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业职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

篇1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实训基地 教学与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38-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已经成为美容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为我国美容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由于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教育起步较晚,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特色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缺失。实训基地作为课程建设的支撑,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一系列要素的统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根本任务,融教育要素、职业要素、企业要素以及训练要素为一体;学做合一,知行并举;寓技于物,寓教于境。搞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将推动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的目标

职业技术院校本质属性是学校,根本任务是教育,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所以,它有自身的规律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这种规律的一种体现。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实训中心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医疗美容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实现新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融教育要素、职业要素、企业要素和训练要素为一体,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形成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新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的原则

(一)设备的先进性

现在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未来的需要,所以实训中心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尽可能体现医疗美容专业领域的新技术。要引进代表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最新水平的仪器和设备;实训中心的空间布局要科学规范,达到美容行业实际的一流水准;实训中心的管理应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教学项目的开发在行业内是走在前沿的,教学方式代表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学生掌握了先进美容技术的操作,毕业后就能较适应地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如我校美容实训中心在2008年购进了冰电波拉皮机及配套设备,把抗衰老美容治疗室微缩搬到学校,实现了与行业发展同步前进,培养了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环境的职业性

在装修、设备、实训项目、管理水准和质量安全等方面要接近美容机构从业环境,并能突出职业素质训练,体现工作现场的特点,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将来所从事专业岗位的基本技术与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对于形象设计实训室,通过行业调研,依据当今优秀的形象设计机构的服务要求和管理规程,设计实训课的教学内容,制订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企业管理文化特点。为配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要使实训中心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例如,将美容行业的标语口号与对美容从业者的形象要求等因素融合在建设过程中,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耳濡目染的效果。

(三)建设的整体性

校内实训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将建设内容中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实训项目、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职业环境与氛围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其它各方面的工作也应同时启动、同时建设,并要考虑相互协调,形成综合优势。

(四)实训的真实性

要考虑实训设备、实训内容以及指导教师完全企业化。实训的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一致,实训中心具备完整服务的功能。实现“教学设备是工作设备、教学内容是工作任务、学生是徒弟、教师是师傅”的真实性。通过双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尽量实现真实性,以满足适用性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五)功能的服务性

设备的购进及整体布局,不仅要满足在校生的实训任务,同时,还要突出社会服务的功能,加强对社会美容从业者的培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校的美容实训中,为了实现服务的教学,已建设成为本地区中高级美容师的培训和鉴定机构,实现了教学与服务的双丰收。

(六)过程的创新性

培育人才在于创新,医疗美容实训中心建设没有现成的标准和模式可借鉴,其建设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着眼点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工作要求;体现职业工作规律与教学规律的相协调;体现企业管理和对员工行为规范的引入等。注重工作过程的训练,按照美容行业服务流程布置设备,设计教学,使实践教学更加符合工作实际,让学生建立工作过程的概念和意识,更加符合职业成长的规律。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的内容

(一)仪器、设备配备

仪器、设备配备要满足现有和将来学生发展的需要,要遵循“三个一致”,即设备现代化程度与行业发展水平一致;设备的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一致;设备的实训功能要与行业需求相一致。如我校的美容实训中心,在美容实训室时,根据美容行业发展的情况,购进了一批芳疗类仪器,开设芳疗实训项目,以解决美容行业高素质芳疗师供不应求的难题。

(二)布局规划

依据当今美容院的服务项目、服务过程对实训中心进行布局,实训设备的布局要与美容院服务过程相一致。例如,我校美容实训中心,建设面积为400平方米,,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的实施,在布局中设置了美容仪器室、美容准备室、美治疗室、美容实训室。美容实训室作为美容服务技术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又设置了美容产品展示区、美容服务咨询区、美容操作区。完全仿真了美容服务机构的环境。使工作环境与教室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的合一。

(三)职业环境建设

职业环境建设主要体现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在建设中可以以管理制度、服务流程、操作方法、操作流程、美容设备操作规范和企业文化等图板的形式展现。如在美容实训中心的SPA区,针对美容SPA的服务流程及操作规范,制作SPA流程示意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服务过程每一步的规范和要求,提醒学生遵守美容技术操作规范,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内涵管理建设

美容实训中心管理要与美容企业管理相融合,可按企业管理6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方式与标准对实训中心进行管理。实训所用的美容化妆品及耗材分类上架摆放,并摆设标牌和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小型的美容仪器,如超声波美容仪配置可移动的仪器摆放架,并注明标牌和使用方法;大型的美容仪器如纤体舱,在美容仪器室专门安排摆放空间以便于试教和操作。所有的仪器都配有使用登记卡,便于管理,使学生养成爱护仪器的好习惯。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中,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难点,实训基地建设是突破口,加强“教、学、做”合一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与技术交流、生产与技术服务功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2

一、美韩两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公共服务经验

1.职业培训的立法

美韩两国都把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相关规定纳入职业培训立法当中,并不断完善,从职业培训的地位、各方权利与义务、资金供给与使用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从而使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美国在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教育法》中首次提出联邦政府拨款扶持与工农业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了美国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人力发展与训练法》《职业教育法》《就业机会法》等法规,制定了农村人口职业培训的计划。从规定失业者优先接受培训到规定公民具有平等接受培训的权利和国家提供培训服务的具体职责,如“建立职业训练中心、进行教师培训、建立职业教育委员会”等,再到为农民制定专门训练计划,在法律保障之下美国农村劳动力得到集中的大规模培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劳动投资法》,美国政府又从法律上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终身学习制度、对进入非农产业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的鼓励措施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的重要地位,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能力,保障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成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的质量。

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韩国职业培训的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韩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韩国先是制定《职业培训法》,规定由政府出资大量建立职业培训机构,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性和体系性。后又出台《职业培训特别实施法》,规定企业有义务承担技能培训,分担政府的培训压力,满足企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培训的资金问题,韩国政府1976年颁布职业培的《基本法》和《资金法》,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资金筹集机制,征收培训税并建立培训基金。为解决雇佣关系不稳定对职业培训产生的不利影响,1995年通过立法建立起雇佣保险制度,为此后韩国提高培训层次,加强对从业者的转岗培训、为终身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培训效果,2008年修改后的《劳动者职业能力开发法》,改进职业能力开发记录制度,加强对个人的职业培训及培训经历的综合管理。正是在一系列法律政策的保障下,韩国的职业培训呈现良性发展,不但促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而且不断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

2.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财政措施

美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大部分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企业资助和社会捐助也是重要渠道。企业资助的形式,或通过咨询委员会向培训机构提供财政资助,或直接购买特定项目的培训,或向培训机构提供所需设备。职业教育经费除了用于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建设、日常开支外,还用于对进入非农产业的农民实行免费培训的补助。尤其重要的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提高农村居民普通教育水平,这为美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韩国政府为建立统一的经费筹集机制,于1976年立法首次提出征收培训税。接着利用征收税金建立韩国职业培训基金。1995年又立法建立起雇佣保险制度,规定“用于促进职业能力开发和维持雇佣稳定的费用全部由经营者承担,当雇佣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国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培训,鼓励人们参加职业培训,雇佣保险基金对所实施或接受的职业培训均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美韩两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公共服务经验带来的启示

