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2:2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

篇1

单付辉

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更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没有评价和不准确的评价,属于无效的教学。而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则离不开命题。什么是命题?简单地说,就是给学生“出题目”。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应该说,命题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掌握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广大一线教师对于命题相关理论和技能并没有去深入研究和掌握。

考试,作为评价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面对繁杂的小学语文考试,因为考试结果不理想而出现的学生沮丧、教师迷茫、家长无奈等不良现象却比比皆是。作者意识到,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考试,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比如:忽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考课本上的内容、考课本上的内容过少、考试的题目过难、出现非语文的考试题目、追求唯一的答案、题海战术等,都违背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学生心身发展的需要。加上很多老师平时不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只在考试前临时搞突击,漫天撒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以及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因此,研究语文考试的因素,大力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就迫在眉睫了。

再者,小学语文科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母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如何设立科学、有效的小学语文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很重要。《小学语文命题探索》一书,可以说是针对当下在命题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不啻为广大一线教师进行有效命题、“低碳”命题的点金石。

从编排体例和内容看,全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侧重于阐述与小学语文考试及命题有关的诸多因素,比如考试的类型和功能,命题的规范化,试卷制作的要求等;下编,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科学、规范命题的策略,介绍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命题的具体方法,以及国内外考试、评价的方法和类型,既指出了小学语文命题的误区,也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命题原则。其中,在命题的规范化一章,有制作试卷的难度、效度、信度和区分度以及双向细目表,为科学出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小学语文试卷制作的要求中,对出试卷的准备、题量、试卷的形式、合理赋分、小学语文题目的语言、制作试卷的态度和参考答案的制作,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语言 训练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要求阅读教学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都对朗读做出了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将朗读训练贯穿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一、朗读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获得语言技能,主要依靠语言实践。而在所有语言实践中,朗读是最经常的训练。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朗读优秀作品,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品发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鲜明的爱憎之情。所以朗读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朗读优秀作品,生动的文词、准确的修辞、巧妙的构思、严谨的逻辑、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作品的表达技巧,如丰富的词汇、各种名式和艺术结构等。朗读还可以辨析文字,练习读准字音。所以朗读也是学习普通话,促进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二、保证朗读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一些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从哪儿挤呢?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三、开展比赛,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

俗语说:“竞争促人奋进,竞赛给人力量。”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我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比赛引入课堂,带入课外活动。

运用课文录音,开展课堂朗读比赛。小学语文教材多有课文录音带。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课堂练习朗读中,就放教材朗读录音带,让学生仿读,开展评比竞赛。第一遍让学生看课本静听,第二遍学生看课文跟读。而后分组朗读比赛,每组各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读比赛。每次都要全班评比。这样练读,朗读标准明确。有样可学,学生有兴趣,并且练读次数多,进步快。

课外朗读比赛,也是促读的好办法。在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又把课堂朗读赛引入课外活动。如读报比赛、读诗比赛、演讲比赛等,都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般情况,这种活动每周举行一次,每周一宣布活动内容,学生人人准备。周末先分组比赛,再全班评比。通过这种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首先,情绪具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很多:教师有效的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等等。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可以利用电教手段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其次,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看,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让学生投入其中。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因此,表演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好方法。

五、教师示范,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 特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69-02

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都是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对于诗歌的教学,也逐渐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是文学要素的浓缩,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是思想与艺术的精髓,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他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还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批判、拼搏奋进的精神,而如今,他的作用更不可忽视,那么如何把握好诗歌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诗歌特点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诗歌,大都浅显易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又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是孩子们放学在村旁放风筝的情景,诗歌不仅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又可以让读者享受着诗中孩子们中的快乐,并且产生联想,这样自读自悟,容易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图文结合,便于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教材,每首诗歌几乎都配有一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既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又可以理解诗中的含义。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能有所提升。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课文中的插图栩栩如生,大雪过后,万物被雪所覆盖,一切生物都绝了踪迹,这时在江上却出现一只孤舟,有一人在独自垂钓的情景。单从字面去理解怎么能体会出诗人孤寂而悲凉的心情。

