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养殖业规划

篇1

关键词 水利工程;现状;2016―2020年水利工程规划;蒙城县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 S2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182-02

1 水利工程现状

1.1 灌溉系统现状

示范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茨淮新河。现有1座灌溉站(草庙灌溉站),装机4×75 kW,设计流量为1.68 m3/s。

目前,示范区拥有干渠1条,为草庙灌溉站输水渠,断面形式为梯形,其余渠道基本上都为土渠,部分沟渠为灌排两用渠道,沟内杂草丛生,灌水速度慢,利用率低下。

1.2 排涝系统现状

示范区目前基本可以实现自排,排水方向总体上由西向东,但是排水沟布局不合理以及部分排沟坍塌严重,对该区域排涝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现排涝标准基本可以达到5 年一遇。

1.3 防洪系统现状

目前,立仓镇防洪标准基本可以达到20年一遇。

2 规划背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蒙城县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安徽省水产养殖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依托,科学合理布局,调整品种结构[1],大力发展名优品种养殖,建成亳州市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基地。

3 规划思路

结合合作社实际情况,本次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85%、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保证干旱年份及暴雨期水产养殖用水不受影响。养殖场的原有渠道多为灌排合一,本此规划尽量做到灌排分开,基本实现自流灌溉。排水工程以自排为主,通过对排水沟重新布局、开挖,使之排水通畅,针对养殖场现有灌排条件,拟对部分主干工程进行新建、改造,以提高规划区灌排能力[2]。

4 规划原则

一是着力加强灌排渠系建设,以节水、节能、增效、扩大灌溉面积为重点,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沟渠、配套建筑物统一规划,旱、涝综合治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改善渔业生产基本条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示范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二是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科学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以发挥其最大效能[3]。

5 规划范围

蒙城县立仓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水利工程规划总占地面积90.3 hm2,位于蒙城县立仓镇茨淮新河北岸。

6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7 规划目标及设计标准

7.1 规划目标

一是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二是达到鱼塘布局合理、水利设施配套、生产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7.2 规划标准

7.2.1 灌溉标准。根据规划区可供水资源状况,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规划区灌溉保证率确定为85%。

7.2.2 排涝标准。排涝标准的规划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论证确定本规划区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

7.2.3 防洪标准。经论证确定立仓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7.2.4 灌溉水利用系数。按现行国家规定的投资标准与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确定本规划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4]。

7.2.5 高产鱼塘建设标准。高产鱼塘,要求具有面积较大、池水较深、光照充足、水源畅通、水质肥沃、交通方便的特点。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①面积和水深。生产实践证明,成鱼塘的面积以3 333.3~10 000.0 m2以宜,水深最好是1.5~2.0 m。②土质和底质。鱼塘为挖土修建而成,土质对水质的影响极大。鱼塘经过一段时间养鱼后,塘底逐渐形成一层厚淤泥,鱼塘中有适量的淤泥,塘水易肥,促进鱼高产。但淤泥不宜过多,过多时必须及时清除。③水源和水质。水质要求溶氧充足,营养盐丰富,pH值7.0~8.5,水质肥(水色为黄褐色、绿豆色、淡酱油色、黄绿色,透明度为25~35 cm),不含有毒物质。④鱼塘的形状和方向。边长为30~50 m,东西向。⑤布局与配套。鱼塘坝埂要宽、高,喂】碓4~5 m以上,坝埂高度要求高出当地最高水位0.5 m。同时,要求排灌系统完善,每口鱼塘都能独立排灌,避免串塘串灌。塘底应由灌水的一边向排水的一边倾斜。同时做好水、电、路“三通”,以便使用增氧机。⑥灌排渠系。遵循“便于生产操作,保证每个鱼塘都可以单独排水和灌水”的原则[5]。鱼塘成双排列,每排鱼塘一边为灌水渠道,另一边为排水沟道,每条灌水道和排水道都能灌、排两旁的鱼塘,做到灌水道和排水道分开。灌水渠道和排水沟道均采用明渠设置。鱼塘底部适当倾斜,靠近排水渠一端稍低一点。放水口采用PVC管将水放入鱼塘,以避免注水时冲刷堤岸。

为确保鱼塘正常生产,还要建筑堤埂,作为运输苗种、成鱼、饲料、肥料的干道。堤埂顶面高程,要求超过历年最高水位0.5 m。根据土质及风浪冲刷情况确定堤埂的坡度,考虑到本次规划鱼塘水深,通常背水坡面、迎水坡面分别为1.0∶1.5、1∶2。

7.3 行业技术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1-16453.6-200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 18―2004),《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8 工程布局

8.1 灌溉系统

灌溉以草庙灌溉站为水源,通过现有主干渠由南向北输水,通过新建灌溉支渠逐级向东分流灌溉。

8.2 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规划主要是排水沟重新规划布局、开挖,以达到鱼塘的排水要求。

9 工程建设内容

9.1 沟渠疏浚

目前,养殖场排水沟多为灌排两用沟,布局不合理。本此规划将对排水沟重新规划布局、开挖。

开挖排沟采用机械清淤人工配合的施工方式,疏浚及开挖长度为5 270 m,土方量为45 240 m3。

9.2 渠道衬砌

根据养殖场目前的施工条件、管理水平,结合考虑材料的经济性、耐久性、防渗性等因素,支渠及斗渠均选用现浇混凝土衬砌。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每个鱼塘配套1座放水口[6]。

9.2.1 灌溉制度、设计标准、设计流量。灌溉面积较小的治理片,渠系仅设2级,即支、斗渠,采取续灌方式,控制面积较大的渠道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轮灌方式。

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规划水面面积42.3 hm2,平均蓄水深度1.5 m,则蓄水量为63.43万m3,按照10 d连续灌水时间计算,得出鱼塘灌水流量为0.73 m3/s,草庙灌溉站能够满足蓄水要求。

各支渠根据相应控制水面面积验算其设计流量,并按照1.5倍安全系数放大。

9.2.2 渠道设计参数的确定。具体包括:①渠底比降(i)。选择比降的一般原则:渠底比降应尽量接近鱼塘塘底比降;项目区为提水灌区,比降应尽量小些;砼衬砌渠道不考虑冲刷。②渠道横断面形式。渠道按照明渠均匀流进行水力计算,基本公式如下:

Q=ωC(Ri)1/2

式中:Q―渠道流量(m3/s),ω―过水断面面积(m2),C―谢才系数,R―水力半径(m),i―水力比降。

考虑到耐久性、适用性等因素,本次规划灌溉渠道采用矩形断面,均为C30混凝土现浇。

9.3 节制闸

本次设计节制闸用于抬高控制支渠水位,满足斗渠用水需求,节制闸采用铸铁闸门,装起闭架,手动螺杆式启闭机启闭。为化设计,本次设计套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图集・涵闸分册》。共建设节制闸3座、放水斗门6座。

9.4 道路

本次设计主干路采用混凝土路面,生产路采用砂石路面。

9.4.1 新建砂石路做法。由下至上,素土夯实压实密度≥94%、干压自然级配碎石垫层厚120 mm、泥结碎石路面厚120 mm,中粗砂磨耗层厚20 mm。

9.4.2 新建混凝土路做法。由下至上,素土夯实压实密度 ≥94%、150 mm厚水泥稳定碎石、200 mm厚C30混凝土。

10 参考文献

[1] 孙华林.水利工程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探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8):100-102.

