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性拓展;要素探究

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视角探索中,介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及理论[1],将学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社会人格的建立,为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为根本突破口,强调社会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学生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确保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够不断提升,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构建方向。

一、以性格特征为引导的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规律研究,展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信息爆炸引发各种思潮进入校园,在促进校园革新的同时,也引发各种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理论[2]。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性拓展与研究中创新点在于将学生人格构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规律为基础,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适应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具有阶段性特征,分别是人格意识的构建、人格动机的形成以及人格行为的体现等三个阶段性条件。人格意识的构建包含独立人格与民主人格意识的构建过程,人格动机的形成是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人格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直观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拓展与创新,结合学生一般人格构成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学引导过程中渗透,促使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得到充分表达。

2.着眼社会人格构建主体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性创新要素中确立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人格形成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将学生社会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发展主观能动心理,从思想、意识、观念以及思维层面正确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进而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心理。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人才社会发展,深层探究社会人格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现,促使社会人格构建的一般规律中能够渗透出人才社会发展心理所具有的影响与指导作用,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转型提供必然推动力。

3.以利他人格培养客观路径,表达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全新切入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3]。利他人格的形成作为人的社会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社会发展心理深层优化的具体表现。从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来看,关键点在于以他人利益为中心,并且将满足他人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体现出人的社会人格、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将利他人格培养的侧重方向进行具体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为中心的人格引导过程,同时积极构建学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发展心理,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社会人格能够逐渐完善,从社会客观层面深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切入点,也突显立足学生人格构建规律,为学生社会发展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达到充分保证。这是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思想创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养路径能够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的心理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保证学生社会人格、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社会思维的正确树立。

二、以社会独立人格形成规律,探究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视角

1.以思想独立性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社会人格化影响。从人的社会思想形成所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行具体探究,思想的独立性最为明显,表征出的社会人格更加具体,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集成中针对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产生的必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引导,并最终准确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思想的独立性角度出发,思想的独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观点。而思想的独立性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的不同性,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发展方向,总结出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并为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积极优化进行思想保证[4]。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中从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客观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人格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识独立性为重点,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和指向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高校学生意识的独立性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发展意识能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主观方向。然而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所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产生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带动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进行系统深化,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引导方向进行准确探究,以意识的独立性全面分析为侧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方向性引导要素广泛探究,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为明显。

3.以观念独立性为关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化研究新目标。社会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观念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从人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明显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格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和特殊群体教育、学校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学校中的健康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外早期干预和改革推动者角色等五个方面体现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5]。针对观念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人生观念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特征,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看待人生发展的观念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作用于高校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将这一方面作为重要出发点,总结和归纳高校学生社会发展的观念独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在观念引导路径存在相应的具体性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构建的目标、方向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面向学生社会人格化发展新领域,构建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标。

三、以人格民主性构建为目标,把握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趋势

1.以民主心理构建规律为契机,呈现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民主心理构建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和促进其社会民主心理的发展。从民主心理构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必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民主动机的形成主要体现于激发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的形成直观体现民主心理发展方向。通过两方面必然要素,积极构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进而深层优化人的社会发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民主人格形成与构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构建规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结合民主动机以及民主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进行深层探究与分析,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心理构建要素能够形成深层补充,为构建学生民主人格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因素。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目标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推动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侧重点能够得到充分呈现,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创新要素,构建民主人格研究与发展新动态。

2.以民主意识引导为侧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发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够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直接促进人的民主发展思想的构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发生转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化探索过程中,以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以学习者心理研究为中心,以量化研究为主并注重多方法结合,凸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6]。同时应明确民主意识引导具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民主意识引导,指引学生民主人格的构建方向确立。从民主意识引导路径角度分析,将观念意识的强化为基本条件,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发展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确立,有机带动社会人格的民主性方向发展。深层引导学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构建,为构建学生社会民主发展心理产生重要的思想意识推动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民主意识引导为关键点,将民主人格构建为侧重方向,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与新理念,成为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重要着力点。

3.以民主思维强化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新局面。民主思维的强化作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形成持久性。从民主人格构成的阶段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民主思维的形成作为最高阶段,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够以社会民主角度看待社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同时保持客观、准确的社会事物发展的认知观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中,将学生社会民主人格构建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维的强化为核心出发点,有机优化人的社会民主心理。进而使高校学生面对社会发展新环境,能够将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观念予以适应性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构建的准确性。然而在民主思维的构建与强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在以社会层面强调人格独立性的同时,深层构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学生民主化发展心理能够得到全面深化,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能够以学生社会人格的民主化发展,形成社会人格民主化思维,达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民主化发展新目标,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全新侧重方向以及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詹川.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知识本体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111.

[2]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

[3]冯静.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2014(12):136.

[4]缴润凯,刘本扬,盖笑松.陈元晖心理学思想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9.

