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教程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方剂学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吕叔湘言:“成语之妙,在于运用。”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当地运用成语,建立在准确地理解成语、掌握成语的基础上。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语文学习中过度的机械记忆也是要不得的。我从不主张让学生在预习时把每个成语的意思抄一遍,留待课堂上照本宣科,课后再把这些从词典上搬来的解释背下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自会产生其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大意相仿,何必拘泥于统一答案?死记硬背,实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我在成语教学中,注重联合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成语。
一、千丝万缕,了然于心
教材每个练习中安排了哪些成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编者自有其良苦用心。如第三册练习五中“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紧紧围绕“冬天”这一主题;第五册练习三中“雏鹰展翅、老马识途、鱼贯而入、倾巢而出”等八个成语都与动物有关,结构上对偶或为反义词;第七册练习一中第二列“聪明过人、一鸣惊人、后继有人、百年树人”四个“人”字成语与第一列“文思敏捷、青出于蓝、桃李争妍、十年树木”四个成语之间形成并列、递进、因果关系……可以说每个练习中的成语都各有其主题或内在的联系。有时各练习中的成语之间也有关联,如第九册练习七中的“大公无私、营私舞弊”可与练习一中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对应起来看,第十册练习四中的“持之以恒、有始无终”与练习五中的“见异思迁、三心二意”以及之前在第九册练习四中学过的“锲而不舍、绳锯木断”等都可以联系起来学习。教师应先从整体上认识练习中的成语,把握其内在规律。将这种发现规律的意识渗透入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提高记忆效率,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
二、 由此及彼,一举两得
有的练习中的成语正与本单元课文内容遥相呼应,提供了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的好时机。如第九册练习六的成语大多数都可以对比此单元第二十二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来学习。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练习六的成语中选择一部分来形容文中的人或事,在完成“复述课文”的练习时选用一些成语,并在学生感到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如“不卑不亢”就需要指点一下)。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说出通顺的句子,如“林冲被押解到柴进庄上后显得不卑不亢,而洪教头蛮不讲理,非要和林冲比武,最后打输了,垂头丧气地走了。”“林冲胜了洪教头,柴进一定会大公无私,把那锭银子给林冲,不会。”等等。复述课文时,学生对成语的使用也是恰如其分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此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快手刘》《滴水穿石的启示》《装满昆虫的衣袋》《读书要有计划》都可与练习中的“目不转睛、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等结合起来学习。这样,既以课文内容促进对成语的理解,又以成语概括课文内涵,二者相得益彰,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三、 眉飞色舞,身体力行
有些成语极富动作表现力,如“冷嘲热讽、比肩继踵、耀武扬威”等,若空口让学生说含义较难表达清楚,若让几个学生配合演一演,则含义不言自明。我在教学第十册练习三中六个“笑”字成语“眉开眼笑、哄堂大笑、嫣然一笑、捧腹大笑、胁肩谄笑、破涕为笑”时就让学生用表情、动作来体会一下几种不同程度的笑,然后与前面六个成语“心花怒放、妙趣横生、心领神会、前仰后合、曲意逢迎、转悲为喜”对照,体会不同场合下的笑,再打乱原定顺序让学生穿针引线,找出对应成语并表演出来,最后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方式感性、直观,学生兴致勃勃,课堂生机勃勃。从理论上来讲,将动作记忆与言语记忆相结合,学生全身心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相对于端坐在椅子上只动脑子来说,理解得更快,掌握的信息更多,印象也特别深刻。
四、 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算来小学生六年级毕业时,从教材中积累得来的成语已达六百多个,真可谓聚沙成塔。但相对于中华成语的来说,仍是沧海一粟。怎样才能“多快好省”的帮助学生积累成语呢?我沿着编者的思路联想下去,把每一次成语练习的范围加以拓展。如学了有关动物的成语后,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包含动物的成语;学了以“笑”为主题的成语后,说说还知道哪些有关“笑”的成语,并说出自己对所补充成语的理解。我适时加以解说、纠正,择优板书让学生记在课本上,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成语。在第九册练习一的成语学习中,师生共同对这十二个以高尚品质为主题的成语进行近义词、反义词的补充。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一题多解;编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460-02
Discussions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Multi-solutions to One Problem in Programming
CHEN Jin-qiang
(Yunf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Yunfu 527300,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sually offer such computer courses as VB, VC and Database, and so on which relate toprogramm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pproach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one problem with more solutions in programming.
