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课程范文

时间:2023-04-06 16: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管理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管理课程

篇1

(一)实用性与实践强。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源于生产一线,是对企业生产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提炼与总结,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一些方法甚至可以直接用在生产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课程的实践性也较强,其生命力也在于生产实践中。因此,单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往往显得枯燥而空洞,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亲近感与真实感。(二)课程内容发散性大。《生产管理》课程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色,其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相关内容往往都有涉猎:生产系统设计、制造资源计划(MRPII)、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库存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贯通了企业将其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全部过程,教学内容方面的发散性较强,知识覆盖过于普遍性,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深度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生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需求管理与预测、生产计划、作业排程、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领域,这就面临三个方面挑战:一是在课时有限的约束下,如此广泛的内容何进行系统、有效地教学;二是该门课与其他课程如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在许多内容上重复,课程之间如何配合又能避免讲解内容雷同;三是该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只讲解各个知识点,点与面的结合往往捉襟见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三)课程内容更新快且幅度大。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保持着一定的同步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生产管理课程也从单纯面向机械制造业转变为一般工业企业,教学内容的覆盖领域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一些原来属于前沿的技术方法逐渐成熟并在中小企业中得到推广,MRPII、ERP等内容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基本技能筛选的典型性。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背景方面,知识结构失衡较为严重,数理知识薄弱,文史哲知识相对丰富;在思维特点上,感性思维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较为迟钝。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基本技能的筛选不宜追求广泛性,而应立足课程所属专业进行技能的合理筛选,注重技能的典型性,在深度上进行挖掘,使每个技能能够体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而所有技能的整合能体现完整的生产管理流程。(二)教学内容的集约化与针对性。在选择典型技能,针对高职学生岗位本身必要、够用的理念,不追求知识的广泛性与全面性,而是以典型技能为依据,组织典型常用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进行编排设计,注重各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消除知识碎片化,实现知识由点到面的整体性。(三)经典教学内容与前沿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经典教学内容是基础与必要内容。前沿新增内容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逐渐成熟,并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普及而逐渐发展成为主干教学内容的部分,如ERP、MRP等内容,另一部分为在中小企业中应用较少,主要应用在大型高新企业中的生产组织技术如柔性生产、精益生产等作为常识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

三、课程设计过程与实现

(一)课程设计过程。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实地调研结合,总结典型技能,通过一系列调研,对生产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助理、生产统计员等生产管理基层岗位所需技能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总结出基层生产管理岗位需要的八种典型技能,具体为:1.判识技能、2.生产过程空间组织技能、3.生产过程时间组织技能、4.简单流水线组织技能、5.产能预测与核算技能、6.生产计划编制技能、7.MRP计划编制技能、8.生产现场组织管理技能等。对应章节为:项目一认识生产管理、项目二生产过程组织、项目三流水线生产、项目四生产需求预测与生产能力核定、项目五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编制、项目六MRP计划编制、项目七生产现场组织方法。(二)课时约束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突出技能性与实践性,减少理论教学篇幅,降低理论教学比重,只保留必要的理论,同时将原有理论性教学内容改造为实用技能性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课程的实践性,将生产车间实际工作场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对应,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降低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难度,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将抽象教学内容形象化,复杂的数学计算简单化,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信心,基于此,对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项目一生产过程构成、生产类型分类与判识、前沿生产管理方法等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安排生产类型判识、生产现场观摩两个模块;项目二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生产单位专业原则与形式、生产过程时间组织—产品生产移动方式与生产过程图解理论教学内容,实践安排产品移动方式设计;项目三主要是单一产品流水线组织,实践环节为简单的流水线工序同期化;项目四生产需求预测方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生产能力核定:单一产品生产能力核定,实践内容为单一产品产能核算;项目五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实践环节为累计编号法等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应用;项目六MRP原理与编制方法,实践安排MRP计划编制;项目七6S管理、标准化管理、定置管理实践安排为定置管理方案设计。

篇2

【关键词】 生产与运作管理;特点;现状;信息化改造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信息化改造与师范》,编号JG200913-163。

生产,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活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不从事生产,人类就无法生产,社会就不能发展。生产运作是社会组织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是各种社会组织投入资源最多的活动,对社会组织的活动效益影响很大。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作为高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基础的奠定和就业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一)综合性

《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既包括生产型企业,也包括服务型企业,涵盖了市场的需求预测、企业战略和生产策略、产品开发和技术选择、生产和服务设施的选址、工作设计和工作测量、综合生产计划、独立需求控制、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因此,该门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管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二)实践性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与生产运作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是众多专业课程知识点的集合。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是多年来各国生产运作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经过不断地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因此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运作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决策性

在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案,但不同的方案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产品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中,需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特点设计个性解决方案,明确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并在对处理结果预测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2]。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该门课程理想的授课教师既要对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又应有一线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同时还需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理念[3]。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备渊博的学识,却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对一线生产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更不能对学生在应用生产运作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给予有效指导。因此,现有大部分高校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通常是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对学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服务业的兴起,生产运作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正在开始向运作管理倾斜。同时,服务业等非制造业占主体的就业选择和现实的工作性质,工商管理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选择集中在非制造行业,或者是制造业的“两头”(研发和市场)而非中间的“生产”,这也使学生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运作课程内容热情不高。而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并未能体现社会需求的学生兴趣的要求,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多以传统的生产管理为主,极少涉及运作管理,无法适应学生毕业后从事服务业的工作要求。

