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专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艺术专业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艺术专业培训

篇1

随着环境艺术专业在近二十年的逐渐兴起,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讨论当前我国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问题予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

环境艺术;人才培养

一、环境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自身所生活的周围环境的审美需求也愈来愈高,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艺术专业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依然属于一个新型专业,其发展还很滞后,主要体现在:

(一)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依然不多。和其他专业相比,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依然很少,目前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全国美院和少数的工科院校,造成了人才培养难以有效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学科设置理念存在偏差。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相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学科设置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众所周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不仅仅涉及到室内设计,更是已经延伸到了室外设计中去,然而当前我国不少院校在开设该专业时将环境艺术设计狭隘地理解为室内环境设计,课程设置也更多地集中在室内设计上,由此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各种艺术类院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尽管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能力,但是缺乏基本的建筑学的知识从而使得他们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养不高,难以满足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高要求。

二、改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必要从这些问题产生的源头等方面认真分析,从而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加强和改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理论建设。学科理论建设对于专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应该说,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建设依然相当滞后,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业标准、行业准则以及人才职业资格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都是困扰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走向成熟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的研究力度,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结构,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一环,未来我国要不断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从市场发展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上来加强和完善课程设置,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高素质,因此要改变过去单纯以艺术类院校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格局和课程设置,开拓人才培养阵地,加强在综合性大学及建筑类大学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以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两手都抓的课程设置思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建筑学等技术类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加强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课内外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比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学生实训基地等措施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切实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涉及建筑学及美学两大类学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分配好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实际出发,找出两类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妥善安排建筑学和美学两类学科的教学布局,从而完善该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

(四)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在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和放松对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绝大部分来自于各个艺术类院校,缺乏建筑学方面的专业教师或者有建筑学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不足的一大原因,因此今后高校应加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聘任标准,重点是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优先聘用拥有建筑学和美学方面双重教育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培养方案,吸引部分相关企业该专业的专业人员到校任教、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企业的项目等,同时应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增强该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紧密结合的学科门类,其对人才的需要愈来愈多元化和综合化,因此今后对于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着重从市场出发,从市场上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上来加强人才培养,努力为市场和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3,01:90.

[2]曾丽娟,吴健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3:106-108.

[3]乔峰.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2,18:150.

[4]霍珺,韩荣.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分析[J].山西建筑,2010,32:184-185.

篇2

关键词:AutoCAD;3dsMAX;教学;专业对口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121-02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blems of AutoCAD and 3dsMAX in the Teaching

ZHANG Yong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the use of the computer aided design in the manufacture, production, design, and file manipulation is increasing heavily. Some vocation or post can't deviate from the computer aided design system all along, such as mechanical manufacture desig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design, road/bridge engineering design, indoor/outdoor design, furniture design, animation design, advertisement design, etc.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oftware in the computer aided design, the editor purpose and use field of them are very clear, and the teacher or student also realize this, but the using rage of the AutoCAD and 3dsMAX are very large, it has big difference among every different profession, or even has no any other contact. So how can we deal with this problem in our teaching?

Key words: AutoCAD; 3dsMAX; teaching;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教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生产、制造、设计、文件处理等领域的使用大量增加,有的行业或岗位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如:机械制造设计、建筑工程设计、道路桥梁工程设计、室内外设计、家具设计、动漫设计、广告设计等。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有很多种软件,多数软件的编制目的和使用领域都很明确,教师和学生都很清楚,如:Corel Draw、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等等。但AutoCAD和3dsMAX的使用专业领域较多,如:AutoCAD就可以在:机械制造设计、建筑工程设计、道路桥梁工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给排水设计、工业设备安装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中大量使用,并且有在此软件基础上开发的专业AutoCAD,如:建筑CAD、服装CAD、电子AutoCAD等等。3dsMAX可以在,机械制造设计、建筑工程设计、道路桥梁工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动漫设计、电脑游戏制作、广告设计等领域中大量使用,并且拥有大量的插件。通过以上可以清楚的看见它们之间有的专业是相关联的、有的专业之间差别较大甚至没有联系,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

现在的高校、职高和专业培训学校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以上专业,这里就涉及到AutoCAD和3dsMAX在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和学生专业是否对口,如果不对口,或专业差别很大,将会给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带来很多问题――学了不好用、学了不会用。

也许有的人认为没有那么严重,或不存在什么问题,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同志没有参加过相关专业的生产或设计工作。也有个别学校只想把这门课上完了就可以了,不管其他,这是不负责任的。

下面我们就这两个软件分别举例:

1) AutoCAD教学的例子:教师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学生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工程设计类。教师通过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常用工具和命令都教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按教师的要求画图,最后考核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短时间内看不出存在的问题。然而,上专业设计课程时,专业设计教师一看学生画的图或画图的过程就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①在教学中学了大量的无用命令,浪费了时间,增加了负担。就环境艺术专业的施工图设计来讲,使用的CAD命令较少,较简单,主要集中在面板上的二维命令,三维命令和功能基本不用学,包括材质和渲染等。②没有和本专业的制图规范和要求相联系,使学生在画图时过程或步骤不对、比例不对、格式不对、线型不对等等。关于这一点对外专业的教师想完全学会几乎不可能。建筑类制图有着国家强制性规范和标准,在制图时必须按标准运用各种线型和图例。根据不同的图纸(平面图、顶棚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等)其制图步骤也不相同;在AutoCAD里画图比例一般按一比一画,格式和线型也要按国家强制性规范和标准执行,不同的线型适用范围不同。

本人在上大学期间就遇过这样的实例,三个班60位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老师的专业是计算机方向的,据说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教龄也有二十年左右了,CAD课程结束后,没有一个完全学会画CAD施工图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以上讲的两点,如果是专业教师授课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他可以按实际工作要求去上课,直接了当,使学生学以至用,还可以和本专业设计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

