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自然现状
三江平原地区的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资源,但从50年代开始,肥沃的土壤和非常适宜谷物生长的气候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并开始开发三江平原。经过几代人的开发建设,三江平原已成为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三江平原超过47%的土地,已经开发成农田,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等。该地区由于过渡的开发,湿地和湿地周边地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和湿地面积大量缩减。据调查三江平原地区的森林面积从60年代末的480多公顷,减少到380万多公顷;湿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434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56万公顷。耕地面积由78万公顷增加到516万公顷。珍宝岛自然保护区属于三江平原湿地的一部分。其西南侧60公里有黑龙江兴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其北侧200公里左右的乌苏里江下游有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各个自然保护区具有不同的生态特征。
2.湿地的功能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湿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如同森林和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惜物种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属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系统。湿地被称为“自然之肾”,湿地资源是十分宝贵和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湿地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其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我国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进行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行动指南,同时赋予湿地更加深刻的内涵和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湿地资源和环境是多功能和多价值的,必须根据不同湿地价值的大小,采取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对策,实现对湿地资本的储存、湿地价值的替换和持续管理。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湿地现状来对湿地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珍宝岛自然保护区在湿地成因方面
珍宝岛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苏里江的中游,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乌苏里江的丰水期,大量洪水漫溢到广阔的河漫滩上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湿地依地形的微起伏形势交错分布,构成丰富多彩的湿地景观多样性,成为北方河岸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自然保护区内有河流小木河、阿布沁河、七虎林河 三条河流自保护区的西部向东部流入乌苏里江。由于乌苏里江河滩低平,河道弯曲迂回摆荡,多次改道,水流速度缓慢,排水能力差,致使河滩的古河道、牛轭湖星罗棋布,特别夏季汛期河水泛滥,广大河滩形成大片难以通行的沼泽湿地。而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的成因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地势低平,地貌景观单一。因此形成的沼泽类型以小叶章为主,虽然有岛状林分布,其群落类型皆以蒙古栎林为主。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是构造性湖泊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流域的汇水盆地。湿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湖滩上, 从西向东分低山漫岗区、湖岗区、湖积平原沼泽区、大小兴凯湖水域区。植被随着地势的不同,有规律分布。其湿地类型以芦苇沼泽和小叶章沼泽化草甸为主。
4.湿地发育的地貌形态上
由于乌苏里江的自由摆荡,在珍宝岛自然保护区河滩上留下众多的古河道。迂回扇上沙坝叠置,是构成独特的岛状林景观的地貌基础。岛状林主要生长蒙古栎、山杨、白桦等。其微地形的起伏较为复杂,使得湿地类型的复杂性更为突出。而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岛状林景观主要发育在残留阶地上,兴凯湖湿地主要发育在湖积冲积平原上,湿地类型的分布基本依地形高度呈条带或环带状分布。
5.在湿地类型方面
珍宝岛自然保护区具有比兴凯湖和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更为丰富的湿地类型。珍宝岛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较为齐全,有低洼平原上发育的多种苔草沼泽、柳叶绣线菊--苔草沼泽、油桦--苔草沼泽、白桦--苔草沼泽,蒙古栎岛状林,沿江河两岸分布的柳丛湿地,湖泊及其边缘分布的浮毯、这些植被类型的镶嵌分布,构成了保护区内植被复杂的水平结构。镶嵌分布的植被,变化的地貌类型及其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本区复杂独特的景观结构,成为三江平原原始湿地景观的代表。而黑龙江三江保护区主要为草丛沼泽和小面积湖泊湿地,缺乏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兴凯湖以大面积湖泊湿地为主,草丛沼泽以小叶章和芦苇沼泽为主,缺乏森林和灌丛沼泽。
6.湿地植被结构方面
(1)与同样拥有岛状林景观的三江自然保护区相比,珍宝岛自然保护区的岛状林不仅有蒙古栎林,而且有白桦、山杨等岛状林,为岛状林的重要特色。
(2)其森林湿地的植被类型也表现了明显的多样性特征。有高河漫滩上的白桦—苔草沼泽,有分布于低河漫滩上的柳丛沼泽。广泛分布的灌丛沼泽是三江平原其它自然保护区不存在的湿地类型,有柳叶绣线菊—苔草沼泽,油桦—苔草沼泽,水东瓜赤杨沼泽。
(3)草丛湿地类型独具特色,珍宝岛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植被类型以苔草沼泽为主,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所占面积较小,芦苇沼泽很少。而三江自然保护区以小叶章沼泽化草甸为主,苔草沼泽面积很小。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以小叶章和芦苇沼泽为主。
7.建议及对策
篇2
关键词: 伊春市;湿地;生态保护;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因此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伊春市地处湿冷的寒温带与温带气候,宽坦沟谷、河漫滩与平缓坡地的广泛分布以及长达6个月以上的季节冻土和永久冻土层对地表水的阻隔,这些都是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广泛分布的重要因素。森林沼泽化、草甸沼泽化和冻土沼泽化为主要的形式出现在当地湿地形成发育过程中[1]。伊春市湿地主要分布在伊春市中部和北部地区,在汤旺河及支流沿岸,山缓坡和山龙带集中分布。伊春市湿地属于山区湿地,总面积106.96万hm2,按土地类型可分为重沼泽、宜林沼泽、江河湖泊;从湿地类型可划分为: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99.2万hm2,河流湿地6.11万hm2,湖泊湿地1.04万hm2,库塘0.61万hm2[2]。植被类型主要为兴安落叶松—笃斯越橘—藓类和苔草。
1、伊春市湿地的主要功能及保护利用现状
1.1伊春市湿地的生态功能能
一、涵养水源和调洪功能 伊春市的湿地类型主要是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沼泽和沼泽化湿地的土壤的水文物理性质比较特殊,孔隙度大,饱和持水量大,在伊春市的沼泽地中土壤饱和持水量可达到400%~1030%,成为天然的生物蓄水库。
二、积累有机物,是CO2的“汇”,同时又是CH4的“源”天然湿地中的有机物浸在水中,气温低、湿度大、水源补给稳定、土壤长期过湿,动植物残体不能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有机物不断积累,在未受干扰的状态下,是净碳汇,起到减小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作用,又因是厌氧条件,又成为CH4的排放“源”。如果湿地被开垦或者气候干旱,湿地就会成为净碳源。
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小兴安岭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和水热条件相差较大,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为不同的生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1996年于砚民对小兴安岭湿地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进行研究。以小兴安岭红星湿地保护区为例,库斯吐河等黑龙江水系贯穿于于该湿地中,该湿地有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藓类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有高等植物885种生长于该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一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八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八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十三种。
1.2保护利用现状
一、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伊春市湿地分布广泛,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湿地;零散分布、面积较小。这样就造成保护管理不便,容易遭到破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保护意识的加强,伊春市建立红星、乌伊岭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红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林间湿地、珍稀动植物;乌伊岭、翠北两个保护区主要保护森林湿地;库尔滨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湿地、野生动物;友好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林间湿地。这些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天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及政策保护伊春市政府高对湿地保护非常重视,于2009年10月发函,商请中国林科院委派专家,经过课题组两次到伊春野外实测和收集数据资料,开展了《伊春市森林和湿地资源价值评价研究》[3]。于2010年5月下达了关于加强鸟类鱼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4]。
