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特点 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对信息技术(或现代管理)的依赖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这两个维度考虑。现代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业态、业务模式、竞争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不同阶段,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是不同的,所以判断一个服务业是否为“现代服务业”,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应用程度的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将不断扩大。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率,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发达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还在制订各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持续强化本国的优势。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得到高度重视,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在思想观念、市场需求、政策体系、制度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一)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在持续增长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服务业一直处于增长过程,在20世纪中后期的发达国家中已占了60%以上,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进入“服务经济”的同时,传统服务业不断被高新技术改造而实现优化升级,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正成为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产业的发展开始由“服务经济”进入“现代服务经济”。

(二)生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业内部,通信、金融保险、物流、信息、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专业与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迅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占到服务业的50%以上,成为支柱产业,在其产业技术和整体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未来,工农业和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所提供的需求,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技术保障,规模经济的动力使得生产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

依靠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等一批具有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新增长点。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学习、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不仅本身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也能推动多种增值服务的发展,其间接服务销售额及延伸产品销售额是其本身销售额的10倍左右。

(四)带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生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制造业日益融合、共同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体现了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融合并进一步增强的特点。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活动,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呈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革新驱动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不断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国内市场空间扩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战略重点。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吸引服务外资方面已经领先一步,国际上针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壁垒不断增多,体制和机制约束带来的挑战,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基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把握主要的着力方向。

篇2

【论文关键词】仓储;服务特征;全球服务营销战略

1引言

随着服务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而仓储业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仓储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和调控中心,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促进世界经济流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也面I临着“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对于还未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仓储企业而言,不但对服务全球化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而且对仓储服务的基本特征尚缺乏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设计出适合自身服务特征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了。因此,为了解决中国仓储企业所面I临的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将对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在明晰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制约中国仓储企业全球营销的瓶颈因素,进而制定出符合中国仓储企业特点和需要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

2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实证研究

由于仓储企业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其服务特征,本文将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1服务特征内涵的理论界定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如Zeithaml等(1985,2008),Lovelock(2001)、Fitzsimmons(1998)和Bouquet(2oo4)等的研究,本文归纳出了服务所具有的七个本质特征,现将其内涵及表现总结如下。

(1)无形性。服务是无形的活动。尽管服务经常包括有形的因素(如在旅馆的床上睡觉,在医诊所清洗牙齿,或者修理坏的设备),但是服务活动本身基本上是无形的。因为服务是一种行为表现而不是事物,它们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被看见,感受到,品尝到或是触摸到。由于这种特性,顾客风险的感知会增加,对服务质量难以评估目。由于无形性,服务不能受到专利权的保护,不易于展示或传达,并且很难定价翻。

(2)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在于大多数服务中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这种不可分离性是区分许多服务和实物产品的重要特征。由于服务通常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因而不易进行大规模生产。

(3)异质性。服务的异质性是指没有两种服务是完全一样的,其原因在于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而人的素质与技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提供的服务其服务质量和效果难以完全相同。进一步讲,即使是同一个人提供同样的服务,但因时间、地点、环境与心态不同,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服务的这种异质性使服务的投入和产出更难

(4)易逝性。易逝性的意思是通常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必须被消费,否则将会失去。例如,飞机上的空座位、医院或旅馆里的空房间等,如不使用将会永远失去。因为服务是一种服务或操作,而不是顾客可以持有的一种有形物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服务在生产结束后就已经被消费或逝去了,不能被储存。

(5)顾客参与服务过程。顾客参与服务过程是指在许多服务中,顾客必须或者希望参加服务的生产。顾客可以采用自我服务的形式参与服务过程,如从ATM机上提款,在某些环境中也可以采用和服务人员合作的方式参与服务过程,如在理发店、旅馆、大学或医院等。

(6)劳动密集性。Bouquet等(2004)认为许多服务是劳动密集性或以人为中心的。Erramilli和Rao(1993)指出,典型服务的生产和传递依赖于劳动或人员的高密集性,即依赖于公司员工的技能,才干和知识,而这些是不易被移植到不同的组织或社会群体中去的。Fitzsimmons等(1998)也指出对大多数服务组织而言,劳动是决定组织效力的关键资源,因为员工的技能,教育或专门知识的显著差异会使服务的绩效显著不同。

(7)分销渠道可电子化。Lovelock(2001)指出服务有与实物产品不同的分销渠道‘;服务的无形性使得服务公司可以利用电子分销渠道进行服务传递(如广播或电子转账)。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任何基于信息的服务要素都具有即时向世界各地传送的潜力。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服务的这七个本质特征分别从服务的内涵、服务的质量、服务生产、服务传递和分销渠道等方面阐释了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营销的不同之处,它们是对服务特征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下面本文将发展出测度这七个特征的量表,并以中国仓储企业为样本,来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获得对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深刻认识。

2.2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量表开发。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度中国仓储企业在服务七个特征上的表现程度。在问项设计上,本研究首先根据前人的研究文献来初步设计问卷的测量指标。其中,无形性的问项主要借用Lievens等(2oo0)、Cloninger(2004)和Sung—EuiCho(2003)等学者的研究,异质性的问项主要来源于Lievens等(20oo)、Cunningham等(2002)的研究,易逝性的问项主要采用了Lievens等(20oo)的指标,劳动密集性的问项是根据Silvestro等(1992)的定义开发出来的,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的问项来源于Sung—EuiCho(2003,2005)的研究设计制作而成,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性的问项借鉴了Lievens等(2000)、Er—ramilli(2003)和c lBouquet等(2oo4)的研究,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问项主要基于Stell等(1996)和Cunninghaln等(2002)的研究。

本研究对量表中借鉴自英文文献的问项,均进行了双向翻译检验,即首先将问项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回译成英文,以确保其语义的一致性,对语义有分歧的问项,则由相关学者、专家进行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在参考他人研究中的量表进行问项设计时,并没有机械照搬,而是结合本研究背景、目的,并通过专家访谈法征询相关学者的意见,同时考虑到文化背景差异,对相关问项进行了修改。然后,为了确保问项能为调查对象所正确理解,在量表设计时还征求了部分调研对象的意见。最终形成的量表共包括7个变量,52个问项。问卷中所有问项均采用里克特7分量表,…1’表示“完全反对”,“7”表示“完全同意”。

(2)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法。由于本研究是为中国仓储企业设计全球服务营销战略,因此我们选择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以及从权威名录机构购买的《中国大中型外资企业名录》中的仓储企业作为基本抽样框,因为在中国的外资仓储企业更能兼具中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特点,有利于我们对全球服务营销战略的研究。我们将营业收入行业排行前50名的企业确定为调查对象。

为了保证调研质量,在正式调研之前,我们对调研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问卷内容、调研礼仪、调研技巧等。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我们采用邮寄调研、Email调研和电话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向调研对象邮寄附有回程邮票的调查问卷,15天之后采用电话的方式进行提醒,对没有收到问卷的调研对象补寄问卷,或补发Email调查问卷,对不愿意邮寄回程问卷或Email回复的调研对象,则在征得对方同意后采用电话调研方式。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6份。

2.3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

本研究数据分析的步骤:(1)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l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编码和录入形成最初的SPSS数据文件;(2)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七个服务特征及其观测变量(各问项)进行信度检验,剔除信度较低的问项,形成新的数据文件。(3)用统计软件SPSS15.0计算样本企业七个服务特征的均值、标准差和方差。

