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的核心

篇1

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临床医学人才应是紧贴医疗、保健、康复全能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2]我们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为指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深刻理解高等临床医学教育内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适应成都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的专业特色,努力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为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加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

二、加强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未来工作有保障的必要条件。基础医学课程的师资主要在医护学院,临床医学课程的师资主要由附属医院提供。因此,学院和附属医院都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基础医学师资。学院通过采用引进、培养和外聘三结合的机制,提升专业整体师资水平,逐步优化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1)引进。医护学院现有基础医学教师18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教学、实验人员严重不足,计划在3~5年内引进教师15~20人,实验技术人员8~10人。(2)培养。以脱产进修、访问学者、学历提升、课程进修等形式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采取按学期教学计划,提前一学期将要开设的课程的相关师资送往四川大学或成都医学院全程听课,系统培养的方式培训教师。目前已经有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学等课程的相应教师全程听课,已开设课程的教学得到同行认可,学生满意度高。(3)外聘。2012年特聘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的3位专家作为我院的客座教授,指导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外聘加内培的方式,聘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相关教授参与教学,以促进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抑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plicating depression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Methods 619 patients with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with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①Of 619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196 cases had depression,accounting for 31.7%.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hypertension(EH),EH combined with CHD,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group were 29.1%,24.3%,37.7% and 41.8% respectively.②Gender,family members,negative life events,hospitalized times,severity of disease and course of diseas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Depression;Chronic heart failure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绪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在综合医院内长期罹患慢性疾病者的抑郁伴发率相当高[1],特别是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多见,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及抑郁状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2],而心血管疾病又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3]。本研究旨在调查常见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抑郁的发病率以及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选自2007-07―2009-10于我院住院并自愿接受调查的患者共619例,其中男308例,女311例;年龄为22~88岁,平均(65.99±10.85)岁;已婚617例,未婚2例;体力劳动者309例,脑力劳动者310例;心血管疾病病程

1.2研究方法

1.2.1对入选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

1.2.2生化指标测定全部受检者禁食12 h,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胆固醇、三酰甘油及空腹血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

2结果

2.1一般结果619例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中合并抑郁196例,发病率为31.7%;入选的4种疾病合并抑郁发病率分别为冠心病29.1%(48/165),原发性高血压24.3%(51/210),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7.7%(46/122),CHF 41.8%(51/122)。

2.2常见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相关因素分析(表1)为避免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抑郁组与非抑郁组HAMD评分为因变量(Y),以各调查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进入方程的为性别(X1)、家庭成员人数(X2)、负性生活事件(X3)、住院次数(X4)及心血管疾病病程(X5),得出方程式为Y=1.032+0.158X1+0.08X2+0.136X3+0.259X4+0.204X5(R2=0.132,P

2.3CHF患者心功能Ⅳ级与心功能Ⅲ级两组抑郁发病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研究表明,15%~25%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抑郁情绪[4]。本组研究显示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为31.7%,远高于文献报道,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组研究对象均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患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有关。另外,本组研究发现不同疾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不同,其中CHF患者的发病率最高为41.8%。CHF并发抑郁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研究较多的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CHF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HPA轴功能障碍而并发抑郁症。分析本组研究中CHF患者最易合并抑郁的原因可能是:①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状态,经济负担重。②生活质量下降,如活动受限、自理能力差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③本组CHF的病因76.2%(93/122)为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而这两种疾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本身就较高。

本研究发现在女性、家庭成员少、有负性生活事件、住院次数多和心血管疾病病程长的患者易发生抑郁。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女性与男性性格行为、社会地位及经历的生活事件不同。抑郁发生前女性往往比男性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5]。而女性对人际事件的致抑郁效应敏感[6]。②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反应越低。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Rozanski认为缺乏情感支持与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的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7]。本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为离退休老人,其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而家中只有2人或患者1人时,获得的情感支持单一甚至缺失,无法及时缓冲因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容易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躯体症状上而导致抑郁的发生。③Wildes等[8]认为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可增加情感障碍的危险性,是抑郁症的独立预测因子。近期国外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之一[9]。本组研究对象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集中于亲人的突然病故、夫妻感情不和、失业等,这类病人可能存在心理防御机制不健全,不能很快适应剧烈的变化所带来的打击,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或者悲伤至极,或者强忍悲伤的情绪,但又处在一种孤立无助的环境中,使他们再度陷入困境,若这种情绪过于强烈持久,将导致明显抑郁。④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因疾病的反复发作,病情的不断变化,就诊和住院次数的增加,心理的承受能力逐渐降低,对疾病的恢复丧失信心,绝望感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同时因多次住院带给亲人的不便及经济上的损失,负罪感增强,易促使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

本组研究单因素分析CHF组,心功能Ⅳ级的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的患者,表明心衰的病情越重越易合并抑郁情绪。Spertus等[10]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和心脏病的功能状态相关,随着心脏的健康状态发生改变,病人的抑郁状态也发生改变。心功能Ⅲ级的心衰患者症状相对轻微,能够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而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体力活动严重受限,休息时亦可有明显的不适,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甚至丧失,且病情极易反复发作,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更加剧烈而丧失信心,厌世轻生产生绝望心理,导致抑郁情绪障碍的发生。

综上所述,多因素导致常见心血管病患者易合并抑郁。这就提醒我们,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中,不要忽视患者精神症状的干预治疗,改善抑郁情绪,使患者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配合治疗,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Cankurtaran M,Halil M,Yavuz BB,et al.Depression andconcomitant diseases in a Turkish geriatric outpatient setting[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5,40(3):307-315.

[2]Steptoe A,Whitehead DL.Depression,stress,and coronaryheart disease:the need for more complex models[J].Heart,2005,91(4):419-420.

[3]Grippo AJ,Johnson AK.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heart disease[J].NeurosciBiobehav Rev,2002,26(8):941-962.

[4]Dobbels F,Geest SD,Vanhees L,et al.Depression and theheart: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definition,measurement,conse-quence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Eur J Cardiovasc Nurs,2002,1(1):45-55.

[5]Sherrill JT,Anderson B,Frank E,et al.Is life stress morelikely to provoke depressive episodes in women than in men?[J].Depress Anxiety,1997,6(3):95-105.

[6]Kendler KS,Thornton LM,Prescott CA.Gender differencesin the rates of exposure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ensitiv-ity to their depressogenic effects[J].Am J Psychiatry,2001,158(4):587-593.

[7]Gerin W,Milner D,Chawla S,et al.Social support as amoderator of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in women:a test of thedirecteffects and buffering[J].Psychosom med,1995,57(1):16-22.

[8]Wildes JE,Harkness KL,Simons AD.Life events,number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welve-month naturalistic course ofmajor depression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women[J].De-press Anxiety,2002,16(3):104-113.

[9]Rafanelli C,Pancaldi LG,Ferranti G,et al.Stressful lifeevents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as risk factors for acutecoronary heart disease[J].Ital Heart J Suppl,2005,6(2):105-110.

