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单亲家庭学生 案例分析 教育对策
1 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已成年的单亲家庭高职生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亲情残缺的困境和压力下,他们的心理阴影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因为在随着自我意识提高的同时,他们心理的敏感度也会随之增加,加上高职院校比较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极易形成以下几种心理特征:①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厌恶学习的偏激型;②自卑情结严重,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的消极型;③情绪不稳定,易怒,遇事易冲动的攻击型。
2 高职院校辅导员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对策探讨
2.1 深入宿舍,逐一摸查,掌握信息,建立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宿舍是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征表现最明显的场所。深入宿舍,广泛与学生交流,辅导员就能很好的掌握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心理特征。在了解单亲家庭学生个人信息和心理特征的情况下,为他们建立心理辅导档案,这有助于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在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表现的基础上,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逐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档案后,辅导员还要记录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为以后的反复教育及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2.2 营造关爱、宽容、理解的温馨环境氛围,引发单亲家庭学生愉悦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充满温馨的环境氛围。①来自教师的关爱。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线老师。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辅导员也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向他们介绍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争取任课教师共同的关心和帮助。②来自同学的友爱。在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同学。因此,来自同学的关爱,是引发单亲家庭学生愉悦心理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要设法创造友爱的班风,营造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靠班团干和学生党员,成立帮扶小组,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关爱行动。如第一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可由班级负责考勤的班干进行监督。督促其按时上课。在期末考试前,安排学习委员和班上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其复习。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关心下,这类学生的自控能力便会有较大的提高,旷课现象逐渐减少,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又如第三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的现象,辅导员与其宿舍的其他成员,一起分析和商量帮扶对策。让大家以宽容、理解的心态给予其更多的爱心和关怀,主动与其谈心交流,一起外出参与活动,让真挚的友情感染他们。③来自家长的配合。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所以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态度的变化,是直接影响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辅导员在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时应以家庭作为切入点,主动与家长联系,并结合单亲家庭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其家长一起分析家庭在教育上的误区,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方法。根据单亲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家庭主要联系对象,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更可以引导家长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他们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家长态度的变化,能引发单亲家庭学生的愉悦心理。在愉悦心理的感召下,促进他们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的进取心。
2.3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弱化消极行为,增强单亲家庭学生自信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单亲家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与他人交往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能极大的弱化他们的消极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以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突出教育的主题,强化针对性,易使单亲家庭学生理解和接受。为了促进新生之间的认识和熟悉,让每位同学走上讲台自我介绍,谈个人和家庭状况,谈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加深同学彼此间的了解。为了解决学生对专业学习迷惘的问题,邀请任课老师就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与学生开展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以分析案例的方式,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让他们在倾听和被倾听过程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善于发挥单亲家庭学生的特长,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成功信念。在系组织的心理情景剧表演比赛中,动员单亲家庭学生参加表演,让他们在表演中体验不良心理的危害性,同时感受与同学们合作的快乐。
总之,对待单亲家庭高职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辅导员除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外,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并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如学校心理咨询室、任课老师、家长、班团干及同宿舍的同学,共同协调配合,才能使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
篇2
关键词:家庭变异;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3-03
现今社会进入特殊转型期,从而引发的家庭价值观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家庭形态出现了异化现象,派生出种种变异家庭,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离异家庭,快速增长的离婚率使我国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的变故易给学生心理造成阴影,特别是对高校学生。大学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垫脚石,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思想教育应该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学生特点,不仅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更应该注重对其的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家庭变异的学生,制定对应的心理教育方针,对症转化,适时引导。
一、家庭变故学生的心理特点
经研究发现,变故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通常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情绪低落阶段,二是情绪回升阶段,三是情绪稳定阶段。而遭受家庭变异的学生在这样三个阶段中往往不能主动克服自身的消极心态,控制自身情绪,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形成一些不健康心理特征:
1.缺乏自信。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家庭。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家庭的不完整让他们觉得自卑,自尊心下降、行为退缩。特别是在参加活动,比赛或是竞选的过程中,常常因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另一方面,高校环境类似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更注重综合实力的竞争。变异家庭的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缺陷使他们不能正视这样的竞争,甚至害怕这样的竞争,觉得自己在各方面总是“低人一等”。
2.性格孤僻。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表现出不敢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的现象,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对立抵触情绪,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得非常严,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内心十分抵触外界对自身的任何评论,从而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他们过于孤僻的交往态度和较差的交往能力造成在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3.性格脆弱。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使他们过于保护自己。对于被拒绝,他们十分敏感,本能的反应是退缩、自尊心下降。他们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有烦恼自我承受,不能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或任性、自私、无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二、特殊学生不健全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变异家庭学生不健全心理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尽管现今社会离婚现象普遍,但对离婚现象总体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周围人的过分关心的“议论”,甚至是某些部门组织过分曝光的“关注”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离婚是丢脸的,被父母忽视、被遗弃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另一方面,社会在对待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片面夸大也给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2.家庭原因。离异父母的认知不统一,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有的家长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的家长种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心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视子女为包袱,百般嫌弃,甚至虐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自卑感强、抑郁、自尊心下降、敌意、怨恨、人际交往困难和退缩等行为。有的单亲家长因为觉得自己离婚对孩子心存愧疚,于是对孩子过度宠爱,认为子女的抚养权争来不易,因此对孩子百般迁就,造成大学生的任性、无责任感、专横和胆大妄为。
3.学校原因。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善,特别是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辅导师资力量的不足,咨询辅导机构不健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止步不前,未能在高校育人教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方面,高校长期以来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应试教育的普遍认同,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轻视和偏见,使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的“育人为先“。高校教育者对犯错误的学生处理简单,动辄批评处分,尤其是对特殊学生更简单归为单亲家庭的影响所至,并不是以教育为主,而是以处罚为先,这使学生羞愧,愤恨,从而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冷漠、孤僻、对立、消沉的心理。