[2] 李常辉.浅谈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各阶段工作的重点[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5):74-75.

[3] 姜铁春.水利工程规划重要性综述[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7):167.

[4] 许巍巍.关于对水利工程规划重要性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9):257.

篇2

可持续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种养结合”、“净水渔业”是我国发展现代渔业的必由之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于对养殖水环境修复和保护。我国渔养殖业的发展关键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最主要是削减污染源的排放,必须内源与外源同时治理。发展净水渔业是治理内源污染的关键措施。一定要加大生物修复的投入,国家与民众共同参与修复水环境。只有走净水渔业之路,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才会可持续性发展。推广净水渔业养殖模式而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上加以控制,微观上给予指导。控制有效养殖的面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控制有效养殖面积,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合理的规划养殖面积及品种,建立渔业用药限制、制定养殖废水排放水质标准,一定要严格控制滥用渔药现象,加强养殖水处理及废水排放的管理,为发展净水渔业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只有走了净水渔业之路,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才会可持续性发展。

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的探索

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走对路子,也需要政府相关方面的保驾护航。

(一)必须搞好规划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就是各地人民政府在水域滩涂总体利用规划中制定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规划,这是渔业部门管理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法定地域范围。

(二)必须严格执行养殖生产管理制度

各地人民政府要继续推进渔民养殖的有效证明,做好核发工作,养殖证也是渔民开展养殖生产的基本依据。

(三)加强执法监督的体系建制

进一步加强病害防治、水产原良种,渔业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大监督管理,加大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等体系建制;加强养殖水域水质的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与防治工作,以提高从业人员岗位技术的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环保型、高效的饲料和水产药物,实现技术推广和服务队伍建设的有效提高。

(四)加强管理

各地人民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渔业水域污染案件,保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而水产养殖业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将来向何处走,值得深思,努力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业,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养殖强国,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是一条必由之路。

三、结语

篇3

1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问题及结构调整策略

1.1存在问题

首先,水产品安全及水污染问题。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水产品的产量,过多使用各种化学药品,不仅导致水产品中化学药品残留超标,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使周围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次,良种覆盖率低。我国水产品养殖不注重培育优良的品种,其良种的覆盖率远远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覆盖率,严重制约了水产品质量的提高。最后,养殖的品种不合理。养殖的品种多是低档的大宗品种和市场需求少、成本高的高档品种,从而造成了市场低档产品和名贵产品过剩的问题。

1.2结构调整策略

首先,注重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防止水污染。在养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尽可能减少各种违禁药品投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保证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此外,养殖的水产品数量要符合区域环境的承载力,严禁使用污染水质的药物,保证水质的安全。其次,提高水产品的良种覆盖率。加大资金投入,注重优良品种的选择、培育和推广工作,全面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最后,优化水产品的品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多养殖符合市场需求的水产品,如提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中档品种的养殖率。

2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2.1转变思想,高度重视

必须转变思想,认识到发展休闲渔业对于改善我国渔业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方面的重要意义。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休闲渔业的发展,把发展休闲渔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鼓励和支持休闲渔业的发展,及时落实相关政策,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休闲渔业,注重健康养殖,合理开发资源,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将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结合起来;要合理规划休闲渔业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渔业的发展中,同时注意平衡与旅游业的关系,实现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的和谐共赢。休闲渔业涉及的产业众多,包括渔业、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必须合理规划,将各个产业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1]。

2.3健全法律,严格执法

由于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而且其涉及的部门众多,关系复杂。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休闲渔业。有法可依是前提,接下来就是执法必严,有关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和取缔各种违法行为。此外,还应积极进行相关的法律宣传,提高休闲渔业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2.4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环保

发展休闲渔业,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总之,科学调整水产养殖业结构以及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是我国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8503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水产养殖总量已高达4288.36万t,产值为6972.23亿元。但是,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获得高产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水产养殖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养殖过程中对水环境的保护,导致大量残饵、渔药、鱼虾排泄物等物质在水中沉积,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一些地区将养殖废水不加以处理就排放到河道中,严重地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同时,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会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2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2.1 水产养殖业的环境问题

目前,水产养殖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生产领域之一,随着养殖业的高速发展,环境安全和水产养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追求产量的提高,密集放养、过度投放饵料和渔药,造成养殖水域污染状况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占有全世界红树林面积1/5的菲律宾,养殖者曾把红树林变成养虾的池塘,高密度放养鱼虾,加之对养殖区域的水环境管理不善,导致14万hm2的红树林逐渐消失,严重地破坏了珍稀的红树林生态系统[1]。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但同时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渔药等物质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养殖生态环境,其次是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如养殖废水)的排放或扩散,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2]。例如,天津于桥水库进行密集的网箱养殖,投入过量的生鲜饲料且忽略对水体的净化,导致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大面积滋生,COD、TN、TP等物质的含量迅速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严重,水质严重恶化,目前,水库已经明令禁止在该水域进行网箱养鱼。近年来,山东沿海的莱州湾地区赤潮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附近大面积对虾养殖区域的废水不加以净化处理就排放到莱州湾海域,而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以及抗生素,导致水体严重污染,莱州湾海域就曾出现过数10km的大规模赤潮。

此外,养殖区域水环境的恶化也会引发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药物残留仍然是水产品质量中的突出问题,养殖者长期投放抗生素、激素等药物,造成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从近年出现的“氯霉素事件”、“恩诺沙星事件”、“孔雀石绿事件”中可见一斑[3]。我国出口的水产品多次因药物残留超标遭拒收,对中国水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 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2.2.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部分水产养殖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选择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基于这种养殖模式,养殖者势必要在养殖过程中提高饵料的投入量及换水量,而大量的残饵、粪便会增大水环境的负荷

