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证券市场的特征

篇1

关键词:证券市场;相关性;行业特征;国际投资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3―0076―03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2-08

注: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基于中国投资者的全球化动态投资组合管理模型”(项目批准号70671075)的资助。

[作者简介]陈小新(1969-),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金融学与投资学;

陈伟忠(1957-),男,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金融学、投资学及技术经济学。

本文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中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研究,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1.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中各主要行业与国际上主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2.不同行业之间的国际相关性差异性及其发展趋势;3.近期内其国际相关性相对显著提高的行业。

一、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国际上对于证券市场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渐增加。Harvey(1995)的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的变动通常能反映到国外市场的类似变动之中;Odier和Solnik(1993)的研究显示各国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很低;Syriopoulos (2004)对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四国股票市场的研究表明,上述市场间的相关性很弱,但与其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关性则相对较强。根据Gtiffin和Stulz (2001)的研究,几乎所有国际化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效应均来自于国别因素;Rouwenhorst(1999)在分析了1978年至1998年间12个欧洲国家中的952只股票数据后认为,在欧洲货币联盟成立后,行业因素仍不足以胜过国别因素而居主导地位;但Eiling、Gerard和Roon(2005)在对欧元区各国股票市场从1990年到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在欧元正式推出后,欧元区各国股票市场的国别效应与行业效应已相差无几。Hamelink、Harasty和Hillion(2001)在分析了1990年至2001年的有关数据后发现,行业、国别、股票类型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都应当是进行全球化组合投资时的考虑因素。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开始了一些研究工作,其重点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上主要证券市场之间的收益率相关性和风险溢出机制。洪永淼、成思危等(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B股和H股与世界其他股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而A股与世界主要股市之间不存在任何风险溢出效应。胡安和许萌(2003)分析了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市场关系变化的时间路径,并对其原因加以事件分析。袁继东(2003)采用非线性ALRS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沪、深两市都同港、台股市有一定的关联性,而沪、深两市同美国股市关联度不明。

上述研究对国际相关性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相关研究均是以“市场指数”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以市场整体相关性作为研究对象。但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并不持有整个市场组合,而是根据其对某个行业的分析,持有某个或某几个行业的投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投资者进行国际化投资时,就需要根据所持有的偏重于某些行业的组合结构,对这些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现状尤其是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趋势无疑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方面,而在行业层面上对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于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假设ri(t)和Rj(t)分别为本国市场中第i类行业和第j个国际市场在时间t的收益率,则其(离散形式)相关系数由式(1)所定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中:ri(t,m)和Rj(t,m)分别为当采样周期为m时的本国市场第i类行业和第j个国际主要市场收益率时间序列的采样周期平均值,上述相关系数对于各行业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反映了特定采样周期下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总体趋势和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性的趋势。

对于某个行业而言,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分析其国际相关性的基本变化趋势,即第i个行业与第j个国际主要市场之间在某一段时间内相关系数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前者体现了相关性的变化状况,而后者则反映了这一变化状况的稳定性,由式(2)所定义。

其中to和t1分别为所考察的时间范围内起始和截止时间阶段的序号。

一般而言,各行业与不同的国际主要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的绝对数值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的行业的相对变化状况,本文设置了“相对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两个指标,以反映该行业与国际主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在所有行业中的相对地位,由式(4)所定义。

本文所采用的行业收益率数据为Wind咨询公司提供的“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的周收益率数据,包括10大行业指数。由于在本文所涉及的时间区间内,部分电信行业的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本研究不包含该行业指数,其余指数所覆盖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及天然气(简称“石气”)、基础材料(简称“基材”)、工业、消费品(简称“消品”)、卫生保健(简称“卫生”)、消费服务(简称“消服”)、公用事业(简称“公用”)、金融和科技。

国际主要市场收益率数据为Wind咨询公司提供的“S&P500指数”(代表美国市场)、“日经225指数”(代表日本市场)和“恒生指数”(代表香港市场)的周收益率数据。时间为2001年7月至2006年3月,采样周期分别为24、36和48周。

三、结果及分析

表1列举了各行业与美国、日本和香港市场的相关性的总体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到,与上述比较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的整体国际相关性是很弱的;从地域上看,中国证券市场与上述三个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香港、日本、美国,这显示市场相关性与经济区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表2显示了各行业国际相关性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

1.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与国际市场间的相关性有增强的趋势,反映在各回归方程的最高次数项的系数基本为正。

2.从相对长期的趋势来看,与香港和日本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变化幅度要大于美国市场;而与日本市场相比,各行业与香港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增长趋势相对较强,显示出市场相关性的变化程度与经济区域存在一定联系,以及内地与香港两地资本市场日益呈现的“一体化”效应。

3.随着采样周期的增加,与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增长逐步显著,反映在随着采样周期的增加,其回归方程中时间系数在数值和显著性两方面均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过程并非单纯地由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所产生,而是有着内在的经济和金融驱动因素。

表3显示了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标准差的变化趋势。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

1.近年来,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程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反映在各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标准差的变化率均为正,且有关统计量的显著性程度均较高。这一现象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对中国不同行业的影响的差异在逐步明显。

2.各行业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差异程度相对更加明显,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但却呈现出强烈的行业特征和行业差异性。

上述“行业差异”对于进行国际化投资的中国投资者而言是很重要的:由于其投资组合中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于中国市场(这种“本国偏好”效应在世界各国均存在),如果这部分本国投资组合集中于某些行业,则在通过国际化投资以改善投资组合的风险一收益特性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其国内投资组合中的不同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差异对于投资绩效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增加。

表4显示了根据各行业国际相关性变化趋势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的近期内各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变化率、边际变化率、相对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的排名(为尽可能反映中长期趋势,采样周期取48周)。

从表4中可以发现:

1.综合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排名,在近期“金融”、“基材”和“公用”三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增长率相对较高。

2.综合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边际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排名,在近期“金融”和“科技”两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相对较高;而“公用”和“消服”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绝对边际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排名差距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与特定的国际主要市场有着相对紧密的联系,相对而言,“公用”行业与香港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较高,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较低;而“消服”行业则正好相反。

综合以上分析,在本文所研究的9大行业中,近期内金融、基础材料、科技、公用事业和消费服务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具有相对比较显著的增长,其中公用事业和消费服务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变化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市场差异性。

四、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所代表的中国证券市场9大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证券市场间的收益率相关性的变化状况的实证分析,对中国证券市场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中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从总体上有增强的趋势;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化程度逐步增加,显示国际经济和金融因素对中国经济不同产业的影响差异性正在日益增加;同时,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增长率也存在差异,金融和基础材料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具有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行业与国际市场的经济、产业和金融联系来进行分析。另外,本文所采用的“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在行业划分上相对是比较粗略的,采用更加细致的行业划分标准(例如采用“二级行业指数”)不仅有利于在投资决策中提供更详细的参考信息,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洪永淼,成思危,刘艳辉,汪寿阳,中国股市与世界其他股市之间的大风险溢出效应[J].经济学,2004,(3):703-726.

篇2

[关键词]权证;波动;特点;成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84-05

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金2005年度项目(NKC0504);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2005年度项目(TJ05-JJ002)。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权证作为一种基本的金融衍生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①,也是最早登陆我国证券市场的金融衍生品种之一②。近一年来,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权证再次走上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舞台,这对于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国内对于权证的研究一是着眼于香港权证市场;一是着眼于沪深权证市场。对香港权证市场的研究集中于交易制度完备性、过度投机以及对于内地权证市场的借鉴意义,有代表性的是李卓威(2005)[1]所作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香港权证市场的历史沿革、交易制度、监管模式等方面的分析,一方面在显示香港权证交易得到了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揭示了权证沦为优势投资者操纵市场工具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对香港权证市场过度投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别论证了权证发行者不适当地利用Black-Scholes[2][3]定价模型(以下简称B-S模型)来误导投资者,即只对模型中有利于自己的资料大做文章,掩盖很多其他重要事实,这一发现挑战了B-S模型衡量权证价格理性与否的权威性。

对沪深权证市场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权证的定价方法及实证分析;二是权证的外部性,即权证对于股票、证券市场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关于权证的定价,焦健(2005)[3]以长电权证为例探讨了认股权证的定价理论及B-S模型针对国内具体情况的修正,同时指出即使是最适合的模型与假设,也无法准确估计我国权证的高溢价[4];张寒之(2006)[4]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对宝钢权证的定价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权证价格趋于理性的趋势,并且将这一趋势归因于权证创设制度的引入。

关于权证的外部性,顾纪生(2006)[5]从市场基础、市场功能、市场风险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权证热”现象可能给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证券市场带来的隐患,并建议在我国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及法制环境下,权证的推出应缓行慎行。谭利勇(2006)[6]以正股的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利用EGARCH模型分析了权证对正股定价效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权证没有对正股定价效率的提高发挥显著作用,其原因归结于我国权证制度本身的缺陷。

