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篇1

一、联系生活――感知概念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掰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首先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其次,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来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 然后教师又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 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会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因此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体验概念

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平行线是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文字条文,但不能很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观察实物,再启发学生:“这些成对直线将它们无限延伸,能相交吗?它们都处在什么位置呢?”促使其感知内化,从而在头脑中建立直线的表象(在同一平面内),即形象化的平行线。

三、加强操作――内化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概念的,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教师的显示和演示的过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长方体实物,又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它的构造。然后把纸盒沿着棱剪开,教师接着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并概括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长方体本质特征,最终形成概念。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

四、迁移比较――理解概念

在教学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旧知识引入观念,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学习“质因数”时,可以从“质数”和“因数”两个概念引入。

五、注重抽象――建立概念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一、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进行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来进行数学水平的划分。当然,这并不是让教师对学生产生不平等的对待现象,这个分层有利于教师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的水平,以便对他们进行不同的指导,这个分类在教师自己心中就可以,不用公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小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差不多,他们才开始进入正式的学习,即使成绩有差别,也不是很明显。其实,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就能够看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好类之后,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不让他们在班级面前过于尴尬,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不同的问题提问,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就提问一些通过自学能够看懂的问题,比如一些图形的特性、简单的运算,而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比如图形之间比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个图形如何计算周长、面积,混合运算该怎么进行等等,这样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提问,又能让他们觉得教师提的问题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同时也没有出现以前那种让学生觉得过于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觉得尴尬或者滋生他们的自满心理,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思维就会很活跃,注意力会跟着教师的讲课节奏,课堂提问也算得上是有效提问,课堂效率自然能大大提高。

二、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必须表现在的课堂状态上,现在大多教师都只顾讲课,学生不管听得懂听不懂都要跟着教师,师生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互动。所以要想进行有效互动,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多提问学生,很多学生都畏惧被提问,但是教师在提问时不能过于严格,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学生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互动。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会直接进入正题,告诉学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计算他们的周长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四倍的边长,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那么它的周长就是4×5=20。在我们看来这样教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感受,小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时会有很大的难

度,而且很容易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搞混,如果教师能够多提问学生,学生就会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暴露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某个四边形的周长计算时,学生可能会一时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告诉学生正方形之所以周长计算公式是四倍的边长是因为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把所有的边长都加起来,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那么它的周长就是3+3+3+3=4×3,这样通过加法与乘法的转变,让学生更加清晰公式的运用,这种互动可能学生并不是很喜欢,但是如果不进行,课堂效率就难以提高。与学生多进行课堂的互动,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所谓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课本中的语句和问题尽量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比如,在遇到“甲与乙坐飞机去同一个地方,在中间都会转一次机,不出任何意外他们会在三个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但是由于中途甲所在城市的天气原因导致飞机迫降,最后甲比乙晚到了一小时,问甲到达约定城市共用了多长时间?”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涉及的运算也十分简单,只有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但是由于题目冗长,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自己根本不会经历到,所以解决这种问题的代入感就不强,也没有多大的激情来思考。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把数据都记下来,把题目换一种简单的方式告诉学生,比如“甲和乙两个人跑步去学校,按平时情况来算两人可以在三分钟赶到学校,但是由于出门之后,甲忘记了佩戴校徽,不得已半路返回,比乙晚到了十分钟,问甲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这种方式的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把问题生活化也就相当于简化了问题。

总之,要想使小学数学课堂做到有效,教师就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提高人的抽象能力、空间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同时,《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关于数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思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改变以往传统机械式地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变得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诱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证明和推理、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分析和借鉴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基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经验,浅谈几点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以期对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1]

二、数学思维方法对学生的作用

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的名言道出了数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各种数学思维方法,解题能力会显著提高,有利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提高和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同时,开展数学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在数学中主动地进行实验和观察、猜想和推理,从仅仅的单纯知识传授到多方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思维能力几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完善和升华。

三、中小学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解题练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先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能力。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初中老师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始,通过学生的学习爱好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特别好奇的阶段,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其中老师可以利用反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要想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老师在备课时下一番功夫,需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教学情境生动、形象,教学氛围要轻松、活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要尽可能地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所以老师不能脱离目标,对那些只知道玩的学生要进行制止,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向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学习、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加强注重对概念的学习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构成知识的重要基本成分,它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数学学习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了数学概念的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属于理科学科,只要学会相关计算就可以了,概念这些属于文科性的东西,是否掌握无关紧要,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但要牢牢记住它,做到信手拈来,而且要真正理解它,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同时对定义、公式、定理及推理都要有透彻的理解。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充分运用它去解决各类数学问题,才能学好数学。[2]