1.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立法保障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进行规范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多是以规章、意见的政令方式予以规范,法律体系尚不健全。而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有政策规定又缺乏可进行规范性操作的具体细则;缺乏相应的责任条款,国家的意志性、法律的强制性体现不足,对农民工培训不能起到刚性的规范和保护作用;缺乏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制约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

因此,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立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把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在法律上将农民工职业培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地位、内容、形式和保障条件;对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资金来源、使用方式,对参与培训的激励政策等作出明确规定;加强监督立法工作,设立评估标准以及监督机构,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2.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财政支持长效机制

我国农民工基数和外出农民工数量庞大,农民工培训需求量大,加上原有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所以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但依然呈现明显不足。所以,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资金投入的先进经验,构建财政支持长效机制。

首先,加强财政投入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中央财政和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区域内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等指标,科学合理地进行预算安排,确立正常的增长机制,建立刚性约束,加强对农民工职业培训财政投入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使农民工职业培训服务获得长期的根本保证。改变农民工职业培训重大项目总体“散、小”的局面,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统筹资金的投入,提高培训效率。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资助补贴政策。

篇3

培训率不高由于贫困和教育水平的落后,致使很多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微乎其微,就业渠道狭窄,在劳动力竞争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能满足企业对熟练技工的需求。调查发现,65.8%的农民工进城前在家乡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52.5%的农民工进城工作后在单位没有或很少接受上岗教育,63.1%的外来工没有接受《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导致农民工就业盲目、自身维权困难、生活拮据。这种状况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民族地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率更低。一些民族地区农民工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自给自足思想严重,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不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据2007年抽样调查,仅有12.65%的务工人员在外出务工前接受过培训,主要以短期汉语培训为主,约有5.06%的人接受了务工地的专项技能培训。

培训质量较低目前大多数培训是短暂且一次性的,民族地区农民工的需求和现实的就业培训制度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数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农民工进行了岗位培训,但其出发点是企业盈利,真正从民族地区农民工发展的角度考虑就业培训的问题应是政府的公共政策之一。

相当多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的权衡选择上比较理性,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培训,且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民族地区农民工就业较多的单位是个私企业,而这些企业中的相当部分人认为,工人的技能只要能够完成生产任务就行,而对他们的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高,使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早已供大于求的服务业专业的初级人才为主,只开展电焊、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培训,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如电脑、营销、管理、会计等)却很少;非商业化、市场化的职业培训少且仅限社区服务或自谋职业的技能,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技工技能培训很少。另外,由于培训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使得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以致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转岗实用技能培训对象限于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不能参加。加之少数政府部门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无规划,部分地方管理部门各自规划,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培训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大的情形同时存在。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已拨付的经费出现挪用现象,必须通过收取一定的培训费来维护正常运转。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涉农培训收费过高,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缺乏监管,使得有些民族地区农民工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此外,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语言障碍影响语言障碍是影响民族地区农民工正常就业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农民工中,除回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障碍是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正常交流的重要障碍。据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8月16日的《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统计,70%左右的农民工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进城务工后,语言障碍影响了与顾客、雇主、同事及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交际范围通常只限于同乡之间。民族地区农民工进城务工,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障碍。民族语言和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很多情况下限制了民族地区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在一些普遍使用普通话的行业,他们很难找到合适岗位。不少民族地区农民工只能靠老乡介绍工作,为数不少的雇主听不懂方言土话,民族地区农民工只好请别人帮助自己表达想法和要求。

1加强文化教育

1980年,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达11年,发达国家美、法、德、英、日分别达18.04、15.96、12.17、14.09和11.87年,差距极为显著。过低的素质,使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很难融合到城市社会,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较多。早在1833年英国《工厂法》就规定“纺织厂9岁以上、11岁以下的童工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8h,他们必须进其父母或监护人为其选择的学校,或工厂视察员为其指定的学校就读。工厂视察员应责令雇主从孩子的周薪中扣除每先令不超过1便士的钱为他们缴纳学费。”

19世纪20~30年代,社会上兴办了许多技工学校、工人夜校和职工子弟学校,工人只要交很少的费就可上夜校。在此后一个世纪里,成人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工人们把获得文化知识作为争取自身解放的途径。德国学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小学、中学、理科中学、女子理科中学、教会学校,还有徒工学校、专业技术学校、高等专业学校、综合性大学。教育形式主要有3种,即家庭教育、工匠技术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前2种教育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少年和青年进行正规教育。为此,应切实保障来民族地区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甚至是非义务教育。应采取措施保障来民族地区人口都能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除增加教育事业经费外,还需中央来协调,通过国家专项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形式解决问题,负担起民族地区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注意把单纯的扫盲与学习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调动民族地区人口学习的积极性,让农民从教育培训中得到实惠。大中专学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发挥智力支农的作用,因此,中央应明确要求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承担起组织农民进大中专院校学习科技和文化知识的任务,要求民族地区地方大中专院校承担农民教育的任务,加快培养农村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政府每年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村组干部、农民到大学或中专学校学习,学习形式可以是全脱产学习,也可以是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农民也可以自主决定选择学习方式。

2加大培训力度

2.1提高培训率。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随着大量民工进城,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变得更为迫切,转移到城市中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受的教育少,文化水平低。为了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需要,德国各大企业都十分注重加强对徒工的职业培训。德国在解决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中,高度重视成人职业培训,对提高全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法国,政府对青年农民的安置和培训给予资助。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令人担忧,政府不惜工本鼓励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务农。由于他们年轻有为、思想开放,会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并带动其他守旧的农民。法国政府从1960年起,一方面改革农业教育,另一方面给予农民,特别是对农民子女助学金,进行职业培训。这样做是力图为青年农民创业提供方便,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基本知识以及更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促使这些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大部分农场的开发和经营,以稳定农村地区的发展,避免由于农业劳动力盲目的外流而造成法国农业的落伍。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鼓励民族地区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民族地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有经济困难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先招聘再进行免费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甚至视情形可免费培训。在我国,可以根据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对民族地区农民工的培训应根据其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甚至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逐步积累。近年来,个别地方政府组织当地人员对愿意外出的农民进行了集体培训或开设了技术培训班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如甘肃省广河县阿力麻土东乡族自治乡自2005年以来,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先后举办了4期“面点师培训”活动,毕业的少数民族青年面点师约300人,现遍及全国,效果很好。

2.2注重培训质量。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同时,为提高民族地区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用人单位在招收民族地区农民工时,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用人单位要针对民族地区农民工特点,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工作,争取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用人单位应对所招用的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和生产安全培训,对民族地区农民工要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以及安全知识培训,保证民族地区农民工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常识,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方可允许上岗。

因此,针对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应根据当代社会生产、科技、教育一体化的趋势,开设有利于民族地区农民工易于在城镇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和素质提升的课程,对农民工的培训应以生产急需实用科技知识、操作技能、服务技能为主,使其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在突出专业技能、实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基本权益、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城市文明、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提高竞争力。

