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篇1

摘 要:当前,一些中小学的孝道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建构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要真正实现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必须重视孝道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内容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衔接,在教育模式上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孝道教育 传统文化 德育

作者简介:陈建浦,男,浙江省浦江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沈卫华,女,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今,面对社会变革、制度变迁、全球化挑战下的道德困境,传统孝文化的德育价值再次受到中小学的青睐。许多学校为缓解学校德育的困境,尝试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将孝道引人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在目标定位、内容体系以及教育模式方面尚未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只有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孝文化潜在的现代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一、孝道教育既要实现道德教化功能,更要重视文化传承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伴随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面临巨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力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化起点和基本内容的孝道,更因其独特的德育价值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作为“德之本”的孝,其最初的涵义是敬亲养亲,是一种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伦道德。它既符合人类的自然天性,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又符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同时,孝道作为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信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在各地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将其引入学校德育有利学校开发和利用本土化的德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破解学校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难题。另外,孝的内涵经过不断的理论改造与创新,范围从最初的家庭道德向社会道德、政治道德乃至人类道德拓展。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利其与学校德育的全面对接,从而在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理想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因此,为破解学校德育的困境,许多中小学纷纷把孝道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希望借助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力量,提升学校德育的效果。

然而,现代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又不应止于此,孝文化本身的传承以及以此为切人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是其更重要的目标。学校教育历来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使命,这一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沉重与迫切。这是因为全球化的浪潮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带来不少的冲击:异域文化的强势入侵消解着本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被破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和文明土壤,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识,是国家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个体的精神家园和自我认同的精神之根。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促使年轻一代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而孝文化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决定了以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孝文化不仅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德行标准、政权维护的思想工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民族文化的演进和传统政治的进程。它不仅是我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儒家思想的仁、爱、智、信、义都可以从孝文化中找到渊源,而且也是释、道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可以说孝文化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绕不开的内容。同时,经过几千年统治政权的推广与强化,孝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和生活基础,这为孝道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推行孝道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并以此为起点了解和认同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精髓和时代特点,形成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

因此,学校德育需要孝文化,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要借力于学校的平台。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借助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要以此为切人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当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通共赢时,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才得以真正全面地体现。

二、孝道教育内容的构建应与学校德育衔接,注重规范性与系统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内容已不符合时代精神,甚至与当代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这就需要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语境的表达,才能使学校孝道教育真正发挥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功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对孝道的现代解读往往比较随意,各行其道。大部分学校把孝道教育等同于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使孝道仅局限于私德范畴。另一些学校则是从孝道思想中随意截取部分内容,组成几个相互独立的主题,突击搞几次活动、作几场讲座,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种对孝文化碎片式的解读和随心所欲的肢解使学校的孝道教育零碎而分散,缺乏有机统整,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与理解孝文化,更难对它产生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孝道教育与学校德育无法全面融合,优势互补,难以产生持续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改造必须在系统梳理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融合。

传统孝观念经过历代儒家的理论拓展和统治者的实践强化,已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内涵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让学生理解孝道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影响。孝道思想包括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孝的爱亲养亲的内涵,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将这种具体性的爱亲向一般性的爱人转化,进而爱社会,爱整个人类,爱世界万物,把孝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结合起来。这样,孝道的德育资源才真正全面地得到开发和利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传统孝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现代意义及未来趋势,完成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全面融入学校德育实践中。首先,这种现代的诠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与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保持一致。由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源泉,因此把传统文化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共同的做法。事实上,正是因为几千年来,历代正统学说对孝观念的道德教化价值进行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挖掘、拓展与完善,才使它得以从最初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逐渐演变为家庭伦理乃至政治伦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提升个人修养、维系家族、凝聚社会,衍续文明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传统孝道只有被赋于顺应时代需求的解释和理解,才能在当下发挥其潜在的德育价值,才能面向未来绵延不断。所以,学校的孝道教育必须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统一性,把孝道教育与青少年德性养成结合起来,并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与学生心理需求给予符合现代语境的表达。其次,针对孝文化内容庞杂的特点,为了使孝道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德育实践,我们可以采用“模块”的理念,把逻辑关系紧密、教育目的和手段相近的内容整合成主题化、综合化的德育模块,如规范教育模块、人格教育模块和立志教育模块等,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推进。其中规范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自然和社会,具体包括生命知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学习习惯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具体内容有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立志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形成学生的生命自觉,促进学生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发展,内容有“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毅力教育。这样,孝道教育既可以全面地渗入学校德育,从而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又能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元素,使之更具开放性与生命力。

三、孝道教育的模式应强调平等地对话与交流,鼓励反思性建构与批判性思考

孝道历经千年传承,文化资源丰富,经典读本层出不穷,民间孝德故事更是不计其数。孝道教育也因此离不开经典教材重温,传统民间孝德故事学习,古代优秀德育思想借鉴。但是现代孝道教育要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迸发活力,彰显新价值,除了正确的目标定位、现代化的内容改造以外,在教育模式上也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关注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而不是如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孝道教育那样,教育者凭借权威地位,以“独语”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孝道的知识与外在的规范体系,辅之以机械的操练与模仿,形式大过实质。

