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域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域文化研究

篇1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今天的大学生已是自主独立、个性张扬的一代,学生学术沙龙已在高校普遍开展,这种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更为自由、自主。学术沙龙大多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而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易成为这种专题讨论的重要选题,故学术沙龙也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地域性视角来探讨古代文学的选题,结合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时又观照了本地特色,让讨论者更容易找到共同兴趣。因此以学生学术沙龙方式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开放、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篇2

关键词:油画创作;地域性文化;黑龙江油画;内蒙古油画;创新探索

我国广阔地域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无数充满灵性与活力的素材,也让当代的油画创作更多地记载和反映了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特色、人文风貌、居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历史变革等,对于推动我国油画的多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 油画中的地域性文化探究――以黑龙江油画为例

油画在黑龙江的发展是比较早的,黑龙江毗邻俄罗斯,早在19世纪末期,带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油画就从欧洲传入了中国,这对于黑龙江后期的油画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油画家早期的风格受到俄罗斯影响很大。后期,随着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以及当前地域下丰富的创作元素,带有明显东北地域特征的油画作品逐渐增多,画家通过对当前美景以及生产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了东北地区的人文精神、地域特色以及时代气息。黑龙江位于我国边陲,自然资源丰富,季节变化明显,不管是人文风貌还是地理风貌都具有极好的独特性,这些特殊的元素与画家的创作灵感相结合,为东北油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黑龙江的地域性油画风格创作中涵盖了多种元素,当地的自然气候、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这些或内或外的因素相互交织,与画家的创作灵感、技巧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油画作品。

1.1 现实主义油画创作

现实主义绘画是指通过写实的手法,再现真实的生活,并将之艺术化,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绘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通过外在的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现实主义画家创作的油画作品同时还蕴含着一种感人的再现性精神。从这个方面来看,画家创作油画过程中写实精神的意义远比写实的技巧和创作方面更为重要和深刻。黑龙江油画在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注重写实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不管是瑰丽的景色还是朴实的农民生活,都被画家们用写实的精神收录在油画中,深层地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乡村平和朴实之美。

1.2 油画创作新探索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地域性油画的创作素材;来源也在不断地多样化、丰富化,这对油画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新时代的油画创作既要关注现实,同时也要凸显个性化,将时代的变化真实地再现到油画创作当中,促进艺术形态的新发展。当前油画艺术的发展趋势总结来说就是:素材多元化与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地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容纳百家、多元并存的时代,油画家们可以尽情发挥,将个人理念融入创作中去,林建群的城市风景画《负片印象中央大街》从风景油画的形式语言上进行了拓展;田卫平的《地表――系列》《月光雪地》《北方・初雪・田野》等作品以全新的航拍视角,采用岩彩表现沙质的特殊机理及立体材料语言的多功能发挥,表达了北国辽阔的边疆意境,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的创新与探索尝试。虽然近几十年来黑龙江油画有很大发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仍有不足,画法流于优越技巧显得浮躁,忽视了再现背后深刻的写实精神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过于强调表面的再现忽视了研究。这对于黑龙江油画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油画水平的提高,需要深入观察描绘对象,再通过心灵感触将之铺展与画布之上,而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上的形式。

2 油画中的地域性文化探究――以内蒙古油画为例

内蒙古草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祖祖辈辈都以草原为生,因而,他们生存、发展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草原色彩。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特殊生活方式造就了游牧民族不同于农耕民族的心理特征、民族性格、文化习俗,同时在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上也颇具特色。他们崇尚阳刚、自然、朴素之美,并且在美的表现上粗犷、昂扬、激情豪放,这也是内蒙古油画的创作源泉。内蒙古文化的形成始于草原,也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因此,说起内蒙古油画,我们就不能不谈草原文化对油画创作的影响。内蒙古的油画创作自成一派,被称为“内蒙古草原画派”,它借助于草原民族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在草原油画的创作上以自然、朴实、真诚和热情的强烈草原气息与气质赢得了中国美术界的好评,可以说,没有草原文化,就没有如今的内蒙古油画,所以,想要研究内蒙古的油画创作,就必须深入到草原,从草原文化的深层分析入手,去探究油画创作背后的地域性文化。内蒙古草原画派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老中青艺术家,如妥木斯、燕杰、叶立夫、马莲、吴厚斌、王延青……等,他们作品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却都是以草原作为共同的表现主题,将草原地区的文化以及牧民生活艺术地再现。

谈到内蒙古油画,我们立刻能想到的几种元素就是马、“那达慕”、牧民生活、草原风景。内蒙古油画中描绘马的作品数量相当多,而且艺术水平也最高。例如,妥木斯先生的作品《两匹白马》,通过描绘一个美丽的蒙古族传说,来表现草原民族的精神,只有对蒙古民族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先生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以此来说,民族特色就不仅仅是一句空话,它真切地通过艺术作品的描摹展现在了人们面前,看似普通,实则内力有着惊人的文化魅力。草原文化与马的密不可分,让草原油画中充满了马的影子,同时“马背民族”也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马背文化”,对蒙古民族来说,马就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一种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生命象征。作为内蒙古地域性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马为草原油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文化内涵。”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聚会,是蒙古族最具游牧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活动,常年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将他们对美的认知延伸到这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强健、雄浑、豪放之美,这给草原油画的创作带来了有别于其他油画创作的阳刚。健康之美,更能体现生命的鲜活与奔放,这也是王延青、燕杰、朝克巴图等草原画派艺术家在描绘“那达慕”时所表现的深层文化内涵。草原油画在题材的选取上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牧民生活和草原风貌的描绘。草原有别于高山、平原、丘陵地带的特殊风貌让人直抒胸臆、心胸开阔、纵情恣肆,也促使草原民族形成了豪放、不拘小节的民族性格,这给内蒙古油画的创作也带来了无数的灵感。

3 小结

当代的油画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我国油画发展只有深刻扎根于本土文化,展现地域特色,将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内涵相融合,才能使国内油画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充满着动人的精神魅力,延长油画的艺术生命,不断创作出一些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项强.中崮油画地域性语境的比较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6).

