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服务业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土地政策方面,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用地政策;在税费政策方面,落实好国家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在拓展融资渠道方面,探索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鼓励发展各类养老服务业保险产品。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养老地产的概念不断升温加码,业界预测未来十年养老地产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我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为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市场空间可谓巨大。去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更让养老地产投资再度升温。但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市场上的养老地产项目普遍很难盈利,已投入运营的泛养老公寓也难以获得老年群体的认可。在此背景下,业内纷纷质疑:部分开发商以养老地产之名,行圈地之实。
养老地产之所以热度高但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建设滞后,政策引导没有跟上。目前上海养老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总体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仍存在着服务总量供给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产业土地、税费、财政、融资等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和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用的社会资源,兴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允许社会力量和个人因地制宜兴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构;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
篇2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
一、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概念
第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会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不仅解决了某个家庭的困难,也解决了社会的困难。
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于1999年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99年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总人口的10%以上,更为严峻的是老龄人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的速度增长。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资料显示,2005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截至2040年,中国老龄人口数字将急速上升至4亿。2009年年末,老龄人口达1.67亿,80岁以上的老人占1899万,其中多数人逐步成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银龄浪潮的汹涌而至,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力量呈现出比较薄弱的局势。此外,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人后在异地工作、结婚生子、安家落户,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变成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还有一类老人,他们牵着子女的衣襟来到异地生活,成为寄居老人。对于寄居老人而言,融入陌生的环境,他们的生活状况、内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就需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挥重大作用,尤其需要作为其基础的并且和传统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养老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这一养老模式一直处于基本停滞状态。
三、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大意义
(一)居家养老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调查显示,急需帮扶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需求范围日益扩大,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跟随子女异地迁徙养老,也不愿意与子女合居养老。2007年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已达49.7%,比2000年提高了7.7%。2010年,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于11月7日指出,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而发达国家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为70%-80%,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持续增加的现实将是不可避免的。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投入了相当人力物力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为老服务体系,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这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有学者指出社会机构养老应发挥重要职能。不容乐观的是,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并不高。对于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老龄人口,他们有着物质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功能弱化了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讲,这些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医疗需求,社会需求,住房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这些需求的具体表现:
首先,中国大部分社会养老机构的设施不完备,服务不周到,致使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活动少,生活单调,与同伴相处困难,进而影响到老人的心情和幸福感。由于面积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大部份养老机构娱乐设施不完善,能提供的娱乐方式很有限;为数不少的养老机构房屋有限,必须几个老人合住一间房,而老人的个性、认知大多已经固化,适应能力不强,在再一次“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适应以及接受新环境对于老年人而言都具有相当的困难,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适应新环境,很难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此外,对于那些实行差异化管理和服务办法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之间的攀比使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很难保持平和心态。
其次,在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基本周到的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很难享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天伦之乐。针对老人入驻养老机构的问题,《东南快报》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老年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们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所占比例为70%的愿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表示,只有家庭不和才会考虑进养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别邀请的研究员伊密也发表过类似观点,她曾经指出“家的感觉是任何一个养老机构都不能给予的,很多老年人因为不能照顾自己同时又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无奈之下才做出去养老机构的决定”,“但是离开家并不代表对家没有了牵挂,他们的心仍旧留在了家里”。虽然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基本周到,但对家的思念和对子女的挂念始终困扰着很多老人。