此外,生产运作管理学科起源于欧美,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的教学理论大部分都是舶来品。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尝试引进了不是国外原版教材和案例,但这些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应中国企业,导致教学理论和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现象脱节,亦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4]。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 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其本质上仍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5]。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只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其他管理课程,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借助计算机进行讲解过程的推导和演绎,通过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信息化改造建议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产生“真实感”,这就需要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辅助实验平台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系统、直观地了解企业生产运作流程并参与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可通过以下几种模式:

(一)观看录像

观看录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方法。现有的很多国外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录像教学光盘,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国内外先进生产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比如针对质量管理的内容,我们播放美国著名酒店的全面质量管理录像;讲授5S现场管理,我们可播放有关现场改善的录像;讲授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的内容,我们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录像在课堂播放。

(二)实施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它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集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选自了生产运作管理概述、产品开发与技术选择、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工作设计与测量、综合生产计划、库存控制、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章节,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PowerPoint、DreamWeaver、Frontpag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设计文稿,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演播进行教学。教师还利用学校的网络课堂平台,设计、制作和网页课件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辅导、答疑。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中自由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并可自由选择课堂练习、模拟试题进行测验,训练成绩和答案均可及时得出以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6]。

网络教学这种视听并举、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的特点,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交互系统学习环境,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实践中,也显示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实验教学软件模拟

利用实验教学软件模拟教学内容,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问题条理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概括化,使教学过程以直观的形式达到人机一体,便于围绕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密集、快速的活动,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广度[7]。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常用的实验教学软件包括: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实验(MRP/MRPII)、项目进度计划实验(PERT)、质量管理实验、工作分析实验、ERP软件实验等。

(四)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可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多维仿真,能给学生产生各种感官信号,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借助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学生可与虚拟现实环境之间进行多维信息的交互,从定性和定量结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获得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深化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制造业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分析和改造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使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组织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于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可分为概念设计、细节设计、评审和再设计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进行进一步细分。如详细设计可分为总体CAD,零部件CAD,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设计、可装性设计等。产品研发过程仿真实验就是对上述活动进行模拟,让学生从进度、资源和成本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优方案[7]。

2、用于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设施布置仿真实验,是指根据车间之间和内部空间组织方式,采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模拟各种可行方案,判断车间整体布局是否能满足车间调度要求?车间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负荷是否平衡?物料处理系统是否和车间的柔性程度相适应?生产成本是否合理?等等。目前,国内外用于辅助设施布置的仿真软件主要有:WITNESS、GCMS、SMAN/CNEMA、AUTOMOD/AUTOGRAM、MMS等[8]。

3、用于车间生产调度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包括确定工件的加工路线、确定工件在机器上的加工顺序和加工时间、选则运输路线和工具等。生产调度仿真实验就是对这些调度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常用的仿真调度问题的软件包括:Autosched, JobTimePlus, FACTOR, FACTOR/AM, SMNETD等[9]。

4、用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仿真软件可对供应链系统的库存、瓶颈、流程、协作和信息共享各方面进行快速的流程逻辑和决策数据的灵敏度分析,以达到优化系统的目的。例如,在物流系统配送路线的优化实验中,运用WITNESS软件的设计功能,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设计物流系统中的配送路线,使整个配送路线最优,从而达到运输成本最低。又如,在垃圾回收物流系统实验中,仿真程序研究的应用,可在满足时间约束、载重约束的条件下,使垃圾处理公司的物流总成本最低[10]。

如今,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经贯穿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制定、加工、装配、测试和销售的整个生命周期。除了单一企业的生产管理虚拟现实防治技术为,以CM-OSA等软件为代表的用于虚拟企业业务流程集成的旬现实仿真技术正成为仿真技术研究的热点。此外,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向服务业领域不断渗透。目前,许多高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都引入了与服务业相关的仿真实验,如WITNESS等,通过这类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不同制造业、服务业的运作流程,并自行对管理、运作流程项目进行设计,同时从系统获取运行结果的反馈[9]。

参考文献

[1] 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9(4):71-74

[2] 孙保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问题探讨[J],2010(6):145-146

[3] 熊璐,杨凤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1):57-58

[4] 李芳,叶春明.《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 2009(4):135-138

[5] 谢江.多媒体与网络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模式[J],职业圈 2007(19):131-132

[6] 王秀芳.试论网络冲击波中的学习变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2(3):42-43

[7] 陈志成,彭频.信息技术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应用[J],中国教育导刊 2007(14):58-59

[8] 章帆,杨娟.构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19-21

[9] 冯根尧.“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1):118-120

篇3

关键词:产品科研;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167-02

1 概述

对于企业而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重要过程,研发和生产的质量关系到产品能否及时投放市场,并取得积极效益。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要想提高研发和生产的有效性,就要对质量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实际来看,产品科研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应确定明确的管理思路,并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明确产品科研和生产的概念,认真分析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满足质量管理需要,为产品科研生产过程提供有力的质量保证和技术支持。

2 产品技术研发等科研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思路分析

“技术开发”是指专业性极强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而不是直接研究某种具体的产品。其成果具有普遍适用性,故可用于本专业内产品的多个品种、型号,甚至还可跨越专业运用到其他专业的产品中去。比如,“激光技术”的研究开发,可用于机械工业(如激光焊接、激光切割以及激光打孔等激光工艺设备),也可用于电子工业的工艺设备、电子产品(如激光检测、激光显微加工、激光音像产品)。所以,“技术开发”是产品设计、工艺规范的技术基础,有多高水平的技术开发,才可能有多高水平的产品问世。

产品的研制和推广是将“技术开发”的成果,物化为具体的产品,并不断使之品种系列化。比如,将“燃烧新技术”运用到某型内燃机上去(可使油耗降低、减少污染和噪音)就是一种新型内燃机的诞生。显然,前者属技术开发,其成果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不是一种具体的产品,而后者当然就是一种可以直接使用的新产品了,属产品的研制成果;前者是一门新技术,而后者却是一种新产品。仅一种新产品,对市场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其发展为“多品种、多型号”,这就是产品系列化“推广发展”的任务,其本质还是“研制”性质的工作。

