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商品范文

时间:2023-03-13 18: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库存商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库存商品

篇1

甲方(卖方):_________

乙方(买方):_________

甲乙双方根据《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乙方按下表所列要求购买甲方商品:

商品名称货号规格质地颜色单位单价数量金额

合计金额:万仟佰拾元角分(¥:)

备注:甲方预收乙方定金__元,乙方尚欠甲方货款__元。

第二条质量要求:甲方所出售的商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由甲乙双方选择一种标准,在括号内打√)。

第三条验收方法:乙方足额付给甲方货款,甲方按第一条表格所列要求交付商品。

第四条违约责任:甲方不能按期交货,每逾期一天,按总货值的_________%偿付乙方违约金。收付定金的,甲方不能履行合同,双倍偿还乙方定金;若乙方不能履行合同,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第五条争议解决:本合同在执行中如发生争议或纠纷,甲乙双方先自行协商或提请有关部门调解解决,解决不成时,按以下第()项处理。

(1)申请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六条其它约定事项:_________

第七条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合同执行期间,如有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另订附则,所有附则均与本合同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经办人: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商品买卖合同范本

供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需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本合同,以资双方信守执行。

第一条商品名称、种类、规格、单位、数量

品名

种类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第二条商品质量标准商品质量标准可选择下列第______项作标准:

1.附商品样本,作为合同附件。

2.商品质量,按照______标准执行。(副品不得超过______%)。

3.商品质量由双方议定。

第三条商品单价及合同总金额

1.商品定价,供需双方同意按____________定价执行。如因原料、材料、生产条件发生变化,需变动价格时,应经供需双方协商。否则,造成损失由违约方承担经济责任。

2.单价和合同总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条包装方式及包装品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各种商品的不同,规定各种包装方式、包装材料及规格。包装品以随货出售为原则;凡须退还对方的包装品,应按铁路规定,订明回空方法及时间,或另作规定。)

第五条交货方式

1.交货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货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验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交货地点与时间,根据不同商品种类,规定验收的处理方法。)

第七条预付货款(根据不同商品,决定是否预付货款及金额。)

第八条付款日期及结算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条运输及保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际情况,需委托对方代办运输手续者,应于合同中订明。为保证货物途中的安全,代办运输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代为投保运输险。)

第十条运输费用负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条违约责任

1.需方延付货款或付款后供方无货。使对方造成损失,应偿付对方此批货款总价______%的违约金。

2.供方如提前或延期交货或交货不足数量者,供方应偿付需方此批货款总值______%的违约金。需方如不按交货期限收货或拒收合格商品,亦应按偿付供方此批货款总值______%的违约金。任意一方如提出增减合同数量,变动交货时间,应提前通知对方,征得同意,否则应承担经济责任。

3.供方所发货品有不合规格、质量或霉烂等情况,需方有权拒绝付款(如已付款,应订明退款退货办法),但须先行办理收货手续,并代为保管和立即通知供方,因此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损失,由供方负责,如经供方要求代为处理,并须负责迅速处理,以免造成更大损失,其处理方法由双方协商决定。

4.约定的违约金,视为违约的损失赔偿。双方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预先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十二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有关机构出具的证明,可以全部或部分免除该方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本合同在执行中发生纠纷,签订合同双方不能协商解决时,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或申请______仲裁机构仲裁的解决)

第十四条合同执行期间,如因故不能履行或需要修改,必须经双方同意,并互相换文或另订合同,方为有效。

需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供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盖章)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盖章)

开户

篇2

关键词:连锁超市;库存管理最优化;措施

一、引言

目前许多企业单纯追求高额利润,却往往忽视库存管理,造成库存大量积压或库存不足的情况。很多企业为了满足门店高低不均的销售时间段,往往保持较大的存货数量,从而造成库存浪费,增加企业成本,资金周转不灵,无形中还形成了商品的损坏消耗等。

二、超市库存管理不合理的原因和表现

1.商品订货量不合理

订货数量的控制作为商品库存控制的第一个环节,其主要是因过大的商品订货量在造成库存积压的同时,也会浪费本已紧张的库位,造成物流成本的提升,定购量的过少则脱销及断档的现象可能会存在,两者均会影响企业销售,造成经营的损失。如果公司的采购员不联系实际销售量与存货量,每天订货,则会直接的造成库存数量的不准确。导致订货数量不准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品销售相关信息反馈不及时,预测不准确,导致存货结构、周期不合理,给公司造成了大量多余的物流成本。

公司下面门店的导购员每日都会做台帐,台帐做的不准确,销售数量估测不对,就会对订货有影响。有些导购员由于粗心时常会发生漏单的现象,比如说某导购卖掉一台机子,在传单的时候漏传了,公司内勤这边不能准时获得信息开单。还有,采购即使开单要货,供应商那边会因为工厂缺货而不能完全按照订单上的数量送货。

