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教育

篇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公共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大学计算基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能力,而且还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进行培养。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够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计算思维的渗透和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教育改革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以外,还要对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注重计算思维的渗透和应用,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计算思维相关内容简介

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概念和方式等进行问题分析解决、系统设计以及行为解析等一系列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育思维,计算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计算思维是一种人类的思维,而不是一种计算机思维,这种思维是基于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机模拟,而是运用类似于计算机思维的方式进行问题求解。其次,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身存在于人类思想中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不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共同作用产生的。另外,计算思维从内容上来说是数学思维和工程科学思维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是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上来说的,计算机科学是利用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对数学符号和算法进行融合形成的,因此计算思维同样具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础[1]。

二、计算思维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方式

(一)科学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如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软件、数字媒体与应用以及数据库等。另一个部分是计算机上机实践,主要是Office软件的操作和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等等。在计算思维下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改革和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计算机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很多都与初高中教育内容重复,因此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方面应当将从书本和考试大纲上要求的教学内容扩充到计算机系统和相关运行原理等方面,对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其次,适当减少操作软件的介绍,枯燥、刻板的软件介绍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占用一定的上机操作时间,教师可以采用“边实践边讲解”的方式对软件操作部分进行教学[2]。另外,在各个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要时刻注重计算思维的渗透,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

(二)革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计算思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基于计算思维设置计算机基础教育任务,通过游戏任务、竞赛任务等刺激学生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兴趣,在任务解决的各个环节渗透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探究式教学,通过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等环节基于计算思维围绕问题开展教学过程,为了更好渗透计算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问题探究过程进行细分,在细分的每个环节中都加入相应的计算思维因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3]。另外,网络自主教学模式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共享教学资源、下载教育内容、交流学习心得等等,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

(三)建立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考评机制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考评机制建立方面,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理论教育方面,要在每节课后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的分析结果实时掌握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其次,在上机实践教学方面,要定时和不定时的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抽查,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巩固教学实践效果。在考评体系方面,可以采取课后作业、期中测评、上机考试、期末测评等综合测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需要对各个阶段的测评分值比例进行划分,例如课后作业占10%、期中测评占20%、上机考试占40%,期末测评占50%的比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4]。这种考评方式能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结语

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评机制等多个方面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渗透计算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国荣 单位: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跃兴.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19):24-26.

[2]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篇2

在家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家长通常会选择为学生配备电脑,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往往会对计算机有着明显较高的兴趣,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没有配备电脑的家庭,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相对较差,并且计算机的基础也相对较弱,这就形成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兴趣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最后,计算机基础的差异还收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的习惯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堂上有着较为活跃的表现,并且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而那么对计算机技术兴趣缺失的学生自然会处于劣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也会收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学中的资源,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的阶段教学,以更好的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主导向,增加实际应用较多的学科(如Excel、AutoCAD等)的设置,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对于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要进行分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以更好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最终掌握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只有理论的教学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要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在计算机实践过程中也相应的问题。例如存在学生只是简单的了解理论知识,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和掌握的比较好的同学相比会挫伤她们的自尊心效果反而不好。还有一些同学在上机时出于好奇心或者自控力比较弱就开始玩游戏、看电影等。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多费心多下力,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对不同的同学进行分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理论观念需要不断的更新,实践动手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技工院校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这些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对技工院校基础教育的要求及目的不是特别明确。在处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内容的区别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也处理不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是将计算机专业课内容经过简单的压缩或简化,然后讲授给学生。所以,还需要计算机基础课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研究学生、总结经验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现在教学环境的总的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方面的广泛接触,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实现教师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及时跟进,有利于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能够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综合实力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克服都依赖于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的把握,要加深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以及教学的根本目的的理解,并且针对具体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加强技工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作者:王潇涵单位:山东省禹城市职教中心

篇3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体现以下方面。

1.教材选用不合理,课程内容过于陈旧

当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没有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教材选用不当,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落后,知识过于老化,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也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

2.不重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然而,当前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理论脱离实践,致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偏弱。另外,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模式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3.考评方式单一,忽视上机操作考核

