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农村;金融改革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而农村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开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也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输出提供了方向,因此,两者之间属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更好地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应以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核心,丰富农村金融机构资本注入渠道,规范农村金融行业服务秩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特征

农业属第一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

1.1农业产业化定义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存在些许差异,农业产业化概念是美国著名学者高德博格教授于20世纪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他将农产品的形成过程和初加工、深加工、宣传、销售等环节进行区分,并使用“链”一词来比喻农业产业化的各环节。我国将农业产业化上升至农业发展战略层面,对农业产业化有着如下定义: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方向,以地区主导产业为核心,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农作物产品的集中存放、科学生产、全面推广,建立起以农村居民为共同利益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2农业产业化特征

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农业现代化体系中的农业产业化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2.1以市场为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方向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利润最大化的关键。在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后,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通过灵活的市场运营体制,完成农业产业化的最后一个环节——销售。1.2.2农业产业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农业产业化来说,地域性特点较为明显,这主要是由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产品体系差异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地域性能够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地区农业经济特点,一改传统农业生产星罗棋布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效率的显著提高。1.2.3农业产业化具备规模化发展特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我国几千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并且,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及制订了一系列保证农业产业化顺利实施的标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特性,能够带动地区产业链的共同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村金融的服务内容与特点

作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农村金融的服务内容及对象

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资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流动,其中包括资金的输入与输出,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金融机构的盈利,当前我国主要的农业金融机构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基层银行等。在服务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信用贷款、理财等形式,服务对象为信用良好,且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然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农民这一群体,还包括在农村地区投资建厂的企业。

2.2农村金融的特点

由于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金融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2.2.1受季节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与季节有着直接关系,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活动受季节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但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依然需要按照时令进行。例如,恶劣天气导致农作物受损,区域农民经济收入明显降低,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净收入将呈现出负增长,甚至会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2.2.2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在农业金融行业中,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的现象较为普遍,我国农业产品依然停留在直接产品阶段,经深加工再销售的农产品少之又少,因此,农产品所创造的直接效益并不高,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较低。并且,基础农业对市场波动的自我适应能力较差,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破坏性的,使农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面临困难。2.2.3金融服务的差异性特点即使是农村,由于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水平都存在明显区别,这种区别导致地区金融服务也具有差异。我国各地区政府为实现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地区农业经济生产需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2.4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成本特点相比城镇金融服务来讲,尽管农村金融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资金问题,然而,由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可选择的金融服务内容有局限性,在获取金融服务时,往往需要获得更高的成本。除此之外,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来讲,农民缺乏具有等同价值属性的抵押物,在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时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出现违约等情况,金融机构的损失较大,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增加。

3我国农业产业化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成为改善传统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内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与之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也日趋完善。然而,研究发现,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发展依然存在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1我国农业产业化下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基于对党的十四大精神的领会,全面落实我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超38万个,创造经济价值约4258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约1.26亿个,农民人均收益达3380元。我国农村金融是农业产业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农村金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农村民生等提供资金支持、理财等多种服务。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逐渐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各大银行进驻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更加实惠的服务,并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其次,农村金融信贷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提供的各项服务也在随之增加。在最初的农业贷款业务上不断增加服务内容,例如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小额抵押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民生工程贷款等,并且,在开展贷款类业务的同时,也将最基本的理财业务纳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2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农村金融凸显出的改革乏力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不良贷款比例持续增加农村金融所涉及贷款额度较小,然而,庞大的贷款人群使得这一贷款规模不容忽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基层,在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不足,业务熟练程度较低,素质较差,为完成业务而简化信用审核流程,为不良贷款的形成埋下了隐患。3.2.2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欠缺由于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与其进行了更加深度的融合,然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却在此过程中忽略了相关风险的存在。在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时,未对意外情况下导致客户还贷能力下降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资产抵押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科学的资产价格审核制度,相关资产审核标准体系也未建立,一旦发生客户无法及时还清贷款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所收回的抵押物也无法弥补其损失。3.2.3农村金融机构鱼龙混杂随着我国逐渐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除正规银行参与农业产业化外,一些私人银行也开始涉足该领域,大多数银行都是在银监部门的管理框架内开展相关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然而,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收益,提供自营范围外的服务内容,采用不正当手段与正规银行进行竞争,损害了正规银行的利益,也扰乱了原本正常的农村金融体系。

4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改革重点

通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运营情况分析,生产周期长、利润低、资本来源有限、风险大等问题成为该类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保证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开展,农村金融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4.1制定稳健的信用贷款政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在制定农村金融信用贷款政策时,应当在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问题的同时,兼顾小额贷款的风险防范。通过制定稳健的信用贷款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农村金融风险,进而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专业性

为保证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农村金融不仅需要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更应当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针对重点企业的金融服务来说,应当提供上门服务,并且,对业务对象的经营情况需要持续跟踪,降低农村金融所承担的风险。

4.3丰富农业金融服务内容

从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到农业产业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在不断调整服务内容,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然而,信用贷款为银行提供的收益较低,为保证银行最低资本需求,降低银行运营风险,除提供基本储蓄服务外,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开拓理财、信用评级等多种业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

4.4加强以政府引导为核心的融资环境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承担起引导责任,与农村金融机构结合,建立地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并通过多个渠道进行公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的信贷审核主要以信用等级为依据,这就从根本上对企业诚信经营行为进行鼓励。与此同时,政府的介入,能够在政策上稳定农村金融体系,将非正规金融机构排除在农村金融体系之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健康的融资环境。

5结语

通过不断的改革能够提高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与承担的责任同步增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全面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农业产业化也将成为此次调整的重点,因此,通过农村金融改革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解决当前农业产业化所面临一系列问题,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春.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市场研究,2011(12).

