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篇1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发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一、因地制宜

科学决策 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

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X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

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

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 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 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

奋力攻坚 XX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 性研究报告》。 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

其发展规划为工程:

㈡、塘坝工程。 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灌溉,计划投资1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水浇地。 此项工程XX年秋动工,XX年秋完成。

㈢、经济林与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工程。 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0亩,占总耕地的71.%,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XX年退耕430亩,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500亩,XX年完成600亩,XX年全面完成。两项总投资70万元。

㈣、排洪渠工程。 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为使农林产业稳定发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XX年动工,XX年贯通。

㈥、田间道路工程。 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计划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13条。

㈦、高科技农业园区。 为发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实施大棚生产,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蔬菜及高营养食用菌为主要产品,发展高科技农业。

㈧、发展旅游观光业。 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华贵之貌。开发它很有价值。

为此,规划此处在维修避暑山庄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此工程计划XX年筹建,XX年完工,总投资XX余万元。 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裕而秀美的锦川(沟底古称锦川)。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前介入,及早动手,于XX年3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设。 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尽管沟底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可能全部拿得出来。

引水隧道工程相继进行。 与此同时,沟底村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全民上阵,大搞植树造林,决心让一道道山岭披上绿装。

三、众志成城

此外,高科技农业园区也正在筹划设计之中。

四、几点借鉴

总结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大胆发展思路与成功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必须由资源型向持续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就阳城而言,大凡富裕起来的农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资源,很少在地面资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资源。这些村重工轻农,弃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煤炭资源是有限资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沟底村力开先河,并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第二,因地制宜,大胆作为,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鲜明特点。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填沟造地往往要被人们视为在做学大寨的蠢事。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在少数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对此都顾虑重重。然而,沟底的干部认准了一条理,那就是,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地。沟底的实际,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万代是金板。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22―01

学校要凸显办学特色、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强化文化辐射力、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就要牢牢抓住在学校生态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课程建设环节,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应基于学校办学宗旨和发展愿景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方案开展各项课程开发活动,这是课程实施的前置条件和首要步骤。本文就校本课程的规划谈几点认识。

一、校本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

1. 政策保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校本课程规划必须置身于国家制定的课程政策框架内,在地方课程政策的指导下开展。

2. 专业保障。课程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课程政策的执行者即学校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的课程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规划的适当性和专业水准,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专业支持。

二、校本课程规划的影响因素

1. 课程意识。主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意识、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意识。

2. 课程能力,特别是教师群体和学校管理者的课程能力。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能力的强弱和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课程能力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水平。

三、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1. 阐明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根据一定程序获得的研究成果,对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予以分析和阐明。

2. 确定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学校愿景和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指导思想的核心要素。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出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特质”。学校愿景则是“学校对于课程所形成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它既反映了学校对课程发展的认识程度,又能引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对学校课程的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

3. 拟定校本课程发展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是为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而具体呈现的教育意图。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一般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它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哲学或价值观基础密切相关”。学校教育目标的落实遵循如下线路:学校教育目标―学校课程编制―年度教学计划―各学科、各活动的指导。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应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4. 确定校本课程结构。必须对拟设置的课程做出详细的规定,教师据此从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因此,课程结构的编定与设置是校本课程规划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规则。

5.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一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问题。二是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校本课程一经设立,就应排进学校总的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体系,在课堂规范、评价等方面接受学校教务处等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等。

三、校本课程规划的方法步骤

1. 成立组织。进行校本课程规划,必须有明确的规划工作责任主体,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要确定进行课程规划的实施者和领导者。该组织是学校中有关课程建设领域的核心组织和权威机构,承担着学校当中有关课程事物的规划、决策、协调、建议、服务等职责。

2. 现状调查。学校课程领导组织建立后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现状调查。现状调查主要包括需求调查和资源调查两部分。需求调查包括学生需求、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学校发展需求、家长期望、社区对学校功能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等内容。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学校硬件资源调查、学校软件资源调查、教师资源现状调查和社区与环境资源调查等4个维度,可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分解细化,作出详实的分析报告,提出学校课程设置的可能性。

3. 综合评估。在现状调查完成之后,学校课程领导组织需要对形成的调查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综合评估是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最重要、也是最具专业特征的工作,只有经过科学、严谨的综合评估,才能为校本课程规划指明方向,为课程的设置提出对策与建议。

4. 制订方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核心工作,是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思路的描述。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文本应对课程的实施现状、发展目标、指导思想、组织保障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进行详细阐述和规划,并在课程的讨论、实施及反思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5. 方案的讨论与调适。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需经过规定流程后方可颁布实施。课程领导组织对草稿进行讨论修订,形成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初稿,提交校务委员会审议,提交全校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最终形成正式方案。在此流程中,要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满足各方需要、切合实际情况。

篇3

关键词:小课题;科学;“三结合”;“四方法”;五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0-03

从教科学十余年,多次参加培训和学习。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对照《课程标准》,仍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不自由。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课程不开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的科学课还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对象单一、内容封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3.探究不深入。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与别人交流。但现在我们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所谓的“为探究而探究”,孩子们的探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4.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科学不能只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束缚了我们许多教师,使得以上很多目标难以落实。

因此,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目的营造探究活动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2005年开始,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需要,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尝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

一、“三个结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应做到“三个结合”,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确立研究小课题的内容。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要紧扣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对“食物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这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例如,2008年结合丹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身边的绿色》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各类小课题研究活动;2009年,在教学“水资源”时,以《丹阳水资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红红火火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小课题研究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我校科技活动的特色。为了创建绿色学校,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学生纷纷自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美丽的香草河》、《护城河在》、《一次性筷子调查报告》等。

二、“四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资料法。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例如,学生围绕“丹阳水资源调查”这个课题,他们针对丹阳市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况,设计了表格,通过观察和走访等获取资料。

2.参观访问法。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养蚕”一课后,学生确立了“丹阳养蚕情况调查活动”课题,他们通过参观养蚕户,采访农技人员等,了解提高蚕品质及预防蚕病等科学养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与养殖员、农技人员交流。

3.观察实验法。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进行探究。例如,一个学生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想了许多办法观察蚂蚁,有强迫法、引诱法等,多角度了解蚂蚁,并且坚持观察了半年,记录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居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活动组的学生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害处,采用植物对比实验法和人体体验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4.尝试实践操作法。小学科学常见的实践活动是观察与实验,但学生尝试性操作也是实践。《丹阳护城河的污染及处理》课题组的学生,为了解决污水问题,提出植物治污的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养殖水葫芦治污实践活动。