2) 3dsMAX教学的例子:教师的专业是动漫设计,或是其它专业的3dsMAX高手,学生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常用工具和命令都教给学生,甚至讲解到了高级建模、角色动画等。学生学了很多、学的很累,画好的图或建好的模型专业设计教师一看:空间比例不对、家具尺寸不对、贴图大小不对、灯具大小或位置不对等,问题一大堆。在3dsMAX中画图一般单位设置为毫米,建筑空间和构造物应按实际尺寸建模;家具尺寸受人体工程学限制,都有相应的规定尺寸;贴图大小的掌握主要是设计师对常用装饰材料的了解;灯具大小一般是有规格的,其位置应根据空间和设计意图来布置。如果授课教师不熟悉或不知道建筑的相应尺寸、常用家具的尺寸、装饰材料图案和肌理的大小等等,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他们做出来的图自然不理想,如果是专业教师,这些都不是问题。就这个专业来讲,在3dsMAX教学中建模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建筑类建模一般较为规整,以几何体为多,高级建模使用较少,常用家具和建筑构件模型库都有。教学重点是材质贴图、灯光布置、摄像机架设和PS后期处理,再结合室内外设计原理,这样做出来的图就专业的多了。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出问题很大,如果不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课程体系之间没有环环相扣,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没有学好这个软件,甚至造成一定的误导,上专业设计课时还得专业教师重新指导和协调。

这是因为这两个软件功能强大、命令多,应用专业领域较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工具和命令都教给学生,多数情况下也没有这个必要,每个专业所需学的重点、模块、命令不一样,运用时技巧不同,有时还涉及专业的制图标准和各种尺寸问题。

本人的多年教学经验是:专业教师带对口的专业学生,即:“教与学专业对口”,至少是相邻专业教师,这样使教学重点突出、方向正确,学以至用,课程之间环环相扣。作为院校、系部或主管部门的领导要引起注意,在教学管理中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的好,学的轻松,学的专业。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室内建筑师培训教材[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柄汗.中文3dsMAX建筑动画制作实例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3

人们对精神生活水平的追求通常起步于物质水平的发展之后,因而我国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方面的探索,也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普及和重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开始对建筑环境和宜居效果,乃至环保等理念开始提出较高要求,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开始在更高层次上顾及审美需求。在发展起始阶段,国内的建筑室内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存在局限性,主要是人才缺乏专业培训等因素。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扩大和快速发展,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家居建材和装饰公司。在目前的建筑室内设计行业中,设计人员在从业资质上已实现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目前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中,实现了既能够体现我国民族特色,又能够融入并彰显时代精神的设计风格,许多设计工作中都能够在采取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又通过空间组织和色调等途径体现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很早之前,海德格尔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住房环境多么艰难恶劣,多么棘手逼人,栖居的真正困境并不仅仅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

2当前建筑室内艺术设计中的常见风格类型

2.1传统风格的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具有传统风格的设计在理念和文化内涵上,多受到历史中的传统宫廷建筑及其装修风格的影响。从建筑内部的设计来看,这类风格的设计汲取了传统宫廷建筑的华贵雍容,以及较大的空间和进深等特点,在色调上讲究采用能够体现华贵特色的暖色调为主,造型方面则较多地讲究对称。由于居住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内部装饰所使用的材料多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木材,同时绘以有关图腾或蕴含吉庆意味的动物图案等。即使在较小型的建筑的室内设计中,这种设计风格依然有所体现,如家具本身及其摆设方面有一定的明清风格,部分居民在室内设置屏风等,这些设计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传统室内艺术设计理念在当前建筑中的应用。传统风格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有不少相通之处,继承历史流传的建筑风格,对延续文化传统和体现庄重优雅情怀有积极作用。

2.2现代风格的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现代化的建筑室内艺术设计风格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风格的束缚,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而较多地结合了时代的发展背景,结合新颖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较明显现代气息的室内设计风格。现代化的设计风格在设计理念上较多地考虑了科技方面和现代艺术思想方面的元素,如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环保、低碳以及能耗等因素,同时更加注重光影、色彩的综合运用等手段,从而使艺术表现力更加突出。除了视觉效果之外,现代设计风格还使得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体现实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在居住使用过程中得以更多地感受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2.3后现代风格的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在长时间对室内环境的设计创新中,通过对现代化设计风格和理念的延伸与创新,逐步形成了后现代设计风格。区别于传统风格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现代设计风格的实用性科学性,后现代设计风格更多地体现了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方式,更加追求创新效果。在设计中的细节方面,较为全面地渗透和融入了艺术表达工具,将夸张、富有艺术感和表现力的设计成分附着在设计过程中,同时又添加了一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点的艺术成分,从而使建筑室内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呈现了一种同时包含传统风格和现代环境设计理念的美感。

2.4自然风格的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自然设计风格在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中,本着体现人类对自然界的向往和归属感的理念,较多地融入了能够呈现自然环境风貌的自然要素,能够缓解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实现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而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成为一种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设计风格。自然风格的设计在材料选择以及加工布置中均有一定要求,如所需石料、木料取自自然,且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能够较为明显地体现出自然成分所具有的纹理、色彩等,整体效果呈现一种趋向自然、减少现代元素比例的状态,较多地采用绿色设计理念,从而使居住者能够感受自然气息。

3对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的分析

3.1追求绿色和对自然的回归

判断室内环境设计未来的走向,不但要结合当前的设计风格类型,还要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的生活需求方面考虑。未来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绿色的重视以及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等都对室内设计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未来室内设计首先要注重对自然的回归,就目前来看,例如在生活中人们更加倾向于引用天然饮料使用自然材料,对绿色环境更重视。

3.2重视现代技术的运用

未来的室内设计还要更加注重现代化,技术发展使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更加先进,因而在设计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元素,使生活更加便捷;同时,在设计中使用者还将更进一步地要求体现个性化的特点,这是人们在心理上打破同一现状、追求个性的需求。

3.3设计风格突出整体效果

艺术的表现需要结合对应环境,因而在室内的设计和陈设中,各个物件之间要形成整体美,在摆设和布置上相辅相成,而非简单的物体堆叠。

4结语

篇4

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以“艺术创意”为核心的。主要包括广播音像、动画和漫画、传播媒体、视觉艺术、影视表演艺术、设计工艺、雕塑艺术、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1)我国的艺术创意产业自从2000年加入WTO以来增幅明显,比起国内其他产业的增幅多出百分之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强有力的增长点。我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艺术设计创意企业成长迅速,产业的规模和创造的产值日益可观。

