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绀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发绀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48-02
新生儿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可分为感染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两种。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肺部和气管分泌物还不容易排出,造成呼吸道阻塞,阻塞通气和换气,从而造成新生儿肺炎的发生[1],因而必须找出新生儿肺炎的病因,并且进行围产期护理,以改善患儿的通气功能。为了探讨新生儿肺炎的病因和护理措施,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者120例,男性64例,女性56例,日龄在1-28d之间,平均为(8.1±2.1)d,感染性肺炎48例,吸入性肺炎72例。
1.2临床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肺气肿、呼吸衰竭等。
1.3护理方法
1.3.1基础护理①维持新生儿合适的体温,将新生儿放置在恒温箱中,适当调节温度,使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2℃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②每天对患儿进行擦浴或沐浴,对患儿的脐部、口腔、眼部等进行护理,保持臀部清洁[2]。
1.3.2吸氧每两小时对患儿进行变化,防止患儿窒息,并且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对于呼吸困难的患儿进行吸氧治疗,采用鼻导管法,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0.5-1L,采用头罩法,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5-8L,对于呼吸衰竭的患儿采用呼吸机辅助吸氧。
1.3.3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由于新生儿肺炎病情变化较快,病情较为复杂,患儿反应能力比较低,因而要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患儿的体温、心电图、呼吸状况、精神状态等,防止出现呼吸衰竭、酸中毒等异常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并且进行紧急处理。
1.3.4控制感染要定期对病房开窗通风,实行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并且对新生儿的用品进行消毒,对医疗器械进行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防止出现交叉感染。
1.3.5合理喂养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少量多餐的原则,既要保证奶量,维持新生儿所需的热量,又要防止新生儿胃膨胀后产生呕吐造成窒息。
2结果
2.1日龄与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关系120例患儿中在1周内发病72例,占60.0%,在1周后发病48例,占40.0%。
2.2围产期因素与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关系造成新生儿肺炎的围产期危险因素包括早产(35.0%)、宫内窘迫和羊水污染(26.7%)、胎膜早破(15.0%)、产程延长(13.3%),见表1。
2.3护理效果经过围产期积极护理,痊愈110例,痊愈率为91.7%,死亡10例,死亡率为8.3%。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3],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新生儿肺炎主要发病在出生后1周内,通过本研究发现,其病因主要为早产、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围产期因素,因而要根据对新生儿进行围产期护理。
本研究中通过基础护理、吸氧、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控制感染和合理喂养等,在护理中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患儿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并采取措施改善患儿通气功能,控制感染。在进行护理后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91.7%的患儿痊愈出院。
总之,造成新生儿肺炎的主要因素包括早产、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围产期因素,因而要加强对新生儿肺炎患者的围产期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淑萍.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新生儿肺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23):141-142.
篇2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护理对策
1母婴同室常见的新生儿安全问题
1.1呛奶窒息:呛奶是新生儿喂养时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不安全问题。为此应特别嘱咐产妇根据需要及时给新生儿喂奶,不可定时定量,避免新生儿由于过度饥饿吸吮过急而发生呛奶窒息。
1.2中暑:我们地区气温较高,一般夏季均于35℃左右,多数病人家属受旧观念的影响,认为新生儿怕冷、怕风,常给新生儿铺盖过厚、过严。致其中暑或全省出现皮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在外界气温高,身体散热不好的情况下极易引起高烧颜面潮红,多汗,若不及时纠正,易导致婴儿嗜睡,脱水,黄疸等。
1.3脐部渗血:新生儿24小时内,一般不需保暖,特别是低体重儿。因包布过多、过严,脐部渗血不易发现。严重者导致新生儿贫血或失血性休克。
1.4烫伤:气温转低时,家属设用暖水袋或瓶子给新生儿保暖,因为婴儿皮肤较嫩,而且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易导致烫伤。
1.5新生儿被盗:产妇与家属因劳累过度,而呼呼大睡。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照看而忽略新生儿的安全。
1.6低血糖:因产妇与家属对母乳喂养特别缺乏,而且受旧观念影响,认为婴儿出生24小时后方能进食,导致新生儿面部发绀,手足发抖,大小便次数减少。
2保障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的措施
2.1加强规章制度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科内重视安全教育,使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母婴同室中新生儿的监护不仅是家属的任务,护理人员亦有责任与义务。牢记安全隐患,对潜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
2.2提高家属护理水平:产妇与家属普遍缺乏卫生保健与科学育儿知识,加上陈旧观念影响,不免出现一些新生儿安全隐患,为此医护人员应不定时给产妇与家属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护理新生儿,强调注意事项,教会产妇如何正确哺乳及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处理
2.3在病房与走道处张贴宣传画,摆放科普读物,以书面形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于注意事项,并将告知书随病历归档。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午间与晚间睡眠时必须关好门窗。婴儿离开母亲时必有家属跟随,定时探视,对陌生人要加以警惕,加强巡视病房。
篇3
【关键词】动静脉换血;重度Rh溶血症;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66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98-02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该病发生于胎儿和早期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一种新生溶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水肿、肝脾大和出生后迅速出现的黄疸。目前已发现人类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个血型。虽然有多个系统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但是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其它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较少见[1]。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半小时,因“面色发绀半小时”入院。患儿系G4P4孕38+5周(父母年龄均30岁,体健,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无特殊物质接触史),于我院妇产科自然娩出,生后既哭,面色发绀,羊水粪染(Ⅲ度),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8分,入院前半小时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发绀,伴气促,无咳嗽,吐沫及呼吸困难,无发热及尖叫,妇产科予以吸痰,吸氧5分钟后面色稍好转,急转入院,门诊以“新生儿溶血病”收入院,入院 PE:T 不升,P 128次/分,R 42次/分,WT:3500g,成熟儿貌,发育良好,神清,神萎,反应差,哭声无力,面色微黄,面部黄染,前囟平软2×2cm,张力不高,双眼无凝视,双侧巩膜黄染,鼻唇沟及口周发绀,呼吸规则,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3次/分,四肢末端皮肤凉,脐窝见血性分泌物,四肢活动度欠佳,肌张力减弱,原始反射减弱。辅查:总胆红素176.1umol/L,母亲血型:O型血 Rh(-),患儿为B型血,Rh(+)。患儿入院后,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面部、躯干、四肢及手足心均黄染,呼吸、心率增快,气促明显,三凹征(+),肝脾进行性增大,无水肿表现,即予血气分析,血Rt,电解质,肝肾功等相关辅查。