4.自身原因。受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现象;有的学生存在依赖和投机心理、虚荣和懒惰心理,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重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个性要强,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不分析原因、找对策;有的学生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厌学甚至厌世情绪;有的面对各种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遭遇家庭变异的特殊学生,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享受家庭温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一般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容易遇到。另一方面,他们情感承受能力差,使他们与正常学生相比,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表现较弱,对于其个人而言,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变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关注人生命的完整性,关注人的生命发展,这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师的使命。离异家庭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的特殊性,他们内心倍感孤独,渴望关注和交流,但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往往又表现出行为退缩、自卑、敏感、不善交往,容易产生烦恼、困惑,甚至抑郁。高校教育者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极端。
1.建立心理辅导工作站。高校应增强心理辅导队伍的师资力量,建立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工作站。工作站的工作必须从高校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对特殊学生的“一对一”帮助计划。首先,辅导老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班离异家庭学生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心理辅导,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开展同质的封闭式的团体咨询活动锻炼他们能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团体活动学会交往,发展友谊,协商解决问题,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在与别人相处中通过别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2.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感到亲情的欠缺,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倾向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膨胀。因此,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积极开展班级心理互助活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高校需完善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和活动组织,发挥学生会、团委及下属的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开展各类活动,在专门机构的协调下,避免活动组织的临时性,使活动开展具有一致性、持久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但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恋爱方面,感情脆弱,容易受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开展恋爱观教育课,增强他们薄弱的恋爱能力,正确对待大学生恋爱,避免因失恋等造成“遗憾”的事。
3.联系家长共同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所以,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联合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家长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基本要求,但不能咄咄逼人,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对于家长,第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对离异之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分开而减少对他的爱,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大有好处。第二,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以利于孩子的成长。应尽可能地营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和谐环境,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第三,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趋于内向和孤僻等特点,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4.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离异而厌恨,而自卑,他们对离婚事件持有消极的看法,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教育者首先应该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不能只把眼光放眼前。
总之,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残缺家庭孩子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造成提防、警戒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注意引导他们克服缺点,发现长处,多一些关怀和爱护、赞扬和鼓励,就容易形成愉悦的氛围,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爱,残缺家庭的孩子也能像普通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2).
[2]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84-88.
[3]颜农秋.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环境的辩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4,(8):75-76.
篇3
[关键词]单亲家庭孩子 教育 方法 理念 步骤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73-01
单亲家庭是社会的沉疴。病因不在孩子,可是孩子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这里的单亲家庭,包括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分居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正是因为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家长与孩子的品性与受到的教育及环境影响不同,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也表现出多样性:他们有的敏感、多疑,自卑沉沦;有的自负、清高,孤高傲世;有的外向张扬,有的内向封闭;有的事事要强,有的时时消沉……近两年来入我校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数为双差生。
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很注意观察,他们的共性是:情绪变化无常、不健全的自尊、退缩的懦弱、无谓的冒险、固执好斗、好出风头、爱走极端……但最大的共性是撒谎。不管是处于防卫心理,还是处于保护心理,不管是处于讨好心理,还是处于拒绝心理,撒谎是我接触到的单亲家庭孩子的通病,也是顽症。
在我校,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何让他们得到与普通家庭相同的关爱与温暖?班主任工作多年来,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总的想法与办法就是关注,让教育有理有步。下面就把我在工作中,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几点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一、观察:让学生的言行掌握在你手中。观察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的前提。对单亲家庭孩子的观察,不能仅靠眼睛、靠言谈、靠其他学生,更要用心灵来观察。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不愿意让你接近,他们心理的防线很多,也埋藏得很深,如果你有意去了解他们,他们会对你敬而远之。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斗智斗勇”。多用不被他们察觉的侧面了解,最好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去了解他们。
二、交谈:让家长共同面对孩子的成长。我常和这些孩子的家长分别谈话。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学校及老师方法基本一致,而更多的是完全不同。在与家长沟时我常常要先教育家长。
首先,不过度保护,切忌期望值太高。不少单亲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在家往往会很激动,没想到这激动本身就是源于期望值太高,却缺乏沟通。
其次,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第三,经常地表达赞美和激励。家长经常地表达赞美和激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不断地成长与进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会找到自信。
第四,要尽力抽时间和孩子共同娱乐。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增加了解,让亲子之间更多理解与关注。
第五,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与家长观点不一致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交流没有效果,就不妨搁置几天再尝试。
和家长达成共识后,工作就简便多了。
三、感化:让学生家长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在对单亲家庭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第一个大问题是“教育功能欠缺”或“教育功能不全”。因为,对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是难以代替的,而且双亲都在身边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也是单亲家庭所没有的。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的教育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他们受到了感化,教育孩子上老师与家长形成了合力,效果显著。
四、真诚:让单亲的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怎么才能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呢?我想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用真诚打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温暖。运动会前,我班是劳动班,到操场一看,到处是长得郁郁葱葱的“婆婆丁”。休息时,我和学生一起拔了一些,并对他们说,多弄些,回家给他们拌咸菜。下班时,学生弄了一方便袋,我拿到家,给学生拌了拌。第二天一早我拿咸菜到班级,学生在教室里就空嘴儿吃起来了。其中有一单亲家庭的孩子对我说:“老师,你拌的咸菜真好吃,我从来没有吃到过这么美味的咸菜。”我说:“只要你想吃就告诉我,我会给你带来。”他看着我,甜甜地笑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容。此后,我明显地感觉到,我的话他听了。这里不是用小恩小惠(咸菜)收买,而是用真诚打动了学生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五、宽容:让学生有改过的机会。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宽容的力量往往比批评更大”。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常常要宽容,但宽容绝对不是屈从。尤其是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更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他们内心一定是想向善的。在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宽容是最好的武器。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机会,相信他们会接受你的教育。
总之,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大难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定要配合社会教育,多进行舆论宣传,给单亲家庭的孩子一个没有歧视、平等、大的生存环境最为重要。作为老师,应适当关注他们,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多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在一般情况下用平等的眼光、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群本来就应该公平对待的孩子,在班级造就平等的舆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减少自卑感,真正完全地融入学生群体,勇敢地面对生活,冲破一切阻力,勇敢地面对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我想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课题。让我们学校和社会周围共同携起手来用爱关注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吧!