[5]袁书卷.美国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92.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概念框架;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54-01

作为心理学的范式转换,积极心理学博得了人们的好评,也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本文选择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进展做简要述评。

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毫无疑问,积极心理学的源头起自哲学。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是追问人的意义,而绝大多数哲学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哲学的道理和通路太显深奥,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为研究人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许多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积极经验的理解都有贡献。特别是人本心理学更是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精神。人本大师罗杰斯、马斯洛等都问过相同的问题:“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时候是个体最好的时间?”等。1958年,嘉合妲写了一本在当时颇具争议的书《积极心理健康的当代概念》,开启了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十年后,卡罗瑞福(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们发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们辨认出交互的6个点,其中大部分与嘉合妲提出的概念重合。但是他们的贡献在于方法论上,他们提出了自我报告法使后来的研究者能科学地探究这个领域。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在新世纪伊始爆发出来。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积极心理学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另外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是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支持自主、能力与关系的社会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思路有认知方向研究。认知理论包括选择模型、保护水平,目标理论、社会比较和应对方式理论,这些均涉及主观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关的认知研究发现人们对常规和非常规的事件两者的反应导致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因此,理解人的认知差异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为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

三、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态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要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首先,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一个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快乐等等,正如Diener (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这方面更有待开拓;第二个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其次,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现代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它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同时,它也强调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有着很深的历史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展消极心理学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标准,标准化测量工具,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并服务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也积累与创造了众多的研究工具与干预技术,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因此,必须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实证的统一,技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统一,从而建构富有价值和效率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与社会。第三,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在这里,心理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富有激情同时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积极心理学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Jo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M〕.New Yok :Basis Books.1958

篇3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危机;认知主义;本土化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通常划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到二战为学科形成阶段;二战到60年代为学科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期开始,社会心理学研究遭遇严重危机,反省和试图消除这种危机构成7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旋律。危机意识促使社会心理学共同体从研究主题的选择、主宰的方法偏好、理论模型的构造和研究的潜在假设等所有方面进行冷酷而全面的自我反思和检讨。西方社会心理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全面的理智转型。或者说,在过去的20年中,西方社会心理学已经超越危机时期的苦闷,从研究程序、研究技术和理论构造到研究主题的拓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演化。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1、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是认知主义的危机

上世纪50年代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际知觉与归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走的都是认知主义路线。因此,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就是认知社会心理学,所谓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更准确地说是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主义的危机。

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开始从某个个别的、具体的研究到核心认识论、方法论,对认知主义开始进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认知主义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心理生态观的出现,昭示随着人们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模式运用于重要的文化转向。

2、认知主义的危机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的失败

早期心理学以自然学科为自我发展的范式,在自然科学的统摄下,认知社会心理学长期以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验事实的积累”上,社会心理学纷纷遵照实证主义研究的范式:首先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假设,再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验证这些假设,得出的结论被作为规律性知识构成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小型理论爆炸性的增长,一本普通的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课书通常要涉及四五十个形形彼此相互独立的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忽视基本理论研究,导致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内部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各种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诸多问题当中,使认知社会心理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属于危机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被卷入危机,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认识,发出不同的声音;二是人们在有关批判的对象、目标、观点、对危机的反应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见,学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乱。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正是这种反思的积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具有两个标志:

1、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纷争

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映射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就是以后现代文化立场审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结果。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首先意味着对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解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对人的心理的“治疗”或“改造”,而是促成对人的心理学差异与心理局限的“理解”,促进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学的研究不再热衷于去“证明”一个理论的“真”或“假”,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论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证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做出“解释”。

这种新的研究模式强调以人与他人、他物(包括社会、文化)之间内在、本质的构成性为几点:(1)要求以“现实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强调心理的文化意义,拒绝接受“文化特权”“西方优越”与“种族中心主义”,坚持以平等的原则接受一切文化与个体心理差异;(3)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研究取代传统心理学的认知中心;(4)重视理论的前构性;(5)主张用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到目前为止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关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所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解释也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在发生重要的文化转型。

2、“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兴起

如果说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后现代心理学还仅仅是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形态,文化社会心理学则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能够为文化转向提供更加翔实的研究资料。

从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试图消解认知主义危机的产物:从学科外部的影响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七八十年代印度、新西兰、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界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及这一时期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临床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心理学研究渗透的结果。与“认知的”社会心理学相比,“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转变。

“文化的”社会心理学认识到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文化与心理不再是两个相互分离、独立的要素,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对应物。

文化社会心理学完全是一种“文化的”视角,它颠倒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思维逻辑,将文化前置,将心理作为文化的延伸或对应物置于审视的地位。文化社会心理学要着重讨论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种程度是文化的表现?站在“文化的”立场,过去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化社会心理学将研究重点导向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化”问题,强调对心理学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

三、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一直对文化存在着忽略,这种忽略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个体主义倾向有关。个体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看成是个体心理的探讨。在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中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出发,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个体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行为。这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排斥了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的研究由此为心理学家所忽略或拒绝。而文化的转向无疑对克服西方社会心理学中个体主义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可以促进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同本土文化紧密联系的社会心理学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更具有实际效用。传统的西方社会心理学由于把追求的目标定位在一般的、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心理科学模式上,不考虑特殊文化条件对心理学的需要和要求,因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成为一种纯学术追求。因此,紧密联系本土文化的实际,考虑本土文化的特殊需要,研究本土特殊文化条件下的人的心理特征应该是全球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d,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彭运石,林崇德,车文博.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24)49-58.

