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文化,现代机械设计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辅助。本文将论述创新思维的内涵,分析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浅谈如何将创新思维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中。

关键词:

现代机械制造;创新思维;融入

创新思维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具有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等明显的特征。现代机械制造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成功融入创新思维,方能全面提高机械工程质量。本文将简单论述创新思维的内涵,浅析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并从在现代机械制造中体会创新思维的过程,运用发散思维、善用逆向思维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将创新思维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中的策略。

1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思维模式不能凭空产生。一方面,创新思维需要以实践为基础,不以实践为基础,思维就会成为幻想。另一方面,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对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就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包括直觉、灵感和想象等因素;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又要灵活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创新思维具有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等明显的特征。创新思维的多向性是指从思维方向去分析,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问题出现之后,会从多种角度、各方面、多层次以及不同条件去构思多种设想,探视多个答案。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很快转向另一个方向。与单方向性的思维相比,多向性(多向发散和多路聚合)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之一。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创新思维并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和跨越,也正是这种省略和跨越模式使得创新思维在活动过程中的某些思维活动难以详细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比较微妙。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人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的方法就能解决。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方法新,不是用某一种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是结果新,生产和科学中的新发明、新发现,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常常是独特的。

2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版了《现代机械设计手册》,提出要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现代机械的现代化水平,兼顾机械的实用性,追求机械的经济性、通用性和准确性。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符合机械工程的发展需要,为了提高机械化水平,需要不断创新设计方案,全面推动现代机械走向自动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当代科技竞争非常激烈,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创新设计方案,改善技术质量,优化机械设备系统,可以提高现代机械的竞争力。而且,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型机械。任何新产品几乎都是在创新思维的辅助下制造的,现代油漆就是在创新思维的启发下发明的,当人们发现传统油漆虽然光洁美观但是容易老化时,清除过程会很麻烦,某工程师在传统油漆里添加了一种化学药品,这种添加剂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能够保证油漆刷到墙上不发生任何变化,当清除旧漆时,只需要涂上专门的化学药品就可以全部清除旧漆,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也一样,需要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然后制造新型机械设备。

3将创新思维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中的策略

3.1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体会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准备、酝酿、明朗和检验四个阶段。在创新思维的准备阶段,工程师可以通过缺点列举法来发现机械设计制造中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形成有创新价值的课题。进入创新思维的酝酿阶段之后,工程师就要进行钻研与探究,分析问题的根由,设计多种初步方案,进行多方面的实验,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明朗阶段是创新思维的突变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也就是机械设计制造的最优方案已完成。最后进入检验阶段,即通过实践来检验机械设计制造方案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创新思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推动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3.2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运用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它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角度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答案,是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工程师在现代机械制造中运用发散思维时都会具有变通思想,敢于打破传统的机械制造设计,排除既有经验的负面影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甚至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方案。而且,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思路,当某一思路行不通时,它会迅速转向其他思路,具有灵活多变性,在发散思维的带动下,工程师可以灵活变通,制作更为完善的机械制造设计方案。

3.3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善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探索,也被称作反向法,在现代机械制造中运用逆向思维,工程师要从机械原理和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探索,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制作机械制造设计方案,全面提高现代机械的技术质量。结束语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具有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等明显的特征。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可以创造新型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与竞争力。将创新思维成功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中,需要在现代机械制造中体会创新思维的过程,运用发散思维,善用逆向思维,这样方能制作出最优的机械制造设计方案,全面提高现代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少辉.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综述[J].统计与管理,2014(11).

[2]江威.略议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绿色理念的运用[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14).

[3]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4).