(2)我们国家的艺术创意产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能够和发达国家相比的只有现在的北京、上海、深圳这几个城市。这里需要我们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都只是针对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国门。大部分国内加工制造的产品都只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西方的经验

(一)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意人才

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当作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对此充满期待。但是,文化创意的真正含义却缺乏人们认真的思考,例如如何把这个产业和现在的商业模式化运作相统一,发掘新的和潜在的资源,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认识层面。在世界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国家的文化创意企业既要和本国的同行竞争,又要和国外的企业相角逐,创意人才是前提和关键,雄厚的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从最根本上讲,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管理人才的缺乏。

(二)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完善的政策体系

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经济、社会价值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淡薄,侵害他人版权和忽视自我保护的现象同时存在,并十分普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中介体系尚未形成。当今很多国家和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支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国家还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法案法规来做到这一点,而且还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不能像其他产业一样来制定过于死板的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创意产业链条及区域效应还未成熟

我们国家的很多文化创意企业都是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模式,非常多的文化创意资源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发掘。加入WTO后的这些年里,我国对国外的文化创意产品逐渐放宽市场,这是柄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我过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抱团的趋势,缺乏一个中坚的力量,在国外同行业的竞争面前稍显不足。

(四)发达国家的经验

(1)支持和适当的引导。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府成立了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间有合作关系,避免了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走一些远路。(2)必要的资金的支持。政府需要对有潜力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资金注入,发掘企业的潜在价值。(3)鼓励企业间的合法竞争。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正是政府需要发挥自己职能的地方。例如政府可以作为产业合理运作的中间人,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来规范产业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行为。(4)政企分离制定产业政策。西方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都是有企业自己来制定,很少有政府的干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灵活性很大的产业,过多的政治干预相反不好。

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应有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创意观念以及培育创意产业人才

这里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在思考其象征意义,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里,我们也潜意识的把这种思维带入了进去。而西方的设计师们却不这么去思考,觉得这个创意不错,就去做了出来,没有过多的去考虑象征意义。但是反观我们,总是被之前的既定意义绊住手脚。现今,转变观念才是首要任务,这个问题不解决,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需要,走出适合我们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是当务之急。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们应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人才。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储备,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缺乏,政府介入进行人才储备,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传统意义上人才的培养都是依赖高等院校,但是这一类培养针对性不强,重理论而轻实践,应该创办针对性强的专业培训机构,理论与实践并行,其中促进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是关键环节。

(二)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机制

“数字时代”的新趋势决定了我们应该顺应潮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国际上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制定了迎合时代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意产业的核心技术其实就是知识产权,而这是十分容易被抄袭与剽窃的,产业风险很大。只有实施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创意产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政府部门的优势在于,手上掌握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必要的权利,既可以保护相关企业的利益,又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与帮助。政府根据产业方向、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整合资源,扶持创意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利用好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有利政策。

(三)建立良好的社会融资体系来带动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创建

篇5

论文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设计;高职教育

会展业在我国经历20多年的发展,大致形成三大会展板块,北京、华东及华南区域都形成各自的会展网络,专业展会与博览会接连不断的布置,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会展经济"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作为会展经济中的关键一环,会展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

所谓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在特定场所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等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势头迅猛,有赖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腾飞发展。会展业的发展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大市场,形成了信息与商贸交流频繁的地方,交流的需要使得在中国举办的会展场数逐年递增。

会展业,包括所辐射的物流业、展览业及旅游业等等,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更由此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在香港地区、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平。

中国的会展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随着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进程等诸多背景要素的影响。在加入WTO后,中国在经济上已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这将给中国会展业带来新的繁荣。随着2010年中国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成为中国会展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契机,2010年世界的目光注目在上海,也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会展资源将会聚集在中国。

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专业从事会展行业的人才供给与培训不足,相对于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相关的会展教育明显滞后。会展教育与实践出现了脱节,人员的配置问题将会阻碍会展经济的发展。因而,会展设计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实际会展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设计教育的现状问题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表示,会展教育将是该研究会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会展教育虽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非常严重,“中国会展教育目前实际上最需要的是专项教育培养”。也就是说,会展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定位问题。

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到今天,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相对一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与会展课程。但就目前会展业的反馈情况,我们会展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的滞后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专业师资力量稀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使目前艺术设计专业逐渐成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在我国1200多所综合性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就有700多所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已成为继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的第三大类型专业,其中,不少学校的专业方向选择为展示设计。而目前会展设计师资主要来自展示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国内进行专门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专业院校机构起步较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足。就目前高职教育体系下的会展设计课程,现有的师资数量配置不足,严重制约了会展设计人员的培养。会展设计是展示设计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却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系统。会展设计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由于会展的展期短,频率高,修改频繁,要求会展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对会展业有清晰的认识,具备在展场实际快速操作的能力。这方面的培训,必须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而大多数从事会展设计教育的教师,本身没有从事会展实际项目设计的经验,仅仅从理论上的训练和脱离现实的实训项目,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一旦进入会展业工作,就会明显发现与实际脱节,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而会展业的高密度以及高效率工作模式,导致经过多年专业培训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现实的状况,致使不少人放弃自己学习多年的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会展活动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广告宣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环境空间展示。会展设计是在会议、展览会、博览会活动中,设计师利用空间的环境,采用工程、视觉传达的手段,借助展具设施和高科技产品,将所需要传播的信息传达给观众。作为一种以视觉传达艺术为主的空间艺术,需要设计师对需要传播的信息、展出的产品和公司的展览诉求都要了解透彻。因而,会展往往是科学技术,时尚趋势与经济表现的先锋。在展场上,呈现的是最新的科技与产品,与之匹配的会展设计也必须在技术与视觉表现上追求创新和改革。高职教育本应与实际市场相配合,为市场提供具备实际操作的人才。对于会展设计来说,配合会展活动的特殊性,在教学手段上应当相对灵活,但会展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新流行元素每年都在变化,而目前的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加上命题式的实践操作,缺乏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及大胆使用新技术的训练。从电脑效果表现上来说,会展设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使用3ds Max,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在3ds Max和Photoshop软件使用外,越来越多地使用Adobe Illustrator代替CorelDraw。而在大多数高职教育中,并没有将Adobe Illustrator作为课程开设。学生只有在进入企业工作后才开始接触Adobe Illustrator,由此导致教育和市场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

