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护理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的护理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的护理内容

篇1

【关键词】 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 护理管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213

新生儿因其相貌特征相似, 且不具备表达能力, 如果不加以有效正确的身份识别, 很容易造成新生儿抱错或医疗护理执行错误, 其不仅会给患儿带来伤害, 也会影响医院声誉, 甚至面临被诉讼经济赔偿的结果。因此, 保证护理安全, 新生儿实行双腕带管理是有效回避这一风险的安全基石。

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是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时间给予标明身份的标记;是产妇和家属辨认新生儿的凭证;更是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接种和治疗护理时的查对证据。对新生儿做详细体格检查后, 在新生儿手腕和脚腕系以标明新生儿性别、母亲姓名的腕带, 在包被外系以标明新生儿床号及性别的床号性别标示牌[1]。有效提高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的正确性, 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本研究对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市级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产科是其中的一个科室, 单间设置, 母婴同室, 每年出生的新生儿均在2600例左右, 新生儿均在上午进行沐浴, 在新生儿沐浴前、中、后护理人员均要逐一核对新生儿的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 以确认新生儿的身份识别。选取2014年分娩的新生儿2615例, 日平均有35例新生儿进行沐浴。

1. 2 方法 对核对新生儿身份时15例腕带、床号性别性别标示牌错误的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2 结果

2. 1 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存在问题(错误)率 2014年分娩的新生儿2615例, 日平均35例(每年有12775例)新生儿进行沐浴, 核对新生儿身份时有15例(每年有5475例)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错误, 存在问题(错误)率为42.86%。

2. 2 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存在问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归类 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存在问题(错误)的原因分为两类:腕带和床号性别标示牌。因腕带因素无法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4392例(80.22%), 其中双腕带变为单腕带或无腕带4380(80.00%), 腕带内容与实际不相符 12例(0.22%)。因床号性别标示牌错误无法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1083例(19.78%)。见表1。

3 讨论

3. 1 加强宣教, 提高护理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腕带重要性的认识 因腕带因素无法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4392例(80.22%), 其中双腕带变为单腕带或无腕带4380(80.00%), 腕带内容与实际不相符 12例中有5例(捡取丢弃的腕带)(41.67%)。新生儿佩戴腕带是识别身份的重要标志, 是医疗行业护理人员为规避医疗风险的举措, 是医院的特殊产物。还有部分家属认为, 新生儿衣服、包被都是自备的, 新生儿和产妇同处一室后, 通过衣被产妇及家属也可辨认, 还有一些家属认为腕带无关紧要, 并且将腕带给新生儿去掉或当腕带脱落时, 不再寻找以致丢失, 或被新生儿粪便污染后随手丢弃。总之, 需要利用孕期孕妇学校讲课、产前宣教对孕妇及其家属讲解新生儿腕带上填写的内容, 告知孕妇及其家属新生儿佩戴双腕带是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 保证正确的妈妈抱对正确的新生儿的保障, 不要嫌弃腕带不好看而去掉, 不要感觉自己有独特的, 识别自己新生儿的方法而忽视腕带的存在, 而当腕带脱落或被粪便污染时及时予以补佩戴, 随时保证新生儿的双腕带。

3. 2 强化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 因床号性别标示牌错误无法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1083例(19.78%);腕带内容与实际不相符 12例中有7例(医务人员书写错误)(58.33%)。加强责任心, 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 关键是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2]。强化安全意识, 从营造医院安全文化氛围入手, 围绕患者安全目标要求, 通过完善制度建设, 抓好环节管理, 创新服务举措等有效措施, 认真实施患者安全目标管理[3]。写好的腕带在给婴儿佩戴时, 需再次向婴儿的母亲核对腕带上的信息内容是否有误, 当确认无误时才能给该婴儿佩戴, 写错的腕带需及时丢弃, 性别标示牌要男女对应, 更换床位后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给新生儿更换床号牌。

3. 3 腕带的正确用法 新生佩戴的腕带既要保持不脱落。又要松紧适宜, 松了容易脱落, 如未及时发现, 特别是在沐浴室穿衣时, 新生儿较集中时, 补戴时可导致张冠李戴, 给产妇和家属造成疑虑, 给以后生活留下阴影, 影响医院的信誉, 留下纠纷的导火线;紧了容易在手腕上造成勒痕, 影响血液循环, 严重的还可造成指端坏死。所以, 在系腕带时应以能容下指尖为宜, 转动腕带时腕带和新生儿皮肤有空隙又不能从手腕上脱落[4]。

