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障碍;路径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步,基本改变了手工操作的历史,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建筑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原属于施工企业内部的工艺过程已经逐步成为独立的行业,如商品混凝土、机械化施工、专业模板脚手架等方面,大大地推进了建筑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分化、整合明显加快。但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相关障碍并未完全消除,主要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与技术发展理念等方面。
一、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况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它是建筑业从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拖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而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二、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业转型升级相协调原则。建立起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建筑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保证工业化发展有序持续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引导作用,在推进我省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推进。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二)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
(三)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领导,建立推进机制
建筑工业化涉及的行业和工业门类较多,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建议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成立“建筑工业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各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国家层面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指导建筑工业化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政策引导,建立经济激励政策
1.在财政政策上,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并在政策性住房中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
2.在税收和信贷政策上,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工业化建筑,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放宽贷款发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鼓励建筑工业化发展。
3.在收费政策上,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统一按照面积为标准的收费方法,施行与建筑工业化挂钩的费用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成本转变。
4.对实行工业化建造的建筑,给予适当的建筑面积奖励,对生产建造企业给予享受高薪政策待遇。
(三)制度保障,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
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工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
1.完善针对建筑工业化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健全建筑标准化组织机构和标准化体系。
2.继续完善强制性和推荐性相结合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建立建筑工业化技术法规与建筑技术标准相结合体系,加快制定各类建筑工业化推荐性和强制性标准。
3.健全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工业化衡量标准,及其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
4.在土地规划、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四)技术支撑,加快技术体系建设
1.健全适合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体结构、建筑部品以及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特别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应进行重点研究和完善。
2.设立建筑工业化科技专项,以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加快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3.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建造研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工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四是加强对BIM建筑信息模拟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实现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五)培育企业,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链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和普及。建议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建筑工业化要求、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建立和完善住宅的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部品通用体系,探索建筑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模式。近几年,我部先后在全国批准建立30多个产业化基地,对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行力度,通过产业化基地的引领和带动,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的产业链不仅是一条技术链,还是一条政策链和体制链。虽然保障性住房和试点项目在各省市地区得到了推行,但是各地方政策对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不到位,不明确,不能有效激励更多的企业效仿。因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对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周晓茗,李晓桐.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08:14-16.
[2]纪颖波,付景轩.新型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3,10:8-11.
[3]纪颖波,姜丽.新型建筑工业化市场准入问题分析――基于企业资质管理视角[J].建筑经济,2013,11:5-7.
篇2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标准化设计;装配式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已成为广大建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标准化设计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为了达到系列化、规模化生产的目的,必须重视准化设计手法的推广与完善。
1建筑工业化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但是长期以来,分散的建筑手工业生产模式无法跟上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步伐,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明确工业化生产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1.1建筑工业化的特点
建筑工业化从根本上来说属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即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手段、现代工业组织、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工业化生产中的全部过程的生产要素进行集成和系统性的整合,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从而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和能耗。建筑工业化与以往的建筑设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相较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其主要特点和突出特征就是实现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一体化。
1.2建筑工业化的内容
(如图1所示)建筑工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1)设计标准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目标的前提,指的是从同一设计配件入手,对配件类型进行尽可能的减少,进而形成单元或者整个房屋的标准设计。(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手段,指的是构配件生产集中在共产进行,不断的实现商品化。(3)施工机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指的是利用机械代替传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利用机械在施工现场进行构件和配件的安装。(4)管理科学化是建筑工业化的保证,指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避免因为主观臆断或者仅凭经验对其进行管理。
2建筑设计标准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将建筑构件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尺度等统一标准,将其中建造量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构配件及零部件、设备装置或建筑单元,经过综合研究编制成配套的标准设计图,进而汇编成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标准化设计的基础是采用统一的建筑模数,减少建筑构配件的类型和规格,提高通用性。建筑设计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建筑设计的标准,包括制定各种法规、规范、标准、定额与指标。②建筑的标准设计,根据建筑设计的标准,设计通用的构件和配件、单元和房屋。标准化设计可借助国家或地区通用的标准构配件图集来实现,设计者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标准的构配件,避免重复劳动,构配件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也可针对标准构配件的应用情况组织生产和施工,形成规模效益。建筑设计标准化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管理,为有序地推行建筑工业化而制定的一套统一措施和规定。建筑设计标准化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原材料,促进构配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实现建筑工业化,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建筑设计标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其中包括建筑构配件、零部件、制品、材料、工程和卫生技术设备以及建筑物和它的各部位的统一参数,从而实现产品的通用化、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工作还要求提高建筑多样化的水平,以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
2.1标准构件、配件设计
由国家或地区编制一般建筑常用的构件和配件图供设计单位选用,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2.2整个房屋或单元的标准设计
由国家或地方编制整个房屋或单元的的设计图供设计单位选用。整个房屋的设计图,经地基验算后可据以建造房屋。单元标准设计,经过设计单位用若干单元拼成一个符合要求的组合体,成为一栋房屋的设计图。图2为某住宅以一户为定型单元的布置。
2.3外墙标准化设计
外墙标准化设计,设置统一的建筑外圈构件梁高;设置形状及其宽度相近的外墙;采用统一的窗户大小。对端头外墙构件进行合理的使用,有效的减少构件的类别。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的利用二维外墙构件,尽量避免采用三维外墙构件,二维外墙构件不管是在模具成本还是在运输成本上都优于三维构件。如果确实需要采用三维构件,应该尽可能的选用二维构件分解或者简单的三维构件代替。
2.4预制楼板设计
预制楼板设计,根据结构的特征,采用统一的尺寸对房间的开间和进深进行设计。平面布置时尽可能的将降板的功能区集中布置,楼板等构件形状布置应该尽量的方正,并且应该有一边低于2.5m。根据实际工程的要求选择合理的项目应用,比如跨度相等、柱网规整的住宅公寓、商务公寓或者酒店项目最适合大规模使用预制叠合楼板。建筑设计标准化的作用是对工程项目规模、内容、建造标准进行控制;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和预期的使用功能;提供设计所必要的指标、定额、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为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投资提供方法和依据;减少设计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促进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加快建设速度。
3案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为21万m2,住宅地上为6~21层,最高的建筑高度为58.6m,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决定该项目住宅楼地上部分全部采用建筑标准化设计,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的建造方式,对各住宅楼加强区以上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四预制一叠合方式,对外墙板、阳台板、空调板和楼梯板进行预制,对楼板进行叠合。
3.2建筑标准化设计
建筑工业化必须充分的进行标准化设计,才能够保证在生产和安装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筑标准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2.1户型标准化
该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小户型,一居室建筑面积为40m2左右,两居室建筑面积为60m2左右。经分析和研究,一居室设计为一种户型,一共2316套;两居室设计为三种户型,一共684套。户型的标准化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预制构件模具的重复利用率,有效的降低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为该项目的工业化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厨卫标准化
厨房和卫生间高度标准化,总户数中90%的厨房和卫生间采用同一种模块。厨房分成三种,见图3,厨房的开间统一为1.6m,为橱柜的标准化提供了条件。卫生间分成四种,见图4。
3.2.3管井标准化
为了确保住户的私密性,管井设计借鉴酒店设计,将管井布置在户外走廊中,利用房间凹口统一设置,经过管井标准化设计归纳成一种尺寸,不但方便且经济,能够对设备管道的安装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实现了户内无立管,为户内楼板的工业化提供便利。
3.2.4预制构件标准化
结合建筑单体平面和立面进行预制构件的拆分和优化,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确定预制率和预制构件范围。预制构件的设计必须关注以下三点:①预制构件吊点的数量、位置和起吊方式必须合理,确保在制作和吊装阶段能够满足受力要求;②做好预制构件的设计验算;③预制构件上必须预留好机电设备预埋管线和线盒、预留孔洞,要求预留位置精确,如果构件性能存在削弱的情况,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强化措施。只有保证方案阶段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工作到位,才能够保证预制构件的少规格和多组合。
4结语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提升,从而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施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改善国内人居面积小的现状,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龙玉峰,丁宏,焦杨.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研究[J].混凝土世界,2012(4):48~52.
