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特别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际就是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目标就是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着重解决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其核算内容包括:企业收益贡献、人力资源贡献、对所在地区贡献、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为全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提供了信息保证。大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必须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作用,以法制的力量来推进企业实施。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全面地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基本确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的企业,从其所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资料看,普遍表现为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披露的内容不够充分。大部分企业都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通过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体系也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目前,企业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这些能够具体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直接结果就是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利于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更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立。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基本没有体现。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这些内容基本能够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核算指标

(一)企业经济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2.企业对债权人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等。

3.企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销售利税率、资产纳税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

4.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本增值额、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

(二)企业法律责任

1.小时工资率,反映企业是否执行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律规定。公式为:小时工资率=某职工月工资额÷该职工月工作小时数。在实务中,为减少计算的工作量,只需计算企业工资较低的职工小时工资率即可。有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职工月工资额为该职工月内工作时间得到的计件工资总额。

2.工资支付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工资支付率=已付工资总额÷应付工资总额。

3.法定福利支付率,是指按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享有的医疗卫生、困难补助等福利。公式是:法定福利支付率=企业已支付的法定福利÷职工工资总额。

4.社保提取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公式是:社保提取率=企业已提取的社会保障基金÷按相关法律规定应提取的社保基金。

5.社保支付率,反映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社保支付率=已付社保基金÷应付社保基金。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6.资产纳税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7.税款上缴率,分析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三)企业生态责任

1.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材料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2.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3.材料用废率,反映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公式为:材料用废率=可循环使用的废旧资源加工的材料÷材料消耗总额×100%。

4.单位收入耗能量,反映企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能量=企业能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5.单位收入耗水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水量=水资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6.单位收入排废量,为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排废量=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主营业务收入。

7.环保投资率,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

8.单位收入研发费,反映企业对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研发费=年研发费÷营业收入。单位收入研发费越多,企业的开发力度越大,为人类进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反之,越少。值得注意的是年研发费的确定,包括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费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研发费。

(四)企业伦理责任

1.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公式为: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总额÷职工人数。

2.单位员工利润,反映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利润总额÷职工人数。该指标值在不同的行业差别较大,其评价标准为所在行业的平均单位员工利润。

3.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本年度单位员工利润增长额÷上年度单位员工利润额×100%。

4.员工工资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对企业增长的利润的分享程度。公式为:员工工资增长率=本年度员工工资增长额÷上年度员工工资额×100%。该指标值以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和物价上涨率为好,同时与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增长幅度是否一致。

5.就业贡献率,衡量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公式为: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净资产×100%。

6.捐赠收入比率。公式为:捐赠收入比率=慈善与公益捐款÷企业收入总额×100%。指标越大越好。

(五)企业其他社会责任

1.职工劳动生产率,为企业收入总额与职工总人数的比值,间接反映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社会责任。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有效利用了劳动力资源,对劳动者素质进行了合理的提高,反之亦然。

2.社会贡献率,用于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缴纳的税金、净利润和捐赠支出等。

3.社会积累率,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多少用于上缴国家财政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而直接或间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式为: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与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和÷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其中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费等。

(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利润

1.经济盈余,是指企业一般意义的经营盈余,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和费用之后的剩余。

2.扣除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后盈余,是在经济盈余基础上扣除支付给公司职工工资、福利和教育、保险等支出后的剩余。

3.扣除对社会成员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对职工社会责任后盈余基础上再扣除企业为社会大众所支付的捐献、赞助等。

4.扣除环保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上述两项对人的责任后,再扣除企业为环保事业所支付的支出以及企业对环保状况破坏产生的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著.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喻昊.我国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现实意义.当代经济,2006年第2期.

篇2

【关键词】罗伯特•A•瑞泽;教育技术;学术思想

2007年10月,罗伯特•A•瑞泽(Robert A. Reiser)在华南师范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影响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发展的十大趋势》的学术报告,其演讲的热情、幽默无不令人振奋,无不令人激动。瑞泽高超的演讲艺术和独特的风格仍让笔者记忆犹新。在此,笔者试图解读瑞泽的职业生涯和学术思想,努力寻求他对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特殊意义。

一 罗伯特•A•瑞泽其人

罗伯特•A•瑞泽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教育学院教育心理与学习系统系教学系统学专业负责人。

1970年,瑞泽毕业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仁学院,主修经济学,辅修中等教育学;四年后,瑞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了学校图书馆媒体文学硕士学位;并在1975年获得该校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工作。从1976年开始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至今,先后担任过17年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研究系的主任,2000年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杰出教学奖,2003年开始担任教学系统学专业负责人,2004年荣任教育学院“罗伯特•摩根讲席教授1”(Robert M. Morgan Professor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瑞泽先后撰写了四本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的书籍。其中包括与加涅合作撰写的《选择教学媒体》(1983),与沃特•迪克合作撰写的《规划有效教学》(1989)和《教学规划:教师指南》(1996)。与John V. Dempsey合作主编的《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一版和第二版)在教育技术界享有广泛影响,先后获得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颁发的杰出图书奖以及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颁发的杰出人类绩效传播奖,第一版还获得了AECT的图书最高奖――詹姆斯•布朗杰出出版奖。目前,此书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最常采用的教科书之一[1]。

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瑞泽担任了国际教学、培训与绩效标准董事会(International Board of Standards 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教学设计资格委员会委员(ID competencies committee)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和公司的咨询顾问。他曾经担任过教育技术领域顶级学术刊物《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编委会成员长达17年。他还成立了AECT的设计和开发奖项目,并担任裁决委员会的主席25年。因其在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卓越贡献,瑞泽四度获得AECT教学开发部颁发的杰出服务主席奖(1986,1992,1999,2007)。[2][3][4]

二 罗伯特•A•瑞泽的学术思想

在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瑞泽的研究主题和兴趣发生过多次转变,这也是瑞泽的一大研究风格。在刚刚步入教育技术领域之时,瑞泽在掌握学习方面花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博士学位论文就是关于掌握学习的);嗣后,瑞泽开始关注教学电视,尤其是电视对儿童学习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瑞泽和沃特•迪克博士合作,从CBI(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角度继续关注儿童的学习;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瑞泽致力于研究如何帮助课堂中的教师设计他们的教学,并和Walter Dick博士就这一专题出版了两本专著(《规划有效教学》(1989)和《教学规划:教师指南》(1996);在最近十年里,瑞泽主要关注于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中使用技术,以及评价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技术的情况;目前,他和他的同事(Zane Olina博士)及研究生开始共同关注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及整体性教学的方法(whole-task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5]