教学用具无法与实际应用配合会展业目前大量使用两套系统,铝料循环再用系统与材料不可循环再用系统。尤其铝料循环再用系统是现代会展设计的一大特色。会展业是一个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行业,展期短与频繁的布展,造成大量地消耗木材、有机塑料及玻璃这些无法重复使用的材料,使每一次展会后,展场都成为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极不环保。铝料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让会展进入循环再用的时代,同时也为展商节省成本。作为会展设计的基础,对铝料系统和材料的掌握非常必要。目前教学上,仅仅采用书本上的图片进行介绍,缺乏实物器材的接触与操作,对于空间设计实验室的建设也同样缺乏。教师只能从理论和图形上指导,缺乏实际应用的配合。

会展设计所需要的人才

从事会展设计的人员,在目前人才市场紧缺的情况下,不少会展设计师同样缺乏职业化的训练。会展设计是一个边缘性的设计领域,设计师需要能统筹各部分的设计,融合在一个展位当中。设计师应该具备了解各种设计领域情况,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图案设计及动漫设计等等,并能综合各种设计领域的技巧应用。因而要求会展设计师有良好的横向设计认识,掌握传播学、视觉传达艺术及空间设计能力。会展活动是为参展商和顾客进行服务的,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展品和信息的内容。设计以人为本,掌握良好的人体工程学知识,能对传播的信息、展出的产品、展位本身与顾客达致良好的互动。会展的特点是临时性与短暂性,因而在施工期与设计期都面临一定的时效性问题。要求从事会展设计的人员有快速设计的能力,从草图设计,三维制作,排版输出,到介绍方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培训学生熟练掌握设计构思到设计表现的能力。

转变现行高职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职业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再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际项目,设计教学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

高职教育应与市场紧密结合,要做到注重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突出“技能”,而“技能”又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所以,培养的模式要以实践为开拓基础,加强校内实践项目的硬件建设。在大多数高职教育机构,整个课程体系简单地分为基础技能课、基础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等三大块。而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出现脱节,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脱节。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没有考虑到前后之间的联系。尤其在软件训练课程与专业技能设计应用上尤其突出。高职教育的学制为三年制,大三下半学期是实习阶段,因而实际课程排期只有两年半,和本科教育的时间明显有很大的差距。而目前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在本科教育中,开发创新的思维会处于高年级的时期,在高职教育中,在掌握基本技能后留给开发创新思维的时间明显不多。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在掌握基本绘制能力后创新思维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由于设计专业讲究的是实用性,与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区别,本科教育中的设计专业学生在软件上技能上的操作也非常过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高职教育应该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给会展业,这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掌握的技巧和本科无异,而在创新思维上却缺乏,那么在职业定位上就会导致不同级别的教育体系出现人才定位不明确。本应是本科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处于设计的统筹策划位置,却滞留在基本设计创作阶段,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设计师,处于大量设计创作的层面,却出现和本科毕业生共处一个层面,在竞争上有先天性的缺陷。这样不利于会展业的持续发展。

要转变现行的培养模式,首先可直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调动创新思维的开发,可以在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加进创新探索的课题,通过加入实践性质的实训项目,比如,在构成设计中引导学生利用摄影的长时间曝光,进行光线构成实验,一方面,可以讲授关于视觉残像原理,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对光线的认识,对之后的会展设计里声、光、电可以先行进行创新认识。其次,加大涉及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课在课程体系的比例。在高职教育中,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教学,如传统艺术中的建筑、剪纸、园林等,源自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这些是创新思维的来源。设计师的灵感不是靠埋头苦干式的绘画或者机房里的建模渲染能触发的,灵感是来自生活的积累,来自对我们身边生活的观察与汲取。设计师必须掌握如何能控制自己的灵感来源,而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注意身边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的精华,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在设计中可以广泛的应用,可以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源泉。职业设计师更应该掌握设计方法,让自己的思维能适应高强度高密度的创新活动。

培养模式的新选择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教学的主要模式

教育部曾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突出了工作过程,是高职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教育

在专业课程中,实行与企业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建设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开展。在会展旺季时期,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广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让学生接触实际会展材料器材,进入展场观摩搭建流程和效果。企业所使用的器材和材料必然适应市场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展示材料,并且对会展设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可以做到互惠互利。

(三)调整课程配置

篇6

关键词:设计艺术;鲍扎图房;设计工作室;研究性实践;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3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Ecole des Beaux-Arts: Designing Studio and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Study

WEI Dong-feng

(College of Design, Nanjing Arts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3)

一、问题的缘起

中国的艺术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设的环境艺术专业,但全国几乎所有的相关院校都没有固定的教材与教学模式。当初的课程主要是以表现技能教学为教学主线的。专业课主要是空间的技法表现、立体构成、制图以及实践性的专题设计组成。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到画一幅漂亮的空间表现图和制作一组形式感极强的空间构成。它强调基本的表现能力的训练,重视渲染技术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重视纯粹的构成模式。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显著变化,特点是引进了建筑学科以及景观学科的专业人才。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大系统下,教学模式与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入了建筑学有关教学模式。如空间设计的教学模式,课程中是否将观念、原则、方法作为空间设计教学的核心,它涉及到观念的教育、设计意识的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造型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各种实用的设计技术的学习。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只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部分,从艺术设计教学总体的来说,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缺项:①重视单一的显性课程教学(公共课与专门课),缺乏对隐性课程教学(如行业设计竞赛、专业考级考证、项目参观等)的开发;②从渲染模式到构成模式,再到空间设计教育模式,“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③研究造型技术的多,市场问题、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研究少。[1](p.21)

