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灭菌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灭菌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壤灭菌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腐霉利;微生物;降解

中图分类号 X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209-02

腐霉利(procymidone)又名速克灵、杀霉利、二甲菌核利,属于低毒性杀菌剂,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具有保护和治疗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果树、蔬菜、花卉等菌核病、灰霉病、黑星病、褐腐病、大斑病的防治[1-2]。它作为高效杀菌剂被广泛使用的同时,残留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评估其对土壤环境的危害,了解其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以及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选择厦门市具有代表性的土壤作为供试土壤,在实验室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开展腐霉利在灭菌及不灭菌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进入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直接施用或叶面喷施,为了评估其对环境的危害,了解其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农药在土壤中同时存在生物和非生物2种类型的降解和转化[3]。影响其降解速率的因素有土壤特性、温度、湿度及农药特性等[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仪器。Agilent-7890N型气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恒温振荡器(国华企业)旋涡混合器(上海琪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氮吹仪(广州智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国centurion K220型多功能高速离心机等常用实验仪器。

1.1.2 试验试剂。弗罗里矽柱(1 000 mg/6 mL,安捷伦公司)、腐霉利标准品(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乙腈、甲醇、丙酮、正己烷为色谱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1.3 供试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性质。采集厦门市具有代表性的无腐霉利残留的土壤。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研碎,风干过2 mm筛后备用。

1.2 腐霉利在土壤中的降解试验

1.2.1 土壤的活化培养。试验前将土样分别置于搪瓷盆中,含水量添加到土壤饱和持水量的60%,用薄膜覆盖盆口,放在25 ℃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微生物活化培养1周。

1.2.2 试验设计。设4个处理,分别为添加腐霉利灭菌土、空白灭菌土、添加腐霉利未灭菌土、空白未灭菌土。每个处理3次重复,处理土样置于25 ℃培养箱中恒温培养。土壤中腐霉利的添加浓度为4 mg/kg。添加农药后1、3、5、8、14、21、28、42、56 d采样测定腐霉利残留量及土壤含水量。

1.3 腐霉利残留分析方法

1.3.1 样品处理[5-6]。称取匀浆试样5.0 g,加入乙腈25.0 mL,旋涡混匀后,在恒温振荡器上振荡提取30 min。高速离心(8 000 r/min)5 min后,取乙腈5.0 mL提取液于离心管,缓缓通入氮气,将乙腈吹近干,加入正己烷2.0 mL溶解残留,待净化。

将弗罗里矽柱用丙酮5.0 mL+正己烷(10+90)、正己烷5.0 mL预淋洗,条件化,当溶剂液面到达柱吸附表面时,立即加入上述待净化液,用15.0 mL离心管收集洗脱液,再用丙酮5.0 mL+正己烷(10+90)冲洗烧杯后淋洗弗罗里矽柱,重复1次。把收集液的离心管置于氮吹仪,水浴温度50 ℃,氮吹蒸发至近干,用正己烷定容到合适的浓度,在混合器中混匀后,待测。

1.3.2 色谱条件。色谱柱:100%聚甲基硅氧柱(DB-1MS)30 m×250 μm×0.25 μm;柱温:80 ℃(保持1 min) 230 ℃(保持1 min) 270 ℃(保持10 min);进样口及温度:毛细管进样口,240 ℃;检测器及温度:u-ECD,320 ℃;分流模式:不分流;进样量1 μL;载气:高纯氮气1.2 mL/min,恒流;尾吹:高纯氮气60.0 mL/min。

1.4 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与最低检测浓度

取空白土样5.0 g,分别添加质量浓度为0.10、0.50、1.00 mg/kg腐霉利,按照上述方法对待测样品进行处理和测定,每个处理有3个平行,计算加标回收率,结果见表1。可看出,土样中腐霉利加标回收率为78.3%~91.1%,RSD值为2.2%~3.9%。该方法土壤中腐霉利的测定下限为0.01 mg/kg。表明该分析方法符合农药残留试验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1)空白灭菌与未灭菌土壤都未检出氯氰菊酯残留。

(2)在试验过程中,添加腐霉利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按不同的时间间隔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灭菌与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添加到土壤中的腐霉利含量均逐渐降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和胡瑞兰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7](表2、图1、)。施药56 d后,腐霉利在灭菌土和未灭菌土中的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表明腐霉利在土壤中的消解速度较快,属易消解农药。

(3)添加试验中,土壤中腐霉利的残留量与腐霉利施用后的取样时间之间呈较明显的负指数函数关系,可以用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式来拟合试验数据[5,7-8](图1)。按照动力学一级方程式计算半衰期(T1/2)。Y(灭菌土)=3.516 3exp(-0.049 1)x(R2=0.987 4),T1/2=14.1 d。Y(未灭菌土)=2.682 8exp(-0.073 7)x(R2=0.970 3),T1/2=9.4 d。灭菌土壤中腐霉利降解速率要小于未灭菌土壤(表2),未灭菌土中腐霉利的降解半衰期低于灭菌土的半衰期(图1、2)。土壤灭菌处理,主要杀灭了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就是说,腐霉利在有微生物存在的土壤中降解较快,说明腐霉利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微生物参与的生物降解起了很大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1)建立了一套用于测定腐霉利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乙腈溶剂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净化,操作简便快捷,且节省溶剂和时间,添加回收率、精密度及最低检测浓度试验结果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2)腐霉利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无论灭菌与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添加到土壤中的腐霉利含量均逐渐降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微生物参与的生物降解有利于腐霉利在土壤中的降解。

4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残留量实用检测方法手册:第3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沃解明.新型农用杀菌剂—腐霉利[J].上海化工,2000,22(2):5-7.

[3] 乔雄梧.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J].农药科学与管理,1999(S1):12-16.

[4] 薛琦.土壤微生物和农药[J].农药译丛,1994,16(4):51-54.

[5] 樊晓青,陆贻通,汪传炳.腐霉利在生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25(6):570-573.