[2]刘东卫,奥茂谦仁,张密,等.公共租赁住房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化建造的技术研究———北京公共租赁住房示范工程•众美光合原著项目的建设实践[J].中国住宅设施,2012(5):15~21.
[3]孙英.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优质高效建设保障房[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2(19):98~100.
篇3
一、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跟我们的建筑工业革命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制造业中的一个方面。工业革命对我们的整个制造业影响非常大,而我们建筑行业的制造实际上是建筑行业的制造业。
1.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推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蒸汽动力的应用,并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电力应用、新交通工具、新通讯手段,将人类带入“电气化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形成大规模成批生产。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电子计算机、信息控制技术应用,将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数字化、信息控制、走向大产量定制生产。
2.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其他主要影响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主要有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的柔性制造系统和工厂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
(2)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主要有生产制造陕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以及生产系统数值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制造)。
3.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十又提出了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要求有四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4.现代建筑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化道路,要符合以下四个特点:
高效率:工厂化、自动化、规模化(流水线)、信息化、多样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高质量:通过加工精度和质量提高来提升产品性能和耐久性;
高科技:依托技术创新,实现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高效益: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总体上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钢结构住宅要走工业化道路应该达到以上四个高,这是我们要极力解决的瓶颈。
二、现代建筑工业化建造的本质
1.几个落后的观念
观念一:工业化建造就是预制装配化
这个观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平,只是以机器代替人工而已,可能落后100-140年。以这个观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已经出现为工业化而装配化的费工费料的不良后果,特别是钢结构建筑,设计时按整体设计,施工单位坼分做成预制产品,然后再按照整体要求拼装,既费时又提高了成本,这不是我们工业化的要求,这样的工业化是落后的、是倒退的。
观念二:现在的钢结构建筑已是工业化建造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期的水平,仅有部分结构构件和维护构件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可能落后不少于50-80年。以这个观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已经形成建筑工业化与钢结构不相关的不良局面。
2.可能会误导的口号
(1)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即建筑部品化,两天建一层楼。只考虑安装,没有考虑房屋结构的特点(结构效率、安全、耐久等)使用要求。
(2)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即集成体系品牌化、生产工厂(流水线)化。房屋产品与汽车产品是有区别的,不可能一次造出几百万栋房子。
流水线生产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流水线生产?它涉及到建筑工业化本质的问题。
3.现代建筑工业化的本质
技术水平定位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的水平,具备两个特征:信息技术控制下的建造;从大规模成批生产走向打产量定制生产,即个性发展。
(1)技术要点:
应在大量定制生产条件下做到九个化。
①建筑设计个性化:
建筑、结构、制作联合调研,提出若干种既有可能形成体系建筑又能实现建筑设计个陛化的体系建筑方案。
②结构设计体系化:
提出若干种可以采用的最佳结构形式,并完成构件、节点等的相关参数的优化。
③各部尺寸模数化:
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全专业协调的模数体系开发。
④结构设计体系化: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提出标准化、系列化的结构部品体系,实现用最少种类的标准“积木”组建尽可能多的建筑形式。
⑤加工制作自动化:
在结构部品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最大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⑥配套部品商品化:
提出配套部品商业化的要求,建立部品信息网、物流网。
⑦现场安装装配化:
运到安装现场的建筑部品必须是集成化的,研发装配专用设备,实现装配工艺高效化、定型化和标准化。
⑧设计、建造、运行维护信息化:
基于BIM技术,建立全过程信息化平台。
⑨拆除废件资源化:
在设计、建造等环节中应考虑整个建筑拆除废件的资源化利用可能性。
着力做到以上九条,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对工业化的要求。
(2)技术特征:
菜单式订购、部品工业化生产、BIM施工组织管理、机械化装配、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3)工业化效果,体现在:
①建筑品位:美观、适用、坚固、耐久;
②生产力:大幅提高劳动效率;
③经济:降低成本和提高性价比;④社会效益:提升品质和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三、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的主要优势
1.已具有的基础
(1)已基本达到预制装配化建造。
(2)已具备建造智能化自动制造流水线的能力。
(3)已形成若干种符合建筑工业化制造特征的体系建筑,如:轻型工业厂房的轻钢门式刚架建筑,造价便宜,经济效益高;螺栓球节点网架结构体系建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备受推崇。
(4)已完成多种建筑部品的商业化生产,如:墙面、楼面、屋面等部品的商业化生产已有一定基础。
(S)已探索若干种体系建筑的工业化建造,如:框架结构体系。
所以钢结构的工业化建造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2.具有的主要优势
从目前来看,钢结构建筑具有诸多优势,最适合建筑工业化建造:
(1)改革创新起点高;
(2)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陕;
(3)节能减排效果好;
(4)行业面貌变革广。
这些对我们钢结构行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情况。四、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当前存在的问题
1.对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实现蓝图不明确
(I)领导部门缺乏统一和有力的指导和组织;
(2)企业部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措施。
2.对建筑工业化建造需要全行业协同攻关无认识
(1)领导部门的激励政策偏向于制作企业;
(2)设计部门几乎未参与;
(3)制作施工企业各自为战。
3.对发展建筑工业化建造所推行的措施与其发展规律不相符
(1)没有按全行业系统工程的要求协同攻关;
(2)没有立足行业发展,让建筑师牵头组织不同专业人员协同攻关;
(3)不按自身发展规律,用行政命令或一股热情,必然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五、推进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若干建议
1.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应起领导和组织作用
(I)协会应该按照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发展规律,引领协会全体成员走正确的发展道路;
(2)协会应该指导建筑钢结构分会遴选合适人员,组织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3)协会应该与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委员会一起制定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2.委员会应该在行业中对工业化建造的实现负技术责任
(1)组织并完成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
(2)落实实施计划并进行指导和监督;
(3)选择若干个合适单位对实施计划的不同内容进行试点。
3.关于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建议
(1)目标:
钢结构建筑现代工业化建造水平符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具体来说,要求实现信息技术控制下的建造,能从大规模成批生产向大产量定制生产转变。
(2)技术内容:
应体现现代化工业化本质的“九个化”,可以从钢结构多高层建筑开始(包括住宅、办公楼等等)。
篇4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建筑业如何实现现代化
1、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手段来说,建筑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就是建筑工业化。
2、从建筑的功能要求来说,它要能够满足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和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从建筑的社会性来说,它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围绕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有利于广大人民的环境条件。
4、从建筑的艺术性来说,要能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具有充分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气息的内外空间。
以上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而又是互相制约的。但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筑工业化,因为它是建筑现代化所必需的生产手段和物质条件。而建筑工业化的前提则是设计标准化。那么,设计标准化是否会限制建筑师的创作自由呢?笔者认为建筑创作从来都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的,而且在社会生产力愈低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也愈大;而每当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一步的时候,建筑的创作活动才能得到一次解放而呈现出一个跃进的局面,这已是为历史所证明的事实。所以,建筑工业化的实现,为我们创造出更好的物质条件,从而使我们获得更多,更大的创作自由。同时又以我们的创作成果去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1、我们要研究住宅建筑的各种平面和空间参数,使之系列化、统一化,做到构配件规格少、形式多样;
2、要研究建筑的外部空间组织,使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做到既统一又有变化、富于韵律感;
3、要研究个体建筑或建筑单元的内部空间,使之达到充分的使用效能;
4、要研究在工业化的前提下,吸取我国各地建筑的传统经验和优秀设计手法,创造我国当代的建筑新风格,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建筑与结构统一。
总之,我们要从建筑工业化的大生产、高速度出发,根据现代的建筑功能要求和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条件,努力创作,为加速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贡献力量。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篇5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装配式、预制构件、住宅产业化
1、工业化住宅设计的研究背景
国外住宅建筑工业化主要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预制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住宅需求巨大,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推动,所有这些为住宅产业化和预制构件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受当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要求,预制混凝土产品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有预制梁柱、预制楼板、预制叠合楼板及预制混凝土墙板等。在80年代中达到鼎盛时期。进入90年代由于预制构件技术自身原因及现浇混凝±技术的突飞猛进,预制梁、柱、墙板逐步被取代。究其原因预制混凝土构件之所以衰退主要还是技术上的问题。首先是设计原因,构件跨度太小,形式陈旧,不能发挥预制混凝土的优势,缺乏对预制拼装房屋结构的认知;例如大板多层和高层公寓建筑,就由于开间太小,承重墙过多,加之预制构件间连结困难,用钢量大等原因,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是加工制作和装配技术的原因,当时预制构件加工精度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影响建筑质量。
鉴于传统建筑方式以上的弊端所在,各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都感受到今后建筑生产方式改变的压力。因此,为解决上述传统建筑方式带来的弊端,适应将来建筑市场的变化,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力推行工业化住宅。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和工业化住宅设计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是建筑领域贯彻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科技支撑技术,对企业和政府应对建筑业形势的变化、推进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传统住宅与工业化住宅的对比
2、1传统住宅存在的弱点
如:(1)住宅质量及安全性能差;(2)大部分地区的住宅都是毛坯房直接进入市场;(3)保温隔热性能差;(4)施工以户外施工为主.
