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结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板结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土壤肥力;维持
中图分类号:S144 文献标识码:A
用微生物肥料,既可疏松土壤又可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减少病害。因此,对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物肥力的维持有其必要性。
1土壤生物肥力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养分(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这四大因素要同时存在,相互供应,相互配合。母质是土壤中矿物质的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像氧、硅、铝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来自成土母质。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发展和理化性质影响极大,来自动植物残体以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其中,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对于土壤生物肥力还没有一个特定的定义和定量描述,但是其已经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且对农业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学术界对土壤生物肥力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即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根系等有机体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和理化条件做出的贡献。同时,生物过程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起到良好的促进和维持作用。它与物理肥力、化学肥力共同构成土壤肥力3个不可或缺的组分。
与化学肥力、物理肥力相比,土壤生物肥力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动态性,其在生物过程中,随着植物的生长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其次,多样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为多种微生物的共同参与,是一种综合化的过程。对于土壤生物肥力,微生物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2 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物肥力的维持
2.1案例分析
为了研究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物肥力的维持,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表1):
在实验过程中,要针对材料的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以及产量等都分别作好记录,并且进行分析。
2.2土壤肥力的维持
一般而言,微生物肥料适宜于全部植物,其实微生物肥料是针对板结土壤,尤其是对于盐碱化土壤以及病虫害严重的土壤会更有效果,大体而言,微生物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2.2.1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影响。根据测定结果发现,与没有施用肥料的土壤相比,施用微生物肥料后的作物产量有所减少,而且减辐在0.3%~0.4%左右,这是因为微生物肥料中含有解钾菌、解磷菌以及固氮菌,由于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不断地分解和转化,因此,在施用微生物肥料时,要想保持土壤肥力,需要增施有机肥,而且,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微生物肥料比较适用于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
2.2.2对土壤中磷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施有微生物肥料的土壤中,作物产量提高,但是土壤中的磷含量却有所减少,其减辐在4.6~18.9mg/Kg,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作物生长带走了很多的磷元素,自然也说明微生物肥料可以没有较强的解磷能力。
2.2.3对土壤中钾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发现,在收获作物以后,土壤中钾的含量明显有所上升,其中,没有施微生物肥料的土壤肥力提高了 23mg/Kg,而施加微生物肥料的土壤肥力提高了54mg/Kg,显然,微生物肥料有助于土壤中钾含量的增加。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根据以上实验分析,对土壤中的矿物质以及有机质进行了检测,在土壤中,施加微生物肥料,促进土壤物质转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使益生菌群增殖,促进作物生长。与此同时,微生物肥料主要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溶解、转化和释放。同时,由于菌剂的代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质,促进土壤中微量元素硅、铝、铁、镁、钼等的转化及螯合,有效打破土壤板结,改善团粒结构状态,改善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通气状况及疏松程度。促使各种自生、共生益生菌群增殖的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来源,将土壤中难溶的磷、钾分解转化,从而能为作物吸收利用,增加土壤肥力。
2.3.2使得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大大减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物产量,其中,玉米提高13%,小麦平均亩产提高16%,棉花提高14%,甘蔗、大白菜提高40%,甜瓜增产15%-24%。
2.3.3作物产品的质量也有所提升,对作物产品中富含的物质进行了分析,农产品中的活性多糖、黄酮、胡萝卜素等活性物质的含量大大增加,作物品质全面提升,进而提升了作物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同时,产品的口感提升,营养更加均衡。
3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微生物肥料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农业价值。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微生物肥料行业,品种多,应用广,尤其是营养物质的合成方面,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这些产品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国在微生物肥料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所以,整体而言,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水平仍旧不是很高,再加上缺乏技术创新,使得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不足,这些都是目前极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针对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加强对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分析,采用现代高科技术手段,取得更大的突破,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总而言之,微生物肥料,不仅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值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而且施用微生物肥能让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保持很大的优势,也能明显疏松土壤,提高透气性,进而促进植物的良好生长。
参考文献
[1]陈添昌,钟平,李添华,林雷通,童德文,陈郑盟.微生物肥料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2(05).
[2]孟令文,付雪娇,刘冠求.易丰收在甘薯栽培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1(03).
篇2
关键词 :固体废物;分类;来源;污染;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采用以大量消耗原料、能源和粗放经营的模式,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未能充分得到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大多以固体废物的形式产生,其产生量不仅巨大,而且大部分只是简单地堆放在环境中,这种固体废物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也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并对资源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并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1 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固体废物(solid waste), 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 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的废弃物, 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破损器皿、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和人畜粪便等。除此以外, 废酸、废碱、废油和废有机溶剂等液态物质也被很多国家列入固体废物之列。
1.2 来源与分类
固体废弃物按其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 和无机废物 ;按其形态可分为固态的废物、半固态的废物和液态(气态)废物;按其污染特性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等。在《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将其分为城市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和有害废物[1]。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 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即城市生活垃圾 ,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商业垃圾、建筑垃圾(又称渣土);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燃料废渣、化工生产及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农业废弃物也称为农业垃圾,主要来自粪便以及植物秸秆类。