3、博取名篇,题材广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诗歌,都是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千古传诵的经典作品,这些诗歌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渊,感情丰富,深入了解更能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使你置身其中,感受诗的美。而题材方面更是丰富多样,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爱国诗,讽刺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等,可以让学生领略各类题材,体会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简练,节奏感强,这些特点使得诗歌易于朗诵,朗诵可以提高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形式,并逐渐把诗歌的语言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创作出优美的诗篇。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再者经过反复诵读,便能理解诗歌的含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进而体会出诗的意境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2、利用插图,自我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能准确的呈现出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诗中的美景,在有限的画面里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尽,一枝红杏出墙来。”课文中的插图发挥出了他的作用,主人家满园春天的景色,显得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大家都认为可能是主人怕客人破坏了这满园的美景,才久久不开门,但这美丽的景色怎么能阻止客人去欣赏呢,看!一枝红杏就伸出了墙外。利用文中的插图把可以把学生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出诗歌的魅力。

3、介绍作者、背景及题材,深入理解诗歌

对于一首诗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都会在诗中多多少少的展现出来,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与诗人显然完全不同,如果不去加以了解作者所在的时代以及写作背景,显然是不能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更谈不上理解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了。而了解诗歌的题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的绝笔同时又是一份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觉得今生唯一遗憾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并叮嘱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把“王师北定中原日”告诉于他,作者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教师通过对诗歌作者、背景、及题材的介绍,对诗歌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既要将诗歌的精华及文化内涵教授给学生,又必须培养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及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书中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这样诗歌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使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参考文献:

[1]覃发青.感受诗歌的美――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J].科技资讯,2011年第02期.

[2]贾红.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原则分析[J].语数外学习.2013年03期.

篇4

1.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也往往善于模仿。这样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新的学习背景中,使他们能感觉到解决新问题的需要。进而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才能得到激活,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下进行探究式学习。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通过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和语文学习。一般情况来说,可以通过几句话来煽动学生的情感,巧妙地进行疑问假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能教给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因为没有问题是不能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质疑增强对问题的意识,从而进行主动思考和根本探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比如,可以结合题目和文章的重点以及课后练习等抓住文中情节的矛盾,并通过对前后矛盾作对比进行。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对那些提出有思考和理解价值的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启发他们展示思维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总结质疑问题的方法和规律。2.明确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主要是将这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引用,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以及用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排斥接受性语文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提倡语文教学中富有教学实效的随堂练笔、单元综合练习以及当堂检测,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提出一定的提问和讲解。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有机整体,比较注重具体的和过程性的学习方式,。如果没有充分的自主性,探究性是不能实现的。一般来说,学生的个,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知来得到的,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来说是及其重要的。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确定学习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过程,并且根据需要启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研究性教学中启发思考,进行学习。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创新 对策

一、当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虽然我国一再提倡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但是应试育观念在传统诗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过程中,只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于备考知识的传授与强化方面,在诗歌教学中,将对于诗歌的解析转化成为“填鸭式”的背诵与默写课。而学生迫于老师、家长对于成绩的过于重视,常常将重心放在英语、数学等成绩提升较快的学科,从而淡化了对于诗歌的学习。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不注重方法的改革,不讲究上课环节,就是老三套,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这个程序成了不少老师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串讲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释,串讲诗意,最后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为起点,比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等),教师仍然当作全新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其实教师可以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老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二、改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对策思路

(一)更新科学教育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时,要以辩证的唯物主义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诗歌教学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古今中外的诗歌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创新,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路: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学就是教课文的认识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注重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来。

(二)结合插图,欣赏诗景。插图不仅使课本更加漂亮,也使课文变得更加生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插图,进行诗歌教学。例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将理解诗歌与插图相融合,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初,让学生读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先同学之间答疑,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作指导,借助插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竹排,可通过看图,让学生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筏子,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然后演示小竹排的活动状况,让学生知道顺水流的意思。指导学生看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懂得密是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再次出示插图,让学生感受江南鱼米乡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小小竹排就像在画中游,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将游戏模式用于小学诗歌教学课堂。针对小学生普遍爱玩且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象,可以将游戏模式用于诗歌教学课堂之上,以使这一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可以在对诗中的意境进行分析之后,制作一些相同的面具来发给学生。然后将他们所站立的次序打乱,让他们猜出周围的人分别是谁。这样一个貌似简单的游戏,在将诗中的寓意进行简化的同时,还能激发小学生们对于诗歌的喜爱。同时,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来创造游戏表演式的诗歌教学课堂。如胡令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有“稚子”、“路人”两个角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对诗歌场景进行自由组合式的模仿表演,并对表演较为突出的同学予以相应的奖励。这种游戏与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使教学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激发兴趣,善用诗歌。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比较空洞,仍然处在兴趣阶段。当他们对某一件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非常兴奋,思维也会活跃起来,注意力能够集中,也就会富有想象和创造性。教科版小学5语文6教材中的诗歌能够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出发,用多角度、多层次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热爱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山村》(一年级上册),因为小诗简单易记,在20个字的五言诗里,就出现了一至十的数字,孩子们的兴趣就会调动起来,会跟着吟诵。还可以加上童稚的各种动作进行表演,课堂气氛自然而然的比较活跃,就像是一种课间休息。教材中的诗歌都是比较质朴、活泼、纯真、清新、朗朗上口,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在活泼有趣的同时,节奏明快,韵律感强,具有独特的魅力,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充盈他们诗化的心灵。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背景;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一、了解背景,体会诗境