(1)信度检验。我们首先对问卷中各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即计算其Cronbach’sa系数。对同时满足下列两项条件的问项剔除: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小于0.4;剔除后Cronbach’Sa系数显著增加。经检验,除劳动密集性之外其他各项指标的Cron—bach’sOt系数均大于0.7,信度较好。根据SPSS15.0软件的统计结果,我们对各变量的问项进行调整。具体的调整如下,涉及4个问项。①异质性中服务人员决策权限问项的相关系数为0.21,其值较小,将此问项删去,删去后异质性的Cronbach’sa系数增加到0.898。②劳动密集性的Cronbach’s-0.606,其值较小,根据软件分析结果,原因是信息技术依赖程度相关系数较低为0.05,故将此问项删去,删去此项目后,劳动密集性的Cronbach’sd=O.706>0.7。③顾客参与服务过程中的服务需要频率,服务产生的物质享受两问项的相关系数较低分别为0.121,0.176,所以删去,删去后经计算Cronbach’sd=O.886。通过上述调整,各指标信度都达到要求,即CronbachSOt系数全部大于0.7,量表信度很好。调整后各变量的Cronbach’s系数见表1。

(2)服务特征数据分析。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仓储企业在服务特征的表现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①仓储服务的无形性程度中等。原因主要有:第一,企业提供的仓储服务首先需要有仓储的空间,如库房、容器、场地等,其次,仓储作业需要借助运输、装卸和分拣设备,如液压叉车、起重机、分拣线、货架、搬运车辆和托盘等。因此,就这方面来讲,其服务的有形性成分较高。第二,企业对客户货物摆放位置的设计,货物存放信息记录和处理,存储货物温度湿度的控制,货物取放线路的安排,货物出入库时间和顺序的计划,分拣作业设计以及客户所存储货物的信息查询和数据交换等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又具有较高的无形性特征。所以,综合来看,仓储企业提供的服务既有有形的成分也有无形性的内容,其整体无形性水平中等。

②仓储服务是易逝。其原因是显然的,如果一个仓库或仓库中的一个货位空置一天,没有货物储存,那么这个仓储企业一个仓库或一个货位上当天的服务能力就浪费掉了。目前,中国仓储设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闲置问题。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物流园区平均空置率已达60%左右,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继续把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为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有300多家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③劳动密集性较高。从数据来看,仓储服务是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这主要是由仓储作业的特点决定的。仓储作业主要包括装卸、搬运、出入库手续办理,货物养护,打码、包装及分拣等环节,因此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目前,我国仓储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储运企业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不少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人抬肩扛,工作效率低。调查显示:目前90%的仓储运输型物流企业物还是处在人力运作为主,工具还多为叉车、平板拖车等。

④服务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程度低。这是由仓储服务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因为仓储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货物的储存、保管、中转、养护、包装和简单的加工等,因此这种服务必然涉及许多实体因素,如库房、场地、容器、车辆等设施和工具。这就使仓储服务的核心服务不能电子化或数字化,也使实体交易场所成为必需的。

⑤服务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程度较低。换句话说,是可分离性较高。其原因主要在于仓储企业主要的服务作业对象是客户的货物,因此,仓储企业在进行服务作业和生产时,并没有与顾客直接接触,顾客的消费也只是在货物出库后。在一般情况下,仓储企业可以对类似的货物进行集中存放和养护等服务作业,这样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随着仓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对货物的存储情况和中转等信息进行查询,而不必进行实地考察。

⑥服务过程中顾客的参与程度较低。这也主要是由仓储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客户的货物决定的。首先,仓储企业除了与顾客签订合同和办理货物的交接手续之外,与顾客进行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和次数极少,在进行仓储服务作业时,顾客基本上被排除在外,因此顾客对仓储服务过程的影响程度也是很低的。其次,对于特定的货物而言,仓储服务的内容和作业程序都是有标准的和既定的,并且对顾客而言仓储货物是经常要进行的活动,许多手续都是熟悉和例行的,因此,顾客对服务内容和质量的考虑不会很多,关注度也不会很高。

3中国仓储企业的全球化潜力分析

中国仓储企业所具有的六个显著特征必然会对其全球化潜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一,仓储服务无形性程度中等、劳动密集性较高、易逝性较高和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程度低的特点会使仓储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体来讲,仓储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购置土地、建设仓库、添置各种必须的设备,其次要雇佣大量的服务人员,这就对该类型的服务企业的投融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势必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同时,由于这类企业的服务基本上不能进行在线传递,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服务设施所能服务的市场范围,因此该类企业必须把服务设施建设在接近用户的地方。为了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就必须建立更多的服务设施,这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投人和成本。另外,由于仓储服务是易逝的,企业难以平衡服务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往往会使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出现闲置的情况,这将形成服务资源浪费,降低其盈利能力,增加跨国经营的风险。

第二,仓储服务不可分离性和顾客参与程度较低的特点会对其全球化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服务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性较低,即可分离性较高有利于企业进行集中化生产,提高服务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程度较低可以提高企业对服务质量的控制程度,增加所提供服务的一致性,提高其感知服务质量,从而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质量管理成本,还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获取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积极影响是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经营为前提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晰了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和全球化潜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设计出中国仓储企业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

4中国仓储企业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设计

我们设计中国仓储企业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的基本指导原则是:(1)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和思维视角先行的原则,即我国仓储企业要先树立起在全球化环境下思考和处理营销问题的理念。(2)渐进式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基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的考虑,另一方面基于我国仓储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的考虑,我国仓储企业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国外跨国公司现在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水平,需要先实现个别职能和营销组合部分要素的全球化和标准化,然后才能考虑实现所有职能、营销组合所有要素及营销管理过程的全球化和标准化。

(1)树立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和思维视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趋势和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和挑战。因此,虽未走出国门,但中国仓储企业必须要用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必须要树立起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否则就无法面对全球化竞争,难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2)采用合资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这主要是基于中国仓储企业规模偏小,资金缺乏,没有跨国经营经验的现实,和仓储企业需要较高的前期投人的要求的考虑。通过合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解决中国仓储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降低进入门槛。第二,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学习国外合作伙伴先进的管理模式、仓储技术,快速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第三,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利用国外合作伙伴的营销渠道,分享其客户资源,从而能迅速打开市场。第四,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借机培养自己的跨国经营人才。第五,通过合资可以有效地分担跨国经营的风险。

(3)选择跟随客户的目标市场战略。即跟随客户发展走向国外市场,客户到哪里企业就跟到哪里。这是中国仓储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首先中国仓储企业与国外全球化的跨国企业相比,无论在资金实力、国际经验、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无法在同一水平上竞技;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行业如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如海尔、华为等,这些企业许多是中国仓储企业在国内的老客户,与国外仓储企业相比中国仓储企业更了解这些客户的需求,而且在文化上和人际关系上具有国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国仓储企业应基于与这些客户建立的长期的、良好的关系,进一步深入了解客户的新需求,跟随它们到国外市场上发展,满足它们在国外市场的仓储需求,从而实现自己走出去并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实现部分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就目前中国仓储企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要实现营销组合要素的全面标准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根据样本企业的服务特征,结合中国仓储企业要首先实现的走出去的目标,本研究建议中国仓储企业当前应重点实现两个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一是实现仓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仓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主要涉及仓储服务基础设施和仓储作业流程两个方面的标准化。目前我国实行的《通用仓库等级》、《仓储服务质量要求》两项国家标准会对仓储企业服务产品标准化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这两项标准仅涉及了服务产品标准化的部分内容,离全面实现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如《通用仓库等级》中没有对危险品,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储运的专业仓储等级评定的标准,特别是这两项标准中没形成对仓储服务作业流程的标准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仓储业标准体系并使之与国际水准接轨,是实现仓储服务产品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急。二是实现仓储服务人员的标准化。首先要依据《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国家标准,对仓储职业经理人与仓管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全面提高仓储从业人员的素质。其次,要依据《仓储服务质量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对仓储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全面提高仓储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仓储服务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化经验和能力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实现仓储企业人才的国际化。