三、“五条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在科学三上教学中有“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开展养蚕和养凤仙花活动,并将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观察日记。例如,张丹妮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蚕宝宝的“脖子”上有一个‘( )’的标记,就像数学里面学的小括号,难道蚕宝宝也要学数学?这个“( )”形的标记到底有什么用啊?” 又如史珊珊同学在日记里写到:“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芽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芽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芽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芽叶大;从厚薄上看,芽叶摸过去厚一点,而真叶有点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

2.利用假期号召学生参与。我们在2007年暑假和2008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四(2)班同学利用暑期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定调查计划,拟订调查问卷,进行采访,完成了《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他们向家长、老师提出建议:“你们应该使孩子的暑假劳逸结合,选择补习班也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快乐学习。家长也应该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戏等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们出去旅游,使孩子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3.利用第二课堂精心指导。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并指导他们写出了《君子兰怎么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文章。在《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中,黄凯同学抓住蚂蚁的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和同学一起寻找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4.利用多种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中开辟“科学栏目”,在栏目的前言中我们就写道:“同学们,你是不是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写论文是科学工作者的事,那你就错了!我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写科学小论文虽然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以此鼓励学生多投稿。在“小小探索者”版块,我们就刊登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文竹为什么会快速产生枯叶》、《海水是咸的,海鱼为什么不是咸的》等文章。此外,我们还把学生的一些小课题研究报告推荐到其他教育刊物。

篇4

2.教育结果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解析——以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就业为例卜树春,吴伟

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境的可拓分析方耀楣,蒋帅

4.法人拟制说与实在说对我国大学法人制的启示沈加君,ShenJiajun

5.转制高校办学理念的战略选择葛继平

6.校长作为教学领导的转变诉求及其策略朱桂琴

7.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的任务及措施朱现平,ZhuXianping

8.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生的背景、现状与发展建议马哲伟,马惊鸿

9.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陈世林

10.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于月萍,李潮海

11.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研究述评韩淑萍,HanShuping

12.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愿景王会亭,WangHuiting

1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卢崇高

14.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资源整合研究王利,黄海珍,WangLi,HuangHaizhen

15.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刚性"培养机制的构建徐建明,由建勋

16.高职院校各系教学效益的数据包络分析刘根厚,唐德善

17.示范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翟斌,汤晓伟

18.我国大学选修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李莉,LiLi

19.基于项目小组的工程类毕业设计模式探索何小兵,文亚星

2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2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失衡及缓解王成家,WangChengjia

22.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课程观探析郑伦仁

23.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张连云

24.实践教学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完善李秋月,曹延汹

25.论教学模式理论建构的逻辑定位王茂

26.高等院校招聘教师的博弈分析徐庆,郑垂勇,XuQing,ZhengChuiyong

27.省部共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刘建德,田伏虎,孙刚成

28.论大学教师的文化底蕴张意忠

29.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胜任特征及培育途径陶秋燕,张芸

30.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刘兴富

31.职初期英语教师培养的原则和策略于兰

32.OECD的人力资本观、测量指标及启示孙继红,杨晓江,岳松

33.美国公立多校园大学系统与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关系探析高飞,GaoFei

34.美国推进《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的措施及启示侯威

35.观念澄清:"自我设计"的思想嬗变李继兵,潘柳燕

36.论高校的"适度消费"教育张海辉

37.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引导校正董敏秋,周德芹

38.德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徐晓春,贾万刚

1.坚定信念勇于突破努力推动辽宁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魏小鹏,WeiXiaopeng

2.搭建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桥梁——OECD"大脑机制与学习科学"项目评介黄复生,庄丽君,HuangFusheng,ZhuangLijun

3.大学软法之治的理论意蕴与价值维度张延利,陆俊杰,ZhangYanli,LuJunjie

4.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杨明

5.高校知识共享关系建立中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黄海燕

6.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理念黄海

7.对高校学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哲学思考顾健

8.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曹继红,胡移山

9.中国高校科技产业改革探索——以东北大学为例陈敏,刘恒义

10.对"分类指导分类评估"提法的思考:评估目的性与评估方法论孙建荣,SunJianrong

11.高校教学评估的文化逻辑刘子真,LiuZizhen

12.基于360度反馈评价的高校教学管理满意度研究李峰平,张婧,陈亚绒

13.大连市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以沙河口区东北路小学为例林跃

14.新课改下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李志超,朱成科,LiZhichao,ZhuChengke

15.高职教育集团创新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台州教育集团为例牟惠康,MuHuikang

16.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肖尚军

17.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简彩云,刘爱莲,李海燕

18.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现状分析及对策——以辽宁省17所高职院校为例许志军,XuZhijun

19.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马元兴

20.教育政策视角下我国研究生规模发展研究王桂艳,WangGuiyan

21.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王慧敏

22.论教师教学决策的内涵——兼谈教学决策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张朝珍

23.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理论解析与应用汪旭晖,WangXuhui

24.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研究马会梅

25.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沟通张云

26.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宋永波,杜秉娜,张嵘,张景海

27.教师专业发展举措及其有效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为例蒋园园

28.高校教师工作与生活现状调查分析——对某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王颖

29.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途径探析徐士元,任莉

30.基于数据仓库的教师信息管理决策平台研究李芳,吕丽娟

31.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李江辉,李化树

32.高校管理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顾南宁,韩巍,姜迎

33.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的新动向张继平,ZhangJiping

34.英国文化对英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及启示——以文化价值取向为视角王海燕,李建珍

35.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以依附理论角度分析刘晓,张胤

36.国际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高有华,王银芬,GaoYouhua,WangYinfen

37.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自适应模式研究张治国,于江霞,傅长进

38.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新框架的构建——基于南京高校的实证调查陈勇江

39.高校立体德育模式探究朱红,栗红霞

1.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周浩波,ZhouHaobo

2.周远清同志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学习与思考(之三)——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若干观念创新邓晓春,马莹,吴跃

