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

篇1

随着计算机学科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渗透,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缺乏类似数学和物理课程那样在教育体系中连贯的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设置长期以来一直处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科普培训模式框架中。部分任课教师由于缺乏对科研环节的投入,很难将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很好地在一门基础课中进行诠释,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基础课量大面广的教学资源。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地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改革最为活跃,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笔者也想通过《计算机教育》杂志“清华基础教育谈”专栏,基于这门课程谈谈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情况,与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线教师交流工作。

1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基础定位

几年前,我们曾在清华大学选择了11个院系并对相关师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教学调研,调研形式包括3个阶段:前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分析和教学座谈。我们希望通过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了解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时遇到的计算机能力障碍,进一步明确清华大学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目标。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对信息技术没有全局观念,普遍缺乏对信息技术的鉴别能力,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或开拓思维,科研效率相对低下,很难谈及科研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开设前沿技术导论、与专业训练交叉的应用实践课程等。(2)在应用能力上,文科专业学生的能力障碍主要体现在基本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如用Word和Ctex编排特殊格式的科研文章以及Excel、Origin中各种功能的使用等;理工类学生则集中表现为计算机编程能力不足,如用c++或Vc++编写软硬件接口的程序以及用Fortran编写大型的计算应用程序等。

基于调研的数据分析以及与各院系教学主管和相关师生的座谈研讨,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进一步明确了清华大学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目标,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新课程体系的定位就是让学习者领悟到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中所扮演的基础角色,并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和系统训练,得到以下3方面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技术鉴别的能力,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理解某种信息技术的优点及不足;

(2)技术应用的能力,能够了解问题的哪些方面适合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并具备对所采用工具和技术的解决力的评判能力:

(3)创新应用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新的地方,或者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应用技术。

这3方面能力也就是清华大学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目标,能够让学生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理解计算科学在解决技术问题时能够和不能胜任的角色,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以及用什么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并且最终还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创新应用。

2 让学习者了解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基础定位

教师需要在改革后的第一次大课上向学生清楚地传递课程的定位,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一线任课教师反映,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得不到来自各学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因此针对授课对象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投入,不能正视基础课程的定位,导致课程定位趋向极端化:一端过低,沦为工具课,倾向技能培训;一端过高,变为理论课,不接“地气”。这样的定位完全无视拥有量大面广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所应承担的教学责任。

首先,我们需要向授课对象明确什么是“专业人士”。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具备专业技能并依赖此类技能为生的职业人士”。这正是基础课任课教师闲惑的“专业”认同感,也是学习者对基础课程学习态度浮躁和抱有成见的根源。我们建议在基础课程的第一次课堂上,教师向授课对象修正这个概念。“专业人士”并不是我们过去习惯说的那些只会某样技能、刻意地进行自我标签化的人,而是指那些具有突破表面现象和洞悉本质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被称为“专业人士”。

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认知数字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并从课程中得到具体训练,以便打通这些看似并不关联的现象和应用之问的联系,得到更底层的共通认知,获得更强的学习迁移能力,从而在专业领域或不同的领域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专业的媒体人或专业的建筑设计师等。

3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兼顾“道”和“术”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通常都设置有实践环节,学生通常也都能在这个环节“看到”自己的能力变化。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容易放大这个环节的地位,迎合了部分学生短视浮躁的情绪,将计算机基础课沦为工具应用实践课,弱化了课程的基础性。笔者将以第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谈谈课程内容的设置。

目前,很多高校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更名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旨在突出其在知识结构中的基础定位,同时有别于以往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定位。那么,什么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指计算机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还是指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后,人们应该了解掌握的知识?清华大学对于这门课程的定位比较倾向于后一种。

清华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采用多管齐下的教学设计,体现“道”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互动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作业环节的设置打通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发挥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互动作用,使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成为一门顺应技术潮流、面向实践能力、洞察发展热点、启发应用创新的基础课。

体现“道”的课堂教学环节,选择从“计算思维和计算文化”角度探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应用及其引发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在了解互联网、IT产业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技术鉴别能力,启发学生对技术创新应用的思考。体现“术”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案例驱动”组织形式“边讲边练”,辅以“小步紧随、大步提升”的课业设置,让基础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够为课堂学习环节积累相关的感性经验。课程教学内容即使定位在计算机工具,也能让学生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的思维能力。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见表1。

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基础差异较大的学生,因此我们并未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从基础知识概念讲起,而是选择学习者在感性认知上差异度最小的网络应用作为课程具体内容的切入点,以便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堂。

网络模块内容的设置一方面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分享最新及流行的应用,另一方面在信息检索和安全方面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作业,进一步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明确课程学习任务,适应课程的教学节奏。

多媒体技术模块通过一份多媒体演示作品大作业的设置,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及各种流行应用并得到集成应用的训练。大作业设置将众人熟知的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定位为一个集成平台,围绕选定主题训练学生利用网络检索各种媒体素材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相关软件加工处理素材的能力,最后通过PowerPoint工具完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同时还可让学生利用课程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相互分享和点评各自作品,得票数最高的前3名将获得额外奖励。

