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检验方向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我校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预防医学课程和与预防医学有关选修课程学习的部分大三本科学生,共29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表29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为98.28%。其中男生101人,女生184人;护理专业100人、精神专业95人、临床专业90人。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对预防医学(卫生学)实习(实验)内容的要求,涉及到预防医学(卫生学)的校内实习(实验)问题,社区实习问题及疾病控制中心实习锻炼的问题等。

1.3统计处理

全部资料均输入计算机,经整理核实后,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χ

2检验等统计分析。

2结果

2.1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设置的认知状况

83.2%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能对将来的工作、科研有帮助;60.0%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我校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基本合理、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内容比较感兴趣,并希望通过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进一步扩展知识面、获得一定实践能力;58.6%的学生希望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的学习可以解决部分实际问题;50.0%以上学生认为应增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现场调查技术课。

2.2不同性别、专业学生对今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见表1)

2.3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预防医学实习内容安排的建议(见表2)

2.4不同性别、学生对进入社区实习意向的调查

学生感到参加预防医学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者占2.5%~13.3%,84.2%的学生希望将来去参加社会实践;大部分学生(91.6%)认为安排进入社区实习是有必要的。有60.0%的同学希望社区实习安排在校内学习期间,28.4%~30.9%的学生认为进入社区实习的时间应为2~4周;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进入社区实习安排内容的意向(见表3)。

2.5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意向的调查

90.9%的学生赞成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27.0%~33.7%的学生认为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的时间应为2~4周,42.1%的学生希望社区实习安排在校内学习期间;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内容的意向(见表4)。

3讨论

实践教学是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切实有效的加强。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处理与预防医学有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学到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方式通常是课堂理论学习的内容过多,实验课内容乏味,以教师讲授为主,社区实践内容较少,基本上没有设置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的内容。一些医学类大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许多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3]。

调查发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要求增加有意义的预防医学实验课内容和进入社区、疾病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模拟角色表演、模拟实验室等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校实习一般采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机的应用很少,而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要求应用范围很广,所以学生对应用计算机实习的要求较高。一般医学院校女生较多,特别是护理专业,由于性格特点女生多喜欢静,在校期间精力主要在学习上,参加课外活动机会少,对未接触过的知识好奇心强,所以女生对进入社区、疾病控制中心实习、锻炼的要求更强烈。临床专业学生主要侧重于临床治疗、精神专业学生主要针对精神病人,护理专业学生面对的人群更广泛,所以在对社区、疾病控制中心实习内容的要求上,护理专业要求的更多、更强烈。由于所学专业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调查时,仍未完成预防医学课程,因此结果显示只有50.2%的学生树立了“预防为主”的医学观念,也可从侧面说部分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

篇2

Abstract: How to structure e-commerce experimental platform based on Open University students' demend is one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such majors as e-commerce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face. Our point of view is as follows: The global e-commerce platform is built based on global concept, succeeds in the integration of function, system and data, and it provides a relatively complete enterprise-operational combat platform based on network for students. This kind of fully-based-on-network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students' self-study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s also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Open University.

关键词: 实践教学;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开放大学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global e-commerce;experiential platform;Ope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20-03

————————————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广播电视大学远教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J07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淑君(1963-),女,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

0 引言

2012年,国内电子商务大战不断弥漫开来的硝烟和突然“井喷式”的交易量,表明国内电子商务已经走过市场孕育期,竞争已全面升级。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从初级阶段正在向基于云技术的全程电子商务发展。全程电子商务要求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前端的营销商务,还能深入到生产、流通和协同管理等领域。可以进行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协同计划生产与预测、协同办公及人力资源等业务管理,打破了企业原有的边界,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开展经营和管理。授课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已经不满足单一技术开发或商务操作,而是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更多地体验经营实战,更简捷地获取从业技能。要满足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就必须直接到实践中去,边学边练。如何让学生在不离开校园的情况下,就能够学习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成了开放教育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通过构建体验式全程电子商务相关经营与管理的平台建设思路逐步形成。

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规则的设计应用性很强,和电子商务实践联系紧密。开放大学是充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远程开放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更应体现网络开放的特色。怎样才能适应这样的学习需求?从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同时着重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出发[1],形成了体验式平台的开发理念。我们结合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为了更好地体现集成、系统、协同管理的实践教学理念,突出全程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按照不同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等来构建对内、对外平台,并根据角色设置权限。平台开发完成后,经过两专业近两年的试用及完善,学生普遍反映系统功能设计合理,分工协作效果较好,基于供应链系统管理的全程电子商务理念反应清晰,为企业基于网络环境的经营运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实战平台。

1 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的需求分析

1.1 学生需求 开放大学面对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主体是在职成人,在职成人的远程学习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1],参加继续学习一方面为获得相关专业的学历文凭,另一方面就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或者为将来转换新的就业岗位而做知识更新和储备,而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经常处于急剧变化中,随着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的深入发展,渴望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最先进的专业理念和运作经验。

