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常见护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黄疸常见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生儿;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儿初离母体,往往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儿常规护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策略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龄
1.2 方法
(1)新生儿脐带护理: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在脐带未脱落前的沐浴注意保护,防水污染残端。(2)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3)新生儿腹泻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和星状情况。(4)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5)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应经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6)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各种调节中枢和各种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并且产妇经验不足,新生儿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5]。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简短后直径约有1cm,对于新生儿是较大的创伤,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常可能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通过3%碘伏消毒,换上无菌纱布,在12-24小时去除,如果包扎时间过长,纱布很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将尿布盖在脐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观察脐带有无出血、脐部清洁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6d常会出现生理黄疸期,新生儿黄疸常会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进而累及胎儿。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腹泻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粪便,颜色呈现深绿色,呈现黏糊状。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现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多是淡黄色、土黄色,糊状偏干,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略为黑褐色、糊状。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容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一般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发热:室温超过30℃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包裹过厚引起的,此时的体温可能达到38℃-40℃。人工喂养新生儿可能因牛奶过于稠密,水分总量较少,导致高蛋白脱水热,体温可能可能达到39℃-40℃。(2)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同时密切的观察新生儿临床发热症状,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泻、尿色变黄、全身有疹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发热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保暖、睡眠等,护理人员每次进行护理洗手消毒,从而防止手上的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用制霉菌素对口腔进行涂抹。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喂养时注意将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锥形,手掌根部将新生儿颈背部托起,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养母乳时将孩子抱起来进行喂养,一侧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养频率为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出生两周的新生儿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动导致溢奶,因此喂奶后应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的空气,早期吸吮练习、巩固吸吮反射,促进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从而增加子宫收缩,刺激乳腺腺泡发育,促进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常规护理和注意问题,耐心的讲解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腹泻、感染等症状,指导家属对产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加强健康宣教,增加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医药,2006,46(14):85.
[2] 王雪丽,于宏,张英伟,小儿常见病的家庭疗法及用药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8-169.
[3] 杨杰,杨彬,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项及策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2.
[4] 燕爱关,谷翠珍,新生儿常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48-1649.
[5] 徐小红,新生儿护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87.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新生儿临床资料,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结果: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结论: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儿初离母体,往往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儿常规护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策略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龄
1.2 方法
(1)新生儿脐带护理: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在脐带未脱落前的沐浴注意保护,防水污染残端。(2)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3)新生儿腹泻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和星状情况。(4)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5)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应经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6)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各种调节中枢和各种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并且产妇经验不足,新生儿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5]。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简短后直径约有1cm,对于新生儿是较大的创伤,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常可能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通过3%碘伏消毒,换上无菌纱布,在12-24小时去除,如果包扎时间过长,纱布很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将尿布盖在脐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观察脐带有无出血、脐部清洁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6d常会出现生理黄疸期,新生儿黄疸常会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进而累及胎儿。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腹泻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粪便,颜色呈现深绿色,呈现黏糊状。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现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多是淡黄色、土黄色,糊状偏干,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略为黑褐色、糊状。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容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一般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发热:室温超过30℃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包裹过厚引起的,此时的体温可能达到38℃-40℃。人工喂养新生儿可能因牛奶过于稠密,水分总量较少,导致高蛋白脱水热,体温可能可能达到39℃-40℃。(2)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同时密切的观察新生儿临床发热症状,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泻、尿色变黄、全身有疹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发热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保暖、睡眠等,护理人员每次进行护理洗手消毒,从而防止手上的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用制霉菌素对口腔进行涂抹。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喂养时注意将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锥形,手掌根部将新生儿颈背部托起,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养母乳时将孩子抱起来进行喂养,一侧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养频率为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出生两周的新生儿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动导致溢奶,因此喂奶后应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的空气,早期吸吮练习、巩固吸吮反射,促进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从而增加子宫收缩,刺激乳腺腺泡发育,促进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常规护理和注意问题,耐心的讲解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腹泻、感染等症状,指导家属对产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加强健康宣教,增加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医药,2006,46(14):85.
[2] 王雪丽,于宏,张英伟,小儿常见病的家庭疗法及用药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8-169.
[3] 杨杰,杨彬,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项及策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2.
[4] 燕爱关,谷翠珍,新生儿常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48-1649.
篇2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
黄疸症已经成为了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大量的聚集,从而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具体主要表现在皮肤黄染,严重的时候可遍及全身,可以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严重的病理性黄疸会损害新生儿的中枢神经,对新生儿的成长和发育是不利的。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对该类疾病有个清楚的认识,这对于黄疸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接收的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黄疸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以黄疸症状实施就诊,黄疸的具体程度为:重度黄疸3例、中度黄疸24例、轻度黄疸29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粘膜、皮肤和巩膜黄染,其一般是根据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而定。其它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腹泻、腹胀等,部分患者可见大便色变浅、尿色深黄、乏力、贫血。
1.2护理特点
1.2.1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母婴血型、胎龄、喂养、体质量、分娩方式以及保暖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同时要经常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试和记录。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新生儿尿液、粪便的颜色变化,这些指标都可以用来反映黄疸病程的轻重。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引发的黄疸,其尿液一般呈现酱油色,粪便则趋于白色,通过这些现象可以断定黄疸是由胆道闭锁引起的。如果新生儿黄疸从头面部到四肢、巩膜、手足心扩散,而且颜色趋于加深,则表明黄疸病情逐渐加重,这时要求家属及医护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
1.2.2病理护理
对于血清胆红素偏高的新生儿要通过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此时要用黑色眼罩将患者的眼睛罩住,避免蓝光对新生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而且除了、会位需要用尿布进行遮掩外,其余部位均处于状态,一般需要持续3-5天。光疗过程中会导致不显性失水增加,这时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补水,而且还要防止患者出现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还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适应的酶和白蛋白诱导剂,对酸中毒进行有效的纠正,从而有利于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根据不同标准要求来合理控制液体的流速,禁止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从而有效的避免血―脑脊液屏蔽的开放。
1.2.3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因为黄疸患者存在吮吸无力的症状,从而出现了喂养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采用间歇喂养、少量多次等方式,以确保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1.2.4健康教育
大多数父母对黄疸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对她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工作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黄疸疾病的认识,了解黄疸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精神状态以及婴儿各部位的颜色来了解新生儿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症状,对于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生和护理人员联系,以确保新生儿黄疸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人员还要经常与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家属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询问医生和护理人员。
1.3疗效判定
治愈: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完全消退,尿液和粪便的颜色恢复正常,复查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好转: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基本消退,血清总胆红素趋于正常。无效:皮肤黄疸症状未见好战,而且血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2.结果
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有52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已见明显好转,仅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8.2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引发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黏膜、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症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在出生第1周内发生黄疸的概率为40-65%。黄疸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而且其诱发因素比较多,不仅存在病理性因素,而且还存在生理性因素。目前,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报道缺乏一致性,引发该类疾病的主要因素有感染、母乳性黄疸、围产因素等。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薄嫩,免疫能力比较低,从而极易发生感染现象,由感染引发的黄疸主要是以败血症和重症肺炎为主,其不仅可以引发红细胞破坏,而且发生的溶血还会导致胆红素升高,进而引发胆红素血症。近些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力度加大,导致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主要是因为早期奶量不足,导致新生儿肠蠕动缓慢,增加了肠肝循环和血清胆红素浓度。围产因素多以早产和窒息为主,窒息将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糖代谢紊乱、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且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转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而且还要求助产护士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技巧,在分娩过程中要多与孕妇进行沟通,及时缓解孕妇的紧张情绪,以提高患者的分娩信心。在与孕妇沟通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尽可能满足孕妇的基本需求,如心理舒适和舒适。助产护理在分娩过程中要做到轻柔、集中、熟练,这样可以减轻孕妇的疼痛。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的诱发因素比较多,这时就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黄疸的基本临床特点,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从而使病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唐菊丽.85例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8(26):49-50.
