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环境信息报告主体;利益相关者;博弈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Game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SUN Zhimei, LI Xiulian, ZHANG Xuli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f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cludes both micro and macr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The analysis of game pattern brings in variabl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enalty, reputation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which enrich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stakeholders taking part in repor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aising penalty, focusing on environmental reputation, promoting a supply side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cost.

Key words: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一、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报告中城镇化被提到了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称为“新四化”,四者要实现同步、协调发展。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其中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同时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1]

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注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关注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民生与福祉的提高,建设美丽城镇。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伦理问题。[2]散杂居民族地区由于其分布面广、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道路上,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为环境信息报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语境。

本文基于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背景,着眼于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借鉴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进行分析。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手段。[3]环境信息报告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的内在机理,为治理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引导,为协调城镇化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提供一种有效机制,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环境信息的报告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如政府可据以进行环境规制,金融机构决定是否给以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为环境信息报告的实践产生了引导和约束作用,环境信息报告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为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特殊问题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信息,也为实现散杂居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

事实上,为了清晰地界定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有必要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作出界定。基于我们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包括基本的两类:微观环境信息与宏观环境信息。前者如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等;后者如城镇化三废治理情况、城镇森林覆盖率等信息。因此,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主要是企业与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但是企业考虑到信息的报告所产生的市场效应以及趋利避害的自利动机,往往会在报告与不报告之间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政府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主体。但是,在实际履责过程中,可能存在政府监管的缺失。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相关者

就微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社会公众、社区等。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企业环境行为是否合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是否报告属于政府监管的范畴。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城镇化建设中提供资金。而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会对周围环境与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公众和社区的环境信息关注点。此外,在城镇化背景下,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城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占地行为,农民的利益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侵害。因此,是否征用土地、如何补偿以及工业建设对土地造成的影响等信息都成为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与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了博弈。

就宏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会公众以及民间环保组织。其中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提高、饮用水安全的保障等等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此外,民间环保组织逐步壮大,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三、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模型

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的决策者们的行为。[4]参与博弈的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某一主体的受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策略的选择,还取决于其他方的行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同样充满博弈。以下对企业(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与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一)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

企业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政府有监管与不监管两种决策。企业若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则需要为之付出成本,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罚款(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不报告环境信息受到的罚款为F;政府监管的成本为C2,不监管的成本为0。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将产生社会收益,假设社会收益为Rs。

企业在环境信息报告中往往存在短视行为,倾向于隐瞒环境信息,尤其是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

当政府不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成本为0。由于C1大于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受到罚款F。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应该选择监管;并且当政府监管时,若F足够大,则企业会选择报告。

长期来看,企业如实报告(不论有利信息还是不利信息)可以体现环境声誉,报告环境信息将获得私人收益,假设基于声誉效应所获得的长期收益为Re。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长期博弈矩阵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长期博弈

长期博弈下,当政府不监管时,结论与短期博弈下相同,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若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但是基于环境声誉会获得收益Re,可见净收益为Re-C1,此时,社会净收益为Rs-C2;若企业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处以罚款F。因此,两权相害取其轻,只要Re大于C1,F足够大,企业会选择报告。

(二)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环境盛誉收益为Re,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丧失基于环境声誉而获得的收益,即产生机会成本,为-Re,公众监督成本为C3,不监督成本为0。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1>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环境声誉收益为Re,净收益为Re-C1,不报告则会产生环境声誉损失为-Re。只要Re>C1,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损失-Re。

(三)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政府是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与公众的博弈中,政府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4,基于环境声誉产生的收益为Rg,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产生环境声誉损失(即机会成本)为-Rg,公众监督成本为C5(公众监督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不等于监督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故假设为C5),不监督成本为0。政府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4所示。

图4 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政府报告环境信息会产生成本C4,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4>0,因此政府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政府报告会产生成本C4,环境声誉收益为Rg,净收益为Rg-C4;不报告时,丧失环境声誉收益,也即产生机会成本-Rg。只要Rg>C4,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

四、政策建议

环境信息报告是一个供需相互博弈的过程。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中,企业与政府是环境信息的主要供给方,公众等其他主体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环境信息的需求方。只有从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两个角度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环境信息的供需平衡。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信息报告机制

企业与政府负有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的关注,会对企业形成影响和压力,而企业对此压力的积极反应是将环境纳入企业的战略视野,对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评估标准做出应变,从而承担起企业的环境责任。[5]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企业报告微观环境信息时,政府不监管、公众不监督将会导致企业不报告的结果,因此政府监管、公众监督显得格外重要;政府报告宏观环境信息时,公众不监督也将导致政府不报告的结果,因此公众监督尤为重要。将这一结论加以推广可知,需求方的作为与不作为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建立与规范化,都成为必然之举。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博弈,可以有效地推动环境信息实质性需求的形成,有助于实现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主动供给。

(二)提高环境罚款力度

基于前文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无论是短期博弈还是长期博弈,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只要环境罚款F足够大,则企业理性的选择就是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因此,为了使企业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就要加大环境罚款力度,或者采取其他环境规制手段,增大企业的环境违规成本,促使企业不得不报告环境信息。

(三)注重环境声誉效应,推动环境信息供给侧改革

与以往的博弈分析不同,本文在分析时引入环境声誉变量,即企业环境声誉收益Re,政府环境声誉收益Rg。企业或政府长期的报告实践会形成环境声誉,表现为正声誉或负盛誉,正声誉会给报告主体带来环境声誉收益,负盛誉会给企业带来环境声誉损失。前文研究结论得出,只要Re、Rg大于各自的环境信息报告成本,则报告是主体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为了提高环境信息报告质量,应该更加着力于从环境信息的供给方角度进行改革,使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意识到环境声誉效应,注重环境声誉的正积累,使其获得的环境声誉收益大于环境信息报告成本,才能从根本上使报告主体产生自愿报告的动机。

(四)促进社会成本内在化

在当前城镇化的状态下,城镇化所带来的收益大多由企业攫取。但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是由社会来买单,因此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为了保证城镇化成果的合理分享,应建立正确的成本效益关系,促使社会成本内在化,由企业来承担,具体而言,可以从事前和事后两种思路展开。事前将环境治理成本内化到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实践中,或者事后由企业来承担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或环境恢复费用。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2014-03-16

[2]朱磊.中国城镇化的环境伦理审视[J].浙江社会科学,2016(1):84-89

[3]王华,郭红燕,黄德生.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6(1):83-86,91

篇2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业的高速成发展,电信部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逐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使通信网络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就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代替低效、繁琐的手工方式。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这时移动通信网本地网管系统就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它能够处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数据信息,使你可以简单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关系,而不必不断地访问数据库。

在通信网络中,大量的设备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时,有大量的处理如果通过地图来进行,则会又方便又直观。因此在网管系统中,引入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基站、小区等各类通信网元的分布情况,并对网元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浏览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选题背景出自项目“移动通信网本地网管系统”。该系统立足于tmn,以操作维护、环境监控工作为重点,实时监测全网的运行情况,快速响应网上的各种事件,提供性能分析报告,不仅为设备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术手段,而且为网络优化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理视图作为本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使用gis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将各类通信网元按地理位置显示成一个分布图。用户可以对图进行操作,也可以对网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进行查看和分析处理。地理视图是直接与用户交互的前台界面,其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用户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可见地理视图在此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还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管理、商业销售等领域的软件开发中,因此,研究和开发gis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三、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毕业设计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库存、internet网络应用、mapinfo和asp技术。

系统的gis软件平台采用了mapinfo公司的maxxtreme。mapxtreme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地图应用服务器,可以通过internet或企业内部的internet向用户地理信息。

该地理视图系统是浏览器/地图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需要windows nt server。其中

地图服务器:windows nt,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mapxtreme

客户机:windows 95/98。

由于采用了maxxtreme,使系统在结构上成为浏览器/服务器的形式,顺应了企业内部网向intranetx演变的潮流。在服务器端是用微软的asp技术,需要用到其中的activex和vbscript技术。

地理视图子系统要通过socket通信方法从网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获得有关各种网元的数据流,对通信网中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分析与显示,并将处理所得数据传入数据库,以便进行信息查询,同时数据库要动态更新。可见,本次毕业设计既需要了解硬件知识,又需要有较熟练的软件编程能力,既需要计算知识,又需要通信知识,是我所学专业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本次设计具有较高难度,但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我一定能高质量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任务。

四、进度安排

3月20日-4月15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4月16日-5月10日

划分软件工能块,进行方案论证,编制软件。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供水管网;管理系统;C#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3-3423-03

The Application of MapXtreme6.6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the Important Technical Analysis

ZHANG Hui-zhe, CHEN Hong

(Shanghai Urba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Shanghai 20121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based on MapXtreme groupware designed by Mapinfo and C# language designed by Microsoft.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system function block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 of the existing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the important technologies of system implement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solutions are offered. The modeling process of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the example of modeling is also presented.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can be efficiently built up by using MapXtreme.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C#

城市供水管网构成复杂、规模巨大,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供水管网的规模愈来愈大,传统的人工管理纸介质图纸的模式已非常不适应供水企业服务社会与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采用高新技术建立科学、准确、完整、动态的城市供水管网管理系统具有现实意义,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实现城市供水管网高效管理的主流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管理大型复杂空间数据的实际手段,它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采用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实际需要,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满足用户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并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方式为辅助决策提供支持。因此,结合GIS工具软件与当今可视化开发语言的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就成为GIS应用开发的主流。它的优点是既可以充分利用GIS工具软件对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分析功能,又可以利用其它可视化开发语言具有的高效、方便等编程优点,集二者之所长,不仅能大大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而且使用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具有更好的外观效果,更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尤其是利用GIS功能组件进行集成开发,更能表现出这些优势[2]。MapXtreme正是MapInfo公司为了支持Microsoft的框架,重新设计MapX和MapXtreme for Windows代码库体系结构的新产品[3]。

本文主要介绍以Mapinfo公司的MapXtreme组件为基础[4],利用Microsoft公司的C#语言开发的某供水企业的城市供水管网管理系统和其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1 系统功能结构