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家具;南阳;候车亭

一、城市家具

城市家具是指一切在城市中的视觉物质形态,是指为方便人们进行健康、舒适、高效的户外生活而在城市公共空间内设置的一系列相对应于室内家具而言的设施。城市家具以特定文化、为特定场合制作的,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作为家具设计中的节点设施候车亭以满足人们和其他设计元素的同时,还起到点缀、连接、呼应、协调环境空间的作用。

二、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指在自然环境和地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下,历经持久的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本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传承与审美积淀的现象。地域文化的范围包括了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背景、物质、空间形态、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价值观。

1.南阳文化的特征。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南阳三面环山,北靠伏牛山,东有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00万,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南阳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1)南阳文化――“汉文化”。南阳汉文化的繁荣西汉时“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为当时六大都会之一。汉代画像石以其精美的构图体现艺术的高超水准,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角度的多种层面。汉画馆、汉宛城遗址、新都城遗址、汉宛城冶铁遗址、医圣祠等保留至今。(2)南阳文化――“楚文化”。南阳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时楚国有800多年的历史,楚国始建都之地位于古称“丹阳”的南阳淅川县李官桥附近,现已被丹江水库所淹没。楚长城遗址尚存,长度约100公里,北面以山为城,山谷间设关,防御外敌入侵。南阳汉画题材体现了楚文化的艺术特征,南阳丝织品、玉器、建筑、烙画等具有鲜明的楚风格。(3)南阳文化――“玉文化”。南阳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从新时期时代到现代南阳玉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独山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色彩绚丽,题材以花卉、鸟兽、炉熏、人物、山水、神像、首饰等百个品种。石佛寺是南阳玉雕业的发展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玉雕镇,产品远销各国。(4)南阳文化――“医药文化”。南阳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依托张仲景的人文资源优势、中医药文化和产业资源优势,举办了“中国南阳张仲景科技文化节”,加速南阳中医药产业的种植、开发与研究,打响中医药之都,展示南阳文化形象。

2.地域文化与城市家具的关系。城市家具是城市人口聚集和流动的重要场所,是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发展理念,使其具有形式美感和区域特色的公交站台,吸收“本地的”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从形态、色彩、质感、工艺、空间布局与环境的关系等多角度来体现。不仅可以很好地宣传区域形象而且还可以引导大众的审美。在地域文化中,以现代技术为前提,在深入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认知,发掘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对城市家具设计的各要素不断挖掘,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景观。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现状研究――以南阳候车亭设计为例

公交站台的内涵设计既要保持独特的个性,又要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才能更好的表现城市魅力。公交站台的设计应包括乘客的候车平台、顶棚、站牌、区域地图、候车座位、商业或公益广告、广播等电子查询智能化设施以及站台前公交专业道路。南阳候车亭设计现状分析如下:(1)公交站台整体造型方面。设计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公共汽车站,反映了丰富的南阳文化,在人民北路,主干道路上的候车室未能获得一个统一的形式,铝合金的材质差距较大,公交车站台作为外环境设计被孤立考虑,周边多出的景观接节点在公交站台上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公交站台候车亭功能方面。公交站台候车座椅普遍不足,大多数人只能站着候车,另外顶棚缺少延展性,公交站台顶棚遮挡面积过小宽度过窄,遮风避雨功能较差。此外,在等待公交站厅外显示板已经占据了大面积的平台,这就造成了站牌广告越来越多,公交站台显然成为了一个“纯”路旁广告牌,因而能够满足市民乘车需求的信息越来越少,使市民产生厌恶情绪。(3)其他辅助设施方面。主干道上设置盲道、无障碍通道、垃圾箱、语音提示系统等,缺乏其使用率,如公交站台盲道的设置,而盲人看不到,不能为盲人提供完整的信息服务,盲道流通线路与普通乘客流通线路的重合及使用存在重重障碍。

四、地域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发展趋势

1.立足本土,传承地域文化风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舍弃旧时的地域文化因素,提起新的符号和方式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同时古建筑、文物等有价值的被人们所认可,以原生文化为基础,把场地的性质、特征、价值等具体到景观环境中,立足于本土文化,因地制宜,表达地域文化的独特景观魅力、反映不同的人文背景为其最终目的。城市家具的特征通过空间和界面表现出来,并通过其象征性符号体现出文化内涵。延续文化的延续性,不应该只是停在简单的装饰层面,积极塑造新的形式,赋予新的意义,创造新的景观场所,表达出时代精神。

2.赋予创新精神,整体划一。在城市家具设计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模仿,应是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遵循形式美才是真实有效、充满活力的形式法则。表现在地面装、照明、雕塑小品等在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也过于相似,缺乏可识别性。南阳定位在文化帝乡,赋予创新精神,使其整体划一,创造极富个性魅力的城市景观,更好地反映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貌使其城市景观的设计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历史的积累过程,使其具有环境场所的认同感,城市家具设计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产物。色彩的设计上:公交站台的颜色均采用是以中性色调为主,立面以白、灰色,屋顶采用坡屋顶冷灰色。古色典雅,尺度宜人,舒适亲切。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让人一看便知是南阳风格特色。材质的设计上,公交站牌的设计以传统的木制风格的站牌设计,靠背、站牌的垃圾桶为木质,座椅为石材,与整个站台的实际风格协调一致。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家具应该是个性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形成具有空间连续感的文化长廊。以大部分乘客的公交换乘信息来自于往日的经验,一部分年轻的乘客使用手机上网进行查询,极少部分乘客通过站牌上的信息以及站台上的南阳交通图得到换乘指导。由此可见,站台本身的交通引导功能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去改进、创新。

总之,任何理论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城市家具设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新的手法体现城市特色,树立景观的人文尺度,以地域文化为底蕴,体现当代人的精神和艺术价值追求。城市家具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借鉴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具有个性化的形态、色彩、质感等要素表现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之间的统一关系,使其更加满足不同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营造出舒适的、人性化的、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①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套装上下册)[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03-01

