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肝脏的特点及保健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肝脏的特点及保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transient hyperphostasemia, TH)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P) 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
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是以在排除了骨骼和肝脏疾病的情况下,出现的暂时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状态。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由Kraut在1985年首先定义[1]的。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特征有:出现TH的年龄<5岁;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骨骼及肝脏疾病的阳性表现及指标;骨骼和肝脏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水平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在4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范围。一些学者认为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是一些疾病状态的危险因子,这些状态包括:之前的病毒感染[2]、生长发育迟缓[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4]。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回顾性研究,没有对照组。缺乏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一理论。本研究旨在通过队列研究描述健康婴幼儿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点。我们假设病毒感染、体格生长发育指标、婴幼儿的维生素D状态与TH的出现有关联。
1 研究对象
从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的316名8月龄~24月龄的婴幼儿。排除了患有慢性疾病或某种可能影响到骨骼代谢的病理状态的小儿。380名婴幼儿入选本研究,其中44例维生素D缺乏症(血清25-OH-维生素D≤20ng/mL)患儿被排除,因为维生素D缺乏症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激素功能亢进,分泌碱性磷酸酶增多。还有15例没有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检验,因为血标本血量不足。这样,最终入选的研究对象为316例健康婴幼儿。
2 数据收集
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采末梢血用Roche诊断分析法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血镁、血磷值;血清25-OH-维生素D采用化学发光法测量;PHT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对于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的研究对象,我们进行了随访,跟踪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
统计分析
我们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法对3组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进行分类差异比较和单侧变量分析。对于生长发育指标及人体测量数据,采用z-记分比较3组研究对象(体重别年龄、身长别年龄、体重别身长)的差异。所有数据采用SAS 9.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组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见表1和表2。316名婴幼儿中TH9例(2.8%)(AP>1000U/L,分布范围:1006~4293U/L,均数为2165U/L),16例AP中度升高(AP分布范围:423~825U/L,均数为544U/L)。TH婴幼儿年龄分布范围为9.0~19.0月龄。3组研究对象在年龄、体重、身高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组与291例正常AP水平及中度AP升高婴幼儿在25-羟基维生素D、PTH、血钙、血镁、血磷水平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在TH组中,9例中有6例(67%)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n=3),皮疹(n=2),腹泻(n=1)。对TH组中9例中的6例,我们进行了正常的随访,直到AP恢复至正常水平。最短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为35天。
表1 TH组9例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及体格发育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AP>1000U/L)
表3 3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比较
4 讨论
本队列研究显示:健康婴幼儿中暂时性高碱性磷酸酶血症的发生率为2.8%。有研究显示[5]:儿童中暂时性高碱性磷酸酶血症的发生率可能超过2.8%。碱性磷酸酶中度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400~1000U/L)的发生率约为5.1%。碱性磷酸酶中度升高组的小儿可能发展为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也可能是高磷酸酶血症发展而来。本研究提示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为小儿的一种常见状态。临床小儿科医师和儿童保健专家认识到这一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发生率的估计取决于对TH的界定。参照最近有关研究[6],本研究采用的TH的定义为血清AP>1000U/L,为正常值上限的2.5倍;界定AP中度升高为AP介于400U/L和1000U/L之间。Asanti R[7]等在其研究中,把TH定义为血清碱性磷酸酶>20Bessey-Lowry-Block unites。由于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方法的不同及对TH界定的不同,使得许多研究失去了直接的可比性。许多研究[4,5,8]界定TH为超过同年龄组小儿正常水平上限的2倍。如果确认中度AP升高是由TH发展而来和发展为TH,那么TH在健康婴幼儿中的发生率会更高。
有研究[2、7]显示:TH与生长发育迟缓有关。本研究结果不支持这一观点。我们推测那些显示TH与生长发育迟缓有关的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偏移,因为生长发育迟缓的小儿更有可能采血进行各种检验检查。
有研究[4、5]显示:病毒感染与TH的形成发展有关。本研究支持这一观点。TH组中2/3的研究对象在采血检测AP前存在某些病毒感染的相关症状(多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症状)。研究[9、10]数据显示:婴幼儿每年可能会经历2~8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岁以内的小儿发生次数会更多;小于2岁的小儿每年发生急性腹泻的次数约为1~3次。
本研究发现维生素D代谢状态与发生TH的危险性无相关性。3组研究对象在25-OH-Vitamin D水平(均数±标准差)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AP升高形成机制存在许多争论。在人体中AP有4中同工酶,分别是:①组织非特定性AP同工酶(tissue-non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存在于肝脏、肾脏、骨骼、胎盘、肠道和卵细胞中。②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BAP),与成骨细胞活动直接相关。尽管成骨细胞活动增强时,如佝偻病,BAP升高。但其他有关骨骼形成的指标,如骨钙素,在TH中报道是正常的。③肝源性碱性磷酸酶;④肾源性碱性磷酸酶。发生TH时,肝脏和/或骨骼中的AP同工酶水平升高。TH时血清AP升高可能是暂时性肝脏和/或骨骼释放AP增多,或酶的合成增多,使得血液循环中酶的清除相对减少的缘故。
本研究存在其优缺点。优点有本研究的设计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数据准确,而且包括了人体测量学数据、钙和维生素D代谢的生化标志物数据(包括25-OH-Vitamin D、PTH及血微量元素)。本研究严格监测了TH与已知的可能危险因素(生长发育迟缓、维生素D代谢状态及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之一,研究对象的例数不足,尤其是TH的例数不足,此外,本研究随访例数不足,尤其是没有进行AP中度升高组的随访,不能解释AP中度升高会否发展为TH,及是否是由TH转化而来。因此,大样本量研究及随访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之二,本研究没有进行AP同工酶的分析。可能某一特定的AP同工酶与一定的疾病状态有特定的关联。尤其是BAP。BAP是成熟成骨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代表成骨细胞的活性,也是骨形成的重要标志,能较准确反映成骨细胞的状况。BAP是由成骨细胞合成的,当小儿体内VitD缺乏时,骨钙化不足,成骨细胞增生活跃,血中BAP活性上升并随病情进展而不断上升,并且其改变先于影像学变化[11]。因此,AP的检测,不仅需要检测总血清磷酸酶,还需要进一步检测其同工酶。
参 考 文 献
[1]Kraut JR, Metrick M, Maxwell NR, Kaplan MM. Isoenzyme studies in transient hyperphosphatasemia of infancy. Ten new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 J Dis Child. 1985,139(7):736-740.
[2]Griffiths J, Vernocchi A, Simoni E. Transient hyperphoaphatasemia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 A study of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by electrofocusing techniques. Arch Pathol Lab Med. 2005,119(9):784-789.
[3]Stein P, Rosalki SB, Foo AY, Hjelm M. Transient hyperphosphatasemia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features of 21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Clin Chem. 2007,33(2 pt):313-318.
[4]Grofton PM. What is the cause of benign transient hyperphosphatasemia? A study of 35 cases. Clin Chem, 2008,34(2):335-340.
[5]Behulova D, Bzduch V, Holesova D, Vasilenkova A, Ponec J. Transient hyperphosphatasemia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 study of 994 cases. Clin Chem. 2010.