3.辽宁新经济区域石化企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潘士君,PanShijun

4.辽宁省社区教育实验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周冬

5.基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高校扁平化管理杨海芬,赵邦宏,陈林元

6.多元化巨型大学的产生及问题胥秋,XuQiu

7.院校层类设置和内部资源配置差异的探讨刘爱东,LiuAidong

8.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办学特色化沈勤,叶聚丰,张健明

9.高等教育研究:从多学科到跨学科李晓阳,LiXiaoyang

10.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学实地研究评析——兼论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转型周湘林,ZhouXianglin

11.利益相关理论视野下的独立学院"独立"困境研究彭华安,陈维民,PengHuaan,ChertWeimin

12.流动儿童:"课桌"外的义务教育补常及立法展望韩世强,陈秀君

13.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进展、问题与对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刘国艳,曹如军

14.社会分层、文化认同与择校行为——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社会学分析蒋平,JiangPing

1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设置发展研究薛国凤

16.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由与选择张夏青

17.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仿真性、模块式教学模式设计祃海霞,王鸿喜

18.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贾涛

19.高职教育发展之"术"蒋茂东

20.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软件"建设问题及对策王希琼

21.大连理工大学MBA案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周英男,王斌

22.从主体间性透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程琳

23.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古莹奎,刘娟娟

24.合作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意义与实施王青

25.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刘茗,王鑫

26.教师实践性知识:后现代视阈中教师专业化知识赵颖

27.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文化观——方法论视角的检视房慧,张九洲

28.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反思程治国,闫艳

29.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曹淑君

30.中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学费的比较郭凯,滕跃民,GuoKai,TengYuemin

31.论战后日本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及其意义王贺兰

32.澳大利亚TAFESA特点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包呼和

33.瑞典成人职业教育管窥陈京辉,梁卫格,常志伟

34.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沈,陈万明,ShenGuoqi,ChenWanming

35.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产品属性理论视角蒋玉华,JiangYuhua

36.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择业取向岩磊,于晓霞,杜琳琳,张芬

37.突破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话语困境的路径选择徐家林

38.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于晓光

39.德育生态与和谐德育关系探析刘运喜

40.高中新教改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刘清范

1.周远清同志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学习与思考(之二)——有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领域的若干观念创新邓晓春,马莹,吴跃

2.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郭岩,GuoYan

3.北京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程兰芳,王园园,ChengLanfang,WangYuanyuan

4.广东中职教育发展结构性问题及对策研究黄文伟,刘斯漾,HuangWenwei,LiuSiyang

5.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基于工程本质属性的思考袁广林,YuanGuanglin

6.大学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及其演变张侃,ZhangKan

7.高校核心竞争力识别标准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学说侯芳,朱勤文,HouFang,ZhuQinwen

8.研究生经济资助理论及政策研究毕鹤霞,BiHexia

9.应用型本科: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康宏,KangHong

10.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之思考韩兵,谢佳

11.组织文化导向的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优化方略廖华平,LiaoHuaping

12.大学党委书记角色分析韩春虎

13.回乡民工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罗忆源

14.和谐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城乡教育财政公平探究孙刚成,郭延飞,SunGangcheng,GuoYanfei

15.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理念创新与现实路径选择廖辉

16.基于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兰先芳

17.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软环境建设栾永斌

18.现代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徐建中,徐琼霞

19.成人教育学:期待母学科的重建——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之思考许瑞泉

20.论公安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佟晓艳

21.解释学的"上溯"与"下降"对当代课堂教学重建的启示张光陆

22.对话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突破曹开秋,陈茜,彭凤香,盛玉同

23.大学生学习度相关因素研究朱新伟,朱拓,周伟涛

24.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环节能力增值模式探讨王辉,张永林,梁毅刚

25.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滕瀚,时伟,梁支宏,王少云

26.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陆慧

27.教授分级制的分析与思考王巧玲

28.美国低收入家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历史·现状·展望孔令帅,周志发

29.国外班级规模研究述评陶青

30.哈佛大学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高博,胡志刚,赵炜

31.日本"产官学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郭琳

32.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邹治,陈万明

33.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李福杰,王彩华

34.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黄敬宝

35.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曹洪军

篇5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境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规定的环境教育内容。”在自然科学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准切入点,适当拓宽加深,才能“渗于其内,寓于其中”。如在讲述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全球因水资源的短缺所产生的严重问题,诸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河流出现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因缺水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然后向学生提出“生活中可采用哪些节水措施”这个问题。

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实验中强化环保教育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好自然科学的关键,教材对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数量都大大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在自然科学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的难得机会。根据绿色自然科学理念,绿色科学实验应当是一种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的实验技术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更好地运用绿色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地渗透绿色自然科学教育。

三、活动中深化环保教育

活动课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大舞台,它具有广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灵活的形式,通过活动课,能够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和获得直接经验,对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吸引力。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课渗透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外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和课堂教学方法的不同,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上好活动课。环保活动课要充分利用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热情,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多种活动,为实施环保教育提供良好的机会。

1.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比活动

自然科学教师可以和其他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摄影、演讲、歌咏、征文、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有利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扩展同学们的视野。

2.成立社团组织

创办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环境之声”广播站,通过聚集校园中的环境思想和环境问题以及开设“环保动态”、“我的环保策略”等栏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组建花卉兴趣小组;班内成立“环保活动小组”,年级或全校设立“绿色家园环保协会”;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如“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无烟日”、“爱鸟周”,组织出版宣传橱窗,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宣传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与参与”精神,通过学生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3.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接受教育,不能使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布置学生进行生态环境资源调查,并提出调查内容与要求,如了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情况;搜集有关生态农业建设情况;农村水资源状况,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采访环保先进单位和个人等。调查后,学生亲自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思考,综合分析,写出家乡环保调查报告。学生在环境调查活动中既看又做,亲自感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生活中延伸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还包括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广泛内容。作为一名自然科学教师,在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的中学生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具有深远的环保意义。教师应及时抓住身边环境教育素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其行为具体规范,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观念。

篇6

[关键词] 薪酬战略 企业管理 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实践在多方面获得很大的进步。但随着知识经济的逼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更加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将给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外资企业,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带入我国企业,给我国企业的薪酬改革提出了挑战。企业开始思索如何通过薪酬实践,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重建薪酬体系已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确立,企业薪酬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期间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试点、股份制改造和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等发展阶段,企业获得了白主经营权及白主分配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外资企业,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带入我国企业,给我国企业的薪酬改革提出了挑战。企业开始思索如何通过薪酬实践,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重建薪酬体系已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总的来看,我国企业由于受国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因素及企业自身的外部市场环境、内部条件、员工个人具体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薪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对企业薪酬制度制定施加重大影响。传统工资制度实行结构性改革之前,企业工资制度还没有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相脱钩,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由国家制定并在国家监督下执行。即使此后实行“工效挂钩”,政府仍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提供同等的奖金和奖励。奖金和奖励的提供与企业的效益、个人的业绩脱钩,使得它们只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虽然“工效挂钩”以及此后的浮动工资、等级工资、股份工资等工资形式相继出现,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的奖励机制仍不完善。