第一,在教育中应改变单向度传递信息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要借力传统孝文化提升实效性,不能只满足于对孝文化知识以及伦理规范的浅层认知。孝道教育的旨趣远不是孝知识与外在规范体系的传递,而是在于孝文化精神内涵的影响,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从认知上,更重要的从情感上、信念上对孝文化的精髓产生认同感与亲近感,在道德情感与动机上认同孝文化中所蕴含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并自觉地外化为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孝德知识,释义古代经典读本,讲述古代民间孝德故事,未必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事实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对孝道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由于中国近代对传统孝文化的落后性和消极性进行过猛烈抨击和彻底否定,孝文化远离学校教育,许多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主要源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往往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等同,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伴随外来文化的夹击,孝文化在这些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经常是保守而封建的,落后于世界和时代,应该被淘汰。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内心的这些认知与情感上的冲突,通过平等对话,双方敞开内心,共建彼此信任。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对孝文化的前认识。对于那些有悖于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如绝对的长者本位、服从权威等思想,不是一味地回避遮掩,而是应当允许学生质疑,甚至主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分享,观点的碰撞、反思与修正,形成视界的融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孝文化的两重性:认可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理解和悦纳其中具有继承价值的如孝亲敬长、珍惜生命、忠实诚恳、承志立身等思想;对孝文化的局限性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观察,不能因其局限性而非理性地全盘否定而是应该探索如何突破这种局限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能让他们在对孝文化全面认识与理性反省中,萌发文化主体意识,完成对孝文化在知、情、信、意上的反思性重构,激发自身在孝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责任感,并赋于孝文化以新的理解和内涵。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实现孝文化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道德判断力与道德情感的过程。

第二,孝文化教育的形式与取材要回归学生生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要。这是德育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孝文化的载体一一古代经典读本以及民间孝德故事,大多以古文的形式出现,对学生来说艰涩难懂,年代久远,与自己的生活距离遥远,不易勾起兴趣,更难引起共鸣。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到传统孝文化与学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通过开发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德知识与观念、构建“孝文化”的隐性课程、开展主题和形式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等各种途径来推进孝德教育。让抽象的孝文化转化为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在理解、体验和践行三个层面上引发学生道德思考和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提升道德素养的目的。在教育内容的取材上,应避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脱离学生生活的形式主义做法。教育案例、活动主题、隐性课程资源等都应尽可能地源自于学生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能反映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冲突与矛盾,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如举办“助力高考”、“草坪养护行动”、“光盘行动”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孝义之星”的评比活动,利用校园文化长廊、黑板报、升旗、集会等形式和场合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地域特色的孝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感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传统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文化受益感。

篇2

一、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

1.爱的教育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的感觉。”其实,他所讲的爱的主动性包括关心、责任、尊重。这些就是孝道里面的敬亲。爱是孝道的本质,也是行孝的根源,要有爱才能做到敬亲。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首先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其能理解爱,学会爱。

2.感恩教育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每个人的出生都离不开父母孕育,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那么孩子就应该懂得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只有从内心感情上感激父母,感谢父母,才能将“养亲”落实,“善终”有望。

3.责任心的教育

随着父母老去,他们将渐渐丧失劳动能力,减少经济来源,甚至身体衰老、疾病缠身需要子女看护。因此,子女有“反哺”义务。在当今社会,经常有老人得不到保障的新闻传出,“养”的问题很突出,那么孝道中的“侍疾”就更是很难保证。对此,我们应教育学生,侍奉父母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只有责任心强了,才能将孝道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4.独立能力的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几个家长的呵护下长大,曾经有新闻,一大学生入学,由家长陪伴,甚至卫生纸都替他准备好了。这样的学生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如何能做到善孝父母?更别谈传统孝道中的“立身扬名”。因此,针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事情的能力,教育学生首先就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孝不能愚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反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做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孝道教育的意义

1.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会因为感情受挫,工作遇到麻烦等小事就寻死觅活。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不孝。现在教育者能把“人”也就是生命放在第一位、全面理解孝文化,培养自爱精神,并在实践中践行孝道,那么很多现实的困难也就不复存在了。

2.孝道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要

孝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晚辈必会自然地形成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可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在家中的地位见长,如有些人娇生惯养,不懂得尊敬长辈。加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孩子奢侈浪费,将长辈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这样的社会环境会造成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学校加强孝道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孝道文化建设,才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孝道教育能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国家的和谐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那么加强了孝道建设,就能团结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孝道教育能保障社会养老

篇3

孝道教育实践活动成效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已进入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注一个孩子的时期。娇生惯养、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严重,独生子女成了名符其实的“小皇帝”。长期的养尊处优,造成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普遍缺少感恩的心理,认为父辈的付出理所当然,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正被逐渐忽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的孩子却很少有孝心和感恩的意识和行为,这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漏洞,反映出我们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都要求课程要致力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在新形势下,通过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感恩”,弘扬以孝道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学生、家长的需要。孝道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更能结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为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我校经过周密的调研,提出了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德育工作思路。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具体做法