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2.1 侵占土地
固体废弃物不加利用就需占地堆放, 堆积量越大, 占地越多, 据估算, 每堆积一万 吨 渣,约需占地一亩。城市垃圾、矿业废料、工业废渣等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 从而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而且埋掉了大批绿色植物, 大面积的破坏了地球表面的植被, 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景观, 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2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固体废物露天堆存, 不但占用大量土地, 而且其含有的有毒有害成分也会渗入到土壤之中, 使土壤碱化、酸化、毒化,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工业固体废物, 特别是有害固体废物, 经过风化、雨淋, 产生高温、毒水或其他反应, 能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 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并能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 使土壤被污染。许多有毒有害成分还会经过动植物进入人的食物链, 危害人体健康。
2.3对水体造成污染
大量固体废物排放到江河湖海会造成淤积, 从而阻塞河道、侵蚀农田、危害水利工程, 同时固体废物与雨水、地表水接触后, 废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必然被浸滤出来, 从而使水体发生酸性、碱性、富营养化、矿化、悬浮物增加, 甚至毒化等变化, 危害生物和人体健康。固体废物在雨水的作用下,可以很容易地流入江河湖海或通过土壤而渗到地下水中,对水域造成严重污染与破坏。
2.4 造成大气污染
固体废物的细粒、粉末被风吹起, 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含量, 加重了大气的粉尘污染, 如粉煤灰堆遇到四级以上风力, 可被剥离 1~1.5 cm, 灰尘飞扬可高达 20~50 m, 并使平均视程降低 30%~70%。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 还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恶臭, 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 已成为一些国家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焚烧除产生粉尘以外, 焚烧固体废物还产生了 Cl2、HCl 等有害气体, 给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2.5影响环境卫生
目前我国不仅90%以上粪便、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而且医院、传染病院的粪便、垃圾也混入普通粪便、垃圾之中,广泛传播肝炎、肠炎、痢疾以及各种蠕虫病(即寄生虫病)等等,成为环境的严重污染源。另外,我国的垃圾中大部分是炉灰与脏土,用于堆肥,不仅肥效不高,而且使土质板结,蔬菜作物减产[2]。
3 固体废物的控制与综合利用
3.1 固体废物的控制原则
固体废物的控制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就是力争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这是解决工业固体废物问题的最佳方案。是要求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体积、种类, 从而降低危险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减轻或消除其危险性。资源化就是通过对废物的再循环利用, 使原来的废物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若能大规模地将其中一些废物加以回收利用, 必将减少废物的排放, 同时也将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最终出路在于“废弃物资源化”[3]。无害化就是对已经产生但暂时还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 进行消除和降低环境危害的处理, 以减轻这些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3.2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3.2.1 金属的回收
具备一定规模的冶炼厂通常只提取某一种目标金属, 所以工业废渣中一般含有种类丰富的金属, 比如在重金属熔渣中, 可以提取金、银、锑、铊、铂、钛和钯等, 钙镁磷肥生产的废渣中含有高品位的镍、铜、钴、锌, 在煤炭、煤矸石中, 可以提炼出钼、钪、锗、铀等金属, 而城市垃圾中的金属则可以直接被回收利用。
3.2.2 生产建筑材料
冶炼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 是用来生产砖、矿渣棉和其他建筑砌块的良好材料, 这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 更是工业废渣的妥善的去处。如高炉渣中含有 CaO、MgO、SiO2、Al2O3等成分,其中 CaO 的含量高达 32%~37%, 经过处理后可以生产各种水泥。
3.2.3 提取原料
废弃塑料加热加压成型后, 不仅可以得到再生塑料, 而且塑料经过粉碎、溶解、加热分解后, 可以提取石油燃料; 回收的废纸可以制作纸浆, 从而成为再生资源。
3.2.4 改良土壤
一些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渣可以直接用于改良土壤, 而且废渣中的一些微量元素还是农业上不可缺少的肥料。只要处理得当, 这些曾经的废物还会在人类的生活中大显身手。事实上, 废与不废是相对的, 这与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一个地方被看做废物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原料或资源, 过去被认为是废物的东西, 随着技术的发展, 可能已经不再是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废物只是放错了时空和地点的原料,这也为人们在固体废物的充分利用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永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和措施[J].科技信息.2012.192
篇3
关键词 一次性免追肥;问题;对策;玉米
中图分类号 S14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25-02
玉米免追肥是以高氮为前提,在配以合理比例的磷、钾,从加工工艺上可分为2种:掺混肥和复合(混)肥。掺混肥即把二铵、大颗粒尿素、氯化钾按养分比例混合在一起,所用原料形态不发生变化,其特点是可以直观看到肥料掺杂比例以及尿素的包膜状态,且能造出高含量肥料(最高可达55%),缺点是养分含量不均匀;复合(混)肥是把原料溶化,重新造粒,原料间发生了化学变化,其特点是养分含量均匀,但受工艺影响不能造出高含量肥料。目前国内复合免追肥生产多以高塔造粒为主[1]。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意识的转变,榆树地区在玉米上施用一次性肥的面积越来越大,2013年占玉米面积的45%左右,比2012年增加36%。在施用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指导正确施用免追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课题。
1 免追肥施用时存在的问题
1.1 施肥深度不够,出现烧苗现象
免追肥的施肥深度应在15~18 cm。榆树市最开始在南北卡岔河的几个乡镇使用,这些乡镇属丘陵地形,耕作方式是耠大垄,近些年来其他处于平原地带的乡镇也开始施用免追肥,其施肥方式是机器旋耕时直接下肥,由于受机器马力、土壤板结、播种镇压等因素影响,种、肥距离达不到15 cm,加之免追肥含氮量都比较高,容易造成烧苗现象,影响玉米生长,致使产量下降。
1.2 施用量不合理
目前,榆树地区市场上免追肥的含量为48%~55%,个别的低至45%,包装规格有40、50、25 kg,由于多数农民对化肥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加上经销商的错误指导,给农民购肥造成一定难度。施用量如果过多易烧苗、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施用量过少则玉米营养供应不足,脱肥减产。
1.3 复混的免追肥施用不均,致使养分过剩或不足
市场上的免追肥多数是掺混肥料,其中磷、钾是矿物质肥,比较重,氮肥则较轻,加之整地不好,土坷垃多,致使施肥车辆摇晃、颠簸,致使比重较大的磷、钾肥下沉,氮肥上浮,造成施肥不均,有的磷、钾多氮少,有的磷、钾少氮多,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影响产量[2]。
1.4 用肥不分土质
平原地区用免追肥有以下几种情况:地多没时间追肥,外出务工不能回来追肥、看别人用自己就想用、不考虑土质、机械、成本等因素,结果造成烧苗、肥料的流失、早衰脱肥等现象,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及收益。
1.5 不用口肥
免追肥需要深施,玉米幼苗刚出时免追肥不能提供营养,口肥恰恰补充这一阶段养分的不足,然而目前有的农户特别是以前没用过免追肥的嫌费事不愿用口肥,使得玉米前期营养不足,生长受到影响,进而对产量产生影响。据走访调查,施用口肥的占用免追肥农户的37%左右。根据试验表明,不用口肥将减产15%,榆树地区仅不用口肥将损失6 300万元。
2 免追肥施用对策
2.1 用量合理
无论是用免追肥还是用底肥加追肥,都要遵循测土配方数据结果,根据配方施肥指导卡施肥,目前施肥过量的比较多,不仅造成肥料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产生污染,对作物生长也十分不利,某种元素的过量施用都会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榆树地区免追肥的用量以50%(27-11-12)为例,用量700~900 kg/hm2,具体根据目标产量和种植密度增减。
2.2 避免施肥不均
施用免追肥时易出现施肥不均现象,所以在施肥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精细整地、勤搅肥斗、精调慢开。整地精细可以减轻车辆的摇晃和颠簸,保证肥料在肥斗里均匀,避免磷钾肥沉底现象,同时在施肥过程中要有专人看管肥斗,经常搅拌肥料,达到肥料均匀的目的[3]。
2.3 用肥合理
不是所有地块都能用免追肥,薄层黑土、砂质土等不保肥不保水地块不能用免追肥,这样的地块应该少量多次用肥。土壤比较肥沃的冲积土、房矿地、粪堆地也不适合用免追肥。免追肥含量较高易造成贪青晚熟。
2.4 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配施
单纯施用化肥不仅养分单一还会使土壤板结,配施有机肥可以加强微生物活力,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因此,在施用化肥情况下一定要增施有机肥。
2.5 施用口肥
施用免追肥一定要配施口肥,口肥作用很大,特别是玉米苗期是磷肥的临界期,口肥一般含磷都比较高,非常适合玉米苗期的养分需求。
2.6 施用控释肥料
我国目前对缓控和控释肥没有明确区分定义,通常概念的控释肥料是指能减缓或控制养分释放速度的肥料。缓释肥是指化学物质养分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性肥料,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态养分的释放速率。“控释”是指以各种调节机制使养分释放按照设定的释放模式与作物的吸收养分规律一致[4-5]。因此,一次施肥最好用控释肥料,并且氮、磷、钾比例要适宜。这样能保证玉米的正常发育,保证后期不脱肥或少脱肥,提高玉米产量。
2.7 随时补肥
玉米免追肥并不是施用之后就永远不用追肥,应及时进行田间观察,特别是玉米生长后期,如果有脱肥迹象要及时补充肥料,一般用尿素5~10 kg/hm2。
3 参考文献
[1] 赵亚芹,赵玉波.新型肥料第一款——脲甲醛缓控释复合肥[J].吉林农业,2010(7):75.