1.2 专业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理念和技术更新快、专业知识交叉综合、实践操作要求极强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在协作、创新、实践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塑造和提升;就业的岗位目前也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升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细分为技术、商务、管理、服务等,技术和商务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然而在供应链和全程电子商务新理念指导下的协同管理以及延伸出来的电子商务服务,是未来发展的热点,在教学中将这些新的理念通过体验式平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早赢得实战经验创造良好的条件。

1.3 社会需求 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更好地契合了社会需求。目前,高校的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依托ERP、电子商务等实验平台。其中,由MRP等企业管理思想发展而来的ERP系统,旨在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优化管理,关注点侧重于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则以企业与客户的交互为主,实质是网上的电子采购与销售。

这几年,国内金算盘等多个机构已经依托全程理念,研发出了全程电子商务平台供中小企业进行应用,中小企业对基于该平台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平台还不能很好地应用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以既有的ERP、电子商务实验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发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可以更好地契合中小企业不断膨胀的人才需求。

2 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的构建原则

全程电子商务本质上是网络环境下企业内外、前后端系统的集成,是后端管理的ERP系统和前端的电子商务系统的有机融合。体验式平台设计时,我们着重贯彻以下三原则:

2.1 全过程 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新平台最主要的特色,该原则贯穿于整个平台设计的始终。功能结构上,全程平台包含了如下一些功能:①电子商务前台(EC):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前台经营与运作;②e-ERP:前台的营销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结合,无缝连接,时时信息传递,业务处理[2];③供应商关系管理与协同(SRM);④客户关系管理(CRM);⑤在线办公及协同(OA)。

2.2 兼容性 虽然现行的ERP实验平台和电子商务实验平台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不同,但究其本质,电子商务乃是建立在ERP基础之上的应用,是企业ERP系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对外延伸。相形之下,电子商务更多地是一种工具的作用,主要在于作业层的业务实现即采购和销售业务的网上实现,而ERP提供的则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带有变革性的作用和根本性的影响。

2.3 主体性 高校自行开发的教学实验软件如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第三方物流等,目标相对单一,模拟操作中细节关注较多;购买来的教学实验软件,如ERP应用系统,则多由企业版改版而成,功能大而全,普适性虽强针对性不足。新的体验式平台以现行实验平台为依托,并融合了它们的诸多功能,开发时不应、也不必追求功能细节的过度真实,而是要抓住主要流程,突出主要环节和纽带关系,更多地体现出计划、协同、实战的思想。

3 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的具体构建

3.1 体验式平台的集成实现 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的经营和运作,需要统筹考虑,从集成的功能、对象、应用系统、集成的数据和集成的技术等方面,全面进行规划设计,然后考虑实现的层次和实现的方式。我们重点考虑、设计并实现了下面三方面的集成:

3.1.1 功能集成 全程电子商务是从系统的角度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将客户直至供应商全部集成,我们在功能构建过程中尽量体现了这一理念。主要将电子商务营销功能[4]、客户服务、生产过程管理、供应商管理、网络协同办公、第三方物流功能以及电子支付等功能集成起来。重点搭建电子商务营销前后台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OA协同办公系统。系统功能框架如图1。

3.1.2 系统集成 在集成过程中涉及到了电子商务系统、ERP企业管理系统、关系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的应用集成。系统的集成设计主要体现在:门户网站的构建以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为主,同时将客户和供应商也集成在门户上;通过门户后台管理实现企业内外系统之间的衔接,后台可以对商品和客户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可以直接登录ERP企业管理系统,实现内部生产和业务协同管理;恰当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3.1.3 数据集成 针对系统集成中涉及到的数据,给出数据库概念图,如图2。对营销前台的客户数据、产品数据,生产管理中的原材料数据、成品数据、供应商数据,内部办公中的人事管理数据,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销售、采购单数据、财务数据、各种报表数据等进行集成。

3.2 体验式平台的设计难点及其解决

3.2.1 信息流的传递 既表现为不同企业——客户、供应商、生产商——之间单据的传递、资金流的处理,也表现为企业EC平台订单到生产ERP系统的传递,及内部信息的流通与集成[3]。我们以电子商务营销前台客户订单来拉动信息流,拉动过程如图3所示。

3.2.2 异构平台的集成 最主要的矛盾体现在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与ERP生产管理平台的集成上。通常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开发时间较早,首先实现电子商务前端的商业业务活动,而生产型企业的生产管理ERP系统开发和实施相对滞后,二者在开发理念、功能需求、技术实现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本平台研发过程中,遇到系统语法层与结构层的异构问题,通过采用XML,WebService等技术,在数据层,应用底层数据库技术进行集成,这种数据方式集成方式简单、直接、效率高;在信息系统集成层,建立统一工作流平台,用于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相互衔接和流转;最终实现平台的集成。