[6] 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NY/T 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复合微生物肥料;虹源;苦瓜栽培;施肥效应

当前的蔬菜种植多采用化肥施肥为主的速效功利性种植,为求早上市,见产量,品质要求难以兼容,对土壤的掠夺性种植导致地力失调,造成土壤酸化、板结,病虫害发生泛滥,当前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利用特定功能微生物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释放与分解,使得益生菌群落占据优势地位,达到改善土壤理性,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病害发生的危害是农业技术人员重点研究和推广的土壤改良及施肥方法,研究和推广优质复合微生物肥料是其中方式之一。复合微生物肥料是运用特定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能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是一种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的活体微生物制品(国家农业部门关于复合微生物肥料标准的释义),博罗县农技部门通过运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开展蔬菜生产试验,获得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田间使用数据,为大面积引进和推广复合微生物肥料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山东省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鲁西”牌尿素(46%);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芭田”牌复合肥(氮∶磷∶钾=15∶15∶15);中山市祥源环保有限公司生产的“虹源”牌复合微生物肥[登记证号:微生物肥(2012)临字(1559)号](总养分≥6% ,有效活菌总数≥5千万/g)。

供试苦瓜品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育的“碧丰2号”丰产型油青苦瓜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处理

本试验设4个处理,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

T1:空白试验

T2:常规施肥(CK对照)

T3:复合微生物肥(N、P、K总养分≥6%),灭菌后的生物肥;膨大期少量补充复合肥(补充P、K养分)

T4:复合微生物肥(N,P,K总养分≥6%);膨大期少量补充复合肥(补充P,K养分)

1.2.2 试验地与田间设计

试验地属砂壤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作物菜心。试验地设计采取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区内设置两畦一沟,畦长10m,双畦加沟宽2m(即单畦宽80cm,沟宽40cm),本试验采用棚架(平棚)疏植栽培方式,搭架双行对向“品”字型栽培。种植规格株行距120cm×150cm,小区植株16株,小区四周设置保护行。

1.2.3 栽培管理

2月6日大棚育苗,注意防寒管理。2月15日瓜苗两叶一心移栽前第一次施肥,薄施0.1%比例水肥;2月16日整地起畦,第二次施肥为均匀撒施基肥,耙平畦面,划分小区,下午移植定苗,淋足定根水;2月24日幼苗开始抽蔓时进行第三次撒施追肥;3月6日搭架引蔓初花后进行第四次撒施追肥;3月18日盛花期(不同处理存在差异,见表二)进行第五次撒施覆土追肥;4月3日进行统一采收,以后每采收两次(10d左右)按第六次施肥量进行追肥(每次施肥量见表一);5月17日统一清园结束生产。全生育期进行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及时采收商品瓜。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表格及调查数据

注:根据采购价格,采用与化肥成本约相等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进行施肥,以相同的投入成本来进行对比试验。复合肥价格约为复合微生物肥料的3.5倍,尿素价格稍高于复合微生物肥料,可视作为与其价格相等,但仍具有有力的说服力。

2.2 产量结果分析

参加本次试验的苦瓜处理T1空白试验折亩产1470.7kg(空白仍具一定产量,为前作之后,土中仍残留一定底肥,而该品种苦瓜属丰产型品种,根系吸收能力较强),较对照处理T2减产1971.0kg,减产57.3%,减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本实验中产量排名第四;处理T3(灭菌后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试验)折亩产3545.1kg,较对照处理常规施肥增产103.4kg,增产率3.0%,增产未达到显著水平,本实验中产量排名第二;处理四(复合微生物肥料试验)折亩产4355.5kg,较对照处理T2亩增产913.8kg,增产率26.6%,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比处理T3(灭菌后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试验)增产810.4kg,增产率22.9%,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在本实验中排名第一。

3 结论

本次肥料试验旨在试验“虹源”牌复合微生物肥料的肥效和对苦瓜产量、品质及抗性的影响,从田间调查表表3可以看出其对苦瓜的生长势和田间抗性影响效果不明显,但根据表4总产量及方差分析表明灭菌前复合微生物肥料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品,与灭菌后产量对比,增产亦达到明显效果,得出结论:“虹源”牌复合微生物肥料在本地区对苦瓜的产量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复合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有效促进土壤肥份分解释放,加强吸收,对苦瓜的产量上升和质量改善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分解作用 涂布平板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中的探究实验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了解微观的实验原理,明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实验周期长,实验现象较不明显,开展该实验的学校寥寥无几。

1 教材分析与实验条件选择

在人教版“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中,教材提出了2个参考案例。第一个案例,使用落叶为实验对象,设置灭菌土壤为对照组,对比得出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第二个案例:使用淀粉为实验对象,通过斐林试剂和碘液的显色反应,得出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对比发现,第二个案例实验时间适中,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同时复习了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较适合开展实验教学。因此,笔者选用第二个案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实验研究。

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笔者选取了15°C、20°C、25°C、30°C和室温等5个温度,2%、4%、6%和8%等4个淀粉糊浓度以及5 d、7 d和9 d等3个反应时间,探究它们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特定土壤的pH是确定值,而pH的变化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确定适宜的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反应时间之后,以pH为变量,继续探究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需要设置对照组。笔者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灭菌土壤浸出液作为第二对照组,排除了土壤浸出液中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增加了实验的严谨性。

在教学研究中,有学者使用不同种类的土壤进行实验,以确定哪种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最强。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因此,为了揭示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分解作用的影响,笔者根据《微生物实验》的相关内容,采用涂布平板法,对实验的土壤微生物进行计数,初步确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可划分为三个小实验,分别是:(1)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作用实验;(2) 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实验;(3) 土壤微生物计数实验。其中第一个小实验为主实验,第二、第三个小实验为扩展实验。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器材

实验器具:小烧杯、试管、三角瓶、玻璃棒、pH计、恒温光照培养箱、牛皮纸、纱布。

材料和试剂:土壤、淀粉、斐林试剂、碘液、牛肉膏、蛋白胨、琼脂、NaCl、稀HCl、稀NaOH、无菌水。

2.2 实验步骤

2.2.1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 土壤浸出液的制备: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制备。

