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生态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生态学研究

篇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研究

Abstract: the city is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effect is strong landscape, its internal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population flow, very ac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erious disorder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urban landscape inflation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shrinking broken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urb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hot spo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view of urban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ecology connotation, the urban landscape overall planning and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reference,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landscap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学随之迅猛发展,成为时代背景。在这样的生态浪潮激荡下,城市景观结构研究成为了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着眼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的脉络而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它引起了对描述、解释和规划景观结构的传统方法的重新思考,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传统研究和科学交叉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景观规划理论原则上的指导,甚至为景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方法论。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分析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引入将地理学家采用的表示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弗曼(1995)对景观的解释是由相互作用的重复出现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镶嵌组成的异质区域。它具有空间异质性,是实在的地理实体,即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统整体。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出的,对其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它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由此应运而生的“生态景观”强调重视景观的生态效益、利用绿色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等。

城市景观整体规划特征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的景观,城市主体的研究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探讨人类活动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总结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城市景观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城市景观格局亦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景观组分类型中以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原则;其次,城市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主要受人类有目的的规划、建设、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第三,城市景观组分的内涵性重组和外延性扩张行为非常频繁;第四,城市景观组分的镶嵌性分布特征十分突出,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一般通过发达交通系统中的能流、物流和人流来实现;最后,城市景观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破碎性,城市景观主要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来协调和维持,变化极快且对人类调控存在高度依赖性,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生态衰退。另外,城市交通系统网络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城市景观要素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同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与设计原则

李团胜(1998)认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绿色空间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由此总结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功能,这是做好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最后,提出合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对城市空间及景观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实现优化利用。此外,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遵循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相对集中开敞空间,组织和谐的土地利用,保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以绿色生态空间体系建设为中心的保护环境敏感区等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就对景观中一系列的生态进行整合规划,此种整合是在整体和生态设计观念基础上的创造。与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的伟大理想不同,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对现成结构的把握及改良,此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想不谋而合。

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①生态稳定性。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②通达性。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的方便,各斑块间有廊道共同,交通易于到达。③舒适性。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融合技术与自然于一体的理想环境。④美观性。通过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适量有序又富于变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

五、总结

现代城市景观是文化和自然的载体,它在百年间的历史演进中,承载着民族艺术追求、实用性理念与时尚精神。在突飞猛进的城市设计浪潮,冲击着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的迅速发展,它将对未来全球化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形成和趋势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构建现代城市景观结构生态优化模式,对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的改造和重建过程,以及维护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珍 肖笃宁著:《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年 第2期 维普资讯网。

[2] 苏伟忠 杨英宝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篇2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斑块 廊道 基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07-02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美丽的景色。在德语中,“景观”(Landschaft)本身的含义是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Turner,1987),但通常被用来描述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他当时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或者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过去的生态学主要研究“垂直关系”,即在一个相对一致均质性的空间内研究植物、动物、大气、水和土壤之间的关系,而景观生态学的特殊性则在于它注重研究“水平关系”,即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基于欧洲区域地理学和植被科学研究的传统,Troll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

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的Langer首次对景观生态学做了系统的理论解释。他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Zoneveld进一步发展了综合的景观概念。他认为,景观生态学是把景观作为由相互影响的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来研究。Vink(1983)强调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个控制系统。因此,他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把土地属性作为客体和变量进行研究,包括对人类要控制的关键变量的特殊研究。总之,景观生态学是新一代的生态学,主要强调异质性,重视尺度性,高度综合性。

2 景观生态学分析内涵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区域部分的绿地系统规划更主要的是基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与控制;而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则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在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思考同时也必须对现有的所有相关规划作整理以确定可用用地。

2.1 绿地斑块

城区景观中一切非线性的绿地,根据其类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城区绿地斑块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易接触到的类型,其功能、规模、布局对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有最重要的影响。

2.2 绿地廊道

城区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绿地,河流两侧自然林带、道路两侧绿化带等都可视作绿地廊道。

景观大道是贯通整个景区的客流通道,是景区物质、能量、信息内外传达的走廊,而且是营造景区独特的审美意境、引导游客酝酿情绪,逐渐进入最佳审美境界的导向空间。旅游景区廊道通常有3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景区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

引景空间(prelude space)是游客从景区以外的空间进入景区之前进行预旅游体验的特定地带,是旅游空间与非旅游空间之间的缓冲区域(苏平等,2001)。引景空间的作用在于营造氛围,使游客收回思绪,消除杂念,渐入佳境,思想感情乃至身心与主景区的氛围、内涵逐步接轨,从而融汇到景区的氛围之中。引景空间在功能上与廊道具有同一性,由于其更多表现为景区与景区外空间之间连接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将其作为区间廊的一种。

2.3 基质

城区景观中的基质是指城区中城市绿地以外的区域,主要是人工的元素,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组成。

2.4 其它非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分析工作

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在现状分析的时候应该同时对现有已编制的控规、地块征用批准情况、具备改造可能的地块、相关政策等各方面相关规划、计划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分析出可能调整为绿地的“准绿地地块”,为合理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3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3.1 优化整合现状斑块

3.1.1 扩大斑块面积

一般来说,斑块中能量和矿物营养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大斑块比小斑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和更完整的食物链,其生态价值也更高。在规划中,应将相邻的各个小斑块尽量整合为较少数量的大斑块,

例如可以将相邻但相对独立的、现状较分散的自然生态林地规划整合为一个较大的生态林地,扩大斑块面积,提高生态价值。

3.1.2 优化斑块边界形状

斑块的边界形状一般都不是平滑的,而是弯曲凹凸的,具有最小周长面积比的形状(例如圆形)不利于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相反周长面积比越大越有利。在规划中,应尽可能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扩大周长面积比。

理论上,最佳斑块形状应该具有多种生态学效益,通常与“太空船”形态类似,即具有一个近圆形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图1)在规划中,结合周边用地状况与地块划分,在易

在易于管理的前提下,应该有意识的将规划绿地(绿地斑块)形状与最佳斑块形状靠拢,即在核心区域外争加边界长度和边缘突出部分。(图2)