[3] 王小章.社会心理学:从“现代”到“后现代”[J].浙江社会科学,1997(2).

[4] 郭慧玲.“危机”与“脱危”:西方社会心理学近期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5(2)51-54.

篇4

关键词:英国 心理学 高等教育

英国的本科生教育一直以来被世界公认为最优秀的教育系统之一。总体上,其在教学管理上具有方法科学、态度严谨、高效率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等特点。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和科研水平上,英国的大学也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因此,通过分析英国大学的心理学高等教育模式,并与国内心理学专业教育进行比较,对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系,提高中国高校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是一所建于1876年,并于1909年得到皇家特许授权,与牛津、剑桥等大学一起,享有崇高的教学和研究声望的综合性大学。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排名中,该校心理学专业位列第四。通过在该校心理系为期一年的访问工作,作者对该系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教育模式和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

本文通过对英国心理学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特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我国心理学专业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一、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制、课程设置

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只有3年,除最后3个月时间是毕业设计外,其余时间均安排专业课授课。虽然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制较短,但由于其课程时间设置上集中且课程量大。比如,除中午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外,其余时间均有可能安排专业课,加上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使得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偏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课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与国内大多数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在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在一年级期间的主要课程包括有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基础课,另一类是专业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作为整个心理学专业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专业通识课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均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国内课程设置上一般把专业通识课放在较高年级课程中。

2.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尤其重视目前的心理学主流学派――认知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介绍。除了在本科一年级有一门“认知心理学”课程外,在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中还分别有专门针对“记忆”、“知觉”、“语言”等目前认知心理学领域较为热门研究方向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系统地掌握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3.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心理学实验课程是整个本科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国内也有的“统计方法”、“实验心理学”等课程外,还专门开辟了“认知模型”、“高级统计方法”等课程,向学生讲授较为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4.由于英国不同的心理系各有其特色研究方向,因此,对高年级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还设置了与本系特色研究方向较为相关的课程。比如,在布里斯托大学心理系就为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发展障碍”、“营养和行为”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有助于许多本科生毕业后在本校或其它学校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

5.除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外,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还有很大的自可以选修其感兴趣的课程。而这些选修课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学科内,包括医学、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都可以选修,为了保证选修课的学习质量,学校一方面对于每门选修课都明确提出了预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课程,同时还会有专门的选课导师对本科生的选课进行指导。

二、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风格、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英国高校高度重视对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年开始,每名学生都会有一本学习手册,该手册中对本学年开设的所有课程学习目的以及课程内容时间进度进行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把握课程学习进度并及时检验各阶段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

具体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所有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模式主要分为“讲课式”和“研讨式”。讲课式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专业通识课,由教师对各章节知识进行系统讲述,一般讲课式模式都采用大班集中上课的形式。比如,社会心理学。与讲课式模式不同,研讨式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由教师首先进行背景介绍,然后抛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案例或者事先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由学生分组或者依次进行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由于研讨式授课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下对讲授课程进行充分预习,看大量的研究文献做充足准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内容上,除教材内容外,每门课教师会为学生列出学习本门课程需要阅读和参考的书籍。在每次上课之前,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或文本的形式获得教师上课的幻灯教案,以便学生在课前对本次课堂的内容进行预习准备。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已有的经典知识,更多的时候只是对知识点中的要点或者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而把大多数书本上的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自己学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师上课时的效率。除了参考书籍外,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还为学生选择了大量最新、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成果文献让学生阅读或进行讲解,尤其是对一些目前存在的学术争议通过和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

在教学风格上,由于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发言踊跃,学生对讨论的话题轮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授课风格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有利,学生并不是很被动得接受到知识,而是在一种互动中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解和吸收。当然,这种教学风格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该具备该专业领域较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接触最新研究前沿,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这种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

三、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考核方法和体系

相对于国内高校心理学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考试成绩的方式。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更多地表现出注重能力,体系多样化的特点。在考核方法上很少有课程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而多数采用如研究设计、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学生最后成绩的主要依据。

对于每次学生的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教师都会认真地进行批改,除了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打分之外,教师还会对论文中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点评。由于在研究设计和课程论文的评分过程中,教师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很多考试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正确答案。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过程中并不能简单照搬书本中的知识抄袭拼凑,而是需要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然后结合对当前问题的分析产生既有逻辑依据又带有明显学生个人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严谨、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加强。

此外,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从考核体系中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中,不但有要求每名学生必须独自完成的作业,还有一类是由一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组作业。由于小组作业的成绩也将作为学生期末成绩计入总分。因此,每名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进程中按照分工承担自己相应的工作,最终在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共同合作努力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