首先我们应该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许多孩子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
1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1 极端性格,自卑心理。
有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或邻居看到、听到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以前,因而产生自卑感。他们在性格上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极度沉默或者过分张扬,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与人相处的尺度。较为沉默的学生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守护内心深处对家庭的依恋而不愿意这种依恋被人察觉,因而远离人群,走向孤僻与封闭。较为张扬的学生对家庭现状不满,对个人现状自卑而无力改变,这种压力在家庭中无从释放,情感上的需要从家庭中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他们会大声说笑,缺乏自制,与同学争吵、打闹等。长此下去,此类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健全的发展,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很多电视报道各类犯罪案件,几乎都有一些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所以不得不引起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1.2 抑郁、冷漠、缺乏信任感。
有的孩子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长期怕接触情感,情绪脆弱,自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与集体格格不入。不信任感表现在不服从家长管教,不听取同学或老师意见,我行我素,言语偏激,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和攻击心理。
由此可见,这种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棘手,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对他们的爱,应该给与特殊的关注,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1.3 充满憎恨、暴躁易怒。
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拯救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使他们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2 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寻找有效的对策。
2.1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个叫小雪的单亲家庭女孩,她个性强,脾气怪,经常与同学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隔三差五与同学闹不团结。后经我多次谈心、教育,她对同学的态度大有好转,处事也稳重多了,并被同学们推选为小组长。可在家里与父亲新交的女朋友关系紧张,她认为那个女人会夺去父亲对自己的爱,导致女方提出让其父在孩子与爱人之间做出选择的条件,使其父亲非常痛苦,甚至到了分手的边缘,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教育孩子从对父亲的爱,家庭生活的负担,经济等方面去着想,告诉她孩子不能陪伴父母一辈子,当父母年老时,他们会很孤独。终于使孩子接纳了父亲的女朋友。
2.2 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课,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校要开设一个心理商谈班,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里的痛苦说出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由于缺少“爱”而导致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还可以成立一个心理协会,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爱意的场所,用温暖来医治其心灵上的伤痛,我们需要和谐沟通、热情帮助这些受伤的心灵。使他们逐渐消除自卑、怀疑、自我意识薄弱等人格特征,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2.3 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树立自信心。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次,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最后还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2.4 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其性格和心理健康及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很难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但是这些孩子又特别注重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最怕孤独和孤立。老师要做好同学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如我教过的一名男生,自幼父母离异,父亲脾气暴躁,祖孙相依为命,造成他不愿与他人交往,总是一个人默默做着每一件事,我发现后,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讨论如何利用班队会和其他活动培养与他人相处、合作。通过实践让他体会到与人相处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其他同学的爱心和同情心。创建一个气氛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各班级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尤其注重这个问题,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充分展现这些学生的能力和才华,从而慢慢得到群体感染,对自己树立自信心。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如果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也会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2.5 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作为教师,除在学校要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并要积极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掌握起来。只有注重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协调配合的体系,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
篇5
一、泛单亲教育问题的含义
通常意义上,单亲指的是父母离异或因故失去父母一方的孩子;无亲子女是指失去父母双方并失去重要亲人的孩子。泛单亲包含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为一般意义上的单亲家庭,而更多地开始涉及那些所有缺少父爱和母爱导致有心理问题并缺乏正确教育和引导的孩子。
二、泛单亲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
2.泛单亲孩子情绪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有意疏远别人。经常自卑自责,消极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就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有的孩子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嫉妒心重。有的孩子道德识辨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逃学、搞恶作剧、破坏公物等,有些孩子甚至有偷盗、赌博行为。有些孩子吸烟、酗酒,个别的早恋、离家出走等。
3.泛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一是抑郁孤独,逆反粗暴型。主要表现为:不爱和别人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和问题不能够和别人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二是心理偏位,情绪不稳,厌学严重,放任对抗型。他们经常进网吧、酒吧、歌舞厅等场所。总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学情绪严重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
三是怯懦自卑,狭隘自私。家庭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感到让别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生活中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总是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认为生活暗淡无光,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三、对泛单亲教育中存在问题原因的探析
1.泛单亲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家庭教育不是对孩子的过于溺爱、放任自流,就是专制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往往导致孩子形成骄横习气,在生活中,显得更加固执和任性。在学校里表现在行为习惯极差,自控能力差,且难于管教。而专制教育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一般不信任他人,不信任自己,行为也相对比较偏激。
2.现行教育体制对泛单亲问题的疏忽。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由于班额较大,家长联系起来不容易等原因,教师很容易忽视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忽视对他们心理问题的了解,使这部分孩子游离于教育的边缘,缺乏别人的理解和爱心,甚至自暴自弃。
3.社会上对泛单亲子女缺乏相应的关注与尊重。
泛单亲子女往往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尊重,而实际生活中,由于传统的观念,他们大多成为让人头痛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所需要的关爱和尊重,很容易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
四、对泛单亲子女教育的建议
1.正确地关爱泛单亲子女。