以上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权证的定价及其外部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特别是对B-S模型在我国现阶段市场中的可用性和准确性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是,已有的研究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其一,既然B-S模型在我国的应用还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根据B-S模型计算出的权证的理论价值来判断我国现实中的权证实际价格是否理性,很可能是不准确的,但现有的研究并没有提出新的指标来评价权证价格的理性与否。其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权证定价的理论解释和对权证外部性的揭示,而对权证市场的波动特征以及不同权证品种之间的波动特点的研究和揭示则明显不足。其三,已有的文献大多将权证价格波动的非理性归因于了权证制度(包括创设制度)的缺陷,而没有对其非理性或趋于理性的具体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这也就导致了现有的研究基本是就权证研究权证,而无法将研究视角扩展到揭示权证对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权证价格波动的理性与否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并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9月期间沪深权证市场是否趋于理性,揭示其价格波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我国权证市场趋于理性与否,或者是其波动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而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精确而直观的研究自2005年底至2006年9月我国权证市场的波动状况,需要选取定量指标对其进行衡量。从理论上看,权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即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内在价值来源于相应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权证行权价格的差额,股票价格上升认股权证的内在价值升高,认沽权证的内在价值降低;反之,股票价格下降,认股权证内在价值降低,认沽权证内在价值升高。

时间价值来源于未来股票价格的不确定性,反映着投资者的主观预期、相关信息披露所带来的影响等。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比如一个交易日,并且没有重大事件及信息披露的情况下,权证的时间价值应该是不变的,因此在一个交易日内,权证价格的变动应主要取决于当日内在价值的变动,即股票价格的变动。也就是说,在一个交易日内,股票的价格上升,则相应的认股权证价格应上升,认沽权证价格应下降;反之,则结果相反。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某天内权证的价格变动与上述理论相悖,就可以认定这一天内的权证价格波动是非理性的。据此,我们可以设计出“非理性波动天数所占比例”(以下简称“非理性比例”)这一指标,对考察期内权证市场趋于相对理性的过程进行分析。本文着眼于整个权证市场的理性程度,因此权证市场非理性比例的定义式为:

非理性比例=当期非理性波动天数/当期交易日数=∑当期各权证非理性波动天数/ ∑当期各权证交易日数(1)

公式(1)中某交易日权证或股票价格波动=开盘价格-收盘价格。

实证检验中,我们将选取一个月为一个考察期,这样一期内所有权证的交易日数总和可以达到200至300天,可以有效地从总体上反映当期权证市场运行状况,并且可以稀释某权证或某一交易日对总体的随机扰动。根据公式(1)所计算出的非理性比例数值越高,反映当期市场理性程度越低;反之,理性程度越高。

进一步看,同样是基于权证价格以股票价格为基础的理论,可以计算每个交易日权证价格变动与相应股票价格变动之间的相关度(即价格波动相关系数),来反映权证对于股票的依存程度,或者说是股票价格变动对权证价格变动的解释程度。对于认股权证,相关度越高,说明投资者是通过股票来判断权证的市场价值的,是一种“价值投资理念”的反映,说明市场是理性的;相关度越底,说明权证价值偏离理论基础越远,投机程度较为严重,市场是非理性的。对于认沽权证,则相关系数理应为负值。

除了权证与股票价格波动的相关系数以外,同一股票发行的认股与认沽权证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也是值得研究的。根据前文的理论,两者在每一交易日内内在价值变动方向相反,交易价格变动方向也应相反,因而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应为负值且接近于“-1”。如果实证结果恰恰验证了这一结论,则从认股与认沽权证的关系角度上讲,权证市场是理性的;反之,则是非理性的。

本文的相关系数分析同样着眼于整个权证市场,每一期(选为一个月)权证与股票价格波动相关系数的定义式为:

权证与股票相关系数=∑当期各只权证与相应股票 价格波动的相关系数/权证数量 (2)

认股与认沽权证相关系数=∑当期同一股票发行的

认股与认沽权证价格波动的相关系数/发行两种权证的股票的数量(3)

这样,我们即根据已有的理论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自身的特点和可以获得的数据,设计出了“非理性比例”和“价格波动相关系数”两个指标,以考察我国权证市场趋于相对理性的过程。非理性比例和相关系数两种指标的选取是相辅相成的,旨在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对权证市场的理性程度进行分析,以使我们得出更加有说服力的结论。在实证研究中,两种指标都采用动态分析,通过列示各期的数值,可以断定权证市场是趋于理性的、非理性的还是没有变化的,这是相对于自身历史的变动趋势,并不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权证市场为参照物。同时,鉴于认股与认沽权证的异质性,需要分别计算两种权证各自的理性指标,以揭示出我国权证市场动态变化的特点。

三、实证研究

根据上文给出的两个指标,我们收集了自2005年11月份至2006年9月份全部权证的历史交易数据,根据每只权证的日K线,计算出其日价格波动序列;同样利用日K线,计算出相应股票的日价格波动序列。

(一)非理性比例研究

对比权证日价格波动和股票的日价格波动两个序列,如果某日认股权证的价格波动与股票的价格波动符号相反,则该天计入非理性天数,这样计算出该权证在一个月中的非理性天数及该月交易日数;对该月交易的所有认股权证重复同样的过程,计算出各自的非理性天数和交易日数;将同一个月内各权证的非理性天数和交易天数进行加总,并根据公式(1)求出该月的非理性比例;对其他月份重复同样的计算过程,得出各月的非理性比例时间序列,见表1。

对于认沽权证,如果价格波动符号相同,则计入非理性天数。按照上述计算认股权证非理性比例的方法,我们同样可得到认沽权证的非理性比例时间序列,见表2。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图1和图2所示的时间序列图,以便更加直观地观察认股权证和认沽权证非理性比例的动态变化趋势,并揭示其波动特点。

由上述图表可见,认股权证和认沽权证在非理性比例这一指标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整个考察期内,认股权证的非理性比例均值为32.8%,认沽权证为50.1%,前者的理性程度总体高于后者。认股权证的非理性比例在后期有明显的下降,并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也就是说,它在2006年4月后逐渐趋于理性;认沽权证的非理性比例没有下降的趋势,始终在高位徘徊,即它没有趋于理性的迹象。

(二)相关系数分析

根据以上得出的日价格波动序列,分别计算出当月各权证同股票价格波动序列的相关系数,加总后除以权证数量,得出当月权证同股票的相关系数均值,重复同样的过程,得出各月的相关系数均值。表3和表4分别是认股权证和认沽权证同股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序列。

将以上相关系数序列以折线图表示(见图3和图4),我们看到,认股权证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有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并在后期维持在0.7左右的较高水平上;认沽权证同股票价格波动的相关系数则呈现出在0附近窄幅震荡的形态,并没有明显的运动趋势。根据前文所述理论,我们即可得出,认股权证价格波动呈现出逐渐理性的趋势;而认沽权证则游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使是在相关系数为负的月份,绝对值也较低,理性程度较低。基于相关系数的分析同样表明:认股权证和认沽权证在理性程度上出现了分化。

进一步,根据本文第二部分所论证和给出的研究方法,同一股票发行的认股与认沽权证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也是值得研究的。据此,我们计算了同一股票所发行的认股权证与认沽权证之间相关系数的各月均值,并形成了图5的结果。

图5显示认股权证同认沽权证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始终为正,这与理论不符,从这个角度来说,权证市场也是非理性的。不过,相关系数在后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有一个趋向于相对理性的趋势。

四、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上文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权证市场的运行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认股权证在2006年5至6月间开始回归相对理性;②认沽权证没有回归理性的趋势;③同一股票所发行的认股权证与认沽权证之间是正相关的。

(一)认股权证回归相对理性的原因分析

首先,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经验,新上市品种历来都是被炒作的对象,价格虚高;一段时间以后,该品种不再是炒作热点,于是价格暴跌,继而长期无人问津。对权证的实证分析说明,权证市场自重新开启至回归相对理性状态经历了近8个月的时间,这反映了我国市场“潜规律”的作用――权证由市场热点逐渐趋冷。

其次,示范效应与羊群效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证券市场上另外两个重要现象即示范效应与羊群效应(宋军,吴冲锋,2001)[7],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总是以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即“跟庄”或“跟风”,即使在机构投资者中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投资行为趋同现象(李学峰,2006) [5],其结果即“追涨杀跌”,价格大起大落。2006年5月至6月间,宝钢权证、万科权证临近行权日,开始大幅下跌,使投资者感受到了权证价格暴跌的巨大冲击力及风险所在,于是宝钢、万科权证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权证市场的羊群效应,投资者开始大量撤出资金,价格虚高的现象都得到了缓解[6]。

再次,权证本身的特性也引导了权证的回归理性。认股权证的本质代表着一种“做多机制”,即同股票市场指数成正相关关系。2006年5月之前,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市场指数节节攀升,权证受其带动也屡创新高;2006年5月至6月间,市场行情进入整理阶段,权证市场上升的动力减弱,为其价格回归理性奠定了市场基础。

最后,价值投资的理念逐渐在权证市场兴起也促进其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购买权证前开始考察权证的内在价值,这在权证上市初期是比较少见的。