篇2

关键词: 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实践活动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看法。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思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学生就可以具备这种思维能力。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在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1.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任何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题多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更有新意的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解决问题,取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置题目: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只看到如下字样:“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摇?摇?摇 ?摇”(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解:如补充: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等等。本题没有给出结论,因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加强操作,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发挥创新潜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入手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显得很困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3.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乐于创新。

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的优势。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自行车的猴子得了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探索的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

如我在上初中第一节数学课时就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你和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快乐时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认为应该去哪家呢?如果你能计算正确出结果,就可以为家里节省开支,成为父母的小帮手。

又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起初都愣住了,而后议论纷纷,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仅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也都可以计算。

总之,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 发散思维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在信息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知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其中,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价值都是第二位甚至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根本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为重点,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个性的认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要说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书本为中心的弊端。教师的教学围着书本转,书本上写什么就教什么;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有的教师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针对学生实际去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学科实际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种传统的模式,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对前人知识及经验的把握;弊端是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的迷信,不敢有半点怀疑,更不要说提出不同见解。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会有创新的萌芽和创新的成果出现呢。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着手,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进而迫切去了解其为什么、怎么样;没有一种去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与持之以恒的决心。那么,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如果中学生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即使教给他们一定的创新方法与创新技术,也很难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作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教育学生一定要重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因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已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家庭。各行业、各部门的办公都少不了电脑。当今社会如不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技术,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就相当于一个“文盲”;将严重影响将来的工作与生活。这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好奇心与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笔者先展示了一些漂亮的各有特色的网页,学生对这些精美的网页相当感兴趣,里面动感的特效,精美的图片,优美的背景音乐引得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与愿望。于是笔者趁机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网页是怎么做出来的?”“想不想自己学做网页?”“想不想给自己建一个个人网站?”等等。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被激发了出来,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被调动了出来。他们都非常急切的想尽快掌握这一技巧。有了浓厚的兴趣以后,讲课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我在讲解的时候还会特地征求同学的意见,如何做会更美观?然后用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设计、创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做出来的作品也各有特色。最后我就把比较优秀的作品用电子教室传送到学生电脑上,让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紧密结合学科与学生实际,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和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必须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身心实际。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信息技术是初中生喜欢学习的一门学科,虽然在小学阶段已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学生对它的了解还是有限。加之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认为凡是老师讲的书本上说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因此,学生不敢提出不同意见,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新的做法。不少同学还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这很易遏杀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创造个性。事实上,信息技术学科无论是理论知识学习上的问题,还是实践操作出现的问题,都存在多种解决的方法,有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与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质疑的观点,提高大胆质疑的能力。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还可以用菜单命令。笔者在上课时一般只详细讲一种方法,另外的一笔带过,让学生明白,人家的操作是对的,你的未必就是错的,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去寻找更适合的做法。不要人云亦云,老跟在人家后面转。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2.打破学生思路的狭窄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思路的狭窄性是受其身心特点、学习基础、思维习惯及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因数的影响造成的,也受传统教育观、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的影响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非一朝一日的事。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新课标要求教育与引导学生打破思路的狭窄性,敢于展开想象,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敢于质疑书本,敢于向权威挑战,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使思维由狭窄逐渐变得流畅、变得宽广。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变化。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新知、上机操作遇到困难或问题,思路无法继续时,笔者通常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而是启发诱导他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逐渐学会思考。同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声、文、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功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设计出各种有独特思维的作品,展示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3.突破学生思维的凝固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不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方法或解题思路,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的单一性、凝固性,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逐渐形成不一般的超乎寻常的构思。例如,在辅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笔者教学生用fireworks来处理图片。在教学时,笔者只简单介绍工具的基本用法,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要求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要提一个有代表性问题,并发挥集体的智慧,打破思维定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自己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笔者惊奇地发现多数学生已能熟练地使用这些工具,并掌握操作要领,有的还摸索出了工具的其他用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上面所举学生图片处理的例子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摸索或与同学交流得到工具的不同用法,从而做出有创意的作品的例子,正是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表现。

总之,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除了以上所述,还应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收敛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因这对培养其创新思维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它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来抓,并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2.