四、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源

在硬件资源上,学校图书馆和各系大楼内,都有供学生免费使用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均能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学校各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还能免费下载大约12000多个论文数据库,其中仅心理学领域期刊就有近200种。通过查阅这些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期刊文献,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开拓研究视野,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大有裨益。

在软件资源上,由于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该系在学年一开始发给学生的学习手册中均详细注明了每门课程专业教师和助教的联系方式以及这些教师每周固定的答疑时间,学生有关于专业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向教师咨询。除此以外,手册中还对系里每名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感兴趣研究方向的教师联系,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通过这些措施,专业教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作用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另外,该系每年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机会。学生既可以参加系里邀请的各领域专家讲座、报告会,学校或一些研究基金会还会资助学生出外参加各种学术论文报告会。通过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开展科研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很多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研究论文。

在其它方面,学校为全校学生开设有各种免费的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中,既有针对非英语母语学生的语言提高班、也有针对所有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培训班等。另外,学校计算机信息中心还制作了大量针对本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计算机软件使用教程提供给学生,比如,office办公软件以及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等。这些学习资源都为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五、英国高校心理学教育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上述对英国高校心理学教育模式的分析,对我们每名国内从事心理学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英国和我国具有不同的国情,如何更好地借鉴英国心理学专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方面

英国的心理学专业教育模式对每名心理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需要具有非常扎实全面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知识,应该是对于整个心理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把握。同时,教师还必须紧跟当前最新研究前沿,掌握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能对本领域学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把握。最后,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亲和力。因为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感,才能使教师真正把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从以上方面来看,通过合理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关键。

2.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

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作为培养高素质心理学人才的关键,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相比于国外心理学专业学生,国内学生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为何有很多国内学生到英国读书,感觉难以适应的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英国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少、课堂时间短,但由于更多的要求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均感觉到学习压力要远远大于国内的学习要求。

要缩小国内学生与英国学生在以上方面的差距,培养学生养成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单向传授式教育模式以及单一的成绩考核方式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抱以投机取巧、片面追求高分的不良心态。因此,如何使学生建立认真努力、勇于进取的学习理念,从而使学生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是需要全体教师包括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管理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3.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方面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加大,国内心理学专业学生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英国心理学专业学生,国内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最新进展的机会和可利用资源还相对较少,其中既包括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也包括可利用的教师智力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以及学术兴趣。因此,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改善学生的学习资源条件,最大程度上为保证培养具备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而服务。在这些方面,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教育体系已经有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值得管理者去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薛晓燕,张向前.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启示[J].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90-94.

[2]田洪芳.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8,(34):72-74.

[3]汪怿.英国高教改革的最新动向[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6):43-46.

[4]陈韩晓.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4,(2):83-85.

篇5

【关键词】精神科实习;症状学;临床心理学培训;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2.3,R749.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3)005-035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的,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也逐渐进入系统化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心理学家常常会遇到来访者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需进行转介的情况,如何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以评估是否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及时建议来访者接受精神科治疗,延误了病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临床心理学家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精神科常识,以及积累与各类精神障碍病人接触的经验。

欧美各国在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均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相应科目的学习,还要在医院、咨询中心等机构积累一定时长的临床实习经验。如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督导下积累1500 h以上的临床经验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学生通常是在大学的临床心理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APA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等机构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硕士生要求1000 h的实习,而博士生要求1500 h。德国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理论部分、实践培训部分、临床实践部分、自我体验部分、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共5个部分。其中临床实践部分明确规定应包括精神病院工作600 h,占总培训时长的14.3%。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接受精神科实习的培训规定。然而,我国精神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又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数量。一项针对我国四省63004人的抽样调查显示,1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95%的置信区间为16.6—18.5),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如果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对临床实践学习,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实践经验缺乏,可能会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不能及时甄别精神病症状或未能及时转介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科医生一样,是一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的主力军。例如在德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占3/4之多,他们与精神科医生共同从事对各类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病人的治疗工作。而我国经过良好培训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培养情况看,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2007)规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应该包括心理针对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实习(见注册标准2.08)等。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及接受督导的情况提出了具体规定。此外,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对注册实习机构(见注册标准4)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陈红等对22所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培养课程及计划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此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研究发现仅有21.4%的学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习,也包括精神病学的实习;在实习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很不一致,时间比较短或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等现象突出。在陈红等研究的学校中,许多是211重点大学,而全国众多的非重点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可能情况更为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的重要大学的情况,自2003年就开始制定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方案,至2009年共进行了4次修订。事实上,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经历在北京大学或其他高校、中学等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心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习过程,并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提供个体或集体督导。鉴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尚缺乏精神病学的临床经验,这一手册规定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需具备至少240~320 h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经验。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系教研室每年利用假期安排临床心理学低年级研究生赴精神科实习,此后逐渐固定到北京市安定医院进行为期6—8周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临床实习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四年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研究生进行赴精神科临床实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探讨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接受精神科实践学习的效果和影响,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提供依据,为国内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进入精神科实习的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均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引论、心理测量等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课程。

