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精神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泛化;比较;澄明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52-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淆
当下,“工匠精神”成为最热的一个高频词。什么领域都讲“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被不当泛化,成为到处适用、随处可贴的标签。工匠精神的泛化,实质上是一种神化。好像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精神,祭出它,就能有点石成金之妙,就能收神奇管用之效。哲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受到质、量、度的制约,都有自己的适用域和外延区间,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不靠谱了。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戕害。当被人们推崇泛化到各个领域的工匠精神的不适用性一旦被人们广泛认识、甚或遭致批判,工匠精神就会失去光环和神晕,而这其实并非工匠精神本身的错,而是人们不当移植、过度炒作造成的。这样欲益反损的结果,恐怕是那些推波助澜的人始料不及的。这种试图让局部的工匠精神去替代整体的职业精神的做法,如同小鞋想要装下大脚,除了削足适履,别无良策,其对精神本身的戕害可见一斑。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无思。从概念本身的辨析看,“工”不等于“匠”,但“匠”属于“工”。就是说,工可以包含匠,但匠不能涵盖工。比如制造业的工,可以是匠,但其他行业的工未必就可以称其为匠,显然,即便是同为“工”的领域,工匠精神也不具有全覆盖性。更何况还要泛化到全职业上,是多么的荒谬。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比较
面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混淆,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比较分析,以厘清其关系和边界。
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同和纠结,一是因为工匠精神内涵的概括见仁见智,被不同程度地泛化。本来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所特有的和必须的精神,现在却把许多原本不属于工匠精神的而是属于职业精神的一些内容都包罗进去,从而为工匠精神的泛化开了绿灯。二是因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实在是有太多的交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需要“尚德”,需要敬业;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都讲究做事要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职业使命感等,所以人们才会彼此混同,而又迷误不觉。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其差异也很鲜明,而且远远大于其共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揭示澄明。
从逻辑关系看,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组彼此包含的相容的种属关系概念。职业精神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也叫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外延小的概念,也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包含关系,即属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种概念,用公式表示,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就是f,职业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因为工匠也是一种职业,而工匠精神不等于职业精神,因为职业外延更广,非工匠精神所能包容。
从哲学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一种共性的、普遍性的精神,这与职业的广泛性密切相关,它是人们立世生存、谋得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工作。所谓三百六十行,其实完全不足以全面概括职业的丰富性。职业精神就是所有在职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各种精神品质的总和。工匠精神是从属于职业精神的个性化存在,是“工匠”这一行当公认的职业准则和所应遵循的精神规范。相对于职业精神,它是特殊的、具体的一种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表现,职业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别的精神之中,如果工匠精神试图泛化和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外延就会被大大窄化。
从适用对象看,逻辑学的外延论和哲学的区间论都规定了事物的适用范围和领域,进而也就确定了不同事物适用的对象。我们认为,制造业倡导工匠精神是靠谱的。工匠精神是“造物”的、出产品的。它的对象是物,是用来加工的对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编赵伟教授认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涵括各行各业,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质资料或实体产品生产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现在因为工匠精神被泛化,它应有的边界被模糊了”。我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看对象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肆意泛化工匠精神,僭越概念的边界。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凡是与人打交道的行当、领域,恐怕都不能讲工匠精神。因为人与物不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人却是必须根据活性的要求、心灵的尺度,予以尊重和服务的对象。比如服务业,你要不以人为本、见物不见人,能服务得好吗?再说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可以有职业精神,但不是工匠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样的职业内涵重在对人的精神塑造、知识浸润和心灵开发,适用于物性加工改造那一套的工匠精神,显然不适合教育。再从方式上看,教育的方式是互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塑造,是星与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辉,根与根在同一深土中的挽手。一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工匠们的产品加工过程何啻霄壤。更何况,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一贯把“教书匠”视为教学僵化、不求进取的代名词。教书育人倘若成“匠”,对学生而言,的确不是什么福音。
三、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澄明
辨析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异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有揭示出其本质内涵,才能避免混淆与歧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已有很多概括。余祖光研究员将工匠精神概括为:第一是精工细作、追求卓越。第二是态度严谨、极度认真。第三是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第四是敬业、专注和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品质上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态度[1]。也有学者强调: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术――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2]。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以下四点概括。
“尚巧”――创新精神。尚巧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尚巧体现的是工匠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工匠们的产品或成果如果没有巧慧的成分融入其中,那是无足称道的。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说:“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优质制造绝不是机械重复劳动所能达成的,尚巧聚智、技术创新,乃至超越臻善,才是工匠精神内涵“尚巧”的真谛。
“求精”――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严谨敬业、专注耐心、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人口约800万的瑞士,却是制造工艺领先全球的制造业强国。瑞士军刀的生产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只有巴掌大的瑞士军刀集纳了几十种极其实用的工具,从设计草图到生产完成都需要经过层层严格检测。一把普通瑞士军刀的制作工序就超过200道,质量上乘的则多达400道。军刀的制作过程几近苛刻。作为刀片材料的钢块,要经过电子仪器的仔细检查,以确保精准压制出刀片,然后是长时间淘洗、打磨工序,最后是组装,使用极小但非常精致的铆钉与弹簧将几十种工具准确固定,让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真正实现零误差。瑞士是“钟表之国”,是全球最大的钟表出口国。一只高质量的腕表不仅需要强劲的机芯,同时也需要漂亮的外壳。顶级钟表的每一个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精心打磨、细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细如毛发[3]。中国的工匠同样需要秉持“求精”的制造传统,追求产品的经典性、高端性、原创性,使之成为民族的品牌符号。