(二)认沽权证没有回归理性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权证市场回归理性是相对的理性,表现为其中的认沽权证并没有表现出回归理性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认股权证同股票的性质很类似,从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表现出并不关注权证的定义与本质,而是将其视为另一种股票来进行投资,也就导致了认股权证同股票和指数相关度较高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相应的非理性天数所占比率也不断降低。从一定程度上说,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和思维定式成就了认股权证的价值回归。

相比之下,在我们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的投资惯性下,代表作空机制的认沽权证就不能以其本来的“面目”为市场所接受,市场还没有认知认沽权证的特性,事实上,只是在我们实证研究所考察的后几个月,认沽权证的特性才开始被市场认知[7],但认知的程度不断反复,认沽权证始终游走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三)认股权证与认沽权证之间正相关的原因分析

同一股票的认股权证与认沽权证 “同升同降”,主要是因为市场投资者放弃了权证的市场功能,而把它当成普通股票来炒作。正如上文的分析所指出的,我国市场放弃了权证的原有功能,并将其视为新的“市场热点”来炒,也就没有了区分“认股”与“认沽”的必要了,大量资金不停的游走于各个权证之间,各权证相继成为炒作的对象,导致两者价格同时居高不下;而当资金觉得权证价格已无上升空间时,即开始同时抛售,又使得两种权证的价格同时下跌。

综上所述,我国的权证市场在开启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内逐渐恢复到相对的、部分的理性状态。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靠市场和投资者自身的力量来认知权证、投资权证的,并最终回归理性,付出的代价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亏损[8]。

五、启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并不断尝试适合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模式与方法。通过研究权证市场回归相对理性的过程、特点与原因,采取如下一些措施来减轻市场的非理性程度,以促进权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选取适合的指标,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对于不同的金融衍生品,应该选取或设计个性化的指标进行检测。被选取指标应达到以下标准:①能够反映特定金融产品区别于其它品种的特性;②易获得性,即通过对市场交易数据进行简单加工即可获得,降低成本,提高可用性;③可以进行动态分析,这对于监管机构把握市场趋势有重要意义。④应有理论支撑,但更应从现实中探索出切合实际的监测指标。

二是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制度。适合的交易制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抑制非理性的投机行为。权证市场的波动说明,照搬已有的或模仿较成熟市场[9]的交易制度并不一定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的环境,反而有可能为过度投机和市场操纵行为留下空间。应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环境以及投资者结构来对既有的交易制度进行调整。

三是对新上市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弹性监管。所谓弹性监管,即监管机构根据市场的理性程度适当的调整管理的严格程度,当市场处于相对理性的阶段,监管适度从宽;当市场处于相对非理性阶段,监管适度从紧。如果市场运行正常,采取过于严厉的监管手段有可能抑制交易,阻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如果市场出现了过度投机,处于非理性状态,则有必要采取相对严厉的手段来规范投资者行为。我国对操纵股票价格行为的监管更加重视,也更加完善,应考虑将其监管经验及手段借鉴到权证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上来。

四是培育理性投资者与推出金融衍生产品相同步。本文的研究表明,一方面,虽然金融衍生品(如权证)一般具有风险大于原生品的特性,而且一定时期内可能引发市场的非理性,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有能力将其恢复理性的,这也就是说,配合上面的监测指标、交易制度和监管方式的设计,我们不应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过于夸大,甚至因噎废食。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也显示,尽管有关监管方一再强调“权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一投资警示,但总体上说投资者教育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其重要表现之一即认沽权证还是没有回归理性。这也就提示我们,不能仅仅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而应在金融衍生品推出的同时,通过大量的、不同方式的“预演”手段,使投资者对不同衍生品的特性、定价和功能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是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环。

[注 释]

①特别是我国香港的权证市场,其发展更加成熟、稳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权证交易场所之一。

②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发行权证,并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投机严重、交易秩序混乱而最终被叫停。

③Black和Scholes在1973年发表的《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Corporate Liabilities》一文中系统阐述了B-S模型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该模型也是我国权证定价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④这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李卓威(2006)所做的研究。

⑤李学峰(2006)从投资策略与风险偏好的匹配性角度,揭示了机构投资者的典型代表――证券投资基金――其投资行为的趋同性。

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认股权证的趋于理性发生在2006年4月以后。

⑦例如华菱认沽权证,在2006年6月至9月期间,非理性天数比例仅为20%至30%,相比前几个月,投资者可以更有把握地通过预测正股的走势来决定认沽权证的投资策略。

⑧相关研究表明,有90%的权证投资账户是亏损的,这些账户主要是广大中小投资者。

⑨即使是较成熟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也并不能保证其本身的绝对理性,如香港权证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卓威.香港权证市场的演变及发展探讨[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2]Black,F.,M.Scholes.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81:637-654.

[3]焦 健.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公司认股证定价探讨[N].证券市场导报,2005,(12):61-63.

[4]张寒之.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权证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5]顾纪生.基于全市场视角的“权证热”隐患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24-28.

[6]谭利勇. 权证影响正股的定价效率吗[J].证券市场导报,2005,(8).

[7]宋 军,吴冲锋. 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1,(11):21-27.

[8]李学峰.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组合与投资策略的匹配性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6,(4):46-48.

A Research on the Fluctuation of Chinese Warrants Market――th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rivative Market

Li Xuefeng,Zhang Jian

(Nai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篇3

一、 会计信息以及债券定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理论基础

会计信息是用来处理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按照相关的制度、法规以及方法来处理企业的相关数据的。会计信息既可以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包括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例如资产负债表,也包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如财务分析报表等。会计是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以及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并且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

(二) 债券定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债券的价格和到期收益呈反比,债券的收益率不变时,债券的到期时间和债券的价格变化呈正比。并且债券到期时间越长,债券价格波动幅度增加,并且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对于期限已定的债券来说,由收益率下降导致的债券价格上升的幅度大于同等幅度的收益率上升导致的债券价格下降的幅度。如果已经给定了收益率变动幅度,息票率越高,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小。

二、会计信息对债券定价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在一级市场中的作用

一级市场是证券的发行市场,债券能否发行的决定因素,是发行市场是否接纳它,会计信息虚假,或者是会计信息显示企业的偿债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支付债券的利息,那么企业债券根本就不可能发行。

(二)会计信息在二级市场中的作用

二级市场是证券的交易市场,在交易市场中,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中所显示的现金流,总资产周转率等盈利能力指标以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判断。企业财务信息显示的指标条件优越,投资者就更容易接受,显示的条件不符合预期,那么投资者就会避而选择其他的投资对象。

(三) 会计信息对城投类债券定价的影响

城投类债券属于一种特殊的公司债,它定价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地方政府的实力,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以及债务压力,其次是地方政府对这类债券的支持力度,城投类公司在资金遇到困难时进行债券发售,若地方政府对此不支持,那么这类债券很难进行发行。其次是城投类公司本身的偿债能力,一般投资者都会先考虑到政府会对这类债券有一个隐形的担保,所以不太考虑本身公司的能力,所以对于投资来说在城投类债券,会计信息的作用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

(四)会计信息对一般企业债券定价的影响

对于非城投类企业来说,会计信息是投资者了解当前企业的最直接的证据,无论是财务报表,各种财务信息都影响着投资着对此类公司的判断。如果财务信息中显示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那么可能债券的定价极为低的情况下,也不会售出,相反如果企业的财务信息显示企业有着良好的偿债能力,并且收入很高的情况下,那么一些相对谨慎的投资者,在均衡利益和风险后,债券定价过高可能也不会影响投资者投资,这就给债券发行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三、 对企业债券定价的建议

会计信息在公司债市场中是存在有用性的,企业在发行债券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市场信息的作用。首先,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定是要真实的,广大债券购买者具有甄别的能力,尤其市场特征下。其次,企业要关注相关竞争企业的会计信息,将自己的债券定价与市场中同水平的相比较,制定一个合理的、能被投资者接受的价格,价格过低给企业造成损失,价格过高没有投资者都是得不偿失的,企业一定要合理考虑利弊,找到中间的平衡点。最后,企业在进行债券发型时,要广泛利用市场的作用,争取能够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企业,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篇4

关键词: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66-02

自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很多大学本科都开设了《证券市场》课程,而且在教学当中都面临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笔者结合自己8年对《证券市场》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如何讲好这门课程。

一、证券市场特征

经过多年教学与研究,笔者如下归纳对证券市场的特征。

1.虚拟性

证券属于虚拟资本。所谓虚拟资本是指那些既依赖于现实资本存在,又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的,而且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益的,如股票、债券、各类期货合约等有价证券。这些虚拟资本,之所以带有虚拟性,是因为他们独立于实体资本,各自有自己的市场和价格,其价格往往取决于预期价值,而这预期价值往往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经济、政治、军事、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投资心理等各种因素,因此,时刻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不好预测,而且让投资人时刻处于对未来证券价格的想象中,也因此具有浓厚的虚拟性。