许多中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考评方式单一,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二、优化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首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岗位需求为标准,以技能操作为形式,注重高技能型、高服务型、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其次,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教材应选用最新版本,教材的编写要及时反映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淘汰陈旧、落后、过时的理论知识。再次,课程设置要强调实用性,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逐渐增加一些编程、设计、维护、多媒体制作等应用强的内容,适当减少一些理论知识,突显计算机课程的专业性,更好地培养实用型和高技能型计算机人才。最后,学校还需注意用人单位反馈的岗位需求信息,根据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加强课程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领路人、指导者,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的不同,实施分层教学,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再次,理论联系实践,灵活开展实践教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课内外培养相结合。可在校园内开展计算机组拆装、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大赛等活动,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与各企业、单位的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实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网络公司学习现场布线、组网、调试网络,掌握网络技术;去影楼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帮助学生掌握Photoshop技术。

3.改革考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篇4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模式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没有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不能满足实现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目标。

2教学改革

2.1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性,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依据理工、经管、文法、艺术、师范等类别进行了区分设置。坚持从“工具论”上升到“方法论”,从单纯的“实用技能”转变为“思维训练”与“能力训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2.2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行动的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将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专业共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依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理工类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财经管理类专业和文法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艺术类和师范类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根据专业的目标,后继将要开设1—3门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学专业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有关算法的课程、自动化专业开设有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课程、制造类专业开设有关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课程、财经管理类开设有关电子商务网站的课程。通过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应用能力。

2.3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理工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文法类课程内容侧重Internet基础与应用,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能力;艺术类课程内容侧重多媒体技术,培养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开设的第二门课程应依据专业类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尤其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有关的专业,探索与互联网+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算法实现和设计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

2.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案例来组织课程讲授知识点,以应用为主线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坚持理论够用和注重算法实现的原则;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互动教学,边讲边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通过精彩教学案例带动知识点,讲、学、练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物联网等有关最新技术发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开阔了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讲”。针对专业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如In-ternet实验、高级排版实验、PPT多媒体作品实验、电子表格实验、多媒体应用实验、迭代递归算法实验、二分查找实验、计算积分算法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等项目。通过实验项目完成相应的案例,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计算思维是当下时代最为重要的三大科学思维之一,并伴随着其主体框架的不断完善越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

一、算思维概述

计算机思维其实质为借助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整合分析的思维模式。主要是借助约减、嵌入以及转换等方法将较为抽象反复的问题转换为易于处理的简单具象化问题,这一思维模式充分借助了递归的思想,能够有效实现对参数、译码的整合性处理。也就是说,计算机思维也就是处理各类人类社会中繁杂事务的思维模式,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实现对人类社会问题的简化处理。在我国现今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育人员必须要重视计算思维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合理的引入相关课程之中,以此来提升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学生的综合性计算机能力。而就现实情况来看,计算思维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计算思维应用的不足之处。

二、现今计算思维应用的现状分析

首先,部分计科学院的教育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计算思维对于提升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能量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教育者只是简单的将计算机当作是一种应用类设备,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软件操作方法与程序编译的技术,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忽视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依靠自学就能够完成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实现对自身计算机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由此可以看出,现今高校教育者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现实作用并没有详细的认知。

其次,过分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本科教育目标与专科院校不同,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现今有部分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另外,由于受到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固有观念的束缚,大部分教育者还是简单的沿用以往的“满堂灌”式教育理念,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相应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不是通过思考将其纳入自身的计算机思维体系中。机械式的教育与学习模式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惰性思维,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优化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成果,必须对现行的该类课程教育模式加以优化,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自学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以下优化对策。

第一,加强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员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知水平。教育者应该进一步对计算思维的实质与现实意义加以了解,进而将其合理的应用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自身的固有观念。例如在讲述Excel的函数公式时,教育者可以拟定相应的专题计划,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对函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并且充分结合现实案例,利用好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在讲解相应的C语言函数时,让学生自主对其规律进行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实质、具体表现与应用模式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实际应用,以此让学生自行意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这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开发。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只是掌握了Word、Excel等软件的基础应用,而以计算机思维理解其运作机理的尴尬局面,各大高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从意识形态上对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加以初步认知,以此为其今后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常来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思维概论、计算机理、编程算法、编程基础、硬件构架与连接以及相应的程序运行原理等等。而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知识,同时还需要确保所学计算机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性,让学生能够进行有层次的学习。

第三,打破应试教育禁锢,改良教学模式。在现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教育者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大多数人看来,计算思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者可以进一步落实依托于计算思维的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让学生能够以具象化的模式将计算思维应用于计算机基础实践过程中。例如在进行程序编译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VC工具对错误的代码进行检测,并且让学生根据自身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对错误的修正,这不光能够有效将计算思维应用于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在无意识之间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结语

在现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之下,计算机技术越发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高校教育者必须加强对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落实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分析[J]. 科技与创新. 2016(11).