将基础知识模块放置在课程后半段,有利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好地跟上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我们也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不仅适应了课程的节奏,也积累了相应所需的感性认知,为系统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作好了铺垫,同时对这个模块的系统梳理也使得学生的认知再上一个台阶。更特别的是这个模块设置的大作业是一次采访,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采访各自专业的教师和高年级学长,了解信息技术在本专业科研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目前的热点和瓶颈,然后将采访结果形成论文并作课堂报告。该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从自己专业领域的角度审视信息技术,通过访谈及相关资料整理引发思考和讨论,最终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化,更好地规划后续选修课程。

篇2

【关键词】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的生活生产都要用到电应用。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将直流电路 、交流电路 、磁路 、变压及电动机等知识综合起来,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是中职计算机、机电和电子类的专业必修课。掌握好电工基础,对中职生本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中职目前电工基础教学多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虽然教材理论体系严谨,教师教学思路清晰,但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概念抽象难懂、公式难记。所有专业一本电工基础教课科书,专业性不突出,学生认为非本专业课程学习也意识不够。课堂教学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而中职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电这个概念,对电路缺乏实际应用经历,难以对课程产生兴趣。同时,教师的教学通常以讲授为主,缺乏直观形象的操作。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普遍认为电工基础非常难学,因此,中职学校的电工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中职生毕业后就步入岗位的特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应“强化实践,突出重点”,确立重在应用的教学目标,大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学习以够用,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电工基础课程应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专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的能力。

2.确定合适的电路单元、及教材

2.1关于电路单元。

电路应用广泛电的分类,根据学生的专业确定电路单元,例如:机电强电计算机弱点电工电子学习广泛生活用电工厂用电编写符合学生专业的教材增加学生想去与岗位紧密结合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目前至少有50多个系列300多种型号,但其核心功能基本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通用型的单片机型号。比如,MCS-51系列单片机结构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教师易于教学,且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适合中职单片机教学之用。

2.2关于学习教材

关于电工基础的教材种类繁多,鉴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本科层次或者高职层次的单片机教材是不可取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学校的设备配置,编写或选择一套合适的教材。

3.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3.1设立虚拟仿真实验室。

电工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教师操作实验时不太好演示效果,有时理想元器件现实不存在,实际实验中的结果和教科书有出入。因此,计算机虚拟仿真软件演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虚拟仿真系统具有以下优势:组织电工实验的环境简单,有电脑即可进行;而且只涉及到软件,硬件不容易损坏,由于设计错误导致的硬件浪费的现象不存在,降低使用成本;并且可以模拟教课书上的理想环境。因此,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引入Proteus和DXP软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在课堂中完成电路连接,电路测量和实验结果教学。

3.2电路实训台进行教学

电工基础的实训台有很多,已经集成了强电、弱点和电力控制,电力拖动设备,线路连接简单,可以进行多个基本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平台的学习实践,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多个项目的操作,能让学生熟悉电工基础知识和电工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异步电路的原理。

3.3结合多学科进行综合实践

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了电工基础课程,也掌握了电工基础知识,但还是不能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因此,教师将其他课程与电工基础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比如与电力拖动课程相结合,要求学生用合理设计照明电路和电动机控制电路,实现电路的连接和调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熟练地掌握电力拖动知识,更加熟悉元器件之间的硬件连接,对控制电路、照明电路路的工作特点更加了解,对电工基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锻炼了各学科的综合实践能力。

4.采用项目教学法,突出实践

学校有句标语写得好“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电工基础的实践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4.1教学理实一体化,实验内容项目化

理实一体化就是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实验验证理论,在教学设施上教室既是实习室,对予学生他能把当堂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也能用实践验证自己的理论。在老师队伍上实习老师也是理论老师,能给予学生在理论和实际上的双重指导。

4.2积极组织技能竞赛

经常组织同年级的技术比赛,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实行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大法宝。通过技能竞赛,既能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竞赛中学生也能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5.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现在电工基础课程较为普遍的考核方式是一张期末闭卷考试定理论学习成绩和一场电工实验项目的定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出现了校园里,一到期末考试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点灯熬夜死背知识要点,有的死缠烂打缠住老师要答案,有的干脆请上阵。电重在应用,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全面、综合地反映教学成果。因此,电工基础教学评价应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主要对学生动手连接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调试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笔者认为考核办法应是:平时成绩+实践技能成绩+综合成绩。这种考核形式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也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超越了一次期末考试定结果的考核办法,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效果较好,反映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总之,电工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观念、改变方法,紧紧围绕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个思路,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满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非电类多学时).电子工业出版社.