(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范围日益扩大、需求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的服务在种类、形式、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朝着更加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个良好的契机。另外,近年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热情来解决这一困扰中国的难题,但这一问题仍然凸显。若能把两者有机对接,将会实现养老与就业双赢的局面。“养老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老年护理服务和设施行业,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个领域。仅仅培育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就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这是作为日本养老研究者的鞠川阳子曾经指出的有关国外养老服务蕴含的对于就业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他指出“中国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庞大,如果加上相应的培训、考核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大学生失业严重的问题会大有帮助”。此外,根据权威机构测算的数据,中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和护理服务,2010年潜在的市场规模是13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超过5000亿。这足以说明老年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且规模不容小觑,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2007年伊始,中国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活动,各地服务规范细则上不尽相同,本文将最具有代表性的规定整理,如表1所示。
第二,现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服务对象太少,范围过于狭窄,社会化程度低。从养老服务业起步至今,居家养老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某社区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存在,他们对居家养老的理解与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相去甚远,而知道居家养老的5%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仅包含家政服务及陪聊天。
其次,投资主体和服务主体单一,资源整合性差,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
再次,居家养老服务业人才奇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从业人员就业层次低,待遇不高,致使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困难,已经在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才流失严重。拿云南省来说,目前所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近80万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全省养老护理人员不到5万,其中持有护理人员资格证的不到2万人次,与需求相比,所缺人才达70余万。在云南省省会的昆明市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约80万,是总人口的14.4%,而养老护理人员仅1万人左右。
五、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第一,政策层面的建议。政府要承担重要责任,政府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战略计划中,应该扮演设计者、推动者和建设者的重要角色。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该进一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间,以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解决投资主体单一化的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应当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人才培养层面的建议。先行试点的经验表明人才的稀缺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瓶颈,若能在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业中融入更多的专业化元素,居家养老服务必将所有突破。
首先,当前家居养老服务业服务员大多是4050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职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有所欠缺,因而他们认为做这份工作是“生活所迫”,加之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在具体工作时不懂得如何甚至不愿意与老人沟通,导致与长者关系僵硬,长此以往,老年人容易对服务员产生不满情绪。针对此问题,相关培训机构对服务员的培训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如让服务员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一定了解并让他们知晓怎样与老年人沟通。也就是说,培训的内容要源自于服务员在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其次,培训的形式应简单,生动形象,便于服务员理解和应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简单角色扮演等培训形式,让服务员很快理解并且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篇3
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在急剧增长,单独依靠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只有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活动,将社会力量引入养老服务领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正在制约着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探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现状,旨在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
老龄化;政府购买;养老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热点话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未富先老”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与低生育率相连的是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需要数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才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阶段仅仅只用了18年。若仅依靠政府单一提供养老服务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只有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纳入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符合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内涵
(一)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概念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指政府为履行社会职能,在与社会各类服务机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从公共财政的预算中拿出经费,通过公开招标或直接拨款资助的形式向其购买养老服务。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并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契约合作关系,双方通过相互协调沟通共同为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提供养老服务,从而将政府从生产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由直接提供者变为资金提供者和监督管理者,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
(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类型
养老服务的目标群体需求层次多样,养老服务内容实现程度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难以单独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所以从服务主体的角度,建立由政府出资,社区、机构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养老服务内容包括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医疗康复以及精神关爱服务三个基本方面。根据养老客体的不同,养老服务可分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主要面向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其中,机构养老服务是由社会养老机构向老年人提供食宿、生活照料与专业化的护理等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有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多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再分配功能。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以家庭为主要载体,以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阵地,这不仅吸纳了家庭养老的地域性优势,能够就近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也可以根据老年人具体的生活需求,合理规划养老措施。这不仅弥补了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法照料父母的生活与精神方面的缺陷;同时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社会关系不变,使老年人精神愉悦,而且还可以构建起家庭、社会与政府共同责任理念,还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三、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专业水平低