样本1:为客观评估精神科实习效果,本研究选取2009~2012年间接受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研究生共37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其中男生5人,女生32人。29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除1人本科毕业后因考研耽搁1年外,其余均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在完成6~8周的临床实习后,所有受训者均参加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题目由安定医院精神科第1年住院医师考试题库抽取,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同时选取2008年和2010年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共40人为对照组,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年龄24—28岁,平均年龄(26±1)岁,其中男生10人,女生30人。收集其在完成1年的临床实习后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对照组成绩。

样本203:为考察受训研究生对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在2005—2012年间接受过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人员中,选取36名受训者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其中男生8人,女生28人,28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受训者填写问卷时的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2)岁,参加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至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年限0—7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年。

1.2实习培训内容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习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具体方案由本文第一作者根据北京安定医院临床精神病学的教学大纲结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实习要求而总结制定。

理论培训部分主要涉及精神科症状学诊断、常见精神科疾病的介绍等;临床实践部分包括实习研究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与病人直接接触,积累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症状学的了解等。研究生要先在具备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随后被分入不同的病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访谈和学习,参与查房和案例讨论。理论培训部分的培训内容及要求见表1。

1.3工具

1.3.1精神病学考试题目

考试题目共包含100道选择题,所有题目均抽取自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期末考试题库,内容包括症状学、精神疾病的分类、表现、特点以及常见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和使用等。每题计1分,满分100分。

1.3.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

共包含19个条目,其中2个为开放性条目。条目1~13均为实习培训的大纲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对精神病人的访谈;条目14~17为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的应用等。调查问卷的条目的编制主要考虑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精神病医院实习涉及3大部分内容: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与精神科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受训者根据自己对实习的看法和感受,对每条目进行1(完全没有收获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完全没有帮助)~7(收获非常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非常大)点计分。条目18和条目19为开放性条目,要求受训者补充其他收获和提出改进建议。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被试在精神科症状学基础知识考试上的得分差别。采用软件SPSS13.0完成。

2 结果

2.1精神病学理论考试成绩

精神病学理论考试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样本1)所得分数的范围为65~90分,平均得分(81±5),40名第1年住院医师得分范围为62—96分,平均得分(7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38,P

2.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得分情况

对样本2在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各条目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是:“症状学相关知识”“精神疾病的精神科治疗原则”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心理测量工具在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精神药物治疗后病程发展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表2)。’

对样本2在开放性条目上所填写内容进行整理,其中关于“其他收获”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改变对精神科病人的偏见”以及“参与专家查房、案例讨论”。而关于“改进建议”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希望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科室”和“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医生的指导并参与案例讨论”等(表2)。

3 讨论

3.1培训的现况和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参加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接受了为期6—8周的精神科理论知识培训之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能够基本掌握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包括症状学、各主要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等。而从主观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感到“收获最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最大”的3个条目也正是“症状学相关知识”、“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说明虽然培训内容偏重精神科基础知识而不是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仍然感到有很大收获,其所掌握的精神科基础知识对他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以下分别从培训的日程安排、培训方式和教师选择3个方面详细讨论培训的现况和未来应考虑的改进。

首先,从培训的日程和内容设置来看,目前为期6~8周的培训基本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部分。从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结果来看,理论学习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主观问卷的结果显示研究生在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两个方面均感到收获很大。不过,主观问卷的结果也提示培训的安排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报告对于“访谈与心理治疗的应用”这一内容感到收获较小。一项对大学、精神科(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负责人的研究发现,各机构负责人认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具有扎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入精神科中的心理治疗应用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应包括对精神科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和心理治疗方法等。

另外,在开放性条目上,许多学生报告希望能够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的科室和病人。故在今后的培训安排中,也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实习时间的要求,是考虑到目前的国情。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心理学学生的实习时间通常为1年,根据我国的情况,可考虑将精神科实习时间定为1~3个月;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临床实习时间可以在3—6个月或更长时间。

其次,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采取理论与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而受训学生在精神科症状学测验中得到良好成绩和主观问卷的作答情况可以基本反映这一培训方式的适用性。通过理论的讲授可使学生形成精神疾病症状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通过在病房中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则可以增加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

最后,从教师的选择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选择既有精神科背景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来带教,本文作者认为这一点对于保障培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与患者的接触中,同时拥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也能够更好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分享针对精神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经验,指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精神科的诊断评估结合在一起,综合的理解问题。这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为什么规定注册实习机构中必须拥有已经注册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督导师和心理师的原因。因此,在实习机构带教老师的选择上,应选择同时具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以保障培训的效果。

3.2培训的意义

目前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的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所占比例太少。而且这些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受训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只学习过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而缺乏其他必要实践培训就直接从事临床或服务工作,或直接将所从事的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工作冠以临床心理的名义从事临床治疗的情况。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来推算,我国需要约86万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而这个理想状态目前还难以实现,心理咨询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缺口仍然很大。