三、野生果实的采集与加工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野生果实的采集和加工利用、建塘养鱼和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效益。五营、红星林业局加工笃斯越橘果汁,取得了良好的效益[5]。
四、湿地旅游 为大力发展湿地旅游伊春市新青林业局建立新青国家湿地公园;很多林业局开展漂流等湿地旅游项目[6];2011年8月8日伊春市乌伊岭首届兴安水乡湿地旅游文化节开幕,充分展示林间湿地在生态建设、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突出湿地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湿地旅游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等方面的示范作用[7]。
2、伊春市湿地存在的问题
2.1湿地面积减小且零散
2008年宁静等对黑龙江省近50年来沼泽湿地退宿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伊春市湿地面积从1954年到2000年降低25%;从沼泽湿地的斑块景观特征上看,较大的湿地斑块退宿为离散破碎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聚集度降低,分离性和离散度锐增,进一步说明沼泽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伊春市是主要的国有林区,可开垦耕地较少,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也增大,排干沼泽开垦耕地、森林的间伐或皆伐破坏了森林湿地环境,导致伊春市湿地面积减少[8]。
2.2部分永冻层融化
森林、湿地、永冻层是伊春市中北部典型景观,邱林等从伊春地区的湿地分布特点和地结构,分析伊春地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永冻层融化,并提出伊春市湿地保护的关键就是保护永冻层不融化。森林过度砍伐,地温升高,也会造成永冻层融化,也导致部分湿地的退化和丧失[9]。
2.3湿地资源开发不合理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资源及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人们对湿地进行开垦和改造,破坏了小区域环境,致使地下水位降低,蒸发量增加,气候干燥,旱灾增加,野生植物的生境被破坏,野生动物的食物减少,栖息地改变。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其次,湿地污染严重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入江河及湿地中,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湿地鸟类受污染物危害严重,甚至慢性中毒死亡。最后,鱼类资源过度利用。很多人采取灭绝式捕捞方式,不论鱼大小与否,不不开繁殖季节,能捕就捕,此外还有炸鱼、电鱼等破坏性捕捞方式,鱼类资源遭到极大破坏,较70年代减少80%以上[2]。
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策
伊春市湿地是黑龙江省沼泽湿地斑块的质心位置,伊春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对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伊春市政府邀请中科院有关专家组对伊春森林湿地的价值进行评估,主要通过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伊春市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3.1 增强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主要生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服务、改善空气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但是很多群众不了解湿地的作用及原理,没有保护生态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林区各级领导干部、湿地保护区管理及工作人员,林场职工、当地群众及行政执法人员的湿地科普教育,定期举行湿地讲座及科普宣传。当湿地保护意识增强时,人们才会有保护湿地的行动。
篇3
关键词:湿地保护;林业生态工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62-04
1引言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一些重要的自然湿地因围垦、污染、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破坏仍在加剧。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来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污染现已沿河流扩展,威胁到更多的自然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为此,极有必要抢救性地保护好我国湿地。保护好今天的湿地就是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2湿地概况
2.1湿地类型及分布
2.1.1湿地类型
靖安县湿地主要分布靖安县北潦河(下称“北河”)和北潦河南支(下称“南河”)及支流沿岸、山缓坡和山麓带,水域资源较为丰富,河流小溪纵横交错,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水体环境多样,为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依据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主要湿地类型为河流湿地、滩涂湿地、森林湿地、水库湿地、稻田和池塘湿地。
2.1.2湿地分布
河流湿地:靖安县主要河流有两条,即北河和南河。北河发源于起北港林场的大雾塘,经罗湾、罗湾水库、璪都、三爪仑、小湾水库、宝峰、仁首至安义与南河汇合,流域全长105km,有大小支流60多条。南河发源于中源的白沙坪,经中源、向务、大杞山、开元水库、西头、高湖、水口、双溪、香田直流入奉新干洲至安义,全长大约112km,有大小支流50多条。两条主要河流为修水水系的3、4级支流。
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北河和南河沿岸,主要有宝峰的太平洲、仁首的象湖洲、仁首的杉树洲、高湖的山口洲、水口的李家洲等。
森林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两河的源头,主要有中源的当归湖、白沙坪的灿草湖等。
水库湿地:主要分布在罗湾的塘埠水库、开元水库,宝峰的小湾水库,双溪的石马水库和水口、仁首、香田的小水库。
池塘湿地:主要分布在村庄、居民点及旱田、旱地旁边。
稻田湿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带,就是村民俗称的山垅积水田——垅田。
2.2湿地资源概况
靖安县地处北亚热带,湿地资源类型众多,据统计,湿地总面积11343.5hm2,其中河流湿地2250.2hm2,滩涂湿地2256hm2,森林沼泽湿地300hm2,水库湿地2226hm2,池塘湿地1437.1hm2,稻田(积水田)湿地2874.2hm2。最新的湿地调查资料显示,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已记录野生高等植物共300科966属2106种(变种、亚种和变型),占江西省高等植物总种数的41.16%。其中,苔藓植物57科114属170种,蕨类植物38科81属152种,裸子植物7科10属14种,被子植物198科761属1770种;野生脊椎动物资源有34目96科283属429种,占全省脊椎动物总种数的50.41%。其中鱼类7目18科55属77种,两栖动物2目8科12属27种,爬行动物有3目11科38属58种,鸟类有18目53科129属207种,哺乳动物有8目20科49属60种。昆虫纲无脊椎动物有28目253科2243种,蛛形纲无脊椎动物有5目43科253种,甲壳纲无脊椎动物2科3种,软体动物11科44种。大型真菌有9目28科144种,土壤微生物有12目18科63种。
植被类型有9个植被型,61个群系和118个群丛,樟树群落、刨花润楠群落、苦槠群落、杉木群落、三峡槭群落、锥栗群落、黄檀群落、江南桤木群落等都是原生性群落。
北河上游,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水质洁净。5km以上河流有12条,保存有较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极为敏感的中华秋沙鸭、鸳鸯等鸟类在此越冬,海南鳽在此栖息,其中5条河流有大鲵分布。这些物种的栖息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难觅其踪迹,更会危及上述物种的生存。
3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3.1主要成就
(1)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工作。每年结合湿地日、爱鸟周、科普活动日等活动,以新闻媒体为主导,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保护湿地的科普知识、保护的意义。
(2)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多种方式,营造长江防护林,改造低效防护林,退耕还林。
(3)加强河流两岸、水库周边及两河源头的天然林保护 ,禁止乱砍滥伐。全县共区划生态公益林4.26万hm2;建立了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准备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加强污染源治理,特别是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农业染源治理,疏浚河道,增加河道容蓄水量和流动畅通。
3.2存在问题及原因
(1)法制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是制约当前湿地保护工作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导致许多对湿地的破坏行为无法可惩,利用行为无法可依。
(2)自然保护区建设严重滞后。靖安县没有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没有正式的管理机构,缺乏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开展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十分薄弱。
(3)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体系落后。没有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不能及时掌握湿地资源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导致对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与动态分析不足。
(4)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功能和价值缺乏认识,没有完全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轻保护现象还十分严重。
(5)湿地保护资金缺乏。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与监测、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染治理、湿地研究与宣教、执法手段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
3.3面临的形势
(1)天然湿地大面积减少,一些地方盲目开发利用、乱占滥用湿地现象时有发生,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功能不断下降;湿地萎缩,鱼虾减少,影响湿地水禽鸟类的栖息环境。
(2)植被丧失,湿地淤积,生境条件受损。天然植被覆盖面积大量萎缩;水土流失严重。
(3)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极少数人不顾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掠夺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