根据现代供水企业对于“运行节能、维护降耗和抢修准确”的新需求,并利用GIS系统强大的图形和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对现代城市供水管网管理系统进行概要性设计[5],系统的组成和本产品同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和接口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主要由管网建模、查询统计、运行状态监控、爆管事故分析、系统维护、使用帮助等6部分功能组成。系统的支撑部分来源于MapXtreme、Visual Studio2005 C#、模型图元(6个基本建模元素)和Weblogic网络服务(B/S使用),控制部分为现有供水管网系统的管理规范。整个系统的输入部分为用户的界面操作,包括鼠标Click和字符输入等一系列的界面输入操作,系统将按照界面的操作定义,解析用户的操作意图并实现对应的功能,输入部分还包括GIS .Tab格式的地理信息文件数据。整个系统的输出部分为城市供水管网模型(图层化的网状结构)、查询统计报表、动态的监控曲线、运行分析报告、渗漏分析报告、爆管分析报告、爆管抢修单、系统应急预案等若干图表结合的用户定制文件。下面简要介绍主要模块的具体功能。

1.1 管网建模模块

此模块是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主要入口,主要功能:属性数据输入,包括按管线、管段、管点进行属性输入,添加节点符号,输入节点属性,定义管段划分,添加阀门、消防栓等管网要素符号,输入要素属性,添加三通、四通等管件符号;空间数据输入,包括绘制、删除矢量管线、管段、管点图形;键盘输入管线、管段、管点;由MapInfo地图文件直接读入;管网编辑与更新,包括对管线、管段、管点空间数据的编辑与更新;对管线、管段、管点属性数据的编辑与更新;对各种节点、管网要素、管件符号的编辑与更新;

1.2 查询统计模块

此模块可以实现双向查询。该模块主要功能如下:具有放大、缩小、漫游等浏览工具;图层控制;用户可通过从图上选择一定范围内的目标而显示其相关的属性信息,如点查询、矩形查询、缓冲区查询;提供按名称、编号、直径、路名等管网信息进行模糊查询,并可以迅速准确地定位用户所需的管网要素,如管段、阀门的定位;提供支持标准SQL语句的SQL查询;提供灵活多样的统计方法,可以按口、材质、年代等属性对管线及管网要素进行统计,并输出统计结果。

1.3 爆管事故分析模块

此模块为关闸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主要功能包括:根据故障位置计算最小停水范围和停水管段,确定需关闭的阀门,列出受影响用户,为决策提供支持;遇到阀门故障,系统可以向下进行延伸计算;输出计算结果和阀门图,供抢修使用。

1.4 运行状况监控模块

此模块是对管网进行平差计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根据水力计算结果进一步确定各水源的供水区域、供水路径、供水分界线以及绘制等水压线;可以直观了解管网的运行情况,供分析者使用,如动态闪烁各管段中的水流方向,显示节点到水源的供水路径,以不同的颜色表示管网中个水源的供水范围等。

1.5系统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为系统管理员管理用户权限和定制数据备份,以及普通用户定制个人信息。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权限管理;用户资料管理;数据备份;修改个人设置;工具栏设置;系统注销与退出。

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1 数据采集与传输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是准确地进行事故分析的前提,其也成为事故分析的瓶颈。数据采集系统应采集到分布在供水管网上的测压信号(管网压力)、管段流量、各水厂泵的运行参数、当前功率因素、水厂进/出水量等。数据传输系统需要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实时地传递到控制中心的供水管网管理系统,从而监控整个给水系统的工作状况。可采用无线通信网络进行信号的传输,其中监测点的布置可参照参考文献[6]进行优化布置。

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采集到的数据要输入数据库中便于后续的分析。供水管网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前者由地形图空间数据(X,Y坐标、海拔等)和供水管网组成成分(管线、阀门等)空间数据(X,Y坐标、海拔等)组成;后者由地形图属性数据(如建筑物名称等)和供水管网组成成分(管线、阀门等)属性数据(管径、管长等)组成[7]。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地理底图数据、点对象、线对象。地理底图数据包含最基本的信息,如道路、建筑物等;阀门、水塔、水库等的空间数据形成的点文件;管线的空间数据形成的线文件。根据供水管网的实际情况,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管线、节点、阀门、水库、水塔、水泵六个元素,其属性数据库结构可综合设计为6个关系如下:1) 管线数据表(属性有:编号、起点节点、终点节点、管径、管材、铺设年代、是否防腐、用户类型);2) 节点(用户、三通、四通、堵头)数据表;3) 阀门数据表;4) 水库数据表;5) 水塔数据表;6) 水泵数据表。系统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配合使用,对建模元素属性数据进行设计。

2.3 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关联

系统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对属性数据进行了设计。每个建模元素有很多属性信息,另外系统进行事故分析时,需要查找故障点,及元素的空间信息,因此必须将每个元素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相关联。解决的方案是通过地图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中的公共标识符(唯一的ID号)实现两者的连接,通过每个元素的ID(表的主码)属性对图元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如下为此实例中用C#编写的建立地图空间数据表的程序,在新建的.Tab表中插入了ID列,用于标识每个元素,并可与属性数据表中的ID列进行双向查询。

MapInfo.Data.TableInfoNative tableInfoNative;

currentTable = "Temp";

tableInfoNative = new MapInfo.Data.TableInfoNative(currentTable);

tableInfoNative.Columns.Add(MapInfo.Data.ColumnFactory.CreateStringColumn("ID",10));//新建表插入ID列

2.4 爆管事故的分析

爆管事故分析程序的设计的关键在于数据库的结构设计,良好的数据库结构可以提升系统的分析效率和准确性[8]。基于属性参数,可以建立阀门、节点和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程序在数据库中以事故管段的上下游节点为起点,进行有无阀门的判定,然后搜索与该上游节点与下游节点相连的管段,再进行判断有无阀门,并以此向上下游搜索阀门,直到与事故管段相关的所有可能的管路上都找到阀门为止。

通过以上的阀门搜索过程,可以找出使事故发生处停水需要关闭的阀门。但是在这些搜索出的阀门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必关闭的阀门。如果关阀搜索过程中得到的所有阀门中某些阀门属于断水管段集合,则该管段上的阀门属于不必关的阀门。因为该管段的两端都不存在通水管段,该管段已经是停水管段。因此,要通过搜索过程找出这些不必关闭的阀门。确定需要关闭的阀门后,还需进一步根据用户的等级进行分析,确保大用户断水时间尽量缩短,或改由旁路进行短期供水。

2.5 抢修方案的实施

可通过建立先进的GPS卫星测量和定位系统进行实现,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对闸门快速进行定位,赢得抢修时间。在应付突发事故的时候,管网维护人员通过GPS定位所处地理位置的坐标(经度、纬度、高度),然后将数据打包,中心调度的决策人员利用GIS平台提供的分析功能分析,通过调度指令将采集到的相关阀门坐标传输给GPS接收机,GPS调用坐标数据便可实时动态地找到阀门或检修井的准确位置,实现供水管线的自动监控和抢修。

3 供水管网模型的建立

在供水管网管理系统的建立过程中管网模型的建立是管网分析的基础,可以将模型的建立及分析分为图2的几个主要步骤。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数据录入是重要的环节。供水系统的数据录入有三种方式:外业测量数据、施工图矢量化和数据转换。外业测量数据将外业测量成果在GIS软件平台上直接形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方便准确,但是成本较高;施工图矢量化是采用对纸质施工图扫描矢量化,数据精度主要由底图质量和数据录入人员控制;数据转换是从CAD等电子格式数据通过数据转换的办法,生成城市供水系统数据。此系统综合采用外业测量数据和数据转换两种方式生成模型图。图3为在此系统中使用管网建模元素生成的某一区域的水管网建模图,可进行相应属性数据的输入,并实现了自动标注功能。供水管网事故的分析将在后续的论文中给出。

4 结论

GIS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融合的先进技术,其技术体系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并随之建立起大量专业性的GIS软件系统,是现代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依据某供水企业设计开发的城市供水管网管理系统为实例,介绍了系统基本的功能模块及其关键技术,并给出了建模实例。实践证明,通过此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了供水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MCKINNEY D C,CAI X M.Linking GIS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l:an object-oriented method[J].Environment Modeling & Software,2002(17):413-425.

[2] SMITH L A.Option for Leak and Break detection and Repair for Drink Water System[M].Battelle Press,2000.

[3] Babovic V.A data mining approach to modeling of water supply assets[J].Urban Water,2002(4):401-414.

[4] 刘光.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教程一语言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80-285.

[5] 黄宇阳,许仕容.给水管网图形信息系统的研究[J].给水排水,1998,2004(10):36-39.

[6] 郭思元,刘遂庆,陈嵘.给水管网压力监测点的优化布置[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12):82-84.

篇4

关键词: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

1 概述

目前管道已成为全世界第五大运输工具,中国石化长输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2.22万公里。长输管道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绵延数千公里,沿途环境复杂,频繁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河流、公路、铁路,安全风险管控难度大,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污染水源和自然环境,产生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炼化企业管网同样非常复杂,如人体血管般网状交织在一起的工艺管网是石化企业的“动脉血管”。工艺管网的图纸、资料是企业规划建设和生产调度指挥所需的重要基础信息,掌握和摸清工艺管网现状,是企业优化工艺生产管理的需要,是防灾和应付突发性重大事故的需要,对维护企业正常运行、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重装置管网前期设计建设、重设备资产完好管理”传统管理思维模式下,作为石化企业“动脉血管”的储运管网系统常被完全等同于设备资产进行管理,而企业日常工艺生产调度及管网优化维护所需的管廊架、管道和阀门等属性信息在建档时甚至往往未被系统化的纳入资料建档范畴。面对大量纸质资料文档和“被信息化”的电子文档,管理及操作人员往往仍无从下手快速查询到工艺指挥调度或临场应急决策所急需的应用信息。

随着石化生产装置数量的增长、化工管网规模的扩大及企业管理操作人员的精简和岗位更替,完全依靠优秀员工个人经验和脑力记忆,来准确确定工艺管线的分布走向、阀门位置功能,并根据生产参数变化及时进行调度指挥或生产操作的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操作及管理需要。

2 项目建设必要性

2013年11月22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输油管道原油泄漏发生爆炸的事故中,暴露了很多问题:①无法准确掌握管道/站库本体的腐蚀、泄漏情况;②对管道周边的高后果区、占压、土壤、市政管网的交叉/交互、焊缝等相关信息对管道带来的风险没有科学的评估,造成风险研判失误;③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不当等等。因此国家对油气管网及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问题空前重视,进一步明确油气管道安全运营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建立完整性管理系统,支撑管道风险预防式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建设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将实现“标准化、数字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五化的目标,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中国石化管线管理的“五大转变”:一是管线资料由分散、纸质化向集中、数字化转变;二是安全管控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三是管线生产运行管理由相对独立向共享协同转变;四是资源调配由局部优化向整体优化转变;五是管网信息系统由孤立分散向集中、集成转变,全面支撑管网“安全、绿色、低碳、科学”运营。