2.诱惑性

证券价格时刻处于动荡中,获得交易差价有时候能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人能获得比现实生活中从事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高得多的收益,尤其是能碰上暴利行情所能获得收益几乎是某些人工作几年才能获得的收益。而证券市场现实交易运行中能够获得暴利的机会还是少有的,但这种偶尔有的获得暴利的例子,成为典型例子,往往极强地诱惑着想投资于证券获得高收益的人们,甚至能诱惑投资失败的人为弥补损失或扭亏为盈的目的再次投资于证券。这种诱惑性,在市场体系中的其他各类子市场很难比拟。

3.风险性与收益性

由于证券价格受影响的因素太多,特别是股票和各种期货合约,而且证券定价上实行集合竞价形式,因此,证券价格时刻处于波动当中,也因此证券市场具有浓厚的风险性。由于投资者投资资金时刻有缩水、亏损的风险,因此,证券投资也叫风险投资。

由于证券可以分红、派息,如股票、债券、基金等,而且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市场,抓好机会还能获得交易差价,因此,证券市场上投资又有具有收益性的特点。

4.知识的综合性

不管是股票、债券、各类期货合约等证券,都是依赖于现实资本而存在的,因此,从事证券投资需要综合性知识。尤其是投资风险大的股票和各类期货合约,其投资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如证券的供给与需求、国内政治经济运行、财务、管理;经济全球化时代还得有国际政治经济知识,还得有稳定的心态等。能全部掌握这些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实中,各方面知识再丰富、经验再丰富的人,也因漏过一两个因素,而投资失败的例子多得是。但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掌握好主要影响证券价格的大部分因素,投资成功的比例往往高于各类知识欠丰富的人。

5.实践性

许多参与过与现实证券市场同步的模拟交易后,参与实际投资行为的人们共同的感想是——模拟交易与现实交易几乎完全不一样。笔者认为这是投资心态作怪,好比是做拓展运动中走过的断铁条桥,平地上任何人都能轻松跨走过地上摆的窄铁条,但在高空中带着安全带摇摇晃晃着才能过断铁条桥。实际证券交易中证券价格体现的是预期收益,受影响是诸多方面的,集合竞价形式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决定了其价格的时刻波动,这往往导致投资者因切身利益的损益预期,心态也跟着漂浮不定,往往导致的是投资行为的不理性。这样,证券投资行为需要经过实践,培养稳定的心态、理性的判断。

二、证券市场教材及教学特征

自证券市场筹备、建立到现在,经过有关部门和不少学者的不断努力,证券市场教材及相关书籍正在不断丰富完善着,如证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证券投资学等等书籍。对当前证券市场类教材及相关书籍特点,简单归纳为如下。

1.简单概述性和各自的相对侧重点

《证券市场》这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各类证券以及其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工具、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等。《证券市场》这门课程选教材不好选,因为各个教材都有概述性和各自的侧重点,相对不是那么全面,所以笔者采用了以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编的《证券市场概论》教材为基础,结合其他参考资料及实例,相对丰富了讲授内容。

2.实践性相对不够

证券市场概述类教材也好,其他证券投资类教材,如上所述,大部分教材都具有相对概述性和自己的相对侧重点特征,也因此具有了实践性相对不够的特点。所以,不少书籍显得实践性相对差一些,使得初次接触证券市场的人不好理解;有些证券投资类教材强调技术图形多,但几乎都没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图形,对那么多的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只简单大块儿地描述等。

3.教学具有综合专业知识性

由于证券具有虚拟性,而且依赖于现实经济生活而存在,影响其价格的波动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市场经济运行看,经济行为一般围绕政府、企业、居民之间进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还得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他们之间,还以市场机制调节着关系,况且,大的市场经济下,还有很多子市场,如行业市场、特殊市场,等等,因此,相互关系复杂多变。因此,证券市场教学具有综合学生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一面,等于回顾所学知识,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巩固知识,进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大学本科《证券市场》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经过8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如下几个问题后;经过研究,当前基本解决了这些存在问题。

篇5

关键词:证券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10.02

建立证券市场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积聚社会的闲散资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促进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前景却缺乏必要资金的企业,来实现资源化配置。就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言,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反映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以及我国政治背景的特殊性,这一系列因素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然而,“融资难”已成为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研究融资效率问题,对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解决融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融资效率的内涵

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应地,资本市场效率应为资本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资金的有效动员与资本资源的高效利用。前者是指资金需求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资金的能力;后者是指其将稀缺的资金分配给最具有生产优势的投资者。本文分析的融资效率是资本市场效率之一,它是指企业以低成本、高收益运作资金的能力。具体包括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个层次,前者是指企业以低融资成本取得资金的能力,后者是指将资金进行最优化分配的能力。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2.1内部融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市场和技术相对成熟、发展比较稳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来主要得益于低廉的劳动成本。所以,一般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但是,通过企业的内部留存收益来寻求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内部留存的积累相当有限,并不足以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全部资金,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做强做大。

2.2外部融资困难

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为银行借贷。中小企业虽然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的不确定性比较大,资金实力薄弱,偿债能力比较低,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借款,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56%,这无疑是中小企业借款难的问题雪上加霜。

2.3证券市场的融资成本高

在资本市场上上市,会增加固定支出成本,包括挂牌费用、信息披露费用、中介费用、审计费用等,由于中小企业的发行额较小,所以这部分固定成本存在着规模不经济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效率更低。

2.4民间资本充足,但配置效率低下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较高,为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银行的功能。但由于民间融资活动缺少相关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民间资金市场进一步理性和规范的发展,是我国证券市场完善的新的内涵。

3我国证券市场的概述及存在的问题

3.1证券市场的概述

证券市场是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从广义上讲,证券市场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对象的交易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资金的供给方和资金的需求方通过竞争决定证券价格的场所。由该定义可知证券市场最基本的三个功能为:融通资金、资本定价和资本配置,而资本定价和资本配置都是通过资金融通这一形式来完成和实现的,所以又可以说融通资金资本市场诸多作用里的是重中之重。

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这就使得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与市场经济下的证券市场有所差异。我国现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沪两证券交易所,基本是单一的证券市场交易品种也仅有三种:股票、债券、基金,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种几乎是空白。这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促进资源配置,更多的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合理定位引发了诸多弊病。

3.2证券市场与融资效率的关联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帮助大型国有企业解决债务和资金需求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证券市场的对经济作用也得到了与时俱进的丰富,突破传统的服务于国有大型企业的概念,证券市场还要积极的为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有效的利用资金的目的。

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应该拥有能适应不同投资者需求的众多投资品种。作为资金供需者之间重要的中介,证券市场要能合理的安排社会闲置资金的去向,而不会因为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苛刻的限制条件以及裙带关系等,将急需资金的企业拒之门外使其得不到长足发展,却把大量资金滞留在某些生产积极性较弱的企业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3我国证券市场的特征及问题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证券市场在转化社会闲散资金为投资资金、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分散银行金融风险、拓宽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是政府主导下的改革,这就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改革之初己打上行政干预的烙印;并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一些诟病也比较显著。

(1)我国证券市场有较为浓重的行政色彩,这是行政职权过多介入的后果。从证券市场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公司在证券市场融资,不仅要符合公司上市的一般标准,还要进行严格的后续检查监督。但在我国,这一标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政府通过行政机制和行政手段,对证券发行、上市和流通进行广泛的不合理干预,扭曲了资本机制和市场机制。

(2)证券市场结构严重失衡。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体现了对股权融资强烈偏好的这一特征。首先,股票市场发展蓬勃,而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甚至呈萎缩状态。在股票、债券、基金的市值结构中,股票市值占97%左右,债券市值占2%左右,基金占1%,债券和基金发展滞后。其次,资本流动的“体内循环”。很多上市公司募集到资金后,由于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所以私自改变资金流向,从事证券交易,形成“体内循环”,未能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目的,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股票融资的低效率恶性循环。

(3)市场体系构架基本清晰,交易品种增加,但多层次市场尚不完善,产品不够丰富,门槛较高,难以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中小板市场的推出和代办转让系统的出现,是中国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资本市场近几年也陆续推出了可转换公司债券、证券公司债券、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企业或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收益计划产品以及权证等新品种,以适应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证券交易品种。但从总体来看,目前资本市场在结构上仍然不平衡,多层次股票市场尚未建全,公司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交易品种不够丰富,尤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4)证券市场过度投机气氛严重。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的初创阶段。由于个人投资者缺乏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倾向于短线投机操作,使本来就不稳定的证券市场进入混沌状态,在短期内急剧波动,增大了市场交易活动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及风险性,同时难以支持长线发展前景看好的行业,中小企业要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就难上加难,造成资源配置失效。还有少数机构投资者凭借自身的资金、设施、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操纵价格,扭曲资金流向,降低证券市场的资金融通效率。

4为提高融资效率,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

4.1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应不断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1)以信息披露为重点,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程序,丰富信息披露平台,减少信息披露过程中的漏洞,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手段,对于违反信息披露规范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增加信息披露违规操作的成本。从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两方面加强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2)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度、征集投票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建立对独立董事履职情况的评价体系;建立企业经理人市场化聘用机制;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公司自我评估和外部审计检查,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积极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