篇2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实行了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制改革,开始逐渐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权和事权,地方政府因此而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并成为当地公共产品投资的主要组织者和地方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者、参与者和管理者。以GDP增长为主的地方政绩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为谋求更多的晋升机会,以及个人或领导班子经济利益——诸如工资、福利改善的最大化,必须加速本地经济的发展。而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央政府予以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所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有直接的关联,如何发展好地方农业经济成为了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它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真正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农业强国,具有能够迅速产生显著经济效应的特点,这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因此,正是地方政府财政权和发展权的增加,经济自主空间的扩展以及追求目标的多样性,创造了地方政府积极主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内在动力(陈东、付雨鑫,2010)。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所涉及的行业较多、区域较广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要求,并需与之相配套的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等,仅凭自发形成则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发挥作用,可以加速这一进程的实现。因而农业产业化与地方政府之间能够形成互动局面,地方政府利用农业产业化更好的发展地方经济,农业产业化进程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能表现出发挥出各种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提权保障、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以及稳定农产品市场(黄红球,2011)等。这些职能正体现了政府作为市场补充而不是代替市场的行为标准。

二、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所遇到的困难

欠发达地区往往是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地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还难以实现,其农业经济发展表现为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和规模较小,经济效益表现为投入大、产出小。而农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周期长、易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的特点,使得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

1.规模经营问题。规模经济效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欠发达地区小农思想较重,且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分散经营往往是地区农业组织的唯一经营形式,统一经营和大规模经营的理念难以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响应。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这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难以实行机械化生产和采用新技术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水平和规模。

2.龙头企业问题。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它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扮演着生产加工中心、销售中心、信息中心、科研中心和服务中,tl,的多重角色。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市场经济水平有限,企业经营理念较为落后,以及资本实力较差等等限制,难以培养出能够带动周边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缺乏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使得农业产业化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量、品质和深加工水平低下。

3.人力资本的投入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是一次大的跨越,因而其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但: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投入能力有限,教育水平较低。而在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上面难以构成竞争优势。同时存在大量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外流现象,即智力外流现象严重,使本已薄弱的人力资本条件更加薄弱。农业产业化因缺乏智力支持难以有效进行。

4.农民组织化问题。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合作经济不发达,:灰民组织化程度低,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咸春龙,2002)。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分散化特征必然会造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户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不仅进入市场困难,而且保护自身利益也难,难以成长为市场主体。

5.市场问题。近年来涌现的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农副产品销售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具体表现为市场建设滞后、市场载体脆弱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有组织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农民收获的农产品不能及时出售,造成大量农产品滞销,甚至腐坏贬值,使得农民遭受重大损失。

三、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定位

地方政府参与农业产业化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果政府的引导缺乏科学性,违背客观规律,在参与过程中越位、错位和虚位现象过多、过重,就会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造成极大的浪费,严重挫伤各界,特别是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郜丽霞,2002)。根据上述针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策定位应如下:

1制定一整套农业产业化宏观调控规划。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企业行为占主导地位(方言,2003)。因此,地方政府应将自己定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控上。地方政府应提出一整套全局性的宏观配置、调控方案,以保护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为中心,突出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其发展之初即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结构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运营体系。

2.充分发挥“经济总管”的综合协调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与很多产业之间存在联动的关系。因此,地方政府应注重发挥“经济总管”的综合服务职能和协调职能,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行政管理阶层,进一步弱化部门壁垒和管理职责。在农业产业内部,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上,建立统一管理的理事会组织,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持各产业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和优化的分布配置,形成农业、工业及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

3.加强制度创新,依法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主要体现其服务管理的职能,通过各种制度创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这些制度条件包括财政、信贷、税收、宣传等方面。在财政方面,建立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约束机制,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保障财政支农资金的供给总量。并引导多元化经济主体加入到投资体系中去,如银行信贷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等等,同时在税费上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减轻龙头企业负担,对非公有制与公有制龙头企业、内外资企业给予平等待遇。在宣传方面,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学习、调研和宣传。但是除了服务以外,也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企业的行为规范,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

四、结语

从总体上讲,农业产业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绝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单位能够承担得起和能够解决的,仅凭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自身发展是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的。而地方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和分配者,在加快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应大有作为。本文上述论述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做了定位,而在此则根据农户和企业行为特点及现有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资源状况,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几点具体的意见。

1.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农业产业化涉及的政府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的交叉管理严重增加了企业和农民的经营成本,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而应加快各级行政部门的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分割的现状,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管理。同时加快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变,由经济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金融支持

1 对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同时当地金融机构也对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截止到2012年9月金融机构向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额已达到377.5亿元,为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新疆产业化经营的资金支持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其资金的主要投放主体为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农业银行新疆分行等几家金融机构。仅2011年这三家银行就为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企业326家企业提供了高达78.56亿元的贷款资金。另外,从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项目来看,其主要为财政贴息、财政补贴以及专项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在金融机构的积极引导下,企业通过向政府申请贴息贷款的方式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还为国家信贷资产的质量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证。2011年自治区政府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204万元的财政贴息,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发展活动有序进行。

2 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都知道,近年来,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有显著成效,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但是相比于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求,目前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之处。贷款难问题仍然是制约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对新疆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首先,目前我国新疆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一部分商业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机构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在提供贷款时,商业银行往往出于自身贷款风险性考虑而限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资金数额,因此流向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有限。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资金不足,难以抵抗金融风险,同时它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小额贷款,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需求。

其次,当前我国的融资结构与新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不相适应。一般地,我国市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由所在城市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而基地农户的信贷资金来源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两者作为不同的金融服务机构,在资金投入上难以达成一致,大大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链的持续运作。

再次,受农业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限制,一方面农业发展受季节影响明显,导致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需求量大,流动性强,产业链分布分散,具有一定的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的投资周期较其他产业更长,投资收益较慢。同时受新疆当地农业生产分布的限制,在银行信贷上较为困难,制约了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长效发展。

