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程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业工程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行分析各国各级资源储量的可靠性,而我国也以地质统计学为基本理论,提出了根据优选煤田勘探基本网度,从而对储量进行分级的理论。通过运用曲面样条函数和蒙特卡洛模拟以及地质统计等方法的结合,分析出矿产质量以及储量的可靠性研究;同时,也对地质勘探中发生的风险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矿产经济的可靠性研究
当今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且通用的计算机程序对矿山项目的经济资源做评估。虽然我国在此方面的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从其发展的速度来看,还是比较可观的。例如,我国现行的“偏差和法”就有比西方现今通用的蒙特卡罗模拟法更快捷的优势;我国还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和偏差合法的结合,具体研究出了露天矿的投资可靠性以及收益率等相关评估。
三、对于其他方面的可靠性研究
如以满足最小工作平盘宽度为基础,可用概率分析的方式,计算出露天矿相邻台作业的可靠度,以此可使各工作台阶的矿产回采量分配更为合理。此外,包括对于矿山供电工作的可靠性,矿业防水排水工作的可靠性等可靠性研究,都是预先掌控矿业工程系统可靠性的实际具体举措。总之,国内的矿业工程可靠性研究工作比国外的起步晚,但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甚至在某些研究的方面已经超过国外。从现今的成果来看,如露天矿业连续的工艺系统、矿井连续运输工作以及综合采矿工艺作业系统等的可靠性都有不错的发展现状,也可预见出在未来会有更好发展的势头。
四、矿业工程可靠性的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现今多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矿业工程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矿业开发的实际需要,未来矿业工程可靠性发展趋势将分为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为对地质资源可靠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矿业工程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矿产资源,所以必须深化对主体的深化分析。将间断的系统可靠性研究连续起来,并放入综合工艺可靠性中,以免因链接断链的原因,进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发生变化。加大开展矿山工程可靠性研究的力度,即为在一定地质资源下和具备开采工艺设备以及程序的前提时,对开采工程能够达到的规模概率进行分析计算。在对工艺可靠性和技术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重视,人为因素也是可靠性研究的一个环节,目前的可靠性分析研究对于这一点还需在未来有更好的加强。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研究 问题 对策 效果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建设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紧锣密鼓的发展中,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曾一度使该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遭遇了加快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管技人员严重不足
在岗管技人员不足650人,根据生产和发展现实的需要,各专业成熟管技人员严重不足,总缺口大致在25%左右,其中以缺少矿建掘进队技术员、机电技术员、通风测量技术管理人员,土建施工技术员、土建预算员,大型机电安装技术人才、弱电及电子技术三大主业管理、生产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甚。
(二)各类人才流失严重
各类人才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到新区建功立业的号召,每年都有20多名中坚管技和技能人才被调往新区;建筑企业提拔与选拔干部以工作经验和业绩为主,未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又流失部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几年的锻炼,学有所成后挡不住火爆的房地产市场诱惑而下海另创新业。现有人力资源队伍思想也不稳定,受工资待遇及沿海周边地区淘金潮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人心思走问题依然严重。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公司的不断壮大,矿建、土建、安装、钻探、煤巷综掘分专业公司的成立,原来的企业理念及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种种缺陷,逐渐暴露出来:旧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特别是对人才定义的狭隘性阻碍了人的发展,长久以来单一的重视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忽视了其他人才的开挖;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措施;不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未形成一种科学规范的人才计划、引进、培养、选拔、输入及储备机制。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在当前煤炭行业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中,要实现企业发展,必须更新人才观念,树立“人人成才”和“适者为才”的大人才观,为企业发展壮大汇聚更多更好的人才资源。针对目前公司出现的问题,建议实施以下对策。
(一)实施两项改革
1、革新用人观念。就是彻底摒弃唯学历,唯身份,唯资历,唯关系的陈旧思想,建立并落实全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树立“适合岗位者就是人才”、“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等大人才观念。
2、革新成才机制。就是打破干部终身制,规范落实管技干部聘任制度,优化真正让“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管理新环境。在选人上,以资历为次能力为主,以身份为次业绩为主,以小节为次大节为主,以文凭为次水平为主的任人唯贤原则。
(二)打造“五大工程”
1、教育提高工程。公司选拔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且优秀的职工外派到高等学府脱产深造,充分激发起广大职工学习热情。而另一次调查表明,学历教育只能帮助人具备10%的工作能力,而90%靠在职业培训和实践中获得,即所谓培训增值。通过培训,使各类人才更适合岗位,更具有才干。工程建设总公司通过举办各类管技干部培训班,使全员参加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人均接受培训不低于70学时,效果非常显著。。
2、赛“马”选才工程。在大人才观念的支配下,对全体员工进行“盘点”,按照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挖掘蕴藏在普通员工中的精英。
(1)从各类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中选拔。每一次群众性的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都涌现出一批岗位能手和技术标兵。他们热爱岗位,肯与钻研,业务精通,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岗位带头和标兵示范作用。把这样的人提拔到管技岗位上来,有利于在职工中形成爱岗敬业钻研业务技术的良好风气,带动员工整体业务进步和素质提高。
(2)从推荐竞赛中选拔。即动员公司员工或基层组织向公司公开推荐人才,对入围人员经组织培养、培训和考核后提拔任用。工程建设公司董事长张正新同志曾经在全公司中层干部会上公开表示:“什么是人才,能干好工作的都是人才”。公司应本着人人可以推荐、人人可以入围的用人方针,即可大大的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又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
(3)应从参加集团公司各类考试过关者和出席集团公司及工程建设公司及各类先进个人中选拔管理干部。这类人员一经选拔到管理岗位,他们虽然文凭不高,但热爱学习、业务精通、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良好,在新的岗位上肯定能不负众望,业绩突出。将成为推动工程建设公司加快发展的适合人才。
3、“造”才工程。应通过多种途径启动“造”才工程,为实现长足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1)选拔优秀职工参加转专业培训和工人技能升级考试。通过培训及再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日常的工作经验,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
(2)鼓励自学成才。鼓励员工特别是掘进、机电、通风、地测、工民建和安装工程等员工参加全国统一对口专业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按政策在学费和车路费上予以补贴,既提高了自身素质,促进了岗位创效,又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的创建。
(3)开展全员职工培训活动。培训作为人力资本增值最快和最大的方法之一,已被许多成功的大型企业所认同。公司应不拘形式积极开办各类培训班,使职工每年至少接受70个学时以上专业技术培训,在持续不断的培训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打基础。
(4)送训专业院校,培养后备人才。公司公开考试选拔各专业技术骨干脱产输送到相应大学接受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理论与实践双优的管理人才。
4、引才工程。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矿建、机电安装、工民建等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影响了工程建设公司正常生产和壮大。公司应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引进急需人才,并为他们创造舒畅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安心工作。从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品学兼优的可造之材,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以后,他(她)们一定会在各自的岗位上成长成才,成为促进工程建设公司持续发展的后起之秀。
5、留才工程。引进和培养人才重要,但留住人才更重要。公司要存深怀爱才之心、多谋富才之举、大办利才之事,启动关爱留才工程,从不断满足各类人才的需要,逐步留住人才。