设计实践教学的困惑:①现在校园的规模尺度变大了变气派漂亮了,然而人的尺度却远了。有统一的大教室,却没有了个性化的设计室,失去了讨论与切磋的学习氛围;②教学与设计实践设备的自动化强了,手的训练却没了;似乎“再也不会弄脏双手了”,几乎完全放弃了“做”也找不到可以动手实践“工作室”;③唯一能够做的实践:电脑效果图,不去看市场、不去图书馆、不读书、不做研究;④工作室教学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生产型实践”与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精英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产生的主要渠道。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推进精英教育和培养精英人才,是中国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的一件大事。然而,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自身素质及教与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问题:①符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一些导师自己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鲜有研究课题;②导师对什么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特性不清楚,无法实施针对有效专门教学;③指导研究生深入的学习缺少较具体的思考想法,不能给学生出题,或出题范围过大,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有价值的课题成果;④存在重复本科生教学内容“五年级现象”;⑤学生多了,个别指导少,大班课多。[1](p.22)

硕士研究生的问题:①缺少个人规划,学习盲目,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不少应届本科生考研目的不明确,对今后就业与职业认识茫然无知,东一榔头西一棒,浪费了不少时间;②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不及本科生作品,研究与实践能力退化现象,或者说,研究与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有效培养与训练;③学生研究能力欠缺,不懂得如何更有效的系列读书、采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提问、处理与平衡读书与实践关系;一些来自于工作岗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往届生,似乎有些专业实践经验,但不会写文章,不会做研究总结。④实践能力欠缺,不懂得如何处理实践项目中的组织管理、进度管理、成果落实、人际关系;本硕直升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工程设计实践,走向社会工作后,还得重新实践学习,距离成为“精英人才”差距明显;⑤研究生的阶段研究和学位论文低水平重复。课题综述和课程论文写作质量不高,选题少,影响到学位论文的选题创新、选题意义和学术价值。

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像上述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缺项、设计实践教学的困惑、研究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尽快加以完善改变,那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就不会迅速地成熟起来。

二、鲍扎的建筑教学

巴黎美术学院(The Ecole Bes Bealux-Arts)简称“鲍扎”,是国内建筑学界对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南岸波拿帕特大街(Rue Bonaparte)14号的美术学院及其学术思想的混称。雏形是l648年成立的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2](p.124) 鲍扎是法国1960年前建筑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球建筑教育最主要的发源地。

1、“研究会”与“鲍扎”

在法国“参与建筑教育的方面众多。有国家的也有民间的:国王本人对此情有独钟,常常亲自或委派大臣过问办学事宜,督促有关部门颁令立章,“皇家建筑研究会”或是后来的“美术研究会”,则是官方的建筑教育代言人”;[2](p.123)法国皇家(国家)的相关诸研究会与鲍扎建筑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始至终都在事实上牢牢控制着鲍扎的整体运作。研究会既是全法建筑学界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以其权威性理论指导了全法国建筑学科的整体学术方向;同时很大程度上又是国家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建筑教育组织与管理上的代言人,事实上左右着皇家 (国家)有关建筑教育的方针、政策的决定、颁布与实施。总之,“该会控制着建筑师、学生、承包商、皇家建筑、各省、各城市,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有力机构,”[2](p.125)研究会在对于罗马大奖赛的作用上是直接的指导,牢牢控制着整体运作,研究会还以其在国家和职能部门的学术权威影响学院等人事任命。此外,研究会会员作为著名的建筑学者,他们中有为数较多的人在鲍扎的学生时期获得罗马大奖,并参与鲍扎的建筑教学。

2、“鲍扎”与“图房”

“鲍扎”体系俗称为学院派(Academic Approach)。施行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其设计教学,是师徒制。师徒制是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在行会中广泛采用的培训新手的方法。它的意义恰恰与学院派相反,代表了非正规、经验的和松散的手工艺训练。[3](p.20) 这个相互矛盾的特征充分体现在“美术学院”和“图房”这两个教学机构的设置上。学院与图房的联动是鲍扎的教学特色。学院与画室的联动最终目标体现在“罗马大奖赛”。学院出题,图房做设计,由学院评审阶段竞赛得主晋级,最终优胜者获“罗马大奖赛”由政府资助赴罗马深造。二者在运作上相互隔离,通过设计竞赛制度结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

3、美术学院教学

在整个鲍扎建筑教育中,“美术学院”除设计课以外的所有课程的设置、实施以及学籍管理、竞赛的具体教学相关活动,学院无疑是建筑教育的主体,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学院”不开设计课,将绘图、做方案的动手实践交给“图房”去完成,这是一大特色教学模式,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建筑理论、建筑史、营造法、透视、数学等。理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功课。这类似现今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在一年级课程安排中设计史理论、专业理论、论文写作等占了大部分教学时间,读书是研究生的重要任务。

“美术学院”入学条件:年龄限在30岁以前,报考者得先选好图房及导师以学习建筑知识,进入图房接受集数学、绘画、设计教学培训,并取得图房导师的推荐。一般需三年备考,入学考试竞争也很激烈。学生在入学经过了绘画造型基础训练、文化课学习、专业设计培训,完成了类似现今大学本科生的文化与专业培训,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学员进入“美术学院”继续深造。这种入学前的建筑画室培训,有别于现今的美术高考补习,因为后者只是单一的绘画造型与图案基础训练,而建筑画室培训是要大量接触建筑专业基础与创作设计,在不断的学习、模仿与创作设计中,积累了建筑知识、创作经验,并且大多数学员直接从图房走向职业建筑事务所。

“美术学院”对图房教学影响很大,控制了除“罗马大奖赛”以外的其他竞赛及会考的出题与评审。学院通过为竞赛出题目和评审竞赛作品,这些虚拟设计题目由图房作图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院真正能够控制的部分是竞赛的开始与结束,图房处于中间过程,是能够给予学生专业帮助唯一教学场所。在这里,可以理性传授的建筑知识和不可以理性传授的设计技能之间的矛盾,通过学院与图房所构成的整体而得以解决。相比现今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由于理论教学与设计工作室教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与合作,或者根本就没有设计工作室教学,使得实践类的研究生无处动手做设计,也缺少有价值的虚拟题目供研究,设计技能和研究能力都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常出现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和课程作业质量不及本科生作品,研究与实践能力退化现象。

