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产品设计 体验式教学 实物辅助 情境体验 知识建构
体验式教学源自体验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真实的情境体验,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获得直观和感性认识,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现代教学理论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日常的教学活动不再是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如何去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去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完成知识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完成知识结构体系的延伸。
工业设计诸多课程尤其需要强调体验式教学,因为工业设计的重点不是设计了什么,而是针对人在生存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需求,设计满足了什么;其本质是为了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换言之,工业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教育即生活”,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把所要传授的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对象,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强调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因此,作为工业设计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品设计课程,迫切需要引入体验式教学,以此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复合。
一、产品设计课程现状
产品设计课程一般由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概念设计、产品专题设计、产品创新设计等侧重点各不相同的课程组成,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的知识导入以及设计课题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产品设计的内涵及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规律,启发学生以设计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思维习性、综合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踏踏实实的良好设计习惯。一般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课程前期以理论讲授为主,包括总体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课题相关背景等,课程后期则以学生设计实践训练为主,学生以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为依据,展开课程设计练习。通常产品设计课程的设计课题,会以小家电产品、消费电子类产品以及日常用品的设计训练为主,强调人、产品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结合产品形态把握、创新思维方法、设计表现等课程内容,完整地经历产品设计的整个流程。
然而在很多产品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对产品尤其是小家电产品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仅仅知道有冰箱、电饭煲、微波炉之类的产品存在,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从未真正使用过,因而对这些产品的使用方法、使用特性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问三不知,严重缺乏日常生活经验,所以在开始课程作业时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因为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这就使得最终的作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到了概念设计、产品创新设计等知识库存更多、能力要求更高、设计更深入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时,需要学生综合考虑设计、技术与人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在对现有产品充分分析以及良好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产品做出相应的前瞻、探讨和设计。此外,学生作业质量跌落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设计积累、生活经验不够,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不足,故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和前瞻。
这值得教师重视,教师需要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去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引入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对产品的使用、功能及其细节的设计有明确的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产品的设计意图和因设计带来的使用感受。
二、体验式教学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产品设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本质是亲历、实践,接受产品使用过程中直接的操作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形成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我们将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分成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个阶段,分别在每个阶段引入相应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形成完整的体验式教学链,依次完成学生知识的建构。
1.以产品实物辅助设计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设计感性认知
设计理论是每一门产品设计课程都会涉及的内容,一般都会在课程导入的同时就直接开始相关的理论授课,并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讲授的理论是否能与后续的实践紧密相联、能否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参与兴趣将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最终教学质量。故而,这一部分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在课程导入以及理论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理论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
笔者尝试并比较过多次,在课程导入时以产品实物来替代产品图片,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图片固然能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认识,缓解纯理论讲述带来的枯燥,使学生能将图片中所展示的产品和相应的设计理念、设计理论联系在一起思考,但这同样也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将二维的图片通过想象进行三维实物还原。而这时学生的接受力会受自身的空间想象力限制,理解和认识上就会造成缺失,而且图片也无法在学生中引起足够的共鸣,学生盯着投影屏上的图片甚至会莫衷一是。产品实物则不一样,每一次笔者将准备好的产品放在学生眼前进行多角度展示授课,学生通常都会有很大的兴趣一探究竟,很多在学生想象中无法注意到的产品细节也因为有实物而一览无余,极大地完善了产品的认知。同时,因产品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特殊性,除教师自己准备的产品实物外,我们还可以当场选择学生自己手边的产品,例如手机、MP3、笔记本电脑等作为授课的范例进行讲授,学生对此更能感同身受,体验感更强。因此,由传统的图片辅助讲授,转为“产品图片+产品实物”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多视角感知产品、触碰产品,其对设计的理解和认知也变得更为直观和直接,减少了三维实物还原想象的过程,同样也极大地提高了对设计内容理解与设计信息接受的效率。
2.以情境体验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完善学生的设计需求理解
设计实践教学同样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市场调研和命题实训。在这两部分教学中都需要引入情境体验环节,来完善学生对设计需求的理解。
市场调研中很重要的部分内容为用户研究。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在追求产品的功能和价格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产品所提供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将注意力由产品功能、形态、材质等要素扩展到产品的用户体验、产品与用户的互动、产品对用户生活形态的影响等方面,换言之,用户研究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败。这一部分的分析调查以往常常会成为学生的短板,学生习惯于从网络、书籍中去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一些字面上的分析,这就容易纸上谈兵,因为学生始终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对待这些信息,缺乏代入感。而一个优秀设计的诞生,需要设计师不仅仅是从设计师的视角看问题,更多地需要从使用者的视角来体会设计。
故而,在引导学生做用户研究时,教师需要强调情境体验,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远离网络,进入大卖场,甚至用户工作、生活的地方现场观察,和用户讨论他们的行为模式并实际体验用户的感受,完成大量的关于用户的原始数据、资料的积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产品。学生往往会因此获得意外的发现,能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在此情境中发生的事,避免抽象化地理解用户以及未经用户验证的片面假设,对设计需求的理解从而变得更完善。
而在命题实训中的情境体验则强调的是课程设计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命题产品带入课堂,交给学生进行完整的产品使用流程体验,真实地去感受作为使用者对产品的需求,并对使用过程进行视频、照片等拍摄记录,详细地记录并进行流程分析说明,从中感受该产品在使用方式、功能设置以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利弊,寻找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做出明确的设计改良或者创新方案。这个过程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以往学生面对命题闭门造车、想当然纸上谈兵的状况,从对使用过程的道听途说变成实际的操作演练。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做设计时更有针对性,使其最终的设计作品言之有物、设计方向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能切实发现并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实际的产品使用、产品现场认知分析等手段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心理上也会有一种对设计、产品的积极掌控感,这可以极大地激发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进而逐渐形成主动式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品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从事相关实践操作活动,建立感性认识,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更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亲身体验产品使用,亲手进行实物操作,使其对产品的设计与功能有完整的认知,学生的视角由旁观的设计者转为产品的使用者,其所设计的产品也将更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产品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也将更容易达成。
参考文献:
[1]卢艺舟,华梅立.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利昂・G・希夫曼,等.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5).