篇4

关键词:景观;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全球化;符号

正文:景观“Landscape”一词创始于西方,其含义广泛,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辞海》里对景观的解释是:一、风光景色。如地表自然景色。二、地理学名词。如景观学中指特定的区域概念,兼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设计是将视觉事物或事件置于一个特定的四维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从而使景观的形式、意象和意义均能得以有效的呈现。有意义的景观能与人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地域文化也称为“区域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加以积淀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它反映自然环境本身,涉及当地的经济水平、、艺术修养、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的地域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们改造自然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全球化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科技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在全球文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和开放,既对地域文化带来冲击,也给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面对无处不在的全球文化共生与交融的趋势,各地区在发展进程中不约而同的遇到文化趋同、地域文化丧失这个难题,与此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地域文化消失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地域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在保持自己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外来文化加以吸纳,两者融合共生,在冲击中地域文化重新整合。本文以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引起公众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关键所在。

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主要有:一、空间要素。包括: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二、环境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资源、水文条件、山石、构筑物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除了空间和环境要素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人文要素,人文环境对景观意义的表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历史是时间累积的结果,与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在设计中应当遵循历史文脉的延续,它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以风土人情、传统民间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例如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东非人的恩戈玛,贝宁的杰拉德舞蹈、玻利维亚的奥鲁罗狂欢节等等,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怎样保护和挖掘文化和历史,将文化和风土人情融入设计,展示地域文化精髓是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尊重自然环境,在设计中合理的利用场地原有条件,充分考虑当地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在植物配置中采用乡土植物,既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体现地域特色。其次要尊重历史。只有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景观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景观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文化上的归属感能给人精神层面上的慰藉。氛围的营造与人的主观感受有关,参与者所处地域背景的不同,使其对于景观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收集信息,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可以挖掘的地域文化素材有很多,例如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以及考古发现等,找出能够代表该地地域特征的信息加以利用。在当今科技发展的社会时代,伴随着高科技技术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模式,设计师在研究本地文脉的同时,也要熟悉外来的历史文化,注重将地域文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性结合起来,博采所长、融会贯通。其次,在对该地域的历史文化有相当透彻的理解后,才有可能对历史素材进行归纳、提炼从而形成设计元素。设计符号是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载体,任何优秀的设计都是设计师对情感、符号、形式空间、色彩进行统合的结果,地域文化符号不仅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特征,而且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将所提炼的地域文化符号以合适的手法应用到景观设计当中。“借代”是创造符号时最常用的方法,不是把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模仿、抄袭、生搬硬套进来,而是在透彻的了解地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用一种新的观念对材质、空间、色彩等元素进行创造,古为今用,意在创新。例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将造型别致的宫灯作为母型,在造型上简单化,将灯笼挂在入口的牌坊、入口的地灯、墙面、楼梯间的柱头上。还有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景观设计,设计师借用了传统园林的漏窗和门洞的符号,打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居住区景观。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可以以点、线、面或体的任意一种要素形式出现,或者以几种要素结合的形式同时出现。它们的应用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将其用为一个景观雕塑的形式,也可以应用在地面铺装的样式上,或者将其用在平面规划的形式上。在景观设计中,对于符号的运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我们在某些作品中可以直接找到符号性的元素,而在另外一些作品中似乎很难发现符号的存在。并非所有设计中符号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的设计会以一种含蓄的方式传递信息。例如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保留一口完好的老井,深圳世界之窗前人行道上采用匆匆的行人、拍照的游客等具有现代感的雕塑小品,正是设计师将符号语言融入作品中的典范。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景观才有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今天,我们或许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景观扎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沃土之中,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成某种风格,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创造地域特色的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毅.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

[2]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3](意)乌蒙伯托.艾柯.符号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宋启林,蔡立力.中国文化与中国城市[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美)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

[7]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学报,2001.1

[8]俞孔坚.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J].建筑学报,2003.9

[9]吴良镛.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

篇5

关键词:地域特征;文化类公园;公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58-03

1 研究背景

文化类公园的地域特征直接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这是文化底蕴累积的结果。从地域文化的发展来看,其本身是无法被割裂的,但它又不是静止不变的,更多地表现为地域文化表征的动态演化,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种技术的发展同步完成。它既包含社会观念、审美价值、生活心态等精神因素,也包含地域的地理生态环境、技术材料等物质因素。

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师总是不断的挖掘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努力地去解决某些基本问题,他们会在材料选择、尺度与比例运用、色彩搭配、与大自然的融合、意义感以及地方感等方面追求真诚的表达。地域性文化公园的真正魅力,主要不在表面的炫耀,而在于内在的必然逻辑性。

2 项目概况

绥宁县位于邵阳市境西部边陲,处北纬26°16′~27°8′、东经109°49′~110°32′之间状似北端向东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南北直线长103.5 km,东西直线宽56 km,总面积2927 km2,占全市总面积14.1%。人口以少数民族居多,苗族占总人口的56.6%,汉族占38.8%,侗族占4.9%,瑶族占0.5%,其他12个民族共占0.2%。县境为云贵高原东部边缘,雪峰山脉南端与80里大南山西北部的交接地带。

项目位于绥宁县城,紧邻老城区,占地79460.7 m2,美丽的巫水河则在公园南侧与北侧,形成半包围格局(图1)。

3 布局与地域性

地域性首先要考虑地域场所,在设计之初首要考虑的场地的地形、地貌、高差、坡度,这也是设计的第一步。

整个公园为地处山脉线,呈南北走向,由两个山头组成,形成波浪型山脊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性,为公园提供一系列开敞空间以及两个主要的观赏制高点。山体西缓南陡,西侧地区坡度不大,起伏较缓,但是南侧坡度较大。其他两个山头之间形成狭长的山谷。公园各类设施用地对地形坡度有不同的要求 ,设计上应根据现状坡度合理设置各种场所(图2),形成丰富的自然空间。

民族公园的设计依山就势,借地势高差成就公园之美。在整个公园设计方案,根据地势情况及周边交通现状,主入口设置在山谷轴线南侧,以山谷轴线为主脉络,往南北两个主峰延伸,形成两个观景制高点。

主轴以民族牌坊为起始,以富有民族特色的灯具为引导,形成强烈的仪式感,轴线尾端以气势恢宏的民族博物馆作为公园主题也是最为重要的节点展开,以主轴线向两侧辐射,北侧为最高点,山路以环山路通至最高点,在顶端设置民族特色的鼓楼,南侧则与风雨桥相接,在次峰设置观景平台鸟瞰整个县城。