1.加强氛围营造,宣传孝道文化

为了营造孝道教育的浓厚气息,我校在教学楼和综合楼醒目的墙面上悬挂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大型条幅,有选择地张贴了古二十四孝图。并在楼道墙壁、走廊、楼梯台阶张挂了古今忠孝格言、名言、警句和以勤学、砺志、感恩为主题的精美图片,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孝文化传播氛围。学校还利用橱窗、电子屏、横幅、宣传手册、黑板报、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忠孝故事和身边的忠孝事迹。通过国旗下的演讲、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广泛宣讲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灵武教育信息网等,向社会家庭传扬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创设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孝文化氛围的形成为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2.制定孝道目标,丰富学生认知

为切实提高孝道教育实效,我校成立了孝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灵武市第四小学孝道教育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了以“弘扬以尊老孝亲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为目的。以“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为内容。以“念亲情,孝亲敬亲,感恩家庭;贵友情,尊长友幼,感恩社会;铸忠情,爱国报国,感恩祖国;养豪情,砺志修身,感恩生命”为要求。明确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后,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孝道教育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并及时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如此,学校还聘请了德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指导我校教师编写了各个年级的孝道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予以实施。孝道教育被列入了课程,进入了课表,融入了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掌握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四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素养。为了抓好孝道教育课程的落实,学校教务处定期抽查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的落实,将孝道教育课程真真落在实处。

3.开展孝道活动,内化孝道行为

我校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把孝道教育活动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并渗透到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品读古今孝道经典。教师通过解读和让学生朗读、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百善孝为先”的积极意义,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认知博大精深的孝文化。二是结合公众节日和传统节日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在“3・5”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揉肩捶背,洗头洗脚,谈心交流,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这样做既温暖了孤寡老人寂寞的心灵,又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表达孝心,付诸实际行动的机会。“3・8”妇女节和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话,洗一次脚,为父母制作一张节日贺卡。教育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让父母开心、快乐,同时表达了孩子感恩父母,感恩亲人的良好心愿。清明节学校少先大队部组织学生祭扫灵武烈士墓,向革命先烈表达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崇敬之情。“6・1”儿童节开展扶残济困和孤残贫困儿童手拉手、学习身边的孝道人物等活动。让学生知道付出,理解关爱。“7・1”党的生日开展“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用心中的歌感谢党和人民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8・1”建军节开展学习子弟兵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9月教师节开展向老师送贺卡、写感谢信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10・1”国庆节开展“祖国,我为你自豪”剪贴报、手抄报、绘画、演讲、征文比赛,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恩之情。重阳节举办尊老孝亲、敬老助孤“爱心一日”主题活动,教育学生敬老携幼、助孤帮困、树立爱心。三是召开孝道教育主题班(队)会,感恩砺志报告会、班级孝道文化评比等,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孝道的真谛。

4.建设孝道基地,强化德育教育

我校还建立了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和孝道教育室,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孝亲敬老、爱国报国的信念,体会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灵武市中心敬老院和灵武市烈士陵园已被我校确定为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我校组织师生定期到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孝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孝道意识,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道教育室作为我校孝道教育的教育室和展示室,也是上级部门领导及来宾了解我校特色品德教育的窗口。先进人物事迹展板、图片和丰富的活动资料展示了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情况及成果。我们定期召集学生到孝道教育室参观学习,既了解了孝道教育的目的、意义,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孝道教育的内涵,帮助他们树立真确的孝道观念。

5.重视过程评价,实现孝道目标

为了使孝道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校为每一位学生专门印制了孝道教育实践记录本,要求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将自己行孝的言行、感悟、做法,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等及时进行记录。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为了校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学校政教处成立了“孝道教育红领巾行动小组”,监督各年级(班)孝道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我校不仅抓好了监督工作,还完善了孝道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孝道教育内容设置了孝亲星、尊长星、爱国星、砺志星。每学期通过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方式进行评选。只要获得其中一个星、两个星和三个星的学生,就分别授予一、二、三星级“孝道好少年”,将他们的相片和孝道事实给予公布、张贴,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局面。获得四个星的学生将荣获全校的“孝道之星”,我校将他们的优秀事迹编印成册,大力宣传,尽量做到“孝道之星”事迹人人皆知,促进孝道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进一步增强孝道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孝道教育活动成效

我校孝道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家长们反映:孩子更有礼貌了,更文雅了。孩子爱做家务,孝敬老人,不顶撞父母,有礼有节,懂得节俭了。

老师们反映:学生在校外见到老师就会行礼,上课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师生关系更融洽了,班风明显好转。

学生们反映: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妈妈洗衣服、洗碗、洗菜、打扫卫生,现在都会做了。我学会了感恩,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爷爷奶奶的不容易。我要感激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我也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

总之,开展孝道教育使我校管理走向规范,校园走向和谐。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孝道教育是当前我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实施孝道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2]孝经.