[6]Carroll AJ, Coakley JC. Transient hyperphosphatasemia: an important condition to recognize.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9; 37(4): 359-362
[7]Asanti R, Hultin H, Visakorpi JK.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in healthy infants: occurrence of abnormally high values without known case. Ann Paediatr Fenn. 2008,12(2):139-142.
[8]Richardson RW. Handbook of Nonpathologic Variations in Human Blood Constituents. Boca Raton, FL: CRC Press,2004.
[9]Kusel MM, de Klerk NH, Holt PG, Kebadza T, Johnston SL, Sly PD. Role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 acute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llness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birth cohort study.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6, 25(8): 680-686.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晚发性佝偻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儿,年龄5~14岁,均有间歇性下肢疼痛,经检测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LP)、左腕X线片,其中7例进一步经测定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骨密度后均诊断为晚发性佝偻病。应用维生素D【sub】3【/sub】及钙剂治疗,1个月后疼痛消失39例,血碱性磷酸酶恢复正常17例,血骨碱性磷酸酶异常7例均恢复正常。2个月后所有患儿症状均失,血碱性磷酸酶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以间歇性下肢疼痛为主要表现,易被误诊为生长痛。血骨碱性磷酸酶、骨密度测定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应用维生素D及钙剂完全可治愈。
关键词 晚发性佝偻病 诊断 骨碱性磷酸酶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83
佝偻病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儿童,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对于婴幼儿可根据症状、典型体征及辅助检查而确立诊断。但晚发性佝偻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发生误诊。2007年8月~2010年8月收治晚发性佝偻病患儿52例,以间歇性下肢痛为主要症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52例患儿,均因下肢痛就诊,既往曾诊断为生长痛,未行相关检查,其中14例曾口服钙剂,7例曾不规则口服维生素D剂,其余未接受任何治疗。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除外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下肢外伤、感染及占位性病变。无慢性肝脏、肾脏疾病史。男31例,女21例;年龄5~14岁,其中5~7岁21例,8~10岁15例,11~14岁16例,病程3个月~2年,平均7个月;就诊时间:1~5月39例,其他13例。
临床表现:52例患儿均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下肢疼痛。发作时间:冬春季发作次数多,傍晚及夜间发作37例,白天发作8例,白天及夜间均发作7例。间隔时间:发作无规律性,多为数天或数月发作1次。诱因:大部分无明显诱因,少数剧烈活动可诱发。疼痛部位:大腿6例,双膝关节17例,双膝关节及小腿18例,双小腿及足踝5例,双踝关节3例,足跟2例,部位叙述不清楚1例。疼痛性质:大部分为酸痛;轻、中度疼痛42例,剧烈疼痛10例(夜间痛醒);多数经按摩缓解,少数需热敷后才缓解,极个别需服用止痛剂;局部无红、肿、热及功能障碍。伴纳差37例,乏力35例,多汗18例。轻度“X”或“O”型腿10例,“鸡胸”4例。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查血钙、血磷、ALP。其中血钙下降7例,血磷下降43例,ALP升高45例。7例ALP正常者检测BALP均大于250U/L,小于300U/L。
X线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左腕关节摄片,显示钙化带模糊34例,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11例,正常7例。
骨密度检查:应用sunlight Omniense骨密度测定仪测量7例X线检查正常儿童非用力侧(左)桡骨中远1/3处的骨密度。将骨密度测得值与正常值比较,<2者为骨密度减低。7例骨密度均减低。
诊断: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关于小儿四病防治方案”中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断标准,本组中45例符合以上标准。另7例结合BALP升高、骨密度减低,诊断为晚发性佝偻病【sup】[1~3]【/sup】。
治疗及随访:所有患儿均给予维生素D【sub】3【/sub】 20万U肌肉注射1次,同时每天口服盖天力3片(每片含钙150mg)。1个月后复查,疼痛完全消失39例;ALP恢复正常17例,7例BALP异常均恢复正常。仍有下肢疼痛者13例,给予第2次维生素D【sub】3【/sub】 20万U肌肉注射,继续口服盖天力,疼痛消失者每日给予维生素D预防量,同时继续应用盖天力,间隔1个月再次复查,所有患儿疼痛症状均消失,未有症状反复者,ALP均恢复正常。
结 果
本组52例患儿均确诊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下肢疼痛,曾误诊为生长痛。其中45例临床表现较典型,ALP及腕关节摄片有不同程度异常,称临床型佝偻病;另7例临床表现不典型,BALP升高,骨密度减低,称亚临床型佝偻病。经应用维生素D剂及钙剂治疗后所有患儿症状均消失,复查BALP、ALP均恢复正常。
讨 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维生素D缺乏导致机体钙、磷代谢紊乱,机体为代偿钙、磷代谢失调而产生骨骼病变。儿童晚发性佝偻病临床症状多见易疲劳、乏力、下肢疼痛、关节痛等,与婴幼儿佝偻病临床症状不同,后者常以易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继之出现骨骼畸形。因此临床上晚发性佝偻病常易被忽视或被误诊而不能得到早期诊断治疗,而发生骨骼病变,最近又有研究发现佝偻病易诱发反复呼吸道感染,可加重哮喘的喘息症状同时影响哮喘治疗,并且和儿童好动与智力水平缺陷有关,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sup】[4~7]【/sup】。本文52例均以下肢疼痛为主要表现,就诊前均被误诊为生长痛。对于肢体疼痛的患儿,在诊断上在除外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下肢外伤、感染等情况后,还要注意晚发性佝偻病的可能。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测定为佝偻病最可靠的诊断标准,但因条件限制,多采用血生化中血钙、血磷、ALP及X线检查来进行诊断。但由于机体的代偿机制,佝偻病早期血钙、血磷可以在正常范围,不利于早期诊断【sup】[8]【/sup】。ALP可来自肠上皮、肾小管、成骨细胞、肝脏、胎盘等组织,所以其特异性较差。而骨BALP是ALP同工酶,由成骨细胞合成,在维生素D缺乏时改变最早,较ALP更有利于佝偻病的早期诊断【sup】[9]【/sup】。X线的典型改变可以作为佝偻病的诊断指标,但在发病早期X线片不能识别出骨密度的变化,骨密度检测较X线敏感,可应用于早期诊断【sup】[10]【/sup】。本研究中有7例因ALP正常,X线无改变,在检查骨碱性磷酸酶和测定骨密度而确诊。
儿童晚发性佝偻病发病原因之一是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对各类营养素尤其对维生素D及钙需求量大,而膳食中钙的摄入普遍不足,加之部分儿童有挑食、偏食习惯,更加剧维生素D及钙摄入不足,多数家长包括部分医务工作者对于3岁以后的儿童只注意补充钙剂,而对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认识不足。如本研究中14例应用钙剂,7例不规则应用维生素D剂。另一重要因素是学龄期儿童学习任务重,户外活动少日照不足。因此,儿童应合理饮食,多食富含钙剂的食物,如奶制品、海产品、豆类等;注意适当补充维生素D,尤其在冬春季节,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同时应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
本研究中在给予维生素D剂及钙剂应用后,本研究中所有患儿症状均消失。可见在诊断确立后应及时给予维生素D及钙剂应用,晚发性完全能治愈。对疗效不佳者,同时应注意有无铅中毒、锌缺乏症等合并症【sup】[11,12]【/sup】,应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可能有助于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 宁顺华.骨碱性磷酸酶在亚临床型佝粉病中的应用[J].医学创新研究,2007,4(6):8-9.
