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壤治理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土壤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土壤治理

篇1

2008年我县启动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通过在全县农业土壤中每50-70亩农田中取一个土样进行分析化验、同时对近几年农户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取土分析和调查从而取得了我县新的农田土壤养分数据等。经过对全县两次土壤分析化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我县农业土壤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土壤酸化板结严重。

一.广昌农田土壤变化情况。

2008年我县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全县农田中采取了4560个土样进行常规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县当前农业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碱解氮191.5毫克/千克、有效磷12.6毫克/千克、速效钾79.7毫克/千克、有机质3.03%、pH值5.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检测数据相比,总体上土壤肥力有所提高,其中: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的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速效钾有小幅提高,pH值则呈现严重下降趋势。

2008年土壤检测数据结果表明: PH值大于6.5的样品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了2.8%、土壤PH值5.5-6.5的则减少了60.3%、而土壤PH值小于5的酸性土壤则增加了63.1%。检测结果说明:近三十年来我县农业土壤逐步酸化。

广昌县农业土壤养分对比分析表

二.农业土壤酸化板结原因初探

1、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用量少。近三十年来随着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我县农田化肥施用的数量也直线上升,全县化肥用量从1980年的13699吨增加到2007年的26217吨。

我县对近几年农民施肥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施肥问题:一是有机肥与化肥搭配不合理。平均每亩农田有机肥只用100公斤左右,有机肥用量偏少,农作物生长过分依赖化肥,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耕地质量下降。二是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我县农作物施肥普遍存在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很少施用中微量元素。

我县农作物施肥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过量施用氮肥问题,不仅造成肥料资源严重浪费、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影响农产品品质、污染环境,而且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酸性化肥是造成我县农业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长期大量施用农药。近三十年来我县农药的使用量也大幅提高,农药的大量使用易造成土壤中大量动物及微生物死亡,而土壤中大量动物及微生物死亡是造成我县农业土壤结构变坏、团粒减少、土壤板结的原因之一。

3、土壤耕层变薄。随着农村的实施,我县农村劳动单位变小、大型农业机械大量减少,农村大量使用小动力农机,小动力耕整机马力小、翻耕浅(一般只有8-12公分),使农业土壤越耕越薄。

三.农业土壤酸化板结的防治措施

根据我县农业土壤酸化板结发生的原因,本人认为可采取耕作、种植、施肥等措施,防止土壤进一步酸化板结,并采取增施有机肥、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等绿色防控措施,控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农业土壤逐步转向有利于耕作和农作物生长的方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在农田中大力推广施用农作物秸杆还田,每年每亩农田还田秸杆400公斤以上;鼓励农民冬种绿肥、人畜粪便下田、积造农家肥等,从而培肥改良土壤。

2、禁止施用酸性肥料。在酸性农田中要告知农民不用强酸性的过磷酸钙肥料,多用碱性肥料、大力推广施用碱性的钙镁磷肥及高养分的磷铵肥料。

3、推广施用生石灰。在酸性过重的农田中每年每亩农田推广施用生石灰50-75公斤。即可满足农作物对钙的需求,又可降低土壤酸性。

4、控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对土壤动物及微生物有很大的毒杀作用,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使土壤结构变坏。

5、推广使用大型耕整机械。用大型耕整机械翻耕土壤,可加厚耕作层,增加土壤微团粒、改善土壤结构。

篇2

[关键词]土壤污染;环境保护;有机物;重金属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7)35-75-2

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带来了农产品安全方面的隐患。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土壤污染现状

1.1有机污染物增多

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微生物及有机质,可以对部分土壤污染进行净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和工业数量逐年增多,造成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污染速度大大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打破了土壤内部的平衡,导致土壤丧失了正常的自净能力。

1.2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受到过量农药、化肥的污染。农作物在生长时会吸收土壤中部分有害物质,人们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后造成有害物质转移到人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疾病产生。

1.3群众防治意识薄弱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积聚性,土壤污染的危害可能短时期较难发现。大多数群众缺乏土壤污染方面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导致土壤污染日益加重。

2土壤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化肥、农药污染

我国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对农产品造成污染,而且会给土壤带来严重污染。虽然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如果使用量過大或长期使用,不仅会造成土壤自身的肥力下降,也会影响农作物的食用安全[1]。

2.2污水排放的重金属污染

如果合理使用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可以使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但是,如果污水中含有大量有害重金属物质,长期使用会使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累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2.3固体废物污染

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是土壤固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人们将未经过处理的垃圾随意堆放在土壤上,经过长期的风吹和雨淋,使重金属活性增强,不断释放到土壤中。同时,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会使用地膜覆盖物,如果使用后不能合理回收,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3土壤污染的危害

3.1农作物产量、质量降低

我国的人口规模较大,也是农业大国,农作物是人们生活的物质保障。土壤污染到一定程度后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导致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