[2] 韩季璋,龚渝明.世界肥料的发展方向——缓释肥料[J].化肥设计,2005(5):60-61.
[3] 史吉平.世界肥料的发展方向——缓释肥料[J].中国花卉园艺,2004(16):4-5.
篇4
关键词:农业;生产;滴灌;微灌;对比
一、滴灌与微灌的定义
(一)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
(二)微灌是按照作物需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与传统的全面积湿润的地面灌和喷灌相比,微灌只以较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区附近的部分土壤,因此,又称为局部灌溉技术。
二、滴灌与微灌的优缺点
(一)滴灌的优缺点。滴灌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节水、节肥、省工。滴灌属全管道输水和局部微量灌溉,使水分的渗漏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灌溉可方便地结合施肥,即把化肥溶解后灌注入灌溉系统,由于化肥同灌溉水结合在一起,肥料养分直接均匀地施到作物根系层,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步,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因是小范围局部控制,微量灌溉,水肥渗漏较少,故可节省化肥施用量,减轻污染。滴灌系统仅通过阀门人工或自动控制,又结合了施肥,故又可明显节省劳力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2控制温度和湿度。滴灌属于局部微灌,大部分土壤表面保持干燥,且滴头均匀缓慢地向根系土壤层供水,对地温的保持、回升,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室内湿度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由于控制了室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可明显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又可减少农药的用量。
3保持土壤结构。在传统沟畦灌较大灌水量作用下,使设施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若不及时中耕松土,会导致严重板结,通气性下降,土壤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滴灌属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持作用,并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热环境。
4改善品质、增产增效。由于应用滴灌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可明显改善产品的品质。总之,较之传统灌溉方式,温室或大棚等设施园艺采用滴灌后,可大大提高产品产量,提早上市时间,并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劳力等的成本投入,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设施园艺滴灌技术适应了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的要求,这也是其能得以存在和大力推广使用的根本原因。
滴灌的缺点有以下几点:
1易引起堵塞。灌水器的堵塞是当前滴灌应用中最主要的问题,严重时会使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报废。引起堵塞的原因可以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或化学因素。如水中的泥沙、有机物质或是微生物以及化学沉凝物等。因此,滴灌时水质要求较严,一般均应经过过滤,必要时还需经过沉淀和化学处理。
2可能引起盐分积累。当在含盐量高的土壤上进行滴灌或是利用咸水滴灌时,盐分会积累在湿润区的边缘,若遇到小雨,这些盐分可能会被冲到作物根区而引起盐害,这时应继续进行滴灌。在没有充分冲洗条件下的地方或是秋季无充足降雨的地方,则不要在高含盐量的土壤上进行滴灌或利用咸水滴灌。
3可能限制根系的发展。由于滴灌只湿润部分土壤,加之作物的根系有向水性,这样就会引起作物根系集中向湿润区生长。另外,在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应用滴灌时,应正确地布置灌水器。
(二)微灌的优缺点
微灌可以非常方便将水施灌到每一株植物附近的土壤,经常维持较低的水应力满足作物生长要求。微灌还具有以下诸多优点:
1省水:微灌按作物需水要求m时适量地灌水,仅湿润根区附近的土壤,因而显著减少了灌溉水损失。
2省工:微灌是管网供水,操作方便,劳动效率高,而且便于自动控制,因而可明显节省劳力;同时微灌是局部灌溉,大部分地表保持干燥,减少了杂草的生长,也就减少了用于除草的劳力和除草剂费用;肥料和药剂可通过微灌系统与灌溉水一起直接施到根系附近的土壤中,不需人工作业。
3节能:微灌灌水器的工作压力一般为50~150kPa,比喷灌低得多,又因微灌比地面灌省水,对提水灌溉来说意味着减少了能耗。
4灌水均匀:微灌系统能够做到有效地控制每个灌水器的出水流量,因而灌水均匀度高,一般可达85%以上。
5增产:微灌能适时适量地向作物根区供水供肥,为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创造良好的水、热、气、养分环境,因而可实现高产稳产,提高产品质量。
6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微灌采用压力管道将水输送到每棵作物的根部附近,可以在任何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有效工作。
但是,微灌系统投资一般要远高于地面灌;灌水器出口很小,易被水中的矿物质或有机物质堵塞,如果使用维护不当,会使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报废。
三、滴灌与微灌的分类及类型
(一)滴灌的分类及类型
1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种植类型,滴灌系统可分为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两类。
固定式滴灌系统是指全部管网安装好后不再移动,适用于果树、葡萄、瓜果、蔬菜等作物。
半固定式滴灌系统干、支管道为固定的,只有田间的毛管是移动的,一条毛管可控制数行作物,灌水时,灌完一行后再移至另一行进行灌溉,依次移动可灌数行;这样可提高毛管的利用率,降低设备投资,这种类型滴灌系统适用于宽行蔬菜与瓜果等作物。
2根据控制系统运行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手动控制、半自动控制和全自动控制三类。
手动控制系统的所有操作均由人工完成,如水泵、阀门的开启、关闭,灌溉时间的长短,何时灌溉等等。
半自动控制系统中在灌溉区域没有安装传感器,灌水时间、灌水量和灌溉周期等均是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而不是根据作物和土壤水分及气象资料的反馈信息来控制的。
全自动控制系统不需要人直接参与,通过预先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和根据反映作物需水的某些参数可以长时间地自动启闭水泵和自动按一定的轮灌顺序进行灌溉。
(二)微灌的分类及类型
1地表滴灌是通过末级管道(称为毛管)上的灌水器,即滴头,将压力水以间断或连续的水流形式灌到作物根区附近土壤表面的灌水形式。
2地下滴灌是将水直接施到地表下的作物根区,其流量与地表滴灌相接近,可有效减少地表蒸发,是目前最为节水的一种灌水形式。
篇5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与时俱进,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生活品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屋顶花园已渐入普通居民家庭,屋顶花园不但能够降温隔热效果优良,而且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还能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能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化地面,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屋面形式。一、屋顶花园的定义分析研究
屋顶花园并不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它的来源可追溯到 4000年前,古代苏美尔人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所建的大庙塔。所谓屋顶花园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立交桥)等的顶部、阳台、天台、露台上进行园林绿化、种植草木花卉作物所形成的景观。屋顶花园是建在建筑物屋面板上的特殊结构,它由防水层、防水层保护层、滤排水系统、复合轻质种植土层、绿化层等组成。屋顶花园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不仅能美化环境、改善生态效应,而且能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增加屋面的保温隔热功能,这对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办公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工程,由于设计或施工质量的缺陷,会导致屋顶花园出现渗水、漏水等问题,对屋顶花园的有效利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应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二、屋顶花园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分析研究
1、原材料的选择。屋顶花园的施工中,对原材料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砂子。砂子宜采用砂料坚硬、粗糙、洁净粒径为 1~3mm 的粗砂。二是防水材料。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防水等级、防水层构造、防水部位和细部构造等选择相应的防水材料,应保证高温不流淌、低温不碎裂、不宜老化、防水效果好。如建筑物为刚性防水层,应采用标号不低于325#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和膨胀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如建筑物为柔性防水层的,应优先选用防水效果好的新型防水材料,如三元乙丙卷材等。发达国家有尝试用中空泡沫塑料制品作为绿化土层与屋顶之间的良好排水层和填充物;或在绿化位置的屋顶楼板上做 PUK 聚水层等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2、种植土层的选择。种植土层是屋顶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绿化效果。由于屋顶花园上种植的植物与地面上相比,其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种植土的土壤选择和厚度应考虑屋面荷载、防水排水等因素的影响。种植土壤的选取原则应尽可能模拟大自然之土壤,要求施工简便,经济环保,土壤自重轻、不板结、保水保肥、适宜植物培育生长。一般可选用种植土、草炭、膨胀蛭石、膨松珍珠岩、细砂或经过发酵处理的动物粪便等,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为防止种植土流失而造成肥力下降及屋顶排水系统堵塞,应在种植土层的底部设置玻璃纤维布作为过滤层,防止种植土中细小颗粒的流失。屋顶花园的种植土层厚度考虑屋面的承重等因素,理论上是越薄、越轻越好,但对植物而言,由于在地面种植的植物根系不受土层厚度限制,如果屋面种植土的厚度过薄、过轻,植物根系不能深扎于土壤中,不能完全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料和水分,且容易被风吹倒。因而我们应根据不同植物生存所必须的土层厚度,在屋顶花园上尽可能满足其生长基本需要。一般的选用标准为:草本 15 厘米~30 厘米;花卉小灌木30 厘米~45 厘米;大灌木 45 厘米~60 厘米;浅根乔木 60 厘米~90 厘米;深根乔木 90 厘米~150 厘米。
3、植物的配置。屋顶花园因场地狭小,且风大、缺水、缺肥、土壤薄等因素,植物成活率低,在植物的配置上,应考虑选择生长缓慢、耐旱、耐寒、抗逆性强、易移栽和病虫害少的品种,同时兼顾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和质感等特点。在选择树木的品种时,一般应选择须根多的浅根性树木,如佛甲草、葡萄、木香、合欢、紫薇、红叶李、夹竹桃、月季、迎春、、半支莲等;如果选择种植高大的乔木,不宜将位置选择在屋面板上,应选择在承重柱和主墙的所在位置上,并采取特殊的加固处理方法。如在树木根部土层下埋塑料网、压固根系;或者将树木主干成组组合绑扎支撑等,以利于植物生长。在植物配置类型上应以草坪、花卉为主,适当穿插少部分的花灌木、小乔木。