2 张莉,尚峰.儿童晚发性佝偻病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4):86.
3 王桂琴,张迎春,臧运春,等.儿童期晚发性佝偻病30例骨密度测定的动态变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1):52-53.
4 黄照国,苏国生,钟润,等.佝偻病与小儿好动关系的初步探讨[J].广西医学,2008,30(9):1320-1321.
5 周光琼,陈德春.晚发性佝偻病儿童行为问题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01-2302.
6 王智杰,陈琪玮,黄莹,等.晚发性佝偻病儿童智测成绩和智商结构特征调查[J].山东医药,2009,49(48):43-44.
7 张艳军.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佝偻病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0):60-61.
8 楼方,肖强.哮喘儿童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2008,29(4):446-447.
9 吴枚,王方芳.骨碱性磷酸酶半定量检测诊断小儿佝偻病[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3):312.
10 原庆辉,李佳,高晓岩,等.骨密度测定在佝偻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83-84.
篇3
【关键词】小儿腹泻;综合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88-01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儿科常见病。该病症好发于 5岁以下, 仅次于呼吸道疾病, 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1]。若治疗和护理不及时, 患儿会出现脱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更甚者还可合并脑炎、肺炎等而危及生命。我院儿科自2013年3月~9月,对收治的128例小儿腹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8例患儿,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腹泻,符合全国腹泻诊断标准[2]。男68例,女60例;年龄
2护理方法
2.1基础护理
①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控制体温,监测代谢性酸中毒,观察低血钾表现,判断脱水程度及休克。做好消毒隔离,注意病室环境卫生,定时通风消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腹泻患儿的粪便,被污染的衣、被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衣物、尿布、用具及便盆应分类消毒,污物放入污桶内。患儿及家长做好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病从口入。②及时补充液体,腹泻轻呕吐者采用口服补液,少量多次分服并适当增加水分,以防高钠血症。呕吐不能口服者,给予静脉补液,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的原则。补液中密切观察患儿前囟、皮肤弹性、眼窝凹陷情况及尿量,3~4 h排尿,表明血容量恢复;尿量多而脱水未纠正,表明输入的液体中葡萄糖液比例过高;输液后出现眼睑水肿,说明电解质溶液比例过高。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渗液、红肿。准确记录第一次排尿时间、24 h出入量,根据患儿基本情况,调整液体入量及速度。③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对症用药消除口腔炎症;为患儿选用柔软布类尿布, 勤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并擦干。
2.2饮食护理
①3 ~6 个月的患儿应该实行母乳喂养,若母乳不够,可以选择可靠的婴儿配方奶粉;②6 ~12个月患儿在母乳喂奶的同时,可以适当食用含有纤维素比较丰富的食物,可以有效地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并且要注意多给婴儿饮水,减轻母乳对患儿胃肠道造成的负担,③1岁以上患儿可以逐渐的停止母乳喂养,开始食用米汤,米糊之类的,也可进食少量的主食和清淡的蔬菜,对于肉末之类的肉质食品也可适当的食用,增强患儿营养和抵抗力,并要引导患儿主动饮水[3]。
2.3用药护理
①不滥用广谱抗生素。小儿腹泻多由饮食不当引起, 或者病毒感染所致。国内调查资料显示, 腹泻患儿1岁以内A组轮状病毒感染58. 5%,1岁~ 2岁为31. 2%。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 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加重腹泻[4]。②对于湿热泄泻型患儿保留中药灌肠:取葛根 9 g,黄芩 9 g,黄连 9 g,山药 10 g,茯苓10 g,藿香10 g,川厚朴6 g,甘草3 g。加水150 mL,浸泡1小时,文火煎至 60~80 mL,滤渣,高温消毒备用。让患儿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头部去枕或嘱家长横抱患儿,暴露臀部,尽量抬高,用 50 mL 注射器抽吸药液 30~40 mL,接上14号导尿管,头端涂以液体石蜡,排净注射器内空气后将导管轻轻插入直肠 10~15 cm,以 5~10 mL/min 的速度缓慢将药液注入。灌肠完毕,拔出导管,用卫生纸轻轻按摩,保留 1~2 小时,每天灌肠2次,3~4 天为1个疗程。中药保留灌肠直接给药,克服了幼儿服药困难的缺点,避免了患儿服药、打针、输液之苦,且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对肝脏的毒副作用[5]。
2.4心理护理
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的目的及临床意义,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腹泻,幼儿出现食欲不振、哭闹、烦躁,家长心情紧张,不知所措,要做好家长工作,取得配合。对于患儿也要做好鼓励与解释,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家长消除其紧张情绪,放松心情才能更好地照顾幼儿,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2.5出院指导
宣教母乳喂养, 指导合理饮食, 逐步添加辅食, 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 尽量避免在夏季断奶。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肠道内感染, 教育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 勤剪指甲。适当户外活动, 及时治疗营养不良、佝偻病等。气候变化应及时增减衣服, 避免受凉或过热。
3讨论
综合护理改变了住院的护理方法,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传统的护理方法按照医嘱进行护理, 目标不够明确,综合护理是以患儿为中心,,整合多种护理措施,做到了尽早发现病情变化, 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前瞻性地设置并紧凑合理地安排了住院各时间段所需的各类检查、治疗和护理事项,增进了医患之间的联系, 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实践证明,综合护理能使患儿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念琼. 儿科护理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24.
[2] 李丽慧,李春玲. 小儿腹泻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6(2):560 -561.
[3] 邓小冬.小儿腹泻的饮食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7C):145.