3.2.3 生产计划与过程管理模块的设计 该模块是生产管理系统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时,我们采取了拉动式生产管理模式。首先,订单式拉动生产。其次,分解、实施生产订单。最后,能力平衡,生产排程,成本核算。该部分是模块设计的创新点,我们突出了管理的概念,模拟了完整的平衡、排程、核算过程。系统中必须要对生产计划进行粗细生产能力平衡;按照企业的生产容量和业务需要进行优先排程,实施成本核算,决定外包或自主生产。

3.2.4 数据的集成应用 旨在实现客户与产品、原材料与供应商、部门人员与OA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如何将客户的消费信息与产品信息关联、集成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是本部分集成的难点,通过数据挖掘对销售产生预测;进一步地,数据的集成应用还应将客户对本企业产品信息的反馈与供应商评价、激励挂钩,以密切上下游关系,降低库存,赢得竞争。目前系统暂未能在这部分实现有效尝试,在后续课题中进一步探讨。

4 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该全程电子商务体验式平台经过近两年时间的不断应用和功能完善,实战效果令学生感到满意,主要表现在:

4.1 创业型实践教学特征明显 实战特征明显,拉近了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距离,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在经营和管理企业。通过注册企业,获得资金,进行前台营销后台管理,最后体现在经营业绩的测评,有成就感。实战演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理论、明确未来工作的任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性。

4.2 协同型管理创新运作模式 平台体现了全程协同思想,企业内部、商家之间、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以及在配送、支付等环节的对接和及时响应,让学生感受到快速高效;对于创新型理念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容易接受,并结合实际工作展开应用思考。

4.3 超前引领作用明显 生产企业能够根据前端的销售数据和订单需求,及时补货,并根据订单生成生产计划,从而开展基于协同计划下的生产安排、预测与补充库存,学生感到这是目前实际企业无法很好体现的。通过这个模块的实操,感到所学专业对企业的超前引领作用明显。

4.4 远程协作与自主学习意识增强 体验式平台按照小组进行协同运作,根据不同角色分配任务,从前台营销、后台生产管理、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内外部协同管理等,形成一个团队,凝聚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结合本职岗位相关问题思考和探讨的多了,大大提升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这是一个“适用”的平台。

5 结束语

在开放大学实践教学中探索完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全程电子商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真正实现了通过网络的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实战环境,对全电子的企业经营运作提前赢得经验,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摈弃掉一些不必要的细节,突出全程商务重点,完整的网络实践环境可以更理想地展开典型的全过程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严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国家开放大学新闻网[国开360°]2011.9.13.http:///ddsx/file.php?id=12578.

篇3

中药制药方向是北京城市学院中药学专业的一个方向,旨在为制药企业、科研院所、药品检验等部门培养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质量分析与检测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自开办此方向以来,学院一直致力于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特点,培养适应中药制药领域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经过丰富的调研,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药制药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药制药方向特色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教学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1],基于此,我们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立足于基础实验技术和专业实验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协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分层培养、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从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运用能力出发,设计构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整体实验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实验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实验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其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实验教学体系整体性原则。中药制药方向传统的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强调与理论课程的相应性,注重每门课程的独立完善与改革,从而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及实验室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时,首先要系统地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理顺实验课程体系[2],改变过于与理论教学相应的状况,以中药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出发点确定各门实验课程的知识结构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根据学科的交叉性、相关性,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实验内容,按多层次、循序渐进、开放式的思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发挥系统功能效应。

二是分层次、递进性、多样化教学模式。中药制药方向实验课程体系以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性训练三大模块。具体实验项目的设置划分为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三个层次。其中基本技能侧重实验基本操作,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专业技能注重专业技术的巩固与应用,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为主;创新性训练模块注重强调应用性教学、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以设计性项目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按上述实验内容层次划分,进行“递进式”的多样化教学。通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力,利于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培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三是依托实验中心优势资源,共享基础训练平台。中药制药方向依托的实验教学中心―中药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拥有丰富的学科交叉和开放型团队的协作条件。实验中心通过科学整合原有的各个功能独立的实验室资源,构建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满足了不同专业的实验训练需求,强化了各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

中药制药方向通过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各项训练平台、学科交叉与开放型团队的协作条件,在共性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构筑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体系,内容与结构设计反映了知识链、能力序列、学生层次的系统构思[3]。

四是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创新训练、应用相结合。实验室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的肥沃土壤,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条件,鼓励学生到开放实验室从事创新活动或开放性实验训练,提升学生实验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检测等领域的知识、技术运用为核心,对中药制药方向实验课程设置进行一体化设计,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见下图)

图: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

其中,基本技能模块实验课程的开设,依托实验中心构建的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训练学生显微镜技术、溶液配制、玻璃仪器洗涤使用、称量及实验室安全的训练内容,以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在一年级本、专科新生中进行。通过训练使学生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达到整齐划一,为进入下一轮的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准备。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门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与特色进行有机整合,作为基本验证层次 ,重新编写《化学基本技能训练》。面向生物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中药学和药学专业开设的化学实验平台训练。