4、防水排水的处理。在屋顶花园的设计与施工中,必须进行二次防水处理。防水和排水的处理是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关键,一旦发现漏水,就得部分或全部返工,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屋顶花园的的使用效果和建筑物的安全。在屋顶花园的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排水系统。做排水系统之前,首先封闭出水口灌水进行96 小时的严格闭水试验,检查原屋顶花园的的防水性能,然后遵照原屋面的排水系统,进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注意不封堵、隔绝或改变原排水口和坡度,并注意相关的标高差,使种植层排水层下的排水管道,与屋顶排水口配合,以便种植池内的多余灌水能顺畅排出。二是屋顶防水处理。实施二次防水处理时,对于柔性屋面,应在不损伤原防水层的前提下,预先拆除原屋面架空隔热层。目前屋顶花园的防水处理方法有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两种。由于种植土对屋面的养护作用,屋顶防水优先采用刚性防水。刚性防水的具体做法是:做 1~2 道耐水、耐腐蚀的卷材;上再铺设具有足够耐根系穿透功能的聚乙烯土工膜、聚氯乙烯卷材、聚烯烃卷材等作为防水层;上面放置隔离层;刚性防水层。刚性防水层通常选用 50mm 厚细石混凝土(加入适当加入微胀剂、减水剂或防水剂等),内放一层 ф5@200 双向钢筋网片。三是屋顶防水细部处理。对山墙、女儿墙、出屋面的管道和烟囱等防水薄弱环节,应做好防水细部处理,防止渗漏。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认真施工,对山墙、女儿墙等与屋面板接缝处除填灌砂浆或混凝土外,并应在上部做油膏嵌缝防水;管道和烟囱等防水层处,应用砂浆填实、压光;分格缝和板缝应对齐,板缝处设吊模用细石混凝土填灌密实;嵌缝时应将基层清理干净、干燥,刷冷底子油后采用优质油膏填塞密实;屋面按设计挂线,找坡,避免积水。并应注意避免在已建成的屋顶防护水层上再穿孔洞与管线和预埋铁件与埋设支柱。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然而随着土地的过分开发,绿化面积逐渐减少,作为建筑物结构部分的屋顶面积,逐渐被开发商利用作为屋顶花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建筑中去,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本文就此谈了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可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潘华贵.浅析屋顶花园防水施工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9
[2]单晓玲,许君,冯再新.屋顶花园的设计与施工初探[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
篇6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31-01
前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占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我国也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保证农作物的生产,防治病虫害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导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日益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确保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而长期过量的使用磷肥,导致土壤出现大面积的板结、盐碱现象;农药使用的方法的不规范,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从而破坏了土壤内部结构的平衡;连年的重茬种植使得土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也是造成病虫害危害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大多数农民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是比较狭义的,仅仅是认为采用多种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就行了。但是现在对全面、综合防治的定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作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从而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达到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
三、 新时期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几个重要措施
1、制定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
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4、推广非化学防治
4.1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p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4.2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
(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
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5、增强应急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农民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另外也应该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作物虫害防治的依据。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根据作物生长的区域条件,不断扩大专业队伍建设,充实物质储备,将防治病虫害工作逐步提升到专业化的水平,尽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与频率,增强对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降低作物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质的效果。
6、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近几年,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技术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综合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保证向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四、 结语
综上,在实际的种植生产中,及时进行耕地卫生的处理、适当选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及对作物实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伦理道德;建设
一、引言
我国是个农业和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处于快速时期,为了发展建设,大量耕地被无辜占用,致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近年来一直把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用与补偿平衡、实现耕地生态保护作为土地整理工作的目标。增加耕地面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固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如果仅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一味强调出地率,忽略新增加耕地的质量和对土地生态的保护,不仅没有实现整理的效果,甚至会破坏原有的生态链,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土地整理事业的一个主要瓶颈。要想解决土地整理的生态问题,仅依靠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制性约束机制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辅之以伦理道德的“软约束”手段,加强土地整理生态伦理道德的建设。
二、现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整理中对田水路林村的整治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项整理区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1.对大气资源及其生态过程影响。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出来:改变土地覆盖状况、改变水文模式、改变土壤质地等,进一步影响区域局地气候和空气质量,这主要表现在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破坏局地小气候及区域大气质量等方面。比较常见的有开垦荒草地、大规模砍伐灌木林地、草地过度放牧等,人为的导致地表,使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不断增加。
2.对水资源及其生态过程影响。土地整理中灌水渠和排水沟的截弯取直、硬化等过程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不仅影响自然生境类型的改变,还可能影响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虽然某些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在水域上游建蓄水堤坝等,但却容易导致下游河道渐趋干涸,以及某些水生生物生态过程的中断;大面积混凝土硬化沟渠的修建,渠道笔直,表面光滑,无法涵养水源,使得渠道无法寄养水中生物或补助地下水;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增加了土壤侵蚀的危险度,造成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还有部分整理项目忽视渠道污染治理,使渠道污染难以自净,也会对水环境的质量产生影响。现在农村使用农药现象非常普遍,渠道常遭受农药的污染,硬化后的渠道使得农药难以扩散,这将会对水中生物栖息与繁殖产生不良影响,无法发挥水生物对水体自净的功能。
3.对土壤资源及其生态过程的影响。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少土整项目为了追求所谓的“一望千里”,常运用各种机械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和质地,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有些土地整理项目为追求耕地产出率而盲目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导致一系列灾害过程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在土地平整施工过程中,富含养分的表层土壤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使土壤中腐殖质不断氧化,造成土壤中有机质的大量流失,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土壤回填后,对新的土壤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育来增加养分,但很多农民不知道如何合理施肥,只是盲目使用各种化肥,造成土壤板结。