3.2 拓展和新建生态廊道

3.2.1 拓展廊道宽度

廊道宽度与其能够发挥的功能紧密相关,根据研究,12 m是一个关键值,廊道宽度在3~12 m时,物种多样性较低;如果廊道宽度大于12 m,则有内部种开始出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根据研究,廊道宽度在12~600 m宽度范围内,其生态学意义可分4级定义。(见表1)

在规划中,结合国家相关规范,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以下规划思路。

(1)城市绿地中沿道路景观绿地、绿地通廊等较窄的绿地廊道应尽量大于12 m;(2)沿重要交通设施廊道的绿地(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林地),以及次级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规划应不小于30 m,尽量大于60 m,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3)重要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以及主要山体廊道,在非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应超过100 m,并尽可能的拓宽,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3.2.2 新建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原理的应用

踏脚石原理简单来说,即是在斑块间没有廊道或难以靠廊道连接的地方,加设一行踏脚石(小斑块)来增加景观连接度,并可增加内部种在斑块间的运动。换而言之,踏脚石原理就是通过连续的小斑块达成廊道的作用。

在旧城区中,由于建设现状和改造难度的原因,要想在绿地结构上形成联系各主要斑块的生态廊道往往非常困难,这种情形下可以有意识将“踏脚石”以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形式布置,替代廊道的作用,形成联系度较好的绿地网络结构。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余杭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应用于以下三方面。

在规划目标上,区域层次以区域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建立优化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城区层次上,通过优化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斑块、廊道)而调整或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规划分析上,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帮助分析,区域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是较为宏观和大规模的生态因子,城区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则是由我们平常所及的绿地、道路绿化等因子所组成。

在规划手法上,区域层次主要着眼于构建宏观的、结构上的景观生态系统;城区层次主要着手于绿地系统的构建和具体斑块、廊道的处理,例如在绿地斑块、廊道控制上引入景观生态学的佳斑块形状理论、踏脚石原理等应用理论,优化和创造良好的形态,增加景观要素的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校园 生态 可持续

影响当今的世界发展发展的因素,最重要的便是人才。而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自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评价现代大学的标准,不仅依靠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还要看校园环境和设施。教育改革带来了大学生扩招,为了配合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不少学校也相应的扩大自己的校园面积,甚至开建新校区等。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除了关注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之外,也应该把目光聚焦于大学校园的生态格局上来,避免因扩大面积带来的土地浪费和生态破环。应该怎样立足于生态建设的视角进行大学校园环境的优化整合变成了本次研究的重中之重。

1 景观生态学

所谓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空间配置及其在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它主要强调空间格局与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作用。而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之中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在景观的空间结构在某种特定尺度上的特征,也可以说,空间格局就是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是景观要素的不同类型、树木和空间分布等。构成景观空间格局的模式是大体固定的,为“斑块-廊道-基质”。这个模式也可以用来描述景观格局。其中,斑块是空间格局中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可以看成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基质是景观中范围广阔、 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大学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层次分明、生态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在校园内合理规划景观生态格局,协调好每一个区域的功能分布,让校园为在校师生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空间,更好的满足在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2 不合理的大学校园景观

2.1 不符合当地的地域特征

大学校园景观要实现在生态格局上的优化,首先要考虑到的便是大学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的植被类型。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科技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是很多大学在建设校园环境之时容易忽略这一点,最终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在我国东北的一些学校,盲目的模仿和使用南方学校中的植被和自然景观设计,最终非但植被没有很好的成活,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倒不如充分的发挥自己地域优势,在校园中适当的多种植一些雪松和腊梅等适应寒冬的植物,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校园环境的绿化,更是能够充分发挥当地多雪的优势,无论是堆满积雪的雪松,还是挂着雾凇的腊梅,都会在学校里形成一番别样的景致,使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2.2 校园资源利用不合理

构建生态环保的校园环境,还体现在对于资源的合理使用上。大学校园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循环使用,造成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也是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校园中的景观最少不了的便是湖泊或是小河的设计,但是很多学校在设计这些景观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考虑到水资源的来源,而是直接抽取地下水,再加上没有普及学生的保护意识,造成水资源很大的污染和浪费。例如,以辽宁大学为例,校园里面的静雪湖中湖水的来源便是地下水,但是却没有很好的保护和观赏,而是经常睡着小河道流失,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对于学生用水很多学校也没有很好的回收措施。若是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对学生日常用水进行回收,用于冲刷厕所等,这样便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形成水资源的循环使用,避免校园资源的不合理使用。

2.3 校园垃圾利用率低

不难发现,很多大学校园里的垃圾装置只是单一的,并没有对垃圾进行很好的分类处理,这是造成校园垃圾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大学校园不同于社会环境,产生的垃圾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如纸张、塑料制品等等,但是学校在设计中没有加入合理的垃圾分类装置,所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电池和电子产品的回收装置,很多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之中,对于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所以,在大学校园景观的构建过程中,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装置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建设中多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一方面提高生态景观的是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便于回收和重复利用,创造一个环保、协调可持续的校园生态景观。

3 实现校园景观的生态格局建设

3.1 适应当地地域特征

大学景观实现生态化,首先要保护好当地已有的生态系统。谋求人与自然的合作和共生,尊重校园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设计影响,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强的大学校园景观。以校园中原有的景观为基本框架,保存原有的地形特征。如山林、小河、湖泊、喷泉、原生植物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小桥、凉亭等建筑,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另外,在设计之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环境,顺应当地的地势地貌。例如,重庆被称为山城,在重庆的大学景观中,很多景观就是依山而建,在山体周围增加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使得自然和人文浑然一体,别具风格。再如,由于北方的气候寒冷,在北方的学校中小桥流水的景象就比南方的学校少得多,更多的是一些具有封闭设施的亭子,适应了当地多雪的气候特点。

