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的基础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的基础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工的基础概念

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N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71-02收稿日期:2016-05-0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5GJJG085);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1338-08)。

作者简介:王静波(1974―),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技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计划[1],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2][3]。华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之一,我校自动化、电信工程两专业成为实施“卓越计划”重点专业,学时少、知识结构完整,是卓越班的主要特点,课程改革是卓越班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入门基础课,课程容量大、知识梯度大,理论具有抽象性,但实践又是具体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开展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更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学,以传授知识的教学为重,忽略了学生工程素质的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更难以实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1课程体系陈旧

现有教材过分强调每一门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重理论轻工程应用, 存在着起点低, 内容重复, 节奏慢等现象。

2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单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单一,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原理抽象、内容繁杂,特别是应用的场合和对应学习的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点很难掌握,无法想象完整的情景,更无法弄清原理,许多可能出现的现象无法准确描述,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较难理解和掌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考核形式及内容单一

考核形式单一。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期末考试决定了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考试过关,忽视自身工程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很难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前松后紧。

考核内容单一。目前期末考试通常为闭卷,由主观题和客观题组成,试卷考核过于强调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和熟练程度,这造成学生的成绩不能反映其真实能力。考核内容难以涉及实践型的题目,主观性试题较少,对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等的考核难以评判,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工程素质差。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整合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是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实践、工程应用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科学地培养具有现代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师。

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将卓越计划实验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电类专业特点和课程现状,探索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制订电类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规范,寻求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我校目前有自动化、电信工程两个电类专业参与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其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也相对独立,虽然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但其共性是远远大于差异的,所以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加强基础部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1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素质教育;必须抛弃孤立地单纯地传授某些具体知识, 而应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把理论教学和专业相对应的实践环节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并把知识点进行优化组合、综合应用,构建一个整体框架,使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知识紧密连接的新体系。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必须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 教学方式, 强调启发性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抛弃愈管愈细的人才培养观念,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其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工程案例,修改重组课程教案,丰富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仿真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类仿真功能强大的电子设计类软件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这些仿真软件既可消除人为因素对精度造成的影响,又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仿真软件、EDA技术等来化解课时少内容多等矛盾,EDA可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使用仿真软件,首先讲清电路分析思路,老师将电路分析透彻之后,使用仿真软件演示电路,让学生观察结果,可以在课堂上改变参数、条件,模拟故障结果,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同时也与实际的元器件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形式

电子技术综合实践通过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任务安排下去后,学生2~3人自由结组,设置组长1名,负责人员的分工和协调。在经过资料查阅、方案制订、讨论、完善等步骤后,各组将最终方案提交。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但注意应以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而不是帮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竞赛、智能车竞赛等电类竞赛,学生参赛获奖可认同学分。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智能车大赛、挑战杯比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比赛都是一些创新性要求高的比赛,没有良好的实验能力,要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应该服务于各类竞赛的开展,辅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和鼓励,在创新的实践中取得好的成绩。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特色

卓越班的学生都是经过自愿报名、面试选的,对工程技术工作有热情和有兴趣。卓越班的许多课程是单独开班上课,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小班授课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课堂进度,对比多班上课时较难采用的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在小班授课时都可灵活使用,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效果也会有极大提高。卓越班的不利因素是课程过多。根据培养计划,三年要修完所有课程,要累计一年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不少课程提前半年学习。课程多、压力大,因此教师授课时也要注意当堂消化,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1工程实例引入课程中

工程知识拓展引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工程实例,选择的实例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从众多的项目中简化、提炼出蕴含概念和知识点的典型项目,使其难度和综合程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举例来说,组合逻辑电路中有“编码器”“译码器”“数码管”等内容,工程实例举的是利用这些器件构成“医院的病房呼叫系统”,患者在病房发出的呼叫信号,经编码器编码成8421BCD码,再经过显示译码器输出到护士站的数码管上,直观显示患者的病房号。学生经常问的“学这些有什么用”,通过这样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工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知识如何去应用,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 “渔”的传授,让学生收获更多的“鱼”。

2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手册

将工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书或手册引入教学中。举例来说,因为学生做数字电路设计时会使用到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使用手册就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主要特点、引脚功能、参数定义等都包含在使用手册中,因此学会查阅使用手册,掌握阅读使用手册的方法都十分必要。注重实用,工程性强,是学生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

3更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减少验证型、演示型实验学时,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学时,制订了“基础验证、仿真、设计、综合、创新、竞赛”六位一体,仿真与实做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必须完成仿真实验,同时,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型实验、仿真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自主型实验五个层次;考虑到课内学时的不足及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一定量的选做实验,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学生随时可到实验室来进行实验。

总之,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探索中重新定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探寻教学效果的突破手段,突出实验、实践环节的作用,注重与工程实践的联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兴趣。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不断完善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18号文件)2005.