2.库存管理存在懒散随意性

现在技术水平低下在一小部分的库存管理上时有存在,人员内在素养低,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缺少和谐统一。陈旧库房作为仓库,简陋落后的设施设备,且由人员手工完成许多的作业活动,以上这些为使经营成本降低的举措势必导致增加作业成本,货物的损货率上升,库房管理存在较大懒散随意性,管理上缺乏分区分类,明显给盘点和拣货等作业带来难度,无形中产生了额外的作业费用,致使工作效率低。

3.库存信息缺乏精准

仓库管理员根据各种送货单、退货单进行物料的入库、出库搬运后,要随时修改库存信息和借、欠料信息,以便反映库存状况。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有些超市分管的门店多,旺季的时候门店需求量大,产品的种类多、数量大,使得库存记录和实际库存时常不是严格一致的,工作量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差错。

4.盘库工作进行不及时

为了实现公司商品的帐存数量与实际库存数量保持一致,盘库就成为了必做且频繁的重要工作。这是因为,以商品帐存为依据所建立形成的订货、库存上下限预警、库存水平分析、积压及断档分析等,一旦商品帐存数量出现不准确,那对其它业务的正常进行势必造成影响。公司没有定期的去仓库盘库,没有检查库存。使得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就比如不能正常开单。

三、超市仓储存货管理得以最优的途径

企业的管理水平在超市库存提升,对该企业周转资金不仅有利,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甚至可以把库存需要的投资额降为零。这就形成了灵活机动的经营活动,可把用于此项的资金转为经营其他项目,形成经营活动在未来向更新、更高的阶段扩大发展。其次,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也是基于超市库存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商品的品种齐全,较低的缺货几率,是顾客满意度的基础,以最低的价格为顾客提供给他们最需要的商品是超市工作的基础,超市通过高效的库存管理工作,可在保证工作的基础上还能形成顾客较高满意度的维持。最后,在超市企业整体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上,超市库存管理研究将会提供更大优势,借助库存管理工作为超市整体素质的提升创造更大动力。

在企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仓库,对日常的生产、采购、销售部门的工作又是息息相关。管理不当,会为企业成本核算带来影响,严重会波及到超市的库存管理的合理化和盈利能力的顺利提升,优秀的仓库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必须引以足够重视。

1.合理掌控商品订货量

首先要知晓超市的订单的详细状况,使其订单更加合理化,明确超市的销量是我们首先要面临的工作,借助门店的合理销量来预测及控制超市的存货量。所有店面的销售情况都处于不停变幻中。故有关商品的特价情况、市场淡旺季、调价变动等状况在进行订单的制作订单时需纳入考虑之中。譬如空调的类似产品,夏天是销售的旺季,就需要备足够的货,此外,订单能否被供应商认真履行也是一项引起注意的事情,订单的落实在供应商这一执行环节出现了差错,势必会形成门店缺货,致使脱销情况出现,进而给公司正常销售带来不良影响,故对供应商进行合理有效管控是采购部的重要工作,选择适合的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供应商对订单的积极落实。与供应商形成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可带来信息分享,共同协作解决各类问题,为及时的供应订货提供保障。

2.调整管理,整合仓库各类货物

仓库的到货检验、出入库、货物调拨、移动库位、盘点库存等各项作业,在仓库人员与采购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不但把仓库内物品名称整理列出,且物品名称的更是简要明晰。各个物品所列名称的明细程度尤其细致,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各个品牌也要分别陈列,按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颜色、价格进行有序排列。根据分片划好的区域、货架,将归类划分完毕的物品对号入座,摆放物品的同时进行数量盘点,既能第一时间登记库存,又可节约再统计物品的时间。物品归类放置整齐,名称、规格型号标记明晰,数量统计精确,加强仓储人才培养。

3.分类管理库存商品,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对于在仓库里的商品,应遵循商品的“周转快的分散保管,周转慢的尽量集中保管”管理的原则,以降低流通环节库存,加大保管面积利用,简化库存管理。在控制库存量中,基于商品的销售额与品种数间存在不均衡性,可将配送中心里的商品分为a、b、c三类。在一般的配送中心,a类商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75%左右,品种数占总品种数的5%-10%左右;b类商品销售额的占比约10%-20%;而c类商品销售额的占比约5%-10%;品种数的比例可达5%-10%。应进行重点精心管理和养护对于a类商品,并经常对其库存进行检查,以保障质量;尽可能减少c类商品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而降低管理成本,同时订购量和库存量可适当增加;介于a、c两者的管理之间可运用在b类商品的库存管理上,可达到统筹兼顾,重点明确,带来管理成本和库存量的降低,把库存积压和断货现象最大消除,促进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比如,将甲洗衣机当成是a类商品,乙洗衣机当成是b类商品,丙洗衣机当成是c类商品。甲洗衣机,牌子老,深受顾客信赖,销量好,所以周转的速度快,要经常检查其库存。丙洗衣机次于乙洗衣机次于甲洗衣机,要权衡轻重,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不同的管理。