篇4

近年来,县老年学学会联合县老干局、老龄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有无现实意义,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今后应如何引向深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县城及周边的几所中小学,与参与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讨论。集大家所言、所为、所思,汇集成《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大家共酌。

一、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1、孝道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内在柱石,传统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党的十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大力弘扬和践行孝道文化,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一步拓展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只有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青少年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2、孝道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小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爱心,孝敬意识相对较差。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3、孝道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孝行缺失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使学校、社会、家庭无形中削弱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于是各种不良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使青少年孝道伦理缺失。青少年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自爱,缺乏大爱。这样的思想传承毒害的不是一代,所以加强孝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

4、孝道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中国力量就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小孝事亲、大孝为国”。孝道教育从少小抓起,奉亲敬老从小事做起,这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巨大的助推力。

5、孝道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心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爱心品德的形成,应该由表及里、由亲至疏、由家至国,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将爱的感情如同水圈一样,由小到大,一圈又一圈地波及开来。

培养孝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感恩之心才会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从而才会使孩子放眼乐观天下事,爱心善待世间人。

二、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搞好调查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及孝亲敬老表现的一般情况。我们通过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一般情况。通过座谈交流,初步发现我县城区各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诸如亲子关系等总体上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在孝敬父母、长辈等道德表现方面,似乎与学校的教育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在师生印象中在校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未必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解学生孝亲敬老的孝行表现,我们又开展了各中小学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将问卷内容按“尊敬长辈”、“关心长辈”、“与长辈沟通”以及“分担家务”四个部分,共设计了10个学生便于回答的“孝亲”问题,在城区10所学校近500名学生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各校学生及部分家庭在孝亲敬老方面的大体情况。

(二)问题分析

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叛逆型、依赖型、奢侈型、自私型、冷漠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曾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孝顺父母。

2、知行脱节。多数学生知道体贴父母,关爱老人的道理,但缺乏行动的自觉。

3、认识错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自己还是学生,需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抚养、呵护,自己还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自己长大成人再尽孝也不迟。

4、认识失误。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一味迎合子女的无理要求,对子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致于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都是小事,长大了就会知道孝敬父母了。有了这种思想,家长就疏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客观地造成了孩子的不孝行为。

(三)几点作法

针对上述情况,在对青少年孝亲敬老教育中,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宣传教育,更注意努力创设有效载体,搭建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

1、举办作文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县老年学学会会同县老干局、县老龄办、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在县 移动公司大力赞助下,于20__年9月举办了“移动杯”《镇安县首届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涉及了镇安城区十一所中小学校,有9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各学校教师共同组织对优秀作文进行了评选,并在县二中召开一千多名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颁奖大会,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对优秀者进行了奖励。这次活动,历时一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大赛,使孝道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使学校孝道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常规内容,并纳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利用县关工委、教育局、科协、老年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镇安县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主办《孝亲敬老》讲座,用现实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孝道文化进幼儿。2013年“六一”儿童节在县欣星幼儿园、东坪春晖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孝心”活动。让孩子们向长辈献上自己绘的画、拥抱长辈并亲吻,使到场的幼儿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孝心,也使幼儿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

孝道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反躬自问,开始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一些家长感动地说,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好,它使孩子们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读书,报效国家。

三、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引向深入的思考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下去的德育工程,它没有捷径可走。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对青少年爱心孝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抓好以下措施。

1、扩面延伸 在城区中小学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大赛的扩面工作,将大赛从城区中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小学,让全县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将获奖作文结集出版,还选拔出最佳习作的践行者,在中、小学校巡回演讲。

2、抓好基地 不仅组织作文大赛,而且要引导学生践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学校在校园的相近社区、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学校与社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为基地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如清扫庭院、整理房间、提水拾柴、清洗衣物等献爱心活动。常年坚持,届届传承,基地不变,让践行的学生争心小使者、为老服务小义工。

3、开展“三进”

(1)孝道文化进课堂。各校以《孝道十八课》为基本教材,在政治和思品课上学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小故事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功能。通过晨会、班队会、辩论会、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内涵与阐明的道理。(2)孝道文化进家庭。“孝”文化教育根本在于示范传承。从小在孩子以上中播下孝的种子,靠的是成人的示范教育,身体力行。为了让的孝道教育走进家庭,每周末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做记录,班里进行评比,以激励孩子积极帮助家长做事的兴趣。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夸夸咱家小孝星”的征文活动,评出优秀者请进学校给学生演讲。

利用特定节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逢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学校倡导每个学生为这长做一件“感恩长辈”的事。(3)孝道文化进心灵。举办“学会感恩,立志成才”、“让孝心飞扬”、“孝心,在这里闪光”的报告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孝的种子。

篇5

[关键词]现代社会 传统社会 孝道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07-0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深,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加之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的凸显,社会伦理特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上所倡导的“孝文化”相悖的是,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时而出现。

面对这些“不孝”的现象和问题,如果人们只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来看,往往都认为是由孝道或道德沦丧等原因所引起的,并且提出了要从加强和改进对青年人的道德教育入手来解决人们的“道德沦丧”问题。人们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就会把传统中国社会的孝道搬出来,并指出解决这种乱象就要靠大力弘扬和复兴传统孝道。在教育上,人们应该重读中华文化经典,从古已有之的典籍和美谈中去汲取传统孝道中的精华,来教化育人,使青年人尊老重道,在全社会形成尊敬和关爱老年人的风气。但是,这样怀旧迷古般地沉醉在崇高道德的体认之中,可能会让人忘却了现代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事实。