3 项目建设内容

总体建设蓝图:建设“标准统一、数据集成、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和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上下贯通的5大应用模块“管线数字化管理、管道完整性管理、管线运行管理、应急响应管理和综合管理”和1套标准规范、安全可靠的支持环境,满足总部、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对管线安全运行管理的要求。

①管线数字化管理:分为基础数据维护、管线文档资料管理、三维模型管理、二维地理信息管理四部分。基础数据维护为二维、三维应用提供数据;文档资料管理对管线的各类设计和施工资料进行管理;三维模型管理按照模型类型和企业性质分类管理;二维地理信息管理对二维矢量图层、影像、二维数据的描述信息、二维数据编码信息进行管理,最后统一二维地理信息服务。

②完整性管理:依据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及标准规范,建设管道业务活动管理、高后果区管理、风险管理、完整性评估、维修与维护和效能评估六大模块,实现对完整性管理业务和数据的统一管理,并进行智能化分析决策。

③管线运行管理:对油气管线在温度、压力、流量及介质中硫化氢等危害物质含量进行监控和报警分析;建立和集成输送配置计划和工艺调整方案;生成日常运行统计台账、长输管线运行日报、运行月报等分析报告,建立长输管线调度优化和仿真模拟模型,实现调度排产优化和管线运行模拟演练。

④应急响应管理:借助二维、三维平台实现应急资源的自动搜索和联动;通过配备移动视频和检测设备实现应急抢险现场监控;通过三维模型实现爆炸、漏油、环境等方面的事故模拟。

⑤综合分析与展示:采用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展示等技术,集成各企业相关系统功能与管线实时数据库,对各企业管网进行在线模拟和综合监测与分析。在总部及事业部层面,可实现对管网各类信息的多维度集成与展示。

4 实施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智能化管线管理将实现管理模式的变革,使得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预防、变人工协调为系统自动化、变独立模块分析为专家系统管理分析、变数据采集为自动数据采集识别并调整状态。

篇5

关键词:防雷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经历20多年的发展,随着常规检测业务的扩增,以及社会公众对防雷技术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传统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模式逐渐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化发展的阻碍。存在着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模式陈旧、过程监管度不足、人力资源和办公资源利用率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周期长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陕西省防雷中心通过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业务管理、协作、决策、运营分析等日常防雷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并逐步推广至全省各地市级防雷技术服务机构,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全省防雷业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1设计思路

通过构建一条从检测申请、现场检测、过程监控到服务反馈的信息化闭环处理通路,设计一个适用于全省连接检测客户、检测机构和管理部门的多用户防雷业务信息化协作平台(见图1)。通过该系统可实现检测安排自动化、外出记录实时化、报告通知规范化、申请审批流程化、调价收费智能化、目标绩效数字化。全省在统一的技术架构、操作方式、数据结构和信息接口的基础上,结合各地防雷检测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现状,针对各地实际管理模式和检测业务状况,开发满足各地特色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为各地市防雷机构提供基于web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陕西省防雷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检测管理模块、移动检测系统模块、地理信息系统模块、质量控制管理模块、雷灾事故调查模块、工作量化管理模块。系统主要采用了Http长连接技术、Web图表技术、数据仓库技术、GIS及标记渲染技术、分布式服务技术、Javascript富UI技术等实现.

2主要功能和模块

2.1检测管理

防雷检测业务包括新建项目防雷检测、首次检测、定期检测、改扩建项目检测四种,覆盖了从受检单位信息管理、检测预约和受理、检测计划书、检测报告、报告和合格证发放到转定期检测的整套防雷业务流程。各检测类型的查询界面均可按多个检索条件进行筛查,并对查询的各信息列进行正、倒序排序,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查找信息。实现了所有环节产生的数据信息集中式数据库管理,数据统计实时监控、共享,以单据、表格和word等不同方式提供用户访问[1]。审批过程采用流水化审批流程作业,待办工作自动推送和办理过程自动记录。管理人员随时掌握第一手业务工作资料,直观了解项目的进度。检测报告、检测计划书、检测协议向导式生成,实现了文档内容、项目、格式的规范统一。

2.2移动检测系统

移动检测模块应用物联、智能算法、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利用现代移动终端,通过实测数据现场录入、隐患拍照记录、客户手签确认生成原始记录表和草稿状态的检测报告,将现有防雷信息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功能同外场防雷检测相衔接,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相结合,信息及时共享,极大地提高了防雷检测信息化操作水平,同时改变了过去手工填写原始记录表的方式,减轻防雷从业人员工作量,通过无纸化作业,实现了现代智能的工作模式。

2.3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管理信息的地理位置可视化,功能包括单位分布、场所分布、检测定位等。通过精确定位地理坐标基点位置、半径、时间等信息,可有效展示服务项目所在地周围的闪电、积涝、暴雨、大风等气象信息,特别是利用闪电定位仪数据分析的地闪密度[2]。结合业务车辆GPS管理系统,实现车辆信息查看、定位、轨迹回放等功能,达到外出业务的全程有效管控。

2.4质量控制管理

系统质量控制管理主要包括质量抽查、质量征询、不合格记录等内容,主要功能是衡量员工日常业务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水平。当发现某一业务板块,如:检测计划书、检测报告、整改意见、雷灾鉴定报告等信息错误时,系统提供了警示处理机制,灵活的警示参数设置及完善的错情记录,帮助用户对相关数据进行管理。一旦有警示工作待办或者出现错情,系统会依据权限不同给相关用户信息推送,方便用户及时处理。同时错情人员可对有异议的违规记录进行申诉,申诉通过则注销相关违规记录,申诉未通过则违规记录信息将进入公示并纳入考核,进而提高业务质量。

2.5雷灾事故调查

此模块包括涵盖从事故接报登记、成立雷灾调查组、制定调查计划、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评估、编写调查报告、资料归档等整套雷灾调查鉴定业务流程。设置气象、环境、历史、建筑物及设备、事故现场数据信息采集录入等必备环节,以保证调查报告的科学、公正以及证据的完整性,严谨的业务流程控制实现了雷电灾害事故调查鉴定工作的信息化[3]。

2.6工作量化管理

工作量化管理模块包括量化活动管理、量化管理分析(量化统计、分析报告)、个人量化等功能,可以有效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进行图形化分析,为后续工作的分配提供决策依据,有效改变过去工作量无法实现数字化统计的落后状态。可针对历史检测工作进行年度检测高峰期分布和发展趋势分析,辅助决策者提前进行工作安排和资源计划等。

3主要特点

(1)标准化结合个性化。该系统充分利用各市已有的网络和软硬件资源,科学组织防雷检测业务数据结构,在检测组、检测所、各职能部门之间搭建起一套跨部门、多岗位的协同工作平台。(2)软件平台统一化。系统采用统一技术架构、操作方式、数据结构和信息接口;通过质量监控管理模块对各市防雷机构业务状态进行实时集中监控,在第一时间发现各地系统运行故障并进行干预处理。(3)各地管理个性化。在平台技术统一化的基础上保障各地管理个性化需求。各市通过权限管理进行各自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能的自定义设置,配置系统开启和定制本地业务功能及流程,通过本地报表和统计公式系统完成各市防雷报表内容设置。(4)业务流程自动化。业务流程建模完成后,系统自动根据流程定义步骤和处理人进行待办工作推送,处理完成后根据处理结果选择不同分支进行下一步工作处理推送。工作处理以自动流水化方式进行任务传递,全面保障业务标准化和规范化,业务处理周期大大缩短,工作效率明显提高。(5)工作记录信息化。防雷检测、技术评价、雷灾鉴定等所有业务处理实现无纸化办公,数据经过传送存储加工等环节最终形成基础台帐和可满足各岗位共享需求的业务决策和参考信息。(6)决策管理智能化。业务处理记录、历史同期数据、趋势变化方向等决策基础数据通过图形系统以曲线图、环形图、时序图和区域图等方式进行决策信息直观显示;同时通过各种图表方式进行业务管理阈值显示,避免海量基础数据对核心管理信息的淹没和隐藏。(7)数据实时监控,全程留痕。通过对信息的归档、记录管理,达到了廉政风险防控目的,也为主管部门的日常查看、管理、监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遍布全省的防雷业务客户端进行联网,进行远程访问,实时了解各地防雷工作进展、业务质量等信息,实现远程监控,集中管理。

4结语

陕西省防雷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加快了防雷检测业务从登记到检测各环节工作的处理速度,将相关人员从大量重复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解放出来,业务流程规范合理、检测数据及时准确、数据检索统计高效,业务质量明显提升,协同工作方式流畅,缩短工作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陕西省防雷检测机构信息化水平,保障防雷检测业务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改变了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了监管质量,改善了资源利用,获得了较明显的成本管理技术优势。系统实现了动态监控,全程留痕,有效地降低了廉政风险。通过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整合资源,增强相关部门横向沟通与协作,实现业务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共享,将客户资源、服务过程、资金流动、人力资源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防雷业务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阎景东.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路明月,张其林,甘文强,等.基于GIS的雷电数据可视化地图组件设计与实现[J].气象科技,2011,39(6):823-827.