(2) 淀粉糊的制作:分别称取10 g、20 g、30 g和40 g淀粉,溶于500 mL开水中,充分搅拌,制成糊状,得到浓度分别为2%、4%、6%和8%的淀粉糊。

(3) 灭菌:将蒸馏水、部分土壤浸出液、各浓度淀粉糊、实验所用的烧杯和试管等器皿放入灭菌锅中灭菌。

(4) 加样培养: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加样,并将实验溶液分别放入15°C、20°C、25°C和30°C的培养箱及室温中培养

(5) 显色反应: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取出实验溶液进行显色反应。

2.2.2 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1) 土壤浸出液pH的测定和调节:使用北京哈纳HI8424NEW型pH计测出土壤浸出液的原始pH值为8.12;使用稀HCl和稀NaOH溶液,将土壤浸出液的pH上下各调节1.5和3.0个pH单位,选择5.12、6.62、8.12、9.62和11.12等5个pH作为实验pH。

(2) 制作淀粉糊、灭菌、加样、培养与显色反应操作同2.2.1。

2.2.3 土壤微生物的计数(涂布平板法)

计数实验包括配制细菌培养基、倒平板、制备土壤稀释液、涂布和培养等五个步骤,具体操作同《微生物实验》教材。

3 实验结果

3.1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与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分解作用的时间有关。30°C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强烈,室温(25°C~30°C)下次之,25°C、20°C和15°C下的分解作用依次减弱。土壤微生物对4%淀粉糊的分解作用最强,其次是2%、6%和8%。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培养的第5 d,已有显色现象;第7 d显色现象显著;第9 d和第7 d的实验现象相差无几。从显色剂的显色效果看,加入斐林试剂的实验现象更直观明显。淀粉被分解后,产生的葡萄糖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很明显的砖红色沉淀;加入碘液后,实验溶液依旧变蓝,只是颜色较对照组浅。这说明,一方面斐林试剂的显色效果较显著;另一方面,短时间里淀粉不能被分解殆尽。

3.2 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pH为8.12的原始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最明显,出现最多的砖红色沉淀;弱酸(pH6.62)和弱碱(pH9.62)性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出现较多的砖红色沉淀,但均少于原始pH的土壤浸出液;强碱性(pH11.12)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产生较少的砖红色沉淀;强酸性(pH5.12)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产生最少的砖红色沉淀。碘液的显色反应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

3.3 土壤微生物的计数

涂布平板结果显示,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的含量约为668 889个/mL;根据之前的实验步骤得知,实验土壤浸出液浓度为0.1 g/mL,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约为6 688 890个/g(表1)。有教学条件的学校可设计该实验,分析不同土壤微生物具有不同分解作用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4 讨论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材料易得,操作简单,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实施。许多学校由于实验时间较长,影响教学安排,而很少开展这一探究活动。但笔者发现,该实验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能开发出与之相关的教学实验,如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计数等,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果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无法顺利开展该实验,可由教师演示或者播放实验录像,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本实验中,笔者并未以土壤类型为实验变量,探究不同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微生物数量的异同。但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组,不同小组以不同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本研究确定的适宜实验条件,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各学校也可以借鉴笔者的思路,开展类似实验,并安排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最后汇总结果,探讨比较。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克菌丹;苹果;农药残留;气相色谱分析

中图分类号:TQ45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5-0951-0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41

Degradation Dynamics and Residues of Captan 80% WG in Apple and Soil

GE Qian, LI Zhen-yong, NIU Yan, GOU Chun-lin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Yinchuan 7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dynamic degradation and final residues were tested in 3 sites during 2 years,to study the degradation of captan 80% WG in apple and soil. The captan residues in apple and soil were determined by G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captan in apple and soil in the dynamic tests was fast,and all accorded with the first-order dynamics equation. The half-lives of captan in apples and soil were 7.3~12.6 d and 9.8~17.8 d respectively,the final captan residues were all less than the maximum residue limit of 15 mg/kg. In apple planting, it should be safe and reliable to apply captan (80% WG,800×,a. i. 4 000 mg/kg) with the recommended dose 3 times at most.

Key words: captan; apple; pesticide residue; gas chromatography

克菌丹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和光谱治疗作用[1],化学名称为N-三氯-甲硫基-1,2,3,6-四氢苯邻二甲酰亚胺,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等,可与大多数常规农药混合使用[2]。克菌丹常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质联用法[3]、液相色谱分析法[4]、薄层色谱法[5]和气相色谱分析法[6,7]。

试验选择宁夏、安徽和北京3地,进行了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在苹果和土壤上的残留试验,为评价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在苹果上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为农药的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试验作物:富士苹果。

供试试剂:克菌丹标准品,纯度98.5%(德国DR公司);乙腈、正己烷、丙酮、氯化钠(分析纯,将氯化钠于140 ℃烘箱中烘烤4 h)。

试验设备:16型B普蕾喷雾器;Agilent 6890N型气相色谱仪(ECD检测器);RE-301型旋转蒸发仪;TG20-WS型台式高速离心机;XH-D型上海比朗旋涡混合器;Vitamix 6300型破壁调理料理机。

1.2 方法

1.2.1 仪器条件 色谱柱DB-3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载气N2,加热器300 ℃,压力189.0 kPa,总流量105 mL/min,流量3.6 mL/min,平均线速度62 cm/s,柱箱温度60~280 ℃,尾吹氮气流量55 mL/min,进样量1.0 μL。

1.2.2 动态残留试验 苹果:消解动态试验设3个重复,处理间应设置保护隔离区。选无农药污染处为清水空白对照。施药剂量为200倍稀释(制剂用量),分别施药2 h和1、2、3、5、7、10、14、21、30、45 d后采集苹果样品。每个处理重复3次。

土壤:以制剂用量2.0 g/m2施药,对单独选择的30 m2的地块进行施药。分别在施药后2 h和1、2、3、5、7、10、14、21、30、45 d采样。每个处理重复3次。

1.2.3 最终残留试验 设低剂量和高剂量。低剂量按800倍稀释(制剂用量),高剂量按533倍稀释(制剂用量)。每小区选2棵树,共低剂量施药3次、高剂量施药3次、低剂量施药4次、高剂量施药4次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次施药间隔10 d,末次施药后14、21、28 d采集苹果及土壤样品。