3.2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在我国工业发达地区,土壤中的污染物在地表径流带动或重力作用下会向下渗透;生活垃圾长期堆放在土壤上,经过风吹日晒使其中的溶出物也会渗入土壤中。这些土壤污染物的渗透可能会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污染。

3.3危害人体健康

受污染的土壤中可能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农药气体会漂浮在空气中。人们通过呼吸的方式将有毒物质吸入体内,导致人体疾病的产生。同时,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也会引发人体中毒或慢性疾病的产生。

4土壤污染的防治对策

4.1强化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首先,对土壤污染源进行控制,研究实用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选择有代表性的污染区域进行土壤治理和修复。通过土壤修复示范工程,积累土壤修复经验,以便于更大范围内的土壤修复和治理[2]。同时,对受污染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种植非食用性的经济作物或林木,避免受污染土壤种植食品作物。科学进行污水灌溉,并加强对灌溉地区的监测和管理,及时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和成分,避免有毒有害的物质及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土壤中。

其次,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对重金属及农药的吸附能力;对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应严格管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规划好农药的使用范围、喷施次数,研究新型农药产品,避免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

然后,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可种植吸附能力较强的植物,降低污染物的含量;或者采用生物降解的方式来改善土壤环境,而且耕种制度要科学合理,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降低农作物吸收量,并控制好土壤pH值,促进重金属污染物转换为沉淀物析出。此外,在掌握土壤特性和气候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农作物特点尽可能减少农药使用量。

最后,工业生产应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合理回收,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浓度。

4.2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沉淀物,控制其迁移转化,降低其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方式主要是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并采取科学的耕作措施。

4.3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来改善土壤环境,消除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对于部分土壤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铲去表土或换客土的方式;对于污染较轻的区域,可以采取深翻土或换客土方式[3]。

4.4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受污染地区种植非食用作物或经济作物,避免污染物进入食物链,或通过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快速吸收和降解,使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较少,达到土壤净化的效果。

4.5机械或物理化学措施

利用机械或物理化学原理治理土壤污染,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稳定、彻底和高效。但其资金投入较大,仅适用于污染严重的小面积土壤治理,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清洗法、热处理和电化法等。

5结语

土壤污染的特点是较难发现,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危害性才会逐步显现出来,但此时开始治理难度较大。因为部分无机污染物可以与土壤有机质或矿物质相结合,长期保留在土壤中。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家相关部门对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未来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蕾.当前我国农村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与防治途径[J].科技展望,2017(17):87. 

[2]张彬.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J].乡村科技,2016(26):71. 

篇3

随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环境也将面临一些问题,土壤质量也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和人们的健康情况,现在这不单单是一个环境问题了,它也关乎这发展,更是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了解土壤环境的复杂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面对自然发展的紧迫性,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观点,并且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有效的衔接;同时,我们还需要用科学的决策,充分的运用所有力量,结合多样化资源,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方式的宣传和教育,广泛的参与,促进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的形成。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尤其是农业土壤的污染,影响着农作物的‘安全’。目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据调查统计,我国农业区的土壤污染面积染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形势。而且土壤的污染种类呈多样化,也出现了新污染物体与老污染物并存、各种污染不利于大自然农作物的发展形势。土壤污染的途径变化较多,并且原因相对复杂,控制起来难度较大。由于土壤污染引起的农副产品的质量问题和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

3、土壤污染原因

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污染,是由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主要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物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1,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2,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3,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有机污染;4,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5,重金属元素造成的土壤污染;6,含有致病病原体、寄生虫的生活污水、医院垃圾污水等造成的生物污染等。

4、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控制

4.1有效的制定治理方案

如今,各地区及部门开始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进行全面的实施并加以改善,使土壤环境的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国的土壤环境条件总体仍是并不乐观,必须加强重视。有效地保护土壤环境,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的土壤、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4.1.1有效的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提高环境执法和污染的控制,确保企业标准;防止新项目造成新的污染土壤。定期对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和危险废物进行处理设施监控,并对周围的土壤污染限期治理。标准的处理污水,有效的完善垃圾处理的控制措施,全面改善并加强非正式的废物处理网站。肥料的科学应用,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严格控制稀土农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管理规则,制定对农药包装容器废物的回收。加强对废物污染塑料的回收和利用。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以及未经检验和安全处置的污水污泥等。

4.1.2规划重点保护区域。将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作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前提下,土壤环境质量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关的数据库。并严格禁止在优先领域新建有色金属、煤炭、化学药品,如铅蓄电池生产项目。

4.1.3加强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受污染的耕地分类管理,以控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如土壤污染修复和管理措施,确保耕地的安全使用,严重污染,很难修复,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规定将指定的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被禁止区域。污染土地使用权的改变或修改,应按照有关规定在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修复,在未进行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的时有关部门不得颁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住宅开发不得用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评估污染土地,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标准之前的土地。加以关注新工业的用地,并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和备案制度。

