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细胞生物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反思我区10年来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在实施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理念和精神的解读,初中生物学教师一直在研读着、实践着。但在细化分解课程标准、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上,研究得不够,达成度不高。在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研讨中获知,教师们的困惑主要有两类:一类困惑源自没有正确理解“目标”的含义与意义。“目标”应是“看得见的靶心”,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对教师而言,许多目标是“看不见的靶心”,故需要教师像专家一样地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看得见的靶心”,即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这才是课程标准分解的目的。另一类困惑源自没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分解”的含义与意义。课程标准分解旨在使后续的教学更有方向感,也便于一以贯之地教学,即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用最通俗的话说,身为教师应该清楚: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怎么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考虑如何作出评价)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通过怎样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活动实施来达成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生物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切忌生硬照搬,防止教学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可见,分解课程标准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因而,在结合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而开展的教师培训中,笔者把引导教师学会分解课程标准作为新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师培训的首选内容。
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技能。课程标准分解的技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① 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通过观察和阅读课本材料及其他材料,能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说明方式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在课程标准分解时就要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来呈现。② 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一些认知心理动词,像“了解、理解、应用”,这些词语不可观察、测量,没有具体的程度标准,这就需要分解或解析认知心理动词,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呈现。例如:可以把“了解”分解为“说出、识别、列出、列举、举例说出、描述”等行为动词。③ 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教师应结合学情(学生状况、学校条件等)来确定行为条件。如“观察实验”“借助表格”“阅读课文”“观察多媒体演示”等。初中生物学课堂上认知条件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的讲解、指导、提供材料、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二是自主学习,主要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与实验、课外探究等;三是交互学习,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等。④ 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到哪一步?准确无误吗?怎样评估检查?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上学习目标的落实、达成度才会比较高。
通过培训,要让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比较复杂,培训中通过“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的分解过程,引导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具体步骤。这些步骤通常包括:① 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如“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的动词是描述、说出,动词指向的核心概念是“(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它们都是这一标准的关键词。② 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如上述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剖析:种子的结构――植物种子基本一致的结构、植物种子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萌发过程中胚各部分的变化。描述――说出、叙述。③ 形成剖析图(图1)。④ 叙写学习目标。
在培训中再通过一个范例呈现,让教师巩固分解课程标准的技能和步骤。
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课程标准表述)。
① 寻找关键词。
其中行为动词为说明,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
② 扩展和剖析核心概念。
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常见种类和分布,草履虫是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生命活动:运动、取食与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
③ 扩展和剖析行为动词。
说明:说出,识别,概述,探究(表1)。
④ 确定行为条件(表2)。
⑤ 确定行为程度(表3)。
⑥ 写出学习目标。
(1) 阅读课本能说出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单细胞生物生命结构的特点;
(2) 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识别草履虫的形态结构,重点是与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相关的结构名称;
(3) 在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概述草履虫的运动、取食与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说出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特点;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多媒体;多样化;有效性
引言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程中的应用是一个新鲜的、极具开发潜力的研究课题,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在初中生物教学领域,笔者充分借鉴其他生物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特性及其教育特长,以便更好地在本教育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将生物学科与多媒体有效整合在一起,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都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等功能学习新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思想容易开小差等特点,加之生物学科没有被列入到中考范围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适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兴趣,为学生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情境,更利于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对新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内容时,许多学生对单细胞生物较为陌生,更不知道还存在着有如此微小的生物。为提升学生对其的感性认识,授课过程中可以《湖天春色图》曲为背景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和菌类等)。学生也一下子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所吸引住,仿佛身临其境,并且积极投入其中。由此可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对新知、对生物学科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凭借其资源海量共享、形象直观可感、操作简单等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类教学活动当中,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自然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开展。比如,在分析“家鸽”这一节内容时,先向学生讲解这节课程的重难点,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家鸽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为提升学生对此节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在讲述过程中可适当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探究欲望;在课程中间可以借助PPT形式将家鸽外部形态有关的知识用图片或者结构图演示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到课程的讲解当中,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互动探讨的学习平台。这种利用感官刺激和综合思维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促使课堂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多媒体的课件设计要做到精细化
生物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多媒体课件准备设计。例如,在分析“观察变形虫”的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直观形象地开展变形虫的实验性教学的,不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发展进度。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下,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变异过程,对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可重复观看,使其操作过程中的关键要领能更直观地得到展现。
此外,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时间得到有效延伸;这种精细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有效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有效的应用,学生的知识范围得到了拓宽,而且还脱离了呆板无趣的教学课堂,同时得以提升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意识、分析能力等。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求的愿望。
四、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是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锻炼能力,通过实验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知识。尽管多媒体教学能提升实验的展示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验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中不能简单只依靠多媒体机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要将传统的实验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内容,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促使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之前积攒相关的经验,接着,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能进一步降低对实验的操作误差,通过多媒体的事先演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更利于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理论和应用技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生物知识学习。
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也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将多媒体与生物学科有效整合更能突出多媒体课件优势的同时,还改善了生物教学中晦涩、抽象的知识点和概念,在提升生物教学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为此,需要生物教师在实际运用中要坚持明确目标、适度应用、加强交互性等原则,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功能和优势的同时,提升生教学绩效,为生物教学改革和创新服务,为学生长远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杜敏华,杨建伟,⒀沛茫亓彩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8).