2.2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资源亟待整合

目前,在新疆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天山农商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各机构在支持服务“三农”过程中,缺乏有效竞争和协作,难以对龙头企业形成整体支持合力。其中,农业银行普遍收缩农村营业网点,上收信贷管理权限,提高贷款门槛,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国债配套资金等项目;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管理,涉农贷款多是投向经营状况良好的少数龙头企业,在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资金投入;而农村信用社主要面向小额贷款企业,其资金有限,还款期限紧,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无法满足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只支持存单质押贷款方式,其贷款力度也不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长远发展。

2.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公开不透明,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

目前总体来看,政府、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较为畅通,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会计报表制度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企业的诚信意识有待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市场未来仍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变数,银行很难实现对企业资金地切实有效监控。同时一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大多为无形资产,在进行贷款申请时,很难做到实体资产担保,加之目前银行业尚缺乏专业人员来进行资产评估。因此,很多龙头企业因不满足相关条件而被银行拒之门外。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其资金需求量大,投资收效较慢。而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一些金融机构由于担心金融风险而选择对企业谨慎贷款,从而耽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良机。

3 强化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对策

3.1 建立健全新疆金融支农服务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新疆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新疆要将农业银行的服务定位于农业产业化上,将贷款资金重心放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努力完善新疆的农业银行分行机构,将其建设为综合服务型金融机构,积极拓宽业务领域,逐步将支持重心由以往的农副产品收购转向农业现代化发展上来,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环节转移。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在带动企业经济发展和放活市场上贡献显著。因此,积极扩大农村信用社的放款额度,强化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大村镇银行以及农业资金互助社的推广力度,进一步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3.2 积极发挥财政支持对新疆农业金融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新疆农业金融市场要想活跃起来,就必须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支持引导新疆的农村金融向良性方向发展,建立起一套适应当地金融发展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还要加大对三农事业的扶持力度,做好市场定位,改革财政税收政策,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放活市场。另外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求适当调整金融政策,进一步加大新疆农村金融服务的差异化补贴力度,为新疆边远地区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补偿机制,保证企业有序稳定发展

新疆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农业产业化贷款奖励、风险补偿基金以及专业项目贷款等方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补偿,以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建立专业金融资产评估机制,对申请信贷资金的龙头企业进行资格认证,解决银行业贷款后顾之忧;成立专业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本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及筛选,做好资产分析及前景预测,以降低银行金融机构以后进行企业融资信息查询的投入成本;积极拓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贷款渠道,鼓励多方投资,适当放宽金融市场的市场准入。

3.4 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新疆要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根据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保险服务项目,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同时,新疆还要强化农业生产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经营机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当地农业保险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其保险客户群体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保险业务,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以及委托等方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在原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资金补贴。另外,当地还要充分重视商业性保险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引导其明确保险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洪英.金融支持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2(8).

[2]宋莉莉.新疆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9).

[3]陈锐.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及金融支持的相关分析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2(12).

[4]臧良运,李辉作,曲世卓.齐齐哈尔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

篇4

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村的城市化建设的大前提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越来越好。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业产业化不规范,农业经济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等。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健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相关的经济法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经济法施行的前提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才会越来越进步。

关键词:

经济法;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农”问题的提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越来越广泛。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实现了走出农村,打破了完全人力劳动的束缚,以国内外市场为支撑导向,不仅使用科学化、专业化的仪器进行农业生产,对于农业的管理还采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从而使农业形成了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效益所得,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虽然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一些农业产业化应用设施并不完善,并且随着相关经济法的颁布,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了相应的保护。经济法视野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蔑视法律,不按规则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了拥有更大的利益,钻经济法的空子,进行违规的农业产业化操作等,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人士通过对当前经济法颁布以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更好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兴起的标志,是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实现富裕,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所出现的劳动力匮乏,农产品积压等各种难题。在经济逐步发展的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问题的解决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即使现在颁布了保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经济法,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专业分工不明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因为现在我国提倡新农村城市化建设,所以,这也就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专业分工的模式。即使相关的经济法已经颁布,但是,也并没有从内部改观农业产业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态度,经济法注重外在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认可和保护,但是农业产业化内部的矛盾却不断激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内部仍然有一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改变工农差别的错误观念,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分工不明确,存在专业歧视行为思想,本身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构来说,任务比较多,需要的劳动力也比较多,工作流程也比较繁杂,如果在专业分工不明确这一个问题上出现差错,那么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业链条就会瓦解,农业产业化的成果就会与我国现有的,庞大的农业市场产生生产上的矛盾,造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阻碍。同时,在经济法颁布之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产业化得到了保护,内部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随之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因为很多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所以,整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产量低,质量差,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了瓶颈。所以,经济法颁布之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内部问题与矛盾越来越多,经济法只是优化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对于内部的问题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了阻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分布不均,专业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相关专业人士根据现如今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的问题,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完善。

2.贫困农村不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伟大中国梦的畅想和提出,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居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使农业机构的经营水平得到提升。农业是我国的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甚至可以说我国只有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才能够发展农产品贸易市场营销,带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根据自己的优势传统农业在广大的市场收取较大的效益。经济法的颁布也使大部分农民都认可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在一些较贫困更应该需要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反而越来越不积极。这些较贫困的农村的农民只进行短期内收益高的小资产业进行发展,甚至完全抛弃了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停滞不然,质量低,效益低的现状。这也说明了经济法的普及率在一些较贫困的农村并不是很普及,经济法的普及措施需要大力改善,如果较贫困农村不进一步了解相关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那么农民就不会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的收入就会持续降低,农业效益就会大幅度减少。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农业大市场的发展规律了,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为了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创新高,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步入正轨,相关人士和部门应该加大经济法的保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普及率,使农民都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经济法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1.让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具体实施。