篇3
[关键词] 母婴同室;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71-0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于1993 年开始实行母婴同室,经过10 多年的实践观察,发现母婴同室不仅有利于母亲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但还有很多隐患。
1母婴同室在未实施健康教育前的健康隐患
1.1发生新生儿窒息
根据观察,婴儿刚出生后几天内,还有一些羊水残留于胃肠道内,加上喂奶、喂水量掌握不适当,极易引起呕吐,另外,由于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易引起幽门痉挛,导致呕吐,若呕吐物处理不及时,而引起呛咳,甚至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而导致窒息。因此,婴儿的很重要,要保持侧卧位,以利于呕吐物溢出,但大多数产妇和家属并不懂得这一点,也做不好,甚至不少家属为了让婴儿躺个好看的头型,专门让婴儿取平卧位,这就更加重了呕吐时呛咳的危险因素,实行母婴同室以来,一些初为人母的产妇,得子之后的兴奋无可比拟,即便是睡觉,也舍不得让婴儿单独睡,加上缺乏做母亲的经验,睡觉时把孩子搂在怀里或干脆抱着睡,一旦产妇熟睡,新生儿很容易被产妇的身体所压迫,或者因为被服过厚而堵塞新生儿呼吸道,导致新生儿窒息。
1.2发生新生儿低血糖
新生儿低血糖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生率为3%~11%,在高危新生儿中发生率可达25%~33%,人工喂养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国内报道不一,高者达14%,母乳喂养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少有报道[1]。国内资料表明,新生儿生后6~12 h内血糖值最低[2]。
1.3 医务人员错误认识
实行母婴同室管理后,一大部分医护人员思想上有了一种错误认识,即婴儿在母亲身边,母亲是第一监护人,出了问题自然由母亲承担,与医护人员无关。这是非常危险的认识。事实上,产妇和新生儿既然住在医院里,又付了住院费,和医院就有一个合同关系,如果出现意外,家属追究,医院也有一定责任。
1.4 传统的错误认识
实行母婴同室,新生儿几乎是由产妇和家属照顾。有些老人总认为孩子怕风、怕凉,把孩子从头到脚全部裹住,一点缝隙都不留,加上被子盖得太多,这就无意中让孩子处在温度较高,空气污浊的环境里,而影响呼吸,有的新生儿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甚至发展成脓疱疮。
1.5母婴安全问题
由于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地处县级市,闲杂人员多,加上当地风土人情,产妇分娩后要看望三天,大量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中午、夜间时,产妇和家属都非常疲劳,几乎都处于睡眠状态,看护婴儿警惕性放松,这样就等于没有人看护婴儿,也很难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更谈不上及时处理,曾有媒体报道,医院有丢失婴儿事情发生。
1.6 产妇饮食问题
诸多的产妇都是初为人母,有的一味听从传统,只喝小米汤和鸡蛋汤而不吃青菜,有的为了身材苗条,一味地控制饮食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产后恢复。
1.7 问题
有的剖宫产术后病人害怕进食后会发生腹胀,等排气后才进食,而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有的因腹部切口疼痛,活动量明显减少,主动给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次数减少,造成乳胀;有的因婴儿含吮不正确,哺乳方法不当或过度在上使用肥皂等而发生皲裂。
2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
母婴同室管理中,护理人员承担着重大责任,产后母婴健康是每个家庭最重大的事件,也是衡量产科质量的标准,护理人员要按照护理程序向产妇及家属作健康知识宣教。
2.1 一般知识宣教
由于产妇多数初为人母,不同程度地缺乏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为此,一方面医务人员要加强与产妇交谈,解释疑问,另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取得产妇信任,加强巡视,要求产妇在产后0.5 h内与新生儿皮肤早接触,新生儿早吸吮30 min,母婴同室后按需哺乳,不定时,每日哺乳8~12次,间隔不超过3 h。介绍生后最初几天新生儿取半侧卧位的意义及原因,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如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婴儿含接姿势等等),让产妇及家属学会相关的护理知识。
2.1.1脐部的观察与护理观察脐部是否出血,如有出血应立即消毒重新结扎,如果脐部有渗液、红肿,可用75%酒精消毒后撒上抗生素粉,要保持脐部干燥。
2.1.2 颜面部及皮肤的观察及护理认真观察婴儿颜面部及口唇是否紫绀,如有应及时处理,观察和鉴别婴儿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2~3 d出现的黄疸,5~7 d最重,10~14 d消退,早产儿延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包括: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黄疸出现较早,24 h内出现,且呈进行性加重。②新生儿病毒性肝炎,常在生后1~3周缓慢起病,此时生理性黄疸已消退或又出现甚至加重。③新生儿胆管闭锁性黄疸,新生儿尿色深,粪便呈灰色或淡黄,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④有无皮肤感染征象,新生儿感染或败血症可致黄疸或加重黄疸。
2.1.3 观察婴儿体温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根据室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2.1.4 观察婴儿大小便婴儿出生1~2 d内为黑色胎粪,3 d以后可转为黄色软便,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如果婴儿一天大便次数频繁且为稀水样便,考虑肠道感染,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
2.1.5产妇饮食宣教由于产后机体的需要,应指导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适当的滋补食品,如芝麻、血糯米、枸杞、当归等,只要饮食调配得当,不仅能使产妇的体力迅速恢复,还能促进乳汁的分泌,以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对实施剖宫产的产妇根据具体情况,在术后6~8 h后可适当进汤汁类食物,早期进食有利于早期排气,有利于机体康复。
2.1.6护理哺乳前母亲要洗手,用温开水清洁及,若发生乳胀,哺乳前湿热敷3~5 min,并按摩拍打抖动,频繁哺乳、排空,若出现乳汁不足,鼓励产妇树立信心,指导哺乳方法,按需哺乳、夜间哺乳,适当调节饮食,还可扎针灸、服中药等,若发生皲裂,轻者可继续哺乳,哺乳前湿热敷3~5 min,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以利于婴儿含吮和大部分乳晕,先在损伤轻的一侧哺乳,皲裂严重者应停止哺乳,可挤出或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后喂给新生儿。
2.2专业知识宣教
2.1.1 怎样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黄疸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会造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致婴儿死亡。国内外医学专家的研究证实,接受抚触的婴儿,能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其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从而降低高胆红血素症的发生率[3]。提倡尽早喂乳,让母亲尽早接触到自己的宝宝,多餐喂养,尽量让婴儿多吃,促进胎粪的排除;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新生儿进行游泳,游泳可以增加消耗,促进进食,同时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加快新生儿肠道正常细菌的产生,使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进而排除出体外。
2.1.2 怎样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发生葡萄糖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而脑组织对能量需要量却很大,持续较长时间的低血糖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害,新生儿生后第1 d低血糖发生率最高,且均发生在12 h内,尤其以生后2 h左右为低血糖好发时间,主要考虑新生儿糖储备来源于母体,出生后来源中断,生后初期摄入不足,体温偏低,糖耗增加,而新生儿糖代谢不稳定,致生后血糖迅速下降,如不能及时补充,易发生低血糖,尤其对于低血糖高危儿,如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出生婴儿,在生后早期给予适量糖水,加强保暖,早期喂养,要详细记录新生儿大小便次数,通过观察大小便次数及全身状况,判断摄入奶量是否足够,对早期喂养确实不足的新生儿采取适当的补给严防低血糖发生。