[2]蔡振祥.探究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T].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
[3]陆世民,刘吉玉.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优势初探[J].信息化教学.2013(32).
篇3
作者认为这一定义的概括性较强,内涵也更有深度。虽然对细胞的概念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解释,但作者认为应从以下一些角度去认识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这一概念。
(1)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一切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只有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有机体一切代谢活动与执行功能的过程中,细胞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有序的、自动控制性很强的代谢体系。
(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一切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以细胞的繁殖与分化为基础的,这是研究生物发育的基点。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每一个细胞,不论低等生物或高等生物的细胞,单细胞生物或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结构简单或复杂的细胞,未分化或分化的细胞(除个别终末分化的细胞外),性细胞或体细胞都包含着全套的遗传信息,即全套的基因,也就是它们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篇4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章,所学习的病毒是学生学习的生物体中最特殊的一种形式且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教材的安排,第二单元首先认识了细胞,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然后安排了细胞如何构建生物体,从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的角度阐述细胞是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随后教材安排了本章内容,让学生认知病毒,掌握结构简单、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也是生物。人类在治疗各种疾病(人类的、动物的、植物的)的过程中,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逐渐认识了病毒。教材中对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了解生物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标依据
新课标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中提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的重要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认知了细胞是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他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尤其是对病毒的非细胞结构存在疑惑,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和分类。
理解和掌握病毒的生活和结构。
了解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利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病毒,认同病毒也能造福人类。
五、教学重点
病毒的特征和生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病毒的生活。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资源
视频,ppt幻灯片。
九、板书设计
第四章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1.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
2.病毒的种类
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3.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病毒的结构:由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细胞中。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方面。
篇5
摘 要:掌握“核心概念”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高中生在学习时,不能很好地构建起生物学知识体系,课堂效率低下。结合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尝试提出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有效教学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教学,学生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1.以“核心概念”为引导进行教学的迫切性
在课堂教学中困惑较多,比如:师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与学?一节课中如何落实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人教版教材中,将知识划分为各个模块,每个模块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由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
2.学生在学习中以“核心概念”为主线,学习更有效
高中生学习科目多,难度大,学习中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学好各科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站在一定高度去认识教材,很难将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基本实验技能内化成自己的。
二、以“核心概念”为指引的有效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偏差是对有关生物学现象的事实性知识内容丰富度下了很大功夫,而对一般性概念的形成和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常常忽视,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降低。虽然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一般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但每节课应从不同维度指向核心概念,确立以其为中心进行有效教学。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为例,简要说明基于核心概念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些优势。
1.确定出“核心概念”,能准确选出一节课的有效学科信息
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是教师或学生对生物学核心问题(生命实质问题)的相对本质的认识或看法,这里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认识或看法或解释,这里的“核心”是指生物学的核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就确定好核心概念,然后围绕其选择备课内容,就会选择出生物学概念,理解有效的学科信息。本章的核心概念为“细胞所需能量中ATP主要来自于细胞呼吸”,本节的核心概念为“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进而选择出本节有效信息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当我们筛选出有效信息时,本节课的主导知识就顺其自然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
2.整理出核心概念,能够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
教材中各个小节的知识可能是零散的,缺乏条理性。通过细致的梳理事实性知识概念图或者思维导图,能够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及时发现知识的关联性,能够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更能及时查找出自己知识的漏洞。这既可以使众多的事实性知识形散而神聚,又可以使整节课的教学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本节教学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蒸馒头和酿酒入手,切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它的呼吸方式(表1)。
3.聚焦核心概念,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使教学流程更为顺畅
教学目标是围绕核心概念而设定的。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构建核心概念,需要教师借助身边可见的事实,情景化导入,再引入一般概念,然后使其形成知识体系。从知识体系的一个节点开始,设定恰当的思维流程,完成知识体系的架构,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概念,达到学习目标。根据本章的核心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掌握对比试验的设置。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可设计如下:(1)以发面时需要敞口,酿酒时需要密封导入,引入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2)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产物是什么;(2)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检测实验结果,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当以上问题明确后,学生探究的过程就会成为探究学习细胞呼吸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建立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4.整理出核心概念后,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检测点,评价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检测往往是从学生所学的知识中随机抽取几个有关的检测点编制成试题,难以检测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围绕核心概念进行的教学设计,能在检测环节设置合适的检测点,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形成的关键点,预设学生知识内化后应该发生的外显行为,这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外显行为检测学生对核心概念理解达成的程度。
综上所述,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知识体系。围绕核心概念使知识进一步结构化,教学目标更易达成,在实际教学中也易体现出知识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6(1):57-61.