我国特有的羞耻感文化往往衍生出病耻感,许多病人及其家人在羞耻的情绪影响下迟迟不肯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其中一部分人则有可能转而到心理咨询门诊来寻求帮助。这就需要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精神科症状学常识。因此,规范而系统的精神科临床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精神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经验,提高临床实践的胜任力。

4 未来研究方向

篇6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 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验。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4]。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5]。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篇7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

一、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

1.后现代心理学

在科学心理学成立之后,心理学研究就进入了现代主义取向阶段。虽然现代主义取向一直处在派系林立、纷争不断的格局当中,但是依然拥有共同的内容,也就是重视科学价值、信奉经验主义、注重科学方法、个体中心地位。而后现代心理学对以上内容予以深刻批判。其一,反科学至上论。对于科学主义心理学而言,其主张的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追求真理,即使人文主义心理学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相对,也不反对科学价值。而后现代心理学对此提出了深刻批判,认为科学方法本身就具有争议,更不要说去证明什么。其二,反个体中心论。针对现代主义心理学而言,其更加重视个体心灵及理性,将个体当成是行为发生与解释的核心。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此种行为是一种盲目的“自恋”“自大”的行为。

2.积极心理学

在积极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主要承担三项使命:一是,治疗人的心理疾病或者精神;二是,发现并且培养具备非凡才能的人;三是,帮助普通人过得更加充实幸福。而自二战以后,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就放在了心理问题方面,如性犯罪、婚姻危机、心理障碍等,逐渐成为了一种类似病理学的学科,为此,积极心理学也叫做病理性心理学。与后现代心理学批判现代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对二战后西方心理学中消极、悲观取向的批判,在其理论构建与发展中,依然继承了科学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很多内容。

3.进化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起源主要分为两种倾向:内源决定论、外源决定论,对于进化心理学而言,其主要就是对这两者的批判。其一,进化心理学对内源决定论予以批判,在认定心理机制为社会行为的基础上,并不认同内源决定论的观点,即心理现象并非受到某种内驱力或者本能驱使,而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二,进化心理学对外源决定论予以批判,在外源决定论中,认为人生来是一张“白纸”,在后天环境、社会的影响下,出现一些行为。而进化心理学认为,在此基础上得出人的心理源于环境、社会的结论是不合理的,实际上,人的心理与生理机制不是同时出现,而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进化的结果。

二、当代西方心理学三种新取向的比较

因为当代西方心理学三种新取向起源于不同的思想派别,其对现代心理学批判的切入点与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后现代心理学摆脱了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内源决定论与外源决定论,认为心理既不是存在内部,也不存在外部,而是存在人和人之间,是人际交流的产物,是出现社会关系的结果。此种将心理定位为社会人际交流、话语建构解释心理的观点,更加重视心理的社会属性,对摆脱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从探讨人生意义角度分析,它提出了一种包容性的人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心理学范围;从心理学方法角度分析,它提出了一种开放性的对象中心论方法模式;从心理学任务角度分析,它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应用理论与模式;从心理学性质与价值角度分析,其摆脱了科学主义限制,对人性知识展开了相应的定位。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就是探讨人的心理机制形成与影响。进化心理学者对外源决定论予以批判的同时,也不认为自身属于内源决定论范畴。其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对心理机制强度、频率有着一定的影响;心理机制又是社会行为的基础,对社会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反应非常灵敏。除此之外,在进化心理学中,普遍认为心理机制是进化的产物,而心理进化主要来自于适应与压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就是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反思与批判,是现代心理学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摆脱现代心理学困境的重要途径。这三种新取向的理论与主张主要就是对西方心理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重构与批判,在西方心理学发展中,对全面、正确认识人的心理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促进西方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值得相关人士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申连,郭本禹.当代人格研究的新取向:进化心理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01).

篇8

一、积极心理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的意义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不同的是,它从积极的维度出发,研究人本身的积极品质,挖掘个体固有的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力量,帮助普通人更好地发展自我,绽放优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本身蕴藏的潜能,最终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主观维度上,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满足、满意等)、现在(幸福、快乐等)将来(乐观、希望等)的积极体验。在个体维度上,主要倾向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尊重和爱的能力、人际亲和能力、坚持性和毅力以及宽容和悦纳等,这些都是人类自身拥有的能够抵御精神疾病的潜在力量。在群体维度上,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团体和社会机构对美好公德、责任感、利他主义等方向的培养和塑造作用,认为健康和睦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校等组织系统能够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培养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决定因素,人的很多疾病都与个体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关。美国生理心理学家艾尔玛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不同的瓶子里面,经过冷却处理后发现,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体成为水后,其颜色是清澈透明的;而人在情绪悲伤时呼出的气体成为水后,其颜色是浑浊的;人在生气时呼出的气体成为水后有明显的紫色沉淀。积极的情绪能够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更容易感受到爱的力量,更容易激起感恩的情绪,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更容易悦纳别人,做事表现出较强的坚持性和有恒性,从而获得成功的幸福体验。个体处于负性情绪时,更容易指向失败信息并将它们进行组织,往往变得易怒暴躁,敌对性与攻击性较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生活在牢骚和愤懑中,幸福感较低。