篇3

[关键词] 效核四联法;新药创制;中医临床药学;结合度

[收稿日期] 2014-01-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4042);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7013)

[通信作者] 翟华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Tel:(010)84738630,E-mail:

[作者简介] 刘洋,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多成分药物代谢与新药创制,E-mail:

研究方法与模式,是推动新药创制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性引擎,这是我国学术领军大家对中药新药创制的指导性意见[1-6]?《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通过知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7]?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科研项目中,针对中医药研究,提倡将学术思想的创新作为第一要素,注意引进医学科学前沿领域以及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并提倡多学科交融[8]?因此中药新药创制活动以研究方法和模式创新为根基,借鉴现代科学理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就可充分发挥中药的临床优势?

中医临床药学需要研究者们处理好传统继承和现代创新的关系[9],圆融传统中药精髓于现代科技大潮,在阐述传统中药临床疗效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创新中药制剂为中药现代化服务?并努力扭转部分现代中药新药热衷于成分为核心,质控为核心的歧途,回归中医临床药学的药效核心的本源?据此,笔者提出“效核四联法"的新药创制方法模式,在新药创制活动中全面树立药效核心的理念,将新药创制及药品评价的各项内容都与药效直接关联挂钩?但是,基于中医临床药效和代谢的新药发现后,新药开发阶段需要采用动物实验评价药效,为达到动物药效实验尽量代表中医临床疗效核心的层次,有必要将效核四联法拆解分析,其构成组件分别与中医临床药学结合论证,才能做到真正的临床药效为核心?

1 效核四联法学术思想

药效四联法是一种新药创制研究方法?它是以中医临床药效为核心,包括“代效?毒效?质效?构效"4个围绕药效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创制“疗效好为核心,毒性小为基础,质量高为根本"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创新药物,所以其内涵与中医临床药学的要求一致?

其中“代-效"是指在全程药效跟踪筛选有效组分的同时,并行开展代谢及其疗效相关性研究,形成相互关联的可控筛选体系;“毒-效"是指针对筛选出的组分及其内含成分,并行开展深入的组分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对其内含成分配伍进行深入筛选,明确最佳的“高效低毒"组分内成分组合;“质-效"是指在组分内含成分及比例明确的情况下,选择疗效贡献主要成分进行量化质控,达到质量与疗效完全挂钩的质量设计要求;“构-效"是指针对组分新药中组分内含成分的疗效差异,关联结构类似各成分的分子结构差异,对比分析结构与药效表达的相关性,并探索疗效的分子机制?

药效四联法的理论提炼源于执行中药复方制剂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课题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在临床药效确切并为“核心"的前提下,将新药创制过程中的临床代谢研究前移,并作为新药发现的工具?并以“暴露-反应"[10-12]研究方法探索中药复方产生疗效时的中医临床药学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即通过“代-效"关联双追踪手段锁定药效组分,完成中药组分新药的发现过程?整体流程按照“消化道溶出组分[13]-消化道吸收组分[10]-体内有效组分[14]-制剂有效组分[15]"的关键技术体系实施?

后继的新药开发过程中,以实验动物的药效学实验能与中医临床药效一致为原则,开展实验动物代-效验证;按照GLP要求开展安全性评价同时,进行“毒-效"的基础研究,阐述风险/效益比;通过前期“代-效"研究锁定的质量控制成分,进一步用于“质-效"关联质控方法的构建,制订药品质控方案,达到质量与疗效的直接关联预期,对于面向国际的高水平现代中药,具体药效成分的分子结构中“构-效"关系阐述和治疗机制明确可通过相似结构成分的分子差异对比分析阐述,既能揭示原理又能代表中药?具体的理论实施方法流程见图1?

1.1 代-效 “代-效"关联双追踪是有效组分研究的轴心,也是“效核四联法"方法的首要关联组件,是疗效物质基础组分中成分的有效性贡献与其代谢动力过程的直观化结合,既是中医临床药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新药的高效方法,也是实验动物体内药效物质动态过程阐述的有利工具?

1.2 毒-效 “毒-效"关联方法是有效组分研究的主线,也是“效核四联法"方法的结构关联组件,因为每一步有效组分筛选的过程,都是在调节有效性和毒性的平衡,并以此来决定有效组分中高效低毒成分的取舍?

1.3 质-效 “质-效"关联方法是有效组分研究的应用,也是“效核四联法"方法的保证关联组件,因中药质量控制的理想目标是“质量与疗效的直接挂钩",在其他三关联基础上制备的有效组分,其内含成分的疗效贡献度是可以确定的,用其控制质量自然最能代表疗效?

1.4 构-效 “构-效"关联方法是有效组分研究的扩展,也是“效核四联法"方法的深入关联组件,因为药理效应机制的分子基础是“构-效"关系的解读和明确,并且可以使中药成分的疗效机制阐述更国际化?

2 效核四联法在新药创制中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医临床药学的联系

效核四联法是在认同中医临床方剂药效基础上,开展的新药创制活动,主要针对口服复方中药制剂的临床服用显效过程,以全程围绕药效追踪锁定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先通过“消化道溶出组分-消化道吸收组分-体内有效组分-制剂有效组分"的时序关联?空间连续的“代效关联双控"关键技术,构建多成分药物的发现体系(discovery),然后对锁定并制备的制剂有效组分进行多成分药物开发研究(development),将“代效?毒效?质效?构效"4 个围绕药效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并对比分析,力争在开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药效的具体机制?本课题组在五味降压方的科研工作中就运用了效核四联法,以降低血压的药效为核心,将代效关联双控技术应用于机体暴露成分的锁定[10-11],进而将体内有效组分用于指导现代制剂的工艺开发?有别于传统新药研制中将药效?药代?毒性?质量控制及结构的区分研究,效核四联法以药效为核心,在药物毒性?代谢?质量等创制新药必要的方面深入研究,在相似的基本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彼此作证?相互支撑的结构化科研流程?并且与中医临床药学关注药物不良反应?药代过程?药物的合理应用等[16],最终服务于更好的提高药物临床疗效,有着内在统一的联系?新药创制必须要结合临床实际的应用,脱离临床谈药物开发,根本没有意义?因此,效核四联法要作为新药创制的一种方法,与中医临床药学必然是不可分开的?同时,效核四联法依托于中医临床药学,是立足于阐述传统中医临床药效的基础上的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的研究系统和方法,并努力成为提高创制效率的工具和手段?

3 中医临床药学的临床药效核心地位及动物药效试验的佐证作用定位

就现在主流来讲,一个新药的研制,大部分是采用先进行一定期限的动物试验的方法,所以药物作用要在动物试验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数据或者取得一定的疗效成果后,利用这些数据或结果作为依据,才能逐步进行新药对人体的作用研究?但是,由于动物模型与人体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物试验本身的设计指标或者方法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问题等,导致有些药物虽然在动物试验中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应用到人体后,却没有起到疗效作用或者出现其他很多的问题?当然,动物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药物的作用,可以降低药物应用到临床的风险或者指导药物研发的改进方向等[17],所以动物试验具有其作为药效依据的特点和作用,但是又不能全面的反映药效,只能作为一个佐证,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药效作用,真正能反映药物疗效的核心还是临床药效?