3.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分为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却往往忽略了这点。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无论老师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老师应注意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只有老师明白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时,才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新,从而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

4.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整体的框架,从而将学习过的各模块数学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深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完善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5.找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切入点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养成刨根究底、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学会使用组织化策略,即通过将几个独立的信息单位组织委一个新的模块使任务简单化,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加强变式练习,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水平。

中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更要有一定的广度。因此,我们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的这片蓝天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方法

G623.5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活学活用,数学的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不是仅仅进行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力度,在百分数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窍门,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数学的思维。

一、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关键

对于小学百分数的教学而言,其难点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对百分数的知识进行应用,而在此之前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教学程序。百分数的教学难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教学,首先要让学会对百分数的概念进行了解,如百分数的又来及其原理,其次是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关系,由于学生之前接触过小数,所以对于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最后就是单位“1”的方法解百分数应用题。

二、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上文中讲述了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中的百分数的概念、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单位“1”的解题方式等教学重点,而小学数学中的百分数应用题的的教学主要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下文对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百分数概念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百分数这一章节当中,首先就是对于百分数这一概念阐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者百分率。在对于百分数的概念介绍上,如果仅仅只是对于百分数的概念进行讲述,那么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不会太深,但是在其概念的介绍同时加上一些实例或者是趣味的百分数,而言就是另一种效果了。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中的“百分数认识”这章节的教学,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加主观的对百分数的概念进行理解,设置了“趣味数学”这一栏目,将数学的百分数与成语相结合如“百战百胜的胜率的百分之百”、“一箭双雕的命中率的百分之两百”、“半壁江山所占的比重是百分之五十”等,将百分数的概念理解将成语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百分数这一概念的同时将其与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

(二)通过单位“1”解百分数应用题

通过找单位“1”的方法来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百分数应用题解答的常见方式。而单位“1”解百分数应用题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位“1”已知,另一种是单位“1”未知,而这两种情况又有着不同的解题方法,以下通过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单位“1”的两种不同情况所对应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一班女生人数为20人,已知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问六一班男生一共有多少人?

根据看单位“1”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首先找出单位“1”的存在,根据常识一般“比”的后面是单位“1”,而题目中“比”的后面是女生人数,所以单位“1”是已知的,则大体上进行乘法的运算,并且通过其中的关系量可以列出算式20*(1+20%)。

例题2,六一班男生人数为20人,已知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问六一班有女生多少人?

依旧根据单位“1”的方法来解答,首先寻找单位“1”,根据常识得知单位“1”是女生人数,而例题当中女生人数是未知,所以运用除法运算,男生比女生多依旧是加法,所以列算式为“20/(1+20),得出结果。

类似的例题,同样的单位“1”,但是由于“1”的已知与未知情况的不一样,所列出的算式也就不一样,教师在进行单位“1”这种方法的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寻找单位“1”,有个题目单位“1”是在“比”的后面,但是有的题目并没有“比”这个字眼,所以单位以的灵活寻找与运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运用小数与分数的转换解决应用题

在小学百分数的应用题解答中,常常会列举一些携带着百分数的一些算式,而在其进行换算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有学生由于对于百分数定义的不了解或者是刚刚接触百分数,对其运算的方法有些生疏而导致运算的错误,所以教师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解答讲解的过程当中,可以教会学生将其中整数与百分数的运算转化整数与小数的运算。

例如,韩庄村去年人均收入为8970元,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了15%,问今年韩庄村的人均收入是多少?

根据对应用题中单位“1”方法的理解,今年韩庄村的人均收入为8970*(1+15%),而学生在列出这个算式之后,面临的是解答的问题,将这个算式进行下一步运算则是8970*115%,而对于这种比较大的百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转换,仅仅是靠分母与整数之间的互相转换是不能轻易得出结果的,所以最后还是要做乘法的运算,而这种类型的算式,建议的是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而计算器中的百分数单位虽然可以呈现,但是也仅仅是在结果上呈现,比如计算器中得到的数字是0.2,按下百分建则会现实20%,但是在运算的过程中却无法呈现,所以在对于8970*115%的运算中还是建议学生将其转化为8970*1.15的方式进行运算,这种转化则需要学生对于百分数与小数的转换非常的熟练。