4.2环境的保障措施

4.2.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相关的部门积极的参加部门协调机制,并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与有关部门协调个人和协作,共同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4.2.2完善治理机制。各级逐渐增加投资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基金。并鼓励企业开展土壤污染控制,充分的加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疗。中央政府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的符合条件的充分支持。

4.2.3完善法规政策。经过研究土壤环境保护特殊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农业用地土壤和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环境管制污染地块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建立重点区域保护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制定和实施“保护奖按”政策。这是良好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土壤污染损害责任保险,鼓励有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及老污染塑料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政策措施。

4.2.4加强科技支撑。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受污染的土壤管理和修复,土壤污染物的主要分析测试,重金属在土壤样品、肥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层次结构,土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土壤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如修复、研究土壤环境保护效能评估过程和评估技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时启动重大研发项目。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和设备。

4.2.5注重目标考核。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环境保护部门明确的任务和时间需求,定期评估。地方人民政府应于重点企业签署责任书,实现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评估结果的使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的杰出成就和企业给予认可,对没有完成任务进行问责,惩罚等措施,这样让有关人员更加重视污染问题。

结语

篇4

1 土地污染的成因、形式和我国现状

1.1 土壤污染的成因。

土壤的污染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一个是人为因素,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不当使用农药等、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如工业污水流经的土地引起的土壤污染等;另一个就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污染,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壤污染其因果关系和机理较为复杂,就我国农业用地的污染主要来自不当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滥用农药、化肥等和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和世界标准许可的范围。

1.2 土壤污染的表现形式。

土壤污染也称作“看不见的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土壤生态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在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土壤污染时,关注农药、重金属、污水灌溉等造成的土壤污染,这本未可厚非,但是在土壤污染防治时应该着眼于更大范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是土壤质量变化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从大的视野考察问题才不可能陷入狭隘“就事论事”的局限。从目前大背景下分析,土壤污染是环境污染一个部分,而土壤污染由可分为在农业生产本身活动所引起的土壤污染和由其他原因产生的土壤污染如工业污水排放;土壤在生物圈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土壤是最为容易受到污染的生态系统,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是以人为因素为主,在我国的河流中,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我国的空气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区范围不断扩大。从小区域上看,我国农村的小工厂、作坊和低水平的城镇化是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之一。

1.3 土壤污染的直接危害。

简单的说,土壤污染有三个方面的直接危害,土壤污染主要分为土壤生态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农作物、食品被污染的消息经常见诸于媒体,土壤污染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到国外,而且大部分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防治土壤污染带来的危害方面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标准和检验手段,我国的农产品多次被检查不合格,客观上土壤污染是罪魁祸首。土壤生物污染,它可以将传染性病菌、病毒、虫卵带入土壤,危及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SARSE病毒和禽流感就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传播。土壤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危害是对土壤本身,土壤污染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土壤结构破坏、理化性质发生变异,其直接后果是农产品产量下降、农产品受到污染。土壤在受到污染后,即使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土壤污染的恢复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周期,有的甚至无法恢复,恢复的经济代价远远大于采取防止措施的代价。

2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

2.1 政府在土壤污染防治的职责

2.1.1 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一般按照专业和综合部门划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土壤污染防治主要由环境保护部门履行,属于综合部门管理,环境保护部门职责应该集中于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土壤污染;我国《农业法》第66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治理,防治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排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给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造成损失的,有关责任者应当依法赔偿。”这一条规定应该成为政府履行其法定职责的依据,并可以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进一步细化。

2.1.2 农业管理部门的职责。

矫正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污染是农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环境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根本上防止土壤,我国《农业法》第8章 “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 共计10条从土地质量、转基因农作物、退耕还林、草原保护、小流域治理、环境污染防治、农药管理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规定。这些规定应该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具体化、规范化,尤其是农业部门在土壤污染防治中职责与工作范围有待明确、确定。

2.2 利用市场机制整治土壤污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是整治土壤污染的基础性机制,将土壤污染治理与经济利益联系里起来,通过整治土壤污染并获取经济利益;将土地使用权或者承包经营权与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效益相与土壤污染的防治结合起来。

2.3 划定土壤污染的区域。

篇5

[关键词]农用地;土壤污染;安全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自然资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工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农田土壤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據首次全国性土壤污染普查结果显示,当前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到16.1%,总体不容乐观。污染类型以无机污染(重金属)为主,有机污染(农药)次之;不同土地类型中,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堪忧。农用地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的特征,人们无法在污染初期通过嗅觉和视觉发现污染物所在,而是通过长期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通过植物指示,加上化学分析,才能判定其污染物的存在及其危害程度。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结果,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急需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的监督管理,防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止造成污染危害,实现安全利用。