篇3

关键词:中专 电子电工 教学

电子电工是中专教育的主要课程。为了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电子电工人才,中专教师有必要积极改善思路,开拓创新教育模式,改善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关于电子电工的实际操作的能力,掌握电子电工的核心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知识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对电子电工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的良性态度,提高中专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学生学习电子电工兴趣的培养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由学生是否对这门课感兴趣决定的。就像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电子电工这门基础课程感兴趣,那么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电子电工,去钻研电子电工,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能掌握这门课程了。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专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热情,甚至可以说有点厌恶学习,他们来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技能以便更好地走向社会。如果教师采取一般的教学方式,呆板而平淡地向他们讲述课本知识,那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十分差,甚至可能使他们对课程、对学习、对学校产生逆反心态,形成不好的学风和校风。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关键在于起始阶段,我们要利用学生刚接触电子电工这门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学习的兴趣。我认为,针对中专学生本来就厌恶课本知识的特点,我们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特别的“见面礼”。如创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小实验,像“电磁铁实验”“欧姆定律实验”“电路连接实验”等基本的电子电工实验。这些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基本就已经学习过了,学生不会觉得陌生,这样用实验代替书本来介绍课程,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电子电工基础课程,去发现中专与初中课程的不同、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了解到其具有一般课程所不具备的特色,让学生知道了这门课程并不死板,而是有趣生动的,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对电子电工这门课产生兴趣,主动学习,自主钻研,燃起学习电子电工的热情。

二、注重实践

电子电工是一门有着实践性、探索性和活跃开放性等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授电子电工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特点,创造一个活跃、生动的教学课堂,以便将学生带入电子电工的世界,将电子电工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首先教师要注重电子电工的实践性,一方面要将真实的电子电工带入课堂,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厂房,使生产实际与课堂紧密相连。

(一)将电子电工带入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手、眼、口、鼻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模型等教具带入课堂,实际地为学生讲解各种电子电工器材的构成和元器件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的电子化和多媒体化已基本实现,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如电子电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能的应用,而电能的应用是一种非实体的知识理念,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想象去理解,而这对于绝大部分中专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并且这种无法具象化的知识,通过模型和实验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因为模型和实验是既无法拆分开来,也无法表示电流在仪器内的具体运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简单的Flas,或者展示一些仪器内部结构、拆分部件的图片,来将实际的电子电工仪器、原理和操作方法生动而简单地带入教学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理念,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几率和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效率。

(二)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厂房

电子电工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离开实际操作和技术理想,而只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观点概念对电子电工学习来说是大忌,只能让学生学到电子电工的一半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带学生进入实验室、进入厂房,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掌握实际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将所学的课本知识充分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眼见为实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举例来说,在教授机床电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厂房,去实际观察这些机床电器,让学生具体直观地了解不同型号的机床电器的外形和工作性能有何不同,甚至可以请厂房内的技术工人为学生讲解在实际操作各种机床电器时所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种户外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见识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培养学生使用和操作器材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基础。

三、培养师生间良好的关系

对于中专学生,在面临中考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对学习、教师、学校产生抵触情绪,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这种心态,和学生做朋友。对于课堂我们可以不必要求太拘谨、太呆板,只要学生是在进行有关电子电工学习的行为就应尽量允许。教师要多和学生谈心,要让他们知道师生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要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中专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侧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并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开展教学,以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和牢固的实际操作能力、勇于钻研学科的新时代电子电工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云.通信电缆技术发展与思考[J]. 今日科苑,2008(2).

[2]赵宗益.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3]赵诣,杨雪.开发白城市风力发电的几点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2009(12).

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 非电专业 寓教于乐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电工学》课程授课对象涵盖多个专业,而电工电子本身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既有基础课的理论要求, 也有专业课的技能要求, 为此基础必须扎实。但是《电工学》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各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较大差距,这些都给《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一、注重首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首次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兴趣激发。即在讲课之前,一定要做个神奇而有不太难懂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简单的上下楼梯关灯电路)而在讲授绪论课时,需要讲到非电专业开设电工学课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用电技术,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他们专业中的应用。并强调指出,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电”的作用无处不在,使非电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学习电工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突出强调与其专业相关的章节,并指出哪些基础知识与其重点掌握的章节相关,并尽可能的结合其专业实例讲解,增强感性认识。

二、“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授课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听课状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讲授”方式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便于教师掌握时间,确保讲课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但整个授课过程大多数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盲从地位,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寓教于乐”。比如, 在分析PN结的单向导电性问题时,多数载流子的运动问题就可以解释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加深学生的印象。串联型稳压电路包含三极管、理想运放,稳压管及反馈多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相对比较困难,解释时就可以将三极管的作用视为“水箱”,当输出电压过低时,水箱向外放水,反之,水箱本身蓄水,从而使学生理解“调整元件”三极管的作用。当然,提出问题后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课堂演示,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电工学的授课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各章节的需求有很大不同,在授课内容的设置上就必须有所区别,同时对自己授课专业学生重点掌握的章节要采用有效的授课方式,加强理解与掌握,课堂演示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课堂演示可以利用实物教学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比如,我授课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在其本专业的工程实训中有笼型电动机的直接启动与正反转的控制的实践内容,在课堂教学工程中,我加入了课堂演示,即利用实物讲解电动机的构造,同时利用多媒体动画面展示了电动机的控制线路与动作过程,并在演示的过程中细致讲解,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感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也使得课堂教学真正服务与实践,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电工学课程“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意义所在。