4.2推动债券发行机制市场化改革,培育市场信用体系,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

债券作为基础金融工具的一种,能为投资者提供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渠道,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应该致加大债券市场的发展力度,充分利用债券的融资功能。

放宽企业债券的发行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较为苛刻,政府对发行量和利率都有规定,限制了不同发行主体选择债券的灵活性。建议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能够合理放宽,使得不同主体的信用差别得到体现,优化自己自愿的优化配置。此外,还应该积极发展债券的品种结构,特别是可转债和可交换债券的试点,为市场投资者提供广泛的投资品种和优良的风险规避机制,这样不仅有助于推进债券市场化进程,还能在无形中督促企业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为再融资打下基础。

4.3大力推进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的融资和投资需求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发展形式的多元化和的发展体制的创新趋势,这也意味着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特别是随着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投资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对证券市场多元化的要求也日益凸显,因此,建设多层次证券市场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1)集中主板市场的优势促进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要继续推动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代表性的大盘蓝筹股的发展,建立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法人意识和规范意识,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合规性操作等方面的规范和监管,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以此来完善主板市场的发展,以及优化主板市场的证券规模和质量。

(2)促进中小企业板的发展和开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结合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融资特征,推动中小企业板融资制度的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和选择方式的灵活性,丰富上市公司行业结构,扩大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3)合理推进创业板的发展,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实行更为理性的、市场化的上市制度及监管手段,并建立于此相适应的交易制度,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通道,不仅要提供有效的市场防范措施,还要提高市场的灵活度,使创业板市场也朝着更完善的趋势发展。

5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导致资金的配置效率不高,会严重影响到原本就处于弱势状态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再次激活证券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而政府作为证券市场中的主导力量,更应该从资金配置效率的根本目的出发,放松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监管,鼓励产品创新,完善市场制度,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铁滨.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

[2]杨永辉,李秉祥.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构想[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9,(02).

[3]余丽霞.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西南金融,2009,(09).

[4]方芳、曾辉.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的比较[J].经济理论与管理,2005,(04).

[5]卢福财.企业融资效率分析[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10).

篇6

[关键词]证券市场功能;经济理论;市场;弹性;弹性陷阱

[中图分类号]F8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08-04

1引言

证券市场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和信息传递以及配置资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拐点”。因此,无论从理论意义上看,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说,对于证券市场的研究十分必要。概括起来,现在对于证券市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市场稳定性关系研究(戴志敏,郑洁,2004[1])。②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臧苏渝,黄万才,2005[2];宋烨斌,2011[3];李健,2012[4])。③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丁宏术,2009[5])。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证券市场的功能研究是证券市场研究的焦点。例如,谭运进(2001)认为证券市场定位不准确造成了证券市场功能不足[6]。李雪松等(2002)认为证券市场具有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的功能[7]。王砚书(2004)认为应该培育机构投资者和加强证券业监管等[8]。唐震斌,段艳琳(2005)认为价格机制决定了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我国证券市场没有真实反映供给与需求关系,造成了证券市场价格扭曲,因此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9]。胡新宇(2005)认为我国证券市场比较薄弱,没有更好的发挥融资和配置资源的功能[10]。从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制度因素是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同时行为主体的“投机性”也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现有成果只是从制度和行为主体单独角度出发对证券市场功能进行研究,没有将两者统一起来。其实,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行为主体的行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同时也影响着制度。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和行为主体的“统一”角度对证券市场功能进行探讨。

2证券市场功能的经济学分析

不能否认,证券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但是由于它也是市场,因此也应该符合相关的经济学价格理论。如果将证券市场买卖的有价证券看做普通商品,那么也可以运用供给和需求经济学工具来分析。先来分析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比较完美的完全竞争市场情况。假设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上市公司和许多证券购买者,由于他们数量众多,上市公司之间的证券没有差异,购买者购买哪支证券都是一样的。因此,证券市场上存在着证券供给曲线,可以与证券需求曲线共同决定证券价格,见图1。

图1完全竞争证券市场功能

从图1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供给曲线S和证券市场需求曲线D共同决定了证券市场的价格Pe和数量Qe,达到了证券市场出清。此时,各种制度和行为主体都按照证券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有条不紊地运转,证券市场真正实现了传递信息、融资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没有任何无谓损失。这是最理想的证券市场状态。

但是,中国证券市场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特征,而是具有垄断市场特征。因此,应该用垄断市场相关理论来分析,见图2。假设上市公司为垄断卖方,根据利润最大原理,当MR=MC时,该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此时,证券市场垄断价格和垄断数量为Pm和Qm,存在着三角形abc面积的无谓损失,该无谓损失正是我国证券市场功能没有完全发挥的体现。其中,无谓损失的abd三角形部分是由于行为主体原因造成的,可以称为证券市场的“主体行为扭曲”,用公式表示如下:

图2垄断证券市场功能

从证券市场功能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共同影响着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制度因素与行为主体因素似乎是“平行的”。但是,这也正是经济学供给与需求分析的不足。从本质上说,制度因素决定行为主体因素,即不同的制度会影响和决定行为主体的行为,它们有主次的不同。因此,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3证券市场功能的弹性模型

从上面的证券市场功能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功能与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也可以称为主体行为因素存在着复合函数关系,即证券市场功能是因变量F,行为主体是中间变量U,制度是自变量S,见图3。

图3证券市场功能的函数关系

因此,可以将证券市场功能与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写成函数关系F=f[U(S)]。为方便分析,将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简写成F=f(S)。进一步假设,该函数为光滑曲线,存在二阶导数。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可以知道,在自变量S为横轴和因变量F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内,如果证券市场功能函数越陡峭,那么制度因素S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敏感;如果证券市场功能函数越平坦,那么制度因素S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不敏感。因此,若分析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程度,只需要分析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陡峭程度就可以。那么,用哪个工具来描述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陡峭程度比较合适呢?“弹性”自然是最佳选择。

此时,又涉及如何衡量制度因素S问题,可以将证券市场制度是否完善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如是否存在“一股独大”、产权、监管和“内部人控制”等。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可以借助曲率重新改写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公式。

假设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弧h与制度因素S存在函数关系h=h(S),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弧微分公式如下:

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增函数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一阶导数dF/dS取正值,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为正数。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减函数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一阶导数dF/dS取负值,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仍然为正数。从这个修改后的弹性公式可以看出,该弹性公式不适合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直线形式,要求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光滑的曲线。

4证券市场功能弹性模型的图形分析

无须证明,当弹性越大时,表示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大;当弹性越小时,表示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小。下面对影响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的各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曲率N越大时,根据弹性表达式可以知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e越小。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二阶导数d2F/dS2越大时,即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切线转动的较显著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e越大。一般说来,在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驻点处,曲率较大,并且切线转动的比较显著,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曲率N和二阶导数都较大,它们对弹性的大小起着相反的作用,见图4。因此,要将它们统一起来考虑。

图4证券市场功能弹性陷阱

通常说来,二阶导数的力量超过了曲率的力量。所以,在驻点f点、、p点和w点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较大。虽然在和w点弹性较大,但是证券市场功能却较小。和w点处表明,虽然制度改善了,但是证券市场功能却下降了,称为“弹性陷阱”。当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处于证券市场的“弹性陷阱”时,应该实行一些新的制度,如让证券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跳出证券市场功能的“弹性陷阱”。

但是,当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处于“弹性陷阱”时,也不能说此时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例如,的制度完善程度要大于f点的制度完善程度,但是f点处的证券市场功能却发挥的很好,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个国家刚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时,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因此,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的原因,很可能是处于的“弹性陷阱”。该状态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制度比以前更加完善,只是证券市场的功能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可以预测,随着证券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来我国证券市场功能一定能够到达p点,也一定会再次陷入新的“弹性陷阱”,即w点处。但是,到那时,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会更好。

运用这个弹性图形,也可以说明,即使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有的时候也会陷入“弹性陷阱”,即证券市场功能发挥受到限制的时候,证券市场出现混乱状态。但是,美国的证券市场所陷入的“弹性陷阱”比我国陷入的“弹性陷阱”位置更高,制度更加合理。

接着,再来思考证券市场功能弹性e的S/F部分,见图5。

图5证券市场功能弹性大小对比

5结论

完全竞争的证券市场是最不存在任何的损失,可以非常好地配置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资源。中国证券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因此存在“无谓损失”,“无谓损失”包括“行为主体扭曲”和“制度扭曲”。影响证券市场功能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制度因素,行为主体因素可以看做制度因素的中间变量。因此,可以建立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用于研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最好的工具应该是“弹性”。借助曲率可以将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进行修正,由此可以更加准确的探讨证券市场功能。通过修正后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分析认为,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可能会处于“弹性陷阱”里,应该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以影响行为主体的行为,让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更好。同时,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也可以缩小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与原点连线夹角,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功能的提高。同时,证券市场功能的弹性模型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可以利用数据来测算各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进行对比,由此提出更加合理的提高证券市场功能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戴志敏,郑洁.关于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市场稳定关系的思考[J].浙江学刊,2004(6):216-218.