养老服务业的进步有赖于从业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中专业医护人员占比低。实际上,因为专业护理人员主要集中在医院,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比例非常低,2014年注册护士与与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比例为1∶13,与全部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为1∶54,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护理人员缺口非常大,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健康护理需求。而且专业的医护人员受编制、工资报酬等因素影响,并不愿意主动投入到养老服务业中。同时由于老年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情感交流的渠道,容易产生孤独等负面情绪,所以在精神慰藉等方面需要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社区服务人员,而这类人员更是缺乏。其次,从业人员缺乏专门的技能训练。养老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多为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他们虽然能够照料老年人基本的生活起居,但是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很难满足老人特殊需求与较高层次需求。
(二)我国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急速增长起来的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对我国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而言,养老机构的资源更是不足。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都暴露出了各自的局限性。首先,当今社会老年家庭空巢化的趋势不断加大,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到2010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共1824.4万。①空巢家庭的出现使传统依靠家庭成员的家庭养老服务供给越来越短缺。其次,由于养老服务业成本高、获利低,愿意进入该行业的民间机构较少,而其所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使老年人也不愿入住养老机构,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养老服务研究报告”,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有6%~8%。而且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对于技术型的养老服务的供给还比较欠缺,同时面向收入低层的老年服务项目比较少。因此,如何应对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当下最棘手的话题,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急需政府构造新的养老模式缓解。
(三)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探索过程中暴露出的购买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小、服务种类单一。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以独居和困难老人为服务对象,解决的只是老人群体中很少一部分人的养老问题。而且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仅仅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的护理服务和家政服务,而对老年人所需的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需求等方面鲜有涉及。其次,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供给不足和安排错位并存。目前在我国的财政预算中尚未为养老服务形成制度化的预算安排,购买养老经费投入少,使得养老服务的资金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保障。同时,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但是资金安排错位的现象却不断出现,如2012年政府共投入31亿元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这些补贴仅用于床位建设,对于每月高昂的食宿和护理费,政府并没有清晰的财政支持手段,到2012年末全国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但入住成本没有降低,机构“空床”与老人“无力入住”并存现象难以得到根本扭转,政府的财政补助并没有被用于老人最需要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上①。最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缺乏连贯性。大多数政策的颁布是迫于形势的发展,只为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政策之间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养老服务业专业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专业队伍的建立。首先,可以参照我国现行的薪资标准适当上调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尤其是从事高端护理的专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从而吸引医护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提高从业人员中专业医护人员的比重。其次,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类职业学校从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四个方面来培养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同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对服务员进行基本护理常识、心理学基础、沟通技巧等高端养老服务技能培养,更好的了解老年人需求。最后,要明确养老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设定适当的奖惩标准,调动服务员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并且结合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倡导志愿者服务,建设志愿者队伍,形成专业化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二)培育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为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府必须通过购买养老服务培育大量的供给主体,并组建专业性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业务中介组织,将民间资本和非营利组织纳入服务提供市场中,运用竞标等形式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竞争,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供给效率,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政府要将完善传统养老模式与发展新型养老模式并举。一方面,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和购房优惠政策增强家庭养老的动力。②另一方面,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业,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有益的补充。此外,应进一步扶持非营利组织,发挥其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的特点,并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场地、设施与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从而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
(三)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首先,健全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必须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不仅应该将社会服务覆盖到社区居民,也要能够及时关照到当今社会的困难群体和边缘群体,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服务对象的资格审查和资助信息的收集。其次,地方政府应将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并建立与财政增长相统一的自然增长机制,保证资源的合法使用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正常实施。最后,要增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规划与整合能力,建立较为科学的评估机制,根据主客观环境定位养老服务购买的总体战略,将养老服务政策、养老保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等纳入整体性框架,进行整体考虑,做好各项社会政策间彼此的衔接与整合,确保政府购买服务质量,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规范的购买流程、市场准入标准、项目招投标的程序和范围等内容,从更高的层面支持养老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东生,张艳芳.养老服务供求失衡背景下中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
[2]郑苏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