量,一旦超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引发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同时,日换水量的增加,不仅会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废水的排放也会影响周边的水域环境。养殖者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不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水体净化技术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和净化处理,而直接将废水排放到河道中,若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质,就会使接纳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厌氧状态,不仅会污染水源,甚至会使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2.2.2 渔药使用不当

水产养殖者为了保证养殖产量,防治各类病害,在养殖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渔药,包括杀菌剂、除草剂、抗生素、防腐剂、甚至还会投放促进鱼虾产卵和生长的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会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散失到水中,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由于渔药使用不规范,在杀灭病菌、虫害的同时,也会对水体中的有益菌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使水环境的微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一些低浓度、性质稳定的药物残留于水中,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积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乃至人体造成危害[4]。

2.2.3 饲料污染

养殖过程中饲料的使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大多数水产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的是生鲜饲料,生鲜饲料营养丰富、价格低廉。但是,这类饲料的吸收利用率低,饲料中仅有20%~30%的营养物质被鱼虾吸收,促进鱼虾生长,大部分营养物质则直接散失到水中或者通过鱼虾的排泄物再次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残饵、粪便中含N、P的营养物质和其他有机物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给养殖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配合饲料具备高效、优质、低污染的特点,但因为配合饲料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往往被养殖者拒之门外。

2.2.4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有关水产养殖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虽然法律法规众多,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管理仅做出了一般的规定,缺乏详尽的水环境管理细则以及水产养殖业的专项法律。

同时,部分法律条款强制力不够,对违法行为也没有详细的处罚条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虽然规定养殖者进行养殖活动必须办理养殖许可证,合理确定养殖种类和规模,但是,对于无证养殖的处罚,却只规定“责令改正,补办养殖证或者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对虽领取许可证但不按规定区域和种类养殖的行为,却无明确的处罚条例[5]。这就造成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养殖者必定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规避守法成本,追求产量提高,不重视污染减排,不愿采用高成本的环保技术进行生产。

2.2.5 监管不力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监管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对于水产养殖活动的监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是多部门共同管理,这种多头管理、多家执法的监管模式还不成熟,职能分工不明确,责权交叉严重,遇事互相推诿,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对养殖者的生产活动(养殖规模及布局;饲料、渔药的使用;养殖废水排放等)监管不力,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我国缺乏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虽然已经确立了排污收费制度,但总体来看运用十分不足,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等手段也很薄弱。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追求政绩,只要求养殖产量的提高,政府财政收的增加,而对于水环境的污染事件,往往采取的是“监而不管,管而不罚,罚而不封”的模糊政策,存在着严重的监管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者应该自觉履行环境守法义务,但是,企业天然的逐利性,决定了在缺乏有力的环境监管条件下,企业必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这不利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控制污染,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寻求一条可以兼顾产业经济增长和养殖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 健全水产养殖法律体系和许可证制度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法律法规较为冗杂,部分法律条款强制力不够,且缺乏规范养殖活动的专项法律,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保护状况,完善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法律法规。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水产养殖专项法律,内容详尽、执法严格,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经实现了水产养殖业的生态化转型。

此外,应该尽快确立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行业准入许可,在发放养殖许可证时,要严格限制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对养殖水域进行环境评估,确定养殖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容量,并签订环境保护协议;第二,排污许可,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残饵、渔药等污染物质,如果未经处理就肆意排放,会对养殖周边水域造成污染,我国尚未确立排污许可证制度,应该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种类、含量等指标作出详细的规定,定期监测废水排放,一旦发现污染物质排放超标,应该立即禁止养殖企业排放污水,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3.2 确立严格监管机制,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1)应该明确划分监管部门的职能责权,要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履行到位,不断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成立环境保护监察中心,定期对当地水产养殖厂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督促检查,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并对养殖自身污染严重、废水排放量高的养殖厂由当地政府统一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按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联网,做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同时,要建立问责指标体系,层层落实环保责任,将环保目标考核纳入地方各级官员的任期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标准考察,督促领导干部履行环境监管职责[6]。

(2)要充分发挥民间渔业协同组织的监管作用,民间渔业协同组织是由从事渔业的企业、渔民所组成的非政府组织,部分组织成员直接参与水产养殖活动,了解水产养殖的生产过程和环境污染状况。政府可以适当放权,使渔业组织充当政府和养殖者的双重代言人,形成水产养殖业的自我管理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7]。

3.3 完善税收补助政策,建立高效奖惩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规范生产活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韩国拥有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在水产养殖的饲料使用方面,为大力推广高效、低污染的配合饲料,韩国政府根据养殖户提供的配合饲料购买收据给予饲料差价(与生鲜饲料的差价)的100%补贴。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方面的财政补贴较少,应该借鉴其经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对于采用配合饲料、“绿色”渔药、环保技术进行健康养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和奖励。同时,必须确立税收惩罚制度,针对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造成污染的企业,根据其污染程度,在缴纳排污费的基础上加收污染税,以作惩戒,并将收取的污染税纳入财政补贴资金,奖励环保工作突出的养殖企业,以此激励养殖者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3.4 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水污染防治”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应当依靠科技防控水环境污染事件。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应倡导绿色健康养殖,加强环保养殖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高效生态环保饲料、低污染“绿色”渔药,研发环保养殖设备和尾水处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养殖活动对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5 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

我国水产养殖的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薄弱,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者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又有大量原来从事捕捞行业的渔民转而从事水产养殖,未接受过水产养殖的专业技术培训,就从事养殖生产,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出现滥用饲料、渔药的现象,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可以与水产院校或者科研单位合作,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环保教育,传播先进养殖技术和国家最新环保政策,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8]。鼓励从业人员按照HACCP安全生产体系标准进行生产,HACCP体系要求企业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管,预防、消除或降低环境化学污染物和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不仅可以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也可以从源头减少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3.6 加强环境信息披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切实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环境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项先决性权利,只有把环境信息公开了,使公众切实享有环境知情权,公众参与才有动力,公众参与才更有针对性[9]。政府应该建立水产养殖信息交流门户网站,及时环保信息,使公众了解当地养殖水域的环境质量,也可通过交流平台宣传绿色养殖技术和国家环保法规。同时,政府还应积极鼓励公众对养殖企业进行环境监督,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公众信箱、开展社会调查或环境等途径获得公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养殖环境污染问题。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4 结语

水产养殖业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养殖者为追求经济利益,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会忽视对水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水产养殖业是“以水为田”的农业,水环境的污染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抑制了水产养殖业的自身发展。因此,应该尽快建立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体系,完善法律制度,提升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J.H.Primavera.Overcoming the impacts of aquaculture on the coastal zone[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6(49):531~545.