从产品技术研发的科研过程来看,要想做好产品科研质量管理,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 根据产品科研实际,树立明确的产品科研质量管理目标

在产品科研过程中,要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就要根据产品科研实际,从产品科研的开展入手,树立明确的产品科研质量管理目标,并保证质量管理目标能够贴合实际,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满足产品科研质量管理的实际需要。

2.2 按照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分解整个科研质量管理目标

在产品科研过程中,除了要制定整体质量管理目标之外,为了保证产品科研质量管理取得预期效果,应对整个科研质量管理目标进行合理分解,按照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和不同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阶段性质量管理目标,提高质量管理效果。

2.3 认真分析产品科研过程,制定产品科研质量管理措施

除了制定具体的科研质量管理目标之外,要想保证科研质量管理目标得到有效实施,还要制定具体的产品科研质量管理措施,并保证产品科研质量管理措施的针对性,使产品科研质量管理措施能够实现满足产品科研需要,做到有的放矢。

3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思路分析

从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来看,要想做好质量管理,就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3.1 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想取得质量管理的积极效果,就要和产品研发过程一样,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保证质量管理能够具有明确的方向指导。其次,要在质量管理目标的指导下,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按照产品生产工序,制定相对具体的工序质量管理目标,保证工序质量管理目标的针对性。最后,要围绕着各级质量管理目标,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保证质量管理措施能够服务于质量管理目标,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的全面控制。

3.2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仅仅制度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产品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为产品生产过程服务。首先,应任命质量保证工程师,将其作为核心,并配备质量体系管理人员,做好产品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其次,应按照生产工序要求,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使质量管理制度成为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依据。再次,应按照ISO9000体系,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3.3 完善现有产品工艺流程及规范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工艺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的关键。只有建立完整的工艺流程,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全面优化,才能保证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完善现有产品工艺流程及规范,并优化工艺管理制度,使产品生产过程工艺均在质量体系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发挥工艺管理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产品工艺流程是关系到产品生产过程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做好产品工艺流程的优化工作,才能实现质量管理目标,保证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3.4 做好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工作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应重点做好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应明确产品生产过程的重点工序,并设立相应的检验点。对重点工序和重点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检验,满足质量管理要求。其次,建立产品质量检验体系,配备相应的检验人员。依托完整的质量检验体系,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效果。再次,健全质量检验制度,发挥质量检验制度的有效性。使产品质量检验制度成为检验工作的重要依据,满足质量检验需求。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是保证产品科研生产过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只有明确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发挥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产品科研生产的有效管理。所以,我们应建立正确的质量管理思路,保证产品科研生产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微,陈虹.对2008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几个重要条款的理解[J].铁道技术监督,2010,(1).

[2] 纪华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如何构建质量管理体系[J].铁道技术监督,2010,(1).

[3] 陆永丽.A质检所电器产品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4] 张莉莉.PS公司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项目管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篇4

项目教学信息化教学职业能力

《生产运作管理实务》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周学时4,共计64学时。该课程是针对生产计划员、生产调度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所设置的教学做一体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其它职能管理,如财务、营销等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生产部门的运作流程、设计生产运作系统、对预测驱动式生产运作、订单驱动式生产运作进行管理,掌握生产运作系统优化,提高生产管理能力,能够解决生产运作实际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企业选址方法、生产计划编制方法、生产日程管理方法、物料管理方法、了解企业现场管理与质量管理技术,具备安全生产意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时间管理、自我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能够应用信息管理手段开展企业生产计划管理、车间资源管理,胜任企业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职业岗位

(一)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项目生产和服务的选址与布局;编制主生产计划(MPS)、能力需求计划(CRP)、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能够对企业物料进行管理;能够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等设备管理;利用5S管理、定置管理、目视管理与看板管理方法对生产现场管理;对企业质量管理具备一定认知。

(二)要求学生具备以下方法能力

制定工作计划能力;能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使用各种信息媒体,独立收集、查阅信息资料;能根据工作任务的目标要求,合理进行任务分析,制定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并做好个步骤的预期与评估;能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流程;善于总结,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实践,能自主学习新知识,将新技术应用到工作中。

(三)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具有团团队协作精神,主动与人合作、沟通和协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按生产管理规范、安全操作的要求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

二、本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认知模糊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体验或认识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认识上很难清晰的理解或掌握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很难让学生充分掌握产生相关知识,

(二)学习目的不清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运营管理相关岗位,从事生产计划、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客户管理等岗位工作。有些同学认为以后不去这样的企业,上课就可以不听,不去学习。

(三)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减弱,当前,手机不断智能化,学生上课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新闻等等。对专业学习的关注度不断下降。在这种形式下,上课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再高明的教师,即使把内容讲得十分清晰明了,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和组合也是枉然。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使得学生更愿意去看手机、睡觉或听音乐而不是去听课,去思考或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三、课程教学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实务》课程在原来课程教学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对原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本课程在对滨海新区制造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聘请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空调机生产总监张锁柱、天津市金蝶软件有限公司总监李翔、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蔡金勇共同设计、开发课程。在生产与物流实训中心引入企业运营数据、运营方式,构建职业情境。同时,本课程在教学初期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企业生产过程,积极思考与生产相关的各个方面。我们参观的主要企业有: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天津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威啤酒(天津)有限公司等企业。

(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内容

分析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形成工作过程链,工作任务(项目)为工作过程链上的节点。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要求,根据工学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做一体的内容整合。