社会学家指出,家庭作为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不但使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合二为一,而且使家庭的各种因素同时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孩子年龄小,独立生活能力差,作为泛单亲家庭的父母除了要经常关心孩子衣、食、住、行外,还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个温暖的家。对子女要关爱有度。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不要变成溺爱。家长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帮助孩子找到成长过程中欠缺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使父母之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要期望有度。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这种厚望之下,孩子心理负担沉重,家长也会由于孩子的过错而失落。我们应该把孩子看做平常人,期望值不要太高。更要监控有度。对泛单亲家庭孩子教育应持之以恒,切不可时冷时热。家长要经常督促孩子,防止他们走弯路,做错事。晚上活动时间要严格控制,不能放任孩子外出,每晚必须有人陪伴,尽量使问题远离单亲孩子。当然也要适当考虑孩子的正常活动需要,不搞绝对化。
2.从多方面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泛单亲家庭孩子最需要的帮助在于学习和心理这两个方面。由于社会上的偏见,泛单亲子女可能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少泛单亲子女因此变得十分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家长面临生活压力,常常无暇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因此,家长要调整自身的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孩子充实生活,树立学习信心,以防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结局。学习上,家长要监督辅导,尽量定期跟学校联系,并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上的难题。心理上,家长则应该多与孩子沟通,而学校也应该设立心理信箱,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减轻心理压力。要鼓励孩子交朋友,并经常一起学习,一起过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泛单亲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多一份承担,少一点推卸,需要我们用真挚的爱,为他们美好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浅论家庭中父亲教育的缺失.甘肃农业,2006,5.
篇6
关键词:温馨的家 和谐的生活环境 健康的心理和心态 教育
单亲家庭也就是指家庭中没有父亲或母亲,缺少另一个成员。由于这些家庭的结构特殊性,往往会给这些家庭的孩子造成种种影响和负面因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是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更为严重的是孩子在心灵上的创伤。父母的离婚或丧失另一半,打破了他们心理和感情上的平衡,从而也使他们在行为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种现象在亲少年时期更为明显,随着青春期的发育,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都难以接受父母的离婚,难以经受其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
在单亲家庭中,离异双方很容易把矛盾转嫁到孩子的身上。指责、谩骂,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产生矛盾、困惑、烦躁、偏激。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也会受到社会上的冷嘲热讽和同龄人的歧视,不和这些单亲子女相处,因而他们经常会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躁,从而让这些孩子情绪不稳定,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所以在教育方面,不但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更需要在心理上下工夫,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让单亲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被社会抛弃,他们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勇敢。
一、让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1.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理应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分歧,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这样合作、谅解的氛围中,儿童不但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而且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也会得到和谐发展,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
2.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由于父母的离异,孩子在家庭内部的交往相对少些;在外部也同样会比较少些。单亲家庭的家庭事务相对忙些,外出活动的机会也可能会少些,再加上有些单亲孩子自卑心理特别严重,这些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交往。因此,单亲家长平时应注意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较大的孩子共同讨论,一起参与决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后能自觉地担负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
3.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一个好的家庭和交往环境十分重要,良好的学习空间也不可缺少。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要特殊照顾他们,但还不要让孩子看出是特殊。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听听音乐、看看图片展和孩子一起出去春游,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去参观语言大厦。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二、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心态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情绪不稳定,抑郁冷漠,焦躁逆反,暴躁易怒,自卑感较重等心理特征,如何关爱和教育这些单亲孩子呢?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摆正心态。
离异的父母对孩子最好实话实说,让孩子明白离婚只是父母的选择,并不会影响到父母对他的爱,从而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现实,理解父母的选择,对父母的行为产生宽容心理,减少反差。调整不良心理情绪.家长是孩子生活的支柱,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家长由于离异,家庭贫苦等原因长期处于抑郁消沉悲痛的情绪之中,这将对子女的情绪产生同样消极的影响。
2.采取有度,宽严并举的教育方式
在单亲家庭,家长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应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民主,开放式的教育方法,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尊重子女的感情和隐私。如果家长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孩子有了安全感就不会感到自卑。家长应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平衡。教育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注重培养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3.在孩子的生活方面给予爱的关怀
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其感情方面必然会出现某些空缺,部分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认为自己在子女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太多的帮助,这一现象在贫困单亲家庭中表现尤为明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不光指学习上的老师,更是生活中的老师,也是教孩子为人处事的老师,所以父母尽管对孩子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帮助,但通过对孩子生活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是同接的传达对孩子的鼓励,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的教育,想方设法填补孩子情感空白,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4.培养单亲孩子的独立性
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弱,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5.尽职尽责,做好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
单亲家庭的产生,究其原因:有些是丧偶,丧偶几乎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心理造成震惊、悲痛,并常常让人感到孤独。很多是由于夫妻的离异,特别是由于近年来社会离婚率连年走高。这样因为夫妻离异而产生的单亲家庭增多,而夫妻的离异,受伤最深的无疑都是孩子。夫妻离异,孩子判给一方抚养,而没有获得抚养权往往就对孩子的关心就只剩下了部分的经济上的给予,没有了作为家长的关爱,这是单亲家庭孩子情感方面缺失的重要因素。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孕育的,父母离异解除的只是法律上的夫妻关系,而父母与孩子的血缘联系是无论怎么也解除不了的,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离异后,不管孩子是否归自己抚养,孩子始终都是自己的孩子。应该尽量给予孩子父亲、母亲的关爱,帮助孩子顺利走出父母离异的痛苦和阴影,早日面对新生活。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心理辅导法,树立好的典型,并进行交流,增强家长的责任心,让此类孩子生活在温馨、幸福之中,从而从内心深处彻底摆脱遗弃感和不信任感,树立在社会大家庭中的安全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和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让他们不再感到空虚、寂寞,消除他们的矛盾、困惑、烦恼、偏激心理。他们缺少了一点爱护和幸福感,那么我们就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用爱来弥补。用循循善诱的教导,无限度的关怀,和无处不在的温暖让他们觉得和其他人没有区别。只要注重好方法,给予单亲孩子爱和温暖,他们就能有健康的心理的健全的人格,和社会其他孩子一样,幸福快乐的生活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单亲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75-02