4.对生物资源及其生态过程影响。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原有土地上完整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物种所替代,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将不断下降,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亦会不断增加。土地整理中常实施的村庄整治、荒地开发、修路筑渠等活动将会改变原有的地表景观,人为造成生态过程的中断,尤其是土地整理中的道路工程,以水泥路替代泥土路,破坏已有的自然景观,使得景观破碎度增加,自然植被间连通性降低,阻隔了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土地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概述
土地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是生态伦理学在土地领域的应用,它引导人们从生态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为人类与土地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土地生态伦理道德的源起。伦理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和应尽到的职责,其本义是指的社会关系,并没有包含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涵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不断增强,人类统治自然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和需求去改造土地生态系统,往往会造成土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恶果,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种种掠夺和不间断的贪婪索取,必然会受到自然预想不到的报复。土地生态系统的日益恶化,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开始总结过去盲目利用土地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一方面给自己以警示,更重要的是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人地和谐健康发展,只有依靠这种新模式,才能达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且一步步实现。于是,出现了土地生态伦理的思想。
2.生态伦理道德的概念。关于生态伦理概念,我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认识。西方国家认为生态伦理是根据生态环境“内在价值”的存在而确立的,即生态伦理的基础是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在中国,生态伦理是从道德的立场出发,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尊崇“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基于这种道德观,人们尊重自然并借助伦理道德观来规范和约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我国的观念基础,我们可以对土地生态伦理下一个定义:土地生态伦理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推演到土地,赋予土地以伦理价值,提示人与土地关系的世界观。它引导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为人地系统健康协同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3.土地生态伦理道德的原则。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为我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在开展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人地和谐共存的原则。人类与土地共存亡,这是一种自然事实,但人类能否做到与土地和谐共生,就涉及到伦理道德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海洋重视土地的权利和价值,应该给予土地一定的道德关爱,实现人类与土地的和谐共存,这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基本观念。人地和谐共存的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土地的价值,不能仅从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出发,更要重视其生态方面的价值。
(2)人地健康持续发展原则。从土地整理生态伦理的角度看,健康持续发展是指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康的生态发展过程,保护好土地生态系统,使整个系统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状态。健康持续发展不应该只是人类生存的发展观,也是人与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道德关系问题。
(3)人地公平原则。人类在处理自身问题时追求公平原则,但是在与自然相处时却总是以征服者自居。土地生态伦理的公平原则是指将人类和土地看成是平等的主体,如果我们对土地做了不道德的事,土地也会惩罚我们的,所以我们和土地之间也要遵守伦理道德。
四、在土地整理中实现生态伦理道德建设途径
1.加强土地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树立科学的土地整理理念。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土地作为生命之本,国家之宝。人类要实现持续发展,有赖于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强调物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却忽视了人类的思想,过分把自己当作中心,把人看作是地球的主宰者,所以眼下最要紧的是要加强土地伦理道德宣传,改变我们的观念,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把保护土地资源这样的观念当成我们的一种信仰,一种道德标准。这种新道德要求人们最低限度地、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在进行土地整理实践时必须考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土地可持续发展,不能一味从人类角度出发,盲目整理土地。在整理时要“因地制宜”,“地尽其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土地道德的问题。想要合理利用土地并实现其价值,最重要的就是须遵守关于土地的种种自然规律,将大众利益放于首位,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置于后,才能使人类与土地的和睦关系得以持续发展。
2.改变现行的土地整理评价标准, 制定健康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至上和道德沦丧同时存在,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地伦理问题。需要改变土地整理评价标准,把土地的生态价值与土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纳入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体系,并通过这种改变引导人们使用土地的方向,使其在具体实践中遵循土地伦理道德规范;对不遵守土地伦理的行为,应追究其伦理责任,逐步将外在的土地伦理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土地伦理追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土地整理评价体系,把土地伦理标准规范于一个完善的体系之中,要求人们在土地整理中不仅要考虑土地的经济价值,更要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进而以绿色的可持续标准来评价和利用土地。
3.突破传统追求数量的整理方法,建立生态友好型整理模式。土地整理项目若一味追求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将导致其最终的结果与最初的目标相背而驰。所谓的绿色整理模式,在现代意义上来说就是土地整理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建立生态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通过生态友好型土地整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生态友好模式呢?比如为了减少机械压实对土壤耕作层的破坏,可以实行表土剥离,就是先将表层优质土壤剥离,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储存;对于深填或深挖土块,用推土机或其它设备先进行压实,使其形成具有较好防渗、防漏性能,防止土壤渗漏。硬化沟渠虽然能提高输水功能,但会减少地下水供给,破坏水生生物环境,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时提倡农村沟渠的铺设主要以土料、石料为主,尽可能的不改变渠道的原有风貌,让生活在沟渠中的原有动植物能够自由地迁徙到田间来,有利于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整理中的道路工程除了需要通行车辆时设计水泥硬化路面外,支道设计尽量采用砂砾石路面或采用镂空水泥板植草路面,即在镂空处种上耐压碾、生存能力强的草皮,在道路下面埋设一些涵管,既能为灌溉服务,又能成为田间动物遮阳、栖息、通行的场所,改善当地的生态安全状况。减少地下水供给,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时提倡农村沟渠的铺设主要以土料、石料为主,尽可能的不改变渠道的原有风貌。
4.积极推行土地整理修复和养护运动,努力实现和谐人地关系。面对因为整理而逐步恶化的土地生态系统,我们不能总是亡羊补牢,而要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在实践中开展逐步土地整理修复和养护,来拯救土地生态系统,要根据各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行动。第一,政府方面应该通过财政、税收、法律等不同手段和途径,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修复和养护运动。第二,政府在土地整理的修复和养护中应该负有相应责任,但是土地的修复和养护也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最后,土地整理修复和养护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态环境,而是努力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结论
通过土地整理的环境伦理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人们在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实现在土地整理中的人地和谐发展。在土地整理活动中不仅要停留在以增加耕地面积去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层面上,更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土地整理环境道德的培养。土地整理必须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整理实践时树立人类需要拥有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去提前预测土地整理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克服急功近利的狭隘心态,使土地整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陶信平,陈蓉.陕西省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1).