2.3 定时对母婴同室进行消毒
加强对陪护人员的管理,限定探视时间和人员数,每天用爱尔施牌消毒片500~1 000 mg/L空气喷雾消毒和擦地面、擦拭床头柜等物品,0.5 h后适当开窗通风,每次30 min,以避免空气污浊,减少呼吸道感染,向产妇及家属宣传有关医院感染、新生儿感染方面的知识,使产妇及家属主动配合母婴同室的管理,严禁患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及探视人员进入母婴同室病房。
2.4 提高安全意识
2.4.1 为了新生儿的安全,母婴同室之新生儿接送,以母亲身份证及手圈确认辨识,新生儿推回母婴同室交给戴识别证的护理人员,不交给不认识的人。
2.4. 2 拒绝推销人员进入病房,如发现有推销人员骚扰,立即通知护理人员。
2.4.3 第一次将新生儿和母亲实施母婴同室,由护理人员指导母亲及人处理新生儿常见问题,如呛奶、溢奶、发绀等。
2.4.4 勿让新生儿离开母亲视线范围,须随时有人陪伴,避免将新生儿单独留在病房,如暂无人须通知护理人员。
2.4.5 护理人员至少每2小时巡视房间一次,房间内备有灭火器及监视系统监控进出之人员。
2.5 产后指导
鼓励产妇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健身操,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 h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2天可在室内随意走动,行会阴侧切或行剖宫产的产妇,可待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尽早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健身操,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及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且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避免腹壁皮肤过度松弛[4]。
2.6 出院指导
保持身体清洁,产妇居室应通风,注意休息,至少3周后进行全部家务劳动,于产后42 d起应采取避孕措施,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参考文献]
[1]李春涛,盛辉.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三天血糖、体重的监测[J].新生儿杂志,1998,(13):74.
[2]吴明远.214例正常新生儿血糖测定[J].新生儿科杂志,1990,6:266.
[3]陈旭维.探讨早期干预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浙江临床医学,2005,6(6):643-644.
[4]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篇4
1 蓝光照射的原理
胆红素能吸收光线,以波长450~460nm的光线作用最强,由于蓝光的波长主峰在425~475nm之间,故有人认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3,4]。光疗主要是使胆红素光异构化[5],形成构象异构体(4Z,15E2bilirubin Ⅸα,简称ZE; 4E,15Z2bilirubinⅨα,简称EZ)和结构异构体(lumirubin,LR)。这些异构体属水溶性,可经胆汁排泄到肠道或从尿中排出,从而使血清胆红素降低。光疗作用的部位是在皮肤的浅表组织,蓝光照射是使体内的胆红素不断上升至皮肤表面后,使其分解,以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目的。
2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适应证及其不良反应
2.1 适应证 关于何时进行光疗争议颇多,鉴于核黄疸的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有些学者提倡早期行光疗,但我国有些学者认为除非血清胆红素异常升高,否则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并无显著影响[6] 。同时Beutter等[7]研究认为胆红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维持一定的胆红素水平,可保护机体免于氧化的损害,就此争议世界各国提出了不同标准。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提出,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新生儿黄疸的光疗标准,而应根据患儿胎龄、日龄、出生体质量的不同而改变。因此,丁国芳等[7]推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黄疸光疗标准,见表1、表2。
表1
不同出生时龄的足月新生儿黄疸光疗
标准(μmol/L)
时龄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考虑光疗光疗
~24 h≥103≥154
~48 h≥154≥205
~72 h≥205≥257
>72 h≥257≥291
表2
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光疗
推荐指标
胎龄(周)/出生体质量(g)
总胆红素界值(μmol/L)
出生~24 h~48 h~72 h
~28 周/
29~31 周/1 000~1 500 g≥17~103≥103~154≥154
31~34 周/1 500~2 000 g≥17~103≥103~171≥171~205
35~36 周/2 000~2 500 g≥17~120≥120~205≥205~239
2.2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烦躁、腹泻、呕吐、腹胀、皮疹、核黄素缺乏与溶血、青铜症等。目前认为光疗发热与光谱中含红外线而导致产热过多有关;腹泻与光疗后胆红素光异构体产生过多,肠道排泄时抑制肠道乳酸酶活性有关; 皮疹与光过敏有关[8] 。护士应了解这些不良反应,以便给予预防、护理和选择恰当的光疗方法。
3 蓝光照射的仪器设备
常用蓝光照射的仪器设备有单面蓝光治疗仪、双面蓝光治疗仪、蓝光毯、蓝光床、蓝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等。关于蓝光照射仪器的选择研究很多,袁晓路等[9]总结出临床工作中可以首选BiliBed蓝光床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退黄效果肯定,而且方便、实用、不良反应少、不影响母乳喂养,同时又减少护理的工作量。李妮[10]发现Bilibed 婴儿蓝光床不仅在疗效和护理方面优于传统光疗法,而且其治疗方式也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牟园芬[11]比较蓝光毯与蓝光箱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讨论相应护理问题,得出结论轻中度黄疸以选蓝光毯为宜,较重度黄疸则选蓝光箱。孙金秀等[12]探讨双面与单面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得出,双面蓝光照射在相同时间内使胆红素异构化速度加快,对减少核黄疸有重要意义。张晨美等[13]探讨蓝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疗效应,结果LEDs 在同样的光强度下能起到普通单面蓝光一样的光疗效果,可安装在保温箱内,有利于早产儿光疗,且不良反应并不增多。目前国外主要通过HPLC 检测胆红素光异构体变化来选择最佳光疗光源。HPLC 应用薄膜层析原理,按照不同胆红素光异构体具有不同极性将其分离,然后准确地测定每种胆红素异构体量的变化,这种方法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14]。因此临床上要根据患儿的黄疸程度和科室现有仪器选择蓝光照射的设备。
4 蓝光照射的时间
不同医院采用光疗的时间也有不同,通常有间歇光疗8~12 h和连续光疗24 h。有学者认为,光疗开始时,光疗反应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强,随后光强度继续增加,但反应增加率下降,直到达到“饱和”状态,即在此点以后,即使光强度继续增加,光反应也不会增加,当胆红素浓度下降至100 mol/L时,即使继续光疗,胆红素亦不再降低;连续或间歇照射疗效无差别,后者可减少不良反应,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效果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疗效[15]。李华娟[16]、王金钰[17]研究结果显示间断蓝光照射避免了蓝光持续热效应对患儿体温波动、生理节奏、生活环境的长时间干扰和影响,既能使黄疸消退,又不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患儿的发育成长。刘仁莲等[18]研究表明间歇蓝光照射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仅疗效好,而且可使新生儿父母在新生儿烦躁哭闹时用语言和抚触安慰,避免新生儿“皮肤饥饿”现象,使新生儿安静,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身体舒适[19] 。鉴于间歇蓝光照射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因此建议临床上多采用间歇光疗法。
综上所述,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蓝光照射的时间首选间接光疗,光疗的仪器设备临床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陈金龙.中华新生儿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7.