专业技能模块实验课程的设置,强调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突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检测技能。该模块按实验技能循序渐进设置有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依托实验中心开设的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该训练平台是拟合生物技术、中药学、食品检验技术专业的基础实验项目,以专业共性基础与个性基础相结合设置实验项目,以各专业共性项目为主,个性项目为辅,多为验证性实验,少为综合性实验项目。各专业在必修共性项目和专业个性项目的基础上,可以选修其它专业的个性项目,拓宽思路与视野。中药制药方向依托此平台开设了其中与药用植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解剖生理学、仪器分析相关的训练项目及专业拓宽项目。突出使学生掌握中药显微技术、植物形态鉴别方法、仪器分析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药药理实验技能,同时开拓了视野与思路。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设置了“中药化学实验”“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药剂学实验”“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和“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其中,“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在前四个核心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实验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以实际应用为着眼点设计,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设置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

创新性训练模块是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创新性实训项目。此项目的开设方式主要是以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或参加教师主持的应用型研究等项目为主展开训练,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意识。

如上所述,中药制药方向构建了由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性训练模块组成的,具有完整性、循序渐进性,有机结合、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和运行的关键环节

实验课程体系中核心专业技能模块作为专业实验技能与能力运用的核心,在整个实验体系的设置与运行中是关键环节,对学生核心实验技能培养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专业核心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并实施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

根据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质量检测技术核心实验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建设上,注重典型性、特色性,突出学科特点。将基本技能层次、技能强化层次、综合设计层次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同一系统的实验技能顺畅衔接,保证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层次性。同时,打破以课程为单位组织进行的实验教学,有效地避免各课程开出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术的掌握。

另外,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以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检测为核心,按照中药学应用型实验研究思路,选择了一些典型性的实验项目。例如,复方黄连素片、冠心丹参滴丸、山楂总黄酮分散片等,以《中国药典》为指导,建设了将各门实验课程联系起来的,模拟中药材质量检测、中药制剂制备与质量检测、药效评价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建了中药制药方向的特色实验教学“流水线”。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的特色与优势

1.形成特色实验教学培养体系

围绕中药生产、质量检测和应用的实践,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性训练模块3个阶段的实验技能训练,巩固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基础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核心技能实验、强化技能与思维形成的实验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2.多学科协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依托实验中心构建的各类训练平台,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专业核心实验技能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

3.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选择性的为中药制药方向的学生开设设计性综合应用型实验,并以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实施,打破了实验课程课时的限制和“填鸭式”教学形式。在实验实施中,学生自主拟题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仪器的准备、试剂的配制、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均由学生负责,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这种专业实验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为中药制药方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受益匪浅,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效果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经过近两年的初步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成绩显而易见。

一是实验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刚刚入学时实验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比较被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扎实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在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中锻炼了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感到身心轻松,游刃有余。

二是在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思维的训练,能够很快胜任相应领域的工作岗位,并在就业岗位中显示出明显的竞争力。

三是创新性训练模块激发了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验技能与思维挑战创新实验的热情,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不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在教育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能够使实验教学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并达到预想的效果是任重而道远的使命。适合的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完整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乐趣,从而为就业岗位培养实验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中药学应用型技术人才。

该成果得到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014202000200,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类专业群综合改革)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张建逵,张振秋,孙德峰,邸学.中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246-247.

篇4

导管所致血流感染(CRBSI)、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 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两个术语,很多医务人员及学者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两者有共同点,但CRBSI强调导管是血流感染的来源,适用于临床治疗;CLABSI强调血中病原体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适用于监测。不同的监测定义下的数据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为了解北京市重症医学科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的现状,为标化监测方法、监测定义、监测流程提供基线数据,开展此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12月,北京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北京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对纳人北京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管理的28家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开展调查,参与调查的医疗机构均为三级医院。每个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至少有一名医院感染监测医师或护士参与本次调查。回收54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00%其中,医师30人,护士24人。平均年龄为(35.1±5.2)岁,负责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监测的平均时长为(3.6±1.3)年。参与调查医务人员职称学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年龄、检测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调查方法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定义、防控指南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定义。(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3)参与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对纳人北京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管理的28家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监测医师、护士负责调查问卷的填写。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Z检验,P >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监测及定义

共计调查28家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54名ICU医院感染监测医护人员。被调查的54名ICU医院感染监测医护人员中,填写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导管发病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数据来源以医师采集为主,共37名占68.52 ,分母数据来源以科室记录为主,共37名占68.52%.