总胆红素迅速增至276.1umol/L,血气分析示:PH 7.292,PaCO2 48.5mmhg,PO2 50.9 mmhg,BE -3.6mmol/L。进一步做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均阳性。血Rt示:Hb 80g/L,PLT 68×109/L,RBC 1.23×1012/L,WBC 74.5×109/L,肝肾功无异常,电解质无异常,考虑合并心力衰竭,中度贫血,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补充诊断为“Rh溶血并ABO溶血症”。即予西地兰纠正心力衰竭,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青霉素、头孢噻肟钠抗感染,20%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鲁米那降低氧耗,行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2次(第一次换血后总胆红素降至260 umol/L,于第二天复查总胆红素273.6 umol/L,予行第二次换血术,术后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至176.1 umol/L),丹参、盐酸多巴胺及甲磺酸酚妥拉明改善循环,血浆,人血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对症支持治疗,碱化、水化尿液,并蓝光光疗退黄,脑活素营养脑细胞,现患儿无发热抽搐及尖叫,无呕吐及腹胀腹泻,奶量,二便尚可。PE:T 37℃ ,P 138次/分,R 39次/分,反应尚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前囟平软,唇周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无音,心腹无异常,肝脾未扪及,四肢肌张力及原始反射稍减弱。查血Rt示:Hb 121g/L,PLT 328×109/L,RBC 4.45×1012/L,WBC 13.4×109/L,总胆:119.7umol/L,患儿临床治疗13天治愈出院。
2 治疗
采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是治疗此病的关键[2]。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具有实用、易行、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换血可较快达到消除血中游离胆红素、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效果。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保暖床上,取仰卧位,用床边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和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并观察呼吸、体温、皮肤颜色等。备齐换血用物(如留置针数个,三通活塞管数个,无菌手套2~5双,20ml注射器5~10个,肝素氯化钠等渗盐水100ml,即生理盐水100ml加肝素3~4mg[3]),开放外周静脉二条,一条作输血用,一条作临时补液用,另一条外周动脉作抽血用。一般常选取桡动脉作为穿刺点,必要时也可选取肱动脉。动脉穿刺的成功常常为换血成功的第一步,穿刺采用留置针头,动脉端外接动脉测压管后再接三通管,三通管其它二端中的一端接肝素氯化钠等盐水,另一端作抽血用,一般用20ml空针即可。输入血液可在恒温水箱水浴至37℃左右,并在整个换血过程中保持30℃左右,以减少对患儿的寒冷刺激。换血量为150~180ml/kg,多采用O型红细胞悬液,在由于该患儿溶血特别严重,与O型红细胞悬液的交叉配血中主次反应均有凝集反应,后来不得不在血站及化验室专家的见意下改配O型洗涤红细胞,以减少溶血反应,但此仅是主反应无凝集,而次反应无凝集,由于患儿病情及时间紧迫,予立即行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换血速度为240ml/h,由输血泵控制,静脉输入,同步动脉抽血,速度控制在4ml/min,参照输入量调整,出入量差不大于20ml。第抽血20ml,可用少许肝素等渗氯化钠液冲洗三通管。每置换100ml可于另一条静脉推注5%GS1ml+10%葡萄糖酸钙1ml,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且每抽血20ml应适时记录心率,呼吸,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在换血前后还应在同一动脉抽血作血培养、测电解质、肝及肾功能,做血常规及血气等标本的辅助检查。在换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黄疸程度,以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核黄疸),注意四肢末端的温度及循环状态都非常重要。并且由于该患儿输注的O型洗涤红细胞次反应有凝集,所以在输血完毕后还应密切观察输血后的反应。由于患儿溶血程度重,与其母的孕产史有关(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在观察黄疸的消退情况不理想后立即遵医嘱行第二次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之后,患儿的黄疸有了较明显的消退。在整个换血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保持进行平衡至关重要。在后期康复期对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及音乐疗法以促进患儿脑神经的发育。
3 护理
3.1 护理问题。
3.1.1 生命休征该变:溶血所致;
3.1.2 有循环衰竭的危险:与并发心力衰竭相关;
3.1.3 潜在并发症:核黄疸,由红细胞大量破坏而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明显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所致。3.1.4 有感染的危险:与羊水粪染(Ⅲ度)及溶血所致组织器官代谢发生紊乱,引起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3.1.5 家属焦虑:与家属缺乏相关知识及此患儿属于珍贵儿有关。
3.2护理措施。
3.2.1 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防止病情变化,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黄疸程度情况,有无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及尖叫,抽搐,双眼凝视等神经系统症状。
3.2.2 注意输液速度,避免加重患儿心脏负荷,减少患儿哭吵,适时遵医嘱给予鲁米那镇静。
3.2.3 于换血后积极退黄治疗,预防核黄疸。将患儿于双面照蓝光箱内进行蓝光治疗,光照疗法也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使黄疸减轻,遵医嘱静脉输入人血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与胆红素相结合,而减少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
3.2.4 预防继发性感染,采取保护性隔离制度,治疗护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颈项,腋窝,腹股沟以及臀部的皮肤护理,加强口腔和脐部护理。在换血术后,拔掉动脉留置针,用无菌纱布加压压迫止血,注意观察桡动脉处有无出血及肢端循环情况,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3.2.5 向家属作好病情解释工作,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换血治疗的目的、意义以及疾病的预后,使家属了解治疗及护理情况取得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长的忧虑。
4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害在于其神经毒性,可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特别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脂溶性高,在血脑屏障功能减弱或血中游离胆红素过高或有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的因素存在时易进入脑内,尤其以基底核处最易受损,重者可早期死亡,存活者多并发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在新生儿期进行干预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换血指征时须立即进行换血疗法,在换血的过程中,应密切根据患儿生命体征来调整换血速度,放血过快可引起脑室出血,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法,使抽血和输血同步进行,出入量差控制在20ml以内,尽量减少血压波动和血液动力学紊乱,从而消除因此而产生的肠坏死,脑出血和心脏骤停等并发症,特别是已有心力衰竭的患儿。ABO血型不合引起者病情轻,进展慢,Rh血型不合引起者病情重,且进展快,重症者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迅速出现黄疸、贫血、水肿、肝脾大,严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或早产,ABO溶血病第一胎发病率为40~50%,而Rh溶血病第一胎发病率为1%[4],是由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较多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故第一胎的发病率很低,但该患儿因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具体不详),在该患儿母亲再次怀孕Rh血型不合的胎儿时,既使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量很少,亦能很快发发生迟发免疫反应,且产生的抗体为IgG活性强,能通过胎盘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使红细胞破坏,从而导致溶血。换血疗法的目的是去除抗体和已致敏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纠正贫血和水肿、防止心力衰竭,且该患儿溶血的速度较快及程度较重,患儿在换血之前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心力衰竭,这也给患儿换血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在Rh溶血病血型选择应用ABO血型相同或O型血,Rh阴性的肝素化血,但由于实际临床用血中Rh阴性血源难觅较缺乏,故仍可用Rh阳性血换血[5],虽然用Rh阳性血液换血时,换入的血液可被RhIgG破坏而影响效果,但Rh阳性血至少也能换出相当量的胆红素及抗体、同时它因消耗游离的Rh抗体能使溶血过程较快结束。由于患儿溶血程度较重,使得患儿进行交叉配血时难度大,故不得不采用洗涤红细胞液,但由于次反应仍有凝集反应,在些换血过程就更应该提高警惕,注意输血不良反应,我们选择用Rh阳性无抗D(IgG)的O型洗涤红细胞血液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我们通过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成功抢救该例重症Rh溶血患儿,在换血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此外,在后期的康复中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及早的对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及音乐疗法等干预以促进患儿脑神经的发育[6],减少后遗症,在出院指导时教会家属学会抚触等干预方法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吴晓翠,陈新.新生儿黄疸.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