1 教育技术是什么――瑞泽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

在教育技术领域界中研究其定义和历史的专家不计其数,而瑞泽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早在1987年,瑞泽就已经对教育技术历史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6]。在此基础上,瑞泽对此研究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梳理:他按照不同的发展线索从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这两方面的实践来回顾教学设计和技术的历史。他明确指出,教学媒体是除教师、黑板、教科书之外向学习者提供教学的物质手段。虽然当前各种数据显示教学媒体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很小,但瑞泽还是相信在未来三五年,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媒体将继续给教学实践带来更大的改变――尽管这些变化会比较慢,但他相信这种变化会稳定出现。他还认为,从历史角度看,和教学媒体相关的大多数实践是独立于教学设计的发展的;但实际上又有明显的重叠:许多通过教学设计过程得到的教学解决方案,都需要运用到相关的教学媒体。

嗣后,瑞泽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比较20世纪开始直到AECT’1994定义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一些最有影响的教育技术定义,揭示教育技术定义演变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主要变化,并提出当时(1997)可能影响未来教育技术定义的教育思潮和技术要因,比如远程学习、建构主义、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绩效技术运动、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以及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等因素[7]。

瑞泽尝试重新界定教育技术的定义,把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更名为教学设计和技术(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该定义认为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包括对学习和绩效问题的分析,以及为改进各种环境(尤其是教育机构和工作场所)的学习和绩效而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各种教学和非教学的过程与资源[8] [9]。由此可见,瑞泽认为教学媒体、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等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瑞泽提出的定义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现实:跟绩效技术有关的许多概念和实践已经被整合到未来教学设计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中了,也被整合到了他们就职以后所采取的行动中了[10]。

2 教学媒体研究

瑞泽在硕士期间攻读的专业是学校图书馆媒体,因此他对教学媒体的研究可谓是情有独钟。七十年代教育电视(如芝麻街)的兴起,瑞泽就致力于研究观察儿童在观看教育电视节目过程中,通过家长与其交流,能否从中学习并得到提高[11][12];八十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瑞泽则研究如何减少学习者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延迟[13]。

在 1970年代到1980年代,教育电视、幻灯片、计算机等诸多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越趋广泛。鉴于此,瑞泽通过对当时十种媒体选择模型的特征、分类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述,认为学习者特征、教学背景和任务是影响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该媒体选择模型中还考虑了其他多种因素对媒体选择的影响,如模型本身的展示形式、媒体的物理属性、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色彩、实物、学习结果的分类、教学事件和物理因素等。[14][1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教学设计研究

虽然教学媒体(如学校中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在1980年代的美国蓬勃发展,但是在1988年美国技术评估部门认为教学过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瑞泽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考察了当时美国教学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十年其在美国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回顾自1970年以来教学技术对美国公共教育的影响,发现教学技术对美国教育影响甚微。当时,Kurland认为教学技术其实就是两大教学媒体――教师和课本的辅助手段,即使没有技术,教育也不会停滞不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瑞泽开始反思教育技术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为了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源,他从教学技术的定义入手,从而发现:由于媒体硬件和软件可获取性、软件的质量与适用性、教师的使用程序和固有的教学传统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媒体难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瑞泽提出应该将教学技术视为一种发现教学问题,并设计、实施、评价和不断改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系统化手段。[16]从此,他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系统化教学设计。

此后,瑞泽与合作伙伴迪克一起提出有效教学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型强调任何一个教师无需依赖任何特殊设备或辅助工具和媒体,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应用。他们将这一有效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帮助教师设计一学期、一单元、甚至一节课的课程;该模型有一定的步骤与顺序协助教师作出有效的教学设计。[17]

随后,瑞泽和迪克再次合作设计出教学软件评估模型。该模型充分印证了瑞泽和迪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思想:从软件的确定到结论的最终生成,体现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紧密相关性;教学软件只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工具,评估流程是按照系统化教学设计思路来安排的。为了验证这个模型的正确性,他们让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开发部的成员对这个模型进行具体操作,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从中发现该模型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完善模型的依据。[19][20][21][22]

为了探讨系统化教学计划和优秀教师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瑞泽及其研究人员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访谈对部分优秀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参加调查的优秀教师并不重视细化教学目标、开发基于目标的测验或者根据教学目标做出其他决策;总之,大部分人很少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实践。这些教师一般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并不是以系统化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学生的表现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尽管如此,瑞泽认为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对于职前教师的培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23]

4 绩效技术研究

虽然瑞泽在绩效技术方面所作的工作并不多,但他却能够在本领域中对最新趋势有一种把握。瑞泽认为,人类绩效改进运动已经对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已经有两个关键理念已经影响到教学设计师设计工作了。第一个理念是仅仅关注于改善学习是不足以解决组织中存在的绩效问题的[24]。在真实世界中为了改进人的绩效,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真实活动整合到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当中。第二个核心理念是,并不是组织中存在的每一个绩效问题都可以通过教学型方案来解决的[25]。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根据绩效分析的结果选择其他非教学型方案来改进绩效,比如激励系统或工作重组等。

三 学术思想评析

1 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

纵观教育技术历史,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技术都会在冥冥之中与教育技术实现联姻。当前,绩效技术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教育技术领域。瑞泽在2001年将本领域的名称界定为教学设计和技术。他指出,“在上个世纪相对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技术被认为等同于教学媒体,尽管这一现象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来得到了改善,但是相当一部分该专业的学生在给专业或非专业人士解释教育技术这个定义时仍然会将术语计算机、视频、幻灯机提出来(这种现象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普遍的)。[26]”“是时候来考虑扩展后的教育技术领域的标记了,很多术语摆在我们的面前,但是我认为其中最适合的是教学设计与技术。[27]”与此同时,瑞泽还主张应把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IT)的内涵扩展为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即作为“过程(Process)”的教学技术。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瑞泽这一定义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拓宽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但是,在这种定义的原则下,随着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显然教育技术的称呼会变得越来越冗长,最终将失去一个概念存在固有的规范[28] [29]。当然,笔者不可否认,教学设计和技术这一定义确实可使人仅从字面就可一窥教育技术研究的两大重心。时至今日,对教育技术名称的界定,国内外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然而,就如莎士比亚所说:名称有什么关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2 学术思想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性