4.对库存信息进行科学及时的盘点

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的盘点和库存这两项工作,只有在盘点工作得以强化的基础上,库存信息的真实情况方能被及时获取。仓库管理和盘点作业是超市存货管理的主要内容。所谓仓库管理即为商品储存空间的管理。对库存商品的清点和核查则形成了盘点。现阶段在我国受商品配送能力所限,,无仓库的经营方式在各门店的实施中存在较大困难,不少超市门店为了确保门店的正常销售,通常会选择把货架予与增高,扩大上层空间加大储存量,或者设置一小仓库,其目的均是为持有一定商品储备。盘点作业的开展,一方面可将门店真实的存货等经营指标及时得出,另一方面为门店进行经营决策和业绩考核提供便利。故仓库管理与盘点作业两者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的,仓库管理的科学、合理,在为盘点作业提供方便的同时,有带来库存费用及损坏的降低,科学地控制库存得于及时准确的盘点,发现并及时处理问题同样得于此。公司应该每月定期的去总仓库盘点,到年末的时候也应该有一场大的盘库,及时发现错误,调整库存。

总之,超市的仓储和物流配送部门应当在管理观念上更新与创新,在现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仓储人员素质的提高、服务领域的延伸上多下功夫,不断优化配置仓储资源。要及时适应超市行业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就必须在仓储物流信息管理高效率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

参考文献:

[1]刘永胜.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经济问题,2003(03).

[2]周敏.我国零售业连锁物流配送[J].当代经济,2008(12).

[3]李会太.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思想[J].企业管理,2007,(03).

篇3

如果是一般纳税人,按价格记帐;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则按价税合计记帐。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推广,节省登账的工作量而采取的各种记账程序,以及为防止可能的登账错误而增加一次试算平衡,譬如科目汇总表的编制,这些都显得意义不大,因为,计算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准确完成所有的登账工作,除非人的非法操作或机器故障,计算机发生登账错误的概率极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在本文中,我们定义了三个口径的库存量:小口径、中口径和大口径。小口径为统计局每月公布的待售面积,即现房库存量;中口径为现房库存量加上期房库存量,即拿到预售许可证后,尚未销售的新房;大口径为项目新开工后,尚未销售的新房。大口径中可能包括一些还没达销售标准的新房,这些新房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库存,但考虑这些新房在不久的将来,可取得预售许可资格,变为期房,作为短期库存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因此,本文也对包含这部分新房的口径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小口径库存

1.商品房小口径库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截止到2015年年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约为7.2亿平方米,即全国现房库存量为7.2亿平方米,也就是说商品房小口径库存为7.2亿平方米。根据近5年(2011-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值120189万平方米,可知去化周期约为7.2个月,但此处销售面积为现房加期房销售量,因此低估了去化周期的真实数值(见表1)。

2.三类物业小口径库存

2015年全国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待售面积分别为45248、3276、14664万平方米,即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小口径库存分别为45248、3276、14664万平方米(见表2)。根据近5年(2011-2015年)全国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销售面积均值分别为105661、2512、8485万平方米,可知去化周期分别为5.1、15.7、20.7个月。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现房销售面积25902、845、3239万平方米,可推得三类物业现房各自去化周期分别为21.0、46.5、54.3个月。办公、商业用房去化周期分别是住宅的2.2倍和2.6倍,两者的去化压力远大于住宅。

二、中口径库存

1.定义及基本假设

中口径库存,我们定义为现房加期房的库存量。我们的逻辑是拿到预售许可证尚未销售的数量,量化处理就是历史累计新开工面积,扣除未拿到预售许可证的面积和已经销售的面积,剩余的面积就是中口径的库存量。推算具体数值之前,我们把1998年作为商品房销售起点,因为1998年房改之前,全国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商品房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库存量也非常小,根据网上公开资料1998年商品房待售面积约6000万平方米。另外,我们假定项目从新开工到拿到预售许可证的平均时间为1年。

2.中口径库存量(测算方法一)

如果测算时间截止到2015年年底,那么根据假设,2015年新开工的项目都归类为未拿到预售许可证的项目。也就是说,2015年之前新开工项目都变成了现房或期房。根据统计局数据,1997-2014年,全国商品房新开工合计165.7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办公、商业用房分别为128.1、4.9、19.1亿平方米;1998-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量合计122.8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办公、商业用房分别为109.0、2.4、8.5亿平方米(见表3)。

通过两者简单的相减,加上1998年之前商品房库存量约60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办公、商业用房分别为5237、227、422万平方米(按1997年商品房销量中,住宅、办公、商业用房销售占比分别为87.3%、3.8%、7.0%进行计算),可知到2015年年底,中口径商品房库存量为43.5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办公、商业用房分别为19.6、2.5、10.6亿平方米。

根据近5年(2011-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量面积均值1201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办公、商业用房销售面积均值分别为105661、2512、8485万平方米。可得中口径商品房去化周期为43.4个月,其中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去化周期分别为22.3、119.8和150.4个月。住宅去化周期接近2年,应该说大于合理区间;办公楼、商业用房考虑部分项目作为开发商自持物业,因此去化周期被放大,假设开发的项目有20%面积作为自持,办公、商业用房的去化周期降为95.8个月和120.3个月,这样看,库存量仍然非常大,去化周期过长。