(4)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给湿地水体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5)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水库水底淤积,使得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
4湿地保护应对措施
根据靖安县保护现状和建设内容,湿地保护共分为4个区,即两河源头原生湿地保护区、河流沿岸森林生态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
两河源头湿地保护区和河流沿岸森林生态保护区,其功能主要是重点保护南河、北河重要的水源涵养、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是靖安县多种珍稀候鸟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和植物群落分布区,为核心保护区域。由于近年来森林砍伐过度、不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该区域主要实行恢复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措施,重点是加强对各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恢复、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监测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其次加强对水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区,提升小湾水库生态游览区品味。
4.1湿地保护工程
4.1.1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需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小区14个,重点湿地保护区的面积达到3630hm2。建设面积占全县湿地总面积11343.5hm2的32%。
两河源头湿地保护区建设3个,建设面积650hm2:即白沙坪原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250hm2;大雾塘原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250hm2;当归湖原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150hm2。
林沿、河沿湿地保护小区建设6个,建设面积1700hm2:即港背森林生态保护小区,建设面积150hm2;大璪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250hm2;洪屏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250hm2;大梓河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400hm2;李阳洞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250hm2;水口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400hm2。
水库湿地保护小区建设5个,建设面积1270hm2:即罗湾水库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450hm2;小湾水库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350hm2;石马水库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200hm2;梅源水库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150hm2;山忠水库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面积120hm2。
需建湿地保护管理监测总站1个,机构设置在靖安县林业局,下设4个湿地保护管理站。
罗湾湿地保护管理站:管辖白沙坪原生湿地保护小区、大雾塘原生湿地保护小区、当归湖原生湿地保护小区、大璪湿地保护小区、港背森林生态保护小区、罗湾水库湿地保护小区。
宝峰湿地保护管理站:管辖洪屏湿地保护小区、大梓河湿地保护小区、小湾水库湿地保护小区。
高湖湿地保护管理站:管辖李阳洞湿地保护小区、烟竹湿地保护小区。
双溪湿地保护管理站:管辖石马水库湿地保护小区、梅源水库湿地保护小区、山忠水库湿地保护小区。
4.1.2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公园是指利用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应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应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湿地的社会效应。湿地公园的建设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
靖安县小湾水库,座落于宝峰镇境内,距县城20km,交通便利。现状景观资源丰富,湿地环境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让游人在此观鱼、观鸟,观察生物多样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将靖安打造为南昌的后花园,2011~2016年把小湾水库规划建设成为一个高品味的湿地公园。
4.1.3污染控制
(1)充分利用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监测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建立全县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监测、预测预报湿地污染和生态环境动态,重点加强对南河、北河及大型水库的污染监测和预报。
(2)在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有利于湿地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措施。
(3)在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的小湾水库、三爪仑国家公园,对旅游人员进行大力环保宣传,修建固定厕所,旅游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理出景区。
(4)针对九岭钨矿开发对湿地的破坏,研究和开发一整套矿产开发湿地保护技术,使矿产开发对湿地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根据湿地恢复的原则对已遭破坏的湿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
(5)有计划地针对污染来源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严格制止重大污染企业上马开工,保护地区湿地生态系统。
4.2湿地恢复工程
4.2.1水资源的调配与管理
(1)有效保护水资源。禁止向湿地中倾倒种类垃圾,禁止各类高污染行业招商引资在靖安县落户,对拟建和已建的大小水电站做好清洁工作,并划定水源地保护区。
(2)合理利用水资源。靖安县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分布有些地方不均,仍应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3)建立健全有效的排污监督机制,加强排污控制管理。
(4)科学管理水资源。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办法,加大依法行政和依法管水的力度。
4.2.2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野生动物觅食地条件决定着野生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而对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作用。生境条件越能满足野生动物的需求以及湿地生境的多样化,物种就越多,不同物种种群数量的均匀程度也越大,野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也较高。只有保护好动物所需要的生存条件,保留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才能保护好动物多样性。因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极为重要,应做到:减少人为活动;防止,环境污染;禁止滥捕乱猎、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保护好森林生态和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
湿地恢复包括对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修复和重建。对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各类湿地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途径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对类型改变、功能丧失的湿地采取以工程措施为主的途径进行重建。
(1)在罗湾水库、石马水库、梅源水库、山忠水库等地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封沙育林等措施以及引水、填沟堵水和引水复泽、人工恢复植被等方式遏制湿地区域的湿地干枯趋势,改善水库周边地区的植被状况和生态条件,逐步恢复原有湿地生境。拟恢复湿地植被300hm2。
(2)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营造长防林,改善河流沿岸和湿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对湿地的淤积。拟封山育林3000hm2,营造防护林300hm2。
4.3生态旅游示范工程
旅游业是靖安县新兴的产业之一,小湾水库的湿地景观和周围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大梓河和北河漂流旅游线的湿地合理地进行湿地旅游观光,领略湿地的秀丽和神秘;在大梓河等湿地进行湿地鸟类观赏;选择交通不便而又有旅游价值的湿地开展湿地探险等旅游项目。总的目的,以旅游促进保护,用保护来带动旅游。
4.4能力建设工程
4.4.1湿地调查监测体系
(1)根据国家即将编制的湿地监测工作指南,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先进技术、方法进行监测。
(2)设立县级湿地监测站。它对靖安县全县湿地资源进行调查与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全面掌握全县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并及时提出相关的管理和决策,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
4.4.2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1)对不同层次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执法、管理、研究、行政手段和领导艺术等。
(2)在全县相关的各级领导中进行湿地知识、湿地重要性的专题讲座,使各级领导在工作和决策中注意保护湿地。
(3)充分利用科教片、图片、讲座等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全民性的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公众媒体宣传教育、深入社区宣传教育、设置宣传标牌、开展夏令营活动等。
(4)结合特定的活动,如“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各地的“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禁渔期”、“禁猎区”等,集中开展有关湿地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方面的公众教育活动。