经济法中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的原则设定以及相关经济处理方式都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很大影响的。众所周知,在经济法没有颁布之前,我国的一些银行组织存在对农业的贷款歧视行为。同时,对于农业的资金供给不足。但是,经济法颁布之后,我国提倡加大农业的发展资金投入,也提倡农业合作发展,这都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到具体实施。经济法颁布之后,由于农业发展资金的大力度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高科技设备大量引进,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更加专业的劳动力分工,能进行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高水平操作项目的完成,一些庞大的农业产业机构出现,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个体经营逐步转化为集中化经营。有了经济法做保障,发展资金能够准确到位,由以前得农业发展分散转化到农业发展专业化集中的地步,将农业发展进行统一的一条龙式经营。这样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我国的农业市场需求接轨之后,农业产业化发展就会大幅度进步。并且,经济法是依照全球的农业发展经济模式所制定的,从而也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施应该以整个世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大参考,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法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地方保护的特点,针对各地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以及资金需求的不同,设定的一些法律是不同的。这促使了农业成为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可操作和可实施性。农业产业化在当前我国创建中国梦的大好前提下,在经济法保障的前提下,在农产品销量提高的情况下,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所以,经济法视野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得到具体实施。

2.进行农业产业化积极性高。

随着经济法的颁布,我国更加完善了农业贸易市场制度,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社会市场准确接应,满足我国的农业社会需求。从而达到了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就带动了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因为经济法明确规定了农民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活动中的一些买卖等保障法律,所以,这使农民有了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内部的专业分工也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分工。同时,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企业经营的管理者对于按照规则进行农业产业化作业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经济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符合规定的操作的处理法律措施,这也就严格要求了相关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操作的规范性,使相关专业人员的农业产业工作过程中能够严于律己进行相关的有效操作。这也就促使了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要开始增高,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过程中的不符合经济法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改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合法化,使农业产业化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高,使农业产业化相关人员的各种遵法意识增强。从而正确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经济法视野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措施

1.遵循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政策。

因为“三农”问题的提出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还是需要国家适度的干预,才能保证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经济主导产业,而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需要国家指派专门的高素质农业研究专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只有国家适度干预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方法,促进农业产业化高科技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逐步适应全球的农业市场需求,使农业产业化的结果最大效益化。我国的农业市场是由我们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针对农业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及时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调整建议,这是有利的。

2.完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

经济法颁布之后,这也就规定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要根据经济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从事农业产业化管理的人员才会积极准确的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业的完成,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正常运行。首先,要从接收农业产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进行评判,杜绝专业水平低的人员通过一切不合法措施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有合法的招收高水平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人员,才能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逐步进入正轨,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要加强农业产业化操作监督制度。相关监督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不要放松对操作人员的原则性监督。只有监督力度增大,农业产业化操作人员的自觉性才会提高,一切按照经济法进行操作,促进农业产业化合法进行。最后,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农业产业化负责人员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才会在根本上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各大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全面。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经济法的颁布为农业产业化的一条龙式经营发展提供资金基础和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农村的公共资金增加,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发展背景,也为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进行先前的探索和后续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同时,为了更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中国梦的构建,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进行经济法视野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促进我国经济更快发展。

作者:陈杰 单位:九江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毅,易向红.新余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02).

[2]方向新.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企业家天地.2007(03)

[3]邹春秀.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7(05).

篇5

[摘要]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湖南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特点入手,针对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 对策

湖南益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有460多万人口,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1.1%,农村居民生活从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近年来,该市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特点

1.构建了农业主导产业链。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依据益阳农业实际,构建了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菜五大产业组成的产业链。从目前情况看,基地规模扩大,科技含量提高,龙头拉力增强,经济效益趋好,整体成效明显。

2.产业化组织模式多样。出现了三种产业化组织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75家。二是中介组织型,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10家,社(会)员16万多人,共带动农户37万人,占农户总数39.6%。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全市有综合市场45个,专业市场11个。四是专业大户带动型。

3.产业化内在运行机制日益完善。一是建立了规范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了《龙头企业监测管理办法》。二是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订单生产等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基本建立。三是建立了公平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基金,由农业产业化主体共同承担自然风险,经营风险与市场风险。

4.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按照大农业、大体系、大服务、大发展的思路,整合了农业、农机、畜牧水产、乡镇企业等部门资源,建立了大农业综合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指导有待改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的积极推动与农民的观望态度存在一定的反差,以及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希望快出成果、早出成果的愿望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进展的相对缓慢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有待政府部门的进一步探索,使行政手段与市场行为有效结合。

2.龙头拉动仍然乏力。益阳市有实力、有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还不多,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产权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资金分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不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如何把一些有基础,有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做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3.政策支持存在障碍。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难以得到与工业企业同等待遇。与工业企业比起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差、规模小、实力弱,更加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但是,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银行融资、土地使用、税费优惠、项目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工业企业同等待遇,农业产业化建设在摸索前进中付出了过高成本,发展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

1.突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益阳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一是要大力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支柱产业,即优质稻米、棉麻纺织、水产畜禽;二是着力扶持新兴农业产业,即竹木加工、柑桔;三是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即食品加工、茶叶、油茶、水产、蔬菜。特别是要把销售收入率先过亿元的稻米加工业、棉麻纺织业、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竹木加工业,具有战略地位的种植业、养殖业,作为重中之重。依托益阳市五大产业链,带动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依托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企业集群;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尽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和升级。要把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和壮大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

2.突出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头作用。要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对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优势企业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支撑当前、推动今后发展的骨干;对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帮助其加快技改步伐、加强经营管理,并通过政策、信贷扶持等措施,促其发展。同时,要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外、省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使龙头企业在短期内有较大发展。