“崇德”――职业境界。工匠精神是“通于道、达于德”的,“崇德”是它的应有内涵。因为工匠精神是需要德性保证的,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有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道德,一是敬业之德。要对自己工作的领域或工艺心怀敬畏,对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有着生命关切和献身热忱,视职业为天职,这是“匠道”层面的根本内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深深迷恋自己的职业,全情投入自己的手艺,不管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应付,不含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好。二是热爱之情。爱是情感的投射和倾注。心灵有爱,生命才有路,才有目标和精神支撑。生命是从热爱开始变得有意义的,爱并投入才能成就事I,成全工匠精神。时寒冰撰文《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精神“应该源于一个‘爱’字,它的核心应该是爱的传承。”爱是德性之本。三是信誉之根。真正的工匠都是视产品为生命、视信誉为根本的人。他们胸怀责任伦理,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价值取向,宁愿做出自我牺牲、赔本,也不愿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产品信誉和职业良心的事,为的就是保有品牌质量、信誉美德。
“执念”――坚持品格。有人问爱迪生发明秘诀,他说,别人老是想着做许多事,而我总是想着做一件事。这就是专一和执念。执念是指人的执着意念或执着信念。其外在表征即对事物的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比如在日本,制作东西的工匠、手工艺人等被称之为“职人”,而“匠”则比职人更进一步,是指技法与人品都很优秀的人。“匠”是一个充满褒奖意味的词汇。所以,在日本的职人文化中,“敬业恪职”是深深影响日本和职人的职业伦理观。他们有一个“自造词叫‘一筋’,类似于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绝无变心。”[4]这就是执念和坚持的品格。唯其如此,日本是全球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有3000多家企业寿命超过了200年的历史,德国也有800多家类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靠有着“专业、专注、极致”理念的工匠支撑的历史悠久而又声誉卓著的企业。
(二)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的不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产生的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应然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是职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职业精神的内涵体现在职业活动中职业人的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立业五个方面。”[5]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何凯英的五为之训“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亦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笔者以为,从应然的角度看,抛撇职业精神个别的、特殊的成分,凝练其一般的、共性的要素,其内涵可包括:敬业精神、精业精神、创新精神、立业精神。
敬业精神。敬业是任何职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品质,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敬”是一种宗教情怀、一种职业虔敬。有敬业精神的人,对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是一群具有事业至上价值观的人。有自己的职业坚守和定数,哪怕这种职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益、荣耀,也依然守持初心,自强不息,永不懈怠。有敬业精神的人是具有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精神的人。如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他们如春蚕、蜡炬,燃烛吐丝,尽其所知、所能、所有奉献给学生,他们爱这一事业胜过爱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他们是一群品格崇高,精神洁净而明亮的人,是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的人。而一个不敬业的人,对职业毫无敬畏之心,甚至当成负担、差事来糊弄应付,他们是毫无职业精神的人。
精业精神。精业即追求职业、事业的做到最好程度的努力和收效。精业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使其达臻精湛、精致境界的从业境界。比如对产品精雕细琢,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这就是一种精业精神。精业精神是一种职业境界,“高大上”“精优佳”的境界。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题中之义。创新精神是指人勇于突破现状、惯习,而创生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创新精神从宏观上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本质上看,创新是人的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国家层面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就是要使这一可贵精神内化为人的职业素养,使中华民族永远葆有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而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每一位职业人来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超越、突破,就会陷于平庸。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
立业精神。立业是建立功业、成就事业之意。它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所有的职业人都应该追求这种境界。有立业精神的人目标远大,品格坚毅。按照苏轼的话说:“古来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也。”这就是立业精神的应然内涵。阿里巴巴马云、华为总裁任正非都是立业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的立业充满艰辛坎坷,他干过“倒爷”、推销,1995年东拼西凑了2万元开始了创业历程。2016年,马云以282亿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任正非也是如此,他1987年集资21000元在深圳创立公司,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50377项专利,2016年完成了全球布局,目前已超过苹果、三星,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倡导立业精神不是要大家都成为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人物,而是要有大目标、大志向、大奋斗,这样即使你的努力没有成功,你的努力过程和精神也同样会受人尊敬。
参 考 文 献
[1]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2]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3]毛思远.瑞士的四张名片[N].北京铁道报,2017-03-11(8).
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有作为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互联网的时代中,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了,各种类型企业不仅需要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人才,而且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创新,能够对现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独创的见解及改革措施,以便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因此,重视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是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素质的核心部分。
一、技工院校创新教育的内涵
1、技工院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创造力是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2、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综合核心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高层次的部分。3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技工院校自身改革、求得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技工院校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务于各类企业,扩大毕业生就业门路,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求得自身新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者的流动和工作的更换频率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点。所以只有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通过对实验、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切实培养,才能使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获得新的发展。
二、树立教育、发展、持久观念是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精神奠定基础。2、发展观念。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对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3、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创新精神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
篇3
1 信息技术对美术创新精神的作用
1.1信息技术对美术创新精神的积极作用
1.1.1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时代性