[2] 姜春,张冠南,涂国芳,包奕凤.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例的护理体会.现代临床医学,2005(3):54~55
[3]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6~67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527
[5]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677
篇4
关键词:窒息复苏;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最常见的危急症状,其主要的原因是复苏技术的欠佳造成的脑损伤[1]。在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及时、准确、熟练的操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整个复苏抢救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复苏抢救的结果。现将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及病因分析
我院产科于2012年6月~2013年12月出生 2386例新生儿,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75例,根据《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窒息的轻重度以出生后1min内评分来区分,每项指征为2分,共10分。8~10分为无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若出生时评分在正常范围,生后1min又降至7分甚至以下亦属窒息。根据出生后1min评分,轻度窒息63例,发生率2.64%。重度窒息12例,发生率0.5%。其中早产儿9例,足月儿61例,过期产5例。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功能受到影响,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当这种状态未能及时纠正时就延续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窒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护理措施
2.1 复苏前的准备
2.1.1 复苏物品及环境准备了解产妇病史,评估出生时情况,做好复苏的准备工作,预防可能出现新生儿窒息或即是正常都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①室内温度应恒定在24℃~28℃,预热辐射式抢救台,温度控制在35℃~37℃;②准备吸引器械;③检查氧气装置、简易人工呼吸器和复苏面罩和氧气管连接是否完好;④准备好新生儿喉镜,检查气管插管和喉镜光源是否完好;⑤准备好常用抢救用药;⑥准备好氧气管、胶布、剪刀等;⑦准备好已经预热包被、衣服等物品。
2.1.2 熟练掌握新生儿评分和熟悉临床表现当新生儿娩出或剖宫取出时,快速准确对呼吸、心率、肌肉张力,对刺激反射及皮肤颜色给予Apgar评分。特别是出生后1、5min评分十分重要,评分越低,低氧血症,酸中毒越重,5min评分则更多反映缺氧中枢抑制的深度,可提供预后指征,即5min评分越低,预后就越差。
2.2 复苏抢救中的护理
2.2.1 保暖娩出后立即置于温暖的抢救台上,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迹,使新生儿的体温保持在35℃~36℃,设置腹壁温度在36.5℃。
2.2.2 清理呼吸道胎儿头部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待娩出后,新生儿采取仰卧“鼻吸气”,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一直线,立即用吸痰管充分吸出口咽、鼻腔中的粘液及羊水,动作要轻柔左右旋转,边吸边向上提抽,反复吸引几次,直至吸净分泌物。避免在气管内反复多次的提插或在深部停留,每次吸引时间不能超过10s,吸引器的负压为8~13Kpa。必要时在喉镜窥明视下,将吸引管放在气管口处吸引。对于有大量粘液溢出者,则应把新生儿头转向一侧,并尽快吸引,以免流到口咽部后吸入气道。整个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的变化。
2.2.3 建立呼吸在粘液和羊水确认已吸净,呼吸道通畅后,左手固定好患儿小腿,右手指轻拍患儿足掌或以中指弹患儿足底,以诱发自主呼吸。若吸净粘液后和刺激皮肤后仍未建立有效的呼吸或虽有呼吸但心率<100次/min,应立即使用复苏囊人工呼吸进行正压通气,放置面罩时,左手将面罩由下颏尖往上扣,罩上口鼻,右手轻轻挤压复苏囊2~3次实验通气,正常后连续正压通气15~30s,通气频率 40~60次/min,氧气流量为5~10L/min。以患儿胸部微有起伏,心率、反射恢复,皮肤颜色转红润,有自主呼吸,肌张力逐渐恢复为复苏有效指证。面罩正压无效或窒息严重,估计需长时间复苏的患儿,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2.2.4 建立循环胎儿娩出后,心跳微弱、心率缓慢或无心跳,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心率持续<60次/min,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一般采用拇指法和双指法,按压者可将一手伸至患儿背部,以支撑患儿脊柱;按压位置为胸骨体下1/3处,但不可按压剑突,按压下胸骨的距离为胸廓前后径的1/3。按压的深度为下压1~2cm,按压频率为120次/min,按压放松时手指不能离开胸壁,隔30s检测一次心率,每胸外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和通气避免同时进行,因为它们会相互影响效果。
2.2.5 药物治疗复苏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复苏药物的应用。如经过人工正压通气、给氧、心脏按压等措施,心率仍低于60次/min,可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脐静脉注射或气管导管内注入。同时根据病情遵医嘱给扩容、纠正酸中毒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复苏成功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能量补充及注意保暖。
2.3 复苏后的护理
2.3.1 窒息新生儿复苏后应重点监护,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变化。注意皮肤颜色以及排尿情况,保持安静继续保暖注意保持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5℃最佳,以减少氧耗。
2.3.2 根据新生儿发绀有无改善情况适当给氧。可用面罩给氧或鼻导管给氧,注意调节好氧流量,氧浓度40~50%,一般到青紫消失或呼吸平稳后停止。
2.3.3 喂养新生儿复苏后的新生儿应适当推迟开奶时间,防止呕吐物再度引起窒息。肠壁处于缺氧状态,如过早喂养易加重肠壁缺血。如喂养后出现腹胀呕吐应暂禁食。
3结果
75例新生儿窒息的患儿经过产科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配合及时的进行复苏抢救,实施有效地护理措施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未发生新生儿窒息死亡的情况。
4讨论
4.1 产科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要加强配合,共同保护胎儿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高危产妇分娩前,所有医护人员参与分娩及手术讨论,等待分娩,参与窒息复苏抢救。
4.2 产房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各种急救技能,充分的评估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及时解除患儿的危急状态。
4.3熟练掌握评分及新生儿复苏的抢救步骤。按照A、B、C、D、E 步骤进行复苏,A:吸尽呼吸道粘液;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的循环,保持足够的心搏出量;D:药物治疗;E:评价。ABC三步最为重要,A是根本,B是关键[2]。
4.4 新生儿窒息中,呼吸道阻塞原因占首位,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粘液易进入呼吸道的深部,故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前,及时清理呼吸道羊水、粘液等,使其通畅。
4.5 新生儿窒息主要以呼吸道复苏为重点,但不能忽视循环系统复苏[3-5]。
4.6 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需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复苏新知识,了解复苏新进展,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复苏成功率,同时减少残疾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onifacio S L, Glass H C, Peloquin S, et al. A new neurological focu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J].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11, 7(9): 485-494.
[2]沈小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人民出版社,2009:97-102
[3]刘志薇,望玉芹.剖宫产新设人窒息的抢救体会[J].海南医学,2008,7(7):108.
