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IBS;SCL-90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176-0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的综合征,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综合征。在胃肠专科门诊中占13%~15%[1],IBS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认为与肠道运动的高反应性及内脏感觉异常敏感有关,其中精神心理障碍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外来务工人员是最普遍而又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尤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他们不仅要面对陌生的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更要面对社会和工作的压力。为此就外来务工人员IBS的发病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IBS罗马Ⅲ[2]标准,选取本科2007~2009年门诊和住院确诊外来务工人员IBS患者32例,其中,男 12例,女 20例,腹泻型8例,便秘型10例,混合型12例,不确定型2例,年龄(30±10)岁。健康对照组选取本地务工人员共35名,其中,男 13名,女22名,年龄(30±10)岁。所有调查对象都进行了血常规、大便常规、腹部B超、肠镜等检查,排除了各种器质性疾病,无精神性疾病及药物滥用史。

1.2 研究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3]。由调查者统一指导,被调查者独立完成上述自评量表的填写。然后由调查者进行量表的统一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用t检验,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

2 结果

外地务工人员IBS组在SCL-90总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它具有典型的消化系统症状,但又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标志[3],并且涉及肠动力、内脏高敏、神经递质失调、感染、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成为一种疑难病症[4]。心理卫生自评量表涉及多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习惯等,能较全面地反映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IBS组在诸多因子得分及总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Mayer等研究发现IBS的心理异常明显多于正常人。IBS患者在不同的精神试验中表现为躯体不适、焦虑、睡眠差、敌视、恐惧等情绪。而焦虑、抑郁和恐惧可致肠动力低下,愤怒、厌恶可致高动力反应。应急可明显加速腹泻型IBSD 口-盲肠道通过时间,减缓便秘型IBS的口-盲通过时间。此外精神刺激可至胃肠道的动力改变,导致肠动力的改变[5]。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胃肠功能,其途径不是很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造成了交感-迷走神经的张力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神经-体液的分泌,包括去甲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肠道的运动功能发生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又加重了不良情绪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不良情绪又使人的抗病意志降低,对疼痛耐受性下降,进一步加重了躯体的感觉症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上切断这一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有益于该病的发生与发展。

外来务工人员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他们又承担着巨大的生理及心理压力。或多或少存在着精神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本组调查笔者了解到外地务工人员IBS在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敌视、人际关系、恐惧等诸多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不仅佐证了IBS的发生与心理健康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对这一特点人群展开心理治疗提供了一扇窗口。提醒我们在关注外地务工人员的生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外地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心理应急的频率和强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社会和个人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Walker.Irritable bowl syndrome and psychiatric illness[J].Am JPschiatry,1990,147:565.

[2]蒋晓玲.罗马Ⅲ:新的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05-707.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1.

[4]邹多武,许国铭.内脏高敏感与功能性胃肠病[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6,26(10):727-728.

篇2

护理工作属于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行业,集高风险、人文关怀为一体,且充满挑战与压力的一项工作。由于职业性质、特殊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社会给予不公平的待遇等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若自我心理调适不当,会造成工作热情降低,厌倦工作。护理人员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着整体护理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因此,护理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维护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不同的调查,护士职业群体的心理问题要高于一般人群。护理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及防范措施日益受到重视。而提高护理人员高压下维持精神健康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是解决护理人员精神健康问题的关键。本文结合作者体会谈几点看法。

1 学会珍爱自己,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著名的人本心理学家代表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分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护理工作要求我们关爱病人的同时也要学会关爱自己,即自爱。自爱——就是爱自己,意识到自己是重要、美丽而有价值的。不会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旨意,不必依赖别人提高自己的价值,只要自己接受自己便足够了。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关爱自己,并通过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来帮助别人,同时清楚地认识到不以为获得别人的感谢和奖赏为目的才去帮助别人,而是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或爱别人之中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现阶段,由于社会的偏见,护理人员为病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与承认,再加上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令人羡慕的权利和金钱,酸、甜、苦、辣,尽尝之,使护理人员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感到自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精神长时间受到压抑,从而困惑、伤感、失落、放弃、历史伴随左右。这是一种自我否定,这些护理人员是根据外部成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确定自身价值。从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期望获得种种荣誉。赞许能令人精神上受到抚慰,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没有必要放弃生活中的这种享受。但是,如果寻求赞许的心理成了一个人生活的需要,需要通过他人的赞许来确定自我价值,这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它会使护理人员盲目的追求赞许以及荣誉,从而导致各种自我失败行为,会因得不到赞许而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甚至行为异常。因此,我们每个护理人员要学会热爱自己的职业,深刻认识和理解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时时保持精神愉快,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不依靠他人的爱或赞许来实现自身价值。

2 发挥创新精神,冲破世俗的束缚,勇于探索未知世界

我们随时随处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语:“我不行”“我性格内向”“我害怕与人交往”“我的工作能力不行”……其实,这些评语与断语都是我们自己附加于己的。其实这些自我描述性词语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它能够让我们比较正确的作出自我评价,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多地使用否定、贬义的自我描述词语,就会束缚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愿意尝试做任何新的、促进发展的事情,最后就会给自己造成损害,阻碍个人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并成为自己不求进取为借口。