3.突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坚持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培育,始终把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议市财政每年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中心技术,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企业的科技开发,鼓励驻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优先在市内转化,使科教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构建研发、中试和孵化平台,建议市政府设立科技成果中试专项资金,抓住重大优质项目,集中进行中试环节的战略性投资,使之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制定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允许和鼓励各类人才以专利、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4.突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国内外实践证明,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条件 和重要的组织模式。可以预料,将来各种合作社会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模式。其理由是,合作社作为农民联合自助组织,其惟一宗旨是为社员服务,消除中间盘剥,增加社员收入,增进农民福利。这正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追求的目标。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以优质稻等五大农业产业为依托,按照“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产业兴产业”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一批销售型合作组织和加工型合作组织,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既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专业合作组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5.突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市场流通渠道。提供健全的生产系列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剂。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如科技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种子服务中心、物资和产品服务中心等等,从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指导、病虫害防治、生产要素的扶持、产品的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各地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特点,进一步加强生产和流通部门的仓储、冷库、运输、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宗、重要农产品产地,要充分发挥国有、合作商店和农民购销队伍的作用,并组建实力强、信息灵、渠道广、网络广的营销实体,使之成为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载体。

6.突出扶持农业、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人所共知;农业需要扶持,上下认同。因此,市、县(区)、乡(镇)都要拿出硬措施让益阳的田野进一步充满希望。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农业直接补贴的力度。市财政对补贴范围要进一步拓宽,对所有农产品的生产都应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应逐步提高,要使补贴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在投入目标上,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水良与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改良等方面。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彻底解决好部分地方仍存在的“行路难”问题,农村饮水和农村卫生环境问题。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湖南,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各种生产要素,依靠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农村信贷发展尚不完善、前景广阔。因此,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农贷业务不失为一个拓宽信贷领域、调整信贷结构的有益思路和补充,但在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探讨并加以解决。

1、湖南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资金支持不足,融资渠道与环境亟待改善

目前,湖南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较快发展的时期,资金需求量较大,然而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给却难以满足需要。一是湖南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就更少。虽然国有经济基本建设投资在农业领域的资金虽然每年呈上升趋势,但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招商引资政策与沿海省相比不够优惠,缺乏更大的吸引力。沿海省份不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提供了更优惠的招商引资的政策,从而使得我省招商引资难度更大。三是信贷投入不仅少而且不合理,导致农业项目贷款难,从而导致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四是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和担保机制不完善,还款意识淡薄、信用观念差,信息不完全,财务制度不健全。

1.2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弱

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还处于发展的初级。全省龙头企业收购省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0%,对农业和农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以湖南卫红米业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市值1.29亿的大米加工厂,作为湖南省大米加工的龙头企业之一,仍然难以与北方的国有粮仓竞争。虽然卫红米业从10年前30万元起家至今,已经有着稳定的客户群和自己的粮食来源。但是作为家族式民营企业,不仅政策给予它的支持难以与国有企业想抗衡,贷款难度也大于国有粮仓。在国家政策的扶植和帮助下,卫红米业等民营龙头农业产业化企业正茁壮成长,但是在于国有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大部分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较慢,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大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已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影响不大,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比较少。根据湖南省农村经营管理局统计,到2008年底止,全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214个,行业协会5191个。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还是有很大上升空间的。合作社的发展不仅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实现规模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1.4 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拉动作用不明显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从农业初级产品与农业制品的产值比,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农业制品的产值比达到1:3~5,我国仅为1:0.8,我省仅1:0.69。全省部分农产品表面上看来供过于求,实际上是加工能力水平太低,制约了产品的储运销售和转化增值。

1.5 信息不对称和产能过剩问题

农村地区信息相对滞后,市场信息和农民手中信息不一致等信息问题最容易导致的后果是菜贱伤农和销路难筹。比如湘西柑橘就出现过一边是柑橘满山烂却无人采摘,一边是加工柑橘的工厂停工的状况。如何统筹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路,农业产量和工厂产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6 农民年龄偏大,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利用少

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的主体。据统计,2005年,湖南农村劳动力3000多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1200多万人,在家从事农业产业化的劳动力相对来说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差、技术能力水平也较低;而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就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实施的人力资源基础,其整体素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部分地区的农民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农作状态,这极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对科技依赖少,同样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进程。

2、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金融支持的问题浅析

2.1农业产业化自身制约着金融支持的发展

2.1.1 融资具有弱质性

全省的龙头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等方面具有弱质性。一是企业的决策层及其高层缺乏熟悉资本运作、融资等方面的专家。二是部分龙头企业的内部信用又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

2.1.2 企业自身问题较多

一是龙头企业不仅规模偏小,而且利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度。二是部分龙头企业不仅还款能力差,而且还款意识也不强。三是项目发展的可行性论证缺乏科学性,项目立项不够准确。四是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导致企业后续资金无法跟上,企业运转困难等。

2.1.3 抵押担保风险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多数企业缺乏足额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尤其是种植、养殖业,一般以种苗等附着物作抵押,这些抵押物不仅价格波动大,而且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另外部分企业和贷款农户自身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较低,融资渠道少,抵押担保难以落实。

2.2 金融自身缺陷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发展

2.2.1 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存在缺陷

一是农业银行支农职能在逐渐弱化。近年来,农业银行从农村调整性退出,在集约化经营战略的驱动下,农业银行资金管理权限上收,并加快了农村市场的信贷收缩,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上出现了“断档”。二是农村金融制度虽安排赋予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职责,但由于其自身实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信贷风险难控、管理理念不新、服务水平不高等自身原因和责权不对等的信贷管理体制,使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支持不仅显得力不从心,而且支持也较为谨慎。

2.2.2 金融机构自身效益要求制约着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

一是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与国家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立项存在偏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按“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来进行,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质上也是以效益为中心的完全商业性的经营过程,但农业是基础产业,国家对其社会效益的关注高于对经济效益的关注。二是金融机构的规模集约经营与农业企业和项目的“小、散”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目前信贷资金的规模集约经营已成为各个金融机构的内在要求;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项目集约化程度和效益较低。

2.2.3金融机构贷款管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农业企业的单笔贷款均额较小、且笔数较多,金融机构监管难度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一是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业务主要是针对农户,且都是小额贷款,对农业发展更高层次的、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产业化项目所需的贷款资金需求难以满足。二是农业企业交易大部分以现金进行,回收的现金主要是直接坐支,不是及时存入银行,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完全监督其资金的回笼情况和资金的去向,从而使得银行降低贷款意愿。