篇3

关键词: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期刊部;信息;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竞争力是高校两个重要任务[1]。办学特色靠特色专业体现,是评估本科教学水平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建设重点学科是提升高校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这两项是我校"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步入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重要特征[2]。图书馆根据我校"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围绕石油化工特色办学,支持石油化工类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计划。许多高校图书馆在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方面提供了大量宏观性的经验,但就地方高校图书馆期刊部如何围绕特色办学,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具体思考和做法则鲜见报道。作者根据在图书馆期刊部的工作实践,从期刊部参与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如何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1 期刊部参与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有特色的期刊服务是地方高校建设重点学科,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教学团队和学科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也需要具有全面支撑能力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任何一个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能够从众多专业和学科中脱颖而出,都离不开作为推动和支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学术成果不断创新的基础--信息资源,当前主要体现在期刊信息资源。

期刊部应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加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建设富有石油化工特色的期刊信息资源体系,不断丰富原有的特色馆藏资源,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应把本校长期办学形成的石油化工特色馆藏的中外文期刊、与石化高校和企业交换的技术情报资料、师生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成果、设计图纸等资料进行整理,为石油化工重点学科重点配置信息资源,保证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研究和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相关课题的发展动态和研究信息,正确选择课题,确定主攻方向,从而推动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而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期刊部及时提供信息支持,这也反过来促进期刊部的发展。

2 求真务实,主动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2.1充分了解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对期刊信息资源服务的基本要求

期刊部要参与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要在信息服务方面体现出面向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以我校为例,"石化装备故障诊断"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石油化工过程故障诊断与信息控制" 两个为省级高校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化学工艺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四个学科为申硕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三个专业为国家、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在期刊订阅及其它信息采集过程中,期刊部对这些事关石油化工特色办学和石油化工重点学科群的建设发展要有预见性、前瞻性,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科研动态和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要经常与特色专业负责人、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等沟通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明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方法。

2.2 主动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

(1)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确立期刊部的特色信息资源

根据我校"建设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2],期刊部应努力建设和学校的特色办学、学科体系相适应的以理工为主,兼顾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信息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期刊信息资源体系。

在特色信息资源的构建中,就必须对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对所涉及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信息采购,多方面听取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的建议与意见,甚至不定期召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团队、专业团队座谈会,以他们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用定订定藏,确定石油化工特色信息的订购和收藏重点、范围及发展方向。在做好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的信息需求,确立特色信息的采购原则、重点、方向、方法、步骤等,制定以石油化工特色信息为主的采购计划。尤其是要加强石油化工特色原始资料的征订,对年鉴、核心期刊等连续出版物必须收集齐全,保证其系统性和权威性,使特色办学信息资源在同类高校中占优势地位,成为区别于其它高校图书馆的独特资源。

(2)围绕办学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有重点地协调配置相关外文期刊

外文期刊能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是特色专业跟踪国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要根据图书馆采购外文书刊的情况,结合各特色(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的建设发展方向,有重点地协调配置相关外文期刊。在1000多种期刊中,涉及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外文期刊数目的比重逐年增大,从而满足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重点学科建设团队对国内外信息日益增加的需求。

(3)广泛收集信息进行深加工,主动做好信息报道服务

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用户的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多,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大。在他们当中,校领导、二级院院长、系部主任和中老年专家教授占很大比例。这部分用户因平时行政和业务工作繁忙,到馆次数和时间较少。期刊部应利用自己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将比较分散零乱,而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信息用户又比较关心的教学动态、科研信息(如教改发展、评估信息、最新专业刊物目次、各种学术会议信息、会议论文、同行专家研究成果、国内外学科研究动态、同行专家的学术报告等)进行广泛搜集,分类筛选,专题整理,并通过多种有效渠道(导航平台、新期刊简介、新信息)提供给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和重点学科建设团队,主动向他们通报新到馆的中外文期刊信息,定期提供世界三大科技核心期刊和某专业学科核心期刊的现刊目次。

(4)主动与石化企业技术资料室建立合作关系,特色信息共享互惠

我校从2009年以来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多项校企合作协议,特别是与国有特大型企业茂名石化公司签订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协议[3],希望通过"无障碍"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

茂名石化公司技术资料室收藏的期刊,除了部分是公开出版的中外权威刊物外,更大一部分是企业系统内各单位(如中石化属下各地的分公司)主办的内部刊物,如《石化技术》、《石油商技》、《炼油》等。这些刊物都是报道企业生产技术应用情况,针对性强,工业数据最真实,只要是在工业条件范围内,重现性好,最具借鉴参考价值。此外,企业技术资料室还收集了众多国外专题技术会议的论文集、专题技术调研报告或新标准、新专利等,如每年的NPRA Meeting(美国的石油学会年会论文集)、ASTM(美国机械工程材料学会标准)等。这些资料都是非常有用和非常新的。企业收藏期刊以技术工程信息为主,反映的是应用技术成功运用的最新成果,解决生产问题,推动应用技术进步。但受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防止同行企业恶意竞争,企业收藏的期刊信息一般不对外开放,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不对外借出任何资料。

企业资料室的技术情报信息对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不言自明。这些技术信息对我校专业教师科学选题、技术开发服务也可提供宝贵的情报信息源;对我校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我们应主动与石化企业技术资料室建立合作关系,做到特色信息共享互惠。

(5)主动收集与特色办学、重点学科相关的灰色信息

期刊部应主动、广泛收集与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灰色信息"。"灰色信息"是指一些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而非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主要有预印本、会议录、产品样本、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内部刊物等类型,其中绝大多数反映的是这些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动态,对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6)与技术部合作建设石油化工特色信息数据库

与图书馆技术部合作,将本馆的中外文科技期刊目次数据库、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办学学者文库、各种专利及技术成果等构建石油化工特色数据库,以满足特色办学相关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信息需求,让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找到相关的科研信息。请求技术部支持,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特色专业站点导航"、"重点学科站点导航"栏目,介绍与我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外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等信息。

3期刊部在为特色办学和学科建设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提高期刊部人员的业务素质

国外高校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位置相当重要,但国内高校往往把图书馆作为教辅单位。近几年进入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相当部分是跟随引进人才进来的配偶家属,还有相当部分是临时工,期刊部情况也如此。而期刊部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期刊部的工作质量。在为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时,需要对学校的各个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历史、现状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还要掌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目标、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目前,期刊部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要提高期刊部人员的综合素质难度较大。首先是领导者要高瞻远瞩,有胆有识,敢于在人事制度上大动手术。对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年龄、资历、性别、专业、知识结构要科学安排,使其各得其位,各尽其能,宁缺勿滥,不可乱塞滥充。其次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对现有人员要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再次是设立特色专业联系人或学科馆员的兼职管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特色专业联系人或学科馆员采用岗位培训、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4]。