临床药效作为衡量药物作用的指标和核心,不但起到直接反映药物效果的作用,更是对中医临床药学的应用起到反馈的作用,只有在临床上真正起到药效作用的药物,才能被认定为是适合人体治疗的药物?当然,以临床药效为核心的同时,临床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对象差异,临床用药规律和变化等,也是辅助体现临床药效的内容?本课题组一直在临床药效的基础上开展新药研究的相关工作,例如通过临床药效代表性的麻黄?五味子的进一步动物药效研究,比较二药影响肺纤维化大鼠病理形态?血管新生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差异性?结果显示麻黄对改善肺纤维化大鼠肺系数有积极作用,麻黄?五味子联用对肺纤维化的肺部小动脉损伤有抑制作用?可以通过降低血中ET-1含量,升高6-keto-PGF1α含量对肺纤维化过程中血管新生机制产生抑制?为充分与中医临床结合,进一步观察清热化痰法?益气活血法?两法联合运用及两法分阶段运用的影响,发现虚?热?痰?瘀4项致病因素在病变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两法联合运用组兼顾上述4种因素的作用,其防治肺纤维化的机制在于抑制肺泡巨噬细胞和肺间质巨噬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降低肺组织VEGF,ET-1,Ang-2的分泌,抑制微血管新生,从而达到延缓肺泡炎和纤维化的进程,做到了药效学实验与中医临床药效的充分结合[18-21],进而效核四联法的各步实施才能反应中医的临床药效?

4 中医临床药学中与效核四联法中相关内容的结合度分析

4.1 中医临床药学中的药物代谢问题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是统一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代谢上是相互联系的,在形态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协调一致的,在病理变化上是互为影响的?中医认为人是精?气?神的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整体[22],并从升降沉浮?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等角度利用中药治疗疾病;西医认为人是细胞?组织?系统的层次性整体,并从分子层面的受体?酶?蛋白等靶点机制寻找治疗疾病的化学分子?因此,从采用药物治疗疾病角度审视,当多成分药物将多成分代谢性相互作用作为整体考虑时,更接近于中医学的整体理念,并也将分子机制层面的研究方法带入到了中医整体认知的涵盖层面,因此效核四联法中的代效研究与中医临床的结合度紧密,且该方法较突出药效核心与有效成分代谢间的联系?本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多成分同时分析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效的结合度分析,并注重成分整体的动态过程,方法实施中源于中医临床显效过程的动态代谢认知符合中医临床的现实?

4.2 中医临床药学中的药物毒性问题 近些年来,关于中药毒性事件急剧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医中药的看法,究其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对中药的不合理使用引起的?中药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定的毒性问题,传统中药被分为大毒?中毒?小毒等类别?中药毒性大小与是否使用合理关系十分密切,在一定安全范围内合理使用,对人体来说主要作用是治疗疾病,不会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的,但一旦使用不当,不但起不了药物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毒性?因此,在中医临床药学中,要特别注重药物毒性问题,平衡药效与毒性之间的关系,探索中药安全用药的方法和规范[23-25]?采用效核四联法进行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依然遵循药物安全性第一的世界性原则,而中医临床药学遵循的基本中药使用原则就可以在防止不合理使用致毒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新药创制研究?所以毒-效研究不仅是与中医临床药学结合度的问题,而是将中医临床药学作为效核四联法的基础?

4.3 中医临床药学中的药品质量问题 近些年来,中药质量问题被不断报道,中医临床直接使用的饮片?中成药,乃至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中药材逐渐成为国家药监机构的重点监管领域,中医临床疗效因中药质量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目前的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和质量标准体系还不能完全达到“质-效"的直接关联,很多质控成分还处于选择高含量成分和指标性成分的现状上[26]?同时,因现代医疗体系与传统中医诊疗方式的差异,现代中医的中医临床药学工作中,很难再有审视判别中药质量等级的机会,更容易因中药质量不好,在中医临床中出现症对?方准,而药不灵的现象?所以基于“质量源于设计"[27]的基本国际原则,以中医临床药效为核心的效核四联法要求质量必须与药效严格相关,从而开发高品质创新药品?

4.4 中医临床药学中的成分结构问题 中药作为一个复杂体系,其成分不但数量多而且结构十分复杂,中药是以这些化学成分作为药效单元通过多成分代谢等作用于机体起治疗作用的,因此这些成分的化学结构与中药疗效紧密相连[28]?一些现代研究显示,很大部分的中药,其有效成分的疗效作用与这些成分的化学官能团或立体结构等相关,若这些结构发生改变,很有可能该药物就失去了原有的疗效作用,或者药物性质发生很大的改变甚至产生毒性,严重影响了药物的疗效作用[29]?当然,有些药物结构通过化学修饰等会产生原先没有或者更好的药效作用,但药物疗效与这些有效成分的结构有关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中医临床药学走向世界的道路,需通过对中药成分疗效的现代科学机制阐述而让世界认同,中医临床药学的药效核心需要通过有效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阐述而符合新药创制的基本技术要求?另外,中药复杂的成分体系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瓶颈问题,但效核四联法较传统新药创制更注重向明确药物成分结构影响药效的方向进行创新?所以,效核四联法中的构效关系是传统中药创新提升,成为现代中药的关键因素,为改进原有疗效或在药物原有疗效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药物作用以及新型药物的发现等,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与中医临床药学的发展紧密结合?

5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将药效为核心,由“代效?毒效?质效?构效"4 个围绕药效的有机组成部分组成的“效核四联法"应用于中药的新药创制研究中,可从中医临床中发现新药,可在进一步的新药开发中高契合度紧随药效开展工作,可为新药上市后的中医临床药学相关领域作好铺垫,并有利于上市后四期临床的数据积累?本方法探索过程中严格遵循的药效核心?代效并行?时序关联?空间连续的基本多成分动态研究原则,系统上注重了各环节的相互配合和衔接,物质上注重了多成分药物特色的中医整体观念,希望能从中药新药创制的方法思维角度抛砖引玉,为广大同仁提供学术交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桑国卫. 我国医药重大创新的设想与实施[C]. 石家庄: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 2008.

[2] 桑国卫. 我国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近况[J]. 中国药事, 2007, 21(1): 3.

[3] 张伯礼, 王永炎.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J]. 中国天然药物, 2005, 3(5): 258.

[4] 王永炎. 继承, 验证, 质疑, 创新――关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思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0(8): 4.

[5] 张伯礼. 中药现代化的战略机遇及关键问题[J]. 天津中医, 2000, 17(4): 1.

[6] 张伯礼. 重视现代中药的基础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 14(2): 77.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中医药规财发 [2011]49号) [EB/OL]. [2013-11-29].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2011年课题申报指南[EB/OL]. [2013-11-29]. http:///cmsresources/mohjcg/cmsrsdocument/doc8423.pdf.

[9] 母景红. 浅析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和联系[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2: 606.

[10] 赵慧辉, 隗丽, 张凯伦, 等. 五味降压方在药效反应时肠吸收多成分暴露特征探讨[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4(9): 804.

[11] 赵保胜, 杨文宁, 隗丽, 等. 五味降压方药效评价及血中暴露成分初探[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8): 258.