四、“互动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

“教学相长”古来有之,教学的过程是平等交流的过程,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有一个转化、吸收的过程,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开拓思路。因此,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对讲解的某一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课下分析后,在课堂上提供机会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授课,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安排内容的主次、讲解的结构甚至加入本专业的一些相关内容, 教师可多听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纠正与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掌握知识点。“ 一母生九子, 子子各不同”, 某些学生必然有独特的个性,在互动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片面的认识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应注意从正面加以引导, 利用幽默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避免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授课对象的特点,不断调整互动的方式和节奏,保证互动双方能在一个融洽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实验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必要保障

篇5

Abstract: With the desig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s the key to establish a overall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in conformity with the desig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aking 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ia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urse orientation,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realizes the overall design of 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ian course teaching, aim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教育;电工基础;整体设计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ian;overall desig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17-02

1 课程的定位

《电工基础》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平台。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交直流电路常用的分析方法,理解电路的动态过程和磁路的有关知识,具备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器的使用能力,具备基本的电工作业能力,具备低压电器选用能力,以及使用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手册的能力。

2 教学设计思路

2.1 突出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特点 根据“理论够用,技能强化,重在应用”的教学理念,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模块,设定各模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工作任务,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及学法指导,做好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职业基础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根据职业岗位和电工考证要求等设置知识点、技能点及教学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基于学生认知过程安排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通过讲解、练习、深化、归纳、训练等步骤,使学生真正掌握电工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知、归纳分析、迁移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设置为三个层次: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表的使用;基本电路实训;综合实训。在项目任务设定时,选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同时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

2.2 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关键。知识职业发展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交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能力。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利用各模块的技能训练项目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实训使学生具备电工作业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电工工具使用能力,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能力,电路及电路图的分析能力,电路安装测试能力,以及电工综合实训等能力。素质培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中要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对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职业能力就越强。能力是理论知识的深化应用,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实践应用。素质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升华,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呈现。

3 课程教学目标

3.1 总体目标 通过《电工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电路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宽基础、强技能的基本目标。初步具备解决家庭照明电路安装和工厂供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意识。

3.2 具体目标

3.2.1 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定理、基本理论;熟悉电路分析和计算的一般方法;熟悉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基本作用;能对较复杂的典型电路进行分析;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认识常用的低压电器;熟悉常用电工仪表和电工作业的操作规程;能够分析计算简单的应用电路。

3.2.2 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熟悉一般电路的分析测试方法;具备常用仪表和常用工具的操作能力;熟悉电路的连接方式;会设计安装家用照明电路;会操作常用电力供电系统,并能进行简单电路的检修;能应用电路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3 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的职业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习惯;培养吃苦耐劳、团体协作的职业精神。

4 教学模块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形式,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听课、思考、记忆、练习、应用等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解决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记、怎么用的问题,全面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主要模块有:电路基础、直流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正弦交流稳态电路、互感电路。内容基础实用,重点突出,叙述简单明了,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每个模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融合,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模块1 电路基础。工作任务:电压表、电流表量程扩大改装;导线连接;电阻的选用。知识目标: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以及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的特点以及两种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掌握电阻的连接方式、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了解独立源、受控源的联系和区别;熟悉万用表的使用;验证基尔霍夫定律。能力目标:能根据要求正确连接电路;能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流和电压;能识别和选用色环电阻;熟练应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分析计算电路;了解家用电路。

模块2 直流电路。工作任务:用万用表测试直流电路;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测定。知识目标:理解等效概念,熟练掌握无源网络和有源网络的等效变换方法;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特别是节点电压法和回路电流法;熟练应用戴维南定理分析计算电路;加深理解含受控源电路分析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计算直流电路;能够正确搭建直流电路;能够使用万用表对直流电路进行测试;能够对二端网络等效参数进行测定。

模块3 动态电路。工作任务:一阶动态电路的测量。知识目标:掌握电容和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理解换路定律;掌握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熟练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能力目标:能熟练分析一阶电路的动态响应;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换路定律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模块4 正弦交流电路。工作任务:交流电的测量;功率因数提高与日光灯电路安装;三相电路的连接与设计。知识目标:了解正弦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元件在电路中的特性和RLC电路的特点;掌握阻抗的连接方式、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谐振电路;了解三相电源的基本概念;掌握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三相电路分析方法。能力目标:能够使用示波器测量交流电路;能根据要求正确设计和连接照明电路,熟悉家装;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具备分析计算交流电路的能力;能根据要求正确设计、连接三相电路;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模块5互感耦合电路。工作任务:单相变压器测试。知识目标:了解互感和互感电压;掌握同名端及其判定;掌握理想变压器、空心变压器。能力目标:能正确判断同名端;应用理想变压器解题。

5 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倾向和个性化发展。

5.1 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检验课程学习效果,同时,也是测试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依据,这就需要制定课程的理论考试大纲和实践考核大纲。理论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考点分布广泛,提出了前后递进等级四个层次要求:“了解”―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定律、原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实践考核依托项目进程分别考查学生在安全用电、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电器元件选用、实践操作、检测调试等方面的能力,借鉴职业技能鉴定评分细则进行考核,要突出过程考核,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电工基础课程的综合成绩按照理论与实践各占50%合成。