课程内容按照生产运作系统认知、设计、预测驱动式生产运作管理、订单驱动式生产运作管理、生产运作系统优化过程,在内容上形成五个学习项目。

(三)注重信息化教学

课程建立了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虚拟实训系统训练、作业提交、互动交流、在线测试,以及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的学习。学生实训过程中,能够对自我实训过程进行监控,系统能够智能分析任务结果,并自动统计参加实训次数及具体时间明细。

课程建立了3D企业管理情景实战系统,系统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为载体,利用角色转换、上岗操作、业务路线选择、单据填写等功能,学生以3D游戏模拟企业运营模式,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必要的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促进他们内在动机的形成。整个系统实现了融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务操作、评价反馈、教学管理为一体的实训、实习教学功能。

课程建设FLASH课堂,把企业生产现场用动画的形式,幽默的展现给学生,本课程共22个学习任务,共建设了2个FLASH动画,供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还建有为微信平台,通过二维码,学生手机能够进入平台学习。

(四)采用项目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性,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安排由易到难,项目教学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进行。课程的教学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项目的准备、计划、实施、优化过程安排教学进度,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模拟企业创业,完成项目的选址、编制项目的生产计划、日程管理、物料管理、现场管理与质量管理方案,实现了教学项目的学习成果可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篇5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2-23

一、制订课程目标,突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综合阐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药品生产中的具体要求与实际操作应用,及药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等,从而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意识,具备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学会将GMP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融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树立GMP意识,规范操作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只是作为一门普通的专业课,要求学生了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因此,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本门课程的内容侧重于法规条款的教学,以及学生根本没有药厂实践的经验,都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在制订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突出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强化学生的GMP意识。

二、改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

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条条框框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学生加以理解掌握,并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加以应用。将教学内容和典型案例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让学生能够有效吸收转化课本上的知识。例如,在讲述物料的采购与供应商的审计内容时,以齐二药的“亮菌甲素事件”为例,正是因为管理人员GMP意识淡漠,质量体系搭建有缺失,对采购环节的审计管理力度不够,对原辅料入厂检验的技术配备缺失,导致了严重的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物料管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促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

例如,在讲述药品生产企业的人员培训和文件管理内容时,分别以编写人员培训计划和编制设备SOP为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制人员培训计划和设备SOP,并进行小组汇报。教师通过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能力。

3.实训车间现场教学法

实训车间现场教学法可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述药品生产企业人员卫生内容时,单纯地对人员卫生原则和要求以及进出洁净生产区的更衣程序加以列举,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如果将学生带入实训车间,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更衣程序的操作训练,并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点评,更能加强学生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意识,规范操作流程。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实践技能培养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是紧紧围绕GMP的内容展开的,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求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效结合。因此,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空洞无物,学校要重视培养任课教师的实践技能,为教师提供参加GMP培训的机会,或使其到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工作学习,真正参与到药品生产的第一线,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总之,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因此,作为与药品生产紧密结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有效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 雷,薛晓文.提高高职GMP教学质量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 2011,(2):78-80.

[2]李宗伟,王健明.高职GMP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 2015,43(2):202-203.

篇6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国内大专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此课程站位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是研究制造业生产体系管理和服务业运作管理的一门应用型课程。由于它的强应用性和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成为培养学生现代经营理念、实际动手能力和现代生产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调研,国内大专院校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生对制造业不了解,缺少工科基础,计算和图表使学生失去兴趣等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着重解决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开展校外专家座谈会,明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专家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进厂深入调研计划;

第二,课程组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研,现有的生产相关的职业岗位具体有:生产统计员,班长,线/组长,生产工艺经理,生产改善经理,生产计划经理,调度员,质检员,库房管理员,维修组长,设备工程师,工装工程师,模具工程师,精益生产经理在,物料主任等;

第三,课程组对上述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确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管理实践提供技能储备和理论指导。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课程对应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一)典型工作任务

1.执行生产战略

2.优化工厂现有空间布局设计和生产时间调度

3.制定、优化生产计划

4.现场管理

(二)职业能力

1.符合企业组织结构要求,能够从职能层的角度制定生产战略、战术并执行。

2.根据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能够分析现有工厂空间布局中不足之处,优化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实现“一个流”; 通过生产调度,能够按时完成订单。

3.依据企业愿景,竞争战略,结合企业硬件设施,通过项目计划法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确定工期,并能够解决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环境优化等问题;计算出生产能力,为采购、接订单服务。

4.运用5s,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等方法,在车间里解决工艺、工装、设备等日常生产及突发生产状况;其中设备管理中制定设备维护制度,确定制度有效工作时间,保障交货期。研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如精益生产,JIT优化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模块化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14个项目,具体课程模块构建如下:

(一)模块一: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模块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产战略作为执行层战略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认识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战略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制定企业生产运作战略的能力。

生产战略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生产与运作战略案例分析、项目2生产与运作管理及生产战略相关概念认知、项目3制定生产战略的要点。

(二)模块二:生产系统设计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主要讲授企业生产系统空间组织设计和时间组织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辅助工程选址;能够优化现有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能够计算期量标准。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4选址案例分析、项目5生产系统及生产过程概念、项目6如何选址布置、项目7期量标准。

(三)模块三: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模块讲授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能够编制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绘制网络图并优化。

生产计划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8什么是生产计划、项目9如何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项目10项目计划。

(四)模块四: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模块讲授生产系统运行和维护,使得学生熟知当前生产管理技术、会进行现场管理、学会精益生产的原理、掌握设备磨损和故障规律,并制定设备保养维修制度等。

现场管理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1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概述、项目12现场管理及5S、项目13设备管理与TPM、项目14精益生产。