从瑞泽的研究看来,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学设计与技术专家,更是一位领域预测师。他提出了影响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今天和明天的十大问题与趋势:绩效改进、知识管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电子学习、学习对象、非正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科学、“整体任务”教学设计模式、测量与评价[31]。

然而,瑞泽的研究也难免存在局限性。如他曾提出通过变革美国的学校体制来发挥教学设计和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这种通过变革现有体制达到应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因为学校的变革需要动因和力量,但是这些力量从哪里来呢?可能教学技术本身就应该发挥其变革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否则,这一通过重构学校现有教学体制而达到应用教育技术的难题就无从解答[32]。又如瑞泽显然将工商领域作为美国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与实践领域。此举虽然能扩大和充实教学设计和技术的研究实践领域,但是学校和工商领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的信度未必乐观。

四 瑞泽学术思想的启示

1 瑞泽在教育技术历史研究方面,特别强调他所研究的是美国的教育技术历史。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可否认教育技术历史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中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史而言,它同样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与美国相比,有关美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专著有数本出版;而目前国内尚未见到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系统研究著作(笔者在此指影响深远的力作)。尽管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一本诸如《中国教育技术演化发展史》力作何时问世呢?笔者拭目以待。

2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瑞泽在其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如模型的不断检验修正)。对于中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有两大误区:一个误区是一线教师“重实践轻理论”;另一个是搞理论研究的领域专家“重理论轻实践”,搞技术研究的专家“重技术轻理论”。如何能将各个层面的实践研究人员整合起来,行成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技术,又有理论”的和谐局面,是中国教育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3 重视事实,发现问题,为研究找出路。

如瑞泽在发现教学媒体对教学的影响并不大,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学设计的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等等,他并有盲目进行研究,而是找出问题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是问题中得出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观念也和乔纳森“所有的生活问题都来自问题解决” 的观点保持一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把握领域发展方向,紧靠理论技术研究前沿。

对于一个年轻的领域,若专家学者能站在一个高度去预测其研究前沿,势必会为本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开阔思路。而瑞泽正是本领域的一位预测师。他不仅能发现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更是能预测问题出路所在(如通过变革美国的学校体制来发挥教学设计与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3]),预测领域发展趋势与方向。虽然瑞泽的预测还没完全被验证,但也不是平白无故胡乱编造的。这是他在三十多年作为教学设计师和教师的经验之上,同时通过观察、反思和审视其他教学设计师及教师的工作实践而得出的。当然,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瑞泽那样称为领域预测师,但瑞泽那种紧靠理论技术前沿但又不盲目追风的科研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坚持的。

参考文献

[1] Reiser, R.A., Mackal, M., & Sachs, S.G..Textbooks used in graduate program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Changes over the past twelve years[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45(5):53 - 61.

[2] 瑞泽个人主页[EB/OL].

[3] 瑞泽履历[EB/OL].

[4] 瑞泽简介[EB/OL].

[5][30] 梁林梅,希建华.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和问题――访教学设计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罗伯特•瑞泽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8,4:4-9.

[6] Reiser, R.A..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 history.In R.M. Gagne (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M].Hillsdale , N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

[7][26] Reiser, R.A..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art I: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Media[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49 (1):53-64.

[8][27] Reiser, R.A..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art II: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49 (2):57-67.

[9] Reiser, R.A., & Ely, D.P..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reflected through its definitions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7, 45 (3):63-72.

[10][31] 罗伯特.瑞泽 等主编.王为杰 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0.

[11] Reiser, R.A., Tessmer, M.A., & Phelps, P.C..Adult-child interaction in children's learning from “Sesame Street "[J].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1984, 32:217-223.

[12] Reiser, R.A., Williamson, N., & Suzuki, K..Using “Sesame Street"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recognition of letters and numbers [J].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1988, 36:15-21.

[13] Reiser, R.A.,Reducing student procrastination in a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course[J].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1984,32:41-49.

[14] Reiser, R.A., & Gagne, R.M..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selection models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2, 52:499-512.

[15] Higgins, N.C., & Reiser, R.A..Selecting media for instru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985,8 (2):6-10.

[16] Reiser, R.A., & Salisbury, D.F..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The next decade[M].In G. Anglin (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2nd ed.).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1995.

[17][18] 洪松舟,傅 蝶.线性教学设计典型模式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29-32.

[19] Reiser, R.A., & Dick, W..Evaluating instructional software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0, 38 (3):43-50.

[20] Zahner, J.E., Reiser, R.A., Dick, W., & Gill, B.J..Evaluating instructional software: A simplified model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2, 40 (3):55-6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1] Gill, B.J, Dick, W., Reiser, R.A., & Zahner, J.E.A new model for evaluating instructional software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2, 32 (3):39-44.

[22] Reiser, R.A., & Kegelmann, H.W..Evaluating instructional software: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current methods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4, 42 (3):63-69.

[23] Young, A.C., Reiser, R.A., & Dick, W..Do superior teachers employ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planning procedures?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8, 46 (2):65-78.

[24][25] 罗伯特.瑞泽 等主编.王为杰 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0.

[28][32] chinwee博客[EB/OL].

[29] 王贵 等.“教育技术”发展浅见――对瑞泽教学设计和技术定义的理解和思考[J] .中小学电教,2008,(8):9.

The Predicto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Discussion on Academic Ideas of Robert A. Reiser

CHEN Bao-qi JIAO Li-zhen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 Robert A. Reiser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esign. This paper reviews his academic career and contributions, discusses his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analyses his defects in his idea. It is also mentioned that the history of Reiser is a special enlightenment to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hina.