3.2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并重发展

过去期刊部都是纸质期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数字期刊、特别是网络期刊以其检索方便、占据空间小等诸多优越性飞速发展。目前高校图书馆界正掀起一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热潮,数字资源的优越性被片面地夸大,似乎建了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传统资源就可以不要了。《规程》的第10条规定:"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 [5],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就要到来之际,《规程》的这个规定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却是必要的。原因在于:以文字印刷在纸张上的期刊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难以胜数的革新发展,已建立起完善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已在同时代读者中取得认可,社会对它的真实性、权威性已深信无疑[6];纸质期刊购买和保存的成本低廉;购买后经过简单加工,往架子上一放,即可提供给读者利用,无需增加任何额外的投入;纸质期刊无须特别的阅读设备,使用成本低廉;纸质期刊的数字化技术成熟,成本也不高,一旦需要可随时进行;尽早掌握信息非常重要,纸质期刊与读者见面要比数字期刊大约要早半年,对于申请发明专利或申报科技成果查新,往往成败就在一两天之间[8]。因此,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中,期刊部的信息资源建设对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要并重发展、相互补充。

3.3拓宽采集信息渠道,丰富期刊部的信息资源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期刊出版发行事业的迅猛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期刊出版发行体制,使多年来形成的期刊订阅邮寄的原则及采购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校期刊订购虽然采用了招投标制度,但由于地处偏僻,订阅采集渠道仍较为单一,以致部分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所需的期刊信息经常采集不到,造成特色专业、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保障率不高,进而影响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

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说期刊部在采集信息资源时既要采集期刊等正式出版物,又要采集预印本、会议录、科技报告和内部刊物等非正式出版物;既要采集中文方面的信息,又要采集外文方面的信息。要全面订阅、收藏特色办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仅靠新华书店或个体书商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拓展原有的采集渠道,例如,通过公开发行的新书目进行订购;直接与专业期刊编辑部联系,并向它们订购或索取,包括补齐以往由于各种原因缺失的期刊; 定期从网上浏览北京图书馆和国内同类型重点大学图书馆的书目,寻找有关新的中外文期刊出版信息,并向相关出版单位订购;直接从网上采购;与本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负责人保持联系,了解该专业、学科科技信息的最新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订阅和收藏。此外,利用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建立的战略联盟,通过学校图书馆与企业技术处建立馆企合作,开展石油化工技术信息的资源共享,无偿或有偿使用。

3.4全面采集各类信息,保障落实外文期刊

经费不足是所有部门的共同困难,偏又遇上中、外文期刊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一般的外文科技期刊价格已涨到1500~2000元/(年册)。使外文期刊的订阅受到影响,一些重点学科的外文期刊、国际新标准(或规范)、会议资料等必需的信息因经费原因时订时停,使得馆藏缺乏特色和连续性,大大影响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

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掌握国外最新科技动态,了解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只有加大外文期刊的订阅收藏力度,才能满足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外文信息的收藏是否齐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外文期刊信息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与国内期刊登载的论文相比,它每篇文章的篇幅要长四分之一以上)、参考价值高等特点,是最新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应该努力争取图书馆多安排经费订阅外文期刊外,还要积极发动各特色专业、重点学科负责人以及教授博士们,通过他们与外界联系,争取国外学术机构免费赠阅(如颇有影响力的烃加工、油气等期刊都可以免费索取),从而保障落实订阅收藏外文期刊的任务。

4结语

综上所述,期刊部作为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部分,必须按照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围绕学校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两大主题开展各项工作。只要明确期刊部参与特色办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理顺关系,并主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就一定大有文章可做。尽管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但通过提高我们期刊部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自身工作的不懈努力,完全可以提高图书馆期刊部在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Z].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Z].2011年12月31日

[3]茂名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前身).茂名学院与茂名石化公司产学研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Z].广东教育,2009年6月2日

[4]赖道秀. 创新高校期刊工作积极为教学科研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0):173-174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稿)[Z]. 2002年2月21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稿)[Z]. 2002年2月21日

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62-02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产生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的出现,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领导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几大特点:一是品牌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标志;二是应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三是创新与创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驱动力;四是分工更具专业化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五是产业集群化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六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兴领域。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双向开放战略。

一、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一)品牌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标志

企业品牌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在地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是否具有或者需要良好的企业品牌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区别之一。没有品牌的服务企业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点在国内外的实践中都得到了证实。

在国内发展初具规模的国美、苏宁、华润万家等卖场或超市,正是由于具有了强大的品牌效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而这一点也正是其与传统零售行业的重要区别所在。虽然零售业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但是由于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辅之以现代科学技术,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典范。

(二)应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为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经营效率,国内各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都开始大量引入信息技术。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为例,作为集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和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于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在ERP被引进我国之后,大多数国内企业包括许多中小企业都开始应用这种能够带来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信息技术。这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成长,也促使了一批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转变。

(三)创新与创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观念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品牌创新等,几乎所有的服务业甚至所有行业都需要有创造性,创新与创意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企业的实践表明,凡是在创新方面走在前面的,往往带来的是经营业绩的迅速提升。

(四)产业集群化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的研究表明,产业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空间集中的趋势。资源要素在地理上的聚集可以获得集群的竞争优势,而现代服务业的集群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繁荣。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优势,就在于产业集群的示范作用对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所带来的吸引效应,使集群内企业更容易、快捷和节约地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企业间分工协作所产生的资源互补以及企业业务外包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益的提高,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 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服务业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服务业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抓住了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就把握了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

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价格机制又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所以,要理顺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和定价机制,特别要善于运用价格机制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尽快实行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方面平等的价格政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还要加强对服务价格的管理,加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服务业价格分类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是服务业现代化和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而技术创新又源自于研发投入。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服务业领域研发费用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了“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劳动生产率”的传统态势。此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创新了更多的服务领域、业态和模式,既使得服务业越来越个性化,更增强了服务业的可及性。

(二) 融合发展战略

产业间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产业是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的。但是,集聚发展要切忌陷入“为集聚而集聚”的道路上去。集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走集聚发展的道路要避免从空间上将一系列看似关联的企业集中到一起,实现了企业积聚,但是各个企业之间并没有相互联系,没有产生协同效应。真正的集聚发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走集聚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形聚而神不聚”。走集聚发展道路,首先是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不要拉郎配。其次,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如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充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等。

(三)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明确不同区域的服务功能定位

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不同区域的服务功能定位和服务业发展重点。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积极支持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人才开发,加强国际通道和国际口岸建设,着力推动西部服务业发展尽快上一个新水平。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依托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以服务业积极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生产业与工业的融合,推进工业向设计研发、工程承包、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拓展服务业领域,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东部地区服务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发挥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推进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水平,率先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服务业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的服务业知名企业,推动服务业国际化和攀升全球价值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健全区域服务业协调互动机制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服务层次、加强薄弱环节的原则,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深化区域服务业合作,通过健全服务业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区开展服务要素全方位合作,健全互助机制、倡导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和产业转移长效机制,加强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和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等措施,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良性互动、统一有序、各具特色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

(四) 双向开放战略

加入WTO 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已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 个服务大类中的 10 个,涉及总共 160 个小类中的100 个。其中,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分销等新兴服务部门均已向外资开放。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注意我国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应该是一个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积极有序和梯度开放的策略。服务业对外开放,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服务业“引进来”的重点应该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这是因为,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最缺乏的就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我国目前既有的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都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服务业体制机制都比较僵化,效率普遍较低。如果着力引进金融、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专业服务等高端、新兴服务业,那么既可以弥补我国这些领域的短板,也可以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国有服务业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业领域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灵活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个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梯度开放的过程。

我国现代服务业也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既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也需要政府通过签订税收协议、实行税收优惠、推进出口融资与保险服务,以及做好海外投资环境评估、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维权等工作,力推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王述英,白雪洁,杜传忠.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务业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旭光(1973- ),男,江海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及专业教学工作。(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4-02