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涂尔干在其开山之作《社会分工论》的开篇序言里便以“植株不能在不足以滋养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导致道德的变化。道德的形成、转化和维持都应该归于人类经验之源”。的确,《论语》也好,《孟子》也罢,古圣先贤们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早已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因此,我们不能企图在沉迷于古圣先贤的教导中来探索如何加强所谓的“孝道”教育。回到过去或是把过去抬到今天,都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和解决现今的孝道伦理问题,我们不妨从社会学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即把当今的各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放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变迁这一大的背景下来分析和解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自身时刻地感受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理解孝道变迁,必须融入到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认识和区分之中。

一、家庭、社会和孝道的变迁

以社会学的眼光来看,现代社会已没有中国传统社会意义上的孝道赖以存在的土壤。当今社会如果还要提倡“孝道”,那也应该提倡的是新形势下不同代际人们之间的一种新的、合理的伦理和行为规范,而不是企图一味地重新拾回传统孝道的道德伦理。本文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社会“孝道”存在土壤之不同的浅析,来一窥“孝道”的变迁。而所谓“土壤之不同”指的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迁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传统社会与孝道的发生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是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基本的生产单位。男女老少一家几口甚至十几口人都要长期生活在一起,大家共同努力、集体劳作,进行农粮生产或养殖牲畜等,可以说,一家人生活和工作的地点是混杂在一起的,并且在这种频繁接触互动的生活和工作中结成紧密而稳定的关系。

这样,一家人有可能一生都生活在一起,围绕着自家的田地,长期耕种劳作。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下,大家一辈子面对的总是那些反反复复的事。对于这种稳定的、反反复复的事情的掌握,往往都是谁做得久、经历得多,谁就更加老练和有见地。一个新生命在家庭里诞生之后,早在年幼之时便要学习如何种田等各种生产性的劳动技能,而每个人所能习得的技能、知识和经验都要从上一辈或长辈的教导中获得。长辈年龄大、经验多,是过来人,他们总显得要比晚辈更有见识和权威,所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老者和长辈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三纲五常”的伦理,特别是孝道,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得以产生,并进而维系了这种生产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紧密而稳定的关系,维系了老人或长辈在家庭中的地位。长辈是权威,他们在家庭生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敢不孝、不敬老人就会遭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反对,甚至招致亲戚邻里的唾骂。正是传统社会结构的土壤才栽植和培育出了“孝道”,并且这种“孝道”体现出一种权威和等级的观念,是不平等的。

(二)现代社会与孝道的变迁

到了现代社会,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家庭在现代社会早已不像过去那样承担主要的社会生产功能。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不断加深,过去家庭所能提供的生产功能现在已经外化到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当中去。个人的事务与家庭的分离、劳动和居住地点的分离,致使无论是男女老少都要去一个组织内工作并依靠组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这点正如社会学家韦伯在谈到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离不开的两个重要因素时所强调的:“这两个因素就是:把事务与家庭分离开来,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前一个因素绝对地支配着现代经济生活”,这在客观上使得现代社会的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接触互动的时间和频率远远不及传统社会那么多。由于家庭成员互动少了,过去维系紧密而稳定的家庭成员间关系的那种伦理规范的力量,也就没有那么的强烈和紧迫了。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流动日益频繁。大量的农村家庭的劳动力都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赚钱,他们在大城市学习各行各业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接触大量的新鲜事物,过着别样的生活。与传统社会不同,外面多彩多姿的生活给他们提供的新鲜经验和学习机会,使他们早已把守在农村家里的老者或长辈甩在身后。他们完全不用再像过去那样一切事情都要向长辈请教和学习。反过来,由于社会变迁的迅速,长辈们过去所抱守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他们对新鲜的社会现象缺乏认识,有许多问题搞不明白,反而要请教晚辈,这使得长辈过去在家庭中的那种权威和地位逐渐衰落。而这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新的互动方式的产生,它预示着一种新的伦理和行为规范。

涂尔干在对传统与现代社会变化的考察中揭示出,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社会团结的方式将发生变化,人们的个人意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人们之间联结的方式将不再是过去那种依靠强烈情感维系的宗教或伦理道德实现的机械团结,而是以依靠理性、独立的个人意识提高而实现的社会分工条件下的有机团结。个人意识的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理性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因此,现代社会应该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个体。现代社会的家庭制度应该是夫妻平权、代际平权、双系并重、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的制度。现代社会人们对老人的尊敬或孝敬也应该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尊敬,而不是传统社会那种蕴含着等级和不平等意义的“孝道”。

总之,如果说传统孝道的伦理规范仍然存在的话,那么它对人们的约束力也是松散的,并且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普遍化,而不是像传统社会里孝道所发挥的作用那样,对人们各种“孝”与“不孝”的行为规定得那么具体、严格和死板。因此,与其哀怨孝道的沦丧,倒不如说一种新型的家庭伦理道德正在建立,它是要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加深而得以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土壤只能孕育出一种新型的“孝道”。

二、结语

在现代社会结构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时,我们不能再妄想把传统社会的孝道搬来作为解决孝道沦丧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传统孝道的“沦丧”实为理所应当,它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孝道”应该以“满足父母的个性化需求”为原则,它是在以人为本、追求平等基础上的对长者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它不再是等级和压制关系的维系物,它无须再像以往那样过于沉重,禁锢每个人的内心,而是体现出平等、自由和博爱精神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法)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7.

[2](德)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2005:11-12.