篇4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及其和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有研究估计,人体携带正常微生物,数量达103×1014个之多,重量超过1kg,它们所产生的酶超过肝脏产生的酶。这些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转运,所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应包括宿主本身和其定居者的正常微生物的总和。
1 肠道微生态
1.1 共生菌 也叫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炎杆菌、消化球菌、优杆菌这些菌数量大,恒定存在,对宿主有益无害,并终生携带,他们参与维生素及蛋白质合成,并被人体利用。
1.2 抗生菌 也叫有害菌,如韦氏梭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在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致病,菌群失调时多为致病菌。
1.3 双向菌 又叫中间性菌,如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其数量和作用介于共生菌和抗生菌之间,在作用上是双向的,具有潜在的有害性,在生态失调时,亦会致病。
2 肠道正常菌群对人体的作用
2.1 生物屏障作用 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双歧杆菌与其他厌氧菌一起共同占据肠黏膜表面,作为生物屏障构成肠道定植阻力,阻止致病菌的入侵。
2.2 营养作用 肠道厌氧菌可以合成人体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如B1、B2、B12、泛酸及叶酸等,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供机体利用。
2.3 免疫调节作用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增加体液和细胞免疫。
2.4 促进生长发育 肠道厌氧菌主要是通过合成维生素促进铁、钙、维生素D等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2.5 防止便秘
2.6 控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降血氨作用
2.7 降低胆固醇
2.8 抗肿瘤作用 双歧杆菌通过抑制腐生菌生长和分解致癌物质而起抗肿瘤作用。
2.9 抗衰老作用
2.10 防止牛奶蛋白过敏症 乳酸杆菌产生的蛋白酶可降解牛奶中的酪蛋白。
3 微生态调节剂
3.1 益生菌 指含有特定的、充足数量活菌的制剂,可改变宿主的微生态菌群,有益于宿主的健康。
3.2 益生元 能被肠道正常菌利用,选择性地刺激结肠内一种或几种细菌生长和活性而对宿主健康有益的物质。
3.3 合生元 指益生菌与益生元的复合制品,或再加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中的益生元能选择性地促进益生菌生长。
4 临床应用
4.1 小儿急慢性腹泻 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双歧杆菌具有繁殖速度快,产酸能力强,稳定性好的特点,是容易寄生在肠道中调整人体肠道生物态平衡,治疗胃肠疾病的有益菌株。
4.2 功能性便秘
4.3 细菌移位,应激状态及毒血症。
4.4 菌群失调 各种感染性、非感染性疾病所致原发和继发肠道菌群失调。
4.5 新生儿疾病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母乳性黄疸、婴儿肝炎综合征。(2)新生儿出血症。
4.6 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
4.7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有研究显示,乳酸杆菌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4.8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食物过敏、湿疹及过敏性皮炎等。
篇5
【关键词】 围生期;产妇;护理;健康教育;需求
围生期是指妊娠满28周至产后1周,这时期孕产妇要经历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3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母婴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大多数产妇感到恐惧和忧虑,以致造成宫缩不协调,从而发展成难产、滞产,甚至危及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了解围生期抑郁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措施,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围生期抑郁患者安全愉快地度过围生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孕检及分娩的孕产妇,纳入标准[1]:①年龄22~38岁;②孕28周以上孕检正常者;③智力正常的门诊或住院孕妇。排除标准[2]:①有精神病家族史或个人史;②有脑部疾病及智能障碍;③有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畸形者。符合上述条件者320例,平均年龄(27±0.2)岁;平均孕周(36±3)周;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145例,初中至高中110例,小学文化63例,文盲2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产科保健知识需求调查表”,发放给孕妇,采取统一指导语直接与孕妇交谈,对问卷内容充分理解后由其独立完成,需要程度分为非常需要、需要、无所谓、不需要四个档次,填完当场收回。
2 结果
围生期孕妇最希望得到的是新生儿护理的知识(60%)和疾病知识(55%)、孕期保健知识(45%);在疾病防治最想知道的是围生期用药的注意事项(73.3%)、疾病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60%)、用药的注意事项(53.3%);在围生期保健方面知识最想了解的是母胎监护(47.4%)、围生期饮食营养(39.4%)、围生期康复知识(29.5%)。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主要是新生儿日常生活护理和喂养知识(89%)。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学科。孕产妇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群体,其健康教育需求与其他人群不同,根据这一特殊时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育形式,有助于提高此人群的医生质量。分娩前:以提供科普知识手册、孕妇学校为主,针对问题孕妇进行个别指导,主动热情与其交流,耐心细致的宣教,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分娩后:根据产妇的特点与需求,主要是把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婴儿沐浴与抚触等操作性知识认真地示范给产妇,帮助其真正掌握育儿的有关知识,并且对其身心进行健康指导,以促进心理和躯体的全面康复。把护理工作延伸到社区、进入家庭,将更有利于母婴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产妇的康复。临床工作中发现,少部分妇女,在产褥期实行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她们产后的身体恢复和生活质量,因此专业医务人员必须向她们宣传科学的保健或自护方法。促进其产后身体恢复。
3.2 围生期孕产妇身心健康受社会-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对孕产妇的精神关怀,利用孕妇学校、科普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有关妊娠分娩的生理知识,母乳喂养,婴幼儿的日常护理等知识,能够尽快使其适应角色的改变,根据孕产妇分娩前后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使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使孕产妇更主动的、自愿地接受健康教育宣教,不但融洽了护患关系而且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在本调查表中列出的25条保健知识中,每条都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反映了孕妇们确实有了解和掌握保健方法的需求。这说明本调查表中列出的保健知识较全面地包括了围产期应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可根据此表中的项目来编写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手册或安排讲课内容,以满足孕产妇的保健知识需求。
3.3 本文结果显示,围生期孕妇除了关注胎儿健康外,最希望得到是孕期饮食营养和母胎监护,而大多数孕妇在孕期不知怎样膳食才是合理的。作为产科护士应熟知合理的膳食和烹调方法,以利于各种营养素的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避免膳食构成失调、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在孕中期应增加各营养素摄入量,尽量满足胎儿迅速生长以及母体营养素储存的需要,尤其多吃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奶、鱼、虾米、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和钙的食物;孕晚期膳食应在孕中期基础上相应的调整,多增加豆类蛋白质摄入,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以补充足量的钙和铁以及水溶性维生素;由于妊娠子宫可能挤压胃,故应少食多餐,摄入量做到舒适为度。对于住院期间的孕妇,更应具体有序的进行健康宣教。因为有研究表明,产前健康教育明显增加了产妇的产前认知。同时孕期自我保健及自我监护知的掌握,避免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如妊高症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胎儿宫内状况的判断及早产、早破水的预防[3]。
3.4 应提倡医务人员走出医院进入社区,特别是对产褥期妇女的保健指导,需定期家访,把医院中进行的健康教育延续下去,以促进妇女的产后恢复,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Paech MJ ,Pavy JJ ,Orlikowski CE ,et al.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in labor :the addition of clonidine to bupiracaine-fentanyl.Reg Aneath Pain Med,2000,25(1):34-40.