单亲家庭主要是指离异夫妻、一方死亡、夫妻分居等形成的由子女和其中一方共同组成的家庭。所有单亲家庭中尤以离异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单亲家庭也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一些贫困地区,往往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父母中的一方选择在外地工作,从而造成的单亲家庭。第二,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促使离异家庭数量激增,单亲家庭也相对增加。第三,由于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的家庭成员不完整,比如一方丧偶等。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自卑内向,找不到自己的发光点
父母因感情破裂或一方因病去世、分居等问题而造成的单亲大学生,往往使家庭的结构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在这样的变化中使得很多家长无力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甚至会对家庭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此外,父母的争吵或是长期的冷战,都是造成大学生自卑、内向心理的重要成因。在与同龄学生交流的时候,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使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感觉别人是在说自己。这时,有一些大学生就会选择沉默,慢慢地与同伴疏远,变得更加孤僻、内向。另一些学生则会使用动手打人或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等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暴力倾向。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则是觉得失去父母、家庭破裂,自己才是罪魁祸首,长时间地陷入自责中,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由于各种问题使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极度自卑并且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做不好,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其表现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出现自我放纵等问题的发生。
(二)冷漠压抑,对生活无趣
对于大学生来说,失去父亲或者是母亲都是一件非常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自拔,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家庭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体会这种关爱的机会,让他们内心中备受煎熬。同时,来自其他同学的不理解甚至是嘲笑,会使这些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加害怕与他人交往。更多地表现出沉默、孤僻,对他人冷漠,习惯压抑自己的感情。有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则会仇视同伴、父母最后发展到对社会的仇视,表现出一种非正常的病态人格。他们不会去寻求心理机构或老师的帮助,对待一切事物都很消极。
(三)性格极端,思想偏激
在一些离异或分居等问题导致的家庭破裂中,很多时候父母的争吵会使学生产生过度焦躁的情绪,会使学生产生愤恨的心理,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父母是自私的。因而他们的叛逆心理会更为严重,甚至走极端,如离家出走等。他们往往会认为家庭关系破裂后,就没有人关心自己,于是产生既然没人关心我,我也不用去关心别人,所有事情都与我无关的极端性格。因此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无论对朋友、对社会都缺乏应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集体活动或他人求助就表现得异常冷淡。有时,憎恨的心理还会使他们以言行举止异于常人等方式进行发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发那么大火。一段时间后,思想和言行都变得较为偏激。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母亲情的缺失已经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学生无法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点,很容易产生憎恨心理。有时会使大学生甘于自暴自弃,丧失自己的自控能力,产生报复的念头。
(四)抗压能力差,无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抗压能力就是在外界压力下处理事务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解决事情的能力,只是所处的环境或者面临的刺激不同。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做事。由于父母离异或缺失,从小孩子的心理受到一定的打击,他们面对不利或困难的境遇常常处于逃避状态,有着严重的趋避心理。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点困难就会觉得天要塌下来了,觉得自己很难克服过去,这都是由于从小缺失父母双方的爱和呵护导致的。有烦恼自我压抑,不能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问题。因为从小缺少关爱,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关爱别人,不知道怎么去换位思考。面对压力和挫折经常承受不住,消极对待,无法正确处理面对的压力和事情。甚至对压力采取不理会、不处理的态度,严重的会想要通过有害的途径来逃避,如酗酒,轻生等。
三、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自身原因
单亲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自身原因是比较显著的因素。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对于来自各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差。自己本身性格上的缺陷、不成熟的心理以及在生活上的需要、自尊等都得不到相对的满足,尤其是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刚刚在校园中独立生活,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更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原因
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父母是他们最好的引领者。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初形态和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的任和义务是抚养和教育子女。而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这也成为他们不良心理的形成诱因。家庭的因素、父母的性格以及教育方式、法律和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等都在耳濡目染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对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法律观念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育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来说比普通孩子更为重要。大学生希望可以通过学校来获取更多的爱,学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第二个家。家庭的变故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发展都带来了许多改变,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在这种状态下,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希望找到另一种方式去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爱的缺失,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对学校更为强烈的依赖感,他们希望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来弥补其在家庭中所缺失的爱。但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二次伤害,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自卑或是叛逆的心理问题,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四、吻准彝ゴ笱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大学生要做到教、育并重,不但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给予更多的关心,更要多留心、多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同时,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单亲家庭大学生能更好地养成生活、学习习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关怀,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关爱。所以,家长在家庭出现变故以后,依然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制定相应教育策略
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冗杂的过程。很多单亲家庭的父母对此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施以关心和照顾,去更多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单亲家庭大学生与其父母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学校所具备的多方面优势都是家庭教育所无法拥有的。在教育单亲家庭大学生时,学校应该建立起一系列的帮扶机制,提高其帮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采用多种形式以及手段给予单亲家庭大学生最为实际的帮助。比如:可以定期举办专家讲座以及成功的单亲学生汇报等各种形式,组织单亲家庭大学生到现场来吸取先进的经验。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中,不应单单承担教师这个角色,还要担任朋友、亲人的角色;教师要时刻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行为变化。所以,有的时候教师所给予单亲大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他们所缺少的来自家庭的、来自父母的爱。