Key words: teaching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one problem with more solutions; program
1 引言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一题多解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十分必要。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编程的一题多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使授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编程技巧。下面就程序设计中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2 运用不同的语句编程
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语句编程。但最理想的应该是选用能使程序短少,结构简明、清晰的语句。
例1:求分段函数
程序1:
CLEAR
SET TALK OFF
INPUT "X="TO X
IF X>0
F=LOG(X)
ENDIF
IF X=0
F=EXP(2)
ENDIF
IF X
F = X*X
ENDIF
? "f(x)=", F
SET TALK ON
程序2:
CLEAR
SET TALK OFF
INPUT "X=" TO X
IF X>0
F=LOG(X)
ELSE
IF X=0
F=EXP(2)
ELSE
F=X*X
ENDIF
ENDIF
? "f(x)=", F
SET TALK ON
程序说明:程序1和程序2都是运用选择判断分支语句IF…ENDIF编程,但程序2采用了嵌套形式。
程序3:
CLEAR
SET TALK OFF
INPUT "X=" TO X
DO CASE
CASE X>0
F=LOG(X)
CASE X=0
F=EXP(2)
OTHERWISE
F=X*X
ENDCASE
? "f(x)=", F
SET TALK ON
程序说明:程序3运用了多分支判断语句DO CASE…ENDCASE编程。
例2:求S=
程序1:
SET TALK OFF
S=0
FOR I=1 TO 100
S=S+I
ENDFOR
? "S=",S
SET TALK ON
程序2:
SET TALK OFF
S=0
I=1
DO WHILE I
S=S+I
I=I+1
ENDDO
? "S=", S
SET TALK ON
程序说明:程序1运用了计数循环语句FOR…ENDFOR编程,而程序2运用了条件循环语句DO WHILE…ENDDO编程。
3 运用不同的逻辑方法编程
编程解题,首先弄清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题的思路,设计出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步骤,然后选择合适的命令语句编写程序。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逻辑方法编程。
例:求Sn=X+XX+XXX+…+XXX…的值。如当n=5,X=3时,则Sn=3+33+333+3333+33333,n和X由键盘输入。
(1)递推法
SET TALK OFF
STORE 0 TO M,S
INPUT "X=" TO X
INPUT "N=" TO N
FOR I=1 TO N
M=M*10+X
S=S+M
ENDFOR
? "S=", S
SET TALK ON
程序说明:本程序利用递推的方法直接产生累加项X,XX,XXX,…,并累加,从而输出累加和。
(2)字符串函数法
SET TALK OFF
S=0
M=SPACE(0)
ACCEPT "X=" TO X
INPUT "N=" TO N
FOR I=1 TO N
M=M + X
ENDFOR
FOR I=1 TO N
M1=SUBSTR(M,1,I)
S=S+VAL(M1)
ENDFOR
? "S=",S
SET TALK ON
程序说明:本程序利用字符串连接方法,形成“XXXX…X”字符串,然后通过截取子字符串函数和字符转换为数值函数产生累加项,并累加,从而输出累加和。
(3)数列求和法
SET TALK OFF
S=0
INPUT "X=" TO X
INPUT "N=" TO N
FOR I=1 TO N
M=X*(10^I-1)/9
S=S+M
ENDFOR
? "S=",S
SET TALK ON
程序说明:本程序利用数列X,XX,XXX,…的通项公式X*(10^I-1)/9产生累加项,并累加,从而输出累加和。
(4)提取公因式法
SET TALK OFF
STORE 0TO S,M
INPUT "X=" TO X
INPUT "N=" TO N
FOR I=1 TO N
M=M*10+1
S=S+M
ENDFOR
? "S=", S*X
SET TALK ON
程序说明:本程序先提取累加式各项的公因式,累加时只加1,11,111,…,111…1,最后累加结果再乘以X。
4 运用不同的程序结构编程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程序结构有顺序结构程序、分支结构程序和循环结构程序三种。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程序结构编程。但最理想的选择应该是不同结构的组合和嵌套,使程序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
例:对XS.DBF数据表按姓名进行查询。
程序1:
SET TALK OFF
USE XS
INDEX ON 姓名 TO XMSY
ACCEPT "请输入待查姓名:" TO XM
SEEK XM
DISP
USE
SET TALK ON
程序2:
SET TALK OFF
USE XS
INDEX ON 姓名 TO XMSY
ACCEPT "请输入待查姓名:" TO XM
SEEK XM
IF EOF()
? "查无此人!"
ELSE
DISP
ENDIF
USE
SET TALK ON
程序3:
SET TALK OFF
USE XS
INDEX ON 姓名 TO XMSY
DO WHILE .T.
CLEAR
ACCEPT "请输入待查姓名:" TO XM
SEEK XM
IF EOF()
? "查无此人!"