护理学作为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护教研为一体的集合学科,其传统的护理模式及传统的管理方式束缚了护理学的发展,使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日渐降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导致护士知识更新缺乏应有的动力。由于护理学模式的改变,晨晚间护理和打针发药不再是护士的全部工作内容。医生和护士不再是主、助关系,而是共同为恢复病人健康而工作的合作关系。因此,传统的护理观念需要更新,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进行改进,新业务、新技术需要去学习,许多的护理课题需要护理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护理学科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不断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去探索未知世界。面对新的要求,护理人员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给自己作一个全面的评价,将某一些恰如其分地提示个性积极方面的自我描述性词语保留下来,将那些时时妨碍自己发展的自我描述性词语,在生活中下决心逐步加以改变,逐步完善自己。摆脱旧的自我,树立一个全新的自我,大胆创新,以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3 保持心境平稳,告别不良情绪

护理 人员大多数为女性,由于其生理特点和家庭、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她们在工作中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例如: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护理能力有待提高,又如护理人员之间关系的不够融洽,或配合不够默契;护患关系方面易受到患者不安情绪及不良护患关系的影响;以及为自己、子女以及家庭未来担忧的忧虑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若不能及时疏导,将会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增强自我意识,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建立适宜的期望值,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同时积极加强有关专业方面的训练,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并参加有关讲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当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些患者及家属有意或无意歪曲事实,无理取闹,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先不要急于辩解,要以平和、理解的心态解决问题。在遭到非议时,要注意自身情感需要,可通过其他方式宣泄情绪来平衡护士的正常情感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护理人员应掌握自我放松技巧,在遇到困难时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可采用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法等使自己摆脱烦恼,使身体充满活力。

篇3

【关键词】 心理学 护理学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主要研究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士的心理问题、护理行为对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怎样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护理质量与水平[1]。它是介于心理学和护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它既受心理因素的制约,亦受生物因素、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等制约[2]。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好护理心理学,以更好地面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俗话说的好:“有什么千万别有病”。人患病之后,机体处于病变状态,正常的生理机能也会出现异常,所以就不得不到医院就诊,严重者还需要住院进行治疗,这样就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工作环境,患者的精神情绪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波动,往往也会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改变。所以,人们在患病以后,出于对所患疾病的忧虑、对需要进行的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恐惧、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对家庭以及工作的牵挂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患者情绪的不良因素,而患者的情绪发生变化以后,对机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产生抑制,导致人体新陈代谢机能下降,抵抗力降低,病情加重或者病程拖延。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其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和灵活运用护理心理学,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怎样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呢?我认为可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爱岗敬业。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树立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并且还要克服自卑感。

在现实工作中,少数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单调乏味、有苦又脏又累,并且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但是又责任重大,许多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都有着自卑的心理。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热爱护理事业、能够为护理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这就会成为完善自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原动力[3]。

2、良好的工作态度。作为临床护理人员,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首先就必须要懂得怎样和患者接触。在和患者进行交谈时,需要用热情的态度与温和的语气,让患者感到医院工作人员的和蔼可亲与体贴,使他们减少或避免产生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与不适应,为他们说明病情,对他们进行安慰与鼓励,平和他们的心态。

3、健康的心理素质。护理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正确认识,并且有能力及时进行改善。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够带着愉快、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正确的观点以及饱满的激情,去帮助病人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逐步恢复健康的目的[4]。

4、合理的语言沟通。护理工作者与患者进行沟通需要采用合适的语言。语言是临床护理工作者与患者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手段。合适的语言能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反过来说,言语不当也有可能成为导致疾病发生或进一步加重的重要因素[5]。

5、和谐的外部环境。护理人员和谐、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利于培养她们良好素质与修养,不良的生活与工作环境都有可能会对对护理人员产生较大压力,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平和的心态与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适应护理工作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正确运用护理心理学,对患者正确进行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丁宝坤.护理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9.

[2]张瑞华,乌云高娃,刘振国.护理心理学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杂志,2005(7):458-459.

[3]夏渝媚.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20):114.

篇4

1/3男性精神疾病为酒精障碍

最近。一项抽样覆盖全国1/3亿成年人的大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精神疾病现患率为17.5%,而酒精使用障碍成人现患率高达6%,占所有成人所患精神疾病的1/3。而女性仅占0.15%,男性是女性的45倍。酒精问题在成人男性所患精神疾病中占有绝对高的比例,是国内精神疾病现患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如何认识酒精或饮酒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酒精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其表现,如何应对酒精问题等值得人们深刻思考。

酒精障碍是如何“摧残”成年男性的?

从精神医学专业角度看,酒精问题可以从酒精使用障碍、酒精引起障碍两方面分析,人们也可从行为方式、精神疾病两个层面去考虑酒精问题。

酒精使用障碍

包括普通醉酒、酒精滥用、酒精依赖等。

普通醉酒:一般人群认为的“喝多了”“喝高了”“喝醉了”。临床特点就是急性中毒表现。言语多且含糊不清,控制力、判断力弱,步态不稳、震颤、呕吐、嗜睡等。普通醉酒频度不高,尚不严重影响家庭、社会生活功能。在当前社会文化条件下,一般人群很难把醉酒与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而多从生活方式、个人特点方面考虑。尽管如此,由于醉酒者会出现许多不安全行为及受伤害风险,因此男性喝酒要适度,要有所节制。