篇5
【摘要】目的 对3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给予认真的观察和护理。即对新生儿的意识、精神状态、童孔、各种反射、囟门、生命体征、吃奶及呕吐等方面的观察,做好病室环境清洁、安静、新生儿体征 、保暖、吸氧、喂养等基础护理。结果38例颅内出血的患儿治愈成功30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围产期的常见疾病,其死亡率高,存活者常出现后遗症,发病原因多为缺氧及产伤,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对颅内出血新生儿予细致的观察,进行恰当、及时的处理非常重要。护士熟悉掌握新生儿的特征,在观察和护理的过程中,能早期发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征兆,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是治愈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关健。现将38例颅内出血的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8例颅内出血患儿,男22例,女16例,足月产26例,早产11例,过期产1例,均为阴道产经头部CT确诊,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脑实质出血5例,硬膜下出血3例,硬膜外出血1例。治愈30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斯常出现烦燥不安,不能安睡,甚至哭闹不停、尖叫、抽搐等,此时提示出血量较少,如颅内出血渐增多,患儿则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昏迷状态。
2.2瞳孔和各种反射的观察 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各种反射(吸吮、觅食、拥抱反射等)消失,肌张力下降,眼球巩球固定,表示脑疝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2.3囟门的观察 囟门饱满紧张,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多。
2.4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变化,如体温不升或高热,呼吸不规则、屏气,甚至呼吸暂停,皮肤苍白、发绀、出血点、黄染等常为颅内出血面积较大,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5观察吃奶及呕吐情况,如出现恶心、呕吐表示颅内压高,拒奶、吸吮、吞咽等反射消失,说明病情危重,应配合医生补足热量及液体摄入,维持正常生理需要。若新生儿吸吮反射恢复,往往提示病情开始好转。
3护理
3.1一般护理 病室应保持清洁,温床维持在24~26℃,早产儿要使用温箱,温箱的温度应根据不同体重、不同孕周而设置相应的箱温并保持相应的温度,应采取头肩略垫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以免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而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皮肤、口腔清洁,每日进行口腔、臀部护理,勤换尿布、脏衣服。
3.2防止噪音 病室要保持安静,护士走路、换尿布、喂奶等动作要轻,不要过多搬动患儿头部,以免加重出血,患儿烦燥不安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镇静剂。
3.3镇静、降颅内压 患儿抽搐或惊厥持续时,应及时遵医嘱给予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如应用药物处理30分钟后效果不佳,应报告医生重复或交替用药,达到镇静目的。囟门持续饱满紧张者,应首选速尿,1~2mg/kg,不改善者可再用20%甘露醇,0.5~1g/kg。
3.4保暖及吸氧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健全,要注意保暖,做好室温的调节,室内最好置空调,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尤其是肢端的温度,4h测体温一次,体温不升或较低者,可置保暖箱内加垫棉被和热水袋保暖,注意避免热水袋烫伤。做好床头交接班。根据病情予吸氧,新生儿鼻粘膜柔嫩,为避免损伤鼻粘膜,应选用刺激性小的鼻导管,最好用面罩或头罩吸氧。
3.5喂养 病情好转无呕吐情况应尽早给予喂奶,母乳可供给新生儿均等的营养,护士在患儿喂养中观察出入量,发现喂养不足要及时给予补充或静脉补充营养,喂奶后少动,避免呕吐引起呛咳,防止窒息发生,不能吸吮者,可鼻饲奶液。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及护理。方法:对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实施有效的急救复苏与护理。结果:经及时抢救与细心护理,痊愈出院36例,且无并发症发生;好转出院10例;转院5例;死亡1例。结论:新生儿窒息抢救是否成功取决于快速正确的评估、恰当的护理、娴熟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分秒必争的抢救和医护紧密配合是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有效保。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98-01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生后1min内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环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1]。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是减少窒息儿并发症、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之一。本文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9月共收治的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复苏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中,其中男38例,女30例;足月儿32例,早产儿36例;轻度窒息(1min内Apgar评分4-7分)52例,重度窒息(1min内Apgar评分0-3分)16例;顺产40例,剖宫产25例,产钳助产3例;产前有合并症或并发症者35例。
2 复苏与护理
2.1 复苏原则
迅速而有效地实施ABCDE复苏方案。A(畅通呼吸道),B(建立有效呼吸),C(建立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监护)。其中,清理呼吸道,建立充分的通气是首要问题。
2.2 复苏时的护理
2.2.1 保暖 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事先预热的红外线辐射台上,擦干全身皮肤,产房的温度一般在20℃~30℃。所有新生儿都容易丢失热量而受抑制,处于窒息状态下的新生儿其调节功能不稳定,更容易成低温状态。低温会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妨碍有效的复苏[3]。
2.2.2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胎儿娩出后迅速挤出口鼻内的羊水和黏液,这是防止吸入羊水的有效方法。胎儿全部娩出断脐后,第一次呼吸前迅速擦干头部和身上的羊水,新生儿取仰卧位,头略后仰,颈部伸展,可在肩胛下垫一块毛巾,将肩抬高2cm-2.5cm,使婴儿鼻孔朝向天花板,也可将头转向一侧,这样可使液体积聚在口腔,而不是咽后部,再次用吸球吸净口腔、鼻咽部的黏液和羊水,先口后鼻,以免刺激患儿呼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羊水混有胎粪的、胎身污染的,出生后数秒内,一名护士双手环压胸廓,防止新生儿呼吸,另一名护士快速清理呼吸道,必要时喉镜下进行气管插管,用胎粪吸引管吸净羊水、黏液、胎粪,边退气管导管,边吸引,3-5s将气管导管撤出,动作要轻柔,避免负压过大,损伤气道粘膜。
2.2.3 建立呼吸 擦干全身、吸黏液清理呼吸道的刺激,大多数患儿足以诱发呼吸,如新生儿呼吸仍不足,可给予额外触觉刺激,如:可轻拍或弹足底、轻柔摩擦新生儿的背部、躯体或四肢。对原发性呼吸暂停通常1-2次刺激,足够刺激呼吸,如仍处于暂停状态,应立即行复苏气囊面罩或气囊连接气管插管后加压给氧,通气频率30~40次/min,呼吸比1∶2,压力20~30cmH2O。对早产儿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过度,以防颅内出血。自主呼吸建立后,拔出气管插管,改为面罩或鼻管给氧。
2.2.4 维持正常循环 30s有效人工呼吸后,如心率持续60次/分,停止按压,以更快的节律(40-60次/分)继续正压人工呼吸,如心率>100次/分,自主呼吸建立,慢慢撤除正压人工呼吸。
2.2.5 药物治疗 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应用 新生儿出现心动过缓通常是因为肺部充盈不充分或严重缺氧,而此时最重要的步骤是充分的正压人工呼吸。在至少30s的充分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如心率持续
2.2.6 评价、观察自主呼吸情况 皮肤颜色是否转红,颈动脉博动情况,以及股动脉搏动情况。
2.3 复苏后的护理
2.3.1 继续保暖 维持合理的热平衡状态是新生儿医疗、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4]。患儿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保暖,维持患儿肛温在36.5~37℃,以免体温过低而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并要随时观察患儿的体温。室温应控制在26-28度,相对湿度50%左右,WHO将皮肤温度保持在36.5-37.5度左右定为新生儿正常温度,称最佳体温[ 5 ]。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取右侧卧位,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呕吐物,防止再度窒息和并发吸入性肺炎。吸痰以低负压[6]。一般情况下,2小时吸痰一次,每次操作不低于15s,操作过频,时间过长必将影响患儿通气,对患儿造成损害,吸痰前后给高浓度的氧气。
2.3.3 合理给氧 原则是间断、低浓度吸氧,新生儿一转红,逐渐停止给氧,直到呼吸室内空气仍能保持红润。无论何种给氧,均应注意氧气湿化;吸氧时,一定注意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分泌物阻塞,影响吸氧效果。