篇6
【关键词】肌松药 小剂量 婴幼儿腹腔镜手术 辅助麻醉
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高效等优点,因此在目前的腹部外科手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并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由于婴幼儿具有较小的腹腔容积,并且腹膜对CO2的吸收较快、耐氧能力较差,因此,行腹腔镜手术时的麻醉具有比较大的难度[1-3]。本文选取我院2008年-2010年期间、年龄为10个月至3岁、68例行腹腔镜斜疝修补术患者,采用小剂量肌松药(本次研究采用罗库溴铵)辅佐下完成术前麻醉,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010年期间68例行腹腔镜斜疝修补术患者,年龄为10个月至3岁,男孩50例,女孩18例,体重7.0kg-17.5kg。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以及治疗时间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以及治疗时间方面的比较
1.2方法 2组患者在送入手术室之前,在准备室给予咪唑安定,0.6mg/kg静脉滴注,后送入手术室。对照组34例依次给予芬太尼5.0μg/kg,静脉注射,异丙酚2.0mg/kg,静脉注射;气管插管以后进行机械通气,通气频率为15-20次/min,潮气量7.0-10.0ml/kg,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维持98-100%、P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维持40-45mmHg,麻醉维持方式为,泵注瑞芬太尼0.3μg/kg·min(麻醉偏浅以0.1μg/kg·min为单位递增,反之则减瑞芬太尼),泵注异丙酚6mk/kg·h,手术过程中速度恒定不变。治疗组34例,依次给予芬太尼5.0μg/kg静脉注射与异丙酚2.0mg/kg静脉注射,并且给予罗库溴铵0.3mg/kg静脉注射进行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方式和麻醉维持方式与对照组一致。
1.3术中观察 在手术过程中准确记录2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DBP、SBP、SpO2、PETCO2的各种数值,具体如:分别记录小儿麻醉诱导前1min。插管前1min,气管插管后3min,拔除气管导管时及拔管后5min患儿的HR和MAP。并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的停药之后回复自主呼吸、唤醒睁眼的时间以及手术完毕后的止痛药需求时间,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如呕吐情况、低血氧情况等)。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
2 结果
2.1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插管前的MAP和HR值,较麻醉诱导前均明显降低 (P
表2 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2.2两组患儿术中情况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前者在复自主呼吸、唤醒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手术完毕后的止痛药需求时间都显著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术中情况比较
转贴于
2.3两组术后恢复比较
治疗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组术后苏醒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佳。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术后恢复比较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34例患者没有发现不良反应,对照组34例共发现5例不良反应,其中呕吐4例、低血氧3例。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术对麻醉的要求包括:麻醉诱导完成迅速,维持患者的镇静效力充分,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和脑代谢,在停止给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短且未伴有躁动等不良情绪,患者未发生呼吸抑制现象以及残余药物影响[4]。静脉全麻气管插管作为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目前在临床已有较广泛的应用[5]。本文行腹腔镜斜疝修补术患儿得麻醉均用静脉全麻气管插管麻醉,作为临床最常用的麻醉剂之一,瑞芬太尼是新型μ受体激动药,有镇痛作用强,起效快,苏醒迅速,剂量易控制的特点[6],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消除半衰期3min-10min,负荷量后的药效峰值时间1.6min,持续输注半衰期( t1/2cs)3-5min[7],提示瑞芬太尼的时间、剂量相关半衰期不受输注时间长短影响,同时由于其含有一个酯的结构,极易被体内的酯酶迅速降解,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剂量依赖型的,对肝肾功能无显著损害作用且使得其代谢功能不致受到影响;而异丙酚作为临床普遍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及危重患者镇静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两药复合泵注用于成人或儿童已有较深入研究[8],但用于婴幼儿腹腔镜手术麻醉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表明,泵注异丙酚6mk/kg·h复合瑞芬太尼0.38μg/kg·min适用于婴幼儿腹腔镜手术。
罗库溴铵是安全性高、起效最快的非去极化肌松剂,在体内几无代谢,主要以原形从胆汁排出,作用时间与剂量有关,采用较小剂量(1.0-1.5倍ED90量)时,其时效缩短(
罗库溴铵是一个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剂,它竞争性地与运动神经末梢突触上的胆碱能受体结合,以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9-10]。其主要于肝脏中代谢和排泄,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其消除时间延长,本文在婴幼儿腹腔镜手术中给予小剂量肌松药(罗库溴铵),临床疗效较好;同时,罗库溴铵对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的影响,也没有体内组胺释放,研究中发现,反复给药后也没有发现显著的积作用,所以罗库溴铵是起效迅速并且安全有效的神经肌肉阻断药,辅助麻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林霖,王佑鹏,张燕婉,等.两种剂量芬太尼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8,24(6):460~461.
[2] 白念岳,郭曲练,程智刚,等.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4(1):59~62.
[3] 肖少华,杨昌明,夏中元.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J].医药导报,2007,26(2):174~176.
[4] 王伟.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113-114.
[5] 吕红杰,姬勇.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4):115-116.
[6] 周凌波.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12(5):76-77.
[7] 刘翠珍.异丙酚芬太尼联合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13-114.
[8] Mertens MJ,Olofsen E,Engbers FH,et al.Propofol reduces perio-perative remifentanil requirements in a synergistic manner: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 of perioperative remifentanil-propofol interactions.Anesthesiology,2008,99(2):347-359.
[9] 赵津,章银宝.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与呼吸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8,20(12):753-754.
篇7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日益得到重视,成为继“食品安全”后又一个进入公众视野的重大课题。此次多家幼儿园“不约而同”采用同一处方药“病毒灵”,带有共性的违法行为让公众有理由怀疑这只是冰山一角,对幼儿园用药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已刻不容缓。同时,在儿童用药安全上,很多家长也存在众多误区,有的甚至比上述幼儿园犯的错误还大。
那么当前儿童用药存在哪些误区?我国药品市场上儿童用药的现状怎样?如何降低儿童用药的安全风险,确保儿童“舌尖上的安全”?
在媒体曝光幼儿园给孩子集体喂服“病毒灵”后,社会公众对此可谓群情激愤。但事实上,给孩子乱喂药的除了幼儿园,学校、家长平时也在随意给孩子喂药。有调查显示,我国超过90%的居民不了解如何安全合理用药甚至存在误区,30%的家长曾自主给孩子服用成人用药和抗生素。近日,一项旨在了解儿童用药习惯及潜在风险的“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在广东启动,数据表明,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比率高达12%至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更高达24.4%。当前,儿童用药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给儿童服用成人药。孩子生病时,由于手头没有儿童专用药,许多家长会把自己服用过,觉得有效的成人药减少剂量给孩子使用。洛阳东方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苏永立介绍,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缩小版”的大人,由于儿童身体各个脏器发育还不完善,耐受力不如成人,身体解毒功能也差,因此许多成人药物儿童不能服用,如复方阿司匹林本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但具有兴奋作用,儿童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误区二:用药剂量“想当然”。孩子生病急坏父母,为了让孩子早点康复,少受病痛折磨,一些父母认为吃药越多好得越快。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慧敏介绍,医生会按照孩子的年龄和体重进行严格计算,同时还要考虑病情的轻重程度,才能确定用药剂量,家长不要想当然确定药量,这样不但不利于康复,甚至还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误区三:输液好得快。“儿童用药应该循序渐进,”杨慧敏说,很多家长觉得打吊瓶治病效果立竿见影,为了让孩子好得更快,就选择输液治疗,殊不知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可能会堵塞微血管,造成肉芽肿等严重后果,所以输液治疗不值得提倡。杨慧敏提醒,用药应该遵循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疗原则。