3. 4 严格制度落实 规范操作流程 制度永远是安全的保障, 流程永远是操作的指导。产妇与婴儿从产房回到病房时, 助产人员要面对面的与家属交接婴儿, 核对腕带信息, 确认无误, 经产妇及家属认可后, 方可离开。

建立新生儿沐浴交接流程本, 内容包括沐浴日期、新生儿沐浴操作者、沐浴前送婴儿沐浴家属交接的签名、沐浴后护理人员送婴儿回病房产妇认可交接的签名, 新生儿沐浴当天, 当家属把新生儿交给沐浴操作者时, 操作者首先要与家属核对新生儿的床号、性别、双腕带与家属所讲的及与病历信息是否相符, 如果核查不相符的原因, 及时予以解决;如果相符, 经家属确认无异议后, 在新生儿沐浴交接流程本沐浴前送婴儿沐浴家属的签名处签名, 其次, 在沐浴过程中, 执行护理人员与新生儿一对一的操作, 就是新生儿从解包被、沐浴、沐浴后包好均由1名护理人员完成, 减少交接引起的错误;最后, 护理人员将沐浴后的新生儿送到产妇床前, 再次与产妇本人核对新生儿的床号、性别、双腕带的信息, 经产妇确认后在新生儿沐浴交接流程本上签名, 沐浴交接完毕。

综上所述, 加强产妇及家属的宣教, 使其充分认识到腕带对新生儿的重要性;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养成细心、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确保腕带书写的正确性, 床号、性别标示牌更换的及时性;腕带的松紧适宜是保证婴儿不受伤害的基石;制度、流程永远是工作的保证。确保新生儿身份的正确识别, 是减少纠纷及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4.

[2] 李加宁, 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9):57-58.

[3] 肖永辉.儿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全科护理, 2009, 7(6):1469-1470.

篇2

[关键词]初产妇;健康教育;新生儿护理知识

初产妇由于缺乏生育经验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这些均可能对新生儿的成长产生影响。临床研究指出[1],孕晚期加强初产妇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纠正错误的认知,提高孕产妇的自我管理及对新生儿的自我护理能力[2]。本组研究中,通过给予初产妇加强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能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7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8±8.9)岁;产妇文化程度中,大学及以上学历45例,大专67例,中专及高中47例,初中及以下16例。其中农民5例,工人81例,个体工商业人员57例,干部技术人员32例。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28例,2000~3000元64例,3000~5000元72例,5000元以上11例。

1.2方法

对全部孕妇在孕第35周及36周的周末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相关培训,培训参与人员包括产妇、新生儿父亲、新生儿家庭照护者等,每次培训1~2h,培训形式采用集中讲座、小组讨论、示范演练等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培训人员由富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在培训中,注意观察孕妇的理解能力,结合其教育水平等情况,给予采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注意给予示范操作及图片讲解,加深产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小组讨论及演练提高产妇的应用能力;每次培训后给予相关问题解答,设立形式多样的咨询方式,如官方QQ群、微信群、微信平台、咨询室、咨询热线等,加强对产妇疑问的解答,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针对产妇的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培训结束后向参加培训者分发健康知识手册、光盘等,指导产妇进行自我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

1.3判定标准

[3]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在产妇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基础护理,新生儿常见问题分析,母乳喂养的方法,疫苗接种方法等,每项内容20分,满分100分,对比观察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1.4统计学方法[4]

应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71.4%,培训后向产妇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67例,有效率为95.4%。通过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分析,本组在进行为期2周,共计4时的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后,产妇相关知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婴儿时期是婴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出现各种疾病的时期[5],婴儿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婴儿的健康成长,多取决于婴儿母亲及其对婴儿的喂养、护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6-7]。初产妇由于生育及新生儿相关知识,这对新生儿的生长与发育极为不利。在一组调查中指出[8-9],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缺乏包括以下几点:

(1)多数产妇不清楚新生儿特殊生理知识,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出生后体质量变化;

(2)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多来自父母或网络等途径,没有科学而系统的学习;

(3)产妇对母乳喂养方法仅限于理论知识,甚至有的产妇不认可母乳喂养;而调查指出[10],多数产妇对新生儿出生的护理知识都存在较大的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尤其是近几年育龄女性中,独生女占据绝大多数,其缺乏新生儿家庭护理氛围,自理能力差,对健康教育的渴求更强烈。本研究中,对175例初产妇于孕中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经培训后,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护理知识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于理论上,更提高了产妇的自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认知分析能力。总之,通过给予初产妇系统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相关认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这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思琦.初产妇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临床实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3(2):150.