商办物业库存更为严重,与我们主观感受也较为切合。同时,2016年6月初,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调整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应当按照居民标准执行,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商办类物业库存确实更为严重,从住宅、办公、商业等土地供应本身就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失衡。

3.中口径库存量(测算方法二)

中口径库存是目前市面上大家通常理解的库存量,即现房加期房库存量,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个口径,所以很有必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测算,相互验证,以测算出接近实际情况的库存规模。

第二种测算方法:某个年份的施工面积,减去这年全年未拿到预售许可证的施工面积,减去过去15个月份(多数项目从预售至竣工时间为1-2年,我们暂按15个月)的期房销售面积,再减去这个年份的竣工面积,最后加上现房的库存量,就大致等于中口径库存量。

具体推算如下,2015年商品房施工面积为73.6亿平方米,扣除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15.4亿平方米(2015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减去期房销售面积13亿平方米(2014年4季度和2015年全年),以及2015年竣工面积10亿平方米,最后加上2015年现房待售面积7.2亿平方米,得到的最终面积42.3亿平方米,就是第二种中口径测算方式下的商品房库存(现房加期房库存),测算结果与第一种方法测算结果比较接近。其中,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库存量分别为26.1、2.4、7.2亿平方米。此口径下商品房去化周期为42.2个月,其中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分别为29.6、112.9、101.4个月(见表4)。因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项目施工周期不同、拿到预售许可证的时间差别也较大等因素,所以两种方式测算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以第一种方法结果为准。

三、大口径库存

大口径库存,我们定义为项目新开工后尚未完成销售的面积。根据之前的计算,1997-2015年合计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81.1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分别为138.8、5.6、21.3亿平方米;加上1998年前各自的待售面积;减去相应年份的销售面积。可知到2015年年底,大口径商品房库存量为58.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办公、商业分别为30.3、3.2、12.9亿平方米。大口径库存量再除以近5年销售均值,得到大口径商品房去化周期为58.8个月,其中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去化周期分别为34.4、151.2和182.3个月(见表5)。假设开发的办公、商业用房项目有20%面积作为自持,办公楼、商业用房的去化周期降为121.0个月和145.8个月,发现库存量还是非常大,去化周期依旧非常长。

篇5

1、下载优酷客户端,安装后打开,在优酷网中打开你要下载的视频,点左下角第三个图标下载,选择下载到电脑。

2、弹出窗口建立任务,视频是放在非电脑其他设备中打开,先将视频用优酷客户端转码,如果是超清视频,优酷默认格式是kux,一般播放器无法打开。

3、插上U盘,建立任务到U盘,下载,即可缓存到U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造成各大品牌形成高库存的原因种种,除了国内经济受内外经济影响整体下行外,各企业都在检查自身的原因。是不是生产产能设计过大,生产量如果小了会造成成本上升?是不是年度增长目标急于求成,以产定销,造成销售巨大压力的同时,生产也背上了重负?是不是对新市场过于盲目乐观,得到的结果却是云重雨却轻?是不是过于看重同行业竞争,以别人家的市场做参照物,如同家长比孩子一样,而孩子总不能全都上清华?如此种种,不同的企业一定是有不同的原因,也正在想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这里不再赘言。只想谈谈高库存的现状,对经销商和零售终端带来的影响,仅供大家多一点考量。

第一、 高库存的现状,会让经销商减少对品牌的依赖,更加警惕地关注自身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很多经销商的发展离不开与大品牌厂家的合作。通过合作互动开辟市场,实现成长。比如娃哈哈造就了不少千万富翁,蒙牛培养了很多乳商传奇。而现在厂家的高库存会通过政策的诱惑和压力传导给经销商,经销商的库存必须增加,如同洪期分流一样。经销商的库存增加,他的销售压力就会增加,压力过多,很可能造成反思,经销商就会想到适当的独立,减少对品牌的依赖,因为依赖品牌的双刃剑正在刺痛着自己。你不进货,厂家政策你拿不到,年度任务你完不成,年终返利会失去,受公司重视程度会下降,长此以往则恶性循环,以前与品牌厂家的甜蜜会变得苦涩。你进了货,则压力大增,资源套牢。那么只有未雨绸缪,先得关注一下自身的发展能力,在市场的维护上,在产品和品牌的嫁接上,在队伍的培训上,在利润的影响上等等方面独立思考,减少依赖。经销商如此,厂家也可能要直控终端,加大下游控制,甚至违背合约,多发展可进货商,打破原来的经销体系,来减少库存压力,这样离心离德的事情就会双向展开。而零售终端的议价能力开始体现,不管是厂家的,还是经销商的,还是竞品的,消化渠道多在终端,那么你不屈尊折贵,恐怕也得让利于他了!各大超市蒙牛与伊利抢端头的事情以前就比比皆是,现在因为高库存,这种例子只会越演越烈!