篇4

[关键词] 精神障碍;外出务工;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056-02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探讨农村外出务工者精神障碍及其诱发因素,特别是社会心理因素,为保护和促进农村外出务工群体的心身健康提供依据,探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发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该院2008年1―12月对农村外出务工者精神障碍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检索,务工人员精神障碍共139例,其中男63例(45.3%),女76例(54.7%),年龄15~41岁,平均年龄(25.7±6.2)岁。年龄段组成:15~19岁37人(26.6%),20~29岁70人(50.4%),30~39岁27人(19.4%),40岁以上5人(3.6%)。婚姻状况:未婚91例(65.5%),已婚41例(29.5%),离婚5例(3.6%),丧偶2例(1.4%)。文化程度:小学47例(33.8%),初中67例(48.2%),高中11例(7.9%),中专10例(7.2%),大专4例(2.9%);139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的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依病历记录使用自行设计的资料表格登记所有患者资料,内容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天数、起病年龄、病前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状况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从事工作

从事的职业多以服装加工、鞋子加工、建筑小工、保安、厨师、玩具加工等。

2.2 起病诱因

该组患者中无明显诱因者有108例(77.7%),有明显诱因者31例(22.3%)。诱因多为感情纠纷、受上司批评、与同事争吵、经济困难、过度疲劳、财物被盗等。

2.3 起病形式和表现

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表现主要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疑人迫害,冲动毁物,少眠等,由家属、朋友或单位同事急送就诊。

2.4 诊断

分裂样精神病43例(30.9%),精神分裂症78例(56.1%),情感性精神障碍16例(11.5%),心因性精神病2例(1.4%)。

2.5 疗效比较

较同期住院其他病人治疗显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年龄

该资料中20岁以下占26.6%,其自身的生活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世界观未健全,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在面对生活、工作压力时,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有所欠缺,而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同时也是心理或精神障碍起病的危险因素。

年青、单纯易上当受骗,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对身边出现的新的事物不适应,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自行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身边的每一件事,任何一个小事件都可能成为一个应激反应,为精神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 性别

该资料显示,外出务工人员精神障碍女性76例,明显多于男性,与文献报道相似[2],可能与妇女对社会和心理痛苦的脆弱性助长了疾病的发生,社会文化因素增加妇女对精神疾病的脆弱性有关[3],可见由于文化经济差异大,人际关系改变,女性适应和调节能力较男性相对较差,故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及精神障碍,应视为重点预防保护对象。

3.3 文化程度

该资料中外出务工者学历不高[2],初中文化程度以下114例,占82.0%,又少有一技之长,不易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多是工种较差,待遇较低,老板对其要求严格,工作时间长,对其生活、心理关心不够。

3.4 情感问题

感情纠纷是发病诱因的首要问题。该资料中未婚者占65.5%,年青者较多,正处在交友、恋爱的黄金时期,因孤独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加强烈,由于刚接触新的环境,新生事物较多,面对突然涌来的诱惑与情感不能甄别与处理。

3.5 支持系统

外出务工人员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活中遇到困难以及郁闷心理无处倾诉,又无法获得亲人的支持与帮助,导致心理适应以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外出务工人员缺乏家庭支持系统,当一定强度的精神刺激因素会诱发导致精神障碍发生[4]。

3.6 心理因素

3.6.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严重。由于先天身份的差别,他们大多数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职业技术特长,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差、劳动回报低的简单劳动,与城里人不能比拟,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正是这种生存环境差、生活不稳定、收入微薄的现状,使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情绪。

3.6.2 孤独心理 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远离家庭的温暖,工作在封闭的环境中,局限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受到限制。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城市里的幸福生活,但由于他们的身份造成的自卑心理又导致他们在面对城市环境时显得非常敏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回避与城里人的交往。

3.6.3 压抑心理 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城里人的偏见和歧视很敏感,哪怕是一个细小而不经意的动作都很容易直接伤害他们的人格尊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还要忍受家庭分居、情感交流缺乏、生活条件艰苦等痛苦,经常处于精神压抑的心理状态,这更容易使他们对城里人产生仇视和敌意心理或对抗行为。

3.6.4 淡漠心理 城市的冷漠使他们从未考虑以主人翁的身份为城市做点什么,唯一的目标是赚钱,因此他们不能也不可能融入城市生活,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和底层,受到城市民众的歧视与排斥,更加强他们对城市的疏远,他们只是城市的过客与看客[5]。

3.6.5 失衡心理 因自身利益长期被忽略和损害,容易导致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发展为仇富心理。他们又往往渴望早日摆脱贫困,出门务工时期望值过高,但现实与理想却相距甚远,当期望难以实现时有的便产生投机取巧、渴望一夜暴富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受到单位管理者与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与歧视,直接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衡心理。

3.6.6 缺乏安全感 他们多就职于小型私营企业,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的职业,不仅不购买医疗保险,不签定就业合同,还时常出现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超时超量工作,挨骂、受限制、被打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因小事会被开除。其维权意识也淡薄,导致财产及人身安全得不到保护。

4 对策

4.1 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加大投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政府需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就业能力及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也应利用一切条件学习技术、知识,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健全人格。

4.2 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知识的普及,使其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并学会采取正确的积极的应对方式,要教育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面对挫折及困难甚至不公平待遇时能有正确的认识及客观的态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利用率,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掌握正确调节情绪的方式和方法,及时发现及时求助,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和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4.3 引导城市居民善待进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媒体应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正面宣传,消除社会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误解与偏见。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承担着城市最脏、最苦、最累、最险的工作。因此应加强对他们的客观报道与先进事迹的宣传,让城市人知道城市离开了他们,可能出现一片混乱,以此改变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歧视。

4.4 丰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娱乐生活

企业、社区,要努力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重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情感生活,多组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参与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市民间的沟通交流,缓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压力。

4.5 加强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打击恶意欠薪、工作环境恶劣等损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权益的行为

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规范监管企业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发放,改变同工不同酬、工资低的现状。要求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

4.6 企业工会组织和家属要多关心爱护他们,给予良好的支持

社区和企业工会组织要多关心和爱护他们,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增进感情的工娱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家属也要随时与其进行联系,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社会支持系统及时给予干预有利于对生活危机的适应,避免对心理造成重大伤害。

4.7 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立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等机构

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鼓励他们合法的维护自己的权益。畅通他们的利益诉求渠道,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及援助,使其追求利益更加合法、规范化。在社区和企业设立心理咨询部门,建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心理档案,对有不良心理倾向的人群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对心态失衡较严重的要进行重点跟踪、帮扶,克服自卑心理,培育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6]。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168.

[2] 杨银,李雪梅.外出务工人员首发精神障碍病历资料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5):449-450.

[3] 沈渔.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77.

[4] 张进祥,陈美春.务工人员精神障碍21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12):1854-1855.