2、2工业化住宅的优势
如:(1)建筑设计标准化;(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3)现场施工装配化;(4)装饰装修一体化;(5)专业配送物流化减;(6)其次工业化方式建造房屋能够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减少环境污染、削减环境负荷;有效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对施工场地条件的需求;减少建筑垃圾和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现场劳动力需求;提高建筑结构性能和质量;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发展要求。
3、工业化住宅设计的社会效益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的全部在施工现场完成的工艺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施工进度快,可在短期内交付使用。(2)施工现场劳动力减少,交叉作业方便有序。(3)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精度,保证质量。
4、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关键技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4、1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关键技术
通过我们公司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对从事工业化住宅设计单位的调研和研究。同时通过对80-90年代的预制构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分析,我们认为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的设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的处理:(1)预制墙板功能设计,包括墙扳的围护和防雨功能、隔声功能及保温隔热功能等是否能达到相关要求。(2)结构连接采用的体系形式。(3)节点防水,包括材料密封防水、构造防水等。(4)预制墙扳在各种工况的受力分析及配筋设计。(5)叠台楼板和阳台板以及悬挑构件的设计。(6)合理构件拆分设计。
4、2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目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考虑到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特点,制定了工业化图纸设计流程、装配式住宅详图制图要求和预制构件加工详图作图规则等一系列图纸管理规定。具体内容详见下表1:
5、结束语
目前,根据我公司对于工业化住宅的研究,一方面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节点控制、抗震性能已有很大改善,并且我单位也参与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预制构件相关的标准规范,从技术体系上具备了推广的基础。
随着国家鼓励政策日益明朗,工业化住宅建筑的法规和规程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也积极的推广工业化住宅的房屋,大面积搞试点工程,工业化住宅设计作为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为推动工业化住宅更快,更好的发展持续助力。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
[2]吴东航、小见康夫.日本住宅建设与产业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
篇6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教学方法;土木专业
一、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构件工厂化制作受环境条件影响小。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促使原有的部分手工劳动建筑工人转变为机械流水线操作工人,实现施工现场无粉尘作业,节省劳动力,节约时间和降低能耗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与效率。装配式建筑构件通过工厂化生产,产品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建筑构件的精确度,保证建筑整体偏差缩小。预制装配式建筑能够缩短施工现场用时,对建造工期有更高的可控性。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集成设计,装配式建筑有利于研究发展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型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耐火性能、隔音效果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检验得到显著改善。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外墙板不但可以达到质轻、高强与节能,经过引进工艺,可使建筑物的外观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美丽多彩。
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人才需求
装配式建筑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过分依赖的传统建筑岗位将出现大幅缩减。这给传统的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新的挑战。为此,高校需要培训建筑工程人员从传统的劳动方式向新的劳动方式的转变。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软硬件基础薄弱,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从前期策划管理到技术支撑能力与工程实施经验存在认识不足。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对于BIM人才的需求愈发急切,加快培养掌握BIM技术、了解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工艺技术的技术研发人才迫在眉睫。土木工程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教学内容上,就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及维护方面应加大教学工作量,积极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解决我国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三、房屋建筑学课程应补充的内容
为顺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应推动建筑构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补充。为建筑业输送具有装配式建筑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1.装配式建筑设计原理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以了解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建构一套课堂教学,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方面进行创新构想,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变为第一次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起点,着力培养学生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能力。2.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通过形式创想与精细化设计将会出现许多实用的新型构造。从内部结构节点连接到复合多层装修构造等,专业教学一定要紧跟发展需要,及时总结,把成熟、可靠、适宜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国标与地方标准图集中有关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构造教学中应积极推广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使用,应用三维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空间的直观感触。3.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重新加入关于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教学章节。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应包含: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与管理科学化。现在被大家热谈的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计、构建、施工、运营的全专业全过程的管理,为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运作提供数据支撑。装配式建筑适合实现工业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装配式建筑的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实践环节,通过参观调查装配式建筑,学生对装配式建筑有一个概况及入门的认识,给学生以具体丰富的感知。在认识实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鼓励学生带着资料参观建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装配式建筑构造,提供丰富的辅导资料与教学答疑为学生开阔眼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装配式建筑的实地调研,促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概念和实际的建筑实体对应起来,学习被调研建筑中的一些建筑设计策略和装配式建筑技术。
五、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篇7
【关键字】建筑产业化;现代建筑;实践与探索与研究
所谓住宅产业现代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成品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多样化、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产业化住宅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技术集成,功能一体化组合,实现节能、节材与节水。比如墙体集承重、围护、保温、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二是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建筑垃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实现工业化生产,节约材料可以到20%左右,节水可达到60%以上。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从辽宁省朝阳市城建部门获悉,该市夏季房交会成交套数、面积和成交额均超过春季房交会,成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表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变化,值得建筑钢材生产企业关注。