1.2.4 检测方法 将样品于破壁调理料理机中匀浆后称取10.00 g,放入50 mL离心管中,加入20 mL乙腈,振荡器中振荡1 h,加入已高温烘干的5 g氯化钠。振摇1 min后,4 000 r/min离心3 min,取5.0 mL上清液于馑跗恐校旋转蒸发近干后,用5 mL丙酮-正己烷(体积比1∶9)预淋洗弗罗里硅柱层析柱中,用12.0 mL丙酮-正己烷(体积比1∶9)分4次洗脱,每次3.0 mL,洗脱并收集浓缩瓶中的克菌丹提取液。最后将收集液于35 ℃,旋转蒸发至干,2.5 mL正己烷定容,待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苹果中克菌丹消解动态

2013年克菌丹在安徽、北京、宁夏3地中苹果的半衰期分别为10.8、8.5、8.5 d,原始沉积量C0分别为5.0、2.7、4.4 mg/kg;2014年克菌丹在安徽、北京、宁夏苹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3、12.2、12.6 d,原始沉积量C0分别为4.7、7.6、3.5 mg/kg。2年3地施药10 d后,3地消解率均达到50%,施药21 d后消解率达到78%~92%。根据《GB 2763-2014》(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苹果中克菌丹MRL值为15 mg/kg,由以上结果可知,克菌丹在苹果上降解速率较快,且克菌丹残留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15 mg/kg,其结果见图1、表1。

2.2 土壤中克菌丹消解动态

2013年克菌丹在安徽、北京、宁夏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8、11.6、16.9 d,原始沉积量分别为5.0、4.7、3.3 mg/kg;2014年克菌丹在安徽、北京、宁夏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8、12.6、13.4 d,原始沉积量分别为6.7、4.5、4.7 mg/kg;2年3地施药10 d后,3地消解率均达到50%,施药35 d后消解率达到77%~96%。由此可知,克菌丹在土壤中降解速率较快,其结果见表2、图2。

2.3 克菌丹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

2013-2014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安徽省宿州市和北京市2年3地残留试验结果(表3),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用药量533~800倍液(制剂用量),分3次和4次施药,间隔期为10 d。施药后间隔14、21、28 d采样,苹果中克菌丹的残留量分别为0.70~5.0 mg/kg、0.17~2.9 mg/kg、

3 结论

根据GB 2763-2014,克菌丹在苹果中最大残留限量值(MRL)15 mg/kg。由上述结果可知,克菌丹在苹果和土壤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所有苹果和土壤样品中,克菌丹残留量均小于最大残留限量值,且相对于苹果生长周期,克菌丹降解速率较快。在苹果种植中,以推荐剂量800倍稀释(有效成分4 000 mg/kg),最多施药3次,使用该农药对苹果及土壤环境安全可信。

参考文献:

[1] 李智文.克菌丹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 李友顺,范腾飞,马 超,等.80%克菌丹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农药,2010(3):184-185.

[3] 秦冬梅.克菌丹50%可湿性粉剂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5):2048-2051.

[4] 周 欣,臧晓欢,王东跃,等.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测定葡萄中百菌清、克菌丹和灭菌丹残留[J].分析化学,2009(1):41-45.

[5] 周艳明,关 丽,牛 森,等.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克菌丹、灭菌丹、敌菌丹残留量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12):187-189.

篇5

关键词木霉;黄瓜枯萎病菌;生防

木霉(Trichodermaspp.)属真菌界、双核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真菌属,是迄今为止研究和应用最多的一类生防菌[1]。木霉的生防机制复杂,主要包括竞争、重寄生、抗生、溶菌等[2]。研究木霉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及防治效果,可以优选木霉菌株,从而提高生防效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以病株上分离的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cucumerinum)为拮抗对象,土壤中分离的木霉菌株为拮抗菌。

1.2试验方法

1.2.1竞争作用。采用对峙培养法[3],在直径为9cm的PDA平板一侧接种直径为5mm的病原真菌菌丝块,在平板另一侧接种拮抗菌,28℃共培养,观察两菌的生长情况。

1.2.2重寄生作用。在PDA培养基中央放置1块20mm×20mm无菌盖玻片,在左侧距盖玻片40mm处接种木霉,右侧距盖玻片20mm处接种黄瓜枯萎病菌,28℃恒温培养。取下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体的作用方式。

1.2.3抗生作用。在装有100mLPDB的三角瓶中接入直径5mm的木霉菌块,28℃、150rpm培养6d,取滤液离心后过0.22μm细菌滤器。在90mL、45℃的PDA中加入10mL上述滤液,摇匀倒成平板,接种直径为5mm的黄瓜枯萎病菌菌块。28℃恒温培养,观察生长情况。

1.2.4溶菌作用。将培养4d的木霉发酵液8000rpm离心10min。取15mL上清液倒入培养皿中,接入黄瓜枯萎病菌菌块。浅层培养5d后观察生长情况。以高温灭菌的木霉上清液中培养的病菌菌块为对照。

1.2.5盆栽试验。将黄瓜种子经70%乙醇消毒1min,2%NaClO消毒5min,55℃温水浸15~20min,25℃浸泡2~3h,无菌水冲洗3次,25~30℃下催芽1~2d。将黄瓜枯萎病菌接种到麸皮∶玉米粉为3∶1的培养基中,28℃恒温箱中培养至长满整个三角瓶。将催芽基本一致的黄瓜苗在木霉菌悬液(约1×108cfu/mL)中浸1h,取出于灭菌滤纸片上干燥1h后,播种于拌有黄瓜枯萎病菌制剂的土壤中。以无菌水浸种处理为对照。2结果与分析中国编辑。

2.1竞争作用

平皿对峙试验显示,木霉生长迅速,可快速占据空间,有很强的生长竞争优势,能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

2.2重寄生作用

显微镜下观察到木霉菌丝体缠绕着黄瓜枯萎菌丝生长,并在病菌菌丝上产生大量分枝,产生寄生作用。

2.3抗生作用

在PDA培养基中加入10%的木霉发酵液后,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不旺盛,与对照有显著的差异。

2.4溶菌作用

在未灭菌的木霉上清液中培养的黄瓜枯萎菌块,仅有细小菌丝的生长,数量较少;而在灭菌后的上清液中,黄瓜枯萎菌生长旺盛,形成大块菌丝团。

2.5盆栽防效试验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木霉浸种处理的黄瓜幼苗死亡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的66.7%。

3结论与讨论

作为安全而环境友好的生防因子,木霉在田间的施用可有效地防治作物病害,从而避免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作物农药含量超标及环境污染等问题[4-6]。因此,对木霉生防机制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将对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4参考文献

[1]辛雅芬,商金杰,高克详.拮抗木霉菌的生防机制研究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4):88-91.