酒精滥用:主要特点为嗜酒性或有酒瘾,集中反应在喝酒频度上。不分时间、地点,晚上喝,早晨也喝,想方设法找酒喝且经常发生醉酒,有时会出现酒后爬高、驾车、游泳等危险行为。由于饮酒而经常与家庭、单位闹矛盾,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和及工作质量下降。酒精滥用作为精神疾病需要得到精神医学的干预,进行专业戒酒治疗,而酒精滥用者想要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家庭关系或避免一系列后果更要主动接受治疗。

酒精依赖:主要特点是自身对酒精耐受性发生变化,依赖与耐受冲突,更多体现在饮酒强度的变化上。主要表现为原有饮酒量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导致越喝越多,而有些长期酒精依赖者的表现可能相反,少量饮酒则出现中毒现象,喝一点就多。酒精肝、肝硬化、心脑血管病等躯体疾病也更加严重。随着酒精中毒加深,部分酒精依赖病人的人格也发生变化,待人冷漠、不可理喻、固执偏执等,从而导致社会、家庭、人际关系功能缺陷。作为与酒使用有关的一种精神疾病,酒精依赖病人必须接受专业的戒酒治疗,包括住院治疗。

戒断反应:是指体内已形成酒的依赖环境时,突然断酒或减少酒量后而出现的躯体、心理不适反应。主要表现为出汗、心率加快、恶心、呕吐、肢体震颤、易激惹,有的甚至出现幻觉、癫痫发作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对酒滥用、酒依赖病人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专业治疗。强行自行戒断很难奏效,甚至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酒精引起障碍

篇5

关键词:护士护理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26-01

一名优秀护士除了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临床操作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地心理素质。

1影响因素

1.1人际关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医护关系,护际关系,护患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医护之间对对方角色要求不同,导致工作中出现矛盾,关系紧张。

1.2工作负荷。护理职业的性质和特点,特殊工作环境压力,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相关社会因素及护士本身内在性格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护士在紧张繁重的护理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护士队伍的稳定,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治疗康复。加强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让护士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之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增强医院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促进“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1.3继续教育。为适应时代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学科的发展要求,每天除了完成大量工作以外,护士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学习。

2方法

2.1培养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护理人员热爱并忠诚于护理事业,理解护理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做好护理工作看做是自己应尽的崇高职责,才会真正爱护并尊重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护理中主动自觉的加强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时刻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人际关系应有良好地沟通技巧,能及时,合适地化解各种矛盾,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影响职业心理素质的因素。

2.2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护士除了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有关知识,增加知识面,扩大视野。当护士在护理中感到有压力时,就懂得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2.3提高业务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掌握娴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如为急诊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就要求急诊护士既要具备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求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沉着,冷静,准确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信任感,确保治疗的效果。护士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学习护理“三基理论知识”,按照各项临床操作技能规程,自觉强化练习,达到熟练为止。只有掌握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才能树立起护士的自信心,遇到紧急情况,就能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不急,不慌,不忙,及时准确迅速的进行处理,确保护理任务的完成。

2.4注意自我调节和控制。护士工作适当的压力对于护理工作可起到趋动作用,可以使护理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但过重的压力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和调适,则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工作效率下降,护理差错增多,引起医患纠纷等。护士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学会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注意适时进行自我调节。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跑步,跳舞,健身等,在运动之余使身心得到全面放松,减少护理工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和烦恼,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和精力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3结果

3.1提高了护士的素质。各种培训方法学习服务理念,提高心理素质,调动了护士的主动性,应变能力也得到提高。

3.2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系统学习有了良好地心理素质,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有所提高,病人满意度得到提升,从而护理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4讨论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医护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指导,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医护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戴晓阳.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李荐中.医学心理学与现代心理护理.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3]周英.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现代临床护理,2003,2(3):53-55

篇6

[关键词] 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健康教育;立法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心理应激性逐渐增加及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使得精神疾病以及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社会疾病负担同时也随之加大[1]。然而,公众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该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即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其家属不能正视其所患的精神疾病,甚至有的患者对此感到羞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该类疾病的困难。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2]。本研究主要从精神卫生的涵义出发,首先对当前精神卫生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当前时期下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具体对策,旨在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精神卫生”的涵义

当前,很多人对“精神卫生”的正确涵义的认识度不足,大部分人一般会谈“心理”问题,而避谈“精神”问题,认为前者才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时尚的词汇,属于正常人谈论的话题,而却对后者生畏,将其与“神经病”“疯子”等词汇联系,并对这类词汇感到羞耻。实际上,上述观点属于一种不可行及不正确的习惯意识。四川省人们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周波说,精神病同其他疾病一样,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具体表现:感知觉、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力以及行为等方面出现程度不同的障碍。对绝大多数精神健康的人而言,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异的精神卫生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个人的健康成长、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例如妨碍了人们的潜能的发挥、处理失败的能力以及适应与调节能力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心理困扰与痛楚。但是一般性的精神卫生问题并不会构成精神症状与诊断为精神障碍。最为普通的1个例子[3],例如自卑及其影响,最为极端的例子如自杀企图以至自杀行为。精神障碍属于一个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概念,同精神病为同义词,指的是精神活动的异常成为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而且其发作具有一定的频率或者持续发作的时间,从而造成了主观的不确定性或痛苦。