2.2 诊断标准

结果分布79.6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由临床医师确诊医院感染;应通过“临床诊断+病原学结果”确诊CRBSI或CLABSI的占94.44%;当怀疑发生CRBSI或CLABSI时,抽取血培养以“双侧双管需氧+厌氧”的方式占87.04 %。上述内容的调查结果,医师、护士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要得到区域基线数据、发现危险因素、为干预前后的纵向比较、区域间的横向比较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针对美国医院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APIC)概括的医院感染监测核心要素,对北京市重症医学科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方法进行调查,以评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数据的质量、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监测能力,从而为标化监测数据、开展区域数据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线数据。首先,监测定义的选择直接影响区域监测数据的横向可比性。研究结果显示,从实际操作层面、医护人员认知层面均提示监测定义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CRBSI更强调导管与血流感染的因果关联,对微生物检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适用于诊断与治疗;CLABSI仅强调血中病原体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因此更适用于监测。不同监测定义下得到的监测数据不具有可比性。美国2008年之后以CLABSI作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定义;与美国不同,中国没有全面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且回顾近十年的文献,鲜有文献详细描述采用何种监测标准。因此,从监测定义选择的角度,很难对监测数据进行医院间、区域间横向比较,因此,不能直接评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疾病负担和防控效果。

其次,监测过程的标化与统一会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采集分子数据人员不同、分母数据获取方式不同,都会对指标计算结果的同一性造成较大的影响。美国NHSN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不仅有明确的指标,而且提供了监测及数据审核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旨在提高各医疗机构成获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数据的标准化水平及数据的质量;中国尚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各地区、各医疗机构收集数据的方法及流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对监测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3.2 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研究

结果显示,仍有部分医护人员认为医院感染应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确诊。这一结果表明,一部分医护人员混淆了“诊断”与“监测”的概念,Done>an N总结“诊断”的目的是“治疗”需要较高的特异性,强调的是精准,而”监测”的目的是发现风险,强调的是趋势。因此,医院感染诊断应由临床医师确诊,明确任务与分工才能及时发现和确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不论是CRBSI还是CLABSI,都应通过“临床诊断+病原学结果”确诊,且应及时抽取“双侧双管需氧+厌氧”血培养以明确诊断,否则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监测数据的质量。

3.3 关于医院感染监测医师、护士的分析

篇5

关键词:高校;艺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将他们打造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特征

(一)重技能轻文化

艺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途径有所不同,他们在高考前需要加试,然后参加文化课考试才能够进入高校接受专业化艺术教育。相比较之下,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分数偏低,且高校招生仅关注其技能,对艺术专业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其更加关注专业技能,忽视了文化课学习。因此进入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较弱,且思想政治素养较为匮乏。

(二)缺乏理想信念

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发源地,艺术专业学生经过艺术熏陶,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度更高。因此艺术学生多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艺术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较为模糊,极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非常薄弱。

(三)纪律性不强

在校艺术专业学生多为90后,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新时期,物质与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感丰富。一些术专业学生过于自信,活在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目中无人[1]。常常只顾及自身利益,过于表现自己,缺乏纪律性。可见,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构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

(一)明确教育目标

大学生接受教育最多的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思政教育中,课堂是重要阵地。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应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双重需求。如在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德沃夏克写作背景,将捷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怀。而美术系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自由引导人民》,教师可以对作品内涵进行介绍,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使其能够认识到作为人民艺术家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性,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渗透传统文化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民族自信心。中华传统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艺术建立在历史、文学等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也应坚持该项原则,应适当延伸其深度和广度,改变单一学习模式,深化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鉴赏力[2]。除此之外,高校艺术专业还应将戏剧、戏曲及京剧等融合到一起,丰富艺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重视隐性教育

校园艺术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丰富学生生活,且能够达到隐性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要从顶层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采用多样形式,以此来适应新时代艺术学生心理特点,为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节日等机会,举行与节日主题相一致的活动。如清明节时,可以举行祭奠民族英雄的朗诵会等;中秋节举行古典舞大赛等,将思政教育无形渗透至校园艺术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现阶段,高校艺术文化活动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出具雏形的校园文化已经在各所高校开展[3]。如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等,既能够在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够体现大学精神。其他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活动。如创作与校园生活、景观等相关的艺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学生爱国等情结,且能够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艺术专业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思想、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祖国未来发展。艺术专业学生与一般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个性鲜明、理想思想欠缺。因此高校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将爱国主义作为重点,重视隐性教育,并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在学习艺术内涵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艺术品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树立好榜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2.

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免疫学实验;设计性实验

1绪言

设计性实验是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独立实践为主的实验课,该实验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做的模式到学生自己主动查文献、自主设计实验。为了推进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许多院校都陆续开展了免疫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课上引入设计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创新的思想贯穿他们以后的发展道路。此类实验有助于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抗体的提取和效价测定实验,对当前免疫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优点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

2目的

免疫学实验已经从单一学科的实验过渡到融合医学微生物、寄生虫、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也不利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在开设的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比葫芦画瓢,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能很好的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设计性实验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同时弄清楚做什么,为什么做,要得到什么。

3实施方法

设计题目不必过大,选择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其过程为:

3.1确定设计性实验题目

密切结合免疫学检验专业实际,使课题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老师讲授与实验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并向学生提出设计性实验题目:免疫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并把学生分成七组,每组3-4人,分别制备抗人血清、抗大肠埃希菌血清、抗变形杆菌血清、抗绿脓杆菌血清、抗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清、抗伤寒沙门菌O抗原血清、抗伤寒沙门菌H抗原血清。实验动物为家兔(2-2.5kg)。实验室为学生准备大肠埃希菌菌种、变形杆菌菌种、绿脓杆菌菌种、肺炎克雷伯杆菌菌种、伤寒沙门菌O抗原、伤寒沙门菌H抗原。3.2拟定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题目确定之后,指导老师立即向学生下达实验任务书,其内容主要是强调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前考虑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查找资料,自学相关知识,拟订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步骤。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免疫学检验实验目的和要求构思一种或多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加以整理,进一步具体化,写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所需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具体的实验步骤、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3.3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我们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至少两次审阅。学生拟定好实验方案后,每组学生以PPT的方式向老师汇报实验方案,经过指导教师的修改、充实后,学生重新整理实验方案。第一次审阅指导教师主要从实验方案的基本架构方面对学生实验方案初稿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审阅,肯定其正确、合理的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意见供参考、改进。第二次评阅在学生实验方案经过修改、充实后,已基本成为设计的最终结果时,此时学生实验方案是否完整是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二次审阅的一项主要的工作。此时除了对某些违反基本操作规程及有可能造成事故的操作步骤进行纠正之外,指导教师一般不再建议学生修改实验方案。

3.4实验准备及实施

制备抗原和安置家兔,各组根据实验室准备好的菌株制备自己实验所用的抗原,安置好实验动物,观察一周,第二周开始免疫兔子,根据自己组设定的时间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注射和试血后,最后一次课在实验室进行血清的提取及抗体效价的测定。具体流程:1)抗原制备2)动物的选择与免疫3)试血、免疫血清效价测定4)采血、分离免疫血清5)保存免疫血清。

3.5实验报告

实验完成后,学生要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并写入实验报告中。

3.6实验考核办法

合理的考核办法能够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规范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设计性实验按实验态度20分,实验方案的制定30分,实验操作及完成情况30分,实验报告20分等4个方面评定,满分为100分。实验态度反映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实验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验方案的制订情况主要反映学生应用原理的正确性、合理性、独特性以及创新性;实验操作及完成情况主要反映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熟悉程度、实验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实验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实验报告主要反映其撰写是否规范,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完整等。

4实施效果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切身的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动手能力也明显提高,对实验课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该实验持续时间长,可以很好的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学会抗体的制备,动物的实验管理、效价的测定、凝集实验、沉淀实验等重要的免疫学技术都学到了。

5问题分析

设计性实验教学取得可观的效果,但是问题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责任心有待强化;经费短缺,设计性实验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都大大增加,需要有坚强的后盾,需要逐步开放实验室;师资短缺,设计性实验需要老师全程指导,这不仅要求老师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老师的自身素质与理论水平还需要强化。

参考文献

[1]桂琳,周小楠,董群,等.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

[2]阳帆,曹艳华,杨志英,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医药前沿,2015,5(19):365-366.

[3]杜文胜,何应中,陈莉,等.设计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265-266.

[4]罗萍,吴超,郭刚,等.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课程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96-97.

[5]江光蓉,王强,林芳,等.临床免疫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249-250.

[6]汤建中,刘宏鹏,段相国,等.临床免疫学检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64-165.

篇7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系统的安排,力争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可靠的结论和信息。其目的在于确定某种处理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效应。在实验设计时应遵循惟一差异原则,即在进行两组比较时,两者之间仅有因处理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而其他实验条件相关的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等同。然而,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反应上表现出的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处理的结果。另有两种引起差别的可能性,即偏倚和偶然性。偏倚是指系统性差别,它不是因组间在处理上的不同所引起。生物医学实验中统计学设计和分析的目标就是消除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2]。

1.1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1.2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1.3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1.3.1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1.3.2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1.3.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4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1.5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1.5.1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1.5.2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1.5.3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1.5.4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2.1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2.2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2.2.1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2.2.2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3.1.1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3.1.2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3.1.3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χ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3.2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3.3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3.4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3.5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3.6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3.7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3.8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篇8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篇9

 

一、实施背景

 

(一)传统合作模式不能适应大环境的变革。在广西有十多所开设有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的医学院校,培养出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适应市场需求,是各院校的共同目标,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学校虽然地处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有独特的地理优越性,但是还依旧按传统上等着合作医院上门找合作的方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为此,无论是为贯彻《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还是落实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需积极探索和创新院校合作的运行机制,探索推动院校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以提升学校服务于现代卫生医疗体系和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的能力和成效,提升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临床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自从学校主体校区从合浦县城搬迁至北海大学园区后,地理位置远离了医院,在新校区难以解决临床实训教学的问题。若新建仿真式实训室,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医疗检验设备,这是很难实现的。这种情况在广西,甚至全国,各中职卫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办学中基本存在设备短缺、与医院使用的设备脱节等情况。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脱节,导致学生不能满足顶岗实习医院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的情况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通过主动出击,走访调研,借助学校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即老钦州地区)的影响力,强化学校与各医院的联系,在保障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前提下,了解合作医院意愿,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赠送部分检验医疗设备,合作共建与医院检验科工作场所贴近的实训基地,基本达到真实情景教学实训,对应工作岗位、工作流程,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到医院轮岗进行阶段见习,打下良好的实践技能基础,实现了“学校仿真临床实践学习——附属医院阶段见习——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探索出一条医院赠送仪器共建实训基地的院校合作的新途径,创新了院校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三、实施过程