3.2 打造绿色校园

大学校园景观要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在实现基本的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应该打造一个“绿色”的校园环境,这里的绿色不仅仅指校园环境的绿化,更重要的是指校园景观与生态环保相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例如,在德国的很多学校会对雨水进行收集,用于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草坪的灌溉、喷泉等水景的营造、建筑的清洁等等,充分的节约了水资源。大学景观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通过雨水收集,来满足校园内洁净用水校园雨水的循环利用不仅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能够得到生态化的利用,也能向师生们传达节约用水的思想,提高师生保护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格局的意识。

3.3 注重学校文化传统

几乎每一所大学,大多都以绿化、建筑、文化设施、雕塑等因素来构成校园景观,每一处都能体现自己学校的传统和历史,每一处都能传达出学校的内涵和精神。所以大学的校园景观必须依照自己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大学本身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进行景观设计。把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精神作为特有的精神符号融入到大学景观的设计中来,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建造一些具有自我特色的建筑和雕塑。例如,哈佛大学楼前矗立的约翰・哈佛的坐像,清华园中的王国维纪念碑,北京电影学院连廊中的历张毕业合影等等,都是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展示学校独特的特征,更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的精神内涵,例如,清华园中的王国维纪念碑,每每经过,便能让人回想起那时那刻的情景和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的伟大思想。

4 结语

我国高校对于生态格局的引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生态校园景观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它涉及到地域性特征、节约资源成本、实现生态环境的循环使用和注重学校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对于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应该结合校园本身的特点,运用生态格局原理进行综合性的考量。

参考文献:

[1] 赵敏,程维明,李雅素等.高校校园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4):36-41.

[2] 陈波.低碳化大学校园景观整体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9).

篇4

关键词:生态学;和谐;警民关系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必须找准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从这些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加以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和作用的科学。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平共处的和谐状态[1],只有整个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社会中的个体才能稳定发展。警民关系也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警察与民众是最主要的主体要素,还有媒体等参与主体,这些主体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着互动作用。因此本文尝试以生态学理论的视角解读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二、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

(一)民警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民警素质的高低对社会治安起到直接作用,且会直接影响着和谐关系的建立。部分民警缺乏公仆心和责任感,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服务意识相对薄弱;还有部分民警工作作风较差,办事效率较低,形成执法不公、不严、不规范的局面,严重损害了民警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警察的公信力也因此大大降低,最终出现警民关系差的局面。

(二)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存在不实报道

新闻媒体喜欢报道民警相关的讯息,个别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报道与实际不相符的新闻,有时会丑化民警形象、扭曲民警思想、对不实的结果妄加判论、对公安机关的内部消息无限炒作,此种情况大大影响了民众对警察的正确判断,造成人民对警察的不信任和排斥,从而影响着警民关系的正常化、密切化。

(三)群众诉求与警察执法能力之间有差距

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警民关系,随着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升,对警察的执法力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警察自身执法能力较弱,严重影响着民众对警察的看法和态度,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最终影响着警民的和谐关系。

三、如何构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

(一)提升民警法律意识,切实提升执法质量

依照生态学理论的解释,公安民警作为参与主体,有个体主观能动性,政策法律作为外部环境要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公安机关在日常执法时必须依照一定的法律规范,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若政策法律做不到完善完整,必然会导致部分执法者在执行过程中偷钻法律漏洞。同时公安机关还应设法提升警察的整体素质和办事能力,推进公平执法、规范执法,杜绝徇私枉法的现象出现,从而提升民警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地位以及信服力,做到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为目的[2]。

(二)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维护民警形象声誉

在警民关系生态系统中,新闻媒介作为一种参与主体发挥着自己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必须努力引导新闻媒介,使其在系统中发挥良性促进作用。首先,媒体应大力宣传公安机关的职能和责任,积极宣传警察的正面新闻,使人民大众正确了解警察的职责和性质。其次,以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大力提升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人民群众做到知法守法,并能主动全面协助警察办案,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再次,做到警务报道的时效性,使人民真正了解警察的生活和具体工作,遏制歪曲事实、蛊惑人心的新闻出现。

(三)警民加强沟通交流,赢得群众信任支持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生态学理论可以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在警民关系生态系统中,警察和民众作为重要主体要素,只有他们互动正常、关系和谐,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两者必须保证关系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目前,警察和人民之间存在较多的误会,因此两者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多进行沟通交流是必要的,是两者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生存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前提[3]。

四、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构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需要人民群众、公安机关以及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完成,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以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邵祖峰,李玉琴.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和谐警民关系建构探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1):6-11.

篇5

Abstract: Based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practice of Cashier Practice, explore the key ecological factors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ubiquitous environment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 say that key ecological factors include teacher factors, learner factors, teaching resources design factor, teaching organization factor, classroom environment layout factor, and take a specific factor analysis, trying to fi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olv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reform, looking for way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lipping the classroom.

关键词:翻转课堂;关键生态因子;生态课堂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key ecological factors;ecological classroo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53-02

0 引言

泛在环境是指泛在网络、泛在信息、泛在学习的环境。泛在环境虽然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泛在环境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如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等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法,寻找教学改革瓶颈的新的突破点。但是,有些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课堂效果没有明显改善、课堂管理松散、教学资源没有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师持续改革的动力不足等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出纳实务》课程为例,从生态学角度去探索泛在环境下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子,试图寻解决翻转课堂改革存在问题、提升找翻转课堂实效的途径。

1 泛在环境下高职翻转课堂生态系统内涵

如果将高职院校看做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那么课堂可以看做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翻转课堂生态系统是在学校的一定空间内,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的整体,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功能,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翻转课堂生态系统在泛在信息、学习、知识环境下,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项目任务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知识、技能等能量和信息在系统内进行流动、传递、交换、反馈和循环;在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和谐探讨等形式的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教师获得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应用、专业知识等能力的提升,学习者从中吸取知识、技能、素养等养料,从而促使系统不断优化,促进其处于动态平衡。翻转课堂生态系统中课堂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课堂人文环境、课堂物质环境等内部环境,以及学校人文环境、学校物质环境等外部环境,而环境又由许多生态因子总而成,这些因子包括教师、学生等生物性因子和课程资源、教室物质环境等非生物性因子,在综合条件下表现出各自作用和功能。