[3]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4]张盈华,闫江.中国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1期
[5]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2期
篇4
投资要点:
1、电力投资逐步转向电网智能化及配电网建设。
2、二次设备企业引导配网建设。
在解决了大部分电源供给及输电线路骨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中国电力投资重点将逐步转向电网智能化及配电网建设,解决历史欠账。配电自动化是配网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据统计,2012年,我国配电自动化水平覆盖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的配电自动化水平都达到50%以上。
二次设备企业引导配网建设。由于配电智能化改造对相应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大型工程项目经验,软硬件集成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同时具有生产配网一次、二次设备及系统的大型规模企业才能从中受益,其他企业,如只生产配网一次设备、配网二次设备及系统,或只涉及部分配网一次设备的企业由于本身水平及能力所限,很难从配电智能化大投资中获益。因此配电自动化的受益公司主要是许继电气和国电南瑞两家企业;对于积成电子和四方股份,由于其在配网自动化领域已经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一次设备短板补足之后,有望继续在未来配网建设中获益;各家配网企业积极研制新产品迎接配网建设,对掌握新产品入市“准生证”的电科院也是利好。
装饰装修:估值达到历史最低 抄底正当时
投资要点:
1、业绩保障性高,当前估值水平历史最低。
2、市场滞涨低估值板块轮动会带来补涨机会。
今年以来装饰业绩与新签订单增速保持30%-40%左右增长,成长趋势未变,明年业绩保障性高,13-15倍的估值水平已是估值底限。今年以来,装饰行业尽管面临限建楼堂馆所、国五条调控、经济调结构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业绩与订单仍保持30%-40%左右增速,充分显示了上市公司较高的市场竞争力,行业集中趋势明显。目前行业对于上市公司中高端有效市场至少每年5000亿以上,上市公司市占率仍然非常低,龙头金螳螂占有率也不过3%-4%。装饰行业过去成长路径显示,品牌与管理使得市场向上市公司集中趋势明显。目前主流上市公司今年新签订单均保持30%-40%增速,并且这一趋势将会维持,明年行业业绩保障性高。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趋势未变,估值不可能无下限下移,13-15 倍的估值已是估值底限。
目前市场滞涨低估值板块正轮动,如零售、交运、农业等行业,今年以来一直滞涨、估值低、受主题催化剂、预期改变等因素影响,近期行情如火如荼。我们认为,整体市场估值中枢已经上移,装饰板块今年基本未涨,而龙头公司金螳螂甚至下跌了20%左右,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低点,正是买入时机,目标价看到14年20倍估值。
水泥:供给收缩改善预期
投资要点:
1、国家再出台抑制水泥过剩产能文件。
2、需求增速快于供给增速致使水泥价格超预期。
国务院15日公布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国务院15日公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这是继5月份发改委和工信部出台《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后,年内第二份关于抑制水泥等过剩行业产能的文件,显示国家对产能过剩的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强。
意见对整体行业的供给收缩形成有力影响。由于经济、环保等方面的压力,我们认为本届政府的执行力度将比以往更强。
政策面、行业面推动行业反弹,推荐海螺、华新和冀东。10月以来上海、杭州、合肥、长沙、广州价格已经超过去年四季度高点,超出预期,这其实就是需求增速快于供给增速的一个反应。未来如果供给能继续受控,而需求略有增长的话,我们判断行业均价还会进一步好转。我们推荐推荐受益于基本面持续好转的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另外,河北石家庄由于治理大气污染关停部分产能,建议关注基本面和股价长期处于底部的冀东水泥。
医疗:健康服务业开启大幕
投资要点:
1、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出台。
2、简政放权、市场化运作是意见的主要亮点。
14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健康服务业概念。《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短期任务中六大方向值得关注。一是医疗服务业;二是健康养老服务;三是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四是健康体检咨询、全民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五是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六是健康服务信息化。
篇5
关键词:发展模式;养老地产;策略
养老地产又被称之为企业盈利型老年住宅,该地产的开发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立体型,与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的运营以及养老服务、金融创新相结合。将养老住宅作为重要的基础,集娱乐、餐饮以及养生等方面概念于一身,不断的完善时下养老地产的发展。当前,养老地产主要是我国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相结合的社会化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一种养老载体,该方式正在被不断的推广。
一、 时下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类型分析
首先,养老地产盈利来源主要在客户定位、土地获取以及政策优惠补贴等方面体现出来,如果按照盈利模式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全部出售模式、销售+持有模式、会员制管理模式以及只租不售模式。
全部售出模式主要是养老概念住宅加之超配套设施。将出售房屋产权作为主要形式,将区域级别配套并举等;销售+持有模式主要是养老概念加之养老地产[1]。住宅销售和嵌入式老年公寓等各个方面运营情况结合,实现养老地产销售+持有模式;会员制管理模式主要是销售会籍。应用会员制管理模式,向外界出售不同期限的会员卡,变相实现销售+持有模式,最终实现会员制管理模式;只租不售模式主要由医疗健康社区担任全部运营职责,区别对待自理、半自理以及非自理客户,依据不同情况收取不同的租金,使得只租不售模式能够真正的实现。
其次,老年住宅市场类型也有一定的区分。主要被分为政府福利型、政府收益型以及企业盈利型。其中政府福利型主要是通过政府组织与开发经营管理之下的社会福利老年机构,是一种传统的养老院和福利院形式;政府收益型是政府一些相关部门组织开发与经营的,将出租形式作为重要收取相应费用的老年住宅形式,分析政府在养老地产方面的补贴和介入[2]。通常,政府收益型又被分为公办民营形式和民办公助形式,例如我国北京会晨老年公寓等。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养老房地产的形式,主要为了能够满足政府和一些低端客户的需求,在经营中也有一些养老房地长出现亏损经营的现象。但在政府福利型和收益型老年住宅,运营主体或者投资性主体方面,都会在政府支持之下获得一定的收益,收益幅度提升并不明显,但是在这期间专业化服务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育;而企业盈利型主要通过企业投资开发建设与运营单体等进行,明确基本的老年社区设计配套设施。企业盈利型可分为嵌入式老年公寓、老年社区与高端养老养生综合体等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都被认为是养老地产。
二、 时下养老地产现有政策分析
(一)法规政策支持与政府态度、相应的基本策略分析
针对时下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一方面,我国明确了在老龄化加速问题上,应该由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老年化问题,明确基本老年的保障与低端养老服务等都需要由政府承担,并且要不断的鼓励社会资本与产业资本机构积极的参与到我国养老事业行列里,从而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另外,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政策与措施,坚持"粗线条到细致化"的原则,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之上,将相应的措施真正的落实,以有效保障养老房地产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二) 政府坚持扶持和优惠措施
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因此我国政府不断的推出新的政策以有效的解决老龄化带来的房地产方面的问题,有效的扶持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的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不断的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与自身的投入,并且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3],确保将养老服务推崇到最高点,在能够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基础之上,提供最优的养老服务。
总结:
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时下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类型以及时下养老地产现有政策进行分析,明确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给我国养老房地产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为了能够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之上,提供最优的老年服务等,我国政府提出需要加大社会投入以及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等,并且我国政府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不断的鼓励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到养老事业中,以便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38-42.