篇6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据2015年第36次中国联网络发展统计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增长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农村网民占比达到27.9%,比2014年底增加800万。通过网络购物的用户达到3.74亿,半年增长率为3.5%,这表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速度之快。而新增网民中有48.0%来自于农村,可见农村网络发展空间之大。WIFI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半年度增长率达到14.5%[1]。但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快递业相对于省市城市来说比较落后,物流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制约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推进。信息时代,建设更好的物理信息系统,与电商完美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推进电商在农村的发展,打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的发展瓶颈。

1 现在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存在的问题

前人也对此问题做过相关研究,何娟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设研究》中提出,现在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3项,一是物流速度慢,二是无法送货上门,三是快递易丢失[2]。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快递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国内村镇的快递点覆盖率只有48%。村镇快递点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物流速度,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

从人员配送方面来说,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快递点的工作人员也更加忙碌,无法腾出更大的精力把每件宝贝送货上门,客户只能跋涉几公里去快递点自提货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度。若近期没有时间提取货物,耽搁时间较长就容易出现丢件现象。

从客户角度来说,网络的普及使农村朋友们懂得了更多的网络知识,电商的发展同样在农村掀起波澜,但农村物流存在的3方面问题打压农民朋友网络购物的积极性。农民朋友也希望可以获得送货上门的服务,在最短时间内拿到自己的宝贝。

2 现有物流“最后一公里”信息系统分析及解决方案

2.1 现有系统存在问题

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与其信息系统的管理密切相关,与配送环节直接挂钩。现在市场上快递业的配送环节,都只是提供给用户货物位置信息与派件人信息,客户等待货物上门或是自行提取,而这种系统使顾客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

由于快递公司间的竞争问题,各大公司在村镇有着自己的快递点,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派送系统,这种系统差异化的出现就使得同一个村镇的派件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

2.2 “最后一公里”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针对配送环节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用户角度考虑,在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原则的基础上,使用户化被动为主动,在接到货物信息之后,主动掌控货物的流向。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将不同公司在同一乡镇的快递点进行整合汇总,得到一个总的快递服务中心,由快递服务中心对此乡镇中的所有快递进行配送[3]。在配送终端系统下增设子系统,子系统分为客户管理信息管理模块、物件管理模块和代收悬赏模块3部分。

(1)客户信息管理模块。客户信息管理模块将客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收件人,另一部分是代收人。各快递公司将每天收件人的信息,如收件人的地理信息,联系方式,物品件数,预签收时间等进行综合,整理出每个用户需接收物品的综合信息进行。代收人信息模块主要是代收人的地理信息、联系方式及其信用评价。系统对代收人用户设置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由请求代收人执行,请求代收人收到货物后,对代收人进行打分,以此来确认代收人的可信度,为其他请求代收人提供信用依据。

(2)物件管理模块。由于保密性问题,不同快递公司的物流信息通常不予外泄,而乡镇物流量相对都市来说较少,快递员对每件货物送货上门成本较高,与收益不相匹配。这也是乡村无法送货上门的原因所在。但在信息时代,公司需摒弃一些传统的做法,将乡镇各个快递点进行信息综合,以此降低快递送货上门的成本,提高乡镇快递的送货效率。基于此,该子系统将物件管理模块分为同乡镇物品信息整合、物件说明、物流信息和物品接管人4个部分。首先将同一乡镇的快递信息进行综合,按客户为主关键字进行分组,对每一个客户的所有物品进行详细说明,包括物品之前所有的物流信息等。若是客户无法自行提取且代收悬赏,该模块需注明物品的下一个接收者,包括接受者的个人信息以方便客户及时联系。

(3)代收悬赏模块。代收悬赏模块主要是为无暇取货的客户准备的,货物已经送达快递点,收件人由于一些原因不便取货,便可通过悬赏模块来请同村人顺路代收。客户登陆后可选择自己需要代收的货物,并自己的代收信息,一定金额的悬赏,由代收人接受并帮忙代签带回。代签人同时获得客户提供的悬赏金和快递公司的一些补偿,当然这个需要各快递公司的合作方能更好的完成。代收模块的设计在于充分利用乡镇邻里之间的熟识度与信任度的特点,将人文环境与信息系统相结合,最大效度地发挥信息整合共享的作用。

3 “最后一公里”子系统施行的困难

3.1 乡镇以下快递点的整合

乡镇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发展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低,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高投入使很多快递公司对农村市场的拓展望而却步。物流公司基于本身保密的要求,不愿将自己的客户信息透露给其他公司,这就使得快递点的整合出现困难。这方面就要求政府等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加强公司间的关系纽带,通过政府的作用使各快递公司之间加强合作,展开对农村快递业的攻势,打破“最后一公里”物流发展瓶颈,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4]。

3.2 代收功能的开发实施

代收需要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虽有一定的利益可得,但与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在代收项目进入乡镇初期,村民认可度低,需要快递公司与政府部门合作向村民推广此项目,积极向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只有得到乡镇人民的支持,项目才能得以更好的执行。

篇7

关键词: 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管理系统;BIMS;应用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浙江省水系发达,桥梁数量多、结构形式多且交通流量大,养护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以杭州市为例,目前杭州市区既有高架快速路73千米、特大型桥梁5座、大型桥梁54座、中小型桥梁550余座。目前,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城市桥梁养护管理主要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养护技术,存在信息分散、资料缺失、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与现代科学管理要求相违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不重视设施的早期病害和定期养护,重建轻养严重,把主要精力放在损坏严重的设施上,难以防患于未然。

⑵管养职责不明,缺失管理的现象普遍,多地市仍管养一体,检查检测、养护维修、安全管理等职责不明确。随着城市的扩展,原郊区、村镇、企业内桥梁转变成城市桥梁,此类桥梁大多处于失管状态。

⑶历史资料混乱,缺少合理的收集归档,无专人管理,造成资料不全、统计方法不一、准确性差、查询统计效率低等。

⑷养护技术落后,缺少专业的养护人员,大部分桥梁养护管理人员非相关专业,专业技能缺乏,一线工人以农民工为主,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且无相关工种上岗证。

笔者在浙江省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系统通过模块设置、基础数据库、动态数据库、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浙江省城市桥梁管理方式落后、管养职责不明、历史资料混乱、养护技术落后等问题,在养护管理任务提示、常规定期检测、部件定期养护等模块方面开创了国内外管理系统的先例,系统中桥梁使用期全寿命分析、常规定期检测报告、年度养护管理报告等综合分析报告,提升管理技术水平,系统简单实用,现已成为城市桥梁日常养护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保障城市桥梁安全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 系统开发环境

系统基于B/S架构设计,利用.NET技术和Web GIS技术开发,使全省用户通过浏览器实现远程浏览访问,全省城市桥梁所有信息都存贮在网站服务器,更新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从而实现全省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时动态管理。

2 系统功能简介

系统默认四级管理模式、七大管理模块,用户角色权限、模块设置动态可调,操作更方便、快捷、高效,最终实现城市桥梁信息化管理。

系统数据来源:内业采集、外业采集(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测、结构定期检测、特殊检测、病害维修、定期养护、大中修等)。

系统数据录入方式:系统录入、智能终端录入。

系统数据库分为二大类:基础数据库(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地理信息、设计信息、部件信息、定期养护部件信息等)、动态数据库(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测、结构定期检测、特殊检测、病害维修、定期养护、大中修等数据)。

系统输出:输出(word、execl格式文件或直接打印)系统各类数据报告。

系统统计:桥梁基本情况、桥梁设施量、各类动态数据库等。

系统分析:桥梁使用期全寿命分析、常规定期检测报告、年度养护管理报告等。

图1 浙江省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界面

3 四级管理模式

系统采用默认的四级管理模式:巡查单位、养护单位、管理单位、行业监管单位,不同级别角色设置不同权限(可根据实际,赋予不同单位七大管理模块的部分模块使用权限)。系统默认为:巡查单位负责桥梁病害数据采集、常规定期检测等数据采集;养护单位负责桥梁病害维修数据、定期养护等数据采集;管理单位负责基础数据库录入,病害维修、部件定期养护审核等数据采集;行业监管单位可以查询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报告,及时掌握区域内桥梁基本情况。

5 七大管理模块应用体会

系统主要分为七大模块:基本信息、检查检测、养护维修、养护管理、信息查询、统计报表和公共资源。

5.1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包括2个子模块:桥梁信息和任务信息。

桥梁信息模块包括了基础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等,其中基础数据库包括: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地理信息、设计信息、部件信息、图像信息、定期养护部件信息和其他信息,涵盖了桥梁所有相关信息,便于信息检索、查询和统计等;系统提供桥梁资料卡生成服务,会自动生成“一桥一卡”资料;管理信息明确了桥梁巡查、养护、管理单位和责任人,有利于落实养护管理职责;系统提供word、excel、pdf和cad等格式资料存储,方便存贮桥梁电子竣工图和养护管理相关资料。动态数据库包括: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测、结构定期检测、特殊检测、病害维修、定期养护、大中修等数据,系统会将桥梁相关的动态数据进行分析、整体,并提供养护管理决策支持;动态数据信息化,同样便于信息检索、查询和统计等。

任务信息模块根据规范要求、桥梁信息、养护经验,分析告诉用户当前的工作任务及重要性,主要有提供当前经常性检查任务、病害维修任务、部件定期养护任务和常规定期检测任务,指导养护单位科学养护管理,让用户重视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测,并重视设施的早期病害和定期养护,防范以为然。

5.2 检查检测

检查检测模块包括4个子模块: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测、结构定期检测、特殊检测。

经常性检查模块根据桥梁结构类型,提供相应的检查项和报表,用户添加病害时,提供病害部位、病害类型、病害形式、病害性质等方面技术指导,并可根据智能终端GPS定位系统,确定病害所在桥梁位置。规范给出的检查表检查项固定,适用普通结构桥梁,系统在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桥梁结构类型、部件信息提供较为全面的检查项,确保桥梁各类部件检查到位;系统提供的技术支持,能够方便病害信息添加,并客观的反应病害;系统提供病害图像贮存功能,使病害报表能够直观的反应病害。

常规定期检测模块根据规范标准和桥梁部件信息,自动生成桥梁常规定期检测所需检测表,可储存和打印,便于现场检测填写,同时用户可以在线选择和填写检测表,系统会根据检测情况,对桥梁技术状况进行评分,得出BCI评分值,并确定桥梁完好状况,生成桥梁常规定期检测报告,同时将检测发现的病害导入病害库,并生成桥梁病害报告。

结构定期检测和特殊检测为用户提供病害和信息录入、存档和检测报告生成服务。

5.3 养护维修

养护维修模块包括3个子模块:病害维修、定期养护、大中修。

病害维修模块根据检查检测模块的病害信息,告诉用户桥梁现存的病害和安全隐患,用户可根据病害文字和图像信息充分了解病害,根据系统提供的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并可参考系统提供的维修措施维修,提高维修技术水平。

定期养护模块根据桥梁定期养护部件信息、规范要求和养护经验,告诉用户当月应做的部件定期养护,主要是支座、伸缩缝等14项部件定期养护,确保桥梁部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了科学的养护,预防部件产生病害或安全隐患。

大中修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桥梁大中修、改善、改造等工程项目信息录入和查询。

5.4 养护管理

养护管理模块包括3个子模块:病害维修审核、定期养护审核、大中修审核。

养护管理模块主要为桥梁养护管理单位设置,用于审核养护单位在病害维修、定期养护、大中修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养护维修工程量进行审核确认,可用于桥梁养护市场化的地区,按养护维修工程量计费。杭州市城市桥梁已养护市场化,通过系统桥梁管理单位能够实时掌握实际养护工程量。

5.5 信息查询

信息查询模块包括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测、病害维修、定期养护等多个子模块。

信息查询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测、结构定期检测、特殊检测、病害维修、定期养护、大中修等动态数据库信息查询。