2.3.4 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除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是否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血糖水平等。
2.3.5 合理喂养 患儿脱离危险后,要注意营养供给,因窒息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应适当延迟喂奶时间,经口喂养应在缺氧改善后,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吸吮力弱,宜用鼻饲管喂养,不能接受胃管者应静脉补液,病情允许时,应尽早母乳喂养。
2.3.6 保持安静 避免刺激患儿,各种护理操作要轻柔。
2.3.7 药物预防 给维生素K1预防出血,给抗生素预防感染,肌注鲁米那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7]。
2.3.8 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能充分刺激脑细胞发育,对改善患儿智力状况,挖掘智力潜力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多抚摸患儿,定期改变姿势及活动四肢。
3 结果
经积极抢救、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36例轻症窒息患儿全部复苏成功,痊愈出院,且没有缺氧缺性脑病发生;16例重度窒息患儿中,10例好转出院,5例转上级医院,1例放弃治疗死亡。
4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与母亲因素、胎儿因素及分娩时情况有密切关系[8],是围生儿死亡和儿童神经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围生期和分娩期的监护,及时处理高危因素,产程中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如有异常做好剖宫产及阴道助产准备。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成功最关键是争分夺秒、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要求护士有娴熟的技术、严谨的作风、默契的配合能力,在新生儿窒息急救复苏时,能快速地作出正确的评估、有效的护理措施,娴熟地实施复苏技术。
本组有8例复苏后4~5 h后突然出现全身皮肤发绀,呼吸减慢(
本组重度窒息复苏新生儿有8例在复苏后4~12 h内仍处于低体温状态,尤其是早产儿,6例早产儿合并硬肿症。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注意严密监测患儿体温,防止低体温对患儿造成二次损害,复苏后的新生儿第一天环境温度须比正常高。
病情变化是协助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预见性观察,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挽救生命和减少后遗症的重要保证。同时加强复苏后的监护及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远期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Chee -Awei RA, Chandhoke PS, Koyle MA. Laparoscopic nephrectomy in children. Semin Laparosc Surg, 2003,5:47.
[2] Black RE,Morris SS,Bruce J,et al.Where and why are 10 million children dying every year.Lancet,2003,361(9376):2226-2234.
[3] 刘陶,王以新,王惠.新生儿复苏进展.中国医刊,2002,37(5):29 31.
[4] 魏克伦,陈克正.新生儿临床手册[M].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1998:9.
[5] 徐素珍.新生儿体温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9):520.
[6] 徐继君.吸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12.
篇7
文章编号: 1003-1383(2013)02-0312-03
中图分类号: R722.120.47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3969/j.issn.1003-1383.2013.02.07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1]。可因缺氧和毒血症而造成患儿各个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经鼻持续下正压通气(CPAP)是一种无创的通气方法。盐酸氨溴索是一种调节气道黏液分泌的黏液溶
解剂,具有促进肺泡分泌与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二者联用可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成功率,但由于该病病情较重,而患儿又无自主能力。因而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 年12月我科应用鼻塞式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的90例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并给予全方位的护理 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90例早产儿,经《实用新生儿学》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其中男48例,女42例,胎龄在28~30周29例,31~33周33例,34~36周28例。出生后6~12 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
性、吸气三凹征及发绀。所有患儿均给予培养箱保暖、抗感染、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加强吸痰及营养等支持治疗。鼻持续下压通气选用美国VIASYS CPAP氧疗仪,根据早产儿鼻孔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鼻塞。CPAP最初调节流量5~7 L,氧浓度21%~60%,压力2~5 cmH2O,并持续心电监护,根据早产儿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气分析结果调节氧浓度和压力;盐酸氨溴索30 mg/支(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73),用5%葡萄糖注射液3 ml稀释后静脉注射,2次/d,连续用药3~5 d。
护理方法
1.通气前准备及病情观察 保持室内安静舒适,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温度控制在55%~65%[3];将早产儿置于温度适宜的保暖箱内或辐射式红外线保暖床上保暖,经早产儿口插入胃管固定。早产儿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头肩部稍抬高,颈部伸直,以利于通气;护理人员准备通气所需要的器械,并熟练掌握鼻塞式CPAP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项。通气后要注意加强病情观察,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24 h持续监测早产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精神反应等变化,并密切观察早产儿嘴唇、面色及四肢末梢有无紫绀、水肿、腹胀等,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如呼吸窘迫、低氧血症是否得到改善[4],并准确记录尿液量。如发现患儿出现面色发绀、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应考虑到鼻塞是否脱落,CPAP管路是否漏气等情况发生,并及时给予排除。如发现患儿出现尿量减少、血压降低、四肢发凉等情况时,应考虑到休克或发绀无改善导致病情加重,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
2.加强呼吸机及气道管理 护理人员应24小时严密监测呼吸机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呼吸机系统报警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5];定时检查呼吸机的加温湿化装置,调节温度至37℃,并及时添加无菌蒸馏水至最高水位线[6];及时清理集水杯中的冷凝水,以免吸入患儿呼吸道。要及时倾倒以免吸入呼吸道。每天更换鼻塞及呼吸机管路。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尽量取患儿颈部仰伸位,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根据早产儿病情需要,定时进行患儿鼻腔及咽部吸痰,吸痰前护理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帮助患儿翻身、拍背,使患儿深部分泌物松动并易于排出,并抚慰患儿以使其保持安静,维持患儿血
氧饱和度在90%以上,吸痰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唇、面色、呼吸及血氧饱和度,若出现患儿血氧饱和度降 为80%以下时,应立即停止吸痰,并应用复苏气囊
正压给予患儿吸氧,待血氧饱和度稳定后再行吸痰[7]。观察并详细记录患儿痰液的颜色、性质以及量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保持气道温湿化及气道压力 气道是否湿化,温度是否适宜,是保证患儿气道上皮完整,提高通气效果的重要措施[8]。由于早产儿各项机能未发育完全而提前出生,其气道较正常生产的小儿细,如果早产儿气道水分丧失较多,气道较干,易使气道分泌物干结,从而引起气道堵塞,不利于患儿呼吸。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儿呼吸机湿化器进行气道加湿,并在加湿器内注入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将温度维持在30℃~35℃后给予患儿持续气道湿化。并定期对湿化器内湿化液的液面水平进行检查,如发现湿化液的液面水平较低,应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到正常水平面。保持呼吸机湿化器各管道通畅, 避免其脱落、受压或扭曲而引起管道阻塞,及时倾倒回路中积留的液体,以免积液返流入气道,影响呼吸机的通气效果及引发各种并发症。