1农用地土壤污染来源

1.1矿产资源开发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和矿藏开采后的废弃物使得矿区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影响最深刻的便是土壤环境。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或者废弃后污染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土壤,一是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进入土壤;二是随矿山废水进入土壤;三是废石、尾矿的不合理堆放。煤矸石不但直接占用大量农田,而且在风力、降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通过直接渗透、飘尘沉降、雨水冲刷等方式将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如汞、铬、镉、铜、砷等带入土壤,煤矸石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还会导致土壤的辐射性污染。

1.2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固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堆积,重金属元素会在雨水的淋洗下向土壤中释放其有效态成分,造成土壤污染。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

1.3农业污染

农业土壤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畜禽养殖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化肥施用量巨大。但是,过度使用化肥会使土壤酸化,造成土壤胶体分散、结构破坏,土壤板结,另外未被作物吸收的氮、磷等随着农田排水扩散,造成更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农药曾一度被认为是农业发展史上三大技术革命之一,但是,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使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不断累积,污染程度不断加大。农民施用的某些农药会随着降雨进入土壤,并长期残留,严重损害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而且会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农用地膜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对中国农业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残留农用地膜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大量的残留地膜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到农业环境。

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粪便利用率不高,畜禽养殖污水基本都是直排,其主要污染物为COD、BOD、NH4-N、TP、TN,一个规模养殖场的排污量不亚于1个中型工业企业的排污量。此外,由于畜禽饲料中添加铜、铅等微量元素和抗生素、动物生长激素,使得许多未被畜禽吸收的微量元素和有机污染物随粪便排出体外,这种不合格的畜禽粪便肥料也会造成土壤污染。因此,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已成为有毒物质集中的“库”,使用有机肥导致土壤重金属、多氯联苯、有机酚类、亚硝酸胺类物质的积累,严重污染土壤环境。

1.4生活污染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用于灌溉农田,将会使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带入农田,污染土壤,此外,生活中的固体垃圾种类繁多,所含的有毒物质也各不相同,既有放射性元素,又有病原菌和寄生虫,这些垃圾进入农田之后,经过雨水浸淋,其渗出的有毒物质侵入土壤,就会改变土质和土壤机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妨碍植物的生长。

2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任务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主要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用地特别是农产品产地是生产的“第一车间”,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随着作物生长迁移到作物可食部分,进而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好产地土壤,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上防范了产品受害,将产地和产品结合起来保护,把保护产地土壤作为保护农产品的重要内容,通过轮作、间作、季节性休耕等农艺措施保护,既能实现土壤污染治理,又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可以发挥已污染土壤的生产功能,缓解粮食供给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1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相比大气、水污染,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薄弱,存在底数不清、资料不系统等特点。2016年5月,国家制定并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将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同时要求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根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环土壤﹝2016﹞188号),我国已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十五”以来,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和农业等部门相继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等专项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和基本特征。但由于调查工作目标、内容范围不一致,在系统性、精细化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确定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和分布的精度要求,调查结果难以支撑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风险管控的需求,迫切需要开展一次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2.2分类管控,合理规划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要推进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在重度污染区,调整种植结构,制定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另一方面,完善政策制度,有序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实施。督导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履行土壤环境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

2.3实行源头管控

一是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涉重金属行业污染。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严控重点污染物排放;要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全面整治遗留尾矿库;二是提高地膜质量,提高地膜回收率。要鼓励废弃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研究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激励办法,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最后,要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过程,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使用。要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养殖区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

2.4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根据国土、农业部门现有掌握的受污染耕地情况,实施治理与修复。以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各地区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本行政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

3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3.1构建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

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建立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另外各地区还要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督查制度。

3.2统筹资金使用,确保重点任务

要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支持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监督管理等工作的资金投入,重点向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倾斜。将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处置及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运行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形成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3.3狠抓能力建设,夯实防治基础

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执法、应急能力等建设,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现场执法装备等。着力提升队伍业务素质,省、市每年分别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

3.4加快科研投入,提升防治水平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自身科研优势,开展土壤污染调查监测、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科研基地,加快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级科研课题中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类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研究成果、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化发展。

3.5开展宣传教育,提升保护意识

篇6

近年来,宁国市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全面推进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宁国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市生态农业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农业环保站承担。2012年3月,成立了宁国市农村能源生态局,为市农委所属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内设能源科、农业循环经济科、农业环保科。主要负责全市的农村能源生态工作,从实践看,领导组的成立及市农村能源生态局的设立,对全市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是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源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分类分年开展年存栏生猪50 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修复和标准化提升。在禁养区关闭11家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小区通过了国家环保部门农业源减排台帐资料的核查及现场核算验收,为宁国市完成全年减排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程序,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防止滥用、错用。通过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配方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新型肥料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促进了肥料养分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实现化肥减量。通过病虫害测报预报、绿色防控、高效农药替代、统防统治等路径和技术,促进农药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实现农药减量。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办法,建立“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贮运、专业环保单位集中销毁”的回收处置机制。