篇4

关键词:工艺美术;创新思维;意义;内涵

在目前社会中,产品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先进技术之间的竞争,而先进技术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产品设计上的竞争,说到底还是创新思路的竞争。创新思路指的是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及时借助先进技术,并对产品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开发,从而实现产品的最大效益。

一、工艺美术设计与创新思维关系的分析

工艺美术来源于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了,例如拿博物馆的工艺美术来说,彩陶品不仅发挥了表面欣赏的作用,还培养了人们对工艺美术品的兴趣,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到了古代的人类为生存而制作的有特殊功能的造型,工艺美术体现出一种优雅的曲线美。对工艺品产生了解的兴趣才能更多的掌握艺术背后更重要的知识。兴趣是人们进行任何活动的真实原因,更是人们学习工艺美术设计最好的老师。一方面,对工艺美术的学习可以影响学习效果,还影响到后期发展中综合素质的提升。工艺美术的设计的创新思维主要产生于人们对工艺品的兴趣,因此在工艺美术学习过程中要培养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推动对工艺美术设计的探索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应强调主动学习,先自行探索,激发对工艺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工艺美术设计的生活来源

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从而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生活需求和理念来满足对工艺美术的要求。就拿陶瓷来说,它的制作过程是较为简单的,因此制作起来速度也快,成本也低,这就导致很容易会被复制。草编最简单了,尤其是在生活不富裕的年代,主要是用草来进行草鞋、草帽等编制,虽然从外表看起来不太美观,但是它的天然性能好、成本较低。生活并不是固定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实生活的变化和工艺美术设计思维是相似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不断的创新,工艺品就是人们生活变化后的延伸。例如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人们思想的固定,制作出的工艺品主要是纯手工制作,再看现在,工艺美术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在产品的规划中加入修建流水线的任务,并且工艺品的生产模式也在进行改进,基本都实现了机械生产的操作,现在像一些办公礼品的制作可以采用数码技术,进行数码雕刻,将数码雕刻和漆艺艺术结合起来,有效节约了手工制作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和财力,还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成效。

三、工艺美术设计创新思维的意义及内涵

人们的思维有很多种,但是创新性思维是最具有独特性、突破性、连动性和综合性的,它能用来解决一些未知的难题。创新性思维主要强调打破常规,消除传统思维的弊端,触类旁通,尤其是对工艺美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工艺美术创新比其他行业的创新更复杂,它不仅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还有逻辑思维的特点,也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体,更好的体现出专业的水平。工艺美术设计注重严谨和新颖,考虑问题要周全,设计要求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出产品的最大性能;在设计方案和设计步骤上要“奇”,想法新奇,设计出奇,发挥出产品的最大效益;只要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原有产品上设计出异常的效果,从而体现出工艺美术设计的艺术性。在设计中虽说要新奇,但是也应注重产品设计的实用性、省力、安全、方便;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通常是由产品材料产生的,例如木器的纹理、织绸的锻纹,都是将材质的特殊美得到最好的体现,主要是由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产生的,一个成功的产品,能真正的体现出设计者的意念,它看到的是一般工作人员看不到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有人类文化的延续,因此掌握的知识不限于教材;工艺美术设计的应用其实是扩大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力,通过观察生活的细节,捕捉到与创作有关的信息,把有利的自然条件创造成价值。内涵: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在开展思维活动时的独特性创造思想,它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更新,平时生活中和学习上都要积极去探索问题,还要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工艺美术的创新注重的是突破传统模式对产品进行新设计的过程,因此创新的重点并不是结果。创新思维的重点是创造和独特,工艺美术的创造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灵活性: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站在不同位置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2.流畅性:美术的灵感往往是在一瞬间产生的,所以工艺美术设计中也能在最短的时间产生不同的想法。

3.精致性:工艺美术的精致性主要表现在设计的步骤上,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思考之后再进行创新。

4.独特性:工艺美术作品由于和其他作品不同,它融入了很多作者,而且还都是原创作者。

5.敏捷性:对于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对事物的反应速度都要比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反应速度快,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对策上比其他人考虑的更周全。

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以产品为中心,以人和环境为线索,在分析产品与人的关系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受产品的影响,产品与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空间上,要协调好之间的和谐关系;产品与环境的关系,在产品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可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由于产品所处环境的变化,设计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二)以工艺美术产品本身作为线索:可以将产品分为三个方面:创造、使用、维护,将这些方面作为考虑的线索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各种问题。例如在服装设计中,要考虑设计者、设计计划、设计方法、着装场合等诸多问题。例如在着装的场合中还有很多潜在的因素,日常着装、宴会着装、一般聚会着装等。