四、课程模块化构建后的教学效果评估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模块

大学的教育的趋势是向就业导向,一门课程能够延伸出哪些岗位供学生就业抉择,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本文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贴切制造业的特点,课程组进行了深入企业调研,获得了一手资料,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岗位设置之后,再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置为:生产战略、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

课程组在进行课程模块化构建时,细分了14个项目,项目的设置是对模块化的补充,且模块中的每个细分项目都符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每个模块都有案例开始,汇报作业结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课讲座的形式新颖

课程组在进行模块构建时,安排现场管理模块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课讲座,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到生产现场的视频,了解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专业课的讲座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未来择业提供参考。

(四)形成课程组,优化专业课

篇7

摘要:基于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通过指导学生培训竞赛和《ERP沙盘应用》整周实训的指导,并给合《企业管理》课程的讲授,发现ERP沙盘应用实训课程与企业管理课程有诸多相同之处。现把有机结合的这些内容整理出来,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本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ERP沙盘应用实训课程与企业管理课程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ERP沙盘应用实训;企业管理;课程;结合一、课程概述和目的

《ERP沙盘应用》实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本实训课程是借助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进行分组角色扮演,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融合于一个虚拟企业当中;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模拟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个企业在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知识,感受企业发展的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从企业管理战略与经营决策、市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质量、物流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讲授,引导学生理解企业管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理念,凝聚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课程教学任务

(一)ERP沙盘应用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主要从物理沙盘的初识、组建团队实践操作,到最后通过电子沙盘应用实践来完成其教学任务。

1、ERP沙盘应用初识、组建团队。模拟企业的组建,进行分组角色扮演。首先选定总经理(CEO),由CEO指定CFO、CMO、COO和CIC的角色扮演;举行企业组建的开业仪式并命企业名称(如柳工集团,上汽通用等,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一个名字来命名)最后确定CEO、CFO、CMO、COO和CIC角色职责。模拟企业初始经营,在年初,由懂事会召开会议研讨,进行如何筹集资金、确定长期贷款还是短期贷款,贷款数额为多少,是购买厂房还是租用厂房,计划初建多少条生产线,需要购买多少原材料等进行全盘规划。

2、电子沙盘应用实践。“创业者”电子沙盘产品应用主要熟练操作电子沙盘软件。使用软件进行1-6年经营业务,采取所有者权益最大来决胜评价和经营情况分析评价。

(二)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

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它主要是从企业管理战略与经营决策、市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质量、物流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讲授,引导学生理解企业管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理念,凝聚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管理理念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ERP沙盘应用实训课程与企业管理课程的比较

ERP沙盘应用实训课程和企业管理课程均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实践的一种模拟,各自有其特色。

(一)、两者有着共同点。

ERP沙盘应用和企业管理都是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战略决策意识,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二)、两者又保有各自的特色。

ERP沙盘应用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的一门课程。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的一种演练,内容涉及企业战略决策、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像游戏般的实训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历程。然而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就没有办法达到这种互动式教学的功能。

四、ERP沙盘应用课程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结合

(一)、ERP沙盘高管团队组建、决策与企业管理高层决策的结合

ERP沙盘是模拟一个企业的组建,进行分组角色扮演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它首先选定总经理(CEO),由CEO指定CFO、CMO、COO和CIC的角色来扮演一个高管团队;通过举行企业组建的开业仪式并命企业名称(如柳工集团,上汽通用等,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一个名字来命名)最后确定CEO、CFO、CMO、COO和CIC角色职责,然后开始经营。在年初,这个高管团队要召开会议研讨,进行如何筹集资金、确定长期贷款还是短期贷款,贷款数额,厂房的购买还是租用,计划建立的生产线,购买原材料的数量等全方面进行规划。但企业管理课程没有组建团队这一块内容,直接进入到高层的战略管理、经营计划和经营决策。如果把ERP沙盘高管团队组建这一块内容融入企业管理课程上来,再结合本身的内容介绍,这样效果会好些。因为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也需要用一些这样的案例来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换言之,就是在ERP沙盘应用课程基础上来讲授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效果会更好些,更加完美些。

(二)、市场营销管理的结合

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企业都有进行营销管理,市场预测和分析,广告竞争,市场领导者地位。但是ERP沙盘应用它本身就有组队在这里进行对抗,要做市场预测和分析,广告竞争,做市场老大,都有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沙盘在这里可作借鉴,而企业管理只是理论上的介绍,学生无法进行直观操作了解,听起来就有些枯燥无味,因此,这一块内容也可以融合到一门课程上。

(三)、企业新产品开发(研发)的结合

企业管理课程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上从新产品的特征和分类,开发的意义、原则、方式、方向和过程来介绍这一块内容,但ERP沙盘应用它根据年初就定好的未来发展计划,直接做新产品的开发(研发),并且能在电子沙盘上清楚,直观了解和操作,有一种身处其中研发的美感,引导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在介绍新产品理论的时候能够结合ERP沙盘来讲授的话,效果更好一些。

(四)、企业生产管理与物流管理的结合

企功业生产管理主要是如何提高产能,那么要提高产能就要从设备、技术人员和物流管理方面下夫,而物流管理又得从订单、采购、库存方面考虑。这些在企业管理课程理论上作了很详细的介绍,但想要学生生动活泼就要举很多案例,而如果结合ERP沙盘来讲的话,学生不仅从生产投资到订单、采购、库存每点一步操作中理解理论知识,又有增添了课堂气氛。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法中,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整个课程也变得生动活泼。(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本科的生产管理的课程考试要更多体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需要考察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考试的内容可以包括概念(比如通过判断分析题、选择题)、问题论述、计算题、或小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