[2]HARMANG,HOWELLCR,VITERBOA,etal.Trichodermaspecies-opportunistic,avirulentplantsymbionts[J].Nature,2004(2):43-56.

[3]蒲金基,曾会才.绿色木霉LTR12-1对黄瓜枯萎病菌防治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2,22(4):22-25.

[4]吕天晓,徐凤花,李世贵,等.生防木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4):130-134.

篇6

关键词 祁连山 植物根际 放线菌 功能酶

0前言

胞外水解酶诸如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等在食品业、饲料添加剂、生物医学科学及化工工业等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工业生产一般是在特殊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进行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制剂需要合适的反应条件才能达到最佳酶活,然而通常情况下这种最佳反应条件很难达到。因此寻找能够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酶制剂是关键。放线菌是一类能够产生多N生物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资源,如酶、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生物碱等均由其产生。

植物根际是指生物和物理特性受到植物根系影响的紧密环绕根部的区域。在植物根际区域内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根际微生物。因此,植物根际微生物是一类值得深入研究与开发的微生物资源,从根际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寻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是改善工业生产条件的又一重要途径。

目前,还没有针对我国祁连山地区药用植物根际放线菌资源的研究报道,本文采用了稀有放线菌资源选择性分离方法,对采自祁连山地区不同海拔梯度、不通植被类型的不同药用植物根系土壤放线菌进行分离,并对所得菌株做了部分生理活性测定,对功能酶产生菌做了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土样来源及处理

2010年7月下旬从祁连山地区选取7个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区,采集到29份代表性植物的根际土,各约100g,分装于自封袋中,贴上标签后带回实验室,以供分离放线菌之用。土样概况及药用植物的药理功能见表1。

1.2 菌种分离

1.2.1 分离培养基

培养基采用甘油精氨酸琼脂:精氨酸2.0g;NaCl 50g;甘油 12.5g; FeSO4 7H2O 0.01g;MgSO4 7H2O 0.5g;K2HPO4 1g;CuSO4 5H2O 0.0001g;ZnSO4 7 H2O 0.0001g;MnSO4 H2O 0.0001g蒸馏水1000mL;琼脂20g;调节pH至8.0以上。

1.2.2 分离方法

称取3g土样于120℃干热处理1h,用27mL6%的酵母提取物溶液和270ul5%的SDS溶液的混合液作为土样提取液。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分离。

1.3 代谢产物测定

1.3.1 MR实验

培养基:蛋白胨5g,葡萄糖5g,K2HPO4 5g,蒸馏水1000ml。

1.3.2 硫化氢的产生

柴斯纳培养基:蛋白胨10g,柠檬酸铁0.5g,蒸馏水1000ml,pH7.2,121℃灭菌20min。

1.4 功能酶产生菌的筛选

1.4.1 色氨酸酶

培养基:1%胰胨水溶液,调pH7.2~7.6,分装1/4~1/3试管;115℃灭菌30min。

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8g,乙醇(95%)760ml,浓HCl160ml。

1.4.2 过氧化氢酶

试剂:配3%~10%过氧化氢溶液

1.4.3 脲酶

培养基:蛋白胨1g,NaCl5g,葡萄糖1g,KH2PO4 2g,酚红0.012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pH6.8~6.9(微黄)。121℃灭菌20min。

试剂:30%的尿素,用乙醚消毒。待培养基冷至55℃时将无菌尿素加入,使尿素终浓度为2%。

1.4.4 脂酶

培养基:蛋白胨1g,NaCl 5g,CaCl2 ・7H2O 0.1g,琼脂9g,蒸馏水1000ml,pH7.4,于121℃灭菌20min。

底物:吐温-20、吐温-40、吐温-80分别于121℃灭菌20min。

1.4.5 蛋白酶

培养基:蛋白胨5g,葡萄糖20g,明胶200g,蒸馏水1000ml。

1.4.6 淀粉酶

淀粉水解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0g,K2HPO4 0.3g,MgCO3 1g,NaCl 0.5g,KNO3 1g琼脂粉20g;蒸馏水1000ml;pH7.2~7.4。

1.4.7 纤维素酶

纤维素水解培养基(pH7.2):MgSO4 0.5g,NaCl 0.5g, K2HPO4 0.5g, KNO3 1g;蒸馏水1000ml,滤纸条。

2 结果

2.1 代谢产物测定结果

01、16 两株菌产生硫化氢,所有菌株MR实验皆为阴性。

2.2 功能酶产生菌筛选结果

3 结论

本研究对祁连山地区8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18株形态各异的放线菌做了代谢产物测定和功能酶菌株筛选,检测结果发现18株放线菌中有10株放线菌产淀粉酶,14株产蛋白酶,14株产脲酶,18株产过氧化氢酶,4株产聚氧乙烯山梨酸醇单月桂酸酯酶,8株产聚氧乙烯山梨酸醇单油酸酯酶,15株产聚氧乙烯山梨酸醇脂肪酸酯酶,0株产色氨酸酶,0株产纤维素酶。其中菌株QL15除不产纤维素酶和色氨酸酶外,同时产其他7种酶。有两株菌产H2S,18株放线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均无有机酸产生。

项目来源: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UPIP16222。

参考文献

[1] 司美茹,薛泉宏,来航线.放线菌分离培养基筛选及杂菌抑制方法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2):61-65.