4、图房教学

鲍扎的图房是一个设计的专用教室、建筑画室。私人性质占主导地位的松散型建筑设计专修之处,进行以建筑设计为主的训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学院制约着图房的教学。图房学生需通过“学院”所设的各类设计会考竞赛才能在学业上顺利晋升直至参加大奖赛。罗马大奖赛对其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要求,夺得大奖是图房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美术学院”不开设计课,学生自由选择图房学习绘画、建筑设计,并依据“学院”所设的各类设计会考竞赛题作图,经过三年以上的学习及通过设计会考晋级。图房紧紧围绕学院的出题教学,是不在学院“编制”的设计教室。

图房运作方式独特,既不同于旧式的作坊,也不同于事务所。图房并不实际做工程设计,导师会另外开设事务所。图房完全按照学院的定期出题准备参赛,进行构图练习、快图练习和设计渲染练习,图房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学院公布的设计类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准备,研究设计任务书,研究建筑平面的生成和细部设计,如装饰物的选择、柱式细节、构建比例等。图房的学生不实际做工程设计,只做学院出题的虚拟设计,这表明图房学习目的单一性与内容的研究性和非就业性学习。在图房中学生充分掌握了建筑表现技法,完成了“图面的建筑”学习,为了就业而入职业建筑师的事务所做真实工程设计。

图房导师:由于“美术学院”只设建筑理论课,对建筑成果的希冀必须靠图房导师的具体教学指导才能实现。图房学生集资聘请的导师,有学院教授和有名的职业建筑师,图房导师们以自身的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参赛经验与学生沟通、讨论,对学员专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与学生面对面地就学生的设计,通过大量作方案和评图,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传播建筑理论。在评图中往往一个节点、结构设计的修改就可以引出一个大话题,将教授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而图房导师间学术差异明显,并影响到美术学院设计教学早、中期学术上的多姿多彩。“学生全围绕在他周围,他开始指出疑惑与危险所在,他常常并不理会作者,而是面向全组,从建筑的小局部联系到世界范围的建筑进程。他并不急于为学生的草图定案,他常常既让我们愉快地确信我们的草图不需要烦恼,也让人们看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艺术前景,激励我们夜以继日完成图纸。他具有非凡的力量去接纳其学生的想法,并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2](p.137)

图房的魅力除了优秀的导师外,还有一重要之处即“群体精神”。图房的学习氛围值得羡慕,现今设计院校已难寻这样的工作室空间:大房间中摆满了大画案、大绘图板,不同年级的同学集于一室,相互观摩影响与交流学习,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集体的荣誉。不同年龄、资历的学员在朝夕相处漫长的学习中,积累了相当的学识与经验,在导师不在时,有经验的学员通过设计点评,非正式但经常性地与初学者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图房的空间尺度有限,人的尺度更是亲和密切。学识共享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知识接受与提高能力的途径。

三、鲍扎图房的启示

1、鲍扎建筑教育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1919的包豪斯宣言如是说:“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完整的建筑”。建筑是艺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有太多的共通之处。建筑是距离艺术设计最近的学科。学习研究鲍扎的建筑教育,从一个侧面了解建筑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对改进现今的设计教育教学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鲍扎的建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鲍扎历史上贯穿始终的最大特点是“研究会”与“学院”关系紧密。一方面学院始终在学术上受制于研究会会员们的意志。另一方面,又正是因为这种学术上的关联,官方的管理被转化为学术范围的专业指导,针对性与可行性都得到改进,并且建筑教育几乎是直接得到国家上层领导的关注,其在地位上所受到的尊崇令人羡慕。

其次,通过学院与图房的分工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鲍扎的建筑教育从一开始就确立学院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定位,学院负责开设理论课程,设计竞赛的出题与评审,图房导师指导学生按照竞赛题目及设计任务书做阶段性的不同类型建筑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结构到装饰。理性传授知识与快图、渲染训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上得到提高。学院通过控制竞赛与会考出题及设计成果评审而控制整个教育与教学方向,使图房的设计培训始终不会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艺术设计教育与鲍扎的建筑教育在理论教学与专业设计动手能力训练方面要求是相同的,但我们至今依然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要么是只读书不动手,反之,只是“作图”而研究性不够。

其三,图房教育很有成果,优秀学员获奖,大多数学生获得了扎实设计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虚拟题目的准备、练习与参赛过程中学习,始终在进行研究性设计实践,从基本建筑表现技法入手,在模仿中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在改良设计中学会创新;相比而言,我们有不少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管理上还不健全,缺少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教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或者根本就不关心行业设计竞赛、专业考级考证、项目参观等隐性课程,许多研究生在三年中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没有实践也不知道如何做研究性实践。正是由于缺少“教授出题与评图”,研究生不作图,不调研,对本专业没有感情,对专业研究创新点没有认识、找不到专业话题、没有设计体验和感触,写不出研究综述,课程论文质量不高是较普遍的问题。

其四,图房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的评图讨论和图房学生间相互学习影响,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应该被视为值得借鉴的工作室教育模式。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需要学习这个好传统,目前现状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疏远,大多导师只是过问研究生的读书与资料采集情况,很少去督促学生做虚拟选题的设计研究,更谈不上为学生的设计改图、评图。研究生大多是与导师保持单线学术联系,研究生之间缺少实质性学术交往。不同指导老师的学生之间,由于导师观点差异来往更少。此时,摆满画台的大“图房”学习氛围成了奢望,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