误区四:滥用抗生素。许多家长总询问医生,“孩子感冒了是不是开点抗生素消炎?”其实这是错误的。苏永立介绍,儿童感冒90%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时使用抗生素并不合适,不但起不到杀灭病毒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患儿耐药性的增加。苏永立提醒,普通感冒病毒在身体内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5至7天,身体就会自动将病毒清除,不是必须用药物治疗,但是当感冒后出现恶心、高烧、胸痛等严重症状时,最好及时就医。
误区五:保健品当糖吃。不少家长怕孩子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孩子,保健品厂家把产品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孩子把保健品当糖吃。例如,不少妈妈给孩子买“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混合维生素,口味好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国外报道过多个服用“小熊糖”过量的案例,都是儿童趁父母不注意误服导致的。
来自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每天有125名儿童中毒死亡,在中国,中毒是1至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儿科医院所有中毒病例中,药物中毒占比最高,达54.7%,而药物中毒的原因多为儿童误服,占比79.2%。导致中毒的药物类型主要为精神类药(28.2%)、感冒发烧/呼吸道疾病药(22.8%)、心血管类药(16.5%)等家庭常备药。
有专家说,很多药品成人使用没有问题,儿童使用就出现问题。这并不是药品有问题,而是儿童的生理机能与成人不同。
儿童具有独特的消化特点,在三岁前,胃酸分泌处于低水平,对酸不稳定的药物,例如青霉素的吸收会增强。小孩的肝肾代谢能力欠缺,会延长药物半衰期。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全,部分物质会渗透进入脑部,婴儿脑部对巴比妥类和吗啡的摄取会增加。另外,成人药未考虑儿童生理特性,部分成分可能对儿童有害,毒副作用增加,从而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或生长发育。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万儿童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致聋。专家介绍,滥用抗生素易造成肝脏功能的损害。比如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易造成儿童耳聋和肾损害,使用环丙沙星等可能对儿童软骨有潜在损害,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骨髓抑制和儿童灰色综合征。
有数据表明,我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是美国的10倍,也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其中,处于生长期的儿童是滥用药物受害最严重的人群。
家长们常认为保健品和营养品可以提高孩子抵抗力。但专家提醒,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都不能盲目补充。对于儿童来说,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骨关节痛、多尿、肝肿大及肾脏损害。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
育儿经中的“至宝锭、保婴丹和猴枣散”被不少家长误认为是孩子的防病之宝,总要定期给孩子吃上一两颗。北京市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徐荣谦表示,这些中成药以偏寒的成分为主,孩子长期服用可能伤脾胃,用法不当可能造成婴幼儿腹泻。
很多家长听说喝板蓝根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自己也会在流感高发期给孩子喝板蓝根。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湖德说,板蓝根性寒及苦,孩子服用过量身体会承受不起,对肝和肾功能会造成损伤。
近年来,在保证儿童用药的合理安全和儿童用药剂型的开发方面,临床医生和药物研究者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药物剂型品种及规格单一、给药剂量不准确、产品安全包装欠缺等阴霾依然存在,成为我国儿童用药安全面临的几只“拦路虎”。
国外适于儿童用药的剂型发展迅速,有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等众多类型。而有资料显示,在我国30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约60种。用药剂型欠丰富、品种规格单一的现状大大影响了儿童的用药安全。
“在儿科用药中,口服制剂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但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片剂、胶囊剂则并不适宜,弄不好会使儿童哽噎甚至窒息。使用注射剂不仅繁琐,还会因疼痛感给儿童造成就医恐惧。”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教授说,有资料表明,由于没有适合小儿使用的剂型,有的医生便将注射剂给患儿口服或外敷。这从剂型和吸收的角度考虑都是不妥的。
周忠蜀还介绍,由于产品规格不全,常常导致儿童有时需要将一片成人用片剂或一颗成人用胶囊倒出后分成数份使用,后果将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和药效。更需强调的是,有些药物并不宜分割后使用,比如缓控释制剂和肠溶制剂就是如此。
在对症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周忠蜀认为,剂量过小,难以保证用药的首要目的――有效治疗疾病;而剂量过大,可能会有毒副作用。
然而,很多家长因看不明白药品说明书而给孩子吃过量或吃不足量的药,有些即使说清楚了家长也很难操作。比如一种葡萄糖酸锌片的说明书中写明:1至6岁儿童,体重在10至21公斤,一天用量为0.5片。厂家还注明可分次服用。但让人费解的是,这0.5片的用量如果分3次服用,也就是每次1/6片,家长该如何精确地分出来?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医师张功武表示:“由于儿童用药缺乏安全标准,有些剂量是将成人药剂根据体重、体面积换算之后得出的。而一些药品说明书中的‘酌减’、‘遵医嘱’等,都没有明确标准。以片剂为例,幼童一般只能吃1/3或1/4片,但实际生活中,就连专业药剂师也无法准确把握比例,更别说家长了。”
儿童由于具有好奇和善于模仿的天性,往往喜欢用味觉来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就使得由于缺乏安全包装及家长的疏忽而造成儿童误服药品导致意外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仅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抢救的这类儿童每年就有30多例,其中还不包括未入院的众多轻度中毒儿童。
国外在药品包装上普遍采取了防儿童开启的安全措施。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立法强制执行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药品的外观与包装都相形见绌。在一项北京市药品市场调查中发现,现有药品市场中几乎95.5%以上的药品不具备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的功能。对此,周忠蜀说,这就导致有的儿童把药片当成糖豆,把糖浆当成糖水,危害特别严重,有时甚至会致命。
全球15岁以下儿童超过15亿,我国有近4亿,但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众多原因,但最突出的是两大问题:法规缺失、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
山东达因药业总经理杨杰说,目前我国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条例,还是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都未对儿童用药提出特殊规定,即在法规方面已把儿童用药成人化了,致使我国儿童用药的注册和监管无专门的法规可依。而且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尚未设置风险利益评价体系,对儿童的保护性不够。
此外,企业研发和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也不高。“按照发改委的定价标准,药物定价是按其中的有效成分定价的。比如某种药物,成人制剂定价是10元,如果儿童药剂有效成分是成人的1/2,那么定价就是5元。”海南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说:“但儿童药剂市场份额少,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比如考虑口感要添加辅料、有些还要做出不同颜色,再加上前期临床的高投入,这种定价机制就显得不太合理。”
“现行的相关政策也令我们非常为难。”某药企负责人介绍称,医院实行“一品两规”的管理,在综合医院,儿童药品的剂型和规格在招标时就会受到影响。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科主任钟建民也认为,目前这种现状,与医药招标体制及“一品两规”制度的缺陷有关。“一品两规”是指医院在购入药品时,对于同一品种的药品,只能选择两种不同的规格或剂型,而两种规格或剂型的药品,无法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用药的需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临床试验的参与度太低,很难说服家长参与临床试验。”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总监崔香淑无奈地表示,“药品临床试验要求受试者必须达到一定数量,尽管我们制定了最完善的保障计划,但还是很少有父母同意儿童参加临床试验。”
“和成人药品相比,儿童药品市场小、利润低、风险高、责任大,”洪江游总结道,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产出,企业几乎都知难而退。
专家建议,应尽快启动我国儿童用药法规建设工作,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同时,为提高制药企业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应尽快制订和出台相关儿童用药注册、临床研究、定价、招标、医保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朱宗涵建议尽快启动儿童用药监管法规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工作。首先应制订儿科药品发展规划,制订儿科用药条例。启动儿童用药注册法规,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设计工作。将儿童用药问题修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