篇2

高职《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一、引言

借鉴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力争做到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实训课项目相结合、相渗透,采取“强化基础、服务后续课程、注重应用和实践、融电路理论知识到电路实践操作技能之中”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落实,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高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路》是电气类、电子类、机电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关联的后续课程多,与实训项目、考电工证、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涉及面广,学科作用大。主要基础课程为《应用数学》《物理》,后续课程有《电机学》《电子技术》《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电气检修实训》等。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能力,掌握电工的技术通识和通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技能并重,并养成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科学分析、安全第一等职业素养,所培养的目标人才为现场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

三、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具备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包括非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

(2)具备将实际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的能力,以及电气识图和仪器、设备选型能力,能根据电气图连接实际电路并实现其功能的能力。

(3)具备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的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判断、排故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电路知识;具备岗位所需的电气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电工基础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电路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编写出版配套的教学改革教材

编写配套的《电路基础》教材,2010年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理论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不刻意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重概念的阐述,把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力求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联系实际。每章由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小结和习题构成;每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自测题,让学生及时思考、巩固和考核,达到讲、练紧密结合。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该教材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邀请电力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即企业的认识实习《电路基础》理论课电工工艺实训电能计量、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实训“维修电工”“进网电工”考证。

利用学校的仿真设备,尤其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教师结合设备、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现场讲解、工学交替的教学中,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是如何相结合的,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各仪器、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更加促进了学习热情。

改进、完善电工实验室,除开设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将“电工工艺”“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等实训项目纳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范畴,将“维修电工”“进网电工”鉴定项目引入实训课程体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证的通过率。

六、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理念

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解及应用,略去过深、过严谨内容,淡化抽象的逻辑推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上。

尽量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电路知识,如讲授功率因数概念时,介绍相应的在工程上的应用,并带学生参观无功补偿的实际装置;学习三相电路时,结合校内各教学楼、实验楼和实训中心的用电情况,介绍三相电源及负载的连接方法。

合理选择实验、实训和实习内容,既考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开拓视野,为今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

(1)理论部分。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的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及储能元件电感、电容的特点、电路描述,掌握三种功率的意义及计算,掌握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及相量图,并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特征,并能分析计算简单的三相电路。

了解谐波分析法,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有效值、平均值及平均功率的意义和求解。掌握简单的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再针对具体专业选取后续课程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掌握与实践、实训、考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2)电工实验,自编《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教材,精选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在电工实验室设计、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

篇3

【关键词】情景;电工基础;问题;生活;实验

电工基础的涉及专业面广,是学习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然而,电工基础的内容复杂、概念多,原理抽象,实践性强,而中职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入学起点普遍较低,教师又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致使学生既听不懂,又不想听,教学质量低下。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电工基础教学的实效性,中职教师应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有目的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与体验,进而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戴维宁定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在新课导入前我就先结合复杂电路的求解方法创设问题,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电路图(如图1所示),然后问学生,“如要电路中的各元件的参数已知,求R3支路的电流用什么方法最简便?”听罢问题后,学生们就开始激烈地讨论,或用支路电流法,或用回路电流法,气氛十分活跃。然后,我对学生的各种解答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复杂性与局限性,然后再告诉学生“有一种方法更为简单,那就是运用戴维宁定理”。通过这样的问题创设导入新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接下来定理的概念讲解、定理应用都得以在极为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图1 电路图