(1)文化留人。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具有工程建设总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愿景留人,以制度留人。在集团公司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待遇、考核、使用、管理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形成制度,让各类人才对工程建设总公司了解有吸引、加入有实惠、工作有干劲、发展有目标、奉献有回报。
(2)待遇留人。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力所能及地提高各类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和物质激励作用。
(3)感情留人。从细微处入手关心各类人才的日常生活,制度性的到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各类人才,多为之解决一个困难,多一句节假日的问候,多一场畅所欲言的交谈……,让周到细致的暖人心工作使各类人才倍感亲切,与企业与同事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使他们每天在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全神贯注地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
篇3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2012 year cla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alent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ocial demand +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alent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 rotational stint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in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dynamic optimiz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re solved,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s worked out. After 4 year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73-03
0 引言
人才培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两个问题。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定位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矿井生产实践的人才类型,是指能够熟练掌握矿井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矿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其内涵是随着矿井生产实际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问题。目前煤炭行业对所需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培养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则需要考虑如何使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意识培养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与贯通。
最后,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培养出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标准。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精准定位、动态调整”为目标;遵循“服务面向”、“自身特色”、“办学层次”、“社会需求”的四原则理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国内煤炭院校、省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构建“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要求。解决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滞后于煤炭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足的难题。
二是,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既能彰显社会需求又契合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同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区别的,“平台+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特点,“平台”的搭建是统一的,但“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形成适合个性化发展的“订单式课程体系”。
三是, 依托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以及“校-企”协同创新工程,创建“产、学、研”基地,进一步优化和充实“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循环交互式培养,实现校内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 “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不仅破解了实验条件建设仅靠高校,学生实践按纲执行,学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难题,同时破解了实习入井难的问题。目前与之配套的矿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拟矿井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丰富“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四是,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矿业类人才需求和我校矿业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提出基于“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其中,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设计团队,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并适时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协作意识的平台。通过专业之间的协同,增强学生的多专业交叉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被动学习和设计目的不明确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五是,通过“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运行模式,建立校-企联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意识形态的培养。通校企联盟,建立“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学校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学培训、学历提高提供跟踪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处于一种“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见图1。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经过四年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探索,该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确保招生和就业稳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适时调整了招生计划,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煤炭行业低迷时期时期,我校采矿工程的就业率始终位于学校就业率前列。
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提高,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显著。建立了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校-校协同创新工程,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认知感、意识形态显著提高。
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校学生多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作品大赛61余项,获批大学生科研立项30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篇,获得专利5项。
四是,毕业设计改革成果显著,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并增加三维虚拟矿山动画设计及实体模型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
4 结论
通过该培养模式,同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有效实施途径。全新培养模式依托所创建的“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同时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基于校企联盟实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团队意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意识形态。通过四年一体化培养研究,该培养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准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开展新一轮培养升级。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耿广中,方君,李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煤炭,2005(3).