(三)注意加强引导和支持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了解他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多为单亲家庭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关怀,进行定期谈话,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心理危机的干预等相关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更要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有些大学生,其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单亲家庭大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促进,形成一个互相帮衬、扶助的网络系统,给予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多的爱护,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克服心理问题,跨越心理障碍,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篇8
关键词:隔代教育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乐清的经济已跻身全国百强,乐清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然而,由于人们忙于经商赚钱,许多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人看管。在我从所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级112名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父母在外经商或打工的有65人。全校1260位学生中大约有50%以上的学生是由祖辈代管的。隔代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预防和解决好
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1、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令人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未来出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扭曲和变异的性格和心理无论对孩子自己还是整个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1自卑、冷漠的心理
因为长期没有母爱,这些孩子往往缺乏亲情,孩子看整个社会都是冰冷的。王某是我班一位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的女孩,在同学中没有朋友;她思维偏执,父母与她沟通很困难;不能批评,否则就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哭诉父母的不是,或以不上学向父母示威。这种自卑、冷漠的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1.2娇气、骄横的心理
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事事都一手包办,不让孩子动手,处处袒护孩子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自私、行为放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气、骄横心理,稍不如意,便对家人、同学大发脾气,大加指责,甚至有的还常以不吃饭相威胁,弄得家人不知所措。虽然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心理,但这在隔代教育的孩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孙某是我班的一位男生,父母常年在国外经商,经常因小事大发雷霆,老师找他谈话,他很难接受,往往独自跑到卫生间大哭一场。
2、隔代教育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我校隔代教育家庭的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特征抽样调查中,归结起来看,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与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提出:“在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情感的作用则为80%。”为了有效地解决好隔代教育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2.1 对父母因外出经商隔代教育家庭的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1建立“困难生”爱心档案
从入学开始,班主任就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在学习生活、心理有困难的学生要深入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建立爱心档案。并且与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协商,与这些学生结对帮扶,负责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并给予他们以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这类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1.2 教育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类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空虚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如打游戏机、上网吧、看武侠小说、集伙赌博等,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学习与作业,学习成绩差甚至有的逃学。班主任及相关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2.1.3用爱心和友情弥补亲情
这类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情感交流,与祖父母辈存在代沟,没有共同语言,内心感到孤寂。班主任及相关老师对他们要充满爱心,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交流思想,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中,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到幸福,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2.2对祖父母溺爱产生隔代教育的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2.2.1培养学生有爱心
班主任在尊重主体――学生,变“生硬说教”为“情理交融”。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应,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振,唤起情感共鸣,以此驱动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形成。如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热切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用爱心打开他们紧锁的心扉,常以自己成长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与他们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情换情,同时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关心自己,懂得关心、理解和尊重别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逐渐学会适应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
2.2.2 辅以严格的要求
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除做耐心细致工作外,也要有一定的严格教育和要求,对原则总是不能迁就。通过班团课、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起到提醒和约束作用,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对有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严肃的班级纪律处理相结合。
2.2.3创设活动交流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合作
班主任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利用主题班会、知识抢答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有意识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同其他同学间的友谊与合作,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有意识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机制,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他们的细微优点,捕捉学习中的闪光点。评价学生不是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从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给他们设计的问题要适度,每获得一点进步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3 对单亲家庭产生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应对策略
2.3.1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家庭现状