ELSE
DISP
ENDIF
WAIT "继续查询吗?(Y/N)" TO Z
IF UPPER(Z)= "Y"
LOOP
ELSE
EXIT
ENDIF
ENDDO
USE
SET TALK ON
篇3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医疗卫生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由以往传统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和主动式的服务方向转变,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现实研究意义方面,本文通过对《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提出《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医学教育中,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就当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而言,《预防医学》在课堂中的教学存在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对《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教授时,仍采用以教材为主的理论满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1]。教师只是将教材中枯燥的内容转化到多媒体课件中,使本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过程中,无法与实际的操纵情况进行结合,只能够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对其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
在《预防医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应对相应的预防知识有较为熟悉的理解,才能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内容的学习。目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也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差[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课程不是十分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相关的预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搭配也不够合理,通常是理论性课程较多,而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致使非预防学专业的学生无法对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践,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一)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首先非预防医学专业要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对当前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学生普遍存在对《预防医学》课程忽视学习的情况,反复强调《预防医学》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并了解未来在医学临床中的医生,不仅要具有能够在临床中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具有能够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和保健的能力[3]。另外,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过程中,也要鼓励非预防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向家人和亲友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重要性。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一方面,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采用现代化先进设备展开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运用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比如通过小视频展开对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转变教学方法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转变以往注重理论教学的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项目导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渐加深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加强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由此提升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在医学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于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4]。一方面,非预防医学专业在对相关教师聘用过程中,要聘请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经验丰富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
结语:
就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言,《预防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能够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主要从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两方面,对《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研究《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前存在相应教学问题的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晓,贺莉萍,李军,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05(04):69-70.
[2]李雨U,崔念,潘晓放,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初步优化与改革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03):35-36.
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实践;课程纲要;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00-03
引言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学生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形象的动画设计、制作精美的课件,老教授精彩的网络讲课,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国家精品课程无论在知识的底蕴、学识的渊博上,普通老师都无法媲美。有学识渊博的大师,有精彩的网络课堂传授知识技能,我们的讲课是不是成了班门弄斧?我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我们的出路在哪里?这给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借助于网络共享平台,迫切需要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知识技能的传授完全可以依托国内外大师的讲课,新的课程设计思路是:怎样保证学生课后进行自主自学,怎么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怎样训练学生提出问题,怎么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有设计合理的课程纲要进行必要的自主学习指导。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设计
但是,学生会充分地利用时间自觉自愿去学习吗?学生真的人人有这种自觉性吗?真的可以不用教师的指导吗? 真的不用任何约束吗?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年轻群体,抵御外界诱惑,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弱,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不思进取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普教中广泛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更使学生们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容易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迷茫。怎样引导学生走向一条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之路呢?需要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需要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为了创立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了四个自主学习主题。
1.国外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导航——张贴板教学法。为了让学生熟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国外课程网站,学会查找、搜索可用资源,可对教师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动画设计、CAI辅助教学、课程特色、课程建设、试验内容、教学录像、试题库、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张贴板教学法组织课堂讨论,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信息,共同界定国家精品课程的含义,找出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2.学生讲课——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学较容易的章节,让学生先模仿网上名师讲课,再指导学生备课,然后课堂上由学生讲课,老师同学共同总结,给出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抽象归纳能力,在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讲课诙谐、幽默、风趣,充满青春活力,反过来对老师改进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计算机专题研究学习——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专题研究)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阶段进行,确定专题研究任务、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师生共同讨论检查评估。专题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研究性学习中以2~3个人为一组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利用资源、搜索资源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开发模型计算机结构复杂,包括串口、按钮、指示灯、开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接口、总线等部件。同时要自学汇编语言,研究指令系统的设计,控制器的设计,控制信号对各部件的控制及连接,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设计。要仔细研究模型计算机范例的设计文档,整机的构成和布局。这项自主学习安排和讨论对实验任务的完成、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各功能部件的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消化理解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好了模型计算机系统才算真正地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才能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内容变成一台简单但能运行的计算机。学生只有完成一台计算机系统设计,才能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基本概念。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