保持气道通畅以及维持适宜的气道压力,是成功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使用CPAP辅助呼吸的护理措施,首先,调整早产儿,尽量以颈部仰伸位为宜,以避免气道受压、屈曲;其次,连接好CPAP装置,并根据早产儿鼻孔的大小选择适宜的鼻塞型号,以避免鼻塞与鼻孔连接不紧密而漏气,保持压力稳定[9];第三,因早产儿哭闹对气道压力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尽量保持使患儿安静,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最后,CPAP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易导致鼻黏膜受损,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儿鼻腔情况,及时调整系带松紧,防管腔堵塞或局部产生压迫性坏死。
4.药物治疗的护理 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能应用到的抗生素类主要有头孢替胺、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其他药物包括肌苷注射液、甲泼尼龙、呋塞米等,如早产儿应用到以上药物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患儿的服药时间,并将其与葡萄糖液服用时间间隔开,以避免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盐酸氨溴索静脉应用时予注射泵给药,注射时间应大于5 min;而且不能与pH>6.3的其他溶液混合使用,以免引发游离碱沉淀。
5.留置针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患儿哭闹,影响治疗效果,应给予患儿静脉留置针。在使用留置针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护理。首先,在静脉留置针的选择上,要选用透明敷贴,便于观察留置针周围情况,并坚持每日更换透明敷贴,如发现透明敷贴有血迹时随时更换[10]。其次,患儿输液时应全程密切观察静脉留置针周围情况,若发现患儿有液体向外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以避免出现皮下坏死。输液完毕后用2 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留置针置留时间一般不超过72 h,如局部出现红肿、条索状硬结,应及时告知医生,并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在使用CPAP过程中,有可能并发其他的一些并发症,如压力过大时,可引起胸胀、腹胀,或因鼻塞压迫时间较长,而对鼻翼及鼻中隔产生损伤。因此,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压力值过大,防止阻塞静脉回流,减少气压伤的发生。辅助通气时,应保留胃管,以保证患儿食入足够的营养,同时注意间断开放胃管,以减少腹胀发生。CPAP通气是一种辅助通气方式,其适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存在自主呼吸且呼吸节律基本规则的患儿疗效较好,如若患儿呼吸节律不规则或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应停止应用CPAP而及时改用CMV方式进行治疗。
结果
通过对鼻塞式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9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并给予全面的护理措施,8 h后所有患儿均消失,呼吸、发绀改善;且CPAP通气26 h后87例患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血气稳定,成功撤出CPAP辅助呼吸机,治疗成功率为96.6%。所有患儿无气压伤及心血管并发症,无明显胃胀气,上机时间45~58 h。
护理体会
1.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呼吸功和能量消耗,以及防止肺泡萎缩、改善低氧血症等。根据临床研究显示,鼻塞式CPAP联合盐酸氨溴索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很好的疗效,但由于早产儿未在母体内孕育完全而提前出生,较正常新生儿的生命指征较弱,更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早产儿没有自主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辅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2.鼻塞式CPAP可以提供持续的肺泡正压,增加跨肺压力,使肺泡扩张,增加功能残余气量, 减少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及改善通气/血流比例,节省呼吸用力,减少呼吸作功,从而改善氧合;同时,鼻塞式CPAP还可通过刺激HeringBreuer反射和肺牵张感受器,从而使胸廓支架保持稳定,防止胸廓塌陷, 提高膈肌的呼吸效力,提高早产儿的呼吸驱动力,促进早产儿形成有规则的自主呼吸。临床学者研究表明,鼻塞式CPAP持续给氧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普通给氧方法,而且安全,无创伤,并可显著降低呼吸机的使用频率,从而减少呼吸机引发的并发症。
3.盐酸氨溴索是一种新型的黏液溶解剂,可以有效促进呼吸道内部黏稠分泌物的排出,减少黏液在呼吸道内的滞留,从而显著的促进排痰。近年来,临床学者研究发现,盐酸氨溴索还具有刺激肺泡2型上皮细胞内细胞器的发育,加速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从而有效促进肺成熟的作用,对肺组织有较强的特异性,具有明显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而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通气前准备,适宜的鼻塞,保持气道通畅,加强呼吸机管理,保持适宜的气道温湿化,严密病情监测,良好CPAP的护理,药物治疗护理,以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成功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徐雪芹,闫丽娟.36例早产儿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9(9):81.
[2] 李 昕.早产儿的护理及喂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5(36):214215.
[3] 孙佰珍,赵忠华, 焦 杨.鼻塞CPAP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1,19(3):137138.
[4] 韦 焱,韦丽华, 韩艳仙. 47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10,8(8):20222023.
[5] 王颖韬,才玉娟, 宁 桦. 鼻塞式CPAP治疗呼吸衰竭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9(7):113114.
[6] 王立芳.118例早产儿护理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12(4):658659.
[7] 李修侠.氧动力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护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4(5):108.
[8] 陈小霞.经鼻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 [J].中国优生优育, 2011,17(1):4445.
[9] 吴丽元,钟爱良.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16(11):658660.
篇8
【摘要】 目的:总结27例新生儿气胸的护理。方法:严密的病情观察,做好减压排气和机械通气的护理。结果:治愈24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发现气胸症状,做好减压排气和高频通气的护理是其主要的护理要点。
【关键词】 新生儿;气胸;护理
气胸是新生儿危重急症之一, 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见急诊, 近年来因加压呼吸的广泛应用, 其发病率明显升高。新生儿气胸发生后, 肺受压萎缩, 同时静脉回流受阻, 严重干扰了气体交换和降低心排出量, 若有纵隔移位, 更加重上述变化, 必须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新生儿气胸27例, 现将护理内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男12例,女15例;胎龄28~41周,平均胎龄(36.22±1.80)周;出生体重875~4150g,平均体重(1658.06±188.50)g;入院日龄1 h-1d;原发病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0例,自发性气胸9例。胸部X 线片检查单侧气胸23例,双侧气胸4例。鼻导管吸氧后自行吸收治愈5例,一次性穿刺排气治愈8例,胸腔闭式引流14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高频通气8例。
1.2 方法
1.2.1 一次性穿刺排气术:采用6.5#头皮针连接20ml注射器,于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垂直进针,进入胸膜有落空感,抽出胸腔内气体,感觉有负压停止抽气。
1.2.2.胸腔闭式引流术:12Fr带针胸腔引流穿刺针从患侧第3、4肋间进入皮下后上行至2、3肋间进胸,有脱空感后边退出针芯边用血管钳钳夹胸引管,至全部退出后连接三腔水封瓶,开放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3M敷贴与胶布固定胸引管。
1.3 结果:本组27例患儿治愈24例,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因PPHN、严重酸中毒死亡。
2护理
2.1病情观察根据病情提供各种脏器功能状态的监护,如心肺监护、SPO2监测,常规Q2H测量T、P、R、BP。严密观察患儿神志、反应、面色等情况。注意观察胸廓形状、呼吸运动是否对称,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及深浅度。 气胸的主要症状为明显呼吸困难、发绀,一侧或双侧胸廓膨隆,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突然出现心率增快、脉压差减小、SPO2下降等,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汇报医生,联系床边X线摄片确诊。本组均表现为气促,吸气性三凹征, 烦躁不安甚或面色发绀等,其中5例出现血压下降。23例表现为一侧胸廓膨隆,4例表现为双侧胸廓膨隆。
2.2减压排气