[2] Rao et al.1998.Kulkarni et al.1999;Niehaus et al.1999;Pandey et al. 1999;2000.

篇7

忽视苗床土壤的消毒。有的菜农以为早春气温低,忽视苗床土壤的消毒处理,结果常会出现菜苗出苗后感染病害,造成生长不良或死苗现象,有的甚至全军覆没。正确的方法是应选择经过消毒灭菌后的无病苗床。为此,苗床宜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地方;床土最好选择使用比较肥沃的土壤,连续4~5年未种过茄果类、瓜类及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大田土壤,土质以砂壤为好,并且要注意选择13~17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忌用园土作苗床土;为防止土壤带菌传病,一定要先对床土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①多菌灵灭菌。每1000克床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30克配制成水溶液,喷洒在床土上,拌匀后用塑料薄膜严密覆盖,一般经2~3天即可杀死土壤中枯萎病等多种病原菌。②福尔马林灭菌。先将福尔马林、水、腐土按1:100:4000~5000的比例喷拌均匀,然后堆起,上面覆盖塑料薄膜,闷2~3天后再将薄膜揭开,使药剂散发。这样经1~2周即可使用。③蒸汽消毒。有条件的可采用蒸汽消毒,对苗床灭菌效果很好。即将蒸汽通入埋在苗床中的管道中,使30厘米深的土壤温度保持在80℃,处理30分钟。处理时土表要覆盖严密,四周压实,防止蒸汽漏跑,此方式对各种土传病害,特别是青枯病的效果好。另外,为防止种子带菌传病,可用50%多菌灵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

苗床使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易发生烧根、烧苗现象。菜苗烧根后,叶片边缘发黄,叶片皱缩,如果到中后期出现烧根、烧苗现象,常给菜苗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失,严重影响适期移植菜苗,延误生产季节。一旦产生这种情况,可在厢内灌水,降低肥料浓度,同时加大通风排湿。另外,早春育苗在管理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沤根现象,这是因为温度低、湿度大时造成根系损伤,使菜苗叶片萎蔫发黄,菜苗停止生长,遇上这种情况,要采取措施,如提高苗床湿度,减少浇水次数。及时对苗床中耕松土,通风降低湿度,在配置苗床时,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这种肥料施入苗床后,能增大土壤的保温性能和保墒能力,有利于秧苗健壮生长。

催芽的时间不够或根本不催芽。如果不催芽或催芽时间不够,种子在早春低温、高湿的苗床土壤里存放时间过长,极易导致烂种、烂芽、烂根,使种子出苗的时间延迟,或出苗的量减少或根本不出苗。防止的办法是,蔬菜种子在播前需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不断搅拌,至水温降低到30℃左右为宜,在室温下浸种、催芽。不同蔬菜浸种、催芽的时间有所不同,在适宜的条件下,黄瓜需36~48小时,白菜及甘蓝36小时左右,茄子6~7天,辣椒5~6天,番茄2~4天,西葫芦6~8天。催芽时,十字花科蔬菜(如甘蓝、白菜、萝卜等)种子小,以胚根突破种皮为宜;茄果类蔬菜(如茄子、辣椒、番茄等)以不超过种子长度为宜;瓜类(如黄瓜、苦瓜、冬瓜等)种子可催短芽,也可催长芽1~2厘米即可。

苗床温度不够,覆土过少或过厚。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要及时揭掉覆盖地膜,防止菜苗徒长和阳光灼伤幼苗。一般蔬菜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1~20℃,叶菜类为0~4℃。达不到这个要求会影响出苗进程,导致烂种烂芽烂根。因此育苗最好在保温条件好的温室里进行。没有温室的可在大棚、中棚、阳厢里采用多层覆盖。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苗床下铺设地热线以提高地温,一般白天加热,晚上断电。床土干、覆土过薄时,容易出现“戴帽苗”,即子叶出土时种皮不张开或张开不完全,像一顶帽子戴在子叶顶端,它不但影响子叶的正常发育,而且影响子叶的光合作用,导致徒长。覆土过厚,幼苗出来比较晚,容易形成小老苗、老壮苗。苗床底水要浇足,覆土厚度要适当,一般小粒种子覆土1~1.5厘米,中粒种子覆土1.5~2厘米,大粒种子覆土3~4厘米,播种至出苗前,床面覆细土。

苗床管理没跟上。播种前浇透底墒水,撒种均匀,见露籽再撒些药土,然后覆盖稻草保湿促全苗,最后盖上薄膜闷几天,直至秧苗“露芽”;播种后、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20~3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出苗时出现“戴帽”苗,可先喷水,待种壳吸湿后,用毛刷轻轻将种壳刷掉;整个苗床都适当控制浇水,土壤表土发白干燥时,可一次性浇透水;平时尽量减少浇水次数,以免秧苗徒长;合理增施磷肥,提高秧苗的抗寒能力;注意通风换气,防止苗床内空气湿度过大和有害气体危害蔬菜秧苗;在保证苗床温度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光照,使秧苗生长健壮;适时早分苗,防止分苗过晚造成伤根死苗;对老化苗,每平方米苗床喷施0.2%喷施宝或300~500倍磷酸二氢钾液,以刺激秧苗生长。苗期易发生立枯病、猝倒病等。发病初期,先拔除病苗,及时喷药保护,防止蔓延。常用的药剂有:铜铵合剂(用硫酸铜2份,加碳酸铵11份,磨细混匀,密封24小时后即成)400~5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75%百菌清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以及浓度为0.1%~0.2%的硫酸铜溶液等。施药后为防止苗床湿度过大,可撒草木灰或细干土吸湿。

篇8

浙江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近年来,随着“菜蓝子工程”的实施,高山蔬菜发展迅速,尤其是大棚茄子在海拔700 m的高山小盆地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2009-2011年全县在黄源、沙铺、大湾、云丰等高山乡已发展大棚茄子300 hm2,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茄子种植已成为云和县高山蔬菜的主栽品种和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但随着高山大棚茄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茄子绵疫病也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大棚茄子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大棚茄子绵疫病为害一般减产10%,严重的减产30%。为此,必须加强对绵疫病的综合防治,以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现将云和县高山大棚茄子绵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发病症状