虽然我们强调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理论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要通过精心设计的理论教学完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思想来指导教学呢?课堂教育怎样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呢?怎样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学会用精炼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呢?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教育思路、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1.关注最新技术——提问教学技能。提问是引发学生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学生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提问的种类可分为检查知识与创造知识两大类,创造知识的问题是在学习者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答案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教学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而需要展开创造知识的提问。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最新技术,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当前计算机技术中CPU非常快,内存速度不能满足要求是最被关注的难点,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去平衡CUP与内存的速率?数据的延迟有什么新的方法解决吗?高速缓存由谁来管理?哪里是影响计算机速度的瓶颈?通过关注最新技术,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经过头脑风暴法组织课堂讨论,再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学生会把问题变成文章,再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产品。
2.教学思路设计——悬念导入法。有效的导入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设计好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主线,从大框架入手,一开篇给学生展示一幅简单明了的计算机组成关联图,并由此把学生立即领入到一个制高点,使学生看到一个极为简单的计算机框架,在此架构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上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一步一步进入计算机的微观世界。在每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总会暂留一些悬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机内部的庞杂架构及其如何自动工作的原理。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课堂教学——思维导图法应用。可以选用一种教学法,比如思维导图法组织几次全班的课程教学,教师宣布思维导图的方法,共同讨论一个中心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鼓励积极思考,宣布思考的时间,发给每组二级卡片,写上关键词,按顺序上讲台作一分钟解释,展示卡片,由老师引导学生把卡片归类整理成若干个大的方面。各组就已归类的几方面,再提出进一步的思考,规定思考时间。之后重复第三步,继续由学生解释展示卡片,此时学生展示的卡片形成了一个中间是中心议题,往外是二层若干主要方面观点形成的思维导图的整体图象。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协作精神。总结归类时学生还能相互启发,从而掌握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还能学会根据相关因素的主次,进行分层思考。还可以借鉴别人的智慧,激励自己的灵感,产生更新更深层次的想法,促进每个学生智商、情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应用中常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纲要讨论实施——头脑风暴法、张贴板教学法
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必须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目标,教学的安排,自主学习的主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学要求等。作为教学依据,学习指南的课程纲要在课程一开始时就应进行讨论实施。一份精心制作的课程纲要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课程纲要的主要功能。(1)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时间进度,开展教学活动,安排课外作业,组织小测、期中考、期末考,并且严格按照纲要约定的成绩评定方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2)学习的指南:课程纲要还能够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课程的概念框架和逻辑体系,提供给学生不容易获得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学习的动力:学生和教师在第一次课上相遇,一起阅读和讨论课程纲要。如果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发现教师已经设计好了达到课程目标的策略,就会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是一次组织良好的、有意义的智力旅行,就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和积极性。(4)师生的契约:课程纲要是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之间的一份约定。课程纲要通常包括精确的课程进度表、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政策、学生出勤政策、实验安排、要求等,尤其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学生达不到课程的要求会出现什么后果。
2.课程纲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头脑风暴法是老师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老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再用张贴板教学法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写有内容的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讨论可以得出课程纲要的组成部分。(1)教师信息:包括教师姓名、办公地点、电话号码。(2)课程描述: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性质、课程对象、学分数、教室位置。(3)课程目标: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尤其是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方面的发展。(4)教学方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哪种教学方法最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5)课程资源:包括课本,补充阅读材料,指明哪些是必读材料,哪些是推荐材料。(6)课程时间表:既是课程日历,也是课程结构图。(7)课程政策:包括出勤、迟到、课堂参与、作业迟交、小组贡献、实验成绩评定等政策。
篇5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及评价者的角色,可见,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兴趣、爱好、个性及年龄特点,为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并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提问的问题,还要充分做好教学中出现突发问题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效率提高的基础条件。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多,知识面特别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将视线仅盯在教材内容上,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共性发展为目的,挣脱信息技术教材的束缚,通过不同渠道为学生挑选适合学习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信息课堂的教学水平。
二、做好情境导入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徒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说明了兴趣具有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而情境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做好课堂的情境导入工作。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堂教学情境的导入工作,如教师在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精美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相关的电影、视频或动画等,还可以为向学生展示实际物体,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的目的。