[2] 张秋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志强.绿色水产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赵 蕾,杨子江.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框架构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2):18~20.

[5] 刘锡胤,于文松,丛日祥,等.水产养殖执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8(2):20~22.

[6] 姬鹏程,孙长学.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7] 乐家化.日本水产资源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0(2):312~314.

篇5

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起,水产养殖产量从1950年的2.56万t增长到2009年的247.7万t,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5%[2]。2008年,菲律宾水产养殖产量(水生植物除外)位居世界第9位,产量为74.1万t,为世界水产养殖产量(5255万t)贡献了1.4%(FAOWorldAquaculture2010)。据初步统计,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人数为226195人(2002年菲律宾渔业统计)。菲律宾的水产品养殖品种养殖种类包括遮目鱼(Cha-noschano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bicus)、鲤鱼(Cyprinuscarpio)、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胡鲇(Clariasbatrachus)、尖齿胡鲇(Clariasgariepinus)、丝足鲈(Osphronemusgouramy)、尖吻鲈(Latescalcarifer)、石斑鱼(Epinephelusspp.)、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印度对虾(PenaeusIndicus)、墨吉对虾(Penaeusmerguiensi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Scyllaoceanica)、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龙虾(Panulirusspp.)、翡翠股贴贝(Pernaviridis)、鲍鱼(Haliotisasinine)、以及海藻(Eucheu-maspp.,Gracilariaspp.,Caulerpaspp.)等[3]。目前主要的养殖对象有8种,为海藻、遮目鱼、尼罗罗非鱼、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鳙鱼、牡蛎和贻贝等,其中海藻养殖贡献最大,达174万t,其次是遮目鱼和罗非鱼等(表3)。海藻的养殖主要在池塘以及公共水域进行养殖,而鱼虾类的养殖方式因养殖对象、养殖环境等因素而不同,以2009年为例,淡水养殖产量约为30.8万t,以池塘和网箱养殖为主,咸水养殖产量达约30.8万t,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海水养值产量较低,仅约为8.1万t,主要通过网箱和网围养殖。下面通过查阅FAO、BFAR等国际国家权威机构资料和利用笔者在菲律宾进修期间所做的调研和考察,结合该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详细介绍该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海藻是菲律宾水产养殖中最成功的水产品之一,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和出口,在历年的水产养殖产量和产值中贡献最大。2009年,海藻养殖产量占总的水产养殖产量的70.23%,达174万t。在菲律宾海藻产量前3位的地区为ARMM(位于棉兰老岛Mindanao)、IVB、IX、VII区,分别为约68.3万t、45.1万t和22.5万t。蕨藻(C.lentil-lifera)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麦克坦岛的咸淡水养鱼塘中最早进行商业化养殖的种类[4]。1973年,“tambalang”品种的发现使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生长速度20d内可以扩大1倍。麒麟菜(Eucheuma)在菲律宾的成功养殖使该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交叉胶红藻(CarrageenanBearingRedSeaweed)生产国,贡献了近72%的产量;其次是印尼、马来和桑给巴尔(菲律宾海藻工业协会,2004)。其主要有两个商品化的养殖品种EucheumaCottonii和Eu-cheumaSpinosum,分别用于提取交叉胶Kappa和Iota,作为添加剂主要应用在奶制品、制药、人和宠物食品加工等食品和工业中,主要产品有精制和半精制交叉胶(Refinedandsemi-refinedCarrageenan)、碱处理海藻片(AlkaliTreatedChips)和海藻干制品(RawDriedSeaweed)(BFAR)(菲律宾海藻工业协会,2004)。红藻品种Gracilaria和Ge-lidium也是菲律宾人食用的藻类,但是主要作为一种琼脂原料使用。海藻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菲律宾海藻工业协会(SIAP)、省海藻发展委员(PSDCs)、渔业和水生资源局(BFAR)、棉兰老岛公平增长(GEM)项目提供的政策和技术支持。遮目鱼(Milkfish)作为菲律宾水产养殖业中最普遍的养殖对象[5],2009年遮目鱼养殖产量达34.8万t,占总产量的14%。20世纪50年代,遮目鱼的咸淡水养殖开始兴起,1995年开始推广到海水网箱和围网养殖。最早的养殖方法是采用来自潮间带的天然鱼苗,利用咸淡水在养鱼池塘养殖遮目鱼,特别是咸淡水池塘养殖完全依靠天然饵料进行养殖之后,遮目鱼的养殖在菲律宾掀起了水产养殖业的热潮。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遮目鱼养殖范围扩大,包括在该国最大的淡水湖拉古那湖内湖开始采用竹栏和网栏养殖。80年代初,遮目鱼养殖达到最高峰,1984年产量达8.3万t,随着淡水养殖对象的不断开发研究和养殖技术推广,遮目鱼的养殖逐渐被其他养殖对象如罗非鱼、鲶鱼等取代,养殖规模和产量远远低于咸水养殖。20世纪90年代,遮目鱼的围栏养殖扩大到浅海湾和河口地区,特别是在林加延湾地区,遮目鱼养殖很快扩展到淡水和海水的固定或浮动网箱养殖。商业饲料的研发和销售也有效地带动了遮目鱼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4]。

2009年,咸水、海水和淡水养殖产量分别为22.5万t、7.9万t和4.3万t。目前,作为菲律宾的“国鱼”,遮目鱼的原种场、孵化场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加上遮目鱼的各项基础生物学、去骨技术、营养与疾病、物流加工等各项研究和配套设施的配备比较完整和齐全,遮目鱼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养殖,为菲律宾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人民的日常膳食中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营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非鱼类主要是非洲的本土品种,在菲律宾并没有在生长性状、生长速度以及品质等方面与之相媲美的养殖品种,但是正是这种引进的养殖品种在2009年为菲律宾的水产养殖产量贡献了10.53%,达26.1万t。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bicus)首先于1950年从泰国被引进到菲律宾。这种鱼由于颜色深、个体小及外观差,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并未被该国消费者所接受[6]。1972年,作为浅色品种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的引进很快获得了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是目前菲律宾乃至亚洲太平洋地区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尼罗罗非鱼在浮式围网内繁殖技术的发展和在浮式网箱中采用投饲生产尼罗罗非鱼促进了商业化生产。由于缺少对尼罗罗非鱼进行遗传性能改良的研究,以及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近交衰退,导致了尼罗罗非鱼种质退化。1988年在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助下,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ICLARM)在这一年开始实施一项计划,为低成本可持续水产养殖开发改良的罗非鱼品系并实现了吉富(GIFT)罗非鱼的生产和养殖推广。至此,养殖户可以很容易获得改良的罗非鱼苗种,加上养殖投入品的可获得性、商品饲料的开发应用、技术推广的有效实施以及政府与渔民、国内和国际组织的全面合作,罗非鱼养殖规模和产量迅速扩大,从1981年到2001年增长了5倍多。虾类一直是咸淡水遮目鱼养殖的套养品种,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单养。目前主要的养殖品种有斑节对虾、墨吉对虾、热带硬棘大鳌虾类和罗氏沼虾等。1969年至80年代中期,菲律宾的虾类养殖业处于斑节对虾养殖初期的产品促销和市场推广阶段,首先主要是试出口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出口的带动,虾类养殖规模和产量开始快速增加。随后,虾也成为菲律宾的主要出口水产品之一(金枪鱼、海藻和海淡水虾类),2009年虾类出口额达5510万美元[1]。#p#分页标题#e#