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兴趣;核心素养
一、概述
产品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庞大的科学体系和相关准则,刚接触本专业的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认识不够,对专业所从事的设计工作的认识也处于模糊边缘,让学生爱上课堂,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与热情至关重要。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讲解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专业的合理引导影响学生的专业兴趣与态度。因此,教学方式不能只限于专业知识的单一传授,而是需根据学科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教学任务[1]。本课程拟达到的学习目标如下:第一,学习内容是跨学科的、是整合的;第二,学习方法以自主学习为主;第三,学习环境是探索型的、互助的、团队的;第四,教师的角色是辅助的;第五,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第六,引出并发现潜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专业优势。拟达到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专业文化基础,了解世界工业设计史及我国工业设计史;第二,科学素养,设计的思维方式、对产品的客观评价与认识、创新思维及批判,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并有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认识;第三,社会责任,设计师除了发展自我,还需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意识[2];第四,学习热情。针对以上核心素养内容,在下文会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课程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和适度引导以提高以下能力:思维、创新、沟通、合作、评鉴、主动性。
二、理论教学
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吴军博士在《大学之路》这本书里提到:“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比中国学生少,但知识面却要广很多,社会经验也更丰富,综合能力(写作及表达能力,科学素养)更强”[3]。而产品设计作为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更需要我们拥有广阔的知识面,所以除了传统的理论讲述外,打开学生的设计视野也尤其重要。产品设计基础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繁多,首先是理论讲述设置为几大板块:产品元素、价值工程、设计流程,以及设计史。其中形态构成要素是产品的第一重点要素,是对产品认识的直接体验,课程设置有实践环节,以便学生对产品外观形成直接感受与形态认知。除此外,对产品的其他元素,如色彩、材料、产品结构、产品情感等,综合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设计趋势讲述。此知识版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产品设计的内容及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其次,讲解价值工程、5W2H以及设计流程相关内容,该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分析评估产品,对产品的设计流程及设计要求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设计史”单元的知识讲解即通过列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设计师及设计品牌的相关作品及案例,结合产品元素和价值工程来讲述[2]。整个教学过程,尽量少板书多互动、PPT少字多图多案例,知识点深入浅出,即找寻最易被学生理解和接收的学习方式,以此增加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践
(一)教学方式
1.课前五分钟。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传统板书、PPT、视频的基础上还添加了“作业上墙”、“上台演讲”、“动手实践”以及“课前五分钟”等方式。其中“课前五分钟”是在学生做课题练习之前的“热身”游戏———抽一张纸,用最快的方式画出你的邻座。每个学生都会拿一张空白纸,让大家各自从邻座挑一个人,用5分钟把邻座画出来,画法不限。这样的游戏带来的是5分钟结束以后的欢笑声,当然也有听到说“不好意思”。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创造轻松的无压感的环境,因放松的环境对学习设计类课程非常重要,让学生在其中得到高度的情感支持,明白教学环境是严肃的,但也是准许玩乐,轻松有趣的。2.奖励机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有奖问答环节,针对良好表现的同学有一定奖励,此奖励并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或与学习相关的任何奖励,如一个好的设计资源。这样的奖励行为可能会激发学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不能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原因[4]。3.团队合作及自由发言。在课程的中后期,针对创意思维环节分组讨论及自由发言,脱稿发言,表达不同意见及想法,达到强化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目的。4.交叉学科。因课程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通过案例让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知识的重叠及运用有一定了解,学科差异性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产品设计中,也为以后的产品专业其他课程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绘画;绘画语言;产品设计;意象
在我国,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是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它与美学、绘画、雕塑、计算机应用(设计软件)、人机工程学、心理学、工业材料等相关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已成为国家产品工业化的关键。“穷国出口资源,富国出口设计”的理念正被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建立全面、正确的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对于搞好工业产品设计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1]。
产品设计与绘画艺术息息相关,它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过程近乎于艺术中的绘画。但产品表现不是纯绘画艺术的创造,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而是在一定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指导下,把符合生产加工技术条件和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设计沟通,通过技巧先加以可视化的技术条件,将形状、色彩、材料质感、表面处理以及工艺和结构的关系,尽可能全面的表现出来[2]。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绘画的形式不断发展与变化,从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深入到设计教育中。绘画在产品设计领域里是表达设计理念的主要手段,对于提升设计师综合艺术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1关于绘画以及产品设计中的“绘画语言”
1.1对于绘画概念的理解
单就绘画本意而言,绘画是纯粹之物,其本身是为纯艺术服务的,是专门提供给感受享用的,具有感受的直接性[3]。它不需要历史文学以及题材的支撑而存在,不需要一切解释性工具的参与,而是将一切努力还原为与感受同构的要素,从而将艺术活动提升为审美活动。
1.2关于产品设计中的“绘画语言”
而在产品设计领域里,绘画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其目的就发生了变化,由为纯艺术服务转化成为实用艺术服务,从而具有了某种绘画语言。“绘画语言”是设计师脑海中存在的产品“意象”,是设计师对产品设计理念的表达。“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它是审美艺术学的核心概念。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想象、联想,就是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这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造型设计基础,是有目的的、用“心灵”来进行工业产品设计的“指挥棒”,对这种设计思维,我们就把它称为产品设计中的“绘画语言”。
就“意象”一词而言,它是中国古代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结合到产品设计中就是,“意”指“绘画语言”,“象”指“产品”,“绘画语言”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就是某种设计思维的表达,是设计师设计某种产品的一种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只有“意”(“绘画语言”)和“象”(产品)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象——工业产品设计。
2对“绘画语言”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分类阐述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脑海中闪现的“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手工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和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1]。虽然表达方式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现设计师所设计出的产品雏形,都是为了表达设计师的某种设计理念。
2.1手工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表达设计师设计产品的“绘画语言”之一
设计一种产品也就是设计一种“语言”,那么绘画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也就成为了一种“语言”。我们只有从理论上系统地认识和归纳这种具有专业属性的“语言”,才能更好的利用我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出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出色产品。
长期以来,手工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一直被设计师所应用,仍然是产品设计师的“绘画语言”之一,它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手工绘制的重点在于训练设计者的“眼力”、“手力”和专业设计的思维功能——设计“意象”。手工绘制工业产品设计效果图比较灵活,容易成形,在设计和比较中能产生创作的灵感与,能迅速地进行产品的创作与再创作。
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速写;教学
一 工业设计专业速写教学实践现状
(1)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课程进行中,笔者发现自己设计的课程内容不能达到引导、增加兴趣、开阔眼界的教学目的,例如学生不知道画些什么、为什么而画、画这些能用到什么地方。笔者不断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好的解决方法,发现这与自己所受的传统教育背景有关。过去的教学长期以来都比较注重传承性,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少有创新,长此以往,导致所授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逐渐脱节。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教师再次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才是学生感兴趣的。