在市场经济中,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指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具有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不可储存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等特征。服务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包括咨询、营销、管理、旅游等行业,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中服务业专业是指我国高职院校中为服务行业培养人才的专业群。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为服务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在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上长期套用制造业专业人的培养模式,忽视了服务业的特点,从而无法适应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虽然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就业导向和双证书制度等一致性,但是两者也有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对象是人,而制造业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对象是物。职业对象的不同不仅决定着两者教育观念的不同,也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要求、办学模式的层次开发以及学习模式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教育观念上,制造业专业以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服务业专业以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服务业专业与制造业专业一样都需求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服务业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具备高水平的继续学习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在办学模式上,虽然制造业专业启动了校企合作,但大多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培训员工等较低层面上,而服务业专业则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学习模式上,虽然制造业专业进行了工学结合的改革,但由于企业追求利益的目标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悖,企业往往碍于关系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可提高学生技能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学生大多是在做重复性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使工学结合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而由于服务业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对象是人,服务业行业可以通过以老带新、言传身教等形式提供大量服务对象、岗位和机会给学生进行工学结合,而不必担心企业运行成本的增加,使服务业专业的工学结合的优势要大于制造业专业,具有很鲜明的可操作特征。

二、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顺应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快速崛起并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无论是要实现产业优化、还是要加快发展进程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业都将需要大量的同时具备高水平的服务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如果现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拘泥于传统,不能反映服务业深层次发展的需求,则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不能被市场所认可,也将影响服务产业的发展。只有在分析服务业人才职业特征、掌握服务业人才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不同于制造业专业,符合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服务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顺应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需要

制造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服务业专业则以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目标。职业素质不仅包括了熟练的职业技能,更由于服务专业职业对象是人的缘故而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在强调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强调加强培养学生博闻广学、融会贯通、敬业乐群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达到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果高职院校对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简单模仿、套用制造业的模式,将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离,使专业人才培养失去自身特色优势,成为制造业专业教育的翻版。在传统制造业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虽然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往往欠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尤其是不具备自我发展和提升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借鉴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只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培养方式。

(三)顺应完善服务业专业办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等通过和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以实现校、企、生三赢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通过引进企业、校企互动式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工学结合是与课堂学习不同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使学生未毕业就能获得工作经验,有助于早日融入社会。长期以来,制造业专业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创新,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型制造业人才,为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由于制造业的行业特点,使得校企合作在捐助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和培训员工等较低层面上即可运行,而很少涉及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等深层面。同时,由于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主,而工学结合的学生显然达不到熟练工人的操作水平,从而会大大增加制造行业企业的成本负担,导致企业兴致不高,致使工学结合形式化。这就迫使服务业专业必须面对当前工学结合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培养特点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新模式。

三、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服务业专业的状况,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咨询、营销、管理、旅游、物流、金额保险等服务业专业积极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出了符合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找准定位,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一)“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123”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个导向,两个特色,三个结合,具体内容有以就业为导向,突显实践和提升两个特色,以校企结合推行办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推行学习模式改革,以双证结合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中,“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之一;两个特色是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三个结合是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就业导向的重要保障。

(二)“12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23”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双元制”等国际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顺应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完善服务业专业办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为创新点,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培养培训与引进相结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性地提出符合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与服务业企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重视突出实践特色和学历层次、创新能力的提升,构筑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平台。加强实践训练和注重学历层次、创新能力提升是本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特色,这将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构筑一个坚实而又广阔的平台。

3.突破传统制造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转变以往单一的学校只负责培训员工、送实习生到企业,企业只负责捐助设备、提供实习基地的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教师把企业当作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企业把学校当作员工继续教育的依托,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正式员工。可以将部分课程、论文答辩等移植到企业,从而实现校、企、生三赢,使本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改革制造业专业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存在的弊端。企业的目标在于追求利益,并没有义务承担培养学生的职责。如果学校只是把企业当作教学的第二课堂,而并没有考虑为企业带来利益,或降低成本的损耗,这种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成果。服务业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进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之前就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全真的实践训练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相关企业等进行顶岗实习,不但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还可以为企业增加效益,保证了这种学习模式的长效性。通过用人单位的真实工作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加工作经验,缩短岗位适应期,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5.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同步性。注重做实基础,强调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的重要地位,把职业资格教育提升到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利用本校省市级职业资格培训基地的优势,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注重融合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在进行培训时,注重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和职业资格证的超高通过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服务业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市场调查、专家咨询、信息反馈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业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以此建立了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中,除了常规的职业道德、外语等能力外,凸显了就业导向和服务业市场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如通过社会交际与口才、职业礼仪、市场营销等课程强调社会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注重学生自信心的重建、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信息检索等特色课程强调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等。以就业为导向分析服务业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各服务业专业学生具备了在咨询、营销、管理等服务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环节。基于理论知识教学的层次性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渐进性,将本专业的实践实训环节以阶梯性的形式呈现,主要由课内实训、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课程内实训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对其动手能力进行初期培养,具体的实训内容与主干专业课程相对应,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必备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随后进行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综合技能训练是根据服务业人员的工作内容,通过建立实训室,营造服务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对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式等停课实训,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实践活动,则是把课堂搬到服务场所,即利用校内社团、行业协会学会、校企合作平台,走进服务场所,为服务对象进行体现职业特点的常态化活动,是工学结合前的综合演练。

3.构建提升学历层次和创新能力的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视突出学历层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特色,是大学生能力素质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是自我发展、服务创新、超越和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根本条件。鉴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提升学历层次的需求,在培养计划中密切结合各服务业专业高考教育自学考试科目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制订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时兼顾自考的特点,同时鼓励同学们参加自考。“123”人才培养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学历层次,又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实力。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以大学生创新教育等课程为抓手,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着重让学生以个体和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将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与教师的项目相结合,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各专业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参加省职业技能比赛,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的学术文章等。通过此类活动,加强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设计和竞赛的主动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12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体现了服务业职业特点,改变了服务业专业长期套用制造业专业人的培养模式的现状,对顺应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和完善服务业专业办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晓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1994年出台的税制将营业税和增值税分立并行,规定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全部需要缴纳增值税,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需要缴纳营业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这种税制已经不在适用,显现出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已经发展起来,两税分立并行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同服务业一样,建筑业本身复杂多变,牵连颇多,增值税和营业税分立并行,使得建筑业各方面发展受限。因此,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实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的内在要求。实行营改增可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纳税制度,减轻企业因重复纳税而承受的税负,但是,任何改革在实行初期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对试点企业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建筑业和服务业,面对营改增,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必须根据本身特点作出适合自身的应对措施。

二、建筑行业与服务业的特点对比

建筑行业属于第二产业,而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两者发展的程度以及在市场经济中起的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建筑业与服务业会计核算有很大区别,需要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一)建筑行业的特点。1、资本密集性:建筑行业固定资产占很大比重,并且需要购入大量建筑材料,施工设备。2、劳务密集型。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因此会发生大量的人工成本。在近年劳务成本不断攀升的经济形势下,劳务成本也成为建筑业的一大负担。3、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各自占有一定比例。

(二)服务业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也由传统服务业发展到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以下特点:1、高集群性:服务业注重社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利用集群方式将企业和社会集合在一起,降低成本;2、高增殖性:服务业在运行过程知识会升值,而且各种服务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使得知识附加值增多,给企业带来更多价值;3、高素质:根据行业需要,我国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接收到专业的教育,专业技能强,而且在管理等其他方面表现较好;4、高人力成本:由于提供的服务大多是咨询、培训等,主要用人力资源去实现服务,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大。