 

(一)赠送医疗设备,共建实训基地。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能力和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本专业项目组成员于2013年6月至8月、2015年2月,先后共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64家医院进行了2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期间我们掌握了有意向向学校赠送仪器设备的潜在医疗单位,首先是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赠送意愿。经报告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出面与医院方领导沟通,确定赠送仪器价值、赠送形式、交接时间,学校提前正式发函至医院方,双方领导签订赠送合同、合作共建协议。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赠送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分别为日本东芝40RF、美国德灵RXL),去离子水处理机等一大批仪器,总价值超50多万元。学校与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挂牌建立院校共建实训室,为我们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解决了部分资金困难的问题。

 

(二)建设仿真模拟实训室,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借助国家示范校建设成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力量,结合深入各医疗机构调研的总结,提炼相关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医院专家共同探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和技能要求,用于指导实训基地建设仿真模拟医学检验技术实训基地,达到优化实践教学条件的目的,有利于开展贴近于临床岗位的实践技能教学。

 

(三)利用院校共建仿真实训室,对接岗位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利用院校共建实训室,充分开展对接岗位的实践技能教学,多方面对接核心课程的教学。在临床检验方面,利用实训室的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尿液分析仪、显微互动系统等与临床检验科岗位一致的设备,强化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与训练,如开展血常规检验、止凝血检验、尿液常规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脱落细胞检验等;在生物化学检验方面,利用获赠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去离子水处理机等生化检验设备开展与临床岗位对接的示教教学与学生实践操作,由于仪器昂贵的原因,要开展此类实训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微生物检验方面,除了传统的器械配置,我们增加了药敏分析仪等仪器,尽量与临床检验岗位对接。与此同时,我们利用院校合作这一平台,借助检验行业专家的力量,共同编写与临床检验岗位对接的《临床检验实训指导》、《微生物与寄生虫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等多本院校合作共同开发的创新实训教材。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院校赠送设备建设,整合建设仿真实景实训室及院校合作共同开发对接岗位的创新实训教材,既缩小学生接近临床的距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的专业教师也得到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四)以附属医院为试点,创新培养模式。为了更好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校附属医院为试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安排上推行弹性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内容对接医院检验岗位的动态机制。根据岗位对检验人员需求情况,安排学生到医院开展临床见习、实习,并根据医院人才需求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模块。在教学区域上实现“医院、学校”产教一体,根据教学模块内容及特点,安排学生在相应岗位开展阶段性见习及实训。得益于校内仿真实训室的建设成功并投入实践教学,学生到医院进行阶段见习及顶岗实习,学生更容易适应临床岗位,得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带教老师的充分肯定。

 

四、保障条件

 

(一)院校合作基础深厚。学校建立于1958年,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乃至附近的珠三角地区各医院,有着深厚渊源与传统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04年始设置,到现今有近三十多家合作良好卫生医疗机构作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另外,学校附属医院,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数达到四百多张,其规模在同类卫生学校中亦是屈指可数。功能齐备的附属医院,为我们开展阶段见习及“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院校合作的后盾及试验基地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二)办学条件优越。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及雄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

 

(三)经费得到保障。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资金专项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学校领导的支持,这些强有力的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五、主要建设成效

 

(一)形成良好的院校合作机制。学校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按计划相互履行义务和责任,一方面学生及时得到临床顶岗实习的机会,解决学校、学生后顾之忧;医院提供实习场所,解决工作人手不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合作共赢机制。

 

(二)全面提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能力。学校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以来,院校合作更加密切,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院校共编教材提供机遇。合作院方先后共有21人次参与到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近8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如北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陈家坚主任、北海市中医院检验科李轶春主任、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严芝光主任、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刘春利主任、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张素华主任、浦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吴勇主任等,先后参与编写《临床检验实训指导》、《微生物和寄生虫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等实训创新教材。这些教材的投入使用,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岗位要求,培养出的学生更受医院的欢迎。

 

(三)学生技能得到全面提高。通过院校合作,专家指导学校建设校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及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了贴近临床岗位的技能训练场所,学生更感兴趣,更愿意参加实训,检验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见表1。

 

2014年度北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操作比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30人次获一、二、三等奖。2015年5月学校派出2013级检验专业班业忠、詹艳怡、梁坤妹三名同学参加在河南信阳由国家行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中医药社杯”检验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单项二等奖等十个奖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四)为卫生类中职学校谋求医院合作探索新模式。通过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室,形成了良性的合作机制。医院无偿赠与学校医疗仪器,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实训设备的生产性不够,二是实训教学的生产真实性不够。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的功能,为本地区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实训场所的功能完善,学生能更好的对接临床医学检验岗位,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