篇6
老年人的幸福家园
上海老人许建贞、邵菊英夫妇在上海本来有两套房,因为都在四层且相邻,所以他们把两套房打通,成了一个大套房,这在上海算是很不错的住所。但他们在1998年却卖掉了上海的房子,选择了南浔的老年城养老。到2004年,他们被曾是国家女排队长的女儿许新接到别墅,生活了一年左右,但他们还是想念南浔,毅然搬了回来。
“比起别墅,老年城更自由,生活更方便,环境也特别好。”对于女儿的不解,许建贞老人说。
老人说的这个老年城,就是坐落于长三角腹地古镇湖州南浔的中国第一老年城,也是浙江省社会化养老事业深化改革的试点。老年城成立于1997年,由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兴建,占地面积近百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老年公寓、老年俱乐部、老年医疗康复中心、江南水乡一条街和文园等老龄服务设施及产业组成。
13年来,先后已有255位来自长三角各地的老人安居老年城,现有长期居住者121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6岁,其中年龄最大者95岁,年龄最小的65岁。
钮菊艳老人是南浔当地的一名退休教师,因为老伴去世,女儿把她接到了美国。老人虽已拿到绿卡和救济金,但难以适应语言不通的异国环境,也实在无法忍受“憋”在38层高楼里“不接地气”的生活。她终于说服了子女,回国后搬进老年城安度晚年。2004年,她还与老年公寓隔壁邻居沈德坤老人组成了新家庭。她说,现在子女们来探望后都非常放心。
在人们的传统概念里,“养儿防老” 是中国家庭的主要养老方式,似乎只有那些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才会选择养老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居家养老出现了新问题。
许多老人生活在缺少子女照顾的空巢家庭,由于晚辈忙于工作无法奉侍在侧,而使老人抑郁、精神空虚甚至患病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老人因忍受不了年复一年的“空巢”状态而选择了养老院。
这里“老有所养”不仅仅是吃饱喝足
据了解,每户老人只要在支付6万元的住房使用押金和每月300元的管理费后,即可在老年城拥有一套3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公寓颐养天年,而押金将在老人搬离或仙逝后如数归还给他或他的家人。
目前,属于微利行业的养老服务业由于投资回收周期长,又缺少政策性保障,导致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因陋就简,服务单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单调乏味。但在南浔老年城,迎接入住老人们的却是具备“老年公寓养老、生活休闲养老、医疗康复养老、宾馆疗休养老、社区健身养老、旅游观光养老”六大功能的老年生活服务体系,这使许多曾长期独处空巢家庭的老人们备感精神生活之丰富。
“这里关起门来是自己的小天地,开了门就是一个大家庭!”让退休教师张蕴昭老人感慨的是她最爱去的老年俱乐部。
俱乐部向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和全镇的居家老人同时开放。在20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所设有阅览室、健身房和戏迷阁等,还有室外门球场。俱乐部目前拥有1200名会员,会费是每人1元/月。老年城还经常组织大型活动,让入住的外地老人与当地老人一起交流联欢、其乐融融,每年前来参加各种活动的老人已达15万人次。
老年城配备了专门的医院和保健员,每天都有医务人员来老年公寓巡诊,会员们每年还可以免费体检一次。“我以前的哮喘病非常严重,现在可以脱离氧气瓶了。”沈德坤老人对这里收费低廉又能及时保证大家老有所医的医疗服务深有感受。
资源共享是南浔老年城服务业的经营特色,在为老年公寓服务的同时为社区服务成为老年城的两项职能。目前,这里已经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高校退管会的定点离退休教职工医疗休养基地。
花好人健更盼春风化雨
就在老年城的老人有尊严地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和“老有所乐”的时候,老年城的实际经营却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据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倍得介绍,在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方面,浙江起步最早。1996年,浙江省老龄委和浙江省体改委开始将社会化养老事业的深化改革列入规划,并选择历史文化名镇南浔作为试点,要求办出以社会力量推进老年福利事业、以经济实体带动养老服务产业的特色。
朱倍得说,根据我国国情,大部分老人退休后工资收入都不高,很难进入高收费的老年公寓和老年活动场所。而降低收费标准,许多养老机构又承担不起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这一特殊“身份”让民办养老机构陷入两难――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但却不能以房产做抵押贷款,也享受不到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因此,与一些豪华的示范性公办养老机构相比,南浔老年城一路走来实在举步维艰。
此外,在全国很多地方,保洁员、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都享受政府补贴,而同样是社会公益岗位的民办养老院护理人员,却无法享受政府公益性岗位政策,一些工作人员完全是在以自己的公德心做善事。
为支付每年250万元的利息和250万元的老年城运作成本,朱倍得先后办起了宾馆、酒店、医院、特色商业街和旅游景点等经济实体,既为老人服务又面向社会开放。每年,他还从这些服务产业的经营收入中再拿出60多万元贴补老年事业,主要用于老年俱乐部的活动和老人的保健服务。
朱倍得表示,目前,南浔老年城兴办多功能产业扶持养老机构的运行已初步达到收支平衡。这位声名远播的老干部强调,老年事业需要全社会的人来关心,尤其需要效益好、有条件的大企业来投资或自办老年产业。
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指出,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老年群体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巨大市场需求,从而为老年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是老年产业发展滞后的国家,由于许多政策措施尚未完善,使老年产业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老年人的市场需求极大;另一方面老年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广大老人迫切需要的“低投入、高档次”的养老生活。
篇7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文章就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作了介绍。
关键词:
社区康复;人才需求;培养情况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1]。笔者就广东省内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提出见解:
一、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正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社区医疗的发展: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约占总人口14%,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5083号(附件2)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附件3)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加速发展的状态。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号)文件,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因此,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但只要愿意,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总体上,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2(2):16-19.