[3]罗国杰等.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6

时间:2010年8月。

地点:石家庄、长沙、汕头。

现将此次调查的有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背景与意图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在近代以来,由于反封建,误将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别是后来的社会受经济大潮的冲击,道德观念急剧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现了危机。为此,我们成立调查小组,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城乡青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力图通过调查问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初步获得现代城乡青年孝道文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改善提高该现状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书面问卷及网络(包括qq,e-mail等各种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问卷44份,有效回收率达88%。调查对象分散在石家庄、长沙、汕头三地城乡,分布范围广泛,符合调查要求。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年龄段16-2021-2526-3030-35人数11182510调查对象家庭所在地分布

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镇城郊农村人数172944三、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选取了问卷中较有代表性的14道问题进行分析,原始数据统计如下:

1、你对孝道的了解主要通过:

“孝道”一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五千多年。从古至今不乏这类的典范,家里有父母的身体力行,学校有老师的教育,社会活动中也不免收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们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加深。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由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得对孝道的了解有着不同的途径。

2、假如你的父母让你继承他们的事业,你会:

父母对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不少父母觉得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对他们最大的爱,通常会让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可大多数孩子都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喜欢的工作,对父母铺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顾,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来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3、你对于祭祖的态度: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调查时间正值中元节期间,通过采访和所见所闻,即使在现代社会,祭祖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家族传统,有64%的被调查者对祭祖活动持不同程度的赞同态度,并且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家庭举行过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动。可见,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4、如果认为父母说得不对,你采取什么态度?

5、你对于“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态度:

6、你周围不赡养父母甚至抛弃父母的现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57%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沟通方式比较可取,一味的服从或是顶撞对双方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阻碍事情的解决。21%的人赞同延续香火这一传统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对这种说法,但绝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思想选择中立,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73%的被调查人群周围不存在父母被遗弃的现象,而且几乎没有人经常见到父母被遗弃的情况,这说明孝道这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7、你觉得你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的哎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做儿女的理应尽心尽力的照顾他们,可现实并非如此,只有14%的人认为他们对父母已经很好了,同样也有14%的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大多数是处于中立状态,不好也不坏。28%的人觉得自己也付出过,但比起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照顾还差很多。将心比心,回忆当初,即便是儿时那些模糊的记忆也可以涌出满满的爱。也许只有自已为人父为人母时才能体会那种舍己的心境。

8、你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解程度: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风筝,而线的另一头就是父母。由于学习、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他们的关心也仅限于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因此只有32%的人对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儿女在外,父母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多么希望能看到儿女承膝下之欢,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开手中的线。年龄不饶人,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们不说是不想给儿女们造成负担,外面的孩子们,记得常回家看看,多关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

9、假如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你又恰好出门在外办事,你会:

在外的儿女们最牵挂的莫过于父母的身体健康,可现实又有很多时间和地点上的冲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时无论如何会赶回去,这是很孝顺的,可也有34%的会选择通知邻居朋友帮忙,甚至还有等事情办完再回去的,当然这是极少数的,大概是7%。对于照顾父母这方面,绝大多数的子女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10、你平时跟父母沟通主要是为了:

小时候事事都顺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与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龄的差距,代沟对两代人的沟通有着太大的影响。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18%的人会主动与父母谈心。一半的人是通过日常的聊天来与父母沟通,不过还有9%只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这种做儿女的就太不应该了。

11、假如你长期在外,你会怎样联系父母:

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不免会觉得日渐疏远。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产品可使得异地沟通方便快捷,打电话、视频聊天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成为当代大多数人交流的的途径。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我们需要经常的联系他们,可是只有47%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是写信,39%偶尔打电话或是写信,有事情才联系的居然占到了14%,可见我们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父母有事为了不打扰我们,不想经常打电话,可是做儿女的要体谅他们的心境,不能经常回去看他们了,起码也要经常打电话去问候一下,一句贴心的话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12、对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后风光大葬”的现象,你的态度是:

风光大葬的背后,到底是对死去的人的孝道,还是活着的人的风光,这个基本属于不用讨论的问题。如果背后还要收受礼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没有了什么关系。生死事大,活着时未必多孝顺,死了之后进行风光大葬也算是尽孝的途径之一,这是一些人表现自己孝道的手法,风光大葬的标准各个时代不同,但总不脱场面宏大、参与人员众多这几个硬件,其中参与吊唁的人越多,仿佛办丧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视这种做法,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人确实是对父母有愧,觉得生前没能力让他们过好,葬礼一定要让他们风风光光的,27%的人对这类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赞同。当然世事无绝对,是好是坏都要看办丧事的人家是什么心态,保持中立的占18%。

13、你所在地区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情况:

近年来,也有不少地区政府和社会团体意识到孝道意识日渐淡薄这个问题,受访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区有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活动,也证明人们正在开始强调孝道在人们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41%的受访者未接触过与“孝”有关的活,说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远。

篇7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孝道价值观;孝文化价值

随着在上世纪我国社会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渐由壮年步入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再来,未来老年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将上升,老年人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宠大群体,老年社会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国自古有尊老爱老的传统,“孝道”曾是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作为传统文化的孝文化,显然对中国的老年社会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将孝道价值观融入老年社会工作,是我们探讨的课题。