[5] 王家法,梅玉林,周晓平,等.外出务工人员首发精神分裂症心理因素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270.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农民工培训 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42-01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006年教育部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提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并为毕业生在非农产业、城镇就业和创业提供帮助。”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科化、理论化要求较低,适合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和农民文化基础;同时,职业教育以职业性、操作性为核心特征,更易于满足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对广大农民技术素质的要求,具有适用性和预期收益的可见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有其自身优势: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基地优势,就业优势以及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因此,根据我们学校(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工作实践,结合笔者的体会和认识,简单谈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优势。

1 政府的支持,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职教院校的实习场地已初具规模,功能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的师资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基本可以满足职教人才培养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有利于扩大教育的决定》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是我校不变的办学方针,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真正认识到社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培训工作视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的发展之本。学校设有一级管理部门招生就业培训处,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社会培训组织机构,具备完善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同时,作为锡山区农民工培训基地,学校大力推进农民工教育,广泛开展各类工种的农民工培训,为实现两个率先,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奠定了良好的智力支撑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2 依托培训基地,搭建成才金桥

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职工队伍技能素质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为全面推进职业培训,加快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今年依托锡山区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无锡市锡山中等学校)与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清华同方创新科技园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办AUTO CAD(计算机绘图)(中级)、Ug高级造型、办公自动化(国家一级B)、电焊工(中级)、维修电工等十多个技能培训班,培训人数将达500人以上。2011年12月16日,锡山区安镇街道7个村的50多位被征地农民在街道成教中心,接受了我校为他们举办的维修电工初级培训。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让培训基地成为农民工成才的金桥”这一社会培训理念,按照“管理――组织――实施”的推进策略,加强与各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逐步建立社会教育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3 坚持按需培训,积极开发项目

学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面向农村劳动力和企业职员广泛调研,了解农民工现状及培训需求。根据用人单位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注重专业技能培训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总和素质相结合,解决当前农民工所急需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技能。学校坚持按需培训、学用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用工和就业、转岗、晋级、创业的学习培训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做到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同时,积极开发和实施各类社会培训项目,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全区农民工开办数控、焊接、家电维修、电工电子、机电、计算机、CAD以及家政服务等各类专业培训班,年均培训500人次,效果十分显著。

4 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学校品牌

为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活化办学模式,并且突出特色或优势培训项目。学校通过对现有教师有目标、有选择、有分类的进修学习、现场实习、课题调研、兼课自修、送外培训等方式,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有力调整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尽快补充教师的专业弱项和技能缺项。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技能型、综合型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或优势的培训项目,努力打造学校培训品牌。在连续几年的学校社会培训具体工作的实践中,编写了机械制图和维修电工培训教材,打造属于学校自己的品牌。

5 校企强强联合,营造“双赢”局面

学校目前设有招生就业培训处,与多家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就业协议,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人才供需关系,能够及时搜集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这为企业与学校建立“订单式”用工培养提供契机。根据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培训,形成“需求――培训――就业”的培训机制。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积极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来。学员的招生和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员的实习与实训,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和承担。这将有利于增强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既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又调动了农民工参加培训就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创新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

篇6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县人社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社局、市就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乡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局聚焦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贫困户、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援助扶持政策,大力实施职业培训,不断扩大公共就业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切实服务广大的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努力避免大规模失业风险集聚,确保汉源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现对2017年全年就业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民生工程完成情况。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56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1.69%;失业人员再就业69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6.9%,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2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81.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863人(其中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38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94%;品牌培训19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0%;创业培训9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5%);发放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40万元,成功扶持27名高校毕业生创办31个项目,完成目标任务的110.71%;现有见习基地9个,今年累计吸纳34名高校毕业生见习,发放见习补贴10.18万元;向30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15.61万元;发放失业金2036人次203.2万元;发放灵活就业补贴252人60.8万元。

(三)就业扶贫工作完成情况。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378人,其中技能等级培训38人,劳务品牌培训27人,创业培训4人,专项能力培训198人 ,灵活培训111人,发放贫困户培训补贴8.41万元;为4名成功创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发放创业补贴4万元;开发贫困户公益性岗位241个,安置贫困家庭劳动者236人,发放岗位补贴203.81万元;开展就业扶贫专项招聘会4场,送岗位下乡14场,;建就业扶贫示范村1个,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个。

二、重点工作推进措施

(一)夯实就业服务基础,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

1、就业失业登记及困难认定。巩固加强就业服务基础,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业务人员的培养培训,严把就业创业服务第一关,切实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确保就业援助落到实处,持续推进就业稳定增长。共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916本,认定就业困难人员601人。

2、招聘和求职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市场桥梁作用,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活动,全面收集招聘和求职信息,通过四川公共招聘网管理平台、就业局公众微信平台广泛,及时搭建招聘求职供需平台,扎实做好职业介绍工作,确保各类企业、城乡劳动者、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贫困户等群体“就业有门路、失业有退路”,努力促进转移就业。开展汉源县2017年“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专场招聘会4场、“送岗位下乡”系列活动14场,组织70余家企业提供招聘岗位4000余个,接待求职人员2.3万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300余人,为7000余人提供劳动维权和法律援助服务,累计发放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资料8.3万余份。

3、建立就业大数据启动信息化建设工作。持续加强与基层劳动平台的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基层劳动平台积极作用,全面完成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人员、职业技能人才等9大人力资源数据库建立,明确服务对象和服务措施,扎实数据基础,确保就业服务不偏不离、精准高效。全力以赴做好全县30个乡镇17余万人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和动态监测工作,确保劳动力动态更新率达55%以上,并按季分析县域就业形势,从新增就业情况、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领取失业金人员情况等方面形成有数据、有原因、有问题、有对策、有建议的高价值可行性报告,供上级部门调控政策参阅利用。

(二)扎实开展就业扶贫,全力助推贫困户按期脱贫致富奔康。

1、“一库五名单”建立。完善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系统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精准扶贫对象系统模块》的贫困户人员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核实及动态管理,建立“一库五名单”数据库,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输出、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情况,确保信息与脱贫办的“六有”大数据平台信息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底数清、措施明、成效显,确保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2、就业扶贫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引导贫困户树立“免费培训富脑袋、就业创业富口袋”的意识。根据贫困劳动力需求,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和旅游发展需求,联合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采取“缺什么、训什么、补什么”的方式,组织贫困劳动力积极参加“扶贫灵活就业”“扶贫专项能力”“扶贫脱产专班”等“短、频、快”的技术技能培训,积极以技能实现转移就业,以“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作为奋斗目标。全年培训贫困户378人,其中技能等级培训38人、劳务品牌培训27人,创业培训4人,专项能力培训198人、灵活培训111人。

3、贫困户就业援助安置。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因病、因残、孤老、年幼无依等致贫原因,针对贫困户中有一定劳动力、无就业渠道,且通过其它帮扶不能按期脱贫的贫困户,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拓宽公益性岗位类别,开发保洁、道路维护、交通协管、市场协管、托老托幼、病患陪护等岗位,促进困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解决贫困村环境卫生、道路交通、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等问题,确保2017年退出的25个贫困村都有公益性岗位,充分保障贫困村脱贫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岗位管理和监督,通过摸清底子、梳理清单、建立台账、强化监督等措施,加强对贫困户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贫困户的帮扶岗位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切实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全年开发贫困户公益性岗位241个,安置236名贫困户上岗就业,发放岗位补贴资金203.81万元。

4、扶贫载体促转移就业。根据我县农业大县的特质,针对吸纳10人以上贫困户就业的大规模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企业、农村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就业扶贫基地,给予吸纳就业补贴;积极对接县外职业中介和企业,择优选取吸纳就业能力强、工作岗位优势高、劳动保障服务好的机构,建立劳务合作机制,搭建1个劳务协作平台,采取将企业“请进来”、把贫困户“送出去”的“双向流通劳务”机制,更好促进贫困户转移就业、充分就业。全年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4场、送岗位下乡系列活动14场,打造就业扶贫示范村1个、建立就业扶贫基地1个,吸纳贫困户就业18人、发放吸纳奖补1.8万元、给予扶贫基地奖补5万元。