2.创设生活情景

电工基础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现实生活中蕴含了许多电工学的知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现有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更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电工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如在“电容器、电容量”的概念较为抽象,此时就可以水桶装水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水桶”是一种容器,存储的是“水”,而“电容器”也是一种容器,存储是“电荷”。水桶存储多少水量,由水桶的容量决定,而电容器存储多少电荷,则由电容器的电容量决定。通过此番生活化的讲解,就可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电容器、电容量的概念,这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有很大帮助的。又如在“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电功率在实际应用,就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假设电水壶的功率是1000W,烧一次水需用7分钟,电费为0.6元/度,那么烧一壶水需用多少时间?电费多少?如果到茶水房买水,每瓶水的价格为0.5元,那么用哪种方法更省钱?通过创设问题与生活相联系的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去积极解决电功率的运用问题,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3.创设实验情景

实验在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创设实验情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分化难点、理清思路,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训练,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工知识,并能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并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相关问题,我便将课堂从教室移至实验室,让学生分为两组,每组配备相关的仪器。然后,我提出“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回路中将产生感应电流,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论证,最后终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现象等一系列的行为归纳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使难教难学的楞次定律变得易于接受。此外,电工基础中的很多概念与原理并不能靠传统的人工演示实验来展示,如“电容器的充放电”、“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又如“触电事故”、“短路事故”等危险的电器电路事故也不能通过人工实验来演示,此时教师就可借用多媒体来创设生动形象的实验情景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以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情景教学有利于创设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自我发展,达到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具体而言,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生活情景、实验情景等,让学生入情入景,充分发挥想象与主观分动性,培养与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电工基础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秋霞.中职学校《电工基础》教学初探.科技资讯,2011(19).

篇4

关键词:电工基础 工学一体化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由于目前技工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基础差,从而接受能力相应普遍比较差,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并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得到运用,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

一、电工基础课程内容与特点要求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

电工基础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讲授电流、电压、电阻、电功和电功率这五个基本概念,主要是了解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这三个基本的电子元件,让学生充分了解电与磁这两种基本的物理现象,掌握直流电和交流电这两种基本的电路模式,还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电路

规律。

电工基础从其特点上来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电工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正确掌握,因此,把握好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至关重要。

电工基础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重视基本理论,轻视实践,刚开始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电工知识能够接受,可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专业性质渐渐显现出来,慢慢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接受,甚至厌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突破以往教学观念的束缚,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有必要把电工基础的教学放到电工电子实验室内进行,按照“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对一些理论进行验证,使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电工基础的各项教学内容,因此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二、电工基础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对电工基础课程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要按照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以基本的电路规律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在电工电子实验室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学习基本内容,对电路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性的了解。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简而言之,也就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能轻松地理解、接受和掌握课程知识点。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必须掌握的原则是对于教学内容要做到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要对课程的各项知识点进行充分糅合,把主要内容进行全覆盖,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课程选择中,要充分把握实用性原则,在教学中结合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好必要的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做好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

三、电工基础“工学一体化”组织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这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根据电工基础的各个知识点的特点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欧姆定律教学内容为一个知识点,进行“工学结合”的

说明。

1.建立起基本的学习目标体系

在对本学习目标体系的掌握过程中,必须充分熟练掌握电压、电阻和电流这三者的概念和之间的基本定义,了解三者所代表的符号和单位,让学生能够熟练按照正确的规程操作电流表、电压表和万用表,能够根据不同的电路图把各种零件组装成实用电路。

2.对学生具体分工

按照教学大纲的各个知识点要求,将实验内容进行细分后让学生分工完成,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内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准备和检测,一部分学生负责组装电路,按照电路图安装电子元器件和仪表的连接工作,另一部分学生负责对组装好的电路进行数据的记录,对各数据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清晰的分析。在对学生分工的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分配的任务,而且对别的小组的任务要有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好协同工作,实现对整个实验的密切配合。

3.实验的实施

教师要对各小组实验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在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督促、指导,并得出结论,写出

报告。

四、电工基础“工学一体化”的效果评价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工学一体化”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具体操作和教师的辅导讲解。在进行效果评价时,教师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实训规范、项目操作熟练度、完成时间、创新理念及团队分工合作等方面来界定,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主要的评价形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充分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总而言之,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教师以指导和验收为主,而学生以亲自操作为主,这种模式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而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更让教学气氛得到充分的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彩平.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1).

[2]于悦河.《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华章,2011(08).

[3]张志超.中职《电工基础》教学探讨[J].才智,2009(18).

[4]段俊玲.《电工基础》教学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4).