(5)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才培训,完善湿地保护的技术培训体系,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6)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机构,在全县建立一个湿地管理和宣传教育培训中心。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相关设备建设。
4.4.3科学研究
(1)加强湿地的基础研究,主要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湿地发生、发展、分布和演替规律的研究。
(2)与有关单位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技术、湿地恢复和修复技术、污染防治技术、可持续利用技术、管理技术和资源监测技术。
(3)以生态经济学、系统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研究湿地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探讨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模式。
(4)研究人类管理和开发活动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功能影响,研究建立湿地生态评估体系、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5)加强湿地对环境的调节功能和环境变化对湿地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对靖安县湿地的影响问题。
(6)加强湿地污染、外来物种和水旱灾害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4.4.4技术支撑体系
(1)参加或配合国家级或省级在靖安县实施项目以培养锻炼人才,集中县内优秀人才开展湿地保护的应用推广或科研示范工作。
(2)加强和协调靖安县现有与湿地研究有关的科研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部门参与湿地研究的潜力和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振基,吴小平,陈小麟,等.江西九岭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生态保护 衡水湖 建设
衡水湖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总面积达187.87平方公里,目前蓄水面积75平方公里,2003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北明珠。衡水湖湿地是比较特殊的湿地类型,一是因为它是华北平原最为典型最为完整的淡水湖泊湿地;二是衡水湖湿地位于平原人口密集区,是距离城市最近的保护区。人类与自然、湿地与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衡水湖的建设要考虑生态保护和衡水的全面发展。
一、衡水湖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衡水湖湿地沿京九铁路,处在环京津、环渤海的位置,是京津冀的生态敏感地带。衡水湖湿地是由沼泽、林地、滩涂等多种环境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改善环境质量、涵养水源、舒缓水体污染、补给地下水、稳定调节区域小气候等作用,对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衡水湖湿地拥有庞大的生物链和食物网,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如珍稀鸟类等在华北平原中南部的理想繁殖地和栖息地,是多种珍稀鸟类资源的避难所,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衡水湖与白洋淀及京津冀其他湿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对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衡水湖在调节气候、维护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蓄水防洪、控制污染等许多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生态保护和衡水湖建设规划
(一)环湖植树造林,建设森林公园
为了改善湖区周边的生态景观,也为了使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减少,在衡水湖周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立人与自然的一条缓冲区。在建设次序上要坚持先造林、后造园。衡水市植树造林重点放在衡水湖东西两侧,进一步突出环衡水湖区域。在东湖大道以东,盐河故道北段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分为花卉展示区、水生植物区、彩叶林区、苗圃区、经济林区等,秉承“生态恢复,环境更新,文化重建”的建设理念,打造集旅游、健身、观光、养生为一体的湿地森林公园,形成娱乐度假、休闲疗养的城市后花园和以体验田园风光、农业采摘等为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建设森林公园,通过种植各种植物和花卉,形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负离子高的休闲区域。森林公园让人们走向森林,走向大自然,体验返朴归真,领略野趣风采,回归自然的真谛。
(二)西湖湿地恢复建设
衡水湖湿地的修复按照其天然洼地的范围进行,对湖区及周边进行生态修复,从而为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并综合提升衡水湖湿地的系统生态功能。西湖库区建设通过生态绿化工程和库区移民迁建、建设库区进水枢纽、东西湖连通工程等,把西湖库区建设成为调蓄水库和城市水源地。为了扩大保护区的水域面积,为保护区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进行湿地恢复。西湖缓冲区建设指建设西湖缓冲区北关进水闸和整修原西湖围堤,用于从东湖向西湖缓冲区补水,扩大湿地恢复面积,填筑生态岛,为湖区适当发展旅游创造条件,为衡水市旅游和人文资源开发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三)湿地生态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衡水湖湿地公园东至东湖大道,南至冀衡农场,西至湖边,北至滏东排河大赵桥,绿化面积304亩。该园是来宾和游客最为集中的区域,连接大、小船登船区并且衡水湖管理委员会也在其中,因此,做好公园内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首先是公园内道路的建设,要分出人行道路和行车道路,既要方便行人,也要考虑园区景观,达到既实用又美化园区的效果。再就是给排水设施的建设,为避免重复建设,在进行造林绿化园区美化的同时,推进公园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力求科学合理、一步到位。然后是服务设施的建设,考虑在园区建设休闲体验区(比如,建设民俗农耕场所)、拓展活动区、采摘区、垂钓区等,统筹建设供游客休息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亭台楼阁及长凳、公厕、管理中心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四)保护区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为降低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强度提升后可能的负面环境影响,在保护区有组织地建设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包括旅游区域沿线的截污管道建设。条件允许的在社区建设排污管道,无法建设排污管道的对社区生活污水考虑进行集中排放定点处理。在保护区各村有组织地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指定垃圾存放地点,定期收集并集中处理,对区内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设施建设,有组织地进行回收和处置。通过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示范村和新民居建设,做好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示范工作。
三、衡水湖湿地保护的基本对策
一是限制保护区内的游览船只及游人活动范围,从而有效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二是合理进行引水蓄水工作,定期清除底泥和及时收割水生植物,有效地抑制植物生长,特别是藻类的过度生长。可考虑在植物生长密集区放养对植物食量较大的大型水生生物,既可消耗大量的水生植物,又可起到旅游观光的目的。三是加大水质监测力度,提供准确可靠的水环境资料,为衡水湖的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湿地保护不能只依靠衡水湖管委会,还要协调衡水市水务局、水文局等部门,需要多部门配合和帮助。
实践证明,为保护而保护的生态总是孤立和脆弱的,只有人类参与其中、发展其中的环境,才是完整和谐的生态圈。自从2012年举办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以来,衡水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游人日益增多,对衡水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衡水湖的建设要以生态保护为基准,保护与发展并重,走出建设与保护相协调、湖城共生的生态建设之路。
篇5
1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
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根据资料统计保护区有各类植物群丛40个,其中湿地植被类型群丛就有28个,占群丛总数的70%,其面积约占70%。沼泽湿地低、中、高位沼泽类型齐全,由河流湿地、湖泊沼泽到沿岸带状湿地沼泽至高地森林植被构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属生态系统类(A类)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区内湿地类型多样,有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甸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草塘沼泽,基本上囊括了北方林区所有湿地沼泽型、群系组、群系。区内繁殖和栖息着多种生物,根据考察和有关资料统计,兴安里湿地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774种,其中有维管植物650种,分属于79科275属。其中被子植物有67科253属612种,裸子植物2科4属7种,蕨类植物10科18属31种,此外还有苔藓植物35科62属124种。昆虫320种,大型真菌63种。植物组成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成分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成分为主,为东北植物区系、蒙古植物区系、最少是华北植物区系。因此保护区植物组成较为繁杂多样,形成以寒温带地理成分为主的并混有温带地理成分混合型的特征。丰富的植物区系组成和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为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栖息场所。通过资料统计,保护区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类达302种。其中,兽类为50种,分别属于食虫目、翼手目、食肉目、兔形目、啮齿目和偶蹄目等6各目的15个科;鸟类共209种(亚种),分别属于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鸥形目、鸽形目、鹃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裂形目、和雀形目等15个目的43个科。同时,还有丰富的爬行类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水生动物等近80余种。从鸟类区系组成上看,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东北区的大兴安岭亚区。代表性种类首推松鸡科鸟类,如花尾榛鸡、黑琴鸡、黑嘴松鸡等,表现出典型的古北界区系特色。保护区兽类区系组成仍以古北界动物组成为主,东洋界的种类不多。同时混生一部分广布种。古北界动物占85%以上,而东洋界动物仅占10%以下。保护区由于拥有大面积的水域、沼泽和林间湿地,所以又发现许多松嫩平原亚区的成分。因此,保护区野生动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具有寒温带林区的代表性,具有很高的保护意义和保护价值。