茄子绵疫病是由真菌疫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株残体里越冬,病菌卵孢子随水附在果实表皮萌发后侵入果实;病果上的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通过水流传播进行再次侵染。茄子绵疫病为害症状,初期在果实表面产生水浸状圆形病斑,随后病情加重逐渐扩大蔓延至整个果实,发病部位黄褐色或暗褐色,高湿条件下转为白色绵状菌丝体,果实变黑腐烂落果。嫩茎发病变褐缢缩腐烂,叶片病斑褐色,水渍状,有明显的轮纹,花为褐色水渍状腐烂。

2 发病原因

茄子绵疫病发病、流行与温、湿度有直接关系,特别是高温、高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一般气温在28~32℃,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条件下有利于绵疫病病害大发生。种植易感病品种、地势低、排水不良、化肥使用过多、种植密度大、植株郁闭、结果期连续阴雨,均易发病。如未及时防治将造成病情蔓延,严重减产。

3 综合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良种

选择耐湿、耐高温、抗病、高产、熟期中等的品种,如杭丰一号、杭茄1号、引茄1号等。

3.2 实行轮作

避免连作地种植茄子,可采用水旱轮作或茄子与叶菜类或豆科类蔬菜轮作。

3.3 土壤消毒

育苗前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消毒,茄苗移栽前大棚畦面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或用75%百菌清600倍液消毒,均可达到一定的灭菌效果。

3.4 加强大棚管理

①科学施肥 移栽前土壤施足充分灭菌的厩肥,配施一定的磷钾肥,深翻作成弓形高畦面。移植后施肥采用“控氮肥增磷、钾肥”的方法,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②科学管理水 大棚内水分管理,要做到既保证茄株生长所需又使土壤不积水,保持土壤干湿交替,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③及时通风降湿 茄株开花结果后要及时做好棚内通风降湿,降低病害发生。

④科学防虫治病 防虫治病要做到勤检查早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中。

篇9

[关键词] 食用菌 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14-01

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为提高食用菌成品率,降低成本,获得较高质量和产量的菇体,现将食用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培养料的选择

培养料以桦木料的木屑为最好,配以棉子壳、黄豆杆、玉米心等,辅以麦麸皮、米糠,并添加微量元素。原材料新鲜、干燥、无霉烂变质、结块、虫蛀是成功的基础。

二、培养料的配制

培养料的配制先按比例将所需原料(木屑、麦夫皮、石膏)干料充分混合拌均,添加的微量元素倒入水中化开后加入料中,反复搅拌多次,使料干湿均匀,成团料要打散开。灵活掌握培养料的含水量,根据木屑质地软硬、粗细、含水量、空气湿度的大小等配比的含水量予以相应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含水量过低会严重影响出菇产量。

含水量过高会使下面菌丝体缺氧而停止吃料,造成原料的浪费,同时还会导致杂菌污染。一般含水量达55~60%即可。

三、培养料的消毒

配制好的培养料最好在6~8h内装袋完成。装好的菌袋要及时进行灭菌,切忌过夜。装好的料放入灭菌锅内,尽快猛火升温到100℃,打开冷气阀排放冷气。待温度降至0℃关闭冷气阀,重新升温到100℃后保持10~12h,否则达不到灭菌效果。灭菌时要做到猛火升温、稳火保温,经常检查锅中温度,以防漏气、跑气。灭菌彻底是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环节。

四、优质菌种的选择及接种

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菌株,严禁使用有杂质菌污染和虫害迹象以及退化、老化的劣质菌种。严格接种程序,确保接种成功率。接种室要求干净、干燥、密闭、远离污染源。灭菌好的菌袋及时放入接种室内,进行室内药物消毒,3~4h后待料温冷却至30℃以下即可接种。接种工具、接种人员的双手要用75%酒精消毒。接种要迅速准确,接种量不宜太小。

五、发菌培养

接种后的菌袋放入培养室内,调控好环境温度,培养室要求干净、通气、干燥,室温宜控制在20~25℃左右,湿度70%左右(视品种而定)。当菌丝长到5~10cm左右即可翻袋检查,及时淘汰污染袋。食用菌要靠基质内有机物的氧化来提供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基质内缺氧会使菌丝体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菌丝体生长缓慢、衰弱,甚至停止生长,严重的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翻动菌袋位置以利于换气通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菌丝长到1/2时,再翻袋检查1次。整个发菌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照。

六、出菇棚场地的选择及建立

出菇棚要选择在近河流,空气流畅,四周宽阔,远离禽畜养殖场、酿造厂、生活区、医院、垃圾场的场地。场地要采取翻土、晒土、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消毒。水源水质要求选清洁的井水、自来水,远离污水源。菇棚要求棚体牢固、地势较高、排水畅通,棚内不积水,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防日晒雨淋。覆盖物要厚一点,利于保温,四周用草帘围住,留通风孔。

七、出菇阶段的管理

菌袋经数月的营养生长后,转入生殖生长,当菌丝扭结、瘤状突起,达到生理成熟时,就要搬出发菌室进入出菇棚,由于受环境条件、栽培时间、发菌温度、品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出菇时间也不相同,气温要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才能出菇。入棚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早晚进行,中午温度高不宜进行入棚,高温易使菌皮损伤,会推迟或减少出菇;切不可雨天入棚,雨淋会使菌袋表层污染而烂袋。菌袋上架每层并列排放,袋与袋之间间隔5~6cm,以利于呼吸和散热,要营造出菇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顺利出菇。

首先是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空气湿度过低,会加速子实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导致基质内水分的大量流失而影响产量;空气湿度过高,会使子实体表面水分停止蒸发,使营养运输受阻,同时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子实体停止生长,长时期空气湿度过高,还会造成子实体从空气中倒吸水分,形成水浸样腐烂,招致线虫及细菌的滋生和大范围传染。