篇5

关键词: 《电工基础》 学习兴趣 教法

在中职学校中,《电工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从高一就开始接触的一门专业课,由于学生的初中物理功底差,因此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的学习会出现抵触心态,同时还会出现部分学生努力学习,但始终学不会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现象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及运用知识。

一、理论联系实际,走进实验室,充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以物理学为基础,内容较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按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对《电工基础》会越来越不感兴趣。如电阻的串联分压这一性质,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这些知识,但是现在重新讲解后,部分同学仍理解得不透彻,以至于做题时出现无思路、无头绪的状况。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学生觉得不想学,老师也觉得无法教授下去。这就要求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那么实验室就是一个最好的去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接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一只单连开关控制亮盏灯线路的操作),把两名同学分为一组,要求接通电路后,测出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及整个电路的电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性质了。其次把知识扩展为两只双联开关控制一盏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并说明工作原理。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化解教学难点,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老师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很多难以形象说明的公式、原理、定律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清晰地表达出来。在《电工基础》这本书中,很多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由于充放电的时间很短,只有几毫秒,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模拟这个实验,先布置一个简单的电路,分别将开关断开和闭合,由灯泡的亮、暗来描述,将过程拉长,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电容充放电的直观印象。

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化解教学难点,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快捷、简便、明了的特点替代耗时的板书和作图,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扩充一些有关课本知识的实际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适当采用比拟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电工基础》中有些概念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起来比较吃力,导致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力,比拟法是一种让学生能理解掌握知识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例如,在讲电位的这节内容时,学生对电压、电位的概念经常混淆,而且对参考点的含义理解得不透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电位比拟为高度,把电位差比拟为高度差,因为学生对高度和高度差有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电位是电路中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它是相对值,其大小随着参考点的改变而改变。在教学中可以把书桌的高比拟为电路中某点的电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参考点来看书桌的高度。选择的参考点不同,那么书桌的高度也不同,这些值既可以是正值,又可以是负值,还可以为零。如果我们以地面为参考点,它就是正值;以屋顶为参考点,它就是负值;以讲台为参考点,它的值就为零。通过比拟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电位差是电路中某两点间的电压,它是一个绝对值,不随参考点的变化而不同。教学中可以把书桌的高度比拟为电路中某两点间的电位差,这时我们发现无论我们选择的参考点怎样改变,书桌的高度都不会发生变化。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电位差是绝对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有很多知识很有深度并耐人寻味,并且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多探讨、多实践,就会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工基础,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216-0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只有使学生对课程提起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积极主动去学习该课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针对性和可靠性。中职学校是以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为教学对象,《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所以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概况

《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三相交流电,电容和电感,互感耦合器。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多,而且理论性和系统性强,主要讲授的是电路分析和计算的理论知识,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际应用较少。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反映学无所用,应用不到实际,觉得课程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可该课程是使学生成为具备从事电气、电子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或初级、中级专门人才应有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该课程也是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基础,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学生对《电工基础》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繁多枯燥。该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枯燥学习提不起兴趣。(2)学生基础差,许多内容难于理解。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都较差,而该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更不会计算及公式的推导,造成遇难就退,失去兴趣。(3)教学方法落后乏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教学方法,不能精简课程内容,形象教学,而是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电工基础》兴趣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兴趣,就要从多方面去促进,可对于课程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基础,中职学校并不能做出多少改变,但中职学校可以改变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形象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形象教学法,活化课程内容