三是稳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定并出台《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宁国市2014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奖补办法》,随着配套政策的出台和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步伐加快,涌现出三鼎生物质公司、凯迪生物质发电、金鑫牧业等多家秸秆着利用典型。

四是以沼气为纽带,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得到新提升。全市共建成户用沼气池14200口、联户沼气40余处,整合乡村服务网点22个。建立多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1、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主,坚持治理与利用并重。如宁国博农公司。2、以稻――鸭共育为基础,推行水稻绿色清洁化生产。如宁国市方塘粮油专业合作社3、以精致农业生产为单元,发展有机蔬菜水果。如宁国市一滴水家庭农场和荆虹家庭农场。4、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发展珍稀食用菌生产及加工。如宁国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5、以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为抓手,发展山核桃、香榧等优质林特产品。3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山核桃、香榧等优质产品产业化程度高,基地环境良好,为走出“产品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之路,我市着力在宁国推广畜禽粪便上山,不仅解决了养殖企业污染问题,同时为优质林特产品发展提供了优质肥源。如詹氏公司和山里仁公司。6、为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找出路,变废为宝,生产生物质燃料。如绿拓公司、三鼎公司和常乐林公司。世行贷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猪-沼-稻”、猪-沼-果” 生态模式示范区建设分获省模式评审一等奖、二等奖。实施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港口镇山门村山门中心村、青龙乡龙阁村东风桥中心村被列为农业部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五是认证体系进一步规范。我市先后制定了《宁国市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宁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等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宁国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全市共有9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76个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30万亩山核桃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还有一大批农产品正在申报待批中。这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和认证,有力推动了全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格局,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方面的作用未充分显现。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引发严重的面源污染。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成为农业面临污染的一个重大污染源。

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首先要加大机械化还田力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是秸秆农业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和主攻方向。应积极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其次是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循环利用为主,大力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全面推进以秸秆养畜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秸秆有机肥、秸秆优质饲料商品化生产,提升秸秆循环利用水平,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再次是积极发展秸秆新能源和秸秆原料工业。结合村镇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需要,推进秸秆致密成型燃料、秸秆沼气、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炭化等分布式能源化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13.5万亩,比上年增10%。

二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面源污染普查基础上,突出抓好农业重点领域面源污染减排。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田生态拦截等项目为重点,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源氮磷污染排放。以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契机,推进畜禽清洁养殖、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减排工作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品牌培育和“三品”认证步伐;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建立农业土壤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体系;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从而推动我市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 文山州地膜 农业环境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81-01

1 文山州使用地膜的情况

文山州经常采用水稻与蔬菜轮作、玉米套中豆类、小麦与玉米轮作等方式进行种植。而文山州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农耕区域在偏远的山区半山区,耕作方式粗放、经济滞后、科技不发达、没有维护农田生态的意识,在使用地膜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对地膜进行滥施滥用,使用之后没有做到及时清理,这样在时间的推移下,田间便积累了众多的残膜,对生产环境以及农业土壤造成了较重的影响[1]。

地膜覆盖在文山州是农作物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海拔较高、干旱少雨以及冬季寒冷的区域,使用地膜可以获得到良好的农业产量。根据文山州2013年农情显示,文山州总用膜量高达6000多t,总覆盖面积大约是160万亩,每亩用膜量约为3.75kg,其中辣椒每亩约增产51.3kg,玉米每亩约增产57.3kg,马铃薯和蔬菜每亩约增产230.3kg。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文山州范围内使用地膜覆盖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9710.5公顷,其中覆盖马铃薯约1426.67公顷,覆盖玉米60543.93公顷,蔬菜16653.33公顷,覆盖其它作物为31086.57公顷。尤其是砚山以及马关和文山这三个县,属于使用地膜的大县,在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的过程中,环境危害更显突出。为了可以清楚的掌握的文山州使用地膜以及土壤中残膜情况,为恢复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我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始对全州使用地膜与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查阅《文山州2006年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地膜使用与残留》,其中对308600kg地膜用量进行调查,地膜的实际残留量是54470kg,占地膜使用量的17.65%。2015年,文山州共使用农膜4606000kg,经对两县一市进行多点棋盘式抽样调查,分别选择覆膜时间为1─5年、5─10年、10年以上3类不同覆膜时间的地块进行实地取样调查,平均每亩用膜5kg残留量为798.39g,地膜实际残留量为727748kg,以此判定文山州具有15.8%的农用地膜残留在土壤之中危害土壤环境,阻碍农作物的生长。