(2)课时偏少,难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不断增多,产品设计速写以及一些基础课程的课时量不断减少,这样就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短时间内完成课程任务,达到课程目的也成了教师授课最大的难题。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产品设计速写课程都是通过大量的手绘训练使学生掌握产品设计速写的技巧,但现在设计学院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甚至不了解基本的透视原理,或者从未使用过手绘草图的一些常用工具。短期的课堂训练难以达到课程要求的效果,只有在课堂上多作分析与讲解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加练习才能有所提高。例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这样做能使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获得更快的进步。
(3)快餐式行业环境对教学实施的影响
当传统产品设计教育遇到快餐式的中国产品设计,当所有的设计环节都变得简单而粗糙,当国内设计师可以用很短的时间解决国外设计师花费几年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刚刚选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当然会怀疑产品设计速写的重要性到底还剩下多少?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手绘能力是否值得?事实上,产品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更是非常值得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产品设计当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设计方案初期,头脑中的设计灵感能否正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是决定设计方案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我的想法和灵感很多,但眼前的设计方案并不是我想要的或与最初的想法有很大偏差,说不出自己想说的话等类似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对自己设计的产品形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盲目的乱打乱撞,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因此,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产品设计速写的重要性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4)教师的主观经验导致的教学局限性
教师的主观经验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特别是对刚刚进入专业课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一般而言,一个老师对某一类产品很感兴趣,并且也专长于此类产品手绘,通常就会更愿意以此作为教学重点,因为这样教起来游刃有余,但这并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情况、专业培养方向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而不是局限于教师的主观经验当中,这也要求教师对自己专业技能和专业眼界要广泛涉猎,不仅要“专”,还要“博”。
二 工业设计专业速写的教改探索
(1)课程内容要体现产品设计专业的特性
产品设计速写应该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而不是简单的美术教育中速写课程的专业化,产品设计专业有其独特的专业属性,应该发挥产品设计速写快速、生动的记录创意想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快速练习,例如在课上出几个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用头脑风暴法构想设计创意,再用快速、简单的表现技法表达出设计方案的中心内容,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很多设计方案草图,“服务于设计”是产品设计速写训练的根本目的。
(2)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同其他课程一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教师有一种依赖,他们想获取很多知识但又不愿付出太多劳动,要鼓励他们去探索、钻研,这样得来的知识往往记忆更深刻也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互相学习,把课堂内容最大化。
(3)教学训练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承接性
产品设计速写既要尊重传统教学模式所倚重的方法和内容,还应该侧重对产品的深入解读和了解。针对课时短的现状,把以往在课上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课上每做一个练习都能大致了解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品设计过程,从尝试理解设计师的最初设计灵感到产品开发的每个阶段,揣摩每个设计师独特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再到体会产品中蕴含的文化甚至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企业的历史,然后再尝试用产品速写的形式去再现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训练,丰富而专业性极强的课堂内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结合适量的课下练习与讨论,教学效果同样令人满意;
三 结语
目前国内很多设计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产品设计,这也正是我国产品设计如此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始终要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产生的变化而改变,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产品设计;创新能力
现代设计源起于西方,全球设计文化呈现出一种夹杂着西方文化观念向其他国家与地区扩散的趋势,也使得其他民族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1]。设计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一方面给我国的设计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也为不同设计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可能,为我国的设计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1]。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使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仍能够不断传承与发展下去。
1国内产品设计现状
1.1设计文化特色性缺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提高,科技已经开始出现同质化的趋势,但是科技可以同质化,文化却不能。如何保存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使其能够健康发展而不被其他种族文化淹没,是我们不得不要讨论的问题。虽然“国际化”的设计风格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设计语言,但是通过将全球设计水平较高的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我们可以透过诸如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一些北欧国家的设计文化风格发现它们背后潜藏着的民族文化背景。对于设计风格,提到美国,我们会想到热情、大胆,提到德国,我们会想到严谨、科学,提到日本,我们会想到精致、细腻等不同的文化特点[2]。但是提到中国的设计文化,人们会想到什么呢?作为一个现代设计起步较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仍没有给世人展现出足够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设计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今后的设计发展中形成独特的设计文化理念,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了解并且记住中国设计。
1.2设计文化与民族文化脱节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如四川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当时的课堂中纷纷邀请了民间艺人到教室传授民间艺术,如泥人张、面人郎、竹雕艺人陈松柏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3]。但是近年来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在高校中很少见了。由于现今的高校对于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更趋于设计技能方向,反而忽视了对于民族文化的教育。设计文化与民族文化严重脱节,不仅民族文化得不到传承,而且新兴的设计文化也成了无本之木,缺少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一味地追逐西方的设计脚步,没有自己的方向,只能在模仿的道路上疲于奔命。
2民族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融合的价值体现
2.1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同时具有重要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作为文化传承的平台,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一个设计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4]。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们能够为设计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例如《论语》中记载“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这里的“”即指过分而到了不恰当的地步。运用到产品设计理念上,则可以理解为在设计过程中,产品的功能和装饰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又如《园冶图说》一书中记载的园林设计理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虽然时隔久远,并且在当时是针对园林景观设计,但是对于其他设计方向也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当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2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注入能够为产品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产品最终呈现效果同时也需要具有时代特征性,时代感不能太过遥远以至于无法引起用户的共鸣。以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为例,虽然这部风靡全球的电影中音乐、景观、服装等大部分元素均出自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制作团队并没有照搬全抄,而是大胆地进行创新,在结合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使其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这种针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模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结语
现代中国产品设计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全方位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理念,让人们提到中国制造才不会想到山寨,不会想到廉价,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喜爱上来自中国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朱喆.陈新华.以和合思想发展中国设计文化[J].江苏大学学报,2006,8(1):82-84.