2 泛在环境下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关键生态因子

综合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结合高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认为泛在环境下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关键生态因子主要有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组织和课堂环境布置等。

2.1 教师因子

教师作为翻转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其主要承担的不仅是能量、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还承担者课程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出纳实务》课程的实践,认为在泛在环境下高职翻转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创新精神、较高的教育信息化学习应用能力、较强的专业自学和驾驭能力。首先,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教师的思维是否开阔决定了翻转课堂的成效,翻转课堂其本质是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这些的实现必须要求教师能够事先转变观念,具有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其次,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学习和应用能力。大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都是在后期通过自学和培训而获得提高的,如果说教师改革创新精神是翻转课堂改革进行的内在动力,那么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就是翻转课堂改革进行的外在推动力。最后,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自学和驾驭能力。高职的翻转课堂的生态系统能够处于一个优化平衡的状态,要求教师能够设计、组织和管理好课程,而这又是基于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实现的。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其不断的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关注新的行业动态、获得新的专业实践经验。

篇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关注以及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大力发展,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向,这也使得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成为业界人士不断争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文章就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并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的促进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发展。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述

1、景观生态学的含义

景观生态学,即landscape ecology,是新兴起的一种交叉类学科。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于1939年提出的,其主要含义是指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指导基础上,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方法等,将信息流、能量流、价值流以及物质流等通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作用,在地球表层进行交换和传输,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即:

1)从个体属性上来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地表形态、岩石河流、土壤结构以及植物群落等。

2)从直观景象上来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树木花卉、自然风景以及景观建筑等。

3)从复合生态系统上来讲,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涉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切事物,包括生物、非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

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具体表现为:

1)对景观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研究;

2)对景观生态系统在规划和设计上的研究;

3)对景观生态系统在区域范围内预警和监测上的研究;

4)对景观生态系统在管理和保护上的研究。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概述

1、园林规划设计的含义

所谓园林规划设计,就是指设计人员以相关园林建设理论为指导,从地形、植物、建筑、文学以及美学等多个方面对自然环境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改造,从而更好的提高自然景观的美观度,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休息、游玩、放松的自然环境。

2、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前,现代园林景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1)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即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其主体应该是植物造景,减少人工造景。

2)因地制宜、适地适景的原则。即园林植物在选择、设计以及布局时应该根据园林所在地的实际环境进行恰当的配置,避免出现不合时宜的突兀景观。

3)整体协调与地方特色想结合的原则,即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在确保整体景观协调性、统一性的同时,注重突出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如多使用当地特有的树种、花卉、植物等。

4)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即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景观效果,还要对园区内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和注重,避免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注重生态环境系统的长效发展。

5)文化建园与生态建园相结合的原则,即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加强对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的规划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必然性

景观生态学和园林规划设计的主体都是自然风景,这就使得两者在关联性上存在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园林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内容,使得其与景观生态学之间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园林规划设计在树木花卉的选择、种植、分布等方面也需要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便规划设计方案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提高园林树木花卉在种植时的成活率。

2、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迫切性

目前,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业、生活等对自然环境污染的加重,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调、濒危生物灭绝、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沙漠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环境问题有进一步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发展。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加入景观生态学,这也是目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这一社会大环境的迫切要求。例如,2008年时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三道绿色屏障”、“三大体系”等口号,这使得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等生态规划建设,而这也更加体现了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迫切性。

3、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提升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进行自然植物的配置,强调垂直生态过程以及某一单元中的生态关系。而这就需要在自然生态学的指导下,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科学技术,对整个园林景观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和构建,在确保垂直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还要注重水平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更好的提高园林植物间的优化配置,增强园林景观中多个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互动配合,从而更好的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舒适性,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原则

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具体包括有:

1)整体性原则,即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保持园区内生态景观的统一规划。

2)生态安全性原则,即是指将水风流动、物种空间运动、城市扩张等景观过程作为能够克服的空间阻力,以此来实现景观的覆盖和控制。

3)干扰性原则,即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适当运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干扰性,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园林景观的异质性。

4)可持续性原则,即是指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指导,实现景观在空间、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

以景观生态学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指导,是现代园林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将景观生态学贯穿到设计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去,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建设原则,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自然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安详的园林景观环境,更好的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赵华萍,戴少伟,鄢蓉.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进展[J].绿色科技,2014(09):144-147.

[2] 于冰沁,田舒,车生泉.从麦克哈格到斯坦尼兹――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景园林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嬗变[J].中国园林,2013(04):67-72.

[3] 杜永梅,张瑞琴.浅谈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J].内蒙古林业,2012(06):26-27.

篇7

[关键字] 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问题,对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景观生态学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观生态学

1.1什么是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相互转化和影响,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改造和优化,这就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重大发展阶段在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战争和平后人口剧增,世界上资源和粮食的需求告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变得严重,促使环保绿色意识的产生,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深入。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协调性和循环性,通过大自然里的再生作用,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环保型社会发展。

1.2 景观生态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环保绿化上景观生态学能做到什么?根据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有机循环性的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中配合规划部门进行城市绿地景观划分,达到绿地景观的合理规划与组织,最大化的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协调,实现建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要求。达到城市适宜人类生活的最高标准,在城市规划景观绿地中,要尽可能的达到水土植物自成一系,形成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

1.3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负责的部分。生态绿地景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这里的生态绿地景观,指的是公园,观光,生活之类的游览休息景观,环保绿地以及农业用地。景观生态学的任务就是将城市中人类的居住环境尽可能的融入绿地景观中,接近自然环境。

2.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问题

2.1 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也真正的起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城市化高速发展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现如今我国的城市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呈现出快速发展化的特点。现今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工作性能要求过高,城市功能区分布不均,规划方式不合理。经调查表明,百分之六十的城市居民表示城市功能偏工作,自然生态部分太少,希望在城市规划中多增加绿色生态景观的区域。