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时,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平等及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象,巧妙地设置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三、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教师一直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实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时,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应从教学组织、教学素材资源及教学语言等多方面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理论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如教师在上信息技术上机课时,由于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巧和技能,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及练习,并为学会留出充足的练习时间,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对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定,而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2)应使教学评价的内容多样化,建立健全评价内容体系,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态度、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可作为评价内容;(3)教学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改变仅有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模式,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与评价及网络投票评价等方法,不仅可以使教学评价的结果更客观、合理及规范,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身心地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从而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跨栏跑成因 恐惧感 降低克服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49--03
1 前言
跨栏跑是在高速跑动中连续越过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因此,跨栏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它因技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特殊性,在客观上给跨栏跑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由于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往往会碰倒栏架,甚至可能会摔伤身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跨栏跑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跨栏时心理对跨栏架有不同程度的惧怕,影响了学生跨栏跑成绩的提高和跨栏跑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有不少学生放弃了跨栏跑的学习。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目前,国内外对跨栏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笔者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跨栏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克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跨栏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共56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4人,这些中学生均为跨栏初学者。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多次在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和Internet等相关媒体上查阅、搜集有关跨栏心理障碍方面的文献资料,获取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明确所要研究作者简介:刘凤英(1979一),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文章的写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制作跨栏跑学生学习恐惧心理问卷调查表,让这些学生不记名填写,并对这些问卷调查进行分析。针对跨栏心理问题,设计和制定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后,数据整理的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看,不怕栏的学生占48%,严重怕栏的学生占25%,一般怕栏的学生占31%。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怕栏的心理问题。
2.2.3访谈法
在跨栏的教学过程中,访问过栏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就跨栏心理障碍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2.2.4实验对比法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论证跨栏教学中采用心理调节的作用。
2.3实验设计
2.3.1分组方法
将其中的56人分成两组,平均分配男女生。一组为实验组,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训练法进行教学训练;另一组为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训练方法进行教学训练。为了避免出现的差异性,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体重、身高、立定跳远、后抛实心球、50米跑这些与掌握跨栏技术相关参数进行测试,两组学生在实验前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体重、身高相当(见表2)。
2.3.2实验组教学特点
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教学法,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训练。
2.3.3对照组教学特点
采用一般的常规教学方法,即是对跨栏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领会和消化,每一堂课的训练时间、运动量与实验组基本相同。
2.3.4教学时数
教学实验时间为授课12学时。
2.3.5实验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教学,在学生学习跨栏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后,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见表3。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后实验组技评成绩为82.29分,达标成绩为79.48分,对照组技评平均成绩为73.14分,达标成绩为73.57分。实验组的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教学训练过程看,实验组学生联系积极主动,竞争性强,动作自然、舒展、放松。而对照组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动作僵硬、胆小、怕栏。
3 分析和讨论
3.1高中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跨栏跑是带障碍的短跑运动,学生因怕栏高,怕碰栏,一看到栏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犹豫不决,对能否过栏产生心理压力,致使跨栏技术变形,这样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2)跨栏跑由于技术比较复杂,使得较多学生在学习跨栏时过度紧张,心理紊乱,知觉范围狭窄,思想迟缓,思想不集中,产生过多的焦虑情绪,因而产生恐惧心理。
(3)有些学生盲目自信,急于求成,也有些学生凭身体条件较好,以错误的技术动作侥幸过栏,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情绪消沉,逃避过栏,表现浮躁,这样恐惧心理也就自然而然产生。
(4)在过去的练习中,因身体、技术及其心理方面的原因,出现过碰栏、擦破皮、出血、骨折等损伤经历,再做跨栏动作时就害怕,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障碍。
3.2针对跨栏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
3.2.1降低难度训练法
在学习跨栏的初始阶段,老师有意识地降低栏架高度,以减小过栏时的难度,让练习者能以较轻松的心态进行跨栏练习,体会和感受跨栏的完整技术,树立信心,有利于奠定一个好的训练开端。
3.2.2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
可采用起跨腿过栏角练习,利用规定起跨点、下栏落地点、栏间节奏线等方法来提高练习者的栏间跑动速度和节奏,反复体会高速跨过栏架的感觉,形成固定的技术定型,增强敢于快速攻栏的信心和意识。
3.2.3技术观摩训练法
老师可采用相互技术观摩的方法加以改进。即当练习者进行跨栏时,让其它队员蹲在栏侧或正前方观察其过栏时身体腾起的高度,通过相互观察和老师的技术分析,就能使练习者直观地看到自身的问题,以便产生敢于攻栏的意识。
3.2.4“强迫”技术训练法
老师可采用“强迫”技术教法进行训练,使练习者在外力作用下能较快掌握正确的跨栏技术,通过提高技术的方法逐渐提高信心,进而达到消除跨栏恐惧心理的目的。
4 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在中学跨栏教学过程中发现,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对学生完成动作来说,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是一般认为心理素质是主要的,若不消除恐惧心理,身体素质就发挥不出来,运动技术就难以掌握。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跨栏跑的学习任务。在跨栏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注意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应多采用正面教育和鼓励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练习中多运用一些简单的条件,或采用其他的教具,以转移学生惧怕栏架的注意力,然后逐渐转移到正常的跨栏教学中,以消除学生怕栏的心理。由于栏的高度、跨栏技术的复杂性、学生盲目自信以及有过跨栏失败的经历都可能导致跨栏心理障碍。实践证明,降低跨栏跑初学者的过栏恐惧感,是完成跨栏跑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中学体育教师要制定出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具体措施,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和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跨栏跑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在教学中全面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竞赛技能,是预防跨栏心理障碍的根本措施。
篇7
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the goal,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ce program",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need to rapidly enhance their ability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Learning situation for mechanical specialty courses and students, the teaching method is improved,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to classroom teaching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ject consciousness is studied.