[2]设计文化的现实意义[J].探索广角:129.[3]申健.对中国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1,5:127-128.
篇6
很多本科院校在对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时,单纯的对于课程进行探究,很少考虑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衔接和过渡问题。这是未从本质上思考教学目的,割裂了教学的过程属性。例如工业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知识是描述性的,而非概念化的,是关联性的而非独立化的,设计知识表现为交叉融合的特征。虽然许多院校在教学中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上采用各学科、各专业不同的课程体系等操作,其实还是没有从基础上改变体系之间不相关联的局面,构成课程的学习是将形态进行单纯化处理,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只就形态进行表达。所以如何使构成的形态学习与产品设计中形态的学习形成知识的整合,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所在。产品设计教学是是工业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产品设计的形态作为传递产品功能的载体,正确传达产品语义是设计者在形态造造型时,不能靠感性分析,要理性,在本专业中,增开产品形态设计的课程,针对与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知识点对应的设计意识,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过度。
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思维方式的训练
1.从“构型与过渡”开始
在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形态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其通过人们的视觉和触觉给人切实的认知和感触,其目的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得到更为广阔的可移植性技能,可以让知识相互转化。产品设计是给了我们一定的限制条件,更强调在市场情况、相关使用环境和设计制造成本等具体限制因素下考虑,三维构成中的形态可以不受以上诸因素的制约,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的限度,我们要教会学生有效整合这种前后链接的知识,着重设计过程的连续与完整,尤其思维的连续与完整。
2、加强“细节文法”概念的认识
在设计中,“细节文法”是对产品局部更详细的功能设计,所以学生需要加强在细节上的把控和处理能力,形态与色彩、材料等其周围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所谓产品设计中细节文法的表现重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关注整体大造型、材质等的运用,忽略形态需要与人体亲密接触的细节的配置,学生了解但把控不了细节文法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注重课程中设计知识点的映射关系,比如下达设计任务时先进行整合,对设计任务的知识点与评价点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局部设计,对比才能增强大家对造型细节文法的控制能力。
3.强化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转化
在产品设计初始阶段,理性思维方式开始占主要地位,设计者要对现有产品造型、材质、工艺、色彩、使用情况、文化因素等情况进行分析,在设计调研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分析定位。而在形态设计即(构成艺术课程)过程中,因为不存在对产品的诸多因素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形态的个性表现,更加强调设计者自身感受的表现,调动了设计者的思维训练,使学生顺利完成过渡转化。产品设计教学方式探索利用一些的方法将原本孤立单一的知识点关联为知识群,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输出设计能力。本人在为学生“产品设计”理论课程部分上课时,首先会提到“形态构型与过度方法”这一概念,虽然不同的课程会带给学生不同的知识点,但之间对的联系不是非常明确,学生无法从中找到连贯点即无法有效的形成多种知识汇总的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设计细节上,对问题的处理、细节文法的把控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实际教学中。应该把学生掌握的形态设计的知识作为基点。
产品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
篇7
产品设计是一门集艺术、技术、科学文化、经济于一体的复杂的交叉性学科,学科的复杂性要求产品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进、优化与创新,高校必须认识到学科知识整合的重要性。学科知识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将学科或课题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渗透、互补、强化等形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严谨性,以此出色完成教学目标或课程设计。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以人为本的“艺术”与“技术”交叉性人才,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或过于偏重“艺术”的层面,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也不能或过于偏重“技术”的层面。这就要求设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重视设计实践环节,更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产品设计实践环节涉及诸如了解材料、熟悉材料工艺、处理产品结构以及进行喷漆工艺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程序,而这一系列过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单就这点而言,学科知识整合对产品设计课程就具有重要性。在设计教育中,教师要针对具体课程性质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如,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大一学生的基础素描课程,任课教师可在开课前与专业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既要体现出专业特点,又要与后期的专业课程形成良好过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是有必要的。
有的学校单独开设玩具设计、小家电产品设计等课程,专业教材的内容多数自成体系。但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细化再分的趋势使得学科知识的整合成为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以课本为依托,讲授科目规定内容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所涉及的学科知识的整合。最近,在家具设计课堂上,笔者从家具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出发讲述具体产品,并分别从不同国家的家具设计历史、代表性设计师、设计作品等多角度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让设计理论讲解由枯燥变得有趣,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多角度”是学科知识整合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多角度”的教学方式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知识。在2012国际工业设计IF概念设计比赛中,国内高校学生设计的“Balance”跷跷板,其灵感来源于童年体重不同的两个人无法一起玩跷跷板。
该学生利用了中学物理所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弥补了以往产品所存在的设计缺陷,获得了大赛第四名的好成绩。汽车、火车头的造型由20世纪早期的方正结构到现代圆润的造型,让空气动力学成了研究交通工具造型与速度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科学。产品设计的学科属性要求产品设计专业人才了解更多相关学科知识,专业教师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新设计思维方法,合理利用学科知识,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作为产品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交叉学科,在该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从本专业角度讲解知识点,也要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扩展知识。再如,笔者在材料工艺与制模这门课程中讲解塑料材质时,结合了服装材质和包装材料来讲解,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具有多变性:不拘于本门课程单向知识的传授,而从多个专业角度剖析知识点,便于学生更全面理解、掌握知识点。如,在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笔者并不只进行理论讲解,而是从不同国家角度,融合地理、历史等来谈设计,将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因而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学习中度过。在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现实教学条件和教育体系下,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有效、更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内容,建构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并正确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尤为重要。
第一,提倡学科间的合作创新,最好是能拥有交叉学科项目。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能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学科间的合作创新有利于专业发展。当然,学校加大专业合作的相关投入是很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合理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从专业性质和实际教学条件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专业素材,广泛阅读并积极思考。主要从学习习惯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自控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并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语
篇8
论文摘要:随着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对精神上满足感的需求也变的愈加紧迫。情感作为人与人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各种艺术和文学形式中都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产品设计的再度思考:现代产品设计应当是一种关乎情感的活动,而不是发展初期简单的物质造型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物质情感化的过程。当代的设计师们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把握情感定位,关注设计沟通环节。