2、研究会、学院、图房的联动

鲍扎的教学是由国家、院校及社会三方联动完成的一项事业,是个远远超越学院范围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有几个要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其一,研究会会员有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权威地位,学院始终在学术上受制于研究会会员们的意志。其二,研究会的官方背景和官方的管理被转化为学术范围的专业指导,针对性与可行性都得到改进,建筑教育直接得到国家上层领导的关注,其在地位上所受到的尊崇令人羡慕。其三,研究会、学院、图房三方面为了“罗马大奖赛”选拔顶尖建筑人才,从学术指导、研究方向、竞赛出题、动手实践、设计出图、作品评审,形成统一的大联动,这其中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连贯统一,模式化的建筑教学前后进行了300年之久,为法国和美国等建筑高校、建筑事务所培养了大批优秀建筑与管理人才。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培养人才模式,对今天的中国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模式上,我们存在诸多问题:其一,“研究会”与“学院”教学脱节,“研究会”不了解“学院”的教学理念的变化,二者沟通渠道不畅,在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课程与实践等方面的观点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一句话,各干各的;其二,由于中国的“研究会”多为非官方背景,研究与活动经费欠缺,很难对“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有实际上的投入,因此对“学院”教学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有限。其三,“学院”与非“学院在编”的设计事务所、设计工作室的联系更少,对“实用设计”不了解也看不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所难免。

应该看到,以上层面的问题,正在向好的方面变化,“研究会、学院、图房的联动”培养建筑与室内设计人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会”与“学院”重视。近年来由研究会和学会组织的各类学生杯设计大赛多了,“学院”也主动联系学会参与活动以提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聘请设计名师开讲座,参观工程施工项目等。同时,鼓励设计教师投入研究性实践,将设计工作室作为大学设计教师从事的一个特殊实践与教学的场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别于实际的设计任务,在类似于实验室的环境中研究设计,是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主要任务。这要求大学设计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结合,研究项目“问题”。

3、设计工作室的教与学

鲍扎的建筑教育也存在问题:强调作图与表现技法训练的“图面的建筑”[3](p.23)学习,也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问题。“图面的建筑”学习关注的是画一幅漂亮的空间表现图和制作一组形式感极强的空间构成,缺失对建构与空间设计意义的关注。“在现代建筑出现之前,作图是建筑师设计的唯一手段,建筑物在平面图上只是表现为一些连续的笔触或图形,它们代表了实体与空间的种种关系。从最开始的构思到最后完成的施工图,其间是一系列的图面上的作业。”[4](p.9) 改进修正“图面的建筑”学习的问题,很多当代的建筑师更习惯于直接用模型进行设计研究制作模型需要材料。模型作业的设计方法应该是从“包豪斯”的工作坊训练中衍生出来的。建筑师不是以作图来构思,而是通过模型来研究。这样的研究较之图形更为直观,可以打破单纯图形思维的限制。国内的艺术院校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总的表现为相似的“图面的建筑”教学,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有所变化,接受了模型设计与设计工作室实践性教学模式。然而,在研究生教学中,由于工作室制度与管理不完善,“图面的建筑”教学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缺少建构研究,即构成一个建筑物的整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基本规律的研究。

鲍扎图房的“图面的建筑”教学的问题引起了关于设计工作室教学的关注与思考。设计工作室是建筑院校和环境艺术设计院校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鲍扎的设计室称为图房。在这里,学生要掌握建筑学与艺术学的视觉表现方法,要学会运用建筑与艺术设计语汇,而且要学会建筑与艺术设计思维方式。观念、技能、设计思想通过教师的学生之间互动得以传递、展示和评估。设计工作室有不同的教学和模式:鲍扎图房唯一的任务就是作图和参赛;而包豪斯的工作坊,强调手工艺工匠式训练,一对一的师徒制的实际操作,将鲍扎图房训练回归中世纪的传统作坊;美国综合院校设计试验室,接受鲍扎图房教学理念和设置,但有了变化。强调以设计过程为中心的建筑教学法,把设计中的问题和设计的阶段作为教学的主要问题;卡塞尔美术学院通过设置学生与导师保持学术联系的教授工作室和不分专业学生共享的、以学习实际操作的实践场所――学习车间[5](p.50),巧妙协调了理性传授的设计知识和不可以理性传授的设计技能之间的矛盾。

以鲍扎图房为模式的设计工作室在我国的建筑与艺术设计院校中为数颇多,其教学法不断受到建筑教育界内部专家的批评。在教学内容方面,鲍扎图房式的设计室脱离建筑实践,特别是普通的大量性的建造环境。设计室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控制和监督,是一种传统的至上而下,从性别结构到最后评分受制于其下的统治性的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方面,“这里没有社会生活,只是教师用来体现狭隘和过时的专业机构观念的场所,学生不可以挑战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其结果是学生变成教师的容器,装得越满,教师就越成功,学生把容器撑得越大,他的成绩就越好。”[6](p.14)

设计室工作室教学问题反映在:其一,设计室工作室的结构与运作形式是相对独立化的个体,缺少与社会现实、建筑场所环境的联系,与现实城市规划与建设要求的脱离;其二,在独立化的教学体中,教授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从设计教育方向教学计划,构思出题、任务书拟定到评图评分的整个过程,教授起决定作用。教授的学术思想与独特的设计操作手法,是所带的学生学习样板;学生在模仿中被鼓励和最终被认可。其三,在独立化的教学体中,永远处于被动接受定位的是学生,他们缺少建筑理论借鉴,更没有经验,也无法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融入设计中去。设计室工作室的教学问题,我们需要在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态度等方面加以改进。

教师角色:“裁判”转变为“教练”。鲍扎的图房及现今的设计工作室中,教授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是处于“裁判”的角色。评图中,对待学生的设计创意,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评判。乐于指出学生方案中的不符合规范、不符合现实条件与功能等种种问题,乐于告诉学生自己的经验和不应该怎么做。缺少对于学生自己的独特想法的深入发展的有效指导。学生是被动接受,最终设计生成符合教师希望的结果。而“教练”的教师角色则为:比较注重学生方案中积极的一面、有发展前途的一面。在辅导中,并不给学生过多详细的指示和干预,仅提一些问题和建议。教师密切注视着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不轻易地否定其发展中点点的创意,想法中只要有局部可行,就予以及时肯定,使学生有信心去发展自己的方案。这样的“教师作用很像球场外的教练,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很高的境界,看到学生的长处和缺点。”[7](p.120)