[2]辛燕.开展家长育婴指导对提高新生儿早期教育普及率的作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416-417.

[3]李云波,杨彦香.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与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2):1860-1861.

[4]吴雨桐.临床护理路径在初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374-2375.

[5]王转琴.新生儿游泳和抚触对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28):60-61.

[6]黄秀永,陆柳雪,陆青梅,等.健康教育对农村初产妇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影响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258-259.

[7]招凤彩.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对新生儿智力发育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7-98.

[8]陆柳雪,陆小妮,陈立新,等.3S理念健康教育模式对桂西地区农村初产妇母乳喂养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1824-1826.

[9]郑丽阳,郑本端,符丹.危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心理特点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109.

篇3

新生儿的免疫力是人一生中最弱的阶段,也是最脆弱的群体,新生儿在刚刚出生的那段的时间里是最危险的阶段,这段时间的护理质量对新生儿而言非常重要。鸟巢式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其护理特点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鸟巢式护理方法的探讨分析发现,鸟巢式护理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共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内在我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新生儿通过临床诊断发现,均没有明显的先天性疾病、产伤以及并发症等,且新生儿的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新生儿有53例,女性新生儿有47例,平均胎龄为38.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3.22kg,有39例新生儿为剖宫产,61例顺产。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新生儿的性病、胎龄、体重等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采用了常规护理,新生儿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在院期间内的常规保暖,其中要调节好保暖箱的光线避免灯光直射婴儿的眼睛,分类处理好新生儿的各类用品,比如新生儿的尿布、毛巾以及被子衣服等,要做好定期消毒。每天在为新生儿洗澡的过程中需要为涂擦爽身粉。新生儿的脐窝以及脐带的残端必须要用75%的乙醇进行消毒,确保周围皮肤没有血肿以及潮湿等状况。新生儿的眼睛在洗完澡之后需要用棉球沾湿生理盐水擦拭,在为新生儿喂完奶之后,需要做好相应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1]。当新生儿出生时间达到6个小时之后,尽量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奶之后,轻拍婴儿的背部,防止溢奶与吐奶。新生儿洗澡的过程中,将新生儿的浴巾按照传统的折叠方式折叠两次,先让新生儿平躺在浴巾上,再将浴巾两边往下卷到新生儿两侧。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采用了鸟巢式护理,鸟巢式护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护理内容。首先在洗澡的过程中,将浴巾的按照滚筒式卷成一个椭圆型“鸟巢”,并用胶布进行固定,浴巾的必须包含新生儿的长度,浴巾的宽度要包含新生儿的肩宽,让新生儿的肩部能够枕在接口处,让新生儿蜷卧在浴巾折成的鸟“鸟巢”里。其次,在将新生儿放入暖箱中时,需要先将暖箱预热5分钟,让温度达到33°C―34°C。新生儿进入暖箱中后,需要调整好“鸟巢”的周围领,让新生儿的四肢、头颈部位与棉垫进行轻微的接触,同时要根据新生儿的体型调节好棉垫的皱褶,要让新生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2]。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波动、血氧饱和度、平均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别之间采用t进行检验,同时确定当统计学差异P

2结果

两组新生儿患者在采用相应的护理模式后,两组新生儿的相关指标都得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的相关指标观察发现,观察组新生儿的体温波动幅度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也要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睡眠时间要长于对照组,出暖箱时间要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同样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篇4

【关键词】 爱婴区;新生儿护理;安全

安全护理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护理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院从2009 年9 月至2010 年9 月分娩总数960 人次,与以前同期分娩人数相比较,产妇及家属对爱婴区新生儿护理满意率从原来的85%上升到98.5%,新生儿护理差错事故及新生儿护理投诉为零。

1 影响安全护理因素

1.1 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1.2 护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新护士、新设备的进入有一个培训、适应、磨合的过程。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不安全隐范,发生护理差错。