不管是分析古诗词还是分析现代文学作品,要想真正领会到期独具一格的文化意蕴,就必须要考虑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背景,如果忽视了对应的时代背景,大多情况下,虽然是名著,也可能失去了在闻名于整个文学界的资本。例如,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时,如果我们没有与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紧密联系,没有彻底地理解到当时中国国民思想的封建与愚昧,就很难真正理解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更不用说去欣赏到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古诗词时,首先就应该简要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能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整首诗词的背景理解透彻,进而能够感受到古诗的内容、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古诗,能够切身体验到古诗词所想要表达的美妙意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杜甫在当时延续7年多的唐朝“安史之乱”彻底平息时,正携妻子流落在四川锌州,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情况下写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难以立即体会出来,此时教师就指导学生亲自去查找、搜集与杜甫和安史之乱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较好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当以背诵为主,而不主张对于古诗内容及意境做过分深入的分析与分割。不但课程标准主张如此,教育专家梁衡也主张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他谈到:“我们儿时应当多往自己的脑袋瓜里塞一定的古诗文背诵,即使是不理解也要死记硬背,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积累材料阶段,有了这样丰厚的积累,在以后的日子里,当接触或者运用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就能够对这些古诗词内容恍然大悟、融会贯通。”同时,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教学环节,笔者坚决反对甩给学生一句话:“背吧,然后来找老师检查。”此教学环节就存在较大的错误。

但同时,笔者也坚决反对一些教师给学生征订一些类似于《课文全解》《零失误》《字词句段篇》等一系列的教辅资料,笔者以为,这些教辅资料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分析过于直白,过于精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诗的整体之美,也不利于从小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古诗之美的能力。笔者主张,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多渠道、多途径地再现一个诗词内容情境,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整体把握。而对于诗词细节内容的把握,笔者主张,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发现,因为古诗之美的外延无限,我们应当非常尊重学生从古诗中所悟的个体解读。

三、“演”出诗句内容,再现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学校与教师都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古诗文本的解读以及主题思想的把握一般在小组学习的教学环节就能够解决。而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主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应当在小组合作理解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己排演,把古诗的一个句子或者整体做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这就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氛围非常的活跃,会加深学生对古诗内涵的认知,而且还契合了当前的教改潮流,非常吻合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可谓一举多得。在讲授《寻隐者不遇》和《游园不值》这两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放手让学生演一演,结果学生们的创造力令人咋舌,他们不但对于古诗文本的理解准确无误,而且还根据古诗内容发生的前因后果,当时的时间与空间特点,加入了一定量的创新内容,全班同学都沉浸在无比欢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的过程中,第二小组的学生对于古时的道士、童子的神情、衣着、动作举止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他们的表演还真正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可见学生对于古诗内涵的把握是多么的深刻。很多情况下,教师往往放不开手是因为怕学生做不好,白白浪费一节课的时间,其实真正放开手去,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四、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尤为重要,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并树立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与问题分析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进行古诗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本质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娟.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我见[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03:30.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育;教学质量

诗词具有语句优美、节奏性强、押韵易记等特点,对小学生而言,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对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才是关键点。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对诗词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意思上,所以在诗词教育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向小学生诠释诗词本身所富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古诗鉴赏教学的关键点,并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相应的有效鉴赏教学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中化抽象为具象

诗词语言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抽象性以及意境性,这些特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转变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化抽象为具象。

图画、动画等相比于书面的文字,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向小学生展示一些动画、图画,将文字性很强的诗词形象化,引导辅助小学生对诗词的诗意的理解和对诗词哲理的领悟。例如,在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节内容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展示一些从正面、侧面等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和比较,认真推敲,揣摩该诗句所包含的意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的讲解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手势、语态等也可以帮助小学生化抽象的诗句、词句为具象,通过转变语调和展示一定的体态,把呆板冰冷的书面文字以形感以及声感展现,引导学生具象化感知诗句、词句。例如:韩愈的《早春》,在讲到“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的时候,老师可以做出抬头远看和低头细看的动作,让学生置身于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地远看山上的绿,然后低头仔细看地下的时候,却看不到草存在的情景,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早春大地返青、生机盎然的意境。