面对婚姻离异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离婚是父母的事情,与孩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也不宜过多地干涉父母的权利。以此来降低青少年对父母离婚的恐惧和仇视,培养学生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品行。而对那些因疾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处境是因不可抗力所造成,不能因此而意志消沉,教育他们要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正确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使其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生活的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2.3.2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已经不能享受到完美家庭的温暖,我们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学校来说,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然后选派优秀的教师去结对帮助。同时班主任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2.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危险年龄”,再加上残缺家庭与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致使这时期成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因此,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最终克服因家庭的缺陷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我市农民外出经商十分普遍,他们将子女的监护教育权托付给自己的父母辈,再加上单亲家庭也有所增加,因此隔代教育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产生的隔代教育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市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瓶颈”。隔代教育现象理应引起我们教育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宏艳 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少年儿童研究》2002、4
篇9
1.单亲家庭学生
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单亲家庭的学生存在问题较多,比较突出的有几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存在障碍,与老师长辈相处不懂何为礼仪,与同学相处极易闹矛盾,对人和事的容忍度较低;二是容易走极端,正常情况下没有很特别的表现,但当涉及失恋等情感挫败体验的时候,容易闹自杀,或者有威胁对方甚至给对方造成人身伤害等诸多不理智的行为;三是经济上陷入困顿,成为贫困生,尤其是由单亲母亲抚养长大的学生,倘若还是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的学生,经济条件更是雪上加霜。这类学生表现上一般爱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度自尊,虽经济上极其困难,但拒绝接受任何救济,认为面子上过不去;一个是极度自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认知上存在严重问题,甚至有学生拿着贫困补助去买苹果手机或逃课去网吧玩网络游戏。
2.贫困家庭学生
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每年大约有20%的学生属于贫困生,[4](p31-34)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比例为5%左右。贫困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贫困带给人们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挫折和冲突。能正确对待贫困问题的学生,往往是有远大志向的学生,认为贫困是生活给予自己的一种磨砺,养成的是正直、善良、勇敢、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能真正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可惜的是,更多的出身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伴随的是自卑的心理、懦弱的个性。这是由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生活环境比较简单、缺乏丰富的社会沟通,这通常会形成较为内向的性格,父母的教育不能及时跟进,对孩子的性格缺陷也不能及时进行修正。有学者对此进行的实证性研究表明,[5](p102-104)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难以接纳自己,比较缺乏自信,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具有更多的消极情感。
3.心理问题学生
严格来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不同的是,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别人的帮助下把困惑顺利解决了,有的人不能解决所遇到的困惑,这就有所谓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最盛的成长期,难免会遇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困惑,许多大学生在刚入校时心理很健康,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尤其在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免不了会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只是这种心理问题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过分关注。这里所指心理问题学生,包括在学校心理测试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和虽在心理测试中没有表现出问题,但由于遭受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群体。该群体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贫困家庭学生群体处于交叉状态。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出身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出身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除了以上群体外,还有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恋爱受挫的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生、家庭突发事故陷入困顿的学生等,都容易成为心理问题学生。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特征
特殊学生群体虽然有别于普通在校生,但并不属于弱势群体,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自卑,缺乏自信。以上所说特殊学生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或者说简单封闭性,很容易形成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养成自卑心理。在处理自我关系、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时很难把握合适的度,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圈,不光是自我认识、自我悦纳成问题,同时也将别人的好心、外界的关爱统统封闭在自我之外,陷入自我否定的封闭圈,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人格和情感的障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2.缺少关爱,缺乏安全感。尤其是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少关爱,对同学、老师给予的友善、关爱总是抱以怀疑的态度,总是怀疑别人无缘无故对自己好是不是抱有别样的目的,不敢坦然接受的同时也就不敢勇敢付出,这种缺乏诚意的相处方式会让自己越来越淡出人际交往圈,结果就是把自己搞得越来越来孤单。这种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会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婚恋,乃至影响到家庭的幸福。
3.缺少指导,自我认知有问题。不管是过度自尊的学生还是过分自卑的学生,都是对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存在问题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姜波对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47%的人不会向其他人倾诉,另有13%的人选择了无奈等待,[2](p107-110)这都是典型的认知反应不当,这种认知反应不当极易导致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对失败,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4.心理脆弱,易行为过激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度的,无论是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还是心理问题学生,由于背负着比别人更重的心理负担,所以他们比普通学生的心理更脆弱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更弱一些,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尤其是遇到突发性事件的时候,比如突然间的失恋,很容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如果心理疏导及时,尚不至于酿成不良后果,如果疏导不及时,很容易诱发过激行为,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如自杀或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也有极少数情绪失控的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思想教育体系
1“.”思想教育体系的构成
“两线”是教学线和学生线的简称,“五面”指的是“两线”所涉及的五个方面,分别是:思政课教学、辅导员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引导、党团专题教育、社团自我教育。五个方面既有课堂教育,又有课下教育,构成一个多方位思想教育体系。从“线”上看,两条线是相互分工,看上去泾渭分明。教学线是通过思政课的课堂教育来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导引作用。而学生线则通过课下辅导员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与引导、党团专题教育、社团自我教育来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起推动作用。从“面”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作为最传统的方法,其教学效果不可盲目夸大,但绝对不容忽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和对师德优秀教师的接受都可以改变或修正自身的价值观念。[6](p167-169)辅导员思想教育功夫下在平时,经验表明,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是花在少数特殊学生群体身上的。党团专题教育不仅仅是用来培养教育党员,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普及学生对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党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而社团的自我教育,则是通过兴趣爱好的不同,将学生吸收到不同的学生组织中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逻辑上看,思政课如果不能起到预期的思想教育作用,发现问题后可以立即启动学生线的几个方面。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辅导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与相关授课教师的沟通,可以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可以跟学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联系,辅导员思想教育和专门心理辅导相结合,比较容易解决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和思想困惑。在以提高学生对党的认识的专题教育活动中,可以有针对性地侧重于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不光是要解决学生的困惑,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最后,高校各级各类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不可忽视,要充分发挥这些社团的作用,将有兴趣的学生吸收进来,通过朋辈朋友的相互交流,实现特殊学生群体与朋辈的有效沟通,通过参与社团的活动,提高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存在价值。从实施教育主体来看,除了社团自我教育之外,其他四个方面的教育实施主体都是教师,思政课教师往往也担任党团专题教育主讲人的角色。在不少高校,辅导员经常也是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主要担当者,也是党团专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思想教育体系的应用