养殖事故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初期,疾病泛滥造成养殖产量的大幅度削减。以斑节对虾为例,1990年产量为38.4万t,1992年48.4万t,而1991年仅为30万t[2-3]。目前,菲律宾的渔业和水生资源局的下属淡水站和国际组织SEAFDEC/AQD的研究人员在虾类养殖技术及其推广、良种保护、繁殖生物学、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为菲律宾强劲的虾类出口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撑。但是由于菲律宾的饲料行业发展迟缓,菲律宾虾料均需从国外进口,这是限制菲律宾虾类养殖业快速发展的瓶颈。2009年虾类饲料进口额达837万美元,占国家渔业进口总产值的4%,主要来源于泰国(占80%)[7]、中国台湾(16%)、新加坡(1.3%)、中国(0.4%)、荷兰(0.16%)和美国(0.01%)[1]。在SEAFDEC/AQD总部和淡水站的科技人员目前正在实施有关罗氏沼虾的繁殖生物学、杂交育种、营养生理和饲料以及原种保护的研究项目,相信在未来几年里,随着科技的助推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菲律宾虾类养殖规模和产量将会快速增加,也必将带动菲律宾虾类的饲料开发、加工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水产养殖业的加工、消费与贸易情况

鱼货主要是鲜品,70%以上鲜销。其余为腌制或熏制,冷冻品很少,鱼货质量好。笔者在考察Panay岛的Capiz省和Aklan省水产品加工和市场情况发现,各地政府比较支持企业和渔民开展海淡水产品的加工和销售。Capiz产业和贸易局局长表示,当地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水产加工企业开展水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以Capitan和Apami两个商标的遮目鱼和沙丁鱼产品为主进行市场开发,目前正在谋划通过展销会等形式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表4)。而Aklan省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在2008年受到Frank台风的袭击,各项加工设施均受到破坏,基于投资成本较高,目前只是加工一些去骨的遮目鱼冷冻产品,以不同风味和形式为主,没有注册商标,均以Aklan遮目鱼为宣传广告,主要面向当地和周边市场的高阶层消费者。水产品是菲律宾人民主要的蛋白质食物来源,年人均消费水产品为38kg/人,每天消费104g/d,占总的食物摄入量的11.7%(2003年)。菲律宾人民习惯吃鲜鱼为主,腌制和熏制的在农村也比较流行。相对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消费较多的水产品,因为水产养殖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产品,而且基于交通等物流成本,农村的水产品价格较城市便宜。在菲律宾,一般有四类中间商人:经纪人、批发商、批发兼零售商和零售商,其参与该国水产养殖产品流通和销售。这种市场销售模式使得城市中水产品的价格超出了城市人均的购买能力,即使是水产养殖产品的最大市场马尼拉也不例外[9]。

当然,在各个岛屿的渔港及其附近的农贸或水产专业批发市场也为当地人提供了较好的市场销售途径和水产品供应。菲律宾的出口贸易主要是规模化养殖和捕捞业贡献的,2000年的进出口总量分别为24.2万t、20.0万t,贸易顺差为4.13亿美元,到2009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量达29.2t、19.6万t,贸易顺差为4.52亿美元(表5),主要出口美国、日本、香港、法国、西班牙、台湾、德国、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等。金枪鱼、海藻、对虾和沼虾类是菲律宾三大主要出口的水产品,在2009年占出口总量和总值的69%(136389t和4.84×108美元)。2009年,金枪鱼出口尽管相比2008年在产量和产值上有所下降,但是仍是第一大出口水产品,产量和产值分别达103947t和3.27×108美元,产品形式主要新鲜、冷冻、熏制和干制、罐装,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日本和香港。而海藻的出口为水产养殖产品的出口贸易贡献最大,产品形式主要是交叉胶,占海藻产品总出口额的87%,主要出口美国、德国和英国。而对虾和沼虾类以新鲜和冷冻形式出口到日本、美国和韩国,为菲律宾水产品的出口贡献了5.51×107美元。而进口主要是价值相对较低的冷冻鱼类,主要是金枪鱼、鲭、沙丁鱼,价值为1.27×107美元,主要进口国为中国大陆、台湾、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印尼、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水产养殖管理机构

由于菲律宾气候不稳定,菲律宾的捕捞渔业经常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因此,菲律宾政府鼓励养殖户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在政策和科技研究方面的不断投入使得菲律宾水产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为了加速和推动渔业的整体发展,并且同时通过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使海洋保持一个良好的生产状态,菲律宾专门成立了渔业产业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能是:为国家的鱼类和海产品资源的管理、保护、保存和使用制定和建立综合的政策与指导方针,从而为捕捞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委员会特地为制定政策而详细比较和审核各种数据和信息。菲律宾现在主要的渔业行政管理机构是渔业和水生资源局,隶属于农业部管辖。该局对国家的鱼类和水产资源的管理、保护、发展、使用和分配具有法律权限和责任,但都市水域由有关的行政机构和城市政府部门负责。在行政区中心的鱼栅和藻类养殖由渔业和水生资源局负责。所有的行政和城市章程及决定中,凡是影响渔场的,都提交自然资源部长审核,只有在审核通过的情况下,才可以生效,渔业和水生资源局有权调整监督鱼类和水产品的生产、捕捞和收集。