[12] Rockville, 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uidance for industry 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s study design, data analysis, and regulatory applications [EB/OL]. [2013-11-29]. http://fda.gov/downloads/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UCM072109.pdf6.

[13] 刘洋,吕贝然,赵保胜, 等. 川芎散剂体外溶出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21(2): 88.

[14] 刘洋,张硕峰,杨文宁, 等. 水飞蓟宾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模型大鼠体内代谢的比较研究[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34 (8): 700.

[15] She Gaimei, Ba Yinying, Liu Yang, et al. Absorbable phenylpropenoyl sucroses from Polygala tenuifolia[J].Molecules, 2011, 16:5507.

[16] 翟华强, 王燕平, 王永炎. 中医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未来[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3): 459.

[17] 熊玮, 魏强, 刘雪梅. 动物实验研究的系统评价简介[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5(2): 161.

[18] 翟华强, 张硕峰, 高明超, 等. 麻黄和五味子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 9(5): 553.

[19] 翟华强, 张硕峰, 刘洋, 等. 麻黄?五味子影响肺纤维化大鼠血管新生的差异性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4(5): 313.

[20] 翟华强, 杨毅, 姜楠. 益气活血法对肺纤维化大鼠胶原动态变化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30(7):129.

[21] 翟华强, 杨毅, 姜楠. 清肺化痰?益气活血两法联合对肺纤维化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0(10): 691.

[22] 曹森, 刘家强, 顾佳, 等. 关于中医学的整体思想[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0(7): 80.

[23] 原思通. 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10): 579.

[24] 李澎涛.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及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思考[J]. 中国毒理学通讯, 2005, 9(3):7.

[25] 夏东胜. 中药毒性历史溯源与现代认识的比较与思考[J]. 中草药, 2011, 42(2):209.

[26] 杨晔, 豆金彦. 中药质量问题探讨[J]. 甘肃医药, 2013, 32(7): 548.

[27] 吕东, 黄文龙. FDA有关“质量源于设计"的初步实施情况介绍[J]. 中国药事, 2008, 22(12): 1131.

[28] 刘进, 邓家刚, 覃洁萍. 中药成分分子子结构检索的设计与实现[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6(2): 87.

[29] 李锦周, 黄初升, 刘红星, 等. 简单香豆素天然产物药理作用与化学结构关系研究进展[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4(1): 93.

Combination analysis of new drug discovery with ″Xiaohe Silian″ metho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harmacy

LIU Yang, ZHAI Hua-qiang, XIANG Jia-mei, WANG Jing-juan, ZHAO Bao-sheng,WANG Gang, DONG Hong-huan, OUYANG Guo-qing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 Zhongcai Health (Beij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5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kernel of efficacy, ″Xiaohe Silian″ was a pattern and method for new drug discovery which was constituted with ″metabolism-efficacy, toxicity-efficacy, quality-efficacy and structure-efficacy″. Its connotation was in keep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inical pharmac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new drug discovery practice process for TCM. To avoid western drug like in TCM new drug discovery, we carried out combination analysis with TCM clinical pharmac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basic elements of ″Xiaohe Silian″ and TCM clinical pharmacy was studied to guarantee this method could integrate closely with TCM clinic from all angles. Hence, this method aimed to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TCM new drug discovery on the basis of TCM clinical pharmacy with insisting on holistic view of multicomponent study, kinetic view of metabolic process when the curative effect occurred and molecular material view of quality control and structure-activity exposition.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肾损害;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10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cystatin C and urine microalbumin detection in neonatal asphyxia QIU Han-y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Donggu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Dongguan 5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cystatin C (Cys C) and urine microalbumin (UMA) by combined detection in neonatal asphyxia. Methods Among 57 newborn with neonatal asphyxia, there were 31 cases with mild asphyxia as mild asphyxia group, and 26 cases with severe asphyxia as severe asphyxia group. There were another 25 healthy newborn at the same period as control group. Their venous blood and urine were respectively taken in postnatal 24 h and 2 d for serum Cys C and UMA levels detection. Outcomes of detection were compared across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mild asphyxia group and severe asphyxia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serum Cys C and UMA level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Neonatal asphyxia; Renal damage; Serum cystatin C; Urine microalbumin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脑瘫、智力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度窒息会引起心肺脑等多脏器功能障碍, 尤以肾损害的几率最高[1, 2]。早期发现肾损害并及早干预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新生儿窒息后肾损害的症状体征均不典型, 需借助实验室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近来有研究发现血清Cys C和UMA是评价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3, 4]。本文对57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血清Cys C和UMA联合检测, 探讨其在患儿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57例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3例, 女24例, 平均出生体质量(3168±436)g。根据Apgar评分结果判断窒息程度[5], 其中轻度窒息31例为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26例为重度窒息组。排除非窒息所致的心肺疾病、严重感染以及溶血等患儿。另选同期25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 男14例, 女11例, 平均出生体质量(3211±409)g。窒息与健康新生儿性别、出生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在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2~3 ml送检Cys C。生后2 d用集尿袋采集新生儿新鲜尿液5~8 ml, 经离心后取上清液于-40℃保存待检。血清Cys C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北京利德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进行检测。UMA则采用免疫比浊法及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进行检测。采用仪器为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新生儿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血清Cys C及U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心肌损伤、颅内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 其中以肾损害的发生率最高,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有研究报道, 窒息新生儿急性肾功能竭的发生率超过40%[1], 重度窒息的发生率甚至达61%~70%[2]。新生儿窒息后引起肾损害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①窒息后缺血缺氧时, 在细胞膜和线粒体内的Ca2+-ATPase活性降低, 而在再灌注损伤后其活性更低, 最终引起线粒体摄取Ca2+的功能障碍, 导致细胞内钙超载。②肾脏在缺血缺氧后可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 使得再灌注时白细胞进入缺血缺氧区, 然后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进而诱发炎症反应。③动物实验显示, 宫内缺血缺氧时, 肾组织内丙二醛浓度增高,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 再灌注后此改变进一步加重。表明氧自由基参与了肾损害的发病过程。雷晓燕等[6]研究表明, 新生儿窒息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紊乱, 导致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使体内代谢产物排泄障碍, 进而诱发肾功能衰竭, 严重时危及患儿生命。

迄今为止, 多数基层医院仍采用血肌酐(Cr)、尿素氮(BUN)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 借以指导临床治疗。但两者的敏感性较低, 且正常肾功能储备量大, 在血中Cr 、BUN增高时, 肾功能降低已经>50%, 因此, 采用其评价窒息新生儿早期肾损伤的价值不高[7], 并且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因而不能将两者作为检测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的有效指标。

Cys C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非糖化多肽链, 产生于所有有核细胞。循环中的Cys C基本都经肾小球滤过, 然后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并完全代谢。Cys C的产生速率基本恒定, 其排出量只受GFR影响。有研究证实, 血清中的Cys C浓度与GFR呈显著负相关, 在肾小球轻微损伤时, 血液中Cys C水平即可增高, 且病情越重, 增高就越明显[7]。因此, Cys C是一种能反映GFR变化的理想标志物, 可作为评价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有效指标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 窒息新生儿的血清Cys 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随窒息程度的加重, 患儿血中Cys C浓度逐渐升高。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8, 9], 进一步表明Cys C水平可作为新生儿窒息早期肾损伤的评价指标。

UMA是一种带负荷的大分子蛋白, 正常情况下, 由于绝大部分UMA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故其在正常人尿液中的含量极微。当肾小球受到轻微损害时, 首先出现尿UMA水平增高, 随后才出现血Cr、BUN浓度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新生儿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血清UMA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血清Cys C及UMA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及肾损害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降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漏诊率, 且检测方法简便、快速, 因此, 可作为窒息新生儿早期肾功能监测的有效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upta BD, Sharma P, Bagla J, et al. Renal failure in asphyxiated nenates. Indian Pediatr, 2005, 42(9):928-934.