2 当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人们对精神卫生的概念并不是非常熟悉,往往还会在日常的谈论中有意避谈,那么,当前时期下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2.1 民众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

对于我国大多数民众而言,因为人们对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或者心理卫生常识了解不足,往往不能像重视身体疾病那样对精神或者心理疾病加以重视和注意。由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健康方面出了一些问题,家属对其也不够了解,或是患了心理障碍疾病,虽然感受到无比苦恼,但是不认为它也属于一种疾病,不知道去求医或者拒绝求医,认为不需要打针,不要挂水,无需上医院看医生。例如,对于某些抑郁症患者,虽然症状已经十分明显,心理痛苦非常大,但是他们不会去求医,直到最终自杀身亡,家属才知道当初应该上医院求医,获得治疗。而且还有一些无知的患者及其家属,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求得神灵的护佑,最终酿成重大的后果。一言以蔽之,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度不足或者存在偏倚。

2.2 由精神卫生而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之中,类似有关精神患者伤及他人、患抑郁症而最终走向自杀道路的事件会频频发生和出现。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约为1.4%,该比例仍然逐年上升,约有1/3的精神疾病患者具有主动攻击意识,大约有25万人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另外一项关于全国22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中约有23%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在广东,如果包括郁闷及焦虑等轻微症状的大学生,该比例则大于45%。这个数据是十分触目惊心的,令人十分担忧。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出现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之中,上升到精神分裂症的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约为1.5%。由于精神病患者难以得到社会、家庭及工作单位的同情与帮助,又会遭到飞眼或者嘲笑,甚至还会导致失业、失学或者被遗弃等,最终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由于不堪冷眼而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最让人担心的是,精神疾病患者在其发病时会出现行为无常,尤其是流浪以及暴力的无助精神疾病患者已经发展成为危及公共安全的隐患[4]。

3 做好精神防治工作的具体对策

3.1 加强精神卫生方面的健康教育

3.1.1 普及精神卫生健康知识 按照不同群体的职业以及年龄举办内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精神卫生健康讲座,例如学校心理辅导员培训、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卫生讲座以及企业员工精神卫生知识讲座等。根据当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主题,大力进行社会化的宣传活动。通过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文艺汇演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活动,宣传精神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3.1.2 为居民提供一般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阳光之家”、“心理辅导站”等,并坚持定期地进行开放。按照居民的具体要求,开展愉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使得居民的一般心理问题均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开展“精神康复进家庭”主题活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疾病康复的健康教育,然后对其加以评价。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3.3 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了200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据上述方法,对干预前后本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观察,具体见表1。结果显示,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4 发挥精神卫生防治公共职能

精神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科学研究、危机干预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内容。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其主要的特点表现为:患者病程较长、经济状况较差、致残率高以及就医率较低等。但是其健康权力不容忽略,同正常人一样,同样需要重视患者的健康权力。然而,为了能够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权力,政府必须要承担起精神卫生服务中供需两个方面的公共职能,并向患者提供可及的精神卫生服务以及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具体表现在政府的各类保障性措施,培养专业方面的人才、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干预等[5-6]。

3.5 加强精神卫生方面的普查普治及健康教育

在有计划地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普及防治精神疾病知识的基础上,在普查的同时,开展对重性精神病的治疗工作。此外,在开展重点精神疾病治疗中,重视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做到治中有防,防治结合。由于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向社会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的宣传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二是普及精神病学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们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对心理应激的耐受力,对挫折的容忍力,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善于掌握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也可以针对各年龄段心理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宣传教育。进行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纠正对精神病的不正确看法,对患者的治疗、管理、康复等各方面的工作均有良好的作用。只有动员群众才能在短期内使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的方法为:(1)编写科普材料;(2)报刊广播宣传;(3)电视、电影、幻灯片;(4)图片、黑板报、开辟专栏流动宣传;(5)各种有关会议;(6)利用家访机会向家属、邻居进行宣教;(7)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识别精神病的知识、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求良效,并做好康复及抗复发工作,以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综上所述,当前精神卫生防治过程中,存在着民众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与由精神卫生而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该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才能够真正的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琴,陈燕,钱春芳.重固镇居民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上海医药,2012,33(24):39-40.

[2] 冯志颖.精神卫生知识亟待普及[J].健康文摘,2008,24(2):25.

[3] 张君闻,严俊,肖泽萍,等.精神卫生防治政府公共职能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3):106-108.

[4] 金冬,郭艳红.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1000-1001.

[5] 陈晓辉.农村精神卫生现况调查与社区防治[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5):372-374.

篇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70

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的心境障碍,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世界范围的抑郁症年患病率的调查结果高达3%~5%[1]。其复发的诱因是多方面的。现选取我院再次住院和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患者178例为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停药原因分析及探讨如何进行抑郁症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发现,应该针对停药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疾病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健康观,以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减少病情的复发。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3月收治复发性抑郁症患者178例,男95例,女83例。诊断符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患者停止服药的原因进行相关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抑郁症的疾病健康教育。

结 果

178例抑郁症患者中,对疾病认识不足74.16%,误认为已痊愈58.99%,担心药物不良反应50.00%,因经济原因而停药16.85%,缺乏家庭成员照顾29.21%。但多种停药原因并存的现象也很常见,其中56例(49.69%)有2例中停药原因并存。见表1。