 

良好的合作机制,有着非常广泛的示范作用,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引领下,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引来了多家医院赠送医学影像设备。

 

六、结论

 

1.院校合作的关键在于寻求双方利益共同点,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或“共赢”乃至“多赢”,仅对学校有利的合作,医院不会愿意,仅对医院有利的合作,学校不会愿意长久地进行,都不利于院校合作。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平衡点是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键。

 

2.通过医院免费赠送医疗设备的院校合作模式的探索成功,在节省学校对专业的硬件投入,解决教学与医院岗位脱节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专业建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值得其他卫生类职业院校建设中借鉴。

篇10

【摘要】本文分别从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两个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基层医院检验科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检验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基层医院;检验科;管理

检验科作为医院的一个基础的且不可或缺的科室,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受到足够关注,但目前在许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检验科科室的建设和管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多、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管理存在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检验科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3]。本文就基层医院检验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资源管理

1.1 检验科的主要资源

检验科的主要资源可以分为固定资源和隐形资源两类,其中固定资源包括检验科科室的药品试剂、仪器设备、建设资金等,隐形资源包括检验科科室的医护人员、服务体系、知识产业结构等。这两类主要资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都是检验科室结构中的重要部分。

1.2 基层医院检验科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 固定资源存在的问题

代表检验科硬件部分的固定资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部分基层医院中,固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药品试剂摆放不合格,使用完的药品试剂未及时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对缺货产品未进行及时补齐;仪器设备未进行定期维修维护,部分仪器因操作不熟练而遭搁置弃用;工作场地划分不合理,清洁区和污染区的界限不明确等。

1.2.2 隐形资源存在的问题

医护人员配备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分工不明确;服务质量未能达到大医院的要求;专业知识性人才比较缺乏,科研工作能力欠缺等。

1.3 解决措施

1.3.1 加强合理利用固定资源意识

固定资源是医院检验科的硬件设施,合理利用固定资源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治、提高检查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因检验不合格而遭受的痛苦,更有利于医疗资源作用的正常施展,从而提高整个医院建设水平,促进医院向更高层次发展。

1.3.2 开发引进更多隐形资源

隐性资源代表着医院检验科的形象,要想提高医院的建设水平,作为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才管理问题应当受到极度关注。改善隐性资源应做到以下几点:(1)引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2)根据患者需求和各类专业医护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合理的分配;(3)提高检验科服务质量,加强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4)在提高医护人员临床诊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锻炼整个科室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为检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 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检验科工作的核心,质量管理出了差错,不仅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更阻碍了整个疾病的诊治过程,给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带来了极大的消极作用[4]。

2.1 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1 检验前质量控制缺乏

一个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不仅与检验标本本身的质量控制相关,更与医护人员的操作、药品试剂的使用、仪器设备是否达到检验水平、检验方案等紧密相连。许多基层医院检验科对检验前质量控制缺乏重视,忽略采集检验标本的时间、采集过程的操作规范性,对检验标本的处置不合格,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未能达到检验水平等,这些都是检验前质量控制缺乏的表现。

2.1.2 医护人员质量控制意识弱

基层医院忽视了现今检验医学的重要性,对检验科的发展规划不够重视。质量控制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质量体系的合理规划,检验设备的规范使用,检验环境的合理划分,检验过程中对结果、出现偏差等的实际记录,室内质控(IQC)等,这些都常遭到医护人员的忽视。

2.1.3 质量管理体系缺乏

由于基层医院的规模小、投资少,检验科检验流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了基层医院普遍缺乏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部分检验科没有设置对应于各种样品检验的独立实验室,检验方法相对落后,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未能根据医疗发展而及时更新,高素质检验人才缺乏等。

2.2 解决措施

2.2.1 成立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 QC)小组

成立由高素质检验人才构成的质量管理小组,对检验方案、检验操作、结果记录、检验设备等进行监督管理。检验科科室定期开展质量管理会议讨论,加强科室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对近期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2.2.2 加强医护人员质量控制意识

把医护人员质量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医护人员质量控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对整个检验过程的质量问题做出保证。让医护人员学习了解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操作规范性、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检验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努力去除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观因素。

3 结语

检验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科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检验医学事业在其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无论是在大型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应对其建设发展高度重视[5]。

如今,知识经济和医学科学技术都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人们对循证检验医学的认识逐渐加深,检验已不仅局限于医院这个范围内,更扩展到社区服务和实验室诊断中,在疾病预防、治疗、愈后等各方面都有检验的存在,换句话说,检验已越来越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因此,加强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管理工作已是十分紧要的事情,涉及到经济管理、行政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尽早解决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管理问题,对促进检验科的建设发展,乃至对提高整个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中华, 李乐平. 基层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隐患与管理对策[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7): 313.

[2] 孙本海. 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污染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5): 152-153.

[3] 刘冰, 陈宇宁, 陈华根. 基层医院检验科管理的探讨与实践[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16): 1905-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