3、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探讨

3.1 金融机构支持的措施

3.1.1 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商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农村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把信贷支持对象扩大到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要优先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龙头企业的市场、规模、技术优势产生的效益优势,将为农村金融部门形成一批重合同、守信用、低风险的客户群体。因而广大金融部门应转变其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增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责任感,实现农村金融部门和农业产业化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3.1.2 完善农业信贷投入机制

首先是培育农业信贷载体,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寻求支农与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结合点,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次是改善信贷投放模式,确定合理的信贷结构和贷款期限,准确把握贷款投入和回收时机,提高贷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第三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贷款的不良率,改善农业信贷管理,强化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功能。

3.1.3发挥农业银行的支农优势

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农村和中小城镇,通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提供优质的多种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应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1.4加快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制改革步伐,使其尽快适应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信贷需求。要尽快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其适应目前市场的能力;同时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理念不动摇,创新支农服务机制,扩大支农领域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3.2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为信贷资金投入提供保障

3.2.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其自身实力改变观念

农业企业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是市场行为,农户、企业、各种中介组织才是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组织与金融机构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利、互助的经济伙伴,应该在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促进双方经济效益的提高。

龙头企业应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要从规模、水平和外向型经济方面入手,做大做强,提高其自身实力。鼓励发展农业配套产业,带动基地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大力发展精加工、深加工技术,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协作,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对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3.2.2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运行机制

针对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加大其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

3.3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

3.3.1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方式,构建新型的财政支农体系

依据市场经济原则,把农户和农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内外市场对农业生产、流通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公共财政准则和WTO规则确定财政支农方向和方式。要对农民和产业化主体实行直接补贴,夯实农业的生产力基础;加强制定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等领域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给予一定限期内的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政策,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

3.3.2加快农业保险市场发展

要逐步提高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和补贴力度,引导和鼓励涉农保险机构丰富农村保险险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保险机制,加强农业产业化企业索赔意识,有效降低种养业等的经营风险。

3.3.3建立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的法律机制;二是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竞争的法律机制;三是改革现行利率统一、单一的金融制度,建立适应二元经济结构的金融制度;四是建立风险共担的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洪必刚.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湖南实证[J].区域金融研究,2010,(3):67-71

[2]罗 霞.对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娄底个案[J].金融经济,2011,(7):103-105

[3]朱雅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赵泉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行为[J].上海农村经济,2005,(5):19-23

篇7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农业产业化;应用

【引用】: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农业,发展农业信息科学势在必行,科技兴农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深化通信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对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作用。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化中,可以高效、实时地实现农业信息采集以及远程传输,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 农业产业化概念和特点

农业产业化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即是动态概念也是实践性概念,农业在产业化的过程虽然是参照工业产业化来进行,但又有其自身特点。不同于工业产业的是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总量有限的可耕种地,农产品也是经过上亿年进化的包含有物种信息的生物产品,加之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可耕种地面积少、小农经济、长期粗放式经营等特点,所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绝不是简单地规模化、资本化、转基因化,或将农民作为主体推向市场竞争。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谨防陷入过度规模、资本化和技术化的陷阱。尊重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打破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脱节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强化三者的有机联系,才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2.无线通信技术的技术分析

2.1 4G技术分析。

该技术于2001年提出标准,2012年完成包括上层协议在内的完整标准的制订工作。4G网络部署已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有一成套建网的理论,包括对网络的链路预算、传播模型预算以及计算机仿真等。

2.2 MMDS技术分析。

MMDS技术的主要缺点是有阻塞问题且信号质量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可用频带亦不够宽,最多不超过200MHz。其次,MMDS对传输路径要求非常严格。另外,MMDS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厂家的设备存在兼容性问题。

2.3c对点微波通信技术分析。

微波传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第二,微波传输系统部署简洁快速。第三,目前的微波产品对未来的发展是有保障的,对于运营商的新业务和新需求都可以给予很好的支撑。卫星通信技术分析。利用卫星在有些人口不很密集的地区来配合陆地通信。在这些地区散布着范围较广但不密集的用户,可以利用卫星作为用户连至固定有线网的接人设施。在陆地通信网已经构成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的环境下,利用卫星建成宽带卫星接入系统是比较好而切合实际的方案,经济又可靠。

3.农业产业化对无线通信技术的要求

现阶段无线传输标准和方式主要包括:IrDA、WiFi、Bluetooth、Zig-Bee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GPS、卫星遥感等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由于精准农业自身的特点,其对通信技术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实时性。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接受到需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但是这些信息和数据资料并不是连续不间断地传输,而是非连续性。其二,相互性。所谓相互性是指节点之间可相互交换数据。其三,可使用语音业务。其四,集成节点。无论是采集数据资料还是实时监控,都可以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得以实现。其五,拓扑结构。采用树桩网络,增加采集点。综合以上技术和要求,可以在无线通信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精准农业的优点和缺点【1】。

4. 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

4.1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在设施农业中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应用。设施农业一般指的是采用一定的设施、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在局部范围内改善或创造环境因素,使得农业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的一种农业。

4.2移动短信。

短信是无线通信技术中最常见的信息传输方式,不但传输速度快捷,还可以传输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数据、图像、声音等,因此在农业数据无线传输与远程监控中得到了应用。

4.3无线通信技术与卫星、遥感等技术的结合。

这种结合方式在精准农业的应用中可以见到。精准农业一般指的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机工程装备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

4.4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此类方式比较普遍地应用在传播各种农业信息上,譬如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的技术形式主要是将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开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再通过平台将农业科技信息传输出去,农业生产人员凭借移动终端(手机)就可接收到农业科技信息,这样就实现了农业信息的传播。