5.2 建立习题库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习题库。按模块划分,条目有:内容提要、基本要求和学习指导、典型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检测题。通过对课程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分析总结,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基本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和习题解答,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结语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并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做好课程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玉华,李学锋,黄清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郭婺,周洪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3]武友德.产学结合,校企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专业基础课;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39-02

关于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教界所讨论的热点话题。校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讨论,就是根据独立学院在培养人才类型上的定位(应用型人才),结合校区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教学管理等软、硬件教育资源,探讨适合校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更好地为校区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本文结合近几年校区自动化应用型本科教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应用型人才

什么叫应用型人才?过去对这个问题的提法较多,“复合人才”、“综合性人才”等,理解上也比较模糊,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具有专业技能、突出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没有提高,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究其原因,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这也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无论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不例外。由此可见,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同于一般职业技校,它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宽厚的学科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实际就是指那些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又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可不是单靠实验课、技能培训所能达到的。国外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要求多达十几项。

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作用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应用能力首先体现在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就电类专业自动化应用性本科而言,专业基础课应包括电路、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构成电类专业的基础工程理论框架,提供了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平台。电路原理提供了工程电路的基本描述、分析方法与技术,包括现代仿真分析与技术,这是建立工程模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在电气电子工程中的应用,要求工程师必须有很强的电路和系统模型描述能力。电子技术是一个系列课程,包括模电、数电和半导体物理基础。电子技术也是学习计算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数字型号处理的重要基础。电路、电子技术课程无论在电类专业(自动化、电子通讯、电气自动化等),还是在非电专业(机电一体化、矿山机电、计算机等)的专业基础理论框架中都排在前两位,而专业基础课在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之间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看,专业基础课程则属于核心教学内容,而电路、电子技术又是这核心的核心。尤其是当今信息时代,电路、电子技术基础课已渗透到各专业领域,是一个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重要基础课。无论对工科还是文科的学生来说,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也是提高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体现。

三、优化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所涵盖的专业越来越多,已超出了传统的工科范围,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扩充,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学时的减少已成为趋势。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我们根据自动化应用型本科对电路、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要求,对电路、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既突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又解决了因学时少而产生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通过教学实践收到了好的效果。下步我们打算对计算机、机电类、采矿、资土等非电专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它们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内容,避免导致有的专业的学生学了不够用,有的专业的学生学了没有用的现象。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耽误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宝贵时间,影响同学们后续课程的学习。

四、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

电路、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电类大学生在校进行专业学习阶段,所遇到的第一次实验技能训练课程。也可以说是同学们实现未来工程师梦想迈出的第一步。以往由于对实验课程的作用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过程、考核等方面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验课时不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能有机衔接;验证试验过多等问题。首先优化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时间,解决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提高课时利用率。众所周知,验证性实验一般根据电路原理图或制好的实验电路板,按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步骤测量数据和波形,然后再按指导书上的要求填写图表、整理后写出报告。甚至在没弄懂原理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整。这种实验的缺点是学生动脑少,优点是对理论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老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内容灵活安排实验时间,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搬到课堂上讲。一来解决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二来理论与实验教学在空间与时间上有机衔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得益彰。除此之外,还可以多个验证性实验合并在一起(如复杂直流电路分析法中的叠加原理、戴维宁等),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时利用率。二是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质量和要求,使其更加接近工程项目要求。目前,我们所进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大都停留在利用各单元电路的拼接实现功能,学生只能根据各单元电路原理对综合电路进行定性分析,并没有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对电路的参数、性能指标进行计算和测量。我们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如何以工程项目的标准和要求驱动综合、设计性实验。如设计一个语音放大电路,教师首先介绍一下系统原理和整个系统框图,然后对各个单元电路的原理进行分析,再以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为工程约束条件,按工程要求将性能指标分解到各个单元电路,以确定各单元电路的参数,使其各单元电路之间有效耦合,最后再把单元电路搭建成系统电路,进行系统的调试、改进。这样可以加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们的工程设计与综合应用素质,使实验更接近实际工程。学生也得到更好的工程训练。

篇7

【关键词】电工基础 教学探索 中职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151-02

电工基础是中职机电专业和电子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中职毕业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素质。电工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较多,知识原理相对抽象枯燥,但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中职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中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为教学指导,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而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使中职学生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最大的学习缺陷就是基础知识非常簿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于“为什么就读中职学校?”“自己将来想从事怎样的工作?”“希望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等问题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而中职学生从基础教育转到技能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转变,他们不能马上接受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对于电工基础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淡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抽象性,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诱导学生学习动机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先决条件。