1.3 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

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管理层的因素

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2 安全护理的措施

2.1 对新生儿密切观察

初为人父母者常沉浸于小生命诞生所带来的喜悦而忽略了许多必须关注的问题,又因育儿知识的缺乏而显得手足无措。这就要求产科护士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由于胎儿糖原储备不多,新生儿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护士应在12 h内多次指导并帮助产妇及时喂哺新生儿,尤其在寒冷季节,夜间,产妇熟睡等情况下,更应加强巡视,防止新生儿低血糖症状发生。因新生儿食管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发育不完全,新生儿常有溢乳。溢乳、喂哺过多、喂哺后即平卧,易致新生儿窒息。护士要勤于观察,发现异常及时翻身拍背,必要时用吸管吸出呕吐物,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2.2 加强新生儿护理

在护理新生儿时他们常会哭闹,惊慌及拥抱反射等,需护士动作轻柔敏捷,注意保暖,降低新生儿的恐惧,增加其安全感,使新生儿舒适。新生儿必须母乳喂养,护士应指导正确的喂哺姿势,督促喂哺。脐部应每日数次用95%的乙醇擦其根部以助其干燥。大小便排泄后,以温水清洗拭干,更换一次性尿布。预防接种时应向家长解释清楚,以免不必要的惊慌和恐惧。新生儿沐浴时,观察任何异常和产时损伤,及早发现与治疗。沐浴水温用温度计测量为38~40 ℃左右,室温为26~28 ℃,以防烫伤或着凉。爱婴区新生儿常规进行抚触,婴儿抚触被认为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最自然的一种医疗技术,护士给予新生儿简单,系统的抚触能加强新生儿的免疫和应激能力,减少哭闹,改善睡眠,加快排泄,增加进食。采用标准的婴儿抚触操作,在室温28~30 ℃下,新生儿沐浴后在婴儿浴室中进行,并邀请新生儿父母及家属在旁观看。我院派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游泳专项培训后,开展了新生儿游泳训练。在经培训后的专职人员一对一全程监控护理下,选择新生儿安静觉醒精神状态时进行游泳,以健壮新生儿体格,开发智力。

篇5

1对产妇和家属方面

1.1有利于产妇和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技能

通过护士面对面的演示和手把手的教学,让产妇和家属直接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及时指导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纠正不正确育儿观念和方法,不断强化护理技能,直到全部掌握。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床旁护理模式产妇和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技能率平均为93%,传统模式为55%[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2有利于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率

母婴床旁护理,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多种权益,接受产妇和家属的监督,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孕产妇的信任和赞扬[4],获得了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肯定,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床旁护理模式产妇及家属满意率平均为92%,传统护理模式满意率为74%[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3有利于母乳喂养成功实施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母婴24小时不分离,护士对产妇及家属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和协助,如早吸吮、喂奶姿势、正确含接、挤奶方法等,产妇及家属能够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成功实施母乳喂养,对乳量少、凹陷、皲裂、乳汁淤积等乳房问题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1.4有利于产妇建立育儿信心,增加母婴感情

通过床旁示范和指导新生儿护理方法,产妇能够自行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强了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从而产生成就感,也体会到做母亲的责任,建立起照料新生儿的信心和兴趣。母婴同室提供安静、卫生、舒适的环境,床旁护理使产妇与新生儿之间同步休息和活动[9],促进母婴交流,利于培养母婴之间的感情。

1.5有利于产妇身体康复

产妇按需哺乳可刺激缩宫素分泌,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预防贫血,延缓排卵,推迟再次妊娠的时间,还可以帮助产妇尽快减去怀孕期间增加的体重,恢复到正常状态。指导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利于恶露排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对腹部手术切口或会阴侧切伤口进行观察和自我护理,有利于提高产妇对伤口恢复过程的认识,配合护理和进行自护,预防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1.6有利于预防产妇产后抑郁

护士精心陪伴和指导护理,加上整个家庭参与母婴护理,形成和谐愉快氛围,减少了初为人母的焦虑和不安,利于产妇调整产后情绪,减少产后抑郁。

2对新生儿方面

2.1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单个床旁护理,一人一套护理用物,可降低集中护理引发的婴-婴交叉感染。对产妇和家属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教会洗手方法,接触新生儿做到勤洗手,有效预防家属自行护理时对新生儿的感染。同时,新生儿及时吃到初乳,初乳中多种类型的保护性抗体可提高自身抵抗力,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和过敏现象发生。

2.2有利于新生儿身心健康

新生儿有一定的视听及感知能力,母亲与新生儿频繁地说话、抚触等都能增进母婴之间的交流,令新生儿感受到妈妈的,有助于新生儿早期智力开发。抚触还能抚平不安情绪,给新生儿以安全感,减少哭闹,加深睡眠深度,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进食欲,刺激宝宝淋巴系统,增强抵抗力,促进生长发育。