2自然保护区面积
自然保护区是以法律形式建立的土地管理单位,必须具有一定范围。假若自然保护区面积太小,就不能有效的保护水禽、食草动物或指定保护的物种和生态系统,而使保护区成为一个孤立的生态岛。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是一个重要指标,一个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程度往往随着面积的增加而提高,一般是自然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当然又要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而确定保护区的最适面积或最小面积。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6638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44847hm2,缓冲区面积11716hm2,实验区9818hm2。保护区是大雁河上游及兴安里河、西海拉尔河、中海拉尔河、东海拉尔河、瓦交拉河、古利亚河和新采河等十几条河流均为海拉尔河的源头。而且一并划进了保护区,这样就保证保护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湿地特别是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它将是大兴安岭地区西坡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3典型性、代表性
典型性或代表性是度量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区系、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和生态环境与所在生态地理区域的整个区系和生态系统的相似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典型地带,因此该区的湿地是最为典型的大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在大兴安岭原生植被几乎被消耗殆尽的今天,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调控、水质的净化、减少旱涝灾害、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大雁河乃至海拉尔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以及对珍贵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了《国际湿地保护公约》,因此更应努力保护好湿地,以维持和提高其在碳平衡方面的功能,从而对抑制全球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起到积极作用。
4稀有性
自然保护区的稀有性是用来衡量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现存量的稀有程度。一般包括稀有物种、稀有群落和稀有生境。稀有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根据分布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地方稀有性、国家稀有性和全球稀有性。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中段,为海拉尔河发源地大雁河的源头,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及其群落和生境在国内都是稀有的。据调查,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39余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兽类有马鹿、驼鹿、猞猁、棕熊、紫貂和貂熊等6种。植物种类中,浮叶慈茹、乌苏里狐尾藻、北方黑三棱和钻天柳等均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之列。此外,保护区内具有发育良好的草塘、沼泽、草甸、灌丛、森林和河流湿地等类型的植被,这些独特的生境在国内并不多见。
5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反映保护区物种多度和种群丰富度的重要指标,而多样性又分为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受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在其所处的气候和地理带具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不仅具有丰富的森林类型,而且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类型有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和湖泊沼泽等,从沼泽发育阶段来看,高、中、低位沼泽类型齐全。这种复杂的湿地类型,决定了区域物种的多样性。据调查,保护区拥有各种植物774余种,野生动物302种。保护区内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构成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同时,保护区周围以及缓冲区和实验区内,湖泊星罗棋布,峭壁林立,构成了保护区丰富的景观多样性。
6自然性
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是度量保护区内保护对象受人为干扰程度的指标。绝大多数保护区在建立前后都或多或少遭受过人为的破坏或干扰,因此,自然性仅仅是一个相对性指标。自然性越高,表示所遭受到的人为干扰程度越小,其保护意义和价值越大。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除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小规模的营林生产经营活动外(已划入实验区),几乎是没有经过人类任何干扰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持了原有湿地的景观外貌。保护区内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有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和藓类沼泽以及湖泊水域形成的沼泽、河流湿地等类型。各生态系统类型均处于繁茂发育阶段,生物种群稳定、功能健全,食物网络复杂、结构完整,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保持着良好的自然性。森林沼泽分布于山下腹地势平坦的沟谷、河漫滩和阶地,地表常年过湿或积水,土壤为泥炭沼泽土,具明显的泥炭层和潜育层。泥炭是沼泽植物死亡后,在嫌气条件下难以分解而形成的,是沼泽的特有产物。沼泽地表积水状况不同,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沼生植物及其所组成的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类型的沼泽。主要有泥炭藓、杜香、兴安落叶松沼泽林,苔草、柴桦、兴安落叶松沼泽林;苔草、柴桦、白桦沼泽林;水冬瓜赤杨沼泽林等;灌丛沼泽分布于草丛沼泽和森林沼泽过渡带,多数为原生的,也有森林沼泽被砍伐后形成的。主要有蒿柳沼泽灌丛;沼柳、柴桦沼柳灌丛;灰脉苔草、小叶杜鹃、柴桦沼柳灌丛。草丛沼泽分布在平缓的河滩地,主要小叶章沼泽草甸;乌拉苔草、灰脉苔草沼泽。藓类沼泽分布在湖滩、谷地低洼处,主要有泥炭藓沼泽。草塘分为沉水草塘、浮叶型草塘、漂浮型草塘、挺水型草塘。沉水草塘主要有轮叶孤尾藻;小狸藻、金鱼藻草塘;杉叶藻、苔草草塘。浮叶型草塘主要有睡莲草塘;小毛茛、伏水碎米荠。漂浮型草塘主要有水木贼、浮萍草塘。挺水型草塘主要有蒙古香蒲草塘;大穗苔草、矮黑三棱草塘。保护区除山坡上森林稍受到采伐外,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湿地景观外貌,整个区域湿地原貌未被破坏,常年处于自然状态。保护区总面积达66381hm2足以维持区域内物种及其群落的自然繁衍,核心区面积44847hm2,占保护区面积的67.6%。区域内发育着良好的湿地植被,是生物物种繁衍的中心。缓冲区面积11716hm2,占保护区面积的17.6%,主要起着减少外界干扰对核心区的影响。合理的布局能够保证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稳定和持续。#p#分页标题#e#
篇6
关键词 湿地;湿地保护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32-02
当前,湿地的定义还存在一些分歧,但目前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就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统称为湿地。但随着人类对湿地利用的无限制,导致湿地在逐年的锐减和遭到破坏,急需我们人类加大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创新生态恢复技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就关于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技术、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同时呼吁全人类共同加入到湿地保护行列中来。
1 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
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湿地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湿地具有较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湿地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而覆盖地球表面约6%的湿地要为地球上已知1/5的物种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其生态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拥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此外,湿地更是大型遗传基因库,在维持多种生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筛选和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以及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湿地是地球的主演淡水存储库,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地,与此同时,它还是主要的地下水补充来源,尤其是其具备抵御洪水和调节径流的生态型功能。
1.3 湿地具有污水净化功能
在同等地域的情况下,湿地的污水净化性能森林的1.5倍。比如说,将五类水质的水在湿地中净化之后,水质能提升到三类。这是由于湿地的水流速度较慢,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存储、积淀、分解,将污染物消化或降低污染浓度。
1.4 湿地的生物生产力极高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极高,就单位土地来比较,比其他栖息地的生物生产力要高很多很多。据相关调查,在蛋白质生产方面,每年湿地生态系统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三点五倍。我们每天要吃的水稻和一些鱼虾蟹贝大都来自湿地此外,湿地的林业资源和动物资源等的经济性也较高。
从上面所描述的湿地功能来看,这么好的资源,试问,我们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没有重要的意义吗?