设计将具有代表性的的地域风格的庆典活动的流线引入到设计当中来,通过强化仪式感和集会感合理设置几大景观节点,同时结合公园本身应该具备的功能以及当地人群对于公园的需求完善公园的各项区域的设计(图3)。

4 园林建筑与地域性

文化公园本身是以展示本土文化为主,突出当地特色为主要线索,不断深入挖掘地域特征,凸显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形成鲜明的设计作品。绥宁是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苗乡侗寨的传统建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美观、结构巧妙、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的重檐吊脚干栏、风雨桥、鼓楼、戏台等,是苗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构成了苗侗人民传统建筑及其文化体系(图4)。

公园的景观建筑提取绥宁本土苗侗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特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侗族鼓楼的设计精髓,挖掘地域性建筑的细部之美,将现代建筑技术与民族建筑的建筑特色相融合,构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型建筑(图5)。同时在设计时考虑建筑与室外景观环境的交融和交互,注重室内与室外的互动,室外连廊与观景平台相接,让建筑与环境友好的交融。而且设计师不仅仅只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而是以多元化的视角窥视必要的细节,不断破除我执,完成洞见,将地域特色的元素跟景观建筑融合起来,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特色,以新的手法和审美重现地域性景观建筑。

5 山地植物与地域性

绥宁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但该项目用地因过度开发以及人群居住性破坏,原有植被破坏严重,因此对于植物设计的重中之重t是如何还原山貌植物景观,利用本土植物打造与周边山貌相融合的山体景观。植物设计时综合考虑山地土壤、湿度、蓄水度等各类因素,结合本土植被资源,构筑地域性的植物生态结构,多采用银杏、鹅掌秋、杜仲、桢楠、凹叶厚朴、厚朴、斑竹、紫竹、香樟、桂花、马尾松、枫香、槭树等山林植物(图6)。

6 结语

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带着浓厚的传统地域特色,所谓的地域其书面意思为“面积相对较大的一片地区”和“本乡本土”,字面意思固然简单,但是所谓地域具有明确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一方面是指具有一定的面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即地理上的空间概念;另一方面就是指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等。因此,景观设计必须尊重和考虑地域性特征,这样的设计才是有针对性、有地方特色、独一无二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江 春.关于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研究[EB/OL].[2014-07-01].龙源期刊网.

篇6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产品;教学改革

1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

1.1提高学生旅游专题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学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区别于大而泛的设计主题,开创地方院校特色教学理论,储备专业知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在教学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因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并运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中,对充实专业理论结构,丰富专业视野,将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现实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依据本地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和挖掘旅游专题设计元素。其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支持,不仅丰富了旅游专题设计的文化专属性,而且在对地方民俗民艺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模仿、操作,有利于探寻和总结出更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在无意识的模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再次,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旅游专题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学、营销学、民俗学、美术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学科,需要运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提升旅游专题设计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1.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将产品设计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研究依托,结合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打造创建旅游产品设计体验中心或者创新实验室,收集保存典型的地方民俗、自然风光、旅游工艺品,便于实践教学操作。二是开发旅游产品制作实践基地并与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艺制作中心合作,学习相关技艺技能,拓宽设计视野。三是将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专业知识相结合,植根于地域文化,更好地研发和设计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1.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倾听该学科领域的名人讲座,观看该领域的最新设计研发成果,采用VR等新型科技成果互动教学,运用讲座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课堂为创新实践基地,以政产学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向导,灵活运用课堂组织教学,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来合理安排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生搬硬套。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旅游产品概述、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旅游产品专题设计案例分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前四个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讲授,在“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之后的旅游产品调研报告相结合,形成呼应式教学思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作为贯穿这一主题教学的重点解析内容,便于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实训。调整后的实训课时比例占较大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实训课任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程设计当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动性对地域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出分析报告,得出分析结果,从而牢牢把握地域文化和课堂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停留于“网络调研”这个虚拟平台中,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走进市场,观察、总结出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主题定位的依据。学生对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挖掘和理解透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实际主题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本课程。

2.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将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根据当下的教学内容和外界的直观联系,在讲解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旅游产品调研报告这一块内容时,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主动选取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项目调研分析主题,在检验教学成果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接受教师指定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调研分析,目的在于将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内容和分析报告研究到位。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或手段,运用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属性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归入旅游产品设计教学中,对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试验出最佳的文化植入设计方法,打造城市旅游名片自己独特的属性,使其具备市场辨识度,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和消费者。理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和项目教学,立足市场,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城市名片,打造旅游品牌。在传统教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被引导、被灌输的状态。当下学生在具体主题教学过程中,做市场调研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调研结果不真实,调研数据不准确,调研论据老旧,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搜集已被证明的陈旧的不具备时效性的论据调查数据。因为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旦离开网络,离开电脑,学生的惯性思维就被切断,无法跳出现有传统课题教学的局限。因此,这一情况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师个人教学魅力,将旅游专题设计教学课堂营造成轻松、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2.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第一,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注重的教学是课下教学的互动性,出现了新的学习模式,如慕课和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课程,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的声、音、色、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本身存在特殊性、依附性,要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习主动权移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灵活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于旅游产品的学术研究较为丰富,有不少关于旅游产品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际大环境接轨的教学思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延续,促使学生在学习接触本门课程时能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吸收新鲜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约束力,通过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以及方案设计、方案制作和期末综合材料几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最有价值的反馈。将院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所展现出来的对文化基因的提炼和表现便成了评价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因此,要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评价考察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4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个人魅力

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引路人。因此,教师在传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个人的学识、见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从目前学生上课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是难以买单的,而案例教学、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者相关主题的教学科研经历,或者相关的其他经历,以利于在教学中调节教学氛围,带动教学效果。再者,教师个人的学术涵养、人生阅历对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相关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本门学科的新动态。尤其是对旅游产品教学设计课程来说,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设计领域的动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新的设计动态,了解国家国际旅游行业的动态,关注旅游产品消费趋势,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3结语

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人们审美认知的动态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旅游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剖析和解读,必须紧抓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和开发具备地域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审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感,促使旅游专题设计突出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轻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发展实践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徐鸿炫.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3]…王晖.文化旅游开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4]…史铁杰,余妍霞.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5(2).