[2] 潘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分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4(11).

[3] 尹慧.浅议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0).

篇6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一)较分散和碎片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使互联网全面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现今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通家庭均能够配置全套的计算机系统以实现接入网络,而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特有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则使学生这一群体成为最快熟悉网络的人群之一。但是,尽管上网冲浪教会了学生大量前沿时尚的网络操作方法,但他们当中真正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数比例却并不高,多数学生谈到网络冲浪头头是道,但具体到计算机基本构成如输入、输出设备、存贮系统或者windows操作等则往往一知半解,尤其是来自不发达地区或者中学阶段没有较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更为陌生。总体而言,由于各地现实情况的局限和不同学校教育的差异,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常常呈现出分散式和碎片化。

(二)统一的教学设置不适应不同专业

当前中国多数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基本上使用同一套教材,课程设置基本固定,没有特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差别化设置。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育模式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清楚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而与不同专业相互脱节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不了解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实际效能和优势,故而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视作纯粹的完成任务,意识不到计算机基础的价值及其对于自身专业学习的潜在影响力,也很难给予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

(三)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功利化教学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沦为考级拿证的主要渠道。由于社会上大量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等级资格的招聘要求,高校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认识既片面又极端。校方过分强调计算机考级拿证的重要性,部分院校甚至将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宣传学校教育品质的工具;而学生为了迎合未来求职单位的招聘需要,也只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视为获得更多证书的敲门砖,却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课程对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过程既使校方不关注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各专业学科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又使大量学生被培养成“高分低能”的应试型人才。在花费大量时间应付考试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和证书等级后,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却并未具备相应的能力,部分学生甚至无法在毕业后使用计算机完成一份相对理想的求职简历。

(四)“填鸭”式教学无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最顽固表现之一,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和主体剥夺了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权利,即便是对计算机基础这种应用型知识的教学,教师也一律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手法。学生基本没有提出质疑或相互讨论的机会,原本属于技能操作性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成为纯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与背诵。计算机在建模、实证、虚拟表现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完全没有得以体现的机会,学生也无法通过计算机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在学生眼中演变为抽象定义、概念和原理的集合,而不是一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实操型专业课程。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革新探索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利用计算机开展专业课程的辅助学习,即: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计算机基础应当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工具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学习计算机基础旨在改变旧时依赖人工手动完成计算、绘制、模拟等过程需要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得到快速提高,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分层改革课程设置

首先,对于常识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适当简化和压缩教学课时和内容。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需要掌握过多的常识性理论,故这一层次的教学只需要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硬件构成、安装方法、防火墙的设置、病毒查杀技术、基本软件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安装与使用、网络基本知识等内容。由于这一层的教学内容关系到未来职场中最常用的计算机技术,故应单独纳入毕业考核内容中,学生若无法掌握这些常识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则与一名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相悖,应视作不合格不予毕业。其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视专业性质独立安排授课内容,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侧重于文字处理等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比如各个版本Word或Excel的设置、排版、优化处理等;而汽车设计专业则应强调利用计算机制图、计算、变更、修改等操作;如果是机械制作专业则应注意CAD技术的强化教学等等。第三,增加涉及计算机基础的选修内容。高校教育除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外,同样重要的还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专业内容的选修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需要,这对于那些专业学习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联并不十分紧密的学科尤为重要,选修课的设立能够使对计算机知识有兴趣的学生获得连续教育的机会,不至于因为升入高年级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缺失造成对曾经掌握的知识的磨蚀。同时,选修课的设置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范围,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基础与不同专业分类融合教学

这一环节的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分析不同专业特点,将与之对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建筑设计专业中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可以侧重于BIM技术的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虚拟或者实际发生的设计案例入手,结合BIM技术内容,首先收集工程各环节信息,将之输入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建立虚拟建筑模型,在虚拟建筑模型上完成策划、施工、运行、维护等建筑全周期的仿真性应用。BIM技术优势在于通过集成二维图纸上的信息自动生成三维模型,让建筑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自动呈现,任何信息的变化影响到相邻构件的情况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直观呈现。不仅如此,BIM应用过程中,工程全程均为可视化操作,无论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任一环节有变动、交流、设想或决策均可以可视化立体呈现。而对于通讯信息专业而言,利用计算机实现可视化现场管理平台的开发是该专业与计算机基础密切结合的典型之一。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GIS”、“现场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一个移动通信工程的可视化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基础结合通讯信息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直观进行设计、施工、监督、纠错、竣工等每个工程环节的任务处理,将局限于设计图纸、合同文件上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或模型,并通过操作计算机程序或软件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系统结合。