2.2 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城市的主体是人,评测一座城市好坏的重点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及是否居住环境适宜。今天城市高度发展,相应的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城市发展过快,内部的城市规划逐渐显现出基本设施缺少,规划不合理的问题。随着我国知识型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市民对于城市的舒适性与科学性要求提高,向往生活性的城市,希望在城市中自然景观增加。过去的城市规划逐渐落伍,新进行的城市规划需要进行科学性的规划,相对于工作性能,新的规划应多倾向于增加生活环境自然景观的问题。

2.3 新型城市规划该怎么做。过去的城市规划重视经济,将工业或生产产业列在重点位置,随意规划建造,在居民生活区的周围,这些产业区产生的污染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新型的城市规划指向是健康型,生活型的景观都市。居民在工作生活中能得到自然景观的熏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自然景观在城市总体生态系统中得到良性循环,城市的环保绿化能得到提高。

在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3.1 为什么在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在城市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如何合理地分配绿地环保区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在环保节能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呼吁城市生态景观合理存在于人类生活周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景观生态学作为调节城市规划的理念应运而生,对城市规划的生态景观及绿地资源的配置分布进行调整与整合。

3.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功能区被大致分为工业区,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其中居民生活区占绝大部分城市面积。在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理念是合理调节各功能分区与自然景观的配比,促进城市环境与周边生态景观共同可持续发展。根据景观生态学,在居民生活区的绿地景观要着重规划,以达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对于居民喜欢去的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生态景观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让市民呼吸新鲜空气。商业区内的自然景观分布不会像居民区那样多,但是必须要有,商业区是一个城市的心脏,往往存在于城市的中心,这里建造自然景观要求精致,这是景观生态学中的美学理念,对于城市美化的部分,要细致建造。城市的环保绿化林要合理安排,这样的绿化环保林一般面积广阔,适合分布在城市边缘处的空旷地段,按照生态景观学的理念,这样的安排可以在城市的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圈,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内自然景观的规划,使城市形成立体环绕的生态系统,不断焕发生机。

3.3 对城市规划中原有绿地的处理方法。新型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对景观进行了系统化全面性的规划,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有机的循环与新陈代谢,使城市更具有自然气息。然而在城市规划老区中,绿地景观的规划科学性不高,绿地面积小,形成了“斑状”绿地,对城市整体的美观性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那么景观生态学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老区绿地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联系。老区在重新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对城市景观进行整合,将“斑状绿地”全面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城市景观绿地,使老区的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更好的融入到新型城市规划大潮中。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在建造城市景观的同时要注意美感与艺术性。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的绿地景观进行规划,在这过程中应坚持“审美的绿地景观”原则,保证景观环保与城市绿地美化同步进行。城市现代化发展趋势指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自己文化的主题城市是城市规划新思路,对发展差异化城市景观有推动作用。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要注意对美的感受和城市总体形象。

4.2 对绿地景观的维护。城市绿地景观需要城市环保局进行配合,对绿地景观的维护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环卫工人的作用被放大,城市景观在环卫工人的维护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5.结束语:城市化发展是现今的的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表现之一。在城市化中产生的景观生态问题是当今城市规划的一个重大问题,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通过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的调整,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景观生态学的介入是必然的。通过对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分布与调整,使城市的生态系统整体绿色化,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正常发展。通过本文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探讨,景观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已经明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性与科学性,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9,(3):40-43

篇8

【关键词】新疆 少数名族 景观生态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383)、新疆紧缺专业建设项目及新疆土壤学重点学科资助。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9-02

1.前言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的交叉,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尽管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但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建筑等许多领域,并在生态建设规划、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土地生态评价与规划、森林规划与保护区设计、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等方面,并对上述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尤其是通过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等工作,对森林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保护及开发利用等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13个。由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新疆中小学校使用7种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无论从多民族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对象和教学语言来讲,新疆的教育都主要以民族教育为显著特点[1]。

当前新疆全面推行双语教育,高等学校老师必须用汉语授课。在这一大背景下,面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差,以及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如何使少数民族班级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新疆高校景观生态学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迎合专业设置

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环境教育启蒙和环保社会风气的形成,申请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开始大幅度增加。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以地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围绕景观生态这个概念可提供许多不同的教学课目和方向:如景观发育,景观规划,环境规划,地理生态以及景观管理等[2]。建议将景观生态的教学附属在地理学或生物学主专业之下,并常常体现在相关的辅助专业教学内容中,避免将景观生态设立为独立主专业。同时根据不同大学对景观生态的研究重点不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也存在着许多歧义,景观生态也可有不同叫法:如地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3.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新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和教育质量低下影响了少数民族的认知发展,造成少数民族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同时基础差和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客观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3]。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现状,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专业汉语学习

由于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本身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特点,它的研究和教学主要是结合地理学或生物学的各要素课程,突出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如农业景观生态,森林景观生态,热带景观生态等。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期间主要加强学习的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学的作品,并且汉语水平考试(HSK)内容针对景观生态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也较少,因此,在学习景观生态学课程前期应当加强专业汉语的学习,从而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景观生态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4]。

3.2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大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应当紧抓这一点,不求多,不求难,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专业采取合理的方式讲授课程。

根据景观生态的教学目的首先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和地理科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和科研的能力。理解在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影响之下的普通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知识,理解生态因素影响下的空间规划和信息。其次,还要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方法和技术,如数据的收集,计算机辅助操作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特别是针对未来从事职业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5]。

3.3讲授和野外实习相结合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多人格特质上表现出典型特征:一方面具有乐观外向、开朗热情、坦白直率、与世无争、不计小节、自律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存在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顺从保守、畏怯退缩、缺乏自信、不容易信任别人等特征。根据民族学生人格特质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实习、练习,对学生实施分组辅导,同时穿行讲授。实习分为野外实习,研讨,课题作业和社会实习的形式。讲授应当以讲师以上职称讲授为主,主要讲授景观生态学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常常与短期的野外实习相结合[6]。