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以电子信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创造性工具。多种多样的电子信息以及网络资源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更加惊人。作为挖掘人们内在创造潜能的特有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地进行着革新,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美术作为具体的某一时代下对应的产物,自身也体现着时代性。例如,现代美术的先驱---印象派,其特点是将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再现古典主义转型为对外在形体减少关注的构思创作。印象主义画作令美术绘画从多种视角贴近事物本身,不但能够真实反映出现实内容,还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期和憧憬。不论在任何时代下,美术都应该依据具体的社会时代特征,进行尝试性的努力和探索,为发扬适应时代的创新精神,在美术创作中必须做到“批判继承,革故鼎新”。
1.1.2摄影技术与美术创新精神的联系
摄影技术和美术是拥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技巧手法、艺术表现形式的两种艺术形式。虽然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艺术领域,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和互相间的影响。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应该充分利用摄影这一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从中不断寻找创作灵感、吸取其中的优点和精华,推陈出新。以往电子科技不发达、许多电子产品还没出现的时候,美术创作者想要创造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需要通过写生、速写等途径联系情境来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这些方式创作也十分形象生动。但是,它们都会存在记录的缺失和不完整性。举例来说,如果你去写生,感觉当时一些事物和景象无关紧要,可回来之后,从整体性上全面考虑,又会觉得它很重要;那么,你只能再次去到当时的地方进行补写。这样不仅十分麻烦、耗时耗力,特定情景的变动和不确定性也会给美术创作带来困扰。因此,现代化的摄像技术问世之后,就能很好地为画家进行取景、筛选绘画素材服务,当时错过或者忽略的某些创作因素可以完完整整地记录在拍摄的照片中,以备之后创造中的使用。
1.2信息技术对美术创新精神的消极影响
1.2.1信息技术对创新思维提出的挑战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得以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它无疑会对传统美术绘画创作的习惯性思维及创新方式提出巨大的挑战,甚至是弱化传统美术的创作方法。就像《绘画迹象论》里所说的那样:“就如同计算机技术也应持续地更新一样,艺术创作的规则永远不会有终点。”又如,西班牙抽象画家毕加索曾说过:“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改变。不必墨守成规,只需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争做永远的先锋。”特别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现代美术,更应该借助一些必要的科技手段不断实现突破、创新,以顺应历史潮流。这些突破可以是在绘画题材上,我们不仅应当借鉴学习前者为我们留下的丰富题材和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参透其中的深刻内涵并赋予新的时代气息,绝非原封不动地挪用。
1.2.2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或“趋同”创作的缺陷
当前的实际情况下,现代美术的创作存在着作品太过依靠科学技术、太过陈旧等不符合创作要求的现象。进行美术创作及创新时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为当代所需要的美术作品一定是灵活多变、形象生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因美术有其本身对美的定义,也有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所以,不论是现在或是以后的美术创作,都应当体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思想这个关键内容,不能够跟以前的创作亦步亦趋、完全趋同。这种主观的思想包括个人的基本创作能力、个人经验、文化素养、独到的领悟能力和对事物的独有见解等因素。
以相机技术为例说明与之前创作作品亦步亦趋的这种“缺陷”,相片能够把手工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创作的作品用仅仅零点零几秒的时间表现出来。而写实画派等虽然有存在的价值,但是由于照相技术的迅速蔓延,它可能成为仅是模仿相片效果的工具。如果仅仅只是一味地对过去的优秀作品进行模仿和继承,而缺少特有的内在创新性和主观思想的话,便会阻滞美术界创作的革新和进步。我国绘画大师齐白石曾经说过:“不同的画之间应该介于相似与不似之间的程度。既不能太过独立,也不能太过相似。”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美术应当采用多样的方式去实践,尽可能发掘内在的潜力,造就照相技术无法替代的独有的美术风格。
2 信息技术在美术创新精神应用中的启示和思考
2.1新技术设备出现对于美术创新精神的启发
当我们使用信息化技术辅助进行美术创作时,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未使用过、不被提倡的。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手工完成于纸质材料上的绘画作品才是真正的绘画创作。但是对于现代社会,借助现代化技术的美术创作体现了创作形式的创新。我们既要保留以往的优秀经验,又应当批判创新。正如我们在笔这一书写工具出现之后,就很少有人再用石器等雕刻工具区雕刻了,而是改为书写;又好像,造纸术技术改良并广泛使用后,人们减少了对竹简等更费时费力的写书工具的使用,也更好地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再比如说,和现代美术形式迥异的文艺复兴美术创作,像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尼德兰、艾克兄弟,将之前很少被采用的亚麻籽油等新材质巧妙地加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开创了当时美术创作的先河,成为了后来众所周知的“油画”。像文艺复兴和现代虽然是两个天差地别的时代,但都是利用不同时期的科学原理和美术技法进行创作,本质上是一样的。
2.2对信息时代新技术与美术创新精神的思考
西方国家(比如美国画家波洛克等)一些抽象主义美术家因为印第安“沙画”的影响和启迪,重新审视、加工和品判创作素材,从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术画作。仅仅依靠现代社会下的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恐怕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进入到21世纪以来,虽然绘画领域受到了信息技术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可这些都只能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问世拉近了世界上不同地区人们的距离,相关的美术理论思想、美术创作等都被上传到了互联网,这令不少喜欢在家、办公室等室内环境下进行创作的绘画作家能够通过网络技术迅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创作素材,更有效地节省了准备时间。在缺乏创作灵感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网上搜索、观摩一些美术创作者的创作技术、创作思路等的范例和剖析,同时可以促进美术创作者创新思维的养成。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依靠各种有用的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对充满创新精神和内涵深刻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所以说,当前的美术创作,不仅仅需要我们继承创新前人的经验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更需要我们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推陈出新,紧随信息化时代下美术创作的脚步。
篇4
关键词:金工实习;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这一时代永恒的主题。职业学校是以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教好理论教学,而且在实习教学中更要注重对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金工实习是机械专业学生培养动手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金工实习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实习教学理念的创新
我国职业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金工教学和金工实习的内涵正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以传统的车、钳、铣、刨、磨为代表的基础实习正朝着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管理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方面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实习教学理念必须从过去那种“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转变思想作风”转变到“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上来。
二、实习教学实施的创新
1.完成自我设计与创新制作
金工实习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在《机械基础》与《机械零件与设计》等课程之间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金工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在金工实习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集机械、电子、工程管理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要将工程内涵、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创新实践呢?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丰富金工实习内容,即要将金工教学内容建设成向集机械、电子、材料、技术管理等方面发展的教学体系。我们在铣、钳、焊接等方面进行试点,在铣工车间,学生将铣平面、铣四方体扩展到自己设计零件、自己制作。