三、结语

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贯穿着小学与初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摸索,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在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熟记于心。

参考文献:

[1]宫静.浅谈小学数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研究策略之作图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2):150-151.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01-01

数学概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完成数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在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小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抓住概念教学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的特点,运用各种概念教学的方法,正确引导小学生对概念、法则等的理解,防止小学生概念不清或混淆、死记硬背,克服数学概念的教学难度,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浅谈几点做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第一步,概念引入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搞好概念教学第一步,为学生形成新概念作好准备。概念引入的途径多种多样,可复习旧知引入、运用学生熟悉事例引入,组织有关感知活动引入等。比如,对于复习旧知引入来说,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学习复杂概念之前,先学习更一般更简单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这个上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的先行组织者,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概念来阐明新概念的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实践表明,用先前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的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的方法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习惯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还习惯于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实物。所以通过实践让学生认识和形成数学概念是最好的方法。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三、概念的深化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师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教室门、黑板、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从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四、概念的发展

教师要对概念进行延续,其实概念的发展过程就是概念的复习过程。概念的发展就是我们认识新的概念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概念之间的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学生对概念记忆是个逐步淡忘的过程,所以老师在课堂中要经常巩固胜利的果实就要经常帮助学生复习这样的知识点,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三年级时只是认识轴对称图形,四年级时会画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时学生对概念就有一个发展,也有一个延续。

五、概念的运用

篇6

>> 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的创建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实例的教学实践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化的理解及传播 高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浅谈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思想 数学软件在高等数学教学应用中的一些体会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的一些观念 浅谈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些细节 在广告创意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针对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改 浅谈农科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浅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高职生数学建模意识 当前所在位置:l

[2]兰建军.贫困大学生诚信问题探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120~121

[3]向楠.84.7%的人感叹说谎成本低[N].中国青年报,2011.8.11

[4]司欣刚.政府,要做诚信的表率[N].光明日报,2011.8.24

[5]程红.诚信社会如何“打造”[N].光明日报,2011.9.5

[6]郑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失信惩戒机制[N].光明日报,2011.8.26

[7]邓子庆.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之基[N].光明日报,2010.4.2

[8]冉育彭.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4):110~113

[9]张静.诚信及其社会约束机制[N].光明日报,2011.8.23

[10]翟帆.校园诚信危机应当如何化解[N].中国教育报,2010.12.11

[1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62~64

知识的能力,但它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在某个数学概念或定理本身,重点培养学生对概念、定理运用的了解。换言之,结构严谨型的任务把掌握概念或定理的内容作为完成任务的目标。

从纯数学理论角度看,国内外教材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高等数学中的经典内容,是应用最广泛的内容,当然也应该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经典微积分知识。

实际应用的问题在我国教材中的篇幅较少,只涉及微积分在近似计算等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和积分学在物理、力学方面的应用,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就说明,我国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更偏向于结构严谨型的任务。教材中更多的是应用定理和公式解决纯数学的问题,讲究解题的技巧,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解题的过程往往比较抽象、难学、枯燥、易忘,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数学无用或者学了不会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恶数学。

国外教材的实用性相对较强,教材引入了大量实际应用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覆盖面广,涉及几何、物理、建筑、医学、生物、经济、金融、军事、政治、社会发展等方面。教材编写原则是“阿基米德方法”:正式的定义与方法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坚持科学研究精神,实施问题驱动的教学原则。教材坚持从现实的实际应用问题出发,由此推导出一般性的结果。选出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能够作为驱动源的问题。强调将复杂问题归纳为简单规则和步骤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美国数学教学偏向于结构发散型的任务。

二 教学内容

1.数学概念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概念是这种思维的语言。概念是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检验学生运用概念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概念的严谨性。国内教材的特点是强调概念、理论的严谨,通常先给出严格的概念,最后才给出应用的例子,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例如,微分概念的引入,国内教材介绍的顺序一般是先定义什么是“可微分”,然后给出“微分”的定义:微分是函数增量的线性主部,再指出一元函数可导即可微,而且在可微的条件下,推出函数的微分等于导数与自变量微分的乘积,最后作为微分的应用,给出微分在近似数值计算中的几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定义微分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可是,抽象的概念,对于大多数工科学生来说,难以深入理解,因而也难以加深记忆,随着微分计算题的练习,很多同学很快忘记了教材中所定义的这些概念,关于微分的理解只剩下导数与自变量微分的乘积。