[5]拾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煤炭科技,2010(3)[6]李建兵.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篇4
一、水利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成本控制未能贯彻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的物资采购、机器设备的维护、施工组织等各个方面,能否在这些具体的职能部门之中推行成本控制、能否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关系到成本控制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当前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显然没有达到这种要求,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由财务部门根据公司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单位职能部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使相关控制制度无法贯彻实施,从而各种规章制度成为一种形式,成本控制工作也无法发挥实际成效。
(二)项目成本意识薄弱,成本控制监督不到位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可以促使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项目经理与相关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在项目经理部,往往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但是缺乏全员的成本管理思想。如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等。项目经理成本意识比较淡薄,不少施工项目开工前没有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即使编制了,也常常没有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降低成本措施。项目经理关心利润,但是对成本开支的情况较少过问。有的企业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基础工作不落实,如领料无限量,用工无定量,费用开支无标准等,导致成本管理失控,以致出现亏损时找不出问题的关键,致使企业效益下滑。
(三)项目部对各项合同的签订管理不力
项目部人员缺少合同管理能力,在材料购买合同、分包合同等签订中,因为合同知识不足,不认真等原因,签订条款不合理,项目部处在不利地位。不合理条款包括:权利、义务不清、结算标准不明、履行时限模糊等。有时还存在项目部人员因经验不足或贪图小利被其他租赁企业和供货单位利用合同欺骗的现象,造成经济损失。
二、加强水利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成本控制意识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要使降低成本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目前国有企业的项目经营模式,一般都是由项目经理承包或实行经济责任考核。但不论哪种形式,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利益与风险不对等,权利与义务不相称。有的项目经理权力很大,风险却很小。企业的盈亏很大程度依赖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损。正是由于这种弊端的存在,可能导致项目的经营者对各项成本不重视,管理不精细。而项目的职工由于成本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并无太大关系,也会表现出对成本漠不关心,于是成本控制就成为一句空话,项目的利润目标会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因此,要从体制上做文章,如实行项目股份制或风险经营。其实质是维护企业利益和增加个人的风险度,即包盈包亏。这里包含二层意思,一是确保上交,可实行个人资产抵押;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凡属于管理不善导致亏损的应及时调离岗位并追究责任。这样,项目成本才能真正与经营者利益密切相关,才能促使其真正地重视成本的管理。同时利用激励机制使各项成本与职工的利益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抓好成本预测,认真履行经济合同
项目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的预测。工程签约后,公司和项目部同时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工程施工任务单和所需机械台班,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进行比较,结合现行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在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后,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公司总部责、权、利明确,双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三)加强施工成本核算监督力度
作为工程项目经理部人员应自觉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不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干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公司应制订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作为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建立和完善项目部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产盘查制度和内部工程分包考核制度,强化项目经理部的自我约束机制,严格控制工程成本,杜绝项目利润流失,从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四)进行成本的动态管理
对于施工项目成本来说,应当特别强调项目成本的事中和事前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方案,为今后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由于成本盈亏基本已成定局,即使发生了误差,也已经来不及纠正,因此,应当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主要施工阶段上,对成本实行动态管理,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五)及时进行完工清算,抓好索赔工作项目经理部对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无论是内部还是外包队伍的工程,都要完工一项清算一项。预算人员应办好有关资料的交接,以防丢项漏项。当整个项目完工后,按合同要求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做好竣工决算,核实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分析目标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及时办理财务账目的结算和移交工作。索赔是相对降低成本的措施,从施工一开始,就要认真研究设计文件、图纸、合同条款和现场条件等,找准索赔的切入点,适时编制索赔资料,据理力争,把索赔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篇5
关键词:城市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队伍快速膨胀,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就业,根据《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961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3375万人;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
然而,大部分农民工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城市就业体制的制约,只能跻身于那些工资低廉、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的城市自发劳务市场。这类劳务市场是雇佣双方自由形成的零工市场,没有组织、自发形成的,我们称之为“自发劳务市场”,或“马路市场”、“露天市场”等,其实是一种低端的劳务市场,但对缓解农民工进城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方便城市居民生活、活跃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样本选择与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样本为安徽省合肥市东二环与临泉东路交叉口、铜陵南路与淝河路交叉口、南二环与金寨路交叉口、南二环与桐城南路交叉口4个自发劳务市场的农民工群体,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19份,有效率91.25%。
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结构特征
(1)性别特征
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为74.89%,女性为25.11%,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农民工具有体力上的优势,而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大多是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型工作。
(2)年龄特征
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20岁以下者占3.2%;20-40岁之间者占42.47%;40-60岁之间者占49.77%;60岁以上者占4.57%。从中可以看出,20-60岁农民工合计占92.24%。这种年龄结构说明,青壮年是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
(3)文化程度
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受教育程度大都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其中还有一部分人不识字,大约占总样本的三分之一。调查还发现,农民工中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较少,47.03%的人没有专长, 因此在正规的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2 农民工就业与工作状况
(1)就业渠道单一
此次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由其亲属、同乡或朋友等熟人介绍,其次就是自己寻找,这2种方式占92.8%,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外出务工从劳动力市场等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很少,政府组织提供的就业信息也非常有限。
(2)就业工种技术含量低
调查结果显示,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群体工作类型大都为干杂活。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而且都是以短期工为主。