篇3

关键词:优化组合 立足生活 拓宽视野

现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迅速有效地获取信息,甄别和评价信息,科学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每位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信息技术的一条传播途径,担负着培养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重任。

但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世界产生的巨大诱惑,使得学生对信息学科的认识发生偏离,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课”,老师不让上网就完全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初、高中学生青春年少,正处于好奇心重,接受力强的时期,很容易受网络中不健康内容的影响,不仅耽误学业,对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就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有效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提高信息技术实践能力?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并进行了总结,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优化组合章节内容

首先教师要对整个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熟知各章内容、各章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课程中的各种软件,然后对各章的讲解顺序进行调整,对章节内部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组合。比如初中教材中关于互联网的内容放在了后几章,但在前面的章节中需要让学生上网去搜索和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实践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再如第一章要让学生上网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硬件的各种品牌、硬件技术指标,各品牌的卖点及其报价。学生还要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及特点,杀毒软件的下载及使用等,所以在实践中就把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就放在了前面, 这样不仅便于以后内容的讲解、例子的选取和习题的设置,还便于学生不断总结上网经验和技巧。

二、选题设置立足生活

生活是素材的来源,练习题和例子的设置应该多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以学生个人知识为基础,以生活世界为重要资源。在具体的备课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来选取示例,在实际操作中要经常找同学了解他们对本章内容的兴趣点。如WORD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分解成多个小的兴趣制作,如:给自己喜欢的歌星作一张海报、给自己设计一个漂亮实用的课程表或计划表、绘制学校或家居的平面图、给自己喜欢的书设计封面包装等。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成对自己喜欢的科普知识作一套讲解幻灯片、给自己喜欢的小游戏作一个介绍使用方法的幻灯片等。EXCEL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成给自己设计一个个人消费表并利用表进行计算等等。这样的学习任务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很亲切易接近,所以学生学起来高兴,内容理解起来容易,更容易挖掘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有声有色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采取新颖的表现形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图片、音视频资料、应用软件等。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是:教学内容能用图片表示的不用文字,能用动态演示的不用静态的,能让学生看到实际效果的不用抽象的讲解。如计算机硬件系统一部分,以前在教室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图例,理解不了专业性的名词,很容易产生烦躁,厌倦情绪,后来经过摸索实践,课前准备装机配件各配件的实物图片,利用视频文件进行讲解,展示装机过程,附加装机注意事项。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很有好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渴望和要求。实际操作中除了采用一些常见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可以参照电视竞赛节目的形式设置一些比赛、竞赛性的活动。比如,在学习理论性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必答、抢答题,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并且双方派出代表和记分员,共同推举主持人,比赛结果得分多的一方为胜。还可以采用学生给学生提问题,记分员记分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掌握知识也比较牢固。 在讲解实践操作性内容时,可以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代老师到讲台讲解,下面的学生听“小老师”讲解的同时,还要检查“小老师”的讲解是否正确。这样可以督促小老师认真的讲解,还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五、充分利用作业“纽带”

作业是教学效果的镜子,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给教师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便于教师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备课等方面做出及时地修改与调整。另外,教师在作业批改中,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作业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对于优秀作业进行班级和年级的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或做FTP服务器等方法来实现作业的提交。

六、调整密度,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要求实践技能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在上课时,一些简单的内容就有必要进行压缩,简略讲解;不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提高熟练程度。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多接触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在上课过程中认真,留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难点。

七、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除了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操作外,还要让学生多了解多接触与计算机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例如,计算机的发展史,对计算机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学家、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趣闻轶事,也包括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以及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例如,有关电脑的小笑话、网络流行语等。教师把学生搜集到的趣味知识进行整理,并上传到文件服务器上。这样,学生在做完作业的空闲时间就可以补充课外知识。

总之,不论是在哪个教学环节,都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年龄特点,关注学生与课程间的联系,找到课堂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发挥实践课的优势,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更有特色和趣味。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工具――电脑及各种实用软件,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合理地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素养;专业素养

随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师成为高中教育领军教师,关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对高中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可以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三个方面

探讨。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通识知识使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广阔知识面,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师,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知识、通信知识、管理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积累自身文化素养;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页设计软件、文字编辑软件等能力;条件性知识是指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启蒙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心理学理论开展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本体性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如传播学、建模电路、高等数学等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网络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Office应用、3DMAX、ASP/JSP、计算机基础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外语、媒介文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应用等专业拓展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其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是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管理硬件设施和学生的能力,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学生课堂管理、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建设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要养成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持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体系;科研能力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并取得教学新发现和新突破。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技能、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是教师能够正确认识信息在生活以及科研中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捕捉信息,获取有价值信息,甄别信息真伪,共享信息,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知识及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基础能力,如信息基本概念、使用工具软件搜集、处理、信息,利用多媒体获取、加工、信息等技能;信息道德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的信息版权、网络安全、信息泛滥、病毒泛滥等问题提出的概念,教师要抵制不良信息影响,梳理信息道德典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

榜样。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经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到信息素养三个方面的不断升华,从最初的专业知识累积,到专业能力的训练,结合时展引领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将三大项专业功底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素养整体,构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

篇5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942-02

The Practical Research for Basic Computer Subjects Teaching Reforme of Higher-technic College

LIU YU-ping

(Suizhou Technic College, Audio-visual Center, Suizhou 4413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teaching problems objectively and makes some researches in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way, teaching proces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new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echnic college educational theory, focusing on the basic computer subjects teching reality of higher-technic training college. Also,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in basic computer subjects teaching model of higher-technic college. It is "project-oriented, mission driv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inquiry learning and combing with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Key words: higher-technic college; teching model; basic computer subjects

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普及程度、发展速度、应用范围有目共睹,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乃至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比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要点。本文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理论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我院实际,探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问题。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由浅及深、概括为二个层次:

1) 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与技能: WindowsXP、office工具套件,计算机系统的一般维护知识,一般网络应用知识,是计算机基础课的必教内容,并且要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2) 程序设计课: Visual Foxpro或Visual Basic或C语言或ACCESS等,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目的是扩充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增进理性思维能力,夯实文化知识与技能底蕴。

2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经过大学一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然有大量的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非常不足,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不高,再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基本的维护常识等。这里面有教师教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

1) 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理念存在偏差。高职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目的很明确,就是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有较高的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科教学”色彩非常浓厚,教材中不切实际、无用的东西太多,教师讲的太多,学生动手太少,应试目的很明显。大量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学科体系式”的教学模式,围绕传授理论性的知识、考试组织教学,不思改革。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考试分数高、操作能力差的状况。没有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2) 教材问题。目前的大多数计算机基础课教材仍然陷于传统的“学科体系式”的教材结构。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的发展史、操作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等讲起,概念性的东西太多,教材内容跟不上计算机应用的变化,务实精神较差。突出能力培养的特点不鲜明。

3)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被很多老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累、学生昏昏欲睡。

4) 学生的问题。学生对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学习兴趣衰减较快,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有效调动。学生生源复杂、基础不同,素质参差不齐,教学难于组织。

学生认知层面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认识不足,总觉得所学过于简单,工作需要时再练习也不迟;部分学生观念中把计算机当作“玩具”而不是“工具”。

5) 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由于招生规模扩涨,教学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跟不上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学生上机实践机会不充分,演示设备的建设、维护与管理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做”一体化的程度不够充分。