(三)针对落实就业援助,促进各类重点群体就近就地就业。

1、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促就业。紧紧围绕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五类人员”为重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为培训导向,通过对重点产业发展和城乡劳动者培训需求的调查统计,针对我县农旅融合发展需求,整合县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培训机构“送培训下乡”,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工种技能培训行动”“高技能人才培训行动”“创业培训行动”“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劳务品牌培训行动”等“六大培训行动”,开展助推重点产业、辅助“农旅一体”旅游产业发展、扶持特殊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顺应时展需求的焊工、中式烹调师、美发、电工、养老护理员、电子商务专项能力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促进企业稳定用工,全力扶持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并按政策及时落实各项培训补贴。全年累计培训863人(含青年劳动者4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8人(含灵活培训111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工种320人、高技能人才102人、劳务品牌192人、创业培训90人,青年劳动者培训占比达50%以上。

2、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稳就业。根据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冰雹灾害群体、农村残疾人等四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问题,针对性实施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和给予社保补贴扶持灵活就业两种方式,累计援助874实现就业。一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根据不同群体多种类开发岗位,多行业实施就业援助,及时做好岗前资格审查、用工备案登记、在岗监督检查、补贴申报指导、补贴资金审核及拨付等工作,全年共计开发公益性岗位779人,安置688人(其中,灾后公益性岗位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36人,常规公益性岗位307人,农低农残公益性岗位50个),发放岗位和社保补贴1021.15万元(其中,岗位补贴740.49万元、社保补贴280.66万元);二是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指导,严格按照《汉源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汉府发〔2015〕18号)和(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通知)(川财社〔2016〕182号)等规定及时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今年共计为252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60.8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调动其自主就业的积极性,帮助实现稳定就业。

(四)大力实施创业扶持,着力推动创新创业工作更上新台阶。

1、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一是广泛宣传扶持政策,积极通过手机APP、QQ、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型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创业政策宣传,让城乡劳动者知政策、想创业、能创业、创好业、促就业、稳增长;二是强化创业项目库建设,开展创业项目专家巡诊活动,深入挖掘各类型的优秀创业典型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利用就业局、大美汉源、最汉源等公众微信广泛推广,加强典型事迹事例的宣传,提高社会关注度和透明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累计开展创业项目巡诊2场,为44余个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风险评估,推荐汉源县四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汉源县骅楠皇木腊肉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参加四川省优秀返乡农民工创业评选,分别荣获全省返乡农民工创业明星、返乡农民工创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在创业补贴政策和资金补贴使用管理办法调整的情况下,拓宽银行放贷服务面,及时与中国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完善创业担保贷款三方合作协议的签订,确保全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及时有效扶持符合贷款的创业者享受政策惠及。以创业培训为抓手,创新培训模式,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开展创业项目专家巡诊,简化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审批流程,加大放贷力度,帮助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等解决经营过程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全年完成创业培训招生组织90人,受理创业担保贷款14笔,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0万元(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40万元)。

3、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坚持以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重点,围绕“以贷促创,以创促就”的就业方针,全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及时组织创业补贴申请、项目审查、实地考察、补贴审核、补贴发放。认真做好大学生档案档案的转接、存放、提取、利用、保管工作,确保大学生档案安全运转和规范管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2017年共计代管高校毕业生档案9346份,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巡诊2场,受理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4笔,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万元、创业补贴31万元、创业吸纳就业补助4.8万元;引领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201人,扶持27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创办31个项目,累计吸纳就业76人,确保大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五)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就业的作用。

1、失业金和企业稳岗补贴发放。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征缴发放内控制度,加大基金征收力度,确保失业保险费应收尽收,及时审核失业保险待遇申领资料,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今年共计为2036人次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03.2万元,为2036人次代缴医疗保险54.14万元。

2、企业稳岗补贴发放。全力发挥失业保险“稳就业”的积极作用,严格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对2016年度裁员率低于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企业,发放企业上年度缴纳失业金总额的50%给企业,用于企业稳岗就业岗位。今年为30家参保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00.78万元。

(六)严格资金使用规范,确保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安全运行。

严格按照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通知(川财社〔2016〕182号)文件要求,执行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就业创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建立完善就业创业补助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初审、复审、复核、审批四岗联审,按照专款专用原则和规定标准、程序,对拨付资金材料及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及时拨付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并将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准确录入四川省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确保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不截留、不挪用、不虚报、安全、规范的运行。2017年,共计筹集就业创业补助资金971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57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99万元),支出共计1177.32万元(其中职业培训补贴89.61万元,社保补贴280.66万元,岗位补贴740.49万元)。

三、工作亮点

(一)创新就业扶贫档案管理模式。一是以“就业业务下延基层片区责任制”为依托,开启就业扶贫新路子,确保实时掌握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切实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县有库”的四级联动管理,有效保障“一库五名单”的生命力;二是设立就业扶贫“人员台账卷”“资金补贴卷”“政策依据卷”“综合业务卷”“工作目标卷”5个专卷,注重工作痕迹管理,健全就业扶贫档案,确保就业扶贫资金高效利用。

(二)开展汉源县第一届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了以“味蕾上的阳光汉源”为主题的“汉源县第一届职业技能比拼竞赛——烹调篇”活动。活动以“检验培训实效、促进产学相融、助力农旅发展”为目的,严格制定比赛规则、务实创新发展理念、弘扬传承拼搏精神。来自富林镇青富村和清溪镇同心村的8名中式烹调师高级班的参训学员,通过精心制作规定菜品和自选菜品的角逐,最终由活动评委组根据菜品的色、香、味、形等逐项评分评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名,活动现场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共计发奖金2600元。通过此次活动,有效促进了青富村和同心村农家乐行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三为汉源、爱家树风”活动的深入人心起到积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开展难度大。

1、创业担保贷款门槛高。一是贷款申请人条件要求高。申请贷款仅限“五类人员”,其家庭成员至申请贷款之日起往前追溯5年内有过贷款记录的均不符合贷款申请条件;二是贷款担保人条件要求高。银行对贷款担保人条件仅限与申请贷款人无亲姻关系的财政供养人员,且无贷款记录,但公职人员承担房贷、车贷情况比较普遍,所以符合担保条件的人员相对很少,无力担保。

2、创业担保贷款流程繁琐。一是“先培训、后创业”的流程要求,让“先创业、后培训”的人员不能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申请贷款前必须先参加创业培训,创业培训对象仅限“五类人员”,符合参训条件的人员自然有限;二是“先创业、后贷款”的流程要求,制约着很多“想创业、无资金”的人员难创业,让“能创业、缺资金”的创业者难发展。

3、创业担保贷款耗时长。申请贷款人要经过以下流程才能申请贷政府贴息贷款:培训报名——参加培训——合格领证——创业成功——资金不足——申请贷款——贷款审核——发放贷款,先后需要2至3个月时间,对资金短缺的新创业者在资本周转运营上的困难更是雪上加霜,有的甚至难以扛过资金压力,新生创业项目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4、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要求高。按照《四川省财政厅财政部驻四川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关于贯彻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川财金﹝2016﹞124号)规定,我县小微企业难以达到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相关条件:“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不包括大学生村官、留学回国学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网络商户)数量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分析2016年度企业社会保险参保情况,我县急需创业扶持的小微企业,几乎没有达到以上条件的,都不能享受政府贴息扶持政策。

