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化研究

篇1

根据我国现时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且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本文将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作一综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规定,但总体上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经营的过程和结果。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言的一种较高级的生产经营方式(陈少强,2009)。

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农业纵向组织经营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与其相关的工商服务等行业联合而成,国际上把这一现象叫做“农工一体化”;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自其产生以来,学界便已对它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客观必然性;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这些均属于定性的理论研究,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基础。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对它的定量的、实证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

二、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Rusten(1996)以墨西哥为案例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合同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合同农业与有关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结合,有利于小规模经营农户进入市场,获得信息、资金和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Eaton等(2001)则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订单农业进行了研究,认为订单农业的成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首先农户要有要求,企业的产品要有销路;其次合同条款的设计要合理,农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还要为农民提供好的培训和服务;再次,政府要在法律、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Decio Zylbersztajn(2003)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巴西东北部1523户参与西红柿订单生产的农户履约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表明,农户的履约率与农户经营的规模呈正向关系,规模越大的农户履约率越高;农户离农产品销售市场的距离越近,农户违约的概率越大;价格随行就市的合同比固定价格的合同履约率高。

(二)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量化

姚文戈、马成林、孙立城(1997)在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反映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探讨了利用灰色关联评估模型评价区域间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方法。

姚文戈、滕代娣(2005)使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农业产业化阶段识别模型。从定量角度证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与其所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渐进的客观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起步、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运用阶段识别模型,可以判断某一具体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阶段,且其发展阶段与农业专业化水平密切相关。

丁建中等(2007)根据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特征,从指标选择的可操作性、有用性、可比较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四三二一”的权重确定原则,并选择区域内部差异显著的江苏省进行实证分析。

张雪峰(2010)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等五类方面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8年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2.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定量分析

刘磊等(2007)阐释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经营等具体措施。

薛晓娟(2009)对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在理论上存在互动关系,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

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2010)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提出了城镇化是现阶段拉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的观点。

三、农业产业化实证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不少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或者是仅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具体地区或某特定环境,或者仅仅从一个方面来考虑解释变量。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综合的考虑其影响因素。用实证的方法定量的给出不同因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并据此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策略和模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适当的建议,便成了今后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夏庆利.中国农业市场发育与产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蔡志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制度[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3]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4]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丁建中,陈逸,刘坚,彭补拙.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1).

[6]丁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形式与政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7(2).

[7]樊纲.论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开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胡鞍钢.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9]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10]林毅夫.农业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1]刘磊,宗希云,徐向峰,杨广林.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J].农机化研究,2007(3).

[12]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及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13]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薛晓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相关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6]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地区的实证分析[N].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姚文戈,陈光.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条件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5(6).

[18]姚文戈,马成林,孙立城.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评估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1997(S1).

[19]姚文戈,滕代娣.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6).

[20]张雪峰.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7).

[21]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1).

篇2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通过优化组织各种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推进农业科学管理,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当前,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滞后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河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在多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农业保险严重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快速发展。

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现状及问题

2.1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2013年以来,河北省狠抓项目建设,培育领军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群集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经营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0%、1.5%。1092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151亿元。2014年,河北省通过“抓龙头、抓项目、抓引资、抓基地、抓带动”的方针,使农业产业化总经营规模达到6600亿元,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比率达到64.5%,全年建设完成100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域外企业来河北省投资建厂,省级以上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工产值突破3000亿元,产值超100亿元示范基地达到10个。截止到2014年3月,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突破6000亿元,经营率达到63%;2/3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9000多元;土地流转1538万亩,流转率达18.5%。

2.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

2.2.1信贷政策措施

河北省各金融机构采取了积极的信贷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项目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性倾斜,尽量满足了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但是,仍有大量的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需求没有被满足,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有大量的资金缺口。

2.2.2财政投入情况

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巨大而且风险较高,单靠商业性信贷资金很难满足,因此还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河北省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逐年增加,并且结构更加合理。例如,2013年河北省本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安排502.1亿元,农业支出安排22.6亿元,占比约4.5%,比2012年同比增长10%左右。但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需要大量的资金,仍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

2.3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2.3.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

第一,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转变,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大大减弱。第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十分单一,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功能不足。第三,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较低,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能力不足。

2.3.2农业自身和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信贷投入。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使农业贷款承受了较高的风险。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都较小,从而又使农业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风险性。农业生产的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化自身的弱质性和局限性。对于农业产业化新上项目而言,在产业化经营初期投入高、风险大、效益低,金融机构作为提供贷款的主体,将会承担很高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

3各国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实践与经验

为了比较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差距,以及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提供经验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泰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农业产业化新兴的代表。因此,分别介绍美国和泰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模式,以此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提供经验。

3.1美国多元农村金融模式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是随着美国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在20世纪前,美国没有专门为农业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那时美国的农村信贷资金主要由商业银行和私人提供。随着美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机构和私人提供的资金已远远不能满足美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美国开始变革原有的落后农村金融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国农村金融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是一种复杂的复合型信用模式。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3.1.1金融机构众多,分工十分明确