6) 学校的重视程度,体现在教学投入不足,课时分配不够,教学质量监控考核不力,对学生获取计算机方面的证书要求不严格,在实训条件建设方面重投入轻维护、设备养护力量严重不足等。

3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院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2009年5月于上海举办的国际OFFICE办公软件大赛中国区决赛中,我院取得了一个一等奖、五个三等奖的成绩。这是迄今为止我院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取得的最好成绩。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的主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要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3.1 改革教学模式,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探究学习、教学做一体化”

所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指的是教学活动要结合实践、围绕具体的项目展开,每次课都要有明确的、可以触摸到的任务,并且要为学生所认同。

所谓“情境教学、探究学习、教学做一体化”,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对教材内容有总体把握,解析、抽取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技能点,再结合实践,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案例,每个案例包含了若干个知识技能点,每次课要完成一个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案例,指明知识技能点,然后发动学生采取灵活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搞两张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少讲精讲,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动手,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也是学生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探究学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应当拘泥于知识的讲解传递,而应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组织实施好教学设计方案。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师、是导演,不是教书匠。

1) 明确学习任务,增进学习动力。任务是课堂教学里一个微妙动力的存在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首要在于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3) 积极交流讨论,重视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为了促进学习,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任务彼此交换信息和合作,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协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学习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学生个体间的沟通能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并针对出现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

4) 完善效果评价,实现教学目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自主认知结构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巩固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

5) 改革考核方式,增强考核力度。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考核要符合课程特点,采取无纸化上机考试,重点考核其操作能力。要象重视英语课程一样,引入计算机类的考级考证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明确学习目标,增进学习动力。

6) 借助媒体优势,活跃课堂教学。多媒体手段和网络在教学中得以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其图、文、声并茂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提供了最好的技术支持。

7) 提供丰富资源,支持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探索。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库,网络也是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理想认知工具,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

8) 依据学生基础,分层以区别对待。由于现在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计算机,我们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有一个测试环节,依据不同的基础,制订多种教学方案,引入“复式教学”的作法。

3.2 高素质教师团队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非常关键。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鼓励、督促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勇于改革、积极进取,把计算机基础课做成精品,教出特色。

3.3 高质量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载体和依据,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关键。计算机基础课教材要符合课程特点、符合高职特点,彻底摒弃“学科体系式”的教材编写理念,突出能力培养,符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探究学习、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总之,在当今高职教育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的背景下,教学要更加务实、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怎样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是每个相关教师都要主动关心、研究的问题。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探究学习、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为可贵的是它体现了教学革新的一种理念,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充满 趣味 信息技术课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迅速、有效地获取信息,甄别和评价信息,科学、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信息技术的一条传播途径,担负着培养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重任。但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世界产生的巨大诱惑,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发生了偏离。中学生青春年少,正处于好奇心重、接受力强的时期,很容易受网上不健康内容的影响。这就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趣味”帮助学生逐步摆脱网络的诱惑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优化组合章节内容

在上课前,教师要对整个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熟知各章内部,熟练掌握课程中的各种软件,然后对各章的顺序进行调整,对章节内部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组合。比如,高中教材中关于互联网的内容放在了第六章,但在前面的章节中可能要让学生到网上去搜索和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第一章要让学生上网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硬件的各种技术指标、流行品牌、各品牌的卖点及其报价,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及特点,杀毒软件的下载及使用等,所以在实践中我就把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内容放在了前面。这样不仅便于以后内容的讲解、例子的选取和习题的设置,还便于学生不断总结上网经验和技巧。

二、选题设置立足生活

生活是素材的来源,练习题和例子的设置应该多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以学生个人知识为基础,以生活世界为重要资源。在具体的备课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选取示例。如Word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换成“给自己喜欢的歌星制作一张海报”“给自己设计一个漂亮实用的课程表或计划表”“绘制学校或家居的平面图”“给自己喜欢的书设计封面包装”等。Excel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成“给自己设计一个个人消费表”,并利用表进行相关计算,等等。这样的学习任务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很亲切,内容理解起来较容易,更容易挖掘学生潜在的主动性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有声有色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采取新颖的表现形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秉持这样的原则:教学内容能用图片表示的不用文字,能用动态演示的不用静态的,能让学生看到实际效果的不用抽象的讲解。如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系统”这一部分时,以前在教室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图例,理解不了专业性的名词,很容易产生烦躁、厌倦情绪,后来我课前准备各部件的实物图片,利用视频文件进行讲解,展示装机过程,附加装机注意事项。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很有好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渴望和要求。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可以参照电视竞赛节目的形式设置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比如,在学习理论性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必答题、抢答题,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并且双方派出代表和记分员,共同推举主持人,比赛结果得分多的一方为胜;还可以采用学生给学生提问题,记分员记分等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掌握知识也比较牢固。在讲解实践操作性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代替老师到讲台讲解。下面的学生听“小老师”讲解的同时,还要检查“小老师”的讲解是否正确。这样可以督促小老师认真地讲解,还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充分利用作业“纽带”

作业是教学效果的镜子,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给教师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备课等方面做出及时的修改与调整。另外,教师在作业批改中,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作业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对于优秀作业进行班级和年级的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或做FTP服务器等方法来实现作业的提交。

六、调整密度,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要求实践技能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在上课时,教师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压缩,简略讲解;对于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多接触、多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在上课过程中留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难点。

七、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操作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多了解、多接触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例如,计算机的发展史,对计算机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学家,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教师可把学生搜集到的趣味知识进行整理,并放到文件服务器上,这样,学生在做完作业的空闲时间就可以补充课外知识了。

八、精心选炼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课堂上最具有调动性的因素,生动、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如何根据课堂的内容变化语音、语调,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如何让问题富有挑战性,如何让疑难名词变得通俗易懂等,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都要进行仔细的思考。比如,在讲解一些专业性的名词时,教师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如文件名可以比喻成人的姓名,软硬件可以用磁带及它上面录制的歌曲作比喻。

总之,不论是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年龄特点,关注学生与课程间的联系,找到课堂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发挥实践课的优势,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课更有特色和趣味。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及各种实用软件,还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任课教师不能因为学科的地位不同而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更不能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副科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应该以培养信息社会新一代合格公民为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3).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40-02

21世纪是计算机得以快速发展的新世纪,计算机等IT行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在现代化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就成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快捷高效的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就要懂得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微课的出现就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块,与微课技术手段的相互结合,在众多学校的教学之中也受到热烈的欢迎。所以,本文在分析微课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之中应用的策略,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微课的定义与特点