2.安排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综合训练
车工实习是机械专业的一个重点工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车工实习任务完成时,安排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综合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车工的加工范围和特点独立设计一个零件,并画出零件图、选择毛坯、画出加工工艺简图,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工艺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的工艺知识、检验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完整的产品设计、生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增强学生的金工实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在一系列的单项实习结束之后,安排学生独立加工出一个完整的产品。如设计制作一个快速夹紧机构,教师只要给出可装夹工件的尺寸,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产品从外形设计、毛坯制造、零件加工到最后装配,整个生产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实习教学方法的创新
1.运用提问、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实习中广泛推行了提问、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实习指导教师在讲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提问、启发的形式讲解相关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每一课题讲解后向同学提出几道值得分析思考的问题,让同学在实习之余去思考、查阅资料或向教师请教。让同学带着问题学习,然后在适当时候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行“五步”教学程序法
篇5
摘要:企业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最佳结合,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企业家精神中,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个要素最为重要。要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构建有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前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企业家”一词,他在其1803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181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精义》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精神”则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特殊才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体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可以维系一个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比如说,企业家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人们快乐的超凡魅力;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它所代表的一切;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执行力的组织——沃尔玛公司。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企业家
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能有效组织和利用经济资源,敢于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企业家、内部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
传统企业家包括私营企业的创立者和国有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前者让一个企业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他们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而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者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通过纳税等方式回报社会;后者本身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他们通过卓越的领导,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内部企业家是存在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的一类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创立全新企业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他把企业内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内部企业家是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产物,处于企业最高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是连接企业上下关系的纽带。
社会企业家的分类很多。其中,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注重的不是慈善和问题本身,而是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身上。戴维·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目标是改变艰辛、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们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他们具有“强大的道德推动力”,乐于“自我纠正、分享荣誉、自我突破、超越边界、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这些定义上来说,社会企业家比单纯的志愿者、慈善家更具长远目光,更注重发展性、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企业家的概念后,这就为研究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精神又包括了那些要素呢?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家是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是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下面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企业家精神。
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企业家精神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这个群体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抽象和升华。这样一来,企业家群体就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人们也就可以此标尺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从外延上分析。许多经济学家也都对此做过阐述,比如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代表,应该具有使大家合作工作的精神感召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即“经济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马克斯·韦伯则讲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神召”的感悟等等。我国学者汪丁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第二种精神是由韦伯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理性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三种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把讲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但是构成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却是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种精神是一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是构成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创新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家必
1.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正如在熊比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等五个方。企业家的这些创新活动正体现了他们寻求新思路、冲破旧框框的创新精神。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2.进取精神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一种对大事业的热情,做大事业的理想,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在企业家看来,只有大事业才能激发他的勇气、才智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使他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使企业家拥有了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