第二、 高库存的现状,会让零售终端促销活动迭起,而利润未必会增加一二。我们现在步入商超,你会发现各种产品都在作促销,没有促销的凤毛麟角,看促销员们真是服装各异,靓妹如云。这边品尝还送礼,那边载舞还欢歌。为什么?因为不管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在这里都下了大力气,高库存逼的。本来零售终端应该乐得其成,静待赢利,但还真未必是这样,上游的高库存其实也流到了下游。各采购为了自己分管的业绩,一看上游有利可图,马上大单下货,微利出货,A采购如此,B采购同理可证。甲店如是,乙店亦然,不求赢利多多,但求人气旺旺。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人气比什么都少!经济的下行,影响的是全方位的,终端也是如此,就如同生活中你山珍海味,未必能请来一桌想请的客!零售终端要的就是人气,大米赔钱,鸡蛋负利,只要你排队购买,我进货一元,出货就八毛。高库存的现状让上游大坝开了口子,而对下游终端来说正是盼望已久的期待,有人陪终端一起“为人民服务”了,何乐而不为!身体健壮的虽不赚钱,便锻炼了身体,资质不行的,正好淘汰出局,我们看着有的家乐福关店,世纪联华撤场,沃尔玛卖劣质产品的新闻已经淡定,看着便宜无比的商品促销,老百姓也更是从容。

第三、 高库存的现状,对经销商的资金冲击很大。

经销商,是商人,而商人感觉是有钱的人,可是我们的经销商开奔驰,坐宝马,出入大饭店的同时,很多还欠着别人的钱,特别是银行的钱和厂家的钱。现在经济形式不好,厂家和银行都在捂钱袋子,经销商很难受,上游高库存的产品,更让经销商的资金捉襟见肘。厂家产品可以便宜,但不能不打款,一招致命,没钱拿不到便宜货。上游催,下游要,卡得经销商苦不堪言,你想让大的零售终端拿钱进货又困难重重,拼来拼去,没钱不成。经销商想要减少资金冲击,则要稳重,并强化与厂家领导的关系,也要强化与下游财务等部门的关系,还要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除此以外,一定要有活钱在手,准备去吃下一次更便宜的库存产品,不然错过机会,就落在对手后面了,人家越地窜来货,你除了怨气只有着急上火干瞪眼。钱不是万能的,而面对高库存,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如果没有高库存的推动,经销商也许还可以稳步前行,现在上游的洪水到了,你拿不出钱修渠,那受灾你一定会很惨。

第四、 高库存的现状,使零售终端发展的规范性减弱,灵活性加强。

这些年经济的发展,使零售终端越来越规范,特别是大型商超的出现与繁荣,迅速改变了零售终端的运营模式,老百姓也逐渐适应。标准价格,标准产品陈列,标准服务让消费者渐渐地习惯了。可是因为上游各大品牌高库存的现状,正悄然改变了这种规范性。促销的花式越来越多,变相的议价成了一种趋势。你买水我可以赠杯,也可以送茶,你买锅我可以折价也可以返券。。。。。。而零售终端内的店中店、连锁店越开越多,家乐福、大润发都由卖商品到卖地盘了。现在店中店、连锁店的灵活度变得更大,可以直接打折,可以多买少算,可以批零分价,可以见人下菜碟。(新老顾客不一样的价),如此种种现象的推手,都是上游高库存的存在,出货就是硬道理,卖货就是英雄汉。原来规范化的终端向地摊小贩一样,回归到了更自然商业的状态。不再全是卖标准卖规范,而是信奉了走货的就是真行家。

第五、 高库存现状,使经销商总体数量有减少趋势,零售终端有扩张的趋势。

篇7

销售退回是指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情况而发生的退货,企业应根据是否已确认销售收入、是否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具体情况分别进行账务处理。按照规定,一般情况下,对于已确认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退回的,企业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成本。若退回商品的金额较小且不经常发生,如此处理,对收入计量和资产价值的影响不大;但当退回金额较大时,如此处理则会忽视销售业务与销售退回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并会夸大企业前期利润表中产品销售收入的可实现价值,虚增企业的利润。

举例说明如下:

[例1]某生产企业2007年12月18日销售一批商品,售价2000000元(为方便说明,暂不考虑增值税),成本1200000元(销售价格的60%),货款尚未支付。2008年5月20日该批产品的10%因质量不合格被退回。按照规定,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12月销售商品时:

借:应收账款 2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00000

贷:库存商品 1200000

2008年5月销售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

借:库存商品 12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20000

按照上述处理,企业2007年的总利润就被高估了80000元(即于第二年退回的商品的利润),资产也被高估了80000元,~P2007年应收账款200000元与存货120000元的差额部分;而2008年的利润也因退回2007年的售出商品而被低估了80000元。