关键词: 课堂教学;工程意识培养;教学方法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cultivating the project consciousness;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53-02
0 引言
随着我国企业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原有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本科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已经启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如日本学生要在学校进行加工,完成一定学分之后方可毕业,在毕业设计中也紧密结合实践,学生在找到工作(大三下学期)之后,有定期到工厂去见习和实习。又如,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利用产学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工程领域的科研方法,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国内外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视,而学生工程意识的养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
工程意识是当今高等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模具专业学生的教育应侧重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工程实际,工程意识是工程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作为模具专业大学生,就是将来企业的工程师,因此必须培养他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工程问题往往是不确定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特有的方法和手段,甚至包括解决尚未发现的科学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抓住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并且能够结合实践环节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让学生将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1]。
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工程意识最根本的应该是一个系统意识,主要包括实践意识、经济与社会意识、时代意识、创新意识、道德意识和管理意识等,这些方面的意识若缺少其中某一种意识或某一方面意识,都不能说其具备了工程意识。工程意识这个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的内涵也会随之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2 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方法
工程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需要工作后在工程实际中的锻炼逐渐完成的,但是如果高校重视工程意识的培养,意识到工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把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纳入整个培养计划当中,构建良好的校内工程育人环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配备一批“双师型”教师,当学生毕业的时候具备一定的现代工程意识是完全有可能的。
2.1 教师与工程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要想学生在大学期间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具有很好的工程素养,才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在这方面,本校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实验室和企业采取“挂职”、“盯岗”等方式进行实践锻炼,从而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观念得以提高。另外,从企业聘请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职,专业教师与其进行学习和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工程意识的提高。还有学校作为应用型大学,无论技术设施、还是教学设备、实验室条件都体现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教师们也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
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教师的工程意识不但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教师还可以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理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2 产与学结合的办学形式 加强各类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学校要面向社会办学,学校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本校除了建立了若干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还建立了包括长春一汽在内的若干个校外实习基地,重视实践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个别同学在单位进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们工程意识培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3 优化课程体系[2] 现代工程是复杂的系统,既涉及相关技术领域,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就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宽厚的知识与技术背景。因此,工程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方向,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树立现代工程意识,对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本校积极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有计划、有意识地把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社会和企业对机械类技术人才的需求。
3 课堂教学中工程意识的培养
3.1 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选取与课程核心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进行导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充满期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科研技术也是实践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把国内外机械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相一致,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授课中,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比以及相关主要的课堂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3]。
3.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给学生讲授重要的理论知识,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案例教学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科学意识得到了增强,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开拓了视野,教学效果显著。
3.3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往都是通过课程考试来进行,学生只要考前认真复习,就可以通过考试,因此,考分的高低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能力。对所讲授的机械专业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加大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采用课堂讨论、调查报告、实践问题分析和解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在课堂教学上,通过多媒体只展示实践环节的结果,通过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结合多门课程的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得学生的工程意识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缓慢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研究和创新,研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方法,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与研究中,在相关课程方面,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全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与实践息息相关;同时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小范围试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工程意识研究与实践,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机械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6(4).
篇8
摘 要:针对问题链式教学法在教学应用中提出问题目标性不强、问题间逻辑性不严密、问题覆盖面不全等现象,提出一种先建立课程知识树,再建立知识点问题,并将其串行化形成KT-PL问题链,以层次问题紧密衔接驱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文章具体阐述KT-PL问题链的概念及模型,介绍KT-PL问题链的构造方法,并基于思维导图构建KT-PL问题链实例,最后总结KT-PL问题链实施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链;问题教学法;课程设计;知识树
0 引 言