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菲律宾具有比较健全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法律法规体系,对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菲律宾《环境法规》(1988年)为菲律宾自然环境方面的所有措施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涉及大气质量、水、土地使用、自然资源及废物管理等问题,其中的一章专门针对渔业和水生资源,要求政府制定合理的开发机制。菲律宾《渔业法规》(1998年)对渔业和水生资源的开发、管理、保存和利用作出了规定。该法的第二章第III条(第45-57款)涉及水产养殖。《渔业法规》由农业部负责执行。在农业部,分管渔业和水生资源的副部长负责制定政策和标准,并行使全面的监督权。渔业和水生资源局(BFAR)是管理和开发渔业和水生资源的机构。《农业和渔业现代化法案》(1997年),该法案对旨在提高农业和渔业部门收益而实现现代化的措施作出规定。《渔业法规》强调的是渔业和水生资源的管理、保存和保护,而《农业和渔业现代化法案》则以增加产量和鼓励迅速向工业化转变为重点。国家农业和渔业委员会在农业和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协助农业部开展监测和协调工作。根据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重组法案(DENR)(1987年)建立了环境管理局,它包括前国家环境保护理事会、前国家污染控制委员会和前菲律宾环境中心。还根据该法案设立了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局。应当注意的是《渔业法规》包含若干渔业和水生资源局与环境管理局相互交叉的管理范围。这种交叉或者明确,如水生动植物群落中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物种的分类或鱼区分类;或者含蓄,如制定沿海综合管理框架和水质标准的确定、监测和评估。以上主要是菲律宾有关水产养殖业的基本法律,菲律宾政府在水产养殖批准系统、土地和水资源使用权、环境影响评估、水和废水处理、外来鱼类的引进和控制、病害防控、药物和饲料生产、食品安全和水产养殖投资等方面均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10]。据悉,近年来,菲律宾开始制定实施在水产养殖领域的美洲和欧洲标准的HACCP体系,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水产养殖科研、技术推广和教育现状

历届菲律宾政府对水产养殖业都大力扶持和投入,由于长期重视加强渔业管理,使菲律宾的海洋渔业生态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为提高渔业产业发展水平,渔业局负责安排特殊技术援助和训练计划,并为渔业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提供援助。经调研了解,菲律宾水产大学很多,比较有名的是菲律宾大学,在Miagao渔业科学学院,对培养渔业和水产养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各省、市中的一些国家高校和省属高校也含有水产相关专业,如AKLANStateUniversity就设立了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专业。近年来,菲律宾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渔业生产的重要保证,政府首先健全并加强领导机构,分工明确,各行其职,重视制定远近结合、量力而行的水产养殖科研投入政策,注重科研的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强调科研工作密切结合生产实际,以带动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菲律宾渔业和水生资源局下属的海水站、淡水站和观赏鱼站,科研与技术推广并进,积极推进该国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水产技术推广上,主推海藻、尼罗罗非鱼、对虾和沼虾等主要海淡水品种的养殖技术,并通过建立渔业社区、渔业协会或水产养殖合作组织,连接企业、市场与消费者,使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组织保证。并积极争取国外资金和技术援助,东南亚水产养殖发展中心的水产养殖部(SEAFDEC/AQD)作为国际组织坐落在菲律宾Panay岛的Iloilo省,在促进区域合作和地区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该国政府积极争取FAO、NACA、东盟、日本、美国、欧洲国家和中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项目和技术援助。在近3a来,菲律宾政府就已派出30多名渔业官员和技术人员来中国参加由我国商务部、农业部、科技部等主办的援外水产技术培训班和研修班。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篇6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篇7

存在的问题

养殖区域布局规划性不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造成海水养殖布局不合理,部分条件较好的海域养殖密度过大,超过了养殖容量,同时密集区养殖品种单一,如牡蛎养殖区基本上都位于迹头、狮岐头和松山垦区海堤外侧;网箱鲍养殖多数位于梅花至将军帽、古鼎屿至可门一带;网箱鱼类养殖多数集中于迹头至将军帽一带及岗屿、下屿海域等,养殖区布局及品种结构不合理,且过于密集,养殖环境条件较差,导致养殖生物生长缓慢、单产下降、病害较为严重。

殖比重增加,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养殖品种较为单一,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如网箱以养殖大黄鱼、鲍为主,多次发生较大面积发病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由于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仍不尽完善,养殖生产者的产品质量意识不强,加之养殖业多为个体经营,缺乏大型企业运作,行业监管较为困难,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提高。

防灾减灾能力较薄弱海水养殖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大型企业少,生产者缺乏病害监测及预防的技术力量;各级渔业环境与病害监测仅开展定期定点监测,信息反馈和通报渠道不够顺畅,现有的病害预警技术尚不成熟,养殖病害防控体系有待完善,赤潮监测监控体系未完全建立。海水养殖业仍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养殖设施抗灾防灾能力薄弱。海水养殖业以传统的潮间带滩涂养殖、浅海延绳式养殖和小型木结构网箱养殖为主,养殖设施不能有效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与区域规划发展矛盾渐显根据有关专项规划,罗源湾以港口航运及临港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罗源湾港口建设以及发展临港工业与海水养殖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有限的海湾资源中,不但港口海运需要使用,而且海洋渔业发展、海上旅游资源开发都要使用,港口的建设管理特别是为了增加港口陆域而围填海造地必然会与近海海域的海水养殖和浅海养殖产生直接冲突,并导致纳潮量减少,水动力条件改变,港湾环境容量降低;大部分临港工业属于资源高消耗型产业,布局集中、紧贴或置于海岸带,将会增大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随着罗源湾的开发,临海工业与海水养殖业的矛盾、生态环境的压力还会继续加大。部分开发项目预留区禁止养殖,造成海域资源浪费,必须做好开发项目建设进度与海水养殖区退出时间的协调,减缓罗源湾开发对海水养殖业的冲击。总之,随着其他涉海行业的发展,罗源湾水产养殖面积将逐步减少,养殖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海水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沉重压力。

海洋环境存在恶化趋势罗源湾为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海域环境容量有限。多年来,罗源湾海区实施大官坂、松山、白水等多处大规模围填海工程,造成纳潮量减少、水动力条件改变、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和环境容量降低;罗源湾沿岸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导致排海陆源污染物逐年增加;近年来由于港口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大量船舶进出罗源湾,含油污水排放量随之增加;湾内海水养殖持续发展,特别是网箱养殖发展迅速,残饵、排泄物等污染物排放增加。近年来监测结果表明,罗源湾海洋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营养盐含量持续上升,重金属、石油类、DDT出现超标现象,对养殖产品质量、养殖成活率、产量和效益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互花米草在罗源湾西部侵占大片滩涂,造成适宜养殖水域缩小。

对策与措施

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针对罗源湾水质富营养化严重的情况,提倡适度发展江蓠、海带等藻类养殖,同时减少网箱鱼类和罗源湾顶部海域贝类(主要为牡蛎)的养殖规模;引进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种和无公害海水养殖,促进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向优高品种、规范化和生态健康养殖方向转化。