[2] 陈吉庆,昊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7-39.
[3] 金汉珍,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5-307.
[4] 杨羊珍.新生儿黄疸日光早期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误诊杂志,2002,2(5):411.
[5] Onishi S,Isobe K,Itoh S,et al.Metabolism of bilirubin and its photoisomers in newborn infants during phototherapy.J Biochem,1986,100:789-795.
[6] 李凤英,陈自励.新生儿黄疸诊断治疗中的分歧与争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831.
[7] Beutter E,Gelbart T.Demina A1 Racial variability in the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UGT1-A1)promoter:a balanced polymorphism for regulation of bilirubin metabolism.J Proc Natl Acal,Sci,1998,95(14):8170-8174.
[8]Moan J.Light therapy of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Tidsskr Nor Laegeforen,1992,12:1459-1463.
[9] 袁晓路,洪洲.蓝光床与传统光疗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安徽医药,2007,11(7):632-633.
[10] 李妮.新生儿黄疸2 种蓝光疗法的临床比较.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23-24.
[11] 牟园芬.蓝光毯与蓝光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1):814-815.
[12] 孙金秀,冯玉梅,吕守英.双面与单面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比较.齐鲁护理杂志,2007,13(3):24-25.
[13] 张晨美,杜立中,王珏.应用蓝光发光二极管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23-326.
[14]Myaea A,Sender A,Valette V,et al.Early changes in cutaneous bilirubin and serum bilirubin isomers duing intensive phototherapy of jaundiced neonates with blue and green light.Biol Neonate,1997,71:75-85.
[15] 马加宏,陈凯.临床新生儿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1.
[16] 李华娟,刘月利.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36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1,41(16):49.
[17] 王金钰.多次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3):77.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科 有效风险管理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63-01
1 新生儿生理特点
所谓的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还不到二十八天婴儿。在生理方面,新生儿存在着许多特点,医护人员想要将新生儿进行更好的护理,一定要对新生儿的生理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
婴儿在出生之后,其皮肤是粉红色的,在三到四天之后,其皮肤会有生理性黄疸出现,所以,在这个时候,婴儿的肤色是略黄的。黄疸的高峰期是婴儿出生一周前后,在两周之后,黄疸会自行消失。新生儿的皮肤非常的细嫩,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而其防御能力不高,很容易产生损伤以及细菌感染、脓疮等的。同儿童的呼吸速度相比,新生儿比较快,一般一分钟可以达到四十到八十次,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呼吸中枢发育故完善,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新生儿的成长,将渐渐变得稳定。从脉搏方面来看,每分钟一百二十次到一百四十次是较为正常的。从提问方面来看,正常的新生儿是三十六到三十七度。然而,因为新生儿的体温中枢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健全的控制血管收缩的植物神经功能。他们呢的皮下脂肪比较少,因此非常容易散热,这就造成了他们的体温皮肤会有很大的波动。所以,医护人员要注意对新生儿的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从体重上来看,一般来说,新生儿的平均体重是三千克,出生二到四天内,他们会有一定的体重下降情况产生。在一周之后,体重开始恢复正常。
2 常见的护理隐患
2.1 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为新生儿进行护理的医护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道,另一方面还需要拥有一些儿科护士的特殊要求,即富有同情心、爱心以及耐心。在对过去的大多数新生儿案例进行调查发现,产生这些纠纷的原因多是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不够严谨,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服务不够,缺乏同新生儿家属之间的交流。
2.2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够
在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查对不严、不认真进行交接班、操作时违反规定,没有及时进行巡视患儿以及业务不够熟练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新生儿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延误抢救时机。
2.3 环境隐患
在很多医院,新生儿的病区都没有得到严格的区分,非感染病房、感染病房以及早产儿病房都没有得到细致的区分。一旦在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频发的季节,新生儿患者会大量的增加,这就会造成病房的拥挤,那些处在恢复期的患儿和处在急性期的患儿在一个病房内休息,因为医护人员都在忙着进行诊疗和护理,不能将消毒和隔离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这就会造成交叉感染的产生,一旦早产儿感染,就会对其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
2.4 医护人员压力大、风险高
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有着工作两大、繁琐的特点,不仅如此,很多医院的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编制还不是很充足。新生儿患者的病情变换很快,并且容易出现反复情况,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进行表达,频繁的经脉加药,再加上婴儿的啼哭声以及缺乏良好的休息、心理调节不当等,长久之后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心情暴躁、容易发怒。
2.5 用药不当
在用药方面,新生儿因为体制特殊,其药剂量个体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仅如此,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加药,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医药科学不断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新药,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剂量复杂,这些知识是很难掌握的,很容易出现配错药以及换算错剂量的问题。
2.6 使用仪器不当
随着医用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性能复杂的新生儿仪器,例如暖箱、监护仪、推注泵等等。很多护士对这些仪器的性能不甚了解,无法察觉仪器是否出现故障,从而会造成损伤和事故。
3 风险预防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院要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护理人员进行讲解。不仅如此,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向护士进行宣传,将他们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进而加强他们心中的风险意识。
3.2 护理风险监控
医院应该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将其进行不断的改善,设立三级护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所谓的三级是指护理部、科护士长和质控护士。从护理部方面来看,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从而能够随时对隐患和不规则的操作进行发现,并对其进行纠正,将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并对其他的忽视进行及时的提醒。从科护士长和质控护士方面来看,每日都要进行随时的检查,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每个月,都要进行风险事件分析例会,对当前存在和潜在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应该进防范、处理事故的预案的建立。
3.3 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大多数医院,由于新生儿的护理人员配备不够充分,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资历较低的护士加强管理,并且使资历较高的护士对其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进行排班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新老护士进行搭配。对于新护士,要对其工作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除此之外,还要对护理安全问题进行注意,特别是中午、夜间以及节假日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
3.4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
积极推荐本院护士参加省市的护士培训班,在培训结束之后,让这些护士到科室对其他的护士进行理论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组织护士进行定期的考核,激励护士进行自我提高。对于那些新的科学技术、新的设备,进行定期使用培训,以避免产生设备使用不当而产生医患纠纷,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
4 结语
总而言之,新生儿科为了将护理安全提高,因该在对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的隐患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丽芳,王慧英,苏宁,桂琳. 干部病房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护理管理杂志. 2007(02).
