Aldaya和Hoekstra研究了含糖碳酸饮料水足迹的计算。

国内在虚拟水和水足迹方面的相关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例如,何浩、黄晶等研究者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湖南省水稻水足迹,并分析了其历史变化和构成特征,水稻产品的水足迹包括水稻作物生长、产品加工等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数量;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分析了中国各省2000年人均水足迹,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足迹等于生产该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的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等。

三、产品水足迹的核算

产品水足迹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淡水总量,包括“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是在产品整个生产链基础上进行核算的结果,无论是农业产品、工业产品或服务部门的产品,其核算程序都需要生产链前一阶段的核算结果作为输入。

1.生产链各阶段水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可以将生产链分为两大部分:农业(或畜牧业)生产链和工业生产链。农业或畜牧业生产链阶段的需水量以种植或饲养的产品种类、生长周期和周围的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为主,灌溉方式、管理水平的高低等人为因素为辅。而工业生产链阶段的用水量主要取决于工艺条件、加工方式等人为因素。农业生产用水主要包括灌溉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中的水分、蒸腾作用耗水及施用化肥的水足迹等。据统计,人类用水中大约 70% 的新鲜水量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工业用水主要包括与生产加工相关的各种工序步骤的耗水、污水同化用水、供应链沿线添加物的水足迹以及工厂的日常开支用水等。

2. 产品水足迹的核算方法

产品水足迹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核算:链求和方法和分布累积法。链求和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仅适用生产系统产生一种输出产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生产系统中各种工序步骤相关的用水均可以完全归结于系统产生的产品。

分布累积法是一种根据输入产品的水足迹来计算输出产品水足迹的通用方法。假设生产一种输出产品时,需要许多输入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只需累加输入产品的水足迹再加上工序水足迹便可得出输出产品水足迹;另外一种情况是假设生产许多输出产品时,只需一种输入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输入产品的水足迹分配到各单独的产品中。

四、纺织品水足迹的应用研究

纺织品水足迹的传统定义是指在整个纺织品生产链中,从纤维原料生长到整个生产阶段结束所消耗的直接与间接水量,包括农业生产链用水与工业生产链用水两部分。

1.水在纺织企业的应用

除生产纤维原料的农作物生产或畜牧业阶段需用大量的水外,在纺织工业阶段水资源的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纺纱、织布工序的蒸纱、上浆用水及用来保持生产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的空调用水;染整环节的煮、练、漂、洗及后整理用水等。纺织工业生产中主要用水的工序如表 1 所示。

纺织业已成为耗水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纺织工业都很难降低湿化学处理过程中消耗的巨额水资源量。据测算,在纺织工业中,生产一件棉质衬衣就需要消耗 2 500 ~ 3 000 L的水;纯棉机织物的准备过程包括退浆、酸处理、漂白、丝光等 4 个单元,据美国环保部统计,1 个单元生产 2 000 磅布每天要消耗 36 000L水。

中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 2 300 m3,在世界上排在第 121 位,被列为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中国的水足迹总量(883.4 × 109 m3/a)为仅低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在淡水资源相当紧缺的今天,我国迫切需要引入纺织品水足迹的概念,一方面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了解纺织品的用水量,另一方面可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与污染量。

2. 纺织企业核算产品水足迹的重要性

对政府而言,核算纺织品水足迹可帮助淘汰行业落后产能,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对行业而言,通过核算纺织品水足迹,可提高整个行业的节水环保意识,为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企业而言,可通过核算自己产品的水足迹,了解生产流程,寻求可以节约用水的环节,为企业节约成本,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高在环保方面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水足迹信息的需求;对消费者而言,提高消费者了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用水的透明度,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引导消费者的环保性消费。

3.现行水足迹核算方法(整个产品链核算)应用于纺织产业的困难

一般意义的产品水足迹是将生产链所有环节中的耗水和污染考虑在内而估算出的用水总量 ,包括农业(或畜牧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两部分。但纺织品水足迹核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较精确核算产品种植(养殖)阶段“水足迹”存在较大困难。前面已经述及,影响种植(养殖)阶段水使用量的主要是自然因素,需要庞大的关于产地气候、环境的数据,在我国现阶段各种基础气象环境数据非常匮乏的条件下,核算难度非常大。

(2)产品种植(养殖)阶段水足迹在产品整个生产链中占很大的比例,基本在 70% 左右,计算精度低而人为可改变的程度小,使得工业生产链部分的节水工艺与非节水工艺的最终产品水足迹差异非常小,难于对产品的水足迹进行有效的比较,不能充分发挥产品水足迹对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3)纺织产业链中用到大量的辅料和添加剂,这些添加物在纺织行业的名称并不统一,种类千差万别,这些辅料和添加物的水足迹的核算有一定难度。