2 关于现代湿地保护的相关技术探讨
1)做好湿地保护工作,首先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一是遵循预防为主优先保护,确保保护与开发利用合理化的基本原则,在湿地保护中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对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始终确保湿地的健康;二是遵循人与湿地之间的和谐共处基本原则,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关系;三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眼前与长期的利益关系;四是遵循生态效益为主,效益协调化、统一化的基本原则,以维护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功能的完善性;五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做好统筹规划、注重重点保护的突出性和全面保护与利用的和谐性。
2)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以科学、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保障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进行统一、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必须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和相关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统一有效的运行。
3)加大执法保护力度,严肃处理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行为。禁止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运行,即便要利用也要在充分保护湿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开发利用。严禁围湿造田,实行退耕还湿,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3 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所谓湿地恢复,主要是指利用生态技术或者生态化工程,修复或者重建那些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消失的湿地,并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几点湿地生态修复
技术。
3.1 栖息地恢复技术
恢复栖息地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提升栖息地的稳定性、一致性。栖息地的恢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修复,一是湿地的基底;二是湿地的水状况;三是湿地的土壤,其中基底的恢复最为重要,在基底恢复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来实现,从而确保湿地基地的稳固性,而对于湿地水状况的恢复主要是通过稳定湿地面积来实现,恢复湿地的土壤则主要通过改造湿地的地形地貌来实现。
3.2 生物修复技术
所谓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对被破坏的湿地生物物种,利用现代生物培育技术、保护技术和生物物种引进技术,以及种群行为的控制、种群动态的调控技术和群落结构的配置优化技术、组建技术、演替控制与恢复等技术。通过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对湿地被破坏的生物进行修复或再植再造,修复湿地的生物生态
系统。
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主要是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几种技术:一是总体设计技术;二是生态系统构建技术;三是生态系统集成技术。在湿地生态恢复工作中会,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上加难。对于一些功能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应由国家和湿地所在地有关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在技术和资金上加大湿地生态恢复力度。
4 基于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我国地大物博,湿地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而其生态修复技术也就不尽相同,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基于生态类型的不同,谈谈常见的几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
4.1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主要是由于当前河滨湿地不断被陆地化和污染的看,因而就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目的来说,应集中于减少洪水危害、净化水质,并以疏浚河道的工程技术,实现河漫滩湿地的再自然化,以提升水流持续性,预防被侵蚀或者沉积物的进入等技术措施控制湿地被陆地化,例如通过切断污染源和加大非点源污染的净化处理力度,尽可能的将河滨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始水平。
4.2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或重建,因受到农业的开发和城镇化的改扩建,而导致大量的湿地受损甚至消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净化水质以及气候调节等功能,就必须对湿地规模、位置以及形态进行重新调整与配置,充分发挥海岸带湿地的功能。
4.3 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和重建与草泽湿地不同,尤其是森林的重建需要几十年,因而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主要采取水文和土壤的恢复或改造,并以植被种植的辅助方式恢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4.4 湖泊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湖泊的水体相对平静,虽然其面积能很好的修复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以扩大,但水质的恢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且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因而通过上述的切断污染源和对点源与非点源的控制外,还应采取深度处理污水和加强生态调控的技术措施,尽量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
5 总结语
总之,湿地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应成为当前林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湿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极具专业的一门技术,我们应抓住“十二五”大好发展,切实做好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工作,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1.
[2]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模式—湿地公园建设[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2.
[3]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4]王亮.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8.
篇7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精神,做好我县七溪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经县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自然保护区划建工作。七溪岭自然保护区所辖乡镇场要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生态地位特殊、动植物物种丰富、地域相对集中的区域面积、动植物种类、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确定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抓住国家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契机,积极完善保护站点的观测、通讯、交通设施建设;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科研监测工程设施;扩大建设珍稀濒危植物园,重点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的南方红豆杉和穗花杉培育基地;在宣教科学研究、监测调查、资源利用、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扩大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网络,实现我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
二、强化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根本。七溪岭自然保护区要及时组织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总体规划,依法划定功能分区和标桩立界。依照有关规定做好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等权属的登记造册工作,并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办理权属证明。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范围不得随意改变,确需改变的要报原批准机构批准。已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不再重复批建风景名胜区或其他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内的国有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不得流转。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尽快解决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切实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好。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起草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或管理办法,保护区所在乡镇要制定方案配合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备办公设备,完善保护区管护站、管护点建设,保障管护人员生活需要;配置必要的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监测等装备,以满足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需要。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力度。依法委托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对区内破坏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的林业行政处罚权。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严格履行国家、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的保护管理职责,严格控制开发占用,坚决制止随意侵占湿地行为,禁止向自然保护区排污或改变保护区内湿地自然状态。随意开垦占用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的,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各种补救措施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对造成湿地生态严重破坏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要加强对湿地保护的监管,依法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基础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五、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行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防火工作的领导,把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列为工作重点,纳入当地森林防火网络,严格火源管理,强化火情监测,落实预防措施,制定扑火预案,建立联防联治制度,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确保森林火灾及时发现、快速扑灭。林业主管部门要督促自然保护区加强巡护监测,注重预测预报,一旦发生有害生物危害,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多种措施相结合积极控制和防治。自然保护区要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入,需要引入和放归罚没野生动物的应进行科学论证,经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做好资源调查和科学考察工作,查清本底情况。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组织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工作。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观测站点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