[2]张文波.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J].科技创业,2006(2).
[3]贾丽,张雅杰.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安全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与管理,2008(6).
[4]杨国清,祝国瑞.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伦理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篇8
1.1畜禽养殖业污染危害
1.1.1水体污染
畜禽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有害成分一旦进入地下水中,可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极难治理、恢复。
1.1.2空气污染
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粪臭素和硫醇类等恶臭气体对环境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1.1.3农田土壤污染
畜禽养殖污水长期用于灌溉,会使作物陡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减产,大面积腐烂。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1.2畜禽养殖业污染产生原因
据调查,60%的养殖场缺少干湿分离,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90%以上的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和污水治理设施,“三同时”执行率低,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迅速发展,畜禽养殖场的布局不合理,没有足够土地消纳畜禽废弃物。政策和管理上的原因:在畜牧业发展上,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脱节。一是,政策制订环节上脱节;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脱节。受职能影响,各级环保部门对畜禽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重视和管理不够。对于畜禽污染物处理缺少扶植政策。
2治理对策
为减少畜禽养殖场对环境的危害,畜禽养殖场需要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系统建设,粪污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等。
2.1术语与定义
雨污分流:用不同管道分别收集和输送畜牧场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即畜禽养殖场的生产生活污水经过地下污水管道流向污水贮存或处理设施进行贮存或净化处理;雨水则通过地下雨水管道或地面明沟直接排出场外;干清粪技术:畜禽排放的粪便一经产生便通过机械或人工收集、清除,尿液、残余粪便及冲洗水则从排污道收集排出的清粪技术;堆肥技术:利用微生物对畜禽养殖场固体污染源进行分解腐熟生产有机肥的方法;好氧堆肥技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对畜禽养殖场固体污染源进行分解腐熟生产有机肥的方法;沉淀池: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沼气池:采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畜禽养殖场粪便及污水,制取沼气的构筑物。
2.2治理对策
为实现畜禽养殖业污染总量减排,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畜禽养殖场需要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系统建设;粪污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等。
2.2.1固体粪污处理
根据不同养殖规模和养殖场周围的环境条件,可采用不同的粪便处理方法。(1)自然发酵后直接还田是指粪便在堆粪场或储粪池自然堆腐熟化,符合GB18596要求后,作为肥料供农作物吸收消化的处理方式。腐熟度检测方法为:取1kg~2kg堆肥成品,首先用10mm筛进行筛分,将堆肥粒径控制在10mm以下,调节堆肥含水率为50%~55%,然后置于设有温度计的保温瓶中,将保温瓶在常温下(20℃)放置7d~10d,每天在固定时间通过温度计读取堆肥温度一次并记录,连续测7d~10d,取测得的最高温度进行腐熟度判定,判定方法如下:20℃~30℃为Ⅴ级,30℃~40℃为Ⅳ级,40℃~50℃为Ⅲ级,50℃~60℃为Ⅱ级,60℃~70℃为Ⅰ级。堆肥产品质量(由优至劣)Ⅴ级>Ⅳ级>Ⅲ级>Ⅱ级>Ⅰ级。(2)好氧堆肥法生产有机肥好氧堆肥是利用好氧微生物,通过控制水分、酸碱度、碳氮比、空气、温度等各种环境因素,使之分解利用畜禽粪便中各种有机物,达到矿质化和腐植化的过程,最终得到一种无害的腐植质类肥料。主要适用于年出栏量5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小区)。堆肥场地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堆肥场地一般应由粪便贮存池、堆肥场地以及成品堆肥存放场地等组成;采用间歇式堆肥处理时,粪便贮存池的有效体积应按至少能容纳6个月粪便产生量计算;场内应建立收集堆肥渗滤液的贮存池;应考虑防渗漏措施,不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应配置防雨淋设施和雨水排水系统。
2.2.2污水/尿液处理
污水/尿液应根据养猪场规模、周边可消纳粪污土地、区域环境要求等因素,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与综合利用模式。(1)还田利用这是一种采用物理沉淀和自然发酵来达到粪污减排目的的方法。猪场内的污水/尿液在储存池内进行沉淀和自然发酵,沉淀后出水供周边农田或果园利用,池底沉积粪污作为有机肥直接利用或和固体粪便一起进行有机肥生产。(2)厌氧发酵污水/尿液经过格栅,将残留的干粪和残渣拦截并清除,清出的残渣出售或生产有机肥。而经过格栅拦截后的污水则进入厌氧池进行发酵。发酵后的沼液还田利用,沼渣可直接还田或制造有机肥。一般情况下,每10头猪(出栏)所需的厌氧池容积约2立方米。(3)厌氧—好氧—深度处理该处理方法是污水/尿液经厌氧发酵后,厌氧出水再经好氧及自然处理系统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既可以达标排放,也可以作为灌溉用水或场区回用。工艺流程如下。
2.2.3猪场污染治理推荐模式
篇9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途径危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关于地下水污染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是随着人类社会高度发达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快速发展,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大量在工农业中使用地下水,地下水环境恶化情况加剧。对地下水污染概念的明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随着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治地下水污染,避免地下水污染和过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1.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及成因
1.1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大致有5类。
1.1.1间歇入渗
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性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污染潜水。常见的污染源有地表废物堆、垃圾填埋场、尾矿库、饲养场、污灌的农田等。此类途径的污染程度与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源强度等有关。
1.1.2连续入渗
污染物随补给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污染潜水。常见的污染源包括废水坑、污水池、沉淀池、沉渣池、化粪池、排污沟、管道渗漏处等。污染物在进入地下水之前,要经过包气带,由于地层本身具有一定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因此此类途径的污染程度受包气带岩层厚度和岩性的影响较大。
1.1.3含水层之间的越流
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层)。污染物通过整个层间或破损的井管污染潜水和承压水。如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即属此类。
1.1.4由地表水侧向渗入
污染物通过地表水补给过程进入地下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其特征是污染物影响范围局限于地表水周边,呈带状或环状分布。此类途径的污染程度受地表水水质、水动力条件以及距岸边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1.1.5由通道直接注入
某些情况下,在利用井、孔、坑道等将污水直接排入地下岩石裂隙中进行地下处理时,排入的污染物质超过了地层的吸附、过滤等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时可能形成大面积地下水的连片污染。
1.2 地下水污染的成因
1.2.1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
过量开采地下水除了会造成区域性的地面沉降、造成地表塌陷、改变自然景观等地震灾害之外,还会造成沿海地区超采地下水会破坏地下淡水与海水的压力平衡,使海水内侵,造成机井报废,人畜饮水困难,土壤盐碱化,地下水质下降。
1.2.2地表污(废)水排放和农耕污染造成的硝酸盐污染
农耕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的特征,未经利用的氮肥在经过地层时通过生物或化学转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长期饮用这种污染的地下水将可能导致氰紫症、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生。
1.2.3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
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采、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的泄漏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目前已发现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中,石化产品是生物难以降解、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污染源。