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并存,他们之间相互独立,但是又可以相互合作。商业银行主要为农户或农业企业提供农业生产性贷款;美国联邦土地银行主要为农场主或农业企业提供中长期农业抵押贷款;政府农贷机构主要为公益性的农业项目进行投资和融资。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呈现出金融机构多元,分工相对独立的特点,从而有利于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1.2政府财政支持,法律完善

美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比如:美国联邦土地银行成立之初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此外,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联邦农业贷款法案》、《农业信用法案》《、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使农业金融的运作具有了完备的法律保障,从而为农村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法律环境。

3.2泰国的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

泰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试图利用泰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泰国政府要求各家商业银行每年至少将信贷资金的5%给予农业生产部门。此后,泰国政府不断将5%的数额下调,但仍然只有一小部分商业银行能达到要求。1966年,泰国政府成立了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由泰国政府的财政部门领导,它是专门负责向农户提供贷款的信贷机构。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的设立直接体现了政府对中小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帮助、扶持与补贴。截止到2014年,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的农业金融服务覆盖了泰国90%以上的农户和农业企业。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覆盖率之高使最擅长提供大覆盖率服务的微型金融组织都没有了发展空间。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贷款金额占全部农业信贷的一半左右,其中单笔金额低于1500美元的占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小额贷款的单笔平均额为800美元,占人均GDP的24%。泰国的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和财政部的支持政府提出建立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由财政部领导,直接体现政府对中小农户的扶持补贴政策。凸显出政府和财政部对农业金融的重视。

(2)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服务范围广泛并不断扩张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既为团体也为个体农民服务,以个体农民为主,服务范围不断扩张。

3.3各国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成功经验

3.3.1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

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扫清障碍,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3.2资金筹集渠道的多样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渠道不应仅限于商业机构的信贷资金和政府的财政支持,应增加资金筹集渠道的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权益融资也可以通过债务融资,甚至通过国际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4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建议

4.1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下面是对优化河北省农村金融环境的两点建议。

4.1.1改善农村金融的政策性环境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改善经济政策环境,一方面要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目前应主要采取以下财政政策措施:第一,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税务机关应对“三农”实施优惠的税收,通过降低税率、减少赋税科目等手段对“三农”实行税收优惠。第二,建立农业信贷资金的合理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是要采取合理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4.1.2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环境

良好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对于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农民要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积极开展信用评级活动。河北省应从本省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符合河北省自身实际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4.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为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构建以下几个方面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投融资体系。

(1)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应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积极调动各方面资金的活力,扩大农业产业化投融资的范围。

(2)发挥政策性银行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3)发挥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使各商业银行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投融资平台。

(4)发挥各企业的作用,使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5)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和企业资金的分工与合力。政府财政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投入既要有明确的分工界限,又要形成强大的合力,进而从整体上全面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6)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机制。农民作为主体,应该学会利用政府的财政资金和企业的投融资资金,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3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发生毁损、死亡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农业经营者利益的重要环节。

4.3.1推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多样化,积极开发新险种。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多样化,积极开发新险种,满足农户对不同险种的需求。最终建立一个符合河北省自身实际的农业保险体制。

4.3.2加强保险宣传,增加保险需求。

增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户积极投保,使农户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增加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4.3.3建立完善的农业再保险制度

篇3

【关键词】 江西;农业产业化;融资模式;农村土地流转

一、江西省农业产业化融资现状

1.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状况

首先,江西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目较少,从国家级龙头企业数目来看,江西在中部地区排名末位。其中:江西27、安徽31、湖南35、湖北33、山西22、河南39(注:资料根据国家四批次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整理而得,由于各省统计口径不一,故在此不列出省级龙头企业数目)。

2.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已从农村领域全面退出。而农业银行的农村业务也全面萎缩,组织体系全部撤退到县城中心,丧失了在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导地位。仅2005、2006两年,全省就撤并了200余家经营网点,邮政储蓄银行在农业信贷中也未发挥实质性作用。

3.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状况

近年来,江西的农业贷款数额逐年增长,但客观上无法满足农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贷款情况与中部其它省份相比(如表1)差距明显,与农业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

2006年中国农业银行在中部六省的农业贷款情况比较,其中:江西38.59、安徽51.41、湖南35.58、湖北66.29、山西34.06、河南80.51(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整理而得,数量(亿元))。

从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来看,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和湖南的农业贷款都排名末位,远低于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和河南三省,资源大省山西贷款数额也直逼江西。从农发行的贷款情况来看,除了比山西高,江西的贷款数额均低于其它省份,差距显著。可知,其中的农业项目贷款也将很少。