其次是通风。子实体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和人类的呼吸一样,食用菌的呼吸作用也是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适量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某些种类的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但是过多二氧化碳的积累会抑制菌丝体生长,甚至完全停止生长,高浓度二氧化碳长时间作用还会导致菌丝体窒息死亡。因此,需要经常对菇房空间进行通风换气,排除二氧化碳,保持空气新鲜。

最后是光照。大部分食用菌品种的出菇阶段需要散射光刺激,少部分品种需要有较强的散射光,才能使子实体原基分化,极少部分品种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形成子实体。子实体的颜色也与光线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光线强,子实体颜色较深;光线弱,子实体颜色较浅。这就需要根据品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光线调控方法,可以通过挂遮阳网和拉、放草帘来调节温室内的光照。

八、食用菌生产中的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1.木霉

木霉又称为绿霉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残体、土壤和空气中。木霉靠孢子传播,常常借助气流、水滴、昆虫、原料、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衣服等为媒介,侵入培养基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萌发繁殖为害。当生产环境不清洁、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严格,且处于高温高湿条件时,就给木霉侵染造成良好机会,尤其是多年的菌场和老菇房,常是木霉猖獗为害的场所。木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能分泌毒素。木霉是香菇生产的大敌,它抑制香菇菌丝生长。唯一控制的办法是创造适合香菇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木霉繁殖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低湿度,以抑制木霉菌的扩展。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后,可采用pH值为10的石灰水或石灰粉进行防治。

2.链孢霉

链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生长后期呈粉红色、黄色。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链孢霉菌丝顽强有力,有快速繁殖的特有机食用菌栽培技术性,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其后果是菌种、培养袋或培养块成批报废。防治链孢霉,温度控制在20℃以下,这样链孢霉生长缓慢,可减少污染。

3.毛霉

毛霉又叫黑霉或长毛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该菌在土壤、粪便、禾草及空气中到处存在。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行菌丝培养等。防治办法同木霉。

4.螨类

螨类包括红蜘蛛、菌虱。其发生环境主要潜藏在厩肥、饲料和培养料内。鸡窝畜舍、谷物仓库或环境条件差、腐殖质丰富的场所,往往也有大量的螨类存在。培养基发生螨害后,接种部位的菌种块不萌发或萌发后菌丝外观稀疏暗淡,并逐渐萎缩,严重时培养料中的菌丝被全部吃光,造成栽培失败。

参考文献

[1]成群.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

篇10

一、从微生物学教学目的来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药学类专业学习微生物这门课程,总体有这样几个目标:1.药品生产各环节的消毒灭菌处理工作。2.GMP车间在环境和工作人员方面对微生物的要求。3.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查工作。4.一般微生物的培养,接种技术。5.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微生物的染色技术。6.一般微生物的鉴别方法。7.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来说,为下一步学习发酵技术等专业课打下基础;对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来说,为下一步学习药品生物检定技术打下基础。

总结这些生产中的实际要求,我们得出结论:微生物学的教学应该以实际操作技术为主要与重点内容。因此笔者对微生物学进行分析总结,将上课地点搬进了实验室,将实验归纳总结为一个个的项目,把理论知识也附着在实验项目之中。

二、将各个实验进行统筹安排的必要性

在实验的时间先后上,如果没有统筹的安排,将会有很大的材料浪费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将所有的实验进行统筹规划,将前一个实验制备的产品用于下一个实验,这样既有连贯性,同时还有很大的节省。

三、课程改革内容

将整个教材分为以下几个试验模块: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3.微生物菌苔菌落的观察;4.微生物的染色技术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5.细菌大小与数目的测定;6.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7.体外抑菌试验;8.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四、具体模块分析

(一)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本模块任务:1.配置培养基(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固体、液体、半固体培养基配置方法,同时掌握微生物生长必需的条件),2.将培养基进行包扎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干热灭菌法原理及操作方法,同时掌握彻底灭菌(包括芽孢)的方法及意义)。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配制、分装、包扎、灭菌技术,还为下面的所有实验准备了试管装的斜面培养基和三角瓶装固体,液体培养基。

(二)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本模块任务:1.试管的斜面接种,2.培养皿的分离划线培养,3.三角瓶的液体接种培养。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的操作技术:使用酒精灯的无菌操作技术,固体、液体培养基的接种技术,如何分离得到纯种细菌的技术;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菌落及菌苔的含义,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同时为下一步的实验准备了大量的微生物培养物。

(三)微生物菌苔菌落的观察。本模块任务:观察各类微生物的菌落菌苔特点。本实验直接取上次实验培养的微生物培养物进行观察,从而概括得出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类微生物菌落各自的特点作为鉴别的依据。

(四)微生物的染色技术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本模块任务:1.将微生物进行单染色、革兰氏染色,2.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为了进行这两项操作,学生会主动学习染色原理,显微镜操作原理,油镜使用原理,然后进行实际操作。本模块使用模块二的培养物来进行染色观察。

(五)细菌大小与数目的测定。本模块任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测微尺进行微生物数目和大小的测定。

(六)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本模块任务:检测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人体表面的分布情况。本实验使用模块――配制的固体培养基倒平板进行检测。

(七)体外抑菌实验。本模块任务:使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检测几种化学消毒剂的抑菌实验。本实验使用模块――实验中配制的培养基。

(八)抗生素的效价测定:本模块的任务:使用二剂量法测定一种抗生素的效价。本实验使用模块――实验中配制的培养基。

五、考试考核方法

根据教学过程的模块化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也随之进行改革,由原来传统的一张理论试卷定分数的方式,改为以实验为主要考核方式。将模块的结果进行考评打分,在最终成绩中占重要比例,然后学习结束时的考核分两部分,一是实验室内现场操作考核:从八个教学模块中选取一些重要的操作技术,比如染色技术、灭菌锅的使用技术、培养基配制方法等等,学生抽题,抽到后现场进行操作考核;二是抽取两个理论题进行回答。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更与实践相接近,更具有实际意义。

六、总结

实践证明,以项目实验为主体,理论辅助在其中,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实践技术操作,能够较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而且能够将单个独立的项目实验联系起来,不仅教学效果好,还节约了很多实验材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