[2] Shah P, Riphagen S, Beyene J, et al. Multiorgan dysfunction in infants with post-asphyxial hypoxic-ischaemic encephalopathy.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4, 89(2):F152-F155.

[3] 高海燕, 王秋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胱抑素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6):763-764.

[4] 程雁.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对新生儿窒息所至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 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10):1165, 1174.

[5] 李小毛, 尹玉竹, 朱小瑜, 等. 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复苏.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47-152, 186-188.

[6] 雷晓燕, 孙永红, 董皎, 等. 新生儿窒息后肾血流与尿微量蛋白关系的研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4):274-276.

[7] 赵伟, 郭建芬, 周旦军. 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变化.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3, 28(1):48-50.

[8] 王凌玲, 雷梦觉, 吴小何, 等.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检测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及内皮素-1的的诊断价值. 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2):21-24.

[9] 李怀营, 张世昌. 窒息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变化及其与血尿酸的关系.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2, 27(6):411-412.

[10] 苏良香, 陈志祥, 张建平, 等. 尿RBP和mAlb检测对新生儿窒息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 检验医学, 2009, 24(10):759-761.

篇5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新生儿败血症; 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于新生儿,一旦发病病情较危重,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致死率极高。其发病之初,无明显的临床指征,较难发现,临床可通过血液培养等方法来诊断,但花费的时间较长,常会延误治疗,因为需要研究一种方便且快速的方法来及早诊断败血症。本研究是对新生儿败血症测定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通过其阳性率来证明此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可行性,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7月-2012年5月因新生儿败血症收治入院的84例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开始主要因肺炎、脐炎、肠道感染等入院。根据《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明确诊断,由全国儿科会议新生儿学组于2003年制定[1]。并将这些患儿定为败血症组,其中男48例,女36例,住院时间6~26 d,平均14.2 d,体重2320~4110 g,平均体重(3215±39)g。将体检后确认身体健康的健康新生儿76例列为对照组,其中男37例,女39例,住院时间3~27 d,平均13.6 d,体重2410~4234 g,平均(3417±43)g,主要因新生儿溶血及脑缺血缺氧等住院。两组住院时间、年龄、性别及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首先对所有新生儿做血培养,明确诊断,确定分组。crp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选用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所产试剂。hscrp检测采用免疫层析法,试剂选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公司所产试剂。

1.3 监测指标 监测所有新生儿c反应蛋白浓度,监测所有新生儿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判定c反应蛋白为阳性以8.0 μg/ml作为临界,浓度大于此数值者皆为阳性;判定超敏c反应蛋白为阳性以3.0 μg/ml作为临界,浓度大于此数值者皆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比较 败血症组c反应蛋白阳性者有79例,阳性率为94.04%,对照组阳性者有6例,阳性率为7.89%,两组crp 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比较 败血症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者有81例,阳性率为96.43%,对照组阳性者为3例,阳性率为3.95%,两组hscrp 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crp 和hscrp检测方法敏感度比较 对照组中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阳性者有3例,单纯c反应蛋白为阳性者有3例,单纯超敏c反应蛋白为阳性者为0例,两者均阴性者为70例。新生儿败血症组中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阳性者有79例,单纯c反应蛋白为阳性者为0例,单纯超敏c反应蛋白为阳性者有2例,两者均为阴性者有3例。数据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出率更高,两组联合可更好地诊断败血症。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是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最高达1.2%,可有52.0%的病死率[2]。早期诊断以避免病死率是关键所在,一些常规的标本培养花费时间较长,对于急症较为不适用,易延误病情。新生儿黄疸易被误诊及漏诊与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也有很大关系。所以要探索能在早期较快得到检查结果且敏感率较高的实验室方法。c反应蛋白在肝脏内产生,是一种免疫蛋白,在新生儿血液中含量很少,这与其不能通过胎盘有关。细菌感染6 h后c反应蛋白即会迅速升高,并且感染越重,c反应蛋白升高的越多,因此可作为感染与否及感染程度的判定指标

[3-5]。

超敏c反应蛋白与c反应蛋白组成是相同的,但超敏c反应蛋白的下限降到了更低的水平,主要是应用了高灵敏度方法。感染发生后超敏c反应蛋白最大在8 h即开始升高,最长需要48 h即可达到高峰,且感染程度越重,升高的水平越高,当病情好转后即开始下降,跟疾病发生长短基本一致,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疾病发展[6],而且特异性较强,要优于传统方法。但在有的研究也发现,感染程度与c反应蛋白的升高水平不见得一致,有时c反应蛋白只升高一点,但临床表现已较为严重[7-9]。郑丰强等[10-11]对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证明其此病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解晶等[12-13]将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结果发现,三者联合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新生儿败血症做出诊断,有较高的检出率。

本课题把84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纳入研究,对crp和hscrp在败血症早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证实,败血症组c反应蛋白阳性者有79例,阳性率为94.04%,对照组阳性者有6例,阳性率为7.89%;败血症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者有81例,阳性率为96.43%,对照组阳性者为3例,阳性率为3.95%,两组在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中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败血症组中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阳性者有79例,单纯c反应蛋白为阳性者0例,单纯超敏c反应蛋白为阳性者2例,两者均阴性者3例,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出率更高,两组联合可更好地诊断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早期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会升高,改变明显,可以帮助早期诊断败血症。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因其死亡率较高,故需及早诊断,通过血查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可及早诊断败血症,且敏感性较高,可作为常规诊断方法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 41(12):897-899.

[2] arnon s,litmanovitz i,regev r,etal.serumamyloid a protein isa useful inflammatory marker during late-onset sepsis inpreterm in-fants[j].biol neonate, 2005,87(2):105-210.

[3] 王功僚,宋立宇,黄云峰,等.76 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6):699-701.

[4] 范颖,余加林.可预测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脐血标志物[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49-54.

[5] 刘维勤,肖甜甜,余加林.c反应蛋白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准确性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6):412-419.

[6] 张琳.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进展[j].河北医药,2006,28(6):519-521.

[7] pizzini c,mussap m,plebani m,etal.c-reativeprotein and serumamyloid a protein in neonatal infections[j].scand j infect dis,2010,32(4):229-235.

[8] 黄凯,王晔,李垠娇.血清前白蛋白和c 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6):631-632.

[9] 冯娟,赖丹娜,苏增玲.白细胞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31-32

[10] 郑丰强,吴翔.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1,22(15):23-25.