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潜能未充分挖掘。2006年,全省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总计3501.16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总计377.29亿元,占10.78%。2006年,农业银在江西各项贷款余额合计546.31亿元,其中农林渔牧贷款余额仅为38.59亿元,占7.06%。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农业,以小额农户贷款、 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截止2007年12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910.85亿元,贷款余额611.72亿元,存款总额远大于贷款,存在巨大的“存贷缺口”。

4.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作为农业大省,目前江西农业板块上市公司仅有天音控股(原名赣南果业)、泰纳南丰蜜桔、正邦科技、仁和药业四家。而相邻的湖南省,则拥有洞庭水殖、隆平高科、金健米业等十余家上市公司。江西农业产业化的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二、农业产业化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是产业状况。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高度依赖,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全社会对该行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二是企业现状。农业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化经营面临高风险。加上我国的企业信用评级机制还未完善,银行产生“惜贷”心理。三是融资环境现状。表现在:(1)农村金融供给市场相互割据;(2)正规金融体系缺乏活力;(3)民间金融先天不足,一直不具备合法地位; (4)直接的证券市场融资比较困难;(5)缺乏有效的融资信用评价和担保体系。

三、农业产业化融资可行渠道分析

1.私募股权融资

私募股权融资是指引入战略股权投资人,注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并提供系列管理服务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近年来该方式在我国融资实践中获得良好反应。以内蒙古蒙牛乳业为例,公司成立于1999年,于2002年6月引入了摩根?士丹利投资集团等三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先后共取得6123余万美元的资金,并在其精心辅导下。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蒙牛迅速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2.构建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要求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只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但主要为粮食收购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产业化项目的信贷不是其政策要求。

3.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不变更,只进行经营权的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的流转。农村土地经营

权的流转,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朝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四、推进江西省农业产业化融资的政策建议

1.强化金融机构职能

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存蓄银行四家涉农银行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信贷职能。重视农村存款转移城市的情况,抑制省内金融市场“二元结构”现象的产生,缩减金融机构“存贷缺口”,提高农业贷款在贷款中的比重。

2.拓宽融资模式

鉴于农业的弱质属性,加上处于内陆,社会资本存量不足的情况,江西应在融资渠道上有所作为。私募股权融资,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创新。私募股权融资既消除了省内的“资金瓶颈”,还将带给企业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理念,加快了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3.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农村土地流转将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土地流转意味着土地具有了价格,可进行产权交易。因此,建议在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选择条件成熟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试点工作。

4.深化资本市场融资

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促使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得到完善。条件成熟时扶持企业上市,筹集资金;条件未完全成熟的企业,引导其向深圳中小板块市场挺进。

5.构建企业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是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的关键。首先,构建江西省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其次,建立适合江西省情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构筑“省级+各地市级+社会”三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体制,实现“再担保+担保+互担保”的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广文,赵大晖.培育农业资本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J].

农业经济问题.2001(11)

[2]赵波.以农村金融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J].农村金融.2005(10)

[3]高锁平.私募股权融资农业产业化融资的新视角[J].农场经济管理.2006(2)

[4]江西农业信息网.jxagri.省略

篇4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如何解决融资困难关系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河北省处于农业产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对农户有切实可行的服务措施和利益联结方式的企业。这类企业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尖兵,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于其规模实力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区域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有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成败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资金困难,基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产品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影响大等因素的影响,融资难一直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现有数据,近年来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666.1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2%,石家庄、唐山、邯郸和沧州四个市的产业化经营总量均超过700亿元,保定和邢台两市产业化经营总量超过600亿元。全省龙头经营组织总数达到1,974个,其中龙头企业(集团)达到1,703个,涉及粮食、蔬菜、肉类、蛋类、奶类等行业。当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3,158.4亿元,带动农户数1,101.9万户,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363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7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发展到526个,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相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大、实力强、信誉较好,这是企业取得外部融资的有利条件。根据《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产规模应当在5,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在6,000万元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在同行业中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先进水平。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多年实践表明,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提出目标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同年河北省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2]100号),提出了包括投资、税收、用地、融资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在融资方面指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当前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多是区域性企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这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不利因素一是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实力有待提升。龙头企业相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在规模实力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相对于投资动辄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工商企业而言,无论营业收入或是利润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这也是长期以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不受资本青睐的原因。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很多农业龙头企业都是近些年来新设立的企业,缺乏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财务制度有待完善,信誉观念有待加强。2014年,河北省1,70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1%,30亿元以上的只占0.5%。从企业发展质量看,整体产品档次偏低,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全部龙头企业中,只有17.8%的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只占2.3%。无论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还是发展质量都与国内先进省份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整体来看,目前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融资渠道。内源融资主要来自企业原始投资及经营积累,个别企业采用以较高利息向职工集资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及政府的投资,也有部分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资本融资。通过资本市场以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形式融资的企业很少,目前全省1,700多家龙头企业中只有32家是上市企业,上市率只有1.9%。这与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以及我国企业上市融资条件设置比较高有关系。受到生产周期的影响,农业企业对资金的占用时间较长,但是出于风险的考虑,多数金融企业仅提供短期贷款,导致农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周转问题,提高了融资成本。三是农业企业缺乏有效担保,导致贷款困难。农业企业相对于工商企业而言,建筑物、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比较少,银行通常不认可牲畜、林木、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作为抵押物,造成融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地方政府组建了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为化解农业企业的贷款担保困难发挥了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市县级农业担保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经营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政府行为,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同时,一些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较少,对于贷款担保的范围、金额和主体都有很多限制,使其作用大打折扣。