三、营改增对建筑行业与服务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对比

如前所述,尽管建筑行业是第二产业,但是跟服务业一样,需要缴纳营业税。然而,因为两类行业各自独特的特点,以及对税负不同的反应,营改增对两种行业会计核算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的影响。1、会计核算难度大大增加,增值税项目大幅增加。在建筑业实施营改增之后,需要在会计核算中增加增值税,进项税,销项税以及进项税额转出三个明细科目。这极大地增加了建筑业的会计核算难度。2、在营改增之前,建筑行业需要缴纳的是营业税,营业税是价内税,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扣除,而在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需要交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是价外税,不能起到抵扣税款的作用,从而导致建筑企业应交的所得税增加,利润下降。

(二)营改增对服务业会计核算的影响。1、营改增前,服务业营业税的核算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基础纳税,税率5%。营改增之后,服务业以其收到的价款做含税收入,税率为6%,从而计算出需要缴纳的增值税进项税。流转税由营业税的“价内税”变成增值税的“价外税”,营业收入由含营业税在内的收入变为扣除增值税税款后的收入,如果服务价格不变,账面反映的营业收入金额会变小。在服务业没有取得任何进项税来抵扣的情况下,企业的税负会增加,而利润会下降。2、服务业因受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阶段,服务质量的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实行营改增时收入确认更为复杂,通常受主观作用影响较大。小规模纳税人从5%的营业税变为3%的增值税,税负减小,利润增加。

四、营改增存在的问题

1、对建筑企业而言,营改增之后,因增值税是价外税而无法起到抵税作用,建筑企业所得税费用增加,利润下降,这与营改增减少建筑行业税负的初衷相违背。2、营改增改变了服务行业原有模式,给企业的运营和经济效益增加了额外的压力,也给企业的利润收入方面增加了更多困难,而企业成本管理与人员管理的落后不能跟上政策的步伐,导致利润下降。

五、建筑业与服务业应对营改增的建议

(一)建筑业。1、合理选择供应商。建筑企业在小规模纳税人处购入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材料是不能抵扣进项税的。而持有购入原木原竹的农产品收购或者销售发票是可以按13%的税率抵扣的。应当注意选择供应商,以减轻税负。2、营改增之后,企业可以考虑更新设备,提高生产技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工成本,从而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利润。另一方面,更新设备产生的进项税可以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3、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营改增之前建筑企业交营业税,核算制度简单,而营改增之后,会计核算更加细致化,科目增多,核算方式复杂,给会计人员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服务业。1、加强税务筹划,合理利用优惠政策。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讲,要加强纳税筹划,合理利用优惠政策,开源节流。一方面,在选择供应商时,应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获得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减少企业自身纳税额度。在采购实施之前还需要对不同开票类型供应商给企业的实际价格进行比价,否则也存在着企业税负下降而成本却上升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和客户之间的协商谈判,对企业的服务价格进行一定幅度的提升,将税改带来的影响与客户共同分享,同时也可以利用“营改增”的优惠政策,寻求新的客户,拓宽客户资源。2、调整企业定价机制。“营改增”的实施,使得企业服务价格的制定发生了本质改变。为确保合理的利润所得,企业需要对服务价格重新制定,有可能引起客户的反对,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3、严格控制发票管理。较营业税而言,增值税发票管理更加严格,一旦出现违规违法现象,面对的刑罚也更加严重。根据“营改增”的相关税收政策要求,本企业的财务管理要进行一系列的自查和改进,完善发票内控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应对能力。

篇7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徐州 对策

一、引言

徐州人口众多、环境优越、交通枢纽作用显要,具有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优厚条件。2011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亿元,环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440.06亿元,环比增长14.5%,居江苏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徐州市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逐步发展,近年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功能格局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其他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加强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的实现,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与对策研究上,而对于类似徐州这样的省域边缘城市研究少之又少。如程大中(2005)研究强调了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魏巍、原毅军(2006)则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为对象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将区域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特质环境;李娟(2010)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化程度、产业化、城市化、优秀人才和国际化水平几个方面;毕秀晶(2010)以上海为例,通过绘制三维图,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及机理;刘斌(2012)则在分析上海生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提出其“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以徐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特征的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问题,试图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徐州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市场取向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如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都是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1、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动力

市场程度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徐州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有些领域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加上2011年徐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35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居民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与规模。

2、城市化滞后,缺乏需求基础

现代服务业集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2011年年徐州城市化率为53%,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徐州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水平。此外,徐州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服务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缺乏统筹规划和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也影响着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水平。

3、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

徐州长期以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徐州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制造业刺激生产需求未能更好地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

4、人力资本缺乏,科技落后

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与科技的支撑,而徐州相对于苏南、苏中的城市水平、地理位置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尽管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以上院校,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基础比较好,收入比较高的苏南城市,这些问题导致徐州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三、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与途径

结合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其次,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徐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再次,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四是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根据以上原则与途径,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结合各个产业特色,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多样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四、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策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要加强规划引导。徐州要安排一定的人力、财力,从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着重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六大现代服务业和七种集聚区基本形态,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楼宇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宽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城际列车和空港建设,形成立足本市、服务周边、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务服务体系。徐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无论是发展数量上还是区内企业的规模层次上,与苏南苏中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徐州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仅占全省总数的2.3%。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工业还有较大差距,亟需提高这方面的认识程度和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2、不断完善,扩大辐射

要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徐州要进一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如徐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加大自己对周边省份的辐射能力,发展物流及服务外包业,目前徐州已经具有徐州软件园、淮海综合物流基地、香山物流园与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等四个物流业集聚地。

3、政策倾斜,优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提升集聚区建设和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徐州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建设问题,连续多次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并与2011年3月出台《徐州市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集聚区建设给予优惠条件与政策倾斜,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4、吸引外资,科学发展

要强化招商引资。要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导向,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例如,徐州已经形成了6个初具规模的生产型集聚区,具体是邳州大蒜批发交易市场、丰县木业市场、新沂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睢宁科技创业园区、江苏盛联科技创业中心等。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No.11YJC7

90189);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No.CXLX12_0972);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No.12XSC-2-6);2012年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等: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3).

[2] 魏巍、原毅军:中国区域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篇8

面对未来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有利于其获取客户、带动业务发展、改善业务结构,是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首先,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拓展客户群、扩大业务量。浙江作为一个服务业大省,服务业企业数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大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市场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基础客户群。同时,由于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广泛深入的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客户和商业银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客户、广大的零售客户联系紧密,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加强和现代服务业客户的合作,将有力带动商业银行在其他产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其次,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有利于自身转型发展。随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资本约束趋紧等挑战的加剧,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在如此“紧环境”中,商业银行亟需找到一条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具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之路,而广阔的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提供了此种机遇。客观而言,现代服务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传统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异,客户业务需求类型多样。例如对于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等基础服务类项目,可能需要商业银行开拓收费权质押贷款等创新服务;对于“走出去”的服务企业,需要银行根据其产业特点提供境外上市、境外融资等服务;对于物流企业,往往需要银行提供以核心企业为担保的“1+N”模式的融资服务等。如此,现代服务业市场不仅为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服务发展提供了机会,更为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等全产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紧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大力拓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服务业客户,将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未来浙江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的重点领域

商业银行面向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经营转型是新形势下的战略考量,这要求商业银行结合自身经营转型需要和浙江经济发展特点,对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做出判断,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分行业来看,商业银行开拓浙江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的重点领域大致可作以下判断:

1.现代物流业。浙江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商贸区,是中国对外经济内引外联的结合点,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先天优势。目前,浙江省仓储、运输业务对外辐射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内辐射全国各省市,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省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制度。其中“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依托“四大国家战略”,浙江义乌商贸物流中心、舟山国际物流岛等大批物流产业集聚区得到迅猛发展。在浙江省商贸业发达的大背景和政府规划的推动下,可以预期未来浙江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商业银行可提供从融资到结算的整套产品服务,并可将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等物流金融业务,满足物流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综合化的金融产品需求。

2.电子商务业。电子商务业是浙江近年来发展最为瞩目的服务行业,已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力;以淘宝网、中国化工网、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慈溪E点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规模。2012年,浙江电子商务总交易规模超过万亿元,居全国首位,全省销售超亿元的网络零售企业近80家。浙江省政府已将电子商务作为战略产业重点推进,浙江省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实现电子商务跨越发展,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逐步将浙江打造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为浙江商业银行开展电商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可利用电商企业提供的客户信息开展以资金流、结算、信贷、支付为核心的业务合作,同时大力发展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的网络贷款、移动支付、消费金融、互动性网银等重点业务。

3.现代旅游业。现代旅游业是浙江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浙江高等级景区、高品质旅行社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国际排名前十位的饭店集团均已进驻浙江。根据浙江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浙江将着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确保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5%,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3%左右。随着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浙江省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围绕旅游业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开展景区经营权、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银团贷款、发债融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等现金管理服务。

4.文化创意业。浙江文化创意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服务业、动漫、网络游戏及新媒体等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文化创意业已经逐步成为具有浙江特色的“亮点”产业。目前,浙江省文化创意业已颇具规模,仅杭州市就已建立了西溪创意产业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杭州山南国际设计创业产业园等近二十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辐射温州、金华、嘉兴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基本成形。借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浙江文化创意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浙江的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可根据文化创意业的特点积极展开金融创新,针对文创企业多为轻资产公司、规模较小的特点,可积极创新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电影电视版权抵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针对文创企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点,对于商业模式清晰、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流量较大并且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可重点关注其并购重组、私募股权、财务顾问、IPO上市等金融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

5.教育服务业。浙江省教育服务业正处于产业上升期,市场需求旺盛,抗经济周期风险能力强。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出台了《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各层次、多方面的规划,其中均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教育服务业的融资支持,未来浙江教育服务业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商业银行可以在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融资和财务管理方案、为科研、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提供融资租赁等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开拓校园数字化网络金融服务,通过资金结算网络、网络银行、自助设备、POS等多样化的结算渠道,提供方便、快捷的校内资金结算与内部资源管理的综合服务。

6.医疗卫生业。医疗卫生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一直是浙江省支持的重点服务行业。从发展前景看,未来浙江医疗卫生业的发展有较好的支撑条件:一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将长期推动医疗卫生业的发展;二是浙江较高的消费水平将刺激医疗行业中高端需求的增长,未来浙江整个医疗服务业面临着由低水平批量供应向高层次个性化服务的升级;三是浙江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激发基本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在更健全的保障体系之下,原先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将进一步释放。结合医疗卫生业的行业特色,商业银行可以开展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固定资产融资等产品服务,尤其可以大力发展依托医保结算模式的金融服务、自助医院金融IC卡服务等与医疗卫生行业高度契合的重点产品。

三、开拓浙江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的战略思考

在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机遇、顺应趋势,积极从拓展策略、业务创新、系统建设、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中获取客户、赢得市场、树立品牌。这不但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决定了未来在现代服务业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有效介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进入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即是介入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层出不穷,促成了对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结构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以物流业为例,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浙江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文件推动园区建设。目前,浙江省总投资1亿元以上且占地1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共80个,其中已运营的12个,在建的4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针对此类项目需求,商业银行应紧跟国家、省市战略规划,立足于资源基础、市场潜力和发展条件,灵活运用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业务模式,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仓储、景区、医疗场所及设施、文化场馆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二)加快针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创新

与制造业领域不同,现代服务业在行业发展特征、企业经营模式、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而目前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服务时大多仍按照制造业企业的模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应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中小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提供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应根据现代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等业务,推广自助设备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在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优势,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协助其筹措和有效利用资金。

(三)强化系统平台建设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客户正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服务效率,这使得大量现代服务业客户对于银行金融产品的电子化、线上化、网络化服务需求强烈。针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特点,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具有全局性、带动性、战略性的行业领域,着力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安全保障的系统平台。在系统平台的设计上突出需求的导向性,扩大金融系统的服务覆盖面,贯穿起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企业理财、信息咨询等系列服务,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结合,为现代服务业客户提供线上化、网络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四)大力推动产业链和集群营销

商业银行开发和挖掘现代服务业客户需要把握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较强以及产业集群化特色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结合紧密,互动性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其产业链开展营销。可依托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客户,将外包和衍生出的现代服务企业作为重点营销目标,在业务拓展上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加大力度,充分发挥银行内部资源优势,强化公司、零售、国际、结算、资产管理、银行卡、网络银行等业务联动,通过产业链辐射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营销。另一方面,近年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凸显,商业银行可按照其产业分布集群推进营销。以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园区等聚集区,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营销培育核心客户群,进而辐射整个聚集区。

(五)积极拓展多方合作

现代服务业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商业银行要夺取现代服务业的广阔市场,必须要有创新经营的思路,以开放的心态和共赢的理念积极拓展多方合作。在与政府合作方面,要增强政策敏感度,紧跟政策导向。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两个倍增”计划,并指明了未来重点发展的10个现代服务业行业和重点开发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商业银行要抢抓浙江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史机遇,加强与政府特别是产业发展主管部门的联动,在政府重点项目和优质项目推进中实现发展,履行金融保障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在与同业合作方面,要及时跟进现代服务业企业需求,积极推进银银、银证、银保等多方创新合作,尝试渠道共用、客户共享、产品共销、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丰富金融产品,拓宽营销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在与行业合作方面,要有选择地与信用担保机构、行业商会、市场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争取批量业务和客户资源,实施资源融合、共赢的发展策略,抢占现代服务业市场的制高点。

(六)正确把握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虽蕴含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格局决定了现代服务业的经营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还有些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资信程度低,盈利模式不清晰,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给银行的调查和评估带来困难。例如,物流行业景气度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受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文创企业大多为轻资产的中小型企业,以知识、技术、创意为生产资料,其产品落到实往往就是几张纸、几张碟片,企业资产的实物保障度不高,而著作权、商标权和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又尚不健全,给银行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面对现代服务业不同的风险特征,商业银行要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制度。要提高对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分析水平,侧重企业的市场前景、行业影响力、管理能力、专业团队等具有较强延续性和较高稳定性的无形资产,关注企业信用等级、经营效益、纳税额、现金流量等指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入适合自身发展战略要求的现代服务业领域。

四、总结与展望

篇9

关键词: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中心城市;“三圈经济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46-02

一、中心城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联分析

中心城市的作用表现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城市群中,具有较集中的资源要素,且能在与其他城市的互动中对各要素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范围广、影响大的辐射作用。中心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可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三种。无论哪种级别的中心城市,均在“人口、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正是促使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中心城市产生很多集聚效应。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了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中心城市有利于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高技术性及高创新度等特点,在重视其发展过程中,可以为中心城市实现技术创新转化生产力、吸引高知识人才、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城市经济水平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更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内人员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物流等交换,资源要素不断集聚于中心城市,竞争力优势在中心城市更为显现。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实现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其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服务业发展仍依赖于消费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从全国范围看表现为十分滞后。从省域范围来看,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呈现出空间非均质的特性,核心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边缘区主导的仍为传统服务业”。因此,发展甘肃现代服务业可以考虑以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基础,从而产生更广泛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均衡发展。

