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意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意义;对策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bstract】"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points 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lets the student experience the involvement of specific teaching activities, to get some experience, and through independent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he actual problem abstracted as mathematics model, and this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Curriculum Mathematics this expression will be" practical" was placed in a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will be of practic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method of training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significance; countermeasure;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的实用性决定了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 个必不缺少手段。

1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意义

1.1 对应用数学意识的认识。应用数学的意识,就是指运用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性。具体表现在当学生面临着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又能主动的探索这一新的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对应用数学有了基础的认识后,才能有效的应用数学。

1.2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决策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1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了平均数后,有一个数学故事(有危险吗?)用两张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第一幅画:生1:“我不会游泳。”生2:“这个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第二幅画:生1在想: “我身高是1.3米,跳下去有危险吗?”学生在帮助生1解决“有危险吗?”这一问题时,要主动与“平均数”这一概念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同时由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水池一般来说是不平的,有深水区与浅水区之分,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的意思是有的深水区高于1.2米,水浅的地方高于1.2米。因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游泳池里游泳是危险的。这样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2 应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2.3 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知识,获得 知识层面和智慧的“双赢。”

总之,对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培养、提高和发展,是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它将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用心思考,将数学教学过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 钱科英.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J].小学数学教学网,2009,05.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65-02

强化数学课程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之一,亦是改革数学课程的关键处。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中小学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够真正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而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1.巧用生活素材,感受数学实用性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到处充满着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体会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应用。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应用事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从中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还能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思维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借助情境的真实、形象特点十分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以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现象,促使其在数学的情境中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如低年级“分苹果”教学时,由于此刻的起点是10的加减法,基于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自己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有关10的加减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到了起来,有的把小木棒分成两份表示、有的画三角形表示……此时笔者让学生分别说出两份的数量, 然后让学生总结,发现每组的总数都是10,然后板书加法式子。对于10的减法,笔者是让学生自己边分边写对应的式子,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方法,然后教师再讲解。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进行加工成数学知识,更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和力量,如此学生的学习逐渐由“有趣”转向“有意义”,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接受数学,进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2.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生内容本身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再创造学习,并能够把这种学习迁移到其它方面,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解答习题是数学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问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对此做出合理的假设,寻求解决途径,最终找出最佳方案。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罗杰斯认为:“ 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这些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尤为重要,更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得出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锥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想求出圆锥的体积,就必须知道底面半径和高,高很容易就能量出,那么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都积极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测量出了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走进社会,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走进社会可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走进商场、走进小区管理处等等,了解和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获得社会知识,促使学生知识和智慧的双提高。

五、结束语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的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应用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由此可见应用是数学最基本的特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问题,从其自身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 教育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育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和巨大作用,让数学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 开展在生活中找数学元素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数学的存在. 学生在菜市场、商场、文具店、公交车上都会发现数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每天电视台播报的天气预报也是由气象学家、数学家、计算机专家合作设定参数、运算法则,由超级计算机完成计算,再由节目编辑策划,最后由主持人播报给全国观众. 还有在航空航天领域,火箭的设计,宇宙飞船的运行轨道都是数学计算的结果. 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参与的前沿科技成果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自己竖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学生讲解数学公式原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内容时,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我们已经学过,在学习圆柱体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院内花坛修建需要填土”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施工现场,带领学生实地测量花坛的内径、外径、高度和深度,记录好数据,然后回到课堂计算需要往花坛内填土的体积. 教师还可以引申一下,学校给花坛外侧用瓷砖进行装饰. 已知瓷砖规格是20 cm2,每块瓷砖5元钱,问:学校需要花多少钱买瓷砖?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到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复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应用意识.

2. 应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师应该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灵活多样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去动物园游玩,全班学生46人. 动物园门票规定:成人每人10元,儿童每人5元,购买50张儿童票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让学生计算一下应该怎么买票最省钱. 开始学生们的计算结果是:买46张儿童票,即230元. 但是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出质疑和引导,动物园有优惠活动,看看能不能利用优惠活动省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计算:优惠活动最少要买50张儿童票,我们46人,不够人数上限,那么我们就买50张看看是否能省钱. 这两种方案相比较,显然是第二种方案能够节省钱. 结果一出来学生马上明白原来虽然我们多买了票,但是由于优惠活动我们还是节省了30元钱. 看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在多买票数的背后隐藏着省钱的方法. 有的学生还能够明白一些商场的打折活动其实是让顾客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商品. 顾客在以为自己得到实惠的同时让商家赚到了更多的钱.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锻炼之后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灵活运用数学计算,变换多种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增加生活技能知识.

3. 教师应该尝试改变学生家庭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数学结论

教师以前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无非就是计算练习,不管是做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离不开课本和练习册,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做完题之后不能够自己进行总结. 为改变这一弊端,教师改变作业形式,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解答.