5.6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模块包括基本情况、设施量、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测、病害维修、定期养护、桥梁使用期全寿命分析、年度养护管理报告等多个子模块,所有报告、报表均可输出。

其中:基本情况为用户提供辖区内桥梁分类、数量、长度、面积和完好状况等信息;设施量为用户提供栏杆、伸缩缝、支座等16类部件设施量的统计;常规定期检测为用户提供常规定期检测报告;桥梁使用期全寿命分析为用户提供单座桥梁检查、检测、病害、养护、状况等信息分析;年度养护管理报告为用户提供辖区内桥梁养护管理年度分析总结报告。统计报表模块可以查询、统计、输出养护管理中的各类报表。

5.7 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包括2个子模块:电子公告、资料下载。

公共资源模块为用户提供了文件发送、信息交流、资料下载等平台。

篇8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会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为了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快速反应系统及长效管理机制;迅速、及时查处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妥善、热情地解决人发群众关心的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及时掌握、处理广大人民群众对城管执法工作、城管执法队伍和城管执法人员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为此,建立城管行政执法联动系统。

通过城管执法指挥联动系统,为城管执法工作提供全面、准确、快速的信息反馈通道,以便切实提高城市行政执法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城管行政执法工作逐步走向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系统概述

城管执法指挥联动系统整合目前流行的c4i技术(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系统和情报网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andinformation),集语音、数据、图文等信息于一体,提供电话、传真、无线数据、internet等多种接入方式,通过语音系统导航、大容量数据交换、动态信息共享、可视图文传输等实现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快速反应、城管市局、区局、中队三级部门执法联动;即听的清、看的见、查的快,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3.系统架构

信息接入系统

信息接入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业务投诉举报的信息接口,可实现电话、传真、短信、web等方式的信息投诉举报;信息接入部分还包括指挥联动部门用户移动接入。

指挥中心系统

指挥中心有投诉受理、业务座席、指挥调度人员等组成;主要完成接受用户投诉举报、投诉举报受理、指挥调度、目标监控等功能。

联动部门系统

指挥中心系统和联动部门mis系统进行联网,指挥中心调度人员根据投诉举报受理信息向有关联动部门发送指挥调度命令,由联动部门具体完成投诉举报请求处理。

辅助信息系统

指挥中心和各联动部门需要辅助系统帮助时,可通过业务网关完成辅助信息系统的访问,辅助信息系统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

4.系统组成及功能

系统主要由举报投诉受理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图像监控和显示系统等组成;系统还提供开放性标准接口,可实现与执法局系统内网(办公业务网)、专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外网(公众信息网)、资源数据库的连接。

4.1.投诉举报受理系统

4.1.1.系统概述

投诉举报受理系统主要负责用户投诉举报信息的接入、受理,由业务座席统一接听用户投诉举报;调度人员制定相应的快速反应措施,并向有关联动部门发出具体的调度指令来处理投诉举报事件,负责对整个联合行动进行统一指挥调度。

4.1.2.系统结构

投诉受理系统是基于天资呼叫中心平台实现的,从功能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硬件层、支撑层、业务层,下图描述了本系统的层次模型:

4.1.2.1.硬件层

硬件层概述

该层通过对计算机电话硬件特征、功能进行抽象和封装,目的是屏蔽硬件差别,建立逻辑设备与资源间的关联,方便计算机电话语音功能的实现和对多信号的兼容处理,提供计算机电话应用的功能实现;硬件层对应的功能实体为接入处理单无,不同的接入方式由不同的接入处理单元实现,上层的应用无须直接访问硬件,即可实时控制媒体流数据,从而实现各类计算机电话应用,可以支持用户以电话、传真、计算机等方式接入到系统中来。

4.1.2.2.支撑层

支撑层概述

该层是系统平台的核心部件,由多个服务部件组成,通过应用接口层向客户端应用提供系统服务。该层通过对计算机电话应用的抽象和封装,实现对电话服务的管理和对服务资源的管理,其中包括:状态管理、数据传送和语音处理模块。

支撑层特点

a、整个系统的核心通讯服务器;分析处理系统通讯指令;对系统资源状态管理监控;

b、智能路由分配话路,根据fpp设定的接入号,决定话路业务执行的fpp点;

c、智能路由分配座席,根据多种分配原则,按话务人员的执行功能、优先级别分配人工话路;

4.1.2.3.业务层

业务层概述

该层通过各种接口实现各自的特定功能应用,通过应用的组合快速生成新业务。业务功能包括自动语音导航服务、人工话务服务、后台业务处理、后台业务管理等;同时包括访问本地数据、通过网关得到的外部数据、internet数据,根据支撑层的要求将相关的用户数据、业务数据组织到一起后及时返回给支撑层使用。

业务层特点

a、支持多种业务,支持大规模业务处理,业务处理负载均衡分配;

b、图形化设计语音流程,用拖拉图标方式快速生成语音流程脚本;

c、动态加载和卸载语音流程脚本,在线生成语音业务;

d、可采用坐席服务器,支持大规模坐席处理;

e、完善强大的数据监测、数据报警和系统监控功能;

f、提供用户使用高级编程语言直接开发业务流程。

4.1.3.系统功能

4.1.3.1.用户信息接入

多种接入方式

用户进行投诉举报、业务咨询、服务请求,可通过电话、传真、短信、web多种方式与业务受理系统进行交互,系统对用户请求进行统一接入处理。

公众报警:主要是紧急事件发生时,广大市民群众随时可以拨入报警号码,进行报警;

自动呼叫分配

系统可以可以根据自带算法进行自动话务分配;实现自动业务分流,并通知最空闲的席位和最适合提供服务的座席提供服务。

来电信息显示

在用户电话接入系统的同时,系统会自动截获并显示举报电话号码,根据举报电话号码查询相关信息库提取相关的举报单位或个人的相关信息。

事件地理定位

根据举报人提供的举报信息,调用地理信息数据库信息,将举报地点在座席电脑电子地图上显示,进行地理定位。

用户信息登录

可通过人工方式输入方式在座席电脑登录举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简要内容,并可以按举报信息自动分类保存备份;也可打印纸面文档进行备份,以方便查询。

信息自动转发

业务席接将用户投诉信息录入系统,系统自动把信息转发至调度席,调度席对投诉信息进行甄别,根据相应的业务受理流程,将该投诉事件转发到的具体管辖机构如市局大队、区局和中队,接受反馈结果后进行备案,并将其发送给数据管理系统存储。

同步数字录音

在座席接听用户投诉举报电话时,可启动同步录音功能进行同步录音,对投诉人与座席人员之间的通话内容以语音文件方式进行记录,录音的文件按主叫号、日期、时间等进行记录保存,可供随时调出、随时播放,为事后查证、分析提供了便利。

强制中断通话

为避免工作繁忙时出现一个投诉电话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例如已经受理)长时间占用线路的现象,系统可以控制投诉电话的线路状态,在提示投诉人后强制中断通话。

座席话务功能

可设定各座席的分配优先级;可分为普通座席、班长座席、质检座席等;话务席具有所有的话务功能如:接入、通话、保持、静音、呼出、转接(转接话务席、转接外线、转接自动服务)、传真、会议、三方通话、监听、监录等。

4.1.3.2.智能指挥调度

指挥调度功能

指挥调度主要通过pstn有线通信网、gsm无线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络实现;通过指挥调度系统快速、准确地完成向各联动单位下达语音命令、数据文本命令。

a、pstn网调度:通过pstn网实现调度指挥中心对各联动部门的调度。

b、gsm无线网调度:通过gsm网络方式实现调度指挥中心对各联动部门调度。

c、计算机网络调度:实现指挥中心局域网和与市局、区局、中队等联动部门之间计算机联网,形成一个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指挥中

心和各联动部门之间调度信息的实时传递、反馈。

同步数字录音

系统在进行指挥调度时,可以启动同步录音功能进行同步录音,通话过程以语音方式记录在硬盘里,录音的文件按主叫号,日期、时间、存放,可随时调出、随时播放、随时进行核查。

辅助决策功能

系统内置了大量的各类辅助决策预案;遇到相关投诉举报事件发生,可以及时调出,应按照不同的处置预案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辅助决策系统还可以根据制订的工作预案,指导联动单位合成演练,提高业务处理水平。

一机多屏功能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机双屏、一机多屏、双机三屏、双机多屏等进行信息显示。

访问其它系统

系统需要调用各种其它系统数据时,可通过数据网关访问其它信息系统;方便快捷的实现与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视频实时监控系统、联动部门mis系统等互联;实现指挥调度信息和事件实时处理信息的同步显示。

4.1.3.3.综合数据管理

数据存储访问

记录存储详细的案件信息(案件编号、投诉时间、投诉人电话号码、座席人员、交办时间、办案人员、结案时间、案件处理结果);提供分类查询,通过设定访问权限,使不同级别的人员可以查询访问的资料范围不同。

综合统计报表

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各种统计报表和矢量数据图形,如业务报表、柱状图、饼图等,将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直观的表观出来。如该时间段内各类案件的数量、某区局某中队的结案率、出现的各种问题等;决策人员可以此为依据,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4.2.gis地理信息系统

4.2.1.系统概述

随着现代指挥调度系统的快速发展,按照统计现代化社会信息系统中,有85%以上的数据均有地理属性,gis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地图、图形和图表等信息描述形式,通过对数据库的查询、操纵来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分析处理,将结果清晰的以地域分布或图表的形式显示出来,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

gis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运用全组件化技术、多级组件模型、良好的体系结构。产品具有良好可扩展性以及优秀的运行效率,使用的可视化技术,开发过程简便,它适用于广泛的开发工具(如vb、vc、delphi、powerbuilder、vfp、notes等),能够链接各类数据库;系统成功的解决比例尺1:10000,1:,1:1000,1:500,1:50的地图合成问题,地图的误差仅为0.1mm,与航测地图的精确度完全一致,做到了高精度、高质量,它采用按钮控制,方便操作,功能强大。

4.2.2.系统功能

地理信息丰富

在输出终端看到高清晰度、高质量的地理信息画面,能够快速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城市地理位置图、城市交通分布图、城市大型建筑物、人口密集区域等地图信息。

检索信息翔实

能够从gis地理信息系统上直接查勘具体地理位置的名称、环境概况

本文《城管执法指挥联合行动工作方案_那一世》由那一世为您整理,更多范文请访问:/zongjie/gongzuofangan/328200e6980b45dc.html、道路情况、警力分布情况以及其它注意事项等;显示举报事件点的准确位置以及周围地图的同时,以文字说明投诉举报来源、投诉举报登记(包括类别、时间、部位、情况、原因)。