三、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企业自身实力是对外融资的信用保证,针对目前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偏弱的问题,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一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农业龙头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股权比较集中,投资者个人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少企业主是农业技术出身,缺乏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新一代农民企业家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二是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度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特有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农业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规范财务在内的各项制度。同时,采用公司形式不仅可以方便农户投资入股,也是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前提;三是注重科技与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实验室、学生实践基地等方式,帮助企业引进最新的技术和品种,同时也可以解决农业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政府投资是农业产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各级政府应当多渠道整合和统筹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其次,政府应当为农业企业融资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的从国内外引入资金,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其规模实力。同时,政府应当改善农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双方提供信息沟通,为银企对接创造条件,帮助农业龙头企业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使银行充分了解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鼓励金融企业向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对涉农贷款采取税收减免措施,促进贷款资金向农业企业流动。

(三)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农业融资担保是指担保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农业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行为。农业融资担保解决了农业企业缺乏有效贷款抵押物的问题,同时也帮助金融企业降低了贷款风险,是一项有助于农业企业提升贷款通过率的措施。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应当主动积极的与担保公司建立联系,争取担保服务;另一方面担保公司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自身职能,与银行合作建立农业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风险共御机制帮助农业企业降低融资难度。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哲,曲玮.促进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的问题与建议[J].开发研究,2011.6.

[2]李婵,刘小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3.

[3]温海涛,明月.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3.14.

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模式;乡村文化产业化;乡村旅游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研究的意义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大计。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以广阔的视野促进农民增收、破解“三农”问题,既立足“三农”抓增收,又跳出“三农”抓增收;既把“三农”内部增收的文章做好,又在“三农”外部寻求新的增收点。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采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以新理念经营农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千方百计搞好农村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实现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了如“乡村文化产业化”、“乡村旅游”、“销售店+中介机构+农户”、“老板租地+农民打工”等新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探讨

1.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之一:乡村文化产业化

乡村文化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新模式,乡村文化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产业化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里以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为例。王公庄是一个1048人的村子,该村70%以上的村民以绘画、卖画为生。目前,王公庄绘画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其绘画作品每幅售价几十元至上万元不等,绘画作品远销上海、北京、广州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地。村民中绘画收入高的达近百万元,低的也有几千元。王公庄绘画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文化品牌逐步叫响。为推进王公庄的快速发展,市委宣传部注重市场运作带动,积极开拓营销市场。一是筹建王公庄绘画专业市场,将全村画家工作室集中经营,积极吸引外地客商入住,将绘画精品集中展示。二是组建了市场化公司。从外地引进熟悉绘画市场,营销经验丰富的经纪人,对本地经纪人再培训,从而形成了画家专心绘画、公司负责中介、业务员出外跑路子的一条龙运营模式。三是积极举办画展。先后组织王公庄绘画作品在木兰文化节、庄子文化节等节会上展览,还到上海、北京、香港和台湾及东南亚办展览,以此提高王公庄绘画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国外同时叫响王公庄“中国画虎第一村”这一文化品牌。

2.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之二:乡村旅游

商丘市旅游资源丰富,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新模式。近年来,商丘共接待旅游者1320.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11亿元。近六年来,商丘市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平均年增长幅度分别为22.2%和23.2%,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乡村旅游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减少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数量,增加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可间接增加5个就业岗位;发展乡村旅游,要解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问题,兴建旅游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这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发展乡村旅游,要兴建农副产品基地、农业观光基地,这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转型,并有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增加农业产出,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发展乡村旅游,要开发各种旅游食品、饮料、纪念品等,对当地土特产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加速非农化进程,带动农村城镇化。乡村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链,乡村旅游延伸开的产业链包括: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甚至包括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乡村旅游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

3.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之三:销售店+中介机构+农户

这种模式首先有固定的和一定规模的销售场所,并且该场所能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信誉度高;其次,有牵线搭桥提供信息的中介机构,该机构可以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再者,就是提供价廉质优的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的农民。

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销售店同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来生产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或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给生产价廉质优的农产品的农民。为了加快完善我国质量安全农产品供应体系,充分强化农业产业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应把超市等销售店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范围,鼓励发展“销售店+中介机构+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打破部门之间的行政分割,建立跨越商务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农业产业化管理机构,支持和管理新型的“销售店+中介机构+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产品送入超市等销售店,为农产品进销售店创造条件。