(3)无劳动合同保障
调查显示,92.24%的农民工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最多也只是口头上的约定。一旦出现劳动纠纷,他们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给自发劳务市场和农民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留下了隐患,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工资收入低,生活支出高
此次调查的农民工月收入普遍较低,最低为800元/月,最高为4000元/月,大部分农民工月工资在1000-3000元之间;其中,女性农民工月工资普遍比男性低。
与其收入相比,农民工每月的生活支出并不低,随着物价、房价的上涨,70%的农民工每月花费1500元以上,有的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满足这对他们的就业与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和雇主双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自发劳务市场上的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强,而其中大部分人又没有专业的技术基础,一旦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就很难找到人了,雇主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而92%以上的农民工和雇主不签订劳动合同,一般只是口头协议,定下每天的工钱和要做的事情,至于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或劳务纠纷,没有任何法律保障,这对于农民工来说,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基本保证。
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劳动环境差。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在女性农民工中欠薪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很差,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三是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非常普遍,把农民工作为廉价的临时工使用,且存在实际工作强度与口头协议不一致的情况,农民工到了现场后只好“硬着头皮”干下来。
农民工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调查发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伤保险保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医疗、养老保险空缺等等。另外,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生活质量低下,基本处于城市的“边缘化”地带。
自发劳务市场影响城市形象。
自发劳务市场多处城市繁华路段,众多农民工拥挤在路边甚至占用路面,给交通安全埋下隐患,很多农民工找活心切,一旦发现有用工者出现就“一窝蜂”式地围上去,全然不顾周边行驶的机动车,阻碍了交通秩序。另外,多数农民工聚集在绿化带周边等待,有的甚至直接坐在绿化带上面,一有工作机会直接从上面踩过去,严重破坏了城市绿化;许多农民工还乱扔垃圾,不仅增加了马路清洁人员的工作量,还损坏了城市形象。
5 对策建议
城市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迫切需要政府寻找合适的地点、制定可行的政策把他们安置下来,这对规范自发劳务市场、缓解农民工就业与工作压力、提升城市形象意义重大。这种硬性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整合现有的正规市场,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真正符合农民工求职习惯的劳务市场,使农民工“敢进、愿意进”。
(1)建设过渡性“零工市场”。
调查显示,目前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普遍较差,95%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建一个官方的零工市场。在调查的过程中,有农民工建议学习山东临沂政府,建设一个过渡性的“零工市场”。在这里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便利实惠的食宿条件和就业机会,使他们成为有尊严的劳动者,体现政府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应在关注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抓好农民工就业前培训、素质培训和如何融入城市等引导性培训工作;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培训,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培训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篇6
关键词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 就业质量 实习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2009年我国开始进行工程硕士培养。根教育部指示,民族高校也先后增设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点。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调查样本,该院自2011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在于培养服务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备高水平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端管理型人才。本文从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入手,分析就业现状,探讨就业中反映出的培养问题,并寻找解决途径,以期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调查对象至今共有工程硕士毕业生74人,其中男生51人,女生23人,男女比例2.2:1,处于工科院系较正常水平。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当年就业率分别为100%、100%、95.7%、91.3%。单从就业率一项数据上看,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比较成功的,然而,对四年就业数据进行分析,较为深层次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1.1 就业质量长期处于中等水平
2013年至2016年该院工硕士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中小企业占据比例较大,62.1%的研究生毕业后去往中小企业,去往行业知名企业人数所占比例不大。自2014年以后,去往国企或事业单位人数有逐步上升趋势,对此特别对2015年、2016年去往国企及事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这两年去往国企或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中去往中国电信的毕业生占较大比例,这与两年该企业调整企业内部人员结构,扩大招聘需求有直接关系,且该院去往中国电信毕业生往往去往的地区多为竞争较为薄弱的三、四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远城区。
由于民族高校整体水平不靠前、社会认可度不高,民族高校在我国高校排名中往往处于中等水平,部分民族高校排名甚至靠后,社会上尚存民族高校学生就是“能歌善舞之流”的说法,甚至于有的地方不知民族高校有工程硕士专业,怀疑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以至于对民族高校培养的工程硕士毕业生素质也抱有怀疑态度。这是导致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外因。
对于企业来讲,知名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意味着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能动性、较大的可塑性,因此一般企业更愿意招收知名高校的毕业生。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往往来自知名高校的本科生,或者优质的本科生,对于广大考研大军来说,民族高校往往不是他们的首选目标,甚至于民族高校自身的本科生也多将母校作为调剂对象。
1.2 专业综合素质不高
对于2013年至2015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践能力需加强”、“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等字句频繁出现在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发现,希望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具体项目实际操作培养是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对学院改进工程硕士培养提到最多的建议。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不高主要由于没有进行足够的工程实践,这与民族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滞后有直接联系。我国大多数民族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有的民族高校尚没有设立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即使有设置的,其基地管理运行都存在较多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强化进而融会贯通。较多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没有具体项目的实际执行经验,多采取在理想环境下简单的算法模拟完成导师给予课题,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这部分学生在企业招聘笔试环节通常能够顺利过关,但是在企业面试环节,其弱点也就暴露无遗。