[11] 王亚娟,胡翼云,杨永弘.c反应蛋白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09,37(3):185-186.

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和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我院44例ITP患者ACA、ANA及抗ENA抗体的检测资料。 结果 在44例ITP患者中ACA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27.27%,并有一定比例的ANA及抗ENA抗体阳性者。 结论 ACA是一种自身抗体,能与血小板内膜上的磷脂结合,使血小板减少;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对ANA及抗ENA抗体阳性的ITP患者进行随访,以便对日后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预测。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抗心磷脂抗体 抗核抗体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ACA and AN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ACA,ANA and EN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Methods The serum ACA,ANA and ENA were analysed in44patients with ITP.Results The positive incidence of ACA in44ITP patients was27.27%,and ANA,ENA of some of these patients were also positive.Conclusion ACA is an autoantibody.It can combine with phospholipid of platelet mem-brance,then it lead platelet to reduce.We can observe the patients whose ANA and ENA are positive,and this can be useful in the prognosis of autoimmunity disease,such as SLE,RA.

Key words purpura thrombocytopenic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antinuclear antibody 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antibody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由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致外周血液中血小板减少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有急性ITP和慢性ITP两种类型。慢性ITP是指病情迁延半年以上而不愈者或经常复发的患者,多发于20~50岁人群,男女发病率约1∶2~3。目前多认为其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笔者对44例ITP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血清进行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以及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检测,旨在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一项可靠的生化指标,其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44例ITP患者均为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年龄13~86岁,平均56.25岁,其中男14例,女30例,血小板计数≤50×10 9 /L,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对照者30例。分别采集静脉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1.2 检测试剂 检测ACA、ANA及抗ENA抗体的试剂均购自德国EUROIMMUN公司。

1.3 检测方法

1.3.1 ACA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首先将待测血清用标本稀释液按1∶201稀释,与标准、质控血清同时加入包被的微孔中,经孵育洗涤后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孵育洗涤加入显色剂,用酶标仪比色,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标本中ACA的含量,含量>12×10 3 RU/L为阳性。具体操作详见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1.3.2 ANA检测 同时采用猴肝片及Hep-2细胞作为抗原基质,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根据猴肝片及Hep-2细胞的细胞核能否产生特异性的荧光来判断标本中有无ANA,以ANA滴度>1∶100为阳性。具体操作详见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1.3.3 抗ENA抗体检测 采用免疫印迹法。将亲和层析纯化核抗原(nRNP、SSA、SSB、Sm、Jo-1和Scl-70)包被于硝酸纤维薄膜上,然后加入血清及酶标记的抗体,根据硝酸纤维薄膜是否显现颜色来判断,以滴度>1∶100为阳性。具体操作详见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2 结果

2.1 ACA检测结果 44例慢性ITP患者中,ACA阳性12例,阳性率为27.27%;30例健康者均为阴性。见表1。

2.2 ANA检测结果 44例慢性ITP患者中,ANA阳性15例,阳性率为34.09%;30例健康者均为阴性。见表2。

2.3 抗ENA抗体检测结果 44例慢性ITP患者中,发现4例单独抗SSA阳性,1例抗nRNP阳性,1例抗SSA、抗SSB抗体同时阳性,1例抗Sm、抗nRNP抗体同时阳性;30例健康者均为阴性。见表3。

表1 ACA检测结果 (略)

表2 ANA检测结果 (略)

表3 抗ENA抗体检测结果 (略)

3 讨论

ACA是一种自身抗体,与狼疮样抗凝物质、带负电的磷脂有交叉反应。临床上与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及神经系统病变关系密切。国外报道ACA在SLE、RA、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可增高。Harrts等首次报道在96例ITP患者中有31.2%的ACA阳性,1992年南通医学院采用改良的ELISA方法,测定92例ITP患者ACA阳性率为28.26% [1] ,较本组44例检测所得的27.27%略高,同时Arfors等报道的30%的ACA阳性结果 [2] 也略高于本组的检测所得。

血小板脂质中约80%为磷脂,这些磷脂和心磷脂结构相似,均带负电,以分布在血小板内膜上为主,而ACA主要与带负电的磷脂发生交叉反应。血小板表面的磷脂可能就是血小板自身抗体的靶抗原。有认为ACA引起血小板减少与下列因素有关 [3] :(1)ACA与血小板内膜上的磷脂结合,可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吞噬与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2)ACA促使血小板激活,以形成血栓,使血小板消耗减少。此外,绝大多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免疫球蛋白(PAIg)为PAIgG,它在ITP中明显增高。研究证实尽管ITP患者的PAIg与ACA无相关,但部分ITP的致病可能仍由ACA所致。因为:(1)PAIg是抗血小板膜多种靶抗原的抗体的总和,而ACA仅为针对带负电的磷脂抗体,两者可以不一致;(2)方法学不同,PAIg测定的是血浆中的游离抗体。

ANA是以细胞核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而抗ENA抗体是针对核内可提取性核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约有10余种,包括nRNP、Sm、抗SSA、抗SSB等。为了更清楚地了解ITP的发病机制及其自身免疫状况,笔者检测了44例ITP患者的ANA和抗ENA抗体,结果显示两者在ITP患者中均具有一定的阳性率。在SLE中血小板减少相当普遍,约7%~26%患者并发ITP。与之相反,<2%的ITP最终将发展为SLE。有认为ITP可能是SLE的一种早期表现,或是SLE的非活动形式 [1] 。由于ANA以及抗ENA抗体与SLE、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本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可就ANA及抗ENA抗体阳性的ITP患者进行随访,藉以对日后并发SLE、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临床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7-1329.

篇7

关键词 依那普利 倍他乐克 充血性心力衰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089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神经内分泌的活动,导致心肌发生一系列的损害,心力衰竭加剧。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CHF的临床疗效日渐明显。2007年1月~2011年8月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在常规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洋地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及倍他乐克,获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8月收治充血性心率衰竭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2~76岁,平均542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163%),Ⅲ级49例(613%),Ⅳ级18例(23%)。原发心脏病类型为扩张型心肌病21例(263%),冠心病47例(588%),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150%)。本组80例患者都没有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也没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禁忌证。治疗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详细情况,见表1。

治疗方法:本组80例患者都依据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规处理给予治疗,包括低钠清淡饮食,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口服,初始剂量25mg,1~2次/日,观察若没有低血压后,加大剂量到5~10mg,1~2次/日。对于心率>70次/分的患者,再给予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口服,初始剂量625~125mg/日,监测没有心动过缓发生后,依据心率大小渐渐增加剂量到125~50mg/日。

疗效评价指标:在药物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测活动耐量,化验血钾。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②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③无效:心功能无改善甚至恶化[1]。

统计学处理:对本组80例充血性心率衰竭患者治疗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运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标准是当P<005时,即可认为治疗前后心功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治疗6个月以后患者的症状显著缓解,活动耐量(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都比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说明在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显著增强。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详细情况,见表2。

药物治疗后有效性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显效49例(613%),有效23例(288%),无效8例(100%)。经统计分析总有效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讨 论

近些年来倍他乐克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都表明[2],心力衰竭患者服用选择性β受体抑制剂并且渐渐增加剂量可以降低死亡率、抑制其症状恶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并提高生存质量。β受体抑制剂可以提高各种因素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所以NYHA Ⅱ、Ⅲ级的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都要使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已经有大量的临床实验验证,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3]。本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说明在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可以明显缓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治疗6个月以后活动耐量(6分钟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均显著改善,左心室功能有显著改善。

在本组的治疗过程中,所以患者均没有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服药以前后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等均没有出现异常。所以认为,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简单易行,效果明显、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磊.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08-609.