(三)以产品的形态特征作为线索:构造、表面、工业设计、色彩搭配、成本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做细节分析的。在产品材料的选择上,考虑什么材料既能从外表看起来美观,又能延长工艺品的使用寿命,并对各种激励进行合理设计和连接;在色彩的搭配上应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尽量以简单为主,颜色不要太杂,而又不失美观。

(四)以产品设计方法为线索:工艺品设计的造型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都要以对产品自身的了解能力、记忆能力为主,并做创新性的想法,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来突出工艺品的艺术性。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作用也不同:1.极限法:在产品的特征和状态的启迪下进行创新性思维。例如对电视机的厚度感到不满,想再薄点,直到现在,这种创新型的思维成为了现实。2.去繁法:在保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将现有的一些附属物去掉。3.巧添法:在产品上添加必需的东西,对产品有宣传效果、提升形象意义的东西要及时添上,起到更好修饰的作用。4.组合法:将产品中所有有关联的功能结合起来,将小功能变为多功能。5.模仿法:对不同产品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形态特征,结合自身产品特征,创造出模仿型产品。6.置换法:将产品内容进行置换,比如说将玻璃器皿换成不锈钢材质的,以便于产品的运输。7.产品分析法:对原有的产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在思维上实现飞跃。

(五)应将创新性思维贯穿到产品设计的每个环节。由于产品的开发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所以在开发上就要求产品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设计水平,超前的创新性思维,主要方法如下:1.发现问题:大胆对产品做出设想,并对产品市场做必要的调研,通过实地观察法,了解人们的内心需求;分析问题:通过调查了解人们的喜好,进一步对产品的造型进行研究、分析,最好将人们期待的产品造型设计出来。2.检核法:根据产品的设计目的,将所有问题都写出来,并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讨论中产生对产品设计的新想法。比如:材质、形态、颜色,怎样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将现有产品的造型改变想法,将扁的改成圆的,将弯的变为直的。3.思维激励法:对思维的激励可以采用会议的模式,在会议中让每个参与人员都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互相分享,扬长补短,扩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从而对产品产生创造性设想。4.信息交融法:对产品有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对产品进行分类,把信息要素都融合起来,实现各信息的整合,并根据产品本身的实用性、消费者接受性作出筛选,让创新性思维诞生出新产品。5.产品形态分析法:对产品的颜色、材质、形状进行分类,例如形状可以分为长方的、圆的、椭圆的、菱形的等;材质可分为玻璃的、木质的、塑料的、金属的等;颜色分为红色的、黑色的、黄的、五彩的等,对不同类型做出更细致的划分,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6.仿生创造法:举个很形象的例子,飞机制作的构想主要来源于空中的鸟儿,有翅膀,飞的更高、更远,飞机的机翼就是仿照鸟类的翅膀进行创新性思考的。五、结语工艺美术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工艺美术设计人员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对不同产品要进行不同的探索,及时更新自己的创新思维,并将创新性思维灵活应用到工艺美术设计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工艺美术产品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军.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芒种,2013,(11):233-234.

[2]李好.浅谈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J].艺术时尚旬刊,2014,(04):101.

篇5

关键词:普适性;独特性;多元化;创新思维;设计思维;艺术思维

一、定位与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审美趣味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缺失的,这种情况在基础课层面尤为严重。大部分专业仅仅开设了素描、色彩、构成、图形、图案等训练绘画能力与教授设计基本语言的课程,尽管有一些专业还开设了艺术赏析与设计概论,但仅仅是对项目导向实训课的理论补充,唯独没有一门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世界兴趣的思维课程,使得学生如流水线上的产品,缺乏独立思考的支撑、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勇气。艺术设计学科的目与本质就在于通过艺术手段、设计手段、创新思维去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是人类对自身潜能的挖掘与完善,绝不应该千人一面,更要杜绝模仿与山寨,不能丧失个性与激情,而是要有态度、有创意的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当下中国已有的设计基础教育中,和思维拓展相关联的课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教授一般思维法则,这类课程多从哲学角度与逻辑角度切入,理论性较强,并不针对于某一特定专业,优点是灵活跳跃,能够打开学生一定思路,缺点是忽视了具体的专业方向,开阔性是有了,却没能和专业的实际情况与区域优势经济体相融合;另一种课程恰恰相反,受到专业方向的限制与约束,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思考方向、方式,比如平面视觉传达专业的思维模式总是跳不出图形创意的圈圈,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又极大的依赖于空间想象与造型等,思维的惰性大。