篇8
江苏省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江苏省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保护区之一,每年都会吸引超过全球60%的丹顶鹤来此越冬。在保护区内,游客可漫步芦苇荡,听鹤鸣鹤语,观白羽丹顶,沐长寿吉祥,感受自然的静谧与神美。
黄尖牡丹园
始建于1960年的黄尖牡丹园,是全国“牡丹圣地”之一,园内有500多个牡丹品种共计5万余株,是集牡丹观赏、花卉基地、水上娱乐、休闲度假、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公园。2015年获评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
第一罾庄园
第一罾庄园生态农庄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以新洋港湾开发为载体,集特色餐饮、林里采摘、洋河游艇、趣味渔罾、动物观赏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农庄。清水长荡之侧,休闲中心临岸而立。f园内网具面积16000平方米的渔罾已经投入运营,号称苏北“第一罾”,扳罾大网边、宽阔碧水的游艇上,生态园林中,到处都是游人的欢笑。
潘园
百余年的文化传承,在一砖一瓦的纹路中延续。院内民国老宅古色古香,陈设考究,琴音绕梁。回廊小榭,清水静卧,细竹绿树,相映成趣,尽显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2008年,潘园被盐城市亭湖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汇金森林氧吧
汇金森林天然氧吧位于盐城林场内,毗邻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景区为大面积杉树林所环绕,空气清新,幽静怡人,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天然生态大氧吧”。万亩森林之中,汇金森林氧吧独辟仙境,碧水湖畔、亲水会馆、森林栈道构建起一方闲适的休闲圣地。
只有最纯净的圣土,才能绽放最璀璨的辉煌。
篇9
关键词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建议;安徽祁门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14-02
1 祁门县基本情况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市的西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9°35′~30°08′,东经117°12′~117°57′,东邻黟县和休宁县,西南与江西省浮梁县交界,西北接东至和石台县。全县土地面积2 215 km2。县内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较为复杂,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 728 m,最低处海拔79 m,相对高差1 649 m,表现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的河谷平畈相互交织的地貌结构,县内有阊江、率水、秋浦河、青弋江四大水系,大小河流642条,其中秋浦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阊江为境内第一大河流,境内流长79.8 km,流域面积1 059.4 km2。
祁门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水热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年平均降雨量1 790.3 mm,平均气温15.7 ℃,年日照总时数1 809.7 h,o霜期239 d。成土母质主要有千枚岩、千枚状砂岩、砂岩、花岗岩的坡积物、残积物,形成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主要土类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等五大类,并有小面积的高山草甸土和石灰土。
全县林地面积203 673 hm2,占总面积的91.95%,林地中有林地面积182 476 hm2,灌木林地面积14 001 hm2,其他林地面积7 196 hm2。非林地17 825 hm2,占总面积的8.05%,其中农田面积5 945 hm2。全县森林覆盖率88.64%。
2 湿地类型及特色湿地
2.1 湿地类型与分布
据调查,全县湿地资源分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类,天然湿地主要是永久性河流和库塘,人工湿地主要为农田和水产养殖场。长度5 km以上、宽度10 m以上永久性河流和面积8 hm2以上库塘总面积2 203.2 hm2,面积8 hm2以上库塘(3个)均为在现有河流中人工截流形成的水库;人工湿地面积5 945 hm2,主要为农田,随着2002年以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完成坡耕地造林4 532 hm2,其中低产低效的山坞田和冷水田1 368 hm2,这些地块由人工湿地转化为林地。
2.2 特色湿地
(1)“倒湖十八湾”水利风景区。该湿地景区距县城60 km,是阊江和大北河交汇处的水域,因修建水电站工程而成,水域面积200 hm2,沿线水环境优雅,水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当地政府正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景区。
(2)阊江水域湿地。阊江为祁门县境内第一大河流,也是祁门县城的重要饮用水源地。阊江水系为大洪水,发源于大洪岭南麓,沿途有金东河、陈河、阳坑河、汊口河、花桥河、严潭河、查湾河汇入,在倒湖与大北水系汇合,进入江西省界内,全线长79.8 km,流域面积105 940 hm2。历史上,阊江是祁门县与外地连接交通重要的水运航道。
(3)湘溪岭水库湿地区。位于古溪乡湘河上游,水域面积32 hm2,1997年兴建,水库坝高210 m,总库容2 070万m3。因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库区周边森林资源保存完好,自然环境优越,风景优雅,具备旅游开发价值。
3 湿地生物多样性
3.1 湿地植物
湿地植被是指生长在地表过湿或有季节性或常年性积水、土壤潜育或有泥炭的地段上的植物群落,它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所组成。祁门县湿地植被类型包括木本植被、草本植被、水域植被和藓类植被。木本植被主要有枫杨、河柳、细叶水团花、江南桤木、水竹、盐肤木等;草本植被主要有水莎草、显脉香茶菜、菖蒲、酸模叶蓼、莲子草、荨麻、水蕨、鸭儿芹、独角莲、蒿草、草、接骨草、鹅观草、香蒲、野芋、茭笋、灯芯草、虎杖、五接芒等;水域植被主要有苦草、黑藻、水鳖、莲、荷花等;藓类植被主要有苔藓等。人工湿地中主要是人工种植植被――水稻,及少量的荷花、芋头、鱼腥草、水蕨等。
3.2 湿地动物
湿地动物主要是依赖水环境生存的鱼类,有光倒刺、光唇鱼、鲭、鲢、鳜鱼、石斑、泥鳅、鲤鱼、鲫鱼、黄鳝、安凌鲛鱼、草鱼等,另有虾、蚌、蛤、水蛭、螃蟹、螺蛳等,爬行类有鳖、乌龟、水蛇等,两栖类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4 全县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祁门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区内河流密布,纵横交错,河水长年不断,全县大小河流共有642条,水力资源丰富,祁门县湿地利用主要表现在供水、供电、蓄洪防旱、养殖业和种植业等方面。
4.1 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祁门县水资源总量丰富,县自来水厂日供水量达5 750 m3,乡镇18个小型自来水厂日供水5 000 m3以上,村组利用自然落差,自建自来水厂,全县自来水居民已达88.84%,丰富的水源保证了城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4.2 蓄洪防旱
全县现有小型水库33座,总库容1 592万m3,山塘797口,总库容603万m3,永久性臁坝1748处,电灌站8个,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 945 hm2。
4.3 供电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 790.3 mm,平均径流深983.94 mm,径流量22.21亿m3,其中5―9月占59.2%。全县理论年可发电量11.61亿kW・h,可开发发电量0.75亿kW・h,目前全县运行的水电站33座,装机58台,共1.346 9万kW,年发电量2 090万kW・h。
4.4 养殖业方面利用情况
祁门县水资源丰富,水质好,pH值5~7,各主要监测项目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部分区域为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水环境质量优且水质稳定,适于浮游生物自然繁殖,野生鱼类资源丰富。据调查,全县共有水面2 203.2 hm2,其中可养水面397 hm2。
4.5 种植业方面利用情况
水稻田是祁门县的主要人工湿地,水稻是祁门县人民生活的主食产品,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 945 hm2,年产稻谷3.97万t以上。野生蔬菜种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经形成种植规模的品种有苦菜、香椿、鱼腥草、鸭儿芹、萱草(黄花菜)、水蕨、Z荷等,产值突破100万元。
5 全县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林种结构的变化、森林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造成河床抬高、径流量减小,既影响了环境,也影响到全县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二是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增加,加上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河流内总氮含量有增加趋势,环境污染成为湿地保护的重要威胁因子。三是在大力发展水电的思想指导下,截流蓄水发电对下游水生生物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6 建议
6.1 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森林植被,特别是河流沿线天然林植被,要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的能力。减少对河流两侧湿地的开垦,保护河岸两侧天然湿地植被,提高湿地对水质的净化能力[1-2]。
6.2 疏浚河道
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抬高、径流量减小、水文状况改变。因此,要实施疏浚河道工程,以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6.3 防治污染,保护湿地资源
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严禁污染企业向河道中继续排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并集中处理;加快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区老碓坞污水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对生活污水要进行集中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3-4];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对已被污染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技术革新、种植业调整,改变依靠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增加农业收入的状况,以减轻农业对湿地的污染。
6.4 全面规划,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对全县湿地资源开发进行综合预测分析,计算湿地资源承受能力,合理规划。对小水电、小水库建设,立项前要充分做好环境的影响评估,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禁止在河道中进行采砂、淘金等施工,禁止在河道两岸采石、滥淘乱挖,避免破坏河流,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5];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防止基本农田被侵占,保障粮食安全;对山坞田、冷水田除实行退耕还林外,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野生蔬菜、山泉水养鱼、观光等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值;认真做好阊江流域、“倒湖十八湾”水利风景区、湘溪岭水库湿地区、鲁溪湾、九龙池、观音堂、七彩玉谷等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为全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7 参考文献
[1] 骆婷,石佳,樊春红.绵阳市湿地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31):243-246.
[2] 余顺奎.湟源县湿地资源F状及保护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77-178.
[3] 姜全飞,闫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4-37.