[2]李剑,尹莹,李励.医学理论与实践[J].2008,21(1):121-122.
篇8
事实上,此次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恐怕只是中国未来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的序言,有关公共服务和减税的政策消息也在这一段时期内集中出现。先知先觉者已经开始针对将要来临的长期新机会布局,创业者们也瞄准了新领域蠢蠢欲动,然而大多数人恐怕还云里雾里。普通人该怎么理解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从已经出台的政策入手,我们可以大致理清一些思路。
利率市场化长期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
利率市场化通俗的理解就是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自行决定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逐步进行的,贷款利率上限被央行放开还是在2004年,而此次调整则放开了贷款利率下限,目前为止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还没有放开,利率市场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在眼前。
单说此次贷款利率放开管制,长期来看是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也会让银行在定价上有更多选择,同时也是存款利率放开的铺垫。但从短期来看,单纯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是企业普遍缺钱,希望得到更多贷款,民营企业甚至会选择利息远高于银行的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也是这一逻辑的产物,加上信托、理财产品等,成为填补利率市场化空缺的主力。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导致银行完全没有必要降低贷款的价格。
当然,谈判筹码更强的公司将最先从贷款利率下限放开中受益,尤其是大型央企或上市公司,这些企业因实力雄厚具备和银行讨价还价的资本,自然最先拿到价格更低的贷款。而中小企业向来在与银行的议价中处于劣势,所以短期内还不会因贷款利率下限放开而受到明显影响。
不过这里还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长期来看,大型企业如果压低贷款价格,必然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贷款给大型企业的积极性自然则会减弱,从而导致银行重新开始权衡收益与风险,并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把钱借给中小企业尽管不像借给大型企业一样安全,但贷款利率也可以提高。
如此一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将比过去降低。事实上多家银行已经开始大力推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试图探索新形势下的产品结构。而国务院也多次表示将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并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国务院的意见包括新增信贷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份额,同时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等。这些政策事实上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让资金能够进入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复苏,这也正是“克强经济学”调结构的逻辑。
目前看来,能够承担高息贷款并有高收益的企业主要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而习惯低息贷款的大型企业将被迫面对融资成本变高的事实,尤其是严重依赖融资的公司,其盈利能力将受到考验。银行业新增加的存款又会被货币乘数放大,之后继续流入整个经济体当中。
减税和政策支持短期利好部分服务业
如果说民营中小企业在未来长期得到利好的概念过于宽泛,那么眼下某些领域已经率先开始得到各种利好消息的支持。相对于利率市场化这样的宏观货币政策,一些偏向微观领域的财政政策也开始出现,从大方向上看,这些政策依然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进行,长期可能受到利好影响的主要是与公共服务相关的行业。
就在7月20日利率相关政策出台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所谓公共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医疗、教育、养老、环境、社区、交通、基础设施等都属于公共服务的范围。市场对这一暗示重大改革红利的消息同样期待无比,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意味着对经济的直接刺激,不仅可以弥补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拉动内需,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这条消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政府过去以投资为主的刺激方式,如果以相似的力度和规模在用来购买公共服务,尽管还存在很多制度上的不完善,但其效果是很令人期待的。更何况把具体工作交给社会企业和机构,效率也会提高。
短期来看,所有行业中最快受到支持的恐怕非环保行业莫属。最重要的一条支持同样来自国务院,不久前其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力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其中最令人浮想联翩的是“支柱产业”这个概念,而最抢眼的支柱产业显然是房地产,如果相关配套措施能够跟上,节能环保产业将得到巨大的政策支持。这一预期已经开始影响股市,与污水、废气、垃圾处理以及节能等概念相关的股票都是这一消息下的热点。
除此之外,8月1日开始的“营改增”由部分地区试点正式向全国推行,这也是对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所谓“营改增”,简单地说就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项目变为缴纳增值税,过去企业买入的商品和服务要按全价收税,现在只对增值部分缴税。服务业增值税税率主要定在6%,低于工商业基本税率17%,由此可以减少企业重复纳税的环节进而节约成本。“营改增”之后,受益最大的就是新纳入范围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企业成本减小对促进就业有重要作用,进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
是时候考虑长期的行业趋势了
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各种刺激服务行业的政策,虽然看起来有些错综复杂,但有一条主线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在“稳增长、调结构”大的框架下,利用市场化等手段重新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而最终收益的将是更有竞争力、效率更高的民企,以及发展空间巨大的服务业,同时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也将面临挤压和洗牌。