二、商品销售返回会计处理的改进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在处理销售退回业务时,可采用“备抵法”,增设“销售退回备抵”科目。采用此方法,企业在年度终了,按估计销售退回率提取销售退回准备,并反映估计退回的存货成本,销售退回备抵金额则为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项目的抵减项目;当企业实际发生销货退回时,根据其金额冲减销售退回准备而不直接冲减本期收入,同时通过存货的明细核算反映退回存货的成本。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企业预提销售退回准备时,借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记“销售退回备抵”科目;同时借记“库存商品――估计退回”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当以后期间企业实际发生销货退回时,借记“销售退回备抵”科目,贷记“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科目;同时将库存商品进行明细核算,由“库存商品――估计退回”转为“库存商品――×商品”。如果实际退回商品与估计退回不一致,可将该差额计人“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因销售退回率的预测有可靠根据,故该差异额应不大,对退回当期影响不大)。这样处理,由于销售商品当期计列销售退回备抵,使同期的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与其相关可能发生的商品退回共同影响当期资产和损益的确认,因而不仅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体现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要求,同时也能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举例说明如:

资料同上例,企业可于2007年末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

贷:销售退回备抵 200000

借:库存商品――估计退回 12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20000

2008年5月该批产品的10%因质量不合格被退回,则

借:销售退回备抵 2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

借:库存商品――×商品 120000

贷:库存商品――估计退回 120000

假如2008年5月该批产品的8%因质量不合格被退回,则

借:销售退回备抵 160000

贷:应收账款 160000

借:库存商品――×商品 96000

主营业务成本 24000

贷:库存商品――估计退回 120000

依上述处理,由于计提销售退回备抵,企业2007年的总利润和资产就不会被高估,2008年的利润也不会因退回2007年的商品而受到显著影响。

另外,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销售退回、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也可比照上述方法改进其账务处理,以反映企业更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举例说明如下:

[例2]甲公司是一家健身器材销售公司。2007年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健身器材5000件,单位销售价格为500元(为说明方便,暂不考虑增值税),单位成本为400元。协议约定,乙公司应于3月1日之前支付货款,在6月30日之前有权退回健身器材。健身器材已经发出,款项尚未收到。甲公司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该批健身器材退货率约为20%。后在3月1日前收到货款作如下账务处理:

1月1日发出健身器材时:

借:应收账款 25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00

贷:库存商品 2000000

1月31日确认估计的销售退回: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00

贷:销售退回备抵 500000

借:库存商品――估计退回 40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400000

3月1日前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2500000

贷:应收账款 2500000

6月30日发生销售退回,实际退货量为1000件,款项已付

借:销售退回备抵 5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

借:库存商品――××商品 400000

篇8

关键词:视同销售 实际成本 会计处理

企业以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在施工中使用的物资不外乎两个来源,一是从外部取得,包括外购、接受捐赠、接受投资等方式;二是从内部取得,即企业自产产品。《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建造固定资产领用库存商品,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将自产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为视同销售行为,计征增值税。当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建造固定资产时,就会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核算中问题;二是计算应缴纳的增值税。在此,就现行会计准则下对此问题的处理谈点看法。

一、现行会计准则下将自产产品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库存商品用于建造固定资产,按其实际成本结转。

对于外购的库存商品,其实际成本为采购成本。会计核算为: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库存商品”,如若所建固定自产为不动产,则还需将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对于自产的库存商品而言,其实际成本仅为生产成本。会计核算为: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库存商品”,同时计算视同销售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两者所做的会计处理不同。举例如下。

例一:某企业自建厂房,于2011年4月15日,领用A产品500件,购买价款为1 00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0 000元,假设无其他费用。则该企业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1 170 000

贷:库存商品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 000

例二:某企业自建厂房,于2011年4月15日领用自产A产品500,其生产成本总额为800 000元,销售价款总额为1 000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则该企业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970 000

贷:库存商品 8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000

二、现行会计处理中存在问题

由以上例子,我们看到了会计制度与税法对该问题的不同处理,税法上要求做销售处理,计算缴纳相应增值税,而会计上却以自产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结转,该不一致处理存在以下问题。

1、以不同方式获得的库存商品,计入固定资产的金额不同,容易造成思想困惑与不解。仍以上述两例为分析。如果建造固定资产时所用的库存商品为外购的,则按采购成本结转,例一中计入固定资产的金额为所用商品的购买价款1 000 000元,加上所需转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170 000元,共计1 170 00元。如果建造固定资产时所用的库存商品为自产的,则按其生产成本结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库存商品金额为800 000元,相应的增值税销项税额170 000元,共计970 000元。两者相差200 000元。在相同时间内,使用相同数量的同种产品,该种产品的销售价格一样,仅由于获得方式的不同,而计入固定资产的金额却大不一样,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易于理解,容易造成相关人员的思想困惑。

2、结转成本与计税价格不一致,容易造成差错。固定资产建造为增值税非应税项目,故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建造固定资产,为视同销售行为,需计征增值税。对于增值税计税价格,《增值税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

“纳税人……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一)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二)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

如例二中,建造固定资产时所用的库存商品为自产,按其生产成本结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库存商品金额为800 000元,而应纳增值税以该类商品的销售价格或是组成计税价格为基础进行计算的,故增值税的计税基础为1 000 000元,两者金额不一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进而形成差错。