3.“家长式”的设计方案,旨在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企业在薪酬方案设计上,没有将员工知识技能、工作责任、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只是在形式上满足大家的生存需求。

二、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就内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改进,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针对企业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不足,约束作用不明显,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企业已经开始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尝试进行薪酬改革。但受传统薪酬管理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仍存在以下问题:

1.薪酬制度不够明确。作为企业的基本制度,薪酬制度就像企业的一部法律,一旦制定就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稳定地、切实有效地加以执行。但我国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不够系统化,各种制度强调的导向分散或都强调一种导向,使各项制度的综合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2.薪酬管理缺乏战略导向。薪酬管理作用于员工个人、工作团体和企业整体,创造出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各种内外部氛围,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薪酬管理必须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方向、目标相一致,体现和反映企业发展模式与趋势。因此薪酬的决策与管理,应该根据企业总体战略来确定,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理性、前瞻性的支撑。

3.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结构是指薪酬体系的各种薪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比例结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薪酬结构设计上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由于固定工资比例偏高,员工收人差距拉不开;浮动薪酬长期不动,水平过低;对薪酬形式只关注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等方面。

三、建议

薪酬战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构建薪酬战略的总体目标就是以企业战略为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战略体系,使薪酬战略和薪酬管理能有效地辅助人力资源战略,推进企业战略实施,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吸引和保留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和核心员工,使企业保持核心能力优势;(2)有效地激励员工,改变员工态度和行为,促进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推动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3)在满足企业和员工双向需求的同时,控制运营成本,发挥成本的潜在效率,保持成本竞争优势;(4)有效推动企业变革,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

薪酬战略的构建还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权变因素,将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进行有效地匹配。因此,构建薪酬战略就要考察企业战略要素对薪酬战略要素和薪酬政策的影响,从而制定企业整体薪酬战略和薪酬管理体系。应该考察的企业战略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行业选择、竞争策略、企业发展阶段和产品多元化程度;薪酬战略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薪酬基准、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等级和薪酬管理与控制。企业在制定薪酬战略方面一定要将以上几方面都考虑到,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战略,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照云 王宇露:企业文化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当代财经,2003.8

[2]林泽炎 李春苗:中国人力资源调查报告.人力资源开发,2004.9

篇7

【关键词】利用 、资源、培养、科学素质。

国务院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在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素质。学生的科学素质应涉及到如下四个方面:(l)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校的科学教育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育学生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背景。

凉山属于偏远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较为落后,教育无论在设备和设施,还是其他可实际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我认为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1 自然资源

我们大凉山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北宽南窄。山地占总面积71.7%,山原占20%,丘陵、平坝、宽谷和盆地占7%左右。境内有属大雪山脉南支的锦屏山、牦牛山、鲁南山、小相岭、黄茅埂等山,多数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高山深谷的相对高差达5633米。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水洛河、理塘河等,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地貌形态在垂直方向呈层状分布,既有多级剥夷面、多级阶地,也存在层状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屡见不鲜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区的奇观(如在木里海拔3000~3800米地带的典型的云杉、冷杉树林里随处可见古红壤)。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气候复杂,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前,凉山是我省森林资源和商品木材生产的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55.7%,森林覆盖率为28.6%。现在螺髻山以及大风顶、冶勒等自然保护区和木里西部等地,林区植被尚保持原生状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亦未遭破坏。栖息其间的陆生野生动物,有脊椎动物5纲40目100科661种及亚种,占全省的51.2%,具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79种。这里也是国宝大熊猫栖息活动的最南分布区。凉山的植物植被的水平、垂直分布也差异明显,但类型齐全,可以说从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硬叶阔叶林,到亚高山与高山灌丛草甸与草甸、旱生灌丛、沼泽草甸、寒漠植被和流石滩植被等,各种类型的植被,应有尽有,号称中国植物王国。由于第四纪冰川尚未完全覆盖过整个区域,所以这里也成为了古代孓遗植物的避难所和走廊。现存各类植物数千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就达2878种。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0种。尤以杜鹃最丰富并最有特色。凉山州作为一个生物起源古老、物种多样、珍稀生物种类众多、分化强烈的基因库,这些都为开展多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怎样有效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呢?是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并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我的一些做法提供给大家参考和探讨。

一. 我在教育教学和科技活动中,紧紧依托这些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物考察、生物与环境研究等活动。如开展 “认识身边的动物”,“认识家乡的珍惜植物”等主题活动。在三年级以上的各个年级开展主题班队科技活动,如:“邛海冬候鸟考察活动”,、“安宁河鱼类资源考察”等。组织学生观察当地常见的动物,记录下它们的身体特征、生活环境、生长特征,写出观察报告。活动除了集体活动,还动员学生及其家长利用假期外出旅游等机会,认识和了解家乡特殊的的动、植物资源。补充集体活动的不足。增强学生个体活动能力,锻炼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在各个活动中使学生不仅认识了家乡的生态环境,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运用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邛海冬候鸟考察活动”这个活动,我从98年起,每年在冬季都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地拍摄、实地记录。在此期间,有的学生毕业了,升入了初中,但是人员变动没有影响整个活动的持续性,我特别注意让高年级学生在考察中带动低年级学生,有意识的让高年级学生教会低年级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使学生不仅认识了许多冬候鸟,也从多年来邛海记录的冬候鸟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中认识到环境变化对生物的重要性。由于活动坚持了十多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学生从实际活动中认识和体会到:科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写出相关科学论文十余篇。如:《邛海鸟类考察报告》,《邛海水资源调查报告》、 《螺髻山大蹼铃蟾生活环境调查》、《邛海白鹭栖息树木的种类》、《邛海植物资源》等科学小论文。在今年的暑假里,同学们还在科学考察活动中拍摄了两部“DV”作品:《夏令营的新发现――蝉花》;《彝家山寨的珍稀生物――大蹼铃蟾》。这些小论文和“DV”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科学实践的能力。