3对医院方面

3.1有利于探索母婴护理新模式

促进产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提升医院品牌形象,适用社会市场的需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各项护理操作在产妇及家属直视下完成,护理人员除具备娴熟的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通过反复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演示和指导,落实健康教育内容,既锻炼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3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操楠[10]认为新生儿的所有护理操作都应在床边完成,当着产妇及家属的面进行操作,护士会更有自律性,责任心、主动服务的意识会更强,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扎实做好基础护理,既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也能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和缺陷的发生。

3.4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床旁护理模式体现了产妇及家属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等多种权利的被尊重,有利于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5]。新生儿护理操作在床旁进行,护士与产妇及家属相处时间增加,产妇参与护理,解除了产妇担心护士对孩子不好、怀疑抱错孩子的误会,增强了对护士的信任和认可,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

篇6

[关键词] 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22-02

母婴同室在我国妇产科十分常见,但是由于新生儿出生后不进行开窗通风,医院人员比较复杂且拥挤,探望人员较多,这就增加了新生儿感染的机会[1]。本研究选择6 234例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10年在我院进行母婴同室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共6 234例,发生感染例数为57例,其发生率为0.91%。6 234例新生儿中,男2 018例,女2 216例,出生时体重均在2.4 kg以上,Apgar新生儿评分均在8分以上。

1.2 护理干预

本研究按照护理干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早期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所有的母婴同室新生儿均在出生后用乙醇擦拭新生儿脐部及周围组织,防止脐部发生感染。常规护理组采用无固定护理人员进行专门的新生儿护理,新生儿沐浴采用轮班护士和沐浴房值班人员合作完成,并在沐浴后用75%乙醇进行新生儿脐部消毒,随后用爽身粉涂身。早期护理组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的沐浴和护理工作,一般指定固定的人员进行新生儿沐浴,并进行定期的新生儿微生物检测。沐浴过程中佩戴手套等坚持规范操作,沐浴后擦干新生儿皮肤,保持新生儿皮肤干燥等,并指导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

2 结果

2.1研究人群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析

对研究人群新生儿进行病原菌监测显示,有明确的病原微生物的患者为19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患者为7例,占36.8%,金黄色葡萄球菌为6例,占31.6%,克雷伯菌为3例,占15.8%,真菌为3例,占15.8%。

2.2 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情况分析

对本院2007~2010年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情况分析显示,共有57例新生儿出现了感染,感染率为0.45%~1.50%,见表1。

2.3 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生部位分析

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部位研究显示,主要发病部位为上呼吸道,为32例,占56.14%,其次为皮肤14例,占24.56%,见表2。

2.4 研究人群护理干预结果分析

对研究人群进行不同护理,其早期护理组发生感染例数为9例,占0.40%,常规护理组发生感染例数为48例,占1.23%,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母婴同室是指在新生儿分娩后短时间内将新生儿和母亲在一起护理,这样可以有效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同时符合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2]。研究显示母婴同室主要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本组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0.45%~1.50%,比文献报道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本次观察胎儿周数较大、医护人员操作较规范,健康教育开展充分,病室环境卫生较佳等因素有关。因为清洁、卫生的病室环境可减少非侵入叉感染的机会;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可防止侵入性的医源叉感染,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产妇和家属掌握了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能给予母婴正确的护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充分的初乳喂养,提高了新生儿的自身免疫能力。本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一致,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对一般致病菌亦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新生儿无自理能力,日常护理全依赖医护人员及其母亲或家属,如不能及时更换尿布或更换尿布时消毒隔离不严,均易导致局部感染。

新生儿感染原因可能是由于母婴同室造成了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且医院空气相对污浊,含氧量低等。对此应注意新生儿日常护理,进行认真的易感染部位护理,例如脐部护理等,若患者出现感染的前期症状,例如出现红肿、异常分泌物时及时进行处理[3],必要时以3%H2O2溶液清洗新生儿脐部及深层的分泌物。本研究显示母婴同室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较低,其病因为细菌性感染,早期护理组可以有效地控制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对此笔者建议应加强早期护理的推广,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护理,一方面应选择适当的消毒液进行新生儿产房、沐浴室的消毒工作,以保证新生儿接触环境中病原菌降低到最低[4]。另一方面应加强新生儿护理的日常管理,加强培训,责任明确,健全新生儿护理的规章制度,杜绝新生儿护理松懈态度的产生,积极地进行各项护理工作,必要的情况下应主动与新生儿的家属配合,指导新生儿家属正确的进行新生儿各项护理工作,包括脐部护理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机会[5-6]。

[参考文献]

[1]杨爱芹.母婴同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1(7):29.