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99-01

一、引言

美国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因为城市景观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景观建设也日益繁盛。然而在这个表层形态繁盛的背后,掩饰不住文化思想的逐渐匮乏。更有甚者,有些景观设计师或追求效益或本身对设计项目的文化内涵不够重视,因而在景观设计界出现了很多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景观设计作品,或者只是照搬一些带有文化意味的符号,因此,城市景观“趋同化”、“均质化”成为普遍现象,使得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性研究显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

二、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地域自身具有一定的界限,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域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周边地区。

地域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段时期内经济文化发展、人类生活习俗等在物质空间及人类精神层面的烙印。同时,地域文化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刺激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高追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突出问题,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开始关注环境和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的景观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景观设计在全国各大城市也日益提上日程,景观设计俨然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日渐提速,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加,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直接借鉴抄袭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具有自己景观特色的的景观设计如同清晨的星星,廖若无几。相反的,本来一些具有当地风俗特色的景观却在大拆大建的热潮下,顷然倒地。现在人们又在强调生态化设计,然而我们常常见到的却是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同时也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

当前国内景观文化建设杂乱无序,一方面是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共存的世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价值判断,景观建设活动和设计理论似乎有多种准则、方向和尺度,已不存在内在、必然的某种准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处于文化转型期,文化各层面转变不一致,设计理论不成熟,没有形成自身的特性。此外,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功利社会,更多的投资者、设计师只注重景观建设本身。实际上,景观活动中真正具有深层意义的问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观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归根到底则是景观文化的问题。

四、城市景观的特点

1、城市景观都是在当地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制约了城市景观的轮廓。如江南水乡一词,自然是多水的环境。水便是该地的自然景观,在景观建设的同时考虑最多的便是水的应用。

2、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物质空间,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一是文化历史与艺术层,包括蕴涵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化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二是环境生态层,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在内的从资源到环境的范畴。三是景观感受层,指对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体及其感受的范畴。

3、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景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是景观整体系统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卡西尔认为:人有超越自然世界的一面,那就是文化的世界。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概念相当广泛,是通过人造符号与符号系统得以在时间与空间传递的,同时,人也不断地以物质实体的设计创造与发展着文化。城市景观文化不仅仅局限在“形式”上,他还有着深层的“意义”,他还是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人们社会需求及精神层面的载体。城市景观正是通过各种实体及其空间组合延续着文化的传承。因此,景观不仅仅是人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也可以把我国现在留存下来的古典园林景观说成是当时社会知识阶层表达自己精神和追求的景观文化遗产。

文化对城市景观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一直并将继续影响着不断发展的城市景观。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共同作用,便会产生千姿百态的城市景观以及对景观审美的不同观念。也正是由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东西方的城市景观和对景观的审美大相径庭。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民族对城市景观的设计文化心理是不同的。不仅东、西方有差异,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国家不同的地域间都有微妙的差别。这种差异性和变异性的表现是有根源的,概括地说,是由于审美立场、审美态度、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素造成的。

五、文化氛围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实现城市的繁荣与进步仅仅靠混凝土建筑和科技是无法解决的,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想吸引人还得靠环境,当然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而优良的文化传统却可以塑造优雅的城市环境,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景观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及象征意义等,构成了“景观文化”。

城市景观文化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升华,体现着一个城市人们的生活追求。而生活追求的高层次已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而是文化、精神层次的追求。然而只有一流的文化方可塑造一流的城市形象,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涵养,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在设计上更加注重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设计中的文化因素是将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客观物质是形式,文化因素是内容,是依据是灵魂,形式只是表现内容的载体,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及其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对景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总结

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 博物馆 文创产品 开发研究

一、基本概念

(一)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含物质和精神特质的区域范围内,有着区域性特色的文化内涵,包括所在地方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独有的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 [1]。

(二)博物馆概念

国际博物馆协会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整个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常设机构,以教育、研究、欣赏为主要目的,搜集、保存、传播并陈列展出人类历史文明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概念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以博物馆藏品和博物馆建筑、专利、文献等一系列资源为基础,运用重组、变形等设计手法,设计出多种物质形态并通过多种销售渠道进行销售的产品。

二、地域文化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之间的关系

(一)地域文化引领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地域文化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之魂。传统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是文物仿复品开发模式,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这种传统的开发模式很难满足人们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多样化的新需求。地域文化不仅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来源,也引领着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方向。通过地域文化引领,一方面可以让博物馆文创产品更有地域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也为博物馆文创产品指明了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两者基本关系――共生关系

共生本是生物学上的概念,原指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生物体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博物馆具备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与教育的社会职能,也肩负着传承文化和文化创新的使命。地域文化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之间相辅相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一方面地域文化所具备的多样的文化资源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资源依托,也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也能丰富地域文化,并为地域文化创新提供动力源。

(三)地域文化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制约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受地域文化所制约。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应当基于对地域文化要素和精化的提取,总体上是在地域文化范围内的一种开发创作活动。此外,地域文化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制约还体现在,地域文化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非常不利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甄别和剔除,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中就可能显现出地域文化消极、负面的一面,就会造成文创产品市场推广上受阻。

三、廊坊地域文化分析

(一)冀中平原农业文化

廊坊市地处燕赵大地的冀中平原,冀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重要农作物耕作地。悠久的农耕文明沉淀了璀璨的农业文化,具体包括农耕方法、农产品加工工艺、传统手艺表演、传统绣花技艺,花灯、秸秆扎刻、剪纸、面塑、草编、柳编、微雕、内画技艺以及农家古乐表演等。丰富的农业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为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素材来源,也契合人们对廊坊地域文化体验的需求。

(二)京畿文化

廊坊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长期以来深受京津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影响。长期的耳濡目染加上京津文化引领带动,形成了“京畿文化”。“京畿文化”对于廊坊来说表现尤为鲜明。

(三)独特的民族文化

廊坊辖区内民族资源丰富,蕴含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里既有颇具特色的“开斋节”“圣纪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又有民族特色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另外,还有分布在全市各地颇具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博物馆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具备丰富的资源依托。