2 利用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

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饶而迷人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凉山独特的民族文化。故而凉山彝族作为中国彝族中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国内外的瞩目。其中彝族的毕摩文化最具代表,一个彝族从出生到最后回归自然都和毕摩相伴,毕摩是彝族人民传承祖先文化的代言人,在彝族文化中最精髓部分就是著名的“毕摩文化”,它涉及包容了彝族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性文化。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凉山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延续了2000多年的奴隶制社会形态。毕摩是古代彝族社会结构兹、莫、毕、格、卓中的一个等级。在古代彝族君主制时期,毕摩不仅是专门掌管文书、主持宗教仪式者,而且是教师、军师、医师和法官。同时,他们又是创造文字,撰写、收藏彝文经典,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的知识分子。彝族毕摩产生于远古的原始社会,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凉山彝人深信不疑万事万物都有特定对应的鬼怪神灵。它们与人为伍,随时随地与人发生着联系,这种文化意识也影响了彝族青少年。直至今天绝大多数彝族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请毕摩做法,祈求平安幸福,万事如意。甚至生病不上医院而请毕摩通过与神灵对话来求得除病不需吃药。怎样让彝族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破除迷信,弘扬科学呢?我在对我校民族学生的科学课教学中主要开展几方面的工作:

1 是组织学生参观“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考察摩梭族、彝族聚居区等让学生认识祖先们在“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科学成就,使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毕摩,毕摩不仅是“去鬼怪”的神人,更是教师、军师、医师和法官;是创造文字,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的知识分子。

2 是通过对彝族毕摩在作法时绝技表演的科学分析,使学生明白这些绝技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彝族毕摩在作法时,口念经文,舞扇摇铃,表演绝技时更是出神入化,油锅捞物、舔烧红铧口、沸水烫身、吃火炭、含油喷火等惊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被称之为中华彝族魔术奇观。这些奇观和苗族的“上刀山”、傣族的“下火海”一样有科学理论为依托,才有表演人的安全。如在实验室里让彝族学生做了“油锅捞物”实验,通过学生的实验使他们知道了不同物体的比重、沸点是不同的,看似沸腾的油锅里,其实温度只要有60摄氏度。通过学生的大量实验和研究使这些彝族孩子认识到彝族毕摩的精髓不仅是魔术奇观,更是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的载体。

篇8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建设;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一、河北省文化建设的现状

河北省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近年来,河北省在文化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加大的资金的投入,以期更好地发展河北省文化特色。

1.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全省共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30处;拥有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18个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另外还有13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于全国前列。河北民间特色文化包括: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等。河北省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总体来看,有着北方汉民族粗犷、豪放、淳朴、自然、优美的特征。[1]近年来,河北省更是加强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塑造文化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文化建设的激励政策陆续出台

河北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意见》、《组织实施“文化名人名品名栏目”工程的意见》、《河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支持文化建设。

3.资金投入持续增加

2009年,河北省级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规模1000万元。2010年,增加到4500万元。2011年,省级引导资金增加到2亿元,同时,省财政还安排1亿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市、县两级政府和精品文化产业项目。[2]

总之,河北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但是,在河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建设没有突显城镇特色,缺乏文化特征,没有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定位,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河北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在城镇化发展中,很多城市普遍追求表面现象、形象工程。中小城市花很大的功夫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小城市想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想变成大城市,而文化建设却推进缓慢,最终导致城市的发展缺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

1.城镇化发展缺乏文化特色

河北省在营造城市自文化环境时,存在乡镇文化特色不明显、规划建设雷同、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到位、历史建筑保护不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等问题。城镇建设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再创造,却没有形成城市特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原有的文化风貌逐渐被掩盖,空间布局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城镇发展单一性,使得城市化建设失去了民族特色,很多城市原有的历史面貌发生改变,城市精神缺失,城市文化特色出现危机。

2.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

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但是,河北省城镇化发展下,很多城市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而且文化产业投融资力度较小,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河北省需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需求,要加大力度,重点突破,以特取胜,实现特色赶超,跨越发展,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总之,河北省需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基于文化优势下的河北省特色城镇构建策略

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理解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挖掘与认知城市文化传统,重塑城市文化特色,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特色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中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加强河北城镇化建设下的特色文化发展,挖掘丰厚的河北传统文化,促进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发展特色城镇。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需要鼓励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有关工作,以成功典型大力宣传,加强文化保护的宣传工作,使遗产文化建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推动河北省文化名城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要互相促进。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相匹配,我们需要学习更多著名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成功经验,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旅游业,增强旅游业的吸引力。河北省具有很多特色民间艺术,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依托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文化资源优势的旅游产业。这既可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第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点,充满文化元素的创意街区在引领人们进行文化消费方面无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为保护和鼓励创新、更好实现创意和设计成果价值营造良好环境。版权是文化创意企业的基本战略资产,要积极探索对创意作品版权的保护和价值发掘方法,努力实现文化创意企业资产增值、延伸产业价值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第四,推动大市区文化产业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一些主要城市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谋划和制定近期和远期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推进文化集聚,各城镇要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加快文化产业工作的快速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对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园区和骨干企业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不断推动河北省各城镇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综上所述,开发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器。河北省文化产业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需要文化产业,需要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同时加强保护河北省文化的工作,河北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提高文化意识,需要保护城镇和城市中的文化遗产,等等。我们需要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进行考虑,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城镇特色文化发展,对可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文化资源要进行产业发展分析,将不可产业化发展的文化资源,从传承与保护的思路进行城镇特色文化发展。总之,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下,每个城市的发展都应该注重文化建设,突出城市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对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效改变城镇化进程下“千城一面”的现状,可以促进城镇的良性发展,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河北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的调查报告.[EB/OL]..[2014-12-23].