大学时期是个体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积极人格和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是未来中国梦的构筑者和实现者,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否担当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取决于其积极心态能否形成和积极力量的储备是否丰富。高校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可经常性地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因而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比较全面,更容易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可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等指导大学生在形形的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做出正确选择,科学规划人生,树立远大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工作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种希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在这方面,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发掘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因势利导,可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理念和行为,对于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的角度对人的特性进行积极评价,指出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保持最佳状态,挖掘潜力,推动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这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大学生主体上是积极上进的,但也存在很多新的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缺乏幸福感、负面情绪较重、消极悲观、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加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开展积极教育,培养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1.开展积极教育,增强幸福体验

阳光心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保障。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更加注意开展积极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通过客观的自我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结合专业特点,实现专业助长优点、优点凸显专业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加其成功体验,积累愉快正能量。目标是方向,更是动力。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拥有明确目标的人,更容易调动自身蕴藏的积极力量,激发内在潜力。这就要求辅导员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开阔发展动力源。具体来说,一年级时,重点帮助新生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加强人际交往,学会交往,学会宽容,培养亲和力。二年级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活动,积极参加学生社团,锻炼各种能力,尝试与职业有关的兼职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能力。三年级时,确定未来就业去向,考虑是考研还是求职,如果就业方向确定为求职,应当重点加强求职技能技巧的培训,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求职信息;如果确定考研,应当了解并确定考研方向并做好相关准备。四年级时,根据求职方向,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总之,就是要学生每天都在充实自己,不断接近目标,增加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使得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实现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的和谐与统一。

2.学会情绪管理,进行合理归因

研究表明,情绪的产生需要一个载体,当一个外界刺激发生后,并不会立即产生情绪,而是将刺激直接转载到个体头脑中已有的信念,信念决定着情绪的发生方向。合理的信念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合理的信念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同一个外界刺激,作用在不同人的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拥有更多合理信念的人,更易看到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积极意义,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归因,使坏好、好事更好;而拥有不合理信念的人,往往会对事件做出否定的假设,进行负性的归因,使好坏、坏事更糟。情绪不但产生于这些信念,更会因为这些信念的稳定存在而持续下去。要想管理情绪,就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因而,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变大脑中固有的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这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运用各种教育载体,如主题班会、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学生转换观念,学会换位思考,摒弃不合理的信念,客观看待事物,冷静分析矛盾,进行合理归因。

3.运用团体辅导,培养积极的人格

篇9

关键词:心理疏导;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非判断易从感情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有时很彷徨,有时很偏激,有时很迷惑,有时又很坚定、很明确,这是价值观形成过程的一个常见现象。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借助于心理疏导,可以正确地了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迷茫与失落的深层心理原因,探讨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帮助学生明确并澄清自己的价值观,端正态度,从而指导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一、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都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前提的,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也同样也需要以健康心理为前提。积极健康的心理必然会为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高尚的价值取向提供基础,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相反,消极地、被动的、扭曲的心理,是不可能使人的价值观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加强心理疏导,是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在面对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时,一些学生常常感到心理困惑。他们既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成就而欢欣鼓舞,又为时代精神的颓废的价值取向偏离而忧心忡忡。他们既渴望公平正义,追求卓越梦想,又逃避不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所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心理疏导问题,把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心理疏导的重要任务,给学生以心灵抚慰和情感的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分析

1、心理疏导有利于促进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高校价值观教育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很难与学生产生内心深处、特别是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效果也差强人意。而心理疏导能够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及价值取向的症结所在,能够从情感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动力发自于内心,这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心理疏导是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疏导是一种心理沟通的技术和方法,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心理困惑与思想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心理疏导技术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能够在“心灵沟通”、“对话交流”的温馨氛围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3、心理疏导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心理依据。心理疏导是以心理学、心理教育的相关科学理论为依托,采取必要的疏导技术和沟通方法对大学生在人格、能力、性格等诸方面进行心理测量,能够疏导大学生的不良心理认知,强化情感和行为等德育心理,进而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症结所在,为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

三、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1、以大学“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作为加强学生价值观培育依据。对大学“新生”的健康心理普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最基础的方式。通过每年以UPI和SCL―90等心理量表对新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根据测试数据为学生尽快实现转变、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价值理想,培育健全人格提供必要的指导。

2、应积极利用学校校报、大学广播站等学校宣传栏向广大“在校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宣传;通过开展健康心理专题片展播、心理咨询、教育讲座等活动,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消除对心理疏导的误解,为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

3、坚持对“毕业生”开展有关“就业和择业心理”等团体心理疏导、心理沙龙等活动。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与教育,摆脱原有对当前社会思潮和价值偏离的心理困扰,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取向。

总之,新形势要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将心理疏导应用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将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让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9。

[2]于钦明,崔国红。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3]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101