引言
人所属的社会群体是富有情感的,这样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就必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影响。在面对选择产品的问题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一件物品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有的人可以表明各种理由,有的人却无法具体说出喜爱的原因,不论是哪种状态,却都能说明一个问题:人与物品之间已经产生了情感上的某种共鸣,这才是人们对之一见钟情的根本原因。而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表层,情感上的深层诉求更显得至关重要。
1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产品设计是一种由多重相关的要素构成的系统过程。从产品的诞生到消亡即从成品到废品的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产品设计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往往是通过调整各个环节要素来达到最终目的的。这其中的要素就包括功能、结构要素、人因要素、形态要素、色彩要素、环境要素等等,而其中人因要素则是我们要加以强调和重视的部分。人因要素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产品与人的身心之间的最好的匹配关系。所以,情感因素作为人与产品心灵上的沟通桥梁尤其应该加强重视和研究。
生活中我们所认识的情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情及情趣,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感受,是一种表层的现象。而实际上,就产品设计而言,一件在情感上打动人的成功作品,往往是设计师自觉地将优良的审美情趣及真实感受融入设计的过程,最终追求的是设计师注入的和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在情感上得到的共鸣,即价值观上的认同。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关联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如此复杂多样,但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价值,所以情感的判别其实与价值观的树立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谈及到的情感绝不仅仅是感情信息的表达,更重要的则是深层意义上的认知,是遵从设计价值观而进行的活动,这种设计观的认同必须贴近现实社会,应该是一种责任,体现的是为客户负责,为市场经济行为负责。
由此可见,在产品设计中,情感定位的环节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发于根基,伴随整个设计过程,之后体现在成品中,将在与用户的交流中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冲击,直到购买行为的发生,最终形成市场的运作。
2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体现
纵观整个产品设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不论在哪个阶段,产品的设计中都不缺乏情感的表达,同样不缺乏对各个时期风格喜好的拥戴者。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知的进步,人们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脚步,却发现,在某些时期,人们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是缺乏理性约束的,然而,庆幸的是,理性的思考方式及设计态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设计中的深层情感问题的探究也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
2.1 产品设计观念的演进
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被愈加关注,首先就可以从观念上的完善得以体现。理论思想是具有结论性及指导性的,因此,每一个微小概念的提出都能反映出一个阶段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试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情感设计融入产品设计的渗透过程。
2.1.1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对现代的产品设计而言,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指的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协调产品-社会-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类自身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再被模糊和曲解。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都是尊循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成为了被自然惩罚的对象。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业产品就是个极典型的例子,他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可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失落和生活环境的重创。一再被自然警告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真谛在于对人性的真正关怀,人们开始挖掘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产品设计中对产品情感化的追求以及对产品人性化的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顺理成章。而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在产品设计中也可以被理解为人-产品-情感的和谐关系。材料环保,工艺简捷,形态美观,制作精良的产品才是人们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的。
2.1.2 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其次,价值观的强调也推动了人们对于情感的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设计过程被看作是一个艺术过程,艺术家的审美代替了更多人的选择,往往用户只能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结果,使得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越加疏远,人们甚至感受不到产品带来的任何功能以外的享受。人们内心的感受也因此变得麻木起来。随着市场运作方式的改变,用户的思想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了设计过程,设计者不再是艺术家,专业的设计师应当调和各种设计因素的影响。好的设计追求的是价值观的认同,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触动。设计有关情感的思考也就孕育在价值观树立的沃土里。
2.1.3 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重视
另外,设计中对地域性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同样体现了人们对于情感的关注。设计不再追求批量化、标准化所带来的单一审美,而是趋于多元化的考虑。设计中的情感需求渐渐被意识到是多向的。地域性差别,名族文化的沉积以及习俗、惯例都在设计中得以讨论和探究。最终,能体现名族特性和个性的产品才是设计的成功范例。这都是对设计中情感注重的佐证。现代的产品设计,让人们意识到产品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设计的重点也放在如何定位用户对象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表达这种情感上,设计中对于情感因素各种形式的考虑也变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周全。
2.2现代产品设计新思想的探究
如果说设计理论的完善意味着人们对于设计的重新思考,那么新的设计类型的诞生则是从实践出发的最实际需求及最直接反应的体现。越来越多有关于情感的问题被提到设计的过程中来,于是人因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无障碍设计等等一系列关乎交流和情感的设计思考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加以重视和研究,并最终应用到设计生产过程中。产品设计与各类心理学、社会学等关乎人性特点研究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也成为了指导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无论是从纵向的产品设计发展概况来看,还是从横向的现代产品设计的现状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来看,情感设计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下设计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渐渐意识到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产品灵魂的赋予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产品所表达出的,能与用户产生交流的情感。换句话说,现代产品设计应当是一种关乎情感的规划活动,不再是发展初期简单的物质造型的过程。它的整个设计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物质情感化的过程。当代的设计师们也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把握情感定位,设计出真正能与人沟通的产品。在现代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信息更迭迅速的时代里,由于情感上的严重缺失感,人们对于情感上满足感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急迫。设计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责任,设计在很好的满足功能,为人服务的基础上,更加被期待的就是情感的回归。
参考文献
[1]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篇9
Abstract: For the customization of the product modularization design,we use the product symbol concept to build product semantic modle, and simplify product structure, in order to let the customers have a clear view of the product design idea and product structure. This make the geometry information data pass more convinent between designers and users. This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among the users is actually a designer coding and user decoding process, and then customize the individualized product process more easily. This article primarily validates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s semantics in bag filter modular design.