2 残留的农用地膜对农业环境造成的危害

2.1 对土壤造成影响

因为地膜不容易被分解,所以残膜会影响土壤特性,特别是残膜存在于土壤表层以及耕作层,这样灌溉水、降水以及土壤毛管水的渗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土壤的吸湿性就会受到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会随之降低[2]。此外,残膜还会使土壤之中的空隙减小,通透性逐渐降低,阻碍了土壤中空气的交换与循环,从而土壤之中微生物就不能正常活动,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

2.2 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大量的残膜使土壤渗透性降低、空隙减小、通透性减低,致使土壤出现肥力下降和板结的情况。因为土壤特性被残膜所破坏,使农作物的种子很难发芽,根系不能正常发育,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与此同时,残留地膜还具有极强的隔离作用,这不但阻碍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还使肥料的实际利用率降低,因此导致农作物的产量无法提高。通过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每公顷田地土壤之中含有38.5kg地膜,那么水稻的出苗率将减少24%,分蘖数也会减少18%,具体表现就是出苗率不高、出苗缓慢、根系扎的不深,有部分根系会因为不能穿透残膜而横向生长,残膜对白菜、花生、茄子以及玉米等作物根系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

3 防治方法

3.1 使用质量较高的地膜,并做好地膜回收工作

通过实验表明,假如将现在使用0.007毫米到0.008毫米的地膜增加到0.011毫米,同时再相应的添加些抗老化物质,不但可以增加地膜的使用时间,还能够起到良好的保墒以及增温效果,并且还可以干净的进行回收。此外,针对不同地区的种植模式制定不同地膜宽度能够减少土壤之中地膜残留量,据有关资料显示,65厘米窄膜在土壤中的残留率要比145厘米宽膜大2.27倍至2.67倍。

3.2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农艺技术进行改进

根据生产情况,明确揭膜的时间以及方法,例如:在收获作物之后揭膜改为收获作物前揭膜,同时对区域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确定具体的揭膜时间[3]。通常情况下在早晨或雨后出晴时揭膜,可以回收更多的完整的地膜。

3.3 对回收地膜的机器进行研究

因为地膜实际应用面积以及范围非常大,如果只依靠人工进行回收,不仅增加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应用机械对残膜进行回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根据回收残膜时间以及农艺具体要求,回收残膜的机械包括苗期揭膜、播种前回收、秋后回收、耕作时清捡等四种类别的机械。通过使用回收残膜的机械,可以使回收率大大提高。现在我国已经成功研制成一些地膜回收机,并且已经在有些地区投入使用。

4 结语

在塑料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应用塑料薄膜来进行农业生产,此项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是大量的残膜问题却对人们造成了困扰,笔者在上文根据文山州地膜使用情况,探究了残膜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希望为广大农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蔡金洲,张富林,范先鹏等.南方平原地区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调查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5):23-30.

篇8

关键词:农业 面源污染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确立和认真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种植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业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衰退。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还引起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酸雨导致了经济损失。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面临很大的挑战,恰当的控制政策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业气候、耕作制度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区需要制定和执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过程更复杂,更难以控制。当前,在我国农业活动中,非科学的经管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剧毒农药的使用、过量化肥的施撒、不可降解农膜年年弃于田间、露天焚烧秸秆、大型养殖场禽畜粪便不做无害化处理而随意堆放等。这些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据统计,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

1、农业面源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

1.1化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农业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化肥。据国外测算,现代化农业产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获取的。正是由于化肥在作物增产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有惊人的增长。以我国来说,1999年使用化肥4.124万吨(折纯),比 1978年增长362.3%。按当年农作物插种面积计算,耕地的平均化肥用量为262.4kg/m2,是世界化肥平均用量的2.5倍。淮河流域平均用量415kg/km2,太湖流域为600kg/km2。但实际上,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综合各地实验结果,我国每年农田养分被植物利用的部分很少,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在环境中,若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1.2农药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化学农药的产量已超过200万吨,品种达 1000种以上。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1997年农药总严重为66.6万吨,使用量131.2万吨,平均用量为14kg/km2,比发达国家高出l倍,但利用率不足30%。特别是近10年来,棉铃虫、蚜虫、小菜蛾等多发性害虫对菊酯类、有机磷种类化学农药的抗药性增加了几百乃至数千倍;化学农药还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败坏农田生态平衡。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

1.3大型畜禽场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的畜禽养殖业在近20年来发展迅速,到1999年牛、猪、羊的存栏数己分别达到12.698万头、43,020万头和27,929万头。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畜禽养殖的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随每天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体污染、河水变臭,鱼类大量死亡,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4农膜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目前普遍使用的农膜不易分解,留在土壤中100年也不会烂掉。因此,农膜残片积留在农田中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影响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容易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影响土壤结构;影响正常灌溉;农膜残片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农膜残片而死亡。