3.冒险精神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商品经济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拥有冒险精神,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在于他相信风险有时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企业家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并不等同于赌徒的盲目冒险,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他会考虑风险吸引力的大小、冒险成功和失败的相对概率,他更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增加冒险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做得再大,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意义上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家在经营、做事、生活中对他人利益、情感的关注。它虽然来自不同的方面,但终究是承担起了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我们无法用目的去解释这一切,在这里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人格化了的,而企业家就是这个代表。这背后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答案。
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突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因为这根本不具备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超凡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体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行动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所以,企业家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千锤百炼沉淀在企业家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可以经培育而形成的。下面将谈谈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特征,例如冒险,创新等,而早期的创业意识教育会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会使他们以后具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甚至幼儿园都开始了启蒙教育。而且许多学校实现了“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案例就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和追捧的缘故。
(二)学校应当与优秀企业结对,进行密切的合作
现在,很多人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所以既然要学以致用,学校的课程就应该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者到学校亲自授课,讲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历程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企业参加实践,真正做到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整个社会应当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为管理和技术天才提供极富神奇魅力的创新的摇篮,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风水宝地”,而不怕失败是硅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硅谷,每天都有许多企业倒闭,但还是成为许多人终生梦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里的文化非常宽容,人们具有足够大的胸怀去接纳失败和承受失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下次成功的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所以,要培育真正的企业家,宽容失败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能为众多人提供勇于创业的动力和再次出击的机会。
(四)倡导义利共存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他经营企业的目的时说:经营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经营为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
五.结语
篇6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归结起来,核心的有这么几点: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和产品的质量;耐心,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工艺,创新技术;专业,敬业,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总理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有时代背景的。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依然严峻。培育“工匠精神”,将带动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因此,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现代工匠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
一是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释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下,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工匠精神,技能人才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我国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
二是以严谨求实为基础的科学态度。当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盛行,追求一种简单肤浅的满足和浮华,认为严谨者不懂变通,是不通世故的“呆子”,执著者不懂放弃,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子”。这种风气与新经济格格不入,与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工匠精神让人领悟: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入水,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和“钉钉子”精神。
三是以专注敬业为表现的职业情怀。纵览古今中外的大国工匠,无一例外都是专注敬业的楷模。他们不仅仅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更倾注毕生的信仰、追求和情怀,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的呈现,体现出对职业的高度敬畏。敬畏工作就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畏工作,就要心中有德,肩上有责,树立“先做人,后做事;先专注,后专业;先有为,后有位”的正确理念。那些“抄近道”“搭便车”的做法,不仅一事无成,最终还将聪明反被。
二、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阵地的技工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呢?
众所周知,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管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规律。总体来讲,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突出特点,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思想认识、行为特征等方面也具有特殊性。因此,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遵循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特性,做到“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本位,以活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路径”。
1.以教师为先导,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
尽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严谨求实、专注敬业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品质。对待教师这个职业,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等等,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教师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教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的创新意识、价值倾向、敬业精神对学生影响巨大,会让“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强化。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感染学生,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弥漫整个育人环境。