一、传统孝道价值观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

老年社会工作价值观指导着老年社会工作的进行。因此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更利于社会工作的进行。传统的孝文化的中心内涵包括:赡养父母、尊敬父母、顺亲无违、光亲显亲等方面。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传统的孝文化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孝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依然能够更好的促进老年社会工作。

首先,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孝道价值观融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孝文化不仅仅能够让家庭的关系更加的和谐,而且也可以让社会的关系更加的和谐,孝文化可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伦理基础。其次,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孝道价值观融入符合我国孝文化和社会尊老的传统美德的规范。我国历来是一个尊老的国家,孝文化在我国占据重要的作用。将孝道价值观融入老年社会工作不仅能够传承我国的孝文化,而且还能够帮助社会重新形成一个尊老的道德规范,这样可以减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轻视老年人的现象。而后,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孝道价值观融入是我过老年社会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从西方引进的,如果能够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融入孝道价值观,这就更加符合我们中国的实际,符合中国的本土孝文化,从而更加利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老年社会工作孝道价值观融入的途径

(一)以融入情感的小组工作方法为老年人口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彼此沟通、互动等方式,针对老年人群的自身问题及其特点,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帮助老年人群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当注意充分建立好与老人的关系,要采取一个助人的态度,投入情感,让老人对自己放下戒心,使老人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来。此外,在设计老年人活动小组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老年人口,要让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同时也加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这样可以帮助老年人在和年轻人的交流中学习到更多的新的知识,有利于老年人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以社区为平台,同时宣传“孝”的价值观与老年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服务、民主的参与等方面来提供服务。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来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倡导促进社区内养老院的建设工作,使得这些养老设施更加的社会化、人性化,方便老人熟悉新的环境。因为老人离开了家一般会不熟悉他所在的新的环境,不适应新的生活。通过建立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这样利于老人在入住养老院的时候较少焦虑、烦躁的心情,让他们能够感觉到舒适、放松,这样利于他们更好的生活 。

(三)工作方法以与“孝”传统容易对接的“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

家庭养老不仅能够在生活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在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种方法能够为老人及老人的家庭找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在物质和情感上对其进行支持,使得老人及家庭获得更多的福利。社会工作者不仅要让家庭成员明白什么是孝文化,而且要能够对老人及其家庭的真实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能够确保老年人群在家养老是可行的

三、老年社会工作孝道价值观融入的若干经验总结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尊严、看到老年人的价值。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会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努力学习,深刻体会孝文化的内涵,要在内心中真正的尊重老年人群,看到他们的价值所在。这样能够帮助老年人建立自信,更加开心的生活。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要采取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我国的老年人问题中,大家都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当他们遇到问题了他们一般不会向外人去寻求帮助的。所以社会工作者要能够积极主动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一些社会工作的教育,让他们更加清楚社会工作的内涵,正确理解看待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采取一个拟亲属化的策略。在中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想象:人们的求助关系一般不会发生在陌生人中间,人们的防备心里很强,不会随便接受无缘无故的帮助。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想尽办法和老人建立一种“拟亲属”的关系,拉近和老人的关系。

最后,老年社会工作中孝道价值观融入的具体措施方面,多以社区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等为主,多尊重老年人尊严,要能看到老年人的价值,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帮助老年人。

参考文献

[1] 孙晓玲.老年社会工作的职业伦理向度及美国经验[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篇8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孝道教育 主题活动 弟子规

一、理解“孝道”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孝道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三、在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渗透孝道教育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的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孝道教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晓静,柴立青等.爱的教育.北京出版社,2007.1.

[2]陈琦,刘儒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2006.5.

篇9

关键词:孝德缺失;传统孝道;演变;重塑;新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78-0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为诗人王维于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而作。诗句朴素无华,之所以脍炙人口,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倾吐怀亲之情时最爱吟咏的佳句,正是因为诗句中所流露的真挚感情打动人心。重阳节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是为重阳。又因“九九”谐音“久久”,寓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这一天祭祖或推行敬老活动。1989年,我国更是正式定名重阳节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定为全国敬老日,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又逢重阳,各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举办关爱老年人活动的报道铺天盖地。然而于此时,我却惊闻一则极不相宜的消息,四川成都一位老人以“裸模”为职,子女因嫌弃其“丢人”,要与其断绝关系。原来老人已然八十四岁高龄,十五年前老伴就走了,五年前小儿子也不幸辞世,亲人的相继离世在他身上刻下了不浅的伤痛。虽然身边还剩下一子二女,但不常见面,更不论照顾。独居生活让老人倍感寂寞,因此便找到了这份工作——给美术学院的学生当“裸模”,聊以排遣时间。老人说,看着学生们嬉笑打闹,觉得打发时间更容易了,自己也快乐不少。对于老人做“裸模”这件事本身,我们暂不置可否。但其子女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处理方式实难让人苟同,甚至为人唾弃。八十四岁高龄,风烛奄及,随时可能羽化而去。未知的死亡戴着它黑色的神秘面纱可以轻易给一颗强大的心带来压力和恐慌。没有人陪伴,甚至没有人可以倾诉,可以想见此时老人内心一定被恐慌、无助和孤独满满占据着。而他的子女们——他曾经寄予了全部希望、用尽心力疼爱的子女们,如今非但不能给他依靠,反而不安慰、不体谅、不理解,拒绝接受,嫌弃“丢人”,甚至要与其断绝关系!对于一位父亲而言,还有比这更残忍、更痛心、更悲哀的吗?