例如,在讲完“概率与统计”内容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为什么保险箱可以保管贵重物品?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等学生回家之后利用网络查找保险箱的有关资料,或是观察自己的保险箱. 在一番调查之后发现:保险箱有密码,是阿拉伯数字0到9任意排列,一共6位. 学生就应用自己白天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概率与统计的知识计算:每一位密码有10种选择,6位就是1000000种排列组合方式. 假如小偷偷偷潜入家中想偷取保险箱中的贵重物品,他在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就会不断地猜密码. 假如他从000000开始试的话,假设他10秒钟试一次,他要试遍所有的密码就要花10000000秒,那就要将近2800小时,相当于116天. 想要在主人不在的时间里打开保险箱的门偷走保险箱里面的东西是几乎不可能的,保险箱构造又十分坚固,小偷不能在没有声响,不惊动四邻的情况下轻易破坏保险箱,所以家庭里用保险箱存放贵重物品是十分安全的.

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作业,是不是比传统的做计算题、应用题更能够锻炼、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和运用效果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这样的作业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钻研能力以及解答实际生活现象的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篇4

一、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数学文本

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各种包装盒、烤面包用的铁丝架子等,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学生开始探索。然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刚刚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都有面、棱、顶点,而且这些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发现了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对于学生来说很亲切,一下子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愿望。

二、对教材中部分知识的呈现模式进行改变,增强应用性

在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题型结构上都呈现出程式化、固定化的倾向,作为教者我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适当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出示了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问题:王师傅家有一块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铁皮,现在要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40厘米、30厘米、25厘米的无盖铁皮箱,这块铁皮够用吗?大部分学生在算出铁皮的面积和无盖铁皮箱的表面积后,得出“够用”这个结论,只有极少数学生提出在现实生活中这块铁皮是不够用的。很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对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习得与发展,它的意义将超过数学知识本身。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让数学走进生活,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让学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鼓励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创新力的发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一、通过情境教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这决定了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要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精彩镜头,再配置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味,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新课程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巫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也扩大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通过活动教学,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体验成功和失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策略多样化。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分析、解决问题。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完善解题策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应予以充分肯定,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做到既评价知识技能,又评价情感。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鸡兔同笼,上有8个头,下有2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教师可让学生先尝试猜一猜,引导学生从“0只鸡8只兔、1只鸡7只兔、…7只鸡1只兔、8只鸡0只兔”列表举例所有可能的情况,并进行一一检验,得到问题的结果。而有的学生先假定4只鸡、4只兔,然后再调整,最后求出鸡3只兔5只。还有的学生先画8个圆圈代表头,给每一个圆圈配2条腿,这样就用了16条腿,然后把余下的10条腿2条2条地添上,添完为止,最后得到3只鸡5只兔。还有的学生用假设法,假设兔子学鸡走路,即都是鸡则有16条腿,少了10条腿,原因是有5只兔学鸡走路造成的;还可假设鸡学兔子走路,即都是兔子则有32条腿,多了6条腿,原因是有3只鸡学兔子走路造成的。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5-01

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界定基础上,本文提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并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关的策略。

1.如何理解数学应用意识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2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在实际中的应用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2.1 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生活处处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并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1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7

【关键词】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1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1 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1.2 理解与体会数学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2 让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2.1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通过这样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2 让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3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1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如,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2 让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篇8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9

新颁发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要以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为目的,不但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心理提点,教师应该具备总结经验,善于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数学能力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学的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快、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社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去学习,奠定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比如:“认识人民币”这个知识点靴子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游戏,售货员与消费者都由学生自己担任,消费者自己选择商品购买,并支付一定的人民币,然后售货员会找给他们的一定零钱,消费者自己辨别找回来的钱对不对。这种购物场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总会看见,很多小朋友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也会自己模仿这样的场景,因此第一,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第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得到培养,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基于一定点拨,场景模拟结束后,教师结合情景总结计算结果,解释估算错误的学生哪里出现了错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又如:在进行“100以内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景:小明的妈妈去买生活用品、带了100元人民币,热水壶价格为27元人民币,水杯是6个24元人民币,那么估算这些生活用品一共需要多少钱,小明妈妈带的钱够吗?通过这个东媒体动画的播放,学生的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个时候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说够,有的学生说不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不同不同的估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估算方法,并且可以简单快速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十以内加减法可以利用一些道具进行,学生自己亲自去制作道具,这些道具为完成课堂任务为目的,这些道具的制作不能够太复杂,比如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圆形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帮助,完成这些道具的制作,这样教师的工作任务量不但能够得到缓解,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十以内加减法”教学,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制作10个小木棒,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例题“1+5=?、2+4=?8-5=?”等,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道具,摆出这些题目的结果,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应用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数学应用题都源于生活,比如:工程问题、路程问题、植树问题以及过桥、过隧道的问题,如果单纯的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获得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实际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让学生亲自模拟种树、走路、过桥等,使逻辑性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简单化,这样学生对应用题理解会更加快速,数学应用意识会不断提升。

四、在图形面积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篇10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