(三)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习兴趣

尤其适合于应用型专业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应用,例如在室内设计专业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采取诸如项目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手段。以住宅室内设计项目实施为例,专业课教师可以模拟一项设计项目或者利用既有的现实设计案例,向学生布置设计“任务”,每个项目可以安排若干设计方案。学生以三到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设计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首先,各组分别收集模拟的目标客户的要求和不同住宅结构等资料;其次,各组分别设计初步方案,包括室内照明、陈设、装饰、工程施工、材料预算等各环节,通过计算机完成专业效果图与施工图等的电脑绘制。第三,各组与模拟客户(教师替代)进一步沟通后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并持续深化计算机设计图。第四,各组利用CAD法完成平面、立体、剖面、节点等各类设计施工图。第五,对最终设计图进行评审,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使用单位评价。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合计算机基础,学生一方面强化了理论知识和电脑实操的结合,另一方面又能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审视一项设计方案,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避免了单纯的课堂教学极易出现的乏味和疲惫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

(四)改单向教学为双、多向教学

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式模式既容易使课堂产生枯燥乏味感,又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这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言是极大的制约和防碍。非计算机专业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改单向教学为双、多向教学,增加探索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质疑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比如美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从探索三维动画与传统二维动画的异同入手引入讨论式教学:三维动画是否可以取代二维动画?学生可以分为同意或反对两派进行讨论。同意一派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展示三维动画的巨大优势如背景纵深的透视变化、光影的转换、宏大的背景场面等特技效果的逼真和生动;反对一派的学生则可以二维动画绘画者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动画创作过程中融入更多艺术成份等特点予以反驳……讨论后期,教师可以展示一段动画影片作为讨论的总结——截取一段水上行船的画面,画面中河岸边高耸的塔状岩石、岩石下的灌木丛、缓慢流动的河水、小船等全都是三维画面。三维技术描绘了宽阔自然环境中固定和移动的景物,画面极为逼真;但是,当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划船老人的形象时,由于此人物形象属于滑稽搞笑的丑角类型,其面部表情变化十分丰富且快速,时喜时嗔,变化不定,这一人物则完全采用了二维绘画技法。教师此时可以总结——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的三维动画设计由于具备了诸如“材质编辑器”一类软硬件,能够自动生成角色或背景的透视效果,极为适宜表现诸如战争、灾难、自然环境等场面;而一旦人物(角色)面部或肢体动作中有突然变形等要求时,二维动画技术则是最恰当的选择。因此三维与二维的结合才是动画设计最理想的操作模式。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 现状 思考

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未来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高低。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范围整合计算机教师资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增加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种类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软硬资源的不足

目前,依靠网络技术的计算机,已经成为高校解决自己的科研问题必备的工具,成为非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末专门制定了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计算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培养模式。即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为主,第三层次结合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大多数毕业的大学生能基本上操作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基本编程能力。但是,在第三个层次的培养上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整体效果并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专业规划不够合理,教师实践资源不够丰富,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一短缺。但是,这里有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有些问题我们只须付出小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巨大的效果。

2、计算机后续教育缺乏规划

从整体看,很多高校都加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规划与人、财投入力度,这对促进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兴起以及软件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以及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很多专业软件工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专业的许多问题,而且对其他专业也有极大的帮助。而这正是教育部强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第三层次”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要么是由计算机专业院系统一规划,要么是各个学科的院系自己规划。这就造成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计算机专业院系对各专业的需求了解少,缺乏对特定专业的软件的了解和使用知识。另一方面各个学科的院系只考虑自己学生的需求,而缺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宏观把握,甚至还缺乏这些课程的老师。至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是否适应自己专业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直接问题是: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型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因为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小而造成浪费。其实,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资源的使用缺乏规划,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

1、继续优化计算机教育资源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是坚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优化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的建设,充分为大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能力的资源配套,实现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性。

2、结合学院特点加强计算机后续教育规划

高校应该多加强调查研究,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的院系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对自己院系的课程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不足,由其他院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确定这些课程是否适合在自己专业里开设,并提出一些调整建议。最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案,并约定每半年委员会进行评估前学期的计算机类课程开设情况,并对下学期的工作进行规划。使许多计算机类课程的受益面大大增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有专业针对性、层次性来进行教学。