[2] 李琰. 行使知情同意权的有关问题探讨[J]. 医学与哲学. 2005(09).
篇6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治疗效果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上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其中根据不同病因,病理性黄疸又分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以及胆汁排泄障碍三类。生理性黄疸不经治疗,最迟在生后2 w后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往往是由于患儿体内代谢的异常引起胆红素的升高,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害。本研究通过研究临床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 年12月~2014 年12月就诊于我院新生儿科的新生儿黄疸患儿48例。其中男婴25例,女婴23例,年龄分布于1~30 d。其中早产儿6例,足月儿42例。黄疸时间分布于1~4 d。所有患儿均无其他系统合并症。
1.2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制定的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生理性黄疸:面部及躯干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71~205 μmol/L。病理性黄疸:四肢亦出现黄疸,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 μmol/L,足月儿>205 μmol/L。
1.3方法 入院详细询问病情,重点了解可能引起黄疸的病史。完善血尿便常规检查,网织红细胞进行计数、血清胆红素、血清蛋白、ALT、AST等检查。经检查后,发现入选病例中25例为生理性黄疸,往往由于新生儿体内红细胞过多破裂引起,生理性黄疸的治疗: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适当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的水分和热能,及早排出胎便,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可以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光照治疗可以使胆红素含量减少,因此给予短期光照等对症支持治疗;4例为新生儿溶血造成黄疸,一般情况下给予光照治疗,如病情危重,必要时给予换血治疗;12例为母乳喂养引发黄疸,给以光疗、茵栀黄口服液、妈咪爱等药物治疗,持续不退的暂停母乳喂养3 d,改为人工喂养,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4例因感染引发黄疸,新生儿抵抗力低,容易并发感染,需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引起败血症的发生;3例因肝胆代谢异常导致黄疸,可给予药物纠正代谢异常,如为先天性肝胆疾病,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
1.4观察指标 给予相应治疗后,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情况。诊断标准如下:给予治疗5 d 后[1],患儿黄疸完全消退,胆红素也下降至正常范围内为治愈。治疗7 d后,黄疸没有消退,胆红素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则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A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P
2结果
所有患儿均找到引起黄疸的病因,包括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母乳喂养、感染因素以及肝胆代谢异常。采取相应治疗后,48 例患儿中45例治愈,其余3 例治疗无效,治愈率为93.75%。
3讨论
新生儿期是小儿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其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研究报道,新生儿期婴儿的死亡率约占总死亡率的1/3~1/2,严重危害小儿生命健康。因此,新生儿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新生儿黄疸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2]。新生儿胆红素超过86 μmol/L,就可以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多见的有新生儿溶血、母乳喂养、肝胆性疾病等等。本研究中,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包括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母乳喂养、感染因素以及肝胆代谢异常。其中生理性黄疸可以选择观察,其余均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明确发病原因后,治疗手段相应选择较容易。一般情况下,各种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良好。由此可见,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的根本在于原发病的治疗,只要控制原发病的进展,即可到达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愈。因此,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找到引发黄疸发生的原因,根据不同病因采取及时、针对性治疗,大大地提高了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的15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优质护理管理),各79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疾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新生儿护理中进行优质护理管理能预防护理缺陷事件,降低新生儿患病风险,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关键词:新生儿护理 优质护理管理 护理效果新生儿护理是产科护理中的重要组成,新生儿身体素质差,器官、组织发育未成熟,护理风险较多,且新生儿不能言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督[1]。在临床中若不能识别护理风险则可能增加护理缺陷事件风险,提高黄疸、感染等疾病患病效率[2]。此外在新生儿护理中部分产妇参与度不高,导致其对相关护理知识了解较少,护理能力较差,这一现象在初产妇中较为常见[3]。新生儿外界抵御能力较差,需予以精细的护理,不仅仅护理人员要实施全面的照护,还要提高家属护理能力,确保出院后新生儿能够得到悉心的护理[4]。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常规护理难以满足当下要求。优质护理管理以患者为对象全面深化护理内涵,提升护理质量,在临床中得到护士、医师、患者的肯定[5]。本研究应用优质护理管理,观察其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的15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79例。纳入标准:(1)单胎。(2)新生儿胎心正常。(3)产前检查无头盆不称。(4)阴道分娩。(5)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新生儿重要器官疾病功能不全。(2)合并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对照组男婴30例,女婴49例,日龄3~15 d,平均(6.37±2.45)d。研究组男婴31例,女婴48例,日龄3~16 d,平均(6.80±2.41)d。组间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根据新生儿病房各项工作开展护理活动,密切监护新生儿体征,进行喂养、脐部护理等,家属进行产科常规宣教。研究组进行优质护理管理:(1)护理:密切监督新生儿情况,帮助新生儿更换,交替平卧位、俯卧、侧卧位的摆放。新生儿床上用品选择舒适、柔软的材质,避免造成损伤。仰卧位时床头抬高15°,将毛巾垫于肩下,保持肩部与外耳道处于同一水平。俯卧位床头抬高,保持下肢、腹部、胸部以及头部呈三阶梯状。侧卧位用布卷成鸟巢状,用海绵作为底垫,柔软面部制成包套,将水枕垫置于幼儿头颈部。加强护理管理,每隔2 h更换一次,预防压力性损伤。(2)信任支持:我科收治生病的新生儿,新生儿住院没有母亲陪伴,跟产妇接触很少,因此产妇在分娩后往往担心新生儿状况。护理人员需向家属解释我院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获得家属的信任与理解。(3)饮食护理:进行健康宣教对家属普及母乳喂养的优势,积极鼓励母乳宣教,指导哺乳方式,母乳喂养时正确姿势、新生儿、哺乳技巧等。实施催乳确保新生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发育。(4)排便护理:观察新生儿出生后12 h排便情况,排便量、排便颜色,按摩腹部促进粪便排除,若24 h后新生儿迟迟不排便需进行检查。记录小便量,观察小便颜色,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清洗后擦干臀部,穿好纸尿裤。若为红臀患儿需待臀部自然晾干,涂抹护臀膏,穿好纸尿裤。(5)脐带护理:脐带脱落前需观察脐带状况,出生24 h内包扎脐带,24 h内后打开纱布,促进脐带干燥、脱落。洗净双手捏起脐带,棉棒蘸取75%酒精擦拭脐带根部周围,清洁分泌物及血迹,每日清洁两次。穿戴纸尿裤时勿遮盖脐带,避免被尿液污染。脐带脱落后时常有分泌物渗出,用棉棒蘸取75%酒精擦拭,消毒纱布遮盖脐带,在创面愈合前避免盆浴。(6)细节护理:保持新生儿床单整洁,病房空气良好,暖箱温度适宜,晨间、晚间加强护理,按时对新生儿肚脐、皮肤进行拼接,定时更换纸尿裤,避免臀红。新生儿喂养期间加强护理力度,预防呛奶、吐奶等。(7)疾病护理:护理期间密切注意患儿体温、皮肤状况、意识等变化,保持皮肤干燥,积极预防黄疸、湿疹。早开奶促进胎粪及时排尽,避免发生母乳喂养性黄疸。保持新生儿病房空气清新,家属探视时做好防护措施,谢绝患病人员的探视。(8)健康教育:对家属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强调家属参与新生儿护理的优势。宣讲母乳喂养优势,母乳喂养咨询师指导方法技巧。围绕脐带消毒、沐浴、穿衣等方面事项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同时护理人员在床旁进行一对一演示,手把手指导家属进行操作。定期组织座谈会,就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提高家属的理解。(9)延续性护理:出院后新生儿各项护理工作由家属进行,为了在院外予以悉心的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建立微信群,就饮食、洗浴、日常生活管理等事项发送推文至微信群,及时解答家属问题,及时通知预防接种事项。