1.2.4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
许多垃圾填埋场采用的是混合填埋法,各种垃圾没有进行分类,统统堆放在一起,且大部分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层都只有单层结构。垃圾填埋场长期渗漏积累造成有毒物污染地下水,很容易进入食物链系统,进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2.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不仅对工农业产生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人类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地下水,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则会对长期依赖地下水的人类造成严重影响。人类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如果不积极加以保护,将会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地下水污染对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带来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下水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地下水的硬度的变化会影响工业生产,硬度变强,便会不利于工业水的使用。地下水的污染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对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设施的危害极大。利用地下水的硬度增加,不仅会使工业设施消耗增多,易产生次品或废品,而且需对硬水进行软化处理,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清洁生产工艺在现代企业的推广。
其次,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危害。农业中大量利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灌溉,长期的大面积的灌溉会使农田中的土壤组分变化,土壤结构产生改变,长期使用污水进行灌溉会使土壤板结严重,最终导致无法进行耕作。不仅如此,地下水污水中由于含有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矿物质,比如井水中的氯离子、硫酸盐的含量过高,不仅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同时造成大量农作物的减产,而且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最后,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地下水遭受污染后,水中大量不适合人类饮用的矿物质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3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预防固体废物对地下水污染。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这些废物虽然通过回收和焚化可减少其排放量,但极大部分仍然堆放在地面上,在降水和融雪水的淋滤作用下,可把含有大量无机污染物的溶滤液带入地下水中。为此,一些国家要求把固体废物置于具有工程设施的排放系统中去。在这种坑中,固体废物要经过压实并分层盖土。固体废物在水的溶滤作用下,除了产生溶滤液之外,还产生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氢和氮等气体,因此需要在坑中设通气孔,以防止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壤带中累积甲烷。
3.2 预防城市污水排放对地下水污染,实现污水资源化。从城市下水道排出的污水,对地下水污染危害最大。在工业化国家中,城市污水大部分经过一级和二级污水处理厂加工后排放,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污水处理厂加工产生的固体剩余物———污泥,可作为肥料使用,但它的潜在性副作用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某些企业可以将其作为冷却水或其他水资源统统加以利用。污水经过处理加以利用,将会有效地缓解缺水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国内外经验表明,对废污水进行处理回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3.3预防工业废水、污水的漏失和排放对地下水的污染。对生产过程中漏失废液和污水较多的工厂,应建立各种防渗幕,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水中,并在地下建立排水设施。利用深井排放工业有毒污水, 在发达的工业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外污水注入井都在200~4000m深度范围内,大部分深度为300~2000m,注入地层一般为砂岩、石灰岩和玄武岩,也有注入到咸水含水层的。注入井的注入压力小于7×106Pa,注入流量在 50~1400L/min 范围内。污水注入后所形成流场为一个圆丘,并向水流方向呈非对称延伸。随着注入继续,圆丘扩展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污水向深井排放,必须选择合适的水文地质条件,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3.4 预防放射性堆放对地下水污染。放射性废物包括采矿、选矿中的废渣,铀提纯过程中的固体或半固体的低放射性废物和反应堆废物。具有放射性元素的废物,要分解衰变到很低的放射性水平,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反应堆废物中含有各种放射性物质,其半衰期的范围从几秒到几十年或更长。在国外,掩埋放射性废物有几种类型。盛装放射性废料的容器,一般是用水泥和钢材等制作的。在美国有 4 种地层正在考虑作为储存放射性废物予以开放,它们是深硅酸盐层、深结晶火成岩、深页岩层、干砂区内厚的非饱和带。
3.5 预防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肥料和杀虫剂,以及在土地上圈养家禽或储存家畜排放的粪便;二是污水灌溉。防治的方法是:除了对牲畜圈、厕所等设置防渗层外,最好是进行发酵处理,使有机氮的分解产物保持在 NH3- N状态,以防止进一步氧化。经过消化处理的大粪,可提供无害的和稳定的污泥,而它的肥料价值没有降低,同时还产生沼气可用作燃烧或照明。大粪在消化处理过程中可消减病原微生物。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也是重要污染源。只要抑制硝化作用,把氮素固定在土壤中,就能防止氮素下降。由于硝酸氨化肥易于淋失,故应尽量使用其他化肥来代替硝酸氨化肥。使用氮肥增效剂,对硝化作用的抑制也是有效的。
4.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及周边以及农业开发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越来越重,逐步呈现由点向线、由线向面扩散的趋势。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对地下水污染进行管控和治理,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的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有机食品的起源
有机食品是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生产的食品和产品。有机农业则是指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最早提出有机农业概念的是英国的诺斯伯纳勋爵(Lord Northbourne)。诺斯伯纳是一位农学家,1940年,他出版了一本专著《照料土地》,提出和定义了当时两种对立竞争的、无法包容的农业体系——有机耕作和化学耕作。前者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的耕作方式,而后者则过分依赖于工业革命发明的农药、化学肥料、大型机械等的耕作方式。
事实上,有机农业就是最古老的传统农业,用的是人和牲畜的有机肥,也不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过去科技尚不发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农民无法获得化学肥料和杀虫剂。后来人们发现战争期间发明出来的技术对农业生产很有帮助。例如,被作为炸药使用的化学药品硝酸铵摇身一变而成为肥料,被用作神经毒气的有机磷化合物后来被用作杀虫剂。
不过,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在让粮食丰产的同时,化学物质也在土壤和水体中残留,造成有毒物质积聚,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最终进入人体并损害人的健康。于是,诺斯伯纳提出了有机耕作和化学耕作的概念。他认为:“从长期来看,用化学耕作来代替有机耕作的尝试将会是比现在所知道的要有害许多。而且值得指出的是,人造肥料的产业是非常巨大的、组织严密的,他们的宣传鼓吹是很微妙的,但是人造肥料产业总有一天会消亡。”
诺斯伯纳的观念后来逐渐得到一些人的认同。1947年,英国的霍华德(Albert Howard)出版了《土壤和健康:对有机农业的研究》一书,采用了诺斯伯纳的术语——有机农业,这也是第一本在标题中有“有机农业”一词的书。1945年,美国的罗达尔(Jerome Rodale)出版了《丰收:用堆肥耕作和实施园艺》一书,也提到了“有机农业”的概念,并将其和“依赖化学合成物,最终导致土壤板结、无生命”的“化学农业”相对比。
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应用和环境逐渐被污染,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上,与会代表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同时成立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此后该联盟总部设在德国。由此,在全球引起了一场新的农业革命,许多发达国家相继生产和开发有机食品。因此,有机食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和加工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的食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