本文研究对象学院工程硕士毕业生中也不乏优质就业人员,2013年至2016年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进入行业知名企业直属公司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这部分毕业生进行走访发现,这部分学生其共同点是在研究生期间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借助导师引荐到相关企业进行真实实习实践,实地参与企业的某一项目完成。此外,这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也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由于这部分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这些企业对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也有所改观。由此可以看到专业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在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不显著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围绕这一目的来看,目前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还不够明显。从研究对象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来看,由于该校地处湖北,毕业生就业分布比较多的几个地区仍然是湖北、深圳、上海、北京。从地区上看民族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与一般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没有显著区别,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或者就业地区与少数民族相关,但从毕业生求职意向以及最终入职情况来看,民族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仍然更倾向于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或者大企业。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去往服务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相关单位占总体就业比例24.3%,而其中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相关单位不到一半,这也就是说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中最终大多数人没有为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服务。当然,本文的这种服务并不包含到广义的服务,比如业余民族文化的宣传,单指从事与少数民族服务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性的工作。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的不显著还表现在工程硕士毕业生本身对民族概念的缺乏,由于当初进入民族高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实属没有选择的选择,所以这部分研究生自入校到最后毕业都缺乏学校归属感,对于民族高校的意义也仅仅限于“少数民族比较多”这种简单的理解。
2 解决对策与建议
2.1 提高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塑造民族高校研究生形象
民族高校应该加大研究生招生中对优质生源的奖励力度,大力吸引优质生源的同时打好招生“广告”,提高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知晓度。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展现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优势面,加强与知名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盟友高校的联盟优势,提升形象。同时严把入口,对于研究生招生更加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面试时严格做到宁缺毋滥,将真正愿意学的生源迎进来,将混文凭的生源拒之门外。
2.2 紧抓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
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制胜点。建议民族高校根据各自专业实际需求,与相关企业,特e是有少数民族背景的企业加强合作,切实建立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将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列入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
实践基地应该是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①民族高校可以到其他高校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走访,学习其基地建设经验,再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调整。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应该是以项目为主导,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导师与对应基地导师之间有项目作为桥梁,并加强交流沟通,对研究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实时掌控,如周报、中期考核等,以保证工程硕士实习实践的切实有效。
2.3 进行特色培养,彰显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特色
从培养环节入手,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课程方面增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课程,让工程硕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民族高校社会责任及存在意义,激发研究生民族责任意识;生活中向研究生展现民族风土人情,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热爱少数民族,提升研究生民族归属感。
项目合作上,政府及高校应进行牵头,鼓励研究生导师增强与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进行交流合作,将解决民族地区实际问题作为项目进行合作,并带领研究生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发展成为长期交流合作平台。
在就业指导方面,设立民族企业或民族地区专场招聘会,集中提供服务少数民族或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信息,欢迎并支持相关企业来校进行宣讲。特别是那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工程硕士,鼓励他们回到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
3 总结与展望
在当前我国全面发展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环境下,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面对着极大的机遇。就业是评价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民族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决定性标签。民族高校应严守生源入口、升级培养模式、打造特色人才,使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提升,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篇7
[关键词]矿业系统工程;发展趋势;前景展望
[DOI]10.13939/ki.zgsc.2016.23.061
矿业系统工程是系统学科同矿业工程学科所结合而形成的学科,随着经济发展推动下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有效的管理与发展,使得在矿业系统研究方面的成果得到有效应用,进而作为整体性的分支而发展完善。在基本的发展应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和应用,并遵循实际的发展应用中在未来建设中的整体发展趋向,实现系统化的有效提升,并在时代的发展下完善自身系统的科学合理性。
1矿业系统工程概述
矿业系统工程是具有综合性的一门新兴学科,具体而言,系统工程是一门在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管理的技术。单纯地就矿业业务系统来看,矿业系统是其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而开展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研究、制造和使用以及试验,并通过具体的应用将整体性的系统进行涉及和分析以及控制。
矿业系统工程中具有和矿业发展相关的多个系统,可以概括到矿山管理和采矿工程以及矿业经济系统等多方面展开有效性的管理和研究,并实现该系统工程和矿业工程的有效结合,以为采矿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研究依据。就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发展来看,处于发展前期的计算机技术呈现快速发展的整体趋向,并实现了在基本原理中的应用中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实现整体技术的综合性发展和应用,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途径和成果研究。而今,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矿业系统工程已经成为全新发展中的全新的学科分支和技能研究,使得其本身逐渐发展成熟和完善。
2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
矿业系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遵循采矿工程的内在性规律,运用专业化的技术将采矿系统中的问题不断地管理和优化。另外,在具体的发展中,需要和现代化的计算机发展技术和数学理论相结合,实现几何和理论方面的优化。
2.1实现跨学科的管理配合,开展多样化的研究
矿业系统的决策不仅需要依靠单一性的学科和方法,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以保障研究的多样性。比如露天矿的电铲――卡车调度,就其本身硬件设施而言,涉及无线通信和GPS以及计算机技术,而软件方案则有线性规划、数据处理和平差测量以及动态规划等。这就需要运用综合型的研究方法来实现综合性工程课题的解决,明显体现了系统工程现代化的特点。
2.2保障多项目的合作,进行大系统的开发
矿业工程在具体的系统结构方面具有多环节和多层次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具体优化时从整体性上全面出发。并在传统的单项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体视野的扩大化,使研究工作能够有范围更加广泛的对象。这个环节最为重要的是矿山决策系统的开发,展现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层次。
2.3实现系统技术的优化,并趋于使用
在早期的矿业系统工程建设中,人们逐渐学会了通过运筹学来实现采矿环节的最优化解决,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却还是会出现偏离。在行业的建设中,通过CAD技术的科学有效应用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合理支撑,使得传统化的工艺实现了完善发展和整体优化,但在逐渐的发展中却出现了整体目标偏移的现象,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在人机相互结合的方式下实现管理决策的整体优化,并使得作业自动化程度有效提升,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整体作业的可操作性。[1]
2.4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应用新兴的技术
矿业系统工程因为自身学科的综合性,在不断的发展中从其他的学科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并且在前期的发展中,模糊数学和人工智能在采矿系统中的应用广泛。而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中,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了在矿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在全新的技术和学科指引下,有效地推动了采矿工程的全方位发展。