2.以学生为本位,用人性化理念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决定了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这就是“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位,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完善,在教育过程更加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选择”。首先,改变技工院校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实施符合技工院校学生行为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改变技工院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一手包办”的组织方式,把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学生思考辨别和实际行动的能力。比如在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中,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组织的积极性,倡导“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认识“工匠精神”,培养他们用“工匠精神”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3.以活动为载体,用社会实践培育“工匠精神”
同志始终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入教育方针,作为办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他指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内容及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教育要融入活动当中才能起到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应如此。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参与社会实践是迈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更是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技工院校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实习单位、实训基地、创业平台等阵地,在生产实习、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运用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感性直观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学业需要,更是职业需要,不仅仅是“做工”,更是“做人”,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物化、强化“工匠精神”。
4.以校企合作为路径,用“双主体”培育“工匠精神”
篇7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前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企业家”一词,他在其1803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181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精义》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精神”则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特殊才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体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可以维系一个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比如说,企业家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人们快乐的超凡魅力;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它所代表的一切;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执行力的组织——沃尔玛公司。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企业家
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能有效组织和利用经济资源,敢于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企业家、内部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
传统企业家包括私营企业的创立者和国有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前者让一个企业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他们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而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者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通过纳税等方式回报社会;后者本身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他们通过卓越的领导,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内部企业家是存在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的一类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创立全新企业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他把企业内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内部企业家是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产物,处于企业最高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是连接企业上下关系的纽带。
社会企业家的分类很多。其中,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注重的不是慈善和问题本身,而是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身上。戴维·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目标是改变艰辛、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们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他们具有“强大的道德推动力”,乐于“自我纠正、分享荣誉、自我突破、超越边界、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这些定义上来说,社会企业家比单纯的志愿者、慈善家更具长远目光,更注重发展性、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企业家的概念后,这就为研究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精神又包括了那些要素呢?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家是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是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下面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企业家精神。
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企业家精神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这个群体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抽象和升华。这样一来,企业家群体就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人们也就可以此标尺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从外延上分析。许多经济学家也都对此做过阐述,比如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代表,应该具有使大家合作工作的精神感召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即“经济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马克斯·韦伯则讲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神召”的感悟等等。我国学者汪丁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第二种精神是由韦伯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理性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三种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把讲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但是构成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却是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种精神是一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是构成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创新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家必
1.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正如在熊比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等五个方。企业家的这些创新活动正体现了他们寻求新思路、冲破旧框框的创新精神。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2.进取精神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一种对大事业的热情,做大事业的理想,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在企业家看来,只有大事业才能激发他的勇气、才智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使他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使企业家拥有了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