转变养殖效益增长方式在养殖面积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着力发展优良品种养殖,改进养殖模式和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海域的养殖效益;发展陆域工厂化养殖和水产种苗培育产业;适应城市发展,结合海上旅游,发展休闲渔业。

规范海水养殖区域随着罗源湾电力、冶金、化工、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港口航运的发展,将对罗源湾海水养殖业造成较大影响,养殖区域布局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养殖区域布局和养殖品种、规模的逐步调整,使之与其他涉海行业协调发展,保障罗源湾海域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增加抗风浪养殖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养殖群众把海水养殖业逐步向罗源湾外转移。

挖掘提高养殖产量新途径由于罗源湾海水养殖业大规模拆迁引起的水产品产量大幅度降低,造成市场供应出现较大缺口,可以通过在规划养殖发展区发展海水养殖、增加淡水养殖投资等途径弥补。鼓励进入发展区的企业和养殖渔民增加投资,引进新型养殖设施,开发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推广高优品种养殖,提高规划养殖发展区的养殖效益和产量。

篇8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产品种;引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所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水产种质资源,并且由国外引进的水产新品种大多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为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与此同时,水产品种的引进与应用也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总体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我国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的水产总产量不足50万吨。50年代末期,我国加快了水产事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的水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渔业产业结构经过几次调整,水产品总产量到2000年达4278.99万吨,比1999年增加156.5万吨,增长3.80%。发展最快的当数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除了我国的渔业政策引导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外,其三要原因是我国加大了新品种的引进力度。从而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大规模的新品种引进工作始于50年代末,早在1957年,我国就通过民间渠道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1959年我国政府接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赠送的原产于北美洲的虹鳟发眼卵5万粒和稚鱼6000尾,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先后从孟加拉、日本、埃及、美国、泰国、越南、非洲、墨西哥、苏联、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国外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已经有了好几十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民间引进越南的一种罗非鱼起,到现在从日本、埃及、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引进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为止,我国的水产养殖引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时代的进步督促着产业的发展,将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与市场、社会的需求相比,会发现其成就是渺小而不值一提的,甚至还会发现我国的水产养殖引进工作其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2.1引进品种较少

从1957年我国通过民间渠道从越南引进罗非鱼开始,直到今天,我国的水产养殖引进工作已经坚持了五十多年,其品种的引进地、引进品种的范围也有了一定的拓宽和扩大。截止目前,我国已经从日本、美国、泰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但与其他国家比起来,我国所引进的品种数量还是太少。再加上近年来大多数国家都开始将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方向转换到驯化上,力求将野生动物驯化,然后投入市场销售,以便获得更高质量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效益。但驯化引进工作的难度十分之大,曾经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鳄科、鲤科、鲶科等多个科目的39中鱼类进行了驯化,但获得显著驯化效果的仅仅只有其中10种,剩下的29种鱼类中,18种鱼类驯化有一定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6种鱼类的驯化效果不好;最后剩余的5种鱼类的驯化效果模糊不清。

2.2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存在盲目性

就我国所处的地理条件分析,我国沿海城市的数量并不多,淡水资源的限制以及沿海城市数量的限制,是导致我国水产养殖品种引进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扩大,不少单位自行联系,往往造成同一技术、同一种类由不同地区和单位重复引进,如虹鳟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扇贝等多次从国外引进,有的因引种后的保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很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得不再次引进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3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不少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小集体意识,往往自行引进、自行试验,自然推广生产,导致许多技术和品种引进后多年仍难以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是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一大浪费。

2.4检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视

经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过程中不能按规定进行检查、检疫。有的虽履行了检查、检疫手续而未能真正做到检查、检疫,甚至有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民间渠室和三资企业的商务活动引进的种类根本不履行检疫手续,因此,难以杜绝和查处病虫害的带入。

3.发展战略与对策

3.1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

要使我国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必须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以便对我国已经引进和待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全上程跟踪管理。并根据产业发展,制定出今后引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3.2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虫害带入

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对我国的渔业发展确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应忽视在检疫方面的问题。检疫是引种中重要的一关,世界各地农作物引种中因检疫不严带进病害的例子很多,损失也很严重。应抓好检疫关,防患于未然。在实施引种的过程中,应对新品种和随其而来的所有工具、饵料进行严格的检疫、消毒并隔离饲养,确定无疑后再转入大面积养殖。

3.3尽快建立国家级良种引育中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不少地方原、良种资源的紧缺和浪费并存。因此,建议一是实施原、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狠抓国家级原、良种场的年检。同时,要制定一系列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从物质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并实行原、良种的定点生产,取缔无证生产。二是建立健全权威性的国家原、良种监测机构,建全有关法规,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苗种生产规范。

3.4切实搞好引进后的保种和推广工作

引进的优良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对于缩短周期,增加我国水产种质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我国引进的不少品种和技术尚未能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其原因之一是多数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保种和推广基地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级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

4.结束语

据了解和调查,截止目前,世界各地所驯化和引进的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都在我国有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了产业,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大大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可以这么说,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其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对水产新品种的引进。因此,为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我国社会总体经济的大幅增长,我们很有必要大规模的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丰富我国水产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环境、资源都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水产养殖是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水产资源丰富。但与此同时,我国水产面临解决的环境、病害、种质问题也十分突出。新世纪的水产养殖业应发展关键理论和技术。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回顾

1. 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的历史比较简短,但是在我国海水养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海水的养殖已经得到稳步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虾贝并存,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有关数据显示,在2000年我国的海水的养殖产量已经达到了1061万吨,其中鱼类42.7万吨,贝类860.7万吨,虾壳类21.8万吨,大型藻类120万吨,海水养殖的种类也已经高达了100余种。居世界之首。

在藻类养殖中,我国最主要的是海带和紫菜。科学家们解决了一系列的海带养殖方法和一些技术问题。如海带南移养殖、夏苗培育法、遗传育种等,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虾贝类的养殖中也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国曾在1960年首次培育出了对虾虾苗。随后虾的养殖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虾的养殖高峰期。产量都已经达到20多万吨了,而贝类养殖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一个科学理论指导的新时代,已经在养殖种类的开发,种苗育苗采苗、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方面都有了质的进步。

海水鱼类养殖法在我国也有近40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我国在海水鱼类的亲鱼培育、种苗培育、养成、越冬、饲料配合等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北方沿海地带。

2. 淡水养殖

与海水养殖来比较,淡水养殖有着悠远的历史,陶朱公、范蠡编写世界第一部养鱼著作的《养鱼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淡水养殖技术已经到达了相当完善的地步。而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也带动了世界养殖业的发展,在70年代联合国已经在我国建立了养鱼培训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我国的养鱼技术,对世界的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淡水鱼类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技术成就