[2]河北省兴起文化建设新:硕果累累惠民生.[EB/OL].http:///jrzg/2011-10/06/content_1963199.htm.[2011-10-6].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改革;实现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目标体系,主要是指培养目标及规格;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企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1]。

二、“三合一贯一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在2010年被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7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专业积极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多方融合,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突出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三合一贯一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三合”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即实现“政府、行(企)业、学院”的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学院育人的模式,与龙岩市旅游局、龙岩市旅行社同业公会、古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人才共建协议,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实现了育人环境的立体化;第二层意思即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训、实战”的三转变,在专业教学中改变原有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以项目化带动课堂教学,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给学生以实战磨练,实现育人过称的系统化;第三层意思即实现“学历证、职业证和素质证”的三融合,强调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学生在除了需要获得拿到学历证书之外,还需要取得与旅游就业岗位相关的技能证书,如国家导游资格证、龙岩市导游资格证;而素质证书则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素质发展的反映,实现了育人手段多元化。一贯:即学生在学院学习经历与企业工作经历相结合,实现校内与校外成长平台的全面贯通。一突出:即针对目前90后学生身上存在的怕吃苦、缺少团队精神、金钱意识较重的问题,专业以龙岩革命老区所特有红土地精神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努力锻造学生成为学得实、扎得深、用得顺、起得快的具有红土特质的旅游人才。

三、“三合一贯一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专业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领导下,聚合龙岩市旅游局、龙岩旅行社同业公会、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纪念馆、古田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梅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多方之力,成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出台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权利义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龙岩红色文化资源,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实训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2]。

(二)构建“一条主线、三阶递进”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召开,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明确了专业就业面向的接待、导游、计调、营销、基层管理者的岗位群,通过对岗位关键能力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确立了7门学习领域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以7门学习领域课程代表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能力的由简单到复杂进行课程设置,达到能力的逐步提升,形成“会接待、精导游、能计调和懂管理”的三阶递进模式。

(三)实行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以职业岗位分析中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由简单到复杂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强调在“学中教、教中学”。如“导游业务”课程,以景区导游、全陪导游、地接导游、境外领队四个主要岗位为导向,依照完成导游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出发,依照接团准备—接团服务—带团过程服务—送团服务的基本流程来进行项目内容的设计。校企合作,将课堂放入景区、企业,如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旅游职业素养(专业讲解技能训练)”课程,就是走出课堂,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分组带领学生进入龙岩旅游景区,进行实地导游讲解、线路安排设计及导游服务技能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着“示范操作—学生实地演练—点评反馈”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提升了导游岗位的专业服务技能,为下一阶段进入企业实习打下了基础。

(四)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的特点,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学校为主。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认知性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专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加强对专业的认同感。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利用校中厂——龙岩中元国际旅行社闽大门市部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的岗位培训,与旅游企业进行岗位零距离实训,校企专兼职带领学生进入实地进行专业技能提升。第三阶段:第五学期的上半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每年的暑假到国庆期间是旅游的旺季,专业根据旅游行业“旺入淡出”的特点,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三个半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每一家企业都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行业指导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的下半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生返校完成实习调查报告和提升课程的学习。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着力于培养学生形成高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阶段:第六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再次将学生安排入企业,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继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达到顺利就业。

(五)“三合一贯一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流程

1.第一阶段:“感知红土地”在第1,2学期,专业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针对新生对专业缺乏认知,感触不深的情况,与人才培养共建基地合作,安排学生赴旅行社、旅游景区进行行业认知,开展行业专家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开设红色文化课程、重走路新生入学活动等红土精神教育活动,让学生“感知红土地”实现“红土聚情”。2.第二阶段:“热爱红土地”在第3,4学期,专业课程以理实一体化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训为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校中厂”——龙岩中元国际旅行社闽大营业部,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下的岗位训练,专业与旅行社、旅游景区专家共同配合,将课堂放在景区,进行实地教学,培养真实导游角色下的感知能力;同时以“红色旅游学院”为载体,对全体学生开展红色素质拓展训练,暑期安排红色资源调查实践,让学生通过专业能力的提升“热爱红土地”,实现“红土聚能”。3.第三阶段:“扎根红土地”在第5,6学期,专业学生根据旅游业“旺入淡出”的特点,在第5学期上半学期进入企业进行三个半月教学顶岗实习,第5学期下半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拓展提升,第6学期再进入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双环境的交替,职业指导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顺利进入企业实现就业;同时,以红土精神与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磨炼意志品质,提升旅游职业素养,在毕业前以“红色青春畅想未来”为主题开展送毕业生晚会,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实现“红土励志”。

四、“三合一贯一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2013年~2017年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省级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2015年年度就业率达到了100%,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根据麦可斯的调研数据,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度均超过50%,比国内骨干校同类专业高出9个百分点;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达到97%以上。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水平较全国骨干校同类专业毕业生平均高出200元。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龙岩、厦门、泉州等地旅游企业的骨干中坚力量。

(二)校企联手,践行工学交替育人新模式

根据“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学生需求摸底、企业用人需求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与龙岩市旅行社同业公会成员中的六家重点企业联手,针对“工学交替”的合作办学模式,达成共识,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结合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明确接待、景区讲解员、销售等对人才的需求,2014年与厦门星世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形成了“双嵌入”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合作办学,发挥各自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共育、产业规划、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双师培养、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篇10

双凤水库浮游生物的研究姜作发,董崇智,夏重志,赵春刚,赵国铎,夏洪滨,李来强,宿少民,JIANGZuofa,DONGChongzhi,XIAZhongzhi,ZHAOChungang,ZHAOGuoduo,XIAHongbin,LILaiqiang,XUShaomin

关门山水库鱼产力及合理利用途径的研究水产学杂志 叶远涛,王晓霞,孙玉芝,YEYuantao,WANGXiaoxia,SHUNYuzhi

黑龙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利用董崇智,DONGChongzhi

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高新顶,杨国亭,倪红伟,贾利,周瑞昌,GAOXingding,YANGGuoting,NiHongwei,JIALi,ZHOURuichang

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系统分析及调控高新顶,杨国亭,倪红伟,贾利,周瑞昌,GAOXingding,ANGGuoting,NIHongwei,JIALi,ZHOURuichang

亟待保护的鱼类--银色弓鱼李红,张人铭,蔡林钢,郭焱,LIHong,ZHANGRenming,CAILingang,GUOYan

云南省华吸鳅属鱼类一新种李维贤,孙荣富,卢宗民,卯卫宁,LIWeixian,SUNRongfu,LUZongmin,MAOWeining

新型饲料添加剂--发酵剂饲养罗非鱼的效果试验解涵,韩如政,李敬伟,XIEHan,HANRuzheng,LIJingwei

史氏鲟人工催产技术及低温早繁对策潘伟志,PANweizhi

人工颗粒饵料驯化鲶鱼苗的初步研究赵吉伟,叶继丹,ZHAOjiwei,YEjidan

磁处理水对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mytilus)衰老无性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单志新,范学铭,殷华,陈辉,邱子健,SHANZhixin,FANXueming,YINHua,CHENHui,QIUZijian