2.丁志光.教师要正确面对新教材[J].湖北教育,2005(3):56-57.
篇6
不过,非常糟糕的是,这个良好的动机―不管它体现的是自然的法则还是人类的愿望―从来都只能导出相反的结果。让我们先看自然界的操作(因为我们人类就是它操作出来的产物):按照现论,宇宙是从某种不可言说的“奇点”状态爆发而来的,它相当于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谓的“存在是一”。大爆炸初始,世上先有了三种基本粒子,即夸克、轻子和玻色子,这“三”种粒子无疑是那个最完善的“一”的分化或残化。残化了就难以稳存,所以要赶紧整合成某种复归为“一”的结构,或者说,要赶紧去追求那个业已丧失的“完善”,于是造就出92种天然元素。不用说,这“92”当然是原先那“3”种粒子进一步分化或残化的恶果。此后就更为不堪了:92种原子又分化出上千万种分子;千万种分子再分化出上亿种乃至上百亿种生物;而且越分化者越残缺,越残缺者越柔弱。所以分子结构远不如原子结构稳定,生命结构又远不及分子结构稳定,结果造成绝大多数生物种类早在人类问世之前就已经灭绝。
生物的不完善是一目了然的。譬如兔子会奔跑却不能爬树,于是不免被狐狸豺狼之类猎杀;狐狸虽狡猾却不能搏击,到头来又逃不脱虎豹狮子的爪牙;鸽子善飞不善游,所以被鹰隼追得再急它也不敢跳水逃生;鱼虾善游不善飞,因而只好眼睁睁地变成鲸鲨之类的腹中物。然而多亏了生物的不完善,才使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立,也才使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得以形成,否则,面对“完善而永生”的恐龙恶棍,恐怕时至今日也轮不着人类跳到世上来献丑了。
现在再来看人类:其实人类一开始就未曾完善过,而且必然倾向于越发不完善,因为他直接就是那个专门导向不完善的自然进程的结果。说起来,倒是那个诞生于38亿年前最原始、最不起眼儿的单细胞生物还相对完善一些,尽管比起分子物质来,它实在已经残弱得不成样子了,所以它不得不与其他东西发生物能交换,是为“新陈代谢”。不过它至少还是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自满单元,滋养和增殖一身兼顾,两不耽搁。及至进化为低等多细胞生物,原来的单细胞马上丢失了一半功能,它要么只管营养,要么只管繁殖,再进化,则连营养或繁殖之一它也顾不及了,于是只好照管其中的某一小部分职能。譬如,神经细胞只管兴奋和冲动,骨骼细胞只管承重和架构,肌细胞只管收缩,肾细胞只管泌尿,等等。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这多细胞有机体总该算是一个完善的生命了吧!又错了,多细胞一旦聚合,不仅体内细胞随即分化,而且机体本身立刻遗失了自己的一半,这一半从此再也找不回来,任你苦苦追寻,终究若即若离,是乃“两性分裂”―爱情的悲歌至此吟唱不绝。
不光这体质上的残化叫人不得安宁,随后那智质上的分化又将接踵而来。早年的原始人,生活在伊甸乐园(指没有人工作物的纯自然环境),脱胎于动物情怀(指没有人文产物的纯自然心境),逍遥如鸟兽,清明无困惑,此刻人类的精神状态尚属空白而圆满。后来,生存的难题积累,心中的疑虑渐生,由此便闹出了种种图腾拜物教或人格神教,但毕竟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神那里通过占卜获得简明的解答,所以裂纹斑驳的心智一时还算囫囵。再往后,闹起哲学,纷争渐起,各执一词,抱残守缺:老聃说“道”,孔子讲“仁”,泰勒斯偏爱“水”,毕达哥拉斯信奉“数”……博物学时代悄然来临。好在学术尚未分化,智者统领天下,然而亚里士多德此时已经提出“分科之学”的意向,“科学”瓜分人智的号角终于吹响了。果然,自哥白尼首创,到牛顿成形,人类的智慧此后彻底四分五裂:搞物理的不懂人文,搞社会的不懂生物,搞天文的不懂地质,搞心理的不懂法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学术分野和技术分工迄今已达数千领域,将来还会分得更细更杂,每个人只不过是某一种思想或某一项技能的残缺载体,甚至进而演成只是某一个社会结构位点上的临时部件。至于此,还有什么“追求完善”的余地可谈?