国外教材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顺序刚好相反,先从几何直观入手,借助曲线上一点附近可以用切线来近似代替曲线,引入线性逼近思想,然后通过一系列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例子加深对线性逼近的讨论,最后从前面的例子中提炼出微分的概念。而且直接把微分定义成导数与自变量微分的乘积,回避了“可微分”的定义以及“可微等价于可导”这个定理的证明。相比之下,美国教材更重视引入数学的思想,不拘泥于数学概念以及逻辑上的严谨,有时候书中出现的概念可能是不严格的,但在数学上并没有错误。把加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鼓励学生直观形象地思考问题。由于直观的、面向应用的内容更多,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2.数学史

数学史是数学发展的历史,是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起源,也是数学家们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以生命和热情谱写的壮丽诗篇。作为大学生,应当对数学史有所了解。数学史不是简单的数学家的故事集和数学成果史,还应包括大量的问题、猜想、谬论和丰富的思想方法、认识论等。

国内教材中,更多地注重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定理的应用,不会注明定理的创始人。但是在国外教材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定理,几乎所有定理都会把该定理的发明人列在该定理之前。例如:在讲到多元函数的混合导数时,有这样一个定理:“假设二元函数的两个混合二阶偏导函数连续,则这两个混合二阶偏导数相等”,国外教材中详细给出了该定理是法国数学家Alexis Clairaut(17l3~1765年)给出的。像这样的小细节,国内教材一般不追究定理的来源,这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只接受定理,不会追根溯源,寻找发现者当初的发现过程,也就失去了一种探究的机会。

3.数学建模思想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叫做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目的,作出一些重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它或者能解释特定现象的现实性态,或者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或者能提供处理对象的最优决策或控制”。数学模型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本身是一个数学结构,可以是一个式子,也可以是一个图表。数学模型的作用是对现象进行解释、预测、提供决策和控制。

在微积分的早期学习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提高学习微积分和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怎样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微积分的课程,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困难之一就是数学建模解决各领域的专业实际问题,往往需要比较高深的数学方法。美国教材努力精选只涉及较为初等的数学知识而又能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这样就能吸引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在教材的各个地方。例如,介绍复合函数的概念,国外教材是这样介绍的:如果石油从一艘油轮中泄出,那么,泄出石油的表面积随时间的增加而扩大。假定油面始终保持圆形(事实上,由于风、海潮以及海岸线位置等原因,情况并非如此)。油的表面积是半径的函数A=f(r),半径是时间的函数。如果半径r=g(t),油的面积可以表示为时间的函数。我们就说A是一个复合函数,或是一个“函数的函数”,记作A=f(g(t))。同时,国外教材还配备了大量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建模完成,所选的例题只涉及学生所学的微积分知识,不会涉及较为高深的知识,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启发式教学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摒弃这些背景,直接灌输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放弃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国内的教材在介绍概念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直接用ε~δ语言引入,由于概念本身具有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接受”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呈依赖性,这不利于人才培养。

国外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启发性,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无论教材的教学内容还是配备的习题,都有大量富于启发性的讨论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应用和探索课题非常具有启发性,精心设计,教学生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国外教材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有“微积分简介(A Preview of Calculus)”,通过微积分中的典型问题,如面积问题、切线问题、数列的极限、数列的和等对微积分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作一介绍,紧接着提出一系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问题,如何解释超市货架上易拉罐的形状?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最佳位置在哪里?假如一个玻璃弹子、一个壁球、一根钢棒、一根铅管同时从斜坡滚下,谁最先到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微积分,就会时时想着该如何用所学的微积分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所学的微积分知识还能解决什么其他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清楚地向学生表明:微积分就在我们身边,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只要有心去想、去做,数学知识就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2.分层次教学

在以专业分班授课的条件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内容、难度上只能照顾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学中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吃不了的现象,不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满意。因此可以考虑分层次教学的操作方法。

国外教材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概念,保证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同时除了配置大量的练习题(Exercises)外,还配置了四种类型的小课题,它们是应用课题、探索课题、实验课题和写作课题。不仅习题数量大,而且类型多、编排层次分明,从最简单的概念复习题到难度各异的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一直到综合性较强的探索研究题,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达到了分层次的效果。