4.5无线通信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结合。

这种方式可以用来构建农业专家系统,最常见的形式可基于手机彩信与图像处理技术结合构建的农业专家系统。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图像信号进行去噪声、增强、复原、特征提取等操作,增加图片的清晰度以提高图像信号质量【2】。

结束语

通信技术与农业产业化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产业化有着直观的反应。农业产业化信号传输要依照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这样才能在发挥出优势的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的更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小城镇具有商贸功能,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保证中小城镇的商贸功能主要表现在中小城镇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中小城镇的商贸功能突出体现在市场体系的完善,重点是建立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贸易功能。中小城镇拥有比较发达的通讯、配套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孕育出大量的企业群体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截至到2012年,高陵县城镇现有批发市场35个,其中农蓄批发市场3个,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市场12个,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14个,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交易产品批发市场4个;零售机构80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6个。

(二)中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其中商品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动力,企业群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专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标志,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的保证。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区别是:它具有外部集聚效应,需要能源、交通、通信、金融、供水、供电、仓储、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因此,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摇篮”,农业产业化需要依托小城镇来发展。农村城镇化过程从两方面带动产业化:一是通过聚集经济效应,使得企业群体相对集中,降低交易费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随着人口在小城镇的集聚,人口规模扩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需求数量增加,市场范围扩大,进而促使农业产业化(见图2)。

(三)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村居民收入就越高。城镇化发展可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繁荣农村经济。城镇化使大量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人们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研究表明,每1%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全国居民消费额提高0.19%—0.34%;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将会使GDP增加0.5%—0.85%。因此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扩大内需,繁荣农村消费市场。随着县域城镇化的提高,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人均年消费额逐年提高,但城镇消费额提高速度更快。表6说明2000-2011年,高陵县城镇人均年消费额从7354元上升到18384元,增加了11030元,农村人均年消费额从2936元上升到5347元,增加了2411元。

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篇9

关键词:绥化市;农业产业化;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68-02

一、农业经济布局与城市功能的互动问题

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功能分布与农业产业化区域结构的互动问题。农业产业化区域结构的分布,其自然前提就是地缘优势和资源特点。依据绥化市的资源分布特点,科学划分农业经济布局和城市功能的层级结构,既是构建资源整合整体功能的前提,也是为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整体推进奠定的战略格局。在这方面,绥化市的具体做法是:

1.根据地缘优势和资源特点,绥化市逐步形成“五带四区”的绿色食品生产格局。“五带”:在沿呼兰河水系上游的庆安、北林、绥棱等地建立绿色水稻开发带,在北林、海伦建立绿色大豆开发带,在西部县市建立绿色肉羊开发带,在望奎及周边地区建立绿色生猪开发带,在安达、肇东建立绿色乳肉开发带。“四区”:以望奎先锋、富饶和肇东昌五为中心建立绿色肉鹅开发区,以海伦乐业、望奎城郊和北林东富为中心建立绿色马铃薯开发区,以青冈昌盛、肇东五里明为中心建立绿色富硒小米开发区,以庆安、绥棱半山区为重点建立绿色山产品开发区。

2.在农业经济布局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中心、三个节点、四级城镇”的城市功能结构。“一个中心”,就是以绥化为中心,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培育发展成为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也是第一级城镇结构。“三个节点”,即以肇东、安达、海伦经济实力较强的市为三个节点,通过优化布局,明确分工,完善功能,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尽快形成副中心。这也是整个绥化市城市功能结构中的第二级结构。第三级结构就是以庆安、绥棱、明水、兰西、望奎、青冈6个基础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实力的县镇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加工和第三产业为主,使其带动周边小城镇快速发展。第四级结构是以具有一定基础,具备城镇发展框架的昌五、宋站、海北、四方台等40个试点小城镇为主,通过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档升级,建设成为物质集散、交通服务、商贸旅游、工业主导等不同特色的中心小城镇,连接城乡,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合理利用空间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加速城镇化进程。

3.层次功能的整体推进。在“十五”期间相继确立和完成了以下任务和工程:一是把绥化市作为一级经济主区中心城市,即区域性中心城市,绿色产业基地,城区面积到2005年扩至4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二是把安达、肇东、海伦三个县级市,逐步发展为经济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达到30万以上。三是把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6个县,逐步达到县级市发展规模,人口达到15万以上。四是建设四方台、永安、伦河、海北、昌五、四站、宋站、任民、中和、平安、上集、通江等12个中心镇,建设成不同类型的特色中心镇,人口达到5万~10万。五是建设现有集镇和乡政府所在地,使之成为原材料生产和粗加工基地,逐步聚集农业人口,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蓄水池。六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使之在“十五”期间建成达效。

二、打造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基础

农业产业化与农区城镇化内在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壮大了支柱产业,提高了农村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加速农民身份的非农化,由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实现了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向了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环节,使纯生产型农民的数量逐步减少,农民非农化速度加快,为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1.围绕农产品加工形成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基于绥化市农业资源的特点,在把“七河源”大米、“诺敏河”大米、“松北王”大豆、“键民”高粱、“黄麻子”土豆、“大粒黄”小米、“乡风”富硒小米、哈慈绿色生猪、“红星”保鲜奶和“绿洲”乳粉等绿色产品力争在全国叫响的同时,还确定了围绕玉米、大豆、水稻的深加工,酒类制造业、肉类加工、乳品加工、糖业生产、薯类加工、蔬菜加工等十余个产业化的加工链条。

2.积极推动城市化的主体――“龙头”企业的生成和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是地域范围内不同产业部门间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表现为农工贸一体化,是传统利润分配方式的革命,以及现代农业地位的上升。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的“龙头”企业,是城乡融合的结点,是推动城市化的主体。绥化市紧紧抓住引进“大项目”这个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积极推动城市化的主体――“龙头”企业的生成和壮大。