形象教学是指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容易理解的现象解释陌生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电工基础》作为一门电类专业的基础课来说,鉴于“电”的抽象性,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恰当的举例和生动的比喻来授课。例如水是生活中最熟悉的了,看得见,也摸得着。教师授课时可以把电比喻成水,即电流相当于水流,电压相当于水压,电阻相当于水中阻碍水流的障碍物,电路相当于水流等。例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时,教材里的内容是:在任一时刻,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教师讲解时可以拿学生宿舍的水管为例,水塔相当于电源,水管向每个宿舍供水的分叉点相当于节点,则流进某一个节点的水一定等于从该节点流出的水。以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来解释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较为形象,也把课程内容活化,让学生明白电流就如水流,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常规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启发。例如在“串联谐振电路”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先介绍串联谐振的概念,串联谐振的条件、频率及计算公式,再简单介绍它的应用。因为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是不知所云。如果教师采用启发式方法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追求结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串联谐振电路”时,教师可进行问题设置:(1)什么是谐振电路。(2)发生谐振的条件是什么?(3)串联谐振电路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较深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某课程内容时,以任务为线索,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完成既定的任务,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例如在学习电压、电流、电功和电功率时,由于概念的抽象,学生通常分不清电功与电功率的概念,也搞不懂电压、电流与电功、电功率的关系,更不知学习这些概念有什么作用或怎样应用。教师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明确教学目的,用心设计教学项目,提出任务。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任务的提出:有两台电磁炉,一台工作于1000W,工作15分钟;另一台工作于2000W,工作10分钟,问:耗电量共为多少度?如果每度电的价格为0.8元,则电费为多少?电磁炉工作于1000W和2000W时的工作电流分别是多少?(2)教具的准备:两台电磁炉,电能表,万用表,时钟;(3)学习过程:1)学生动手把电能表串联在总电路中,两台电磁炉分别并联接入电路;2)用万用表测量电磁炉的工作电压并记录下来;记录电能表的初始读数;3)接通电源,工作于1000W的电磁炉工作15分钟,工作于2000W的电磁炉工作10分钟;4)时间到,观察电能表的读数,并记录下来;(4)解决问题:1)从电能表的读数,得出总共的耗电量约为0.58度;2)利用公式w=pt计算出总耗电量,得出理论值与实际值相符;电费约为0.46元;利用公式i=p/u计算出电磁炉工作于1000W时的工作电流约为4.55A,工作于2000W时的工作电流约为9.09A。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思考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是与日常生活用电息息相关的。通过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虽然《电工基础》内容繁多且理论性很强,中职学生基础也比较薄弱,学习电工学基础课程时感觉比较枯燥,提不起兴趣,但是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培养中职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通过综合运用形象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把《电工基础》课程内容活化,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利用生活常识去理解课程知识,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好电工学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工技术;教育;要点

1工作过程中电工技术教育概述

电工技术的掌握需要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加以实践和巩固,师徒关系这种传统模式正好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电工技术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电工技术教育,通过师傅教导传授,不仅能实现对传统师徒教学关系的改善,还能够达到新的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工作内容和学习内容有效的结合,实现学生在工作能力和知识素养上的双重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对电工技术教育的思路与方法主要围绕徒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发展,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从而为企业培养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综合素质优良的优秀电工技术人才。

2工作过程中电工技术教育的要点

2.1注重徒弟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性构建

电工技术注重实践,但其前提是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做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支撑,电工技术实践寸步难行。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师傅要着重提升徒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徒弟对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理解性重新构建。首先要注重对基础概念讲解,师傅可以根据工作经验对这些抽象不便理解的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讲解。通过工作过程中对真实电气元件的认识、讲解及实际操作,将无形化有形,使徒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帮助徒弟在工作过程中对概念的运用更加透彻明晰。其次要通过工作中的实地教学来加深徒弟对基础电学定律的理解。让徒弟明确所学定律的特点及可以实际运用解决的问题。要充分的利用工作条件和工作设备进行细致的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具体,配合以形象的工作演示。师傅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给徒弟讲解自己在学徒阶段的一些错误做法,既能够调节学习的气氛,还能够加深徒弟对定律要点的理解,保证学习质量。其实这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通过师傅的引导,徒弟在工作过程中把学校学的一大堆理论知识进行通透性理解,进而理解性有序简约重构知识体系,这样也就真正把理论吃透学精了,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2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对电气元件、设备控制逻辑讲解

一个电路、一套设备电气功能都是靠具体的电气元件实现的,而一般的电气故障也往往是电气元件故障,因此师傅必须要注重对电气元件的讲解,要详细解说每一种电气元件的构造、组成、控制原理及分布位置,确保徒弟清晰理解,熟练掌握。对各元件间,各设备间的控制逻辑关系更应是讲解的重中之重,真正理解了这些控制逻辑关系,才能快速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分析故障原因并快速处理。要鼓励徒弟在工作过程中“多开口,勤动手”,下足功夫,切实掌握控制原理,熟悉设备元件布置,才能真正处理解决问题,才能早日实现独立操作。