1.5秸秆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农村地区每年夏秋两季双抢时节,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路边树旁,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据统计,石家庄地区每年生产的玉米秸秆有4,700多万吨,一部分作饲料或燃料运回家。其余大部分秸秆采用就地集中焚烧的办法解决。秸秆燃烧产生浓烟,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浓烟也会影响农田附近的机场、公路、铁路的正常交通运输,同时也是产生火灾的隐患。

2、防治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农业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化处理,可以使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具体措施:

2.1推广科学施肥

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农田投入养分过大,盈余部分井未起作用,而最终是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据有关调查研究,一般当农田氮素平衡盈余超过 20%、钾素超过50%即会分别引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因而防治重点应在化肥的减量提效上。另外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又能改良土壤。

2.2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综合防治

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农事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来控制病虫害。

2.3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减量化处置

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并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的多样化综合利用。在粪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采取各种措施,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篇9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新晨

篇10

中国受污染的土壤到底有多少?污染范围和程度究竟如何?土壤对污染的承受力在何时会达到极限?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告诉记者,虽然2006年中国开始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与防治专项调查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

这些暂时不能解答的疑问,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土壤污染预防与治理的现实状况。

“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记者:如何看待土壤污染问题?

赵其国:土壤污染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环境问题当中的核心问题。最近五年,土壤污染问题渐次浮出水面,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形势与现实都要求必须重视。不重视这一问题,就会使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受到负面影响。

我们现在讲环境,实际上其概念是讲“水、土(土壤)、气(大气)、生(生物)”再加一个“岩(岩石岩层)”。地球表面上“水、土、气、生、岩”是一个整体,构成了整个环境。它们是人类赖之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宝贵的资源,然而它们的变化,也导致了环境问题。

如果“水、土、气、生、岩”保持得好,就会对人类的发展提供正面的影响,提供给人们生活环境、物质环境、健康环境,这就是自然资源。但是现实并不如此,由于人类的发展速度快,使“水、土、气、生、岩”发生了变化,使这个正面的影响变成了负面的影响,这就变成了环境问题。

世界上所有的土壤类型,我们国家几乎都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我们国家也有。中国的土壤在世界上最有代表性,它分布的广阔性、分布的类型性、分布的多样性,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为什么中国土壤污染问题是严峻的?从全球角度看,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土壤是世界土壤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球表层陆地表面的代表,所以显得很重要。

记者:土壤污染不会被人们所注意,在于它看不见,它真的那么重要吗?

赵其国:土壤污染本身就是看不见的。它被污染的化学元素,如重金属元素,铜、铬这些东西,都是人所看不见的细颗粒的元素。科学的东西就是解释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土壤污染问题被忽略其实正是人类应加以注意的原因。

记者:据您所知,中国土壤的污染状况是怎样的?

赵其国: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因污染退化的土壤数量日益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恶化加剧,危害更加严重,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未来15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生态的不安全”

记者:与水、空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赵其国:土壤污染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很长时间。

二是具有累积性和地域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三是具有不可逆性。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需要200~1000年才能够恢复。

四是土壤污染治理的艰难性。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则很难恢复,治理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依据上述特点,土壤污染的预防胜于治理,因为,一旦被污染,又有隐蔽性,就容易通过被污染的农产品,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记者:您曾经说过农产品不安全要比其他的食品不安全更加可怕。

赵其国:农产品就是食品,食品也是农产品的一个概念。所以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应该是统一的,应该是一致的。食品不安全,肯定就是农产品不安全。因为食品都是来自农产品。

记者:这种不安全,为什么人们没有体会到?

赵其国:不安全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激烈的战争一样,对人类死亡的威胁,还有一种不安全,是作为一个生态的过程,有时是隐蔽的,有时是长期的,有时候是不能够被人所察觉的。这种不安全带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叫生态的不安全。

记者:但是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也许人的认识就有这个规律?

赵其国:像SARS,SARS是什么问题,现在我的看法可能是环境引起的。它不是老天爷从天降的,可能是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生态环境所影响的,现在人们还不能完全认清这个现实,但是环境当中有突发的因素。

受污染的土地到底有多少

记者:中国受污染的土壤有多少?

赵其国:2001年,国家进行了项“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的勘测”,这是试图要摸清全国土壤环境污染的状况,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比方说在广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辽宁大连这些地方。

但是,中国受污染的土壤到底有多少?污染范围究竟有多大?土壤对污染的承受力在何时会达到它的极限?有没有一个极限?中国现在是13亿人口,随着人口增长,中国的土地质量能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2006年国家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准确地回答上面这些问题,估计近两年将有明确的回答。

记者: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已经进行三年了,这挺调查对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具有何种积极意义?