人类总有一种过分看重自己或过分赞美自己的倾向,于是不免对自身产生过高的期许和同等程度的失望。爱默生的喟叹就属于这种类型。在他看来,每个人原本都应是一个小宇宙,但沦落到现实中却纷纷变成了碎片,他沮丧地嘲讽道:“社会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完整的身体上分解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满世界有这么多的怪物―一个好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从来见不到一个完全的人。”然而,他说错了,这恰恰就是人,而且唯有如此才能成其为人!比方说,那个“好手指”就是职业钢琴和提琴演奏家,那个“颈项”就是嗓音洪亮的歌唱家,那个“肘弯”刚好用来配成乐队指挥,然后,这群高雅的人总得吃饭吧,于是,食品加工业者就代表整个社会的“胃”而为之奔忙,如此拼凑,未尝不够美妙。只有像爱默生那样专营制造感慨和谬误的诗哲之流―他们大约可以算作是游离出来的病脑瓜―倒真是属于可有可无的一类。
人这种东西,说到底不过是自然衍存进程的一种过渡形态,因此他的生理构造及其行为方式,都会不自觉地去贯彻自然律令固有的规定。比方说,在神经生理学上有一种叫作“放散干扰”的现象,当一个强刺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一功能位点时,其他各功能位点的应激兴奋反应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或屏蔽。所以你若头疼,聪明的庸医就会用拙劣的手法为你针灸,针刺的痛苦立刻缓解了头疼的感觉,然后他还顺便从你那里博得一连串医术高明的好评。玩笑话不谈,其实就连最卓越的人也受累于这种顾此失彼的限制。譬如,贝多芬、叔本华和诺贝尔之流确实堪称人杰,但他们注定不能讨来贤淑女子的欢心,因为他们过度专注于自身的优长,其他正常的生物求偶反应只好削弱。所以,上列各位虽然不乏真诚的爱心,打光棍儿却实在是他们最合理的结局。公允而论,我们不能责怪这些女孩子有眼不识泰山,试问谁又甘愿把自己好端端的人生交付给近乎残废的怪物加以浪掷呢?
傅立叶曾说,人类的智能原本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使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换句话说,就是分化或残化的方向不同。一位教授擅长某一专业,有如一个小偷精于扒窃撬锁,你看他俩智慧之悬殊判若云泥,是因为你不屑于体验盗贼的聪敏。倘若某日狼烟风起,天下大乱,教授失业,身无长物,只好权且从盗为生,他届时一定会发现,要想学会那个小偷的一手绝活儿,其难度一点儿也不亚于他的识文断字之艰。事实上,社会中的各类精英都是一些更为残缺的人格化身,倒是那些一无所长的黎民百姓,其身心发育反而可能比较健全一些。所以他们一般不会犯牛顿为大小两只猫,在门上凿大小两个洞那样的简单错误,也不会犯曹雪芹一心痴迷于几许方块儿字,却不惜绳床瓦灶、瘦死西山那样的严重偏执。试想,如果满天下都是像牛顿或曹雪芹那样荒唐的精英,人类的生计岂不是危乎殆哉?