3、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增加工作量。由于税法上对该行为做视同销售处理,除了增值税外,还要计算该行为产生的销售利润所需缴纳的所得税。这意味着,在期末,企业要做相应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当企业业务量不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较强的情况下,纳税调整不成问题。如果企业业务量大,会计人员技能低下的情况下,无疑会忽视纳税调整,也不利于税务机关对增值税的征收管理。

4、减少今后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产成本总是小于销售价格,按生产成本结转,则固定资产的结转金额较小,在相同的折旧政策下,企业今后计提的折旧额较少。总所周知,折旧具有抵税作用,在折旧额较小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交纳较多的所得税,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会计处理上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建筑固定资产时,应按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结转,做销售处理。

以例二为资料,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 1 17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000

今后结转销售成本时,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 000

贷:库存商品 800 000

上述做法有以下好处。

1、会计上做销售处理,与税法规定一致,即使不同来源的库存商品,只要其它条件相同,计入固定资产的金额相差不大。另外,对于自产产品用于建造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的价格与计税价格一致,可厘清思想上的混淆,减少差错的产生。

2、会计上做销售处理,计算了销售利润,在期末时无需再做所得税纳税调整,减轻了企业工作量,也减少税务机关的征管成本。

3、会计上做销售处理,按自产产品的销售价格计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成本较高,有利于企业折旧“税收挡板”作用的发挥。以例一为资料,现行会计处理下,领用自产产品时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仅为800 000元,而修改做法后,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为1 000 000元,在不考虑其他成本的情况下(假定固定资产残值为0),从固定资产的整个寿命期来看,(按现行所得税25%税率计算)后者做法使企业比前者做法少交所得税50 000元((1 000 000-800 000)*25%)。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 账面价值

按《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换出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区别具有商业实质和不具有商业实质两种类型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换出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换出存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无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确认损益。

在2007年11月第一版的财政部会计资格中心编著的《中级会计实务》的第143页例8~6如下: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甲公司因经营战略发生较大调整,原生产用设备、原材料等已不符合生产新产品的需要,经与乙公司协商,将其生产用设备、原材料与乙公司生产用设备、专利权和库存商品进行交换。甲公司换出设备的原价8000000元,已提折旧5000000元,公允价值4000000元;原材料的账面价值2000000元,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2200000元。乙公司换出设备的原价7000000元,已提折旧4000000元,公允价值3200000元;专利权的账面价值1800000元,公允价值2200000元;库存商品的账面价值600000元,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800000元。假定甲公司和乙公司换出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并假定在交换过程中除增值税以外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换入的乙公司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换入的乙公司的专利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换入的乙公司的库存商品作为库存商品核算。乙公司换入的甲公司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换入的甲公司的原材料作为库存原材料核算。假定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

累计折旧 4000000

贷:固定资产7000000

借:原材料2064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74000

固定资产 3097200

营业外支出2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00

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

无形资产 18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600000

贷:库存商品600000

在上述乙公司会计处理的第二笔分录中,借方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为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库存商品的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方金额为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换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并将借方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与贷方的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换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本题中体现为“营业外支出”)。

笔者认为:上述乙公司会计处理的第二笔分录中,借方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但贷方对换出的库存商品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借方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与贷方的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换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本题中体现为“营业外支出”),此处理与《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相抵触。按该准则规定,因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无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应确认损益。对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换出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中,不应对换出存货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应按其账面价值计量。

笔者对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

累计折旧 4000000

贷:固定资产7000000

借:原材料 2064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74000

固定资产 3097200

贷:库存商品 6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00

固定资产清理3000000

无形资产1800000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商业零售业 商品销售 售价金额核算 账务处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大量知名商业企业纷纷涌入我国,与百姓生活最贴近的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发展迅猛,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会计处理方法仍然是传统方式,没有什么质的改变。一些企业虽作了相关改进,但只是更多地走回或偏向到工业企业做账的模式,渐渐失去原本姓“商”的特征。商业零售企业账务处理的重点是购进、销售、储存三个环节,尤其是销售环节的核算,即销售环节的账务处理将成为整个环节的焦点和核心,而销售环节的账务处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已销商品收入的确认和对已销商品成本的结转。在整个销售核算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选用售价作为其记账的依据上,即售价是否包含增值税(以下简称含税售价和不含税售价)。

一、商品零售企业的现况及其售价金额核算方法的特点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举行的“全国大型零售企业2002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商品销售情况信息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为2894.8亿元,同比增长29.2%;零售总额为2413.3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前十名分别是华联集团、大连商场、北京国美电器、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上海农工商超市、华润万佳(外资)、苏宁电器、苏果超市(外资)等。另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连锁企业前30强的销售额达到1780.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3.43%。排名前5位的连锁企业销售额均超过了100亿元。上海华联集团有限公司(零售连锁部分)以214.73亿元销售额、1451家店铺的业绩列全国首位。综合看来,我国当前零售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有了大幅提高。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亿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与2001年的零售百强相比,分别提高了5.53亿元和5.1亿元。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销售增加,企业在账务处理上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商品流通企业与工业制造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最突出的差异就在于对存货核算方法的不同,而商业企业最重要的存货就是库存商品,差异主要体现在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上。我国现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的库存商品可以采用进价或售价进行核算。纵观商业企业发展的历程,商业企业对于库存商品的核算主要有四种具体方法:进价金额核算方法、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方法、售价金额核算方法、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方法。我国的商业企业习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批发商业企业,另一类则是零售商业企业。对于这两大类企业,我们又习惯在批发企业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方法,而零售企业选用售价金额核算方法。