讨 论

针对停药原因,对抑郁症患者和其家庭成员进行疾病健康教育。

⑴了解本病特点,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常见精神心理疾患。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有: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大脑病理和脑结构异常、药物因素、个体素质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心理应激因素对抑郁症的起病和复发也会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抑郁症的疾病特点是发作性病程,通过治疗有60%~70%的患者能够恢复到病前状态。但是目前尚缺乏一种能一劳永逸的根治抑郁症的手段,因此,长期服药,定期复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一些患者认为服药后病情好转并不是真正的好转,断药后好才是真正痊愈的非适应性想法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认知纠正,抑郁症和许多躯体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无法短期根治,所以建立合理的求治动机,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勇于面对疾病等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⑵消除病耻感和内疚感:有研究显示心理教育可以减轻患病带来的耻辱感、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抑郁症被称为精神科的“普通感冒”,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发病率高,二是疗效一般尚好,和各种躯体疾病一样,抑郁症也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人们患糖尿病、高血压都不会觉得可耻,那么患抑郁症也不该觉得可耻,更不应该因为患病而出现“拖累”家里而内疚,因为抑郁症和其他人一样是平等的,无须自卑,坚持服药并不会强化自己“精神病人”的身份,应准确客观对自己评价定位,抛开低人一等的错误思想,善于将自己的优点、长处展示给别人,以力所能及的力量创造社会价值,针对社会上的偏见换位思考,逐步学会如何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学会如何与别人分担和沟通,逐步迈向自信的道路,并且促进自己人格的成长,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⑶药物知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近10年以来,各种新型的抗抑郁剂逐步应用于临床。抗抑郁药是以化学药物为手段,对紊乱失调的大脑神经化学过程进行调整,达到控制和改善抑郁症状,纠正非适应性和病理性思维,预防复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正确使用各种抗抑郁剂是患者能否获得临床痊愈的关键,一般而言,长期服药是很重要的,具体服用多长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为抑郁症是异源性疾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病程长短、不同的个体素质、不同的临床特点等各种因素都影响着患者的治疗进程。而长期服用抗抑郁药不会成瘾,所以说不会出现戒断症状,也不会出现对药物的强烈欲望和渴求状态。抗抑郁药物也不属于激素类,一些患者服药后的体重增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调整饮食结构、适当限制进食量、体育锻炼等方法,将体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⑷发挥家庭功能:国外许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均比正常者差。所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讲解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常见症状及治疗、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和处理、维持药物治疗对防止复发的重要性。讲解疗效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病情也会慢性化、复杂化。家庭氛围、家庭护理、识别复发先兆及恰当的应对措施等都是需要患者家属注意的环节。指导家庭成员妥善保管抗抑郁药物,监督并提醒患者按医嘱服药,勿私自换药、停药,应该定期陪同患者门诊复查。复查一是取药,二是更重要的即通过复查医生可以继续了解病情、工作和生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家属为患者提供稳定和谐和良好氛围的家庭环境,对其康复起重要的作用,注重家庭内部沟通,抱着接纳和尊重的态度与患者相处,多给予患者积极肯定的评价和贴心的关怀,鼓励其多与别人接触和参加社会活动,借以保持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其进一步康复,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因经济困难而停药的患者可以让家属逐步了解,患者因病带来的社会功能损害也会产生隐性的经济损失,而系统治疗恢复社会功能的患者仍然能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进而减少经济损失。

抑郁症患者停药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对疾病认识不足、误认为已痊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缺乏家庭成员照顾、经济困难等,一些病人多种停药原因并存,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了解抑郁症的疾病特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客观对待药物不良反应,激发治疗动机,建立牢固的治疗同盟,提高治疗依从性。消除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和对抗抑郁药物治疗的错误认知。同时引起家庭成员对患者的重视,履行家庭义务,监督患者遵医用药,定期复查,以减少病情复发。

篇8

关键词:无症;心理健康;相关因素;不育症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等,不育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它已成为一项全世界的常见疾病。而无症是不育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约占不育症的10%,无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近年来,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2-3]。由于社会、家庭、文化方面的压力,无症病人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负性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对病人的身心造成负性的影响。因此,及时发现无症病人不良的心理情绪,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促使无症病人平衡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显得迫切而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对无症病人进行心理状况的调查,为今后不育症病人的心理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4年—2015年在南京鼓楼医院泌尿男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无症,经穿刺活检确诊病人200例。所有病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年龄29.35岁±5.06岁,26岁~30岁比例较高;来源地农村较多于城市;学历层次分布以中等学历层次较多,专科以上学历不到30%;独生子女占26%。

1.2研究工具

1.2.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共有90个项目,采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本研究使用前9个因子)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反映有无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采用5级评分法,0分为没有,1分为很轻,2分为中等,3分为偏重,4分为严重,0分以上为阳性项目,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因子分越高其症状越严重[4]。1.2.2病人基本信息表该表为自制量表,用以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学历、来源地、生育史、夫妻感情、父母的要求、对疾病的了解等。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以揭示他们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测试前每位研究对象填写自制的病人基本信息表,以揭示无症的发病人群特点。本测试采用个体施测法,实施正式测试前,笔者对主试(调查护士)进行培训,明确测试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由主试(调查护士)发放问卷,答题后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11份,回收问卷211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其中SCL-90量表用电脑软件进行测算,与“病人基本信息表”汇总整理成Excel表,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与常模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病人心理状态的因素进行筛选,采用调整后的R2对模型拟合度进行评价。

2结果

2.1无症病人的SCL-90得分及阳性症状情况(见表1、表2)

2.2无症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对各种不良情绪的判别因子进行分析,对诊断以患有“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病人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以“强迫”和“敌对”因子最为突出,结果见表3、表4.