4.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之四:老板租地+农民打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一些地方的农民出现了流转土地的愿望,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土地的集中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租赁、转包、入股等多种方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让农民获得最大限度地方便和实惠的同时,将原来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或龙头企业的手里,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它主要是通过土地整合,增加对土地的资本、技术投入,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节约用地的目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潜能。

把土地集中到龙头企业或农村能人手中,带动周围农民致富,土地的流转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老板租地+农民打工”改革了农业的传统运作方式,以前,农民地里种什么、种多少,心里没谱,盲目的跟着市场转,却总是落在市场后面。租地老板能根据需求行情和销售信息,发展规模种养殖。“老板租地+农民打工”模式,让租地者能赚钱,出租地的农户得到实惠,打工农民增加收入,而且,成功地调整了产业结构。

租地老板根据需求行情和销售信息,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可种植蔬菜、瓜果、药材和优质的粮食作物等农作物。这样,可及时普及新技术和推广新品种,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土地市场的建立,将促使土地向资金与人才相对集中的方向流转,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

[2] 张泽.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3,(4):45-47.

[3] 高敏.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及其发展机制[J].乡镇经济.2006,(8):16-20.

[4] 孙雪.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篇6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互动机理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62-03

信息化与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两大举措。西部地区要想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有效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2~3],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国的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较大发展。对西部地区来说,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农业生产领域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系统及相对规范的信息采集报送制度,同时农业数据库建设、多媒体制作等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农业产业化组织中涌现了大批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差异性不强、流通不畅等问题;同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信息资源较为分散且利用率低、信息获取成本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有关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关系的文献综述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二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

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的相关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代表性观点主要有:朱佩娟(2003)通过对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分析,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业发展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王文强(2003)从政府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对改变农业宏观管理方式的作用,认为农业信息化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卢光明(2007)[4]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及科学化,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吴磊(2007)[5]认为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农业产业化是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只有信息技术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通过信息化将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实现强优农业企业的联合,可以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促进其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

2.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学者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马晓阳(2005)、 赖茂生等(2006)[6] 认为,农业产业化意味着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专业化分工加强以及市场化程度提高,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资源产生规模化需求,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促动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郭庆然(2006)认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解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硬件问题;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信息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卢光明(2007)则强调,只有在一定程度的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施农业信息化。

综上,目前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其在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作用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主要表现为: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理是什么?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如何共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机理

农业信息化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环节的全面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其实质就是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信息化已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反过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会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一)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方面,农业信息化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充足的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产业联结和管理提升提供了技术平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为传统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对西部地区来说,信息化的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

1.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不但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而且成为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随着不断增加的农业信息网站、地区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获取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及时推广和使用农业科研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提高了自身农业生产水平[7]。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降低了资源使用量而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更科学的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农业生产率低下且发展缓慢。广大农村只有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并借助关联效应,连接市场、生产基地、农户等产业化主体,才能推动产业化纵向发展。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调研,既可以减少调研成本,还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各地农产品供求状况,避免地区之间产品结构上的趋同,从而科学确定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同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我发展和管理,还有利于政府对其进行宏观管理。

3.农业信息化可以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可以使农户、企业等市场主体拥有更多信息,提高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培养出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各参与者利益,促进农业市场化,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更为顺利地发展;另一方面,各主体间信息的充足使得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集约程度及配置关系得以改变,从而降低农业产业化相关参与者的生产经营成本,规避经营风险。同时,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产业化参与者的决策效率,使他们能依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生产,通过信息流使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及流量上取得同步协调,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农业信息化能够带领农业产业融入到全球经济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建设,为西部地区的优势农产品建立网上交易通道和广告效应,将品牌与产品传播于世界各地,可以扩充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合作者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产业化范围,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基础信息平台为相关参与者提供广泛的农业政策、科技服务及市场信息,从而引导市场主体进行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当地农业信息并于宏观信息进行对接,及时提供农业预警信息,监督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状况,确保相关产业的合理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农业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要以一定程度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基础。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对其硬件设备要求也不断提高。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使产业化组织数量逐渐增多、农业产值迅速提升、农民收入提高、产业内各环节更加紧密、产业化链条不断延长、农产品流通越加便利,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经营效率的强烈愿望 [8],因此促进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开始。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也使得需要、交流和沟通的信息数量迅速增长,对信息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从而使对相关硬件设备――电话、电脑、光缆及相关软件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就能够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提高农民和企业的收入,使农民、企业有经济条件去承担各种信息费用。同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能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而有能力向农民提供一定的信息服务。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后,可以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直接投资,从而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可见,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方面给农业产业化提供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动力,并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式创造信息化的客观条件,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二者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三、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二者的发展要协调一致。但在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而农业信息化又相对滞后,应该采取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共同发展,对农业信息化有所侧重的总体策略,这样才能弥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以此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协调发展营造环境