3矿业系统工程的前景展望
3.1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就矿业系统的整体发展而言,计算机技术在其行业内的应用已经快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这样的整体形势而言,可以清楚矿业系统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向必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且,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实现矿业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其整体性的广度和宽度得到持续的增强,完善整体性的系统发展。
3.2研究内容逐步深化
在矿业系统的发展中,研究对象不断地拓展和增加。就当前状态而言,其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深入到诸多的行业,并且在呈现外延,使得在技术研究方面的内容不断增加和深化。另外,矿业性的研究课题不再局限于传统性的单一且局部的领域,实现了层次的多样性和目标系统的综合性,并使得整体性的分析决策能够有效的确立和实施。[2]
3.3实现采矿工程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矿业系统工程的研究成果在朝着现代商业性地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运行,以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实现矿业领域各项产品的应用和推广,而且在当前社会发展推动下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支撑下,使得越来越多先进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在各方面的应用更加侧重于对用户的方便和快捷,这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矿业系统化的发展已经趋向于对用户的整体性和现代化服务。就矿业系统工程的整体发展而言,因为在我国长久发展的传统化限制,使得在具体运行中还是存在着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所不相适应的环节,这就需要对具体的运行环境有明确的认知,然后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分析和策略解决,并在全新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寻找实践研究活动的突破点,强化实践活动同相关理论的有效结合。
3.4计算机技术的可视化功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就矿业系统的未来发展而言,计算机的可视化功能将得到广泛性的应用,这需要实现矿业工程整体设计成果的直观性展示。未来通过矿业工程设计的交互式应用,在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和管理下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3]
3.5实现优化方法的合理建设
在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应用中,将非严格的优化方法实现有效的应用,如系统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以及具有最优化的数学性质的非严格优化法,并在实现二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将决策论和图论以及数学规划等严格优化方法,得到有效的结合,实现最优化的扬长避短,并成为未来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
3.6实现学科化的有效结合
在未来采矿事业的发展应用中,会出现边缘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为应用提供更加综合性的技能管理,实现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4结论
综上所述,矿业系统作为新兴型的发展学科,强化了在各个环节的综合型发展与研究,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证实,明确了其在实际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合理效用。并且在对实际发展趋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未来整体发展的展望,实现了行业综合性中工程同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结合,并且为整体矿业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幼蒂.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金属矿山,2003(1):1-3,10.
篇8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源枯竭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染物排放等问题也日趋严重,对人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核心问题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理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模式,重点在于资源开采的高效低耗,资源利用的节约与废弃物的少排放或零排放。要实现这些目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利用成为必要条件,而利用先进技术的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又决定了先进技术利用的程度。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矿业领域,充足的人才支撑是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然而,矿业开发往往发生在偏远山区,交通、信息、经济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条件艰苦,生活平困制约着这些地区的社会发展,矿业属于艰苦行业。由于行业艰苦,人才的来源受到限制,有的网站甚至把矿业工程的部分专业列入十个最差的专业之一。所以,矿业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生源不足的问题非常严重。刚过去的20世纪末期,矿业不景气,学生在报考学校时的专业选择过程中,矿业工程一直是被歧视的专业,很少有学生主动报考该领域的专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为了完成这些专业的招生计划,不得不进行大面积的调剂,有时出现一个班的学生中,没有一个是报考了本专业自愿的。很多学校针对这一现象,要么限制这些专业的招生人数,部分学校已经萎缩到每年30人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停办这些专业。这是造成近年来矿业人才极为短缺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由于资源涨价,矿业企业经济效益改善,技术人员和工人工资水平提高,矿业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有所改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已经有少数的学生开始主动报考矿业领域的专业了,这是矿业发展的希望。但是,矿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学生报考这些专业的人员增加速度,矿业人才短缺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由于矿业的发展迅猛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学历教育的生源严重不足仍然是矿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也成为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矿业企业在学校难以要到人才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采取从各个层次的企业人员中抽调部分人员到高校进行培训,接受专门的知识教育,通过非学历教育部分缓解了矿业行业的人才供需矛盾。因此,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多生源渠道培养矿业人才,成为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矿业工程领域不同生产环节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支撑
矿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技术人才,各种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知识优势和能力,才能确保矿业科学、有序、良性的运行,也才谈得上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针对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合理有效使用人才,对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保持稳定的技术经济指标,维持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试验、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生产调试、工业生产、产品销售、经营管理等环节构成了矿业行业的整个过程,不同的环节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合理安排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效率。科学试验阶段,要求科技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具有解决疑难问题的水平,特别是对于那些难采难选的矿石,需要进行长期的攻关研究,才能获得理想的技术经济指标,对于这个环节,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相当水平的专业化人员才能满足其技术要求。工程设计是按照试验提供的技术参数,通过设计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该环节涉及工艺、技术、设备、土建、环保、安全、水电等领域,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是难以同时具备这么广泛的知识的,所以工程设计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团队成员包括上述各方面的人才。但是设计一般以试验和规范为依据,具有创新,但创新的程度和难度与试验研究相比,相对弱一些,所以该环节一般本科生层次或接受过同等教育的人才就能胜任工作。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与安全相结合,才能规范、安全、快捷的完成建设任务,该环节对技术的要求与试验研究和工程设计相比,系统系相对较强,技术难度相对不高,所以本科生及得到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一般能满足要求。生产调试阶段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进行调试的人员既懂技术,又要懂得管理,一般需要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协调的能力,所以一般需要经过实践锻炼的本科生及相当水平以上的人才才能满足要求。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环节,该环节需要能维持正常生产、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出现的常规技术问题、设备问题,能够进行生产调度、人员调配、设备管理、技术指标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人员,显然,这是一种综合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的人才,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多年实践锻炼的本科生及同等水平以上的人员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车间操作环节,该环节需要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该环节涉及面小一些,工作单一,但要求具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体验,具有高的操作和控制能力,专科、中专、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及得到过专门培训的人员,经过实践锻炼后能够满足要求。