(四)独树一帜的武学文化资源

八卦掌在中华武林中声名远扬,其创始人便是廊坊文安县人董海川。八卦掌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蕴含了传统武学文化精髓,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这也为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武学文化资源。

(五)龙凤文化

据记载,以蚩尤为代表的信奉凤文化的东夷文化和以黄帝为代表的推崇龙文化的华夏文化同在此地汇集,廊坊成为了龙凤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廊坊也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龙、凤称谓河流的城市,龙河、凤河在廊坊这块土地上流淌了数千年,承载了廊坊的悠久历史。另据考证,“龙凤呈祥”故事的发源地也在廊坊。悠久的龙凤文化为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基于廊坊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一)文创产品开发的基本理念――共生理念

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要在廊坊地域文化的共生系统中找到互为依托的支撑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共生共荣。基于共生理念,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首先要依托所处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其次要善用地处京津之间的独特地域文化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文创产品开发基本导向――地域文化导向

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应该坚持廊坊地域文化为导向,重点以京畿文化、龙凤文化、冀中平原农业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武学文化为导向开发文创产品。要科学调研廊坊地域文化,凝练廊坊地域文化精华,从中抽取出具象的文化要素,并且把这些文化要素科学地运用到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中去。

(三)实施地域文化品牌策略

第一步,需要实施品牌定位。要通过调查廊坊博物馆主要目标群体的基本特征、消费偏好及特征、文化需求等关键信息,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品牌定位。第二步,实行品牌路径规划。在品牌路径选择上,无外乎产品自主开发与“品牌特许”两种途径。廊坊博物馆可尝试通过“品牌特许”授权给相关企业进行文创产品的市场化。第三步,树立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消费偏好,可通过设计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LOGO,并结合文创产品包装、价格等元素,适时推入市场。

(四)采用产、学、研、销整合开发模式

要开发出优秀的文创产品,必须建立一个产、学、研、销系统,将设计、研发、生产与营销等资源通过博物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做好廊坊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首先需要廊坊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廊坊博物馆所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这需要强大的研究团队提供智力支撑,方可把握地域文化和文物之精髓。要把这些精髓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创产品,需要强大的设计团队。考虑到博物馆文创产品需要的是系列化且富有创意的设计,设计的各方面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仅靠博物馆自身的设计力量肯定是无法满足市场对设计的要求,只有整合专业的设计资源与专业设计公司的研发能力,形成一种动态的设计联盟,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2]。

(五)营销模式的创新策略

廊坊博物馆要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设计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文创产品,可尝试采用目标市场全覆盖的产品和定价策略。为了扩大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社会影响和销售,应改变传统思维,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实施多渠道策略。例如,一方面可考虑在廊坊博物馆内设置文创产品专卖区进行销售;另一方面也可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实现文创产品的网上销售。此外,随着体验式消费潮流的来临,可考虑创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方式,导入更能激起消费者消费欲望的体验式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地域文化 导向 设计

城市导向是城市形象的名片,规范化的导向是保证社会秩序的需要。笔者通过对目前武汉市城市导向系统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新的城市导向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希望能够引起城市的领导者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以期对今后武汉市导向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导向系统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独特性体现在语言、信仰、艺术、道德风俗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可以将其提炼与导向系统相结合――将地域文化形象化、符号化地应用于城市导向系统,这样会更加增强城市的竞争实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也方便本市的市民出行,加强了地域文化的传播。

城市导向系统设计主要分为文化机构的信息导向系统、交通信息导向系统、商业空间的导向系统、企业机构的导向系统这四大类。导向系统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导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是否便捷。优秀的导向既能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让人过目难忘,又能够让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武汉市导向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较为单一

武汉市的导向系统大部分都是文字加上箭形符号,形式比较单一。例如世界城光谷步行街的导向系统设计主要是由金属材质的立地式路灯构成,在灯的下面一点就是指示牌,告知消费者下一个目的地该去往何处。再就是立地式的信息导向系统、悬挂式导向系统。主要是信息性导向和指向性导向,而且都是平面静态的导向系统,没有电子信息的导向系统。

(二)色彩的识别性不强

比如,武汉交通信息导向系统的色彩识别性不是很强,大部分都是以灰色调为主。公交系统是灰色和黄色搭配,但灰色和黄色的对比不强,远看不是十分清楚。黄色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对比就强一些。地铁系统现今开通的地铁是用浅紫色与灰色的对比,色彩面积十分小,大部分都是灰色,造型也比较单一,以平面设计为主,而且柱体上的文字没有安装灯,在夜晚等车的人很难发现站牌。文化类导向设计的色彩也比较单一,没有体现武汉的地域特色文化。

(三)安装的位置随意

有些旅游景点的导向标识牌随意挂在树枝上或墙壁上,让人感到随时都可能掉下来。有的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信息,特别是从武荆高速到武昌要经过白沙洲大桥那一段,没有标出白沙洲大桥在哪边,这对于初到武汉的陌生人来说就很难准确知道前进的路程,容易走错路。步行街的导向标识牌比较随意安排在广告柱上或者挂在电梯上,欠缺对欣赏景观的最佳角度和光线对标识牌的影响方面的考虑,道路的方向指引系统也没有按照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安装。

(四)指示性导向系统混乱、缺乏规范

指示性导向系统是为了方便人们快速到达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如果指示系统混乱,就会耽误人们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效率。例如武汉光谷步行街的导向指示有的地方已经生锈,箭头的方向不是很明确,位置也错了,因此让人们很难准确理解导向的含义。城市的导向色彩从大的方向应该有明确规定,这样有利于大家节省时间。例如停车场可以用一种色彩和符号来代替,这样司机看到醒目的导向就知道停车场的位置,有利于交通便利。

(五)缺少地域化的设计特色

武汉要做全国文明城市,导向系统要以体现现代化、地域化、人性化的城市特点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现在武汉的公共汽车和地铁的导向是以灰色和少量的彩色为主,仅从颜色上考虑了一点城市的主色调,但是对比度不高,没有考虑武汉市的地域文化,显得比较单薄。很难给游客或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汉的导向系统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并不是说要变得面目全非,而是在全球共性的大框架下,寻找与地方个性的结合,这样才能表现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汉街是武汉的名片,其导向系统就很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化。无论是字体、色彩还是材料、图形都较好地体现了楚河汉街的地域特点。