微课: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基于视频,记录教师在课内绕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来开展精彩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微课,其本身的特点在于:第一,时间短,内容少。微课一般会控制在5~8分钟内,最长也不会超过10分钟,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微课内容少,就将问题聚焦到一点,突出学习。主题微课主要是利用流媒体格式,将其下载到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实现远程的互联学习以及移动教学。第二,资源构成情景化。微课所选择的内容一般都是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它将教学视频片段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后教学反思、学生反馈意见等多个方面的统整没这样就可以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资源包”,音高一个真实的教学微环境。第三,突出学习主题。微课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来进行教学,相对于原本的课程,更具有目的性,并且指向明确。第四,结构性强,容易补充。微课主要是将知识点进行有规律的结构化组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与扩充,并且还可以及时的进行反馈和修改。

2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条件分析

在计算机教学之中运用微视频教学拥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并且知识面广,操作性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课程相比其它学科,并不算难,非常适合使用微视频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将教材中的内容制作成为微视频,然后利用互联网将其发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针对重难点进行分析和讲解,或者是通过易错点的演示来实现教学。针对学生已经掌握之点,就无需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亲自操作。同时,因为学生基础自学能力薄弱,欠缺自主性,但是因为计算机这一门学科的操作性强,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所以,学生基本上都不会对其产生排斥,反之,还非常感兴趣。所以,发放微视频教学,学生就可以提前的进行预习,做好课本基础知识的巩固,加深记忆。就如,在讲述计算机发展史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制作成为一个视频,通过故事讲解的模式,引导学生进人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中,然后通过学生想象力的自主发挥,就可以对目前的计算机发展进行估计和预测,这样才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来对计算机应用进行阐述,随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视频将计算机各项应用展示出来。

3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教学之中应用微课,首先,要明白微课教学同学习兴趣的相互结合,其次,实现计算机教学与常规课程相互结合。通过这两种方式,就能够让计算机教学更加的顺畅,最终满足计算机教学之中微课的应用需求。

3.1微课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

在计算机教学之中应用微课,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教学的内容同学习兴趣相互的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全面的发展微课相关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建立和教学体系相互之间能够挂钩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教学理念的完善和创新。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之中,将微课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互的结合起来,目前,随着教学事业不断的发展,始终强调教学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与生活,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学习态度。就目前的发展而言,计算机教学的全面改革是必然趋势。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之中,将微课理念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互结合起来,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实现的同时,还能够调动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课优势呈现,同时,对于学生更加灵活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实践能力也可以大幅度提升。

对于办公软件应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很多教师都是将办公软件基本运用进行教学,并且建立电子表格,通过编辑的模式,将重点知识与内容凸显出来,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会做。但是在课程研究以及具体的学习环节,还应该明白学生个性化的特征,能够将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和色彩性全部的凸显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于插画的喜欢,适当的运用画面色彩的附注,这样不但可以是教学内容更加新颖,也能够让课程的设计更加灵活。另外,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适当考虑同学生相关联的主题,能够将趣味性凸显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通过“来自星星的一封信”作为主题,因为之前很多学生对于《来自星星的你》这一部电视剧比较感兴趣,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再配合上微课的思想,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发挥意想不到的成效。

3.2计算机教学与常规课程结合的观念

在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之中,还应该懂得将微课的思想与常规教学相互衔接起来。在我姑,传统教学模式因为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其中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不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知识容量,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之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并且对于计算机教学理念的改善也有着直接的帮助。所以,针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应该做好系统化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呈现其价值。另外,作为广大师生,还需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发展需求以及标准,在实践环节中运用微课,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一个教学的基准,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在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同时,增强教学工作的多变性以及灵活性。同时,针对学生开展定期的强化辅助,确保常规的课程与实践之间能够相互的融合。比如,在实践教学之中,在结束微课教学后,教师可以选择通过视频问答的模式,来考察学生实际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确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也可以全面的a充常规的教学内容。

4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在计算机教学之中应用微课,不同的环节,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差异。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微课在迎合计算机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课中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动机能够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这样才有利于整体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同时,计算机教学之中微课的运用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一,目前,计算机教学之中微课的运用都是通过自学微课视频的方式来呈现的,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如果学生自我主动性较强,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学生自主性有所欠缺,那么就无法发挥微课视频的效果。第二,计算机课程内容是在不断更新的,并且还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趋势,但是学生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想要获取的学习知识的视频资料难免会有所差异。第三,微课主要是通过点、状等形式来针对性的讲解知识点,如果学生无法将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内化,这样就无法形成具体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微课模式的调整,确保其能够与实践教学之间相互的融合。

第一,微课与学生的兴趣衔接的时候,需要在开展微课教学之前,全面的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针对兴趣点,做好食品资源的制作。第二,相比常规的课程教学,针对重案那点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微课视频就将其完全的解释出来,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再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强调。第三,完善考核机制,计算机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用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微课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核心,学生是否能够有效的学习是教师无法保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完善的考核机制的设置,来综合的考评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画板;教学实践

G633.6

初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能帮助学生提高空间逻辑感和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几何概念与运动关系,教师仅仅通过语言讲解,难以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知识建构。数形结合、运动变换、空间想象,往往成了“教师嘴里常有,学生心里糊涂”的神秘名词。有关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将能通过直观图形、动画演示进行理论验证与分析,使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简单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密切师生情感,使学生达到爱学、乐学和善学。

一、几何画板软件发展及优势

1985 年,美国教育发展中心为了使学生对几何的学习不再流于表面形式,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内在本质和联系进行更有效的探索,开发出了一款计算机模块软件。该软件先用计算机制作出几何图形,再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推测出图形的性质。这种软件把抽象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具体化、可视化,便于操作,深受师生喜爱。1996 年,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引进推出该软件的汉化版,定名“几何画板”。随着我国专家学者的不断改进推广,几何画板软件功能已经日趋成熟。几何画板软件具有如下突出优势:

1.几何画板操作简便

几何画板软件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很低,网络下载也很便捷,简单易学。软件操作界面很简洁,常规的五大区域的按钮功能一目了然,画点、连线、做圆,就像电子的直尺和圆规一样,使用时不需要编写任何程序,仅需在头脑中借助几何元素的数学关系 (数量关系,相对位置关系等) 表现。图像可以点击拖动,改变位置和大小,初中常见的几何变换、测量,可以在任务菜单找到相应的按钮轻松完成。软件还配有功能强大的文字信息,数学公式编辑功能。