黑龙江野鲤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尹洪滨,马波,YINHongbin,MABo

含铬鱼肉质遗传毒理学检测与评价蔺玉华,卢健民,富惠光,李百祥,邱隽,吴坤,LINYuhua,LUJianmin,FUHuiguang,LIBanxiang,QIUJun,WUKun

松花江鱼体内汞的残留水平卢晏生,翟平阳,陈惠,战培荣,LUYanshen,ZHAIPingyang,CHENHui,ZHANGPeirong

泥河水库渔业水域水质及评价卢玲,赵彩霞,董崇智,夏重志,陈金平,LUling,ZHAOcaixia,DONGchongzhi,XIAzhongzhi,CHENjinping

泥河水库养殖河蟹对土质大坝安全性的研究柴方营,于洪贤,杨士凤,CHAIFangying,YUHongxian,YANGShifeng

异育银鲫高密度育种技术研究于洪贤,柴方营,韩兴发,李振,殷永力,杨士凤,YUHongxian,CHAIFangying,LIZhen,HANXingfa,YINYongli,YANGShifeng

山东省临朐县养鳟业现状徐东

科学与知识共色,信息与经济齐飞--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主要科技成果简介(Ⅱ)陈惠

山女鳟人工受精孵化技术初步研究王昭明,王新军,陈惠,沈希顺,孙彦铭,WangZhaoming,WangXinjun,ChenHui,ShenXishun,SunYanming

食盐水洗卵法在鲑科鱼人工繁殖中的应用试验王昭明,王新军,陈惠,沈希顺,孙彦铭

虹鳟、金鳟亲鱼成熟群体卵质比较研究刘伟,王昭明,石连玉,王新军,LiuWei,WangZhaoming,ShiLianyu,WangXinjun

红点鲑属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黄权,张东鸣,吴莉芳,王桂芹,HUANGQuan,ZhangDongming,WULifang,WangGuiqin

驯化主养鳙鱼种的试验魏法权,陶志勇,徐文斌,商立文,WeiFaquan,TaoZhiyong,XuWenbin,ShangLiwen

黄海北部水域及大洋河大麻哈鱼类生存条件分析王会芳

铬对鲤、草鱼胚胎发育及鱼苗的毒性影响蔺玉华,卢建民,梁智龙,富惠光,LinYuhua,LuJianmin,LiangZhilong,Fuhuiguang

赛里木湖移植的高白鲑(Coregonuspeled)生长发育张北平,杨文荣,张人铭,蔡林钢,吐尔逊,刘昆仑,刘萍,李红,付雅丽,郭炎,ZhangBeiping,YangWenrong,ZhangRenming,CaiLingang,TueRxun,LiuKunlun,LiuPing,LiHong,FuYali,GuoYan

低pH对鲤鱼血液电解质影响的研究卢玲,卢健民,蔺玉华,夏重志,战培荣

低pH水平对鱼类生理生化效应的影响研究卢健民,卢玲,蔺玉华,夏重志,战培荣,LuJianmin,LuLing,LinYuhua,XIAZhongzhi,Zhanpeirong

呼玛河大麻哈鱼产卵场生态环境的监测初报

泥河水库鲢、鳙鱼生长规律的研究水产学杂志 于洪贤,柴方营,邢东华,YUHONGXIAN,CHAIFANGYING,XINGDONGHUA

兴凯湖翘嘴红鱼白同工酶的研究马波,石连玉,尹家胜,MaboShi,lianyuYin,jiasheng

光合细菌在越冬池中的应用研究李池陶,王梅生,白庆利,石连玉,LiChitao,WangMeisheng,BaiQingli,ShiLianyu

怀头鲶×鲶鱼远缘杂交繁育技术研究潘伟志,尹洪滨,刘伟,卢彤岩,任波,赵春刚

我国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的进展

我国水生动物雌核发育研究的进展孙景春

杂交鲶(怀头鲶×鲶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技术卢彤岩,潘伟志

科技成果的质量管理陈惠

赛里木湖饵料生物及渔业现状的研究杨文荣,郭焱,蔡林钢,张人铭,李红,付亚丽,阿达克,张兆平,刘萍,YANGWenrong,GUOYan,CAILingang,ZHANGRenming,LIHong,FUYali,ADake,ZHANGBeiping,LIUPing

克孜赛水库浮游生物与鲢、鳙鱼生产潜力的研究朱新英,张华,赵远辉,张风华,张国梁,吴宪东,扬丽珍,李红,ZHUXinying,ZHANGHua,ZHAOYuanhui,ZHANGFenghua,ZHANGGuoliang,Wuxiandong,YangLizhen,LIHong

用RAPD技术鉴定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梁利群,孙效文,闫学春,沈俊宝,LIANGliqun,SUNxiaowen,YANxuechun,SHENjunbao

黑龙江野鲤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关海红,石连玉,刘明华,GUANHahong,Shilianyu,LIUMinghua

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别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倍性阎学春,孙效文,梁立群,YANXuechun,SUNXiaowen,LIANGLiqun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总结朱振乐,ZHUZhenle

黑龙江地区锦鲤的饲养和抗寒研究徐伟,刘刚,赵吉伟,杜刚,刘波,祝景怀,XUWei,LIUGang,ZHAOJiwei,DUGang,LIOBo,ZHUJinghuai

用颗粒饲料培育团头鲂大规格鱼种驯化试验魏法权,陶志勇,徐文斌,王军,商立文,吴永和,杨永吉,张晓梅

节粮型养殖模式培育鲤、鲫鱼种研究白庆利,李池陶,薛念奎,BaiQingli,LiChitao,XUENiankui

三种接卵方法对鲤鱼产孵效果的比较曹顶臣,徐伟,郭佳祥,CAODingchen,XUWei,GUOJiaXiang

两种鲤鱼对侵袭性病原体及嗜水气单胞菌抗病力的比较卢彤岩,刘洪柏,李池陶,刘明华,LUTongyan,LIUHongbai,LIChitao,LIUMinghua

翘嘴红鲌小瓜虫病的防治赵吉伟,叶继丹,Zhaojiwei,YEJidanHtTp://

静压活鱼提升设备实用性能参数测试韩世成,曹广斌,蒋树义,金星,纪锋,HANShicheng,CAOGuangbin,JIANGSuyi,JINXing,JIFeng