关键词 :符号语义;模块化设计;袋式除尘器;概念设计
Key Words: symbols semantics; modular design; bag filter; concept design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制造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同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要想赢得未来竞争的胜利,制造业就必须通过优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左端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不断通过研发来满足客户需求。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产品工程越来越复杂,企业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随着个性化产品需求的增加,产品定制化也越来越明显,企业必须创建大量的产品系列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企业必须具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方法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批量化、标准化和通用化来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产品创新,保持产品的竞争力来满足客户需求。这样,周期短、成本低、批量大和多样化生产之间就存在了很大矛盾。如何能够使产品上市周期短、成本低、批量大、多样化同时实现呢?
模块化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可以在保持产品较高通用性的同时提品的多样化配置,因此模块化的产品设计是解决定制化生产和批量化生产即周期短、成本低和多样化之间矛盾的一个途径。
产品开发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为企业盈利,即使是为了公共目的而进行的开发,也要顾及开发的效率。模块化概念早在20年代的斯堪尼亚(当今世界上领先的重型卡车和大型巴士制造商之一,它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瑞典企业。)已初露端倪[2]。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理念不断得以实践及持续完善。1992年6月的东京国际会议正式提出了并行工程技术,随之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缩短产品设计周期为目的的快速设计技术和方法。系列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与方法作为快速设计技术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块化思想已经被用于各个领域,如汽车、家电、建筑、船舶等工业产品和信息产品的模块化设计[1]。模块化设计方法无疑给产品设计者提供了方便。
但是,在模块化产品设计迅猛发展的同时,对产品信息的表达方面一直是困扰开发商和用户的一个难题,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产品信息的表达都欠缺完整性、通俗性和易管理性。往往使使用者无法理解所要的和所给的对应原则。这无疑不给个性化产品的定制带来不便,给使用者制造了定制困难也给开发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产品符号学的产生是设计思想史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源于语言学,使用者通过符号语义表达对产品的设计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产品概念设计中对产品细节信息表达的不足之处也得到了弥补。为了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产品开发者要尽可能的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同时提高产品的适应性。模块化思想简化了产品设计者的设计过程,符号语义在产品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则为用户和设计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通过方便的交流途径使设计者设计的产品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设计者通过符号语义的表达来描述符号对象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使用者对产品的设计不言自明。
因此,产品符号学在模块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快速回应了用户对个性化产品的大批量需求。通过产品信息的符号化表达,定制信息在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方便。
二 相关概念
1 模块化设计的概念
产品模块化设计就是将产品分成几个部分,也就是几个模块,每一部分都是具有独立功能,具有一致的几何连接接口和一致的输入、输出接口的单元,相同种类的模块在产品族中可以重用和互换,相关模块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形成最终的产品。通过模块的组合配置,就可以创建不同需求的产品,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 ;相似性的重用,可以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采购、物流、制造和服务资源简化。
模块化设计同时达到产品的低成本和品种多样化的目的[3]。缩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增加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但是对产品信息的表达欠缺,不易于做好用户服务。
在软件的体系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在模块化产品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功能独立性,可以对模块进行单独设计、制造、调试、修改和存储,这便于有不同的专业化企业分别进行生产;
(2)互换性,模块接口部位的结构、尺寸和参数标准化,容易实现模块间的互换,从而使模块更大数量的满足不同产品的需要;
(3)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横系列、纵系列产品间的模块的通用,实现跨系列产品间的模块的通用[8]。
2 符号语义的概念
产品符号学的产生来自于语言理论:符号学。人通过处理符号来交流信息、采取行动。符号学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是交流的一种理论,它的目的是建立广泛可应用的交流规则[4]。符号学的应用及其广泛,目前已经应用到语言学、建筑学和工业设计等多个学科。
符号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主要有两个源头。分别是由瑞士现代语言学之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创立的语言符号学和美国实用主义先驱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ierce)创立的逻辑符号学。索绪尔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们管它叫符号学。”[9]。后来,皮尔士的学生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创造性地把符号学分为“语义学”、 “语构学”、和“语用学”。
产品语义学是随着西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呈现语言学转向而出现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一种思潮,主要是基于皮尔士的逻辑符号学以及莫里斯所划分的符号学体系。根据莫里斯所划分的符号学体系,相应的产品符号学包括:
(1)产品语义学:研究产品造型的形态与意义的关系。