赵其国:积极意义有几条,第一是了解了本地情况。先把中国土壤污染的面貌弄清楚,像人看病一样,第一步是诊断,弄清是什么病。第二个是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来源是什么,来自哪里?关系要弄清楚。污染源是哪些?有面源、有点源,有生物的、有非生物的、有化学的。第三个治理过程要清楚,用什么办法,针对什么情况怎么治?我们有办法。再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总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以上这几条就是很大的成果。我想这次调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措施,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农药大国的代价

记者:导致土壤污染的第一个途径是农业生产?

赵其国:农业活动对农业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影响很大。农业活动包括农药、肥料的施用、农用地膜等化学产品的使用、灌溉水质和方式及农业生产的

复种指数等因素。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不合格的灌溉水质和不合理的农田漫灌方式。加上高复种指数等因素,易造成土壤和农产品污染。

据估计,截至20世纪末,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D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面积为130多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另外还有1200万吨粮食受污染而超标,二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量大。长期使用农药造成病虫草害物种抗药性增强,导致农药投入量有增无减。30年来我国累计使用DDT约40多万吨,占国际总量的20%。1997年我国农药总产量达到41万吨,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25万吨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农药生产与使用国,仅次于美国。

记者:如何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赵其国: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料。研究表明,污泥复合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和土壤培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日益突出的污泥资源化的出路问题。我国大部分的城市污泥经无害化处置后,在正常施用量下,污染土壤的风险较小。可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和可降解塑料薄膜,有利于缓解土壤污染的恶化。

已从局部蔓延到区域

记者:导致土壤污染还有哪些途径?

赵其国:水污染、大气沉降与垃圾废弃都会造成土壤的污染。

《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42.55%,其中200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全国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升反降,比上年下降7.24%。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逐年上升,但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在大气沉降方面,据环保部介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80%以上;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造成二氧化硫高排放的直接原因是火电厂。国家希望能够在今后电站建设中扭转这一趋势,加大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今后规划中将适当控制燃煤火电比重。

在垃圾废弃方面,《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48%,187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155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零。南京某垃圾场土壤中绝大部分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当地的背景含量,这说明与垃圾中重金属释放有关。

总之,我国土壤污染已表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的总体现状已从局部蔓延到区域,从城市郊区延伸到乡村,从单一污染扩展到复合污染,从有毒有害污染发展至有毒有害污染与氨、磷营养污染的交叉,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或混合的态势。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记者:土壤污染的危害是什么?

赵其国:首先是污染农作物。在我国,当年高残留有机氯类农药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使得其在土壤、粮食、果蔬和畜产品中的残留量,曾高居世界首位。

根据1983年全国粮食有机氯农药的调查,在90.9%小麦、玉米和水稻类样品中有六六六检出,超标率为714%,平均残留水平110微克/千克。粮食中DDT污染相对较轻,超标率为0.2%,平均残留20微克/千克。1988~1989年,根据农业部调查,稻谷中六六六残留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一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之多,DDT也大致如此。

1991年对我国生产的各类食品中六六六、DDT残留量调查表明,禁用10年后DDT在食物中的残留水平高于六六六,尤其表现在水果和蔬菜中。蛋、乳制品及植物油等脂类农产品中有机氯农药总量仍很高,水产品中残留量也高达57微克/千克。

我国大多数城郊土壤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污染,致使许多地方的作物明显减产。土壤中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而作物根系也主要生长在土壤表层。当作物吸收和利用土壤表层中的营养物时,会增加对污染的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农作物的根部吸收,使农作物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增加,从而降低其营养成分,影响其质量与产量,最后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无论是直接的土壤污染,还是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最终都会对动物和人造成危害。这些可能引起的危害包括:1 功能异常和其他荷尔蒙系统异常;2 生殖障碍和种群下降;3 肿瘤和癌症等损害;4 行为失常;5 免疫系统障碍;6 性别混乱。

缘何还要等三年

记者:2008年,您说过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可能还要等三年,为什么还要等三年?

赵其国:这个等三年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技术体系我们还没有完善,另外一个是土壤污染工作得到的支持度还不够。

记者:为何三年以后就会可以呢?

赵其国:我估计大概三年以后,大环境会有改变,大家都能提高认识,而且我们的工作也要跟上,这三年我们抓住土壤污染的典型来分析,同时要积极宣传,以期培养公众对土壤污染问题的认识。

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不是一年能解决问题的。当然越快越好,现在讲三年,我是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太快,也不能太久,三年应该差不多,这是我的认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重视程度,国家中每一个人对这方面的觉悟会提高,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相关链接

世界地球日的来源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地球日起源于美国。1969年,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美国各校园内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并将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将这一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热烈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当时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

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次活动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全球工业的不断发展,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正在成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问题。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