活鱼提升机电器控制电路的设计蒋树义,曹广斌,韩世成,金星,纪锋,JIANGSuyi,CAOGuangbin,HANShicheng,JINXing,JIFeng

微卫星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方面的应用杜长斌,孙孝文,楼允东,沈俊宝,腾春波

我国鱼类性别控制研究进展杜长斌,DUChangbin

初级生产力的不同测定方法阎希柱,YANXizhu

酸酶在鱼用饲料中的应用意义杨林

鱼类资源研究与促进渔业发展--纪念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研究室成立50周年董崇智

鳟技术发展前瞻王昭明

山东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范纯增,刘玉宝,姜虹

杂交鲶(怀头鲶×鲶鱼)人工驯养饲料试验研究刘伟,潘伟志,任波,赵春刚

乌鳢的人工繁殖及仔鱼摄食生长研究徐伟,曹顶臣

饲料蛋白质含量对翘嘴红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赵吉伟,叶继丹

高白鲑受精卵人工孵化及胚胎发育观测张北平,蔡林钢,吐尔逊,马燕武,张人铭,李精明,郭焱

黄鳝(Monopterusalbus)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李明锋

水产饲料添加剂的选择与应用钟国防,顾功超

丽水市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吕耀平,王凯伟,黄淑红

大西洋鲑稚鱼(Oncorhynchussolar)小瓜虫病(Lchthyophthiriusfiliis)的防治试验王丙乾,李永发,贾忠贺

清水下塘的鲢苗生长试验丁磊,吴康

俄罗斯鲟鱼苗的几种外部畸形简述吴文化,曲秋芝,马国军,邱岭泉,孙大江,王斌,孙慧武,夏永涛

俄罗斯鲟(Acipensergaldenstadti)规模化养殖研究——Ⅱ.幼鱼驯化技术邱岭泉,曲秋芝,孙大江,马国军,孙慧武

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对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Brandt)稚鱼生长的影响邱岭泉,曲秋芝,张永旺

乌苏里江黑斑狗鱼种群生态学特征的研究赵春刚,董崇智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率王春芳,谢从新,马俊

水温对石蛙人工孵化影响的试验研究吕耀平

硬头鳟(OncorhynchusMykiss)苗种养殖试验刘澧津

动物细胞克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水产学杂志 孟凡华,陈维多

鱼类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常玉梅

绥芬河三块鱼属(Tribolodon)鱼类的分类学讨论陈金平

水库网箱养鱼黄颡鱼技术汪长友,林干云

饼类锤片粉碎机敝车的改进措施蒋树义,韩世成

养虾贵在“水”字上作文章薛志成

青蛙的人工养殖邹新群

河蟹育苗把好五关薛志成

在庆祝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陈儒贤

达氏鳇人工繁殖及其与史氏鲟杂交的初步研究潘伟志,尹家胜,赵春刚,叶国富

四种鲤鱼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尹洪滨

虾蟹类眼柄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基因克隆研究进展张爱萍

史氏鲟饲料脂肪的最适合量肖懿哲,苏永全

鲟鱼卵甲藻病的初报马国军,夏永涛,吴文化,邱岭泉,曲秋芝,孙大江,孙慧武,王斌,王丙乾

大洋河大麻哈鱼和马苏大麻哈鱼溯河群体结构的初步探讨王会芳,田军,李征远,王剑辉,闫永波

佛寺水库大银鱼的移植效果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杨纯大,张维华,王晓霞,马如国,李南

高寒地区扣蟹及商品蟹的长距离运输技术于洪贤,邢东华,韩鲁平

对虾池塘水质调节措施阎希柱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曲维良,王守勋,薛祥凯

低pH水平对鲤鱼生长及血糖浓度影响的研究卢健民,卢玲,蔺玉华,夏重志,战培荣

乌苏里江虎头至饶河江段水化学现状及其评价刘永,战培荣,卢玲,赵彩霞,徐向阳,李恩君

鲤鱼、虹鳟卵中微量元素分析初报卢玲,唐预顺,战培荣

强壮水螅(Hydrarobusta)和水丝蚓(Limnodrilussp.)对七种洗衣粉毒性的反应范学铭,付海燕,王文敬,王艳坤

赛里木湖高白鲑性腺发育观测张人铭,蔡林钢,吐尔逊,马燕武,郭焱,张北平

几种养殖鲟鱼的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马国军,李莹,王丽丽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马国军,曲秋芝,吴文化,邱岭泉,孙大江

三道河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报告本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绥滨江段鲢鱼渔业生物学研究司凤云,董崇智,赵春刚,杨丽萍

兴凯湖兴凯鱼白渔业生物学研究水产学杂志 赵吉伟,战培荣,刘永,董崇智,赵春刚

太平湖浮游生物群落与鲢、鳙鱼产力韩英,杨雨虹,陈松波,杜业峰,范兆廷

史氏鲟全人工繁殖研究--Ⅰ.生物学特性观察孙大江,韩志忠,曲秋芝,王新洋,王丙乾

高寒地区蓝鳃太阳鱼养殖技术研究于洪贤,韩鲁平,于海波

人工饲养银鲑幼鱼的试验王立波,刘敏,张辉,马旭洲,栾代会,王志远,金宪

池养条件下湖白鲑幼鱼的生长和食性的观察刘峰,曹良韬,张辉,马旭洲,郭维士,王志远,金宪

湖白鲑幼鱼对常用水产药物敏感性的试验邹作宇,刘敏,张辉,马旭洲,郭维士,王志远,金宪

鲤鱼种内、种间抗寒能力的遗传差异及遗传特性刘明华,沈俊宝,白庆利

山女鳟同工酶的研究马波,石连玉

鲤鱼肾组织结构及重金属对肾组织的损伤关海红

池塘投饵机控制系统韩世成,屈应洁,纪锋,蒋树义

黑龙江、绥芬河、兴凯湖渔业水域水质及评价卢玲,刘永,赵彩霞,董崇智,战培荣

鱼类种质鉴定的主要技术与方法董志国,常玉梅

影响鲇鱼人工养殖的几个技术关键水产学杂志 马旭洲,张辉,崔存河,付增才,王志远,金宪

大眼狮鲈稀释短期保存技术张辉,马旭洲,刘敏

我国水库渔业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马波,熊邦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