2.3注重徒弟对机械原理的学习

不存在纯粹电的设备,现代设备往往是机、电、液、气综合控制的设备,而学校电气专业对机、液、气知识的教学很单薄,甚至是缺乏的,因此师傅必须帮助徒弟补齐这一短板。先进行一些系统性理论知识讲解学习,重点是在工作过程中针对具体设备进行机、电、液、气控制的具体讲解,这样更形象具体,易于理解。只有溶合这几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了解一款设备、一个系统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真正掌握它们。

2.4注重徒弟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在基础知识体系构建完成,并充分理解掌握电工技术理论概念定律规律后,徒弟便初步具备在师傅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此时,在工作过程中师傅就要强调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徒弟标准化操作。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也就是要求徒弟必须熟悉电工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及相关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人身及设备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一定要首先要树立徒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师傅可以讲解一些违反电工安全操作规程或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来对徒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其安全意识。其次要严格执行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可以根据设备的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功能归类总结安全操作规律,便于徒弟学习理解。要详细讲解每一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强调操作要点,着重实践,加深徒弟对实际操作的要点运用,并通过徒弟的操作来指出其不足。要在实践中提升徒弟的标准化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固化他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行为。

2.5注重徒弟思考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以及和谐师徒关系的维护

新型师徒关系不仅仅是对徒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徒弟个人潜能的激发。通过在工作过程中对电工技术的具体教授,师傅还要结合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设问,引发徒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培养徒弟的思考能力。还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徒弟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教授过程中师傅不仅要注重徒弟个人能力的提升,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不断的鼓励徒弟,鼓励其进行操作、进行思考、进行创新。和谐的师徒关系能够有力提升徒弟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的意愿,激发徒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培养徒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综合素养,为徒弟在今后成长为电工技术骨干发挥重要作用。

2.6注重师徒合同的签定

通过师徒合同的签定,从而明确师傅对徒弟的培养目标、期限及应负的安全责任义务;也要明确徒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及争议解决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合同条款,让师徒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同奖共罚,有力促成电工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3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笔者主要从电工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师徒教学模式下的几个要点进行论述。从基础理论知识原理重构、电气元件设备控制逻辑讲解、机械原理学习、标准化操作以及创新思维和和谐师徒关系维护、师徒合同的签定进行概述。相信通过以上几个要点的实施,日后在工作过程中开展电工技术教育将会取得新突破,获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莲,潘铁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30):170~171.

篇8

电工电子技术在机电类学校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电学相关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但是对于高职高专类的学生,底子差,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本课程主要特点是内容涵盖面广、概念多、抽象、难学、难记、难理解。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此类学生,需要教师充分对课程理解,消化,通过具体例子分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大量的学者和专家对高职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展开[1]。根据个人授课经验总结,电工电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学习,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备学生,讲好课,多总结。

明确教材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容和要求、研究教材中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很重要,但是研究所授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相关知识面和智力基础也是同样的重要的,以前在更多文献里关于教师如何备好课讲的很多,但是如何备好学生也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在一个班级里,有反应快点,反应慢的,有自学能力强的,自学能力弱的,要每个人学生做到能懂,无疑对教师是一个考验,所以备学生就显得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比一般本科院校的要差一点,这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

怎么讲好课,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认真的组织;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做一些比喻性,对比性的较强易懂的例子以及结合实物挂图等形式[2],使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正确评价学习行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要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例如我们在讲授二极管开启电压和正向压降的时候,好多学生容易含糊。首先二极管要导通,导通的前提是正向偏置,电压达到所需开启电压才导通,导通后二极管上才会有一个正向压降。学生容易把开启电压和正向压降搞混,教师就可以通过举一些相似的例子来比较记忆。

总结,顾名思义,就是对所做做教学进行总体归纳和全面概括的具体结论。一般情况,在每一章节学习完成以后,学生很难自己把学习的知识系统的连贯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给于一个正确的引导。教师在总结中可以利用一些对比、类比的方法,找出异同点。比如在放大电路讲授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将分压式,固定式及射极输出器的的静态值,动态值的求法以及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放在一起类比,指出电路的异同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建框架,学概念,打基础。