1.政府提供资金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及行业协会开展针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其次,对农民购买使用信息化设备提供相应的补贴,提高农民购买信息设备和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再次,对于产业化发展还不够成熟的组织及行业协会提供资金支持。主要包括对龙头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其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购买农资等进行补贴;最后,对农业产业化应用的信息设备和软件的研发进行补贴或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2.政府提供配套服务。首先,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的力度[9]。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建设才刚刚起步。各级政府必须统筹规划,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中枢平台,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实现三网的有效融合。其次,广泛调动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培育和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并把信息化纳入地方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农业信息管理及服务的信息系统,努力做好信息扶贫工作,提高农村的信息传播能力,切实解决农村信息传播不畅的问题。最后,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利用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的同时,政府部门应与农业教育机构相互协作,开设远程教育,举办各种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培养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适应西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逐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大力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及能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农业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还可以带领大量农户进入到生产环节,分享利润,有效实现与农民的“双赢”。西部民族地区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水平,采取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对于技术水平优、发展势头好及经济效益高并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要加以重点扶持。同时也要积极利用政策优势以及舆论引导对人才、资源等要素进行合理整合,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型龙头企业。通过引导、培育和扶持等方式建立起的一批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能够较好的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农业效益。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率先建立风险基金,通过合同契约、订单生产、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分配关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新格局,力求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11]。大力发展订单生产,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将其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产业化主体加强自我信息培训,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农民应加强自我信息培训。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广大农民应加强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改进农业耕作方式,使农业信息技术与设备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广大农民要提高信息的阅读能力,通过自我培训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第二,龙头企业应加强网站的建设,及时与其他农业产业化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促进产品流通,提高企业声誉,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中间商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对接的主导力量。应通过自我学习和其他培训方式提高市场交易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及时准确供求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推广,推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

信息机构在信息化的推广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尤其是在西部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同,在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信息机构需要加强针对农村市场的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农村信息化产品,建立符合农村地域特色的农村渠道体系,构建双赢的合作模式来寻求一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同时,信息机构要根据地方发展情况提供配套的信息设备,如手机信号塔,电视信号塔,计算机配套硬件等。信息机构还应安排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并积极开发适应农业产业化主体发展的信息软件,降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本,推动农业信息化进步的同时,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彦华,周亚明,王雅玲.信息化与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 刘利永,李道亮.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06,(4).

[3] 卢光明.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

[4] 吴磊.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3).

[5] 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何艳群,等.武陵山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2010,(9).

[7] 张雪绸.新时期农业信息化与西部新农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8] 朱娟.对西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

篇7

在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下,我们一般有着这么几种分配模式,即以补偿贸易为特征的分配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分配模式以及以内部价格加二次分配为特征的分配模式。其中,第一种分配模式就是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或农户之间形成的一种联合协议,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大,往往适用于大型涉农集团公司等产业化经营主体。第二种分配模式是把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模式多用于开发性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双边、多边联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第三种分配模式主要是先以内部价格进行第一次结算,然后再扣除第一次结算利润的基础上进行剩余利润的分成,主要是通过二次分配使得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利益均衡,尤其是解决农民利益偏低的问题。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分配现状

基于以上利益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分配模式选择,我们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实行的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即买断型、保护型、服务型、返利型以及合作型等。在这几种分配形式当中,我国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使得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采取的是买断型,只有一小部分实行的是保护型或者服务型,极少数的使用返利型或者合作型。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现状充分说明了我国当前很多地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往往具有一种随意性和非规范性特点,农民无法真正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合法利益,进而导致了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质量不高,企农关系不顺等突出问题。

(二)改进措施

1、重新定位农民在利益分配机制中的地位。我国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农民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正确的对待。很多人对于农民在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中的定位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理和法理上建立和不断完善这种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身份与地位得到认可与提高。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在生产经营上使得农民拥有与龙头企业平等的经营权,不仅让龙头企业拥有诸多垄断权,还应该让农民进入到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环节中去,让农民也能够分享一部分利润。我们也应该在利益分配上对农民实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这是因为农民在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龙头企业的技术与质量要求的限制,农民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等,所有种种凝结在农业劳动中的劳动都会为龙头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那么,龙头企业拿出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回馈农民也是对他们多付出劳动的一种合理回报。此外,农民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应该得到一些除了提供农产品原料以外的利润,还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具有资源共享的特征,其进行利润共享也是情理之中的。农民只有转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才能够在利益分配机制中获得更多合理的利润,才能够保障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建立并落实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与原则。我国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我国农业走出传统发展模式的禁锢,以新的经营制度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更好的生活与劳作。那么,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地区采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没有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大大损害了农民的正常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并落实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与原则,把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捆绑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并实现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则,即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权利平等,农民合理得利、反哺农业,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最大化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双重利益。我们应该基于上述目标,依据几个既定原则进行利益分配机制的重新建立与落实,让这几个基本原则做到相互依存,从而切实调动龙头企业、农民双方面的参与积极性,让龙头企业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利润共享,让农民以获取更大合法权益而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进而让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赢利原则、公平原则、自愿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以及政府引导原则下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流通业的积极、健康发展,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3、培育利益分配机制运行的组织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载体进行操作。这是因为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本身就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的过程。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往往为“企业+农户”或者“公司+农户”。如果龙头企业发展初期,其与农民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相关利益协调。但是,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涉及的农民人数增加。这个时候,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协调就会变得日益复杂化,其迫切需要一个有着强大协调功能的中介组织来进行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协调与管理工作。这种组织载体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更好的预测经济形势,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还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和把握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引导他们做出合适的判断与准确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中介性质的组织载体甚至可以代表农民与龙头企业进行利益对话与协调。因而,我们应该把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企业+农户”或者“公司+农户”转变为“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这也需要我们大力培育相关的中介组织载体,其性质应该是合作性质的,由农民选举组成或者农民自愿组织相关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从而引导各利益主体不断更新利益取向观念,不仅维护了农民利益,也督促龙头企业尽快制定并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依法强化合同管理,确立合理的价格杠杆体系,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等,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深度的不断加深。