三、促进农民身份向非农化转化

农民身份向非农化的转化,是城镇化的根本标志。而农民身份的转化,其根本出路又在于农业的产业化。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在不断使农民身份出现非农化的同时,也在加速农民收入非农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减少了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了大量交易费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支出,还打破了工商业对农业利润的剥削,使工商业利润转移到一体化组织内部分配。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农民组织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的演化,系统内部构建平衡的组织结构和制衡机制,最终使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获得大体同等收入。如何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化,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培育和推动各种协会组织,加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向非农化的分化与延伸。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深化,农业在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服务分工更加细化,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各经营主体也进一步分化。农业积累和劳动力剩余引发农民向非农产业进发,一部分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公司企业专门从事诸如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技术服务、农产品加工运销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专业户仅从事生产中的一部分操作,其他操作都由新兴的经济组织所承担,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雏形。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实现了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向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环节,使纯生产型农民的数量逐步减少,农民非农化速度加快,为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2.积极培育和催生农民经纪人的产生和发展,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目前,绥化市供销社统领的农民经纪人6 312人,肇东市已发展农民经纪人1 931人。同时,还应注意在供销社内部发展经纪人,动员和组织供销社下岗职工参与到经纪人队伍中来。目前,全系统已有430名经纪人,发挥了农产品中介服务“领头羊”的作用。另外,在全市还以培训班的形式,为经纪人和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了经纪人和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四、走具有地方特色城镇化道路

1.贯彻实施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绥化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快城镇化的思路。改革开放以来,绥化市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财政穷”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其中,城镇化水平不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要素集聚能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差,吸纳人口能力低,公共设施严重不足,造成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等差距较大,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因而,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城镇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2.发挥规划导向作用。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发,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绥化市分三个层次进行城镇发展规划:一是抓区域中心城市。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新区开发与老区改造相结合,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相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绥化市建设成为哈尔滨都市圈副中心城市,以绿色食品为主的现代化城市。重点把肇东市建设成为哈尔滨卫星城市、哈大齐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和以食品及粮化工、药化工、油化工为主的工业强市;把安达建设成为哈大齐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和以食品、医药、化工、纺织为主的工业强市;把海伦市建设成为滨北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以现代农业及大豆产业化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使三个城市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中心。二是抓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约束制度安排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本文在认真剖析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的同时,从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和功能视角出发,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缺乏金融扶持

从产业经济和金融经济相关联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产业性质决定不同金融机构的滋生和发展…。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迫切需要与此产业性质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产生,农村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要素的缺失,恰恰是农村金融机构缺失的充分体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从贷款的额度、期限和服务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更不用说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同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斜。据统计,4家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开始至今,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特别是直接融资制度缺失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但农村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间接融资仍然占主导地位。一是股权融资渠道狭窄,占比较低。我国较严厉的企业股票上市条件,只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上市有利,导致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对称。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人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上市的仅有10%,绝大多数国家龙头企业资金供给主要依靠间接融资。二是债务融资渠道单一。在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长期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的90%以上来源于银行。在不能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农村中小企业就不得不以非正规金融形式融资,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影响了其发展。

(三)农村金融利率市场改革缓慢,致使大量信贷资金从农村流出

农村经济因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影晌,生产效果和经营效益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估测性;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出现的众多中小企业,分布广泛,监测、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金融机构投到农村的信贷资金,必须获得与其风险监管相对应的回报,但是由于我国利率市场改革步伐缓慢,国家对利率的控制较严,投向农村的信贷利率,不能覆盖整个风险,不仅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发放贷款,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也经常出现非农化的现象。据统计,从年至年9年间我国农村资金金融系统外流量累计高达27344亿元,且每年呈递增趋势。

(四)金融中介组织不到位,使众多中小企业缺少担保服务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在急需信贷资金支持时,由于没有相应的中介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服务,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企业在缓慢发展中求增长求生存,很难取得规模效益。

(五)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使农业企业有资产而无法抵押

厂房抵押是当前银行信贷通用的一种担保形式,也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法》明确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大多数农业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众多农业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六)民间融资长期得不到政府的承认与支持,削弱了民间资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资金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的融资高达8000亿元至14000亿元。民间借贷虽然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历次金融改革中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地位得不到认可、发展得不到支持,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的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困境。

(七)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企业信用等级普遍较低

我国金融机构的征信工作不完善,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还不普及,不用说是在农村,就是在城市对贷款客户的认定也有困难。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征信工作开展得较晚,对贷款客户资料的收集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农村的各类企业法人和农民的信用档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少有的中介机构服务又不规范,信息经常失真,使得农村企业信用等级普遍不高,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再加上当前农村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律“白条”增多,金融胜诉案件执行不到位,兑现的资金甚至不足以弥补维权的成本开支,使得银行在涉农贷款的发放上更加谨小慎微,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八)统一的金融监管制度,削弱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效能

农村金融天然具有较高风险,其服务对象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弱势区域(农村)。在当前我国尚未全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的情况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更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是金融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指标和进行日常监管工作时,大多数还是实行统一的监管制度和办法,没有考虑农业经营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行业特征,区别情况,分类对待。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金融需求,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形式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国有商业银行要把在县域经营的重点放在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信贷产品种类,积极拓展金融服务方式,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二)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培育农村资本市场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资本市场发育较晚,农业运用资本市场又更为滞后。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一个资金大量投入的过程,也是一个资产负债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一是深化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运作;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上为涉农公司融资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解决农村信贷资金外流问题

风险不同,要求的收益也不同,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农村金融服务的对象是分散、小额、风险状况各异的众多农户和农村企业,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利率自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利率,从而减少风险、增加收益。金融市场利率放开后,农村地区资金价格一般会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不仅能有效地动员农村地区的资源、调动农村居民进行货币积累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极大地吸引非农资金流人、扩大资金供应。同时,资金将会更为有效地使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农业产业化投资的顺利进行。

(四)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国外经验证明,中小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经营有效益的中小农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的来源;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