练习与分组辅导课由助教及高年级成绩优秀的汉族学生协助辅导,除了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外,同时协助老师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制图和数据分析技能,在教师介绍操作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组配备一个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研讨课应当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形式,在上课的第一周进行分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总体表现为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因此分组时应充分考虑汉语水平问题。各个学生从代课教师处获得一个研讨题目,然后自己阅读文献资料(高级研讨班还要求学生有野外实地调查),撰写论文,每次上课先由学生用汉语宣讲并演示半小时(不用脱稿进行),然后在主持人(一般由汉语水平较高者担任)组织下,集体围绕该题目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教师对该题目作评论和总结。

每一门研讨课都应对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特别是考核运用地理和生态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和动手能力,比如GIS方法和地理遥感的判读能力。大型的野外实习分校园周边短途实习和疆内长途实习,短途实习主要围绕一些生态专题(或辅修专业)进行,为期三天左右,而疆内长途实习主要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利用假期进行(一般在暑假),大约三周,这也是对整个学习课程的综合检阅。由于专业基础以及汉语水平的差异,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可与汉族班学生结对子,促进民族班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技能[7]。

3.4 强调课题作业重要性

课题作业往往是全面考察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及相关辅修专业知识程度的重要环节,在课题作业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差异性,因此在分组时根据汉语水平搭配分组。从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加工分析(一般运用地理信息和遥感地图等方法)花费一到两个学期(业余时间进行)的时间最终形成报告。课题作业内容一般以大学实验基地具体的生态规划实例为主,分析评估实验基地的生境系统,绿地、森林,土壤等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影响以及城市及郊区休憩公园的景观生态演变过程等。通过课题作业培养少数民族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表达并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作业争取与实际相关部门合作,为合作单位和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锻炼了汉语,也培养了少数民族同学与校外单位的沟通能力,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发表或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社会实习是主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如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区,研究所,规划局,公司等),至少持续两个月[8]。

3.5注重前期的基础课程设置

无论是汉族班级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民族班级专业课程设置,在开设景观生态学前期必须有相关基础要素课程学习支持,根据少数民族特点,新疆区域特点,大学培养的重点方向,院系应当设置不同的基础要素课程。一是设置普通与应用景观生态学,如景观生态的规划方法,景观生态的空间规划;二是设置地理科学基础要素课程,如地质地貌、经济地理、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历史、文化等;三是专业方法,技术以及基础理论课,如制图、遥感、计量地理、计算机以及GIS等;四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9-10]。

4.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

4.1教学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

由于新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大尺度大区域的景观研究的开展,新疆高校景观生态的教学应紧抓教学与科研都紧密联系,根据当地各个单位都有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特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优势,与实践单位相配合,共同研究和解决新疆辽阔区域的实际生态问题。比如对农业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沼泽地和湖泊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森林生态以及生态建模的教学研究等。在充分考虑学生安全、家庭收入、民族信仰等情况,采取学生自筹学校补助的形式,根据景观生态学教学重点进行短期疆外地区景观生态的教学实习。

在景观教学中,室内作业与野外作业实际相结合,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民族学生和汉族结对子,促进专业知识交流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学生演示自己的作业时,争取邀请实际规划单位参加并对全校公开,促使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4.2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分组原则紧抓“民汉结合”、“双语学生和非双语学生结合”和“城市民族学生和农村民族学生结合”的原则。组织小组野外实践、文献查阅、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与个人作业交替进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同时又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分组协作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完成作业的责任心,这无疑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作了良好条件[11]。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促进了民族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专业知识在汉语水平层次上的理解。

4.3引导学生就业

在国家对少民族地区教育优先扶持的大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成绩优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报考研究生,向有关老师申请攻读硕士的资格。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大多数毕业生都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在当前大学生扩招的前提下,面对逆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在新疆本地就业,同时拓宽就业思路,在人与环境关系日益得到注重的今天,认识到具有景观生态学背景的毕业生择业面非常广泛。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景观规划师、景观保护问题专家、企业环境评估专家、生态环境咨询专家、教师(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记者、乡村、城市和区域规划、政府工作人员等工作[12]。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生由于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又很强,同时由于新疆的少数民族特色,必将受到新疆各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买合甫来提・坎吉,木合塔尔・甫拉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4-615.

[2]陈芳,冯革群.德国大学的景观生态教育[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103-108.

[3]闫丽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双语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4]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李园园.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221-222.

[6]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7]黄义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8]陶波兰,郁书君,齐家祥,等.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0,10(6):86-87.

[9]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1-4.

[10]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11]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等.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8):221-222.

[12]杨矫,赵炜.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景观生态学双语课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97-298.

[13]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林业规划;景观生态学原理;必要性;具体应用;研究

0.前言

景观生态学是将整个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对景观的各项性质进行研究包括其结构、动态变化、作用机制、空间分布、合理利用、科学的保护等。其研究的方式是以生态系统原理及系统方法,通过特别的切入点,如利用地球表层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输送与交流,生物与非生物的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等,综合性较强。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存在较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是对于某区域单位内的自然及生物综合体具有支配作用关系的分析研究,还有一些理论认为景观属于生态系统的载体,其性质是控制系统,或者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的结构、性能、变化,包括森林、草地、村庄等。其在林业规划中也会起到一定的知道作用,需要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1.林业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必要性

1.1林业管理的要求

现代国家在林业的建设方面是根据工程类型对其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在该管理模式下,各类工程的建设是按照林业用地的布局及土地利用的难度,而选择填空的模式,实践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遵守集中连片、合理适树、混合搭配等生态原则,但是从整个范围来考虑,其也是一种单一目标的建设方式,没有考虑到各个小模块、小模块之间的关系、小模块与其他类型用地的关系等,因此需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全局性的管理[1]。

1.2实施解决林业存在的问题

相较农业用地,林业项目建设所使用的土地一般条件不理想,利用难度大;林业用地与其他各类用地之间分布十分零碎、交叉,混合,包括居民居住用地、农业土地、水利工程用地、畜牧业用地等,而农业用地的分散化,不利于林地的有效管理,责任划分也十分模糊,是阻碍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上述问题,如果仅仅从林业产业和行业管理的角度开展硬度仪措施,效果十分有限,而生态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其结构复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需要更高的范围及领域,以整体的角度进行协调,需要用到景观生态学。