好多教师在新学期开始,就一股脑的开始讲授新课,至于为什么要学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什么,这门课究竟是讲什么的,好多学生都是不清楚的。所以开始上课的时候,没有必要第一堂课就开始讲课,教师可以利用一堂课或者更多的时间,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给学生一个大的框架,就像盖楼一样,先把建设大楼所需的图纸,材料,资金等必须物品准备好,这样盖起楼来,就可以得心应手。就像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教师可以细致的把这门课程先分为电工技术部分和电子技术部分。电工部分我们可以分为电工基础,电路分析,安全用电;电子技术部分可以分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新型电子技术部分。每个大的框架,结合具体生活的例子在给学生仔细剖析,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电工电子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框架,要学生知道我们要学什么,需要从哪些方面下手,怎么样去学,怎么样才能学好,以消除学生在高中时期对物理的恐惧心理,更好的投入到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我们学习的知识很实用。

三、重实验,多实训,勤练习。

电工电子技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技术比较强的课程,理实一体化,培养学习听、看、做、记、想的能力,更有助于调动和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彻底变革原来的实验内容,提升基础实验的内涵,在验证性实验中渗入“探究型”内容,加强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完成一定的应用创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教学变为由理论通向工程实际的桥梁。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综合情况的处理能力。为此,可以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规划为3个模块。即:基础训练模块、综合设计模块、应用创新模块,然后根据每个模块分配具体的合理的时间。在每章课程结束后,安排一个小实验,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其中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使“教”,“学”,“做”同时互补,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做晶体管简单测试的试验中,要用到万用表,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器等主要电工电子器件,教师可以要学生要对比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然后从里到外,从简单到复杂,要求学生通过万用表测出各个元件的特点,并作出总结,另外在测量方法上也可以要学生验证二极管,三极管的主要特点。要学生体会到我们讲的理论和具体做的实验是一体的,更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动手能力,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知到无所不知。

四、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概念,不像其它工学学科,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或者实训看得到,好多时候只能通过抽象的想象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授课方法,更好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力是教学者的首要工作,本文通过教学中三个方面的分析,希望能给电工电子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使学生能够热爱电工电子,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使电工电子技术不在枯燥,促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真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设计 电工技术 教学主体

高校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理解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课及专项训练课的桥梁作用,为今后的运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电工基础》包含的课程知识涵盖面宽、内容较抽象、理论实践结合紧密,课程的特殊性导致教学的效果长期以来都不是很好。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学者提出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进行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高校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现状

(一)“任务驱动”的概念

“任务驱动”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法。它能够转变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比较有意义的具体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主导力量,通过以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必要的主线,以及通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目标,分解成多个点,将这些点巧妙应用在教学任务当中。班级学生在一定的情况之下,通过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及同学们的帮助,采用相关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且提高对于高校课程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与《电工基础》的结合

《电工基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上更多的是用传统式的讲授教学方法,虽然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更多的学生分享大量有用的学科知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答疑解难和思想教育等,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及实验心得,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人生态度的培养。而与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相比较来说,任务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电工基础》这门课程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电工基础》中的直交流电路概念、电感和电容、单项正弦交流电路等有关理论知识时,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处理现实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而不是只以理论方式进行考核,学生会更加容易地掌握这门课程所涵盖的内容。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后,可以达到的最理想的结果,这样的一种结果可以包括外显行为及内部心理方面的变化,在分析相关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学生才是主体,教学目标不是属于设计者或者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者过程中的,是从学习者的相关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内容,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课程所关系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任务驱动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使教学过程少走弯路。

(二)教学设计主体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设计任务,任务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课程。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任务作为主线的,以任务完成为标志,师生之间需要围绕任务进行互动和学习,教师处在任务设计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属于授教的主体,从任务开始到结束,学生扮演着“任务的设计者”、“任务情境的缔造者”、“学生完成任务的协助者”、“任务完成的评价者”、“课堂教学监控者”等多个角色。如果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任务驱动”是一种具有学习性的任务性方法,能够很好地适用一些日常知识及技能性的知识培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发挥自身应有的学习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自觉提出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教学,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友好的交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授课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深入分析《电工基础》课程专业特点及要求,针对本课程理论严谨、实践性强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以能力培养为主位,以技能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指导学生逐步完成各项目任务,在不同项目教学中,反复学习知识点和训练基本技能,达到基础知识学扎实、职业素养见提高的目的,彰显《电工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服务性特点。