[2]臧苏渝,黄万才.我国证券市场的缺陷分析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7):49-51.

[3]宋烨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67.

[4]李健.当前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华北金融,2012(5):55-57.

[5]丁宏术.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20):119-123.

[6]谭运进.论证券市场的功能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缺陷[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4):75-77.

[7]李雪松,王勇,陈秀梅.证券市场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2):104-106.

[8]王砚书,杜兰柱.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4,18(2):79-82.

[9]唐震斌,段艳琳.我国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缺陷及改进措施[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30-34.

[10]胡新宇.对证券市场功能的思考[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24(1):98-101.

篇7

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和措施

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强证券市场国际化建设,能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资本收益。因此,加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深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问题

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这种增长是通过扩大投入实现的,企业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率并未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均衡性。具体表现是: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恶性竞争和地方割据现象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缓慢,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内部结构不完善等。长期以来,我国整个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单一的供给商结构,破坏了产业结构的均衡,许多弱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比如,能源、金融和电信等行业,封闭性强,处于垄断状态,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商业银行主导融资模式,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国内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商业融资和证券市场融资两种模式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市场内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尚不满足证券市场国际化要求。随着证券行业的发展,证券融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靠银行的“过度银行化”。其次,金融监管不完善。金融运行不安全,保证金融运行的安全性是开放证券市场的基础,金融运行直接反映了经济运行状况。如果金融运行不安全,则会加剧证券市场的动荡。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没有跟上经济生产要素改革步伐。在金融调控手段方面,采用直接调控思想,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计划调控手段,如结构管制、信贷规模限制等。在进行货币供求和经济调控时,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这与国际市场化环境不符,从而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开放性程度的提升。由此可知,金融调控手段市场化、进入市场自由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条件,如果国内证券市场不满足这些条件,则会削弱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

第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集中度高、股权流动性差,对国际资本吸引力低。证券市场体现了资本意志,中小投资者基本行使的是用脚投资的权利,大投资者则关系公司股权结构、公司制定的重大经营决策以及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要想保证投资者的权利能正常行使,上市公司必须具备合理的股权结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主体主要包括个人股、国家股以及法人股等。目前,在证券市场中,法人股、国家股和内部职工股占总股本的67%,A股市场流通股占总股本的33%。在A股市场流通股中,个人投资者占据着主导地位,结构投资者较少,法人股和国家股基本处于沉淀状态。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对我国资本运行机制、证券变现机制以及市场评价机制等体制的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了证券市场炒作行为,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

第四,证券市场体系不完善。证券市场体系不完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股票市场缺乏层次。以美国证券市场为例进行分析,美国证券市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NASDAQ 交易所以及第三、第四交易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众多选择,满足了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晚,缺乏层次,目前只拥有类似于约证交易所的市场层次,投资者可供选择的投资方式较少,也无法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影响我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运行。其次,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国内证券市场中,债券在证券发行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股票所占比重较大。实际上,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所占比重基本相同。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债券市场也是投资者非常青睐的市场。但是我国证券市场体系单一,发展滞后,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低,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对策

第一,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是实现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具体表现是:A股和B股市场分割现象。在我国设立股票市场试点时,就已经建立了B股市场。在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市场透明度低、市场发展方向不明确、市场融资功能差、市场动力不足等。2001年,B股市场开始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并实施了QDII 制度,极大地改善了B股市场外部环境。同时,A股市场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增加。所以目前国外投资者对A股市场充满信息,对B股市场持一种谨慎态度。因此,在处理A股和B股市场分割问题时,应该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股市场开放程度,扩大B股市场规模,增强B股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完善QDII 制度,从而逐渐实现A股和B股的一体化。

第二,加强市场主体建设。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因此需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为优秀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及时淘汰劣质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治理。同时,需要降低对企业在国外市场的要求,对企业融资实施严格的监督。另外,需要提高证券公司的整体实力。由于我国证券公司整体实力较差,在证券国际市场中,无法与外国证券公司相抗衡,所以提高证券公司的整体实力显得非常迫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施业内并购、增加投资、扩大股权、发行上市。拓展业务空间,我国证券公司的传统业务是经纪和承销,近几年,证券公司拓展了企业并购和基金管理等业务,但是传统业务还是占据着较大比重。因此,证券公司需要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涉足金融、工程等新领域,这样才能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应该鼓励证券公司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监管水平。要想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必须实现证券监管模式的国际化。目前,许多国家都只设置了一个主要监管机构,单一的监管者能提供最严格的监督。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单一监管者最终会取代多元化管理,实现证券市场的统一管理,这样有助于提高证券监管力度。另外,应该加强证券市场监督的自律管理。自律管理具有自发性,维持证券市场的秩序,才能保证参与者的利益。自律管理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对证券市场中灰色领域的管理有限,此时需要证券公司的信誉、管理准则和同行其他企业的相互牵制,才能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自律管理具有高效率特征,自律管理不受到各种条框的限制,操作简单,效果高。但是要想充分发挥自律管理的作用,需要满足一些条件:从法律的角度分析,自律结构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规范自律机构行为。从被约束者利益的角度分析,遵守自律规则,能提高被约束者的经济收益。总之,自律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所以需要不断完善我国证券监管自律机制。

第四,加强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创新,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血液,保证金融市场的活力。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国内金融需求量逐年增加,金融创新显得更加迫切。首先,需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实现证券投资品种多元化,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其次,增加证券市场的层次,目前,我国具备了中小企业板块和主板市场,市场层次较差,还需要建立创业板块,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需要大力发展场外市场,改善场内市场交易的外部环境。2006年,外资银行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国内金融机构创新步伐加快,待到市场经济条件成熟时,可以推出分散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规范证券市场行为,提高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存在诸多问题,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证券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实施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监管水平,加强金融创新,从而不断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实现证券市场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左绍辰.浅析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国际化趋势下QFII制度的法律监管问题[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05).

[2]苏惠娜.转型期我国证券公司的战略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5 (01).

篇8

一、 行为金融研究应用于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

1、证券市场的“虚拟经济”特征是引入行为金融研究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指直接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经济活动。而虚拟经济则是以货币资本为直接经营对象,以股权、债权、信托凭证,或货币资本本身为载体,通过交易和约而进行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的主要交易市场,即上述各类凭证(实质为有价证券)的交易市场,就是证券市场。因此,证券市场的本质蕴于虚拟经济的本质之中。

实体经济或虚拟经济实质都是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经济的不同表现形态,而价格形成机制则是资源配置核心机制。与实体经济采用“过往已知信息”对特定资源、资产做现实定价的机制不同,虚拟经济的定价基础则是基于关于“未来”的信息,对资源、资产的“未来收益”能力进行评估而定价。如某上市公司一项具体设备的出让,执行实体经济定价原则;而该公司股票的交易,就要应用虚拟经济定价机制。

证券市场的虚拟经济定价机制决定了证券市场是一种“观念市场”,参与主体对于“未来信息”的预期,以及在该“预期”下形成的“市场观念”、采取的市场行为,将决定有价证券的定价,从而最终决定证券市场整体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对于这种行为金融特征的认识,正是科学证券监管的基础。

2、证券监管的实质是监管者、被监管者、投资者的“行为互动”

行为金融研究应用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金融行为和现象。从行为金融视角,证券监管的实质是监管者、被监管者、投资者的“行为互动”。

监管者基于对证券市场功能的认识确立证券监管原则,从对证券市场运行前景的判断出发,考虑监管政策对被监管者、投资者的可能影响而出台监管措施;券商、上市公司等被监管者出于对监管者监管意图、监管意志的判断,以及违规行为的可能市场收益等评估作出行为决策,而投资者则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基于对经济形势、证券市场规范性、监管力度、庄家行为、上市公司前景等的预期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

证券市场监管者、被监管者与投资者的“行为偏差”

行为金融研究认为,各金融“行为人”具有理智和情感等完整心智结构,由于各种心理缺陷的客观存在,在市场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人们的行为不一定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使得“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受限,表现在证券市场上就是市场有效性不足。

1、被监管者“行为偏差”

我国监管当局的行为偏差主要出自于对证券市场功能的“认知偏差”,即过分强调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筹集资金功能”,将股市作为国企脱困“提款箱”的动机始终未能摒弃,在市场极度低迷的当前依然不废弃新股发行即为明证;另一方面,当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屡屡难产,也与监管当局考虑“国有股”顺利坚持多于投资者利益保护密切相关。

我国监管当局还存在对“监管能力”的“过度自信”,过于迷信“政策市”和行政性监管措施的效力。以这种忽视市场内在规律的浮躁监管去矫正“市场偏差”的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愈纠愈偏”。

被监管者“行为偏差”

我国证券市场被监管者“行为偏差”主要体现,是上市公司以及券商等利益观的“短视化”偏差。上市公司的将股权融资当作“廉价资源”,具有盲目融资和再融资的动机,是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信息披露方面,没有意识到“信用资源”是公司最具机制的“无形资源”,反而服从于骗取融资资格或勾结庄家炒作的短期化目标而不实信息。我国券商也未能做到以投资者服务、培育理性投资为发展之本,由于对“炒作”收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监管当局“事后救济”的预期而积累了大量风险。