首先,凸显用钢需求和淘汰落后钢筋的主阵地功能。目前,中等城市房地产项目建设主要采用框架结构,每平方米用钢约50公斤,主要是螺纹钢和线材。朝阳市房地产业今年要完成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粗略计算需要消费建筑钢材90万吨。在成为建筑钢材生产企业产品营销重要市场的同时,朝阳市按照国家淘汰落后钢筋等相关政策要求和部署,从设计、钢材市场等前端环节抓起,在建筑业全面推广使用Ⅲ级抗震钢筋。目前,在该市钢材市场,Ⅲ级抗震钢筋已成为主打产品。2012年以来,该市新建的多层和高层商品房等普遍采用Ⅲ级抗震钢筋建设。
其次,房地产业的增长空间促使钢厂发展多元化经营。如凌钢拟自筹资金投资1亿元设立朝阳新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新设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房屋工程设计、旧楼拆迁、道路与土方工程施工、室内装修、冷气工程、管道安装,物业管理等。
最后,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产品被广泛采用。所谓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即工厂化制造、装配式安装的绿色建筑模式。有建筑企业已经采用箱型柱+H型钢架+桁架楼承板+灌装墙的装配式轻钢轻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该体系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混凝土40%~60%,减少现场湿作业50%;与普通热轧型钢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钢材15%~25%;装配式结构、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施工垃圾和二次装修垃圾50%以上。目前,这种技术已在辽宁省取得一定成果。上半年,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实现产值770亿元,构件产能突破400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设的项目达到21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采用全装修的工程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已经引起中等城市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加速前行。
一、我国产业化建筑发展史
1)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发展预制构件、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和预制装配建筑,在装配式工业厂房和砌块房屋取得不错进展。
2)第二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进一步改进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施工方法,在大模板、框架轻板、预应力技术、机械化施工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针对之前住宅工业化存在的产品单调、造价偏高等问题,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加快住宅建设”的发展思路。目前形成了示范工程为载体,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为主导,材料设备公司为辅助的市场体系。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结构、轻钢结构,预制混凝土装配结构等。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摆脱人工短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的必由之路,对我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现浇或砌体结构的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模板、脚手架。现场湿作业过程中木材,钢材、水泥、水消耗量巨大且浪费严重,能源消耗量大。工业化生产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生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做到循环利用,能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可实现建设的高效率、高品质、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建筑工业化生产,可有效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 能够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人力资源紧缺及人工成本持续提高的难题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建筑业抓紧实施工业化以解决下一步我国劳动力短缺和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不愿再像父辈那样外出务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工人将逐步减少,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建筑工人数量的缺乏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将会缩小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成本之间的差别。如果能够将建筑的大部分现场作业转移到预制工厂里面去,将一部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使他们享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条件,这必将能够激发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明显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降低了生产过程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 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降低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降低固体垃圾的排放,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
(四) 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工业化建造方式能提供高品质、高耐久、节能环保的建筑产品,解决长期以来建筑业存在的各种各样质量问题。由于大多数部品是在工厂生产制造,可以按照一定的作业流程和严格的工艺标准控制产品生产质量,容易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现场吊装和少量节点连接作业可大大降低现场工人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为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 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工业化建造工期一般可缩短20%左右,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
三、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的可行性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建筑企业盈利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我国建筑业发展绝不能依靠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而应当抓住建筑产业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广“绿色低碳” 的工业化建造模式,升级再造建筑产业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政策条件分析
在国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并提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国家住建部和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均已成立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推广机构,出台了系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激励办法,包括面积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贷款贴息等政策。住宅产业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必将成为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根本保证。
(二) 区位条件分析
从区位条件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很大,产业化基础较好,具有技术研发和人才集聚优势,市场分工协作比较成熟,实施建筑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 产业基础分析
篇8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预制装配建筑技术 PC构件 PC生产线 钢筋成型系统
中图分类号:TU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067-02
21世纪以来,预制装配建筑技术成为国际建筑工业化的潮流,结合国外住宅产业化成功经验,我国建筑行业掀起了“建筑工业化”浪潮,混凝土预制(PC)构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PC制造的工厂化、高度自动化,是预制装配建筑技术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PC构件生产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2],这成为我国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 混凝土预制构件技术及成套装备发展状况
目前,欧美国家无论是PC工艺技术还是生产装备方面均非常成熟,整个过程实现了智能化控制、工厂化生产。代表性企业有Vollert、EBAWE、Elematic等公司。而国内大多数PC构件制造还是以人工加机械混合生产模式为主,难以实现自动化,究其原因在于PC工厂成套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偏低。代表性厂家有上海庄臣机械、河北新大地等公司。