(2)产品语构学:研究产品造型与功能结构的构成关系。
(3)产品语用学:研究产品造型的可行性以及与人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产品语义学是根植于符号学,并且建立在其理论框架之上的,与符号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以符号单元做为模块化设计中设计师的表达工具,借助符号单元所具有的形状载体作用及富有的高层次工程语义来实现产品模型的高层次功能描述与低层几何表示的统一,并与语义相结合来描述符号对象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了对符号单元抽象化和形式化的表达[5]。
3 符号语义的表示方法
在产品设计中符号语义的表示方法可以是树状图的形式,也可以使数学公式的形式等等。不管哪种表示方法都是通过符号、字母、数字等一些元素组成,这些符号代表着一定的内涵,通过这些符号将产品的设计信息传达出来供使用者和顾客来参考解读。
例如:花板是由板、孔、尺寸信息聚合而成。如下图所示圆弧和字母A表示花板与三个元素之间的聚合关系。根据板、孔和尺寸信息的性质不同其符号形状也不一样,如板和孔是组成花板的零部件用矩形框表示,而尺寸信息时文本形式的则用其他形状来表示[5]。
树状图表示法:
图1 组件与元素之间的聚合关系
公式表示法:公式1
其中ai指组成组件的几何元素板和孔bj指组成组件的文本元素即尺寸信息。
三 符号语义模型在模块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必然由能指与所指共同构成。它从用户需求开始直至完成功能结构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符号单元逐渐演变的过程。概念设计当中符号单元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设计信息和知识发生的从功能到符号,再从符号到结构的映射过程。模块化概念设计更加形象的表达了这个演变的过程,每一步的转换都包含了抽象、分解、综合、迭代、循环的过程。
基于符号语义的模块化概念设计是一个设计者将用户功能符号化,分析其功能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模块化结构信息,并展示在用户面前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设计师与使用者交流的过程。设计师作为产品形式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达者。设计者界定了需要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之后,进行编码,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一定的符号,从而使产品形态成为传达载体,将信息传达给使用者,最后由使用者来决定产品的雏形。
图2 模块化概念设计图解
上图充分说明了产品设计的过程,在模块化设计中,符号语义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用户将信息提供给设计者再由设计者将所设计的产品结构信息拿来与用户交流,然后由用户将其他一些功能信息传达给设计者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设计师对产品语义、生成方法以及对用户理解造型符号的习惯的认识,对于实现二者之间的成功交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 应用实例
根据对符号语义表示方法的理解,我们分别用两种方法来表示符号语义在袋式除尘器结构优化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中应用。
1 用符号公式的方法进行模块化设计描述
袋式除尘器结构优化系统设计分为四个模块分别用s0:结构数据库模块,s1:结构CAE模块,s2:结构优化模块;s3:帮助文件。
(1)袋式除尘器结构优化系统可表示为:
,公式2
结构图文件用ai表示、文本文件用bj表示、对话框文件用ci表示,程序文件有两种,一种是CAE程序文件用xi表示,一种是优化程序用yj表示。
(2)结构数据库模块:
,公式3
其中i取0、1、2时为整机结构图,其余为零部件结构图;
c0文件指材料性能对话框;
bj表示载荷文件,j取0~14时为型材文本文件,15~24为基础载荷文件。
(3)结构CAE模块:
公式4
xi表示CAE程序文件,其中i取0~4时为整机CAE程序,取5~13时为零部件的CAE程序。
(4)结构优化模块:
公式5
C1为快捷优化对话框;yi为定制优化程序;b25为快捷优化结果文本文件。
(5)系统帮助模块:
公式6
di表示结构CAE模块程序当中的参数对照表,包括12个零部件的39个excel表格;
b26表示袋式除尘器结构优化系统的工矿定制情况说明;
b27表示系统分析结果验证说明;
m表示系统帮助文件和系统简介。
公式表示法表示模块设计情况中,各个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易于读者解读和进一步使用。而且各个零部件以及他们之间不同的组合关系、不同的相关度等都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再付一个映射表将更加清楚明了,如下所示:
表1 符号名称对照表
符号参数名 在系统中的映射
S 袋式除尘器结构优化设计系统
s0 结构数据库模块
s1 结构CAE模块
s2 结构优化模块
s3 帮助文件
ai 图形文件(结构图)
bi 文本文件
ci 对话框文件
di excel表格文件
xi CAE程序文件
yi 优化程序文件
m 帮助文件
2 用树状图的形式实现模块化设计的表达
对于树状图表达形式比较直观,很容易对整个系统形成完整的思想。
对袋式除尘器结构优化系统所建立的树状符号图如下图所示,其中父级和子级的关联关系有多种包括组合关联、概括关联、实例关联和聚合关联,例如结构数据库及其下面的三个子级模块的关系为概括关联,用圆弧可字母A和三条起连接作用的直线表示;子模块根据其属性的差异用不同的形状来表示,如结构图用一个立方体形状的控件表示;文本说明类的文件用折页的纸形状的控件表示等等。
不论是以数学公式的方式还是以树状图的方式给出的袋式除尘器结构优化系统模块化设计的符号表示都使信息在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传递显得非常方便,以符号语义的形式来传输信息有利于用户对系统的理解。
图3 系统树状图
通过符号语义在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更加清楚明了的将产品的结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在产品详细设计过程中,便于用户对产品进行个性化定制。解决了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的交流问题,即编码和译码的繁琐难懂得到了解决。而且,模块化设计方法也使产品设计得到简化,产品各个零部件的相似性和重用行等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也便于文件、数据等的管理。所以,符号语义在模块化定制设计中的应用必将使产品设计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产品设计等这种让人头疼的事情得到缓解。
五 结语
人的意识过程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即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它作为信息载体是实现信息存储和传递的工具,是表达设计意图的基本单元,是设计师描述设计对象与设计过程的工程语言。
本文介绍了符号语义在袋式除尘器结构优化系统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符号语义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信息在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也为功能信息和结构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种途径,而且也使系统数据便于管理。总之,符号语义在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方便,同时模块化设计也实现了低成本、个性化、大批量的生产。通过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定制出多种个性化袋式除尘器产品,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志,张进生,于丰业,王鹏,任秀华.基于模块化的机械产品快速设计【J】.机械设计.2004.8,21(8):1-3.