3、投资者“行为偏差”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证券投资者尤其弱势的中小投资者“行为偏差”更多、更明显。最典型的表现如下:

其一,“羊群效应”(“从众心理”),分为“自愿”和“被迫”两种类型,前者指投资者缺乏理性的独立判断,盲目“追涨杀跌”的行为;后者虽意识到证券并未被正确估价,但认为难以与“羊群”相抗衡而跟从。

其二,“过度自信和控制幻觉”,投资者自认为掌握了比他们事实上掌握的多的信息,研究表明我国中小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力,这种过度自信包含着巨大风险。

基于行为金融理念的证券监管建议

行为金融理念下的证券监管,首先要求监管当局更新监管理念全面认识证券市场功能,切实从维护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树立“投资者保护”的监管原则和监管文化。

篇9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虽然负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其他市场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场相比不仅表现得更为强烈,影响更为严重,而且仅仅依靠市场本身也无法解决。比如,由于个别行为主体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使得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场那样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加以补偿,所以政府必须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管和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见,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具有普遍性,不仅不成熟的市场需要监管,成熟的市场同样需要监管。然而,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排斥矛盾的特殊性一样,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也将具有不同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时间较短,同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其市场缺陷更加明显,市场的效率水平较低,克服市场缺陷,提高市场效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任务。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除了必须完成上述一般的目标以外,还应兼顾其他一些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所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市场监管中带有共性的问题。1998年9月,国际证监会组织在其制定的《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中指出,证券监管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投资者。然而,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保护投资者的意义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投资者比较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他们的合法权益较不易受到伤害和侵犯。近年来,买者自行小心,投资者应对自己的买卖决策负责的观点在西方较为流行,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情况则大为不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投资观念的不成熟,使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伤害。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正是这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股独大、大股东放肆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投资机构坐庄造市的重大事件,已充分证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己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实现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才能够保证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完善。

推动市场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小,市场中介组织的数量有限、服务层次较低,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不成熟,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规范程度和自律能力较差。上述一切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成分较浓,市场风险很大,市场功能不能够正常地发挥。所以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市场缺乏充分发育的必然结果。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不断地推动市场的发展,引导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之外,是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的。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监管和发展是相行并重的两大任务,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将两者对立起来。故此,推动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严格执法的原则,而且还要考虑按市场的发展进程来制定规则,注意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营造一个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然,证券市场的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规模的扩张,也包括市场体制的健全,既包括数量的增长,更包括质量的改进。故此,我们在实施监管、促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提高市场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下力气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没有诚信的、参与者缺乏自律的市场,就肯定是一个没有效率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市场参与者的诚信和自律,是监管有效率的基本前提。如果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诚信和自律能力,必将大大地提高监管的边际成本,降低监管的边际收益,再加上法不责众的压力,监管很可能会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父爱主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证券市场诚信和自律的普遍缺失。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失信的成本很高,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信息传播,将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竞争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市场本身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很弱。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大投资者弄虚作假、欺骗中小投资者不能够受到及时和有效的惩罚,中小投资者用手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实际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故此,我们必须将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作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力培养市场主体的自律能力,加强对失信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不讲信用的违法犯罪活动。

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

由于特殊的历史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政府的一手扶植和推动下形成和发展的,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也或多或少的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实际上也是将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情况,使得大多数投资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许多人甚至认为,政府应该对他们的投资后果负责。这种情况,已经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功能优化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隐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实施证券市场的监管过程中,也必须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投资者对证券产品、投资风险的认识,使投资者清楚地了解市场各个层次参与者的功能和责任,以增强其主体责任意识,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后果负责。

参考资料:

篇10

从逻辑上讲,证券市场国际化应该是建立在产业领域对外开放基础之上的金融开放,应该是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对外开放,而从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尚不足以成为金融开放的坚实基础。但是,加入WTO必将导致我国各个领域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在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渗入必将会对我国各类弱势产业形成巨大冲击,而证券市场国际化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国际资本渗透的速度和深度。由此可见,无论从证券市场国际化需要的坚实基础来看,还是从证券市场国际化可能带来的冲击来看,迫切需要调整的产业结构已成为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矛盾

(一)商业银行主导的融资模式与证券市场国际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1.金融领域的现有融资模式仍以商业银行融资为绝对主导地位。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证券市场融资已获得广泛认可并有较为充分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首要要求就应该是国内证券市场已经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证券市场融资与商业银行融资两种方式的协调发展,但目前在我国金融领域中商业银行属于绝对主导的融资模式,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首先,从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基本都是通过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增长体现的。1994年城乡、城镇和农户储蓄中定期存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8.2%、78.0%、79.1%,直到1999年上述比例仍没有明显变化,分别为75.4%、74.5%、79.4%,表明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部分基本上被用于纯粹储蓄,收益表现自然为单纯的利息收入,只有极少部分由储蓄转化为投资,重新进入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一项统计表明,居民储蓄中用于证券投资的比例平均仅为3.7%左右,这一比例显然是非常低的。

其次,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过度银行化”现象十分突出。由于我国在经济上属于后发展国家;强大的外部压力(短期内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使其不愿通过慢慢集聚资本来实现工业化,而是采取政府干预下由银行推动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中,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工业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旨在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部门中去的金融中介。换句话说,就是银行信贷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商业银行融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出现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银行的“过度银行化”现象。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证券市场融资方式逐步得到重视,但从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构成来看,银行贷款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2.证券市场融资和商业银行融资发展不协调,不符合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国目前的融资体制仍然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种融资体制下,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政府控制下的银企关系背离市场运行规律,一方面,由于市场信号扭曲导致金融中介资源配置功能的紊乱,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行为缺乏约束出现巨额的银行坏账。

(二)金融监管不完善与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金融风险之间的矛盾

1.金融监管不完善下的金融开放具有很大的金融风险。金融运行是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金融改革是前沿,只有在金融安全基础上的证券市场开放才是真正有效的对外开放,如果在金融不安全基础上进行证券市场开放,不仅是无效的,而且会加剧金融的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这些国家在金融监管制度尚未健全的条件下,盲目地过度开放证券市场,导致事前盲目的金融扩张和事后资金的大规模抽逃,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2.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模式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尚无法有效控制国际金融风险。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基本上是以严格管制为主要特点(资本账户不可自由兑换),以本国市场为监管对象,以手工操作为基本手段,这种监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趋势。在这种金融监管水平下,开放证券市场的风险是难以估量的。既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它,而应当勇敢的挑战风险。因为任何想要“堵”风险的企图都是危险的,它一方面制约了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又没有起到一个有效的监管作用,而且风险掩盖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以一种更为强烈的形式爆发,从而引起大规模的危机。由此可见,在证券市场开放之前,努力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水平,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才是明智之举。

(三)金融调控手段单一与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1.我国目前的金融调控手段仍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但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度和市场化程度明显滞后于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中的其他生产要素改革。

首先,在金融调控方式上,仍然延续以往的直接调控思路,调控手段行政化特点突出。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习惯计划调控手段的运用,如信贷规模限制、信贷总量、结构管制等,对经济、货币供求的调控不是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而是采取强硬的行政命令手段,这对习惯于在市场化环境下运作的国外资本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必将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

其次,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载体——国债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远远没有形成像国外一样标准化、有序化、经常化的发行机制,而且截至目前我国发行国债的基本动因还只是弥补财政赤字,其调控功能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在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发行手段和流通等各方面与标准化的调控工具都相差甚远。

最后,利率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都是作为货币政策作用的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对象。在我国,人民银行目前并不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利率,而是直接制定利率,这不仅说明中国目前的利率不是市场利率,只是一种行政性利率,是一种外生变量,也决定了这种利率与经济的相关性较差,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微弱。投资者希望通过把握利率的变化来洞察经济波动的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或者是货币当局希望通过利率的变化来调整投资者的行为,都是难以有效实现的。

2.行政化的调控手段显然无法适应国际证券市场的金融自由化倾向。一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根本保证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调控手段市场化。没有这一基本条件,则必将大大削弱本国证券市场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因为资本是具有最强烈逐利性的事物,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国际资本对处于金融压制中的国家往往是不感兴趣的。

(四)外汇管制与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从金融体系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看,一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一国汇率制度不断放松乃至取消的过程,可以说,外汇管制程度将直接决定一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证券市场国际化属于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这种流动必然会受到不同币种的兑换制度和出入境制度的影响,如果货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管制政策,汇率决定机制非市场化,本外币出入境不自由,投资者参与投资的证券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就无法保证,将直接影响到国际资本的交易是否通畅、便捷。因此,境外投资者在进行跨国投资时,会对该外汇体制十分关注。

总之,从短期看,外汇管制有利于保护我国证券市场免受国际游资的冲击,但从长期看,如果不把握时机进行改革,强化我们在经济、市场和监管等方面的市场化建设,必将成为限制我国证券市场融入全球市场体系的障碍。可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目前与人民币完全实行可自由兑换的时机以及对资本账户放松管制的进度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三、证券市场发展不成熟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矛盾