多种显示方式

地图可以多层显示,能够快速实现多窗口之间的地图切换:控制人员可对地理信息的画面可以任意搜索、放大、缩小察看,局部放大、缩小、平移察看。也可以通过指定所观看的地名显示出图像,当地图信息发生变化,可以修改相关地图。

辅助调度功能

配合gps卫星定位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根据路名、建筑物等信息确定受理车辆当前位置和状态(状态由不同颜色表示,如任务中、待命、不可用等);可以查询车载终端各项参数,接收车载终端定时回转的信息;记录调度人员的工作情况,具备历史轨迹回放与历史资料检索功能,满足日后查询。

辅助分析功能

提供多种数据显示方式,如饼图、直方图等,方便指挥人员定期进行分类统计,对举报多发区强加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可以利用分层工具显示出举报事件的集中区、多发区等;除了图形化的工具以外,强有力的数据库连接功能可帮助用户与某一地点有关的所有数据建立联系建立地图文件,它的分析功能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4.3.gps卫星定位系统

gps卫星定位系统给车辆等交通工具的提供了实时的导航定位能力;通过车载gps接收机驾驶员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具置;调度指挥中心也可及时掌握各车辆的具置,以便进行调度指挥。

gps卫星定位系统主要由车载单元和后端接收机组成;在汽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能够自动接收导航卫星发射的数据信号,并运算测得自身所在点的经纬度、海拨高度和相对速度等数据,通过gsm将该数据传送回指挥中心,在中心的计算机上/大屏幕电子地图上将该车的信息以图形和文字的方式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调度指挥中心便可及时掌握各车辆的具置,以便进行调度指挥。

4.4.图像监控显示系统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实时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八乱现象进行监控,实时了解未取得相关手续的违法建筑的进度情况和执法人员在一线的执法情况,将大量人力和车辆解放出来。并在需要时以视频资料形式记录保存,出现纠纷时作为证据使用。可采用光缆视频传输系统和毫米波紧急开路图像传输系统将现场情况实时传送回指挥中心。

图像显示系统采用视频控制矩阵,可实现视频输入输出的分组和切换,大屏幕投影/电视墙显示子系统可高亮度、高清晰度的显示各种视频信号如计算机rgb信号、网络rgb信号、模拟视频等信号。

4.5.主要业务功能

4.5.1.投诉举报接入

公众可以拨打统一服务电话号码进行投诉举报和服务请求,也可通过短信、互联网等不同方式接入指挥调度中心系统;系统自动将接入的举报电话送至空闲的业务座席处,举报人和座席人员通话,座席人员在系统的终端电脑上形成标准化的事件记录。

4.5.2.投诉举报受理

系统将接举报事件或服务请求记录送到相应的调度终端。调度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查询相关资料,制定反应措施,并向相关联合行动单位发出具体的调度指令。

4.5.3.投诉举报处理

相关联动单位根据调度指令到达现场,采取相应措施执行任务;同时有关现场的话音信息、数据信息和图像信息可通过无线通讯系统传回指挥中心,形成指挥中心与现场之间的互动反馈。

4.5.4.监控与记录

指挥中心将根据需要显示事件处置的全过程,以便进行实时监控;信息网络及语音记录设备将如实记录下与事件相关数据及语音信息,以便检索查询。

4.5.5.统计与报表

有关业务部门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相关报表,业务管理部门根据有关统计分析报告,进行趋势分析、策略制定。

4.6.业务工作流程

a、一般事件业务流程

接到用户投诉举报后,指挥调度中心根据举报受理信息下达调度指令给相关联动单位;指挥中心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实时获取的信息指导联动单位赶赴现场受理;联动单位到达现场后通过无线、有线通讯系统、实时图像传输系统及时将出勤情况、到达现场时间、先期处置情况向联动指挥中心汇报;联动指挥中心根据各方汇总信息通过通讯系统、实时图像显示系统近一步进行指挥调度;在查明案情、处理结束后相公众反馈处理结果。

b、重大事件业务流程

接到用户投诉举报后指挥调度中心根据举报信息、参照辅助应急决策预案下达先期调度指令给相关联动单位;指挥中心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实时获取的信息指导联动单位赶赴现场执行任务;联动指挥中心值班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赶赴现场直接掌握情况,提出处置意见供上级领导决策参考,在上级领导尚未到达现场前,可根据领导授权确定现场指挥点,并担任现场临时指挥,行使先期指挥权;联动单位和联动指挥中心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无线、有线通讯系统、实时图像传输系统及时将出警情况、到达现场时间、先期处置情况向联动指挥中心汇报;联动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中心根据各方汇总信息通过通讯系统、实时图像显示系统进行下一步协调指挥调度;在查明案情、处理结束后相公众反馈处理结果。

4.7.业务功能结构

从业务功能结构上系统分为四层:接入层、服务层、处理层、管理层。

接入层

可提供电话、短信、互联网等多种等多种投诉举报信息统一接入。

服务层

完成投诉举报业务受理功能,进行指挥调度、实时监控业务受理情况等。

处理层

联动部门及时执行调度命令,进行服务请求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联动指挥中心。

管理层

主要完成数据管理和系统维护管理;模块对业务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可按业务总量、话务总量、话务分布等进行统计生成统计报表,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以便上级部门和联动部门及时监控事件处理状态、监督服务质量。

业务功能说明

客户关系管理(crm)

对用户档案和客户历史呼叫记录。当用户再次呼入时,系统自动调出该历史信息,以便对用户有针对性的快速服务。可以分析呼叫中心产生的用户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对不同类别的用户区别对待,为制定策略提供决策支持,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座席人员接听用户电话呼入,记录信息形成档案,用户档案包括用户名单、用户基本信息、事件内容等,用户历史呼叫记录包话用户名称、用户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结果、受理人员、服务人员等信息;也可采用更为主动的呼出方式来确认、核实、补充档案。

咨询类业务

采用多媒体技术查询咨询信息,信息内容可包含文本、声音、图像以及影像。咨询类业务包括了城市管理相关信息,信息可通过本系统的信息采编系统进入采编,或直接通过本系统直接在互联网上检索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电话、传真及web方式(个人主页)等多种方式的咨询服务。

受理类业务

受理类业务是系统的核心业务之一,该类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受理市民的城市违规、违章行为的投诉举报

受理市民反映的城市脏乱差、各种城市违章、违规事件的投诉举报,并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并及时向市民反馈处理结果。

受理市民的城管人员的举报和投拆

受理市民热线联动单位的举报和投诉,并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及时向举报和投诉人反馈处理结果。

受理市民的批评、建议和意见

受理市民对城管联动单位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问题的批评、建议和意见。

实例如下:

&8226;业务登记

csc话务座席录入用户的业务服务请求,提交后台数据处理。

&8226;业务处理

在业务处理席当有新的自动电话和web受理业务时,此单将通过后台自动检测程序的检测,自动出现在代处理工单列表中。在此列表中,

您可以修改工单的各种信息,并保存,保存后系统将认为您已处理了此受理单;

可以选择在“派单方式”里选择:

(1)不派单:此工单将不派发;

(2)人工电话:此工单将通过打出电话通知受单部门和受单人;

(3)e-mail:此工单将通过发送e-mail的方式派发;

可以在“回复方式”里选择:

(1)不回复:此工单将不回复;

(2)人工电话:此工单将通过打出电话通知受理的联系人;

(3)e-mail:此工单将通过发送e-mail的方式回复;

主动服务类业务

利用系统的呼出功能,根据系统用户数据库库主动联系市民,为市民提供包括亲情服务、客户寻访、客户调查等服务。

亲情服务

通过在特定的日子,如用户的生日、节日等,以送歌、派送纪念品、邮送电子贺卡等手段向用户致意,从而达到拉近与市民的距离,提高政府形象目的。

市民回访

主动地与曾向系统请求服务的市民联络,主动向市民征询对城管联动单位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问题。

电话调查

通过人工或自动的电话调查方式,主动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及时处理和改进,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8226;业务回访

在此派单模块中您可以查询系统中的所有工单,并且对工单进行回访设置,下面列出的就是对工单“123”的回访设置,如果点击按钮“生成回访单”,则系统会自动生成回访单,可以修改回访类型为人工电话或e-mail,您可以修改预回访时间,联系人,联系地址回访内容等。

此模块主要用于对主动回访业务的处理,在这里,您可以增加回访单,修改回访单,删除回访单,如果有和回访单相关的受理,您可以使用“添加相关受理”和“删除相关受理”来维护和回访单相关的受理单。

&8226;调查通知

在此界面中,您可以查看系统中定义的调查单,并且选中一个调查单的明细,通过“通知调查”来通知业务受理席对用户进行调查。

&8226;自动业务设置

自动业务设置用于设置自动业务的处理过程,对于自动电话和web业务,根据服务类型的不同,可以分别指定到处理席处理或者自动分配或指定到坐席处理,如果是处理席处理,将会出现在自动电话和web受理业务(详细情况请参考第一节)模块中,如果是坐席处理,将自动发送到坐席。

e-mail回复设置,是当发送e-mail时的回复地址,“e-mail派单时的回复地址”指当使用e-mail派单时,将发送一个e-mail到受单人,这个e-mail的回复地址;“e-mail回复时的回复地址”指当使用e-mail回复客户时,将发送一个e-mail到客户,如果客户需要回复此e-mail时使用的回复地址;“e-mail回访时的回复地址”指当使用e-mail回访客户时,将发送一个e-mail到客户,这个e-mail的回复地址。

&8226;自动回访设置

自动回访设置,是对工单的自动回访,如

果勾选“系统自动生成回访单”,系统将自动搜索工单,对符合条件的工单,根据设置生成回访单,每个工单最多可以生成十次回访,间隔时间是指从上一次回访到本次回访的间隔时间。

4.9.业务数据统计

后台数据管理模块对业务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生成多种统计报表,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业务服务统计报表,或向上级机关反映有关统计数据,以便上级部门和联动部门及时掌握城市服务情况,从而更好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各数据统计分类及实例如下:

1、呼入时详细统计

2、业务总量统计

3、工单处理统计

4、工单处理时长统计

5、工单处理及时率统计

6、呼入工作量统计

7、呼出业务统计

8、话务量分布统

9、话务总量统计

10、员工呼叫量统计

11、话务日志统计

5.系统特点及优势

5.1.系统特点

1、统一消息接入

允许用户以电话、传真、短信息、电子邮件、web等各种方式与系统交互,方便、及时的获得用户所需要的信息。

2、多种调度方式

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同时调度;同一界面快速完成语音命令、数据命令下达;

3、支持各种cti技术

系统集成了交换、语音、传真、路由分配、语音合成(tts)、语音识别(asr)、ip语音(voip)以及internet通讯、无线通讯(gprs、cdma)等技术;

4、自动数字录音

自动对用户投诉举报电话和指挥调度电话进行数字录音。

5、gis/gps辅助决策

自动定位事件位置及显示周围地理状况、交通状况、实时进行业务受理车辆的指挥调度;

6、强大的组网功能

具有多种中继接口方式;支持多种信令方式如中国一号信令、中国七号信令isup、tup等,支持多网互通,可实现与固定网、移动网、数据网等网络业务的融合。

7、业务快捷生成

系统软件与业务分离,业务可通过图形化设计方式(用鼠标拖拉方式)方便、快速生成。自动语音流程和人工业务服务流程均能根据客户需求自行定制。

8、强大的话务分配

提供完善的自动呼叫分配功能(acd),具有多种话务分配方式,如:均衡话务分配客户优先级分配、话务员优先级分配、业务组分配、技能组分配、用户分配以及尽量分配原服务人员的分配方式。

9、分层化设计

严格按分层设计思想,各层各模块之间采用开放的、标准化的通讯控制协议,集成众多的中间件、兼容多种硬件设备;数据访问采用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采用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式(dcom)开发数据库组件。

10、易用性

系统采用vc++、c++builder等主流开发工具,界面友好,操作灵活方便。

11、易维护性

系统提供图形界面的监控台、话务质检台,系统各模块均有操作日志、通讯日志、调试日志、错误告警日志,便于维护人员掌握系统运行状态;系统提供图形界面的系统管理台,便于维护人员修改系统参数和有关数据的维护。

12、可扩展性

系统硬件、软件及业务都是采用“积木式”方式搭建,具有很强的伸缩性,软硬扩容和业务扩展都相当容易;提供开放标准的外部数据接口,可实现与执法局系统内网(办公业务网)、专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外网(公众信息网)、资源数据库的连接。

13、可靠性及安全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双机集群,访问限权控制,信息传输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的安全性,web服务安全,防火墙,防病毒措施,安全备份,安全管理制度等。

14、多种分类座席

座席分组方式有:业务组、技能组、专家组;

按座席功能分类有:普通座席、业务组长席、质量检查席;

按座席位置分类有:本地座席、远端座席;

15、一体化座席软件

将电话、传真、email、web话务员功能集成在统一界面上,同一话务员具有多项目、多任务、并行操作能力。

16、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呼叫接入时,立即弹出客户资料、历史服务记录,能快速了解呼入用户的背景及历史交往记录,帮助业务人员快速处理业务和分析用户数据,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话务分配方式,以最好、最快捷的服务完成每一次用户呼叫;

呼叫转移时,呼叫话路、客户信息、相关数据、操作界面同步转移;

根据具体客户类型,定义相对应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和流程;

17、自助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

用户可选择服务方式:自动语音服务和人工服务;

上班时间内进入人工服务、下班时间内进入自动语音服务;

上班时间内进入人工服务、下班时间内进入语音信箱,进行留言,系统自动通知(电话、短信)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可查询客户留言,以便联系、服务用户;

人工话务有空闲时进入人工服务,忙时进入自动语音服务。

人工服务与自动服务可随时互转。

18、多种方式自动外呼服务

系统提供电话、传真、短信、email等自动外呼方式

可灵活设置自动外呼参数,如:呼出时间、呼出次数、间隔时间等等。

19、完善的系统监控功能

实时监控系统各资源运行状态,如:中继状态、会议状态、座席状态、通讯状态、计算机资源(cpu、内存、硬盘)占用情况,达到设定警界值时报警提示;

通道控制,如释放指定的中继、座席或会议;

对指定通道(中继、座席和会议)实时监听、监录控制;

通过web站点远程监控。

20、完善的计费统计功能

可采用按时、按次或混合等计费方式;

按主叫号码、被叫号码、用户号码、话务员编号以及业务种类等项目生成统计图表和服务曲线图;

5.2.系统优势

该系统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城市管理信息化工程的一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城市管理水平而做的一件大实事。

1、统一接入

该系统使得市民的任何投诉举报只需拨打同一个号码,大大方便了市民拨打,并得到快速及时的服务相应。

2、统一指挥

由于采用了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各联动部门之间得以互通和相互协调、配合、使统一指挥,协调作战成为可能,真正实现城市管理联合行动。

3、快速反应

通过先进的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得接入和指挥调度、决策都更加准确和快速,为快速反应提供有力的保障,大大缩短对市民投诉举报的反应时间,加强对城市违规违章的打击力度,维持城市社会秩序。

4、资源共享

集中投资、集中管理、既避免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同时提高了技术维护水平和管理水平,节约了资源,并且使得离散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得以互联动和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

6.系统安全与维护

关键设备备份

交换机中的电源模块、处理器模块、信令处理模块等均可主副热备份;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份方式,以防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防火墙、防病毒:

所有与外界的数据通讯均采用防火墙,防病毒措施,确保访问安全。

分级工作权限:

系统各部分的操作均设定不同的操作权限,不同的业务人员根据权限访问不同数据内容;各级别的管理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可查看系统运行日志。

配置系统资源

根据不同的需求,高级系统管理员可对系统资源进行相关的配置。

数据库系统备份

系统运行期间,数据库采取自动双备份方式,以防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恢复系统数据库

一旦发生数据丢失现象,数据库备份系统启动,自动或手动恢复系统数据,使系统正常运行。

篇9

[关键词]排水防涝;数据融合;涝情预警;数据可视化

1引言

近年来,暴雨等极端天气给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对城市易涝点整治”“建设暴雨内涝监测体系,提高内涝预报预警能力。”如何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各个城市排水防涝工作进展,对城市排水防涝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指导,成为住建部、省、市城建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大数据技术在海量异构数据融合、分布式数据处理与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具有优势,[1]融合大数据技术与城市涝情监管预警业务,成为客观分析排水防涝效果,科学指导城市安全度汛的有效方法。[2]

2应用需求

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集成、互联网信息爬取、传感器采集等方式收集城市易涝点信息、城市降雨信息、城市涝情信息,为用户提供综合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等服务,为城建管理部门监督、指导城市开展排水防涝工作提供支撑平台。系统主要需求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准确、及时掌握城市降雨及涝情信息。能够从气象网站获取全国主要城市的逐小时降雨信息。从门户网站、微博等渠道爬取城市涝情相关信息,及时掌握全国各地涝情程度和影响;②城市涝情信息预警预测。综合降雨量、城市防涝标准、易涝点治理进展、历史涝情等信息,建立城市涝情预警分析模型,对全国城市未来涝情情况进行预警,指导城市排水防涝工作;③对降雨、积水、涝情等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提供每日涝情情况汇总报告、涝情周报、涝情预警情况报告。辅助领导决策,满足监督、指导各地开展排水防涝工作的需要。

3系统建设方案

3.1数据架构。排水防涝信息系统融合易涝点基础信息、补短板项目进展信息、易涝点实时监测信息、城市涝情信息、城市降雨信息,形成排水防涝综合数据库,支撑排水防涝业务处理及科学决策需要。排水防涝数据体系包括: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决策分析数据三类:①排水防涝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包括代码数据、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基础数据在排水防涝系统各模块共享使用;②排水防涝业务数据:包括补短板项目业务进展数据、易涝点实时监控数据以及从互联网、第三方采集的降雨数据、涝情数据、统计年鉴等排水防涝相关数据,为排水防涝分析决策提供支撑;③排水防涝决策分析数据:决策分析数据是依据数据分析与综合决策要求,对排水防涝业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数据,包括排水防涝统计数据、治理系统评价数据、涝情分析预测等数据。3.2技术架构。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分析能力构建,由基础设施层、综合数据库层、大数据技术支撑层、排水防涝应用层以及信息安全体系、数据指标体系组成,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涝情预测模型,通过丰富、形象、易用的数据可视化技术,满足排水防涝业务的数据应用需求。①基础设施层:通过云计算技术,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等基础设施池化,为大数据支撑平台、综合数据库、排水防涝应用提供稳定、可靠、高效的运行环境;②综合数据库层:将易涝点数据、涝情数据、降雨数据、监测数据等按照数据标准体系进行清理、转换、加载等处理,形成满足业务处理与分析决策的综合数据库;③大数据技术支撑层:满足分布式环境下海量异构数据采集、存储与资源管理、分布式计算框架、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现等功能需求。主要的技术组件包括地理信息、信息爬取与搜索、数据挖掘、集成接入(ETL)、遥感遥测分析等;④信息安全体系:围绕信息保密性、真实性、可用性(CAA)目标,参照信息系统安全机制构建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安全的数据安全服务体系,为排水防涝信息管理提供安全的数据服务;⑤数据指标体系:建立排水防涝信息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确定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共享的技术路线,推动数据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形成排水防涝顶层数据指标体系;⑥排水防涝应用层:梳理排水防涝信息管理业务流程,按照数据指标体系要求,提供易涝点管理、涝情信息管理、降雨信息管理、综合数据分析、业务一张图、涝情预测等服务,满足排水防涝业务需求。3.3功能架构。排水防涝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城市降雨信息管理、涝情报告生成、综合展现一张图、统计分析、基础信息管理等模块。①城市涝情预警。融合降雨数据、防涝标准、历史涝情数据,构建涝情预警模型,提供城市涝情预警预测服务;②涝情报告生成。利用网络爬虫及语义识别技术,从微博、门户网站等渠道采集城市涝情信息。提供城市涝情周报、日报等报告生成功能;③综合展现一张图。基于二维GIS地图展现城市降雨、涝情以及易涝点位置、积水、视频等数据,实现相关数据的综合展现;④统计分析。从行政区域、时间等维度提供涝情分布、涝情趋势对比分析等功能,通过统计图表方式,实现数据的直观展现和应用;⑤基础信息管理。对城市防涝标准、易涝点位置、监测设备等基础信息进行管理,为规范城市涝情、降雨、积水等信息提供支持。