篇9
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人口红利逐步丧失,直接对我国经济发起了挑战,如何发挥好老年力量,发掘“银发经济”潜力成为当下一重要命题。积极老龄化倡导老年人群积极参与社会,继续创造价值。本文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继续创造价值,进而主要探讨了目前我国发展老年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老年产业经济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直指老年经济
我国老年人数量和规模日益增多,银发群体绝不是包袱论中的扯中国后腿的主体,而已成为中国人口大军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并且本身蕴含着巨大劳动、文化、经济价值有待开发。无论从积极老龄化健康方面、社会保障方面,还是就业方面都与经济直接挂钩。2002年世界召开老龄大会,会上正式提出了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不单指老年人健康得到满足,而是老年人以按照自身意愿、能力和需要继续在社会上发挥价值,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科教和再就业等多方面中。所以这概念的提出,为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我国老年银发群体找到了新平台,也为中国经济开发了老年产业和“银色市场”。
二、发展银发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生产领域、分配领域、消费领域都有巨大影响,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一)在生产领域里,劳动力元素是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因素,而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人口年龄结构偏于老化,体力精力记忆力总体分值下降,这样生产率降低,经济效益降低;二)在分配领域里,老年人增加,牵带着退休金、养老金、抚养比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中的提升,积累减少,消费增加,生产性建设投资减少,非生产性投资增加,影响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三)在消费领域里,老年人收入减少,但所需的医疗保健费用增加,造成储蓄率降低,老年产业并不健全,常会出现供求不匹配的现象,在消费观念上,大部分老年人在消费方面仍然很保守,在带动产品更新变革方面的作用依然微乎其微。
目前来看,中国已经看到了期待改革的老年经济的潜力,而且具备了发展银发经济的一定条件,有发展的可行性。一)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我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日益释放市场需求的同时不断扩大市场供给,社会力量也热情参与其中;二)未来五年我国市场的消费中,老年人部分将达到五万亿,市场投资的重点逐步转移到老龄服务业,可见老年市场空间之大;三)在第三产业方面,我国有3千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解决很多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就老年人自身来说,我国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养老制度逐步改革;(四)众多资本在近几年进军老年产业,老龄房地产业市场供给走旺,以保险公司、房地产开发等为代表的各路企业资本竞相投入,投资者也逐步提高了对老年市场需求的敏感度,细心研究老年人消费的特点及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五)我国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相关发展的计划,老龄产业协会也同步成立。
三、发展银发经济的问题及对策
(一)抓稳银发经济机遇期,创造有效刚性市场需求的最大化
所谓机遇,未来30年,中国老年人口层次结构内容将发生重大改变,老年产业需要对空巢、失能、无子女老人这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与关注,适销对路,尤其老龄产业在用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这四个方面,更是需要充分考虑到银发老龄的设计、服务、品位及文化等,而且是帮助老龄产业在层次上更上一层楼的推手,更看出这里面潜藏着不可限量的商机。所谓开拓刚性需求,即创立长期照护,改革养老制度、完善医保制度,巩固费用源头,建立制度性成果,以应对老年阶段出现的失能、疾病、收入等可能性风险;政府方面更是应该加大投入来保障甚至救助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中处于中低收入部分的。
(二)加快出台并完善银发经济重点领域的政策
首先在财政方面,要实施积极的政策,使社会上各方面力量一同为老龄产业出力,同时与城镇化规划的发展战略挂钩。其次在体系方面,不仅要构建国家老龄产业统计指标和标准体系,更要加速制定出台《国家老龄服务分类目录》和《国家老龄用品分类目录》。总的来说,养老金管理急需加强,缩小基金缺口并提高投资回报率更是刻不容缓。
(三)加速银色产业队伍和组织的培育
首先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从现有向老龄延伸;其次,新兴其金融相关的专业机构,并吸引外资相关机构来促使老龄金融服务的开展;再次是转型老式的制造业,与此同时建设新的有一定竞争力的老年人用品生产的销售商;最后发展见着老龄服务的相关组织,并将养老、医疗和护理进行结合,从而一步步改革公办型养老院,着重支持住养和居家型这两种服务机构,逐步实现政府在服务方面由直接提供转变为购买。建立健全国家在发展老龄产业方面的基金,着眼于新型混业经营及综合性的相关金融产品。
(四)建立老龄服务网络,打造其老年核心技术研发基地
打造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住养型老龄服务机构网络这两个老龄服务网络。加大力度开发老年人常用品的市场,更要使其医药用品和保健品得到规范发展,并在老年日用品、康复、护理、助行、电子以及文化产品方面着重开发生产,打造配送其用品的网络平台。吸纳高新技术的发展经验,将其核心的技术归入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中,建立相关基地或示范园区,在技术方面为其产业更好的发展做出了大力的支持。
(五)其他
帮助老年人再次就业,同时引导青壮年人从事老年产业;提供社交服务,拓展老年文化和体育事业;全方位心理咨询服务务必跟紧老年健康。把握好老年产业这一命脉,就握住了银发经济的核心,推动了积极老龄化的进程,开发了银光闪闪的银色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张兴.我国老龄消费潜力将超百万亿[J].经济日报,2014.(6)
[2]徐沁,周红梅.积极老龄化下的银发经济[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魏晶晶.从老龄化中挖掘银发经济的潜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2011,(5)
[4]誉铭.银发经济有可为[J].现代商业,2015,(4).