不仅如此,在相应的技术体系方面也要发力,完善我国儿童用药技术支撑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认为,应制订和完善儿童用药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方面的指导原则和指南,明确儿童用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标准,促进临床、研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结合。
除了法规和技术问题,出台一批激励政策提高制药企业研发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是现在行动的关键。
南开大学副教授宋华琳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或许能带来启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1997年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管理政策来激发制药商开展儿童用药临床研究积极性。比如企业如开展药物儿科临床研究,可获得6个月的市场独占期等优惠。欧盟不仅对开展儿科研究的药品有1年的市场保护期,还对失去专利保护产品的儿科用药研究提供政府资助。”
篇8
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原因
1.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长期服用异烟肼,快乙酰化易使异烟肼转化为酰肼,后者可生产肝脏损害;慢乙酰化型则易发生周围神经炎。②性别:药品不良反应在妇女的发生率要比男子高,如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为男子的3倍;对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男子的2倍。③年龄:如老年人应用地高辛、哌替啶后血药浓度较高,半衰竭期较长;应用肝素过程中易导致出血;应用硝西泮治疗量即易致脑功能紊乱;保泰松和普萘洛尔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抗胆碱药和抗震性麻痹药易致尿潴留。婴儿用氯霉素易发生灰色综合征;磺胺和维生素K可引起或加重黄疸;对耳毒性抗生素较为敏感等[2]。
1.2 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①对患者的既往史了解不详细未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药物反应史及特异性体质,不注意询问原有疾患及一些重要器官功能状态,而导致过敏或其他药源性疾病。如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用氨苄西林。②忽略特殊人群的用药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如老年人服用地高辛,因体内平衡作用的减退,致使部分药物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儿童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则对患者的骨组织发育有影响。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可致新生儿出血,肝、肾损害及致畸[3]。③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乱用、滥用严重以抗生素滥用程度最为严重。④对药品成分不明确造成重复用药例如:钙尔奇与骨化本醇(罗盖全)合用,重复用药,易致血钙过高。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尼莫地平两药同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合用会引起低血压,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机会[4]。
2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1 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 要认识到药物不但是治疗的手段,也是一种致病的因素。严重的药物事件在近百年中已发生多起,造成众多患者致残、致死。如1961年,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数以万计海豹肢畸形的悲惨药害灾难,即众所周知的反应停事件[5]。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调换药物。
2.2 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首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反应史,这一点对有过敏倾向的和特异质的患者是重要的。如老年人服用一般成人剂量的硝基安定,特别易引起脑功能紊乱。幼儿、新生儿因药物代谢酶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对氯霉素类、磺胺类、新生霉素类、巴比妥类、吗啡及其衍生物、维生素K及同类药物都易引起严重的药源性疾病。抗心律失常药、受体阻滞剂:硝苯地平、胺碘酮、阿霉素、环磷酞胺、5氟尿嗜吮等,均有可能引起药源性。心力衰竭是某些药物通过阻断受体或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排血量,从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如湿疹外用硼酸可造成新生儿中毒,甚至死亡。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初期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肝病、肾病患者,除选择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还应减少剂量。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症用药,也要排除禁忌证,切忌随意用药。应采取小剂量、少品种、短疗程、多观察[6]。所用药品应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3 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合理用药,给患者用药前,一定要弄清药物的主要!临床作用,合理选药,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毒副作用。若怀疑出现的病症是由药物所引起,而又不能确定为某种药物时,如可能,首先是停止应用的所有药物。这样做不但可能及时制止药物继续损害机体,而且有助于诊断[7]。停药后,临床症状减轻或缓解常可提示疾病为药源性。此后根据病情采取治疗对策。由于药源性疾病多有自限性特点,停药后无需特殊处理,待药物自体内消除后,可以缓解,症状严重时须进行对症治疗。如致病药物很明确,可选用特异性拮抗剂。若是药物变态反应,应将致病药物告之患者,防止日后再度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高真春.小儿药源性疾病的病因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22):34763478.
[2] 孙成春,颜晗,孙军.240例住院患者合理用药调查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82683.
[3] 陈丽娟.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原则.浙江临床医学,2007,9(12):1690.
[4] 贾公孚,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5.
[5] 任惠龙.老年糖尿病并发药源性低血糖症38例临床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6,8(4):399400.
篇9
No.1 维生素A 是“眼睛的维生素”,影响视力和视觉功能。维持皮肤和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是生长、骨骼发育所必需的。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维生素。
谁需补充
素食者脂肪长期吸收不良,因饮食的摄入量不足导致缺乏。对长期配戴隐形眼镜的人、汽车司机或必须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的人来说,更是重要的营养素。
No.2 维生素B1 被称为精神性的维生素,对神经组织和精神状态有良好的影响。在体内参与糖类的代谢作用,促进成长。
谁需补充
抽烟、喝酒、常摄取砂糖的人要增加维生素B1的摄取量。在妊娠、哺乳期或是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需要大量的维生素B1;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生病、焦虑、精神打击、手术后等)不仅需要B1,而且需要B族中所有的维生素,也就是说应该加服复合维生素B制剂。
No.3 维生素B2 参与体内代谢和能量产生过程,促进生长发育和细胞的再生。维生素B2被称为脂肪的维生素,如果缺乏,脂肪代谢将无法进行。
谁需补充
服用避孕药、妊娠中、哺乳期的妇女需要更多的维生素B2。不常吃瘦肉和奶制品的人应当增加维生素B2。因患溃疡或糖尿病而长期进行饮食控制的人较易产生维生素B2不足的情况。
No.4 维生素B6 作为辅酶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的代谢起作用。
谁需补充
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服用抗结核药物者,食用大量蛋白质的人需要更多的维生素B6。增加维生素B6和叶酸的摄入量可减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帕金森氏症患者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时,切勿服用维生素B6。
No.5 维生素B12 参与生成红细胞,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谁需补充
维生素B12是一种很特殊的维生素,主要存在动物类食品中,所以素食者易缺乏,需相应补充。
No.6 维生素C 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种维生素,女性常把它作为美容的佳品。维生素C参与体内抗体、胶原形成和组织修补,以及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保持血管完整。另外,还可以抗氧化、提高铁的吸收能力以及预防感冒。
谁需补充
紧张工作和学习中的人,经常精神紧张,尿中的抗坏血酸排出量明显增加,需要更多的维生素C。怀孕与哺乳期间的女性,体内的维生素C比平常低,容易造成免疫力低下。但怀孕妇女不能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因为这可能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一定要注意剂量。吸烟者维生素C的消耗率比普通人群更高。蔬菜、水果等是维生素C摄取的最好天然途径,应多食用。维生素C的酸性较强,不宜大剂量空腹服用,以免出现胃刺激或胃溃疡。
No.7 维生素D 是维持血钙浓度恒定,促进骨质重建的脂溶性维生素。对钙、磷代谢及小儿骨骼生长有重要影响。
谁需补充
受汽车尾气等浓烟污染的人群、接触铅等重金属的操作工人应定期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D。得不到充足阳光照射的人群,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应定期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D。
No.8 维生素E 为一种抗不育症脂溶性维生素,其抗氧化或清除自由基的特点更为人们所重视,被誉为“血管清道夫”。
谁需补充
心血管病、帕金森症患者、孕妇和中老年人应补充维生素E。服用避孕药、激素的人要适当补充维生素E。