建议:及时调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放宽政策覆盖面,简化贷款申报、审批、贴息流程,提高政策可行性和操作性,让更多有资金困难的创业者和企业享受政策帮扶。

(二)职业培训工作开展难度大。

1、招生组织难。由于个别城乡劳动者思想观念陈旧,对职业培训认识不足,都认为职业培训课时多、培训时间较长,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特别是现行的“直补”培训方式,很多学员不接受“先交钱、后培训”,不愿参加培训,给培训招生带来较大的难度。

2、培训工种少。汉源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老百姓基本靠农业生产收入为主,农业产业发展较为丰富,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较大。但是,目前受补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约束,人社部门能鉴定的工种较少,以致培训灵活性相对较弱,不能适应当前城乡劳动者的需求。

3、培训监管难。由于培训机构分布各乡镇“送培训到家门”,路途较远,就业局工作人员有限、业务繁多,不能全程或专人开展监管,导致监管难度很大,与学员的交流也不足,学员转移就业流动性大,大量跟踪服务比较困难。

4、系统录入难。在培训信息系统录入时,因系统原因,培训机构工种情况更新不及时,县训练中心的果树工、电子商务等工种系统内没有,这部分数据无法录入。例:在此次自查清理时,发现因系统原因,有的班级人员在正常导入后,系统出现人员信息丢失,再次倒出人员时,只有1个人或3个人的情况。并且系统还不能进行更改,重新补录人员,导致系统内部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建议:调整培训工作目标考核办法,不以目标任务为培训工作的“牛鼻子”,尽快明确个人直接补贴的标准,丰富培训工种和培训方式,优化系统管理,切实将“我为系统服务”的现状改善为“系统为我服务”的初衷。

五、2018年工作打算

(一)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完成就业工作相关目标任务。2018年预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95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促进2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完成技能培训540人。

(二)落实就业扶贫相关政策,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继续贯彻落实《雅安市精准就业扶贫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一库五名单”动态管理办法》等5个操作办法和《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十二条措施》等政策。加大就业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落实企业吸纳就业、就业培训、中介服务、创业扶持、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扶持政策,持续实施职业指导、创业扶持等就业创业服务。

(三)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促进劳动者综合技能素质提升。联合相关部门,继续推进各项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创业培训工作,高质量完成2018年的培训任务,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实现自主就业创业打下基础。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及培训政策,鼓励广大劳动者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提升综合技能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新创业扶持,促进各类群体实现自主创业。

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及贫困家庭创业者,及时发放创业补贴及创业吸纳就业奖补,鼓励其稳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认真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并以活动为契机,认真做好毕业季高校毕业生回乡报道登记、档案管理、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创业扶持、就业见习等就业创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近就地快速实现就业创业。

篇7

欧阳志红 北京市实验技工学校常务副校长

张剑峰 北京市公共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冯瑞臣 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副校长

天津

李 钰 天津市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室主任

冯启发 天津港职工培训中心主任

河北

田秀萍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庆玉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校长

孙立国 河北省保定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卜立新 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院长

山西

普晓虎 山西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黄浩伟 山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李义成 五四一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张小平 山西汾西煤化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姜明清 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徐利民 山西交通技师学院院长

李海燕 临汾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闫传有 吕梁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内蒙古

尚庆华 内蒙古名族交通技师学院院长

白福林 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技工学校校长

秦万才 乌兰察布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辽宁

杨益民 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校长

王金堂 沈阳技师学院院长

裘晓林 大连市房地产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刘晓晖 大连市技师学院院长

吉林

苏安祥 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院长

张钢三 吉林省机械交通技工学校校长

黑龙江

宋兴东 黑龙江省安达技工学校校长

江苏

周凤华 南京铁道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巫伟钢 无锡技师学院院长

虞伟良 无锡宏源技师学院院长

金 燕 无锡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孙秀华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院长

王 伟 南通工贸技师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雍自成 淮安技师学院院长

张颖超 扬州技师学院院长

王志强 仪征技师学院院长

冷耀明 镇江技师学院院长

王玉安 镇江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孙健身 江苏工贸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浙江

洪春林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院长

张宝忠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许红平 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李 平 杭州市余杭技工学校校长

邵伟军 杭州技师学院院长

董建根 富阳市技工学校校长

黄仁发 宁海县技工学校校长

应琦珩 温州瀚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鲍荣 浙江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蔡虔波 湖州市技师学院院长

唐锡军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院长

曹小其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院长

安徽

方院生 安徽芜湖技师学院院长

姚国成 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院长

张永涛 安徽马钢技师学院院长

许 涛 安徽六安技师学院院长

福建

张美青 福州市第一技工学校校长

张家雄 厦门技师学院院长、书记

杜志忠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山东

胡震忠 济南铁路高级技校校长

曹文学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张传普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郑龙明 山东山推技工学校校长

徐 昊 兖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刘忠军 肥城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河南

张道勇 郑州交通技师学院院长

余保定 郑州商贸技师学院书记

陈世林 开封市技师学院院长

殷东兴 焦作市技师学院院长

赵进卿 三门峡市高级技工学校

湖北

韩远喜 武汉娲石技术学校校长

陈卫民 荆门技师学院院长

沈炳生 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杨庆华 湖北三峡技师学院院长

湖南

肖护林 湖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傅恒瑜 张家界市技工学校校长

广东

汤伟群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骆子石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院长

张喜生 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吴镜平 从化市技工学校校长

高小霞 珠海市技师学院院长

李志明 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李保俊 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黎海波 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刘海光 东莞市技师学院院长

郭敏雄 中山市技师学院院长

林铁兵 广东省揭阳市技工学校校长

海南

冯 敏 海南省交通技工学校校长

四川

刘家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陈超儒 成都市技师学院院长

云南

苏靖林 云南省化工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周成岗 云南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刁晋光 云南楚雄技师学院院长

陕西

徐 明 西安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车 勇 宝鸡技术学院院长

甘肃

肖宗海 兰州市就业训练中心主任

新疆

张元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赵建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

宋安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

冯国凡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昌吉州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篇8

近些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面向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本职业岗位群生产操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高职学生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提高高职生实践操作技能,加强高职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手段。

一、课程体系改革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而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根据“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和职业岗位需求及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要选择必需、实用的能力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工作环节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的建设中,一是强调尽可能依据企业生产一线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与素材;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实践操作的老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地位非常重要。提升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引进和培养实践教师,建设指导生产教学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专职教师进企业调研、进行岗前培训、深入一线学习,熟悉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及最新技术。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使得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技能同时得到提高。

对教师思想观念加以更新,提高教师对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认同感,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要想使高职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为了提升老师们的实践能力,要建立专业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鼓励专业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以提高实践技能,造就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外,实践教师要进行明确分工,各自承担岗位职责,并且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使实践教师要乐于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入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要符合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为了确保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尽可能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要以企业为中心,围绕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进行教学安排,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企业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