二、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拟采取多元统计分析中常用的因子分析法来测度,并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目的是将全省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进行归类,并据此对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为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城市提供依据。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本文建立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衡量指标,其中选取指标11个,分别是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X3)、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X4)、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X5)、人均GDP(X6)、城市化率(X7)、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X8)、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9)、地方政府人均财政支出(X10)、人均科技投入(人均R&D经费总支出)(X11)。

本文数据来源均来源于2013年《甘肃发展年鉴》。在统计2012年甘肃各地区现代服务业数据时,结合发展年鉴数据实际,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计算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总值,金融业总值,房地产业总值,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总值,教育总值总和。

(二)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的因子分析

在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本文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578,大于0.5,表明数据可以用于因子分析。球形Bartlett检验可知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表明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从总方差解释中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可知,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036%(大于85%的标准),说明前4个因子包含了原11个变量的足够信息,因此决定提取4个公共因子。

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标准化后的数据,通过公式Fi=∑8 i=1Zscore (xi)Ci可计算各个公共因子得分F1、F2、F3、F4。由于因子得分的协方差阵为单位矩阵,说明提取的4个公因子之间是不相关的。通过公式F=∑3 i=1FiMi,计算得到综合得分及排名。甘肃省14市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依次为:嘉峪关、兰州、酒泉、金昌、平凉、甘南、白银、庆阳、张掖、天水、陇南、定西、临夏、武威。

(三)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地区归类的系统聚类分析

依据上节中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结果,将甘肃省14市州的各公因子得分(F1、F2、F3、F4)和总水平得分(F)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组间连接,测量方法采用余弦法,得出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从结果可知,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14个市州可分成四类:第一类所包括的兰州、酒泉均为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好的城市。第二类包括嘉峪关、金昌和白银,这三座城市工业化程度较高,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良好的基础。第三类包含甘南、张掖、武威,综合排名分列第六、第九和第十四。第四类包括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定西、临夏,因子得分综合排名整体偏后,而且这六市州全部位于甘肃东南部。

三、发挥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构建甘肃现代服务业 “三圈经济群”

依据甘肃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差异因子分析结论及聚类分析结果,再结合甘肃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本文将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城市确定为三个都市圈,即“兰白都市圈”“天平都市圈”及“酒嘉都市圈”,其他城市分别以地域划分为范畴,与三个都市圈共同形成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区域。通过甘肃省三个都市圈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圈经济群”,分别为“兰白现代服务业经济群”“天平现代服务业经济群”“酒嘉现代服务业经济群”。

“兰白现代服务业经济群”包括兰州、白银、武威、定西、临夏、甘南六市州。“兰白都市圈”是2009年甘肃省为实现兰州白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提出的重要决策。兰白都市圈在区位协调、经济集聚度及服务业发展关联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位于兰州白银之间的兰州新区批准成立后,这种要素配置速率更是明显提高。“兰白都市圈”作为“兰白现代服务业经济群”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已有行业优势,如物流、金融、科技、信息、经济等行业中心地位,以及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的聚集优势,带动定西、武威、临夏、甘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由于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明显(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而且该经济群内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接近,且水平居中。因此,在“兰白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下,该经济群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水平。

“天平现代服务业经济群”包括天水、平凉、庆阳、陇南四市。2012年,平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位列第三,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省最高,现代服务业人均生产率和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在全省前列。而天水作为甘肃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人才聚集、经济发达、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位于中心地位。即将竣工的“天平铁路”更是加速天水和平凉形成“天平都市圈”,产生甘肃东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从2012年发展水平来看,陇南、庆阳两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紧跟平凉之后,也位于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前列。此外,“天平现代服务业经济群”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毗邻,这为区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区位优势。“关中―天水”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也必将促进“天平现代服务业经济群”的进一步发展。

“酒嘉现代服务业经济群”包括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四市。“酒嘉都市圈”的形成主要依托酒嘉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其制造业密集,相关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经济流通密切,且具有产业创新的优势。2012年,酒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位列甘肃第二,仅次于省会兰州,其现代服务业人均生产率和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方面领先于全省其他市州,而且该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及占GDP比重较大。尽管在2012年数据中显示金昌和嘉峪关两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靠后,但这两座城市工业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较完善,具有很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条件。另外,张掖作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其在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方面必将发展迅速。通过“酒嘉都市圈”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张掖、金昌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条件,再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联作用,该经济群必将具备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四、思考与建议

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发挥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结合三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环境基础,制定地区服务业差异化发展战略,均衡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全省总体水平。在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协调和均衡甘肃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制定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全面布局发展战略,结合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各市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取得地区协同发展效应。政府还必须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打破部分行业国家垄断的局面,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合作环境,推进甘肃现代服务业市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平,陈辉,唐珏岚.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与策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4.

[2] 刘伯霞.甘肃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J].开发研究,2009,(6):78.

[3] 牛永红.比较分析视角的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及路径选择[J].发展,2013,(11):70.

篇10

在大家都在关注互联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新服务业。我们经过投资者,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的筛选,从300多家新服务业企业中,挖掘出50家最具发展潜力、最具代表性的新服务业企业,大家看了名单之后,惊讶地发现,我们今天的企业几乎都是互联网加服务业型的企业,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加服务业等于新服务业。当然这是的一个情况,从这些企业的情况来看,我们主要集中在了七大领域,一是云服务业领域,比如说我们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三年,就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平台,服务涵盖云计算、云存储、安全防护等。第二个领域,比如说汽车服务领域,上海匠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把传统正品配件流通环节,车主需求的信息,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连接起来,解决了车主去4S可能被宰,去非4S体系可能被坑的问题。还有在线教育领域,比如说爱乐奇,还有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移动互联技术的小熊尼奥等等,还有家政装修、母婴服务等等。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情况。

第二个情况,上海的新服务业呈现了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态势,其中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大家看了以后得出结论,只有想不到的行业,没有覆盖不到的行业,也就是我们新服务业借助于互联网,只有想不到的行业,没有覆盖不到的领域。第二个特点,垂直细分,既有行业,也有人群,比如我们看处方网,在管理病人档案的同时,将病情相通的病例标签分类,并为同病相怜的病友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第三个特点,行业间的间隙和壁垒更加模糊,跨界融合发展也日益普遍,比如上海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把美术馆、剧场、酒店、教育中心、商业服务等多元业态融合为一体。所以我要向Top50表示祝贺,为什么?因为作为新服务业的代表,最具成长性的创业公司,我认为他们抓住了互联网,抓住了发展的趋势,而且是顺势而为。

当下有三个热词,第一个热词是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可以看作是一个化学公式,也就是所有的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没有被改变的一定具有商机。第二个热词就是DT,马云也说过,人类正在从IT走向DT的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体验,是享受。上世纪拼智商,这个世纪拼情商,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什么意思?情商就是让人舒服,让客户舒服,让合作伙伴舒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个人觉得小企业比大企业的情商高,女人比男人的情商高。也就是小企业的机会会更多,女同胞的机会也会更多。三是工业4.0,工业4.0改变了制造业的思维,制造业的模式和制造业创新的模式,实现了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以及智能物流,大家可以非常惊讶地发现,当下这三个热词,这三者之间也有联系和共性,这种联系和共性就是未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