由于矿业工程学历教育生源不足,招生规模难以满足迅猛发展的矿业企业对学历教育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所以,采用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实现矿业企业各层次人才的补充成为缓解矿业工程领域人才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多生源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
1.学历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
篇9
关键词:矿业;绿色转型;动力;影响;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矿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目前在矿业仍旧存在一些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对矿业的生产造成制约,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对矿业绿色转型的概念的分析
绿色转型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的,它是一种经济型的转变。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些学者对绿色转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绿色转型是指行业提供的某项服务所发挥出的价值能够被持续利用,并将绿色经济作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采用这种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二、对矿业转型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目前我国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些矿业正面临产能过剩,产量增速快,创新技术有待提高,出口量大,资源浪费严重等巨大压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作为矿业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重点是研究出绿色矿业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于从实际出发,更好的解决问题,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绿色转型的动力
1.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与矿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成为矿业成功转型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人们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围绕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等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政策,但是因为污染控制和技术创新是难度较大的工作,这两个方面成为市场失灵的重要方面,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是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然而绿色创新则具有正向外部特征,所以,一旦缺乏了无法控制市场失灵的相关政策,那么,矿业污染就会很多,相应的绿色创新就会很少。环境政策主要是通过采用控制的手段成为矿业的生产边界,为其提供合理的r格信息,因此应当将外部性及时纳入矿业生产的相关体系之中。所以,可以说,环境政策对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有人员发现,税收对矿业实现绿色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环境管制等市场工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以让矿业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实现成功转型。税收与绿色发展紧密相关,同时税收通过改革体制,建立完善的GDP核算体系,从而对生态补贴政策作出完善,不断加大其采购力度,促进矿业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
2.绿色技术。矿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比较大,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格战争,要采用关键的绿色技术,尽量缩小技术差距,通过提升综合实力,超越竞争对手,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奖品牌产品做好,做强。打造产品的自主品牌是矿业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步。对矿业来说,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推广技术和探讨技术等,在推广技术,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凝练出引领性的系统工程,例如环保工程,产业生态链工程,智能化改造工程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不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快速实现矿业的绿色转型。要实现绿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意味着创新驱动普遍存在。在近年来,矿业已经大规模使用节能技术,煤气发电技术,干熄焦技术等,以节能减排为目的,通过对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矿业的更好发展。
(二)关于绿色转型阻力影响的分析
1.地方性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一致。一些地方性的政府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同时一些矿业也存在政策无法实施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矿业内部结构僵化,从而造成绿色转型施工不灵活,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最终导致绿色转型没有实质性的成效。
2.资源缺乏。在矿业内部因素中,资金和人才成为矿业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因为要实现转型是需要一定资金的,资金问题成为中小矿业成功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他们来说,转型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需要对矿业的设备进行更新,置换,不断的研发新技术,引进专业型的人才。再加上相关人员对绿色转型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如果因为资金缺乏而被迫中止,这样的话会给矿业带来不可预想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制约到矿业的持续发展。
3.矿业人员的绿色意识较为淡薄。传统的矿业最在意的是企业的利润,由于过于重视利润,从而忽略了企业实现转型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缺乏绿色意识,有害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矿业发展的病态,这显然已经违背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部分的企业存在侥幸的心理,出现跟风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矿业中高污染,浪费资源的现象愈发严重。加上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同时对绿色转型的宣传较少,就造成矿业绿色意识淡薄,从而阻碍了矿业的成功转型。
三、对绿色转型路径的相关分析
(一)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河北省承德市一些矿业存在内部资源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当对目前的这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制度来推动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例如不断完善绿色转型产权保护制度,对矿业的外部收益做出补偿。对地方政府的职权进行规范,将绿色转型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对矿业资金的投资力度,全力支持绿色转型。
(二)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由于传统矿业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尤其是缺乏对生产环节污染排放量的准确测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矿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所以,矿业的相关人员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确保数据测量的精确度。
四、结语
环境政策,绿色技术和企业的内部资源成为河北省承德市矿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管理人员应当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创新,促进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廖中举,李矗黄超.钢铁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J].钢铁,2016,51(4):83-88.
[2]解u妍,周进生,宋伟,等.承德资源经济发展转型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14(8):71-74.