篇7
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2020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
(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
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
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
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
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1.蛋白质基本含义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以“脱水缩合”的方式组成的多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物质。蛋白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氮元素。
蛋白质是由α—氨基酸按一定顺序结合形成一条多肽链,再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多肽链按照其特定方式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就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支架和主要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活动的存在。
2.原子数
由m个氨基酸,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n个—COOH,至少含有n个—NH2,肽键m-n个,O原子m+n个。
分子质量
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a-18(m-n)
基因控制
基因中的核苷酸6
信使RNA中的核苷酸3
蛋白质中氨基酸1
3.蛋白质组成及特点
蛋白质是由C(碳)、H(氢)、O(氧)、N(氮)组成,一般蛋白质可能还会含有P(磷)、S(硫)、Fe(铁)、Zn(锌)、Cu(铜)、B(硼)、Mn(锰)、I(碘)、Mo(钼)等。
这些元素在蛋白质中的组成百分比约为:碳50%氢7%氧23%氮16%硫0~3%其他微量。
(1)一切蛋白质都含N元素,且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
(2)蛋白质系数:任何生物样品中每1g元N的存在,就表示大约有100/16=6.25g蛋白质的存在,6.25常称为蛋白质常数
(3)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高分子。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序列和由此形成的立体结构构成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具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
4.蛋白质性质
蛋白质是由α-氨基酸通过肽键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质分子中存在着氨基和羧基,因此跟氨基酸相似,蛋白质也是两性物质。
(1)水解反应
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经过多肽,最后得到多种α-氨基酸。
蛋白质水解时,应找准结构中键的“断裂点”,水解时肽键部分或全部断裂。
(2)胶体性质
有些蛋白质能够溶解在水里(例如鸡蛋白能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
蛋白质的分子直径达到了胶体微粒的大小(10-9~10-7m)时,所以蛋白质具有胶体的性质。
(3)沉淀
原因: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加入有机溶剂、加入重金属、加入生物碱或酸类、热变性
少量的盐(如硫酸铵、硫酸钠等)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如果向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做盐析.
这样盐析出的蛋白质仍旧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性质,因此盐析是个可逆过程.利用这个性质,采用分段盐析方法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
(4)变性
在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等作作用下,蛋白质会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而凝结起来.这种凝结是不可逆的,不能再使它们恢复成原来的蛋白质.蛋白质的这种变化叫做变性.蛋白质变性之后,紫外吸收,化学活性以及粘度都会上升,变得容易水解,但溶解度会下降。
蛋白质变性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也就失去了它们生理上的作用.因此蛋白质的变性凝固是个不可逆过程.
5.蛋白质的功能
(1)蛋白质是构建新组织的基础材料,是酶,激素合成的原料,;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
(2)是合成抗体的成分:白细胞,T淋巴细胞,干扰素等,提高免疫力。
(3)提供一部分能量。
(4)调低血压,缓冲贫血,是红细胞的载体。
(5)形成人体的胶原蛋白。眼球玻璃体,视紫质都有胶原蛋白。
(6)大脑细胞分裂的动力源是蛋白质;脑脊液是蛋白质合成的;记忆力下降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细胞器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篇8