2.几何画板让抽象概念更直观

几何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有些容易找出例子。如两条垂直的线,教师就爱用墙角接缝举例子,讲立方体教师也容易想到用魔方当教具。可是有些概念却难演示,如三角形的高。在黑板上画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的高线进行讲解,也很难让学生短时间内归纳出“高”的概念,误解频出。但是,如果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拖动改变三角形的形状,让那些具体的“高”一会儿在三角形内,一会又儿在形外,一会儿竖着,一会又儿斜着。实践证明,学生在观察、归纳、假设、验证中很容易就能对概念的内涵形成更好的理解,完成抽象概念的内化。类似的基础概念很多,如平行、垂直、全等、相切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对比等直观手段轻松掌握。

3.几何画板易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看着不会动的图形,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完成运动的想象,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几何画板的动态画面演示特性,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不论是移动、翻折、旋转还是放缩变换,学生都能很直观地对图形运动进行操作,观察和对比,使抽象的动态描述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4.几何画板保证图形特征细节

在函数图像性质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圆滑的曲线”、“无限接近横轴”、“直线与曲线相切”等概念理解不透,而在立体图形想象中,线段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几何画板能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以及多角度动态观察等功能,能化抽象为具体,有效拓展了图像观察角度的可能性。

5.几何画板让数形结合思想更具体

初中代数是比较抽象、烦琐、枯燥的,众多符号记忆与推演让很多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初中代数的“最高级”――函数,就让很多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一头雾水。几何画板可以很方便地将这样的抽象枯燥的知识,用更生动的方式变现出来。运用测量、计算、绘制函数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将初中函数中某个参数的变化与图像形状、位置变化之间的联系更直观表现出来。

二、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思考

1.强化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进一步在初中数学中推广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把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来看,几何画板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虽然几何画板的操作简单易学,但大部分教师仍止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件仍然是以 PPT 展示课件为主。但是,当见到有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突破教学难点环节时,大家还是希望保留课件作为资料。希望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的愿望是有的,就是很难自觉,所以,系统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希望相关教研培训部门能在数学教师培训项目中更重视几何画板的系列培训和鼓励,不是一阵风似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常态化,拉长培训和练习的时间,最好从中引导和奖励一批一线年轻教师,结合教学难点的实际需要,编制出一批重点突出,方便实用的难点突破的成品课件,并免费推广,形成有效刺激。促进几何画板软件与中学数学教学结合点的深度开发。

2.开发几何画板的多元价值,使之成橛辛Φ慕萄Цㄖ工具

从本文最开始的几何画板软件的发展史就可以看出,从该软件设计伊始,目标瞄准的就是课程改革中的“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是帮助学生自己在利用课件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思考和改变。注重从认知的建构角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等目标还只是表层的目标,而促进情感态度目标的提升则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才能实现的更重要的目标。如果教师只是把几何画板看成一种更高级的演示工具,不但会抹杀了该软件在课程改革方面的战略意义,也会抵消教师在学习和使用该软件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设计,积极开发几何画板的多元价值,使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有力工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几何画板软件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种,通过课堂提出问题,现场演示操作,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于部分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强调教学中多向交流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社会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和合作性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交互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走向“思维中的具体”;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2.1发展性

计算机课程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等。在给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我会经常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新鲜感、亲近感,这就拉近了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同样,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真实的图片甚至是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硬盘是什么、主板又是什么;介绍计算机软件则可通过上机演示来表现该软件的特点和用处。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相对困难些,因为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更新硬件设备。

2.2实践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上的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和演示操作来教学,学生只是去死记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很难达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况且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掌握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得更好。

2.3创新性

计算机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除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这两部分外,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操作等,都是要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这些软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需要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2]。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下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PowerPoint 2000的教学课例进行阐述。

3.1与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建立联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基于脑的学习强调学生的经验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经验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学习情境,学生是从他们正在经历的完整经验中展开学习的,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总是要将新知识与以前的经验联系起来。因此,要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在开始讲授PowerPoint 2000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微软办公软件Word和Excel,并让学生说明这两个办公软件是用来做什么的。Word是用来编辑和处理文字的,可以用它进行书信、公文、报告、论文、商业合同、写作排版等一些文字处理的工作;Excel是用来进行表格处理的,可以用它进行财务、金融、统计等表格数据计算等一些相关工作;之后,给学生介绍PowerPoint 2000是用来制作和放映演示文稿(幻灯片)的。使学生知道PowerPoint 2000与Word 2000和Excel 2000一样,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办公套装软件中的一个。在讲授中,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告诉学生可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幻灯片,在毕业答辩时、在作自我介绍时或推广产品时都可以用到PowerPoint 2000,还可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贺卡。为学生展示老师收到过的一张电子贺卡,由于贺卡制作精美并加入了许多趣味性元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上,他们此时对PowerPoint 2000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切想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 2000制作出这样美丽的贺卡。

3.2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机会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给予者,而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多媒体教室里,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大屏幕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学生边看大屏幕上老师的讲解,边亲自动手,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整个PowerPoint 2000演示文稿的创建分为几个步骤:简单设计修饰复杂的动画设计,都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做,并呈现在大屏幕上。在讲解的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问:列举问题,如:怎样修饰文字?PowerPoint中的文字修饰和以往所学过的word中的文字修饰是否有相似之处?怎样插入剪切画和图片?PowerPoint中的图片的插入和以往所学过的word中图片的插入是否有相似之处?等等,让学生边复习,边学习,学习新的操作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

以一幅作品为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添加进去多种元素,适当分配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对所学知识以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巩固。在讲解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保持与学生实时沟通,随时按照学生的建议对所做的PowerPoint 2000作品进行修改,一堂课下来,与学生一起完成了整个多媒体演示文稿从长剑到简单设计,到修饰,到复杂的动画设计的全部过程。由于加入了大量课堂互动,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课堂上老师所展示的PowerPoint 2000文稿是自己参与制作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3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调节、选择、控制,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PowerPoint 2000教学实践性很强,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独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的技能。因此,在实验课上,要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的机会。在实验课上,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幻灯片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使他们改正。

在PowerPoint 2000教学结束时,为学生放映一组他们做的作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学习自信心。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给予分析,告诉他们如何改正。