1.3 观察标准以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疾病发生率、家属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家属护理正确率为观察标准。(1)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常见缺陷事件为跌倒、坠床、延误检查、用药不当等,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护理缺陷事件例数/新生儿例数×100%。(2)疾病发生率。新生儿常见疾病为臀红、黄疸、湿疹、皮肤感染,疾病发生率=疾病发生例数/新生儿例数×100%。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对比[n(%)]2.2 疾病发生率研究组疾病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相比成人而言,新生儿的身体素质更差,身体调节中枢尚未成熟,对外界抵抗能力差。因此其护理工作质量对护理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6-8]。对新生儿实施细致的护理有利于正常发育,临床中多项研究证实护理质量是患者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提高护理质量尤为重要[9]。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在于护理人员较为被动,工作独立性差,且家属参与度不高[10]。在常规护理中新生儿护理工作存在一定风险性,且家属因护理知识的匮乏,护理技能的不熟练,出院后难免手忙脚乱[11]。由于人们医疗意识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有更严格要求,常规护理满足不了患者需求,若护理不当导致缺陷事件还会引起医疗纠纷。胡婉妮等[12]报道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法,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明显,缩短了新生儿在医院中的住院时间,新生儿家属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刘芳芳等[13]指出对新生儿实行护理时采用优质护理管理起到的效果更佳。在临床中多项研究对优质护理予以肯定态度,应用优质护理强化了护理人员责任,满足了护理需求[14]。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掌控新生儿护理风险,制定人性化、科学性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还能提高安全性[15]。在本试验中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更低,疾病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了优质护理为维护新生儿安全保驾护航。与葛文萍[16]报道一致。优质护理强调了家属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参与度,这一举措同时保证了新生儿在院内和院外的护理[17]。总而言之,在新生儿护理中进行优质护理管理能预防护理缺陷事件,降低新生儿患病风险,这一护理办法有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林小燕,邓小霞,李小妹.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9):105-106.[2]吴瑞.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31.[3]王静宜.全程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7):143-145.[4]杨静,顾娟娟.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7):84.[5]金二丽,邱卓华.全程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3):129-130.[6]陈建香,胡蓉.优质护理用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8):64-65.[7]丁磊.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0):123,126.[8]李桂琴.互联网平台健康教育联合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6):100-103.[9]付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z1):348.[10]韩学娟,户志银.优质护理干预对于初产妇保健能力和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2):230-232.[11]齐福莲.优质护理干预在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4):168-170.[12]胡婉妮,黄伊菊,廖锦文.基于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智慧健康,2020,6(14):84-85,93.[13]刘芳芳,罗旋旋,王辉,等.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5):92.[14]劳丽明.新生儿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5):185,198.[15]廖薇,林亚娟,赵杰.优质护理对初产妇新生儿护理及自我保健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0,34(2):315-317.[16]葛文萍.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5):84-85.[17]职晨阳,许斯,王敏.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6):149,153.
篇8
关键词: 新生儿 光照疗法 不顺从性 护理干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的新生儿。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1]。但是绝大部分新生儿在光疗时出现哭闹、烦躁等不顺从性表现,容易导致皮肤损伤,哭闹剧烈后吐奶引起窒息的危险等。通过对新生儿光疗时不顺从性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患儿哭闹及皮肤的损伤,使患儿能顺利光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28天。其中新生儿高胆红血症31例,新生儿溶血症10例,母乳性黄疸9例,新生儿败血症6例,新生儿肺炎4例。蓝光照射时间为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不等。
1.2 治疗方法 照光前,给患儿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防止因哭闹而两手舞动,抓破皮肤。戴上避光的眼罩、手套及脚套,穿好纸尿裤,调节好温箱的温度,将患儿放入温箱的中央,进行光疗。
1.3结果 光疗过程中出现哭闹的58例,烦躁不安的40例,吐奶36例。通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儿烦燥哭闹情况明显好转,吐奶次数减少,没有出现皮肤损伤,能顺利完成光疗计划。
2 原因分析
2.1生理上不舒服 如箱温过高或过低、眼罩过紧、尿裤尿湿、患儿吃奶过饱或太饿等,甚至于患儿自身疾病的影响。日龄较大的患儿对吸吮母乳产生依赖,不习惯吸吮奶嘴,而且患儿在家时很多家长喜欢抱着孩子,而长时间睡在温箱里没有人抱起,患儿也会哭闹。
2.2安全感缺乏 行蓝光照射时患儿必需全身裸露,没有衣服和包被的包裹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同时眼罩突然蒙住了眼睛,使患儿容易烦躁和哭闹。
2.3 疲劳 患儿长时间处于同一卧位容易疲劳,更换卧位时给予适当的抚摸,让患儿舒适。蓝光照射时间过长也会使患儿疲劳,如果患儿病情允许,建议医生采取间断蓝光照射。
3 护理对策
3.1 虽然是隔离病房,但光疗前也要给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同意。护理工作中对不会言语的特殊群体,应根据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及临床经验逐一处理[2]。根据患儿体温、体重、胎龄、日龄调节合适的箱温,随时调节箱温变化,按时观察患儿体温及观察病情的变化。眼罩的松紧要合适,对尿湿的患儿及时更换,喂奶方式最好采取按需喂养。由于温箱会加快患儿不显性水分丢失,所以要多给患儿喂水,特别是在患儿两餐奶中间。对日龄较大哭闹较多的患儿给予安慰奶嘴进行安抚,如果以上方法还是哭闹的患儿,最好将患儿抱出温箱,摇晃睡着后再放入光疗箱。
3.2 在温箱内用大浴巾卷成长条围在患儿周围,形成一个“鸟巢[3]”式的自然环境,使患儿的手脚都能触及到柔软的浴巾而不是硬邦邦的温箱,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减小哭闹。同时,还能促进其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有利于手-口互动,使患儿易自我安慰,促进口腔满足感,减少肢体无意义的活动,利于生长发育,减少患儿哭闹。
3.3 及时更换卧位,每2小时给患儿翻身一次。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及时更换卧位,并给予抚触及轻声呼唤,直到患儿安静。抚触能使患儿产生愉悦的心情,减少哭闹,有利于生长发育。采取仰卧与俯卧交替,当患儿采取俯卧位接受光疗时,新生儿趴在光疗箱中的姿势和胎儿在宫内的姿势接近,因而俯卧位光疗时新生儿感到舒适而减少哭闹 [4] 。
4 讨论
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具有安全、方便、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能有效地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无痛苦,在临床使用广泛。人文关爱的护理服务理念已经渗透到我们护理的各个领域,新生儿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同样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关爱,温柔的话语、满怀深情的抚触、精心的护理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和身心发育是很有帮助的。对新生儿光疗时不顺从性分析及护理对策,其实也是人文关爱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体现,能使患儿减少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伤害,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 考 文 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2-263.