三、结束语

篇8

近年来,新疆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积极扶持以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得企业的规模、质量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形成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2009年,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10451个,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以合同关系为主。合作制分为利润返还和股份合作关系。按股分红所占比重较小。企业组织类型则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为主。目前,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营类型。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数量比例仅占9.82%,但其销售收入比重却占到了70.45%,因此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 制约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2.1 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新疆农业产业的政策扶持,通过不断整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发展目标,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弥补了市场失灵的缺陷,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也为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但是,产业政策在促进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方面并不是万能的。片面夸大产业政策作用是不可取的。产业政策作为政府的一种行为。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更何况产业政策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一旦产业政策失败或者成本和代价过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灵活运用产业政策。

2.2 财税政策环境分析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历来备受各国推崇。我国财税扶持主要手段有: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在财政专项资金方面。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设立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上项目和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同时,根据新疆实际情况,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有效降低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率。在财政补贴方面。中央和新疆政府对新疆符合标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出现了一批像长河集团、丁丁食品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税收优惠方面,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许多税收政策的优惠。例如:自治区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对外地来疆投资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三年的所得税减免和增值税优惠,同时为了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创汇,政府在税收方面予以一定的补偿。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疆投资,而且提升了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

2.3 金融政策环境分析

新疆金融业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信贷投入不足、融资难仍然是现阶段制约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服务体系方面,由于农业龙头企业面对的交易对象主要是信用和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户,使龙头企业经常面临着经营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对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信贷营销方面显得异常谨慎,致使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窄、门槛比较高,严重制约了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在金融信贷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新疆信贷投入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商业银行,导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的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明显偏低,与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明显不对称。在利用民间资本方面,新疆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借贷资金的压力,对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不受法律的保护,加上民间借贷的高利性质不可避免地给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序发展。此外,民间借贷的存在,致使大量资金“体外循环”,降低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效应,也容易引发农村金融的不稳定局面,致使新疆民间金融发展后劲不足。

2.4 技术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科技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些限制性的因素阻碍其发展,具体情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由于大多数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政府扶持、资金支持,致使企业对技术的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滞后,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民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次,科技投入方面,由于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比较少,融资比较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龙头企业对科研资金的投入。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产品滞后,不能满足目标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2.5 人力资源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惠政策,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在人员招聘和培训、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人员流动方面。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层次不高、支撑作用不强的现象,普通员工人员流动不强,高层次员工流动性大等,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人员招聘和培训方面。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人员时仅从企业发展现状考虑,缺乏必要的职前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的规模、能力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不适应,不能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绩效与激励方面,据调查研究,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都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50%的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了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制定。但是,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环境优化的发展对策

3.1 产业政策方面

制定产业政策时,要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制定出符合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

措施,使得产业政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政治性和市场功能弥补性等特征。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直接干预,对于关系到行业发展和经济命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要通过配额制、许可证制、审批制、直接投资经营等方式,直接干预新疆农业产业的资源分配与运行态势,及时纠正企业发展过程中与产业政策相抵触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以保证预定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间接诱导,充分发挥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提供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关税保护、出口退税等方式,引导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主动服从政府的产业政策。

(3)法律规制,以立法的方式来严格规范龙头企业的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提高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应法律规制的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

3.2 财税政策方面

(1)财政专项资金政策,自治区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对于符合标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扶优扶强,特别是对国家、新疆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地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要重点予以扶持。

(2)财政补贴政策,新疆自治区农业、经贸委、计委、财政等部门要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的向上推荐工作。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同时,新疆应当每年在财政支农预算中设立基金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等项目的银行贷款进行贴息补助。

(3)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新疆有关税收的优惠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发生费用,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等根据规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3.3 金融政策方面

(1)创新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新疆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