(4)从农业到工业的链太长,不定性因素较多,无论采用链求和方法和分布累积法,都需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每一产品的水足迹数据,计算最终产品的水足迹较困难。

4.基于行业特点构建新型的产品水足迹核算方法

基于以上问题,尝试将核算重点放在工业生产链上,研究范围界定为自纺织纤维进入工业生产阶段直至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这样就解决了产品生产链长、农业水足迹核算困难等问题,且农业用水主要是植物、动物的自然需求,难以大幅度降低用水消耗,而工业过程可以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流程,从而大幅减少用水量。尝试定义纺织品“生态工业链”的水足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加工用水,主要是指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加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水;另一方面则是供应链用水,主要是指纺织品在生产加工中所添加的物质所包含的水足迹。

5.纺织品水足迹核算步骤

(1)设定目标:水足迹研究可用于多种用途。如果用于人们对水足迹的宏观了解,估算产品水足迹的某个区域的平均水平即可。如果是针对某种产品设定节水目标,则需要提供更加详细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此外,必须将水足迹评估嵌入更广泛的一体化考虑因素中,而不仅是水本身。

(2)选择产品,可以包括所有的纺织品类型。

(3)根据目标的设定确定水足迹的核算边界。当目标是企业时,边界的设定应按照工业生产链来划分。边界不包括的内容有:非实质性水资源消耗(不超过总水足迹 1% 的消耗),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投入,运输用水等。

(4)确定“生态工业链”。“生态工业链”是一个新的定义,包括原料进厂加工到产品出厂所有工序中的耗水环节(生产用水与供应链用水),它为水足迹核算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并为指导数据收集和水足迹的核算提供了参考。

(5)收集数据。数据的采集需要考虑以下问题:① 应该有确切的时间期限(日、月、季、年);② 产品的相关地点应有的具体程度;③ 数据采集要尽量使用一手数据,若不能获得一手数据,在使用二手数据时,要有理论支持;④重现性问题,例如,一名独立的操作者可再现结果的可能性是如何?把以上问题界定好,采集的数据才具有科学性。数据采集完成后进行核算,并确定精度。

(6)完成目标。根据核算过程与结果,检验可以节水的环节,提出节水的可行性措施;在统一质量的前提下,核算出产品的水足迹,或在产品之间进行水足迹比较。

五、结论

通过分析,核算纺织品“生态工业链”水足迹是可行的,但下列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1)“灰水足迹”进行同化应采用怎样的水质标准。

(2)对于纺织品“生态工业链”水足迹的核算方法,是否能够抓住产品耗水的主要矛盾,如在纺织品之间进行水足迹比较,应该采用怎样的质量标准。

(3)对于纺织品水足迹核算需要有企业的支持,需要去若干家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尽量获得一手数据,对于数据的获得和转换需要有哪些标准与规范作为参照?

(4)对于纺织企业公共用水的分摊原则不确定,如要设定分摊系数,尚需具体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洪孝. 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9.

[2] Hoekstra A Y,P Q Hung.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A].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1[C]. Netherlands,Delft: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2003.

[3] Wakemagel M,W Rees.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 Gabriola Island,BC,Canada: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4] 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f Livestock and Livestock Products[A]. Virtual Water Trad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C]. IHE Delft,2003:49 76.

[5] Zimmer D,Renault D. Virtual Water in Food Production and Global Trad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A]. In: Hoekstra,A.Y.(ed),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Research Report Series[C]. 2003.

[6] 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The Water Needed to Have the Dutch Drink Coffee[A].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4[C]. Netherlands,Delft: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2003.

[7] 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The Water Needed to Have the Dutch Drink Tea[A].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5[C]. Netherlands,Delft: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2003.

[8] FAO(2003a)CROPWAT model[EB/OL]. Website:http://省略/ag/AGL/aglw/cropwat.htm.

[9] Zimmer D,Renault D. Virtual Water in Food Production and Global Trad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A].Virtual Water Trade[C]. IHE Delft,2003:93 107.

[10] Aldaya M M,Hoekstra A Y. The Water Needed for Italians to Eat Pasta and Pizza[J]. Agricultural Systems,2010(103):351 360.

[11] Ercin A E,Aldaya M M,Hoekstra A Y. Corporate Water Footprint Accounting and Impact Assessment: The Case of the Water Footprint of A Sugar-containing Carbonated Beverage[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0.

[12] 何浩,黄晶,淮贺举,等. 湖南省水稻水足迹计算及其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294 298.

[13] 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 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 冰川冻土,2005,27(5):774 779.

[14] Bruinsma J(ed).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15/2030: An FAO Perspective. Earth scan,London,UK,2003.

[15] Arjen Y Hoekstra,Ashok K Chapagain,Maite M Aldaya,et al. Water Footprint Manual[M]. Water Footprint Report,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