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基础》(第二版)在每章节后面都有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学习内容:阅读材料或探索与研究。这些补充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用通俗、有趣的表述向学生展示电工知识的实用性。如安全用电的知识介绍,什么叫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为什么有些家电设备用三角插头,有些用两脚插头?家用电器不工作时不拔插头有什么影响?家用电器不工作但没拔电源插头为什么会有能耗?并引导学生计算几个家电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能耗。还有在楼梯上、下两端或走廊两端,常需在一端开灯而到另一端关灯,利用两只双联开关如何设计具有这种功能的电路。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但又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解开生活中的奥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中的电学常识,并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据,教材中对教学内容科学严瑾的阐述相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而言是学习的障碍,因为大部分的中职学生不仅缺乏刻苦钻研和探索的学习精神,而且综合能力较差,表现在:应用数学工具分析计算电工学各物理量的能力、对电工学中各个原理的中文表述的理解能力、与中学物理基础知识相衔接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对于电工基础的教学很有必要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即尽量做到使课程学习内容有用、有趣、通俗易懂,由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既满足教学要求,又尽量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匹配,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对电工基础学习的畏怯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学生对电位的理解。依照教材定义就是:在电路中任选一个参考点,电路中某一点到参考点的电压就叫做该点的电位。如果按照定义讲解电位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心中也有许多说不出的疑问,如计算电位为什么要选参考点?在电子电路中测量电位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电压和电位的联系?等等。笔者在讲解电位的概念时考虑以下内容:什么叫参考点?如何选取?电压与电位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在检修电路时是测量电压还是测量电位?怎么测量?以检修电视机最常用的方法为例,即检测电视机中集成块各引脚对地的电位,因为每一级电路都会有合适的工作点,如果电路存在问题,必定其工作点也会不正常,这样就可以大致判断故障所在了。对一个问题、一个概念,这样条理清晰地解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再者就是精选课程教学内容,整本教材的学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设计课程教学时就要全面统筹课程教学内容,既要考虑电工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即作为一名中专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电工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电器设备功率的理解,电能的计算,简单电路的连接,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的为什么雷电会对家电产生危害等。同时要考虑电工基础知识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影响,如什么叫自感和互感,生活中常见的自感现象和互感现象;如何理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知识点,都可以作为保留知识,不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讲解,留待有兴趣或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这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有分析计算的能力,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学生觉得既困难又乏味,最主要的还是没有教学实效。如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戴维南定理的运用计算,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等。所以课程教学要立足中职课程教学的要求,面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要求,在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精选课程实训内容,使电工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电工基础课程实训的目的:一是改变学习氛围,从课堂上循规蹈矩的听和说到实训室中的做和想,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去认识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二是由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惰性,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风貌。三是实验直观地表述了抽象的理论知识,消除学生对知识产生的疑惑。比如通过电容的充放电现象解析电容的基本特性。四是培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实训内容是笔者在获得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的一名学生的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后实施的。当时这名学生被安排做电工工作,可根本胜任不了这个工作,对电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欠缺令单位领导非常不满。所以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是为教而教,而是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要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自信心。

学生对于由实验验证理论的实训不大感兴趣,比如通过连接电路测量电路各支路的电流验证支路电流法。因为需要通过计算对照,学生觉得既困难又乏味。而对于实用性强的实训就非常感兴趣,比如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具体操作万用表测量电路的电流、电阻、电压和电位;设计并安装由两只双联开关控制的在走廊一端开灯而在另一端关灯的简单电路;日光灯电路的安装连接以及注意事项;动手焊接简单的收音机电路等。而且学生在焊接电子元件的过程中对焊接的要求、电子元件的知识都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些实训学生都很感兴趣并很努力地完成。所以安排实训要以课程教学的要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掌握电工基本操作为目的,既把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落到实处,又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较强的动手能力。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制定客观实在的课程考评方式

中职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除了耐心的引导,适当的赞扬和肯定同样重要,它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就感。中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方向、学习自制能力、学习特长各不相同。有的能够按照老师的教学要求听课、写作业、实训,有的则不听从老师的调遣。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在上实训课时就很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大胆提出疑问、有主见、敢于动手、有较好实训效果,这些优点教师在课堂上是挖掘不到的,所以教师不能仅凭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卷面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科成绩,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鉴于中职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特长,对于电工基础的课程考核评定既有标准,又要灵活裁定,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电工基础的考核标准是课堂表现占30%,其中包括是否按时上下课、是否完成作业、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等,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同样需要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修养,在潜移默化中约束学生、感染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30%,这是考核学生对电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实训占40%,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对电工知识的基本操作尤为重要,学生不仅是学习掌握就业前的基本技能,同样是培养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而在课程学习中也有两种极端现象,有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从作业和卷面考试成绩中反应出来,而动手能力欠缺;而有的学生对于作业应付了事,考试成绩也不理想,但有较突出的电工操作能力和较灵活、敏锐的思维能力。虽然存在这两种极端,但在课程考核评定中他们都是优秀的学生,理应给于优秀的评定,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坚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篇8