关键词 生物修复 环境治理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却日益受到破坏,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是目前人们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煤烟型污染、光化学污染、酸雨等一系列污染问题,为此制定了严格和完善的标准体系,并采取一些防治措施。21世纪,环境污染防治手段中频繁出现“生物修复”一词,可见生物手段在环境治理中具有巨大潜力。本文从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三个方面对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植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植物修复为利用绿色植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进行去除或无害化,其中在大气污染中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即为一种防治措施。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可以降低温室效应;悬铃木、苔藓植物和夹竹桃可以种植在城市道路两旁,起着吸收汽车尾气的功能;紫花苜蓿可以指示SO2,唐菖蒲可以指示氟污染,向日葵可以指示氨污染;许多来源于植物的生物质能源可以开发为清洁型新型燃料。水生植物对水污染的治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杨肖娥教授提出了水污染生态修复的概念,要走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之路。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超标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而这些物质正好可以被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所利用,从而有效抑制水体的富营养化。Baker提出超富集植物具有清洁金属污染土壤和实现金属生物回收的实际可能性,这类植物通过根部将重金属向茎叶等器官进行转移,在Cd、Cr、Hg、Pb、Cu、Zn、Ag、Sn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中有重要作用。
2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法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是一种较新的手段,其中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应用,生物反应器中所含的脱硫菌是整个技术的核心;微生物还可以应用于除臭和净化NOx。微生物对水污染的治理机理和植物的作用相类似,主要用于修复富营养化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体和有毒有机物污染水体,包括反硝化菌、解磷菌、黑曲霉、假单胞菌、红球菌黄杆菌、微球菌等。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技术主要有3类:生物反应器、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和地上处理技术。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是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的主力。如白腐菌可以降解有机氯化合物,真菌通过分泌氨基酸、有机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来溶解重金属以及含重金属的矿物,解磷菌可以将土壤中的无效态磷转化为有效态磷,还有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对重金属进行生物转化。
3动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动物由于其具有迁移性,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主要体现在它们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指示。在大气污染方面,一些动物如:老鼠、麻雀和鸽子对CO非常敏感,在很早就被用来探矿。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可用来准确指示活性污泥的性质、指示反应操作环境和预测出水水质等。土壤动物如:蚯蚓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降解作用,还可以对土壤污染进行富集或迁移。
当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并从上至下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条例,如:《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人类作为地球表面存在的高等生物体,应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生物圈,并相互协同进步,共同来修复地球表面的创伤。一些物理化学的环境治理方法普遍存在“治标不治本”、“挖东墙补西墙”等缺点,而生物治理的方法虽然是长久之计,却面临周期长的问题。各种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各有所长,我们要综合考虑,合理搭配使用,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命起源 无中生有 十二相属 龙
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面临着几个基本的问题:人类及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宇宙是如何诞生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怎样才能变得更加适合人类生存?虽然完备的答案是不会有的,然而探索者却注定要永远为之焦心和求索。
一.生命进化的历程及方向
生命起源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对的十大科技难题之一,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虽然今天已被人们普遍认识,然而进化论却并没能回答出比如象每类物种最初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都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在生命的进化历程中,同样体现着这种内涵。这一点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早已给出了答案,就是“无中生有”。用老子的话表达自然界进化的历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物在自然界的进化是以化学反应到单细胞的形成开始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原始大气加紫外线加闪电火花生成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等,这一点1953年已被芝加哥大学尤里米勒实验证明。单细胞的产生,用老子的话,即“道生一”。从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联体,生物体为孢子繁殖、分裂繁殖,相似于“一生二”阶段。从联体到细胞分工,生物体进化到雌雄异体的有性繁殖,相似于“二生三”阶段。生物体在细胞分工到逐步形成器官雏形基础上进化为正式器官,动物体的构造发生了重大的进化,其生理构成产生了更为重大的飞跃。这一时期动物尚存至今的种类最多,相似于“三生万物”阶段。