二、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中引导小学生诵读、解读诗词

语文课程是语言学习的一门学科,学习好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只有在小学的学习中打好了基础,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诗词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学好了诗词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还可以陶冶情操。小学生由于阅历尚浅,再加上诗词的语言风格距今相差甚远,诗词的内容历史跨度较大,因此,小学生对诗词掌握的难度也比较大。

由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学环境的不同,各个时期不同作者所创作的诗词也大不相同。在学习诗词之前,先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进行大概的了解,这样将有利于对诗词的诵读。对诗词的诵读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诵读诗词有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作者通过诗词所要传达的意思。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位诗人在分别之时并没有所谓的忧伤之情,而是作者想到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将要去繁华的扬州,去到自己一直向往的地方,心里充满喜悦之情,我们诵读的时候思绪也会跟着作者一起飞翔、灵动。

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人生意蕴,小学语文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所要揭示的情感、触摸诗人的心灵深处,感受诗词的文学神韵。解读诗词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审美的体验、心灵的净化。例如:孟郊的《游子吟》,通过老师的解读,小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母亲在儿子即将外出之时,在灯下穿针引线为孩子缝补衣服的场景,此

情此景,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神圣与

伟大。

传统的诗词教育只是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诗词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诗词的表面,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实现传统诗词教育向现代诗词教育的转变。我国当代诗词教育是对传统诗教的新的超越。历代诗词吸纳并熔铸了汉语言文学的精华,因此也成为学习汉语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及修养的最好教材。对于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而言,不应该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和诗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推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审美能力 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经过初步的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审美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篇9

关键词古诗教学;阅读记诵;还原现场;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诗不仅反映不同时代人们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古诗,小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感受古诗词中蕴藏的智慧,增强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领悟到古诗的美并从中受到祖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一、阅读记诵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阅读记诵为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不正说明了通过反复诵读,把别人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吗?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吟诵,借助书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只有经过充分、反复的诵读,进入诗的境界,细致地感受诗的形象美,学生才能深入领悟作品中的情致与趣味,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面对不同的古诗词,要求学生首要的还是要诵读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二、指导朗读悟诗情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品味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极富韵律美,它合仄押韵,本身的节奏和音律就给人以美感。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正确朗读,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注意掌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古诗千百年来吟诵不衰,是因汉语之美形式多样。古诗内容有歌江山美、吟边塞情的,感情基调或清新明丽,或缠绵婉转,或悲凉慷慨、或豪放豁达等。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如重音、语速、停顿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自己练读、全班试读、同学间互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句的音律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

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够透彻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还原现场入诗境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学生入“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民俗、情感以及社会、人文、地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储备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要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或让学生穿越时空,还原现场,拉近距离。不能够实景实物进行观察,可借助多媒体、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动态演示,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其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通过把诗描述成散文等方法,唤起学生心中的意象,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教学时还应指导学生想象诗的情节、场景。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借助视频资料或图片,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理而下,学生自然就领悟诗中的意味:晴空万里,一叶孤舟于浩荡的江面上而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驶向天水相接的地方,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直到望不到帆影。通过想象画面,还原场景,学生在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教学实践表明,借助多媒体手段还原现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例如曹植写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嫉妒弟弟曹植的才华,害怕他与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其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就要用刑罚来处治他。七步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诗人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责问。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还原历史,把一行行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让作品在想象中得到复活,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四、情感体验品诗韵

古诗在表达上多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无论是写人、记事、绘景还是状物、抒情的诗,无一不是语言的精练浓缩和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于短短数语中表达无尽的意韵。如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这首诗的意境中,进行情感体验。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诗歌的韵味十足。教学时要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量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点拨、启发,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歌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记忆,品味悠远的意韵。

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学生从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古诗能向学生阐事明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诗、读诗、学诗,让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细品其意,放飞心灵,陶冶性情,让古典文学精华芬芳在学生的心田上。

参考文献:

(1)郑淑红.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05):18-19

篇1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中的重难点,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

关键词:写作兴趣;阅读训练;积累

一、作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二、扩大阅读训练丰富知识

阅读训练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三、 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一)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二)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六、长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七、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一)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二)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