【2】 模块化思想溯源/模块化
-产品开发的一种工程哲理.卡车天地,商用汽车2009-2.
【3】 王海燕,张冠伟.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开发设计的关键技术【J】.机床与液压.2005.11.9,32-34
【4】 李乐山.产品符号学的设计思想【J】.设计纵横.(108)4-5.
【5】 魏,冯毅雄,谭建荣,李中凯.支持公里设计的产品符号语义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2007,47(S2):47-50.
【6】 顾娟,陆长德,余隋怀,苟秉宸,李晓玲.基于产品符号魔传递模型的设计定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1):79-82.
【7】 常艳,潘双夏,郭峰,张健.面向模块化设计的客户需求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8,42(2):249-252.
【8】 马志军.产品设计中模块化设计的再认识与思考.2008,(118):80-81.
【9】 陶阳.产品语义学及其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 Suh N P. The Principles of Design [M]. 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 Gero J S, Kannengiesser U. The situated function-behaviour-structure framework [J].Design Studies, 2004,25(4): 373 - 391.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meiology in modular design of product
Abstract Directed towards the modular design method of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ystem, the conception of the symbol and semantic used in the product design can simplify the products’ 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the information transform between the users and the designers. Actually this process which pass message to the users can be describe as coding of the product’s message. This method can give convenience to the users. Paper provides an example which used symbol and semantic conception to help the modular design of the filter bag, and it also verified this conclusion.
Key words symbol and semantic, modular design,filter bag ,conceptual design
篇10
产品设计是人类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把头脑中的一些物体通过处理变成实际的物体的过程。实用性、价值性和美观性是产品设计的三大因素。创新是人们结合自身经验改变客观事物,形成新的事物的一个过程,认识性、实践性和全新性是创新能力的三个特征。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充分认识产品设计课程。
以产品设计的有关内涵和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能力为宗旨,教师可将课程设定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两大课系。在专业基础课系中,以工业设计史等为艺术基础,以素描、色彩为表现基础,以二维、三维、多维形态为表达基础,以平面与立体为设计基础,从表现、表达到设计,可将产品设计基础课程划分为四大课程组群,即艺术基础、造型创意基础、形态表达基础和设计基础;根据产品设计所涉及领域的特点,教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只能从二维到三维选几个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可主要包括设计心理学、小家电产品设计、陶瓷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教学工作室经过时间的演变,优越性日益彰显,因此,在欧美教育强国中被广泛运用,我国一些院校也在逐步实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和诸多方面的限制,教学工作室步履维艰。然而,经过一系列的艰苦卓越的尝试,一些具有本地区和本学校特色的教学工作室已成星星燎原之势,教学工作室一般由教学团队组合而成,承担一定的课程组群教学任务,以完成某项教学研究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新模式,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学、研、产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建立一套素质能力实践的模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特定的认识和实践,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阐述、制作和交流等步骤,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人为性地拓展,以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探索符合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的组成还不够系统,学习意识还较差,亦步亦趋地模仿操作,一旦教师停止指导,学生便会不知所措,这种现状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调动学生学习产品设计的热情和信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摆脱对教学内容的限制,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常见的事物,然后实地参观一些设计单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产品设计与教育理念相融合。
结合产品设计的现在性和未来性,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各个领域上,设计出形式新颖和结构完备,更能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产品,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归宿,这种过程需要学生在融会贯通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上才能实现,产品设计专业涵盖多个领域。因此,有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多举并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要大批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难免力不从心,当然,一些天资颖慧的学生除外。结合教学现状,一些教师实施教学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客观基础;或者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想象,产品的实用性被极大地忽视;或者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过于严格,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创新望而却步,创新能力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被严重激化,人为性地把创新要求和学生的知识体系隔开;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也隔开,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饮鸩止渴,极大地违背了用教学的客观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感悟产品设计的客观规律,把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效融合,逐步探寻出一条“传授———启发———引导”的课堂教学新途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锦上添花。产品设计的创新过程需要的是高级思维和客观实践的融合,鉴于产品设计的独特性,我们只能结合学生的客观情况,逐步诱导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教师除了善于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外,把产品设计的一些新理念逐步渗透,以便不断完善产品设计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相辅相成。
3.产品设计要与客观实践相融合。
结合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都是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宗旨是综合理解产品的各个要素整体把握创新能力,因此,在日常实践中要注重综合实践和具体实践。结合产品的功能而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需要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种设计为模板,结合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功能的需求,来不断地反思,利用不同的功能设计不同的样式,以产品的不同功能来适合不同的消费人群,从而引导学生对这种设计模板部分或者全部的思考,进而实现部分或者全部的创新,这种方法比强调样式重要得多,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产品更具有人文性,对于未来的产品设计也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产品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作者认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纳入日常实践中。结合一些欧美设计强国成功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师更注重“以人为本”,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引领着世界范围内设计的潮流,这种人本思想也间接地推动了新鲜事物的诞生,这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很值得我们教师的思考。另外,我们也可以列举一些不成功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去完善,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场景,有利于拓展视野和愉悦身心,当学生临近毕业时,在企业实践中,通过接触一些成功的产品设计,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和实践项目,让他们尽快掌握设计方法和有关流程,通过实践与就业相结合,培养学生产品设计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产品设计要注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勇于推陈出新,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探索教学,让学生在产品设计中有清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创造,注重师生之间角色的互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围绕共同的目标,共同思考、共同进步,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
5.产品设计和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相结合。
在产品设计的教学改革,要注重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使学生从亦步亦趋中上升到创新设计,将创新纳入到相应的评价标准中。为此,教学评价模式需要积极改变,让学生自己确定产品设计的理念。教师通过积极评价,让学生丢弃一味的模仿,给学生营造充分的表达和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积极鼓励一些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让这些优秀的作品参加一些设计大赛,通过专家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产品设计的理念和流程,让创新的产品设计层出不穷。学生学习能力差主要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