篇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6(b)-0152-03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A Jin1 ZHANG Yan2

1.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Shenyang 110101,China;2.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Methods Sixty-six patients with chronic CHF from March to June in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In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was provided,while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recipe were added.They were treated for 3 consecutive weeks in both groups.Outcomes o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level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6-min walk test (6M WT),MET and MLHFQ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Results After therapy,cardiac function indexes,6M WT and MLHFQ were all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eart failure;Clinical effect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我国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日益增高,受到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重视。该病主要是由于心肌功能下降,从而导致不能满足各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运动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其家庭和社会产生极大负担[1]。目前,随着医学的发展,西医虽然对CHF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提出了可行的以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但在改善CHF的远期预后和生存质量方面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在这种对抗CHF的大环境下,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近年的研究中凸显了优势。本研究通过中西医治疗CHF患者,着重从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方面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6月在我院确诊为CHF的患者66例,其中CHF的诊断标准参考文献[3],CHF心功能分级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4]。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康复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康复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67.2±11.1)岁;病程(7.2±1.5)年;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糖尿病15例;NYHA心功能Ⅱ级14例,Ⅲ级1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71.7±9.1)岁;病程(8.2±1.3)年;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糖尿病11例;NYHA心功能Ⅱ级14例,Ⅲ级1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年龄18~80岁的患者;②符合CHF的诊断标准且NYHA分级为Ⅱ~Ⅲ级者;③无影响运动的严重关节性疾病者;④对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

参考欧洲心脏病学会2001年制定的CHF运动疗法的禁忌证标准[5]:①近期20 d内发生心肌梗死者;②最近3~5 d劳作时甚至安静状态有进行性气短加重者;③发生急性感染或者全身性疾病者;④有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的心脏器质性疾病者;⑤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2002年对CHF的治疗建议[7],常规给予吸氧、休息、利尿剂、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对症治疗,同时对有合并症的患者给予对应的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治疗。

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和康复运动。针灸每日取双侧心俞、肺俞进行针刺,每次留针15 min。运动处方根据患者的NYHA分级和活动情况以简化三阶段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程序表为指导[8],进行代谢当量(MET)与行走长度的换算。具体如下:①心功能Ⅱ级的患者第1周首先进行室内廊行训练,300~500 m/次,在监护辅助下上楼梯,1~2次/d,如能耐受,第2~3周可监护下室外步行,500~800 m/次,热身,如无不适,每日可逐渐增加至2000 m,1~2次/d。②心功能Ⅲ级的患者第1周首先进行床边康复运动,从站立到辅助步行,350~700 m/次,2~3次/d,如可承受,可予室内训练,每次训练前200~250 m/次独立步行,热身,如无不适,可每日室内加至1000 m,1~2次/d。

1.5终止运动训练标准

①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加重;②呼吸频率增加到40/min;③收缩压下降>10 mmHg;④出现恶性的心律失常;⑤发生休克、昏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等。

1.6观察指标

3周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水平、6 min步行试验(6M WT)、MET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

1.7评分标准

MLHFQ包括躯体活动、情绪波动以及其他状况3个方面[6];MET根据心肺功能仪监测患者运动中的摄氧量来计算得出,1个MET等于患者安静状态下的摄氧量[7]。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和BNP的比较

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3周后,其LVEF及血浆BNP水平均有改善(P

2.2两组治疗前后MET、6M WT和MLHFQ评分的比较

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3周后6M WT、MLHFQ均有所提高(P

3讨论

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后期的多发病,常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当代西医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了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并将常用于临床的药物归纳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强心剂等几类,近年来醛固酮抑制剂和重组BNP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也受到了应用和重视[9]。虽然西医的研究日益进展,但在CHF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远期预后方面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并且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身依赖药物治疗维持,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康复运动可以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持续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降低CHF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美国心脏病学会在2013年将运动康复作为治疗CHF的ⅠA类推荐[10],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亦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CHF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1]。

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机体运动耐力,改善心功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通气模式,提高呼吸功能,改善骨骼肌功能;能够显著改善机体心肌血液灌注,降低心肌耗氧量,使6 min步行距离得到延长;能够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骨骼肌血流量,提高周围血管的摄氧能力,显著改善LVEF;能够改善冠脉循环运送能力,增加冠脉血流容量,降低冠脉血管的阻力,促进了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冠脉毛细血管增生。相关研究显示,机体如能够坚持长期运动可以降低左室体积指数,可能是其对心脏左室重塑起到了抑制作用。针灸可以改善心肌的收缩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CHF的发病除心肌收缩障碍外,同时与自主神经系统及其传导物质失衡有关,研究显示针灸可以影响人的自主感及副交感神经,同时可抑制炎症[12]。《灵枢》有云:“按其处,应在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素问》云:“迫藏刺背,背俞也。”说明背俞穴对内脏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并且反映各脏腑的病症,是疾病治疗之所在[13]。心力衰竭,相当于中医的“水肿”和“喘证”的范畴,两病主要病位在心肺,故该研究选取心俞穴和肺俞穴进行针刺。

BNP与LVEF能够直接反映心脏的相关功能,本研究选取这两个指标观察康复训练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14]。研究显示经过康复治疗后LVEF及血浆BNP水平均得到改善,说明机体心脏功能得到了提高,另外在对比CHF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和运动耐力的差异方面,以6M WT、MET、MLHFQ为标准[15]。本研究中,患者的6M WT、MLHFQ均得到了改善,说明机体的生存状态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选用的常规西药联合中医针灸和康复治疗对CHF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安良,李彬,朱明军,等.慢性心力衰竭辨治体会[J].中医研究,2010,23(10):56-57.

[2]毛春燕.中医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对策[J].河北中医,2002,24(11):823-824.

[3]Eugene B,Wilson SC,Willian G.心力衰竭的临床:高排量型心力衰竭、肺水肿[M].陈灏珠,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7-429.

[4].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5]韩玲,刘芳,周云,等.中药结合康复运动综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7):667.

[6]逯金金.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7]王瑞元,孙学川,熊开宇,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58-173.

[8]杨跃进,郭静萱.2002年欧洲心力衰竭专题研讨会亮点介绍[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4):319-321.

[9]伊东春树.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疗法[J].陈琳,译.日本医学介绍,2007,28(6):224-247.

[10]黄峻.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和中药治疗前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2.

[11]张健.2013ACCF/AHA心力衰竭指南解读(上)――新变化及药物治疗[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4):329-330.

[12]张健,邹长虹.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更新亮点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5):321-323.

[13]金末淑,陈思宇,徐杉,等.背俞穴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增刊):106-109.