其实,作为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唯一一个改造学生思维的课程,思维拓展表现应该既具有普适性,又突出独特性。一方面,要“广”,首先要超越专业方向的限制,其次还要跨越领域的局限,最后能够融入生活,使课程具有最为宽广的思维性,充满开阔与交叉的乐趣,将技术训练转变为对创新意识、设计意识、艺术意识的培养上;另一方面,要“深”,在人才培养方案大的统领下,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本区域的经济体,知识结构也向跨学科的综合实践领域发展。

二、课程特点与教学安排

创新型的思维拓展课程是变化的、流动融合的、多元化的,反对呆板、孤立与一成不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触手伸向不同的领域――哲学、逻辑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设计史、美术史、材料学等,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思维进行拓展与融合,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开发精神价值与审美价值,在传统绘画造型基础上,摆脱习惯性思维方式,从新角度观察、认识、理解事物,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方式,不同手段表达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客观存在。

多元化的课程特点也使得思维拓展的学习特点非常鲜明,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动”字,即“互动”与“主动”。

知识的机械传授与积累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把握中应该更多的强调与学生互动,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指向更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创造力,加深学生理解力,启动学生想象力,激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最终能够在思索中成长并影响到实际的设计中去。

讨论法应该是思维拓展教师最应该使用的教学手段。对某一具体问题的集中讨论,使单向题目呈现出多维的思考与认知角度,知觉、认知、思维、理解、创新、直觉轮番上场,激烈头脑交锋的结果是思维在始终保持高度兴奋的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给予相当的尊重,并做好课堂讨论过程的记录工作,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点评,但并不做出一个定论,这样能够引发第二轮讨论。思维的火花就在学生疑惑、坚守、发展、辩论、矛盾、冲突与调和中迸发出来。

思维拓展还应该在课堂讨论之外,配合大量的书籍阅读与优秀设计案例、美术作品的学习。这也是思维拓展课程独特性的表现――思维毕竟还是要回归于个人的表达或解决社会问题,而不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思维拓展与艺术赏析、设计概论等课程不同,虽然都强调阅读与讨论,但后者是为了掌握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与设计认知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为培养目标的,而前者的矛头直指向人本身与所处的社会,反对将学生关在教室、图书馆的做法,读书与赏析的目的是以杰出的思想与作品激发兴趣,树立榜样,启发思维,拓展视野,关心外部世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还必须扮演好作为课堂管理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的安排要兼顾多个因素――思维的普适性与区域经济体的独特性,知识领域的多元化与个人兴趣的偏爱,创新思维的应用性与不稳定性,艺术的独立性与设计的社会性等。所以课程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于普遍的思维分析,如思维模式的探讨等,第二部分将专业方向与区域优势经济元素引入课题设计,侧重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训练。

篇6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鲁班由茅草的叶子划破手指想到铁片的细齿也可以锯断树木,从而发明了锯子;苹果落地使牛顿想到引力问题,从而在自然科学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蒸气冲壶盖使瓦特产生想象并改良了蒸气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诸多的事例都说明想象的火花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

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平时阅读的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想象的典范之作。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这一连串朦胧奇美的想象,堪称奇绝,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还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抓住莲的体态风度与高洁雅士的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之点,将他们联系起来,托物言志,充分发挥了想象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利用这些教材,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一个小姑娘却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你能不惊叹这个美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人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认为是“荒诞”;有人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了。为什么我们除了将牙签理解为“剔牙的物品”,就不能认为它是“小人国蚂蚁的航空母舰”呢?为什么样我们不认为海边岩石的棱角是被海浪“咬”去的呢?为什么我们现实的教学不能给学生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呢?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就是要独辟蹊径、有主见、有长处。只要善于联想、想象,灵活运用联想的三种方式,学会逻辑推理的几种方式,也容易做到。