1.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杂交选择育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进入70年代以后,鱼类的杂交就进行了3目、5科、18属。25种鱼的杂交,共取得了112个组合的重大研究成果。

新品种育成 我国水产生物品种育成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像我国育成效果最好的是鲤、鲫。而像彭泽鲤、高寒鲤、建鲤鱼等10多个品种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人工诱导多倍体 采用杂交、静水压力、温度休克和移植获得草鱼、白鲫等的三倍体和四倍体。获得更优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多倍体。

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我国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主要养殖鱼类的配合饲料和营养标准的研制。研究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需要定量。通过对草鱼、鲤鱼、对虾等水生物的氨基酸、脂肪、需要的矿物盐和主要维生素的需要量及饲料适宜量进行基本的查明。广泛开展淡、海水养殖鱼虾等饲料的研究,而且研制出了许多优质营养的标准配方。

3. 水产动物的引种及水产动物的病害应用防治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引进的鱼类大概40鱼种,贝类8种、虾类8种,藻类也有十余种。如加州鲈鱼、罗氏沼虾、海湾扇贝等都是通过引进得到的物种。现在引进的物种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促进了琥珀、池塘和水库的养鱼业。养鱼业虽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水生物的病害就会增加。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研究。提出了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寄生虫病、真菌性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的研究。与之相对应的开展了原生物学、鱼类免疫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和药理学等研究。基本探明了典型病症、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组织病理与机制等,对贝类、蟹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养殖种类的常见疾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水产业养殖存在的问题和战略构想

1. 病害问题:淡水养殖中,由于养殖的的种类或类群单一,长时间容易造成环境的恶化。鲫鱼、草鱼等病害严重加剧。我国在养殖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某个海域适合某种生物的养殖,该养殖生物就会掠夺式生长,超出环境承载的负荷,生物的多样性低,食物链短,生态的稳定性低,造成该海域的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因此强调多元化养殖,不同种类群的合理搭配,不同养殖模式并举的新型养殖技术。

2. 种质与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水产基本都是野生型,对环境温度虽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对于养殖环境的变化却更多的表现出不适应。海水中的水生物难以适应密度的变化、营养条件和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死亡。除了养殖本身对于水域环境恶化的内在危害之外,外在的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含有有机制、和磷、氮有机农药也径流入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3. 战略构想: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强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水域需求出发,调整现有的养殖机构、规划布局,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大力发展浅海离岸实施渔业。

篇10

关键词:水产养殖; 渔业水域环境; 对策探讨

Aquaculture on Fishery Water Environment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Lequn

Huang Boxiao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years in our country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waters profiles, as well as aquaculture on fishery water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revention and cure of aquiculture on fisheries water environment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aquaculture; fisheries water environment; countermeasures

1 我国水产养殖和渔业水域环境概况

1.1 水产养殖概况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水产品消费量逐年增加,强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拉动了我国水产品产量和出口量的增长,各品种出口单价同比均有所上涨。2009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5 120万t,同比增长4.6%;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水产品出口量230.2万t,出口额95.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8.9%和25.6%,其中对虾、贝类、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仍是主要出口品种,该5个品种出口额之和占水产品贸易出口总额的50.2%;鳗鱼和大黄鱼出口均价涨幅较大,分别同比增长38.7%和43.4% [1]。

1.2 内陆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 江河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磷、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及铜、镉的污染。总磷污染仍以黄河、长江及黑龙江刘宇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以黑龙江及黄河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铜污染以辽河、黄河及长江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总磷和总氮的污染仍较重。

1.3 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海洋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流通道及自然保护区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东海部分渔业水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较重,珠江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较重,渤海湾石油类污染较重。海水重点养殖区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无机氮污染以南海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铜污染以东海和珠江口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2]。

2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

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主要采用以基塘系统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养殖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水产养殖逐渐向特种水产品和高密度精养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物也随之改变,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药品和治疗剂。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濒死和死亡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3]。

2.1 残饵、排泄物和分泌物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特别是池塘养殖,人工投饵是养殖生物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但投喂的饵食相当一部分不能为养殖生物所食。而残饵以及养殖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所溶解出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是影响养殖水环境营养水平以及造成环境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4]。这些有机物在水中进行分解转化将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鱼虾贝类生长受抑、饵料系数降低甚至出现窒息死亡。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以及由氨转变成的亚硝酸盐均是诱发水产动物疾病的环境因子,一定量的分子氨对鱼鳃表皮细胞会造成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而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易引起鱼类中毒而使血液里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窒息死亡[5]。

2.2 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 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中用以清除敌害生物,防治病害发生,促进养殖生物生长,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但由于化学农药和抗生素使用管理上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各种饲料添加剂不合理搭配和使用,也可能会在水产品中残留和蓄积。近年来包括水产品在内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水产品方面远有2005年输港水产品中检出孔雀石绿,近有去年福建在小银鱼中检出福尔马林和工业烧碱,食品问题已经引起消费者的不安和高度关注。

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在杀灭病源生物的同时,会使水体环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体环境微生态失衡;2)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或抗生素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天敌数量剧减;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残留,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危害;4)进入水体中一些难降解的化学农药,以及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会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环境并可能构成二次污染源,在水体环境中反复循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化学药品、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地威胁着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6]。

3 防治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对策探讨

发展水产养殖与保护水域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种因素产生的自身污染和二次污染,不仅影响水产养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会对所在的生态系统和周边水域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剧水域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水域环境受到污染而不断恶化,又会对水产养殖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发展水产养殖不但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控,尽力减少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产生,更要注意周边水域环境的保护,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1 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国情,在参考借鉴其他水产养殖业发达国家水产养殖方面的管理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品种,建立渔业用药限制及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加强对渔药使用和养殖废水排放的监管,加大对渔药滥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填补了我国在渔业方面制度的空白,规范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3.2 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但养殖技术较低,而且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欠缺,导致渔民养殖收益低,人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政府通过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举办如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及时将各种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法规传授给渔民,不但从一定程度提高了渔民的养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渔民认识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渔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

3.3 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由于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排泄物等养殖废物容易造成严重的沉积污染,传统上一般都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对沉积物进行处理,但化学或物理的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或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复时间短、处理操作简便、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渔业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7]。

参考文献

[1]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2010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研究报告.

[2] 环境保护部.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8-25.

[3] 刘松岩,熊廖辉.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58-7259.

[4] 江敏,顾国维,李咏梅,等. 我国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5):11~14.

[5] 余瑞兰,聂湘平,魏泰莉,等. 分子氨和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及对策. 中国水产科学,1999,6(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