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因此在大学本科管理工程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许多大学都安排有该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然而任课教师都觉得这是一门难教的课程,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更是一个棘手的课题。根据笔者最近几年来从事本科生产管理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本文提出一些策略与措施,以与其他同行共同探讨。

一、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教学必须看教学对象,否则教学就会事倍功半。目前大学生就业面比20世纪的大学生大大扩大了,人才的需求由过去的计划分配到现在的自由择业,社会普遍增加了通才型人才的需求,那些只懂一行、只会一件事的人才不受欢迎。因此生产管理过去只讲制造业、只讲机械制造业的教学内容,显然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非机械、非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是不适应的。这种教育对象的变化使得生产管理的教学内容需要作调整,即教学内容要从面向制造业转向面向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并重上来,使学生毕业后适应面更大。除了教育对象就业行业的变化外,教育对象的工作职责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生产战略问题,在80年代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与当时企业生产管理者职责要求是一致的,过去的生产管理经理主要的工作是执行上级的计划,基本不需要考虑需求的变化,因此生产管理核心就是车间管理。现在企业的生产计划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因此生产管理者不仅仅要关心车间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有关心需求的变化,做到随机应变。因此生产管理教学内容就需要增加战略性决策分析,增加需求管理的内容。同时,许多企业的生产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涉及到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即外协管理。这种情况下,生产管理就需要关注供应链关系问题,从供应链全程的业务流管理来控制生产进度与质量问题。现代生产管理必须是战略与战术并重,并从全程供应链协作生产管理进行系统而综合的管理。因此,要丰富生产管理的纵向内容,从战术层次与作业层次为主扩展到战略层次与战术层次并重,增加对外协作生产管理的内容。