2 北方重工集团混凝土预制构件技术
北方重工集团于2013年全面进入现代建筑产业化成套设备制造领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00万m2及以上规模的PC构件自动化生产线及成套装备,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解决了制约我国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我国工业化混凝土预制构件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1 PC构件工艺技术研究
根据PC工厂制品的年产量配比需要,托盘轮转系统的循环状态,自动化控制水平的高低,我们开发出3种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PC构件生产线,即:全自动化生产线、半自动化生产线、国内标准化生产线。
2.2 PC构件关键技术研究
2.2.1 高效配料及智能混凝土构件制备关键技术
混凝土原料配比优化技术:混凝土原料配比是解决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主要途径。研究水泥、砂石、掺和料及外加剂的用量,找出原料配比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原料,确定其用量与混凝土质量的对应关系,建立原料配比与混凝土等级对应关系数据库。
智能布料技术:在布料机上设置若干个小的布料口,每个布料口包含一个螺旋输送机,输送机的工作速度由软件控制。对于PC构件来说,有些构件形状不唯一,如构件中有门和窗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布料口就需要关闭。对于小尺寸的构件,在构件尺寸外的区域需要关闭布料口。因此,分布式控制各个小布料口启闭及布料速度,使布料机适应不同尺寸和厚度的构件十分重要。
高效密实技术:混凝土密实实际上是在振动台上对边模中浇注好的混凝土进行振动,以消除其中的气泡,增强构件的强度,同时又要求不让粗骨料下沉,造成骨料分布不均匀,影响构件的整体性能。对于双面浇注的构件,不能因为振动破坏了养护好一侧的结构。因此,选择最优的振动频率和振幅,既关系到混凝土密实的效率和骨料的均匀性,也关系到双面浇注预制构件强度的均匀性,最终关系到PC构件的整体性能。
2.2.2 多功能机械手集成关键技术
机械手纵向在大梁上运行,横向在横梁上运行。通常划线机械手和置模机械手合二为一,这就需要在结构设计上对机械手进行集成,使机械手具有多种功能。机械手需要将输入的PC构件尺寸转化为在托盘上的划线动作,画出构件轮廓尺寸。划线完毕后,机械手需要将边模从输送装置上取下,准确快速地放置在画好的构件轮廓尺寸线上,在边模对接处,机械手需要将两块边模按照尺寸对齐,对齐缝隙满足工艺要求,置模速度和精准度对其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2.2.3 混凝土预制构件钢筋网全自动生产线关键技术
钢筋网全自动生产线结构设计与工艺规划:结合PC构件生产流程需要,研究钢筋网全自动生产线工艺,制定生产线框图,根据各工艺特点与时效,进行工艺路线优化。开发出钢筋网全自动生产线虚拟样机平台,进行全自动化生产线结构设计与模拟制造。研究全自动生产线的多通道协调控制技术,进行系统可靠性研究,开发出生产保护系统及在线监控与管理系统。
自动焊接技术:研究钢筋网电渣压力焊工艺技术及自动焊接交直流电源系统,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尺寸钢筋网焊接头专用夹具的模块化设计与分析;开发出电渣压力焊在线质量检测与管理技术;电渣压力焊进料速度、焊接频率工艺参数优化与工艺数据库;电渣压力焊焊接设备故障诊断与数据采集技术;开发出钢筋网电渣压力焊系统全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
2.2.4 混凝土预制构件工艺多智能体控制关键技术
多智能体控制系统是整个自动化生产线的神经中枢,具有中央控制、视频监控、警示、节拍控制等功能,对整个PC工厂的生产进行协调控制。中控系统通过向各个独立控制系统发送指令,掌握、监控各个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对存在隐患和发生故障的设备及时报警,自动故障诊断,进行故障处理,保障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构建基于多智能体的PC构件控制系统结构模型,实现配料搅拌控制、混凝土浇注密实控制、PC构件养护脱模控制、钢筋加工结网控制和划线置模控制。
2.2.5 混凝土预制构件分布式养护关键技术
养护室设计成分体式蒸养格栅,对不同尺寸PC构件实行单独蒸养,养护室中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为了获得最优预制构件质量和养护效率,确定了PC构件在养护室中的最优参数,即养护时间、养护温度、湿度、构件强度之间的最优关系,通过传感器监控每个养护格栅的情况,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缩短系统反应周期,建立动态调节模式,保证预制件的蒸养效果和效率,减少养护室开合时的热量损失,降低生产线能耗。
3 北方重工集团PC构件成套装备开发
3.1 预制构件生产线典型装备
3.1.1 混凝土运料系统
混凝土运料系统以运输车为主体,做往复式运动,用于原料制备车间与PC构件生产车间的混凝土自动化输送,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运输车具备起重、输送、空中贮存组织生产和坡度运输的功能,可实现变频调速、故障报警与诊断、自动认址、生产计划下达等辅助功能。
3.1.2 混凝土布料机
混凝土布料机把混凝土均匀地浇注到底模托盘上。可在水平方向前后、左右移动。布料机由计量螺旋输送装置,称重装置,多个可自由控制阀门等组成,为全自动或半自动。为方便清洗,料斗底部可打开。可预先设置代码,混凝土排放阀门的开关可通过代码来编程,操作工人通过代码可以打开或关闭不同的排放阀门。
3.1.3 组合振捣设备
组合振捣设备用于对新浇注的PC构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同时进行振动密实。高频振动器频率由频率调节器来调整,用于压实混凝土,消除内部气泡,确保混凝土良好的颗粒分布。振捣设备可以产生X、Y、Z3个方向振动,激振力大,振捣部分与基体分离,参振质量小,振捣效果更加,确保产品质量,可节省水泥10%,年节约材料成本200万。
3.1.4 堆垛机
堆垛机将底模托盘及预制构件从生产线移送到养护室,或将养护好的预制板同底模托盘从养护室移出,重新放入生产线。提升装置缓慢地把起重梁架提起,精确地放置在养护室的格架层面上。养护室格架前的定位是通过机械调整的。整个过程由主机控制系统来控制,操作台上的屏幕可以看到底模托盘在堆垛机及养护室格架上的位置,整个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控制,激光测距,X、Y坐标准确定位。
3.2 钢筋成型成套装备
3.2.1 钢筋网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及置放系统
钢筋网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可以生产各不同长度、宽度和形状的预制构件用焊网;具有产量大、精度高、改型方便、操作故障率低、质量高等优点,设备可对热轧钢筋、冷轧钢筋等进行高质量的交叉焊接。生产线主要包括横纵筋供料装置、矫直切割设备、钢筋传输及喂料系统、自动焊接设备、网片拉拽输送设备、倾翻设备以及折弯运输设备等。
3.2.2 钢筋桁架全自动生产线及置放系统
钢筋桁架全自动生产线可以替代传统人工焊接的方法生产出高质量的钢筋桁架。生产线主要包括:钢筋放线架、矫直机、拱架机、桁架焊接机、剪切机及桁架自动收集机构。为了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还配置有全自动桁架存储、对焊、切割及放置设备,主要包括:平板式格构梁储存设备、自动侧位喂料机、对焊机、切割剪、桁架输出系统、桁架放置机械手。整个操作流程由计算机全自动控制完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操作的稳定性。
4 结语
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混凝土预制构件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基础环节,其研究和开发将为实现我国建筑设计标准化和构件制造工厂化提供专业的技术及设备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全球经济危机 遏制投机经营 重新重视制造业 企业运营模式
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该企业运营模式的问世也不例外,它是在被现行社会体制高度歧视的环境中生存,在国有、集体企业极端性排斥的夹缝中成长,在极其恶劣的市场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由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起落沉浮,锤炼了极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它正以行业技术先锋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充分认识到传统企业运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发现新型企业运营模式的优势。为此,本文必须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现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普遍现象,作为背景进行简略地叙述。
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危机四伏,其主要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年间,人类社会基本上摆脱了大的战争灾难,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危机意识也逐渐淡薄,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越来越多,投机取巧的人越来越多,产业劳动者的地位越来越低,政治家们还总是利用提高社会福利这一话题来笼络人心,从而导致社会生活物资价格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官员腐败猖獗,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层出不穷……
2008年美国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前五大投行中就有三家轰然倒下,其中在雷曼8000亿美元的资产表中,只有250亿美元的净资产,如果投行套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算法的话,它的资本充足率只有1%左右。从表面上看华尔街风暴只是揭穿了银行界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绑架”了社会的黑幕,但实际上还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科技信息社会的发展,类似的黑幕绝非金融界独有,各行各业的产业黑幕比比皆是。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整体的科技水平普遍提高,一般的工业制造技术几乎没有竞争优势,欲投资办厂,机械设备的供应商就能完成技术指导,尤其是在诸侯经济格局下的政府官员以GDP作为考核标准,都把重复办厂视为捷径,追求短、平、快,省市级政府办大项目做大产品,县镇级政府办小厂做小产品,且都采用压价20%~80%的倾销手段抢占市场,为了降低成本还不惜损坏产品质量而偷工减料。从而出现了:内行的经营者竞争不过外行的经营者;优质产品竞争不过伪劣产品;从事技术开发者不敢办厂制造产品,花钱买技术开厂的经营者却越做越大的社会怪状,形式政治和泡沫经济泛滥成灾。