教学方法:由归纳转变为演绎。鲍扎的图房教学方法表现为一个“归纳”的过程:往往直接针对具体任务,解决具体问题。每个竞赛任务都是综合的,是虚拟任务和场景的模拟,试图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题目、重复的过程,积累经验,归纳共性、“悟”出道理。而“演绎”的教学过程:从设计的一般性的问题入手,通过把具体问题放到更大的背景上去,通过项目调研与资料采集,使学生先获得一些理性的认识,然后再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具体的任务中去。这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可视为“演绎”的过程。过程中强调项目设计与城市大环境、与项目场所基地的密切关联关系,场所特有的可识别要素,以及设计者对场所环境的调研与参观体验和场所背景问题的初步认识。

学生态度:从重“教”到重“学”。设计工作室的大量时间被用于评图、审图,实际上是不断地督促学生作图进展,落实具体项目设计任务的按照计划进度完成,学生责任心、自主性以及对专业的兴趣都存在问题。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就比较被动。辅导密度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设计课就是在课上搞设计,课下很少花时间准备,只有在教师规定交图的时候才突击一下,所以每次辅导都难得看到方案的明显进展。相应地,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一些学生通常不太在乎,也不认为这是个严重问题。今天的高校学生面对的是信息科技的普及使知识的传播渠道广泛的社会,学习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对高校特定为学生准备的知识的依赖性在减少。因而,教学方式应逐渐从教师上课辅导,转向学生从不同渠道自学,并要自己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学会管理自己和遵守规律的习惯、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阶段性成果内容、格式、图纸尺寸、交图时间等,学生要有遵守规律的习惯,完成设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是关键。只有实现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原创性而非模仿力,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效果与现实意义才能够得到体现。

4、“生产型”实践与研究性实践

鲍扎图房不做“真题”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图房培训始终不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是学习型、研究性的设计室,这一方面比现今一些设计工作室做的都要好。设计研究来自于设计实践。然而,并非所有的“实践”都可以成为“研究”,研究性界定了“实践”的不同性质。“生产型”实践是指设计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承接设计项目的实践活动且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层次的设计及工程施工。“我们现在的大学设计教师做设计的很多,也很忙,不过能脱离‘生产’的层次,上升到‘研究’层次的并不多。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就建筑设计教学这个建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而言,一个设计教师能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要比单纯写文章这样的学术研究强百倍。但是,我们也对设计教师从事大量‘实践’活动的消极面有深刻的体会。实践多了必然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我们所期望的‘实践’(包括研究性和普通的实践)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往往事与愿违。”[8](p.8)

一个有理论认识与研究背景,有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的教师,对高校设计工作室教学很重要,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有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的教师,未必就能够上好课,未必就能教学生。教学工作与工程设计在价值观、工作方法、研究内容、表现成果等多方面差异较大。我们强调实践性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实践的理解也是多层意义的,有对实践项目的表层观摩,有对实践项目的内部管理了解,也有是参与工程设计的规划、前期、设计展开、细部设计、施工跟踪设计修改等,以及项目论证研究等细节繁多、目的不同。这里面包含了基于应用的设计实践与基于讨论研究总结性质的研究性实践。多数情况下,接受业主委托的项目设计,设计教师是没有挑选余地的接受任务。业主对所委托的设计师有资质要求,对项目设计有经验和已完成的作品。这说明一般情况下,设计教师会较长的时间里只做某一类型的设计项目,长此以往,设计项目、设计要求及细节等雷同重复,成了典型的生产型普通实践。设计教师大多不能由这类实践中总结出有价值的设计研究成果。雷同重复的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必然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对于教学研究有负面影响。一般来说,教授所带的研究生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作为助手负责资料采集与调研报告的写作。也有更多的研究生是为导师的工程设计的干活。由于受生产型普通实践和实践项目的类型限制,研究生在学习与研究方面收获不会多。

如何有效控制减少设计教师的生产型实践,鼓励设计教师投入研究性实践,将设计工作室作为大学设计教师从事的一个特殊实践与教学的场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别于实际的设计任务,在类似于实验室的环境中研究设计,是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主要任务。这要求大学设计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结合,研究项目“问题”,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才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所在。“研究性教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我认为具体有两类。一类是在对个别设计案例和建筑师的设计方法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并且能够建立一套传授这种观念和方法的有效途径。另一类“研究性教学”,即把设计工作室作为研究设计新概念、新方法和新形式的场所。建筑学的普遍规律是新的东西总是先发生在学校之外,先发生在实践中,再由发明者带到校园内,或由设计教师通过“研究”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和可以传授的方法。”[8](p.8)因此,在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将普通实践提升为研究性实践教学,其评价原则是必须超越设计教师个人设计经验和设计类型,最终必须对形成建筑学、设计学中心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体系独特的贡献,必须可以描述、传播和讨论。

四、结语

鲍扎的建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很多,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培养人才模式,对今天的中国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会、通过学院与图房的分工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学院通过控制竞赛与会考出题及设计成果评审而控制整个教育与教学方向,使图房的设计培训始终不会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图房教育很有成果,学生获得了扎实设计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虚拟题目的准备、练习与参赛过程中学习,始终在进行研究性设计实践。图房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的评图讨论和图房学生间相互学习影响,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应该被视为值得借鉴的工作室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教育与鲍扎的建筑教育在理论教学与专业设计动手能力训练方面要求是相同的,但我们至今依然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

研究鲍扎的建筑教育,反思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生教学,对硕士研究生教学要解决的教与学问题:导师要明确的研究方向,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特性,实施针对有效专门教学;在研究性实践方面给学生出好题,把好关;加强对研究生个别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个人规划、学习目标明确,设计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有针对性选择实践培训,有效培养与训练研究与实践能力,处理与平衡读书与实践关系。

中国社会正处在重大的变革过程之中,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设计教育?我们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建设人才?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循着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进行?这些都是我们每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问题。(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何晓佑.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08,(01).

[2]单踊.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3]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革[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4]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2006,(01).

[5]季鹏.自由.自律――卡塞尔美术学院的学习车间[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

[6]贾倍思.从“学”到“教”――由学习模式的多样性看设计教学行为和质量[J].建筑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