2.2.1减压排气的配合 排气是气胸的主要治疗手段。本组行一次性穿刺抽气8例,胸腔闭式引流14例。将患儿安置于红外线辐射床上,抬高床头 , 协助医生固定患儿,在无菌操作下行胸腔穿刺抽气减压,操作中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情况。术后常规摄床边胸片确定引流管位置,记录引流管的内置长度并做好明显标记,每班评估内置长度,床边备血管钳。
2.2.2正确调节负压:新生儿因本身胸膜腔压力偏小,单纯予以闭式引流时疗效欠佳,有时长时间单纯的胸腔闭式引流,压缩肺组织仍不能复张,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损耗增加,合成减少。而提供一定的负压,可有效的对新生儿气胸进行引流。备好负压吸引装置,事先检查吸引器的压力表是否灵敏完好。调节好负压,初设置为0.5~1kpa,然后根据引流情况进行缓慢微调,负压最大不超过5kpa,避免肺复张过程中过大的负压吸引,促使肺微血管内液体外渗,造成肺水肿[2]。
2.2.3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水柱波动情况,引流液及气泡溢出情况。Q2h挤压引流管。翻身、搬动患儿时防止管道牵拉,必要时折叠胸腔引流管以防止脱落。注意约束患儿上肢,避免自行将引流管拔出。避免引流管因阻塞、扭曲、受压、折叠、脱出等原因造成引流不畅。若患儿在好转后又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查找原因,警惕引流管是否脱出。每班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本组1例脱管于皮下水柱波动不明显而予拔除胸引管,经氧疗及密切观察后好转。
2.2.4 预防胸腔感染 引流管必须保证密封,各个接头连接牢固,防止脱落。引流瓶液面要低于胸腔平面45~60cm,引流管下口浸入液面下2~3cm。定期更换引流瓶,更换时注意无菌。
2.2.5拔管的护理 X胸片提示肺复张,夹管12~24 h再次复查胸片后拔除引流管。拔管后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局部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皮下有无气肿等。本组24例拔管后呼吸平稳,逐渐降低氧疗参数至停用,无渗血渗液及皮下气肿发生。
2.3病人予镇静或镇痛,保持患儿安静状态,减少刺激,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本组12例单次使用鲁米那肌注,8例持续高频通气者予力月西1~3 ug/(kg·min)泵维持,2例在胸腔闭式引流术前给予杜冷丁0.25~0.5mg/kg肌肉注射镇痛。
2.4 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和胸腔闭式引流同时进行时患儿取15°~30°斜坡卧位,可使胸腔容积增大,以利于呼吸与引流[3];机械通气时要保持患儿安静,避免自主呼吸和呼吸机对抗;常规放置胃管,以利于排出胃内气体,避免腹胀影响膈肌运动加重呼吸困难;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高频通气是一种高频率、低通气压力和小于生理死腔的低潮气量通气的新型机械通气方法,它是通过高速流动的气体增加弥散和对流、肺泡直接通气肺区域间气体交换的不均性等作用,使肺组织的气体交换更加迅速、有效,促进肺血氧合,改善患儿的低氧血症,促进CO2排出,对治疗气胸并呼吸衰竭十分有效[4]。气胸患儿首选高频通气治疗,患儿应绝对静卧,减少刺激,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应用;维持管道的最小死腔量,选择低顺应性管道,气管插管外露长度减至4~5cm为宜,每小时检查湿化器水位, 及时添加湿化水。对同时行胸腔闭式引流和机械通气的患儿不予胸背叩击,一般采用电动按摩仪按摩患儿的前胸和背部。纯氧吸入利用脱氮洗脱疗法有利于血液对氮气的吸收,治疗期间不可随意下调吸入FiO。本组8例予气管插管高频通气。
2.5预防医源性气胸
减少医源性气胸发生,减少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正确使用呼吸机, 接受PS治疗后6h内禁忌气道内吸引,氧合改善后及时下调呼吸机参数;减少人机对抗,必要时应用镇静 剂;皮囊加压注意压力控制。鼻导管吸氧流量<2L/min者选用鼻插式鼻导管,若流量≥2L/min者,则使用改良式鼻导管。
3小结
新生儿气胸起病急,病情凶险。预防医源性气胸可减少气胸的发生。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气胸症状,做好减压排气和高频通气的护理是其主要的护理要点。
参考文献
[1]周鑫. 新生儿气胸综述[J]. 中国保健杂志, 2008, 16(7) : 237- 238.
[2]邹卫.普胸外科围手术期处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2.
[3]谢立华,周钝敏,仇双,等.低负压吸引在新生儿气胸中的应用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0,1:40-41.
[4]张伟忠,赵萍.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5,27(2):108-109.
作者单位:310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KH-*2D〗〖CDH002170mm〗〖KH-*2D〗(上接第169页)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8]孙菲, 汤哲等.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151-152.
篇9
肺出血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危重征象。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感染、重度窒息、寒冷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等[1]。加强早期临床观察、尽早行气管插管清理气道。及时应用呼吸机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存活的主要措施。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3例,男14例,女9例;胎龄<37周16例,37~42周7例;体重<2000g 6例;肺出血时间<24h 7例,24~72h 12例,>72h 4例;原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严重感染6例,围产期窒息羊水吸入性肺炎4例,其他4例。
1.2 治疗与转归
全部患儿均予应用呼吸机及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强心利尿、抗感染、纠正酸中毒及出凝血障碍、补充血容量、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愈11例,死亡10例,放弃2例,治愈率接近50%。
2 护理[2]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识别肺出血早期表现
入院后置重症监护室,应用心肺监护或血氧饱和度仪进行检测。(1)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吸气性凹陷、、呼吸暂停。(2)查看皮肤颜色,有无不规则发绀、苍白或花斑。(3)观察呼吸或心率有无减慢或增快。(4)观察口咽部及气管吸出物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若吸出血性液,应排除损伤与上消化道出血。(5)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看皮肤有无出血点、瘀点、瘀斑等,以上均为肺出血预兆。若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尽量行气管插管进行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
2.2 肺出血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1)早发型在出生后24h内发病,甚至出生后即发病;晚发型多在出生后2~4天发生。(2)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最密切,因此要熟悉肺出血的发病特点,对肺出血治疗成功意义甚大。(3)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工作,协助医生进行,备好气管内滴药。1%肾上腺素液气管内滴入,有利于收缩血管,局部止血,减轻支气管痉挛和黏膜充血、水肿、改善通气,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快心率等作用。
2.3 呼吸机治疗的护理
(1)预先消毒呼吸机管道,湿化瓶加无菌蒸馏水连接呼吸及管道,调定呼吸机参数,无误后连接气管插管。(2)调节加温湿化器,夏天30℃~32℃,冬天34℃~35℃。(3)经常检查,严防插管扭曲、折叠或脱出。(4)抽血监测血气,根据血气分析,调节呼吸的参数。(5)肺出血早期减少搬动,不宜拍背,吸痰,以免加重肺出血。吸痰负压≤9.6kpa,时间不超过10s,防止压力过高或负压吸引时间过长引起肺部再出血。(6)严密监测患儿呼吸、心率、面色以及腹部起伏及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等情况。(7)定时消毒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d,及时补充湿化瓶蒸馏水。(8)待病情稳定,肺出血停止,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才可撤机。
2.4 早期预防性护理
(1)温箱保暖,保持体温在36.5℃~37.4℃,防止低温损伤。(2)氧疗:常规面罩吸氧,氧流量0.5~2.0l/min,以改善缺氧状态,促进有氧代谢,缺氧代谢可引起酸中毒而诱发肺出血。密切根据患儿面色、呼吸情况,缺氧状况有无改善,及时调整氧疗方式及氧流量。(3)控制输液速度,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以免增加心肺负荷,诱发肺出血。
2.5 做好消毒隔离