1、使用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知识跟其他基础学科恰好相反,具有“先会操作,再懂理论”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总结和升华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自己的技能。教师应该多找一些有趣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主动去练习和学习。

2、针对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具体化和形象化

针对高校的办学特点,教学目标应该以高校规划为导向,有侧重地来进行确立。比如会计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就应该是数据处理(对办公软件来说,就是要加强EXCEL的学习),其他专业只要能做好常用表格就算达标,会计专业却必须要学会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描述也应该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对目标的描述可以变成:能独立地完成一台电脑的硬件配制,能熟练地装载操作系统,能完成教材多少页的排版等等。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门课程能教会他们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

把水平不一的学生进行分组,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各组组员不固定。若完成了比较低级的目标可以申请跳往高级组,高级组没能完成目标的同学调往低级组。可以设定达到一定目标给就可免修,同时给予相应学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性。也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努力。而学习任务应当具体化,比如针对WORD一章,低级组可以按上机指导完成习题。而高级组则需要面对报纸实体依样完成排版等。

四、结语

总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的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同时也对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只有集中多学科优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优势,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才能达到更好的资源利用效果。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优化与规划,切实搞好高校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 计算机 基础教育

我国高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多年,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变得愈来愈广泛,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学习、交流,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不仅要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也要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从而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各种事务。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技术与硬件环境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已为计算机基础教育配备了先进设施设备,一些学校的设备较为先进,可直接在机房内授课;一些学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网络接入环境,方便学生学习;一些学校拥有内容丰富的学习网站,提供各类免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虽然为学生提供硬件设施十分重要,但是教师的关心与激励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不仅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认识,而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已开始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的密切结合,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一新形势下,就要认真思考如何让计算机基础教育更为科学,更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

二、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调整学习方法,充分适应高校教学模式十分重要,计算机基础课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比如开展课堂提问,以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还可进行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其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大学时期的学习重在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而不是为了对付考试。在教育中应更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喜欢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各种原理与方法,而不是固守一些概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要认真精心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去解决问题,同时要推荐必要的参考资料,给予恰当的指导。

2.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层次

当前,各所大学都是在一年级起开始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别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都是从头开始教的,内容都是计算机的基础性知识与基本操作。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和小学中就学习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中学,普遍都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必须在这一点上有所考虑。在小学、中学与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中,应当进行恰当分工,按照各自的要求进行教学。一些基础性的计算机操作,如果学生都已在中学阶段学过,在大学里就不需进行重复,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让大学生掌握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力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多样化

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其提供和推荐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要求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还要让教学资源更加适合开展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大学教育技术中最为关键的资源。开发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按照开放性、经济性与个性化的原则,通过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提高其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使之更为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4.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重点是应用,让他们迅速提高实践技能是关键,而完全不必局限于概念的严格限制。教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可运用演示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进行表达,使学生认识到某一概念是如何进行应用的。同时,要注重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将一些需要在实际中应用中的课程纳入该专业的计算机模块化课程体系中,使之真正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注重实践应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探索计算机教学新思路,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与模式,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既能精通所学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复合型高等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一、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不再是零起点,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依然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想要达到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在中小学接触的计算机知识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不具有系统性,无法达到高校对计算机知识方面的要求。作为教育条件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自于这些落后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更是十分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在中学接触过计算机知识而削弱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而是更应该加强和重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当今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发展更是是日新月异,所以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应不断改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任课教师应充分关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信息,拓展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非简单地教授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计算机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书本上不易遇到的问题,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善于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能力,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通过加大计算机教育的改革 ,培养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是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必行之路。