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训练创新思维

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幼儿教育;创新教育

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出各类工程师。工程师需要在工作中有研发创新、管理创新、设计创新和服务创新等。而创新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做好幼儿的创新教育对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一、卓越计划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卓越计划要培养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这需要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和意识的学生。高校要有合适的苗子去培养,就需要从幼儿教育开始注重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从小形成创新、变革意识与习惯。幼儿教育工作者也要进行教学改革,重视引导幼儿的创新教育,使我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重点要落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开发与培养这个环节,这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二、幼儿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

1.正确认识幼儿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要有效地推进和实施创新教

育,必须考虑创新教育的层次性。幼儿创新教育让幼儿在成长中发展创新能力,体会创新快乐,获得创新的自信和创新意识。幼儿创新教育,含义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潜能的教育过程,为将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2.注意培养幼儿的创新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不仅是智力、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特征培养的问题。要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必须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好胜心、坚韧性、责任心、自我意识等个性品质。

3.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形态,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幼儿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有了创新思维的表现。当然,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以及思维方法的局限性,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成人相比还表现出不稳定性,灵活性较差的特点。因此,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其思维灵活性、流畅性、独特性、稳定性等的发展。

三、幼儿创新教育的培养方法

1.欣赏幼儿个性发展

个性越独特,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也正是在独特的个性中孕育和发展的。“越是富有创造性的人,其个性越显得独特。幼儿的每一个细小发现和创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此时教师要多鼓励和激发孩子个性的发展。幼儿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

2.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激发和维持创造性动机

幼儿教育中,应积极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启发引导幼儿产生内在地、自主地参与创造活动的要求。激发创造动机可以从培养“问题意识”着手。教师可以经常向幼儿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积累知识

鼓励幼儿多渠道收集有关问题的信息。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启发幼儿扩大信息来源,通过请教家长、查阅图书资料,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看电视,上网等多种手段获取有用的信息。

幼儿创新教育是一个现实紧迫问题,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2).

篇8

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在学习中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和搞小发明、小创造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创新技能的训练,促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激发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结合当时正临近母亲节,设计了一节有关节日礼物的包装设计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带来礼物的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材料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热情。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等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可利用小组合作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强化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随时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

三、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创新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思维在行为上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们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1、教师应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为例,它们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引导概括的方式,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从而主动的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对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倒过程中推倒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

3、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扑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新异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等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创新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因此,在数学教学必须加强以基本技能力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本人设计了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课件演示摩托车的车轮运动与里程表数字的跳动

第二步:思考车轮前进与里程表数学跳动的关系。

第三步:抽象出数学问题:车轮滚动一周所走过的路实际上是车轮的周长。

第四步:动手实践,直接测量圆的周长。

学生自主探索出用绕绳法、滚动法这些直接测量的方法都可以求出圆的周长。

第五步:用数学方法求圆的周长

思考:圆的周长跟它的什么有关呢?

再次动手实践,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出方法:C/d=定值,从而得出C=

πd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本人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操作、去试验、去思考、去讨论、去抽象概括,最终“创造”新知,创新技能不断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逐渐形成创新的能力。

篇9

关键词:高等数学;创新思维;内涵

美国当代数学家M.克莱因对数学有过这样的描述:“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艺术或一种语言,更主要是数学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于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满足人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美好音乐的冥想;甚至可能有时以难以觉察的方式,但毋庸质疑的影响着现代历史的进程。”这种难以觉察到的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作为高职教育基础学科的高等数学,其所蕴涵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如此丰富,足以使高等数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素质的得天独厚得学科。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致力于利用本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是教育的本质的要求,也是高等数学教师责无旁贷的。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其内在关联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有价值则应从思维过程角度来理解而不是结果层面的。创新思维是由一系列思维协调互补,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思维主导共同形成创新思维,包括扩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质疑思维、逻辑思维等。因此,从思维类型角度讲,创新思维应具有整体性。