现今社会,孝德缺失的现象又何止此一例?不尊重父母,虐待父母,对父母巧取豪夺,拒不赡养父母,更甚者与父母反目成仇……这些事件屡见不鲜,时有发生。不禁让人发问:我们的社会这是怎么了?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内核和主要特征,是诸道之首、百善之先、教化之始,是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意识。何以如今孝之一道没落至此?人类发展之初,混沌蒙昧,老者往往因为丰富的阅历与生产经验而被后辈尊崇、敬服。随着以血缘关系为联结纽带的氏族社会的瓦解,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逐步定型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对老者的尊从亦随之转变为对父母、祖父母以及年长血亲的敬服。这里的“尊亲”不再是单纯的对智者、长者的敬服,更内含有对父母长辈哺育之恩的感念,是本能的发诸于心的爱慕之情。这种心理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可以说就是孝之本初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孝”这一伦理观念也被不断完善、规范,并因为宗法制度的不断介入、渗透而渐成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于“孝”之一道认识基本一同。而孝文化正式确立其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根本地位,并以儒家思想为载体登上政治舞台是在汉武帝时期。“以孝治天下”是汉代统治思想的核心,甚至被定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这对当时淳朴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生产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后,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孝道文化被政治绑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实现其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并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被不断强化,其影响之深、作用之大无异于一种无形的“国家机器”。以此为背景,孝道超越它原来的道德伦理范畴,上升到国家律法乃至天理的高度。由此所衍生出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极端孝行观念催生出无数畸形孝子在以黑暗为底色的封建主义伦理道德帷幕后上演一场又一场惨烈的孝行事迹。本初纯粹的以爱与敬为出发点的孝开始变得面目狰狞。至清朝末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封建统治、冲破封建礼教禁锢成为必然趋势。其后数十年间,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严重抨击,尤以传统孝道首当其冲。可以肯定地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以暴力手段摧枯拉朽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这种刚烈的处理方式通常会留有后遗症。传统文化大厦坍塌殆尽时,传统孝道文化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核心亦不能幸免。所谓“矫枉过正”,传统伦理遭遇前所未有的涤荡,污渍被洗尽,衣衫本身也索性被一并丢掉了。

篇10

本节课的设计出自于“十一五”规划课程国学教育专项研究全国实验教材《论语上》的第四课。本课主要是从《论语》中精选出几则关于孝道的论述,通过这几则论述揭示孝道的内涵,启发学生理解孝道,明确怎样做才是“孝”。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工具书理解《论语》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子和段落意义,积累常用古汉语字词含义和用法。

2.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达到对《论语》中有关“孝”的理解。

3.促进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自觉性,同时把这种美德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去。

4.进一步激发学生积累《论语》的兴趣,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论语》有关“孝”的论述的句子含义。通过讨论形成对“孝”的正确理解,促进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难点:形成对“孝”的正确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准备

1、把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以互助为原则,每个组都包括好、中、差三个层次。

2、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古汉语小词典》等。

教学过程

一、 小组竞赛

选择下列其中一个话题,提取出《论语》中的论述,每个话题至少5条。

1.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

2. 关于朋友之交的论述语句

3. 关于孝道的论述语句

4. 关于“仁”的认识的论述

竞赛办法:每个小组选其中一个话题,两分钟后抽签决定回答的同学,背够5条为满分,背得多的一组为胜。

附关于孝道论述的句子: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经,何以别乎?

(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二、理解《论语》中“孝”的含义

1.导入: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而这个思想源头就来自于《论语》,那“孝”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做才是孝呢?

2.出示四则关于“孝”的论述,各小组借助《古汉语词典》理解句义。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经,何以别乎?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 每组出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解、翻译。

4.通过这几则论述的理解,你觉得“孝”是什么?怎么做就是“孝”呢?

(1)“无违”就是孝:依照相应的礼节对待父母就是尽孝。

(2)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是尽孝,引申出不让父母担心就是最大的孝。

(3)尊敬父母是孝。

师: 什么是“尊敬”呢?怎样做是尊敬呢?

生:以礼相待是敬,有话好好说是敬,不顶撞父母是敬,善于听取父母的建议是敬……

(4)无论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对父母怀有一颗敬爱之心,态度上和颜悦色,使父母在爱的温暖中开心度过每一天。

5. 四种理解都是孝道,这四种理解之间有关系吗?

小结:四种境界,递进关系,做起来越来越难。

三、总结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事后弥补,但行孝却是无法弥补的。很多人总是想等我挣够了钱,等我有了时间,我就会回家去孝敬父母,可是,当你钱挣够了,有时间了,父母却已经不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想尽一份孝心,每天都是良辰吉时,让我们按照《论语》的教导,马上行动起来吧!

作业

1.反思过去和父母相处的不当行为。

2.在下一个父亲节和母亲节时为父母准备一次孝行汇报。

课后反思

1. 本节课的设计整体思路是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逐步达到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孝道的含义,还能够学会自己分析并表达。通过课堂实践证明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