根据调查和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在实际选用存货核算方法时,仍然选择“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售价金额核算方法的特点有:1.实行实物负责制。这是一种管理库存商品的方法;2.建立会计二级核算体系。依据实物负责小组设置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分类账,并依据商品的售价来登记库存商品的总账和明细账,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记入到商品进销差价;3.严格商品的盘点制度。该方法没有对库存商品的数量进行核算和反映,对库存商品每月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此方法不仅可以让企业完善自身的财产清查,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在期末对自己的已销商品成本的结转和调整;4.健全各业务环节的手续制度。

二、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零售企业采用的“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落实商品管理责任、简化商品成本核算方法、减轻营业人员工作量等诸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也基本符合人工操作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随之提高,售价金额核算方法也就暴露出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售价不稳定;2.商品进销差价核算的任务重且复杂;3.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管理不协调;4.购销过程中增值税的计算不准确;5.销售成本结转中“水分”足或“时间滞后”,容易让人钻“空子”;6.财务信息反馈迟缓,信息质量较差。

售价金额核算方法究其实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原来所采用的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必然会暴露出不足,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地运用这种售价金额核算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会计人员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

1.账簿设置

需要按照实物负责小组设置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二级账。

2.核算流程

(1)商品购进

借:材料采购(不含税进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2)商品入库

借:库存商品(含税售价)

贷:物质采购(不含税进价)

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含税差价)

(3)商品销售

借:主营业务收入――XX柜组(含税售价)

贷:银行存款(含税售价)

同时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根据当月的主营业务收入/1.17×0.17)

借: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XX柜组(含税售价)

贷:库存商品――XX柜组(含税售价)

借: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

贷:主营业务成本――XX柜组

从上述程序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账务处理充分体现了零售企业采用售价金额的核算方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很多缺陷和漏洞,而这些缺陷和漏洞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给商业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销售核算程序复杂,容易让人在售价上做手脚。库存商品在零售企业购进后就采用含税售价登记总账和明细账,销售后,企业确认收入时,也以含税售价来进行计量。

2.期末增值税销项税额是依靠其他项目计算出来的,影响增值税,计算不准确。除增值税进项税是直接根据购进行为计算的,销项税是放在期末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的总额计算而得的,这可能导致最终所计算的应纳的税额不准确,影响国家正常的税收。

3.成本的结转采用综合差异率方法,时间滞后。成本的结转要通过剔除增值税销项额和采用综合差价率方法共同计算出来,时间滞后,这一点也容易让人钻“空子”,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迟缓及质量较差,最终影响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

三、商品零售业销售核算处理的建议

目前,一些企业在原有的账务处理程序上结合自身企业经营的特点作了一些变动,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账簿设置

二级核算单位按照实物负责小组(以下简称柜组)设立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账,再新增设一个“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明细账簿,专门用来反映商品销售过程中增值税的具体核算情况。

2.核算流程

(1)商品入库

借:库存商品(含税售价)

贷:材料采购(含税进价)

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差价(售价―进价)

―增值税(售价―进价)×17%

(2)付款时“剥离”增值税进项税额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额)(进价的进项税)

贷: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进价的进项税)

说明:因为材料采购在记账时是采用含税进价,所以有必要从材料采购中去“剥离”增值税,作为增值税的进项税额的计算,同时也是本账务处理中的第一次“剥离”。

(3)商品销售

①确认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XX柜组(含税售价)

贷:银行存款(含税售价)

②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XX柜组(含税售价)

贷:库存商品(含税售价)

③剥离增值税的销项税

借: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售价中的销项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红字冲销:

借:主营业务成本(售价中的销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售价中的销项税额)

说明:在第二步骤这是从商品进销差价里“剥离”增值税,完成本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的计算。也是本账务处理的第二次“剥离”。

④按柜组结转进销差价

借: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差价(已销商品的差价)

贷:主营业务成本――XX柜组

上述账务处理方法不仅能克服原来账务处理所存在的缺陷,而且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市场环境。没有采用现在的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方法是因为要继续沿用这个仍有使用价值的方法。上述账务处理方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是仍以含税售价作为库存商品的记账依据。二是增加对商品进销差价这个总账账户的明细核算,让其能单独反应增值税和进销差价,具体措施是在商品进销差价总账的基础上增设一个增值税的明细科目,并建立账簿。在增值税的明细科目下还可根据需要设置进价的进项税额和售价的销项税额两个专栏。在企业确认收入时,能同时把原先放在商品进销差价里需要核算的两大板块:应交的增值税和售价与进价的差异额单独反映出来。三是因商品进销差销的两大主要内容现在是分明细核算的,所以在采用期末结转时不会出现时间滞后,比之前的账务处理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