质疑思维更多地反映了人的心理品质,敢于起疑,善于提问,执着追问。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专家权威,能够从实践出发确定问题的存在并定义问题是什么,是创新思维的发源。

提出问题之后,应考虑解决的途径。此时扩散思维这种多路思维,可以帮助人们从问题的结构、材料、功能、方法、因果等不同的角度寻找问题解决途径;联想思维、组合思维和想象思维这些横向思维,能通过同类比较、异类对比等形成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逆向思维则冲破传统,从相反的方向想办法,使问题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系统思维和直觉思维则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问题,在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跳跃性的得到答案,属解决问题的“快捷方式”;当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灵感思维可以发挥作用,常常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收敛思维将想出的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后找出最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逻辑思维则是解决方案的实施办法。这两种思维方式不属于创新思维,但创新思维有价值与否要通过这两种思维来实现,是解决问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多种思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的参与人们的思维过程。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其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主导思维种类有所不同,质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发源,扩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主体,没有收敛思维和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结果就无法证明或证伪,因此,收敛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对创新思维价值性体现的不可或缺的支撑。

二、高校数学蕴涵的创新思维分析

现行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以微积分为核心,以无穷级数、微分方程为拓展,形成完整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体系。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充满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收敛思维,体现了数学的逻辑严谨性和精确性。而创新思维则没有(有的也不可能)在教材中展示,必须由教师进行挖掘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引导和演示。

质疑思维是科学发现的起点,高等数学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呈现,尤其是它们的发现过程,其思考过程体现了质疑思维,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质疑思维品质的熏陶,应该说质疑思维无处不在,当已有的知识、方法对研究对象不适用时,质疑思维可以提醒我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方法。

高等数学是共认的比较抽象的学科,想象思维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数学知识不再晦涩难懂。如函数的图象,导数、定积分、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极限过程的想象,曲线的凹凸性与切线方向变化状况等。这种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就是想象思维的具体化。显然数形结合处于解释层面,不足以成为严格论证,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对高职学生掌握并应用这些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逆向思维是高等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解题方法产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如逆否命题的真伪性,反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反证法,举反例证伪等的内容都包含逆向思维。

组合思维强调内部结构,复合函数、初等函数求导数、常数变易法、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等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成为组合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良好素材。

联想思维在知识的迁移和推广应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导数在几何上、在物理上、在经济上的应用;一元函数微积分向二元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延伸、平面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向空间解析几何与空间向量的迁移等离不开比较与联想。联想思维是横向思维,是由此及彼通过联想产生联系。从数学的角度讲就是一个抽象的规律,在具有同一规律的具有不同物理或社会属性的事物上体现出来,从而用同一抽象规律去解决问题。扩散思维则是从同一问题出发沿不同方向扩散开来,与联想思维有相似之处更有本质区别。高数中的一题多解是扩散思维起,收敛思维终的典型。扩散思维通常是多种思维共同作用。

高等数学也包含着直觉思维。知识的积累是直觉思维的前提,当求极限的各种方法有了较深厚的积淀时,遇到求极限的问题,完全可以进行预判――直觉思维,无穷级数的收敛性亦如此。直觉思维是超越认识程序,快速得到答案,它必须既从整体着眼,又兼顾部分,所以这些知识也有系统思维的要素。

灵感思维属于思维质变,高数体系中不可能呈现,但是有上述几种创新思维的铺垫,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实际问题解决中,当遇到适宜的条件时,灵感思维定会产生,亦既是说,作为一门学科的高等数学,不可能对灵感思维直接发挥作用,但可以间接产生影响。

三、高等数学进行创新思维教学的启示

1.当今教育模式以中国和美国为两个极端,美国注重创新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掌握,中国则强调基础知识传授,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美国正试图学习中国知识传授之长,我们则应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是以“直线思维”为思维方式的凡事求真,“直线思维”是沿着单一方向逐步的思维,如逻辑思维,收敛思维。但是,他们在知识的掌握,知识结构的形成中是必不可以的,传统教学一直强调这些,就掌握知识而言是无可厚非的,是中国教育的优势。不能抛弃。