二是信息传递快捷,制造技术难度不高的产品一旦市场开始走俏,相关的同行竞争者就会一轰而上,从而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者在尚未收回投资的情况下,市场早已进入了恶性竞争的状态。
三是市场流通环节混乱不堪。在新技术、新产品投放市场初期,市场流通环节的经销商们条件苛刻,什么进场费、上架费、介绍费、广告费、风险金、质量保证金等多达几十种,当产品市场开始走俏后,经营商们就欲求采购新上市的贴牌产品谋取暴利,大多数经营商还会用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中从事工业制造的经营活动,最终结果是亏得血本无归,从而导致有的跳楼、自杀,有的逃跑、藏匿,有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沿着“拆东墙、补西墙”的融资行径越陷越深。
四是企业的经营者把风险转移给社会的现象极其普遍。以“债多不愁”的经营理念“绑架”社会,不择手段地从事“融资经营”,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投资资本全部来源于社会,少则几十亿、甚至上千亿,资产负债率高达95%以上。从当今社会实践的角度看,确实是企业的负债额越多越安全,尤其是在腐败成风的现实社会中,所谓的“资本经营”似乎还是一条“黄金”通道。因此,有些“企业家”干脆裸地把“拆东墙、补西墙”的金融犯罪行径,美名为“整合资源”,竟然肆无忌惮地说:“现在看,不管是谁的资源,只有你能整合,那就是你的资源”,这显然比强盗逻辑还霸气,此逻辑若能成立,华尔街的雷曼兄弟根本没有必要破产,只要继续“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或许还能让总统和国会的议员们都只能乖乖地到这些企业打工。更为荒谬绝伦的是,此类“企业家”还疯狂地高喊:“我们并不以技术创新为中心,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由用户需求倒逼”,岂不知作为一个工业制造型企业,竟然敢抛弃技术先进这一基础,靠用户的需求能倒逼出什么样的名堂。显然,此类“企业家”是在充分利用特定时期错误政策的呵护,利用官商合污的“融资”渠道,利用人们的一时错觉,尽最大可能地“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满足自己的私欲。
当今社会到底怎么啦?竟然连最基本的常识、常规问题都能被混淆,如此荒唐的骗子逻辑也能弄出来忽悠民众,这是一股多么可怕的瘟疫思潮。幸亏西方社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投机取巧的危害性,纷纷掀起反对企业投机经营的浪潮,强烈要求政府必须重新高度重视勤恳务实的制造型企业。
然而,世界东方国家的社会精英们,还继续沉睡在大力营造“国际化金融城市”的梦魇中,还在把那些从事“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子们当成“企业家”,各级政府部门还在极力提倡向那些热衷于“整合社会资源”的大型企业学习,大有不把民族工业彻底摧毁而决不罢休之势。
以上只是简单地叙说一下当今社会经济市场的大概情况,因议题太大,在此无法展开。本文只能针对如何提高工业制造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开展分析研究,以便为现代科技信息社会开辟一种新的企业运营模式。并且,有的放矢地依据建筑材料工业和建筑业领域的市场现状,分析研究企业运营模式的科学合理性。
1.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的缺陷
在建筑材料工业和建筑业领域中,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通常是,建筑材料工业领域的企业根据市场行情,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选择某种建筑材料进行生产制造,如:砖瓦、墙砖、石板、木方、板材、人造板、涂料、墙纸、油漆等。建筑业领域的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特长,选择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某个施工环节,按照设计要求和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组织施工,如:基础工程、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等。古往今来一向如此,都在按照习惯的生产方式开展工作,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很难把握,尽管从建材产品的出厂、建筑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似乎都在严格把关,但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而且即使有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也很难推广落实。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房屋建筑尚未形成独立的产品
严格地讲,现有市场中的建筑材料和建筑业领域的运营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手工业运营模式,至少没有像工业产品的运营模式那样,把房屋建筑当作一个产品,由某个工业领域的企业进行专业化制造,例如:汽车、飞机、彩电、冰箱等,这就明显落后于当今社会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从而导致了航天飞机的材料都能解决,但房屋建筑的材料性能却与传统的建筑材料没有多少差别,甚至连最基本的防水、防火、保温、环保等问题都无法解决。显然,如果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市场运营模式,房屋建筑的品质就无法提高。
1.2建材工业企业的技术含量低,容易被复制、仿冒
现有市场中的建筑材料工业企业的制造技术都比较简单,一般都采用通用技术和市场流通的机械设备,大多数只有一台主要的生产设备,二、三道技术环节的作坊式工厂,如果论操作工人的技术难度,甚至还远远不如传统的能工巧匠。
所以,这种实际上无技术含量可言的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市场竞争力,所谓的市场竞争都是靠拉人际关系、搞销售回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之类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直到产品的质量信誉被彻底搞砸为止。
由于制造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必然会造成前面的经营者亏得血本无归而纷纷倒下,后面盲目投资的经营者蜂拥而入的市场局面,直到产品的质量信誉被彻底搞砸为止。
更有甚者,专门针对市场上比较畅销的产品进行模仿,抓住市场流通环节的经营商唯利是图的心态,不择手段地降低成本制造伪劣产品,直到产品的质量信誉被彻底搞砸为止。
以上就是现有建筑材料工业市场的运营状况,在如此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从事工业制造,即便是经营者有强烈的产品质量意识也无济于事,至少不可能长久,产品市场的最终结果是:内行的经营者竞争不过外行的经营者;优质产品竞争不过伪劣产品。显然,如果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市场运营模式,房屋建筑的品质就无法提高。
1.3流通环节混乱,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现有建筑材料工业产品的市场运营模式是,一般情况下建筑材料产品只能销售给市场流通环节中的经销商,然后由经销商转买给建筑施工企业,有的甚至要转几道环节。
市场流通环节的经营者,绝大多数的经营观念是追求眼前利益的最大化,所谓的质量信誉全是挂在嘴上的广告词,还都是些不可能真正精通专业技术和产品质量的生意人,往往为了点蝇头小利,就会情不自禁地脱离了产品质量的底线。更有甚者,热衷于寻觅假冒伪劣产品获取暴利,甚至于面对比较讲究产品质量的用户时,也往往会一边收取优质产品的价钱,一边照样提供假冒伪劣产品,久而久之,必然会营造出讲究质量的用户也买不到优质产品的市场环境。
由此可见,该市场流通环节是导致建筑材料品质越来越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房屋建筑本来就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大产品,建筑材料和构件是该产品的某些零部件,现有的市场运营模式等于把该产品的零部件,全部交给唯利是图的商人经销,不难想象一下,该房屋建筑的产品质量还能保证吗?显然,如果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市场运营模式,房屋建筑的品质就无法提高。
1.4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短期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要求是,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和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进行施工操作,其质量要求局限于竣工验收合格,不可能追求长期的产品质量效应。从客观上讲,房屋建筑长期的质量效果决定于建筑材料的品质,施工质量的优劣,只是些表面和短期内的质量问题。从而造成了以下几个问题:
1.4.1若是追求长期的质量效果,必须采用优质的建筑材料,无疑会增加成本,而且在短期内的质量效果并不明显,似乎做了件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1.4.2即使是建筑材料的质量出现问题,其责任在建筑材料的制造企业。
1.4.3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利润微薄,只能追求短期质量效果,在选购建筑材料时注重的是“过得去”,工程竣工验收时能过关就行。
1.4.4房屋建筑工程层层转包现象严重,分段承包的施工人员不可能有良好的质量意识,采购材料时始终把价格放在第一位。
由此可见,按照现有的市场运营模式,真正优质的建筑材料也很难被建筑施工企业采纳,如果是新技术、新材料就更难进入市场。
1.5产品质量监督、验收的管理成本太大。
现有房屋建筑市场的质量监督、验收制度从表面上看是非常严格,房屋建筑的监理部门已经成为一种很大的行业,政府的房屋建筑管理机构规模臃肿,耗费于房屋建筑的质量管理成本,是房屋建筑工程中一笔非常巨大的开支。
但是,客观世界决不会因为人们形同虚设了庞大的质量管理机构,而消除了因市场运营模式错误所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什么楼歪歪、楼倒倒现象照样层出不穷,甚至于出现了用户买了新房子,装修时发现了混凝土楼板非常疏松,房地产经营商竟然回答说:“施工单位忘了放水泥”的荒唐事。尤其是在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中,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对房屋建筑的质量监督作用极其有限,因此而造成的腐败现象举不胜举,堪称为腐败的发源地。
显然,现有市场中建筑材料工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的运营模式,实际上是通过许多技术领域、行业产品、销售环节、工程施工企业的大协作,才组合成为一个产品――房屋建筑,所涉及的范围庞大无比,其运作程序杂乱无章。
也许这是几千年所形成的市场格局,仿佛无人欲打破这种传统模式,自然就无人去归纳总结其中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然而,如果用现代工业产品的制造方式进行比较,就能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顽症:
一是技术工艺单一而环节繁多,不便于全面性的技术革新。其实,当今世界的工业制造技术日新月异,若应用于房屋建筑可谓绰绰有余,但由于现有的建筑材料工业和建筑业的市场运营模式,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多、行业产品多、流通环节多,严重地阻碍了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其主要原因是:极难做到真正站在房屋建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面窄,没有能力实行全面性的技术革新;即便在某些方面发明了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庞大的整体产业而言影响力极其有限。
二是行业、工种之间的衔接处成了质量问题的易发地。因为多领域、跨行业的缘故,致使人们在建筑材料的制造和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都不可能全面性地考虑房屋建筑的实际需要,直接导致某些功能质量要求并非是技术疑难问题,也始终无法解决。例如:房屋上窗口的渗漏水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由于土建施工者与建筑外窗安装者长期推诿,直接导致窗口的渗漏水问题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
三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手工业运营模式。现有的房屋建筑运营模式是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市场格局,也许是因为该领域庞大无比,一般性的技术革新根本无法触动,导致现代的工业制造技术也很难改变这一传统的市场格局,使一些当今社会并非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却仍然成为房屋建筑的疑难杂症。
四是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始终依然如故。屋面、墙壁的渗漏水问题已成为常态;建筑材料的霉烂现象普遍存在;房屋火灾对人身安全和社会财产已构成重大威胁;室内装修材料的有毒污染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房屋的保温性能差导致大量能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房屋的使用寿命只有三十年左右,与古代的建筑并没有多少差别。
按理说,当今世界的工业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若要研究制造出符合现代房屋建筑所需要的材料,似乎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世界各国的建筑科研机构、工业制造企业都在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科研开发,但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2.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发明成功
根据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业市场的运营状况,针对房屋建筑长期存在着渗漏水、不防火、易霉烂、毒污染、保温差、使用寿命短等疑难杂症,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庞大而混乱:庞大的是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业两大领域都属于世界各国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是永久性的阳光产业,所从事的企业不计其数;混乱的是该两大领域中除了钢材、水泥行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不但技术含量低、产品单一,而且都是以加工、作坊型为主。
需要是发明的源泉!可能就是发现了庞大而混乱的缘故,仿佛感到它在呼吁人们――此处大有技术潜力可挖。通过仔细分析研究后,笔者决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制造技术的系统性优势,把房屋建筑当作一个全新的产品进行整体构思,从现代化房屋建筑的具体功能质量要求出发,设计出一整套基础性、复合性、系统性的自主创新计划,广泛地借鉴当今科技社会的先进技术,全方位地选择最适应于房屋建筑的多功能材料,开展多领域、跨行业的科技研发工作。
2.1超高分子材料是现代房屋建筑的最佳选择
纵观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现代化房屋建筑的功能要求,超高分子材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然而,超高分子材料的材质性能卓越,并不等于制品的材质性能也同样卓越,尤其是采用了传统的挤出成型技术制造的化学建材,其品质就大打折扣,甚至于面目全非,主要原因是,由德国开创的化学建材制造技术,在技术工艺路线上存在着严重的方向性错误,从而在超高分子材料制造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严重地损毁了超高分子材料的品质。
显然,如何纠正化学建材制造技术的错误,发明创造出一种符合超高分子材料性能特点的制造技术,是一项潜力巨大、难度巨大、风险巨大的科研项目。为此,笔者根据超高分子材料热降解倾向性强的特征,构思出一套全新的“超高压挤出成型技术”的基础理论,然后,有的放矢地组建了复合技术研究所、塑料机械制造厂、塑料模具加工厂、化学建材制造厂,紧紧围绕超高分子材料的品质不受损坏这一主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科研开发。
经过了十多年时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明成功了以“超高压单螺杆挤出机”为核心的“超高压挤出成型技术”体系,为超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房屋建筑奠定了技术基础,由于该发明技术在制造化学建材过程中的热熔时间非常短,对于热降解倾向性强的化学材料而言,此项技术非同寻常,它意味着问世了半个多世纪的化学建材制造技术的错误得到了彻底纠正,是世界塑料加工工业技术领域中的里程碑。
采用该发明技术与德国技术相比较,在制造化学建材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差别:
2.1.1该发明技术制造化学建材过程中的热熔时间约27秒,德国技术约180秒,两者相差6倍左右,从而彻底解决了化学建材制造过程中,由于热熔时间太长导致化学材料热降解现象严重,而必然会损毁材料性能的技术顽症。把超高分子材料的卓越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化学材料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高性能制品。
2.1.2由于挤出压力特别高,机械设备的自洁性好,善于制造分子量特别高、加工粘度特别大的化学材料,为提高化学建材的机械强度奠定了技术基础。还能利用超高压挤出技术,将“非牛顿流体”的PMMA材料挤压的制品的表层,大大提高了化学建材的耐候性能。
2.1.3由于热熔时间短、挤出压力特别高,化学建材的制造过程中可完全不用热稳定剂、增塑剂,既彻底消除了传统化学建材的有毒污染,为世界开创了真正无毒无味的化学建材,又大幅度提高了化学建材的机械强度和耐候性能,还降低了制造成本。
2.1.4由于挤出压力特别大,机械设备的自洁性好,制品中能添加流动性非常差、惰性特别强的炭黑、氧化铁红、氧化铁黄等无机颜料,极大地丰富了化学建材的装饰效果,为建造经典建筑风格的房屋建筑奠定了技术基础。
2.1.5克服了德国技术由于采用真空定型技术,而造成型材结构可塑性差的工艺缺陷,能制造出各种结构和形状的化学建材,为建筑工业化制造房屋建筑奠定了技术基础。
2.2研究制造出现代房屋建筑迫切需要的建筑材料
虽然超高分子材料有几百个品种,并可根据用途的特殊要求进行配制改性,正所谓千变万化。但要配制出完全适应房屋建筑所需要的全功能材料,并非是件易事,它涉及到化学材料的配方技术和塑料加工工艺技术的两大系统性领域,且都属尖端科技范围。
2.2.1配制出全功能型的建筑材料
就房屋建筑具体的功能质量要求而言,所设计的建筑材料必须具备八项性能,即:防水性能,防火性能,防腐性能,保温性能,耐候性能,环保性能,装饰性能和使用寿命。
就超高分子材料而言,在防水、防火、防腐、保温、环保、装饰性能方面,本来就是强项,至于使用寿命性能方面,若与现有市场中的建筑材料相比较,显然已经占绝对优势,但如果用更高的标准衡量,应该说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PMMA材料是不含双键的丙烯酸高分子聚合物,可抵抗紫外线照射所引起的降解、老化、褪色,抗老化性能是PVC材料的10倍以上,是具有特殊用途的航空级材料,使用寿命可达100年以上。
PVC材料具有硬度大、刚性和强度高、耐腐蚀、耐候性能优良,耐燃性能好,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交通、化工、农业、海洋开发等领域。
上述二种超高分子材料,不但性能上可以互补,而且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相溶性好,再配上抗冲击性能好的改性树脂,在“超高压挤出成型技术”的作用下密炼聚合,即可制造出全功能型的――“高压聚脂建筑材料”。
“高压聚脂建筑材料”的问世,以无与伦比的卓越性能,让传统的建筑材料显得黯然失色,是现代房屋建筑所迫切需要的新型建筑材料。
2.2.2设计、制造出结构合理的建筑材料
如何将“高压聚脂建筑材料”广泛地应用于房屋建筑,既要考虑建筑材料与房屋建筑优化组合的结构问题,又要考虑塑料机械与塑料模具的工艺适应性问题,还要考虑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操作的可行性问题,所涉及到技术复杂而烦琐,工程量大得惊人。
通过整体构思、认真设计、反复调整、逐个精湛,终于制造出适应于现代房屋建筑的功能要求,适应于建筑工业化施工操作的屋面瓦、雨水槽、屋檐板、外墙板、窗台板、门窗框、内墙板、隔墙板、天花板、地板、家具板、装饰条等异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规格品种多达几百种。
2.3用工业化技术制造房屋建筑
既然把房屋建筑当作一个工业产品,就必须要进行机械化制造,否则不可能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
2.3.1设计、制造出制作建筑构件的机械设备和操作工艺
工业化制造的特征是机械化生产,设计、制造出适用于建筑工业化操作的机械设备,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作。然而,此科研创新项目的操作可行性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业化制造房屋建筑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操作难度。
好在此项工作的技术过程,大部分可“移植”金属机械加工的工作原理,但仍需精心设计、制造,且工作量非常之大。
采用机械化制造房屋建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工厂的车间里制造建筑构件、或者称之为预制件,其特点是规格正、精度高、效率高,尤其是制作经典款式或精华风格的建筑构件,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足以让传统的能工巧匠们深感不如。
2.3.2设计、编制出现场装配施工的操作工艺
无论是建筑构件制作得多么精湛,最终必须要装在房屋建筑上,所以,现场装配施工的操作工艺也显得非常重要,何况采用机械化制造房屋建筑的规格精度,一般都控制在1毫米以内,特殊部位的精确度高达0.1毫米以内,其难度可想而知。
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操作,是现场装配施工的基础,必须制订严格的施工操作程序,建筑构件的安装规程,使其做到等同于在工厂装配产品。
2.3.3构思、编制出建筑工业化制造的指挥系统和电脑设计系统
显然, 建筑工业化制造房屋建筑,是个多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工业制造系统,所以,即使是掌握了复合型制造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全面性的指挥调度系统,根本就无法运行和操作。