三、武汉市导向系统设计的地域化体现

(一)利用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街道标识牌设计的地域特色

武汉的城市道路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随着私家车的普及,现在武汉市普通工薪家庭大多有轿车,每天上下班时间段比较拥堵。武汉市目前在修地铁和高架桥,道路上的交通信息牌随意放置,给司机和路人认知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武汉市的交通导向设计欧阳丽莎已经提出了她的观点――武汉市“四位一体”交通导向系统设计,并且有了设计方案,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如果今后可以实施,将会更好地规范武汉市交通导向系统设计。设计者还可考虑适当增添武汉城市文化创意。1.特有的地区和区域。例如,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天坛、南京的夫子庙、武汉的汉街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特有区域的文化。根据武汉市的特点分为汉口、汉阳、武昌三大块,如果按照区域进行导向设计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2.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例如,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可以借鉴城市中标志性建筑的图形符号来设计城市导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的标志物能够传播文化知识,进行文化交流,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3.城市中的文物古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也可以进行提炼元素创意,体现地域特色。4.城市的个性――独特的自然景观。例如武汉市的东湖磨山、长江等自然景观会给游客带来新的印象和感受。

(二)利用城市主色调体现城市导向设计的地域特色

武汉市的精神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体现了楚文化的文化底蕴,那么体现武汉城市的色彩是什么呢?可从武汉市的历史发展、武汉人的精神面貌以及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中提炼色彩跟导向系统设计的色彩结合起来。对与城市导向色彩相关的地域传统文化因素的分析主要有三方面:1.城市古代建筑的色彩。例如北京的天安门、武汉的黄鹤楼等。2.当地人所喜爱的民间工艺和民俗色彩。例如不同地方的陶瓷、剪纸、刺绣、风筝等。3.根据城市形象提炼的城市理念。例如上海的城市理念是“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重庆的城市理念是“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等。根据已有的色彩来判断,武汉市交通信息导向系统的色彩是灰色和少量的纯色,在灰色的底上写上纯色的字体,字体由于比较小,看得也不是很清楚。交通系统都是蓝色,箭形和方向性不是十分明显。公共场所停车场的色彩有数种,有的是咖啡色,接近旅游导向的色彩,有的是蓝色,跟交通信息的色彩一样,有的是绿色或土色,给人混乱的感觉,不易发现停车场的具置。因此,可以在一个城市用一个图形符号和色彩代替停车场的位置,再结合地域化的图形,这样就一目了然。

(三)字体和材质的选择体现地域特色

上世纪30年代,英国设计家亨利・贝克负责的伦敦地铁交通图的版面设计,特别是他用色彩区分不同的线路以及无衬线字体的运用,成为现代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的典范。里斯本地铁站利用陶瓷对整个地铁空间进行了系统性的表达,反映了该城市独特的传统文化――陶瓷艺术。江西景德镇的路灯造型运用的清华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很好地体现了该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导向的字体设计在应用上一般以印刷体为主,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氛围,偶尔运用传统书法。例如海南分界洲岛的导向系统运用海里贝壳的造型,材料用的是大理石,但感觉与真贝壳一样,自然可爱,亲和力非常强。具体景点的地名采用书法手写字体,还有中英文拼写。韩国的博物馆停车场以抽象的图形和文字表达停车这一信息,能够做到瞬间识别。武汉市公共汽车站的文字以平面为主,字体过小不易识别,而且晚上也不易识别。可以采用半立体的造型以及特殊材料,晚上可以发光,或者里面有灯也可以,这样方便大家晚上乘坐公共汽车,看清楚站牌。

(四)将城市文化融入导向系统设计

根据武汉市的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提炼武汉的城市文化元素,最早可以追溯到楚人的祖先,可以从楚文学、歌舞、音乐、神话、绘画、雕刻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具有楚艺术代表特点的编钟、漆画中的器物造型、装饰纹样,从中提取设计创作元素设计武汉市导向系统。例如武汉市汉街导向系统设计就借鉴了部分楚装饰图案,体现了武汉市的地域特色。再如在武汉市已建地铁2号线的地铁洪山广场车站的壁画《楚风古韵》,就是以楚装饰图形为元素,借鉴楚漆器色彩表现艺术,展示了楚文化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可将黄鹤楼、汉绣作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代表;武汉市的市花――梅花作为创意的元素;还可对武汉的木板年画等元素精心提取,根据武汉三镇的特点分别设计一级导向,这三镇又可以划区域设计二级导向,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武汉市地域文化。

武汉市的导向系统设计应该跟上国际的步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更多优秀的导向,方便市民的出行,为到武汉旅游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后的导向系统不仅仅局限于静态的,应朝着动态化、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只用轻轻一点就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导向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的发展,如果能够重视城市导向设计,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篇10

关键词:地域文化 滨水绿带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滨水绿带的概念及构成

1、滨水绿带的概念及发展

绿带(Greenbelt)的概念于1950年,由William Whyte在他的著作中首先提出,其规划则在19世纪末的美国兴起,以老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公园设计为代表。二十世纪上半叶,查尔斯・埃利奥特和小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一些景观建筑师,继续了绿带规划的实践。二战后,菲利昔・路易斯发现了河流作为生态和景观廊道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滨水绿带的设计思想,成为第一位以环境廊道保护带为核心进行景观规划的设计师。今天,滨水绿带景观涵盖了如保护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走廊、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游憩资源、保护历史文化景观等多方面设计,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认识,绿带景观廊道设计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和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方法。

2、绿带的类型

绿带从理论上划分,主要有三种类型:(1)有生态作用的廊道和自然系统;(2)娱乐性绿带,通常在水域、游览路和风景旁边;(3)富有历史文化景观的绿带。[注27] 在实际情况中,这三种类型在滨水绿带景观中往往同时具备,相互叠压,交叉存在。其中,富有历史文化的绿带――文化景观廊道作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来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的旅游发展、浓厚的文化空间体验,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3、滨水绿带规划的构成及特点