篇10
【关键词】采矿工程;力学问题;关系;研究
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采矿业的突飞猛进,我国在采矿业取得了很多骄傲的成绩,已经成为了采矿业的佼佼者。这些成就和人们对采矿业的重视、人们在采矿业的付出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们深刻认识到经济和采矿产业的关联,不断加强对采矿工程的重视程度,因为采矿工程与力学问题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对采矿工程和力学问题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采矿工程的力学背景
总体来说,采矿工程的力学背景就是建立起一个相对较新的平衡空间,打破原有的旧式平衡。采矿工程的力学问题本身具有独特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力学背景是通过材料的使用设计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但是,采矿工程必须打破亿万年来稳定的地层,构件一个新的平衡空间,进行新资源的开采。开采就需要将岩体变化成岩块,再将岩块变化成粉末。在构建出的新的平衡空间中,要尽量避免岩石的破碎,利用充填、支柱、衬砌等等方法来对其进行维护,保证采矿期间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空间。
2 采矿工程和力学问题之间的关系
2.1 采矿工程中的力学问题
在采矿工程中,常常具有很多力学问题,这些力学问题大多比较重要,且具有现实性意义。对力学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1)钻井问题。其中包括:钻井的选型,钻井前期的检查、保养和维修,一般钻井的油井钻凿轨迹制导;
(2)特殊事故问题。例如:瓦斯渗漏、采油意外、地热异常等等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另外,在测量地应力时,必须要做地层致裂与渗流工作;
(3)对矿场的环境进行掌握和监控,其中包括对采场的低压进行控制,当出现异常时应该及时预警,另外,还要对矿石受外力而强制崩塌、滚动和矿石自然脱落的规律进行考察,防止发生意外。
(4)严格检测采矿区的路段,阶段性地监测露天陡坡,保证陡坡的稳定与平衡。
(5)对于采矿中出现的爆炸问题,应该加强岩爆机制的预防,采用一些硬岩的非爆破方法进行破碎,对岩石的爆破力学问题和矿岩的粉碎力学进行相关的研究。
2.2 解决采矿工程中力学问题的措施
对于采矿工程中出现的相对比较棘手的力学问题,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在不断地努力研究,就目前而言,比较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如下:在采矿工程开展开采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采矿工程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计算出精准地相关数据,依据准备工作来进行图纸的绘制,进行开采工作时,应该严格按照精准地图纸,保证前期工作的充分完成。在采矿工程进行的初期,要重视勘察工作,对勘察工作中获取的力学数据和地质细节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在开采过程中,应该积极反馈信息,及时提交变化的数据,从而迅速地作出调整或者对开采参数进行修改。一般而言,开采工程稳定与破碎的时间和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对采矿工程的效果产生影响。力学理论知识在进行开采工程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收集和获取采矿工程的信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开采工作的具体步骤。
采矿工程是一个远离平衡的不可逆过程,很多影响因素和未知条件对其产生干扰作用。在进行工程施工时,由于岩体的线性结构,很容易出现浑沌现象。所以采矿只需保持80%以上的可靠性,没必要追求最精确的结果。采矿工程昂贵的代价,较长的计算时间都会对采矿工程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可靠性的力学分析是采矿工程之后重点研究的项目。
2.3 崩落采矿和岩石力学问题的关系
岩石力学对于地壳岩石在多种环境下的运动、变形和破坏规律进行研究,这也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下面的六个:(1)岩石的压力;(2)岩石的抗力系数;(3)岩石的强度;(4)岩石的断裂力学;(5)岩石的稳定性分析;(6)有限元法和数学模型。
在对岩土工程进行研究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必须对岩石的力学性质进行掌握,另一方面,必须掌握岩体结构、岩性、原岩应力、地下水、构造破坏和节理裂隙等等地质方面的因素、工程的类型、尺寸等等工程的因素以及爆破方式、开挖方式等等生产因素。这些都比较复杂,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要想用具体精确地数据来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也非常困难。
岩体的力学问题对于崩落采矿具有指导性作用。主要的应用范围包括:如何利用岩体自身所具备的特征,与地应力相结合,经过工程控制来实现崩落采矿。所以,在决定某个采矿工程要使用崩落采矿法时,首先必须调查研究岩体的特征,并且测量出岩体的力学特点,充分掌握岩体节理密度、节理组数、节理面性质、倾斜角、方向、节理持续性,断层方向、大小、断层面特点、倾斜角等方面的特点。另外,还要对断层泥的特征、主要构成、岩石的抗拉、抗压、弹性模量、抗剪强度进行一些掌握。最后,应该深入地对岩体的可崩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将岩体力学利用到崩落采矿中去,从而制动出比较合适额崩落采矿法。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采矿工程已经与往日不同,现阶段我国的采矿工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和从业人员的辛苦劳动密切相关,另外,运用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先进的采矿设备、周密的工程规划等等也是我国采矿工业日益辉煌的原因。力学是采矿工程的理论基础,合理运用力学知识来完善与发展采矿工程是当今采矿业的要务。力学虽然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采矿工程的从业人员应该将力学理论与实际采矿工程的实践相结合,通过知识、科学和智慧来促进采矿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完善我国的采矿技术,提高我国的采矿率。
参考文献:
[1]赵双德.关于采矿工程与力学关系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