3讨论

3.1心理因素和不孕不育之间有密切联系

心理因素与不孕不育两者间存在互动性的循环促进和制约机制。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病人极易发生心理失衡等不良现象,尤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病人情感波动幅度最大;另一方面,消极或者乐观开朗的心理反应,会抑制或促进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孕不育不仅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对夫妻双方及其婚姻、家庭、社会关系也造成一定影响[6]。无症病人一方面担心自己不能生育,承受着来自自己、配偶以及家庭的压力,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负面的心理因素又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及早发现无症病人的心理问题并对症治疗很有必要。

3.2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且日益复杂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症病人SCL-90总分为1.57分±0.40分,高于全国常模,表明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常人,且阳性症状病人的比例远高于阴性症状病人,可见无症病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远大于常人。对于此类病人的护理不能仅关注躯体上的护理,更应注重心理上的护理。针对其高发的焦虑、抑郁、恐怖的情绪进行相应的护理,如术前的心理疏导、后续治疗的讲解,甚至可以运用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对病人进行放松和疏导。之前的一些针对不孕不育人群的心理研究认为此类人群的心理问题主要以焦虑、抑郁居多[7-9],因此针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也偏向于环境焦虑、抑郁的情绪。但本次研究选择的量表对心理健康的覆盖面较广,本研究发现无症病人在9个因子中强迫因子的阳性症状率最高,其次为敌对,而偏执、敏感、焦虑也是高发的阳性症状。这可能与病人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对压力的自我防御有关。随着心理压力源的增加和心理负荷的加重,无症人群的不良心理症状开始复杂化,如出现一些躯体症状(乏力、失眠、心悸等);在长期的焦虑、抑郁的心理负重感的重压下,病人会出现意外感、否认、忧虑、沮丧、强迫、恐惧、偏执、疑病症等的人格特征[10];其次压力和负性的情绪导致他们对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兴趣降低,与社会的接触发生障碍,人际关系紧张或淡漠,自尊心下降,挫折感、孤独感、负罪感增加等,不同的病人可能侧重于上述一种或几种心理情绪反应[11]。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导致病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3.3影响无症病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

不孕症妇女的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6.19%,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4.7%[4]。而男性不育病人也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4,12],且大约20%的男性不育病人需要心理咨询[4]。可见不孕不育人群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不在少数。而无症病人中绝大部分是非梗阻性无症,此类病人即意味着生殖学上的不能生育,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相对更重。本研究显示,近90%的病人父母要求一定要孩子,并有一半以上的家庭表示求子心切,已不能再等;大部分病人目前夫妻关系和睦,但近一半以上对以后的婚姻没有信心;并且病人对手术及手术检查的结果都存在担忧。这些主观上的因素都造成病人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原因。本研究将SCL-90的9个因子与列出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由结果可以看出,来源地为农村的病人“阳性症状”的几率高,此结果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农村的社会环境比较单纯,居民的抗压能力也就相对较低;低学历病人“阳性症状”的几率高,即高学历是不育症病人出现不良心理情绪的“保护因子”,可能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个体在思想、行为上逐渐接近社会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都能产生比较客观的看法,能以从容的态度对待生活,其次学历与经济收入也是相关联的,而经济情况也与心理健康相关[13];父母坚决要求子女有下一代的病人患“阳性症状”的几率高,受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的推广使许多男子成为家庭独子,这些来自家庭、父母长辈的压力和不能生育导致的夫妻感情不和等,都会造成病人的心理负担。

4小结

篇9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必要性

体育强身健体的意识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观念。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上健康,由此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产生了很高的兴趣。特别是在我国的高校中开展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但是在我国高校中的传统养生课程的开展并不理想,本文对课程开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必要性。

一、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理解和在普通高校的开设情况

(一)传统体育养生是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古代劳动人们在意识上的客观体现。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相结合的部分,是绵缓的身体导引联系的健康活动。传统体育是指我国自古以来固有的、优秀的体育,主要有武功、棋类、拔河、摔跤、骑术、射术等运动。也就是通过传统体育的锻炼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现在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成为了影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比较少,大多数的高校重视西方体育教育而忽视了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一些传统养生课程教育中多数的课程简单,缺乏民族文化意识和基础教育匮乏,对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认识不足。在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研究上存在着缺陷,研究方法简单,没有可行的系统完整性,大多数人对体育养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多数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忽视了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开展和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健康水平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我国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必要性