2.林业规划中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2.1构建各个景观模块间的联系

构建各个景观模块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协调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关系,强化其对于人类活动干扰的抵抗能力。可以根据道路、水系的走向,设置绿色廊道,使之构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景观模块之间可以充分的进行各项交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生物流等,缓解人类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对于景观的影响,减少破坏。道路在人类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对于景观的割裂、分离,使得生态斑块化及受到的破坏更加严重。在道路周边构建绿化带廊道,即是在景观斑块和道路之间设置缓冲地带、隔离带,形成防护体系,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的破坏。而水是各种生命以生存的保障,水系存在的区域内往往植物茂盛、种类丰富,且动物活动也十分活跃,在水系周围构建走廊,能够强化林地景观之间的各项交流活动,水系也能够使得生物的活动更加有保障,维持生物多样性[2]。构建水系廊道,也能够强化各个景观模块之间的平行联系,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2设置景观走廊

林地景观出现破碎化、功能减退等问题,其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建立了许多割裂景观整体性的设施,包括林地、耕地、草场、居民区、道路等,其布模式十分分散,错落,使得许多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及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也收到严重影响。完整的景观单元需要达到景观中物质流、能量流、生物流的需要,因此可以在各个零散的林地之间构建生物通道,使之能够互相沟通,交流资源,解决景观破碎的问题,打得到各个斑块之间的各项交流情况,逐步形成正常的生态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走廊的规模、宽度、形式、设置方法等,均需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参考,遵守一定的规律科学的开展,才能有效的解决景观的破碎对于生态安全的威胁及隐患[3]。

2.3构建合理的群落结构

我国现代的林业用地一般土地条件一般,土壤情况不理想,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首先需要全面掌握土地的基本情况和植物生存环境条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物种,搭配结构。该方式对于林业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景观系统长远稳定发展方面,其能够强化景观的异质性,建立出适应实际环境情况的植物生态群落,也为林业的发展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如某地区在进行群落结构构建是,选择了当地的乡土的耐旱、耐盐碱植物,包括红沙等,并适当搭配灌木树种,如柠条、柽柳等种群结构,构成合理的整体群落结构,相较以前乔木、灌木搭配的结构更加适应当前该地区的环境,促进环境的改善,生态系统能够稳定的发展,且乡土植物的种植也能更好的体现出地方的环境特点[4]。

2.4消除景观间的隔离

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农地比例较大,各个林地景观模块之间一般是被农田所隔离,且林地模块的面积较小。该生态格局条件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来说 ,其生存、栖息、繁衍存在较大的难度。植物群落结构方面,面积较小的林地模块的分布较为零散,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实现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且植物群落的更替及物种的繁殖有较大的障碍。因此需要一定农地内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林地,使得动物在该林地模块中有一定的过渡,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该措施对于农业生产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且能够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而避免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遭到破坏,某些病虫害天敌的灭亡而需要大量使用农药、杀虫剂、化学肥料等[5]。利用景观生态学方式,即是分析不同类型林地模块之间的关系,不断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机制,使之能够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总结

景观生态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以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景观机构、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实时的解决景观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将该理论充分的运用到林业规划中,具有一定的知道作用。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林业规划中的应用,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林业规划人员先全面掌握各个地区的林业状况,包括面积、分布、气候情况、自然环境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解决林业与农业及其他行业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的额稳定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肖慧.景观生态学在林业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80.

[2]张宗果,周波,杨洁.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新运用[J].建筑科学,2009(04):69-71.

[3]刘莉,吴黎明.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观光农业景观规划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38-40.

篇10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绿化建设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一大热点。城市景观绿化建设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居民生活空间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用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去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已被广大设计人员和群众所接受,但是对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解,还存在着争议,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下面,就城市景观生态学进行相关探析,以期指导实践。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也是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新分支。

2 城市景观生态学及其结构要素分析

城市开放空间中的绿色斑块主要包括公园、广场绿地、动植物园、烈士陵园以及部分绿化较好的园林式企业和事业单位。这些绿色斑块的形状、分布位置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生态质量。城市中的绿色廊道主要是指以道路与河道为主干的带状绿化带。绿廊的宽度、边缘形态及其连通性方面的不同都会对景观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

3.1 建立城市景观绿色斑块系统

3.1.1 最优斑块形状

景观生态学的边缘效应原理提示我们,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为了提供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某些景观要素要尽可能地遵循自然的形态,避免人为化的切割和硬接。对于钢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市,景观斑块采用自然的景观形态往往能使人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自然的凹凸起伏的曲线,在视觉上有别于直线的僵硬,能够形成韵律感。当下,众多几何状的硬质造景的城市广场就完全忽略了自然形态的效应,导致了生硬的广场景观与城市环境的对立。所以,在城市广场及绿地等绿色斑块的建设中,依然有必要引入部分自然式园林的营造手法。

生态学中最优的斑块形状是一个类似太空仓的形状。其特征表现为:有一个集中的面积较大的核,主要用于保护资源;有一些曲折的边缘和触手,能很好的保护资源和传播物种。这样一种形状主次结合,呈现出有机组合的状态。在实际中,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也要注意空间的开合,主次空间的营造。在场地中心开放的区域周围,要注意分布一些较分散的生动辅助空间。这些辅助空间可以看作是廊道或是小斑块,它们既是连接通道,也是进入重点景观区域的前奏和铺垫。这样的规划设计同样对应于物种移植尽可能提供多种路径的生态学原理。廊道连接也好,跳板连接也好,都要求在规划景观路线时避免单一、走回头路。在城市开放空间中设计较丰富的景观路线,能给市民提供多样的游憩感受。

最优斑块形状中的核心斑块与外向的廊道和小斑块共同构成具有稳定和发展态势的基质,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基质的核心原则和聚散原则。由此,城市生态绿地的空间配置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而对一个场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场地内部本身的空间组合,同时要注意与场地周边所在区域的联系。特别是作为城市绿肺的重要原生资源,除了加以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外还要延伸出一些“触手”廊道,以加强与其他景观绿地的连接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区域内环境的和谐共生。