[14]李寿霖,孟申.摄氧效率斜率:评价心脏病患者心肺功能的指标[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97-100.

篇9

[关键词]内脂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R587.1;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3)03_0186_04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引起血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点的常见疾病[1],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是其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内脂素(visfatin)是一种具有类胰岛素活性的脂肪因子,能降低血糖,促进脂肪组织分化、合成和聚集[2]。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protein4,RBP4)是一种新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被认为可能参与了IR和T2DM的发生[3]。目前关于上述2种脂肪因子与T2DM合并CHD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血清内脂素、RBP4水平与T2DM合并CH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共119例作为观察组,T2DM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T2DM诊断标准[4]。其中单纯T2DM组(T2DM组)61例,男32例,女29例;年龄41~66(53.24±9.17)岁;T2DM合并CHD的患者(T2DM+CHD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40~67(54.13±10.01)岁。CHD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CHD诊断标准[5]。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符合上述CHD诊断标准又无T2DM的CHD患者(CHD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2~68(54.60±9.88)岁;并选择本院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40~68(54.25±10.31)岁;入选对象无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无肝病、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四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5ml,2h内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分管置于-70℃冰箱中待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内脂素和RBP4的水平,试剂盒购自晶美生物工程公司。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C)水平测定由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检测试剂盒均由科华公司生产。HbA1c用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用电化学免疫测定仪测定(由罗氏公司生产),所有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_IR)按HOMA_IR公式计算:HOMA_IR=FBG×FINS/22.5,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腰臀比(WHR)。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经对数转换后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内脂素和RBP4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T2DM合并CHD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2.1各组临床指标比较:T2DM组和T2DM+CHD组FBG、FINS、HbAlc、HOMA_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指标T2DM+CHD组T2DM组CHD组对照组BMI(kg/m2)25.87±5.33*23.84±4.1325.77±5.59*23.21±5.68WHR0.96±0.25*0.85±0.230.94±0.24*0.81±0.21TC(mmol/L)4.94±1.154.57±0.984.71±1.234.25±1.05TG(mmol/L)1.88±0.49*1.55±0.401.67±0.43*1.25±0.31HDL_C(mmol/L)1.12±0.251.20±0.211.08±0.221.38±0.35LDL_C(mmol/L)3.41±0.83*3.08±0.593.28±0.71*2.50±0.58FBG(mmol/L)9.25±1.58*#9.06±1.41*#8.31±1.405.29±0.99FINS(mU/L)19.12±5.82*#18.63±4.79*#11.47±2.979.56±2.31HbA1c(%)8.97±1.59*#8.55±1.33*#6.88±1.075.29±0.91HOMA_IR7.68±1.09*#6.89±1.02*#5.26±0.762.50±0.48注:与对照组比较*P

指标T2DM+CHD组T2DM组CHD组对照组内脂素(μg/L)29.31±4.76*#24.57±4.25*#20.16±3.97*16.81±2.73RBP4(μg/L)38.79±5.48*#33.55±4.92*#30.18±5.07*26.33±4.28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血清内脂素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2DM组、T2DM+CHD组和CHD组内脂素水平均与WHR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26~0.31,均P

变量T2DM+CHDM组rPT2DM组rPCHD组rP对照组rP年龄/岁0.27>0.050.28>0.050.26>0.050.20>0.05BMI/kg/m20.37>0.050.30>0.050.29>0.050.28>0.05WHR0.310.050.23>0.050.22>0.05TG/mmol/L0.270.050.42>0.050.46>0.05LDL_C/mmol/L0.26>0.050.35>0.050.32>0.050.56>0.05FBG/mmol/L0.18>0.050.16>0.050.18>0.050.15>0.05FINS/mU/L0.20>0.050.20>0.050.20>0.050.28>0.05HbA1c/%0.25>0.050.25>0.050.23>0.050.24>0.05HOMA_IR0.29

表4T2DM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因素BSEWaldP值OR95%CI年龄0.190.62260.810.323.673.13~4.39HbA1c0.160.349.240.021.040.85~1.17BMI0.140.277.020.161.371.15~1.42WHR0.080.418.340.212.912.11~3.46FBG0.950.333.920.093.211.15~5.11TC1.140.284.910.082.871.27~4.92TG0.860.582.300.063.021.58~6.84HDL_C0.630.235.980.071.121.01~1.33LDL_C1.110.337.140.063.752.25~7.49内脂素0.530.394.410.091.831.12~3.89RBP40.690.723.620.022.091.33~7.26表5T2DM合并CHD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因素BSEWaldP值OR95%CI年龄0.210.55249.320.413.472.99~3.76HbA1c0.140.2811.250.301.080.96~1.22BMI0.160.356.570.081.361.18~1.50WHR0.090.427.310.072.832.17~3.68FBG0.850.324.720.082.511.25~4.31TC1.210.263.850.062.821.38~5.12TG0.980.692.470.033.101.45~6.27HDL_C0.730.385.480.121.121.03~1.21LDL_C1.170.356.340.096.152.17~8.51内脂素0.630.554.290.042.131.22~3.42RBP40.750.693.870.033.811.45~6.193讨论

内脂素是一种新发现的脂肪因子,亦被称为前B细胞克隆刺激因子(PBEF),具有类胰岛素活性,能降低血糖,促进脂肪组织分化、合成和聚集,因而在糖脂代谢方面有着重要作用。Hammarstedt等[6]均报道T2DM患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代谢紊乱有关,提示其可能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但其与单纯CHD患者及T2DM并发CHD的关系,目前报道较少。

RBP4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肽类激素,可与维生素A结合,是肥胖症和糖尿病病人IR之间的关联因子,作为一种新的脂肪源性信号,被认为可能参与了IR和T2DM的发生,同时血清RBP4水平的升高会出现T2DM的典型特征,如因肌肉中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受损而出现的肝葡萄糖输出增加,因此检测血清RBP4也可成为评估T2DM的可行性手段[7,8]。

本文结果显示T2DM组和T2DM合并CHD组血清内脂素和RBP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HD组,这一结果与Shaker等[9]等关于T2DM人群的研究结果一致,验证了T2DM患者的确存在血浆内脂素和RBP4水平明显增加。本文还发现T2DM合并CHD组血清内脂素和RBP4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和单纯CHD组,提示内脂素和RBP4在T2DM合并CH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本文显示T2DM组和T2DM合并CHD组患者血清内脂素与TG和HOMA_IR呈正相关,这与El_Mesallamy等[10]关于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与TG和HOMA_IR的结果一致。Shaker等[9]发现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RBP4呈正相关,我们验证了上述观点,还发现T2DM合并CHD组中也存在上述关系。我们还发现T2DM组、T2DM合并CHD组和CHD组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均与代表中心性肥胖的WHR相关,这与Chen等[11]关于T2DM患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内脏脂肪是决定血清内脂素水平增加的重要因素,也从侧面反映出内脂素和RBP4均可能参与脂代谢的调节,与T2DM和CHD关系密切,值得进一步分析。但研究未发现内脂素与BMI的联系,这与Shaker等[9]对于单纯T2DM患者的研究结果不符,可能与目标人群不同、检测试剂差异等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篇10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心电图改变;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