(一)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感情,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凝聚的综合体现。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压力是巨大的,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等,要面对这么多的压力。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除了心理的调节外,还要多做运动,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就是一种心理调节和运动的最好放松方式。我们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清静,专心致志,心平气和,处事豁达等优秀品格,这些也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强壮。传统的养生注重精神上的培养,注意自身的身心发展,这些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和身心较健康的群体。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加快和社会诸多压力下,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处于忧虑之中,大学生人群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生需要一种放松紧张生活节奏的健身方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比较适合高校学生,它动作简单且优美,可以放松节奏和陶冶性情等,可以从身心改善学生的紧张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传统体育养生不仅合适在高校中开设课程,还可以继承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也可以改变现代人的健康意识,让人们从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不再单单是身体健康上的问题了。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强调了对人的全面锻炼,很好的符合了它的要求,促进了身心健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找寻一种方法,从而调节人的精神和情感,使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帮助人们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文化课程的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可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强调学生在教学位置,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自主的学习和互动。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喜欢体育,改变原来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感,将体育用另一种形式演化出来,展现给学生。使传统体育教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体育融入到实际的生活目标中解决问题。提高对传统体育养生的认识力量,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践内容,将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出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体育养生知识,并接受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传统体育养生进入高校,能够丰富体育课和大学生的课外互动,也是发展民族体育的需要,传统体育养生强调缓慢的节奏与现代体育项目不同,进行传统体育养生的联系,可以减轻压力,达到畅通人体气机和养生的目的。

(二)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形成。在强身健体的长远利益来看,开展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而且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普及了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知识,让人们很好的去了解它,使得人们懂得用更科学的方法保健自己。

四、结语

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内容简单易学,符合传统养生的原则,能够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由此看来,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他考虑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学习的需要和健身的效果,对精神心态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缓解了谨慎的高度紧张和减轻心理压力,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小伟,宋志毅,杨建华.我国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课程必要性质分析[J].科技信息,2009(08)

[2]姬上兵.我国高校开展传统体育养生课现状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3]鲁鹏.普通高校开设传统养生公共课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2008(10)

篇10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护理部, 辽宁沈阳 11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手术期患者的影响。方法 挑选2012年4月—2012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80例,对其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综合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护理有效性评估。结果 于护理干预前,乳腺癌手术患者焦虑评分为(58.32±9.02)分,抑郁评分为(55.63±8.10)分,干预后依次为(51.55±5.68)分、(48.62±6.72)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患者社会活动、体能、心理健康、精神影响、社会活动、精力、体能影响等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能有效减少乳腺癌手术期患者的负面心理,提升其治疗信心与生活质量,值得我们广泛应用。

[

关键词 ] 个性化心理护理;乳腺癌;负面心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033-03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period were reviewed

GUO Rui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ysis of personalized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period. Methods Choosing in April 2012 - this time in December 2012, 8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to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comprehensive contrast degre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nurs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degre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operation period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mprove their confidence in treat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s worth wide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care; Breast cancer;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乳腺癌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的乳腺癌发病率每年都以0.2%~8%的比率增长,且致死率超过40%,广大医疗工作人员必须给予密切关注[1]。然而,乳腺癌绝不仅仅在生命安全上威胁女性,更在心理上给女性造成了莫大的压力,尤其是因切除乳房而造成的形体改变,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心理健康[2]。本文针对个性化心理护理做出了详细探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于2012年4月—2012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入住我院,进行乳腺癌手术治疗,方案获得该地卫生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程跟踪。纳入标准:①首次经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者;②伴有乳腺癌手术治疗适应症;③执行Karnof-sky评分标准,活动状态评分(KPS)为60分及以上;④患者临床资料齐全;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各种量表调查。排除标准:①存在肿瘤远处转移;②伴有严重躯体性疾病;③存在智力障碍或认知障碍;④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或家族史;⑤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⑥无法耐受手术患者;⑦严重心、肺、肾等重合并症。均采取改良根治手术,术前不进行放化疗处理,且无其他合并症,具备研究价值。患者一共80例,均为女性,年龄范围在30.7(21~57)岁间。在这80 例患者中,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结浸润3例,髓样癌5例,导管内癌9例,乳腺浸润癌部分腺癌11例,乳腺黏液腺癌15例,浸润性小叶癌16例,乳腺导管浸润癌21例。所有患者癌肿均为单侧,处于外下6例,内上13例,乳房中央15例,内下20例,外上25例。身高、体重等具体参数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对比研究已得到所有患者及相关家属的书面同意。

1.2 一般方法

1.2.1 护理方法(1)术前个性化心理护理。①术前护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手术患者术前需家人支持与医护人员关心,医护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让患者存在依托感与安全感,认真聆听患者倾诉,对患者表示同情与理解。于手术前1 d,巡回护士要访视患者,注意态度和蔼、举止大方,用亲切的话语进行问候,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患者提出的疑问,促使患者在术前已存在安全感;②按照患者对手术的了解程度,详细阐述手术目的、注意事项,了解并掌握患者心理状况,予以及时的开导与解释,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解除其心理困惑。诸多女性患者存在爱美心理,手术后会失去单侧或双侧乳房,易产生自卑心理,诱发心理冲突。相关的护理人员术前要告知患者体形恢复方法,可佩戴临时性义乳或行乳腺再造,促使患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术中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针对行动不便或体质较弱患者而言,护理人员予以搀扶与安慰,手术时尽可能保护患者隐私,陪伴在患者身旁,积极鼓励患者,促使其积极配合手术;②在等待病理结果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强化与患者的交流,采用肢体等方式安抚患者,促使患者树立治愈信心;③当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由于环境陌生,部分患者会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同时手术中易发电刀声音、器械传递声等,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恐惧,相关的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战胜疾病信心。