转变实践教学形式:(1)模拟型向实用型转变。实训的内容严格从生产实际出发,从企业实际应用中提取实训素材,使实训内容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紧密连接。(2)指定型向自主型转变。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教师要合理地布置一些创造型或设计型的实践项目,按照讨论、准备、实施、检查、点评等方式实施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完善实训基地,更新实训设备,加强校企合作

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完善的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必备的硬件,是大力发展高职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和坚实基础。更新实训设备及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所在,所以高职院校建设中应加大对实训建设费用力度的投入,引进先进且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实训设备,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才能够很好地满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另外,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既可以节省学校实训经费投入,还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产现场进行学习,获取一些先进设备、工艺操作的培训的知识。

五、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法

完善多种形式、多个指标、多方参与的考核办法,打破传统考核方式:(1)多元化的考核主体:按照课程性质、特点,考核主体应包括指导教师、学生之间评价等几个部分、学生。(2)考核指标多维度:强调技能、知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考核。(3)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可以采取论文及答辩、笔试、作品展示、实操、成果汇报等多种类型。通过考核制度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篇9

矿业集团依靠创新培训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支撑着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手段的应用。

集团管理者体会到,对员工培训得越充分,对员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仅,拥有16000名员工的矿业集团,先后组织了二级安全培训342人次,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计划完成3027人次,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全年实际完成2910人次,全年共完成职业技能鉴定944人。其他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共计完成3406人次。先后组织了通风、安监、机电、瓦斯等专业培训36(期)次,受训人员达到2700多人次,培训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一起组织开展了事故警示教育,采、掘、机、运、通专业比武12次,有1400多人次参加了比武。

去年以来,各单位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还与安监局一起,制作了事故安全课件,在各矿电视台和班前班后会上播放,共有2600多人次收看了安全事故案例演示课件;组织了安全事故宣讲96场次,受教育人数达到4110人次。

培训成为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矿业集团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迈进的七年间,一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子安的领导下,正在做强做大做美。

选择自主培训、自主创新,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进行世界海下采煤,国内第一个海下采煤工作在集团实施。今年,第四个海下采煤工作面正在有序推进;集团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先后投入巨资建成了国内第一条井下以太环网,建立起现代化的调度指挥中心和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工作面采运通等系统的远程控制和监测,其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达到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集团依靠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攻克了油页岩开采和炼油的技术难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省级煤炭储备配送基地,形成了物流配送大体系;

集团立足产业链优势,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完成了资源开发、热电技改、油页岩炼油扩建等七大重点工程,构筑了煤、电、油、运一体化产业布局,把应对危机的过程转变为培育核心竞争力过程,进一步优化了布局,赢得了主动。

从以来的5年多,的原煤产量增长了2倍多,销售收入增长近8倍,非煤收入则增长了30多倍。

培训能促进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层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集团的发展的足以证明这一点。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卜昌森评价说,集团成立的7年是推进科技创新的7年,是叫响品牌的7年。7年耕耘,7年收获,,集团原煤产量、销量、掘进进尺、外煤业务、销售总收入、利润总额实现了全面增长,其中,销售总收入同比增长27.3%,员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5%以上,原煤单位成本同比降低9.28元/吨,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6%……

一、成绩源于员工素质提升素质提升源于对培训的重视

教育培训是集结人力、财力、物力的一种“大投入”,追求的是体现在员工素质提高、企业软实力增强、效益持续增长等层面的“高产出”,集团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使得攀升至一个高平台,要在高平台上谋求新跨越!搭建这个平台的源泉就是对教育培训的重视。

在员工培训方面,集团实现了四个目标: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合格率100%,“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培训学员满意率100%。在此基础上,集团严格落实了“五个不准”:即不经培训不准上岗,岗位标准掌握不准不准上岗,考试不合格不准上岗,不签订师徒合同不准上岗,师徒不在同一地点作业不准上岗。

坚持和完善“631”培训模式:即60%的员工日常学习培训任务由各基层单位负责落实;30%的特殊工种(专业技术)培训任务由集团公司组织落实;10%的优秀管理人才和安全管理人员选送到上级培训机构(二级)和大专院校进行深造,实现教育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集团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高技能人才是企业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的观念,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训、关键人才重点培训、稀缺人才加紧培训、一般人才分层次培训”的原则,重点培养能够胜任工作、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拔尖人才,发挥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关键作用。

二、培训方法创新培训管理到位

走进洼里煤矿副井办公楼,井口大屏幕滚动播出着“每日一题”安全常识和“每月一考”的内容,一幅幅安全漫画吸引了记者的视线,一幅幅安全警示提示展现在记者面前。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集团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化。

培训成就企业,学习促进发展,平安,培训先行。为此,人在注重创新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上下功夫,每年拿出了数百万元奖励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科技成果,表彰和评比了100多项安全管理成果,每年评出了百名安全星级员工、十佳学习创新型员工、十佳技术革新能手、十佳安全标兵,给予了数额不等的奖励,最高的达到三十万元,的“大培训体系”成就了他们今日的辉煌。

梁家煤矿以“培养安全员工、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思路,出台了以举报奖励、特殊贡献奖励和合理化建议奖励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奖励措施,彻底改变了以往以罚代管、以罚代培、以罚代教的安全管理模式,激发了全员做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安全工作顺利开展。截止到3月,该矿实现安全生产三周年以上。举报奖励是采取双向互动、相互监督的方式,员工如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员工冒险作业以及现场不履行职责、、疏于管理的管理人员都有权举报,经核查属实的,还将对举报者奖励200~500元。同时,对于发现违章作业、上岗不规范、现场安全质量隐患处理不及时和其它危及安全生产行为的员工都可以进行举报,营造了“安全人人有责,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增设了安全生产特殊贡献奖,对消除重大隐患、避免灾害事故发生以及事故扩大并在事故抢险过程中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以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设立了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奖,以开展安全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为载体,对建议被采纳并取得显着效果的人员给予奖励,以提高员工抓好安全的主动性。

在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工作中,北皂煤矿紧紧围绕“知道&8226;做到”这一主题做文章,采取措施,使员工知道安全常识,做到遵章作业,在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让员工知道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全员安全技能的培训,使每一个岗位都能做到安全生产。与此同时,通过在区队中开展以“知道&8226;做到”为主题的自主安全教育活动,采取自主安全教育推进会、查看各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等形式,让员工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如何做到安全生产。

素质决定命运,培训成就企业。为提高培训质量,集团还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走动式”安全教育培训。要求所有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和安监员、瓦检员,到各作业地点检查时,必须对现场员工进行应知应会安全知识提问,员工回答不上的当场辅导培训,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建立了走动式培训的写实、监督和考核制度,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实现了干部、员工共同提高安全素质的“双赢”效果。

针对员工在岗位操作中容易产生的各种不安全行为,集团还在部分单位推广了“手口示意”安全管理法:员工在工作前及工作过程中,必须眼盯、手指、口喊“三管齐下”,对现场的环境和设备进行安全确认,在得到安全的明确信息或答复的情况下,方可操作。通过手口示意,提高了员工的现场安全注意力,能够正确识别对象,减少误操作,使员工逐步养成了“时时处处查找隐患,人人事事预防事故”的良好习惯。