高职《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一、引言

借鉴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力争做到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实训课项目相结合、相渗透,采取“强化基础、服务后续课程、注重应用和实践、融电路理论知识到电路实践操作技能之中”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落实,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高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路》是电气类、电子类、机电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关联的后续课程多,与实训项目、考电工证、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涉及面广,学科作用大。主要基础课程为《应用数学》《物理》,后续课程有《电机学》《电子技术》《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电气检修实训》等。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能力,掌握电工的技术通识和通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技能并重,并养成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科学分析、安全第一等职业素养,所培养的目标人才为现场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

三、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具备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包括非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

(2)具备将实际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的能力,以及电气识图和仪器、设备选型能力,能根据电气图连接实际电路并实现其功能的能力。

(3)具备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的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判断、排故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电路知识;具备岗位所需的电气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电工基础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电路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编写出版配套的教学改革教材

编写配套的《电路基础》教材,2010年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理论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不刻意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重概念的阐述,把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力求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联系实际。每章由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小结和习题构成;每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自测题,让学生及时思考、巩固和考核,达到讲、练紧密结合。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该教材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邀请电力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即企业的认识实习《电路基础》理论课电工工艺实训电能计量、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实训“维修电工”“进网电工”考证。

利用学校的仿真设备,尤其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教师结合设备、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现场讲解、工学交替的教学中,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是如何相结合的,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各仪器、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更加促进了学习热情。

改进、完善电工实验室,除开设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将“电工工艺”“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等实训项目纳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范畴,将“维修电工”“进网电工”鉴定项目引入实训课程体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证的通过率。

六、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理念

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解及应用,略去过深、过严谨内容,淡化抽象的逻辑推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上。

尽量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电路知识,如讲授功率因数概念时,介绍相应的在工程上的应用,并带学生参观无功补偿的实际装置;学习三相电路时,结合校内各教学楼、实验楼和实训中心的用电情况,介绍三相电源及负载的连接方法。

合理选择实验、实训和实习内容,既考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开拓视野,为今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

(1)理论部分。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的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及储能元件电感、电容的特点、电路描述,掌握三种功率的意义及计算,掌握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及相量图,并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特征,并能分析计算简单的三相电路。

了解谐波分析法,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有效值、平均值及平均功率的意义和求解。掌握简单的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再针对具体专业选取后续课程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掌握与实践、实训、考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2)电工实验,自编《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教材,精选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在电工实验室设计、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电工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00-02

一、课程定位

电工学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学生的《电工学》课程的知识基础直接影响他们对《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机床电气控制》等多门主干课程的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获得电气技术、电子技术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受到较强的基本技能训练,并较深入地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电子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

二、课程的难点

由于现今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整个阶段中基本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和实践,他们对常用的电气设备和电子元器件都缺乏基本的认识,使我们在电气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电路等内容的课堂教学存在困难,教学效果亦难达预期目标。然而,上述内容又是《电工学》课程的关键教学内容。另外目前很少有高质量的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专用教材,使得学生对电路定理、定律的应用及电子电路分析计算、电机的结构及原理控制等存在诸多困惑。

三、目前常用的主要教学措施

1.用相机拍摄或网上下载《电工学》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全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子元器件的实物图片,并放置到相应的教学内容的PPT中。

2.把教材上的电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及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做成多媒体演示动画,使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的图像,并化解教学难点。

3.本课程隶属于机电教研室,本教研室定期会组织相关的理论课教师及实验教师座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对好的方法进行推广,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4.该课程是面向我院五个专业的学生开设,本课程组教师保持与所授学生专业的专业教师的交流,力所能及地将电工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衔接起来,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四、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电工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必须要多样化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电工学内容的需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手段,探索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电工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新技术发展实例,启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1.建设独具特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及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我院组织一线教师编写了《电工学》的教材并出版,该套教材重点突出电工学课程应用性和先进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科学思维能力。

2.灵活运用板书讲授、多媒体讲授、示范教学等不同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3.对于基础理论性的内容,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计算,受到课时的限制,可以采取仿真的模式,让学生观察结果,并让学生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分析电路,能大大提高上课效率的特点。

4.对于一些具体器件,如仪表的使用、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的结构,运用现场和动画演示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仪器的操作要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

5.对于一些原理性较强、需要理解和计算的内容,如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交流电路、直流电路、三相电路的计算等,需要将课件讲解和板书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所讲述的内容,老师和学生同步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紧随教师思路积极思考,在听课的时间可以将一些难点疑点记录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巩固,注意学生的接受与知识消化。

6.理论深度适宜,强化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注重应用性知识的传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之后才能在工作实践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进行技术突破和知识创新。对电路、磁路等的概念要加深;对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支路电流法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要进一步强化;对过渡过程的三要素法的推导适当,让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把重点放在三要素法的应用上。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法,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强调了边理论边实践、交互渗透、逐渐递进达到螺旋上升的教学效果。

五、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电工学实验一般都是实践性很强,需要足够学时来支持的,而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仍然采用传统的做法,即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之间的配合是每当理论教学完成一定的内容后,紧接着是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常规仪器的使用,也就是说实验内容大多是验证性的为主。另外实验室是按专业设置的,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实验教学地位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并缺乏激励机制。