二、教材建设

1.我国生产管理教材建设的发展历史。我国生产管理教材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李必强编写的《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组织学》,内容主要是介绍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方法,包括生产过程的时间与空间组织、流水线设计、生产期量标准、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控制、物资管理等。其内容体系是80年代我国生产管理教材的模本。此外还有洪国芳编写的《生产组织学》和《生产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教研室出版的《工业企业生产管理》,马天超编写的《机械工业企业生产管理学》。80年代的生产管理教科书的共同特点是:①早期是以“生产组织学”概念出现,即强调生产过程的活动组织与实施,后改为生产管理学。②比较强调生产过程的基础性工作,即车间级的生产管理活动。③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分开,按照企业的管理职能分工介绍生产管理。④不考虑生产战略问题,也不涉及服务业的生产活动。到了90年代,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教材有:(1)潘家轺等人编写的《现代生产管理学》。该书1994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90年代初我国最好的一本本科教材,已经多次再版印刷,全国许多大学用作教材。该书的特点是:①按照大量生产、批量生产、单件生产等不同生产类型来组织生产管理的内容。②以产品与技术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设施选址与布置、设备管理、劳动管理作为主要的内容,没有涉及质量管理内容。③是我国生产管理教材中第一次把生产战略作为一个内容引入的教材。④基本以我国企业生产管理,特别是机械制造企业为背景,但是对西方的生产管理理论也进行了介绍。(2)周三多、蒋俊、邹一峰编写的《生产管理》。该书由原来80年代初周三多等人编写的《工业企业管理》教材分拆出来,是其中三本中的一本。199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特点是:①按照生产职能与要素来组织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准备、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要素管理、质量管理几个方面。②增加了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当成生产系统的一部分。③对传统的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介绍比较全面,但是对80年代以来的新的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如生产战略、JIT、OPT/TOC、MRPII等基本没有介绍。④以中国企业为背景,继承了李必强等人80年代的教科书的编写风格,比较注重实践方法介绍,实用性好。(3)陈荣秋、马士华编写的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该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我国出版印刷发行量最大的一部本科生产管理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①按照生产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分绪论、生产系统设计、生产系统运行、生产系统维护与改进四大部分,比较接近美国等西方国家教材编写内容安排风格。②对80年代以来的新生产管理介绍比较多,特别是JIT/OPT、CIMS、敏捷制造等,充分反映了生产管理理论发展最新前沿。③增加了质量管理内容,把质量作为生产系统管理一部分。另外,第一次把服务作业管理的内容作为生产管理内容写入教材,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生产管理放在一起。④在处理定量与定性分析上做得比较好,既考虑管理工程类,也考虑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求。⑤与80年代李必强、潘家轺、周三多等人编写的教材不同,该书有大量的练习与复习思考题,部分章节有案例,适合学生复习与教学。陈荣秋、马士华教授编写的这一国家级重点教材是90年代以后我国大学本科生产管理教材的一个新范本,其后国内许多学者编写的教材基本是以这一教材为参照模式编写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大学的生产管理教师根据各自对该门课程教学的理解与教学经验编写了一些本科层次的生产管理教科书,以下列举的是最近几年出版的几本典型教材。(1)刘启生等人编写的《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该书由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等化工类大学的教师共同编写。内容编排上与陈荣秋教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相似,分导论、系统设计、运行与控制、维护与改进四个部分。内容比较全面。与其他教材的最大不同点是,一是考虑化工等工业的生产是一种高环境污染、高耗能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特点,增加了一章关于环境保护、能源与安全管理;另一方面,该教材与国内其他教材不同,增加了生产与运营管理诊断内容。该教材虽然从书名上从传统的生产管理改变为生产与运营管理,考虑服务性行业的需要,但是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没有看到对服务性行业的内容。因此仍是一本制造型生产管理的教科书。(2)陈志祥编著的《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生产管理教师陈志祥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该教材按照系统演变理论,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绪论、生产运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生产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生产系统的改善与创新。该教材主要特点是:①增加服务业应用内容。该教材虽然仍以制造业为主,但是对于服务业的运作管理内容增加比较多,基本上每讲一章内容的制造型生产管理,都延伸出有关理论与方法在服务业的应用话题。②增加实务性内容。目前我国教材理论的东西比较多,可是结合企业的东西不多,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该教材比较注意实务性方法介绍,既适合大学教学,也适合企业管理者参考。③在正文中穿插有不少先进企业的“运作标杆”或“运作特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决策借鉴”或“理论与实践”,也有一些从报纸杂志上翻译过来的“新观点与新思维”,部分章节中有讨论案例等。写作风格比较接近欧美流行教材的风格。④增加定量性方法应用。与其他教材不同的是,该教材有大量的定量性方法应用范例,每章后面有思考题、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学习。该书总共字数是67万字,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一本教材。(3)季建华等人编写的《运营管理》。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季建华等教师2004年联合编写了一本本科层次的生产管理教科书,取名为《运营管理》,该教材分三大部分,即运营管理导论、运营系统设计、运营系统的管理与控制。该教材书名定为运营管理,从出发点上是适应当前生产管理的教学转变要求,增加服务性行业的内容。整个教材的编写风格上也接近国外的教材,即在介绍管理理论过程中穿插小案例,而且与其他教材不同,该教材的这些案例多数是国内的案例,即本土化。2.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生产管理本科层次的教材出版量不断增加。在90年代以前,生产管理教材主要是管理工程类专业的教师编写,最近几年,随着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商学院也在增加生产管理的课程教学,因此来自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生产管理教师也在开始编写适合工商管理专业需求的生产管理教材,形成生产管理教材出版的一个,对于生产管理学科发展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同教材内容雷同;第二,教材编写者缺乏创新与个性,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多;第三,对国外的东西拿来多,对国内前人的东西继承性不够。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生产管理教材建设要体现前面提出的两个转变要求,应注意如下几点:(1)趣味性与人性化问题。管理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人的行动完成一定的决策目标。因此管理要有趣味性与人性化。传统的面向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物的管理,过分技术化,使这门课程与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风格相去甚远,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生产管理教材要借鉴其他管理学科的课程风格,增加趣味性与人性化的东西。(2)静态与动态性内容结合问题。生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教材建设应体现学科发展的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哪些是经过实践证明成熟的,哪些是在发展中不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生产管理学科的发展过去与未来。(3)理论性与实用性问题。过分理论化是目前管理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生产管理教材也一样,由于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是有差距的,因此在介绍管理理论时,如何结合现实企业的实践,介绍一些应用理论的实用性的方法与管理技巧对于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很有帮助。(4)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最近几年出版的教材,特别是青年教师出版的教材明显地在国际化方面要比80年代的教材前进了一步,但是另一个不好的倾向却出现了,就是本土化少了。因此如何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是教材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需要的,但是提炼与总结国内企业的管理经验,使其上升为适合国情的生产管理理论才是中国生产管理教材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内容体系。生产管理是一门内容广泛而庞杂的课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图1是笔者根据国内外教材综合得到的生产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从图1看出,生产管理内容非常庞杂,而大多数学校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是40~60课时。要在这样短的时间(一般一学期)学习生产管理的所有的内容是不现实的。根据这样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个大致适合管理类各专业教学需要的60课时左右的教学大纲2.教学方法。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深入。第二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案例教学组织困难。三是本科学生以掌握知识为主,需要教师的引导,理解掌握基本知识。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我个人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方式。(1)教师讲演。教师讲演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要讲得好、让学生喜欢也不容易,因为本科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基本的概念讲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另外,我个人认为,本科生的教学尽可能少用PowerPoint的方式,要多写黑板。现在许多教师比较喜欢用PowerPoint教学,有些学校还把教师是否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考核。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并不好,生产管理跟其他管理课程不同,其他如战略、销售等课程,用PowerPoint打出几个提纲,然后教师用演讲的方式来讲,效果也许还好,但是生产管理课程有许多计算的过程,需要通过板书,教师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习的记忆比较深刻,而用幻灯或PowerPoint都不如这种一边在黑板写、一边讲解的效果好。(2)企业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本科生的企业参观,最好提前把该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向学生介绍,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但是,企业参观存在困难,一是没有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没有稳定的企业关系,而且现在许多企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这对今后企业参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录像放映。录像放映,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增加学生对生产管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第三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目前我们的录像主要来自美国,特别是MBA的教材中的录像材料。我们希望今后有可能拍摄一些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录像用作课堂教学。(4)模拟与游戏。通过模拟软件来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这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管理学习方法。比如欧洲每年举行的国际企业挑战赛,就是类似这种方式。这种基于软件的模拟管理体验,有点游戏的味道,学生比较喜欢,但是与实际企业环境是有区别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另外,国外现在有一些大学采用另外一种基于演示方式的管理模拟,比如美国许多大学有一些教材,软件公司把他们的演示软件附带在教材后面,使用该教材的学校的师生可以用该软件进行模拟生产管理,分析问题。目前由于条件有限,这种教学形式我们还没有采用。(5)作业与考试。作业与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为了提高学习效果,生产管理课程尽可能多让学生练习,用理论用解决一些问题,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一般而言,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许多课程是没有布置作业的,顶多是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笔者以前也多是这样,即使布置了作业也是让学习自己练习,没有批改。但从今年起,笔者加大了课后作业的量,而且每次要求学生交作业,认真批改,然后给出作业成绩。学生反映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他们都说这门课程学习收获很多。