(1)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抵抗力极低,要求接触患儿先洗手,吸痰时戴消毒橡胶手套,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2)病室用空气净化器消毒空气,用84液拖地。(3)加强皮肤脐带护理,保持皮肤完整性及脐部清洁、干燥。(4)定期更换消毒温箱、湿化瓶、吸引器、温箱水槽中的水,防止“水生菌”滋生等防止交叉感染。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具有高危征象的新生儿要密切观察病情,严格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呼吸困难加重,面色发灰,口鼻腔溢出血性泡沫状液体等应警惕肺出血,尽早应用呼吸机治疗,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篇10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671-02 中图分类号:R722.1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63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常见。临床早期常表现为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等,晚期可出现惊厥及昏迷。检查常可见面色苍白、前囟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缺氧和产伤是引起颅内出血最主要的两个因素[1],少数病例是因维生素K缺乏、颅内血管瘤破裂和快速静注碳酸氢钠或扩容剂等的医源性出血所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预后相对较差,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因此,规范精心的护理十分关键。我院儿科近年收治22例新儿生颅内出血患儿,经对症治疗及精心地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颅内出血患儿,男婴13例,女婴9例,日龄1~20 d,其中
2.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予保暖、安静、活动、给氧,避免加重出血。给予止血剂如维生素K1等,严重者还可输小量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10 ml/kg补充凝血基质和纠正贫血。对于烦躁不安、抽搐者给予苯巴比妥钠每次5~8 mg/kg静注,每6小时一次。如囟门饱满颅压明显增高者,需用脱水剂甘露醇,首剂0.5~0.75 g/kg静推,以后0.25 g/kg,一日4次。重者可加速尿每次1 mg/kg,待颅压降低,脑水肿控制,遂可减量至停药,疗程为2~3天。还应给予保护和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如神经节苷脂和脑蛋白水解物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10~14天,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脑细胞功能恢复,必要时可做高压氧治疗。
3.结果 经合理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22例患儿住院时间3~26 d,平均8.5 d。出院时治愈13例,好转6例,因病情严重家长主动放弃治疗1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9.1%。
护理措施
1.心理指导 因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加上对该病缺乏了解,担心疾病的预后,很多家长处于悲喜交加的双重心情,喜是由于仍处于初为父母的喜悦之中,悲是由于疾病对爱子(女)的突袭使他们感到十分悲伤、恐惧和焦虑。因此,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并配合好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入院后,应像对待亲人一样安顿好患儿及家属,诊断明确后责任护士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向家长详细介绍该病的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等,同时,介绍患儿目前的情况、采取的治疗措施、治疗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及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2.基础护理 病房内应保持清洁、安静,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0%左右为宜,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新鲜,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同时用5%过氧乙酸擦净床、桌椅、地面。患儿应保持绝安静,避免哭闹,并尽量少搬动,各种操作集中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使用留置针,以减少反复穿刺,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新生儿颅内出血病情严重且变化快,护士应第一时间收集准确的病史资料,对患儿作出客观地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生命体征:新生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完善,生命体征容易出现波动,主要表现为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等。因此,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准确记录,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皮肤色泽、呼吸频率和节律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应及时采取温水擦浴或头部置凉水袋等物理方法进行降温。如体温不升应积极采取保温措施,对于早产儿可置于适中温度的温箱内。出现呼吸节律改变或呼吸暂停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给氧气吸入,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缺氧状态,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②意识状态:意识状态与出血量、损伤部位、新生儿的成熟程度有关,无论安静或哭闹都应动态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出血量少表现为烦躁、尖叫哭闹、激惹[2]。出血量较多的患儿常伴有面色苍白或发绀、反应差、嗜睡,甚至昏迷。小脑幕上出血为主者也主要以兴奋为主,而小脑幕下出血者可压迫生命中枢,呼吸循环障碍,病情较重,多呈现抑制状态。如患儿从兴奋转入嗜睡、昏迷,面色苍白、前囟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则提示病情恶化[2],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③囟门:囟门可反映颅内压的情况,颅内压增高时,囟门紧张、饱满,说明病情较重,出血量较多;颅内压降低时,囟门平软,病情好转。④惊厥情况:惊厥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症状之一,应注意惊厥的持续时间、发生部位及发作次数等。轻者仅有面肌颤动或口角肌肉颤动、流涎、双眼凝视或斜视、眼球震颤或眨眼、指趾抽动或握拳等表现;重者则出现全身性痉挛,有时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惊厥者,采取必要的镇静、止惊治疗非常必要。
4.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 患儿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可适当抬高上半身15~30度,以防呕吐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必要时吸痰,吸痰动作应轻柔,一般持续5 s左右,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对于缺氧患儿,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2~3天,氧流量一般为轻度缺氧者0.5~1.0 L/min,中重度缺氧者则予1.5~3.0 L/min。保持血氧浓度(PO2)在50~70 mmHg。
5.加强营养支持 有呕吐的患儿,暂时停止直接哺乳,待情况好转后开始喂乳,出血轻者可用滴管滴喂,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鼻饲,尽量予以母乳以保证营养供给,采取少量多餐,每日4~7次,注奶速度要慢,每次注奶前抽胃内潴留物,以观察患儿胃的消化能力及排空情况。停乳期间应静脉补充足够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热量需要。应注意输液速度不可过快或过慢,最好能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为4~6 ml/(kg•h),入量一般为60~80 ml/(kg•d),输液过程应注意监测血糖及电解质,避免发生脑水肿[3]。
6.出院指导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部分中重型患者可遗留有后遗症,常见的有脑积水、脑穿通性囊变、运动和智力障碍、四肢瘫痪、癫痫、肌张力低下等。因此,对于出院时仍未完全康复的患儿,应指导家长如何对患儿进行皮肤接触、按摩肢体、被动屈伸肢体、变换患儿姿势、游泳等。同时,教会患儿家长康复训练方法及护理婴儿的一般知识。要求家长多与患儿说话、唱歌,给患儿观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出院后定期每个月回院检查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如能坚持进行康复治疗3~6个月,可大大降低患儿的后遗症。
护理体会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脑损伤疾病,是引起新生儿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由缺氧和产伤引起,因此,做好围产期预防非常重要。出生前应防止早产及避免窒息,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见宫内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及时抢救。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宫产。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应提前应用药物如地塞米松促进肺成熟及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对于已经发生颅内出血的患儿,应及时治疗,针对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做好精心地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证呼吸道通畅,并保证营养供给,出院后,教会家长康复训练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
参考文献
[1]何红英.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医学,2007(9):122-124.
[2]吴丽红. 新生儿颅内出血15天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