No.9 维生素K 是凝血因子在肝内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质,参与凝血过程。
谁需补充
外科手术、外伤以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的人应补充维生素K。维生素K会损害肝脏功能,肝病患者不宜服用。
No.10 叶酸 为机体细胞生长和繁殖必需物质,对红细胞的生长及对婴幼儿的神经细胞与脑细胞发育有促进作用。
谁需补充
准妈妈最好在准备怀孕的前3个月开始摄取叶酸。
不同人群如何选择
维生素的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饮食特点、生理阶段的特点、职业特点、地域环境特点和是否有特殊需求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补充的维生素品种以及剂量。
代谢综合征患者 此类人群心脑血管病患者为改善动脉硬化,须注意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B2。维生素E可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可预防老年斑。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体内维生素摄取量不足,体内铬、钾、锌缺乏,应选择含微量元素种类较多的复合制剂。
女性 成年女性的生理状况受激素水平的影响较大,应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E、维生素C,同时补充钙、钾、铁、镁、锌、硒等矿物质,以帮助身体健康,延缓机体衰老。妇女妊娠期间和产后2~3个月内,对铁的需要量往往超出由膳食中所能摄入的水平,宜每日补铁15毫克。妇女肝内维生素A储备极低,故在妊娠末3个月补充,对乳类制品不易耐受的要同时补钙。
上班族 现代上班族由于工作繁忙、压力大,很容易造成慢性疲劳,机体往往需要补充B族维生素。经常食肉者,还需补充维生素C。此外,上班族普遍运动不足,易发胖,甚至动脉硬化,所以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E也是当务之急。
不同饮食习惯者 绝对素食者需要补充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D、钙和锌。乳蛋素食者由于还吃一些动物性食品,仅需补充铁剂。肉食者往往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嗜烟酒者需要补充维生素C、B族维生素、维生素K以及镁、钾、锌等。减肥者的维生素类摄入量不足,特别是热量限制在800~1000千卡/日时,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制剂为宜。
复合维生素制剂的选用
维生素和矿物质均为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身体健康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二者是构成多种辅酶和激素的重要成份,缺乏时可导致代谢障碍,而引发多种疾病。由于饮食结构的限制和生活习惯的不稳定等多种原因,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能全面摄取,以致于造成营养素缺乏,间接引起体质下降,使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是脑力劳动、加班熬夜、长期出差旅行、节食人群等。不同种类、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组合制剂更适合不同人群选择。市场上常见的复合维生素如:
金施尔康系列 该系列包括成人用的金施尔康、维康福;0至3岁婴幼儿适用的小施尔康滴剂;3至12岁儿童适用的小施尔康咀嚼片;孕产妇专用的安尔康及真维希维生素C泡腾片。
善存系列 善存银片适合50岁以上的人,小儿善存片适合儿童,善存片适合青壮年服用。
篇10
双歧杆菌有益健康
据董宪志介绍,被传得神神秘秘的所谓“双歧因子”,指的就是能够促使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的物质,一般主要是指一些功能性低聚糖,如大豆低聚糖之类。双歧杆菌最早是法国科学家在吃母乳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出来的。这种细菌是厌氧性的革兰阳性杆菌,菌体轻度弯曲,末端常见分叉,故名双歧杆菌。
在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以亿计的100多种细菌。按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分为有益菌、无害菌和有害菌三大类。双歧杆菌是有益菌的代表,栖居于人体没有氧气的大肠的肠道中。双歧杆菌可制造出乙酸和乳酸,所以肠内的pH值偏向强酸性,因此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防止人体受到感染。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双歧杆菌,因此吃母乳的婴儿肠内菌丛中双歧杆菌占支配地位。喝母乳的婴儿比喝牛奶的婴儿较少发生腹泻或肠炎,原因就在这里。
双歧杆菌在人体肠内发酵后产生的乳酸和醋酸,能提高钙、磷、铁的利用率,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双歧杆菌发酵乳糖产生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苷脂的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生长有密切关系。双歧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B1、B2、B6、B12及丙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双歧杆菌还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能够抑制肠道腐败、净化肠道环境。肠道内存在着把食物成分转变成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的细菌,双歧杆菌就具有分解某些亚硝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双歧杆菌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欧美和日本的微生态调查表明,长寿老人粪便中的双歧杆菌数量与中青年相当。我国科学家对广西巴马地区长寿老人的调查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双歧杆菌抗衰老的原因,是因为双歧杆菌能抑制腐败菌生长,减少其代谢产物中的氨、硫化氢、吲哚及粪臭素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双歧杆菌与一般药品不同。一般药品是单向治疗,例如降血压、降血脂、治腹泻、治便秘等,其作用是单向的。而双歧杆菌制剂的作用是双向调整的,既可将高的降下来,也可将低的升上去,使用双歧杆菌制剂可能同时治疗腹泻和便秘,使人体恢复正常,这就是调整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有益菌群同有害菌群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旦平衡受到破坏,如服用抗生素、放疗、化疗、情绪压抑、身体衰弱缺乏免疫力等等,就会导致双歧杆菌大量消亡,而有害细菌乘机大量繁殖,导致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产气荚膜梭菌等腐败细菌在肠道中分解食物残渣成分,产生氨、胺类、硫化氢、粪臭素、吲哚、亚硝酸盐、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人体长期吸收这些有害物质会引起肠功能紊乱,导致便秘、腹泻、发育受阻、肝脏受损以及动脉硬化、胆固醇增加、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癌症。
健康人的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双歧杆菌,因此可以说,肠道中双歧杆菌的多少,是判断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可是,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日趋减少,在母乳喂养的初生婴儿的肠道中最多,起着保卫婴儿健康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产气荚膜梭状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腐败细菌逐渐增加。
怎样增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健康长寿,增加人体大肠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应该是一种有效措施。
那么怎样增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呢?有两种办法:一是吃含双歧杆菌的食品,或者直接吃双歧杆菌或乳酸菌的微生态制剂,来补充体内的双歧杆菌;二是吃双歧因子来促进人体自身固有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所谓双歧因子,主要是一些功能性低聚糖,它可以被双歧杆菌作为营养来利用。
具有使双歧菌增殖作用的低聚糖主要有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棉子糖混合乳蔗糖、低聚木糖等等,这类低聚糖的甜度是蔗糖的30%~60%,热值低,只有葡萄糖的二分之一,它们可作为双歧因子的共同特点是: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也不会被酵母或人体中大多数有害细菌所利用,不能为小肠所吸收,故吃下后可进入大肠而被大肠中的双歧杆菌利用,使之在体内大量繁殖。在各种低聚糖中,从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效果来说,以低聚木糖最好,每天吃0.7克即有效,但价格较贵。
大豆低聚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的主要成分棉子糖和水苏糖对双歧杆菌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对有害细菌几乎不起作用。大豆低聚糖在肠道被双歧杆菌吸收利用,被发酵降解成短链脂肪酸和一些抗菌素物质,抑制了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细菌的增殖,减少有毒发酵产物及有害细菌酶的产生。双歧杆菌通过磷脂酸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配合作用,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膜屏障,阻止有害菌群的入侵,起到改善肠道环境和保护肠道的作用。
警惕误导消费的不实之词
近年来,国内开发双歧杆菌制品的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夸大宣传、商业炒作等问题。
有的企业宣称“已经成功开发出双歧杆菌奶粉”,纯属虚假宣传。双歧杆菌是一种有生命的微生物,最适宜温度是37℃~41℃,在常温下不易保存;如将其添加到奶粉中,双歧杆菌很快就会衰亡。所以,“已经成功开发出双歧杆菌奶粉”的说法,是误导消费者的不实之词。
有的微生物制剂企业夸大宣传,称“本企业采用微囊化技术,使双歧杆菌活菌数达1010个/克”。专家认为,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太可能,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产品中双歧杆菌的含量可以达到108个/克。这种夸大宣传缺乏科学性。据了解,双歧杆菌只有在含量在105个/克以上时,才会产生良好的保健功能;如果双歧杆菌被杀灭或含量太少,其保健效果则很差。目前,我国没有制定出双歧杆菌制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双歧杆菌制品中双歧杆菌的含量并无明确的规定。