二、改革课程体系

我国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第一门计算机课程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中小学,未曾上过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应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刚升入大学的新生,做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来讲授相应的内容。我区高校可以相应地开设一些计算机选修课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计算机知识水平,选取适合本专业和利于自身发展的选修课程。不同专业可以制定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引导他们学习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这方面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知识,以便以后接触更深的专业领域。而对于非理工类 (尤其是文科类、艺术类)的学生,我们应该强调结合专业面向应用教学,不用教授太深奥的理论知识。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组织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时安排、学生基础等方面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特别强调面向对象,有的放矢,在教材编写上要有自己的思路,要创出新的路子。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按照应用的需要进行设置的,考虑到大学生将来进一步发展知识的需要,在大学中不应只学习操作技能,当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原理的课程如(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多媒体基础等,一类是侧重于应用的课程如各种流行软件的使用、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等。有的课程则既包)括原理,也包括应用如程序设计。对于侧重于原理的课程,也不应当照搬或浓缩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而应当根据需要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和体系,认真研究对本专业学生而言,应该包括什么内容,不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切勿贪多求全,片面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该尽量与应用实际相结合,防止单纯地从理论到理论,或主要成了数学推导,学生学完本课程还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对于侧重于应用的课程,尤其是介绍计算机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应用的课程,更应该创造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三、完善软硬件条件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应给教师创造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不断学习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更新知识面,提升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稳定现有教师队伍,我区高校应对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工作量超额完成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竞聘岗位时给予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计算机房的管理员有较强的计算机维护管理经验,应全力配合任课老师来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应该充分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硬件设备的建设,完善网络设备,管理好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好这些设备,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充分利用学校内的网络平台,创建教学网站,建立习题库、试题库,可以使学生利用闲暇时间上网学习,巩固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

四、改革考试制度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开始使用无纸化考试。在计算机专业知识考试中,无纸化考试系统题型覆盖广,信息量大,一般采用客观题和操作题两种类型。在考试时,每位学生的试题都是由计算机随机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类型都不相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还可通过无纸化考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考试系统还附带有自动试卷分析、成绩统计的功能,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能适当的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无纸化考试为培养综合性人才奠定了基础,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让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五、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意义

篇10

一、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为了充分保证调查的客观性,本次调查的范围涉及学校的各个学院,调查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采用了实验课期间,让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自主回答计算机上的调查问卷,没有任何老师的干预和引导。调查问卷的内容则针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设计。试卷采用asp网页技术编写和统计。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能力进行了调查:

1.能否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掌握文字、段落、页面格式、页眉页脚、图片和表格的格式设置;掌握表格编辑、公式计算、图表制作等操作;掌握幻灯片演示文稿的格式设置、编辑、动画效果与放映等)?表示“能熟练掌握”的969票,“一般”的达2063票,另有270票表示“不会”。

2.能否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软件编写简单程序?有475票表示“能”,2826票表示“不能”。

3.是否参加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仅384人表示“参加过”,2918人“未参加过”。

对比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现在各地区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发展不同,有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可以较熟练地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编程和参加过全国等级考试,但相当多的学生仍停留在计算机初级使用程度上。学生水平的差异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小的问题,统一授课、无针对性和区分,难以满足目前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此外,在对计算机教学方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上调查结果如下:

希望通过哪种方法学习计算机知识?表示“希望老师课堂讲解”的占1806票,“在机房边听讲边操作”的占2949票,“向身边的人请教”1368票,“通过互联网学习”1283票,“通过视频教学软件自学”1285票,另有951票表示“会找相关书籍自学”。

不难看出,学生希望能边学边练和自主学习的呼声很高。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课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工作和学习中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要求,课本的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所需的计算机知识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理论课后往往实验课要间隔几天,教师课堂上介绍的操作,很多学生已经淡忘,操作水平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调动和发挥。

目前,大学计算机是一门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计算机课程,没有分专业或学科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也没有及时的跟进,如目前教学主要是围绕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展开,这两者虽然还在广泛使用,但都不是最新的计算机软件版本。此外,多媒体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缺乏详细介绍。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地以课本为主的话,课程知识的相对贫乏就会导致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教学变成了满堂灌。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急需调整和改革。针对这一需求,问卷中也进行调查,并对以后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

开课前安排计算机能力测试,通过者选修其他计算机课程,没通过者继续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样分级教学你觉得?“很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更好,更利于学习计算机”2384票,“不好,基础学习更重要,学习要按部就班”917票。

分级教学先采取考试形式,根据学生成绩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还是选修其他课程。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计算机能力以后,再决定学习的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可以学到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

对哪些计算机课程有兴趣?“计算机组成与维修”549票,“计算机网络与网页制作”1314票,“电子商务”1684票,“程序设计语言”706票,“多媒体音、视频处理”2297票,“三维设计”1277票,“数据库管理系统”1047票,“游戏软件开发”562票,“计算机安全”739票,“计算机图形图像(PHOTOSHOP、FLASH等图、声、动画媒体处理)”2229票。

开设这些课程是希望尽可能涵盖学生学习专业和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对原来只负责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来说,这会增加教学难度,需要学校增加对教师的相关培训。同时,学校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也可以帮助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