全球有机农产品一半的消费在欧洲,欧洲有13万农场主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播种面积约370万公顷,约占全欧洲耕地面积的2%。在欧洲,德国和英国的有机农业市场最为广阔。德国的有机农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注册的有机农场已接近9000家。英国早在1946年就已实施有机食品认证。而美国的有机食品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一直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美国消费者每周会购买一次有机食品,有机农产品市场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其贸易额占全球有机食品贸易总额的近45%。
在欧洲,按照有机产品的类别,有机谷物食品占有机食品市场的37%、奶制品占11%、肉类占11%、其他产品占31%。这些产品的比例在欧盟内各个国家之间并不相同。如法国有机食品市场谷物占42%、水果和蔬菜占25%、酒占2%、肉禽类占3%,余下是其他有机产品;英国有机食品中水果和蔬菜占54%、谷物占14%、奶制品占7%,余下是其他有机产品;丹麦有机食品中奶制品占45%、水果和蔬菜占17%,余下是其他有机产品。
有机食品首先需要论证,论证则需要有标准,只有按标准生产出来并经过论证的食品才能称为有机食品。现在,有机食品的论证标准有几种,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欧盟《农业和有机农产品与有机食品标志法案》、美国的《有机农业和食品标准》。由于欧盟是有机食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有机农业和产品的标准具有代表性。
欧盟于1991年7月22日开始实施《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与有机食品标志法案》,简称“欧洲有机法案”,它承接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740个团体组成的国际有机农业联盟(IFOAM)《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的指导原则。该法令统一了有机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标签和监控标准。
欧洲有机法案规定,只有当某一产品100%的配料、添加剂和生产过程均符合该法令(包括附录)要求时,该产品才能在销售标签上注明为有机食(产)品。如果95%的农产配料为有机的,而剩余的5%为普通配料,而且尚未经有机生产,并在附录中列明时也可使用有机产品字样。
但是,从1998年1月1日起,有机产品也允许有机农产配料的最低限度为70%,这并非说有机配料比重为70%~95%即可使用有机产品标签,而是只允许在成分说明中标明有机农产配料所占的比重。至于过渡期产品,则一般到停止使用化肥后第三个收获季节为止,只有为单一一种农产配料时,才可标明为有机产品,而且在收获季节前至少12个月必须符合该法令的要求。
有机食品的生产和中国标准
由于欧盟的标准比较严格,因此其有机食
品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生态食品。在欧盟的标准下,生产有机食品有一些独特的要求。总的要求是:
生产基地在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种子或种苗来自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
生产单位需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保、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
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及其他环境问题;
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未受化学物质的污染;
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换需两年以上转换期,新垦荒地例外;
生产全过程必须有完整的记录档案。
以水果为例,庭院、果园和独株树木如要获有机认证,至少三年内未使用化肥、杀虫剂、杀(真)菌剂或除草剂或其他类似物质。树木离主要道路或其他污染源至少50米。产品附近有使用化肥的普通农作物,该产品不得授予有机证书。邻近市区的果园应考虑大气污染因素。水果从运抵仓库时起,经加工直到最终包装时,都必须与非有机水果严格分开,以防混淆。有机产品的信息必须完整,及时更新,并分别标明出入货量、产地和供货名单。
中国也有有机食品标准。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有机食品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要求,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但是,在食品分类上,出现了与有机食品相类似的另外两种食品,即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加上有机食品是三大类。
这三类食品的相似点在于,三者都关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都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并且必须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认证。但是,三者的标准不一样。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允许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化学肥料,绿色食品则执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允许限量、限品种和限时间地使用安全的农药、化肥、兽药和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这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食品和环保食品。
但是,国家环保总局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规定中国的有机食品标准与IFOAM的《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欧盟“有机法案”、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完全接轨,同时也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食品法典》标准。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无公害食品是一种基本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是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环保食品,有机食品是与国际接轨的公认的安全、环保、健康食品。在中国这三者可能在长时间内并存。
有机食品的第三方认证
无论在欧盟还是美国,抑或是中国,有机食品并非由政府机构来认证,而是由政府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来认证,政府的责任只是制定标准和进行监管。
这些独立认证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来认证,如灌溉用水的酸碱度、含盐量、重金属、氟化物、氰化物、砷、苯、乙醛等不能超标;土壤中的重金属、化肥残留不能超标;有机农田与周围农田要有隔离带,以防周围农田施用的化肥随地表径流流过来,打农药随风飘过来;隔离带宽度因作物不同而不同,窄者10米,宽者几十米,最好是山河湖泊树林隔离;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农药,不能用转基因品种,还要有二至三年的转换期,以便土壤把化肥吸收尽,才可视为有机农田。
有机食品的政府出标准和监管认证机构,而认证机构独立进行认证的方式既能避免政府管不过来的缺点,又能有效、准确和快捷地认证,这已成为国际上的通用模式。
对有机食品的争论
有机食品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有争论,主要
表现在,有机食品是否更有营养,是否更安全,有机食品是否能保障供给全球人口食粮,以及有机食品的监控是否能到位。
关于有机食品是否更具营养,2009年,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委托伦敦卫生与热带医药学院(LSHTM)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整理。研究人员把这些研究中检测过的几百种营养成分分为11类,对所有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 此外,美国农业部一直公开申明,不对有机产品是否更有营养和更安全发表评论,也不允许宣传有机产品对常规产品的优势。
关于有机食品是否更安全,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有些有机食品也存在毒性。例如,植物自身会分泌一些天然毒素来抵御病菌的感染和害虫、鸟的食用。由于不使用化学杀虫剂,农作物不得不分泌更多的毒素来保护自身,因此有机农作物产品中的天然毒素也是很强的。此外,有机农作物不施用化肥而是施用有机肥,包括家禽、家畜和人的粪便。这些粪便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它们也会污染农产品,如果烹制有机食品不当,则有可能让人中毒或染病。
在监管方面,由于一些国家的有机食品监管并不严格,当某种或某些食品获得了有机认证后,就有可能滥贴标签造假。因为,有机食品生产过程复杂、周期长、动用人工多、产量低,同时消费者大都不认识真正的有机食品,于是,利用普通食品冒充有机食品便成为众多商家普遍采用的做法。对普通食品进行加工包装变成有机食品,其成本远远低于从源头开始的有机食品生产。
最后是,有人认为有机农业生产的有机食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的食物需求。一些研究发现,有机肥无法供应产量较大的农作物生长,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放弃化学肥料,则农产品的产量无法养活全球现有的70亿人口。例如,丹麦环境保护署的一个研究报告指出,有机马铃薯、蜂蜜和草籽的产量仅仅是现代农业方式生产的产量的一半。
但是,上述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否认也只是争议性的,并没有定论,而且现代农业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美国每年为生产足够的谷物需要施用1000万吨化学肥料,这些投放到农田的肥料正在污染已饱受石油污染的墨西哥湾,并造成土地的酸化和板结。以现代农业和畜牧业方式养殖的家畜被注射了大量抗生素和生长激素,这些物质往往会残留在动物肉以及奶品当中并进入消费者的体内。
- 上一篇:新生儿黄疸常见护理问题
- 下一篇: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