[2]王菊飞.81例新生儿感染原因的分析及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25-26.

[3]李静,孙建伟,孙静.新生儿重症监护并发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12(6):23-25.

[4]孔丽秋.3种不同脐护方法治疗新生儿脐炎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1,7(2):780.

[5]许琼,洪菊香,蚁静君,等.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带皮肤感染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11-12.

[6]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28(6):526-527.

篇7

[关键词]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新生儿病房是一套完全封闭式的病房管理体系,患儿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病情变化快的初生婴儿,患者无家属陪伴在身边,护理人员每日都基本上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笔者结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新生儿病房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人力资源配备问题

1.1.1 护士人力配置不够人力配置不足使有限的护士在班期间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往往感到非常紧张,有些护理人员为应付工作而减少工作流程,减少巡视患者时间而出现的安全问题。

1.1.2 排班固定不活动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导致当班人员工作超负而工作不到位出现的安全隐患。

1.1.3 应急配备人员不充分新生儿病房常有应急出诊,特殊抢救治疗(如新生儿换血治疗、PICC置入)等,而人员不够占用病房当班人员出现的安全隐患。

1.2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问题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是一个无陪人的封闭式病房,护士的一切治疗护理都是无家属监督,一些护士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护理操作常规,执行医嘱不严谨,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术问题

1.3.1 专业知识不扎实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患儿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出现安全隐患。

1.3.2 技术操作不熟练新生儿病房有重要的仪器设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完全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导致治疗护理计划不能正常完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带来安全问题。

1.4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

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有记录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在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代签名、漏记、错记而出现护理纠纷安全问题。

1.5 细节管理问题

新生儿病房患儿病情危重,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细节护理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如皮肤损伤)等。

1.6 护患沟通问题

新生儿病房是封闭式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家属在心理非常紧张焦虑,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完全是护患沟通实现,如果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探视时间里不能与患儿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难免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因费用问题而发生纠纷隐患。

1.7 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度,将导致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1.8控制院感问题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8%[2],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来往、家属探视、监护仪器、医疗设备、环境空气等都使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

2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2.1.1 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新生儿病房工作紧张,繁重,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以上。

2.1.2 设立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白班负责监控当班和夜班的工作质量,下班监控上一班的工作质量,执行班班相互监督、层层相叠、环环相扣的责任制度。

2.1.3执行护士连续排班法本科室2008年以来开始执行A.P.N连续排班法,收到较好的效果,A.P.N体现护理层级管理的规范上,从而把护理质量、护理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老护士搭配,互相帮助,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尽可能保证有两名护士当班;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执行弹性排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减少在班人数,为护士提供休息,避免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护理不安全因素;执行各班出休第2天待命制度,确保科室人员应急配备使用,避免患者入院高峰时段、特殊抢救治疗、出诊等安全因素的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护士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灌输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用法,在工作中遵循慎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护士工作基本上是在无家属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科室定期组织进行职业道德讲座,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2.4.1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水平。

2.4.2建立新生儿病情观察制度如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反应情况、吸吮、喂奶、病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2.4.3建立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内容及预见性并发症的防范。

2.4.4 制订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计划及实施考核,使低年资护士及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专科理论,技能知识,控制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

2.4.5 定期选送专科护理人员的外出进修及学习派人员外出学习专科护理新进展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外出进修学习回来的护士的反馈汇报,借鉴并推广护理新知识,改正护理工作缺陷。

2.5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2.5.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班责任组长负责对当班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估,接班者在接班时首先阅读护理文件,对上一班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执行班班有监督,下班监督上班双层质量把关,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缺漏。

2.5.2 不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结构、方式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内容全面、具体,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2.6注重细节管理,把握关键流程

新生儿患者病情变化快,完全无自理自控能力,护理人员细心、耐心、爱心、热心、关心,还有同情心,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问题,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如为患儿剃头发防止刮伤头皮,尿液浸泡过久会发生红臀,患儿烦躁指甲会自伤,胃管脱出鼻饲会窒息等,都要求护理人员在细节护理上认真把握护理关键流程。