[5]党俊武.老龄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制高点[J].老龄科学研究,2013,(5)
[6]李雪松.人口老龄化与银发市场[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4)
[7]陈元刚.关于我国老年产品开发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
[8]陈金香,秦毅.人口老龄化经济价值分析[J].学理论.2013,(1)
篇10
(一)旅游养老的概念
旅游度假旅游是属于老年人的养老,老年人为了找到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总称。旅游与养老相结合,使旅游成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地位。
(二)旅游养老特点
旅游养老把旅游活动与养老养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传统的旅游和养老方式相比,旅游养老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旅游养老对目的地的气候和环境舒适度有较高要;
2、旅游养老者更倾向于选择当地养老机构居住;
3、旅游养老人群大多是高端群体,旅游消费能力强;
4、在旅游地的暂住时间相对较长。
二、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整体开况进行分析
(一)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
1、宏观环境
本文分析了宏?^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日益繁荣的湖北旅游业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和鼓励养老产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养老地产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2、微观环境
本文从地方政府政策和投资者自身两个方面对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湖北的发展养老产业吸引了一大批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和相关的金融、保险企业的关注和参与,但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的相关政策具体,市场发展的风险存在,投资者也止步不前。另一方面,进入湖北养老行业的开发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并没有充分的经验,基本上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正因如此,从投资者自身来看,除了外部政策的影响外,如何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减少自身的风险,保证收益,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二)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养老产品供应不到位
旅游养老产品是旅游养老方式发展时所依赖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是我国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所颁布的文件。文件中指出:“欢迎投资商以各种形式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当。”而“公共养老机构和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2、旅游养老的产业化发展认识不足
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自身的理解和态度问题。长期以来,面对人口老龄化,政府一直把养老视为需要花钱的事业来看待,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包袱。因此,养老行业的发展有排斥心理,态度不积极,行动不支持。
3、缺乏必要的引导规划和扶持
由于认识上的错误,湖北旅游养老一直处于一种民间自发发展、艰难生存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起,湖北的“候鸟式”旅游养老在国内就具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此时政府部门忽视老年旅游发展,没有及时规划出新的场地来承接旅游养老产业的转移。随着三亚、昆明、巴马等地旅游养老产业的兴起,湖北老年旅游市场逐渐流失,产业发展呈现萎缩状态。
三、加强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产品的软件服务质量
1、弥合服务承诺不兑现的差距
第一,对服务承诺进行管理,包括湖北旅游养老产品促销期间实际服务广告的建设,做出相应的宣传计划和适当的广告。
第二,对顾客的期望进行管理。在湖北旅游产品的推广和营销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推荐,同时做好消费者的期望管理。向顾客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价值,在介绍时,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预期,介绍类型和级别都不一样的服务,以供消费者择选;和客户交流沟通服务结果的基准,通通过与消费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服务结果清楚的说明和解释,使消费者能够了解业务,不提出过高的服务与服务质量;当消费者提出不显示的服务和要求过高的服务质量时,要适用恰当的语言与其沟通,最终达成一致。
第三,给予消费者专业的意见指导。在旅游养老产品行销过程中,设计很多企业和很多的工作人员,人员间的相互配合是关键。
2、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提高素养
首先在湖北旅游养老产品设计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配备专业的产品,特别是处理人员的急救服务。在湖北旅游集散地尤其是食宿地方,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膳食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营养搭配饮食,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供营养支持。
3、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保证优质服务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思维和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普通人,在旅行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将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非常有利于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同时,监督湖北旅行社等旅游养老保险产品能否提供合理的价格保证服务质量。最后,政府需要协调医疗保险报销问题,应对旅游养老,合理处理后顾之忧。
(二)改变政府的观念和态度
1、积极出台推动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扶持机制
湖北在发展旅游养老产业方面有着良好的优势,我们应该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些优势将直接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首先,制定湖北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对行业、政府责任、养老机构、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和配套安排作总体部署。其次,针对全国高端老年人,在旅游、消费、医疗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退休老年人前来湖北旅游度假。比如:部分旅游景点对老年人免费开放;打造专门的老年人消费市场,对老年人消费给予适当补贴等。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便利性
湖北旅游养老硬件设施的建设确保老年人安全,方便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前提。首先,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经济的住宿,可以在养老院进行改造,也可以为老年人搭建公寓,也可以发展到家庭住宿,但硬件建设要制定统一标准。其次,养老机构配备医务人员,治疗老年常见病和突发疾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最后,金融机构、老年人、老年服务中心、医院等配套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要合理布局,开通合格医院与养老机构之间的绿色生活通道等。
3、完善法制,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
加快制定和出台急需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规章,同时支持相关方面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条例,做到旅游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依法、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