作为教育者,我们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从过去的案例式[1]、探究式[2]、讨论式[3]等教学法到当前的MOOC、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网络化教学模式,旨在老师、学生、知识三者间建立某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以期实现学生对知识从一般理解到熟练掌握,再到灵活应用,周而复始循环固化,在某一刻灵感促成创新。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直观、深刻、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还是被动接受知识,人们更倾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任何功利性的物质都无法现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持久性,而作为人类对未知不确定探究的一种本能,问题是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原始动力。因此如何利用问题优化学生、知识、老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4]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通过将问题环环相扣引导思考的问题链式教学法[5],可以进一步强化问题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设置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提出问题的目标性不强、问题间的逻辑性不严密,都会限制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效果。如何建立问题链也是问题链式教学法研究热点,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树构建问题链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尝试先构建课程知识树,然后基于知识树构建知识点问题,最后将知识点问题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KT-PL(knowledge tree-problem link)问题链,使问题链中的问题既能覆盖知识点,问题间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1 KT-PL问题链的概念
课程的知识体系一般以知识树的方式组织,以树状结构体现知识点间的关联关系。这种结构很好地体现知识点的前后、层次关系,但并没有很强的因果关系,不便于理解与掌握。单个问题与知识点,体现了单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但没有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必要因果关系,因此将所有知识点对应的问题有机组织起来,将知识点的树状结构转换成问题的链表结构,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必要因果关系,通过问题链表中问题的自然衔接分析解决过程,实现对知识树中知识点的学习掌握过程。因此,KT-PL问题链就是老师基于课程的知识树构建具有自然衔接关系的问题队列,使问题链具有全面性和衔接性,全面性体现了问题集覆盖所有知识点,衔接性体现了问题间的自然过渡。
2 KT-PL问题链的模型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一般经历理解、掌握、运用三个阶段,而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这个知识是什么、怎么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对应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了解、原理性的掌握、灵活性应用的三个阶段,体现了问题链所需要的自然衔接过程。因此,KT-PL问题链从“为什么”(Why)开始、经过“是什么”(What)、到“怎么用”(How)结束。
KT-PL问题链的模型由问题和问题间的关系构成,通过关系将问题串接成问题链。根据问题在问题链中的必要性,将问题分为主体问题、知识点问题、引导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四类。其中,主体问题是问题链的躯干,它代表了问题链构建的主旨思想,本文采用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怎么用(How)三个主体问题;知识点问题是根据知识树建立,依据与Why、What、How三个主体问题耦合的紧密程度,将知识点问题分布三个主体问题中;引导性问题是问题间承上启下的纽带,完成问题间的自然过渡;当知识点较难、较重要时,可以适当设置发散性问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根据前后问题衔接的紧密程度,将问题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引导关系和间接引导关系两种,直接引导关系是指两个问题间有很强的因果关系,间接引导关系是指两个问题有前后顺序关系。主体问题间是间接引导关系,知识点问题间具有直接引导关系或者间接引导关系,引导问题和知识点问题间适用直接引导关系,发散性问题间适用直接引导关系。
3 KT-PL问题链的构建
KT-PL问题链的构建是依据知识树构建知识点问题,将知识点问题分布到Why、What、How三个主体问题中,通过加入引导性问题,将知识点间的间接引导关系转换成直接引导关系的过程,如图1所示。
1)构建知识点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的学习要求,选择知识点,根据知识的层次和前后关系构建知识树,并设计知识点问题。一般知识树中左侧分支的知识点要先于右侧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先序遍历知识树的方式,依次建立知识点问题,确保不遗漏知识点。问题与知识点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关系,对于一个知识点既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也可以设置多个问题,一个问题也可以对应多个知识点。
2)建立间接引导关系。
根据知识点间的前后关系以及与Why、What、How三个主体问题耦合的紧密程度,将知识点问题分布链接到三个主体问题中,并画出间接引导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虚线箭头表示了问题间的间接引导关系,数字序列代表了间接引导关系建立的先后过程。
3)建立直接引导关系。
补充引导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将知识点问题间的间接引导关系,用引导性问题及直接引导关系替代;若知识点问题间是直接引导关系,则直接将间接引导关系替换为直接引导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实线箭头代表了直接引导关系,数字序列代表了直接引导关系建立的先后过程。
4)完善问题链。
问题链是由任课老师构建,是从授课者的角度设计问题、组织问题,并不一定一次就能够设计出完全适合学生思维的问题集,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将其扩充或替代为问题链中的问题。
4 KT-PL问题链设计实例
在作战模拟课程中,我们以章为单位构建了知识树,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用MindManager工具构建了问题链。本文以第一章为例构建问题链(见图3),其构建过程如下。
(1)构建知识树。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和要求画出知识点树,如图3中的知识点树所示。
(2)构建主体问题。在问题链中构建主体问题“A为什么需要使用作战模拟技术?”“B作战模拟是什么?”“C如何使用作战模拟技术研究战争问题?”
(3)设计知识点问题。依据知识点树设计知识点问题,将其分布到主体问题链中,并描述知识点与问题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图3中知识点与问题的对应关系。将知识树中“概念”“分类”对应的知识点问题归属到“作战模拟是什么?”主体问题链中;将知识树中“应用”对应的知识点问题归属到“如何使用作战模拟技术研究战争问题?”;从知识点的角度,“作战模M发展历史”应归属到“概念”知识点,也就是将其归属到概念对应“作战模拟是什么?”的问题链中,但根据实际内容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作战模拟的应用情况,将其归属到“如何使用作战模拟技术研究战争问题”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4)设计引导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如图3中“A为什么需要使用作战模拟技术?”后面的问题都是引导性问题,从“A.1如何在未来的战争中获得胜利?”问题讨论出发,得出要对战争研究,获得经验的结论。由“A.2如何研究作战和战争这类复杂问题?”引导学员回想曾参加过的数学建模比赛,得出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结论。由“B.1什么是数学建模?”“B.2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引导至第一个知识点问题“B.3模型是什么?”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不断推进,直至所有知识点完全被问题串接。
5 结 语
知识树构建问题链的课程设计方法属于问题链式教学法,其实施应遵循“三环”“六步” 的问题教学法 ,但由于问题链中问题较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如何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问题的收集与分析。可以借助MOOC、SPOC等网络化教学手段,在课前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分析存在的普遍性疑问,并与问题链中的问题相对应,列入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精确控制问题的讨论进度。在课堂中,把握引导性问题和知识点问题的讨论节奏,适当运用发散性问题巩固重要知识点,防止简单问题过度讨论。
(3)拓展问题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借助MOOC、SPOC等平台,对于部分知识点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进行课后讨论。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KT-PL问题链实施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程度,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善。在构建KT-PL问题链过程中,老师在设置问题时会对知识点间关系进一步梳理,可能发现知识体系中知识点缺失问题,通过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课程知识体系。在设计与组织问题链时,会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表达,把握重难点问题的实施技巧。学生在分析、解决KT-PL问题链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自然的形成知识体系,达到学后不易忘、学后会用的效果。
第一作者简介:张睿,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战模拟和数据工程,。
参考文献:
[1]邹凤华, 谷赫. 案例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8): 33-34.