2.7重视新生儿病房护患沟通内容和步骤

利用患儿家属探视时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有关病房的工作制度,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告知目前在治疗护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8 制订防范患儿身份差错的工作流程

制订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接诊工作流程,新生儿住院期间确保身份无误的工作流程,新生儿出院时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2.9 加强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病房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9.1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并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感控人员每月定时进行检查评分。

2.9.2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定时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报告等。

2.9.3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把院内感染管理列入护理质量管理重要部分,院感控制知识作为专科培训和新入科培训内容,把预防院内感染质量列入每日护理质量监控内容。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4],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也是2005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的重点项目,2009年“百日安全”专项活动检查,把医疗安全推向最高层次,实现患者安全、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新生儿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脆弱的群体,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环境因素,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丽珠,尹中秋,刘英茹.46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2):127.

[3]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4]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5]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81.

篇8

方法 选择130例剖宫产正常足月新生儿,按出生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新生儿均进行母乳喂养,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母乳充足前按需添加配方奶,结合抚触、游泳护理,直至出院。每日经皮测黄疸指数值,并观察记录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转黄时间。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喂养;游泳;抚触;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82-02中图分

类号:R 722.170.47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为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笔者对65例择期剖宫产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以观察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择期剖宫产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根据出生顺序,单号为干预组(65例),双号为对照组(65例),出生体重2.5-4.0 kg,Apgar’s评分≥8分,男婴69例,女婴61例,外观无畸形,母亲年龄21-33岁,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常规新生儿护理。干预组新生儿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直至母亲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抚触护理。游泳护理:新生儿出生4小时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护脐贴,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和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节在26-28℃,水温控制在38-41℃,每日2次,每次10-15 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在旁协助新生儿伸展肢体)和婴儿自主游泳。抚触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进行全身抚触,每日2次,每次10-15

作者简介:罗琳雪(1966-),女,广西田东县人,主管护师。 min,哺乳后1 h或游泳后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的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胆红素测定采用日本经皮美能达JM-103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上午洗澡后由经过培训的儿科医生专人负责测定,部位在新生儿前额正中右眉上方0.5-1 cm处,紧贴皮肤垂直测定3次,取平均值并做记录。

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对结果进行t检验。

结果

1.两组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 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

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天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 干预组新生儿第2-6天黄疸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讨论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1-2周逐渐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增加喂养量及喂养次数便可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但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秦学玲等报道[1],临床上即便是实施早吸吮、勤喂哺,产后48 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原因之一。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12 h内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 d开始排黄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养次数减少,肠蠕动减慢,胎便排尽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加[2],我们观察发现,干预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摄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儿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进行,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快捷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观察结果表明,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的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早,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从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据报道[3,4],新生儿游泳与抚触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因为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身新陈代谢,且游泳过程活动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体力,促进食量增多,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的及早排出,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抚触能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中医认为[5],急摩为泻,通过摩腹,快速推下七节骨,且能健脾和胃,行滞消食,通过抚触,新生儿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促进尿胆原生成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排泄增多,也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的目的。我们的观察也证实,随着护理干预的实施,在同一时间段干预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早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确实能够降低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篇9

1 注意室溫、体温及光线 

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因此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3]。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在36.5℃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一次[4]。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而室内的光线[5]不能太暗或太亮,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 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儿洗澡时不需要肥皂,洗澡后要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6]。 

3 注意脐带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洗澡后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4 新生儿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宝宝出生后2-3天皮肤会发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一般出生后7-10天会自然消退。吃母乳的宝宝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早产儿的黄疸比足月的要重一些,消退的会慢一些。如果黄疸出现的早,黄的厉害,排除病理性黄疸后,用茵栀黄口服液效果不错。 

5注意喂养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分等,含量适中,比例适当,质地优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可明显减少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采用母乳喂养是最经济;简便;安全的方法。人工喂养时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要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婴儿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 

6 正确看待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乳房肿大、红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现象过几天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或出现其它不良症状时,则应去医院检查。 

7 注意预防感染 

在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对新生儿居住的室内进行及时的通风和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且尽量避免流动性人员对婴儿进行密集的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7]。 

8 按时预防接种 

①卡介苗:新生儿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采用皮内注射法,如因特殊原因未及时接种者应于产后三个月内接种,超过三个月未接种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确诊未感染结合才可接种卡介苗。②乙肝疫苗:生后第1天、1个月、6个月时应各注射重组乙肝病毒疫苗1次,第一次的乙肝疫苗打的越早,新生儿产生抗体也就越早。 