(一)证券市场规模偏小,很难满足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要求

无论从股票市场总规模、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交易金额来看,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易所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沪深两市相加的股票总市值也只相当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5.25%左右,如果进一步扣除我国证券市场中的非流通股权的话,市场规模差距将更为明显;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家数已经达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44%。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与国际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具有稳定增长特征的大型蓝筹股恰恰是许多机构投资者青睐的投资品种。当然,如果以衡量一国证券市场发达程度的证券化率来看,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巨大,而我国宏观经济在过去的10年中始终保持了高速、稳健的增长,将给未来证券市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必将对国际资本通过证券市场分享我国经济增长成果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但规模巨大的国际资本一旦形成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预期,也将对我国证券市场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流动性低且集中度高,缺乏对国际资本正常流入的吸引力

证券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充分体现资本的意志,对于许多中小投资者而言主要是行使其“用脚投票”的权利,对于许多资金规模很大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就不仅局限于此,他们对于股份公司包括股权结构在内的基本情况更为关心,而且包括在一些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以及保护自身投资安全等方面能否真正行使一个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而保证这一权利的基础就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基础之上的法人治理结构。从中石化在海外市场上市的过程和国外成熟机构投资者评价上市公司的眼光来看,他们不仅仅关心企业所处行业的成长性或垄断性,而且对企业的管理层、股权结构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考虑。但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非流通的国有股在整个市场中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一股独大”且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将极大地限制了非国有股东的意志。

应该说,国有股减持政策的酝酿和出台,正是为了改善目前上市公司股权低流动性缺陷,可以肯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结构的流动性缺陷必将得到逐步改善,但从截止2000年6月29日沪深证券市场规模来看,总股数为3943.61亿股,总市值为53630.58亿元,其中非流通股比例高达65.04%,这种低流动性的股权结构至少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国有股权及法人股权的非流通性,降低了我国证券市场整体的流动性,造成了国有股权及法人股权交易的封闭性,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非流通股权在整个证券市场中占有绝对的控股地位,形成特殊的不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截止1998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所持股本占总股本的平均比例为45.33%,前三大股东、前五大股东以及前十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57.35%、59.66%和62.7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50%-80%之间最为密集,平均为58.97%,这一指标比美国高50%,比日本高25%以上,比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德国还高17%左右。

最新的研究表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低下的主要原因,而且从国内外的众多数据来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好坏与股权分散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股权集中度在40%以下时,业绩存在稳步提高的趋势,如果一旦超过40%后,业绩出现明显的下滑迹象。因此,降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提高股权的流动性,真正发挥外部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才有望逐步改善目前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和股权流动性低的现状,才能增强对国际长期资本的吸引力。

(三)股价总水平存在相当多泡沫,高股价、高换手率的市场特征与国际长期资本的偏好存在一定矛盾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性,任何国际资本的流动都是基于一种寻求获利空间或回避风险的考虑,因此,证券市场对国际资本吸引力的强弱总是与自身的投资或投机价值密切相关的,这既是美国经济稳定增长背景下其证券市场获得全球资本追逐的根本原因,也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原因。而以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投资价值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过高的市盈率水平显然难以对国际资本形成强有力的吸引。相反,如果国际资本涌入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监管或体制缺陷原因的话,其必然是一种加剧金融风险的短期资本,对当前的投机气氛将起到推波助澜的负作用,届时极有可能对我国证券市场以及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极强的伤害。

首先,以市盈率指标衡量,我国沪深两市的整体价格水平明显高于世界主要交易所的价格水平,虽然从我国证券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来看,市盈率高于发达国家也有其合理之处,但问题的关键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股价结构无法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一方面经营业绩滑坡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而绝大多数公司的股价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市盈率水平,甚至还存在一些经营亏损而继续以较高价格维持交易活跃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许多资产规模(更准确的说是股本规模)较大、经营业绩稳定而优良的上市公司,始终处于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的区域;还有一些上市公司虽然能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业绩的高速增长,但上涨更为快速的股价表现依然无法仅仅从业绩增长获得合理的解释。这种不合理的股价结构对于关注长期稳定收益的国际长期资本而言,显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国际短期资本而言或许存在一定吸引力,但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根本目标却差之甚远。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以年换手率衡量我国证券市场活跃程度的话,要远远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交易所,包括被认为代表新经济的最活跃的NASDAQ交易市场,而与高换手率相伴而生的就是整个市场的波动幅度偏高、波动周期偏短的市场特征。应该说,交易的活跃和波动幅度的偏高对于寻求短期获利机会的短期国际流动资本而言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但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真正希望吸引的长期国际资本的偏好则存在较大差距,因为他们并不期望通过频繁的交易来实现自己的盈利预期,也不希望通过把握市场短期波动机会实现自身的盈利预期,而是追求通过长期投资来实现稳定的投资回报。但是,换手率的降低和波动周期的延长需要整个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的逐步转变,而长期投资理念的培育既能延长各类投资者的持股期,也可以逐步改变目前我国多数投资者的择股标准,使股价水平和结构进一步趋于理性和合理。

(四)证券市场体系不健全、交易品种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风险要求的国际资本需要,也无法有效分散潜在的金融风险

1.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状况与国际证券市场存在相悖现象。事实上,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的两大支柱,从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来看,债券市场也始终是一个国际资本流动更为活跃和青睐的市场。但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体系非常简单:(1)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规模的大小和发达程度对于国际资本的流动倾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债券市场具有流动性高、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特点,所以总是机构投资者重要的投资组合品种,其规模和发展速度远非股票市场可比。但我国目前的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根本无法满足国际资本的投资要求。(2)股票市场本身缺乏层次。以美国证券市场为例,其既拥有历史悠久、上市条件严格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拥有发展迅速、上市条件稍低的NASU,AQ交易所,还有第三、第四交易市场,从而为不同风险要求的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资选择,也为不同筹资要求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融资选择。但我国目前只拥有类似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个交易市场层次,既无法满足不同的投资者风险要求差异,也无法实现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融资要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无法启动的重要障碍,客观上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浓厚的原因之一。

2.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无法满足国际资本的避险要求。从证券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来看,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涌现功不可没,它既是国际资本收益和避险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重要原因,应该说,多样化的金融交易品种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就我国目前的金融交易品种而言,显然无法满足国际资本多样化的收益和避险需求,金融衍生品种之所以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者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衍生交易品种来规避证券市场潜在的各种投资风险,而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可以说还没有任何一种可以有效回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的金融衍生交易品种,也没有股票投资的“做空”机制,而证券市场本身的波动幅度和波动周期又无法为理性的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

(五)相关经营机构在业务创新、盈利能力等综合实力方面与国际综合性投资银行存在巨大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讲,证券经营机构可谓证券市场运行的核心,它一方面承担着为投资者交易媒介、咨询服务的中介功能,另一方面也为筹资者提供发行上市、资产重组及多方面的财务顾问类服务。不仅如此,证券经营机构还往往是金融交易产品的创新者,正是不断的创新,推动着证券市场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和稳定活跃。从美国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其证券市场几百年的发展史上,大型投资银行经历了“混业——分业——再混业”的过程,目前采取的混业经营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支持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投资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传统商业银行的获利水平。当然,这一模式的根基所在就是要拥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管体系,能够成功地控制和降低因此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传递现象。

对应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目前的分业经营是有利于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的,也是有利于防止某类金融风险向其他领域扩散的有效模式。但是,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相互渗透和扩散的同时,也限制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高,限制了投资银行拓展业务过程的筹资渠道,使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在资金实力、业务品种以及创新能力上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首先,从经营规模来看,我国证券经营机构1999年的平均资产规模尚不足国际大型投资银行1998年资产规模的1/10,而资本实力更是只有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的3.95%左右,而我们的资产负债率要远远高于国际同类经营机构,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在规模上无法竞争,而且在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方面与国际经营机构存在更大的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多数国际同类机构当时虽然尚未进入混业经营阶段,但普遍与商业银行业务处于同一集团的控股之下,其业务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而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则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单一性;其次,国际同类机构基本都是公众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筹资获得了进一步的资金支持,而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目前只有1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其熟悉的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三是国际同类机构都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以及同业间的兼并重组,而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只有不到10年的积累过程,增资扩股只是近年才提到议事日程,更缺少市场化的大规模兼并重组。

其次,从收入构成来看,国内证券经营机构与美国投资银行相比,具有更高的不稳定性。(1)国内证券经营机构的核心收入为手续费收入和自营证券差价收入,二者占比高达74.12%,而美国投资银行的收入构成更为多样化,也相对均衡,几项收入均在10%-25%之间。(2)国内证券经营机构的核心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证券市场活跃程度。目前来看,券商盈利水平高低与市场年换手率高低和波动幅度高低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必将在理性投资的引导下,逐步降低换手率和波动幅度。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投资银行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各类投资银行业务,应该说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性要明显高于手续费收入和自营证券差价收入。可见,我们的收入结构表明我们的盈利能力具有更高的不稳定性。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