4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室中,交往和交流的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够充分,教学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师讲和学生学。教师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讲解,学习者只是像填空一样给出简短的回答,往往没有多大思考的余地[3]。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用以有的知识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接受书本上和老师讲授的知识,而要存在质疑态度,验证已有的知识并探索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Word、Excel和PowerPoint教学中,实现某一效果往往有多种操作方法,教材中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菜单栏中的任何一种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最佳途径。教师不应该以教材中的内容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给学生留出批判、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 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具有如下特点:文化素质偏低,有一种失落和自卑感;思想素质偏差,带有一种惰性心理;自控力较差,带有一种叛逆的心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带有强烈的虚荣心;心态不够平稳,物质追求高,依赖性强,互相攀比,感恩意识不强,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为此,学校加强了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构件一个立体网络德育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各种大型文艺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特点,通过实践,将德育寓教于计算机教学中,也起一个潜移默化作用。

一、爱国教育

爱国,是一种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它是如此深刻的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国家意识。爱国是一种义务,战场上的赴汤蹈火是一种爱国,特定场合的维护祖国尊严是爱国,学习、工作岗位上的辛苦努力、奉献是爱国……

我们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计算机的用途时,可以讲解一些在应用计算机技术领域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如杨孟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他长期从事各种卫星星载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计算机的研制中,提出并实现了三机冗余TMR/S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该项技术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神舟号试验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研制中提出了采用前后台处理机任务分担、并行流水线工作的三机容错计算机技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又如CEO邓裕强在2003年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手机上网网站——3G门户网(.cn)。与SP不同的是,3G门户网的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它开创了WAP网站独立于运营商以外的新模式。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的一些用途,还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所能,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行为习惯教育

行为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自控力,个人行为习惯是很差的,如在上机课中乱敲打键盘,乱删除他人的文件等,这些都是损坏公物,不道德行为表现。我们教师除了要与学生一同学习计算机上机规则和计算机保养知识外,还要时时留意学生的动向。如在学生乱敲打键盘、乱删除他人的文件这一现象方面,老师们可以教学生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这台电脑是你的,别人胡乱敲你的键盘,你会怎么想?如果你的重要文件被别人故意删除了,你又会怎么想?又如在讲计算机硬件知识及计算机组装这一章节中,从课程结构来讲,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对这一章节内容都挺感兴趣的。,尤其是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实作时,时刻不要忘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因为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是很好奇的,看看它为什么会如此算得准确,运算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快。学生会不顾一切抢着看,这也是老师们要给学生讲清楚的,如何正确放置计算机各个部件,它才不会受到“损伤”,还有一些同学会做得更“出色”。如CPU,他可以拿来做钥匙扣;把主板中间用电烙铁烙一个洞,然后在这个位置上放上自己的照片,做相册;把电容、芯片等拼凑一辆吉普车,做玩具……这些学生是能够完全想得出来并能做的,学生想做,但自己又没有,所以就悄悄的拿学校实作室的东西,学校的公物就这样不冀而飞,更有甚者,通过教学,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及价格都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思想不成熟,几个同学合伙,在学校,朋友家,或者在今后的上班地方,他们通过计算机主机前面的面板,“顺手牵羊”的取走其中的硬盘,cpu等,这样就不是简单的好奇,而是构成犯罪。因此,我们老师的在上课时要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哪些能拿,哪些不能拿。让学生要爱护学校的公物,公家的财产,要像爱护自己的一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感恩教育

“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电子邮件(E—mail)以快捷、低成本运作、传送媒体丰富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广受人们的欢迎。我们在学习E—mail这一章节时,教会学生学习如何申请、创建、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是毫无旁带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传递、沟通师生,朋友之间的感情。如提示学生在每年的的教师节,春节等通过发送自己制作的一封图文并茂的E—mail,来表达自己的感恩,,既方便、价格低、快速、内容丰富,何乐不为!班主任、任课课教师还可以设立电子表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既可直抒胸臆,又可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灵上的沟通。在我刚走向讲台时,也遇到了一位有自卑的学生。在我讲了E-mail这一节之后,并告诉我的E-mail,让每个学生给我写一封作为作业,在查看学生的信件时,其中有一封主题为“老师,胖真的很丑吗?”信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打开内容一看,内容简洁,上面是这样写的:“老师,老师,胖真的很丑吗?”就这样,也没有留名,但我通过她邮件的用户名知道了她是谁。她是班上的一位女生,很胖。我很快就回了E-mail,通过这个工具,我知道她很自卑,她说她很胖,饭量较大,吃饭时也很难看;在夏天她不敢穿裙子,不敢上体育课,她总觉得同学们在背后嘲笑她,嫌她肥胖的样子太难看,事实上同学们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我给她说,唐朝都是以胖为美,一个人美,是看他(她)的心灵,而不是外表,最关键的是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自己是否瞧得起自己。通过电子邮件,我鼓励她……最后她走出了这个阴影,主动和同学们一起聊天,学习。在职高期间,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西南师范大学职教师资(本科),在她到高校的第一天,就给了我一封E—mail,说我是她一生中最尊敬的老师,是我让她走出自卑阴影的。通过上例,我们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四、网络犯罪教育

网络犯罪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一途径进行的犯罪。

现在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互联网这一模块的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互联网的优点在于巨大的信息量,不受时间、区域的限制,只要你上网那么别人就可以随时了解你及联络你,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人类不只可以在网上得到各项资讯,而想在这互联网上更好的放纵自己,爆发横财,利用种木马、QQ工具、中奖信息、网上购物等来骗取他人感情,钱财,他们希望能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无界限的“优点”。中职学生由于本身就不够成熟,易冲动,很容易上当受骗,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更想利用QQ工具进行交友,欺骗他(她)人感情,通过网上购物来骗取他人钱财等。在这一问题上,学校如何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地发挥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与其怕网络对新一代人造成伤害,不如主动出击。计算机老师们通过实际例子讲解现实生活中网络犯罪种种诱因及如何有利防范,如网上购物,哪一种不会上当受骗?让学生了解网络给社会带来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网络的负面作用,减少青少年学生的上当受骗损失,甚者网络犯罪的可能性。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多,比如在线观看爱国主义、交通安全等影片,了解时事新闻,学习十七大精神等,职校学生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摆正位置,正视生源现状,针对职校学生的特殊心理采取科学的教学教育方法,促使学生的在心理、生理和学习得到平衡发展,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万祥.新课标德育资料库[M].宁波出版社,2004.10.

[2]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