篇9

物流管理具有系统性、流程性、操作性等特点,并且学科的交叉性强,其涵盖了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技术发展的脉搏,更需要加强物流流程、操作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3]。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课程设计,促使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将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认知和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物流管理人才教育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本领和能力[4]。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学生深入实践、独立调研和查阅参考文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使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物流经济与管理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企业物流与采购管理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与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领域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及应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物流管理课程中提到的众多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无法形成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也有较大偏差,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观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社会调研和使用物流软件,让学生系统化的了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2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三维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与特色,构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以物流专业的项目方案设计及制造实现的课程设计三维(竞赛型、实验型、课题型)体系,并对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进行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开展专业类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物流设计大赛及毕业设计、参加全国二年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均取得很好的效果。①竞赛型设计维: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模式移入到课程设计(物流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中。针对反映某企业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案例集,按照竞赛要求与步骤(方案设计内容:针对性、有效性、覆盖面、综合性;方案设计方法:科学性、复杂性;方案表现能力;方案创新与应用性),参照竞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不同,把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首次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形成一套“知识准备—企业案例集—方案设计—答辩汇报—评价”五个阶段及考核点的指导与评价方式,把课程设计与每年一次的学校物流设计大赛、二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物流大赛进行对接,从中选拔参赛队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探索至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赛队连续全国三届(二年一届、一校二队、一队五人)全部进入复赛,二届进入决赛,获全国银奖与优胜奖各一届,五人次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②实验型设计维:《生产管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的课程设计是借鉴工科的课程设计方式来进行。设计是在经管院实验中心,把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作为解决对象。设计方案是围绕化油器、玩具小汽车等产品的装配工艺路线、装配操作、工序定额、装配流水线组织设计、流水线效率平衡与提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来进行三门课程设计的方案设计,且均需要在实验中心进行验证与实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③课题型设计维:利用课程教学老师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以及学生创新计划的项目资源,对项目合理分解、形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方案(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

3物流管理主干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

①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与教研团队:从2007年开始,江苏科技大学建立了指导团队,且定期开展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完成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引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基于三维仿真式教学的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等课题,发表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文章,初步探索出课程设计三维体系工作方式。充实的教研活动与团队协作为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打下基础。②建立课程设计的项目库:把二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作为基本的方案设计项目,以设计性实验项目及部分科研课题方案设计项目的为补充。基本建立起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项目库,且进行更新。③构建课程设计指导的网络互动平台:基于2009年建成的《现代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精品课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在课程开始时就在平台上布置课程设计的大纲、任务、进度、模版与范本,推行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互相衔接、部分并进、“细水长流”式指导方式,最后用1-2周集中突破,收到较好的效果。④以教科研课题与活动支撑课程设计:现在的物流专业课程设计指导团队,既是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科技创新团队,又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团队,承担着学科、教学、专业建设与教科研工作的多重任务,有力地支持了课程设计三维体系构建与实施工作,2011年起是物流管理专业为校级品牌建立专业建设点。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食品企业管理;教学改革;实践

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企业特点、食品企业组织管理、经营决策与计划、食品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及食品企业创新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掌握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食品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性束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情景模拟教学为特色,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

1 “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1 传统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即使教师认真、充分的备课,但单靠填鸭式的强行灌输,学生也很难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不符合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学习效率低。学习金字塔表明“听讲”式学习效果最低,个人学习或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在30%以下,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在50%以上[2]。

1.2 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中,实践(实验)课占的比例非常少,这主要体现在实践(实验)内容和课时的安排上,食品企业管理课程传统的实践(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多数实践(实验)只是验证理论,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传统的实践(实验)课,由教师把书本上的案例写在黑板上,并逐一讲解,而学生按部就班的接受,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1.3 考核方式单一

以闭卷考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实践(实验)能力考核占的比例较少,甚至部分院校根本不设立实践(实验)能力考核制度,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理论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在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简单而熟悉的填鸭式教学,授课效果不佳[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设置问题法,研探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管理情景模式法等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思考学习[4]。研讨式教学法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有很强的适用性,可以改变该课程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更明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信息量,多采用录像、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企业在经营运转中的现状,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能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管理中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强化学生对食品企业经营的认识,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经营运转的实际情况,并分组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学生掌握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2.3 充分整合校外资源

在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利用管理情景模拟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入不同的管理情景模块中,根据学生在情景模块中的角色安排任务,让学生提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4],从企业邀请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生产、销售与经营相关实践经营丰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点评,并提出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演示相关的实践技能,另外,安排学生去食品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到企业去认识企业组织管理和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胜任本职工作[5]。情景模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工作情景,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仿真的实践平台[6-7]。

2.4 完善考核制度

课程考核采用“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考评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对学生作出综合评定。

2.4.1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考试内容在传统只有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型试题,改变传统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考核较全面。

2.4.2 实践(实验)技能考核

实践环节的考核占学生总成绩的30%,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在情景模拟考核中有专门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审核,教师从学生的情景设置、任务分配、问题处理等多个角度进行评定打分,确保可以实现对学生实践(实验)技能的综合考核。

2.4.3 平时考核

学生上课出勤率、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实践(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占总成绩的10%。

3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反映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食品企业管理的教学改革,教师通过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及与学生互动交流等,提高教学效果。

3.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情景模拟方案完成某一系列的任务后,学生会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细化,对在情景模拟中的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真正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从而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多,学生通过设置任务改变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在情景模拟方案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实践(实验)报告,可以看出,如果实践(实验)结果不理想,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践(实验)结果,找出实践(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发生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实践报告和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体看,通过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改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实验)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对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珠.食品企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廖力贤.浅谈素质教育下的互动是教学[J].知识经济,2009(2):159-160.

[3]刘云强.关于实践教育创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9):70-73.

[4]姚子凤.探究式教学中确保教师主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67-268.

[5]王雄伟.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