篇10

生理学是医学和生物科学的主干课程,它在医学科学及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在生理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既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生理学课程对教学的重点要求。

1 创新性思维的含义

创新性思维是重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途径、方式、方法、方案、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优化组合的结晶。

2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2]

2.1 独特性(或独创性、首创性、新颖性):是创新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表明其思维内容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思维特色;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活力的重要因素;反映思维的深度,以及对事物本质特征驾驭的力度;表现为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开创性。

2.2 求异性(或称求新性):创新性思维用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作为基础,以获得新思维成果为目的,因而是一种求异、求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往往是一个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过程,新者异也,新是冲破传统思维模式,超越习惯性思维的产物,因此求异(新)性的先决条件必然是:敢于怀疑(一切),善于怀疑(一切)。

2.3 灵活性(或称变通性):创新性思维最忌讳“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条思考模式,而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2.4 敏捷性:基于创新性思维是以创新为根本宗旨,因此进行创新性思维必须思维敏捷,行动迅速,捷足先登,发现别人觉察不到的问题,提出别人想不到的构思,拿出别人做不到的成果。

2.5 偶然性(或称突变性、随机性):由于创新性思维通常都要经过“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这样一个过程,因而具有偶然性,偶然的背后隐含着必然,突发的基础是积累;“长期苦探索,偶然喜得之”是创新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2.6 跳跃性:创新性思维过程中最精彩的一段是一些偶然因素诱发的灵感或顿悟,一种导致成功的判断和结论随之产生,其起点(B)与终点(E)不一定在一条光滑连接的“曲线”上,或者说B与E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逻辑必然性,因而这种思维具有跳跃性。

2.7 综合性:知识是创新性思维的必备基础,见多识广的人才有可能站得高,看得远,综合各种知识能力强的人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联想,提出独特的见解。创新是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综合多种思维方法的一门高超艺术。

2.8 联动性:创新性思维是一种联动思维,它善于由此及彼,由里到外,由一类事物联系到另一类事物,从一种思路延伸到多种思路,由正向到逆向,从纵向到横向,引起连锁反应,这意味着创新性思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流畅性,可产生奇特的、五彩缤纷的效果。

3 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1 生理学论述的是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许多概念和生理过程都有较高的抽象和理论概括性,且难讲解,难理解,难记忆。若借助感性材料和丰富的想象力把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组合整理或重新排列进行“形象思维”,不仅有利于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而且为以后开展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因此,在生理教学中应重视形象思维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简单化,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记忆,丰富课堂讲授趣味性,也可避免“千言万语说不清,学生越听越糊涂”现象的发生。

3.2 充分运用实验现象的具体材料及教学图像、模型、声像教材等直观教具:从一定意义上讲,生理学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源于实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故在课堂教学时,可在逻辑推理的同时,将前辈的实验作为形象材料告诉学生,让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现象进行思考,达到形象思维训练的效果。

3.3 充分发挥想象力或利用日常生活中具体形象知识指导生理学学习:想象是以丰富的记忆储备为基础的,以改造旧表象,塑造新形象为特征。没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就难以形成根据语言、图形产生新的形象,因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贫乏的,空洞的,这也是知识死记硬背的根源。在生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再造想象来解释某一抽象的生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讲述前负荷对肌肉收缩力的影响时,可将肌纤维形象比喻为“弹簧”,用“弹簧”的物理特性解释异长自异调节(Starling机制),这种讲解学生易理解和接受。

3.4 合理提出问题让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源于“疑”,而思维又要以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生理学实验的功能,实验教学中适当设疑,使实验内容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问题化,然后在实验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析疑、解疑,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以培养思维能力。

4 在生理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在个人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决。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避免过分注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题,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思维活动的潜能。

生理学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3],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启迪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讨问题、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分析、总结提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 于. 创建生理学精品课程,提升医学基础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68.

[2] 许光明. 创新思维[M].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