(四)教学设计技巧

《电工基础》内容枯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基于任务驱动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十分强烈的探究动机,就会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从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来看,它需要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技巧,将《电工基础》中的电流、电容等与家庭、学校的用电情况相联系,或者设定诸如“家庭中电表坏了该如何维修”,或者寻找一些可拆解的电子仪器来让学生进行拆解和重装,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笔者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基于任务驱动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应用,诠释了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如何将“任务驱动”与《电工基础》课程结合在一起。“任务驱动”是当前高校电类专业较为热门的教育方式,在进行任务驱动的《电工基础》课程设计时,要坚定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教学主体,简化教学思路,掌握教学设计技巧,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才能使《电工基础》的课程效果达到最佳。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吴清萍,张慧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刘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篇10

【关键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教学探讨

《电工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机械专业开设本课程目的有两个:一是使机械专业的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理论基础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二是了解常用电器元件的性能,熟悉常见机械设备中电拖系统的结构,并能简单维护。这些对于实现中职机械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级技术水平的机械工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是实际和紧迫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 目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方面的问题

其一、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单调而抽象。这种传统的教法对于文化基础差、电学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正如学生所讲的听天书一般,玄虚而难懂。

其二、由于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几乎没有练习和巩固的时间。

其三、亲自动手,结合生产试验和应用的训练几乎没有。

2、 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对学习《电工学》的厌学心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电工学》有思想偏见,认为只要学好机械类专业课就行了,《电工学》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二是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点。

学习《电工学》用处不大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对于一个合格的机械设备操作者来说,不仅能正确地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还必须了解掌握机床的构造和原理,并能及时准确的予测和发现设备故障,这些知识的构成与《电工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要做到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同样需要《电工学》方面的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际工作和公共生活提出许多电学方面的问题,《电工学》是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认识基础,是各专业各工种都需要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证明,目前机械类学生的电学知识相当贫乏。如,有的学生常把电功率和电功混为一谈,将发电能力用多少亿度来衡量,实际应该是多少千瓦。曾经有人问我某水电站年发电多少度?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若问这个水电站一年能发多少千瓦电才是正确的提问。又有一些学生在生产中由于缺少电学知识,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缺乏或不懂电学知识,是很难适应现代生产、生活和安全的需要。由此可见,机械类学生学习《电工学》十分必要。

3、教学方法单调而呆板

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式授课形式,基本都是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老模式。由于内容多而深,课时又少,课堂教学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违背了精讲多练的原则,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日积月累,消化不良,挫伤了学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状况而言,应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讲,在授课中除了知识性外,要注意运用形象化和趣味性,同时着重注意结合生产实践,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1、 尽量采用肢体语言讲述或采用投影仪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具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2、 图表类比法

相近的事物可以对照比较记忆,有利于区别各事物的特征,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用图象和表格表示出来形成知识的脉络网。一些概念单一拿出来较难理解,但把其相同特征抽出来,加以列表比较就化难为易了,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比如电场和磁场;在单相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和纯电容电路的特征;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特点等都可以用此方法。

3、 数字罗列法

把许多语言叙述的道理用数字形式罗列起来,既便于牢固掌握知识又容易记忆,比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既抽象又复杂的过程,但可以简单归纳成“3、3、2”这样的数字罗列。其含义是:三个形成过程:即旋转磁场的形成过程,感生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转矩的形成过程;三个手的定则:

即右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则判定感生电流方向,右手安培定则判定旋转磁场的方向,左手电磁力方向判定定则确定电磁转矩的方向。两个关键方向:即旋转磁场的方向和转子转动的方向,形成了三个过程,三只手、两个方向的周期表,即好记忆又有趣味性。

4、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讲解单相交流电路一节中,当分析完纯电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时,在给定纯电容电路中,电容量一定,初相位为零的先决条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该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5、 精选和补充习题和例题

以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前导,结合习题精选课堂习题和例题。在选择习题和例题时,应侧重习题和例题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重点选择基本知识应用题和基本概念容易混淆的题目,坚持少讲多练,达到“勤能补拙”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机械类学生在学习《电工学》的过程中理解慢、遗忘快的缺陷。因而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例题的引导作用和习题的慎重选择以及反复多练尤为重要,同时多练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发现“可疑点”,消灭“空白点”,弥补对基本概念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

6、 高度重视《电工学》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