(3)术后个性化心理护理。针对术后个性化心理护理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术后一周,通过讲座、面谈、书面传达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培训,指导其抵制不良情绪,正确面对形体变化,并教授一些具体的放松手段,如有氧运动、松弛疗法等;②护理人员保持与患者的日常交流,做患者的知心好友,通过倾听、陪伴等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个性化的心理问题,找出有效地解决方法,及时给予正确的疏通与引导。主要的解决方法,包括:语言开导,通过关切性的语言,开导并鼓励患者,常与患者谈心,谈谈理想、拉拉家常,在谈心的过程中挖掘出患者存在负面心理的深层原因、找出患者的兴趣爱好等,以供进一步的个性化心理护理;③促使患者参与一些符合其心理、生理要求的趣味活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况;④利用一种有益的心理状态,去抵制另一种有害的心理状态,例如说,对已育的患者,可以借助其对孩子的关爱,来提升患者的生活信心;⑤对于心情忧伤的患者,我们往往能通过简单地笑话或者喜剧来激发其愉悦的心情。

1.2.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SAS表统计患者心理焦虑情况,SDS表统计患者心理抑郁情况,在个性化心理护理开始前(这里选取手术结束后第5 d)和个性化心理护理结束后(这里选择出院前一天)进行统计,进而研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这两类典型负面心理的改善情况。

1.3 评价指标

执行世界卫生组织实施的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抑郁自评量表( SDS) 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并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SF-36主要由8个维度构成,包括患者精神影响、体能、心理健康、精力、社会活动、身体疼痛、体能影响与一般健康。维度计分应用累加法,各维度得分最低为0分,总分100分,于手术前与手术后7 d时进行测评,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析

具体统计表格如表1所示。从表中不难看出,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之后,患者的SAS、SDS评分都得到了显著降低,其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

2.2 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评分对比分析

与护理干预前相比较,护理干预后患者体能、社会活动、精神影响、心理健康、精力、社会活动、体能影响等评分显著提高,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结语

乳腺癌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逐渐年轻化[3]。于乳腺癌治疗前后,患者承心理压力与社会压力相对较大,存在自我形象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在临床上,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属于首选方案,局部疗效虽佳,但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还对患者的形体特征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降低了其生活质量[4]。统计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现乳腺肿物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而随着确诊以及资料的开始,这个负面情绪将迅速提升,尤其是年轻、未婚女子,往往谈手术而色变,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这不仅干扰了治疗的有效进行,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5]。由此可知,针对乳腺癌患者而言,必须要重视其心理情绪状态规律,构建沟通交流平台,提供相关知识与信息支撑,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当前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生物模式过渡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恢复程度与疗效判定不仅依靠生物学指标,同时也包含患者精神心理学与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估[6-8]。本文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且患者社会活动、体能、心理健康、精神影响、社会活动、精力、体能影响等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充分证实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期患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究其根源,予以乳腺癌手术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积极宣传乳腺癌手术相关知识,强化患者互助疗法、家庭支持性心理疗法以及认知疗法与暗示疗法,采用WHO实施的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心理反应与应对能力进行评估,针对患者个性心理需求特点,进而不断调整并完善护理计划,减少患者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断提高其防卫能力,有助于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一定程度上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Kissane 等学者提出,乳腺癌患者存在死亡焦虑,且害怕复发,对生活也存在不确定性,极其容易出现各种治疗误解,担心自我形象与朋友、配偶的眼光,心理行为训练可减轻患者躯体化症状,采取主动放松、催眠及深呼吸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痛苦[9]。个性化护理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专业护理人员通过联系各个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医护人员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人心理及相应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排除患者的心理问题[10]。该方案在理论上体现出了心理护理“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科学而多样化的护理方案,充满着人性关爱,已成为了一种护理人文思想与理念。在实践上,又有效保证了心理护理的效果,显著缓解了患者的负面情绪,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术后恢复[11]。此外,个性化心理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发展认知能力,消除对各种治疗的认识误区,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另外,予以健康行为训练心理指导,可帮助患者改善躯体化症状,促使性肌肉放松,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痛苦[12-13]。同时,个性化心理护理强调集体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个体心理辅导护理干预,经由两种方式的结合,积极告知患者相关教育知识,可改善其应对方法,予以患者宣泄、倾诉机会,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情绪,保证其生活质量。由此可知,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笔者相信,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现在,我们必然能找到既兼顾乳腺癌疾病治疗,又不破坏患者身体美感的治疗方式,然而,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方案,所以我们有必要大力推广这种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使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王芳会.循证护理对乳腺癌患者中医辩证施护服务满意度影响的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10(10):279-280.

[2]孙孟青,王梅香.乳腺癌手术期个性化心理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5):116-117.

[3]任蔚红,周萍.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3):546.

[4]马咏萍.乳腺癌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26):297-298.

[5]刘慧.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手术期患者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5):57-58.

[6]翁长静.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9):12-14.

[7]朱根英,陆晨,钟紫外,等.临床护理路径对更年期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27):105-107.

[8]王英民.主动性个性化心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156-157.

[9]宫静,杨峥.心理护理对乳腺癌66例围手术期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364-365.

[10]宣锦花.乳腺癌82例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1):2681-2682.

[11]刘华,张黎.浅谈心理护理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435.

[12]余力.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综合性心理干预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