以生理与功能的完善到智能时期,这时期的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是从原始有头类、脊索动物,经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层次进而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从古生物学来看,每一类生物在地球上从产生到自然灭绝要有一亿到一亿五千万年之久,而人类祖先在地球上的出现至今才两百五十万年。从生物形态,内脏结构,功能来看,每进化高一层次,都相应有明显的变化。最重要的表现是有新的器官或组织产生。首先,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两鳍转化为四只小腿。增加了脾、胃等器官,可以长时间离开水生活。两栖类进化为爬行类,头和身躯有明显的区分,由可转动的颈部相连,四只小腿进一步发展变长。增加了肺、大肠等器官,转为陆上生活,有较快的爬行速度。爬行类进化为哺乳类,除从卵生转为胎生并哺乳喂养外,四只小腿爬行转为四只腿支撑躯体完全离开地面。增加了肾、膀胱等器官,有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灵活性,出现了跑、跳、扑等功能。但从哺乳类进化为人类,除直立行走、思维与用手劳动等一些进化外,关键是还未演生出新的腑脏器官,在速度和灵活性等功能上,还处在哺乳动物之下。既然作为进化演生的新一类物种,应在各方面远胜于前一代才对。
在考查动物的进化史中,我们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应该产生出新的器官,使自身的功能产生质的飞跃,才能称之为成熟的人类,才算“真正的人”,即道家所谓的“真人”。然而万物之灵的人类,宇宙完成的体形结构是如此完美和协调,不可能再出现类似其他种群进化中所产生的普通意义上的有形器官,那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结构呢?很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二.中华龙之谜及生命起源的新设想
自然界生命的进化反映着宇宙的演化过程,同样天文学家观察到宇宙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的。今天,大部分的宇宙学家认为,宇宙大约是在100亿年之前,经过一次极为激烈的后逐渐形成的。今天的宇宙是由曾经历遥远的过去和走向无限的未来中,在反复进行诞生与老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新的宇宙是由已消亡的宇宙剩下之混沌元素所构成,但是新的宇宙无论在质量和能量方面都比旧的宇宙要优良,是属于更为净化的宇宙。每次经过改良的宇宙,更适合于更进化的类群。地球的演化及各类生物种群的进化正反映了这样的情况。在已有的生物知识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每类生物都可以在其他种群中发现相似的部分,相差的级别越近,这种相似的影子便越清晰。观察一下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他们初成形的一周,你简直难以分清那一个胚胎是鱼,那一个胚胎是人。人类的胎儿在母体中经历了整个自然界生命几十亿年的进化历程,这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认识。生命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果用数学概率去计算的话,宇宙间产生生命的比率几乎是零,然而这种几乎不可能的事却在地球上发生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令人迷惑的是,他们最初是如何形成的。达尔文创立了进化学说,却无力回答,最后一个(能变成人的)猴子是怎样变成第一个人的。如果我们相信,宇宙在不断的消亡与诞生中更为优良的话,地球上新生命的诞生亦正是如此。东方的圣贤已给出了答案,这便是“无中生有”的含义。这里的“无”,概念上并非是一无所有,而是所有有形物体的基础,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现代的柯莱因照相技术已科学地验证,树叶在萌芽时就已形成了它在虚境中的成熟构形,这正是中华传统哲学中“无中生有”的深刻含义。中国古代把这种构形现象称作“拧保它表示生命力或赋予宇宙以生机的活力。作为中医基础的经络,就是人体内气的通道,人体中这种无形的经络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攀且恢窒”〉摹⑽薹ㄖ苯痈兄的物质形式,它存在于空间的每一处,并且可以凝聚成有形的物体。新儒学家张载说:“啪墼蚶朊鞯檬┒有形,挪痪墼蚶朊鞑坏檬┒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邃谓之无?”我们翻开《圣经》就会发现,在《创世纪》中用神话的形式写着:“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这里“生气”的含义即与“无”相同。印度古经典《唱赞奥义书》中亦有相似的说法:“太初唯是‘非有’,由‘非有’而‘有’生焉”。人类的产生是宇宙的骄傲,关于起源,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大胆地设想:混沌状态的宇宙,在漫长的演化中,气聚则成形为浊为阴,气散则成无形为清为阳,用中医经典〈皇帝内经〉的话,即阳化气,阴成形。形成了有形的众多星体与无限的空间。幸运的地球在诞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水生成[天文学家最新发现,地球上的水,一部分可能来自宇宙空间]。水是生命的摇篮,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地磁场的作用,在它的周围空间,不断产生着构成基本生命物质的虚境构形――正象树叶萌芽前的虚境构形一样,经过漫长的演变,“气聚而有形”,产生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不论植物、动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而每一类新生命的诞生,首先是在虚境中完成其更进化的最优良的组合构形。在宇宙、自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幸运的人类虚境构形产生了,它自然集中了当时已有生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而龙又被描绘成具有多种动物最优秀部分的组合。起初,这个形象是变化的,直到汉代以后才固定下来,演变成了今天这种以马头、鹿角、蛇身、鹰爪、鱼尾等组合成的具体形象。无论西方人心中的上帝,还是中国人的圣物――龙、麒麟等,尽管形象千变万化,如果我们抛开一直探寻它们具体形象的迷局,就会发现它们只有形式上的差别,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有经验的历史研究者知道,神话与传说常常是诗话了的历史。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生命的起源不正是这样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吗?