[2]王瑞英,金姚珍,魏丽.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31.
篇9
的产后访视旨在探讨社区产后访视增加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将2017年1月至2019年December期间居住在石景山区广东区并接受产后访视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两次家访,观察组接受两次家访收到三份家访材料和儿童健康。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control group、there were产妇异常情况57例,收入率为31.67%,and新生儿异常情况70例,收入率为38.89%。在观察组中,产妇异常情况16例,收入率为8.89%,新生儿异常情况22例,收入率为1222%。 结论 增加的 这个 数字 属于 产后 拜访 可以 有效地 改进 这个 产后 相关的 知识 和 新生儿 喂养 技能, 减少 他们的 拥有 疾病 和 新生儿 疾病 减少 这个 发生率 属于 异常,促进母婴健康。
产后访视次数。产妇。新生儿
的社区产后访问是妇幼保健人员对特定社区的访问,为产后妇女及其家庭提供科学指导。指导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护理、合理喂养、观察孕妇产后情况等,可以积极促进母婴的长期健康[1,2]。对产后家庭的家访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他们还继续提供孕期保健服务,帮助孕妇和新生儿顺利度过产褥期。访问期间,医生向孕妇传授正确、科学的育儿知识,随时解决母婴喂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孕妇稳定情绪,增强对母乳喂养的信心。在这项研究中,360名孕妇和新生儿接受了两种产后家访比较两组产妇和新生儿异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对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
。对照组180例,年龄20~40岁,平均31.53.4岁。有105名初产妇和75名绝经后妇女。分娩方式:阴道自然分娩139例,剖宫产41例。分娩:足月分娩172例,早产8例,过期分娩0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38例,高中、中专33例,初中及以下9例。观察组180例孕妇年龄21~40岁,平均32.33.1岁。有99名初产妇和81名绝经后妇女。分娩方式:阴道自然分娩134例,剖宫产46例。分娩:足月分娩176例,早产4例,过期分娩0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41例,高中、中专34例,初中及以下5例。所有产妇和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出院后恢复良好。有精神异常或不能执行或接受母乳喂养的产妇和新生儿被排除在外,多胞胎被排除在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
。第一次访视在出院后一周内,第二次访视为产后18~20天,第三次访视为产后28~30天。
(1)产妇:了解产妇分娩情况,是否有异常在怀孕和分娩期间,以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了解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特点。检查:(1)一般情况:精神、睡眠、饮食、排便、血压、体温、脉搏、心肺听诊。(2) 双侧乳房是否肿胀、是否皲裂、乳腺管是否通畅、乳房是否红肿、硬结以及分泌多少乳汁。(3) 子宫收缩恶露腹部或会阴伤口的特征、颜色、气味和愈合情况。(4) 对孕妇进行产后保健指导和计划生育指导,处理母乳喂养困难、产后便秘、痔疮、会阴或腹部伤口等问题。(5) 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穷人对于那些尚未从妊娠并发症和产后抑郁症中恢复的人,请他们的分娩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2) 新生儿:观察了解新生儿情况,进行系统检查,如新生儿体温、呼吸、新生儿脐带、黄疸、排便、母乳喂养等,及时诊断问题[3]。观察湿疹、皮炎和黄染的发生时间和程度,检查口腔是否有念珠菌感染。此外,参观者还应询问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了解他们的生长发育、睡眠质量、喂养时间、牛奶摄入量、尿液和尿液等。体重、体温、,测量新生儿头围和血压,观察其在安静状态下的各项表现是否正常。触摸按摩和脐部护理指导,每天给新生儿洗澡一次,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换衣服和尿布,同时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工作。(3) 宣传教育内容:加强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对母乳喂养、营养、心理、健康、计划免疫和避孕方法进行指导。母乳喂养应根据婴儿的需要,每天不少于8次。来访人员应充分观察孕妇的母乳喂养过程一次,指导孕妇的母乳喂养技术,正确指导其母乳喂养姿势,包括接受姿势和挤奶方法,协助有母乳喂养困难的孕妇进行母乳喂养,通过宣传教育,让孕妇认识到母乳喂养是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最好的食品和饮料,质优价廉,喂养方便。最佳治疗时间为5~10min/次,每日2次,能积极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采用产后抑郁量表对产妇进行产后情绪筛查。评分>10分表示心情不好,评分>13分表示产后抑郁。产妇得分越高,抑郁越严重。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x2检验用于数据处理。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P
,结果如表1所示。
观察组在尿布性皮炎、脓疱疮或湿疹、新生儿黄疸、脐带异常、新生儿腹泻和新生儿中便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两组产妇异常情况比较[n(%)]
,在访问期间向孕妇及其家人普及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技能、新生儿护理等知识。产后访视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是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通过系统的访视护理,提高孕妇的自理意识,科学照顾新生儿[4],降低母婴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母婴健康。提妇保健指导可以确保从医院到家庭相关保健技能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根据每位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解决常见问题。产后过度紧张、失去控制、母乳不足或淤塞、皲裂、新生儿姿势不正确等原因往往对母乳喂养有很大影响。大多数皲裂是由错误的吮吸方法引起的。引导孕妇按需母乳喂养,不要在宝宝特别饿的时候喂宝宝,防止新生儿咬,经常按摩乳房刺激泌乳反射。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用轻轻抚摸婴儿的嘴唇,直到婴儿的嘴变宽,并迅速将婴儿移至乳房,下唇位于下方。婴儿暴露在口腔上方的乳晕多于暴露在口腔下方的乳晕。嘴宽,下唇向外,下巴靠近乳房。喂食时,首先是健康侧,然后是患侧,两侧的乳房交替进行。对于产后不良情绪严重的孕妇,访视医生需要合理协调家庭关系,给予她们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
:有些新生儿出院后会不适应环境,如吐奶、脐带潮红、女婴阴道少量出血、红臀、湿疹等。这些问题可能是由正常情况、非倒置护理和清洁不足引起的。访视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指导,使孕妇及时掌握正确的新生儿护理方法和技巧。