第一、滨水绿带内的文化景观由历史文脉穿成一线,形成统一连续的文化廊道;

第二、生物群落呈多样性分布,植被结构立体化、多层次配植;

第三、绿带水陆界面常搭建亲水平台,或内置戏水空间来满足人们亲水、戏水的娱乐需求;

第四、绿带文化景观设计有体验互动性,更符合现代人的文化审美;

第五、滨水绿带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游览需要。

二、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地域文化反映了地域本身的自然环境,还同时表达着当地的历史积淀,社会风俗,经济科技,价值信仰,艺术造诣,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它从人的视觉折射到人们的心灵中,并深深印刻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态里。所以在设计滨水绿带的文化景观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尊重滨水空间的自然肌理

自然地理环境是滨水绿带的物质基础。设计绿带景观时,首先对基地现状的自然条件及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对大地的肌理、自然水文,气候植被等加以分析、利用与改造,设计出具有地方自然特色的滨水绿带景观。

2、尊重滨水绿带的人文风貌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深刻的记忆和内涵,其独特魅力的所在。它随时空变迁,见证着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演变。合理利用土地的自然地貌,深入了解朝阳的地域文化,发扬风土民情、延续历史文脉,设计富有记忆的滨水绿带是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向。

3、尊重当地生物群落、善用本土景观材料

善于运用当地的物质材料进行地域文化设计是尊重地域性的最直接表现。采用本土材料可以显著减少资源耗费,降低运输费用,节省成本预算,符合节能环保、绿色设计的理念。且地域材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形态具有相关联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所以地域材料的应用是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方面。

4、设计以人地关系和谐为宗旨,尊重土地、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尊重土地的自然风貌,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当地条件,与人文同脉的绿带景观。从人地关系和谐相通的整体思路出发,规划设计,以朝阳历史文化为主题线索,进行滨水绿带整体概念设计,力争做到地脉相通,情境交融,使得城市的滨水绿带既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又能促进城市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旅游等资源的同步发展。

三、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应用

1、项目背景及概况

为保证城市防洪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朝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整治大凌河朝阳城区段的重大决策,对滨水区进行重点设计规划,然而由于外聘设计单位对朝阳文化缺乏深入理解,以至文化景观设计了了,景观雕塑孤单生硬,不能带给人文化的亲和力,所以本文选取朝阳大凌河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应用以上分析原则和方法,进行地域文化表达的构思设计,力图打造城市绿带景观, 为居民提供公共休闲空间, 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再生计划的一部分。

滨河绿带设计选址辽宁省朝阳市大凌河第四人工湖区,西起1号坝,东至大凌河4号橡胶坝东侧。全长约2.5公里,河道宽度约478米-580米,滨河绿地最窄处约478米,最宽处约为580米。左岸绿带约10余公顷。属大凌河朝阳城区段。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灵河)、大凌河。全长398公里,大小支系纵横交错,主脉贯穿辽西,东南汇入渤海。其沿流经过,山川壮丽,物产丰饶,舟辑之利,滋养之功,载在史籍。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大凌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和辽文化,清代朝阳诗人沈芝先生曾把它比作东北的“黄河”。

2、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中的方法研究

地域文化伴随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中的表达方式也该随着现代文化景观设计发展变化,不加思考的复制和仿古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其文化底蕴,并将其转换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传达地域精神和文化内涵。

第一、抽象符号设计 概括朝阳地域特色文化物质载体的形态轮廓,经过提炼与整合,抽象成简练的符号元素。这种设计手法直接简单,效果明显。符号设计保留了文化形象原有的基本形态及精神气质,与相比较,讲究符号抽象性,破坏力小。地域文化的提取方向可以从色彩、形式、材质、故事、寓言等方面考虑。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挖掘,寻找地域符号元素。如从文化提取对象的图形、服饰、建筑、色彩等进行抽象提炼,再运用现代形式美则设计,形成新颖独特的文化美。

第二、象征符号设计 将提取出的地域文化元素,结合设计主题,对地域文化内涵表现的提升与挖掘,转换为新的象征符号,比喻表达,引起共鸣。

第三、解构与再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及新的设计手法,以传承本土地域文化为出发点,采用恢复重建或复原的方式, 意图再现历史场景和文化景观的昔日风采。在滨水绿带设计时,以现代审美再设计传统风格的文化景观,解构传统空间文化元素,再创造新文化景观元素,让地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合适的体现,同时给人们者带来文化的回味和体验。

综上所述,大凌河滨水绿带以朝阳的历史文化为线索,以时空顺序展现了朝阳的四大文化:化石文化、红山文化、佛教文化和三燕文化,概念设计了集生态景观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滨水绿带文化廊道。

设计构思时充分挖掘朝阳地方文化特点,并结合现代设计风格, 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新景观。滨水绿带以历史文化为轴, 时空发展为线 ,沿河流水域,设计文化滨水绿带。设置 5个主题游园和 8个景观节点。五个文化主题园如: 史前生命寻迹;东方文明曙光;悠远佛国胜景;龙翔三燕古城;朝阳厚土民风。八个景观节点分别位于主题园中,由朝阳地域文脉珠连,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五、回顾与展望

朝阳的地域文化深厚悠久,大凌河是朝阳地区的母亲河,哺育了朝阳儿女。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凌河两岸的文化随时空斗转、积累、沉淀、发展。地域文化有机的将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而滨水绿带作为城市生命起源的文化廊道,体现着城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如今,面对城市高速建设过程中正在逐渐消失的城市文化,我们要去追寻地域文化的历史痕迹,探索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规律,将朝阳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朝阳人的现代生活中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结合了朝阳的地域文化分析滨水绿带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理论,对朝阳地域文化在大凌河滨水绿中的具体应用将在以后的设计中详细展开。

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应用,对打造城市文化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菲,刘婕,胡剑双 公园绿地网络化中的滨水型绿带研究[A]. 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0 。

[2] (美)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3] 贡 宇 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J]. 中国园林, 2003,( 7) : 30- 31。

[4]段俊虎, 崔景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大凌河朝阳城区段整治工程中的实践[J].农业与技术, 2005, 25( 5) :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