3.冒险精神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商品经济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拥有冒险精神,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在于他相信风险有时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企业家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并不等同于赌徒的盲目冒险,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他会考虑风险吸引力的大小、冒险成功和失败的相对概率,他更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增加冒险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做得再大,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意义上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家在经营、做事、生活中对他人利益、情感的关注。它虽然来自不同的方面,但终究是承担起了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我们无法用目的去解释这一切,在这里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人格化了的,而企业家就是这个代表。这背后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答案。
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突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因为这根本不具备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超凡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体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行动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所以,企业家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千锤百炼沉淀在企业家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可以经培育而形成的。下面将谈谈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特征,例如冒险,创新等,而早期的创业意识教育会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会使他们以后具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甚至幼儿园都开始了启蒙教育。而且许多学校实现了“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案例就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和追捧的缘故。
(二)学校应当与优秀企业结对,进行密切的合作
现在,很多人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所以既然要学以致用,学校的课程就应该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者到学校亲自授课,讲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历程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企业参加实践,真正做到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整个社会应当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为管理和技术天才提供极富神奇魅力的创新的摇篮,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风水宝地”,而不怕失败是硅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硅谷,每天都有许多企业倒闭,但还是成为许多人终生梦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里的文化非常宽容,人们具有足够大的胸怀去接纳失败和承受失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下次成功的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所以,要培育真正的企业家,宽容失败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能为众多人提供勇于创业的动力和再次出击的机会。
(四)倡导义利共存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他经营企业的目的时说:经营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经营为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
五.结语
篇8
谴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富有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永恒要求,创造性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被激发出来。我在历史教学中就一改过去的那种以讲为主、以记为辅的传统历史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为主、并辅之于辩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同时大胆删去一部分内容,每课进行一、两个重点标题的讨论,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只作适当地引导,或帮助查找―部分资料。最初的几节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寻找疑点,并制订相应的鼓励和轻微“惩罚”措施(如唱支歌,讲个故事,朗诵一首诗,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们对较特别的问题进行讨论。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形成一种寻找疑点和进行答疑的基本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意识,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历史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将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对历史分析综合的能力,即历史中的创新精神。
二、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新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具备非凡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官刑而舞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很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
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处于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历史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如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从发散思维来讲,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可从左宗棠自身来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再以聚合思维来讲,历史上与左宗棠相似的人物有哪些?假若你是左宗棠,假若左宗棠是李鸿章……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事物、现象的高度注意与执着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事物和现象的追求与探索。再次就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依靠历史的创新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多学科全面启动,同时进行全社会的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9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中国动画 人才培养
一、当代中国动画现状以及动画人才培养问题
截止到2007年,我国有463所大学设立了动画本科专业,1250所大学开办了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在校学生达46.6万人。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高校动画专业以及各类动画教育机构“遍地开花”,中国动画产业和动画教育的发展就这样看似迎来新的春天。
然而,当今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成熟的产业链和产业模式并未形成。真正优秀的原创动画作品少而有之,动画制作普遍重量不重质,当然更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特有的中国美学精神的发扬。动画往往被当作是赚钱的摇钱树行当,整个动画行业的发展以一种盲目又激进的态势迅速窜入一个怪圈。
在这样一个现状下,中国高校动画学科的相继开设不免“跟风”,办学条件达不到的盲目招生,使得对学生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甚至是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均达不到一定高度。动画专业毕业生或不能达到动画行业的就业标准继而转行,或只能从事基本动画创作某流程的批量加工,处于整个动画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而高素质创新型动画人才却面临缺失的严峻形势。
二、创新型动画人才必备的素质条件
动画学科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被归入艺术学科范畴,而作为对创新能力要求甚高的动画人才更加需要掌握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只有具备全方面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时,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的动画学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丰富多样的本土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值得我们后人思考和细细品尝的东西,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好的作品创作应该建立在较高的人文素养之上,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精髓内涵真正的吸收,并于自身解构重组形成自我的气质状态,而在这种气质状态下进行动画创作,是不是就能更真实更具说服力更有感染力因而更能创新呢?