4关键技术

4.1涝情信息爬取与识别技术。4.1.1涝情信息爬取。通过爬虫采集数据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定向采集、扩展采集以及源搜索。定向采集是指限定站点或者频道来搜索,实现精确的数据采集;扩展采集是指通过设定采集的起始点和采集的深度来实现比较精确的数据采集;源搜索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360等),通过设置关键词组来实现数据的非精确采集。本项目采用定向采集方式。按照数据采集范围、关键词持续采集数据,并对重复数据进行去重,能够根据语义过滤垃圾数据。分布式城市涝情信息爬虫体系包括如下四部分:①系统管理控制台:对爬虫系统部署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监控及动态管理,包括服务器资源及网络状况、爬虫进程运行情况以及异常事件处理等;②爬取规则定义:能够依据网络爬虫的运行状况和信息爬取效果对爬取规则进行定义及优化。主要定义的爬取规则包括:爬取范围、优先策略(深度、广度)、分析词策略(关键词、剔除词)、爬取频率等;③功能中间件:主要包括爬取中间件、爬取防屏蔽中间件、数据存储中间件等,提供数据采集、分析、避免反爬取策略、数据存储及查询服务;④分布式基础设施:采用“主从”模式构建,主节点将爬取、分析任务在从服务器动态分配,并建立异常处理机制,实现爬虫高效、稳定运行。4.1.2涝情信息识别。网络爬虫依据“大雨、内涝”等关键字采集的舆情数据不都是有效涝情信息,存在大量噪声。为了提高爬虫获取涝情数据的准确率,构建了“正则关联”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的涝情信息识别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语义理解,建立爬虫抽取的数据类别库,即判读每一条数据是否与洪涝相关,从而将样本库分为两类。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提取文本上下文语义特征信息,依据属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判别爬取的内容是否属于涝情相关的数据。该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涝情数据的精准度。4.2城市涝情预警预测技术。以降雨预报、历史降雨信息、历史涝情信息、排水防涝标准、易涝点治理进展为主要因子构建城市涝情预测模型,将风险划分为“最高”“高”“较高”“一般”“无”5种等级,并三天内各城市的风险预警,为指导城市内涝工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接入涝情城市、基于内涝点的降水实况及预报、覆盖内涝城市的降水实况及预报等数据,通过滚动计算方法,将其与城市防涝标准做对比,通过制定风险预警策略,预判城市涝情风险和易涝点涝情风险,并实时涝情预警信息。4.3排水防涝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融合城市涝情舆情信息、城市降雨信息、城市涝情监控实时信息,利用专题一张图、报告生成等方式实现多维度叠加式数据可视化,更好地服务综合管廊建设管理部门的规划和决策。①排水防涝专题一张图。基于GIS的业务多图层综合展现,将全国易涝点、降雨和涝情信息集中在一张图,关联降雨对涝情的影响,科学评估易涝点治理效果;②排水防涝业务分析报告:面向不同用户的业务需求,按照报告模板要求的格式、数据快速生成分析报告。报告采用文字、表格、统计图等多种数据展现形式,内容包括降雨分布情况、涝情分布情况、降雨与涝情关系分析等。

5结论

文章研究大数据在城市涝情监管预警领域的应用方案,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分布式、海量、异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方面的优势,改变传统信息采集方式,融合易涝点数据、降雨数据、涝情数据、补短板项目数据,实现“填报型”到“监控型”应用的转变,构建城市排水防涝效果评价、涝情预测等数据分析应用模型,为促进排水防涝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敏,王琳.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J].软件,2019,40(9).

[2]张丽虹.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动态管理系统设计[J].工程管理与技术,2018(4).

[3]薛祥光,蒋世峰,李萌,等.GIS在城市排水防涝中的应用趋势[J].科技视界,2016(1):71-72.

[4]侯圣峦,刘磊,曹存根.基于语义文法的网络舆情精准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4(10).

[5]郝莹,陈靖,王元,等.基于高时空分辨率降水预报产品的城市内涝预警研究[J].暴雨灾害,2019(3).

篇10

关键词: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结构;厂商行为;产业绩效;SCP分析;GP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6-0001-03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与服务型IT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未来三大无线通信产业(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卫星导航)与民生工程之一,是继蜂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并已成为第三个IT经济新的增长点。

卫星导航应用是指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及时间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导航和监管,具有多领域、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服务的特点。从应用的角度看,卫星导航在信息、交通、安防、农业、渔业、防灾救灾、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卫星导航应用市场非常活跃,备受国际大公司的青睐,发展动力强劲,产业链也比较长,不但涉及软件、地理信息资源,还涉及制造业(芯片和导航仪等)。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设立了产业化专项,支持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也启动了多个项目,支持卫星导航应用技术标准化和产业示范。

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发展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多种细分市场:提供与位置相关数据和数字地图服务的地理信息数据供应商和地图供应商;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基础,提供基于位置的相关信息综合服务的服务运营商;提品、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的产品供应商和服务系统集成商。卫星导航应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层次分明的价值链的分化与完善,标志着这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正走向成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通信网络的完善,移动通信技术如第三代移动通信(3G)、蓝牙、无线局域网(WLAN)等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嵌入式移动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及移动数据库技术发展等,都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卫星导航应用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企业已经成为产业的主体,企业不但是各类接收硬件和软件系统研制、导航电子地图生产的主体,而且参与长期以来由科研部门主导的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形成的大型卫星导航应用企业和产业链的发展,将对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结构

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GNSS)应用产业已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趋势仍强于其它行业,预计今后数年内仍然可能以超过26%的年平均增长率往前发展。正如ABI统计和预测的那样,全球GPS市场在2006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总产值将超过250亿美元。

从上表看,专业应用类已经不再是市场应用的主体,最大专业市场军用领域也不到市场总量的8%,而且各专业领域中除机械控制外其他各类均增长缓慢。在消费应用领域中,车辆导航与跟踪仍然是主流市场,而一直被视为杀手级应用的LBS信息服务市场由于受到3G建设进展缓慢的影响,尚未出现人们预期的井喷增长。

从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来看,2005年总产值才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仅仅占全球的6.9%,这和中国经济总量、人口总量、汽车总量、手机总量所占比例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相当可观,较2004年产值增长超过70%。

GPS卫星导航系统最初的目的是为军事服务,由美国国防部负责出资筹建并全权控制,旨在为所有具有适当装备的军民用户提供精确的导航和位置信息。随着民用市场需求的大量增长和开发,GPS不仅从军用扩展到测绘制图、航空航天等专业应用领域,进而逐步扩展到各种消费应用。如今消费应用领域的产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专业应用,并且其总量和比例还在继续扩大。目前消费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载应用市场,在未来的3~5年,其主体将逐步过渡到手机应用市场。根据GPS World统计,GPS的应用已经超过500种。

中国已经进入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现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农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各部门,新的应用伴随各行业发展还在不断涌现。

二、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厂商行为

1986年中国首批引进专用GPS设备,奏响了中国产业应用的序曲。1995年底,“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成立,有一百六十多个企事业单位、二百八十多名代表参加大会,标志着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开始起步。1997年中国开始研究并制定“开发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起草了中国第一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02年是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之年:国家发改委率先列专项支持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发展;此后一二年间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均出重拳支持民用产业化发展;国家积极展开与美、俄、欧各套系统的国际合作;中国的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投入实验运行;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积极的筹建之中。从此结束了民营企业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弱势局面,开创了国家宏观计划多管齐下、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从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整体来看,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超过1000家,成立时间大多集中在2000年左右,大多数为人数在50人以下的小企业,只有少数企业人数超过100人,企业的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约占总数的15%。从人员结构来看,中国直接从事卫星导航应用行业的人数约为十多万人,其中技术开发人员最多,占39%左右,其次为市场营销人员,约为12%,技术服务人员约8%。从地域分布来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资源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中北京、广东、上海、西安等省市最集中。从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来看,目前政府辅助推动产业发展为主,主要投资来源还是民营企业。据初步统计,社会总投资累计已超过100亿元,2005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除了国外名品牌产品商有较丰厚的利润外,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还处于导入期,市场竞争局面比较混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

三、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绩效

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是以前装市场的兴起为进入产业期,而个人导航产业元年的到来会真正步入产业化发展时期。相对于汽车导航仪而言,便携个人导航仪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价格,在这方面市场已经做好了准备和铺垫,2006年一年间便出现了30~40万台的市场空间,而且2000元左右的个人导航仪已经涉足市场,在2009年10月,不少大厂商更是将部分个人导航仪产品的价格降至1000元以下,这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有几个数据值得研究:其一是2006年国际汽车市场生产量,美国为1400万辆,欧洲750万辆,中国720万辆,日本400万辆,而汽车导航仪的装车数量,美国为750万台左右,欧洲约为360万台,中国前后装加在一起仅有30万台,而日本则接近400万台。从汽车导航仪装车比例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中国的汽车导航仪市场发展急需快马加鞭;其二是2006年中国的汽车社会总持有量已经超过3800万辆,私家车数量超过2000万辆,随着前装市场掀起的波涛,后装市场会很快出现浪涌,由于基数庞大,其市场潜力巨大;其三是2006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总用户数已超过4.6亿户,一旦定位手机市场启动个人导航仪业务,则势不可挡。

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累计已获得各类投资达100亿元以上,其中对产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历年国内民间资金的投入。2006年中国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销售额超过了100亿元。深入企业细部来看,全国近千家企业除了其中几十家从事国外品牌产品销售的公司均有较大的盈利、收入颇丰外,其余90%以上的企业,无论是从事地图软件和生产,还是进行终端设备制造,无论是从事系统集成,还是进行营运服务,基本上都是大面积亏损,盈利的企业是极少数。整个产业虽然小有规模,但在经济上仍处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爬坡阶段,近期还不可能很快转入良性循环。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从零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发展到今日初具规模,虽然目前它仍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导入期,距离产业链完整形成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它毕竟以独立的产业形态,展现在国人和世人面前。

影响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绩效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整体性缺失”,中国在该产业管理规划、政策法规、价值链条、市场推动、产品研制、服务经营,以及名牌战略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缺失;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匮乏和主流模块与中高档整机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没有整体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详细调查评估,情况不明,家底不清,使得行业和企业成为“盲人走夜路”。

参考文献

[1]白树强.产业组织[R].2009.

[2]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投资与发展分析报告[R].2008.

[3]过静B,杨东凯,等.GNSS技术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R].2007.

[4]冯海晴,王丽,等.(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研究报告[R].2007.

[5]肖雄兵,姚欣彤,等.2006年中国卫星导航车辆应用发展研究报告[R].2007.

[6]曹冲,黄云康,等.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2006年度报告[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