[2]包萍, 武莉莉.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3): 104-109.
[3]杨春梅. 关于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应用问题探究[J]. 教育探索, 2014(1): 62-63.
篇9
高二的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粤教版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技能,而CorelDraw软件是处理图形的佼佼者,本文主要讨论如何通过对校本课程书籍装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一、电脑艺术设计和 CorelDraw软件简介
高中阶段的电脑艺术设计主要包含有书籍装帧设计、logo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等,每年都有全国以及广州市举办的作品大赛,主要是提高学生电脑艺术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CorelDraw Graphics Suite是电脑辅助设计必不可少的平面矢量图形制作与编辑排版软件,它能从设计、构图、草稿、绘制、渲染的全部过程完成一幅作品。对于图形、标徽、图案、平面构成、图文排版、字体文字特效处理、相关广告和海报的平面设计等来说,CorelDraw软件都是一套杰出的设计工具。
二、《书籍装帧设计》校本课程
高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第四章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中有简单的介绍,但所占的篇幅很小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了校本课程《书籍装帧设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orelDraw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能够自己独立创作一幅平面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三、《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简单基础、实用性强
对于高二的学生有些可能知道Photoshop软件,但基本没听过CorelDraw软件,所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内容要选用基础最简单的,但又能够做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实例,提升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基本图形和曲线的绘制时让学生绘制我们学校的校徽并且自己创作一个校徽,绘制一个手提袋等。
2.理论详尽、结合实践
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就把要学的知识划分为几个项目,让学生在完成这几个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能够领悟到知识的用途,以后自己在做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灵活运用,由于这些案例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实践,这样才能掌握学习这一类软件的自学能力,而不仅是技术本身。由于内容都是以一个个项目展开的,所以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形成了一个作品,学生也大致了解制作一个作品所需要经过的步骤,如:设计必胜客价目表、设计“好得快”感冒药包装盒、设计“温暖牌”雨伞和制服,设计《鲁滨逊漂流记》封面等。
3.案例精致、举一反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做的案例不用太多,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就可以,大部分的案例制作过程都有相似之处,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些可以让学生借助参考书或网络来解决,但对于挑选的这几个案例在做完的基础上变换一下方式就有的效果让学生试着去实践,这样举一反三的教学过程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学生得学习效果有很大提高。例如CorelDraw软件的“放置容器中”的功能应用非常广泛,基本的功能将一幅图片放在自己设好的框中,还可以做出暗花纹的效果出来,或者是光盘上的图案效果等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师生互动
为了避免教师一味讲学生总是听的方式,课堂上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师生互动,(1)分组学习讨论,将班上的学生以三到五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内进行讨论,将讨论过程中不懂或疑惑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总提出来,让其他小组思考是否能够解决,如果都不能解决由老师讲解演示。(2)自学辅导,对于一些案例由学生自己看老师提供的学案来完成,如果还不能够完成老师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3)学生来当小老师,有一些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掌握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可以让这些学生当小老师,辅导本小组或者是班上其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巩固这些小老师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更多的照顾基础差的学生。
2.采用“了解―练习―展示―自主探究―制作作品―反思”的教学过程
3.激发学生的金点子
学习CorelDraw软件只是一个技术支撑,制作作品最主要的是有发现制作作品的金点子,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渗透给学生,鼓励学生去想,如:对一个喜欢的学科问题的探究;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一些想法;对国家或国际所发生的一些大事的见解等。确定主题后,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讨论如何表现,讨论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例如以四季为主题的作品,表达思想:通过书的封面表现来展示书中的主旨,介绍四个季节的不同与美丽,同时引申为生命之树和人生之路。首先,构思多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在地球的图上放树、雪、路、麦子、梅花、荷花、蒲公英来表达。再想想另一种方案?河流的春夏秋冬四个形态,还有呢?从窗户中望到四个季节的景象。其次,选取最佳方案。这三种方案用哪种方案表达出来更能真实表达自己的主题?最后,构图设计。采用怎样的构图方案和色彩搭配才能够有视觉的冲击力?
- 上一篇: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下一篇:景观生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