总之,新生儿出生不久,不能马上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且,其生理功能和体质都比较薄弱,因此,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护理之前,应对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进行掌握,避免任何唯心的护理意识和护理活动。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彭田红.浅谈新生儿护理的体会[J].华章,2013,2:359 

[3] 陈琴.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3-08 

[4] 陈清霞,付伟.新生儿体温测量研究现状[J].健康研究. 2013-04-15 

[5] 田继敏,胥素平. 医院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07-15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耳声发射;护理

新生儿听觉障碍分为先天性听觉障碍和与获得性听力损伤,后者多是分娩者的诸多高危因素造成的,而新生儿听觉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1]。我国正常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1‰~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1‰[2]。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可以早期识别听力障碍儿童,早期进行治疗、康复,从而改善这些儿童在社会交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我院对2009年01月至2010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07月至2010年12月出生的10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象,其中男婴58例,女婴42例,平均体重2780~5020 g。出生后一周内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检查时仅作常规护理;护理组检查时实施仔细合理的护理配合。

1.2 方法

测试在新生儿病房内进行,环境噪声40~45 dB (A)。采用DP 2000型耳声发射仪(DPOAE measurement system),配制一台笔记本电脑进行数据分析[3]。两个初始刺激纯音信号数据分别为f1和f2,其频率比例f1∶f2=1∶1.2,刺激声强度L1=L2=70 dB SPL。取f2为1.0~4.0 kHz的频率范围,每倍频程选择3个测试点,共7个测试点;计算频域信号中2f1~f2频率成分的反应幅值,反应幅值高于本底噪声6 dB为该频率反应出现的标准,7个测试频率中有3个或以上频率反应出现则视作通过DPOAE检测。

操作前和操作中护理配合。操作前,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检查目的及操作方法、过程、安全性和意义,接触家长的紧张心理,并取得家长的理解与合作,填好检查及随访登记表。检查前给新生儿喂奶并更换尿布,将新生儿置于母亲怀抱,让其处于舒适的姿势,尽可能为检查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耳声发射检查对环境噪声要求很低,一般40~45 dB (A),一定要保持病房的安静。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稳定放在治疗车上,准备好耳镜光源、耳科专用棉签,以便检查时查看新生儿外耳道、鼓膜等情况,并清除其阻塞物。准备针灸针及消毒用品,以便当耳声发射探头刺激声发射孔或反应声接收麦克风被堵塞时,可以及时清理。操作中,耳声发射探头耳塞置入外耳道内引起不适,可使新生儿哭闹等情绪激动等活动,有时会是检查无法开展,以及外源性声响都可能造成假阳性的结果。因此,检查中使新生儿保持安静状态尤为重要,可以等其睡熟后再进行检查,发现新生儿有觉醒迹象,马上停止给声,可轻拍新生儿、摇动等使其保持睡眠状态,可以继续检查;检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检测物件与新生儿皮肤的摩擦,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测。检查完成后,仔细核对器材,一定要确保没有探头遗留在新生儿的外耳道内或掉入口鼻内。

2 结果

操作前和操作中实施合理护理的新生儿,在进行耳声发射的听力筛查检测时,假阳性率明显降低(12.0% vs 2.0%),显著提高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应用耳声发射(O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客观、可行[4]。耳声发射现象是kemp在70年代末首先发现的,是由耳蜗内的外毛细胞所产生的主动发声,在刺激声引起耳蜗内的基底膜振动后,具有相应频率特性的外毛细胞产生主动收缩运动反映,并由内耳向中耳、外耳道中记录到的音频信号,即耳声发射[5]。由于其可以较准确地反应耳蜗毛细胞的功能状态,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听力学检查中。而且操作简便、无创,测试时间短,两耳仅5~10 min,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值得推广。

本研究100例新生儿都顺利完成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这些结果表明,护理配合在耳声发射检查中的重要作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是一项新的临床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多个科室会逐渐掌握其操作,而且护理配合也要相应的跟进。护理配合的重点是保持新生儿良好的检查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袁雪.儿童听力筛查诊断康复统筹工作模式的探讨.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5,20(5):537-538.

[2] 黄旖玲.新生儿听力异常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5,20(7):868-869.

[3] 孙卫红.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早期干预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52-53.

[4] 叶转弟.耳声发射仪在婴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及检查前护理配合.齐鲁护理杂志,2007,1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