美术基础是动画创作的必备技能。动画是要求艺技并重的学科,动画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基本的美术思维。优秀动画作品的出炉不能没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创新,更不能没有能将文化创新意识最终呈现出来的途径,而这个途径正是强调再三的美术基础,再好的想法若不能切实地得以实现,那将是一种白白浪费。
三、对于高校教育对动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点想法
(一)动画“工作室制”教育模式
皮克斯作为三维动画的开山鼻祖,拥有一个200人左右的大型团队,在梦想的指引下,在轻松愉快又具想象力的氛围中,这群人像亲人一样相互支撑,通力合作,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并最终将理想变成现实,制作出了《玩具总动员》等一部又一部风靡全球的经典动画片。对于中国高校的动画教育来说,这种有趣又出成果的创作氛围值得学习借鉴。“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就是很好的尝试。这种开放的教育环境将传统的单向被动接受教育转向双向互动的融洽教学,将工作室作为一个载体,把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案例的制作既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又使学生切实地训练了专业技能。
(二)想象力的培养——先锋实验动画课程的开设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即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会或多或少地在这方面被学员磨灭几分。而那些天赋较差的儿童,则会成白上千地遭到扼杀。一个受过学院教育而天赋一般的人的特点在于:他虽然学到了一些带有使用目的的技法,但却失去了聆听内在共鸣的能力。这种人虽然能画几幅‘正确的’图画,但是这些画都毫无生气。”高等教育培养动画创新型人才对其想象力与创造精神的培养更为迫切。针对动画专业开设先锋实验动画课程十分必要。先锋实验动画旨在对动画本体的追寻与探索,以及对内容及形式的实验,这就为学生的自由创作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学生离开纸笔电脑一样可以制作动画,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动画作品的商业价值,随心所欲地在动画世界里遨游。这对动画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瑞芬. 从动漫教育发展谈动画创意人才的创新教育. 新闻界II】2008.8(4):67—69
2. 薛燕平. 《非主流动画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篇10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呼唤创造性教学
创新大致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社会意义上考察,创新是指人发现或创造出能为社会、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第二,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创新就是指个体以一种探究的态度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和新事物、新方法。个体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精神,需要一种乐于创造、爱创造、勇于创造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学生的创新意识愈强,就愈追求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并用其解决问题,愈易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的成败。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主动积极的创新精神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靠创造性教学。“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它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造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与核心内容。
二、把握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所谓创造性教学,是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把创造性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创造性教学要把握住以下一些基本要素。
一是牢固树立创造性教学的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漠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能性,认为一般的学生、教师与课堂教学与创新是无缘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过程,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在课外一些特殊活动中进行。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通过有效的教育,人的创新潜能是可以开发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活动都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内涵。
二是灵活运用创造性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要求在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优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大量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1.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2.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的教学目标。3.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4.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5.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6.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创造性教学的前提就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一步步开展中进行学习,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方探求的意识与能力。
三是善于创设创新性教学氛围。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多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保持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学习,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接受挑战的习惯,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三、创造性教学的“破”与“立”
创造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独立钻研,是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它遵守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突出学生的教学功能,依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教学的关键在于以下的“五破”。
一破:破“求同型”。老师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应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老师。
二破:破“权威性”。不以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以标准的结论暗示学生。
三破:破“程式化”。跳出程式化的框框,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变教学“刻板式”为教学“多变式”,克服“园丁式”的教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