3.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和推行板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果板书较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常常看不清板书和听不清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的兴趣。国外教材图文并茂,教材附送的光盘可以提供教材中部分图片。教材的正文和习题部分都插入了大量的图片,有的是利用数学软件制作而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同时又觉得生动有趣,阅读时不感到枯燥。在某些例题与习题的解答中,有时会借助比较强大的专用数学软件等来代替较为繁琐的手工计算,让学生可以专注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我国教材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欠缺,除了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外,没有体现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四 结束语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高等数学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不能笼统地认为哪一种好,两者各有利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保持我国教学方式中优良的地方,同时借鉴国外教学过程中的“质疑”精神,努力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荣荣.从中美比较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点[J].高等理科教育,2008(1):38~40

[2]肖红武.中美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23~125

[3]Finney、weir、Giordano.托马斯微积分(第十版)(叶其孝、王耀东、唐兢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James Stewart.Calculus1[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5]〔美〕D.休斯·哈雷特、A.M.克莱逊等.微积分(胡乃囧等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上册)(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下册)(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唐慧羽.高等数学教学任务设计探讨[J].广西教育,2012(2):116~117

[9]薛有才、胡月、叶赛英.中美典型微积分教材比较分析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06(2):73~74

[10]曲峰林、张青.美国高校中微积分教材的特点与我国高校微积分教材建设[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4~15

[11]李广全.美国教材《微积分》给我们的启示——谈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数学教学[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135~139

[12]王远、李莉.由中美教材对比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58~60

[13]银俊成、王成、徐静.关于大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11(1):43~46

[14]平艳茹.中美大学微积分教材之比较[J].科技资讯,2012(8):197~198

篇7

【关键词】说课 课程设计 内容构建

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形式,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针对所教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面对评说者(教师或专家、领导),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说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说课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设计好说课内容,以化工应用数学课程为例,浅谈一二。

一、课程性质

化工应用数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接中学的初等数学及极限与导数的知识,并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在教学中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数学服务专业为要求,以渗透数学文化为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思想、方法、运算技能。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微积分的发展史,认识微积分的重要性、抽象性、实用性,进而认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极限、微分、积分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法则与应用,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与微积分的运算;掌握利用数学软件计算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的操作。

(2)素质目标: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能够用数学思想吸收理解专业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洞察、抽象、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它领域的能力;具有高尚的科学观,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有较强的求知欲,逐步进步,崇尚科学思维;培养与他人协作、团队配合能力。

(3)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具备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计

(1)落实课程理念与思路,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以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继续教育为拓展,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发展性。数学应用能力是指对所学数学知识在化工专业或其它领域的应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内容的构建: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重新构建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学习需要的、提高素质必须的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由化工专业课程精选确定与数学关联的案例或模型,将对应的数学知识加工整理成四个数学模块,再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3)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化工应用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发展规律,内容安排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了化工专业的实际需要,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所有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分别为:任务驱动、双向互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式、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注重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

(5)教学模式设计:《化工应用数学》课程四个教学模块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模式的结构是:任务驱动――任务分解――学生实践。

四、教学条件

(1)实训条件:课堂教学中,任务为主线,经过任务分解及知识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教,学生与教师互动――学,分小组讨论案例并完成案例分析――做。课程内容来源于专业需求,在其专业实训操作过程中某些现象的原理是由所讲的数学内容得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技能实训原理。

(2)教材及参考资料:在经过大量的化工专业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体现以任务驱动进行模块式教学,我们编写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使用《化工应用数学》教材,同时配合《高等数学练习册》校内教参的使用。

五、教学效果

成绩考核评价方法:成绩考核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为60%,终结性考核为40%。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平时出勤、平时测验、软件应用四项考核,终结性考核是综合分析考核项目。

六、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的构建: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通过大量专业调研,掌握专业学习所需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方法,重新构建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学习需要的、提高素质必须的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由化工专业课程精选确定与数学关联的案例或模型,将对应的数学知识加工整理成四个数学模块,再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突出了公共课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突出了我院大化工的特点。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案例引导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启发诱导传授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敢于见疑、争疑,师生双方共同切磋互相牵引,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参与探究,教师与学生适当角色互换,增加他们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课堂设在教室、数学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进入情境,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the small Yee high school under th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hen Jian-an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is that students learn in school during the main front of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lso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total hours of the new curriculum mathematics, the expansion of knowledge, to the original teaching cooked the old routine, the teachers of the old method presents a challenge. Less reduction of this contradi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education ideological adjustment grasp the contents of textbooks, teachers, the most pressing problem is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objectives; Focused;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 body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可见,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笔者就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这一论题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参与