三.十二生肖之谜
人体被认为是包涵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的开放复杂巨系统〈钱学森语〉。只要生命存在,它就在不断发射和吸收与自身相吻合的能量信息。人体作为开放之巨系统,除了继承父系和母系这两大基本遗传信息外,还直接接收宇宙间大量的信息。人体的这种状态保持一生,并在出生时为最大。这种现象在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描绘成孕妇在临产时等待神灵或星宿降世投胎后,婴儿才会出世。在民间至今人们相信“逢生“的现象。婴儿在离开母体的同时,也失去了作为保护与筛选信息屏障的母体。出生后,在突然呈开放的状态下,会大量接收新的能量信息,婴儿的一些习性会与最初接触的非家族成员的习性有许多相似点。正象民间所说:“生的不像看的像”。这是因为婴儿本体完全具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人群的信息,故而会大量接收另一族系的新的能量信息。
由于人类的进化经历了整个自然界生命的进化历程,生命的诞生又是宇宙演化的结果。故而,人类有着相当宽的频谱带,能广泛吸收各种能量信息。它包括了无生命的自然与天体的信息,及有生命的动植物信息。这些信息能量籍由地球的自转,及磁场的螺旋状运动,形成了环绕地球旋转的信息海洋。一切生命的诞生,由于自身所保持的开放状态,都会被这无所不在的场所影响。所谓“龙生九子,其性不一”,说明人的诞生并没有因遗传的因素,使同胞兄弟姊妹具有完全一样的性格和智慧。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大自然如此丰富多彩,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才能不断进化、繁荣和发展。
篇10
耐药为什么会发生
什么是耐药?耐药就是细菌对药物失去了敏感性,使治疗失去了效果或降低了疗效。除却畜牧、养殖业存在的抗生素过度使用之外,临床耐药主要与下述三个方面有关:
一、耐药一定会发生
耐药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的必然。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从一个变为两个,两个变为四个,四个变为八个……也许是因为偶然,也许是“刻意”,细菌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变异的基因和产物可以躲避抗生素的杀灭。尽管细菌的自然基因突变随时都会发生,但并非临床耐药的主要原因。
二、人为因素造成
滥用抗生素,推动了“耐药”的进程。一方面不该用抗菌药的时候使用了,或者使用的剂量不够、疗程不够,或者用用停停,这些错误的做法时时刻刻都起着诱导耐药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必要或过度使用抗菌药后,打破了机体致病菌与正常菌之间原有的平衡,杀灭了可以制衡致病菌的体内正常定植菌,使致病菌过度生长,或者使一些原本不致病的细菌过度生长,导致新的感染。
三、发生耐药后处理不当
比如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一旦发生耐药,就必须尽快妥善处理,包括正确地换药或加药,可以将耐药控制在萌芽状态,否则就有可能使耐药更严重和更难处理。
耐药涉及的方方面面
耐药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当前比较严重的是细菌的耐药,报刊上经常有关于“超级细菌”的报道,虽然情况没有这么糟,但细菌耐药已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进入本世纪以来,结核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且现在的结核菌常是多重耐药菌,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我国是乙肝发病大国,虽然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时间不长,但耐药问题已令一些医生和患者头痛。“耐药”概念还被用于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方面,比如疟原虫(疟疾的病原体)的耐药。此外,感冒、腹泻、不明原因发热等也常是抗菌药滥用的重灾区。可见“耐药”涉及范围面之广,这也是引起人们心中不安的原因之一。
病毒耐药在近5年内发展得很快。病毒感染分成急性和慢性感染。一般的急性病毒感染都有自限性,比如感冒、腹泻、甲肝等。而慢性病毒感染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最典型的就是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前不提这个概念,是因为以前无药可用,当然谈不上耐药。据调查,我国目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达7.2%,其中有不到一半人(约有3 600万人)患乙肝,这些慢乙肝患者中很多在接受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最早上市的拉米夫定已经有11年用药史,已经产生很多耐药病例,另外三种在我国上市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病毒对它们也有程度不等的耐药发生率,抗乙肝治疗后病毒耐药的问题已很突出。
你会步入这些误区吗
作为普通百姓,你有意无意间也许会步入一些误区,而这可能推动了耐药的发生。
主动要求医生开抗菌药
有些患者一有感染就要求医生开抗菌药。应该说,用抗生素抗感染只是抗感染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之所以会被感染,是因为免疫力低下,病菌有机可乘。所以,使用抗菌药不是治疗感染的惟一途径。事实上,一些轻症的感染,比如感冒初起,可以通过多休息、多喝水提高免疫力,往往就可以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中。这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当然,有些人群如老人、儿童、有基础疾病的人,因为免疫力差,该用抗菌药时也要及时使用,要相信医生对此会有考虑。
家里小药箱中的抗菌药随意服用
很多人家里都有上次生病没有用完的抗菌药和抗病毒药,如阿莫西林等,又不舍丢弃,一有不舒服,就擅自拿出来服用,直到没有疗效,才去医院看病。这其实是诱导耐药的一个极大隐患。家庭小药箱里应尽量不放处方药,即使有,自已也不要轻易使用,待问过医生再用。
要求医生开好的、贵的抗菌药
经常有患者要求医生给开些好的和贵的抗菌药,他们认为这样会把疾病最快治好。这种说法本来就不对,抗菌药无好坏之说,200多种抗菌药,分为若干大类,各自针对不同的疾病,甚至是疾病的不同阶段。即使是同一种感染性疾病,因为病情轻重不同,所用抗菌药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也有所不同,对不同感染病而言,贵的抗菌药不等于好的抗菌药。
用用停停,减少剂量,一见效果就停药
精品范文
10单细胞生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