为改善集团公司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本着“变招工为招生、择优录用”的原则,集团公司从6月开始,委托矿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为集团定向培养300名技术工人,采煤与掘进、通风安全与测量、煤矿电气维修、煤化工机电、井下电钳等专业的学业分别为一年到三年,“变招工为招生”后,公司实行“协议定向、择优录取”的原则,入学时与用工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各单位要根据协议的要求,安排好就业岗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公司要求高级技工学校负责定向生的培养管理,实习期间由技工学校和定向单位共同管理,用工单位负责签订“一对一”师徒协议。

三、健全培训体系完善运行考核办法

在培训方面,确定了全员培训体系,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确定了培训12689人次;预计支出员工教育经费926.7万元。

公司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到2013年,矿区所有技术员工均做到持职业资格证上岗。中级工水平以上人员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水平以上人员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其中技师以上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4%以上。其中,中级工水平以上人员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高级技工水平以上人员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6%以上,初步形成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集团规定,从现在开始,公司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的脱产学习。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员工,培训费由所在单位统一缴纳,初级工的鉴定费由所在单位报销,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费由所在单位报销50%。在此基础上,提高并兑现技术工人津贴待遇。在原有的技术工人津贴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技术工人月度津贴数额。津贴标准分别为中级工50元∕月、高级工100元∕月、技师200元∕月、高级技师300元∕月。与此同时,在各劳动组织实行设置技师和高级技师职务岗位制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的作用。各单位要根据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设置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职务岗位,并实行评聘分开。具体设置数量为:技师职务职数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高级技师的职务职数占技师总数的20%。同时,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建立首席技师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拔尖人才的待遇,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市级、省级首席技师选拔。

每半年对各单位整体培训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和奖惩,维护考试考核的严肃性和正规性。要严格培训奖惩制度。对各类培训计划按规定应该提报而未提报,每少报或漏报一人次,罚该单位1000元;对按规定应参加培训而未参加培训的,每人次罚该单位元;对在培训过程中擅自旷课的,每人次罚该单位500元。

对各类竞赛、培训工作会议及其它活动没有按领导和培训主管部门要求的人员参加的,每缺少一人次罚该单位1000元;对公司领导和培训部门安排的工作没有按要求按时完成的,每项次罚该单位1000元。通过硬性的规定,克服了企业以工作忙、抽不人参加培训的问题,靠制度约束,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理实一体化 新教师 岗前培训模式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的重要性

理实一体化岗前校内培训模式通过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方式的选择,体现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口相结合、学习与展示相结合、听与做相结合的特点,以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特殊职业要求为切入点,将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培训全过程,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

(一)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理实一体化岗前校内培训模式能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理论修养和组织管理教学的技能技巧。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目的有三:一是使新教师在短期内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更好地进入角色奠定基础;二是使新教师通过专业化的培训了解高职教育,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缩短成长期,从入口提升整体素质;三是使新教师尽快、全面地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等,为新教师融入学校、服务学校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发挥了三种作用:一是动手、动口、动脑的互动学习模式提高了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二是多媒体教学、实地现场教学的灵活运用促进了受训者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三是成功体验、大赛展示的培训组织模式为受训者搭建了展示自我、互学互促的平台,调动了全体培训学员的学习激情和热情,提高了培训质量。

(三)有利于新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岗前校内培训模式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培训课程的整体安排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培训效果的评价过程中,使新教师从培训的表象到内涵都能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新教师职业生涯的确定、专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实施“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的途径

(一)“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设计

1.培训内容是培训方案的基本要素。培训内容的设计要多元化,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还有成果汇报。培训内容的选择,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包括师资、资源等软硬件优势设计在培训方案中;二要实现多样化、模块化。例如,针对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笔者所在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发设计了职业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学校发展史、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办学特色、职业技能、参观考察、成果展示十个培训模块。具体实施时各模块交叉进行,“理实一体化”的培训内容由远至近,由表至里,由外部到内涵,由管理到教育教学,由互动式讲座到操作练习,由参观考察到成果展示,由个体训练到团队合作。

2.培训教师是培训方案的核心要素。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要把握三个要素。第一要素:学校各级领导要参与新教师培训,一是体现对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二是他们能宏观把握学校办学和各部门工作的核心和要点,能凝练出有一定高度和概括性的规律性内容,能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精髓传承给新教师,使新教师能尽快熟悉学校、了解学校、融入学校,这一要素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第二要素: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的主要领导要参与新教师培训,他们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熟悉学校各种管理职能、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他们对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工作有着现实和前瞻的思考。这一要素既要有理论讲授,还要有动手实践体验。第三要素:学校各级教学名师及各专业带头人要参与新教师培训,这两类教师群体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他们在向新教师传授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向新教师展示了学校优秀教师团队的风采,这一要素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

3.培训环境是培训方案的关键要素。培训环境主要包括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就培训时间而言,目前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培训,即利用每天中午或下午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开展培训;二是利用寒暑假封闭式集中培训。前者因选择在工作的休息时段进行,新教师因日常工作较繁杂,这个时段处于比较疲劳的状态,有时还要处理一些急事、难事,因此,培训效果不是最佳。后者因在假期进行,能保证培训期间无干扰、培训教师能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培训中去,能确保培训的高质量,所以是现在高职院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首选时间。关于培训地点,目前多选择三种场所:一是会议室;二是教室或展示室;三是实训车间或素质拓展基地。培训地点要为培训内容服务,要营造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要有助于理论学习、实践体验、能力培养,要成为“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平台和载体。

(二)“理实一体化”培训方式的选择

1.理论讲座是基本培训方式。理论讲座是目前高职院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的常见也是首选培训方式,我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中的职业教育模块、学校发展史模块、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模块、师德师风教育模块、专业理论版块的培训均采取理论讲座的方式进行。但是,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的理论讲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我讲你听式的理论传授,而是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互动式、研讨式的圆桌授课形式,课前授课教师下发学习资料,预留思考题,新教师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授课教师采取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引导新教师逐步掌握应知应会应做的内容,也潜移默化地将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技能传授给新教师,理论讲座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知识传授。

2.实践训练是必选培训方式。实践训练是高职院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不可缺失的培训方式,缺少了这种培训方式就无法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对进入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培养应以实践动手能力、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我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中的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均采取实践训练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模块以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中心,通过授课教师言传身教的讲解、实操,新教师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练习,使新教师熟悉各专业核心技能要领;职业技能模块以教学基本功为中心,通过教学名师的讲解、示范,新教师的模仿、练习,使新教师掌握教学基本能力。

3.技能展示是特色培训方式。技能展示是我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的特色培训方式,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检验培训效果和质量,培训工作形成闭环。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考核,这种培训效果检验方式以能力展示为主。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技能展示培训方式调动了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新教师岗位胜任能力。我校的技能展示培训方式主要采取“任务驱动、赛项评价”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模块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检验,技能模块训练结束后,新教师要完成培训教师布置的与该专业技能相关的实践任务,如电路焊接等实践任务。职业技能培训模块采取“赛项评价”的方式进行检验,职业技能模块训练结束后,新教师要参加观摩课大赛、教案设计大赛、说课大赛,通过大赛展示教学基本能力。技能展示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过程,更是验证培训组织部门培训质量的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