在课堂中运用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提高能力,这是极为重要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课本知识必须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到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人手。一般来说,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知识。比如,用深入浅出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易于吸收、理解知识,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概念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概念在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活的概念体系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而一个僵化的概念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数学内容的本质决定了数学概念必然是抽象的,要把一个个抽象的概念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活的运动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去做。《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转变数学教学模式。加强问题式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侧重于“教”的设计,数学教学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过程的学习体验,有的甚至是直接把知识点拿出来,然后针对此知识点反复设计相关问题,通篇人为化的技巧几乎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一种严密的演绎式推理过程就此展开。这种教学设计带来的是学生被动地机械模仿,由此进入了又一轮的题海战术之中,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此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教师也陷入了一种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之中,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有必要摒弃这种弊端,设计出以“恰时恰点”的设问来引导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展现与现实世界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提问热情,孕育创造精神。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合作等活动,教师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有收获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教师也在活动中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发现,成为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至于做得好坏与否,应属于学生的技能问题,对于技能问题,并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道怎么做才合理、完善。而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已做过的题型求解,对稍微变动一下条件的题型便无从下手,不会将条件转化为已熟悉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在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事实上,当前高考正在不断地改革,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其中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逆向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的考查尤其突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得心应手,准确作答,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反思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要注意适当地转变,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自身的形象都要从过去的传统角色以及方式转变成符合当下需要的。比如,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师要由以往的注入式转变为现今的引导式;由以往的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现在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适合学生的主动学习;由以前的只是让学生听讲转变为现在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对于不懂的问并思考,并且让学生自主地学会表述。从而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当中,只有遇见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个个问题之前不断地对其进行反思,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案例做到及时地反思、分析,不断地对其进行总结,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能力等才会与时俱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升级,而每一位教师也会随着教学的需要由以前的“专制者”的角色转变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开放教学;画图训练

几何这一概念,能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进行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它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掌握几何的这一概念就是培养学生拥有空间观念的一个基本条件。课程改革后,要求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渗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在开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空间的概念不易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因此,最有效的一个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观察实物,由此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变为直观的事物。以四年级的观察图形教学为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正方体的典型摆放方

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五个正方体,要求学生在从正面看,性状不变的前提下,对第五个正方体进行摆放,这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想象,而是用了实际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这样学生的记忆就能够更加清晰,而且还能够为将来的空间想象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

二、对学生进行画图训练,锻炼他们坚实的画图能力

因为小学生对抽象的空间观念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所以让他们很好地掌握纸张上的立体图形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让他们先练习画平面图,再化立体图形,熟练之后,在立体图的不同方向上画上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学生进行分解和组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在转化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转换是指代数和空间之间的转换。例如,在一年级认识数课程当中的“数一数”这一课,老师可以准备黄豆和花生之类的道具,让学生抓一把黄豆,猜一猜会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一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识数,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间接地了解了空间的概念。在略高一点的年级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以认识基本的规则图形课程为例,老师先从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教授,其后在教授他们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形拼搭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边相等”的原则,也为他们今后学习对称、旋转以及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做了良好的铺垫。

由此可见,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对其进行画图的训练,从而让其借助自己已经拥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育兵.浅谈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1).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理念;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已经成为改变沉闷的数学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法宝。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生本理念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一、以生为本,积极把握学生的数学基本层次

1.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把握学生的基本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考核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要从各种考核中了解学生的数学的基本能力以及数学知识架构中缺失的部分,并寻找恰当的思维链接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2.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层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能力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所有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要能以是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参与性为准,要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思维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另外,不同的课型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积极思考

1.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最快进入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行教学情境。小学数学的知识在很多时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欠佳的小学生来说,势必会引起一定的思维空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有一定的阻碍的。而多媒体课件通过自身的音、形以及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能够尽快从多媒体课件中接收到跟数学知识相关的现实场景,并很快进入思考。

2.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导入动画画面,让学生在动画中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平均分的含义。这样,学生很自然就进入了本课的教学情境,自然就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合作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

1.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按照合作分组理论进行合理的合作小组的安排,并在小组中制订相关同学组织小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思考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积极进入到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让学生真正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并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2.设计研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讨问题,对于缺乏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一带而过,不要动辄研讨。而对于具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进行合作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够自主思考,而不是在合作交流中仅仅处于倾听的地位。只有真正参与到合作小组的思考中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生本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重点探究,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并自主完成数学能力的架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