篇10
农村山区留守儿童调查
缺少父母的监管 5年来,笔者走遍了附近的山区农村小学,经调查发现:父母双双在外务工的占51.2%;父亲一方在外务工的占86%;单亲家庭在外务工的占100%。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这些孩子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务工,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语言成人化、老年化。由于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个性突出、行为自由、不愿受约束、纪律观念淡薄。有些男孩特别顽皮,他们在家看电视没有节制,痴迷游戏,上课无精打采,不做作业,污言秽语多,给学校管理带来不少难度。
缺少家长的跟踪辅导 农村山区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据笔者调查:小学没毕业的占40.7%;小学毕业的占27.9%;初中毕业的占22.1%;高中毕业的占9.3%;爷爷、奶奶文盲的占85%;半文盲的占15%;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农村山区不少孩子的家长没能力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更令人担忧的是家长们缺乏正确的教育导向,重现实不重视将来,重视打工挣钱而不看重孩子的长足发展,造成部分学生人生目标缺失。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家长们常常只注重孩子们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家长最常问孩子的一句话是:“写完作业了吗?”有不少孩子撒谎说:“写完了!”至于孩子写没写,做没做,家长很少翻阅一下孩子的作业,这部分孩子到校后,就借口说:“作业忘在家中。”老师考虑路上安全问题就不再追究了。这样久而久之,这部分孩子就认为:家长不看我的作业做没做,老师拿咱也没办法。从此,就养成不做作业的坏习惯。相反,城市中的孩子们,父母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既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结果,也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许多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常常亲自检查,并帮助孩子们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家长们关注孩子们的程度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
缺少父母心理的 由于农村山区的孩子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不能同孩子交流,因此,农村山区的孩子们缺少父母的,导致了孩子内心忧郁、少言寡语,脾气暴躁、任性、自闭。山区农村的单亲家庭占11%,而且家庭情况也比较复杂,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不善于和他人交流,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了一个不愿轻易提起的自我封闭的世界,这将不利于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缺乏丰富的课外生活 由于受经济的制约,农村山区孩子的课外生活相当单调,放学回家,几乎处于无目地的游玩状态,他们不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学生也不做家庭作业和温习功课,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的管教又跟不上,他们把书包一放,就跑出去玩,玩的内容也十分单调,很少有先进的、提高智力的、积极向上的游戏。
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力求经济发展平衡,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如果国家把部分重点项目安排在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均匀的话,将会减少在外务工人员的数量。如果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再进一步抓好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让更多的人就近务工,增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间,将有利于孩子们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监督。这样也解决了春节期间每年一次的国人大迁徙问题,缓解交通压力,节约更多的资源,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降低能源和减少污染。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春节期间我国交通部门解决了28.3亿人次的客流量。如果经济发展基本平衡,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将会节约多少能源?如果将节约的部分资金投入到农村山区小学,用来改善农村山区小学的办学条件,那么农村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幸福指数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家庭教育也有促进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 在加大对农村山区小学孩子家庭教育的同时,还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小学工作,提高教师待遇,达到城市和农村教师待遇基本一样或农村略高于城市,在晋级、职称评定时要向农村山区小学教师倾斜。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将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基层小学。为农村山区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把职称评定与是否在农村教学挂钩,更多的比例放在农村山区一线教师身上,增强农村山区小学的吸引力。
目前农村山区小学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平均在40岁以上,老、中、青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不足,一师多职、包班、长年停留在一个年级的教学现象已相当普遍,尤其缺少专业的音乐、舞蹈教师,专业的体育、美术教师。新分配的大学生由于农村山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待遇低于城市等根本留不住。所以,造成教育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另外教师年龄偏大,跟学生之间代沟较深,交流较为困难。因此,采用城乡教师交流的方法,为农村小学注入新鲜血液,开设心理辅导课,可以弥补现实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农村山区小学的教育同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要培养具有新型文化知识的农民,必须投入较大的教学成本,给山区农村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努力提高师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只有在农村山区小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搞好山区教育。学前教育也要有大的改变,教育部门应培养大批优秀的幼儿教师到农村去,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同时解决大部分在外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和看管问题,为众多家庭解决教育难题。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来规范学生行为,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集中管理学生,培养更多的心理辅导员来辅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对课堂教育的一个补充。各级政府都要关心农村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要把关心教育留守儿童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让更多的资金和教育资源向农村山区小学倾斜,确保孩子们就近上学,解决孩子们的奔波和安全问题,减少农村山区家庭的费用支出,解决小学生涌向城市上学的问题。
增强家长教育意识 目前,山区的家长教育观念滞后。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在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态度上也存在问题。部分家长认为供孩子上学,只是为了让他们识几个字,长大了学点技术,能赚钱就行,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这种教育观念迫切需要转变,我想建议这些家长,不论你外出多远,都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家庭经济的压力,变为培养孩子坚韧奋发向上的动力,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孩子。学校和各级政府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辅导培训。教育孩子应从点滴做起,要言传和身教相一致。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要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参与适当的家务。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讲卫生、能干事、不懒散的好习惯,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关爱和体贴父母,可能始于给父母倒一杯水;培养井井有条的好习惯,或许就源于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