作者简介:

焦阳(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于钦明(1979-)男,黑龙江泰来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课题基金:

[1] 本文为201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55xs410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美术院校;英语教学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研究领域,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提出,倡导人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来看,它不仅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其思想已经渗透到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较显著的社会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已经有专门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也称为“幸福课”,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自助并帮助他人、社会变得更幸福。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美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偏低,而英语更是学生的弱项,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他们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英语课堂上学生睡觉、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美术院校的英语教师渐渐进入“消极教学”状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美术院校英语教学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和感受幸福,让曾经枯燥无奈的学业变成可以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感觉的兴趣爱好,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积极心理学对美术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个体的幸福、快乐、积极体验。在Fredrick的“拓展—建构”中明确指出:积极情绪的调动可增强个体的智力,并帮助个体形成长久的智力资源。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言得到顺畅的表达,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压抑语言的表达或阻碍语言的学习。我国古代也有积极情绪体验的说法,如《论语》第6篇《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形成学习自觉性,由内而外地实现学习的持久性。把积极的情感态度引入英语课堂,使其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即认知的需要,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求知欲望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它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进取心,带着“为什么”去学习,明确认识学习英语不只是死记硬背或者应付某次考试,更应是通过整合一切资源,学会真正运用英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学习,在学习中寻找自身的兴趣点,这样学习才会变得积极主动,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积极心理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对立关系,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积极心理学理论能帮助教师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使教师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空间,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身上巨大的发展潜能,并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成长的经验,努力激发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美术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更新指导思想,培养学习兴趣。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灌输知识点为主要任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在拼写、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使学生避免错误、克服缺点。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在愉悦的状态下往往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因此,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应从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向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其参与英语学习的热情、信心和勇气,并把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及积极品质作为最终的教学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性的语言技能训练活动,始终坚持“教为练,练为用”的教学原则。教师要用快乐的心态面对和感染学生,积极肯定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而取得的小成果,使得学生有快乐学习的感受和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愿意将学习中的经验和困惑与大家分享讨论,从而形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的英语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感。积极心理学旨在关注人的积极和优秀的品质,要求教师学会肯定学生的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计划。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小目标,通过这些小目标的实现,不断累积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调整教学模式,调动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诸多的约束和控制,尤其是在口语和写作等的学习上,学生的学习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陷入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开口的恶性循环,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结果适得其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个体的积极因素,立足于个体潜在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对个体心理现象做出积极解释,包括许多的心理问题,进而激发个体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及积极力量①。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创造条件,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而又生动活泼的思考探究状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营造出乐学、愿学、善学的教学氛围。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满足、快乐及充满希望等主观体验;二是研究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包括勇气、仁爱、正义等;三是研究建立有利于培育责任感、关爱、宽容等积极品质和力量的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组织系统。因此,英语教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英语教师还要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英语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感染与启发,将学习英语内化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部分,帮助学生摆脱英语学习过程中“压力大、包袱重、紧张、害怕、积极性低落”等不良心理障碍,这样的英语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三)改革方式方法,激发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们应该注重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培养、发挥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从而使教育过程更高效,促进人的发展并使其走向幸福。逐渐地,乐观、希望、智慧、爱、满意感、宽容等积极因素进入当代教育教学研究的视野,积极心理学成为课堂教学研究中新的价值取向,它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潜能和动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首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有趣的、参与度较强的教学环节,如猜谜游戏、头脑风暴、情景表演、编创课本剧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生硬、无趣”,而积极加入到英语课堂学习中。在课外,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如组织英语角、经典英文电影欣赏、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故事讲演、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文电影配音大赛、举办英语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交流的舞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其次,运用积极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出针对性强、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运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分析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例如通过典型例题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发挥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启发,再引导学生自己顺着一定的逻辑思路推测可能的结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绝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似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质疑,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和研究问题,使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最后,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最重要的一点是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情绪,首先教师要保持积极的情绪,通过表情、目光、声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会随之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以愉悦的心情感染学生,才能切实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回答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乃至生活中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对话,对于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行为要予以肯定,对于学生获得的一点点进步也要不吝惜夸奖和褒扬。通过不断地鼓励、褒奖和帮助,使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使学习英语成为他们愉悦的体验,而不再是负担。(四)丰富评估内容,提升学习体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美术院校英语教学中,就是根据英语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现状,运用积极心理学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测量方法深入挖掘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在积极的氛围中传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体验,使英语教学效果最优化。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知识点而教,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学生乐学、向学的积极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的体验,进而形成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因此,对于英语学科的学业评估来说,在重视期终考试等终结性评估的同时,更要强化形成性评估,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业成就给予直接的、及时的、充分的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学生感受到成功,进而内化成学习动力,这样无论是对英语教学还是对学生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四、结语

教师应针对美术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结合美术院校自身英语课堂的现状,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营造积极的英语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作者:齐石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凯,贾新超.“积极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人类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5(8):73-76.

[2]李彤.积极心理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157-159.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4]何晔.如何培养英语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