3.1.2 开辟新的绿色斑块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生态绿地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要均匀、大斑块和小斑块相结合。在设置生态绿地的位置时要从景观整体格局出发,注意在关键性的局部和连接点即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绿地斑块,以保证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如公园应位于所谓的结点位置。结点是指廊道的交结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对“流”有重要意义。公园要发挥自身的游憩、美化和生态效能,就必须与结点耦合,以调节“流”的运动。这可以很好地诠释为什么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

3.2 建立城市景观绿色廊道系统

廊道(Corridor)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联结在一起。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城市景观中的绿色廊道应顺常年风向,允许绿廊边侧包含多层建筑,但建筑不应密集成群,建筑形式采用半通透结构,使建筑内外绿化相结合。

3.2.1 道路廊道系统设计

城市道路边缘的绿地规划是建立道路廊道的关键所在。景观生态学的边缘效应原理反映到边缘植被的种植上,要求讲究垂直结构上的变化。这样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也会使边缘的物种增多。由此,在对道路边缘绿地进行种植时,根据地段情况,力求多种混种,注意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搭配;同时结合季相植物及色叶植物的选择,营造丰富的植物生态景观。

边缘效应原理还要求道路边缘具有一定的宽度,以形成缓冲区。这与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作用的要求相一致。对于城市道路的边缘,用地比较紧张,边缘绿地往往偏窄。而边缘宽度有限,污染和干扰还是较大地影响着邻近地带。在这种情况下,用不同宽度的绿化带使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系统三者分离。步行系统靠边,可与边上环境结合处理。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布置要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宽度要宽,这样有利于隔绝车辆对于周边环境的干扰。人车分流后,机动车离边缘地带距离增大;绿化带虽被分离成两块,但之间距离不远,实际影响宽度反而变大。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有些城市中已有了一定的运用,但绿化带的种植和分布还应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在一些住宅区、滨水区和自然林带区域,注意边缘效应的景观营造手段,将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得到改善。

3.2.2 河流廊道系统设计

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河流廊道可包括河道边缘、河漫滩、堤坝和部分高地。河流廊道必须具有足够的宽度并应保持必要的连接度(图1)。其相关原理应用于景观设计实践能给以众多启示。

在做水岸边的亲水处理时,机动车道应远离岸线即滨水地区,步行系统更多地考虑栈道。栈道不仅形式灵活美观,而且可以满足河岸边基底比较脆弱的情况,如浅滩处。这样不仅是一种很好的亲水方式,而且对河漫滩的生境连续影响较小。有关边缘硬度的原理,也能说明这一点:硬度高的边缘,会使物种沿着其边缘移动,从而隔断了相邻斑块、廊道之间的联系。如硬质驳岸将水与陆地截然隔开,不仅水得不到营养,地也得不到滋润。

因此,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保留自然河岸,让土丘、坡地等自然地与河流融合;特别是伸入水中的凸状岸堤,应加以保护和利用。正是河流的这些形态构成,才使得河中生物与陆地斑块较易发生联系。生物活跃多样,水质也因此得到净化,城市的生境即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的河流水域大多经历过人工的挖凿。如果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开敞河岸,那么在开凿初始就要考虑保护或营造由浅到深的河道地势,这样在有利于河漫滩形成的同时,对近水人群的安全也有一定的保证。对于滨水地区迫不得已必须要有公路通过时,也要留出生物走廊,通过架空人工构筑物等,尽量保留、创造生态湿地。有了生态湿地就有了微生物、鸟、虫等,也就有了生气。

3.3 建立城市景观绿色网络系统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为我们在城市景观中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设计依据。如要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因势利导,保护原有物种等可利用资源;增设廊道,增加景观连接度等来加强景观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在规划中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各斑块之间的相互连通,以增加连通性。如夏天利用绿色廊道引凉风入城,消除热岛效应,冬季设置防风林带等的设想都是考虑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的。廊道能有机的联结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直接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功能的整体优化。特别是水体廊道和植被廊道,二者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改善道路和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还能将各景观斑块连接起来,实现场地乃至区域内外环境物质的渗透和连接。

以上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出城市景观的生态网络结构,能够使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达到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从而可以看出,将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城市景观的设计实践中,可以获得景观与生态以及经济的多重效益。这将启发环境工作者在开始一个景观项目时,面对原始的地形地貌,该如何去对待。不同的认识和指导思想,就决定了场地环境改造的方向,进而影响到该场地价值乃至整个城市景观的优劣。

4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景观建设的总体影响

景观生态学原理不仅可以从具体的细部指导城市景观的设计实践,为之提供一定的方法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观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发生重大改变。

1)景观生态学的综合、整体等系统论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全局、整体意识的建立。景观设计的对象往往比较具体,尺度相对较小。所以在进行城市中某一具体场地的景观设计时,很容易陷入局部雕琢的误区。景观生态学整体而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使设计者高瞻远瞩,使其设计界域提升到营造区域环境的高度,增加环境的生命力。

2)斑块―廊道―基质等相关原理使得景观从业者的设计更具有科学合理的存在性。其相关原理,不仅符合生态自然生长的规律,也符合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美学原理。依据于此,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能创造出美的视觉效果,而且能真正为人们创造出一片享受阳光、绿荫、新鲜空气以及清澈水流的生态栖息之地。

3)可持续的城市景观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运用相关的系统知识,适度开发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景观生态过程使我们看到人类的干扰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现有的条件下,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加自然元素来改善生态环境。但环境设计师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生态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影响景观生态功能的目的。如增设廊道、增加景观连接度等来加强景观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4)景观生态学原理提示人们要虚心向自然学习。自然不仅是可利用资源的宝库,也是解决所有设计问题的最好典范。向自然学习美的形式,学习万物生长的规律。而最重要的,作为环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设计中遵循自然的规律,做到生态设计,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中的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因此,作为设计人员应在设计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景观生态学,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设计的途径,并融入到现实的设计中,最终达到从视觉和功能上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活动需求,并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有贡献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