电工学实验课程现在还是属于课内实验,实验的类型有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不可能在两节课的实验时间完成。因此可将这门课程的实验实习差别化进行,譬如对于验证性实验和简单的认知实验,可以在规定的两节课时内完成,而对于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其难度稍大,需要学生要能够在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子设计工具和各种电子仪器仪表的情况下,在实验中设计出较好的方案,对这一类的实验,可以不局限单一电路的功能设计,而是可以立足于简单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有些内容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提出方案将自己的知识整合优化,使之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如将电机、继电器接触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电动机软起动继电接触器控制PLC控制变频调速、脉宽调制的一条线系统教学内容,使学生知道怎么将电工学所学知识在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掌握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具体的措施如下: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实验课教学中实行“一调动、二保留、三淘汰、四符合”的教学改革方案。在保障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推行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和创新实验。指导学生制作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参加相关的一些竞赛,例如我院积极推荐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全国性比赛及省市校级比赛。

2.建设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电工学实验的内容涵盖面广,这些课程内容可以相互渗透,可以融合,使得电类技术基础的实验的综合性实验可以包括众多的学科内容和方向。使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充分应用所学的技术基础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电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多加以实施。

3.更新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添加综合性、设计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行查找资料,合理选取仪器、制定实验方案,经老师审核后,由实验室提供器材设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可以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跟着老师走”的传统模式。

4.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修订完成自编实验教材,使实验教学更加开放自由,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5.进行实验项目现设,实现实验考核制。

六、按课程目标要求改变考试方式

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有理论还要有突出实践技能,因此在每一部分学习结束后,分别进行阶段考试,并将阶段考试成绩纳入平时成绩。期末进行实验考核,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级的15%。学生的总成绩应为平时成绩、实验考核与期末成绩的总和。期望以这样方法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步掌握的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回顾和总结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也使学生及时了解了自己的学习动态,对于后续阶段的继续学习非常有利。

七、总结

基于理工类独立学院的特点及我院培养人才的目标,电工学的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使之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性、应用性、先进性。新构建的电工学课程大平台可以满足我院各专业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又要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有理论还要突出实操技能。利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可以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小林.高职电类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

[2]聂宏展,蔡国伟,崔实,娄娟.电类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设想[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3,23(3).

[3]郝静,刘耀年.电类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01).

[4]刘绍堂,徐靓.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篇10

【关键词】综合高中电工基础教学方法

综合高中是融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办学形式,是一种先进的高中教育模式,学生既学高中文化又学技术技能,三年后参加对口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数、外三科+专业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综合高中机电类、电子类专业中,电工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电工基础不但具有原理多以及理论性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实践能力要求强以及计算题量大等特点。

一、与初中物理进行有机衔接

从综合高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比较差,在学习习惯与方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电工基础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课程的兴趣。同时还要在对相关初中物理知识进行复习的前提下,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做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电工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无形中增强学生学习电工知识的信心。

二、与实际应用进行有效结合

在对《电工基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其中一项是为将来电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打基础;另一种则是要解决好在学习电工知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应用问题,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对电路进行分析的正确方法,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想将这两项任务完成,就一定要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结合实际应用,在为学生讲解习题时,要尽量将所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电路联系在一起,在为学生讲解理论问题时,要尽量将所讲的内容与平时所接触的电学现象结合来。

三、将概念图合理应用于电工基础教学

要想完成电工基础教学任务,概念图是其最好的教学助手。所谓有意义的学习,其实就是将新概念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所以,在讲课之前,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进行分析非常重要。

在传统电工基础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用对电路进行正弦交流的常用解法,首先,对电路求解交流电路进行问题的提出;其次,按部就班,对求解方法进行讲述,通过对数学相量的利用进行计算与求解;再次,对不同电路进行举例、求解,最后总结。

此外,对用Inspiration7.5软件予以充分应用,以此做好课前电工教学设计,同时从学生对原有电工规律的认识出发,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尤其是要注重新概念与原有知识的同化与联系。作为学习的一种策略,概念图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意义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就学生而言,概念图可以帮助他们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同时建立知识网络,对知识结构进行浓缩,最终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对老师而言,概念图是其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概念就是理工科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忽视掌握基本概念,尤其是无法形成一种概念性网络,也无法对其进行深入性掌握。

四、加强练习与巩固

由于电工基础课程具有非常多的公式与概念,计算题的量也比较大,像:复杂直流电路、简单直流电路以及电磁感应等,这些都要求学生能对相关解题公式进行熟练掌握与运用。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能够主动自主学习,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学习方法指导的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安排习题课,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题型,多巩固、多练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加强实践

从根本上说,电工基础实践性非常强,实习教学是电工基础学习与实践的关键性纽带。实习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电工专业技能,为今后学习与工作打基础;而且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老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学生学习电工知识的主要目标就是,将其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训练有素的技术性人才[1]。电工基础训练是综合高中机电类、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工作时所必须掌握的必备技能。依照电工维修内容深、过于抽象以及知识面广等特点,本人认为电工知识指导老师一定要做好以下工作: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尽可能的将学生学习电工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此外,还要注重电工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管理予以加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电工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