篇10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深度开发;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0-0126-03
[作者简介] 庄东泉,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引言
森林区特殊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而,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森林旅游研究成果较多,詹建文(2005)提出了建立森林旅游的组织管理、资源评价、规划、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投融资、科技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等九大体系的设想[1]。黄细嘉(2006)提出了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整体布局与重点发展、主题选择与形象塑造、宣传促销与市场特征、功能完善与内容深化的关系[2];罗桂平(2007)提出了加大投入、推进法制,推动江西森林旅游发展的构想[3];吴章文(2003)对我国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出了开发前景及开发措施[4]。其他森林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还有很多,笔者不再赘述。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对森林旅游的研究侧重于对策、资源总体开发等方面,大多文章只是点点题,泛泛而谈“优势”、“问题”、“对策”,缺乏操作性,对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产品设计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江西为例,对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产品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进一步充实、丰富森林旅游景区产品设计研究成果,同时为江西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升级提供依据,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深度开发的背景
1.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实现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要求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能超出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其结果应能促使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森林旅游是依托森林资源发生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是在被保护的森林环境中,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的游乐、休憩、疗养、森林浴、动植物观赏、越野、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生存锻炼等活动,它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较强的自然性、真实性、科普性和参与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森林旅游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正面临一个产品升级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森林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实现森林产业转向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共识。森林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要大于其作为物质资源的价值,是这一共识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共识,森林产业必须从过去的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并逐步转向生态经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许多林区正处于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阶段,在此阶段开发的森林旅游项目,迫切需要寻求转折与重生之路,迫切需要通过对森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远高于木材商品价值的经济收益,实现林业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
3.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生态文明意识的体现。在我国历史中,生态文明意识一直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红楼梦的“稻香村”,从宋徽宗寿山艮岳的西庄到圆明园的“北远山村”,不管是皇帝贵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回顾,还是百姓对绿色家园的追求,无不体现着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审美情趣。森林旅游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地等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4.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江西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充分利用江特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树立“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江西省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江西要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必须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即深度挖掘江西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深度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形成完美的产品系统升级,为建设知名“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增添新的色彩。
三、深度开发的条件与开发现状
1.区位特征。江西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处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后方,是唯一一个同时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三个经济区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江西与长珠闽主要城市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间,而由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这些城市的游客来我省越来越方便,时间越来越短,只要有假期,就可以来住上几天,让江西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2.生态环境。江西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十五”期间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均为“优”,江西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江西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江西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0.05%,居祖国大陆第二位。中科院《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5]认为:江西区域生态水平在全国排第7位,区域环境水平指数在全国排第9位,环境支持系统指数在全国排第11位。其二、江西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据全国环境统计报表,多年来江西的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在中部六省均排在最后一位,有如一个天然的氧吧。其三、江西是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江西的2400多条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84万公里。全省年均降水量1341mm到1940mm,地下水多年平均21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第7位,水质属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其四、江西是全国湿地占国土面积比率最大的省份之一。湿地类型按《国际湿地公约》划分,有21种,面积365.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达21.87%。鄱阳湖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五、江西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西省已有植物5115种。列入《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植物有5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江西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4%和50%。其六、江西是古代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发祥省份之一。以白鹿洞书院、象山精舍为代表的书院和以东林寺、真如寺、宝峰寺、上清宫等为代表的禅寺道观等古建筑均是传统生态建设的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主张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3.资源优势与开发现状。至2007年7月,江西省共有森林公园92处,经营总面积达43.41万公顷,占江西省林业用地面积4%以上,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36处,经营面积为33.07万公顷。江西省初步形成了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体系。江西省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5个;江西省建有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在全国排第五位,总面积达98.42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江西省已形成以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京景线为脊梁,以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骨干,以市县级风景名胜区为联结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风景区体系。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3300平方公里,占江西国土面积的2%左右。江西的湖光山色,名山峻岭,奇峰幽谷,名泉飞瀑,唱尽了大自然的“奇、幽、险、美”,享有很高的声誉和旅游开发潜力。
四、深度开发的产品
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指对一定区域或一定面积森林系统适度增加智力和物质的投入,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的创意,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并组成线路,实现产品的系统升级换代,达到满足游客需求和提高效益的目的。因此,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必须具体到森林旅游产品的升级开发上。
1.森林观光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可供山地型景区观光的对象很多,可相应设计出山体观光、生物观光、水体观光、气象景观观光、生产生活观光等观光产品类型。在设计内容时,一是要把握好景区脉络,找准产品定位。对一些古文化遗迹,甚至是樵夫、伐木工人、护林员等留下的一些人文遗迹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产品定位。二是把握产品节奏,呈现景观美感。设计观光产品,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康体等功能方面,通过多种表现平台,对游客不同角度的消费诉求进行回应,满足不同层次、方面的需要。以有序的方式将景观资源的美感呈现出来,淡化人工打造痕迹,以免落入俗套,自然而然地引导游客参与游览活动。三是关注细部设计,优化产品品质。在设计观光产品时,有些自然资源需要保持自然风貌,对于人工打造的观光产品,尤要注意避免人工斧凿痕迹。重视细部,是使每一个景观要素都要与环境相协调,自然过渡。四是线路串联景点,引导游客视角。在设计中,要突出景区景观效果的整体性,就是把相对独立的景观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特点明晰的景区主题,系统而全面地为游客展现景观元素,顺应旅游产品销售的“卖线不卖点”内在规律。
2.森林生态养生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因生态养生诉求的多样性,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类型比较多样,一是长寿主题类产品: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生态养生产品的开发。《黄帝内经》明确地提出了地理环境与长寿密切相关,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二是山林养生类产品:以山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适居温度、矿泉水质、中草药等为养生原料,形成的氧吧、森林浴、雾浴、竹文化养生、矿泉浴、生态食疗等;三是日光养生类产品:晋代“竹林七贤嵇康”在《养生论》中就提出了“唏以朝阳[6]”的观点,《内经讲义》中就有“日月之华救老残[7]”的说法。总之,利用日光保健作用,开发森林日光浴;四是花卉养生类产品:花香、精油,可外用美容,内服等。典型产品有芳香疗法;五是生态水疗类产品:以矿泉、中草药为基础,形成特色生态水疗项目,结合中医按摩、流行SPA等等。六是四季养生类产品:避暑产品就是四季养生的典型产品古代养生家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认为在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在森林深处建造养老中心等。七是民俗类产品:有民族特色的养生方式,如回族的节食风俗、药浴如瑶浴等,又如客家人的养生之道,形成特色化的养生休闲产品,包括客家煲汤、客家药膳等食疗;客家操、民间体育等运动养生;八是美食类产品:利用森林深处的优质水制成的矿泉水、纯净水等饮用水成品,利用森林景区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森林蔬菜,如菌类的香菇木耳类,竹笋类,木本蔬菜如香椿、栀子花等,草本蔬菜如蕨菜、野水芹菜等制成养生美食类产品,对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森林生态度假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一是休闲类旅游产品。休闲类旅游产品主要有森林休闲、垂钓休闲、竞技休闲、游乐休闲以及艺术情趣休闲等都是值得山地型景区开发的休闲活动。二是度假类旅游产品。山地型景区旖旎的山水风光、舒适的气候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展度假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以各种度假区为依托开发的度假旅游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山地旅游核心产品。
4.森林运动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通过运动锻炼体魄、健美身体、获得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愿望越来越强。运动类产品必将是今后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根据各山地型景区的条件,可设计林中漫步、登山、漂流、攀岩、滑雪、狩猎等多种运动类旅游产品。
5.森林文化求知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文化类旅游产品是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森林景区长期积淀形成的山文化、水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对外来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相应设计开发山民生活体验、民俗采风、民族节庆体验、宗教文化探秘等游客参与型的文化旅游产品。还可设计科考求知类旅游产品。另外,还可设计面向森林、灌丛、草甸、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旅游产品。
6.森林购物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购物是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森林景区旅游购物对象范围较广,各类林产制品、水产制品、肉制品等绿色土特产品和风味食品是较为畅销的大众旅游商品。当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对外来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7.商务、会展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会展旅游(MICE)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当森林旅游开发经历一定时期之后,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时,可以承办一定规模的会议、展览活动。
8.森林探险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森林探险旅游作为探险的一种,也可以设计出多种产品。一是以森林自然资源为主要探险源的产品。(1)传说探险。(2)休闲类探险。(3)挑战类探险。(4)科学和科普类探险。⑸探险相关节事。二是以森林景区为依托的配套和延伸产品。(1)野外露营。(2)自驾车游。(3)探险旅馆。(4)探险学校、冬夏令营。(5)探险类主题公园。(6)森林狩猎、逮猎。在森林内或周边圈定一定的区域,养殖一定的动物,为游客建造狩猎场或者逮猎场,使游客体会在森林中打猎的惊险与刺激。
参考文献:
[1]詹建文.江西森林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5,(12)
[2]黄细嘉,等.略论江西建设以森林旅游为主体的绿色山水事业[J].价格月刊,2006,(1).
[3]罗桂平.江西:森林旅游已踏上发展快车道[J].中国林业产业,2007,(10).
[4]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
[5]中科院.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EB/OL].中国网http://省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