、程忆文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护理人员的连续上门护理指导,孕妇和新生儿在第一次就诊时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就诊后显著减少。母乳喂养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5]。医务人员的上门服务可以让孕妇感受到社区和医生的关怀,在离开医院后继续留在母乳喂养的氛围,增加她们的安全感,重建母乳喂养的信心,改善母乳喂养率,为确保六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打下坚实基础。在产后访视期间,除了常规的健康教育外,我们还注意信息反馈。在每次随访过程中,我们询问上次访视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或改善,孕妇及其家属是否有建议,并做好记录,以指导今后的随访。增加产后家庭探访的次数。探访医生可以重新评估孕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不断对孕妇进行生理和心理指导,指导孕妇产后及时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增强体质,从而促进产妇身体耐受,预防产褥感染晚期产后出血、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盆底功能障碍等产后并发症,降低孕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6]。
中心已将产后家庭的家访次数增加到3次,及时解决了产妇和新生儿在产褥期的各种问题,降低了自己与新生儿之间的患病风险,提高了产妇哺乳技能,树立了母乳喂养的信心,显著改善了依赖性关于纯母乳喂养和家庭对纯母乳喂养的支持,以及改善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通过频繁有效的吸吮,新生儿可显著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促进子宫复旧。我们还发现,在第一次产后访视期间,有更多的产妇出现皲裂、乳腺炎、新生儿尿布性皮炎、湿疹、黄疸、脐带异常等问题。通过来访者的指导,上述问题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访问后显著减少。综上所述,
表示,增加产后访视次数,访视过程中及时与孕妇及其家属沟通,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不利因素,使访视更具针对性和针对性,降低孕妇和新生儿异常的发生率,有利于母亲和婴儿的健康。
[1]刘立新、刘胜全、董鑫。社区产后访视促进母婴健康作用及访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2,14(25):342-343.
[2]殷彩霞。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影响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2,14(30):36-37.
[3]谢明瑶。产后访视对产妇围产期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7,16(2):113-115.
,[4],陶君萍,陈萍,唐丽君,等.产后访视护理与管理对健康产妇和新生儿影响的观察[J]。医学前沿,2018,8(22):243-244.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 隐患 防范措施
产科是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产科护理工作面对产妇和新生儿两个群体。工作繁杂凌乱,护理隐患多。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产科护理安全越来越引起重视。高度的安全意识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关键。笔者从事产科护理工作近十年,总结出以下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的隐患,并提出预防对策,与同道共同讨论。
1 隐患
1.1宣教不及时不细致
孕妇孕期未经孕妇学校的系统教育,产后病房护士宣教不及时、细致,使产妇家属缺乏正确的育儿知识,导致在育儿过程中发生一系列意外。例如:喂奶姿势、方法、观念不正确,导致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
1.2观察不细心、交接班记录不认真
新生儿出生后,在进行护理过程中,由于护士未进行细心的观察,各班未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很容易导致一些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腭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闭锁、先天性尿道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等,未被及时发现,以致于贻误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
1.3经验不足
因护士经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很容易将某些病理现象当成生理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于耽误治疗,引起纠纷。例如:病理性黄疸、维生素K1缺乏症、下咽综合症、先天性贲门松弛等。
1.4工作疏忽大意,缺乏责任心,违反规章制度
新生儿身体娇弱,如果护士工作马虎,对待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掉以轻心,重视程度不够,很容易造成巨大伤害。如新生儿沐浴前,未调节好水温,易导致新生儿烫伤;护士不拘小节,手带戒指,容易导致新生儿擦伤;沐浴时不遵守规章制度,导致新生儿掉包、摔伤、交叉感染等;沐浴后,脐带护理部彻底,皮肤护理不清洁,导致脐带和皮肤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等。
1.5违反操作程序,工作疏漏
新生儿护理工作繁杂、凌乱,与成人不同,医疗参与很少。例如:预防接种、新生儿筛查、沐浴、抚触、游泳,全部有护士完成。如果违反操作规程,如疫苗漏种、误种、重复接种;筛查漏筛,采血不符合要求等。很容易给新生儿造成终身伤害,引发护理纠纷。 转贴于
1.6安全管理不到位
产科护理工作面对产妇和新生儿两个群体,新生儿无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如果病房安全管理不善,或存在某些潜在因素,很容易导致新生儿被盗,引发纠纷。
1.7院内感染意识不强
新生儿抵抗能力差,母婴同室,探陪人员多,再加上医护人员院感意识差,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手的消毒,很容易导致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2 防范措施
2.1保证孕期及产后指导的有效性
门诊孕检时,孕妇学校应认真建档,详细登记学习内容,使孕妇全面系统地掌握育儿知识。产后,病房护士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及时、细致地进行宣教,确保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注意哺乳姿势,教会异常情况的快速处理。
2.2观察要细心,记录要真实
新生儿出生后,要仔细观察外观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并在文书中做好记录。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吃奶、睡眠、大小便等,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班班进行床边、书面交接,及早发现潜在的先天性疾病,并及时通知临床医生。
2.3梯队合理,人员固定
产科护士专业性很强,人员应相对固定。入科的新护士应抓紧学习专业知识,日常工作中合理搭配人员梯队,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免漏诊漏治。
2.4工作中严格自律、慎独
产科护士要求极富爱心、责任心。工作中严格自律、慎独,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科室的有关规定,不得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否则会酿成大祸。
2.5严格岗位责任,严格操作规程
科室应妥善安排各项工作,按规定设置好工作程序,环环相扣,层层把关。严格岗位责任制,各班次认真衔接,以防疏漏。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班护理质量,堵漏差错事故。
2.6加强安全管理
产科病房应特别加强安全管理,做到院科两级共同协助,走廊内安装监控系统,配备专人守护病区出入口,严禁外来人员随便进出。制定完备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同时告知家长履行好看护义务,新生儿床前不许空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