由于所制造的房屋建筑既是一个产品,又不能按照统一规格进行批量生产,很大程度上都要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进行“量身定做”,这意味着每个建筑构件的规格都是动态的。因此,设计制图的工作量大、精确度高,必须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精密设计、统一制图,才能实现建筑材料厂按图下料――建筑构件厂按图制作――建筑现场按图施工,甚至于根据特殊性要求、或者属创新型结构,塑料模具厂即可制模满足其要求。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信息传递系统、物流运输系统也显得非常重要,确切地讲,建筑工业化制造体系必须利用信息传递系统、物流运输系统,才能实现跨地区制造的房屋建筑等同于在工厂内制造。
3.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的优点
以上所开发的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是针对传统房屋建筑市场的运营模式所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开创的新型市场运营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创新,而且是多领域、跨行业的系统性科技创新。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充分发挥复合型技术优势,提高产品的功能质量
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从选择超高分子材料开始,到现场装配施工结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科技创新过程。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有:塑料机械的设计、制造;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化学材料的配方研究和型材的设计、制造;建筑工业化机械的设计、制造;建筑工业化施工的操作工艺编制;建筑工业化体系的电脑设计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的编制。
由此可见,集众多的系统性技术领域,紧紧围绕房屋建筑的功能质量,采用统一设计指挥、逐个精工细作的运营模式开展工业制造,无疑是科技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所迸发出的科技优势,足以让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显得黯然失色。
这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房屋建筑最大的一次技术革新,把房屋建筑的功能质量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似乎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现有房屋建筑始终存在的防水、防火、防霉、防烂、保温、环保、耐候等技术疑难问题,将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延长到100年以上,尤其是大幅度地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居住舒适性,为人们创造了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品质最佳的房屋建筑。
3.2减少市场流通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是把房屋建筑当作一个产品,由一个企业进行独立制造,充分发挥科技效应和机械化优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与传统的市场运营模式相比较的差别为:
3.2.1建筑材料制造厂根据设计规格进行下料,直接交给建筑构件制造厂进行组装。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大幅度地减少了建筑材料在制作构件过程中的必然损耗,大幅度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3.2.2房屋建筑的制造过程中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既减少了建筑材料的运输费用,又减少了包装和装卸费用,大幅度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3.2.3房屋建筑的质量由制造企业终身负责,降低了产品质量管理成本。
3.3利用跨行业、多领域的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不仅是在工业制造技术方面属多领域、跨行业的系统性技术,而且在企业运营模式方面同样进行多领域、跨行业的系统性管理,这种极具竞争力的企业运营模式,是复合型制造技术与复合型管理方式高度融合的“产物”,所迸发出的能量足以让市场中的同行企业不知所措,无法弄清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不知道属于哪个技术领域?是塑料机械、模具的制造加工,还是化学建材的配方研究和建材制造,或者是建筑工业化机械和操作器具的制造加工、建筑构件的车间制作和现场装配操作工艺等,欲投资的市场竞争者不知从何入手。
二是不知道属于哪个行业的产品?是塑料机械产品,是塑料模具产品,是化学建材产品,还是建筑材料产品,何况还要直接制造房屋。
三是不知道该产品的流通渠道在那里?市场找不到该行业的机械设备,市场流通领域没有该产品的销售环节,社会上没有该行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甚至市场上没有这种房屋建筑的设计单位。
具备了如此先进的复合型技术和复合型管理的企业运营模式,根本不必考虑市场竞争者的投资或仿冒,更何况“高压聚脂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长达100年以上,真正的产品质量效应必须在二、三十年以后才能体现,届时,企业的品牌信誉正可谓“金不换”。
4.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
开辟了250多年历史的工业社会,为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近万年历史的总和,尤其是近50年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然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工业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工业企业运营模式的负面效应也日趋凸显,也迫切需要升级换代。
4.1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趋凸显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单项性专业技术的企业运营模式,其先进程度已不再明显,市场竞争能力也日趋减弱,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民主浪潮已席卷全球,愚昧、无谓的战争越来越少,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建设当作头等大事,工业制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也正因为是全球都在高度重视制造业,导致工厂越来越多,国际贸易竞争进入了白日化状态,若仍然采用通用技术从事工业制造的企业,产品经营周期将越来越短。
其次,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的负面效应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已不容忽视。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却大量套用社会资本,蓄意制造“大得不能倒”的捆绑社会现象,这样的企业客观上已经在危害社会,甚至还会为社会酿造出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科技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必须在制造技术方面有所提高,在运营模式上有所创新,社会也必然会对企业进行规范,形成遏制投机型企业的监督性体制。
4.2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
开辟跨行业、多领域的工业制造技术,是科技含量非常之高的复合型技术体系,其特征是:针对传统行业技术和产品所存在的缺陷;根据产品功能质量的具体要求,选择或开发出新型材料;发明出制造产品的机械设备和相关的制造技术;然后将产品直接销售给真正的用户。
开发如此新颖、复杂、庞大的系统性科技项目,必须具备精通多项专业技术的复合型科技人才(一般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多达十几项),才有可能获取成功,这是个令常人望而却步的技术要求,让单项性专业技术人员失去优势的从业标准。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开辟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是时代赋予工业制造企业的使命,是提高工业制造型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未来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
5.结语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在不断加速,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工业制造方式和企业运营模式必将以新的面貌推动社会发展。因而,未来的世界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将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工业制造技术发达的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危机而逐步完善了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以制造业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氛围,人们把产业精英和科技人员树为楷模,产业精英和科技人员以追求社会价值而求索奋进,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发达。
工业制造技术落后的国家,由于社会体制不适应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让远离产业知识的人士垄断社会管理,把擅长于出谋策划、炮制“馊点子”的人当作“栋梁之材”,投机取巧成了社会文化的主旋律,人们既强烈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又严重缺乏科技制造的技术能力,从而必然导致社会陷入既贫穷、又懒惰、还刁蛮的落后状态,并且与制造业为主导的社会文化日趋遥远。
由此可见,掌握和应用复合型专业技术是未来社会的产业精英和科技人员必备的基本功,运用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是未来工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建立健全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法律法规是未来文明社会的核心,形成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社会文化是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精髓。
- 上一篇:高科技纳米技术
- 下一篇: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