(2)加强信贷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要运用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支持各种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商业银行要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发挥贷款的支农作用,利用农业政策性信贷杠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跨地区经营,有效促进产销区结合,减少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3)鼓励龙头企业多渠道筹资。对申请上市或发行债券,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为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上市或发行债券;对已上市的重点龙头企业,积极争取通过配股、增发新股、投资入股、控股、兼并收购中小企业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张资本,壮大规模。

3.4 技术政策方面

(1)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新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科教兴企战略,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系统攻关,把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弱势群体整体对待,为其提供良好的市场化环境和高效的服务,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技术跨越式发展。

(2)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农业科教单位、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和技术服务共享平台,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

(3)创新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新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创建多元化的、稳定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在拨款资助、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和权益投资等方面进行扶持。

3.5 人力资源政策方面

(1)人员流动政策。龙头企业必须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合理制定人员流动政策。通过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篇9

关键词: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5

1 自然概况

和庄镇总面积86km2,辖31个行政村,现有9412户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8人,占90.3%。和庄镇有耕地面积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经济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0.061hm2,主要种植红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35hm2。

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和庄镇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扩大红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1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和庄为中心;走好2条路:促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设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优质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实施4大战略:产业兴镇、工业强镇、生态建镇、农业富民战略。

2.1 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

和庄镇初步形成了以横顶村和南麻峪村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区、以上佛羊村为主的有机绿茶产业区、以青石关村齐长城为基地的生态旅游区、以205国道为主线依托的奇石产业区。

2.2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打牢红冠蜜桃种植基础。全镇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沙石土壤为主,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和庄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成为红冠蜜桃生产基地。

狠抓七彩花生产业发展。和庄镇四季气候明显,属半沙半土地质,水源丰富,适宜彩仁花冠、彩仁红冠、白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长。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绿色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够达到零农残无公害标准。麻峪村成立注册资金900万元的金来粮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10余个村,入社社员600余户,固定生产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盖本乡镇20余村,拓展发展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高庄镇、牛泉镇、口镇、里辛镇等10余个镇268hm2。

狠抓有机绿茶产业发展。和庄镇上佛羊村,作为淄河、汶河支流源头,水源充足,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区位。

3 主要措施

3.1 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和庄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5项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3.2 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扩推规模;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为精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3.3 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按照和庄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4 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

5 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和庄镇“三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大力培植组建各类专业农业团体机构,提升农技推广站服务水平。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龙头企业 组织模式 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实践中最常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它是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并通过各种利益机制与农户相联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一般以“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

一、吉林省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实力弱

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特点是: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广,因而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有竞争优势。目前,对于吉林省来说,龙头企业整体存在总量不足、单体规模小、生产链条短的缺陷,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已成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吉林省同我国其它省份比较,从数量上看,吉林省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725家,只相当山东省的3%,广东省的42%;从资产规模上看,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户均2千多万元,而山东省资本达亿元的就有近5千家。同发达国家相比,从规模和实力上,世界上200家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占到全球食品部门总产值的1/3,而吉林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也只有100亿元左右;2000年,瑞士雀巢集团年销售收入440亿美元,美国菲利普•莫里斯集团年销售收入350亿美元。

2.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低

目前,吉林省大多数农产品还处于原料出售或初级产品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后续农产品加工很少,致使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不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流失严重。以玉米为例,用于深加工的比重,美国约为20%,日本约占30%。从农产品深加工种类和品种上来看,在美国,玉米可加工出2000―3000种产品。而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产业化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玉米加工产品也只有近百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从加工量上看,玉米加工量只占常年产量的21%。

3.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吉林省,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地域分布看,也在着比较严重的地区间差异,长春市一枝独秀。长春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有424个,占全省的31%;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占全省总数的39%;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占全省的总数57%;龙头企业固定资产45亿元,占全省的37%。从5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所从事的产业看,从事粮食和畜产品生产经营的,销售收入171亿元,占全省的92%。并且全省具有很大资源优势的林业、人参、鹿茸等特产业所占份额较小,还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完善吉林省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模式的对策

1.加强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龙头企业要立足农业求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经营策略,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努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不能盲目地“多角经营”、乱上项目、扩大经营范围。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培育类型多样的龙头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合同乃至产权联结,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2.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推行国际标准,不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同时,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不断底稿市场的占有率,创立品牌,着力培育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利用名牌的持续、扩展效应,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带动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扩大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3.开拓国内外市场

实行农业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龙头企业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将自己的特色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施一整套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战略,形成本土化的资源竞争优势,当前,龙头企业应在创品牌、拓市场、提高整体竞争力上下功夫。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织起来,大胆地“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发展创汇农业,开拓国外市场。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

4.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公平分配”的利益共同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龙头企业和一般意义上的工商企业不同,它肩负着带动农户生产和建立农业生产基地的重任,它总是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龙头企业的兴衰关系到农民的利益,也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不管什么所有制和哪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只要与农民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能够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使农民从中真正得到实惠,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

参考文献:

[1]王光.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